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0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课堂互动探究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0版《全程复习方略》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堂互动探究案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学案
展开
课堂互动探究案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考点突破 素养达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国考5年1考)
(全国卷:2015全国卷Ⅱ;地方卷:2018海南卷;2017海南卷;2015山东、海南、江苏卷;2014山东、海南卷)
【师说考问】
考问1 生态系统稳定性两种类型的比较
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区别
实质
保持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核心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影响
因素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二者
联系
①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
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图所示:
考问2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关系
易错警示
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物种类有关,还要考虑生物的个体数量。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4)负反馈调节并非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是使最初发生的那种变化向相反方向发展,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相对稳定。
考问3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考问4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完善调节实例
①河流
②森林
(2)由以上图示看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考问5 设计和制作生态缸
设计要求
相关分析
生态缸一般是封闭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态缸内温度;便于观察
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适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题组跟进】
高考题组——研考向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知识考查
1.[经典高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解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答案:D
[互动探究]
草原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何者稳定性更高?
提示:就抵抗力稳定性而言,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高,就恢复力稳定性而言,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高。
2.高考重组,判断正误。
(1)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2015·全国卷Ⅱ,T4D](√)
(2)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一定存在反馈调节。[2014·广东卷,T2D](√)
(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2013·海南卷,T29](×)
(4)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试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提高了该试验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原因是物种丰富度升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升高。[2013·天津卷,T8(5)②](√)
(5)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2012·浙江卷,T5D](×)
(6)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态。[2012·重庆卷,T4D改编](√)
(7)如图所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草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或丧失。[2011·山东卷,T25节选](√)
(8)如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则甲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但在S点后不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9)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2011·江苏卷,T29(1)](√)
[高考VS,教材]
高考溯源 以上内容主要源自人教必修3 P109~111,考查角度主要侧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判断及负反馈调节机制。
[即时对练] (教材P112基础题改编)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B.农田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
C.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物种组分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D.在遭到严重破坏后,相对于池塘生态系统而言,海洋生态系统恢复更快
解析:生态系统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越低;就抵抗力稳定性而言,农田生态系统应比草原生态系统低;在遭到严重破坏后,池塘生态系统应比海洋生态系统恢复快。
答案:C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及应用的考查
3.[2018·海南卷,21]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
B.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C.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
D.生物多样性提高后,某营养级的能量可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
解析: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A正确;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B正确;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C正确;生物多样性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不变,D错误。
答案:D
4.[2017·海南卷,28节选]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
(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生态系统自身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答案:(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自我调节的能力
5.[2015·山东卷]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_法。
(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 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__________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__________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________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__________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___保护。
解析:(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说明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存在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调查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2)已知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分析曲线图可知,甲曲线上的A、B、C三点分别表示Nt+1=Nt、Nt+1>Nt、Nt+1Nt、Nt+1>Nt、Nt+1=Nt,所以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F点。Nt小于a时,甲曲线中Nt+1Nt,所以甲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因此,当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导致生物种类贫乏时,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生产者。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大,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是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采取的保护措施,这属于就地保护。
答案:(1)水平 样方 (2)B F 甲 (3)生产者 抵抗力 就地
[题后归纳]
巧辨反馈调节的种类
比较项目
正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
调节方式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结果
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实例分析
生态缸的制作和稳定性的判断
6.[2014·海南卷,9]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
B.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CO2
C.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也可以由鱼到植物
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
解析: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不能由鱼到植物,能量不能逆向流动。
答案:C
模拟题组——预趋势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调节机制
1.[经典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多时食虫鸟也会增多,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自我调节能力强的生态系统,其稳定性也高
D.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将会减弱
解析: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多时食虫鸟也会增多,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则输入的信息和输出的信息相反,属于负反馈调节,故A正确;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故B项正确;自我调节能力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也高,但恢复力的稳定性低,故C错误;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则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故D正确。
答案:C
2.[经典模拟]某池塘演变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随之大量繁殖,导致藻类数量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因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
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
D.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调节
解析: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早期符合负反馈调节的机制。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
答案:B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分析
3.[2019·江苏徐州高三质量检测]徐州贾汪潘安湖曾是采煤塌陷地,经过治理现已成为湿地公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治理过程中采煤塌陷地上发生了次生演替
B.治理后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湿地能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采煤塌陷地的成功治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例
解析:次生演替是指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分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对采煤塌陷地的治理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治理后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物种种类增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变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B正确;生态系统具有的调节气候的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采煤塌陷地的成功治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D正确。
答案:C
4.[2019·北京顺义高三统练题]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高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
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
D.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与乙相比,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长,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乙的抵抗力稳定性高;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其结构和功能恢复至正常运行范围的时间也会提前,即B点左移;若甲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延长,C点右移;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
答案:D
生态缸稳定性的判断
5.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
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
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
解析:甲瓶中主要是因为消费者(植食性小鱼)过多,所以应保持各组分的比例合适,方能使生态瓶维持较长时间。
答案:A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国考5年未考)
(地方卷:2018北京、浙江卷;2015广东、山东卷;2014江苏卷)
【师说考问】
考问1 据梅托斯的“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图分析
下面①~④中人口激增可能导致的是①②③。(填序号)
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不能继续加以利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②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
③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④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
考问2 据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及其关系图解,回答相关问题
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含义:
①遗传(基因) ②DNA ③染色体变异 ④物种 ⑤生态系统
考问3 探究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
(1)生育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
(2)人口基数过大也是原因之一。
考问4 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
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
考问5 说出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
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
【题组跟进】
高考题组——研考向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分析数据,了解国情。人口状况是制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下面是我国六次人口普查中人口数量与年龄结构的基本情况(不包括港、澳、台)。
(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总量变化明显,2010年比1953年增长了225.4%
B.与1990年~2000年相比较,2000年~2010年人口净增长量上升
C.1964年0~14岁人口数量多于1982年0~14岁人口数量
D.2010年15~64岁人口数量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全国人口数量
(2)从人口结构柱状图可以看出,自1964年以来0~1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呈________趋势,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呈________趋势。
(3)1964年以来,我国人口总量的变化使得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________。
解析:(1)2010年与1953年相比,人口总量增长为:(13.40-5.94)÷5.94=125.6%;1990年~2000年的人口净增量为12.66-11.34=1.32(亿),2000年~2010年的人口净增量为13.40-12.66=0.74(亿),说明人口净增量下降;1964年0~14岁人口数量为6.95×40.69%=2.828(亿),1982年0~14岁人口数量为10.08×33.59%=3.386(亿);2010年15~64岁人口数量为13.40×74.58%=9.994(亿),这一数字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全国人口数量。(2)分析人口结构柱状图可知,自1964年以来0~1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3)人口数量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答案:(1)D (2)下降 上升 (3)减少(下降或降低)
[归纳拓展] 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模型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2018·浙江卷,2]下列属于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的措施是( )
A.减少氟利昂的使用 B.增加化肥的使用
C.增加污染物的排放 D.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
解析: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能破坏臭氧层,导致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可见,减少氟利昂的使用,可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A正确,B、C、D均错误。
答案:A
3.[2018·北京卷,31]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________。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
(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________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hm-2表示);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________。
(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________,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________,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5)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并作为浮游动物的食物,故藻类属于生产者;水库中的各种生物,就包括了这一范围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群落。(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本水库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要调查投放区鲢鱼和鳙鱼的食物,即上一营养级藻类和浮游动物的生物积累量,投放适量的鱼苗;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还要防止其天敌的捕食,故应捕杀鲢鱼、鳙鱼的天敌。(3)据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显著下降,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投放鲢鱼和鳙鱼捕食浮游动物和藻类,导致浮游动物减少,银鱼的食物来源减少,导致银鱼数量下降。(4)通过投放鲢、鳙,该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的生物积累量发生了改变,故人为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比例,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5)具体措施是:适量地投放鲢、鳙;适量增加投放浮游动物确保鲢、鳙有足够的食物来源;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控制鲢鱼、鳙鱼的天敌数量;减少人类活动对水库的干扰等。
答案:(1)生产者 (生物)群落
(2)捕食对象/食物 捕食者/天敌
(3)明显下降 鲢、鳙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
(4)比例
(5)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定期合理投放鲢、鳙;控制性捕杀鲢、鳙的捕食者;控制人类活动(工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模拟题组——预趋势
结合“J”型、“S”型曲线分析人口增长问题
1.[经典模拟]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下列有关人口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曲线b
B.产生曲线b与曲线a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阻力不同
C.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不可能为图中的c
D.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当世界人口达到110亿时,种群数量可能继续增长
解析:A项正确,因生态环境的资源、空间是有限的,故世界人口增长最终表现为“S”型增长,即图中的曲线b;B项正确,曲线a(“J”型增长)和曲线b(“S”型增长)的差别主要在于环境阻力不同;C项错误,当世界人口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超过K值后,会对生存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同时使K值下降;D项正确,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会继续增长而超过K值,但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很快会降到K值左右。
答案:C
2.[经典模拟]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
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
C.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
解析: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的分析,很容易发现Ⅰ曲线是最理想的,可以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Ⅱ、Ⅲ曲线表示当人类的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就会对人类产生反作用,人类的数量会大幅度下降,特别是Ⅲ曲线表明的情况最严重。
答案:C
环境污染实例分析
3.下列不属于水体保护和治理措施的是( )
A.严格控制污染源 B.采用无水造纸法
C.建立污水处理厂 D.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解析:严格控制污染源,可以防止水体被污染,A正确;采用无水造纸法,可以减少水的利用和水体的污染,B正确;建立污水处理厂属于治理措施,C正确;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属于减少大气污染,与水体污染没有关系,D错误。
答案:D
4.[2019·湖北武汉十校联考]“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降低
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
解析: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的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的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大量赤潮生物聚集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赤潮发生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大量含氮有机物和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是引发海水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故A正确;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故B项正确;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会降低,故C项正确;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引起赤潮,故D项错误。
答案:D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考5年未考)
(地方卷:2017江苏卷;2016江苏卷;2015山东、海南、江苏卷;2014江苏卷)
【师说考问】
考问1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
(2)易地保护。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考问2 探究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考问3 成因分析
(1)从分子水平看
DNA(基因)的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性状多样性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生物多样性)
(2)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题组跟进】
高考题组——研考向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基础考查
1.[2017·江苏卷,9]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 “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解析:题干信息“生态效应逐渐显现”,说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A合理;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更为复杂,B合理;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种多样,C合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应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不合理。
答案:D
2.[2016·江苏卷,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解析:加入菌剂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促进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正确;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正确。
答案:B
3.[2015·江苏卷]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解析:A项,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保护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都要从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出发;B项,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是指其生态功能;C项,国外物种的引进要谨慎,以免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大量引进更不可取,易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降低当地生物的多样性;D项,天然林的物种多样性更丰富,抵抗力稳定性较人工林强,不易受到病虫害影响。
答案:A
4.判断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叙述的正误。
(1)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2014·江苏卷,T17A](√)
(2)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2012·江苏卷,T24A](√)
(3)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2012·江苏卷,T24B](×)
(4)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2012·江苏卷,T24D](√)
(5)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2011·江苏卷,T20A](√)
(6)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2010·北京卷,T5AD](×)
(7)物种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2010·北京卷,T5C](√)
(8)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2010·北京卷,T5B](×)
生物多样性的综合考查
5.[2015·重庆卷]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据题图回答下列问题:
(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a=__________;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锐减。
(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
(3)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
(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依据公式:Nt=N0·λt,N0=24,t=a,故a年种群数量Na=24λa。若不对欧洲兔加以防治,随着欧洲兔数量的剧增,将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2)分析题图可知,在a年时,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欧洲兔种群数量得到有效控制,缓解了袋鼠与欧洲兔的竞争压力,但袋鼠的种群数量仍为下降趋势,由此推测狐狸与袋鼠之间为捕食关系。(3)欧洲兔数量剧增,生态平衡被破坏,引入黏液瘤病毒,欧洲兔数量锐减,生态系统恢复平衡,这种调节方式应为负反馈调节。(4)黏液瘤病毒作为环境因素,对欧洲兔进行定向选择,使欧洲兔向着对黏液瘤病毒抗性增强的方向进化发展。
答案:(1)24λa 生物多样性 (2)捕食 (3)负反馈调节 (4)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
模拟题组——预趋势
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及使用价值的分析
1.[经典模拟]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态系统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B.外来物种的入侵能够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行道树可以吸收灰尘属于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
D.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解析:生物圈内的全部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A项错误;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当地生物种类减少,降低生物多样性,B项错误;行道树吸收灰尘属于其发挥的生态功能,C项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D项错误。
答案:C
结合实例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利用和保护
2.[2019·西宁模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江源时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应、生态效益相统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B.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C.提高三江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
D.保护三江源生物多样性的最大成效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其直接价值。
答案:D
3.[2019·江苏盐城高三模拟]下图是苏南某地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部分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B.湿地周边植物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该人工湿地具有蓄洪防旱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该人工湿地的构建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
解析:结合题意分析图形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正确;湿地周边植物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该人工湿地具有蓄洪防旱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该人工湿地的构建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使城市生活污水中的物质参与该系统的物质循环,D正确。
答案:B
课堂总结 网络建构
[网络建构]
[答题必备]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外界干扰,保持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受到干扰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2.我国人口的两个现状
(1)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2)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长。
3.我国控制人口数量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
4.全球性七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5.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6.生物多样性的三种价值:潜在价值、间接价值、直接价值。
7.生物多样性的四种保护措施: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利用生物技术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考点突破 素养达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国考5年1考)
(全国卷:2015全国卷Ⅱ;地方卷:2018海南卷;2017海南卷;2015山东、海南、江苏卷;2014山东、海南卷)
【师说考问】
考问1 生态系统稳定性两种类型的比较
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区别
实质
保持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核心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影响
因素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二者
联系
①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
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图所示:
考问2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关系
易错警示
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物种类有关,还要考虑生物的个体数量。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4)负反馈调节并非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是使最初发生的那种变化向相反方向发展,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相对稳定。
考问3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考问4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完善调节实例
①河流
②森林
(2)由以上图示看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考问5 设计和制作生态缸
设计要求
相关分析
生态缸一般是封闭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态缸内温度;便于观察
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适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题组跟进】
高考题组——研考向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知识考查
1.[经典高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解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答案:D
[互动探究]
草原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何者稳定性更高?
提示:就抵抗力稳定性而言,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高,就恢复力稳定性而言,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高。
2.高考重组,判断正误。
(1)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2015·全国卷Ⅱ,T4D](√)
(2)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一定存在反馈调节。[2014·广东卷,T2D](√)
(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2013·海南卷,T29](×)
(4)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试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提高了该试验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原因是物种丰富度升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升高。[2013·天津卷,T8(5)②](√)
(5)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2012·浙江卷,T5D](×)
(6)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态。[2012·重庆卷,T4D改编](√)
(7)如图所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草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或丧失。[2011·山东卷,T25节选](√)
(8)如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则甲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但在S点后不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9)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2011·江苏卷,T29(1)](√)
[高考VS,教材]
高考溯源 以上内容主要源自人教必修3 P109~111,考查角度主要侧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判断及负反馈调节机制。
[即时对练] (教材P112基础题改编)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B.农田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
C.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物种组分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D.在遭到严重破坏后,相对于池塘生态系统而言,海洋生态系统恢复更快
解析:生态系统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越低;就抵抗力稳定性而言,农田生态系统应比草原生态系统低;在遭到严重破坏后,池塘生态系统应比海洋生态系统恢复快。
答案:C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及应用的考查
3.[2018·海南卷,21]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
B.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C.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
D.生物多样性提高后,某营养级的能量可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
解析: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A正确;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B正确;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C正确;生物多样性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不变,D错误。
答案:D
4.[2017·海南卷,28节选]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
(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生态系统自身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答案:(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自我调节的能力
5.[2015·山东卷]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_法。
(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 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__________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__________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________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__________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___保护。
解析:(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说明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存在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调查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2)已知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分析曲线图可知,甲曲线上的A、B、C三点分别表示Nt+1=Nt、Nt+1>Nt、Nt+1
答案:(1)水平 样方 (2)B F 甲 (3)生产者 抵抗力 就地
[题后归纳]
巧辨反馈调节的种类
比较项目
正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
调节方式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结果
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实例分析
生态缸的制作和稳定性的判断
6.[2014·海南卷,9]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
B.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CO2
C.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也可以由鱼到植物
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
解析: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不能由鱼到植物,能量不能逆向流动。
答案:C
模拟题组——预趋势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调节机制
1.[经典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多时食虫鸟也会增多,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自我调节能力强的生态系统,其稳定性也高
D.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将会减弱
解析: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多时食虫鸟也会增多,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则输入的信息和输出的信息相反,属于负反馈调节,故A正确;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故B项正确;自我调节能力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也高,但恢复力的稳定性低,故C错误;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则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故D正确。
答案:C
2.[经典模拟]某池塘演变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随之大量繁殖,导致藻类数量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因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
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
D.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调节
解析: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早期符合负反馈调节的机制。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
答案:B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分析
3.[2019·江苏徐州高三质量检测]徐州贾汪潘安湖曾是采煤塌陷地,经过治理现已成为湿地公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治理过程中采煤塌陷地上发生了次生演替
B.治理后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湿地能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采煤塌陷地的成功治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例
解析:次生演替是指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分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对采煤塌陷地的治理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治理后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物种种类增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变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B正确;生态系统具有的调节气候的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采煤塌陷地的成功治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D正确。
答案:C
4.[2019·北京顺义高三统练题]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高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
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
D.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与乙相比,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长,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乙的抵抗力稳定性高;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其结构和功能恢复至正常运行范围的时间也会提前,即B点左移;若甲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延长,C点右移;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
答案:D
生态缸稳定性的判断
5.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
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
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
解析:甲瓶中主要是因为消费者(植食性小鱼)过多,所以应保持各组分的比例合适,方能使生态瓶维持较长时间。
答案:A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国考5年未考)
(地方卷:2018北京、浙江卷;2015广东、山东卷;2014江苏卷)
【师说考问】
考问1 据梅托斯的“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图分析
下面①~④中人口激增可能导致的是①②③。(填序号)
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不能继续加以利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②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
③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④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
考问2 据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及其关系图解,回答相关问题
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含义:
①遗传(基因) ②DNA ③染色体变异 ④物种 ⑤生态系统
考问3 探究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
(1)生育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
(2)人口基数过大也是原因之一。
考问4 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
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
考问5 说出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
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
【题组跟进】
高考题组——研考向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分析数据,了解国情。人口状况是制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下面是我国六次人口普查中人口数量与年龄结构的基本情况(不包括港、澳、台)。
(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总量变化明显,2010年比1953年增长了225.4%
B.与1990年~2000年相比较,2000年~2010年人口净增长量上升
C.1964年0~14岁人口数量多于1982年0~14岁人口数量
D.2010年15~64岁人口数量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全国人口数量
(2)从人口结构柱状图可以看出,自1964年以来0~1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呈________趋势,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呈________趋势。
(3)1964年以来,我国人口总量的变化使得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________。
解析:(1)2010年与1953年相比,人口总量增长为:(13.40-5.94)÷5.94=125.6%;1990年~2000年的人口净增量为12.66-11.34=1.32(亿),2000年~2010年的人口净增量为13.40-12.66=0.74(亿),说明人口净增量下降;1964年0~14岁人口数量为6.95×40.69%=2.828(亿),1982年0~14岁人口数量为10.08×33.59%=3.386(亿);2010年15~64岁人口数量为13.40×74.58%=9.994(亿),这一数字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全国人口数量。(2)分析人口结构柱状图可知,自1964年以来0~1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3)人口数量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答案:(1)D (2)下降 上升 (3)减少(下降或降低)
[归纳拓展] 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模型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2018·浙江卷,2]下列属于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的措施是( )
A.减少氟利昂的使用 B.增加化肥的使用
C.增加污染物的排放 D.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
解析: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能破坏臭氧层,导致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可见,减少氟利昂的使用,可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A正确,B、C、D均错误。
答案:A
3.[2018·北京卷,31]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________。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
(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________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hm-2表示);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________。
(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________,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________,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5)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并作为浮游动物的食物,故藻类属于生产者;水库中的各种生物,就包括了这一范围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群落。(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本水库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要调查投放区鲢鱼和鳙鱼的食物,即上一营养级藻类和浮游动物的生物积累量,投放适量的鱼苗;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还要防止其天敌的捕食,故应捕杀鲢鱼、鳙鱼的天敌。(3)据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显著下降,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投放鲢鱼和鳙鱼捕食浮游动物和藻类,导致浮游动物减少,银鱼的食物来源减少,导致银鱼数量下降。(4)通过投放鲢、鳙,该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的生物积累量发生了改变,故人为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比例,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5)具体措施是:适量地投放鲢、鳙;适量增加投放浮游动物确保鲢、鳙有足够的食物来源;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控制鲢鱼、鳙鱼的天敌数量;减少人类活动对水库的干扰等。
答案:(1)生产者 (生物)群落
(2)捕食对象/食物 捕食者/天敌
(3)明显下降 鲢、鳙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
(4)比例
(5)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定期合理投放鲢、鳙;控制性捕杀鲢、鳙的捕食者;控制人类活动(工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模拟题组——预趋势
结合“J”型、“S”型曲线分析人口增长问题
1.[经典模拟]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下列有关人口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曲线b
B.产生曲线b与曲线a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阻力不同
C.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不可能为图中的c
D.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当世界人口达到110亿时,种群数量可能继续增长
解析:A项正确,因生态环境的资源、空间是有限的,故世界人口增长最终表现为“S”型增长,即图中的曲线b;B项正确,曲线a(“J”型增长)和曲线b(“S”型增长)的差别主要在于环境阻力不同;C项错误,当世界人口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超过K值后,会对生存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同时使K值下降;D项正确,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会继续增长而超过K值,但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很快会降到K值左右。
答案:C
2.[经典模拟]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
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
C.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
解析: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的分析,很容易发现Ⅰ曲线是最理想的,可以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Ⅱ、Ⅲ曲线表示当人类的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就会对人类产生反作用,人类的数量会大幅度下降,特别是Ⅲ曲线表明的情况最严重。
答案:C
环境污染实例分析
3.下列不属于水体保护和治理措施的是( )
A.严格控制污染源 B.采用无水造纸法
C.建立污水处理厂 D.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解析:严格控制污染源,可以防止水体被污染,A正确;采用无水造纸法,可以减少水的利用和水体的污染,B正确;建立污水处理厂属于治理措施,C正确;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属于减少大气污染,与水体污染没有关系,D错误。
答案:D
4.[2019·湖北武汉十校联考]“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降低
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
解析: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的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的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大量赤潮生物聚集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赤潮发生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大量含氮有机物和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是引发海水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故A正确;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故B项正确;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会降低,故C项正确;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引起赤潮,故D项错误。
答案:D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考5年未考)
(地方卷:2017江苏卷;2016江苏卷;2015山东、海南、江苏卷;2014江苏卷)
【师说考问】
考问1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
(2)易地保护。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考问2 探究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考问3 成因分析
(1)从分子水平看
DNA(基因)的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性状多样性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生物多样性)
(2)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题组跟进】
高考题组——研考向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基础考查
1.[2017·江苏卷,9]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 “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解析:题干信息“生态效应逐渐显现”,说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A合理;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更为复杂,B合理;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导致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种多样,C合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应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不合理。
答案:D
2.[2016·江苏卷,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解析:加入菌剂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促进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正确;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正确。
答案:B
3.[2015·江苏卷]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解析:A项,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保护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都要从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出发;B项,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是指其生态功能;C项,国外物种的引进要谨慎,以免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大量引进更不可取,易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降低当地生物的多样性;D项,天然林的物种多样性更丰富,抵抗力稳定性较人工林强,不易受到病虫害影响。
答案:A
4.判断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叙述的正误。
(1)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2014·江苏卷,T17A](√)
(2)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2012·江苏卷,T24A](√)
(3)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2012·江苏卷,T24B](×)
(4)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2012·江苏卷,T24D](√)
(5)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2011·江苏卷,T20A](√)
(6)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2010·北京卷,T5AD](×)
(7)物种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2010·北京卷,T5C](√)
(8)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2010·北京卷,T5B](×)
生物多样性的综合考查
5.[2015·重庆卷]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据题图回答下列问题:
(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a=__________;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锐减。
(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
(3)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
(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依据公式:Nt=N0·λt,N0=24,t=a,故a年种群数量Na=24λa。若不对欧洲兔加以防治,随着欧洲兔数量的剧增,将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2)分析题图可知,在a年时,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欧洲兔种群数量得到有效控制,缓解了袋鼠与欧洲兔的竞争压力,但袋鼠的种群数量仍为下降趋势,由此推测狐狸与袋鼠之间为捕食关系。(3)欧洲兔数量剧增,生态平衡被破坏,引入黏液瘤病毒,欧洲兔数量锐减,生态系统恢复平衡,这种调节方式应为负反馈调节。(4)黏液瘤病毒作为环境因素,对欧洲兔进行定向选择,使欧洲兔向着对黏液瘤病毒抗性增强的方向进化发展。
答案:(1)24λa 生物多样性 (2)捕食 (3)负反馈调节 (4)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
模拟题组——预趋势
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及使用价值的分析
1.[经典模拟]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态系统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B.外来物种的入侵能够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行道树可以吸收灰尘属于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
D.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解析:生物圈内的全部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A项错误;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当地生物种类减少,降低生物多样性,B项错误;行道树吸收灰尘属于其发挥的生态功能,C项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D项错误。
答案:C
结合实例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利用和保护
2.[2019·西宁模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江源时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应、生态效益相统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B.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C.提高三江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
D.保护三江源生物多样性的最大成效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其直接价值。
答案:D
3.[2019·江苏盐城高三模拟]下图是苏南某地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部分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B.湿地周边植物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该人工湿地具有蓄洪防旱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该人工湿地的构建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
解析:结合题意分析图形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正确;湿地周边植物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该人工湿地具有蓄洪防旱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该人工湿地的构建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使城市生活污水中的物质参与该系统的物质循环,D正确。
答案:B
课堂总结 网络建构
[网络建构]
[答题必备]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外界干扰,保持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受到干扰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2.我国人口的两个现状
(1)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2)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长。
3.我国控制人口数量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
4.全球性七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5.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6.生物多样性的三种价值:潜在价值、间接价值、直接价值。
7.生物多样性的四种保护措施: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利用生物技术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