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理科数学(人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七章第六节数学归纳法
展开第六节数学归纳法
1.数学归纳法的2个步骤
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归纳奠基
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n0∈N*)时命题成立(初始值n0不一定为1);
(2)归纳递推
假设n=k(k≥n0,k∈N*)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n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上述证明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
[注意] 证明当n=k+1时命题成立一定会用到归纳假设,即假设n=k(k≥n0,k∈N*)时命题成立,解题时要搞清从n=k到n=k+1增加了哪些项或减少了哪些项.
2.数学归纳法的2个步骤的意义
步骤(1)是命题论证的基础,步骤(2)是判断命题的正确性能否递推下去的保证.
这两个步骤缺一不可,如果只有步骤(1)缺少步骤(2),无法对n取n0后的数时结论是否正确作出判断;如果只有步骤(2)缺少步骤(1)这个基础,假设就失去了成立的前提,步骤(2)就没有意义了.
[小题查验基础]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第一步是验证当n=1时结论成立.( )
(2)数学归纳法主要用于研究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问题,但并不是所有与正整数有关的问题都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
(3)证明当n=k+1时命题成立用到归纳假设,即n=k(k≥n0,k∈N*)时命题成立.( )
(4)不论是等式还是不等式,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由n=k到n=k+1时,项数都增加了一项.( )
答案:(1)× (2)√ (3)√ (4)×
二、选填题
1.在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凸n边形的对角线为n(n-3)条时,第一步检验n等于( )
A.1 B.2
C.3 D.4
解析:选C 三角形是边数最少的凸多边形,故第一步应检验n=3.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首项是a1,公差是d的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Sn=na1+d时,假设当n=k时,公式成立,则Sk=( )
A.a1+(k-1)d B.
C.ka1+d D.(k+1)a1+d
解析:选C 假设当n=k时,公式成立,只需把公式中的n换成k即可,即Sk=ka1+d.
3.已知f(n)=+++…+,则( )
A.f(n)中共有n项,当n=2时,f(2)=+
B.f(n)中共有n+1项,当n=2时,f(2)=++
C.f(n)中共有n2-n项,当n=2时,f(2)=+
D.f(n)中共有n2-n+1项,当n=2时,f(2)=++
解析:选D 由f(n)可知,f(n)中共有n2-n+1项,且n=2时,f(2)=++.
4.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n(n∈N*,n>1)时,第一步应验证的不等式的左边为________.
答案:1++
5.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1+++…+>成立,起始值应取为n=________.
解析:不等式的左边==2-,当n<8时,不等式不成立,故起始值应取n=8.
答案:8
考点一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师生共研过关]
[典例精析]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N*).
[证明] (1)当n=1时,
左边==,
右边==,
左边=右边,所以等式成立.
(2)假设n=k(k≥1,k∈N*)时等式成立,
即+++…+=,
则当n=k+1时,
+++…++
=+
=
=
==.
所以当n=k+1时,等式也成立.
由(1)(2)可知,对于一切n∈N*等式都成立.
[解题技法]
1.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的2个思路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问题,要“先看项”,弄清等式两边的构成规律,等式两边各有多少项,初始值n0是多少.
(2)由n=k时等式成立,推出n=k+1时等式成立,一要找出等式两边的变化(差异),明确变形目标;二要充分利用归纳假设,进行合理变形,正确写出证明过程.
2.口诀记忆——记牢“4句话”
[过关训练]
设f(n)=1+++…+(n∈N*).求证:f(1)+f(2)+…+f(n-1)=n[f(n)-1](n≥2,n∈N*).
证明:(1)当n=2时,左边=f(1)=1,
右边=2=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2)假设n=k(k≥2,k∈N*)时,结论成立,
即f(1)+f(2)+…+f(k-1)=k[f(k)-1],
那么,当n=k+1时,
f(1)+f(2)+…+f(k-1)+f(k)=k[f(k)-1]+f(k)
=(k+1)f(k)-k=(k+1)-k
=(k+1)f(k+1)-(k+1)=(k+1)[f(k+1)-1],
所以当n=k+1时结论仍然成立.
由(1)(2)可知,f(1)+f(2)+…+f(n-1)=n[f(n)-1](n≥2,n∈N*).
考点二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师生共研过关]
[典例精析]
已知函数f(x)=x-x2,设0<a1<,an+1=f(an),n∈N*,证明:an<.
[证明] (1)当n=1时,0<a1<,显然结论成立.
因为当x∈时,0<f(x)≤,
所以0<a2=f(a1)≤<.
故n=2时,原不等式也成立.
(2)假设当n=k(k≥2,k∈N*)时,
不等式0<ak<成立.
因为f(x)=x-x2的对称轴方程为x=,
所以当x∈时,f(x)为增函数.
所以由0<ak<≤,
得0<f(ak)<f.
于是,0<ak+1=f(ak)<-·+-=-<.
所以当n=k+1时,原不等式也成立.
由(1)(2)可知,对任何n∈N*,不等式an<成立.
[解题技法]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应注意的2个问题
(1)当遇到与正整数n有关的不等式证明时,用其他方法不容易证,则可考虑应用数学归纳法.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关键是由n=k成立,推证n=k+1时也成立,证明时用上归纳假设后,可采用分析法、综合法、作差(作商)比较法、放缩法等证明.运用放缩法时,要注意放缩的“度”.
[过关训练]
设整数p>1,n∈N*.证明:当x>-1且x≠0时,(1+x)p>1+px.
证明:(1)当p=2时,(1+x)2=1+2x+x2>1+2x,原不等式成立.
(2)假设p=k(k≥2,k∈N*)时,不等式(1+x)k>1+kx成立.
当p=k+1时,(1+x)k+1=(1+x)(1+x)k>(1+x)·(1+kx)=1+(k+1)x+kx2>1+(k+1)x.
所以当p=k+1时,原不等式也成立.
综合(1)(2)可得,当x>-1,且x≠0时,对一切正整数p>1,不等式(1+x)p>1+px均成立.
考点三归纳—猜想—证明[师生共研过关]
[典例精析]
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满足:Sn=+-1,且an>0,n∈N*.
(1)求a1,a2,a3,并猜想{an}的通项公式;
(2)证明通项公式的正确性.
[解] (1)当n=1时,由已知得a1=+-1,
即a+2a1-2=0.
∴a1=-1(a1>0).
当n=2时,由已知得a1+a2=+-1,
将a1=-1代入并整理得a+2a2-2=0.
∴a2=-(a2>0).同理可得a3=-.
猜想an=-(n∈N*).
(2)证明:①由(1)知,当n=1,2,3时,通项公式成立.
②假设当n=k(k≥3,k∈N*)时,通项公式成立,
即ak=-.
由于ak+1=Sk+1-Sk=+--,
将ak=-代入上式,
整理得a+2 ak+1-2=0,
∴ak+1=-,
即n=k+1时通项公式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所有n∈N*,an=-都成立.
[解题技法]
归纳—猜想—证明的应用策略
(1)一般思路:通过观察有限个特例,猜想出一般性的结论,然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种方法在解决探索性问题、存在性问题或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关键是归纳、猜想出公式.
(2)基本步骤:“试验—归纳—猜想—证明”.高中阶段该部分与数列结合的问题是最常见的问题.
[过关训练]
已知f(n)=1++++…+,g(n)=-,n∈N*.
(1)当n=1,2,3时,试比较f(n)与g(n)的大小;
(2)猜想f(n)与g(n)的大小关系,并给出证明.
解:(1)当n=1时,f(1)=1,g(1)=1,所以f(1)=g(1);
当n=2时,f(2)=,g(2)=,所以f(2)<g(2);
当n=3时,f(3)=,g(3)=,所以f(3)<g(3).
(2)由(1)猜想f(n)≤g(n),下面用数学归纳法给出证明.
①当n=1,2,3时,不等式显然成立,
②假设当n=k(k≥3,k∈N*)时不等式成立,
即1++++…+<-.
那么,当n=k+1时,
f(k+1)=f(k)+<-+.
因为f(k+1)-g(k+1)<-+-=-
=-=<0,
所以f(k+1)<g(k+1).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n∈N*,都有f(n)≤g(n)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