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物理新创新一轮复习通用版讲义:第一章第3课时 自由落体和竖直上抛运动(重点突破课)
展开第3课时 自由落体和竖直上抛运动(重点突破课)
[考点一 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单独考查时相关考题难度不大,但当和其他知识点综合考查时,或者从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截取一段进行考查时学生容易丢分,所以复习时应足够重视。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特点:v0=0,a=g。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gt2。
(3)速度位移关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v=。
(5)位移差公式:Δh=gT2。
3.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1)伽利略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结论。
(2)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是逻辑推理→猜想与假设→实验验证→合理外推,这种方法的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演算)和谐地结合起来。
[典例] (2019·湖北省重点中学联考)如图所示木杆长5 m,上端固定在某一点,由静止放开后让它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木杆通过悬点正下方20 m处圆筒AB,圆筒AB长为5 m,取g=10 m/s2,求:
(1)木杆通过圆筒的上端A所用的时间t1;
(2)木杆通过圆筒所用的时间t2。
[解析] (1)木杆由静止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木杆的下端到达圆筒上端A用时
t下A= = s= s
木杆的上端到达圆筒上端A用时
t上A= = s=2 s
则木杆通过圆筒上端A所用的时间
t1=t上A-t下A=s。
(2)木杆的下端到达圆筒上端A用时t下A= s
木杆的上端离开圆筒下端B用时
t上B= = s= s
则木杆通过圆筒所用的时间t2=t上B -t下A=s。
[答案] (1)s (2)s
应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题时的注意点
(1)可充分利用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零的特点、比例关系及推论等规律解题,如从最高点开始连续相等时间内物体的下落高度之比为1∶3∶5∶7∶…。
(2)对于从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间某点开始的运动问题,因初速度不为0,公式变成了v=v0+gt、h=v0t+gt2、v2-v02=2gh,以及=,另外比例关系也不能直接应用了。
[集训冲关]
1.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可以测出一个人的反应时间。甲同学用手握住直尺顶端刻度为零的地方,乙同学在直尺下端刻度为a的地方做捏住直尺的准备,但手没有碰到直尺,当乙同学看到甲同学放开直尺时,立即捏住直尺,乙同学发现捏住直尺的位置刻度为b。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空气阻力不计,a、b的单位为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则乙同学的反应时间t约等于( )
A. B.
C. D.
解析:选D 由题意知,在反应时间内直尺自由落下的位移大小为a-b,设乙同学的反应时间为t,空气阻力不计,根据自由落体运动位移公式h=gt2=a-b,得t= ,D正确,A、B、C错误。
2.取一根长2 m左右的细线、5个铁垫圈和一个金属盘,在线端系上第一个垫圈,隔12 cm再系一个,以后垫圈之间的距离分别为36 cm、60 cm、84 cm,如图所示。站在椅子上,向上提起线的上端,让线自由垂下,且第一个垫圈紧靠放在地上的金属盘。松手后开始计时,若不计空气阻力,则第2、3、4、5各垫圈( )
A.落到盘上的声音时间间隔越来越大
B.落到盘上的声音时间间隔相等
C.依次落到盘上的速率关系为1∶∶∶2
D.依次落到盘上的时间关系为1∶(-1)∶(-)∶(2-)
解析:选B 松手后4个垫圈同时做自由落体运动,可以看成一个铁垫圈自由下落,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1∶3∶5∶7,由初始时各垫圈的间距知各垫圈落到盘上的时间间隔相等,故A错误,B正确;因为各垫圈落到盘上的时间间隔相等,则各垫圈依次落到盘上的时间之比为1∶2∶3∶4,根据v=gt可知,速率之比为1∶2∶3∶4,故C、D错误。
[考点二 竖直上抛运动]
竖直上抛运动是一种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学生学习的难点是对竖直上抛运动的特点认识不清,不能熟练地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推论应用到竖直上抛运动中。
1.定义:将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向上抛出后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2.规律: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初速度为正值,加速度为负值。(为方便计算,本书中g表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1)速度公式:v=v0-gt。
(2)位移公式:h=v0t-gt2。
(3)速度位移关系式:v2-v02=-2gh。
(4)上升的最大高度:H=。
(5)上升到最高点所用的时间:t=。
3.竖直上抛运动的两个特性
对称性 | (1)速度对称:上升和下降过程经过同一位置时速度等大、反向 |
(2)时间对称:上升和下降过程经过同一段高度所用的时间相等 | |
多解性 | 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个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形成多解,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性 |
4.竖直上抛运动的两种解法
分段法 | 将全程分为两个阶段,即上升过程的匀减速阶段和下落过程的自由落体阶段 |
全程法 | 将全过程视为初速度为v0,加速度a=-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必须注意物理量的矢量性。习惯上取v0的方向为正方向,则v>0时,物体正在上升;v<0时,物体正在下降;h>0时,物体在抛出点上方;h<0时,物体在抛出点下方 |
[考法细研]
考法1 竖直上抛运动规律的应用
[例1] (2019·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如图所示装置可以较精确地测定重力加速度g:将下端装有弹射装置的真空玻璃管竖直放置,玻璃管足够长,小球竖直向上被弹出,在O点与弹簧分离,上升到最高点后返回。在O点正上方选取一点P,利用仪器精确测得OP间的距离为H,从O点出发至返回O点的时间间隔为T1,小球两次经过P点的时间间隔为T2。求:
(1)重力加速度g;
(2)当O点与玻璃管底部的距离为L0时,玻璃管的最小长度L。
[解析] (1)小球从O点上升到最大高度过程中
h1=g2
小球从P点上升到最大高度过程中
h2=g2
依据题意得h1-h2=H
解得g=。
(2)玻璃管的最小长度L=L0+h1
故L=L0+。
[答案] (1) (2)L0+
考法2 多个物体的竖直上抛运动
[例2] (2019·淮南模拟)一杂技演员用一只手抛球、接球,他每隔0.4 s抛出一球,接到球便立即把球抛出。已知除抛、接球的时刻外,空中总有4个球,将球的运动近似视为竖直方向的运动,球到达的最大高度是(高度从抛球点算起,取g=10 m/s2)( )
A.1.6 m B.2.4 m
C.3.2 m D.4.0 m
[解析] 由题意可知,4个球在空中的位置与1个球抛出后每隔0.4 s对应的位置是相同的,且除抛、接球的时刻外,空中总有4个球,因此可知球抛出后到达最高点和从最高点落回抛出点的时间均为t= s=0.8 s,故有Hm=gt2=3.2 m,C正确。
[答案] C
在运动学问题的解题过程中,若多个物体所参与的运动规律完全相同,可将多个物体的运动转换为一个物体的连续运动,解答过程将变得简单明了。
[集训冲关]
1.蹦床运动要求运动员在一张绷紧的弹性网上蹦起、腾空并做空中运动。为了测量运动员跃起的高度,训练时可在弹性网上安装压力传感器,利用传感器记录弹性网所受的压力,并在计算机上作出压力—时间图像,如图所示。设运动员在空中运动时可视为质点,则运动员跃起的最大高度是(g取10 m/s2,不计空气阻力)( )
A.1.8 m B.3.6 m
C.5.0 m D.7.2 m
解析:选C 由题图可知运动员每次在空中运动的时间t=2.0 s,故运动员跃起的最大高度Hm=g2=5.0 m,C正确。
2.(多选)将某物体以30 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2。5 s内物体的( )
A.路程为65 m
B.位移大小为25 m,方向向上
C.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10 m/s
D.平均速度大小为13 m/s,方向向上
解析:选AB 物体的初速度大小v0=30 m/s,g=10 m/s2,其上升时间t1==3 s,上升高度h1==45 m;下降时间t2=5 s-t1=2 s,下降高度h2=gt22=20 m;末速度v=gt2=20 m/s,方向向下;故5 s内的路程s=h1+h2=65 m;位移大小x=h1-h2=25 m,方向向上;速度改变量Δv=-v-v0=-50 m/s,负号表示方向向下;平均速度大小==5 m/s,方向向上。综上可知,A、B正确。
[考点三 两类匀减速直线运动问题]
刹车类问题和可逆类问题都是高考常考的考点,学生在解题时常犯的错误是忽略了刹车时间,或忽略了可逆类问题中往返过程加速度的变化。
1.刹车类问题
(1)汽车匀减速到速度为零时,加速度立即消失,汽车停止运动。为方便解题,可把该阶段看成反向的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不变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刹车类问题必须判断汽车减速为零所用的时间。
2.可逆类问题
(1)此类问题中物体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减速为零后又反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全过程加速度大小、方向均不变,则与竖直上抛运动特点类似,求解时既可对全过程列式,也可分段研究,但前后加速度大小不同时必须分段列式。
(2)可逆类问题需要特别注意物理量的符号,一般选初速度的方向为正,则加速度为负值。
[考法细研]
题型1 刹车类问题
[例1] (2019·湛江模拟)以36 km/h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发现障碍物刹车后获得大小为4 m/s2的加速度,刹车后第三个2 s内,汽车走过的位移为( )
A.12.5 m B.2 m
C.10 m D.0
[解析] 设汽车从刹车到停下的时间为t,则由v=v0+at得t== s=2.5 s,所以第三个2 s内汽车早已停止,所以第三个2 s内汽车走过的位移为0,D正确。
[答案] D
[例2] (2019·安徽四校联考)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刹车实验,从t=0时刻起运动过程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为x=10-0.1v2(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的加速度大小为0.2 m/s2
B.刹车过程持续的时间为2 s
C.t=0时刻的速度为5 m/s
D.刹车过程的位移为5 m
[解析] 根据速度位移关系式可得x==+,对应表达式x=10-0.1v2,可得=10 m,=-0.1 s2/m,解得加速度a=-5 m/s2,t=0时刻的速度v0=10 m/s,故刹车持续时间为t==2 s,刹车过程中的位移x==10 m,只有B正确。
[答案] B
解答刹车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1)确定刹车时间。若车辆从刹车到速度减小为零所用时间为T,则刹车时间为T=(a表示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v0表示汽车刹车的初速度)。
(2)将题中所给的已知时间t和T比较。若T较大,则在直接利用运动学公式计算时,公式中的运动时间应为t;若t较大,则在利用运动学公式计算时,公式中的运动时间应为T。
题型2 可逆类问题
[例3] (多选)如图所示,在足够长的光滑斜面上,有一物体以10 m/s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上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始终为5 m/s2,方向沿斜面向下。当物体的位移大小为7.5 m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时间可能为1 s
B.物体运动时间可能为3 s
C.物体运动时间可能为(2+)s
D.此时的速度大小一定为5 m/s
[解析] 当物体的末位置在出发点的上方时,根据x=v0t+at2得7.5=10t-×5t2,即t2-4t+3=0,解得t1=3 s或t2=1 s,由v=v0+at得v=±5 m/s;当物体的末位置在出发点的下方时,根据x=v0t+at2得-7.5=10t-×5t2,即t2-4t-3=0,解得t=(2±)s,舍去负值,即t3=(2+)s,由v=v0+at得v=-5 m/s,所以选项A、B、C正确,D错误。
[答案] ABC
[例4] (多选)如图所示,一倾角θ=37°的足够长斜面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当t=0时,滑块以初速度v0=10 m/s沿斜面向上运动。已知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g=10 m/s2,sin 37°=0.6,cos 37°=0.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滑块一直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B.t=1 s时,滑块速度减为零,然后在斜面上向下运动
C.t=2 s时,滑块恰好又回到出发点
D.t=3 s时,滑块的速度大小为4 m/s
[解析] 设滑块沿斜面上滑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1,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sin θ+μmgcos θ=ma1,解得a1=10 m/s2,滑块沿斜面上滑时间t1==1 s,上滑的距离x1=v0t1=5 m,因tan θ>μ,mgsin θ>μmgcos θ,滑块沿斜面上滑到速度为零后,向下运动,选项B正确;设滑块沿斜面下滑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sin θ-μmgcos θ=ma2,解得a2=2 m/s2,经1 s,滑块沿斜面下滑的距离x2=a2t22=1 m<5 m,滑块未回到出发点,选项C错误;因上滑和下滑过程中的加速度不同,故滑块不是一直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选项A错误;t=3 s时,滑块沿斜面向下运动的距离为x3=a2(t-t1)2=4 m<5 m,此时的速度v=a2(t-t1)=4 m/s,选项D正确。
[答案] BD
可逆类问题中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时,两个过程的加速度大小一般不同,不能设一个加速度a用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