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集训42《中国地理分区》(含解析) 试卷
展开课后限时集训(四十二) 中国地理分区
(限时:40分钟)
(对应学生用书第361页)
一、选择题
(2018·长春模拟)读中国四个分区图,回答1~3题。
1.有关A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处亚热带,主要粮食作物为冬小麦
B.黄土高原区,耕作制度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C.年降水量在800 mm以上,降水集中在夏季
D.河流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2.有关B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变率大,水资源缺乏
B.低山丘陵,土壤为红壤,肥力低
C.平原地区水网密布,河流补给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D.陇海线、京沪线、浙赣线经过本区
3.有关C、D两地区比较,正确的是( )
A.C地区地形以盆地和山地为主,昼夜温差小
B.D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昼夜温差大
C.两地区畜牧业以家畜饲养畜牧业为主
D.两地区都主要是外流区域
1.B 2.B 3.B [第1题,注意中国区域的划分,识记区域基础知识。由图可知A地区是中国北方地区,该区域大部分属于暖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主要粮食作物是冬小麦,中温带主要粮食作物为春小麦;该区域的黄土高原区位于暖温带,积温较高,耕作制度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该区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多在400 mm到800 mm之间,降水集中在夏季;大气降水是河流的主要补给方式,所以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第2题,图中B地区是中国南方地区,该区域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800 mm以上,降水多,所以水资源丰富;在东南低山丘陵,土壤为红壤,呈酸性,肥力低;平原地区水网密布,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陇海线在北方地区,不经过本区,京沪线、浙赣线经过本区。第3题,由图可知C地区是中国西北地区,该地区主要有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形区,因而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昼夜温差大;D地区是中国青藏高原区,地形以高原为主,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两地区畜牧业以草原畜牧业、山地畜牧业为主;两地区大部分位于非季风区,降水较少,河流流量小,主要属于内流区域。]
(2018·河南南阳一中月考)下表为江西、福建、黑龙江、河南四省2009年粮食及稻谷产量(单位:万吨)。依据表格数据,回答4~6题。
【导学号:21490183】
| 粮食总产量 | 稻谷总产量 | 早稻 | 中稻或单季稻 | 晚稻 |
甲 | 4 353.0 | 1 574.5 | 0 | 1 574.5 | 0 |
乙 | 666.9 | 515.3 | 125.5 | 276.1 | 113.7 |
丙 | 5 389.0 | 451.0 | 0 | 451.0 | 0 |
丁 | 2 002.6 | 1 905.9 | 793.8 | 262.8 | 849.3 |
4.甲、乙、丙、丁依次是( )
A.黑龙江省、福建省、河南省、江西省
B.江西省、河南省、黑龙江省、福建省
C.黑龙江省、河南省、江西省、福建省
D.河南省、黑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
5.乙省比丁省稻谷总产量明显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 B.地形
C.气候 D.人口
6.与丙省相比较,甲省粮食作物生产的优势有( )
A.纬度位置低 B.年降水量大
C.劳动力资源丰富 D.机械化水平高
4.A 5.B 6.D [第4题,我国水稻种植区主要在南方,热量充足,适合水稻生长的时间长,复种指数高,所以我国北方地区应为单季稻,南方地区为双季稻或三季稻。从表格中得知甲、丙两省为单季稻,乙和丁两省为三季稻,说明甲、丙为北方省份,乙、丁为南方省份,故B、C、D均可排除。第5题,乙省为福建省,丁省为江西省,乙省比丁省稻谷总产量明显少是因为福建省位于浙闽丘陵,耕地面积小,而江西省有鄱阳湖平原,耕地面积大,故地形是影响两省稻谷总产量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因素。第6题,甲省为黑龙江省,丙省为河南省,黑龙江省纬度较高,A错;黑龙江省地广人稀,地形平坦,便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机械化水平高,故C错、D对;两省都为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差异不大,B错。]
图1为台湾岛沿回归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其上部是该区相关气象要素沿剖面线变化图),图2为台湾岛地形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图1
图2
7.图1中曲线①②③分别表示( )
A.气温、气压、降水 B.光照、降水、气温
C.气压、光照、气温 D.降水、气压、光照
8.导致①气象要素东坡数值明显低于西坡的主要原因是( )
A.东坡地势高 B.东坡受暖流影响
C.东坡受海洋影响大 D.东坡多阴雨天气
9.中央山脉的物种非常丰富,其主要原因是( )
A.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B.所处纬度较低且相对高度较大
C.东南季风带来充足降水
D.地壳活跃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
7.B 8.D 9.B [第7题,台湾东部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西部背风坡降水少,因此②为降水;降水多则光照少,光照和降水呈负相关,则①为光照;海拔高气温低,则③为气温。第8题,台湾岛东部位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多阴雨天气,故日照时间短。第9题,物种丰富说明水热差异大,纬度较低且相对高度较大的地区水热差异大。]
(2018·安徽淮南二模)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为解决多年冻土层不稳定对路基的影响,采用了自动温控通风管技术(如下图所示),通风管两端挡板在气温高于0 ℃时关闭,低于0 ℃时打开。该地一年中日平均气温的变化范围为-14 ℃~8 ℃,负温期(日平均气温小于0 ℃的时期)约6.5个月。据此完成10~11题。
10.通风管挡板( )
A.正温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B.负温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C.夜晚多打开,储冷、降温
D.夏季多打开,通风、散热
11.与江汉平原相比,该地( )
A.负温期短 B.气温年较差大
C.气温日较差大 D.太阳辐射弱
10.C 11.C [第10题,根据通风管两端挡板在气温高于0 ℃时关闭,低于0 ℃时打开的原理,结合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夜间气温经常低于0 ℃,夜间多打开。夏季气温高,多关闭。负温期气温有可能高于0 ℃,正温期气温也可能低于0 ℃,不会是一直开或关的。第11题,青藏高原大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差,气温低,日较差大于平原地区。]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沙棘属多年生落叶性灌木,耐旱。春、秋季新植幼株,3~4年后挂果,9~10月采摘。果实有很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但易变质。早期工艺是沙棘果带枝采摘,连枝加工。皇甫川流域多沟壑,是我国沙棘主要种植区域之一。近年来,该地引进了品质优、产量大的俄罗斯大果沙棘替换本地品种。下面为皇甫川流域位置示意图和坡面沙棘林带景观图。
(1)坡面沙棘林通常沿等高线延伸方向逐排种植,试分析其原因。
(2)该地秋季新植沙棘幼株成活率比春季高,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3)20世纪90年代,该地沙棘种植规模快速扩张,但经济效益不高,推测其原因。
(4)你是否赞同该地引种俄罗斯大果沙棘,扩大产业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皇甫川流域多沟壑,地势起伏较大;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沙棘属多年生落叶性灌木,沙棘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沙棘林沿等高线延伸方向逐排种植,其与坡面径流流向垂直,能有效拦水拦沙,有利于保持水土。第(2)题,气候条件直接影响沙棘幼株成活率。该地春季降水少,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干旱严重;且易受寒潮侵袭。夏季降水丰富,秋季土壤的水分条件更好,且秋季热量条件更适宜,幼株易成活。第(3)题,经济效益不高,说明市场不认可。可能是产品品质无法保证,这与生产加工技术有关,与产品本身易变质有关;还可能是宣传、销售渠道少。第(4)题,若赞同,主要从有利区位条件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方面进行分析。若不赞同,主要从不利区位条件和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沟壑地形,地势起伏大,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沙棘林带与坡面径流流向垂直,能有效拦水拦沙,有利于水土保持。
(2)该地区春季降水少,蒸发强,干旱严重;夏季多雨,秋季土壤墒情好(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幼株易成活。
(3)保鲜技术差,储运成本高;加工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开发不足,销售渠道不畅。
(4)赞同。理由:质优高产,经济效益高;扩大产业规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
不赞同。理由:可能破坏本地生物链的稳定,影响生物多样性;引进品种可能不适应本地环境,不宜盲目扩种;规模扩张过快,可能导致产品销售受阻。
13.(2018·邯郸市质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下面示意青藏地区局部示意图和当惹雍错湖地区卫星图。
材料二 当惹雍错湖,西藏第三大湖,海拔4 000多米,位于藏北地区典型的纯牧区,但在当惹雍错湖湖边却有青稞的分布,这在藏北是极其罕见的。
材料三 墨脱县大部分区域内的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18~22℃,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5~2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2~16℃,这也让墨脱被视作西藏最不像西藏的地方,被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植被类型天然博物馆”。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当惹雍错湖湖边有青稞分布的自然原因。
(2)为什么墨脱被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植被类型天然博物馆”?
(3)简要分析藏彝走廊地区少数民族众多的原因。
[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从热力差异、地形来分析当惹雍错湖湖边小气候成因,即湖陆差异导致的环境整体性演变。第(2)题,植被类型丰富说明小气候类型丰富。从地形和大气环流方面分析。第(3)题,少数民族众多,说明区内外民族交融困难。
[答案] (1)当惹雍错湖水体(与高原山地相比)比热容较大;湖泊水体白天吸热,晚上释放这些热量(就像一个巨大的暖气片);同时地形相对闭塞,形成了沿湖地带的温暖小气候,所以适于青稞的种植。
(2)由于墨脱所属区域为山地地形(山高谷深),(西南季风携带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沿山体爬升,并形成充沛降水,在山地中营造出从热带、亚热带到寒带的气候类型,进而形成多种植被类型,垂直分异明显。
(3)①横断山区地形复杂,自然地理单元相对独立,生活在各自然单元的人们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俗;②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山高水急,区内各族群之间联系、沟通不便,难以融合;③横断山区对外交通困难,其他文化不易进入,其文化难被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