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选训习题4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75390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选训习题4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75390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选训习题1含解析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选训习题4含解析
展开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选训习题(4)含答案 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面对环保部的调查和约谈,李秘书长心情沉重,好像如芒在背,如坐针毡,吞吞吐吐地交代了与不法厂言勾结的事实。②虽然已是3月中旬,但由于冷空气的影响,气温只有几度,席不暇暖,柳絮雪不再讲风度,只得穿上了羽绒服。③成都骨科主任梁益建上下其手,妙手回春,救治了一百多名严重畸形的患者,被评为“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④当代作家刘庆邦擅长写矿工、乡土题材的小说,他那平易近人的文字让不少矿工、农民工倍感温馨。⑤中国虽然没有加入TPP,但与TPP剩余11国有双边贸易,因此中国没必要另起炉灶,商谈“下一代贸易规则”。⑥由于没有天敌,繁殖能力又强,亚洲鲤鱼在美国的河流湖泊中大量繁殖,以至恒河沙数,造成了巨大危害。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②④⑥[解析] ①“如芒在背”指好像有芒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坐立不安。该成语不能受“好像”修饰。②“席不暇暖”指座位还没有坐热就走了,形容很忙。望文生义。③“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褒贬不当。④“平易近人”形容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浅显,容易理解。使用正确。⑤“另起炉灶”指重新做起,比喻另立门户或另搞一套。使用正确。⑥“恒河沙数”形容数量很多,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使用正确。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防止抢票软件不被破解,12306网站将不断更新登录的图形验证码,这让一些网购车票的旅客大伤脑筋。B.从11月27日开始发生在华北地区的这轮大范围严重污染过程,已持续4天,为今年以来最严重的污染天气。C.近日,中央军委印发的《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明确了不同阶段的任务,有利于统一全军官兵的思想,凝聚大家的共识。D.中国铁建铁四院设计施工总承包了湖南长沙中低速磁浮铁路工程,将于近期开通试运行。乘客从长沙高铁南站搭乘磁浮列车,只需10分钟即可到达黄花机场。解析:A项,不合逻辑,应删去“不被破解”中的“不”。B项,搭配不当,主语“过程”和宾语“天气”不搭配。D项,偷换主语,可将“总承包了”中的“了”改为“的”。答案:C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接受师长邀请:感谢您的美意,定去舍下候教!B.称赞对方作品:拜读您的大作,鄙人获益匪浅!C.祝贺开张大吉:祝贵公司生意兴隆,财源广进!D.初见单位同事:这是我的手机号码,请您惠存!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项,“舍下”一词是谦辞,通常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家。答案:A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__①__,一般来说地下水都会比地表水的水质好一些。但是由于中国北方的地表水污染实在太过严重,土壤过滤之后浅层地下水的污染程度仍然令人惊心。__②__,中国北方城市大多使用极深层的地下水供给市民。__③__,随着地下水的不断抽取,地下水资源将会枯竭。答:① ② ③ 答案:①土壤具有一定的过滤作用 ②为了解决这一用水困境 ③这其实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方法(这样做其实是饮鸩止渴)(意思对即可)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当网络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时,与之伴生的,必然是沉迷网络、沉迷网游。国务院法制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引入“网游宵禁”制度,这必然能够有效减少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从而保障未成年人获得正常的休息权利。一旦从源头上减少了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再加上家长的教育引导,就必然能够管住孩子沉迷网络。①“网游宵禁”制度未必能够减少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② 。③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严密的能力。“网游宵禁”制度要收到实际效果还必须落到实处,还有很多工作要跟上,不能说有了这项制度就一定能够收到效果。“从源头上减少游戏时间,家长的教育引导”不是“管住孩子沉迷网络”的全部条件。答案:②“网游宵禁”制度未必能够保障未成年人正常休息 ③减少游戏时间和教育引导未必能够管住孩子沉迷网络6、下列对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两代每隔几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状元。B.在古代礼仪中,“揖让”有两种含义: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C.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D.“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解析:A项,第一名叫解元。答案:A 二、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选自《韩非子》)(1)惟其言而莫之违。译文: (2)是非君人者之言也。译文: 【参考答案】(1)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2)这可不是为人君主的人应说的话啊。参考译文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喝得正高兴时,他就感慨地说:“没有什么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晋平公说:“乐师,您撞谁呀?”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呀。”师旷说:“哎!这可不是为人君主的人应说的话啊。”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把这件事(或“师旷讲的话”)当作一个警告。”三、现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国语·周语上》载厉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做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歌则不同。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这一转变,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这一形态与歌不同: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治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这一性质,除决定“诗”最初的作者主要应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诗”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且由于政治演说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小雅》。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将诗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诗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不过,即使是使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式,诗也与歌不一样。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诗则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由于诗纳入了周代“乐”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与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的的歌不同源。B.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C.“歌”向“诗”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形式上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D.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解析] A“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的的歌”于文无据。C以偏概全,不光是“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D中“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是不准确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诗在当时社会承担着政治言说的两方面功能,一是可以补察时政,二是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B.第一段中引用《国语》和《礼记》,论证了“诗”的产生与当时统治阶级的礼乐政治活动的紧密联系。C.通过与“歌”的大量比较分析,本文重点论述了“诗”的起源、作用和所承担的更多的社会功能。D.本文作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歌”无法满足统治者教化百姓的需要,因而才产生了“诗”这种形式。[解析] 重点论述了“诗”分析不当,本文只是论述了诗、歌二者的起源以及各自功能。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B.从周代到战国以前,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因为它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C.早期的歌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D.“诗”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后,诗与音乐就开始结合起来。[解析] C把歌和音乐割裂开来,是不正确的,因为原文第二段“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这两者是一体的,另外借助音乐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的是“诗”而不是“歌”。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