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第1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第3讲 运动图象 追及相遇问题(含答案)
展开第3讲 运动图象 追及相遇问题
板块一 主干梳理·夯实基础
【知识点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 Ⅱ
1.直线运动的xt图象
(1)意义:反映了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意义
①斜率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②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
(3)两种特殊的xt图象
①若x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如图中甲所示)
②若x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中乙所示)
2.直线运动的vt图象
(1)意义:反映了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意义
①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
②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加速度的方向。
(3)两种特殊的vt图象
①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如图中甲所示)
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如图中乙所示)
(4)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①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
②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3.直线运动的at图象
(1)意义:反映了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at图象,只能是与t轴平行的直线。
(3)图线与坐标轴围成“面积”的意义:速度的变化Δv。
【知识点2】 追及和相遇问题
1.追及问题的两类情况
(1)若后者能追上前者,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且后者速度一定不小于前者速度。
(2)若后者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速度与前者速度相等时,两者相距最近。
①同向运动相隔一定的初始距离s0的问题:速度大者减速(如匀减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小者(如匀速运动)。
a.若两者速度相等时,追者位移仍小于被追者位移与s0之和,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间有最小距离。
b.若两者位移相等时,速度也相等,则恰能追上,也是两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c.若两者位移相等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两者间距有一个最大值。
②从同一地点出发开始同向运动的问题:速度小者加速(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大者(如匀速运动)。
a.当两者速度相等时两者间有最大距离。
b.若两者位移相等时,则追上。
2.相遇问题
(1)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上即相遇。两物体位移大小之差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距。
(2)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的距离时即相遇。
板块二 考点细研·悟法培优
考点1 运动图象的应用 [深化理解]
1.应用运动图象的三点注意
(1)无论是xt图象还是vt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2)xt图象和vt图象都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
(3)xt图象和vt图象的形状由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决定。
2.应用运动图象解题“六看”
| xt图象 | vt图象 |
轴 | 横轴为时间t,纵轴为位移x | 横轴为时间t,纵轴为速度v |
线 | 倾斜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 | 倾斜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 |
斜率 | 表示速度 | 表示加速度 |
续表
| xt图象 | vt图象 |
面积 | 无实际意义 | 图线和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 |
纵截距 | 表示初位置 | 表示初速度 |
特殊点 | 拐点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一种运动,交点表示相遇 | 拐点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一种运动,交点表示速度相等 |
例1 (多选)如图所示为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整个过程中,CD段和DE段的加速度数值最大
B.整个过程中,BC段的加速度最大
C.整个过程中,C点所表示的状态,离出发点最远
D.BC段所表示的运动通过的路程是34 m
(1)0~22 s内,质点的运动方向是否发生变化?什么时刻离出发点最远?
提示:当图象过时间轴时质点运动方向发生改变,t=20秒时速度图象过时间轴,即方向发生了改变。t=20秒时离出发点最远。
(2)vt图象中“面积”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
尝试解答 选AD。
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由图知CE段斜率最大,加速度最大,A正确,B错误。t=20 s时速度改变方向,所以D点所表示的状态离出发点最远,C错误。BC段和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为34 m,D正确。
总结升华
用速度—时间图象巧得五个运动量
(1)运动速度:从速度轴上直接读出,负值表示反向运动。
(2)运动时间:从时间轴上直接读出时刻。
(3)运动加速度:从图线的斜率得到加速度,斜率的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反映了加速度的方向。例题中BC段加速度与CD段加速度方向相反。
(4)运动的位移:从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得到位移,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横轴以上为“+”值,横轴以下为“-”值,整个过程的位移是它们的代数和,如CD段的位移为正值,DE段为负值;那CE段的总位移为0。
(5)运动的路程:因为路程是标量。路程是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的总和。
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刹车试验,若从t=0时起汽车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移与速度的平方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0时汽车的速度为10 m/s
B.刹车过程持续的时间为5 s
C.刹车过程经过3 s时汽车的位移为7.5 m
D.刹车过程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10 m/s2
答案 A
解析 由图象可得x=-v2+10,根据v2-v=2ax可得x=v2-,解得a=-5 m/s2,v0=10 m/s,A正确,D错误;汽车刹车过程的时间为t==2 s,B错误;汽车经过2 s停止,因而经过3 s时汽车的位移为 x=10 m,C错误。
考点2 追及和相遇问题 [解题技巧]
1.追及和相遇问题中的一个条件和两个关系
(1)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追不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2)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这两个关系可通过画过程示意图得到。
2.追及相遇问题两种典型情况
假设物体A追物体B,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有两种典型情况:
(1)初速度小的追初速度大的运动的物体。当vA=vB时,两者相距最远。
(2)初速度大的追初速度小的运动的物体。当vA=vB时,
①若已超越则相遇两次。
②若恰好追上,则相遇一次。
③若没追上,则无法相遇,两者之间有最小距离。
例2 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候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a=3 m/s2的加速度开始行驶,恰在这一时刻一辆自行车以v自=6 m/s的速度匀速驶来,从旁边超过汽车。试求:
(1)汽车从路口开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
(2)什么时候汽车能追上自行车?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1)追上前两车相距最远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两车速度相等。
(2)追上时两车的位移关系。
提示:位移之差等于初始距离。
尝试解答 (1)2_s__6_m__(2)4_s__12_m/s。
(1)解法一:(物理分析法)
汽车与自行车的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设此时经过的时间为t1,两车间的距离为Δx,则有v自=at1
所以t1==2 s
Δx=v自t1-at=6 m。
解法二:(相对运动法)
以自行车为参考系,则从开始到相距最远的这段时间内,汽车相对这个参考系的各个物理量为
初速度v0=v汽初-v自=0-6 m/s=-6 m/s
末速度vt=v汽车-v自=0
加速度a′=a-a自=3 m/s2-0=3 m/s2
所以两车相距最远时经历的时间为t1==2 s
最大距离Δx==-6 m
负号表示汽车在后。
注意:利用相对运动的方法解题,要抓住三个关键:①选取哪个物体为研究对象;②选取哪个物体为参考系;③规定哪个方向为正方向。
解法三:(极值法)
设汽车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时间t1两车相距最远,则Δx=v自t1-at
代入已知数据得Δx=6t1-t
由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条件知:t1=2 s时,Δx有最大值6 m。
所以经过t1=2 s后,两车相距最远,为Δx=6 m。
解法四:(图象法)
自行车和汽车的v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以看出,在相遇前,t1时刻两车速度相等,两车相距最远,此时的距离为阴影三角形的面积,所以有
t1== s=2 s
Δx== m=6 m。
(2)解法一:当两车位移相等时,汽车追上自行车,设此时经过的时间为t2,则有v自t2=at
解得t2== s=4 s
此时汽车的速度v1′=at2=12 m/s。
解法二:由前面画出的vt图象可以看出,在t1时刻之后,当由图线v自、v汽和t=t2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与阴影部分的三角形面积相等时,汽车与自行车的位移相等,即汽车与自行车相遇,所以t2=2t1=4 s,v1′=at2=3×4 m/s=12 m/s。
总结升华
追及相遇问题的求解方法
(1)解题思路
(2)解题技巧
①紧抓“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
②审题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
③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另外还要注意最后对解的讨论分析。
④紧紧抓住速度相等这个关键点。
⑤作此类选择题时,图象法是最好的选择,如例题中的解法四。
甲、乙两车相距40.5 m,同时沿平直公路做直线运动,甲车在前,以初速度v1=16 m/s,加速度a1=2 m/s2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后,以初速度v2=4.0 m/s,加速度a2=1.0 m/s2与甲同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
(1)甲、乙两车相遇前相距的最大距离;
(2)乙车追上甲车经历的时间。
答案 (1)64.5 m (2)11.0 s
解析 (1)解法一:甲、乙两车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大,设时间为t1时,两车的速度相等,则:v1-a1t1=v2+a2t1
即16-2t1=4+t1,解得:t1=4.0 s
对甲车:x1=v1t1-a1t=48 m
对乙车:x2=v2t1+a2t=24 m
故甲、乙两车相遇前相距的最大距离:
xmax=x0+x1-x2=64.5 m
解法二: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为
x=v1t1-a1t+x0-
即x=-t+12t1+40.5
当t1=- s=4 s时,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有最大值,最大值为
xmax= m=64.5 m。
(2)甲车运动至停止的时间t2==8 s
在甲车运动时间内,甲车位移:x1′=t2=64 m
乙车位移:x2′=v2t2+a2t=64 m
故甲车停止时,甲、乙两车仍相距x=40.5 m,甲车停止时,乙车的速度:v2′=v2+a2t2=12 m/s,
故x=v2′t3+a2t
即40.5=12t3+t,解得:t3=3 s
乙车追上甲车的时间:t=t2+t3=11.0 s。
[2015·福建高考](15分)一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其运动过程的vt图象如图所示。求:
(1)摩托车在0~20 s这段时间的加速度大小a;
(2)摩托车在0~75 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大小。
试卷抽样 | 评析指导 |
失分点:理解错误,求解方法错,导致扣10分。 失分原因:对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错误,误认为平均速度是速度的平均。 补偿建议:深入理解平均速度,是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在vt图象中,位移的大小等于图象和t轴所围面积的大小。 规范解答:75 s内摩托车的位移等于vt图象中图线和t轴所围的面积:s75=[(45-20)+75]×30 m=1500 m 75 s内摩托车的平均速度v== m/s=20 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