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3 第2单元 第2讲 课后真题精炼(含解析)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3 第2单元 第2讲 课后真题精炼(含解析)第1页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3 第2单元 第2讲 课后真题精炼(含解析)第2页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3 第2单元 第2讲 课后真题精炼(含解析)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3 第2单元 第2讲 课后真题精炼(含解析)

    展开

    必修3 单元 2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目就越多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答案】B 【解析】生物群落处于一定的生态环境中,生态环境越优越,对生物生长越有利,生物种类数量就越多,结构就越复杂。一个池塘中除了有鱼之外,还有许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有生活在池塘中的生物才构成池塘的生物群落。群落中的生物个体间有捕食、竞争、互利共生等关系,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2018年湖北襄阳五中月考)对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 动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植物的分层现象 群落中生物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有利于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将玉米与大豆套种充分利用分层现象 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⑤⑥C①②④⑤   D③⑥【答案】C 【解析】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错误;合理密植是针对同种生物来说的,与植物的分层无关,错误。3(2018年江苏射阳测试)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沙丘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C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答案】B 【解析】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B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错误;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然发生微小的变化,D错误。4(2018年北京海淀区模拟)下图是生物甲与生物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有生物乙时甲的数量在第6周时达到KB生物甲与生物乙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C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D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答案】D 【解析】有生物乙时,甲的数量在第3周时就达到了K值,A错误;有生物乙时比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数量减少,所以生物甲与生物乙不可能互利共生,B错误;有生物乙和无生物乙,生物甲的数量均为S型增长曲线,C错误;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的数量在一直上升,所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正确。5下图甲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甲图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乙图所示C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丙实验初期主要表现为竞争关系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6如图中甲丙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唯一生态因素B甲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被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丙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影响乙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答案】C 【解析】影响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不同;甲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温度影响群落分布;丙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在海洋的不同深度上光照不同;影响乙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7下表是科研人员对稻鱼共生系统(即同一片农田中既种水稻又养鱼)和水稻单种系统调查得到的部分数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处理调查农/农药投入/(kg·hm2)农药使用次数/水稻产量/(kg·hm2)鱼产量/(kg·hm2)稻鱼共生1187.213.26 417.12372.2水稻单种11311.026.96 535.26A.水稻单种生态系统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分层现象B稻鱼共生生态系统中的所有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稻鱼共生生态系统没有达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目的D水稻单种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无竞争关系有捕食关系【答案】A 【解析】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水稻单种生态系统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如下层是杂草,A正确;生物群落是一个区域内所有生物的集合,B错误;稻鱼共生生态系统农药投入少,水稻产量高,还有鱼产量,所以达到了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目的,C错误;水稻单种生态系统中水稻和杂草之间有竞争关系,也有以水稻或杂草为食物的生物,D错误。8(2018年山东泰安检测)乱石窑裸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乱石窑裸地与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演替种类相同B相同群落发生的群落演替演变的群落类型相同C杂木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阔叶林群落D上述演替中营养结构趋于复杂有机物总量增多【答案】D 【解析】乱石窑裸地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有土壤、植被等条件,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从图形分析可知,杂木植物群落在山坡地带和凹谷地带由于环境因素不同,发生不同方向的演替;杂木植物群落向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无论是乱石窑裸地→…→针阔混交林群落和阔叶林群落的初生演替,还是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都是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多,有机物总量增多。9下图表示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甲曲线表示的是初生演替BA点时存在的物种也可存在于E也有可能被取代CAE点中代表顶级群落的应为DDCD E变化可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答案】C 【解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图中曲线甲的起点是O,表示的是初生演替,A正确;在图示A点出现的较早,所具有的物种,也可存在于较晚的E点,但有可能发生优势取代,B正确;AE点中,BD点物种变化幅度较大,不属于顶级群落,C错误;CDE变化,物种多样性先降低后升高,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10(2018年安徽安庆联考)火山爆发时炽热的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之后当地生物群落演替过程非常缓慢(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结构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在不断增加B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保持不变C极乐鸟捕食一只蜘蛛后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为该蜘蛛同化量的20%D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捕食竞争共生腐生等种间关系【答案】A 【解析】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进行,因此群落的结构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在不断增加,A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可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是指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不是在生物个体之间的传递效率,因此极乐鸟捕食一只蜘蛛后,所获得的能量可能高于该蜘蛛同化量的20%C错误;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和寄生等,但是在群落演替的最初阶段,生物的种类相当少,不可能具备各种种间关系,D错误。11番茄水稻水旱轮作新型种植模式一方面可大大提高番茄水稻的产量另一方面可大大降低一些土壤害虫的密度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两种作物轮作可充分均衡地利用土壤中的矿质元素B若调查该地块中土壤害虫的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C水旱轮作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污染D该轮作模式可大大增加物种的丰富度提高抵抗力稳定性【答案】D 【解析】由于不同作物对不同矿质元素的需求量存在差异,因此轮作可充分、均衡地利用土壤中的矿质元素,A正确;用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B正确;水旱轮作可有效控制一些土壤害虫的密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污染,C正确;轮作模式下,番茄和水稻交替出现在地块上,生物种类并没有显著增加,另外由于番茄和水稻交替轮作,土壤小动物的种类可能还会减少,D错误。12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类数()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B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C该地能恢复到第4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答案】C 【解析】过度砍伐的森林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变得更为复杂,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因此,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简单,丰富度低;表中群落演替的情况并没有反映出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的砍伐而遭到破坏后,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与其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二、非选择题13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主要生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1)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B坑中的全部滨螺(233)捉出移入几乎无滨螺的A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种间关系角度看浒苔和角叉苔是________关系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________海藻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另一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研究涉及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通过对水坑和凸出基质这两类微型生态系统中滨螺密度和海藻物种数的调查绘制成图C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优先保护的是____________生态系统这种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m2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答案】(1)被滨螺取食 竞争 浒苔 B坑中浒苔数量较少不利于岸蟹躲避海鸥的捕食岸蟹被大量捕食因而岸蟹数量较少对滨螺捕食少因而滨螺数量较多 浒苔滨螺岸蟹海鸥(2)凸出基质 就地保护 水坑【解析】(1)主要生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且加入滨螺后浒苔数量下降可知,食物链为浒苔滨螺岸蟹海鸥。由食物链可知,滨螺与浒苔之间是捕食关系,移入滨螺使浒苔数量下降,浒苔和角叉苔是第一营养级,是竞争关系。图中所示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随着浒苔数量下降而下降,所以两者间为正相关的关系。由题意可知,B坑浒苔较少,不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岸蟹被海鸥大量捕食,由于滨螺的天敌岸蟹数量少,因而滨螺较多。本题涉及的食物链是浒苔滨螺岸蟹海鸥。(2)由图C可知,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凸出基质中海藻的物种数比水坑中海藻的物种数多,所以优先保护凸出基质生态系统,在原地保护属于就地保护。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m2时,水坑中海藻的物种数目多,抵抗力稳定性高。14(2018年湖北武汉检测)某研究小组的同学调查了野外某山坡上山腰处三个不同地点ABC的植物群落并测量了三个地点的土壤特征等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请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植物种类地点A地点B地点C非生物因素地点A地点B地点C359风速蕨类植物758距地面1.5 m的光强灌木1842土壤湿度/%483515松树020土壤的有机物/%6.53.82.5落叶树1550土壤深度/cm>300100<15土壤含氮量/(mg·kg1)9.44.52.4 (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是地点__________处的植物群落地点B处草蕨类植物灌木松树以及落叶树都有分布体现了群落结构的__________现象A区域可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除了表中列举的以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应该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被彻底烧光则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演替演替将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发展直至达到__________为止(3)如果地点ABC处的光照条件同等充足则能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的是地点__________处的植物群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土壤中的有机质经过__________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土壤缺氧时抑制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据此可知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5)落叶树在地点C处不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个原因)【答案】(1)A 垂直分层 消费者分解者(2)次生 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 (稳态)顶级群落(3)A 地点A处的植物群落分层多土壤中水和矿质养料丰富(4)微生物的分解 主动运输(5)土壤中缺少相应的矿质养料土壤浅不足以维持高大植物的生长(或土壤湿度小水分不足以支持高大树木的生长)【解析】(1)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地点A的生物种类最多,因此物种丰富度最大。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被彻底烧光,由于还残留植物的种子或根系及土壤条件,因此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群落的演替总是向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至达到顶极群落为止。(3)由于地点A处的植物群落分层多、土壤中水和矿质养料丰富,因此能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4)土壤中的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才能被植物利用。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过程为主动运输。(5)由于地点C土壤中缺少相应的矿质养料,土壤浅,不足以维持高大植物的生长(或土壤湿度小,水分不足以维持高大树木的生长),因此落叶树在地点C处不能生长。15小型动物线虫普遍存在于各类土壤中其类群和数量极丰富被看作是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性指示生物之一某省沿海某湿地的三个群落中土壤线虫调查结果如表所示湿地类型线虫属丰富度土层深/cm植物寄生线虫(/100g干土)腐食线虫(/100g干土)食细菌线虫(/100g干土)碱蓬群落19010931512102014210柽柳群落18010891928102021015白茅群落240105989271102016397请据表中数据回答(1)科研人员调查土壤中的线虫时常采用__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首先在三个群落内各选取5个采集点每个土样分010 cm1020 cm两层在设置采集点时应做到________选择地点(2)腐食线虫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成分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使此类线虫和表中________线虫数量明显增多(3)表中三个群落的________线虫均为绝对优势类群且各营养类型的线虫都表层聚集分布从线虫的取食习惯分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湿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cm)土层深层土壤中________________积累较少(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营养结构最复杂的群落可能是________因为该群落土壤线虫的________最高【答案】(1)取样器取样 随机(2)分解者 食细菌(3)植物寄生 010 有机质(腐殖质)(4)白茅群落 丰富度【解析】(1)线虫属于土壤小动物,调查线虫时应该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并做到随机取样。(2)腐食线虫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生活污水中的有机质丰富,排放到湿地后会导致细菌在湿地中大量繁殖,所以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会使腐食线虫和食细菌线虫数量增加。(3)据表分析,三个群落中植物寄生线虫类群的数量最多,为绝对优势类群,且各营养类型的线虫都主要分布在010 cm土层,从线虫的取食习惯分析,主要原因是:湿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10 cm土层;深层土壤中有机质积累较少。(4)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营养结构最复杂的群落可能是白茅群落,因为该群落土壤线虫的丰富度最高。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