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物理全能大一轮复习人教版讲义:讲核心要点·全突破实验二 探究弹簧弹力和伸长量的关系
展开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讲 核心要点·全突破
实验过程
1.仪器安装:如图所示,将铁架台放在桌面上(固定好),将弹簧的一端固定于铁架台的横梁上,在靠近弹簧处将刻度尺(最小分度为1 mm)固定于铁架台上,并用重垂线检查刻度尺是否竖直。
2.测量与记录:
(1)记下弹簧下端不挂钩码时所对应的刻度l0,即弹簧的原长。
(2)在弹簧下端挂上钩码,待钩码静止时测出弹簧的长度l,求出弹簧的伸长量x和所受的外力F(等于所挂钩码的重力)。
(3)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重复上述实验,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将所测数据填写在下列表格中。
记录表:弹簧原长l0=__________ cm。
次数 内容 | 1 | 2 | 3 | 4 | 5 | 6 |
拉力F/N |
|
|
|
|
|
|
弹簧总长l/cm |
|
|
|
|
|
|
弹簧伸长量x/cm |
|
|
|
|
|
|
数据处理
1.以弹力F(大小等于所挂钩码的重力)为纵坐标,以弹簧的伸长量x为横坐标,用描点法作图,连接各点得出弹力F随弹簧伸长量x变化的图线。
2.以弹簧的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图线所代表的函数表达式,并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
误差分析
1.系统误差:钩码标值不准确和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造成系统误差。
2.偶然误差:
产生原因 | 减小方法 |
弹簧拉力大小的不稳定 | 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通过悬挂钩码来充当对弹簧的拉力,待稳定后再读数 |
弹簧长度测量不准 | 固定刻度尺,多测几次 |
描点、作图不准 | 坐标轴的标度尽量大一些,描线时让尽可能多的点落在线上或均匀分布于线的两侧 |
注意事项
1.安装实验装置:要保持刻度尺竖直并靠近弹簧。
2.不要超过弹性限度:实验中弹簧下端挂的钩码不要太多,以免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
3.尽量多测几组数据:要使用轻质弹簧,且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
4.观察所描点的走向:不要画折线。
5.统一单位: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及弹簧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
实验改进
本实验的系统误差来自弹簧的重力,所以改进实验的思路应该是尽可能减小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
1.一个方案是将弹簧穿过一根水平光滑的杆,在水平方向做实验。
2.另一个方案是选择劲度系数较小的轻弹簧,通过减小读数的相对误差来提高实验的精确度。
3.利用计算机及传感器技术,将弹簧水平放置,且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对弹簧施加变化的作用力(拉力或推力)时,计算机上得到弹簧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图象(如图甲、乙所示),分析图象得出结论。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