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202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 解析)
展开
2019-202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个小题:1-15每个小小题3分,共39分.1-15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6-18题答案至少有一个,少选且正确得2分,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分)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洗澡水的温度约为70℃
B.人平静时呼吸一次所用的时间约为9s
C.昔通居民楼每层高约为5m
D.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1.2m/s
2.(2分)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3.(2分)下列诗句中描写的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一江春水向东流 B.霜叶红于二月花
C.一行白鹭上青天 D.孤帆一片日边来
4.(2分)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5.(2分)若喷气式客机以1080km/h的速度飞行,特快列车用30m/s的速度行驶,则喷气式客机的速度是特快列车速度的( )
A.60倍 B.10倍 C.36倍 D.6倍
6.(2分)一辆汽车先用1h行驶了40km,休息半小时后又用1.5h行驶了50km,则汽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40km/h B.25km/h C.30km/h D.33.3km/h
7.(2分)下面实例能够说明固体能够传声的是( )
A.我们上课时认真听讲
B.发声的音叉能弹开塑料球
C.说话声将水中的鱼吓跑
D.脚步声将水中的鱼吓跑
8.(2分)如图,是四个与声现象相关的图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可以说明真空能够传声
B.图乙可以探究音色与频率的关系
C.图丙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D.图丁的倒车雷达可以说明声能够传递能量
9.(2分)为缓解交通压力,许多大中城市都修建了轻轨,我们看到,紧邻居民区的地方大都安装了封闭的玻璃屏,如图所示,这样做的目的是( )
A.防止下雨时淋湿列车 B.控制速度
C.阻断噪声的传播 D.美化环境
10.(2分)下列三幅图分别是音叉、钢琴、长笛发出的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下面关于三者发出声音的特性描述正确的是( )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都不相同
11.(2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蝙蝠的回声定位、声呐测距都利用超声波,倒车雷达和声波生命探测仪利用次声波
B.“真空不能传声”无法在实验室直接验证
C.在空气中,超声波传播最快,次声波传播最慢
D.剧院四壁做成凹凸不平或用蜂窝状的材料,是为了增强声音的响度
12.(2分)在沙漠中,可以利用图所示的方法应急取水,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
A.熔化 凝华 B.凝固 汽化
C.汽化 液化 D.熔化 液化
13.(2分)中国是一个美食的国度,有煎炸炖烤焖等多种烹饪方法。下图是生活中常用碗炖食物的示意图(碗与锅底不接触),当锅里水沸腾后碗中的汤( )
A.同时沸腾了
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
D.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14.(2分)夏季,汗流浃背的同学吹电风扇感觉凉爽,下列现象在物态变化上与此相同的是( )
A.夏天,湿衣服变干
B.春天,冰雪消融
C.深秋的早晨,树叶上挂满露珠
D.用久了的灯丝变细
15.(2分)某体温计示数是38℃,若粗心的护士仅消毒后就直接用它去测量37℃和39℃的病人的体温,则该体温计的示数先后分别是( )
A.37℃和39℃ B.38℃和39℃ C.37℃和38℃ D.37℃和37℃
16.(3分)下列关于“冰棒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包装纸上有“白粉”,属凝华
B.剥去包装纸,冰棒向下冒白气,属升华
C.冰棒放茶杯里,茶杯外壁“出汗”,属汽化
D.剥去包装纸,不久冰棒“流汗”,属熔化
17.(3分)如图中小球相对于水平桌面静止。小红通过观察,作出如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窗外另一列车相对她不动,则她坐的车一定相对地面是静止的
B.窗外另一列车相对她向东行驶,则她坐的车一定对地向西行驶
C.小球突然“自动”向东滚动,则她坐的车一定向西启动
D.小球突然“自动”滚动,则她坐的车运动状态一定发生了变化
18.(3分)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
A.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
B.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s内静止
C.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相等
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空1分,共29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题中的横线上)
19.(3分)如图所示,甲乙使用两种不同规格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图甲中铅笔的长度是 cm,图乙中铅笔的长度是 cm;图丙停表的读数是 s。
20.(2分)如图所示,观看春晚小品《车站奇遇》时,我们感到潘长江、蔡明乘坐的车正在前行,是以舞台背景﹣不断“远去的树”作为 ,但这辆车相对于现场观众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21.(2分)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如下表所示,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采用的最简单的方法是 。
参赛者
甲
乙
丙
成绩t/s
14.2
13.7
13.9
22.(2分)如图所示,利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02s闪亮一次,照出的甲、乙两个运动物体的频闪照片,则甲物体做 运动,两物体的运动速度之比是v甲:v乙= 。
23.(2分)小明随父母到山区爬山,他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1.6s听到回声,他们距山崖大约 m(声速按340m/s计算).声音在空气中以 的形式传播。
24.(5分)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运动速度最快的小车是 ;若都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的速度是 m/s,向 (选填“东”或“西”)运动,丙车的速度是 m/s,处于 状态。
25.(4分)下列有关声音的语句中,各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1)“你的声音真好听”说明声音的 ;
(2)“雷声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 ;
(3)“小孩尖叫声刺耳”说明声音的 ;
(4)诗词“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是描述声音的 。
26.(3分)噪声已经成为城市污染源之一,极大地阻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的地方市政部门会用噪声监测仪检测周围的噪声,如图所示的牌子上有“82.7dB”字样,这是用来监测声音 (填“响度”音色”或“音调”)的大小。今天防噪已成为日常课题。“轻手轻脚过楼道”是在 减弱噪声,而用空心砖砌墙则是在 减弱噪声。
27.(2分)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车窗玻璃会起雾,“起雾”这一现象是属于 (填写物态变化),这过程会 (选填“吸热”或“放热”),并且这时的雾会附着在玻璃车窗 (选填“内”或“外”)侧,使玻璃变模糊。
28.(3分)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 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 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吸收热量而 为雨滴落到地面。(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有4个小题:其中每空1分,共21分)
29.(4分)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如图甲所示。
(1)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 。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小明、小华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②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乙所示,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 (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 是正确的。
30.(4分)如图是小明利用斜面、小车等实验器材测量平均速度。
(1)实验中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目的是 。
(2)一同学首先测出图a中的距离s后,再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斜面底端所需时间t,则上述测量中,路程的测量有误,原因是 。
(3)若小车的长度为0.1m,小车从顶端滑下,停表计时如图b所示(丙图为起始时刻,乙图为行驶一半路程时刻,甲图为终点时刻),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31.(6分)利用图甲的装置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图乙中的ABCD和AEFG分别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图甲中,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是为了使海波受热 ;
(2)分析图乙中的图象AEFG,在4~5min时间内,试管内的海波处于 态;
(3)分析图乙中的两个图象,海波熔点约为 ℃,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 ;
(4)图乙中的两个图象有所不同,可能的原因是海波的 不同。
(5)下列物质中与海波一样有固定的熔点的物质有 。(填序号)
①食盐 ②松香 ③玻璃 ④铜 ⑤冰
32.(7分)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图甲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自下而上”,依据 高度确定放置石棉网铁架的高度,依据 能够完全浸没在水中,不触及杯底和杯壁确定放置温度计铁架的高度。
(2)实验中某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为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图象如图丙,由图可知本实验中水的沸点为 ℃。
(3)实验中发现温度计上部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 形成的。
(4)撤去酒精灯后,水仍能继续沸腾一小段时间,其原因是 。
(5)有些同学实验中用硬纸板将烧杯盖得十分紧密,并且硬纸板上无排气孔,目的是想缩短加热时间,但会引起水的沸点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1分;33题5分,34题6分.解答时,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算步骤等,只写最后结果不得分)
33.(5分)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所示。
(1)根据图象分析可得到哪些信息?(至少写出1条) 。
(2)讨论计算,两小车各运动10秒后相距多远?
34.(7分)丰南区“全民健身徒步行走”活动深入人心,如图,清晨一列长360m的队伍匀速通过1.8km长的大桥,用时9min,求:
(1)队伍前进的速度;
(2)这列队伍全部在大桥上行走时的时间。
2019-202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个小题:1-15每个小小题3分,共39分.1-15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6-18题答案至少有一个,少选且正确得2分,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解答】解: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0℃左右,不可能达到70℃.故A不符合实际;
B、平静状态下,人1min呼吸25次左右,平均一次的时间在2、3s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普通居民楼每层的高度在3m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1m/s左右,接近1.2m/s。故D符合实际。
故选:D。
2.【解答】解:(1)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CD不正确;
(2)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测量方法不当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二者概念不同,故A不正确。
故选:B。
3.【解答】解:
A、一江春水向东流,水流是水的位置的变化,是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霜叶红于二月花,与物体的位置变化无关,不是机械运动,故B符合题意;
C、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是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孤帆一片日边来,船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是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解答】解:
A、s﹣t的图象是变化的曲线,并且随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但不成正比例,也就是物体做加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s﹣t图象是变化的曲线,并且随时间增加路程在变小,也就是物体做减速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符合题意;
D、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均匀增大,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解答】解:喷气式客机的速度v客机=1080km/h=1080×=300m/s,特快列车的速度v列车=30m/s,
喷气式客机的速度是特快列车速度的n===10倍;
故选:B。
6.【解答】解:由题意知故t总=t1+t2+t3=1h+1.5h+0.5h=3h;
s总=s1+s2=40km+50km=90km;
则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v===30km/h。
故选:C。
7.【解答】解:A、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发声的音叉能弹开塑料球,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故B不符合题意;
C、说话声将水中的鱼吓跑,说明气体、液体能传播声音,故C不符合题意;
D、脚步声将水中的鱼吓跑,说明固体能传播声音,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解答】解: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随着向外抽出空气的进行,钟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听到的声音会越来越小,可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乙实验说明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大,故B错误;
C、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乙图通过观察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C正确;
D、图丁汽车上的倒车雷达,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C。
9.【解答】解:防治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从题来看,施工人员设置的是隔音屏,所谓隔音屏,就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以此减弱噪声,它并不能防止噪声的产生,也不能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故选:C。
10.【解答】解:如图可知,三幅图中音叉、钢琴、长笛振动的快慢相同,因此音调相同;偏离原位置相同,因此响度相同;它们的波形不同,所以发声体不同,故音色不同。
故选:C。
11.【解答】解:A、倒车雷达和声波生命探测仪利用超声波,故A错误;
B、实验中只能尽可能抽出瓶内的空气,不可能把瓶内空气完全抽出,因此这是一个理想化的实验,所以,通过此实验不能直接得到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而是在此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法得出实验结论,故B正确;
C、超声波,次声波都是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故C错误;
D、大会礼堂的墙壁做成凸凹不平像蜂窝状似的,声音在反射时能量会相互抵消(声音被吸收),减弱声波的反射,故D错误。
故选:B。
12.【解答】解:沙漠中的水分首先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然后水蒸气遇到塑料膜凝结成液态的小水珠,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越积越多,最后落下来,被收集到杯中。
故选:C。
13.【解答】解:开始锅与碗中的水都会吸热升温,但当锅中的水达到沸点时吸热会沸腾起来,但温度不再升高。
此时碗中的水也会达到沸点,但由于碗中的水与锅中水的温度相同,所以不能继续吸热,所以碗中的水不会沸腾。
故选:D。
14.【解答】解:“汗流浃背的同学”体表有很多水,“吹电风扇感觉凉爽”是体表的水汽化成为水蒸气,需要吸收热量,所以人体感觉凉爽。
A、湿衣服变干,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
B、冰雪消融,冰变成水,属于熔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不符合题意;
D、灯丝变细,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解答】解:体温计的缩口使水银不可能自已回到液泡中,因此只能升高,不会下降。用这支体温计测37℃的病人时,其示数仍为38℃,用它测39℃的病人时,则可以升温到39℃。
故选:B。
16.【解答】解:A、包装纸上沾有“白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冰晶附着在包装纸上形成的,是凝华现象,故A正确;
B、剥去包装纸,冰棒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棒变成小液滴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冰棒放入茶杯,冰棒放入茶杯,茶杯的温度随之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子外壁变成小液滴附着在杯子上,
杯子看起来像出汗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C错误;
D、剥去包装纸,过一会儿,冰棒“流汗”,说明冰棒由固态慢慢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AD。
17.【解答】解:
A、若窗外另一列车与该列车同向、同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两车之间不会发生位置的变化,以一方为参照物,另一方是静止的,但相对于地面来说,有位置的改变,此时两车是运动的,故A错误;
B、若两车都向东行驶,且另一列车的速度大于该车的速度时,以小红为参照物,则认为另一列车是向东运动的,而小红坐的车对地却是向东行驶的,故B错误;
C、小球突然“自动”向东滚动,说明她坐的列车向西加速(启动)或向东减速,故C错误;
D、小球突然“自动”滚动,说明小球由于惯性而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她坐的车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故D正确。
故选:ABC。
18.【解答】解:A、由s﹣t图象可知,当t=6s时,路程s=15m,即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故A正确;
B、由s﹣t图象可知,在2~4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则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静止,故B正确;
C、物体在前2s内运动的路程为5m,后2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5m=10m,即在相等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不相等,根据v=可知,则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
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v===2.5m/s,故D正确。
故选:AB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空1分,共29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题中的横线上)
19.【解答】解:
(1)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甲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是:6.7cm﹣2.0cm=4.7cm;
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乙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是:6.70cm﹣2.00cm=4.70cm;
(2)图丙在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4”和“5”之间,偏向“4”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4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21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21s,即秒表的读数为4min21s=261s。
故答案为:4.7;4.70;261。
20.【解答】解:潘长江、蔡明乘坐的车相对于舞台背景向前运动,所以是以远去的树为参照物的;
车相对于观众的位置不变,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参照物;静止。
21.【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甲、乙、丙三位同学通过的路程相同,乙用的时间最少,则获得第一名的是乙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采用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时间短的运动的快。
故答案为:乙;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时间短的运动的快。
22.【解答】解:(1)根据图甲可知,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因此甲做匀速直线运动;
(2)根据图甲和图乙可知,t甲:t乙=4:3;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所以V甲:V乙=t乙:t甲=3:4。
故答案为:匀速直线;3:4。
23.【解答】解:(1)声音从人传到山崖的时间:
t=×1.6s=0.8s,
由v=可得此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
s=vt=340m/s×0.8s=272m;
(2)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故答案为:272;声波。
24.【解答】解:
(1)由左边s﹣t图象可知,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则说明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且t甲=5s时s甲=20m,
所以甲车的速度v甲===4m/s;
由右边v﹣t图象可知,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则乙、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乙=6m/s,v丙=4m/s,
所以,运动速度最快的小车是乙;
(2)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
因v甲=v丙<v乙,
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运动,其相对速度v=v乙﹣v甲=6m/s﹣4m/s=2m/s,
丙车处于静止状态,其相对速度为0m/s。
故答案为:乙;2;东;0;静止。
25.【解答】解:(1)“你的声音真好听”说明声音的音色好。
(2)“雷声振耳欲聋”说明声音很大,说明响度大。
(3)“小孩尖叫声刺耳”说明小孩是声音尖的刺耳,音调高。
(4)“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指的是声音响度大。
故答案为:(1)音色好;(2)响度大;(3)音调高;(4)响度大
26.【解答】解:
噪声监测器的牌子上有“82.7dB”字样,该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即监测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
“轻手轻脚过楼道”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用空心砖砌墙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响度;声源处;传播过程中。
27.【解答】解: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车窗玻璃会起雾,“起雾”是由于车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车窗,在其内表面液化为小水滴,此过程放热。
故答案为:液化;放热;内
28.【解答】解: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干冰进入冷云层,就很快由固态直接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空中水蒸气便凝华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下降遇到暖气流就熔化成雨点降落到地面。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熔化。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有4个小题:其中每空1分,共21分)
29.【解答】解:(1)讲话是声带的振动,音叉发声使水振动,都能证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2)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桌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所以可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
(3)当把广口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传声介质越来越少,所以传声效果越来越不好,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设想空气全部抽净时,就不传声了,也就听不到声音了,故可的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验证猜想①。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3)小;①。
30.【解答】解:(1)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应很小,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便于计时,提高测量的精确度;
(2)由图可知,测量的距离s有错误,小车运动的距离等于s减去小车的长度,即多测量了一个车长;
(3)小车的运动路程s=0.9m﹣0.1m=0.8m,
由图可知,小车行驶全程的时间为5s,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为5s﹣3s=2s,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0.16m/s;
下半段路程小车的平均速度:v′===0.2m/s。
故答案为:(1)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便于计时,提高测量的精确度;(2)多测量了一个车长;(3)0.16;0.2。
31.【解答】解:(1)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这样可以使海波受热均匀;
(2)海波在4min至5min时间内处于熔化阶段,即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分析乙图象可以看出,两组海波开始熔化的时间虽然不同,但熔化温度都是相同的,都为50℃,海波的熔点是50℃,说明海波熔化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4)由图象可以看出,两组海波开始加热的温度相同,但开始熔化的时间不同,也就是达到熔点时吸收的热量不同,可能是两组海波的质量不同,质量少的需要的热量少,温度升高较快,首先达到熔点;
(5)食盐、松香、玻璃、铜、冰中,食盐、铜和冰都有固定的熔点,为晶体;松香、玻璃没有固定的熔点为非晶体。
故答案为:(1)均匀;(2)固液共存;(3)50;不变;(4)质量;(5)①④⑤。
32.【解答】解:(1)图甲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自下而上”,依据酒精灯外焰高度确定放置石棉网铁架的高度,依据温度计玻璃泡够完全浸没在水中,不触及杯底和杯壁确定放置温度计铁架的高度;
(2)如图乙,温度计分度值1℃,液柱在零上,温度计示数92℃,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不变的温度即为水的沸点,根据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98℃;
(3)水沸腾时,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温度计液化形成小水珠;
(4)酒精灯加热时,铁圈和石棉网的温度升高,高于水的温度,当移开酒精灯时,水还会从铁圈和石棉网吸收热量,继续沸腾一小段时间;
(5)用硬纸板将烧杯盖得十分紧密,并且硬纸板上无排气孔,这样会使烧杯内气压升高,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所以这样会引起水的沸点升高;
故答案为:(1)精灯外焰;温度计玻璃泡;(2)92;98;(3)液化;(4)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吸热;(5)升高。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1分;33题5分,34题6分.解答时,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算步骤等,只写最后结果不得分)
33.【解答】解:(1)由图象可知,当t甲=t乙=6s时,s甲=3.6m,s乙=1.2m,
则甲乙两小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分别为:
v甲===0.6m/s,v乙===0.2m/s;
比较可知,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
(2)两小车各运动10秒的路程分别为:
s甲′=v甲t=0.6m/s×10s=6m,s乙′=v乙t=0.2m/s×10s=2m,
若两小车同时同地同向行驶时,10s后两车之间的距离:
s1=s甲′﹣s乙′=6m﹣2m=4m,
若两小车同时同地反向行驶时,10s后两车之间的距离:
s2=s甲′+s乙′=6m+2m=8m。
答:(1)甲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为0.6m/s;乙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为0.2m/s;(合理即可)
(2)若两小车同时同地同向行驶时,10s后的距离是4m;若两小车同时同地反向行驶时,10s后的距离是8m。
34.【解答】解:(1)队伍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
s=L桥+L队=1800m+360m=2160m,
队伍前进的速度:
v===4m/s;
(2)队伍全部在桥上行走的路程:
s′=L桥﹣L队=1800m﹣360m=1440m,
这列队伍全部在大桥上行走时的时间:
t′===360s。
答:(1)队伍前进的速度为4m/s;
(2)这列队伍全部在大桥上行走时的时间为360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