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练习:专题9 人体内环境稳态和免疫调节 专题复习自查案 专题9(含解析)
展开专题复习自查案
专题9 人体内环境稳态和免疫调节
一、体液
1.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2.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的成分:
①含量约90%的是水,7%~9%的是蛋白质,约1%的是无机盐。
②血浆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两者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
二、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实质: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3.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免疫类型 | 非特异性免疫 | 特异性免疫 |
形成 | 生来就有 | 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 |
特点 | 无特异性 | 有特异性 |
组成 |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
四、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1.防卫: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2.监视:及时发现机体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来源:Zxxk.Com]
3.清除:将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作为病原体清除掉。
1.下列关于稳态说法正确的是③⑤。
①细胞外的液体就是细胞外液。
②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③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消化道、组织液和淋巴。
④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⑤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引起组织水肿。
⑥严重脱水时,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2.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①②③④⑦。
①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特异性免疫中有重要作用。
②泪液中的溶菌酶杀死细菌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③记忆B细胞可特异性识别抗原并产生大量抗体。
④抗体可以进入细胞内消灭寄生的结核杆菌。
⑤如果抗原隐藏在细胞内,则首先通过细胞免疫将细胞裂解,然后通过体液免疫清除。
⑥机体自身的组织或细胞也会成为抗原。
⑦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在细胞内完成。
1.(2014·全国卷Ⅰ)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来源:学+科+网]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在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的意义。A项中,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正确。B项中,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pH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正确。C项中,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正确。D项中,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中,不彻底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是发生在内环境(细胞外液)中,D项错误。
2.(2015·福建高考)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患者血液中葡萄糖水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
C.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
D.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解题指导】
(1)题干关键词:“过度激活”“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等。
(2)关键知识:自身免疫病引起的原因、胰岛素与糖尿病的关系。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胰岛B细胞的生理功能、自身免疫病等知识。由题目信息可知,自身效应T细胞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而致使胰岛B细胞死亡,该类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项正确;由于胰岛B细胞数量的减少,胰岛素分泌不足,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引起了血糖含量过高,B项错误;效应T细胞并没有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该细胞死亡与抗原无关,C项错误;这类糖尿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注射胰岛素,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只会加重病情,而不可能治疗该病,D项错误。
3.(2015·海南高考改编)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
B.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C.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内环境中
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解析】选C。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有关知识。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通过血浆、组织液运送到相应部位,发挥作用,A项正确;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B项正确;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存在于内环境中,C项错误;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远低于血浆中的含量,D项正确。
【加固训练】
1.(2017·北京高考)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 )
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
B. 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
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进胰岛素释放
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
【解题指导】(1)提取图中关键信息:细胞呼吸加强抑制K+外流,促进内流,促进胰岛素的释放。
(2)理解胰岛素的作用:降低血糖浓度。
【解析】选C。由图分析可知,葡萄糖参与细胞呼吸,释放能量,部分贮存在ATP中,A项正确; 内流对于胰岛素的释放起到促进作用,胰岛素是蛋白质,以胞吐的方式排出细胞,B项正确;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升高,会促进胰岛素的释放,C项错误;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血糖浓度调节过程依赖于负反馈调节机制,D项正确。
2.(2015·重庆高考改编)2014年埃博拉病在非洲蔓延,我国派出医疗队首次在境外组建医院,帮助治疗埃博拉疫情。
(1)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等,使其不能暴露病毒的________________,以致感染信息不能呈递给________________,阻止正常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过程,导致机体对该病毒的_________免疫功能下降。因此,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致病。
(2)对志愿者接种埃博拉试验疫苗后,机体免疫系统能产生相应抗体,还能产生的免疫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当再次接触此病毒时,________________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抗体。
(3)用埃博拉病毒的某种蛋白免疫小鼠,通过______________技术获得杂交瘤细胞,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治疗该病。
【解题指导】
(1)隐含信息:埃博拉病是由病毒引起,其侵入人体会引起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关键知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及单克隆抗体的批量生产。
【解析】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关知识。(1)正常情况下,抗原(病毒或细菌)侵入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暴露特有抗原或抗原肽-MHC复合物,再传递给T细胞,继而诱发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可靶向感染、破坏吞噬细胞,后续免疫过程不再发生。
(2)对志愿者接种埃博拉试验疫苗后,机体免疫系统能产生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相应抗体,还能产生的免疫细胞有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当再次接触此病毒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大量抗体。
(3)用埃博拉病毒的某种蛋白免疫小鼠,分离B细胞,通过细胞融合或细胞杂交技术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杂交瘤细胞,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治疗该病。
答案:(1)特有抗原或抗原肽-MHC T细胞 特异性
(2)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记忆细胞
(3)细胞融合或细胞杂交
4.(2017·全国卷Ⅱ)将室温(25 ℃)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 ℃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 ℃环境中1 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结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________,汗液分泌会____________,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 ℃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________________,分解代谢会____________。
【解析】(1)实验组动物处于高温环境中,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作用,该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舒张,同时汗液分泌增加,以增加散热量。
(2)肾上腺髓质会分泌肾上腺素,可导致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速等,所以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肾上腺素分泌会增加。
(3)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41 ℃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自变量为温度,这样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动物处于低温环境中时,产热量会增加,则耗氧量增加,分解代谢增强。[来源:ZXXK]
答案:(1)舒张 增加 (2)增加
(3)排除41 ℃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 ℃引起的
(4)增加 增强
5.(2018·全国卷Ⅰ)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分钟)。
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 mL,记录尿量。
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 mL,记录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
(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解析】本题考查水盐平衡调节。
(1)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之重吸收的水增多,从而使尿量减少。
(2)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升高,则吸水力增强,导致尿量增多。尿液中若含有葡萄糖,会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3)渗透压感受器存在于下丘脑。
答案:(1)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2)增加 葡萄糖 (3)下丘脑
6.(2018·北京高考)癌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研究人员利用与癌细胞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进行了抗肿瘤的免疫学研究。
(1)癌细胞具有无限__________的特点。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可激发机体的__________系统发挥清除作用。
(2)研究人员进行的系列实验如下:
免疫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连续4周;
空白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的缓冲液,连续4周。
实验一:取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的血清分别与iPSC、DB7(一种癌细胞)和MEF(一种正常体细胞)混合,检测三种细胞与血清中抗体的结合率,结果见下表。
①比较表中iPSC与两组小鼠血清作用的结果可知,免疫组的数值明显__________空白组的数值,说明iPSC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
②表中DB7和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DB7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综合表中全部数据,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给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皮下注射DB7,一周后皮下形成肿瘤。随后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由此推测:iPSC还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__________免疫。
(3)研究人员另取小鼠进行实验,验证了上述推测。下图为实验组的实验过程及结果示意图。请在下图中选择A或B填入④处,从C~F中选择字母填入①~③处。
(4)该系列研究潜在的应用前景是iPSC可以用于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可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是细胞免疫,产生了效应T细胞,发挥清除作用。
(2)实验一:①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免疫组的iPSC和DB7的数值都比空白组的高。②DB7和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DB7有可以与抗iPSC的抗体结合的抗原。③抗原与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实验结果说明iPSC与DB7有共同的抗原,而与MEF无共同的抗原。实验二:免疫组小鼠产生某物质作用于DB7使肿瘤缩小,属于细胞免疫。
(3)实验过程:①注射DB7悬液到小鼠1体内,1周后小鼠长出肿瘤。
②注射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到小鼠2体内,4周后提取T细胞。
③将小鼠2的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注射到小鼠1的血液中。
④3周后观察实验结果,小鼠1的肿瘤变小,说明DB7和iPSC有类似的抗原,iPSC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细胞免疫。
(4)该系列研究潜在的应用前景是iPSC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癌症。
答案:(1)分裂/增殖 免疫
(2)实验一:①高于 ②可以与抗iPSC的抗体结合的抗原
③抗iPSC的抗体可以与DB7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而不能与MEF上的抗原结合/iPSC与DB7有共同的抗原,与MEF无共同的抗原
实验二:细胞
(3)①F ②D ③C ④B (4)预防和治疗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