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金属与金属材料 测试题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576207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金属与金属材料 测试题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576207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金属与金属材料 测试题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576207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 1 金属材料课时练习
展开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关于金属材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B.合金的熔点高于组成它的成分金属
C.黄铜(铜锌合金)的硬度比纯铜小 D.金属都为银白色
2.下列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 B.镁条投入稀硫酸
C.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 D.在熟石灰中加入稀盐酸
3.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常温下,所有金属都是银白色固体 B.“真金不怕火炼”表明金很难与氧气反应
C.金属都能导电,非金属都不能导电 D.人类使用金属铝的年代早于铜、铁
4.如图为教材中实验室模拟炼铁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能观察到红色粉末变黑,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C.该实验的三个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
D.导管末端的酒精灯是进行尾气处理,防止污染空气
5.下列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的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6.下列反应发生后,固体质量增加的是( )
A.铁丝在纯氧中剧烈燃烧 B.将铝片插入稀硫酸中
C.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 D.一氧化碳在加热条件下还原氧化铜
7.为了探究影响锌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的因素,某学习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已知锌的颗粒大小相同,稀盐酸的温度均为室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比实验①和②,可研究温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B.实验③中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
C.对比实验②和③,可研究温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D.对比实验①和③,可研究盐酸的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8.将过量铁粉投入盛有硫酸铜和硫酸锌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留在滤纸上的物质是( )
A.Zn,Cu和Fe B.Cu C.Zn和Cu D.Cu和Fe
9. 下列关于金属及合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铁的含碳量小于钢
B.湿热地区铁制品更易生锈
C.多数合金硬度大于组成它的成分金属
D.钛合金与人体具有优良的“相容性”,可用于制人造骨
10.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时都应该先通入气体一段时间后加热,防止发生爆炸
B.两者都可以通过观察黑色固体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C.甲试管略向下倾斜,乙玻璃管保持水平,主要是因为两种气体的密度不同
D.甲无尾气处理装置而乙有,是因为一氧化碳有毒而氢气无毒
11.把X、Y、Z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盐酸中,X、Y溶解并有气泡产生,Z不反应,取过量X放入Y(NO3)2和Z(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经检验,滤渣中只有X、Z。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X>Y>Z B.Y>Z>X C.Y>X>Z D.X>Z>Y
12.金属M与AgN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2AgNO3→M(NO3)2+2Ag.若M是铜,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的金属活动性比Ag强 B.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加
C.金属M不可能变换成铝 D.固体物质的质量增加了
二、填空题
13.图为同学们使用的一种碳素墨水笔,在组成这种墨水笔的各种材料中:
铁合金
铝合金
橡胶
碳
(1)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是 ;(选填一种即可,下同)
(2)含有单质的是 ;
(3)写出其中的一种金属材料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此反应类型为 反应。
14.应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金属的问题:
(1)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用元素符号回答);
(2)生活中常用铜丝作导线,主要是利用铜的 性;
(3)字母A、B、C、D表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常见的四种金属。
已知:①A+BSO4=ASO4+B
②C+H2SO4=CSO4+H2↑
③B+2DNO3=B(NO3)2+2D
根据上述反应能判断出其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其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填字母)
(4)向Fe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含有的物质是 或 。
15.I、用所学化学知识填空。
(1)下列材料不属于合金的是____(填“陶瓷”或“硬铝”)。
(2)改良酸性土壤可以用____(填“烧碱”或“消石灰”);
(3)打开瓶塞,在空气中能产生“白雾”的是____(填“浓硫酸”或“浓盐酸”);
(4)用井水洗衣服时,肥皂不易起泡沫且产生浮渣,该井水是____(填“硬水”或“软水”)。
II、请完善网络图,并根据图示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是由 __________组成的;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离子和 ______________;
(3)分子是由 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4)原子得到电子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填“阳离子”或“阴离子”)。
16.整理物品。小萌发现家中角落堆积的一些铁丝、铝丝和铜丝。
(1)三种金属都能用来制导线,这是利用了金属的__________性。
(2)铁能做铁锅,利用了金属的_________性。
(3)铁的用途广泛,帮小萌回忆一下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炼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用160g氧化铁炼铁,理论上炼出铁的质量为__________g。
17.铁和铜是我们熟悉的金属。
(1)下列生活中的铁、铜制品,主要利用了它们的________性和________性。
(2)铁是使用量很大的金属。
①工业上用赤铁矿(主要成分Fe2O3)炼铁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②铁制品容易生锈,铁生锈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防止铁生锈的具体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举1例即可)。
③稀硫酸可用于除铁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3)铜是人类认识并应用最早的金属。某小组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略去)模拟“湿法炼铜”。
①从装有过量铁屑和铁粉的异形玻璃管上端加入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结束后,将固体从异形玻璃管中取出,放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的试剂A,过滤得到铜。该试剂A是________。
三、实验题
18.小林在凉拌紫卷心菜时,加入一些食醋,发现紫卷心菜变红了,激发了他的探究欲望,特邀你协助完成下列活动与探究。
[提出问题] 紫卷心菜等植物的汁液能作酸碱指示剂吗?
[实验探究] 取紫卷心菜、牵牛花的花瓣、胡萝卜,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加入酒精(乙醇与
水的体积比为1:1)浸泡,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挤出,分别加入到蒸馏水、稀
酸溶液和稀碱溶液中,有关颜色变化情况如下:
[得出结论] 、 的汁液能做酸碱指示剂, 的汁液不能
做酸碱指示剂。
[拓展应用] 小林用上述的牵牛花汁液来测定某雨水样品的酸碱性,发现牵牛花汁液呈红色。
则该雨水呈 性(选填“酸”或“碱”或“中”)。
[反思与评价] 小林发现,上述汁液无法测出溶液的酸碱度,请你告诉他,在实验室测定溶
液的酸碱度常用 。
19.一次,小刚在实验室看到了右图情景:
NaOH
橡皮塞
桌面
他首先想到药品可能变质了,那么NaOH溶液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刚利用实验室的三种试剂(氯化钙溶液、稀盐酸、酚酞试剂)对这瓶“NaOH溶液”展开了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①: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
猜想②: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③: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变质
[实验探究]
经过思考,小刚否定了方案II的结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评价]氢氧化钠溶液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质,故应____________保存。
四、推断题
20.A~F和X、Y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其中A、C是无色气体,B、F是红色固体,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E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含D的生活用品腐蚀的过程,实际上是D与空气中的_______(填名称)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4)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1.A〜I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用“→”表示转化关系,用“一”表示相互之间能发生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省略)。其中,A、C、F、H含相同金属元素且所属物质类别不同,H、I类别相同;A、B为 金属单质,B为紫红色;C、D为氧化物,C为红棕色固体:G 溶液呈蓝色,E的浓溶液常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H:________。
(2)写出A转化成B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3)足量E与C反应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22.2018年5月18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试海成功,航母的许多电字元件使用了黄铜。为测定某黄铜(假设合金中仅含铜,锌)中铜的质量分数,兴趣小组同学称取20g黄铜粉末于烧杯中,将80g稀硫酸分四次加入,充分反应,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黄铜粉末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____________g。
(2)该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__
23.在烧杯中加入2.4g久置的铝箔,再滴加稀硫酸,铝箔全部溶解,放出气体的质量与所加稀硫酸质量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氢气的质量为_______g,放出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g;
(2)计算2.4g久置的铝箔中金属铝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_;
(3)实验刚开始没有气泡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久置的铝箔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只有一种溶质,这种溶质是__________(用化学式填空),此时溶液质量为__________g.
汁液
在不同液体中的颜色变化
蒸馏水
稀酸溶液
稀碱溶液
紫卷心菜
蓝紫色
红色
绿色
牵牛花
紫色
红色
蓝色
胡萝卜
橙色
橙色
橙色
方 案
现 象
结 论
I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__________试剂
产生大量气泡
猜想①不成立
II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剂
溶液变红
溶液中一定含NaOH
III
a.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________试剂;
____________
猜想②成立
b.向a中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
溶液变红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烧杯中剩余物的质量(g)
39.92
59.84
79.80
99.80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A、铁在有水和氧气并存时易生锈,在潮湿的空气中,铁与水和氧气充分接触,更易生锈,而在干燥的空气中,因为没有水做电解质所以铁就比较难生锈,故A正确;
B、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硬度大、熔点低、色彩更艳丽,所以合金的熔点低于组成它的成分金属,故B错误;
C、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硬度大、熔点低,所以黄铜(铜锌合金)的硬度比纯铜大,故C错误;
D、金属不都为银白色,例如铜就是紫红色的,故D错误。
故选A。
2.B
【解析】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多种其它物质的反应,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A、 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B、 镁条投入稀硫酸,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C、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D、在熟石灰中加入稀盐酸,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
点睛∶掌握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以及氧化反应的概念是完成本题的首要条件,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3.B
【解析】
【详解】
A、通常情况下,金是黄色固体,汞是液体,选项错误;
B、“真金不怕火炼”表明金很难与氧气反应,说明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选项正确;
C、金属都能导电,有的非金属也能导电,例如石墨属于非金属,具有导电性,选项错误;
D、金属越活泼,越不容易被人类发现、使用,铝比铁活泼,铁比铜活泼,因此人类使用金属铝的年代晚于铜、铁,选项错误,故选B。
4.D
【解析】
【详解】
A、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该实验能观察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实验的三个反应分别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的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导管末端的酒精灯是进行尾气处理,是为了点燃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睛】
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5.C
【解析】A.多变一是 化合反应,生成物是化合物,错误;B. 发生分解反应时,不一定生成单质,错误;C. 单化化单是置换,有单质生成,正确; D. 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是化合物,错误。故选C。
6.A
【解析】A. 铁丝在纯氧中剧烈燃烧,氧气参加了反应,固体质量增加。B. 将铝片插入稀硫酸中,铝与酸反应,固体质量减少。C. 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固体质量不变。D. 一氧化碳在加热条件下还原氧化铜,氧化铜变为铜,固体质量减少。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发生后,固体质量变化。
7.B
【解析】A、对比实验①和②,锌的质量相同,稀盐酸的体积相同,反应条件相同,但稀盐酸的浓度不同,可研究盐酸的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即10%的盐酸溶液比5%的稀盐酸反应更剧烈;故A错误;
B、实验③中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故B正确;
C、对比实验②和③,锌的质量相同,稀盐酸的体积相同,但温度不相同,稀盐酸的浓度不同,无法研究温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故C错误;
D、对比实验①和③,锌的质量相同,稀盐酸的体积相同,稀盐酸的浓度相同,但温度不同,无法研究盐酸的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当锌和盐酸等量时,探究盐酸浓度、反应条件不同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在探究过程中,需仔细分析,反复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结果.
8.D
【解析】金属与盐反应的条件:①金属排在盐中金属的前面,②反应物中的盐溶于水,③金属钾、钙、钠除外.铁粉只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因为过量铁粉,所以过滤,留在滤纸上的物质是铜和铁.故选D.
【点评】如果在溶液中有一种金属单质剩余,则排在该金属后面的金属阳离子不能存在.
9.A
【解析】试题分析: A选项是错误的叙述,生铁中含碳量高于钢;B选项根据铁生锈的条件知,湿热地区铁制品更易生锈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多数合金硬度大于组成它的成分金属是正确的叙述;D选项钛合金与人体具有优良的“相容性”,可用于制人造骨是正确的叙述;故答案选择A
考点:金属材料
10.C
【解析】
【详解】
A、可燃性气体在加热或点燃前都不能混有氧气,所以实验时都应该先通入气体排净容器内的空气而后再加热,这主要是防止发生爆炸,故选项正确;
B、两者与氧化铜反应时都是将氧化铜还原为金属铜,所以两者都可以通过观察黑色固体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故选项正确;
C、甲试管略向下倾斜,是因为反应中有水产生,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乙玻璃管保持水平,是因为反应中并无水产生,与两种气体的密度不同无关,故选项错误;
D、氢气无毒,而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所以甲无尾气处理装置而乙有,故选项正确。故选C。
11.C
【解析】试题分析:把X、Y、Z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盐酸中,X、Y溶解并有气泡产生,Z不反应,说明X和Y的活动性大于Z,取过量X放入Y(NO3)2和Z(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经检验,滤渣中只有X、Z。说明X大于Z,且Y大于X。故选C.
考点:金属的活动性
12.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金属M能与硝酸银反应置换出银,说明M的活动性比银强,再结合反应的方程式及元素化合价进行有关问题的分析判断.
解:A、由于金属M能与硝酸银反应置换出银,说明M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故A说法正确;
B、由于铜的活动性比银强,铜与硝酸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减小,故B说法错误;
C、如果M是铝,铝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铝,由于硝酸根﹣1价,铝+3价,所以硝酸铝写为:Al(NO3)3,图示中M是+2价,所以M不能是铝,故C说法正确;
D、若M是铜,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银和硝酸铜,反应后固体物质的质量增加了,故D正确.
故选项为:B.
13.(1)橡胶(或塑料)(2)铁合金(或铝合金、碳素墨水) (3)Fe+CuSO4=Cu+FeSO4(或2Al+3CuSO4=Al2(SO4)3+3Cu) 置换反应
【解析】
试题分析: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故铝能把铜置换出来。
考点:化学材料、金属活动性
14.(1)Ca (2)导电 (3)ABD (4) Cu、 Fe Cu、 Fe、 Zn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Ca;常用铜丝作导线,主要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因为①A+BSO4=ASO4+B所以A的活动性大于B,同理②C+H2SO4=CSO4+H2↑C的活动性大于氢,③B+2DNO3=B(NO3)2+2D,B的活动性大于D。无法判断C的位置,所以看出ABD的活动性大小,而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BD,向Fe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含有能够和酸反应的金属,因为发生了置换反应,所以一定会有铜被置换,滤渣中可能含有铜和铁或者是铜、铁、锌。
考点:金属的性质 物质的鉴别
15. 陶瓷 石灰 浓盐酸 硬水 元素 原子 原子 阴离子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知,I、(1)不属于合金的是陶瓷,硬铝属于铝合金。(2)改良酸性土壤可以用消石灰,价格便宜。(3)打开瓶塞,在空气中能产生“白雾”的是浓盐酸,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形成白雾。(4)用井水洗衣服时,肥皂不易起泡沫且产生浮渣,该井水是硬水,硬水泡沫少。II、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属于宏观概念;(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离子和原子,分子、离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3)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4)原子得到电子转化为阴离子,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
点睛∶改良酸性土壤常用消石灰。肥皂水遇硬水,泡沫少,遇软水,泡沫多。分子、离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16. 导电性 导热性 Fe2O3+3CO2Fe+3CO2 112g
【解析】(1)金属具有导电性,可以用作导线;
(2)金属具有导热性,可以作炊具;
(3)工业上用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Fe2O3+3CO 高温2Fe+3CO2 ;
设用160g氧化铁炼铁,理论上炼出铁的质量为x
Fe2O3+3CO 高温2Fe+3CO2
160 112
160g x
= x=112g
故用160g氧化铁炼铁,理论上炼出铁的质量为112g。
17.(1)导电 导热
(2)①
②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刷漆(涂油)
③
(3)① 置换反应
异形管内有红色固体附着,锥形瓶中得到浅绿色溶液
②稀盐酸(或稀硫酸)
【解析】
试题分析:(2)工业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水和氧气接触;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是破坏铁生锈的条件,如刷漆,制成合金等;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
(3)铁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该反应的现象是异形管内有红色固体附着,锥形瓶中得到浅绿色溶液;由于铁粉过量,要把混合物中的铁除去,则要加稀硫酸。
考点:工业炼铁、置换反应
18.【得出结论】紫卷心菜 牵牛花 胡萝卜
【拓展应用】酸
【反思与评价】pH试纸或pH计
【解析】
能作酸碱指示剂的汁液应在酸碱性不同的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由题中实验结果可知,胡萝卜的汁液在中性、酸性和碱性三种环境中都显橙色,不能作酸碱指示剂;牵牛花的汁液在酸性环境中显红色,故该雨水样品显酸性;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精确测量可使用pH计。
19.(1)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2) 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I.盐酸 III.CaCl2 产生白色沉淀
Na2CO3溶液也能使酚酞变红 密封
【解析】
试题分析: NaOH暴露在空气中,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Na2CO3而变质,故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 + CO2 = Na2CO3 + H2O。
[提出猜想]根据猜想①和③可知,变质的情况应有三种,即未变质,部分变质和全部变质。
[实验探究]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①若NaOH没有变质,则全部是NaOH;②若NaOH部分变质,则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③若NaOH完全变质,则全部是Na2CO3。
I、根据实验结论“猜想①不成立”,可知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再结合实验现象“产生大量气泡”,可知向溶液中滴加了稀盐酸。
II、由于Na2CO3虽属于盐,但其溶液同样也显碱性(故俗称纯碱),故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不能单纯以酚酞变红来确定是NaOH。
III、根据实验结论“猜想②成立”,可知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和NaOH,而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Na2CO3和NaOH的溶液均呈碱性,故需先验证并除去Na2CO3之后,再验证NaOH;故a、可先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的BaCl2(或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既能验证溶液中含有Na2CO3,还能完全除去混合物中的Na2CO3,然后再滴加酚酞试液,可见溶液变为红色,证明猜想②成立。
[反思评价]由于氢氧化钠溶液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质,故应密封保存。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点评:对于验证型实验探究,要熟记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根据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探究,并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实验现象,来验证该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等。
20.CaCO3 3CO+Fe2O32Fe+3CO2 水蒸气、氧气 Fe+CuSO4=Cu+FeSO4(或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
C与澄清石灰水得到E沉淀,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得到碳酸钙沉淀,C是二氧化碳,E是碳酸钙;A、C为无色气体,A与B(红色固体)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D和C(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红色固体)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则B是氧化铁,D是铁;D(铁)与X溶液生成Y溶液和F(是红色固体),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红色固体)和硫酸亚铁,由F是铜,X溶液是硫酸铜溶液,Y溶液是硫酸亚铁溶液。将假设代入框图,推断合理。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1)E是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
(2)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2Fe+3CO2;
(3)D是铁,铁与水和氧气并存易生锈。含铁的生活用品腐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4)反应②是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常见的红色物质和C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即寻找解题的突破口,然后顺藤摸瓜,进而完成其它未知物的推断。
21. Fe2O3 CuO H2SO4 Fe(OH)3 Fe+CuSO4=Cu+ FeSO4 红棕色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溶液从无色变为黄色
【解析】由题中信息:A、C、F、H含相同金属元素且所属物质类别不同,H、I类别相同;A、B为 金属单质,B为紫红色;C、D为氧化物,C为红棕色固体:G 溶液呈蓝色,E的浓溶液常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可知A为铁,B为铜,C为氧化铁;E为浓硫酸;D为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溶液G和水;硫酸铜和碱的溶液反应可得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现象是红棕色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溶液从无色变为黄色;硫酸铁和可溶的盐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氢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铁和可溶的含铜的盐反应生成铜,如:Fe+CuSO4=Cu+ FeSO4
点睛:推断题的解题方法是找题眼,物质颜色、用途等,然后结合转化关系,利用反应条件和反应类型,进行推断,最后再将推断的结果检查,看是否符合题中物质间的关系。
22.0.2 67.5%(详见解析)
【解析】
【详解】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黄铜粉末完全反应生成氢气总质量=20g+80g-99.80g=0.2g
(2)设:20克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为x。
652=20g×(1-x)0.2g x=67.5%。
答:(1)黄铜粉末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0.2g;
(2)该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7.5%。
23.0.2 0.2 88%(计算过程见解析) 因为铝箔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稀硫酸和氧化铝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没有氢气生成 Al2(SO4)3 108g
【解析】
【详解】
解:(1) 因为久置的铝箔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稀硫酸和氧化铝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氧化铝膜反应掉后,稀硫酸和铝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故整个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氢气的质量即为生成气体的质量,根据题干中的图示知道,产生氢气的质量=生成气体的质量=0.2g。
(2)设生成0.2g氢气需要铝的质量为x,
54x=60.2g得x=1.8g,
铝箔中被氧化的氧化铝中铝元素质量为27×227×2+16×3×(2.4g-1.8g)≈0.318g
故2.4g久置的铝箔中金属铝的质量分数1.8g+×100%≈88%
答:铝箔中铝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8%。
(3)因为铝箔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稀硫酸和氧化铝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没有氢气生成,故实验刚开始没有气泡产生;氧化铝膜反应掉后,稀硫酸和铝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故久置的铝箔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只有一种溶质,这种溶质是硫酸铝,化学式为Al2(SO4)3;由图示可知,在稀硫酸到107.8g时,停止产生气体,说明此时铝已经完全反应,此时溶液的质量为107.8g+2.4g-0.2g=108g。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 1 金属材料单元测试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 1 金属材料单元测试课时作业,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与探究,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 1 金属材料单元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 1 金属材料单元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与探究,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 1 金属材料单元测试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 1 金属材料单元测试课堂检测,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与探究,计算题,已知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