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生物】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生物】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解析版)01
    【生物】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解析版)02
    【生物】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解析版)03
    还剩4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生物】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解析版)

    展开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如图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③与⑤相比,③中含有蛋白质多
    B. ②红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不会引起③pH 发生大幅度变化
    C. ②中的氧气到达④至少需要经过3层膜,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D. 肌肉细胞缺氧时③的pH 会降低,但由于Na2CO3的调节作用,其pH 会维持相对恒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动物的某组织模式图,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掌握情况。
    【详解】依题意和分析图示可知:③为血浆,⑤为组织液,因此③与⑤相比,③中含有蛋白质多,A正确;②红细胞中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但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会有CO2的产生,B错误;②(红细胞)中的氧气到达④(组织细胞)内,至少需要经过1层红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上皮细胞的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共计4层膜,氧气是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因此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C错误;肌肉细胞缺氧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进入③(血浆)中会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分解产生H2O和CO2,CO2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最终使③的pH 维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D错误。
    【点睛】疑难点拨——血浆pH调节的过程如下:

    2.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
    B. 人体内环境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
    C. 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共同调节的结果
    D. 葡萄糖、肾上腺素、淋巴因子和胰蛋白酶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血浆中的血浆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血浆蛋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重要物质,A正确;人体内环境的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B正确;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正确;胰蛋白酶不存在于内环境中,胰蛋白酶存在于消化液中,属于外环境的成分,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内环境稳态,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C液和B液的减少
    B. ⓐ结构和ⓑ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相同
    C. 在C液中葡萄糖可氧化分解成丙酮酸
    D. ⓒ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A是血浆,B是淋巴,C是组织液,ⓐ是毛细血管壁,ⓑ是毛细淋巴管壁,ⓒ是组织细胞,A、B、C组成人体的内环境.
    【详解】某人长期摄入蛋白质过少,会造成血浆渗透压下降,此时血浆中的水分会大量流入组织液,造成组织水肿,即C液增加,A错误;ⓐ结构所处的具体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结构所处的具体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淋巴,即二者所处的内环境不同,B错误;葡萄糖氧化分解成丙酮酸发生在细胞内,不是发生在组织液,C错误;ⓒ的有氧呼吸产物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参与体液调节,D正确。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之间关系的理解和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4. 下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③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于①和③
    B. 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低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
    C. 若③为骨骼肌细胞,饭后五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
    D. 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①⑤表示血浆,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细胞内液,④表示淋巴。若③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于③细胞内液和①血浆,A正确。若③为脑细胞,由于脑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氧气释放CO2,所以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CO2的浓度则相反,B错误。若③为骨骼肌细胞,由于运动消耗葡萄糖,所以①处血糖浓度低于⑤处,C错误。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血糖浓度升高,导致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所以①处胰岛素浓度高于⑤处,D错误。
    考点:内环境的物质交换
    5.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纤维膜内部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B. 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方向与突触小泡移动的方向相同
    D.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神经纤维内部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外部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A错误;突触小体内只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从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小泡移动的方向相同,C正确;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重点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要求考生识记突触的结构和神经递质的相关知识,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或细胞间的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当e被切断时,刺激a,机体将没有感觉
    B. 如果该图中的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a分泌d、b分泌e都具有抑制作用
    C. 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则d过程只能发生于细胞核中
    D. 如果该图为细胞免疫过程,则a为吞噬细胞,b为浆细胞,c为靶细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若该图表示反射弧,则a~e分别是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当传出神经被切断时,刺激感受器,兴奋仍能传至神经中枢,机体有感觉;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具有反馈调节,即当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下丘脑和垂体具有抑制作用;若表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则d过程表示转录,e表示翻译,转录主要发生于细胞核中,少数发生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浆细胞只出现在体液免疫中,在体液免疫中,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考点:考查信息传递机制图。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信息传递的过程。
    7.某健康人在上午11点前仅进食了早餐,下图为其体内血糖浓度变化的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B点时体内分泌的胰岛素增加,A点时体内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
    B. 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将血糖转化成各种氨基酸
    C. B点时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D. 激素只运输给靶细胞,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点时血糖浓度高于基础血糖水平,因此胰岛素的分泌增加,而B点时血糖浓度低于基础血糖水平,因此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以升高血糖浓度,故A错误;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将血糖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而不是各种氨基酸,故B错误;B点时,由于血糖浓度低于基础血糖水平,肝糖原分解使血糖维持平衡,故C正确;激素能运输到全身,但只作用于靶细胞,同时激素不能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只能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 用体重、性别等均相同的三组实验用狗进行以下实验:将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a、b、c三组狗的体内,然后定时检测狗体内血液中的放射量。4d后,向a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向b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向c组狗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对实验结果描述不正确的是

    A. a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受到抑制
    B. c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C. b是由于促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D. 如果给狗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实验狗的血液中放射量与a相同
    【答案】D
    【解析】
    B组注射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呀,那么也就是说它促进了甲状腺对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也就是说有更多的有放射性的碘从甲甲状腺离开,那么自然它就下降的最快,而A组注射的是甲状腺激素,那么相对来说抑制甲状腺对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放射性能碘就离开甲状腺的少,因此下降的慢,所以D选项错误。
    9.如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 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 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 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静息时,膜内电位是负电位,受刺激后,Na+通道开放,造成Na+大量内流,分析题图可知,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电位出现反极化过程,所以曲线向上走向,到达峰值后下降,最后复极化,恢复到原初的静息电位的极化状态.
    解:A,分析题图曲线可知,曲线a,受刺激后膜内电位上升超过横轴,变为正值,恢复极化后又变为负值,完全符合动作电位曲线图,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ab两条曲线的起点与终点的膜电位值相同,则说明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B正确;
    C、不论是低钠海水,还是正常海水,静息状态都是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C错误;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D正确
    故选:C.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10.Ca2+有利于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而Cu2+能抑制Ca2+的作用。若瞬间增大组织液中Cu2+的含量,将引起的效应是
    A. 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B. 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 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
    D. 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答案】C
    【解析】
    Ca2+有利于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而Cu2+能抑制Ca2+的作用,若瞬间增大组织液中Cu2+的含量,会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C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名师点睛】突触传递异常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异常情况:①若某种有毒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②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递。
    1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根尖能够产生细胞分裂素 B. 脱落酸能抑制马铃薯发芽
    C.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 赤霉素施用过多可引起水稻植株疯长
    【答案】C
    【解析】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根尖能够产生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A正确;脱落酸抑制植物的萌发,B正确;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C错误;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所以赤霉素施用过多可引起水稻植株疯长,D正确。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
    【名师点睛】其他植物激素合成与作用归纳:

    12. 某学生开展了“NAA溶液对草莓发育影响”的研究,下图是实验结果示意图,图中箭头所示是草莓的瘦果,瘦果内包含着种子。根据有关信息可知,NAA溶液

    A. 导致了多倍体草莓的产生
    B. 在本实验中帮助草莓完成了授粉
    C. 主要起到了驱虫的作用
    D. 其作用类似于草莓种子发育时产生的生长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未经授粉的草莓用NAA溶液处理后只是促进了果实的发育并没有改变染色体数目,故A错误,D正确。也没有帮草莓完成授粉,故B错误。起到的也不是驱虫作用,故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3.丝瓜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将刚萌发的该植物种子先在下表5种物质的一定浓度的溶液中浸泡24小时,然后种植。比较最初的雌花与雄花的平均数,求出性别比(见下表)。分析上表数据,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激素打破了内源激素比例的平衡,从而影响雌雄花的性别分化
    B. 该实验浓度下的乙烯利对丝瓜性别分化影响不大,对其他植物也是如此
    C. 花器官的性别分化是各种激素和内外环境因子对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
    D. 该实验浓度下的赤霉素、CP有利雌花的形成,整形素有利雄花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雌花和雄花分化的影响、基因和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关系的考查,回忆基因和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关系、分析处理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获取结论。
    【详解】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用不同植物激素(生长调节剂)处理,雌花与雄花的比值不同,这说明外源物生长调节剂或激素可能打破了内源激素比例的平衡,影响雌雄花的性别分化,A正确;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用乙烯利(1000毫克/升)处理后雌花与雄花的比值没有显著差异,因此说明该实验浓度下的乙烯利对丝瓜性别分化影响不大,但是无法得知该实验浓度对其他植物的影响,B错误;花器官的性别分化是各种激素和内外环境因子对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根本原因是基因程序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分析题图可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用赤霉素(100毫克/升)、CP(100毫克/升)处理的实验组雌花比例较大,用整形素(10毫克/升)处理的实验组,雄花比例大,因此该实验浓度下的赤霉素、CP有利雌花的形成,整形素有利雄花的形成,D正确。
    【点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并获取结论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4.甲图表示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照下的生长情况,乙图表示胚芽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不同反应,则丙图中表示a、b二点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应分别依次是 ( )

    A. ①和② B. ①和③ C. ②和③ D. ②和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开始生长素在ab两处浓度相同,在单侧光的照射下,b侧的生长素向a侧运输,从而使b侧生长素逐渐减少,a侧生长素逐渐增多,胚芽鞘向b侧弯曲。图乙中表示生长素超过一定的浓度,会抑制生长。
    【详解】在均匀光照时,燕麦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a、b两侧的浓度相等,但都低于最适浓度(10-10 mol.L-1),而当受到左侧单侧光照时,使向光侧(b侧)生长素向背光侧(a侧)横向运输,a侧生长素浓度升高(趋向于最适浓度l0-10 mol.L-1),生长快于b侧,从而弯向光源生长。因此,曲线②④可分别反映a、b两点的生长素浓度变化。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5.将一盆栽植物横放于地,则其水平方向的主根近地一侧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为(图中虚线表示对根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生长素浓度)(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植物的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的生长。植物的根对生长素敏感,横放的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表现出抑制生长,而远地侧表现出促进生长,所以根会向地弯曲生长。
    【详解】盆栽植物没有横放以前主根两侧生长素浓度相同,促进生长作用也相同;横放以后,由于重力作用,主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逐渐增大,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所以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反映在曲线上就是生长素浓度逐渐升高并跨过对根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生长素浓度的虚线。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和理解能力。
    16.关于如图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f
    B. 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向地性,茎背地性,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小于f
    C. 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使杂草的生长素浓度处于大于h状态下
    D. 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h
    【答案】A
    【解析】
    植物幼苗的向光生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射,使幼苗背光面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面,背光面细胞伸长生长的速度快于向光面,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范围为f~2f,A错误;受地心引力的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因茎对生长素不敏感,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对茎的生长所起的促进作用强于远地侧,使茎表现出背地性,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小于f,B正确;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细胞,即使杂草的生长素浓度处于大于h状态下,C正确;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所以顶芽部位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其生长,而侧芽部位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侧芽的生长,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则侧芽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h,D正确。
    17.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导致群落演替的因素包括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变化
    C. 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D. 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人类活动只能改变演替额速度,不能改变演替的方向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故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输入包括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投入鱼塘的物质中的能量,在一般情况下,人工投入的能量占很大比例。
    【详解】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导致群落演替的因素包括群落内部因素比如种内关系与种间关系,外部因素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均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B正确;人工鱼塘中需要饲喂大量的饲料来提高鱼类的产量,因此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错误。
    【点睛】本题要求学生识记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18.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渠道
    B. ②和③之间存在着捕食和竞争关系
    C. 如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③通过该营养结构获得的能量大于①所同化能量的1/25
    D. 若图中②由于某种原因而灭绝,则③的数量一定会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据图分析①是生产者、②和③是消费者。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详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正确;②和③均以①为食物,同时③又以②为食物,因此②和③之间存在着捕食和竞争关系,B正确;在此营养结构中,③既是第二营养级又是第三营养级。能量的最高传递效率是20%,①同化能量传给第三营养级是20%×20%=1/25,则③获得的能量肯定大于①同化能量的1/25,C正确;若图中②由于某种原因而灭绝,③处于第二营养级,相对此前营养级降低,③的数量相对此前会增加,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实验设计及纠错的能力。
    19.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的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体现出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组成成分
    B. 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 图中②-④/①-③的比值代表鼠→鹰的能量传递效率
    D. ③和④分别是草和鼠同化量的一部分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草流入到鼠体内的能量,②表示鼠同化的能量流入到鹰体内,③表示鼠产生粪便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④表示鼠流入分解者的能量。能量的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能量去路: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
    【详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未完整表示出来的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而①是鼠的同化量,B错误;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鼠→鹰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③是鼠食草后未吸收的残渣,④是鼠的遗体,它们分别属于草和鼠同化量的一部分,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图表的能力,其中的几部分能量如不细分很容易混淆,特别注意D选项中粪便中能量=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
    20.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A. 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 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 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
    D. M、N将呈现“J”型增长
    【答案】C
    【解析】
    曲线不重叠时,生活在同一个区域的M、N两种生物会存在空间上的竞争,A项错误;b表示生物的取食范围,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强,B项错误;d表示两种生物取食食物种类的最高点之间的距离,d越小,两种生物摄取的相同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C项正确;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有限,M、N将呈现“S ”型增长,D项错误。
    【点睛】竞争是指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两条相邻曲线的交叉程越大,说明相关生物可利用的共同资源越多,种间竞争越激烈。据此从“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起点、转折点、交叉点、终点”等入手,结合各选项的问题情境作答。
    2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的淋巴细胞和呑噬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可以是淋巴,也可以是血浆
    B. 血浆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如血淸白蛋白、血清球蛋白、血红蛋白等
    C. 通过食物中的碱性物质调节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来保证血浆pH稳定不变
    D. 给水中毒患者注射质量分数为1.8%的盐水,是为了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答案】A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详解:(1)人体淋巴细胞位于淋巴和血浆中,所以其所处内环境可以是淋巴,也可以是血浆,A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没有在血浆内,B错误;血浆中的HCO3-、HPO42-等离子可中和酸碱,能维持pH相对稳定,与食物中的碱性物质没有关系,C错误;给水中毒患者注射质量分数为1.8%的盐水,是为了增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不仅依赖内环境,还参与内环境的组成和维持
    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 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D. 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内环境稳态的综合性考查,回忆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血浆和组织液及淋巴之间的关系、渗透压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细胞会消耗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也会将分泌物和代谢物释放到内环境中,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A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其中90%以上来源于Na+和Cl-,B正确;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而不是组织液,C错误;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液,D正确。
    【点睛】对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内环境稳态的综合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3. 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 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 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 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该群落是从采伐迹地上开始的演替,因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该群落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项错误;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的⑤→①的动态变化仍然属于群落演替,B项错误;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如种间竞争等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C项正确;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既有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又有水平结构,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4.图甲为所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Ⅰ、Ⅱ,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Ⅰ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
    B. 在S点的右侧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电表II可发生两次不同方向的偏转
    C. 图中的适宜刺激后,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不同
    D. 若S处电极移至膜外,在图中适宜刺激后,电表Ⅱ的指针将发生两次反向偏转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①→②电位变化表示产生动作电位,对应于Q点的兴奋,A错误;刺激S点的右侧,兴奋能先后传到S点和R点,所以电表Ⅱ将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B正确;图中的适宜刺激后,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是R点产生动作电位,后又恢复静息电位,而兴奋不能从胞体传递到轴突末梢,所以其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C错误;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不论S处电极在膜外还是膜内,在图中适宜刺激后,电表Ⅱ的指针都只发生一次偏转,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及兴奋的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缺碘引起的甲状腺肿是反馈调节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
    B. 健康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多
    C. 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D.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如果外界条件寒冷,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
    【详解】缺碘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继而引起甲状腺代偿性增生,故甲状腺肿是反馈调节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A正确;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产热,故健康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产热量增加,B正确;促甲状腺激素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其靶器官是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其靶细胞和靶器官分布于全身,C正确;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以及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明确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还存在负反馈调节。
    26.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神经、体液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体温调节中,人的体温调节和感觉中枢位于下丘脑
    B. 突触小体上的突触前膜能通过主动运输将突触小泡分泌到突触间隙
    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比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慢
    D. 血糖调节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方式的协调,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所以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详解】在体温调节中,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A错误;突触小体上的突触前膜能通过胞吐的方式将神经递质分泌到突触间隙,B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比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快,C错误;胰岛素作用的结果是使血糖浓度降低,血糖浓度降低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使其含量降低,这属于反馈调节,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易错点: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人体的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而不在下丘脑。
    27.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切除下丘脑的动物不会完全丧失血糖调节能力
    B. 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神经中枢是下丘脑
    C. 过量饮酒的人往往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对应的结构为大脑皮层和脑干
    D. 短期记忆主要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长期记忆与神经元活动及神经元间联系无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下丘脑位于大脑腹面、丘脑的下方,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神经中枢所在。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详解】因为血糖调节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途径,而且体液调节是主要的途径。而下丘脑是参与神经调节的,所以切除后不会完全丧失调节血糖的功能。A正确;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B错误;过量饮酒的人往往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对应的结构为大脑皮层和小脑,C错误;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错误。
    【点睛】解题关键: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神经中枢,先天性行为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有直接联系。
    28.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时,细胞代谢速率、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
    A. 减慢、减少、增加、不变 B. 增快、增加、减少、不变
    C. 增快、减少、增加、不变 D. 增快、增加、减少、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过程,主要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过程的理解程度。
    【详解】人的外部环境从25℃降至5℃时,机体感受到寒冷刺激,通过调节作用,细胞代谢速率增加,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在寒冷环境中人体汗液分泌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升;由于机体调节作用,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变化不大,其体内酶的活性不会受到影响,故答案选B。
    【点睛】人是恒温动物,在寒冷环境下,可以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体内温度的相对稳定,酶的活性几乎不变。
    29.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及其发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沃泰默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胃酸促使胰腺分泌胰液是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
    B. 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重新设计实验,从而否定了沃泰默的观点,证明是某种化学物质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C. 胃酸促进胰腺分泌促胰液素,从而促进胰液的分泌
    D.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这一重要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存在着激素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科学发现史,考查第一种动物激素的发现过程,以考查关注科学事件、理解科学方法和培养科学精神等方面的素养。
    【详解】沃泰默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胃酸促使胰腺分泌胰液是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A正确.
    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重新设计实验,从而否定了沃泰默的观点,证明是肠粘膜分泌的某种化学物质引起胰腺分泌胰液,B正确.
    胃酸促进肠粘膜分泌促胰液素,从而促进胰液的分泌,C错误.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这一重要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存在着激素调节,D正确.
    【点睛】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
    30.神经系统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符合甲模式调节方式的靶腺体有甲状腺、性腺等,推测激素a的化学本质应该是蛋白质或多肽
    B. 图中丙模式和甲模式体现了下丘脑直接或间接调节内分泌腺的活动
    C. 激素b可能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
    D. 激素c可能是胰岛素也可能是胰高血糖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不同激素分泌过程的理解能力。
    【详解】甲模式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符合甲模式调节方式的靶腺体有甲状腺、性腺等,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A项错误;图中丙模式和甲模式体现了下丘脑直接或间接调节内分泌腺的活动,B项正确;激素b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很可能是抗利尿激素,C项正确;激素c由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直接控制内分泌腺分泌,可能是胰岛素也可能是胰高血糖素,D项正确。
    【点睛】解决本题,需要充分了解多种激素的调节过程,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受神经系统直接控制等,从而把握图中的甲、乙、丙三种途径的意义和相关激素类型。
    31.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感染者死亡率极高。下图是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的HIV浓度和人体内的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HIV的增殖需要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作为原料,其蛋白质合成场所是HIV自身的核糖体
    B. 人体感染HIV后,T淋巴细胞数量一直在下降
    C. AIDS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念珠菌等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D. 感染HIV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受到严重影响,而体液免疫不受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对此类试题,应依据病毒的结构及生活特点进行答题。
    【详解】HIV是逆转录病毒,由RNA和蛋白质构成,没有细胞结构,增殖时利用T细胞内的核糖体以及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完成逆转录获得DNA,核糖核苷酸为原料转录合成RNA,A项错误;从图解可以看出,HIV感染人体后,T淋巴细胞数量先增加后减少,B项错误;AIDS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念珠菌等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C项正确;感染HIV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受到严重影响,体液免疫中由于需要T淋巴细胞识别、呈递抗原并分泌淋巴因子,故也会受到影响,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需明确HIV病毒的增殖过程:HIV的遗传物质是RNA,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其增殖过程为:病毒RNA的逆转录形成DNA→合成病毒DNA与细胞DNA的整合→DNA转录形成病毒mRNA→病毒mRNA翻译形成病毒蛋白质→病毒蛋白质与病毒mRNA装配形成子代病毒→病毒从细胞中释放病毒。
    32.下列关于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可由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产生
    B. 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浆细胞可以识别后迅速产生抗体
    C. B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
    D. HIV在人体内的大量增殖会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理解能力。
    【详解】记忆细胞不能直接产生抗体,记忆细胞需分化成浆细胞才能产生抗体,A项错误;浆细胞无细胞识别功能,不能特异性地识别抗原,B项错误; 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不参与细胞免疫,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C项错误; HIV在人体内的大量增殖,破坏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D项正确。
    【点睛】在免疫细胞中,吞噬细胞能非特异性地识别多种抗原,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能特异性的识别抗原,而浆细胞无识别抗原的能力。
    33.细胞通讯是细胞间交流信息,对环境作出综合反应的生理活动。如图甲为两种细胞通讯方式,乙为甲图中括号部位放大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若图中靶细胞1为胰岛B细胞,则靶细胞2一定是肝细胞
    B. 若图中结构1及靶细胞(且去掉图中结构2及以下部分)表示神经-肌肉突触,受刺激后,神经-肌肉突触后膜完成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 图中⑤的形成与②有关,⑤所在的位置是内环境
    D. 若图中结构1及靶细胞(且去掉图中结构2及以下部分)表示神经-肌肉突触,受刺激后,肌无力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后膜难以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血糖调节、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传递、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图甲显示:靶细胞1分泌的激素等信息分子通过血液运输选择性地作用于靶细胞2,若图中靶细胞1为胰岛B细胞,则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2,既可以是肝细胞,也可以是其他体细胞,A错误;若图中结构1及靶细胞(且去掉图中结构2及以下部分)表示神经-肌肉突触,则受刺激后,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此时,神经-肌肉突触后膜完成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正确;图中②是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⑤是神经递质,因此⑤的形成与②有关,⑤所在的位置是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属于内环境,C正确;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若图中结构1及靶细胞(且去掉图中结构2及以下部分)表示神经-肌肉突触,则受刺激后,肌无力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后膜难以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
    【点睛】易混点辨析:兴奋在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中的信号形式的转变(如下图)。

    34.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中,叙述正确的是
    A. 天生没有胸腺的人将丧失一切免疫能力
    B. B细胞在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的高尔基体增多
    C. 发现并清除体内衰老的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D. 二次免疫中产生的抗体全部来自记忆细胞分化而来的浆细胞,其产生的抗体功能更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B、T淋巴细胞会发生增殖分化,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参与免疫反应。二次免疫反应中参与反应的主要是上次免疫反应产生的记忆细胞,在抗原入侵时其会快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抗体,故二次免疫反应更快、更强烈。
    【详解】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在体液免疫中,绝大多数抗原需要T细胞呈递给B细胞,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在细胞免疫中,靠T细胞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死亡。因此先天无胸腺的小鼠没有细胞免疫,只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没有丧失一切免疫能力,A错误;浆细胞能够合成大量的分泌蛋白,需要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参与再加工,因此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中,高尔基体数量增多,B正确;发现并清除体内衰老的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与清除功能,C错误;二次免疫中记忆细胞可以迅速增殖分化为大量的浆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抗体,但是有一部分抗体是由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而产生的,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学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类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平时的学习中应注重提升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对基础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35.禽流感是由禽类流感病毒引起的,是一类对家禽和人类有直接或间接危害的传染病,下列叙述中属于体液免疫的是(  )
    ①注射禽流感病毒疫苗,使机体产生抗体,与入侵的禽流感病毒结合,抑制病毒的活性 
    ②在人体内使禽流感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 
    ③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④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释放禽流感病毒 
    ⑤将患病的家禽深埋处理
    A. ①②④ B. ①②⑤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注射禽流感病毒疫苗,使机体产生抗体,与入侵的禽流感病毒结合,抑制病毒的活性,这属于体液免疫,①正确;禽流感病毒属于细胞内寄生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禽流感病毒的传播感染,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这属于体液免疫,②正确;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这属于体液免疫,③正确;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释放禽流感病毒,这属于细胞免疫,④错误;将患病的家禽深埋处理,这属于切断传染源,不属于免疫,⑤错误,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关键能区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没有进入细胞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靶细胞)
    作用方式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②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
    效应细胞
    效应B细胞
    效应T细胞
    关系
    若细胞免疫不存在,体液免疫也将丧失,另外,对外来病原体进行免疫的时候并不是单一的起作用,而是两者结合起来起作用,只不过在起作用的时候分主次关系罢了。
    36.下图表示某人在休息时,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B时刻,室内温度又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A时刻室内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将收缩
    B. 在AB段时间内,因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C. 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
    D. 在BC段时间内,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温度由15 ℃突升至40 ℃,相当于炎热刺激,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散热的主要途径是汗液的蒸发和皮肤内毛细血管的舒张,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室温由40 ℃降至15 ℃,相当于寒冷的刺激,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减少散热的途径: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弱,立毛肌收缩,汗液分泌减少,散热减少;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增加,使代谢加强,机体产热增加。
    【详解】在A时刻室内温度升高时,机体为增加散热,皮肤血管应舒张,立毛肌舒张,故A错误;
    在AB段时间内,为维持体温恒定,由于外界环境温度较高,血流量增加,因而产热量与散热量均增加, 且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故B错误;人体在高温环境中照样要散热,体温保持恒定,酶的活性不会有大的改变,故C错误;在BC段时间内,即相当于从炎热环境进入寒冷环境,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从而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故D正确;综上所述,选D项。
    【点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点是:不论是炎热环境还是寒冷环境,体温要保持恒定,必然满足“产热量=散热量”,只要两者不相等,则体温均会发生变化。
    37.下列关于动物体内酶和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激素和酶的功能都具有专一性(特异性)
    ②它们都是蛋白质
    ③都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
    ④有的动物细胞既能产生激素又能合成酶
    ⑤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⑥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⑦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
    A. ①②⑤ B. ①④⑤⑥⑦ C. ①④⑤⑦ D. ①②③⑤⑥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酶和激素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从两者的化学本质、作用特性、产生细胞等方面进行比较
    激素有特异性,酶有专一性,故①正确。酶大部分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激素有的是蛋白质,有的是脂质,故②错误。激素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故③错误。活细胞都能产生酶,但只有内分泌细胞才能产生激素,而内分泌腺细胞既可以产生酶又可以产生激素,故④正确,⑤正确,⑥错误。内分泌腺细胞分泌的激素,随血液流到全身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所以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⑦正确,故答案选C
    [点睛]:关于酶和激素的易错知识点:1.化学本质上有相同点: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有些激素是蛋白质;2.作用特性有相同点: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而激素只作用于靶细胞,两者都是量微而高效的物质;3.酶是催化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几乎所有活细胞都能产生酶,激素是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物质,由特定的细胞产生。
    38.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通过分子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
    B. 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后可持续发挥作用
    C.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
    D. 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
    【答案】C
    【解析】
    激素分子通过体液运输,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对靶细胞起作用,A错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B错误;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C正确;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氨基酸的衍生物,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D错误。
    39.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一段时间后,不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

    A. ②⑤⑦ B. ①②③⑤⑧ C. ①③④⑥⑦ D. ②⑤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及实验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准确从题图中提取关键信息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详解】①中由于匀速旋转,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直立生长,②中左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向右弯曲生长,③中没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直立生长,④中阻断了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途径,所以生长素分布均匀,直立生长,⑤是生长素向左侧运输,右侧无法极性运输到作用部位,所以向右侧弯曲生长,⑥阻断了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作用部位,所以不生长不弯曲,⑦中旋转植物,受光均匀,直立生长,⑧中整体旋转,小孔侧受单侧光照,所以弯向小孔生长,选C。
    【点睛】判断的依据: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生长素在作用部位分别不均,浓度大的一侧生长快,浓度小的一侧生长慢,弯向浓度小的一侧生长。
    胚芽鞘有感光性,琼脂块没有感光能力。
    40.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其促进作用一定不同
    B. 根的向重力生长与顶端优势都体现了生长素高浓度抑制这一特点
    C.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与成熟,所以可以通过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来防止落花落果
    D. 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一样,都是由特定的器官产生的微量的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详解】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若处于最适浓度的两侧,其促进作用可能相同,A错误。
    根的向重力生长现象中,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小促进生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抑制生长,顶端优势现象中顶芽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过大抑制生长,都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正确。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但不促进果实的成熟,C错误。
    植物激素的分泌没有专门的器官,D错误。
    【点睛】生长素的作用曲线有一定的对称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作用可能相同。
    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乙烯促进果实的成熟。
    动物激素由专门的腺体或细胞分泌,植物激素没有专门的分泌器官。
    41.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
    B. 第4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
    C. 8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第8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
    D. 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前4年,λ值为定值,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第5年时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负值,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性,A正确;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B正确;第8到10年间λ值<1,种群数量减少,第10年的种群数量最少,“S”型曲线的增长率应该是先增加后减少,而图中第8到第16年种群增长率先减少后者增加,C错误;由图示曲线图趋势知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λ大于2,而且基本不变,说明种群数量将持续增加,呈“J”型曲线增长,D正确。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名师点睛】解题时注意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变。
    42.有关“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预实验中不需要设置用蒸溜水处理的对照组
    B. 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组都可作为实验组
    C. 处理时应该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或沾蘸插条的基部
    D. 用于扦插的枝条应带有一定数量的幼芽以利于更好的生根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查“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操作,通过分析加深对实验变量、对照组、实验组和预实验的理解。
    【详解】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条生根的影响应设置用蒸溜水处理的对照组,以观察生长素类似物对生根的影响,即使在预实验中,A错误;
    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所以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组都是实验组,B正确;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基部的方法有浸泡法和沾蘸法,C正确;
    幼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用于扦插的枝条应带有一定数量的幼芽以利于更好的生根,D正确。
    【点睛】注意插条上幼芽的数量等无关量要等量处理;探究实验一般要做预实验。
    4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调节与应用,不正确的是
    ①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使其纤维长度明显增加
    ②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对细胞分裂的作用相反
    ③使同种植物的扦插枝条产生相同生根效果的2,4-D浓度一定相同
    ④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⑤一定浓度的2,4-D可促进插条生根
    ⑥用高浓度的α-萘乙酸在适当的时期处理桃可提高产量
    ⑦用乙烯利催熟香蕉不会明显影响香蕉品质
    ⑧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
    A. ①④⑦ B. ②⑤⑧ C. ③④⑥ D. ①③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详解】由于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所以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使其纤维长度明显增加,①正确;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对细胞分裂的作用相反,前者抑制细胞分裂,后者促进细胞分裂,②正确;由于生长素类似物也具有双重性,所以使同种植物的扦插枝条产生相同生根效果的2,4-D浓度不一定相同,③错误;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仍能进行极性运输,但不能横向运输,所以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④错误;一定浓度的2,4-D可促进插条生根,高浓度的2,4-D能抑制插条生根,⑤正确;用适宜浓度的α-萘乙酸在适当的时期处理桃可防止落花落果,提高产量,⑥错误;用乙烯利催熟香蕉不会明显影响香蕉品质,但能促进其成熟,⑦正确;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⑧正确。因此,以上说法中不正确的是③④⑥,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植物细胞中五种激素的生理作用,并能够利用各种激素的作用对题干中的各个实例进行分析。
    44.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探究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根的平均长度或总长度也可作为本实验的观察指标
    B. 插条的状况,芽的数量,2,4-D的浓度等都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
    C. 2,4-D浓度为800mg/L时,抑制插条生根
    D. 根据实验结果,确定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400mg/L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并且在促进生长的浓度中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分析图解可知,随着NAA浓度的逐渐升高,平均生根数逐渐增多,400mg/L时生根数最多,然后生根数又逐渐下降。
    【详解】由于生长素能够促进生根,所以实验记录的因变量可以是枝条生根的平均数量或枝条生根的平均长度(或总长度),A正确;插条的状况、芽的数量等都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而2,4-D的浓度是自变量,B错误;与2,4-D浓度浓度为0时相比,2,4-D浓度为800mg/L时,促进插条生根,C错误;由于该实验分组较少,所以不能确定促进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只能确定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400mg/L左右,应该在200~600mg/L范围内设置梯度更小的浓度以探究最适浓度,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通过曲线分析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明确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属于无关变量,而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45.关于“探究生长索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做预实脸时需设置—组用蒸馏水处理插条的实验作对照组
    B.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每组需要取多只插条
    C. 植物材料的种类、生理状态、处理时间要尽量做到一致
    D. 沾蘸法适用于较低浓度溶液及空气湿度较大、遮阴环境
    【答案】D
    【解析】
    【分析】
    以“探究生长索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为背景考查实验的原则、变量控制和预实验等知识,意在考查实验能力。
    【详解】在对照试验中,为了便于体现自变量的作用效果,即使是预实验也要设置对照组,A正确。
    实验中为了避免因数量少而造成的偶然性对实验的干扰,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每组需要取多只插条,B正确。
    植物材料的种类、生理状态、处理时间是实验的无关量,无关量应保持相同,要尽量做到一致,C正确。
    由于沾蘸法使插条和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接触时间短,枝条上附着的生长素较少所以溶液浓度较高为好;浸泡法需在空气湿度较大、遮阴环境中处理,D错误。
    【点睛】无关量通常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环境条件、实验材料和用具的属性、自变量作用时间。
    46.下表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的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Pn表示生物贮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能量单位为102kJ/(m2·a),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即五个Pg之和
    B. 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B→D→A→C
    C. 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5.7%
    D. 流入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被生物的呼吸作用所消耗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能量流动,考查对能量流动过程的理解。解答此题,应明确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食物链的组成,根据各营养级同化量的数值可确定其所属的营养级。
    【详解】表中B同化量最大,为生产者,其Pg代表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A项错误;根据同化量的大小,可确定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B→D→A→C,B项正确;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0.9/15.9×100%=5.7%,C项正确;流入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在生物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项正确。
    【点睛】构建食物链(网)的方法

    (1)根据图1构建食物链
    ①信息:营养级越低,生物数量往往越多;营养级较低者,先出现波峰。
    ②食物链:丁→乙→丙→甲。
    (2)根据图2构建食物网
    ①信息:能量逐级递减;若两种生物能量差距过小(不在10%~20%内),则很可能位于同一营养级。
    ②食物网如图所示:
    (3)根据重金属、农药的含量构建食物网
    某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食物网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表所示。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
    种群





    重金属含量(μg/kg鲜重)
    0.003 7
    0.003 6
    0.035
    0.036
    0.34
    ①信息:重金属(农药、一些难于降解的物质)随着食物链富集,营养级越高,含量越高,甲、乙中重金属含量差别不大,所以处于同一营养级,同理,丙、丁处于同一营养级。
    ②食物网如图所示:。
    4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
    B. 从“S”型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最大时将出现环境阻力
    C. 一般可用样方法调查群落中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
    D. 调查生态系统中种群及其数量的多少,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等,其中性别比例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为“S”形增长,环境阻力在增长过程中一直存在;调查群落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群落中植物丰富度一般用样方法;种群水平研究种群内部的问题,如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密度、种群的空间特征,群落水平研究种间关系、种群分别占据什么位置、种群数量上的优势种等。
    【详解】A.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的密度,不影响死亡率,A错误;
    B. “S”型增长的种群环境阻力一直存在,B错误;
    C. 群落中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一般可用样方法调查,C正确;
    D. 调查生态系统中种群及其数量的多少,如果研究不同种群的关系是属于群落水平研究;如果研究种群内部问题则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难度适中。
    48.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水稻田中的水稻植株高度基本一致,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呈“S”型增长的种群,在任何时间里其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
    C. 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时,可以选择样方法
    D. 经过若干年后,弃耕的农田最终将演替成森林
    【答案】C
    【解析】
    【分析】
    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集合,所以群落的空间结构指的是区域中不同种生物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体现出来的分布特征,不是某单一物种(种群)表现出来的特征。群落的演替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但不管那种演替类型,一个群落能否最终演替为森林,这是由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的,不是群落演替中物种类型决定的。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常常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前者主要适用于调查种群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生物,一般针对植物和少数动物,如蚜虫、虫卵等,后者主要是针对一些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详解】水稻田中的水稻为同种生物,属于种群,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呈“S”型增长的种群均为增长型,如种群数量为K值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错误;蚜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会越来越复杂,但弃耕农田最终能否演替成森林需要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如果适宜,则可演替成森林,如果是在干旱地区,则很难演替形成森林,D错误。
    【点睛】易错选项A,忽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在不同种群之间形成,不是在某一物种(种群)中形成。
    49.下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若乙为农作物害虫,则t4时间点防治最好
    B. t3~t4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 t1~t2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D. 甲、乙两种群肯定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程度由强→弱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该曲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斜率越大,增长速率就越大,且斜率最大是在“ 1/2K”时。之后增长变慢,增长速率是逐渐减小。在“S”曲线到达K值时,增长速率为0。
    【详解】在t4时刻,乙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如乙作为农作物害虫,则在t4之前防治最好,A错误;在t3~t4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因此其年龄组成类型为衰退型,在t3~t4时间内,乙种群速率大于0,因此乙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增长型,B正确;在t1~t2时间内,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0,因此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错误;甲、乙种群肯定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能力小于乙,竞争强度由弱→强→弱,D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t3~t4时间段内,甲种群对应的纵坐标小于0,而乙种群对应的纵坐标大于0。
    50.下列有关种鲜密度或物种丰离度调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查物种丰富度时若对不认识的物种不统计,将导致调查结果偏小
    B. 可用样方法和取样器取样法调查草地中某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C. 调查酵母菌种群密度时,取样前没有振荡可能使结果偏小
    D. 动物被捕获一次后较难觅新捕获,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调查的种群密度偏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详解】调查物种丰富度时,不统计不认识的物种,得到的数据比实际值偏小,A的叙述正确;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不易计数,因此,不可用样方法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器取样法是用于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因此B的叙述错误;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进行计数时,取样前没有振荡试管,酵母菌分布不均匀,在比较密集或稀疏的地方取样会导致实验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大或偏小的情况,C的叙述正确;标志重捕法调查中,种群中个体数:第一次捕捉标志数=第二次捕捉总数:第二次捕捉中标志数,动物被捕捉一次后较难捕获,所得到的种群密度数值应偏大,D的叙述正确;因此,本题选B。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要看清B选项中的单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难以计数,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一般选双子叶植物。
    51.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第1-1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升高然后再降低
    B. 第1-20年内,物种c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
    C. 第1-10年内,物种b密度上升,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D. 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是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表中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其中物种a、物种b和物种c的种群密度都先升高后降低,但物种a的变化先于物种b,而物种b的变化先于物种c。
    【详解】表中只列举了3个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据此不能判断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A错误;第1-20年内,物种c更适应环境,逐渐成为优势物种,B正确;第1-10年内,物种b的种群密度不断增加,所以其年龄组属于增长型,C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物种a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第10-15年内,由于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的遮盖,物种a获得的光照较少,因此不能适应环境而逐渐消失,D正确。
    52.下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B. 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C. 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 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
    【答案】C
    【解析】
    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的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或同一种群密度不同的现象。因此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种现象反映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B处为森林生物群落,其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决定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B错误;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为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C正确;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D错误。
    53.经研究发现,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结构,其中神经垂体无合成激素的功能。图中甲、乙表示垂体的两个部分。a~d表示物质,已知a为蛋白质类激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下丘脑合成后通过结构乙释放的d只作用与肾小管和集合管
    B. 若给动物饲喂含a的饲料,则c的含量将升高
    C. 物质c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作用为负反馈调节
    D. 图中结构甲表示腺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答案】B
    【解析】
    由图和题意可知,a是蛋白质类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甲是腺垂体、乙是神经垂体。A.下丘脑合成后通过结构乙释放的d只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A正确;B.a是蛋白质类激素,通过饲喂后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分解,失去活性,若给动物饲喂含a的饲料,则c的含量不变,B错误;C.物质c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作用为负反馈调节,C正确;D.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结构甲表示腺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D正确。
    【考点定位】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
    54. 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 某农场丰富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良好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下降说明了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C. 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构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
    D. 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20%,A错误丰富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良好环境,鹰不能把黑线姬鼠全部捕杀,该农场群落中物种数不变,B错误,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反映的是种群密度这一数量特征,C正确,西南横断山区不同垂直带的植被属于不同群落,不是同一群落演替的结果,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特征和群落演替。
    【名师点睛】影响群落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1.垂直结构:植物的垂直结构由光照决定,动物的垂直结构由植物决定。高山植物随高度不同出现不同的植被类型是温度影响的结果,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受地形起伏、光照明暗、土壤湿度等因素影响。
    55.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决定生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
    B. 森林中的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林冠层栖息杜鹃、黄鹂等;中层栖息山 雀、啄木鸟等;林下层生活着画眉等鸟类。这主要与食物种类有关
    C. 由于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在种植玉米时进行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空间中的物质能量
    D. 农业生产中,借鉴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合理搭配作物种植品种,如玉米、马铃薯的高矮套作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光照、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影响群落生物的分布,决定群落的结构;森林中不同鸟类的食物不同,由于食物种类具有垂直分层,鸟类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由于玉米是种群,不具有群落结构;由于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提高光能利用率。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56.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一种蜣螂专以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B. 生态系统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C. 使用粪便作肥料,其中的能量可以流向农作物,从而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D.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某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粪便量+同化量,其中粪便中的能量是该营养级生物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上一营养级。2、物质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3、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粪便中的能量是大象未同化的能量,蜣螂专以象粪为食,因此其不能获取大象同化的能量,A错误;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以最高级消费者为终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没有生产者,不是一条食物链,B错误;使用粪便作肥料,其中的物质被分解后可以流向农作物,而能量不能流向农作物,C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能量)和营养结构,其中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明确物质是指元素;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途径,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7.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共含有七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
    B. 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C. 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
    D. 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共含有8条食物链,A错误,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B错误,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少,C错误,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等,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
    58.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贮存着的能量(NP=GP-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⑤
    B. 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
    C. 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
    D. ④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考查对营养结构的理解并根据图表信息和能量流动特点构建营养结构的能力及对教材能量流动图解的理解能力。
    【详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网),是通过捕食关系而形成的捕食链,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时逐级递减,据此可知,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渠道为②→④→①→③,A错误。
    初级、次级消费者间的能量传递效率=15.91÷141.20×100%≈11.3%,B 错误。
    本生态系统的能量总输入量为871.27×102千焦/(m2·年)。而输出量为:(13.1+501.58+0.54+79.13+192.59)×102=786.94×102千焦/(m2·年),即生产者输入的能量多于全部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由于能量载体是有机物,因此系统有机物总量会增加,C正确。
    ④营养级GP表示被④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④粪便中的能量未被④同化,此能量不属于④的GP,属于③的GP,D错误。
    【点睛】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联系,不包括分解者;未利用的能量储存在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有机物中;生物粪便中的能量未被自身同化,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能。
    59.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m1表示的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m2表示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
    B. 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营养级Ⅱ同化固定的能量
    C. 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营养级Ⅱ、Ⅲ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F/B×100%
    D. C比B的能量少的原因主要是该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而未传递下去
    【答案】D
    【解析】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部分能量是太阳能或生产者同化固定的能量,m2表示从该生态系统散失的能量,即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A正确;B.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该部分能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形成粪便流向E,另一部分即B表示营养级Ⅱ同化固定的能量,B正确;C.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II所摄入的全部能量,B表示营养级Ⅱ同化固定的能量,C表示营养级Ⅲ摄入的能量,F表示营养级Ⅲ同化的能量,因此营养级II、Ⅲ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F/B×100%,C正确;D.C比B的能量少的原因主要是该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散失,D错误。
    【考点定位】能量流动
    60.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B. 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
    C. 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可表示为(A2+B2+C2)
    D. 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
    解: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1呼吸作用消耗,B1未被利用,C1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A正确;
    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D1=D1/W1,B正确;
    C、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1=(A2+B2+C2+D2),C错误;
    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沿着食物链向高营养级传递,而不能倒过来流动,逐级递减:前一种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了,D正确.
    故选:C.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二、非选择题
    61.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回答:

    (1)输入该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为J/(cm2·a),其中图中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图中A可表示,图中输出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
    (3)某个季节,由于光照减弱,导致鱼塘中某种鱼向上层转移,此现象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结构发生改变。群落中动物的明显分层现象,依赖于植物为其创造的。
    【答案】(1)117 15.6%
    (2)在呼吸作用中散失的热能 有机物中化学能
    (3)垂直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解析】
    (1)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贮存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植食动物同化能=3+70+23+(0.05+0.25+5.1+2.1-5+0.5+9+4-2)=110J/(cm2•a),由于外界有机物投入7 J/(cm2·a),因此输入该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为117 J/(cm2•a),肉食性动物2.5J/cm2•a的能量是同化第二营养级,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2.5+9+4+0.5=16(J/cm2•a),图中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16)×100%=15.6%。
    (2)图中A表示呼吸作用消耗,其中A的含义是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图中能量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输出。
    (3)由于光照减弱,水体中的植物垂直分层出现了变化,因此导致鲢鱼向上层转移,说明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改变。群落中动物的明显分层现象,依赖于植物为其创造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功能
    【名师点睛】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过程:
    (1)输入
    ①源头:太阳能.
    ②总值: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2)传递
    ①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②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③过程:

    62.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较少,生产实践常用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某学校高二某班学习小组探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扦插纸条生根和侧芽生长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甲和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是、。
    (2)由图1的结果(填“能”或“不能”)判断0.5ì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生根的影响。
    (3)由图1是否能说明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具有两重性。
    (4)图2为激素类似物甲在X、Y和Z三种浓度下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则:X浓度的甲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作用。X浓度、Y浓度和Z浓度之间大小的关系是。
    【答案】(1)促进生根、抑制生根 (2)不能 (3)不能
    (4)①抑制 ②X>Y,X>Z,Y与Z之间大小关系不确定。
    【解析】
    试题分析:图1中,随着甲浓度的升高,月季生根增多,随着乙浓度的升高,月季生根减少,因此甲促进生根,乙抑制生根。激素乙的作用也可能具有两重性,因此不能判断0.5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生根的影响。激素具有两重性指的是不同浓度可能促进植物生长,也可能抑制植物生长,图中甲只表现促进作用,乙只表现抑制作用。X浓度比空白对照生长还差,说明有抑制作用。由1图可以看出,甲激素类似物在高浓度时,促进效果不如较低浓度,因此X的浓度大于Y和Z。但不能判断Y和Z之间的大小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图片信息的分析和获取能力。
    63.下图为下丘脑与垂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图1
    (1)如果头部遭受创伤导致图中细胞③处的细胞体大量破坏,将出现明显的多尿现象。这说明E处分泌的____物质减少。
    (2)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在相关部位的影响下,细胞①处产生兴奋,兴奋通过____(结构)传递给细胞②,使其兴奋,比较A血管和B血管相比,B血管中中含时明显增加的激素是____,其最终会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图中所示的A、B和C三条血管中,能检测到甲状腺激素的血管有____。
    (3)A处和B处血管中氧气浓度大小关系为____。
    (4)在下图示神经纤维某处的细胞膜内外放置电极a和b,此时测得的两侧电位差为静息电位,是____由引起的。若在图中膜外M点给予一次适宜刺激,通过电压表测量神经细胞膜内、外电位差(膜内外电位差=膜外电位-膜内电位)。坐标图中符合实验结果的曲线是____。

    图2
    【答案】 (1). 抗利尿激素 (2). 突触 (3). 促甲状腺激素 (4). ABC (5). A大于B (6). 钾离子外流 (7). ②
    【解析】
    【分析】
    图1:下丘脑控制内分泌活动过程,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①→②→A→B→某内分泌腺,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③→B→C→肾脏属于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脏。图2:是电流表的接线柱在神经纤维的膜内与膜外,测量到的是静息电位,由膜内外电位差=膜外电位-膜内电位,所以静息电位是正值,可用排除法直接选出②曲线。
    【详解】(1)由题意中“出现明显多尿现象”,可以判断E处的物质是与水平衡调节相关的激素,即抗利尿激素。该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的,但是由垂体后叶释放。
    (2)由图可知细胞①②均为神经细胞,兴奋在神经元细胞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来完成的,当受到寒冷刺激时,会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增加。A血管由下丘脑通向垂体,B血管由垂体通向某腺体,因此某腺体为甲状腺,与A血管相比,B血管中含量明显增加的激素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由于激素是通过体液运输的,因此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所以在 A、B、C 处的血管中均会检测到甲状腺激素。
    (3)A处属于动脉端,B处属于静脉端,血液由A处流向B处时,经过了垂体细胞,垂体细胞的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所以导致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的氧气浓度。
    (4)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膜内外电位差=膜外电位-膜内电位,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所以电流表处测到的值为正,刺激传递到接线柱时,变成外负内正,即电流表测量的值为负,兴奋传递过去,电流表值恢复为正,所以曲线②符合。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生理活动调节的部分图解,考查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神经调节的结构和具体过程,识记人体水盐调节的具体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64.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上图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_____。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叫做_____________。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部群落在空间结构上具有_________ 结构。群落空间结构形成的意义是: _______。在人工干预下,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逐渐增多,这属于群落的____演替。
    (3)上图3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开始于第____年,第15—20年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____,第20~30间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
    【答案】 (1). S0 (2). 丰富度 (3). 群落的物种组成 (4). 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5). 提高群落对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6). 次生 (7). 20 (8). 衰退型 (9). 0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根据图1分析,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加,物种数目增加,到达S0时达到最大。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植物A、B、C属于同一物种,性状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多样性;树木A与树木D、E、G、F属于不同物种。3、据图3分析,λ>1,种群数量增加;λ<1,种群数量减少;λ=1,种群数量不变。解答这类题时应首先阅读试题所给的信息,弄清图表所要表达的含义,搜集教材中相关的知识点,找出结合点,抓住关键点与线,转换图表中相关信息,该类题目就会迎刃而解。
    【详解】(1)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小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由图可知S1物种数较少,在S0时达到最大,而S2和S0物种数一样,但面积较大不利于调查,故选S0最好。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叫做丰富度。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2)生物群落在空间结构上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其意义是有利于提高群落对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在人工干预下,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逐渐增多,这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3)由曲线可知种群数据最少的应是第20年,因为λ值小于1,在此之前的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到20年后λ为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故应是20年最低,第15—20年λ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因此这段时间内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衰退型,20到30年λ等于1,种群的数量不再改变,其增长率为0。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与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信息的分析能力。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