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试题 (解析版)
展开
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联合考试试题
1.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的是( )
A. 淋巴管内的液体 B. 毛细血管内的液体
C. 汗腺导管内的液体 D. 组织细胞间隙内的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之间的液体;血浆是毛细血管内的液体;淋巴是淋巴管内的液体。
【详解】淋巴管内的液体属于淋巴液,属于内环境,A不符合题意;毛细血管内的液体是血浆,属于内环境,B不符合题意;汗腺导管内的液体是分泌到外界环境的汗液,不属于内环境,C符合题意;组织细胞间隙内的液体是组织液,属于内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A. 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
B. 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 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答案】B
【解析】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组织液能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形成组织液,淋巴最后流入血管,成为血浆。组织细胞通过组织液和细胞内液进行物质交换。由此可知,本题选B。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实现的
B. 胰岛素、抗体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 长期营养不良、毛细淋巴管受阻、肾小球肾炎、过敏反应都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D. 淋巴细胞、吞噬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多,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多,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实现的,A错误;胰岛素由血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组织液中,二者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由上述分析可知,长期营养不良、毛细淋巴管受阻、肾小球肾炎、过敏反应都可能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免疫活性物质是指是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正确。
故选A。
【点睛】准确识记不同科学家提出的稳态调节机制是解题关键。
4.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
A. 降低、CO2、Na2CO3 B. 降低、乳酸、NaHCO3
C. 升高、CO2、H2CO3 D. 升高、乳酸、NaHCO3
【答案】B
【解析】
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进入血液导致血液pH降低,血液中的NaHCO3可以与乳酸反应,缓冲pH的下降。选B。
5.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反射弧中的效应器仅由肌肉或腺体组成
B. 用适宜刺激去刺激某一完整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C. 兴奋沿神经纤维和反射弧都可双向传递
D. 所有反射弧都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组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只有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途径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
【详解】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A错误;用适宜刺激去刺激某一完整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兴奋都可以传到效应器,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但是前者是反射,后者不是反射,B正确;反射过程中,兴奋沿神经纤维和反射弧都是单向传递,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可进行双向传导,C错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D错误。
故选B。
【点睛】效应器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是易错点。
6.下列膜电位变化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为兴奋状态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D正确。
【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名师点睛】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理解不清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7.图中电位计的电极都置于膜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刺激图1中的c点和图2中的b点,指针都不偏转
B. 刺激图1中的a点,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 刺激图2中的c点,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D. 剌激图2中的b点可能会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所以可以双向传导;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据此答题。
【详解】在图1中的c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由于bc=cd,因此兴奋同时传导到b点与d点电极,bd之间无电位差,电位计指针不偏转;在图2中的c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兴奋传导到a点电极,电位计指针偏转一次,接着兴奋通过突触传导到d点电极,电位计指针再偏转一次,A错误;刺激图1中的a点,兴奋先到达b点电极,后达到d点电极,因此电位计指针先向左偏转一次,再向右偏转一次。所以,刺激a点电位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刺激图2中的c点,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只能传导到d点电极,因此电位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C正确;b点位于突触小体上,剌激图2中的b点可能会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8.如图所示为针刺引起的缩手反射活动中神经纤维上某一位点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反射活动的反射弧上兴奋进行双向传导、单向传递
B. 图中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由膜外大量钠离子内流所致
C. 图中ae段钠离子和钾离子进行跨膜运输均不消耗能量
D. 从针刺手指到大脑皮层产生痛觉可视为另一个反射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痛觉形成的部位在大脑皮层。
【详解】神经纤维在离体状态下 可以刺激神经纤维中段,兴奋可以双向传导,在不离体状态下 反射弧接收刺激的部位只能是感受器所以兴奋只能是沿着反射弧单向传递,A项错误。动作电位形成时钠离子的通道迅速打开,大量的钠离子内流,B项正确。ac段形成动作电位时钠离子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但ce段是在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中,钠离子被排出,钾离子被吸收,此时是主动运输,不但需要钠钾泵这种载体蛋白,还要消耗能量。C项错误。当手指扎痛,手指的皮肤内的感受器接到了刺激,产生了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缩手反射神经中枢,在将神经冲动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手指的效应器引起缩手反射,同时脊髓内的神经中枢还把神经冲动在经过脊髓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元结构、兴奋的传导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9.下列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B. 神经递质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
C. 突触后神经元不能合成神经递质
D. 突触后膜接受递质后产生兴奋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有两种类型,即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即兴奋型和抑制型。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详解】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有的是蛋白质、有的是脂质、有的是氨基酸衍生物等,A错误;神经递质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B正确;突触后神经元也能合成神经递质,C错误;突触后膜接受递质后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0.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运动提供能量
B. ②中的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C. 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外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线粒体,②是突触小泡,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后膜,膜上有特异性受体。
【详解】结构①位于突触小体中,为生物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而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运动属于扩散作用,不消耗能量,所以结构①不用为其运动提供能量,A错误;②中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B错误;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C错误;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是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说明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正确。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突触中传递的特点,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兴奋在突触中传递过程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1.下列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参与机体体温调节 B. 参与水平衡的调节
C. 存在呼吸中枢 D. 对昼夜节律有调节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下丘脑的功能和其它高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区别是本题考点。
【详解】哺乳动物的下丘脑有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感受器,有水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还能分泌激素,而呼吸中枢在脑干。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2.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促胰液素是第一种被人们发现的动物激素,是由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
B. 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囿于定论,没有大胆去质疑、探索和创新
C. 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D. 促胰液素是由胃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斯他林和贝丽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能促使胰腺分泌胰液,是由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的,A正确;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囿于定论,坚信是自己的实验中通往胰腺的神经没有剔除干净造成的,而没有大胆去质疑、探索和创新,B正确;斯他林和贝利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C正确;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D错误。
故选D。
13.下图表示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上图可知,人体在炎热和寒冷条件下均靠体液调节维持体温
B. 从甲到乙是机体散热的唯一途径,从丙到丁表示机体产热途径
C. 甲和丙表示在寒冷环境中,通常此时人体散失的热量大于在炎热条件下散失的
D. 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栗属于条件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乙和甲相比,乙的汗腺分泌增加,散热量增加;丁和丙相比,丁的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加;因此甲和丙处于寒冷环境中,乙和丁处于炎热环境中。其中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是受神经系统控制的,属于神经调节。体温的调节是神经和体液共同作用的结果。
【详解】体温调节过程中,血管和汗腺受神经支配,故从上图判断,人体在炎热和寒冷条件下神经调节能维持体温,A错误;汗腺分泌汗液是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除此以外,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也能增大散热,从丙到丁表示机体散热的途径,B错误;在寒冷环境中,通常人体散失的热量大于在炎热条件下散失的,产热量也大于在炎热条件下产生的,C正确;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栗属于非条件反射,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以四幅图形为载体考查了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考查的知识点比较细致,不难,但容易做错。
14.下列有关人体水分平衡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吃过咸的食物,则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B. 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C. 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则尿量增加 D. 细胞外液中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人主动饮水,同时也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减少尿量排出。
【详解】吃过咸的食物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减少尿量,A正确;渴觉中枢兴奋,机体会主动性的饮水,同时说明机体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减少尿量,B错误;抗利尿激素能加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则尿量增加,C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尿量增加,D正确。
故选B。
【点睛】水平衡调节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15.下列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激素分子虽然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但绝大多数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器官、细胞
B. 食物中缺碘,会导致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升高
C. lmg甲状腺激素能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体现了激素调节的微量、高效
D. —些糖尿病人常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含量,他们需要在饭前口服少量胰岛素
【答案】D
【解析】
激素分子虽然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但不同的细胞表面糖蛋白不同,所以绝大多数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器官、细胞,A正确;食物中缺碘,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会减少,反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使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升高,B正确;激素具有调节作用,在生物体内含量少,作用大,所以1mg甲状腺激素能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体现了激素调节的微量、高效的特点,C正确;胰岛素属于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如果口服,会被消化而失去功效,所以一些糖尿病人常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含量,他们需要注射少量胰岛素,D错误,所以选D。
16.下图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a、b、c表示激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示过程属于反馈调节
B. 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激素a是胰岛素
C. 胰岛A细胞中含有胰岛素基因,胰岛B细胞中也含有胰高血糖素基因
D. 激素a与激素b具有拮抗关系,与激素c具有协同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示可知,b能使血糖降低,故b为胰岛素,甲为胰岛B细胞;a能使血糖升高,故a为胰高血糖素,乙为胰岛A细胞;c为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
【详解】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作用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血糖降低后会通过一定调节使血糖升高,当血糖升高后,又反过来通过一定调节使血糖降低,故存在反馈调节,A正确;根据分析可知,b能使血糖降低,故b为胰岛素,甲为胰岛B细胞;a能使血糖升高,故a为胰高血糖素,B错误;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而产生的,因此人的体细胞都含有一整套相同的基因,都含有胰岛素基因和胰高血糖素基因,只是在不同的组织细胞中只有部分基因得到了表达,C正确;胰岛素能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故激素a与激素b具有拮抗关系,与激素c具有协同关系,D正确。
故选B。
【点睛】根据图示激素功能判断激素名称是解题关键。
17.如图是反馈调节的过程示意图,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 当人体受到寒冷或紧张刺激后,图中的下丘脑、垂体、腺体分泌的激素可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B. 当受下丘脑和垂体调节的腺体分泌的激素浓度过高时,机体可通过⑥→⑦和⑥→⑧使其浓度降低
C. 当切除垂体后,甲状腺激素会减少,促甲状腺激素会增多
D. 下丘脑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示为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示意图,②④为促进,⑦⑧为抑制作用。
【详解】当人体受到寒冷或紧张刺激后,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使下丘脑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并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合成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甲状腺激素可促进机体氧化分解加强,产热增加,A正确;当受下丘脑和垂体调节的腺体分泌的激素浓度过高时,机体可通过反馈调节即⑥→⑦和⑥→⑧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加强,使其浓度降低,B正确;当切除垂体后,促甲状腺激素会减少,甲状腺激素也会减少,C错误;下丘脑能直接或间接管理多种内分泌腺,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D正确。
故选C。
18.下列有关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人体对花粉或某些药物产生的过敏反应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B. 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细胞免疫
C. 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与被感染的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D. 切除胸腺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依靠抗体发挥作用,细胞免疫依靠效应T细胞发挥作用,骨髓是B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
【详解】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是由于先天性因素导致的防卫不足,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不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A错误;依靠抗体发挥作用的免疫是体液免疫,B错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也不能与靶细胞结合,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感染的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C错误;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T淋巴细胞既可以参与细胞免疫,又可以参与体液免疫,故切除胸腺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D正确。
故选D。
【点睛】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区分各种免疫失调症是解题关键。
19.当细菌的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体液免疫能发挥作用,其中最显著的免疫过程是( )
A. 浆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
B. B细胞→浆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消灭外毒素
C. 记忆细胞→浆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消灭外毒素
D. 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关键信息是“细菌的外毒素再次侵入”,说明是再次免疫,主要是刺激记忆细胞,使其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进而产生大量抗体。
【详解】当细菌外毒素再次侵入时,会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迅速产生大量的特异性抗体,与细菌外毒素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清除。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0.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胃液对病原体的抵抗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B. 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是由于细胞膜上没有任何糖蛋白
C. 溶菌酶可参与免疫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
D. 记忆T细胞可直接攻击被病原体侵染的体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第三道防线。
【详解】胃液是胃黏膜分泌物,胃液杀灭了食物中的部分细菌属于第一道防线,A错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是由于细胞膜上没有识别相应抗原的糖蛋白,B错误;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参与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细胞外液中的溶菌酶参与免疫的第二道防线,C正确;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能直接攻击被病原体侵染的体细胞,而记忆T细胞不能直接攻击被病原体侵染的体细胞,D错误。
故选C。
【点睛】理解人体一、二道防线中的溶菌酶的作用,识记细胞免疫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21.下图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有3种细胞能够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
B. 物质I具有促进细胞D增殖分化的作用
C. 物质I和物质Ⅱ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 细胞B和C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A为吞噬细胞、B为T细胞、C为B细胞、D为浆细胞,物质I是淋巴因子,物质Ⅱ是抗体。T细胞和B细胞均能够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吞噬细胞能够识别病菌,但没有特异性,浆细胞不能识别病菌,A项错误;淋巴因子能够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项错误;淋巴因子和抗体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项正确;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B细胞仅在体液免疫中都发挥作用,D项错误。
【点睛】本题以“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示意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前提是:需要熟记并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22.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其中光的作用是( )
A. 促进植物合成生长素 B. 抑制背光侧细胞的伸长生长
C. 控制向光侧细胞的伸长生长 D. 改变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答案】D
【解析】
生长素的合成与光照无关;单侧光可以改变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使背光侧细胞伸长较快,从而出现向光生长。选D。
2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植物体内不同的腺体能够分泌不同的激素
B. 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C. 植物激素是一种能调节细胞代谢的信息分子
D. 生长素的非极性运输一般发生在成熟组织韧皮部
【答案】A
【解析】
植物激素是有特定的部位产生的,而不是由腺体分泌的,A项错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通过细胞的主动运输完成的,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因此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B项正确;植物激素是一种能调节细胞代谢的信息分子,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C项正确;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激素的概念、生长素的运输等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4.如图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分别放在甲、乙、丙三组幼苗前面的不同位置上,然后从左侧给予光照,它们的生长方向是
A. 甲、乙、丙都直立
B. 甲、乙、丙都向左
C. 甲向右、乙直立、丙向左
D. 甲向右、乙向左、丙向左
【答案】C
【解析】
三组幼苗顶端均被切去,不能感光,甲、丙放置琼脂块一侧生长素含量较多,生长较快,甲向右弯曲,丙向左弯曲,乙直立生长。选C。
25.为了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一位同学设计了实验(如图所示),过一段时间,发现下端的琼脂块逐渐有了生长素。作为其对照组,最合适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取两段生长状况相同的等长的胚芽鞘甲、乙,分别切去等长尖端,甲形态学上端在上,乙形态学下端在上,分别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上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下端,一段时间后,测甲乙两胚芽鞘的下端的琼脂中有无生长素.明确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完善实验过程,然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题干中的图示表明形态学上端在上,放置在上端的琼脂块含有生长素;根据实验对照原则,对照组应该是形态学下端在上,放置在上端的琼脂块含有生长素.即单一变量是胚芽鞘的上端在上还是在下.
故选: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26.如图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分,据图回答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人体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和 _________有关。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 C与B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C含较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同时会显著增多的细胞外液是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
【答案】 (1). B、C (2). 无机盐 (3). 蛋白质 (4). 蛋白质 (5). 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A为细胞内液,B为组织液,C为血浆,D为淋巴,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详解】(1)毛细血管内部是血浆,外部是组织液,所以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B组织液、C血浆。人体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2)由图可知,B为组织液,C为血浆,D为淋巴,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水分从血浆流向组织液,导致组织水肿,即B液的液体增多。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和区别。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原因。
27.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