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生物】福建省仙游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生物】福建省仙游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01
    【生物】福建省仙游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02
    【生物】福建省仙游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03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生物】福建省仙游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福建省仙游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S型细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细菌→注射入小鼠
    ②R型细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细菌→注射入小鼠
    ③R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细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④S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细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  )
    A. 存活、存活、存活、存活 B. 存活、死亡、死亡、存活
    C. 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D. 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答案】D
    【解析】
    ①S型细菌的DNA+DNA酶,DNA被水解,失去了转化作用,对后面加入的R型菌没有转化作用,R型菌无毒,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存活;②R型细菌的DNA+DNA酶,DNA被水解,不起作用;加入S型菌,有毒性,注射入小鼠体内导致小鼠死亡;③R型细菌+DNA酶,DNA酶对细菌不起作用,高温加热后冷却,DNA酶变性失活,R型菌被杀死(R型菌的DNA有活性,冷却后复性),加入S型菌的DNA,没有了R型活菌,不能转化,也就相当于把两种DNA注射入小鼠体内,两种DNA没有毒性,也不会转化小鼠的细胞,小鼠存活;④S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和③类似,也是两种DNA,无毒,小鼠存活。因此,D项正确,A、B、C项错误。
    2.格里菲思和艾弗里所进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实了 (  )
    ①DNA是遗传物质 
    ②RNA是遗传物质 
    ③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④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⑤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DNA决定的 
    ⑥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进入了R型细菌的细胞
    A. ①④⑤⑥ B. ②④⑤⑥ C. ②③⑤⑥ D. ③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格里菲思和艾弗里所进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实了,DNA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DNA决定的,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进入了R型细菌的细胞,A正确。
    考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 下面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三者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与性状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B. 蛋白质的功能可以影响性状
    C. 生物体的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
    D.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一般一对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也有可能是多对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也可能一对基因控制多对性状。基因与性状之间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A错误;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例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例子就是血红蛋白直接影响的性状,B正确、D错误;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4.如果用15N、32P、35S共同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大肠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中,能够找到的标记元素为 (  )
    A. 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B. 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C. 在外壳中找到15N
    D. 在DNA中找到15N、32P和35S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因此15N同时标记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因此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可检测到32P,而外壳中检测不到放射性。
    【详解】由于利用细菌的原料合成蛋白质外壳,所以不能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A错误;由于15N在亲代噬菌体DNA和蛋白质都有,32P只存在于亲代噬菌体DNA,35S只存在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噬菌体侵染细菌,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其DNA进入细菌,以自身DNA为模板,利用细菌提供的原料,所以可在子代噬菌体的DNA中找到15N和32P,B正确;由于利用细菌的原料合成蛋白质外壳,所以不能在外壳中找到15N,C错误;由于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且35S不标记DNA,所以不能在DNA中找到35S,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成分及相应的组成元素;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注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且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再根据题干信息答题。
    5.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将生长旺盛的洋葱不定根置于4℃的冰箱冷藏室中培养36小时后,剪取根尖制成临时装片,然后用显微镜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分裂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低温处理能阻断洋葱根尖细胞中DNA的复制
    B. 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处理根尖可使染色体着色
    C. 制作临时装片前可用卡诺氏液维持细胞的活性
    D. 低倍镜视野中所有细胞染色体数都已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低温处理能阻断洋葱根尖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A错误;观察植物细胞染色体时,可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使得染色体着色,便于观察,B正确;卡诺氏液适用于一般植物组织和细胞的固定,常用于根尖,花药压片及子房石蜡切片等,所以把根尖放在卡诺氏液中浸泡,以固定细胞的形态,C错误;由于低温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因而处于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细胞正常,处于末期的细胞中染色体加倍,因此视野中只有少数细胞染色体数已发生改变,D错误。
    【考点定位】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
    【名师点睛】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
    (1)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6. 已知病毒的核酸有双链DNA、单链DNA、双链RNA、单链RNA四种类型。现发现一种新病毒,要确定其核酸属于哪一种类型,应该 ( )
    A. 分析碱基类型,确定碱基比例
    B. 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确定五碳糖类型
    C. 分析碱基类型,确定五碳糖类型
    D. 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确定碱基类型
    【答案】A
    【解析】
    分析碱基种类判断核酸是DNA还是RNA,然后确定碱基比率,确定是单链结构还是双链结构,A正确;C、D两选项中“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题意“确定其核酸属于上述那一种类型”无关。分析碱基类型和五碳糖种类都只能判断核酸是DNA还是RNA,不能判断是单链结构还是双链结构,所以B、C、D错误。
    【考点定位】核酸的分子结构组成与区别
    【名师定睛】由碱基种类及比例可分析判断核酸的种类
    (1)若有U无T,则该核酸为RNA。
    (2)若有T无U,且A=T、G=C,则该核酸一般为双链DNA。
    (3)若有T无U,且A≠T、G≠C,则该核酸为单链DNA。
    7. 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基因一定位于染色体上
    B. 核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 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决定了基因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D. 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因此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还有的基因位于线粒体或叶绿体中,A错误;细胞核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决定了基因的多样性和特异性,C正确;一条染色体上复制前含有1个DNA分子,复制后含有两个DNA分子,D正确。
    考点:DNA的结构、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名师点睛】基因与脱氧核苷酸、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图解如下;)

    8.地球最早出现的生物是
    A. 单细胞、有氧呼吸型生物 B. 多细胞、无氧呼吸型生物
    C. 单细胞、无氧呼吸型生物 D. 多细胞、有氧呼吸型生物
    【答案】C
    【解析】
    地球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具有细胞形态的单细胞生物;由于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所以该单细胞生物为无氧呼吸型生物。综上所述,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9.DNA分子中胸腺嘧啶的数量为M,占总碱基数的比例为q,若此DNA分子连续复制n次需要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为 (  )
    A. (2n-1)M
    B. M(1/2q-1)
    C. (2n-1)M/2nq
    D. (2n-1)M(1-2q)/2q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称为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根据DNA分子中胸腺嘧啶的数量为M,占总碱基数的比例为q,可推测出该DNA分子中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M/q-2M)÷2= (1-2q)M/2q;由于DNA分子连续复制n次,则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为(2n-1)×(1-2q)M/2q=(2n-1)M(1-2q)/2q。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下图表示DNA复制的过程,结合图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DNA复制过程中首先需要解旋酶破坏DNA双链之间的氢键,使两条链解开
    B. DNA分子的复制具有双向复制的特点,生成的两条子链的方向相反
    C. 从图示可知,DNA分子具有多起点复制的特点,缩短了复制所需的时间
    D. DNA分子的复制需要DNA聚合酶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成DNA片段
    【答案】C
    【解析】
    DNA复制过程的第一步是解旋,需要用解旋酶破坏DNA双链之间的氢键,使两条链解开,A正确;由图可知,DNA分子的复制具有双向复制的特点,且生成的两条子链的方向相反,B正确;图中DNA复制只有一个起点,不能说明DNA分子具有多起点复制的特点,C错误;DNA分子的复制时,需要DNA聚合酶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成DNA片段,D正确。
    【考点定位】DNA分子的复制
    【名师点睛】图示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根据箭头方向可知DNA复制是双向复制,且形成的子链的方向相反.DNA复制需要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所以首先需要解旋酶断裂两条链间的氢键,还需要DNA聚合酶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成DNA片段,此外还需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和能量。
    11.如图甲、乙是真核生物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某两个阶段的示意图,丙为图乙中部分片段的放大示意图。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A. 甲、乙两过程均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
    B. 甲过程发生在细胞核内,乙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内
    C. 催化甲、乙两过程的酶1、酶2、酶3是相同的
    D. 图丙中含有2种单糖、5种碱基、5种核苷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形可知,甲过程是DNA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乙过程是转录,也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A正确,B错误;催化甲过程的酶1、酶2都是DNA聚合酶,催化乙过程的酶3是RNA聚合酶,C错误;图丙中a链是脱氧核苷酸链,b链是核糖核苷酸链,两者共含有2种五碳糖、5种碱基、8种核苷酸,D错误。
    12.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浆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浆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 ①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血浆中含有的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能够维持血浆的PH的相等稳定,对血浆酸碱度起缓冲作用,①正确;血浆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呼吸中枢,进而调节呼吸运动的强度,使CO2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以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②④正确;当碳酸钠进入血浆后,会与血浆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从而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③正确;缓冲对是由内环境中的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⑤错误。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内环境稳态
    13.下列有关于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 核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参与翻译过程
    C. 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原料依次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
    D. DNA复制和转录都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翻译则以mRNA为模板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复制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的过程,每个子代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的过程;翻译是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DNA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分别以DNA、DNA和mRNA为模板,所以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正确;由于翻译在核糖体中进行,所以核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需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参与翻译过程,B正确;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分别产生DNA、RNA和蛋白质,它们的基本单位分别为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所以需要的原料依次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C正确;DNA复制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进行的,转录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翻译则以mRNA为模板,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识记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条件、场所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4. DNA一条链的一段碱基排列顺序为“—CTCGAT—”,以其为模板转录形成mRNA,则此段mRNA决定的氨基酸序列由左至右为( )
    密码子:CAU为组氨酸;CAG为谷氨酰胺;CUA、CUC为亮氨酸;GUC、GUA为缬氨酸(起始);GAG为谷氨酸;GAU为天冬氨酸。
    A. —亮氨酸—天冬氨酸— B. —谷氨酸—亮氨酸
    C. —谷氨酰胺—缬氨酸— D. —缬氨酸—组氨酸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DNA一条链为“—CTCGAT—”,则mRNA上碱基为“—GAGCUA—”,对应密码子表,氨基酸为“—谷氨酸—亮氨酸— ”,B正确。
    考点:翻译过程
    15.某二倍体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8条,下面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二倍体生物体细胞内有2个染色体组,正常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则每个染色体组有4条染色体,而且构成染色体组的各个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各不相同。
    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组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及学生识图能力。
    16. 下列关于“中心法则”含义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性状
    B. ②③过程可发生在RNA病毒中
    C. ⑤③④过程所需的原料分别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D. ⑤过程揭示了生物的遗传实质,①过程为自然选择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性状,故A正确;②③过程即逆转录和RNA复制,只有在RNA病毒中才有这两个过程,故B正确;⑤为DNA复制,③为RNA复制,④过程为翻译,由于产物是DNA、RNA和蛋白质,所需要的原料分别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故C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①过程为转录,不能为自然选择提供进化的原材料,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中心法则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7. 若图甲中①和②为一对同源染色体,③和④为另一对同源染色体,图中字母表示基因,“。”表示着丝点,则图乙~图戊中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依次是( )

    A. 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B. 缺失、重复、易位、倒位
    C. 重复、缺失、倒位、易位 D. 重复、缺失、易位、倒位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乙表示染色体缺失D片段;丙是同一条染色体上D片段发生重复;丁表示属于染色体B、C片段的倒位;戊图中一条染色体的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易位,故选A。
    【考点定位】染色体变异的类型
    【名师点睛】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结构变异包括: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
    基因重组的类型: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基因突变的实质: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出现了新的性状。
    18. 下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

    A. 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
    B. 过程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 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
    D. 过程③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答案】C
    【解析】
    轴突末端细胞膜对钙离子通透性瞬间增大促进了过程①即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故A正确。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因为膜需要融合,故B正确。过程②是钠离子内流,但不是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是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后导致的动作电位的产生,故C错误。过程③是将神经递质重新摄入到突触前膜内,所以可以避免神经递质一直存在突触间隙中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故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关于兴奋传递的3个易错点
    (1)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其作用效果为促进或抑制。
    (2)递质的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3)在一个反射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
    19.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一个重要区别是 ( )
    A. 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看见
    B. 染色体变异是定向的,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C. 基因突变是可以遗传的,染色体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D. 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变异是有利的,基因突变产生的变异是有害的
    【答案】A
    【解析】
    A、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看见,A正确;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是不定向的,B错误;C、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是可以遗传的,C错误;D、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是不定向的,且多数都是不利于个体生存的,D错误。故选:A.
    20.下图为DNA分子的某一片段,其中①②③分别表示某种酶的作用部位, 则相应的酶依次是

    A. DNA连接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解旋酶
    B.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解旋酶、DNA连接酶
    C. 解旋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
    D.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解旋酶
    【答案】C
    【解析】
    根据图解,①表示氢键,使氢键断裂的是解旋酶;②表示核苷酸间连接形成的磷酸二酯键,使其断裂的酶是限制酶;③表示形成连接磷酸二酯键,相应的酶是DNA连接酶;C项正确。
    【考点定位】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21.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等条件下,该种群两年内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如下表,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这两年中,下列与这对基因有关的推断正确的是 (  )
    年份
    AA(%)
    Aa(%)
    aa(%)
    1
    30
    40
    30
    2
    25
    50
    25
    A. 该种群将朝着Aa增多的方向进化
    B. 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的进化
    C. 该种群的生活环境有较大的变化
    D. 该种群将较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第一年时AA=30%,Aa=60%,aa=10%,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30%+1/2×40%=50%,a的基因频率为30%+1/2×40%=50%;第二年AA=25%,Aa=50%,aa=25%,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25%+1/2×50%=50%,a的基因频率为25%+1/2×50%=50%。
    【详解】由表格中信息计算可知,两年内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了生物没有发生进化,A错误,B正确;种群基因频率不变,由此可推测该种群生活环境没有发生较大变化,C错误;两年内该种群基因频率不变,由此可推测该种群不容易发生基因突变,D错误。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2. 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点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
    A. 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 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 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 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答案】C
    【解析】
    由题意可知,AA=16%,aa=36%,Aa=1-16%-36%=48%,由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的公式可知:A的基因频率=16%+1/2×48%=40%,a的基因频率=36%+1/2×48%=60%;自由交配后后代的基因型为:AA=40%×40%=16%,aa=60%×60%=36%,Aa=2×40%×60%=48%,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不变,基因频率也不变;若种群进行自交,AA、aa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分别是AA和aa,Aa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因此自交后代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16%+48%×1/4=28%,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36%+48%×1/4=48%,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48%×1/2=24%,自交后代是基因频率是:A=28%+24%×1/2=40%,a=48%+24%×1/2=60%,因此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不变、不变;增大,不变。故选C。
    【考点定位】基因频率的变化
    23. 某人的大脑某个部位受到损伤,但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能听懂别人的谈话,却读不懂报刊上的新闻。他的大脑受损的区域可能是
    A. W区 B. H区 C. S区 D. V区
    【答案】D
    【解析】
    若W区(书写语言中枢)受损,病人不能写字,但依题意无法判断病人的W区是否正常,A项错误;病人能听懂别人的谈话,说明H区(听觉语言中枢)正常,B项错误;病人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说明S区(运动语言中枢)正常,C项错误;病人看不懂报刊上的新闻,说明V区(视觉语言中枢)受损,D项正确。
    【考点定位】人脑的高级功能
    【名师点睛】人脑的言语区
    ①听说读写功能与大脑皮层特定的区域有关,这些区域称为言语区,如图:

    ②大脑皮层言语区的损伤会导致特有的各种言语功能障碍。
    受损功能区
    障碍症特征
    功能障碍症
    S区(运动语言中枢)
    不能讲话(听得懂、看得懂)
    运动性失语症
    W区(书写语言中枢)
    不能写字(听得懂、看得懂)
    失写症
    V区(视觉语言中枢)
    看不懂
    失读症
    H区(听觉语言中枢)

    听不懂(会写、会讲、会看)

    听觉性失语症

    24.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 ④淋巴和组织液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由于毛细血管壁细胞里面与血浆接触,外面与组织液接触,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与淋巴液直接接触,外面与组织液直接接触,因此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25. 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 )
    A. 上课时边听讲边记笔记
    B. 听到老师提问后举手
    C. 某位打瞌睡同学的大腿被同桌用牙签刺了一下后猛的一抖
    D. 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上课时边听讲边记笔记需要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视觉中枢参加,故A正确。听到老师提问后举手需要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运动知识参加,故B正确。某位打瞌睡同学的大腿被同桌用牙签刺了一下后猛的一抖为非条件反射,直接由脊髓神经中枢参加,故C错。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需要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视觉中枢参加,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高级神经中枢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6.实验室内模拟DNA复制所需的一组条件是 (    )
    ①有关酶②能量③DNA模板④核糖核苷酸⑤脱氧核苷酸⑥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⑦适宜光照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⑤⑥ D. ①②④⑤⑦
    【答案】C
    【解析】
    DNA复制需DNA模板,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有关酶催化,ATP提供能量,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为条件,所以C选项正确。
    27. 如图为某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若在Ⅱ处给予足够强的有效刺激,则在a处可检测到电信号
    B. 在b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 在b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被酶分解
    D. 在Ⅱ处施加有效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不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A
    【解析】
    Ⅱ是传出神经纤维,由于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在Ⅱ处给予足够强的有效刺激,在a处不可检测到电信号,A错误;b为突触结构,在b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在b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被酶分解,C正确;Ⅱ是传出神经纤维,在Ⅱ处施加刺激能引起屈肌收缩,但没有经过神经中枢的处理,所以不属于反射,D正确。
    【考点定位】反射弧结构,兴奋的传递
    28.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可能导致染色体的结构或基因序列的变化.如图中甲、乙两图分别表示两种染色体(非性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模式,丙、丁、戊图表示某染色体变化的三种情形.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可以导致丙的形成
    B. 甲可以导致丁或戊两种情形的产生
    C. 生物体内甲、乙两种情况发生的概率相同
    D. 乙可以导致戊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乙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丙表示重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丁表示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所以甲可以导致丁的形成;戊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所以乙可以导致戊的形成。
    【详解】乙图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染色体片段互换(即易位),最终导致非等位基因发生互换,丙表示重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因此乙不可以导致丙的形成,A错误;从图可知,甲图表示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进行的交叉互换,即等位基因发生了互换,结果如图丁所示,而戊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因此甲不会导致戊情形的形成,B错误;甲属于交叉互换,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二者在生物体内发生的概率不同,C错误;乙图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染色体片段互换(即易位),最终导致非等位基因发生互换,结果如图戊所示, D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模式图,考查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染色体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29.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 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的特征
    C. 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突变产生抗药性,在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下,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
    D. 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C
    【解析】
    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A项正确;蜂鸟的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蜂鸟与倒挂金钟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B项正确;抗药性突变不是在接触青霉素后产生的,细菌中原来存在着各种突变个体,接触青霉素后,青霉素对抗药性的突变个体起到了选择作用,C项错误;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向着特定的方向进化,D项正确。
    【考点定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名师点睛】变异不是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不利变异遭到淘汰,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使整个种群抗药性增强,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30.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 甲状腺激素、乳酸、尿素、血清白蛋白
    B. 氨基酸、纤维素、CO2、Na+
    C. 胃蛋白酶、Ca2+、脂肪、葡萄糖
    D. 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答案】A
    【解析】
    A、甲状腺激素、氧气、尿素、血清蛋白在血浆中均含有,A正确;
    B、血浆中不含有纤维素,B错误;
    C、胃蛋白酶位于消化道,不属于血浆成分,C错误;
    D、呼吸氧化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血浆成分,血浆中也不含有麦芽糖,D错误。故选:A.
    31. 如下图所示,某玉米田从N年开始持续使用杀虫单(一种农药),而此地的玉米螟数量呈如图所示的种群数量变化,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玉米螟对杀虫剂产生了定向变异
    B. 玉米螟对杀虫剂进行了定向选择
    C. 杀虫剂对玉米螟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D. 害虫对杀虫剂产生了隔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变异是不定向的,故A错;杀虫剂(环境)对玉米进行了定向选择,故B错,C正确;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而杀虫剂没有让害虫产生隔离,故D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32.假定某高等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是10条,其中染色体中的DNA用3H标记胸腺嘧啶,将该体细胞放入不含有3H标记的培养基中连续培养2代,则在形成第2代细胞时的有丝分裂后期,没有被标记的染色体数为
    A. 5条 B. 40条 C. 20条 D. 10条
    【答案】D
    【解析】
    因为是半保留复制,所以培养第一代所得的细胞10条染色体都含有3H胸腺嘧啶标记,只不过染色体中的DNA是一条链标记,另一条链未标记。第一代细胞进行进行培养到有丝分裂后期形成20条染色体,只有10条染色体两条链都未标记,另外10条染色体所含的DNA两条链中仍有一条含有标记,所以没有被标记的染色体数目为10条,选D。
    【考点定位】DNA复制与细胞分裂
    【名师点睛】利用图示法理解细胞分裂与DNA复制的相互关系
    此类问题可通过构建模型图解答,如下图:

    这样来看,最后形成的4个子细胞有3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4个细胞都是;第2种情况是2个细胞是,1个细胞是,1个细胞是;第3种情况是2个细胞是,另外2个细胞是。
    33. 人类遗传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相关遗传学研究备受关注。该家族中Ⅱ-4无致病基因,如果Ⅲ-2与Ⅲ-3婚配,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为( )

    A. 7/32
    B. 3/32
    C. 7/16
    D. 3/16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如图甲病为常显,乙病为X隐,则Ⅲ-2基因型为AaXBY与Ⅲ-3基因型为1/2AaXBXb或1/2AaXBXB,如果Ⅲ-2与Ⅲ-3婚配,生出正常孩子的概,1/2×1/4×3/4+1/2×1/4×1=7/32,本题选A。
    考点:人类遗传病发病率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和计算的能力,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甲和乙病的类型。
    34. 某校共有学生1600人,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6.8%,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52人,则男生中色盲的人数约为( )
    A. 120 B. 119 C. 64 D. 56
    【答案】C
    【解析】
    依题意可知,某校共有女生780人,其中色盲患者(XbXb)23人,携带者(XBXb)52人;某校共有男生1600-780=820人。设男生中色盲(XbY)人数为M,则该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是(23×2+1×52+M)÷(780×2+820)=6.8%,解得M≈64人,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频率的概念及其相关计算。
    【名师点睛】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正确理解基因频率的概念以及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35.如图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步骤示意图,对此实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获得的
    B. 本实验选用噬菌体做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DNA
    C. 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D. 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因而不能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培养,A错误;本实验选用噬菌体做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DNA,且能将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B正确;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开,C错误;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只能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不是蛋白质,但不能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考点定位】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二、非选择题
    36.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的体液名称:①内含有的液体称作_________;②内含有的液体是_________;③内含有的液体是_________;④内含有的液体是_____________。
    (2)以上②、③、④合称为 ______________,它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又称_____________。
    (3)③与④从化学成分来看最大的区别是____________。二氧化碳不从④进入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正常机体,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的调节作用下,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由②、③、④所组成的体系在化学组成和__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答案】 (1). 细胞内液 (2). 淋巴 (3). 血浆 (4). 组织液 (5). 细胞外液 (6). 内环境 (7). ③中的蛋白质含量比④高 (8). ①中的CO2分压(浓度)高于④ (9). 神经—体液—免疫 (10). 理化性质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内环境的组成,其中①是细胞内液,②是淋巴,③是血浆,④是组织液,②③④组成内环境,与①细胞内液一起组成体液。
    【详解】(1)由图示结构可知,①为组织细胞内的液体,故为细胞内液,②为淋巴管内的淋巴,③为毛细血管内的血浆,④为组织间隙的组织液。
    (2)②淋巴、③血浆和④组织液为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
    (3)③是血浆,④是组织液,从化学成分来看③中的蛋白质含量比④高。二氧化碳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而物质进行自由扩散时只能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由于①中的CO2分压(浓度)高于④,因此二氧化碳不从④进入①。
    (4)正常机体,通过经—体液—免疫 调节网络的调节作用下,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由②、③、④所组成的体系在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内环境概念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图信息解答问题。
    37.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1835年,达尔文在该群岛发现地雀有13个种,下图表示这13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

    (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_____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2)每一种地雀都有其特定的觅食场所,这些场所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每一种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各小岛上不同的____________
    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______的作用。
    (3)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着____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变异,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____________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别,并逐渐形成 ______隔离,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种。所以___________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4)若某个小岛上的地雀均为莺雀,则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___ 。生物进化的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__________多样性。
    【答案】 (1). 南美洲地鹊 (2). 食物 (3). 自然选择 (4). 地理 (5). 基因库 (6). 生殖 (7). 隔离 (8). 种群 (9). 基本单位 (10). 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 (11). 物种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多种地雀形成过程的分析,物种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分析题干和题图信息,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进行解答。
    【详解】(1)分析题图可知,加拉帕戈斯群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南美洲地雀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2)不同的小岛上的地理环境不同,食物来源不同,对分布在不同小岛上的鸟的突变进行了不同的选择,使得每一种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该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
    (3)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由于地理障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即存在地理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变异,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别,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生殖隔离,最终形成了新物种。所以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4)一定区域内所有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一个种群,若某个小岛上的地雀均为莺雀,则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
    (5)生物的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种群的概念和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8.玉米(2N=20)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已知玉米的高秆、易倒伏(A)对矮秆、抗倒伏(a)为显性,抗病(B)对易感病(b)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两个纯合的玉米品种甲(AABB)和乙(aabb),据此培养AAbb品种。根据材料分析回答:

    (1)由品种AABB、aabb经过a、b、c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_________,F2的高秆抗病玉米中纯合子占________。
    (2)将图1中F1与另一玉米品种丙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如图2所示,则丙的基因型为________。
    (3)上述育种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秆目标品种的是[ ] 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4)过程e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由AaBb得到Ab个体。与过程a、b、c的育种方法相比,过程a、e、f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过程g的育种方式相比,过程d育种的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1的过程h常采用方________________法来获得多倍体。多倍体的植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杂交育种 (2). 1/9 (3). aaBb (4). g诱变育种 (5). 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而且是不定向的 (6). 花药离体培养 (7).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8). 定向地改造生物的性状 (9). 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者幼苗 (10). 茎秆粗壮、叶片果实种子比较大,糖类、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较高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图1中a→b→c为杂交育种;a→e→f为单倍体育种;g为诱变育种;d为基因工程育种。分析图2:图2中高杆:矮杆=1:1,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Aa×aa;易感病:抗病=1:3,因此亲本的基因型均为Bb,即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
    【详解】(1)由品种AABB、aabb经过a、b、c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杂交育种。F1(AaBb)自交后代F2中高秆抗病玉米的基因型及比例分别为为A_B_,即1/16AABB、2/16AaBB、2/16AABb、4/16AaBb,其中纯合子占1/9。
    (2)由于图2所示高杆:矮杆=1:1,易感病:抗病=1:3,又F1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丙的基因型为aaBb。
    (3)g是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但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而且是不定向的,因此这种育种方法最不容易获得矮秆目标品种。
    (4))过程e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由于f过程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的都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所以与过程a、b、c的育种方法相比,过程a、e、f的优势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过程g的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d的育种的原理是基因工程,与诱变育种相比其优势是能够定向改造生物性状。
    (5)图1的过程h是多倍体育种,常采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者幼苗来获得多倍体,多倍体的植株特点是茎秆粗壮、叶片果实种子比较大,糖类、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较高。
    【点睛】本题考查几种育种方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重点考查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方法、优缺点和典例。
    39.将刚刚离体的神经细胞置于生理盐水中给予适宜刺激,膜两侧出现的电位变化如图甲所示,乙图是突触部分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a表示神经纤维没有受到刺激时的静息电位,此时,由于神经纤维膜主要对_____________有通透性,造成该离子___________(外流、内流)。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______________的通透性增加,产生动作电位。
    (2)图甲中bc段Na+进入细胞___________(需要、不需要)能量。Na+排出细胞 ____________(需要、不需要)能量。如果将神经元外Na+浓度降低,则c点高度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变、增加、降低)。
    (3)乙图中结构①是________________,当②与①特异性结合,会使突触后膜产生__________________的生理效应。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K+ (2). 外流 (3). Na+ (4). 不需要 (5). 需要 (6). 降低 (7). 特异性受体 (8). 兴奋或抑制 (9). 双向的 (10). 单向的 (11).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a点表示静息电位;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0mV,此时Na+内流,c表示动作电位,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图乙中,①②③④⑤⑥分别表示受体、神经递质、突触后膜、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小泡。
    【详解】(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甲图a表示神经纤维没有受到刺激时的静息电位,由于神经纤维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该离子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动作电位。
    (2)图甲中bc段Na+进细胞是通过Na+的通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一侧,所以不需要消耗能量。Na+出细胞是从低浓度一侧到高浓度一侧,其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因而需要消耗能量。如果将神经元外Na+浓度降低,则进入细胞内的Na+减少,导致c点高度降低。
    (3)乙图中①是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当②与①特异性结合,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的生理效应
    (4)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方式单向传递,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和神经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