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解析版)
展开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一切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参与下完成的
B. 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 细胞学说阐明了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D. 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由不同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学说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一切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的参与下完成的,A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B正确;细胞学说阐明了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C错误;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即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由不同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D正确。
2.下列有关原核生物与病毒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病毒有严整的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构成
B. 培养SARS病毒需要活的动植物细胞作为培养基
C. 细菌大多数营腐生或寄生,为异养生物,而蓝藻是自养生物
D. 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细胞核,真核细胞不一定都有细胞核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病毒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和它们的代谢类型。
【详解】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也有严整的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构成,A正确.
病毒的寄生有专一性,培养SARS病毒需要活的动物细胞作为培养基,植物细胞不行,B错误.
细菌大多数营腐生或寄生,为异养生物,少数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而蓝藻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物,C正确.
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细胞核,真核细胞一般有细胞核,但不一定都有细胞核,如哺乳动物成熟活细胞,D正确.
【点睛】细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类群,无论自养类型、异养类型、生活习性还是在生态系统中所属成分都是多样的。
3. 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一细胞之后,欲换用高倍显微镜进一步观察,下列操作步骤中不正确的是( )
A. 将要观察的细胞移至视野的中央
B. 将小光圈调整为大光圈
C. 转动转换器,将高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D. 先使用粗准焦螺旋,后使用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整清晰
【答案】D
【解析】
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一细胞之后,欲换用高倍显微镜进一步观察,需在低倍镜下将要观察的细胞移至视野的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将高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再将小光圈调整为大光圈,用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整淸晰,ABC正确;高倍镜观察时不得使用粗准焦螺旋,D错误。
【考点定位】高倍显微镜使用
【名师点睛】
4.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学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C、O、 H、N
B. 蛋白质中的S元素存在于氨基酸的R基中
C. 核酸中的N存在于碱基中,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
D. 组成细胞的元素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中化学元素、蛋白质与核酸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C、O、H、N,A正确;依据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可推知:蛋白质中的S元素存在于氨基酸的R基中,B正确;五碳糖、磷酸和含氮的碱基组成核苷酸,核苷酸聚合成核酸,所以核酸中的N存在于碱基中,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肽键(-NH-CO-)是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后形成的,因此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C正确;组成细胞的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D错误。
5.鸡胸肉、面包、鸡蛋、生菜等可用制作成“汉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面包中含有的淀粉不能作为植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
B. 生菜中含有的纤维素能够被人类直接吸收利用
C. 鸡胸肉中含有的糖原是贮存在肌细胞中的多糖
D. 核酸中的糖在鸡肉细胞中是重要能源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中化合物的相关知识,重在识记不同化合物的生理功能及存在场所。
【详解】淀粉属于多糖,是植物细胞内重要的储能物质,A项错误;纤维素是植物多糖,但人体消化道内没有纤维素酶,因此纤维素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利用,B项错误;糖原是动物细胞重要的储能物质,在肌肉中以肌糖原形式存在,C项正确;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其中含有的糖不能作为能源物质,D项错误。
【点睛】易混点:生物体的能源物质:①直接能源:ATP;②主要能源:糖类;③最终能源:太阳能;④良好的储能物质:脂肪;⑤植物细胞良好的储能物质:淀粉;⑥动物细胞良好的储能物质:糖原。
6. 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同种生物细胞的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相同,它们的代谢强度就相同
B. 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线粒体既消耗水又产生水
C. 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产生水
D. 线粒体、核糖体、中心体在其活动中都可以产生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在同种生物中可以反应代谢强度,但不同的生物因为含水量的不同是无法比较的,故A错误。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线粒体基质要消耗水,线粒体内膜会产生水,故B正确。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产生水,无氧呼吸不产生,故C错误。线粒体有氧呼吸产生水,核糖体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中心体是形成纺锤体的,不形成水,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水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综合运用能力。
7.下列有关图中所示多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各1个 B. 该氨基酸的分子式为 C14H24O8N4S
C. 该多肽水解后可产生4种氨基酸 D. 该多肽在形成过程中失去了3分子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氨基酸脱水缩合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理解应用能力。
【详解】图中多肽有两个游离的羧基和一个游离的氨基,A错误.
该氨基酸的分子式为 C14H24O7N4S ,B错误.
图中氨基酸的R基团分别为:-CH2-CH2-COOH、-CH3、-CH2SH、-CH3,即表示有3种不同的侧链基团,所以该多肽水解后可产生3种氨基酸,C错误.
该分子是四肽,四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要失去3分子的水,D正确。
【点睛】技巧:分析此类图解时,首先计算肽键的个数,然后确定R基,再进行相关判断.
8.下列有关蛋白质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高温可破坏蛋白质的肽键使其变性
B. 双缩脲试剂可用于鉴定蛋白质是否发生变性
C. 蛋白质的多样性取决于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
D. 从胃蛋白酶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蛋白质的结构及多样性和盐析等知识。
【详解】高温可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其变性,A错误.
蛋白质变性只是空间结构的改变,肽键仍然存在,双缩脲试剂和变性后的蛋白质都可以发生紫色反应,B错误.
蛋白质的多样性取决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盘曲折叠的方式,C错误.
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钠,蛋白质会析出,所以从胃蛋白酶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D正确.
【点睛】盐析不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高温只改变蛋白质空间结构,盐析和变性都不影响蛋白质和双缩脲试剂的颜色反应。
9.有关核酸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SARS病毒中的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
B. 绿色植物根细胞内的DNA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C. 原核细胞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D. 人体细胞中的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答案】D
【解析】
SARS病毒没有细胞结构,A错误;绿色植物根细胞内的DNA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中,根细胞内没有叶绿体,B错误;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C错误;人体细胞中的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D正确。
【考点定位】核酸的分布
10.下列关于核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中的DNA和RNA只是五碳糖不同
B. 由A、G、C、T四种碱基参与合成的核苷酸有8种
C. 核酸的多样性取决于核苷酸的连接方式
D. 核酸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起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DNA和RNA的结构和功能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详解】细胞中的DNA和RNA除了五碳糖不同,碱基组成也有差异,A错误.
由A、G、C三种碱基参与合成核糖核苷酸有3种,由A、G、C、T四种碱基参与合成的脱氧核糖核苷酸有4种,共有7种,B错误.
核酸的多样性主要取决于核苷酸的排列顺序,C错误.
核酸是遗传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起作用,D正确 .
【点睛】A、C、G既可以参与构成核糖核苷酸也可以构成脱氧核糖核苷酸,T只构成脱氧核糖核苷酸,U只构成核糖核苷酸。
11.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观察花生种子细胞中的脂肪时,苏丹Ⅲ染色后直接盖片观察
B. 观察细胞中DNA、RNA分布时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效果较好
C. 可用现配的斐林试剂鉴定西瓜中是否含有还原糖
D. 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需水浴加热2min才能看到紫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生物大分子的检测以及实验材料的选择,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详解】观察花生种子细胞中的脂肪时,苏丹Ⅲ染色后还要用酒精洗去浮色,再盖片观察,A错误.
甲基绿易于和聚合程度高的DNA结合,而使之染为绿色,吡罗红则易于和聚合程度低的RNA结合,而使之染为红色,若甲基绿和吡罗红单独使用,则细胞内的DNA和RNA均可以与之结合,结果DNA和RNA均被染成绿色或红色。所以观察细胞中DNA、RNA分布时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效果较好,B正确.
西瓜汁呈红色,会对砖红色沉淀有掩盖作用,不宜用它鉴定还原糖,C错误.
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不需要加热,D错误.
【点睛】用颜色反应鉴定有机物时,选择的材料应符合两个要求:颜色浅;富含相应的有机物。
12. “分子伴侣”是一类在细胞中能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多肽的一定部位相结合,帮助这些多肽转运、折叠或组装的蛋白质,但其本身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根据所学知识推测“分子伴侣”主要存在于
A. 内质网 B. 高尔基体 C. 核糖体 D. 溶酶体
【答案】A
【解析】
核糖体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场所;内质网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能对来自核糖体的肽链进行合成与加工;根据题意,“分子伴侣”是一类在细胞中能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多肽的一定部位相结合,帮助这些多肽转运、折叠或组装的蛋白质,故“分子伴侣”主要存在于内质网中,A错误,B正确;高尔基体能对来自内质网的未成熟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使之变成成熟的蛋白质,C错误;溶酶体内含有大量的酸性水解酶,能吞噬并水解外来异物或衰老的细胞结构,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
【名师点睛】细胞器在功能上的联系——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过程:
13.下列有关细胞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都是具有DNA的细胞器
B. 胃腺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合成它的场所是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C. 细胞壁是细胞这一生命系统的边界
D. 没有核仁的细胞无法形成核糖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在比较中理解和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
【详解】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DNA,核糖体含的核酸是RNA,A错误.
胃蛋白酶是分泌蛋白,合成它的场所是内质网上的核糖体,B正确.
细胞壁没有选择透过性,是全透性的,因此不能成为细胞的边界,C错误.
原核细胞没有核仁,但细胞中也有核糖体,D错误.
【点睛】含有DNA 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含有DNA 的结构有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和染色体,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含有核酸的结构有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和染色体和核糖体。所以关键是弄清怎么问。
14. 科学家用显微技术除去变形虫的细胞核,其新陈代谢减弱,运动停止;当重新植入细胞核后,发现其生命活动又能恢复。这说明了细胞核是
A. 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 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
C. 细胞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D. 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答案】D
【解析】
据题意分析,细胞核的存在决定了新陈代谢,这说明了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选D。
【考点定位】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15.科研上常用台盼蓝染色来鉴别动物细胞的死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用台盼蓝染色,凡被染成蓝色的均为活细胞
B. 台盼蓝染色剂是活细胞不需要的物质,故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C.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性
D. 这种方法体现了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膜的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活细胞的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其细胞膜可以阻止活细胞不需要的台盼蓝染色剂进入,因此活细胞不能被台盼蓝染成蓝色;当细胞死亡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台盼蓝染色剂才能进入细胞,因此凡被染成蓝色的均为死细胞。可见,这种方法的原理是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性,体现了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综上分析,A错误,B、C、D均正确。
16.小分子亲水性物质较容易通过细胞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 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B. 细胞膜上有运脂质物质的载体蛋白质
C. 细胞膜糖蛋白具有信号识别作用 D. 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可以自由移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需掌握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典型例子。
【详解】因为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所以很多物质通过膜的扩散都和它们在脂肪中的溶解度成正比。脂质分子优先通过膜,小分子物质由于分子很小,很容易自由通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A项正确;脂质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质,也不消耗能量,B项错误;膜上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C项错误;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可以移动体现了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D项错误。
【点睛】掌握三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典型特点。
17.如图为某植物细胞在30%的蔗糖溶液中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A、B分别表示细胞和液泡的长度 ②B值越小,表示细胞失水越多 ③若将细胞置于清水中,A的体积略有增大 ④若该细胞处于40%的蔗糖溶液中,B/A的值将变大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A、B分别表示细胞和原生质体的长度,①错误;B值越小,表示细胞失水越多,②正确;若将细胞置于清水中,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由于细胞壁也有一定的伸缩性,所以A的体积略有增大,③正确;若该细胞处于40%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失水更多,所以B/A的值将变小,④错误。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18. 关于酶的性质,下列表达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
B. 一旦离开活细胞,酶就失去了催化能力
C.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D. 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易受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A正确;酶催化能力的实现不一定需要完整的细胞结构,只要有适宜的温度和pH等条件即可,B错误;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C正确;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易受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D正确。
19.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部分有机物的变化如图所示,将不同成熟阶段的种子匀浆后检测,结果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据图可知,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降低,脂肪含量逐渐升高。第10天取样,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溶液会出现砖红色,A项正确;第20天取样,种子中含有蛋白质,加入双缩脲试剂会出现紫色,B项错误;苏丹Ⅳ检验脂肪,呈红色,C项错误;第40天时,种子中不含有淀粉,加入碘液,不会出现蓝色,D项错误。
20.下图表示生物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为两种物质的运输方式。下列对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可能是①在起作用
B. 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均镶嵌在②中
C. 不同细胞中③的种类可能不同
D. O2进入红细胞的过程可用a运输方式表示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图文转换能力。
【详解】①为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因此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可能是①在起作用,A正确;②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B错误;③是蛋白质,细胞分化过程中,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不同细胞中③的种类可能不同,C正确;O2进入红细胞的过程属于自由扩散,a运输方式所示的物质,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其跨膜运输的方式为自由扩散,因此O2进入红细胞的过程可用a运输方式表示,D正确。
【点睛】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及其功能,明确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这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区别和联系,主要从物质运输方向、是否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几方面考虑。在此基础上从题意和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将这些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21.将红甜菜根的切片分别放在不同温度的蒸馏水中处理一段时间,再分别放在清水中浸泡1h,获得相应的浸出液。测量其中花青素的吸光度(即花青素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细胞膜透性与处理温度成正比
B. 温度低于40℃的溶液中没有花青素
C. 花青素运输受膜上载体活动影响,温度越高活动越强
D. 60℃处理后,膜透性大大增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花青素原本应是位于液泡内的,花青素含量越高说明细胞膜通透性越差。由图可知在一定温度下花青素含量变化不大,温度超过50度后才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A错误。温度低于40时有花青素只是含量较低,故B错误。花青素的运输和膜的通透性有关,得不出和载体有关,故C错误。60度处理后花青素含量增加,说明膜透性大大增加,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膜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22.下图是番茄根细胞对K+吸收速率和氧分压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A、B两处用于根代谢活动的酶不同
B. A→B段,ATP是限制根细胞对K+吸收速率的主要原因
C. 在B点以后,通过中耕松土可进一步促进对K+的吸收
D. 氧分压为8时,AB曲线最可能演变为M2形态
【答案】C
【解析】
A处主要进行无氧呼吸,参与的酶是与无氧呼吸相关的酶,B处进行的有氧呼吸,参与的酶是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A→B段,氧分压增加,细胞的有氧呼吸速度加快,ATP产生增多,细胞对K+吸收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ATP增加会促进根细胞对K+吸收速率;中耕松土可以增加土壤中氧气的浓度,但是B点以后,随着O2浓度的增加,K+的吸收速率不再增加,此时限制因素是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C错误、D正确。
【考点定位】物质的跨膜运输
【名师点睛】认真读图,理解坐标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找出纵、横坐标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图示中各数量不同的原因,分析横坐标与纵坐标的关系;利用图中提供的信息,再结合教材联系相关生物学基础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得出结论。
23. 下列可准确地判断储存的小麦种子细胞呼吸方式的方法是( )
A. 有无二氧化碳的生成
B. 热量产生多少
C. O2消耗量CO2生成量的比值
D. 有机物的消耗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小麦种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产生二氧化碳,故A错误。热量多少不容易进行测量,故B错误。如果只进行有氧呼吸氧气消耗量和二氧化碳生成量是比值是1,如果进行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但产生二氧化碳,故C正确。有机物的消耗量也无法准确判断,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24.ATP(甲)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主动运输过程中,乙的含量会明显增加
B. 丙中不含磷酸键,是RNA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C. 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D. 甲→乙和乙→丙过程中,其催化作用的酶空间结构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ATP的化学组成、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其利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甲是ATP,乙是ADP,在主动运输过程中,ATP水解为ADP和Pi,贮存在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被释放出来,用于主动运输,但因细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因此乙的含量不会明显增加,A错误;丙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含磷酸键,但不含高能磷酸键,是RNA基本组成单位之一,B错误;ATP的形成途径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以其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生物的发光和吸能反应,因此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C正确;甲→乙和乙→丙过程,是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因此催化这两种过程的酶的空间结构不同,D错误。
25.如图表示植物叶表皮上气孔的开放原理。取同一叶片的两块表皮a和b,a放在清水中,b放在0.3 g/mL KNO3溶液中,K+、NO3-离子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将a和b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持续观察一段时间,观察到的表皮气孔情况是
A. a开启、b关闭 B. a关闭、b开启
C. a关闭、b先开启后关闭 D. a开启、b先关闭后开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放在清水中,保卫细胞吸水,则气孔逐渐开放。B放在0.3g/mL KNO3溶液中,保卫细胞首先失水,气孔关闭,随着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当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时,细胞又能渗透吸水,所以保卫细胞质壁分离后会自动复原,气孔开放,D正确。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名师点睛】学生对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理解不清
关于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4个注意点
(1)将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置于低浓度的溶液或蒸馏水中,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但如果所用溶液为葡萄糖、KNO3、NaCl、尿素、乙二醇等,发生质壁分离后因细胞主动或被动吸收溶质而使细胞液浓度增大,植物细胞会吸水引起质壁分离后的自动复原。
(2)质壁分离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质壁分离程度越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越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3)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中水分子的移动是双向的,总结果是单向的。
(4)本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了三次,第一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第三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该对照方法为自身对照。
26.下图中甲、乙分别表示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的两种跨膜方式,其中通道介导的扩散比载体介导的快1000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在细胞膜上是静止不动的
B.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均具有一定的专一性
C. 甲、乙两种方式中只有甲属于被动运输
D. 被动运输是细胞最重要的吸收和排出物质的方式
【答案】B
【解析】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在细胞膜上不是静止不动的,二者都具有流动性,A错误;由图可知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均具有一定的专一性,B正确;甲、乙两种方式都是将溶质分子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属于被动运输中的协助扩散,C错误;主动运输是细胞最重要的吸收和排出物质的方式,D错误。
27.在一块含有淀粉的琼脂块的四个固定位置,分别用不同方法处理,如图所示,将上述实验装置放入37 ℃恒温箱中,保温处理24 h后,用碘液冲浸该琼脂块,可见其上面呈蓝色的斑块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碘液遇淀粉变蓝,琼脂块上如出现蓝色斑块说明淀粉没有被分解。唾液含唾液淀粉酶,煮沸或与酸混合,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淀粉不能被水解,酶具有专一性,蔗糖酶不能催化淀粉水解,所以圆点1、2、3遇碘液均变蓝;圆点4中淀粉会被水解,遇碘液不变蓝。综上分析,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酶的特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8.某研究小组将油料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开始实验的一周中,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
A. 碳 B. 氢 C. 氧 D. 氮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脂肪在水解酶作用下分解形成了脂肪酸和甘油,细胞干重相当于增加了水进去,所主要是增加了O,C正确。
考点:种子萌发
29.图乙表示图甲的反应过程中有关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甲中物质a可以表示麦芽糖,不能表示乳糖
B. 图甲中物质b能降低该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催化本质与无机催化剂相同
C. 若图乙中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温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温度①>②>③
D. 若图乙中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酶浓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酶浓度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根据酶的特点在反应前后本身的性质和量不发生改变,可判断B是酶,A是底物,在B的作用下A水解成2个分子的C,所以A可能是麦芽糖,不能是乳糖,因为麦芽糖水解得到的是两个葡萄糖,乳糖水解得到是葡萄糖和半乳糖,A正确;图甲中物质B能降低该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其化学本质最可能是蛋白质,催化本质与无机催化剂相同,B正确;图乙中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温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到达化学反应平衡点的时间越短,反应速率越快,则反应速率曲线①>曲线②>曲线③,但温度不一定是曲线①>曲线②>曲线③,也可能是曲线①的温度最低,C错误;若曲线①②③麦示不同酶浓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曲线①是这三个中酶浓度最高的,因为它的反应时间最短,其次是曲线②,最小的是曲线③,D正确。
【考点定位】酶的特性
【名师点睛】对于酶的知识考生需重点关注:(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如消化酶就是在细胞外消化道内起作用的;酶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激素不同;虽然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它并不被消耗;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它的合成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
(2)通常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在适宜条件下才有活性.胃蛋白酶是在胃中对蛋白质的水解起催化作用的.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环境(最适PH=2左右)才有催化作用,随pH升高,其活性下降,当溶液中pH上升到6以上时,胃蛋白酶会失活,这种活性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30.如图1所示的甲、乙、丙三个渗透装置中,三个漏斗颈的内径相等,漏斗内盛有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且漏斗内液面高度相同,漏斗口均封以半透膜,置于同一个水槽的清水中。三个渗透装置半透膜的面积和所盛蔗糖溶液的体积不同,如下表:
装置编号
甲
乙
丙
半透膜面积
S
S /2
S
蔗糖溶液体积
T
T
2T
如图2中曲线1、2、3表示漏斗液面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则曲线1、2、3与甲、乙、丙三个装置的对应关系应是( )
A. 1—丙;2—甲;3—乙 B. 1—乙;2—甲;3—丙
C. 1—甲;2—乙;3—丙 D. 1—丙;2—乙;3—甲
【答案】A
【解析】
甲、乙、丙三个渗透装置蔗糖溶液起始浓度、高度相同,经过一段时间后,蔗糖溶液最终浓度也应相同。甲和乙的蔗糖溶液体积相同,由于甲的半透膜面积较大,所以甲的液面上升较快,但最终与乙的高度相同,故甲对应曲线2、乙对应曲线3;丙的蔗糖溶液体积较大,达到相同浓度后吸水量较多,液面上升最高,故丙对应曲线1。因此,A项正确,B、C、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31.下图表示细胞内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其中A、B代表元素,Ⅰ、Ⅱ、Ⅲ、Ⅳ是生物大分子,图中X、Y、Z、P分别为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X是________;Ⅰ在小麦种子中主要是指__________。
(2)在病毒中,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3)图中A、B分别代表何种元素?A:______,B:______。
(4)导致地球上生物多种多样的直接原因是[ ] _________(填序号和名称)结构的多样性。
(5)物质Ⅱ在人体细胞中的主要载体是________,该分子中______________决定了物质Ⅱ的多样性。
【答案】 (1). 葡萄糖, (2). 淀粉 (3). Ⅱ或Ⅲ (4). N、P (5). N (6). [Ⅳ]蛋白质 (7). 染色体(质) (8). 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细胞内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细胞内的有机大分子的化学组成及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 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能源物质Ⅰ是多糖,在植物细胞(小麦种子细胞)中主要是指淀粉。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X是葡萄糖。
(2) 携带遗传信息的是核酸,其中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的Ⅱ是D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的Ⅲ是RNA。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因此在病毒中,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是Ⅱ或Ⅲ。
(3)结合对(2)的分析可知,Y是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Z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与脱氧核苷酸都是由C、H、O、N、P组成,因此A表示N、P。承担生命活动的Ⅳ是蛋白质,P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氨基酸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所以B表示N。
(4)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导致地球上生物多种多样的直接原因是[Ⅳ]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
(5)物质Ⅱ是DNA,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所以物质Ⅱ在人体细胞中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组成Ⅱ的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决定了物质Ⅱ的多样性。
【点睛】梳理细胞中的糖类、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分布及其功能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从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相关的问题情境,准确定位图中各字母所指代的物质或元素名称,进而进行解答。
32.细胞内受损的线粒体释放的信号蛋白,会引发细胞非正常死亡。下图表示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及其释放的信号蛋白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吞噬泡的吞噬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_________的特点。图中自噬体由________层磷脂分子构成(不考虑自噬体内的线粒体)。
(2)受损线粒体的功能逐渐退化,会直接影响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阶段。细胞及时清除受损的线粒体及信号蛋白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人体细胞溶酶体内的pH在5.0左右,由此可知细胞质基质中的H+进入溶酶体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图中水解酶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_。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的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推测,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会______(增强/减弱/不变)。
【答案】(1)(一定的)流动性 4
(2)二、三 避免细胞非正常死亡
(3)主动运输
(4)核糖体 排出细胞外或被细胞利用 增强
【解析】
试题分析:(1)由题图可知,吞噬泡的吞噬过程存在膜的变化,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图中自噬体是两层膜包裹着线粒体,若不考虑自噬体内的线粒体,自噬体由4层磷脂分子组成。
(2)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所以受损线粒体的功能逐渐退化,会直接影响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由题意可知,细胞内受损后的线粒体释放的信号蛋白,会引发细胞非正常死亡,细胞及时清除受损的线粒体及信号蛋白的意义是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避免细胞非正常死亡。
(3)研究发现人体细胞溶酶体内的pH在5.0左右,而细胞质基质中的PH在7.0左右,由此可知,由题意可知,H+从细胞质基质进入溶酶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因此属于主动运输。
(4)水解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形成产物的对细胞有用的物质又被细胞利用,对细胞无用甚至有害的物质被排出细胞外;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会增强,以为细胞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
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名师点睛】生物膜的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分析题图可知,吞噬跑吞噬作用存在膜形态的变化,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氧气进入线粒体后,与还原氢结合形成水,线粒体功能退化,细胞消耗的氧气量减少。
33.下图甲表示由磷脂分子合成的人工膜的结构示意图,下图乙表示人的红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及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情况,图丙中A为1 mol/L的葡萄糖溶液,B为1mol/L的乳酸溶液,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丙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葡萄糖和乳酸跨膜运输的共同点是都需要_______________,如果将图乙所示细胞放在无氧环境中,图中_____(填“葡萄糖”、“乳酸”或“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不会受到影响。
(3)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作为图丙中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__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侧液面;如果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再用作图丙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___________右侧液面(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答案】(10分) (1)原生质层(2)载体蛋白 葡萄糖和乳酸 (3)等于 低于
【解析】
试题分析:(1)图中的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即由细胞膜、液泡膜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构成的。
(2)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都需要载体蛋白,而葡萄糖的运输不需要能量,乳酸的运输需要能量。如果放在无氧环境中,它们的跨膜运输都不会受到影响,因为葡萄糖的跨膜运输不需要能量,而乳酸的运输需要的能量本来就来自成熟红细胞的无氧呼吸,不需要氧气。
(3)当液面不再上升时左侧液面等于右侧液面,但如果在上面嵌入运输葡萄糖的载体蛋白,因为葡萄糖可以通过甲,当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会低于右侧液面,因为右侧渗透压大于左侧。
考点:本题考查渗透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题意分析能力。
34.两个生物兴趣小组分别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请分析作答:
(1)甲兴趣小组想探究的具体问题是:酵母菌是否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产生CO2。现提供若干套(每套均有数个)实验装置如图Ⅰ(a~d)所示:
请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装置序号,用字母和箭头连接(装置可重复使用)。有氧条件下的装置连接___________________;无氧条件下的装置连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兴趣小组利用图Ⅱ所示装置(橡皮塞上的弯管为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
①想得到实验结论还必须同时设置对照实验,请问对照实验装置(假设该装置编号为Ⅲ)如何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预测与结论相符合的现象,并填写下表:
序号
装置中红色液滴的移动现象
结论
装置Ⅱ
装置Ⅲ
1
A____
不动
只进行有氧呼吸
2
B____
C____
只进行无氧呼吸
3
D____
E____
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③若用装置Ⅱ、Ⅲ同时开展实验,发现一段时间中,装置Ⅱ液滴移动3格刻度后停止不动,装置Ⅲ的液滴移动了6格刻度,则这段时间装置Ⅱ中酵母菌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例是_________。
【答案】 (1). c→a→b(或c→b→a→b) (2). d→b (3). 装置Ⅲ用等量清水代替NaOH溶液,其他设计与装置Ⅱ相同 (4). A左移 (5). B不动 (6). C右移 (7). D左移 (8). E右移 (9). 6∶1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细胞呼吸的过程、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力。
【详解】(1)探究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可利用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来检测CO2。为保证b锥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所致,通入a瓶的空气需先经过c瓶中的10%的NaOH溶液以除去空气中的CO2,可见,有氧条件下的装置连接为c→a→b(或c→b→a→b)。探究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不需要通入空气,所以其装置连接为d→b。
(2) ①图Ⅱ装置中加入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的CO2,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消耗的O2引起装置内的气体压强减小导致,表示的是O2消耗量,只能确定酵母菌是否进行有氧呼吸,而不能测定是否进行无氧呼吸,因此为了能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类型,还应设计一套装置Ⅲ。与装置Ⅱ相比,装置Ⅲ需用等量清水代替NaOH溶液,其他设计与装置Ⅱ相同。
②装置Ⅲ中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酵母菌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与产生的CO2量的差值。若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则O2的吸收量与释放的CO2量相等,装置Ⅲ的气体压强不变,因此红色液滴不移动;释放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导致装置Ⅱ中的气体压强减少,因此装置Ⅱ中的红色液滴左移,即A左移。若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则不消耗O2,但释放CO2,因此装置Ⅱ的气体压强不变,红色液滴不移动,即B不移动,但装置Ⅲ的气体压强增大,红色液滴右移,即C右移。若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则O2的消耗量小于CO2的释放量;装置Ⅱ中的气体压强因释放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而减少,红色液滴左移,即D左移;装置Ⅲ中的气体压强因释放CO2量多于消耗O2的量而增大,因此红色液滴右移,即E右移。
(3) ③综上分析,若装置Ⅱ液滴移动3格刻度、装置Ⅲ的液滴移动了6格刻度,则这段时间内,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O2量的相对值为3,消耗的葡萄糖的相对值为1/2;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的相对值为6,消耗的葡萄糖的相对值为3。可见,装置Ⅱ中酵母菌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例是6∶1。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对“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测的关键在于抓住问题的实质:①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每消耗1mol的葡萄糖就会消耗6molO2,同时释放6molCO2;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不消耗O2,每消耗1mol的葡萄糖,会产生2mol CO2;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进行,则CO2的产生量大于O2的消耗量。②装置Ⅱ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细胞呼吸所产生的CO2,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酵母菌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若将其中的NaOH溶液用等量清水代替,则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与消耗的O2量的差值。在此基础上,依据表中的结论,推知装置Ⅱ、Ⅲ的液滴移动的情况。
35.实验室现有半透膜、最适温度为45℃ 的蔗糖酶、最适温度为37℃的唾液淀粉酶及质量分数均为5%的麦芽糖溶液、蔗糖溶液及淀粉溶液等若干。某课题小组成员欲利用上述实验材料及下图实验装置进行“验证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
实验步骤
A端
B端
①
A端加入20 mL质量分数为5%的麦芽糖溶液
?
②
预设好水浴缸中的温度
③
A、B两端加入等量适量的某种酶溶液
④
预测实验结果:A侧液面下降,B侧液面上升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步骤①中为了使U形管的A、B两端初始液面平齐,B端应该加入_________________,此时半透膜处__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渗透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应该控制的温度为____℃,步骤③中的某种酶为_______。
(3)请对步骤④中的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③中,适当时间后若分别取U形管A、B侧的溶液,加入斐林试剂并且水浴加热,则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该结果_________ (填“能”或“不能”)验证酶具有专一性。
【答案】 (1). 20mL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 (2). 不存在 (3). 膜两侧的溶液没有浓度差(膜两侧溶液的渗透压相同) (4). 45 (5). 蔗糖酶 (6). 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而蔗糖酶不能催化麦芽糖水解,导致B侧溶液溶质分子数量增大(渗透压增大),而A侧溶液溶质分子数量不变(渗透压不变),因此一段时间后B侧液面会升高,A侧液面下降 (7). A、B两端的溶液均出现砖红色沉淀 (8). 不能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验证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为主线,综合考查学生对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酶的专一性、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力。
【详解】(1) 麦芽糖与蔗糖均为二糖,二者的分子式都是C12H22O11,因此5%的麦芽糖溶液与5%的蔗糖溶液的渗透压相同。只有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没有浓度差(或膜两侧溶液的渗透压相同)、渗透作用不能进行时,U形管的A、B两端的初始液面才能平齐。综上分析,并依题意和表中信息可知:步骤①中为了使U形管的A、B两端初始液面平齐,B端应加入加20mL质量分数为5%蔗糖溶液,此时因膜两侧的溶液没有浓度差(膜两侧溶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半透膜处不存在渗透现象。
(2)结合对(1)的分析和题意“最适温度为45℃ 的蔗糖酶”可知:步骤②应该控制的温度为45℃,步骤③中的某种酶为蔗糖酶。
(3) 依据酶的专一性可知,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而蔗糖酶不能催化麦芽糖水解,使得B侧溶液因溶质分子数量增大而导致其渗透压增大,而A侧溶液的溶质分子数量不变,其渗透压也不变,所以一段时间后,B侧液面会升高,A侧液面会下降。
(4) 麦芽糖的水解产物为葡萄糖,蔗糖的水解的产物为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葡萄糖和果糖都属于还原糖,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加热(50~65℃)的条件下会生成砖红色沉淀。因此步骤③中,适当时间后,若分别取U形管A、B侧的溶液,加入斐林试剂并且水浴加热,则实验现象是:A、B两端的溶液均出现砖红色沉淀,该结果不能验证酶具有专一性。
【点睛】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若“验证酶具有专一性”,自变量应是酶的种类不同或底物的不同,因此可采用一种底物两种酶或两种底物一种酶进行验证,最后选择相应的试剂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依据题意信息和实验步骤,围绕“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酶的专一性、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等相关知识,对相关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一切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参与下完成的
B. 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 细胞学说阐明了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D. 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由不同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学说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一切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的参与下完成的,A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B正确;细胞学说阐明了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C错误;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即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由不同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D正确。
2.下列有关原核生物与病毒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病毒有严整的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构成
B. 培养SARS病毒需要活的动植物细胞作为培养基
C. 细菌大多数营腐生或寄生,为异养生物,而蓝藻是自养生物
D. 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细胞核,真核细胞不一定都有细胞核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病毒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和它们的代谢类型。
【详解】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也有严整的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构成,A正确.
病毒的寄生有专一性,培养SARS病毒需要活的动物细胞作为培养基,植物细胞不行,B错误.
细菌大多数营腐生或寄生,为异养生物,少数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而蓝藻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物,C正确.
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细胞核,真核细胞一般有细胞核,但不一定都有细胞核,如哺乳动物成熟活细胞,D正确.
【点睛】细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类群,无论自养类型、异养类型、生活习性还是在生态系统中所属成分都是多样的。
3. 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一细胞之后,欲换用高倍显微镜进一步观察,下列操作步骤中不正确的是( )
A. 将要观察的细胞移至视野的中央
B. 将小光圈调整为大光圈
C. 转动转换器,将高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D. 先使用粗准焦螺旋,后使用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整清晰
【答案】D
【解析】
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一细胞之后,欲换用高倍显微镜进一步观察,需在低倍镜下将要观察的细胞移至视野的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将高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再将小光圈调整为大光圈,用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整淸晰,ABC正确;高倍镜观察时不得使用粗准焦螺旋,D错误。
【考点定位】高倍显微镜使用
【名师点睛】
4.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学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C、O、 H、N
B. 蛋白质中的S元素存在于氨基酸的R基中
C. 核酸中的N存在于碱基中,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
D. 组成细胞的元素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中化学元素、蛋白质与核酸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C、O、H、N,A正确;依据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可推知:蛋白质中的S元素存在于氨基酸的R基中,B正确;五碳糖、磷酸和含氮的碱基组成核苷酸,核苷酸聚合成核酸,所以核酸中的N存在于碱基中,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肽键(-NH-CO-)是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后形成的,因此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C正确;组成细胞的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D错误。
5.鸡胸肉、面包、鸡蛋、生菜等可用制作成“汉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面包中含有的淀粉不能作为植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
B. 生菜中含有的纤维素能够被人类直接吸收利用
C. 鸡胸肉中含有的糖原是贮存在肌细胞中的多糖
D. 核酸中的糖在鸡肉细胞中是重要能源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中化合物的相关知识,重在识记不同化合物的生理功能及存在场所。
【详解】淀粉属于多糖,是植物细胞内重要的储能物质,A项错误;纤维素是植物多糖,但人体消化道内没有纤维素酶,因此纤维素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利用,B项错误;糖原是动物细胞重要的储能物质,在肌肉中以肌糖原形式存在,C项正确;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其中含有的糖不能作为能源物质,D项错误。
【点睛】易混点:生物体的能源物质:①直接能源:ATP;②主要能源:糖类;③最终能源:太阳能;④良好的储能物质:脂肪;⑤植物细胞良好的储能物质:淀粉;⑥动物细胞良好的储能物质:糖原。
6. 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同种生物细胞的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相同,它们的代谢强度就相同
B. 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线粒体既消耗水又产生水
C. 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产生水
D. 线粒体、核糖体、中心体在其活动中都可以产生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在同种生物中可以反应代谢强度,但不同的生物因为含水量的不同是无法比较的,故A错误。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线粒体基质要消耗水,线粒体内膜会产生水,故B正确。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产生水,无氧呼吸不产生,故C错误。线粒体有氧呼吸产生水,核糖体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中心体是形成纺锤体的,不形成水,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水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综合运用能力。
7.下列有关图中所示多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各1个 B. 该氨基酸的分子式为 C14H24O8N4S
C. 该多肽水解后可产生4种氨基酸 D. 该多肽在形成过程中失去了3分子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氨基酸脱水缩合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理解应用能力。
【详解】图中多肽有两个游离的羧基和一个游离的氨基,A错误.
该氨基酸的分子式为 C14H24O7N4S ,B错误.
图中氨基酸的R基团分别为:-CH2-CH2-COOH、-CH3、-CH2SH、-CH3,即表示有3种不同的侧链基团,所以该多肽水解后可产生3种氨基酸,C错误.
该分子是四肽,四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要失去3分子的水,D正确。
【点睛】技巧:分析此类图解时,首先计算肽键的个数,然后确定R基,再进行相关判断.
8.下列有关蛋白质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高温可破坏蛋白质的肽键使其变性
B. 双缩脲试剂可用于鉴定蛋白质是否发生变性
C. 蛋白质的多样性取决于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
D. 从胃蛋白酶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蛋白质的结构及多样性和盐析等知识。
【详解】高温可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其变性,A错误.
蛋白质变性只是空间结构的改变,肽键仍然存在,双缩脲试剂和变性后的蛋白质都可以发生紫色反应,B错误.
蛋白质的多样性取决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盘曲折叠的方式,C错误.
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钠,蛋白质会析出,所以从胃蛋白酶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D正确.
【点睛】盐析不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高温只改变蛋白质空间结构,盐析和变性都不影响蛋白质和双缩脲试剂的颜色反应。
9.有关核酸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SARS病毒中的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
B. 绿色植物根细胞内的DNA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C. 原核细胞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D. 人体细胞中的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答案】D
【解析】
SARS病毒没有细胞结构,A错误;绿色植物根细胞内的DNA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中,根细胞内没有叶绿体,B错误;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C错误;人体细胞中的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D正确。
【考点定位】核酸的分布
10.下列关于核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中的DNA和RNA只是五碳糖不同
B. 由A、G、C、T四种碱基参与合成的核苷酸有8种
C. 核酸的多样性取决于核苷酸的连接方式
D. 核酸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起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DNA和RNA的结构和功能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详解】细胞中的DNA和RNA除了五碳糖不同,碱基组成也有差异,A错误.
由A、G、C三种碱基参与合成核糖核苷酸有3种,由A、G、C、T四种碱基参与合成的脱氧核糖核苷酸有4种,共有7种,B错误.
核酸的多样性主要取决于核苷酸的排列顺序,C错误.
核酸是遗传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起作用,D正确 .
【点睛】A、C、G既可以参与构成核糖核苷酸也可以构成脱氧核糖核苷酸,T只构成脱氧核糖核苷酸,U只构成核糖核苷酸。
11.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观察花生种子细胞中的脂肪时,苏丹Ⅲ染色后直接盖片观察
B. 观察细胞中DNA、RNA分布时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效果较好
C. 可用现配的斐林试剂鉴定西瓜中是否含有还原糖
D. 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需水浴加热2min才能看到紫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生物大分子的检测以及实验材料的选择,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详解】观察花生种子细胞中的脂肪时,苏丹Ⅲ染色后还要用酒精洗去浮色,再盖片观察,A错误.
甲基绿易于和聚合程度高的DNA结合,而使之染为绿色,吡罗红则易于和聚合程度低的RNA结合,而使之染为红色,若甲基绿和吡罗红单独使用,则细胞内的DNA和RNA均可以与之结合,结果DNA和RNA均被染成绿色或红色。所以观察细胞中DNA、RNA分布时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效果较好,B正确.
西瓜汁呈红色,会对砖红色沉淀有掩盖作用,不宜用它鉴定还原糖,C错误.
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不需要加热,D错误.
【点睛】用颜色反应鉴定有机物时,选择的材料应符合两个要求:颜色浅;富含相应的有机物。
12. “分子伴侣”是一类在细胞中能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多肽的一定部位相结合,帮助这些多肽转运、折叠或组装的蛋白质,但其本身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根据所学知识推测“分子伴侣”主要存在于
A. 内质网 B. 高尔基体 C. 核糖体 D. 溶酶体
【答案】A
【解析】
核糖体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场所;内质网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能对来自核糖体的肽链进行合成与加工;根据题意,“分子伴侣”是一类在细胞中能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多肽的一定部位相结合,帮助这些多肽转运、折叠或组装的蛋白质,故“分子伴侣”主要存在于内质网中,A错误,B正确;高尔基体能对来自内质网的未成熟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使之变成成熟的蛋白质,C错误;溶酶体内含有大量的酸性水解酶,能吞噬并水解外来异物或衰老的细胞结构,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
【名师点睛】细胞器在功能上的联系——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过程:
13.下列有关细胞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都是具有DNA的细胞器
B. 胃腺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合成它的场所是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C. 细胞壁是细胞这一生命系统的边界
D. 没有核仁的细胞无法形成核糖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在比较中理解和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
【详解】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DNA,核糖体含的核酸是RNA,A错误.
胃蛋白酶是分泌蛋白,合成它的场所是内质网上的核糖体,B正确.
细胞壁没有选择透过性,是全透性的,因此不能成为细胞的边界,C错误.
原核细胞没有核仁,但细胞中也有核糖体,D错误.
【点睛】含有DNA 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含有DNA 的结构有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和染色体,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含有核酸的结构有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和染色体和核糖体。所以关键是弄清怎么问。
14. 科学家用显微技术除去变形虫的细胞核,其新陈代谢减弱,运动停止;当重新植入细胞核后,发现其生命活动又能恢复。这说明了细胞核是
A. 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 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
C. 细胞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D. 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答案】D
【解析】
据题意分析,细胞核的存在决定了新陈代谢,这说明了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选D。
【考点定位】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15.科研上常用台盼蓝染色来鉴别动物细胞的死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用台盼蓝染色,凡被染成蓝色的均为活细胞
B. 台盼蓝染色剂是活细胞不需要的物质,故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C.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性
D. 这种方法体现了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膜的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活细胞的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其细胞膜可以阻止活细胞不需要的台盼蓝染色剂进入,因此活细胞不能被台盼蓝染成蓝色;当细胞死亡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台盼蓝染色剂才能进入细胞,因此凡被染成蓝色的均为死细胞。可见,这种方法的原理是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性,体现了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综上分析,A错误,B、C、D均正确。
16.小分子亲水性物质较容易通过细胞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 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B. 细胞膜上有运脂质物质的载体蛋白质
C. 细胞膜糖蛋白具有信号识别作用 D. 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可以自由移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需掌握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典型例子。
【详解】因为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所以很多物质通过膜的扩散都和它们在脂肪中的溶解度成正比。脂质分子优先通过膜,小分子物质由于分子很小,很容易自由通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A项正确;脂质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质,也不消耗能量,B项错误;膜上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C项错误;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可以移动体现了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D项错误。
【点睛】掌握三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典型特点。
17.如图为某植物细胞在30%的蔗糖溶液中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A、B分别表示细胞和液泡的长度 ②B值越小,表示细胞失水越多 ③若将细胞置于清水中,A的体积略有增大 ④若该细胞处于40%的蔗糖溶液中,B/A的值将变大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A、B分别表示细胞和原生质体的长度,①错误;B值越小,表示细胞失水越多,②正确;若将细胞置于清水中,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由于细胞壁也有一定的伸缩性,所以A的体积略有增大,③正确;若该细胞处于40%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失水更多,所以B/A的值将变小,④错误。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18. 关于酶的性质,下列表达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
B. 一旦离开活细胞,酶就失去了催化能力
C.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D. 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易受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A正确;酶催化能力的实现不一定需要完整的细胞结构,只要有适宜的温度和pH等条件即可,B错误;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C正确;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易受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D正确。
19.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部分有机物的变化如图所示,将不同成熟阶段的种子匀浆后检测,结果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据图可知,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降低,脂肪含量逐渐升高。第10天取样,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溶液会出现砖红色,A项正确;第20天取样,种子中含有蛋白质,加入双缩脲试剂会出现紫色,B项错误;苏丹Ⅳ检验脂肪,呈红色,C项错误;第40天时,种子中不含有淀粉,加入碘液,不会出现蓝色,D项错误。
20.下图表示生物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为两种物质的运输方式。下列对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可能是①在起作用
B. 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均镶嵌在②中
C. 不同细胞中③的种类可能不同
D. O2进入红细胞的过程可用a运输方式表示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图文转换能力。
【详解】①为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因此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可能是①在起作用,A正确;②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B错误;③是蛋白质,细胞分化过程中,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不同细胞中③的种类可能不同,C正确;O2进入红细胞的过程属于自由扩散,a运输方式所示的物质,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其跨膜运输的方式为自由扩散,因此O2进入红细胞的过程可用a运输方式表示,D正确。
【点睛】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及其功能,明确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这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区别和联系,主要从物质运输方向、是否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几方面考虑。在此基础上从题意和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将这些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21.将红甜菜根的切片分别放在不同温度的蒸馏水中处理一段时间,再分别放在清水中浸泡1h,获得相应的浸出液。测量其中花青素的吸光度(即花青素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细胞膜透性与处理温度成正比
B. 温度低于40℃的溶液中没有花青素
C. 花青素运输受膜上载体活动影响,温度越高活动越强
D. 60℃处理后,膜透性大大增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花青素原本应是位于液泡内的,花青素含量越高说明细胞膜通透性越差。由图可知在一定温度下花青素含量变化不大,温度超过50度后才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A错误。温度低于40时有花青素只是含量较低,故B错误。花青素的运输和膜的通透性有关,得不出和载体有关,故C错误。60度处理后花青素含量增加,说明膜透性大大增加,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膜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22.下图是番茄根细胞对K+吸收速率和氧分压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A、B两处用于根代谢活动的酶不同
B. A→B段,ATP是限制根细胞对K+吸收速率的主要原因
C. 在B点以后,通过中耕松土可进一步促进对K+的吸收
D. 氧分压为8时,AB曲线最可能演变为M2形态
【答案】C
【解析】
A处主要进行无氧呼吸,参与的酶是与无氧呼吸相关的酶,B处进行的有氧呼吸,参与的酶是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A→B段,氧分压增加,细胞的有氧呼吸速度加快,ATP产生增多,细胞对K+吸收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ATP增加会促进根细胞对K+吸收速率;中耕松土可以增加土壤中氧气的浓度,但是B点以后,随着O2浓度的增加,K+的吸收速率不再增加,此时限制因素是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C错误、D正确。
【考点定位】物质的跨膜运输
【名师点睛】认真读图,理解坐标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找出纵、横坐标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图示中各数量不同的原因,分析横坐标与纵坐标的关系;利用图中提供的信息,再结合教材联系相关生物学基础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得出结论。
23. 下列可准确地判断储存的小麦种子细胞呼吸方式的方法是( )
A. 有无二氧化碳的生成
B. 热量产生多少
C. O2消耗量CO2生成量的比值
D. 有机物的消耗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小麦种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产生二氧化碳,故A错误。热量多少不容易进行测量,故B错误。如果只进行有氧呼吸氧气消耗量和二氧化碳生成量是比值是1,如果进行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但产生二氧化碳,故C正确。有机物的消耗量也无法准确判断,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24.ATP(甲)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主动运输过程中,乙的含量会明显增加
B. 丙中不含磷酸键,是RNA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C. 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D. 甲→乙和乙→丙过程中,其催化作用的酶空间结构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ATP的化学组成、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其利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甲是ATP,乙是ADP,在主动运输过程中,ATP水解为ADP和Pi,贮存在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被释放出来,用于主动运输,但因细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因此乙的含量不会明显增加,A错误;丙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含磷酸键,但不含高能磷酸键,是RNA基本组成单位之一,B错误;ATP的形成途径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以其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生物的发光和吸能反应,因此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C正确;甲→乙和乙→丙过程,是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因此催化这两种过程的酶的空间结构不同,D错误。
25.如图表示植物叶表皮上气孔的开放原理。取同一叶片的两块表皮a和b,a放在清水中,b放在0.3 g/mL KNO3溶液中,K+、NO3-离子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将a和b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持续观察一段时间,观察到的表皮气孔情况是
A. a开启、b关闭 B. a关闭、b开启
C. a关闭、b先开启后关闭 D. a开启、b先关闭后开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放在清水中,保卫细胞吸水,则气孔逐渐开放。B放在0.3g/mL KNO3溶液中,保卫细胞首先失水,气孔关闭,随着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当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时,细胞又能渗透吸水,所以保卫细胞质壁分离后会自动复原,气孔开放,D正确。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名师点睛】学生对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理解不清
关于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4个注意点
(1)将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置于低浓度的溶液或蒸馏水中,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但如果所用溶液为葡萄糖、KNO3、NaCl、尿素、乙二醇等,发生质壁分离后因细胞主动或被动吸收溶质而使细胞液浓度增大,植物细胞会吸水引起质壁分离后的自动复原。
(2)质壁分离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质壁分离程度越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越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3)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中水分子的移动是双向的,总结果是单向的。
(4)本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了三次,第一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第三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该对照方法为自身对照。
26.下图中甲、乙分别表示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的两种跨膜方式,其中通道介导的扩散比载体介导的快1000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在细胞膜上是静止不动的
B.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均具有一定的专一性
C. 甲、乙两种方式中只有甲属于被动运输
D. 被动运输是细胞最重要的吸收和排出物质的方式
【答案】B
【解析】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在细胞膜上不是静止不动的,二者都具有流动性,A错误;由图可知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均具有一定的专一性,B正确;甲、乙两种方式都是将溶质分子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属于被动运输中的协助扩散,C错误;主动运输是细胞最重要的吸收和排出物质的方式,D错误。
27.在一块含有淀粉的琼脂块的四个固定位置,分别用不同方法处理,如图所示,将上述实验装置放入37 ℃恒温箱中,保温处理24 h后,用碘液冲浸该琼脂块,可见其上面呈蓝色的斑块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碘液遇淀粉变蓝,琼脂块上如出现蓝色斑块说明淀粉没有被分解。唾液含唾液淀粉酶,煮沸或与酸混合,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淀粉不能被水解,酶具有专一性,蔗糖酶不能催化淀粉水解,所以圆点1、2、3遇碘液均变蓝;圆点4中淀粉会被水解,遇碘液不变蓝。综上分析,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酶的特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8.某研究小组将油料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开始实验的一周中,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
A. 碳 B. 氢 C. 氧 D. 氮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脂肪在水解酶作用下分解形成了脂肪酸和甘油,细胞干重相当于增加了水进去,所主要是增加了O,C正确。
考点:种子萌发
29.图乙表示图甲的反应过程中有关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甲中物质a可以表示麦芽糖,不能表示乳糖
B. 图甲中物质b能降低该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催化本质与无机催化剂相同
C. 若图乙中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温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温度①>②>③
D. 若图乙中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酶浓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酶浓度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根据酶的特点在反应前后本身的性质和量不发生改变,可判断B是酶,A是底物,在B的作用下A水解成2个分子的C,所以A可能是麦芽糖,不能是乳糖,因为麦芽糖水解得到的是两个葡萄糖,乳糖水解得到是葡萄糖和半乳糖,A正确;图甲中物质B能降低该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其化学本质最可能是蛋白质,催化本质与无机催化剂相同,B正确;图乙中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温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到达化学反应平衡点的时间越短,反应速率越快,则反应速率曲线①>曲线②>曲线③,但温度不一定是曲线①>曲线②>曲线③,也可能是曲线①的温度最低,C错误;若曲线①②③麦示不同酶浓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曲线①是这三个中酶浓度最高的,因为它的反应时间最短,其次是曲线②,最小的是曲线③,D正确。
【考点定位】酶的特性
【名师点睛】对于酶的知识考生需重点关注:(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如消化酶就是在细胞外消化道内起作用的;酶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激素不同;虽然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它并不被消耗;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它的合成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
(2)通常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在适宜条件下才有活性.胃蛋白酶是在胃中对蛋白质的水解起催化作用的.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环境(最适PH=2左右)才有催化作用,随pH升高,其活性下降,当溶液中pH上升到6以上时,胃蛋白酶会失活,这种活性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30.如图1所示的甲、乙、丙三个渗透装置中,三个漏斗颈的内径相等,漏斗内盛有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且漏斗内液面高度相同,漏斗口均封以半透膜,置于同一个水槽的清水中。三个渗透装置半透膜的面积和所盛蔗糖溶液的体积不同,如下表:
装置编号
甲
乙
丙
半透膜面积
S
S /2
S
蔗糖溶液体积
T
T
2T
如图2中曲线1、2、3表示漏斗液面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则曲线1、2、3与甲、乙、丙三个装置的对应关系应是( )
A. 1—丙;2—甲;3—乙 B. 1—乙;2—甲;3—丙
C. 1—甲;2—乙;3—丙 D. 1—丙;2—乙;3—甲
【答案】A
【解析】
甲、乙、丙三个渗透装置蔗糖溶液起始浓度、高度相同,经过一段时间后,蔗糖溶液最终浓度也应相同。甲和乙的蔗糖溶液体积相同,由于甲的半透膜面积较大,所以甲的液面上升较快,但最终与乙的高度相同,故甲对应曲线2、乙对应曲线3;丙的蔗糖溶液体积较大,达到相同浓度后吸水量较多,液面上升最高,故丙对应曲线1。因此,A项正确,B、C、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31.下图表示细胞内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其中A、B代表元素,Ⅰ、Ⅱ、Ⅲ、Ⅳ是生物大分子,图中X、Y、Z、P分别为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X是________;Ⅰ在小麦种子中主要是指__________。
(2)在病毒中,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3)图中A、B分别代表何种元素?A:______,B:______。
(4)导致地球上生物多种多样的直接原因是[ ] _________(填序号和名称)结构的多样性。
(5)物质Ⅱ在人体细胞中的主要载体是________,该分子中______________决定了物质Ⅱ的多样性。
【答案】 (1). 葡萄糖, (2). 淀粉 (3). Ⅱ或Ⅲ (4). N、P (5). N (6). [Ⅳ]蛋白质 (7). 染色体(质) (8). 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细胞内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细胞内的有机大分子的化学组成及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 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能源物质Ⅰ是多糖,在植物细胞(小麦种子细胞)中主要是指淀粉。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X是葡萄糖。
(2) 携带遗传信息的是核酸,其中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的Ⅱ是D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的Ⅲ是RNA。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因此在病毒中,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是Ⅱ或Ⅲ。
(3)结合对(2)的分析可知,Y是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Z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与脱氧核苷酸都是由C、H、O、N、P组成,因此A表示N、P。承担生命活动的Ⅳ是蛋白质,P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氨基酸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所以B表示N。
(4)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导致地球上生物多种多样的直接原因是[Ⅳ]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
(5)物质Ⅱ是DNA,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所以物质Ⅱ在人体细胞中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组成Ⅱ的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决定了物质Ⅱ的多样性。
【点睛】梳理细胞中的糖类、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分布及其功能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从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相关的问题情境,准确定位图中各字母所指代的物质或元素名称,进而进行解答。
32.细胞内受损的线粒体释放的信号蛋白,会引发细胞非正常死亡。下图表示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及其释放的信号蛋白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吞噬泡的吞噬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_________的特点。图中自噬体由________层磷脂分子构成(不考虑自噬体内的线粒体)。
(2)受损线粒体的功能逐渐退化,会直接影响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阶段。细胞及时清除受损的线粒体及信号蛋白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人体细胞溶酶体内的pH在5.0左右,由此可知细胞质基质中的H+进入溶酶体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图中水解酶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_。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的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推测,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会______(增强/减弱/不变)。
【答案】(1)(一定的)流动性 4
(2)二、三 避免细胞非正常死亡
(3)主动运输
(4)核糖体 排出细胞外或被细胞利用 增强
【解析】
试题分析:(1)由题图可知,吞噬泡的吞噬过程存在膜的变化,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图中自噬体是两层膜包裹着线粒体,若不考虑自噬体内的线粒体,自噬体由4层磷脂分子组成。
(2)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所以受损线粒体的功能逐渐退化,会直接影响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由题意可知,细胞内受损后的线粒体释放的信号蛋白,会引发细胞非正常死亡,细胞及时清除受损的线粒体及信号蛋白的意义是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避免细胞非正常死亡。
(3)研究发现人体细胞溶酶体内的pH在5.0左右,而细胞质基质中的PH在7.0左右,由此可知,由题意可知,H+从细胞质基质进入溶酶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因此属于主动运输。
(4)水解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形成产物的对细胞有用的物质又被细胞利用,对细胞无用甚至有害的物质被排出细胞外;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会增强,以为细胞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
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名师点睛】生物膜的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分析题图可知,吞噬跑吞噬作用存在膜形态的变化,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氧气进入线粒体后,与还原氢结合形成水,线粒体功能退化,细胞消耗的氧气量减少。
33.下图甲表示由磷脂分子合成的人工膜的结构示意图,下图乙表示人的红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及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情况,图丙中A为1 mol/L的葡萄糖溶液,B为1mol/L的乳酸溶液,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丙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葡萄糖和乳酸跨膜运输的共同点是都需要_______________,如果将图乙所示细胞放在无氧环境中,图中_____(填“葡萄糖”、“乳酸”或“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不会受到影响。
(3)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作为图丙中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__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侧液面;如果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再用作图丙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___________右侧液面(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答案】(10分) (1)原生质层(2)载体蛋白 葡萄糖和乳酸 (3)等于 低于
【解析】
试题分析:(1)图中的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即由细胞膜、液泡膜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构成的。
(2)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都需要载体蛋白,而葡萄糖的运输不需要能量,乳酸的运输需要能量。如果放在无氧环境中,它们的跨膜运输都不会受到影响,因为葡萄糖的跨膜运输不需要能量,而乳酸的运输需要的能量本来就来自成熟红细胞的无氧呼吸,不需要氧气。
(3)当液面不再上升时左侧液面等于右侧液面,但如果在上面嵌入运输葡萄糖的载体蛋白,因为葡萄糖可以通过甲,当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会低于右侧液面,因为右侧渗透压大于左侧。
考点:本题考查渗透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题意分析能力。
34.两个生物兴趣小组分别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请分析作答:
(1)甲兴趣小组想探究的具体问题是:酵母菌是否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产生CO2。现提供若干套(每套均有数个)实验装置如图Ⅰ(a~d)所示:
请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装置序号,用字母和箭头连接(装置可重复使用)。有氧条件下的装置连接___________________;无氧条件下的装置连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兴趣小组利用图Ⅱ所示装置(橡皮塞上的弯管为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
①想得到实验结论还必须同时设置对照实验,请问对照实验装置(假设该装置编号为Ⅲ)如何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预测与结论相符合的现象,并填写下表:
序号
装置中红色液滴的移动现象
结论
装置Ⅱ
装置Ⅲ
1
A____
不动
只进行有氧呼吸
2
B____
C____
只进行无氧呼吸
3
D____
E____
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③若用装置Ⅱ、Ⅲ同时开展实验,发现一段时间中,装置Ⅱ液滴移动3格刻度后停止不动,装置Ⅲ的液滴移动了6格刻度,则这段时间装置Ⅱ中酵母菌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例是_________。
【答案】 (1). c→a→b(或c→b→a→b) (2). d→b (3). 装置Ⅲ用等量清水代替NaOH溶液,其他设计与装置Ⅱ相同 (4). A左移 (5). B不动 (6). C右移 (7). D左移 (8). E右移 (9). 6∶1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细胞呼吸的过程、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力。
【详解】(1)探究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可利用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来检测CO2。为保证b锥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所致,通入a瓶的空气需先经过c瓶中的10%的NaOH溶液以除去空气中的CO2,可见,有氧条件下的装置连接为c→a→b(或c→b→a→b)。探究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不需要通入空气,所以其装置连接为d→b。
(2) ①图Ⅱ装置中加入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的CO2,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消耗的O2引起装置内的气体压强减小导致,表示的是O2消耗量,只能确定酵母菌是否进行有氧呼吸,而不能测定是否进行无氧呼吸,因此为了能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类型,还应设计一套装置Ⅲ。与装置Ⅱ相比,装置Ⅲ需用等量清水代替NaOH溶液,其他设计与装置Ⅱ相同。
②装置Ⅲ中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酵母菌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与产生的CO2量的差值。若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则O2的吸收量与释放的CO2量相等,装置Ⅲ的气体压强不变,因此红色液滴不移动;释放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导致装置Ⅱ中的气体压强减少,因此装置Ⅱ中的红色液滴左移,即A左移。若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则不消耗O2,但释放CO2,因此装置Ⅱ的气体压强不变,红色液滴不移动,即B不移动,但装置Ⅲ的气体压强增大,红色液滴右移,即C右移。若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则O2的消耗量小于CO2的释放量;装置Ⅱ中的气体压强因释放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而减少,红色液滴左移,即D左移;装置Ⅲ中的气体压强因释放CO2量多于消耗O2的量而增大,因此红色液滴右移,即E右移。
(3) ③综上分析,若装置Ⅱ液滴移动3格刻度、装置Ⅲ的液滴移动了6格刻度,则这段时间内,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O2量的相对值为3,消耗的葡萄糖的相对值为1/2;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的相对值为6,消耗的葡萄糖的相对值为3。可见,装置Ⅱ中酵母菌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例是6∶1。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对“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测的关键在于抓住问题的实质:①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每消耗1mol的葡萄糖就会消耗6molO2,同时释放6molCO2;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不消耗O2,每消耗1mol的葡萄糖,会产生2mol CO2;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进行,则CO2的产生量大于O2的消耗量。②装置Ⅱ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细胞呼吸所产生的CO2,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酵母菌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若将其中的NaOH溶液用等量清水代替,则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与消耗的O2量的差值。在此基础上,依据表中的结论,推知装置Ⅱ、Ⅲ的液滴移动的情况。
35.实验室现有半透膜、最适温度为45℃ 的蔗糖酶、最适温度为37℃的唾液淀粉酶及质量分数均为5%的麦芽糖溶液、蔗糖溶液及淀粉溶液等若干。某课题小组成员欲利用上述实验材料及下图实验装置进行“验证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
实验步骤
A端
B端
①
A端加入20 mL质量分数为5%的麦芽糖溶液
?
②
预设好水浴缸中的温度
③
A、B两端加入等量适量的某种酶溶液
④
预测实验结果:A侧液面下降,B侧液面上升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步骤①中为了使U形管的A、B两端初始液面平齐,B端应该加入_________________,此时半透膜处__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渗透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应该控制的温度为____℃,步骤③中的某种酶为_______。
(3)请对步骤④中的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③中,适当时间后若分别取U形管A、B侧的溶液,加入斐林试剂并且水浴加热,则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该结果_________ (填“能”或“不能”)验证酶具有专一性。
【答案】 (1). 20mL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 (2). 不存在 (3). 膜两侧的溶液没有浓度差(膜两侧溶液的渗透压相同) (4). 45 (5). 蔗糖酶 (6). 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而蔗糖酶不能催化麦芽糖水解,导致B侧溶液溶质分子数量增大(渗透压增大),而A侧溶液溶质分子数量不变(渗透压不变),因此一段时间后B侧液面会升高,A侧液面下降 (7). A、B两端的溶液均出现砖红色沉淀 (8). 不能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验证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为主线,综合考查学生对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酶的专一性、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力。
【详解】(1) 麦芽糖与蔗糖均为二糖,二者的分子式都是C12H22O11,因此5%的麦芽糖溶液与5%的蔗糖溶液的渗透压相同。只有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没有浓度差(或膜两侧溶液的渗透压相同)、渗透作用不能进行时,U形管的A、B两端的初始液面才能平齐。综上分析,并依题意和表中信息可知:步骤①中为了使U形管的A、B两端初始液面平齐,B端应加入加20mL质量分数为5%蔗糖溶液,此时因膜两侧的溶液没有浓度差(膜两侧溶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半透膜处不存在渗透现象。
(2)结合对(1)的分析和题意“最适温度为45℃ 的蔗糖酶”可知:步骤②应该控制的温度为45℃,步骤③中的某种酶为蔗糖酶。
(3) 依据酶的专一性可知,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而蔗糖酶不能催化麦芽糖水解,使得B侧溶液因溶质分子数量增大而导致其渗透压增大,而A侧溶液的溶质分子数量不变,其渗透压也不变,所以一段时间后,B侧液面会升高,A侧液面会下降。
(4) 麦芽糖的水解产物为葡萄糖,蔗糖的水解的产物为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葡萄糖和果糖都属于还原糖,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加热(50~65℃)的条件下会生成砖红色沉淀。因此步骤③中,适当时间后,若分别取U形管A、B侧的溶液,加入斐林试剂并且水浴加热,则实验现象是:A、B两端的溶液均出现砖红色沉淀,该结果不能验证酶具有专一性。
【点睛】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若“验证酶具有专一性”,自变量应是酶的种类不同或底物的不同,因此可采用一种底物两种酶或两种底物一种酶进行验证,最后选择相应的试剂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依据题意信息和实验步骤,围绕“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酶的专一性、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等相关知识,对相关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