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9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杂交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以将双亲优良基因结合于一体 B. 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C. 通过基因重组可产生新的基因型 D. 筛选出能稳定遗传的显性个体耗时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生物杂交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所学的相关知识去辨析、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
【详解】杂交育种将双亲优良基因结合于一体 从而实现优良性状的集合,A正确.
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B错误.
通过基因重组子代中可产生新的基因型,C正确.
筛选出能稳定遗传的显性个体需要逐年自交,淘汰隐性个体,才能逐渐提高纯合率,耗时长,D正确.
【点睛】性状重组是通过基因重组实现的;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但是只能产生新的性状组合,不能产生新的性状。
2.下列关于常见作物育种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利用杂交育种可培育出新品种,方法最简单、时间长
B. 利用诱变育种可增大突变频率,加速育种进程
C. 利用单倍体育种可获得纯合子,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D. 三倍体无子西瓜是利用多倍体育种培育的新物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育种,以考查对遗传基本规律和变异知识的应用,主要涉及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的区别与联系,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
【详解】利用杂交育种可培育出新品种,技术简单,容易操作,但获得稳定遗传的品种需要连续多年选择周期较长。A正确.
诱变育种利用诱变因素处理生物材料,可增大突变频率,加速育种进程,B正确.
利用单倍体育种可获得稳定遗传的纯合子,并明显缩短育种年限,C正确.
三倍体无子西瓜不是新物种,D错误.
【点睛】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人工诱变可以使突变频率提高;三倍体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后代,所以不是新物种。
3.2017年7月,“太空灵芝”落地福州仙芝楼,填补了我国医用真菌空间育种的空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太空灵芝菌株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 太空环境作用下,“太空灵芝”成为一种新的物种
C. 在菌株培育和选择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
D. 太空环境产生的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可筛选出人们需要的性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
以太空灵芝为背景综合考查基因突变的特点、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太空低重力、高辐射条件可以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所以太空灵芝菌株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正确.
基因突变只改变了个别基因,不能导致生殖隔离,所以“太空灵芝”不是一种新的物种,B错误.
在菌株培育过程中可能发生突变,改变基因频率;选择也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正确.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产生的新性状中可能筛选出人们需要的性状,D正确.
【点睛】新物种的形成需要两个种群的基因库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导致生殖隔离;突变和选择是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两个因素,也是生物进化的条件。
4.基因工程是将目的基因通过一定过程,转入受体细胞,经过受体细胞的分裂,使目的基因的遗传信息扩大,再进行表达,从而培养成工程生物或生产基因产品的技术,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不同基因可独立表达且遗传密码具通用性
B. 基因工程是分子水平上定向变异
C. 基因工程实施必须具有工具酶、目的基因、运载体、受体细胞
D. 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养的抗虫植物也能抗病毒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基因工程,涉及基因工程的概念、原理和工具等知识,考查系统掌握基因工程的程度。
【详解】遗传密码具有通用性,这可以保证一种生物的基因在另一种生物细胞中表达;基因可独立表达,这可以保证基因的表达不受受体生物体内基因的影响,A正确.
基因工程是分子水平上的操作,是定向改造生物性状的技术,B正确.
基因工程实施必须具有工具酶、目的基因、运载体、受体细胞,C正确.
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养的抗虫植物不能抗病毒,D错误.
【点睛】基因工程的工具酶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目的基因与运载体拼接后才能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和发挥作用。
5.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林下( 封闭) 生境的蝴蝶体色显著深于开阔生境的蝴蝶。 通过“ 假蝴蝶实验”, 发现封闭生境里深色翅膀蝴蝶被捕食率显著低于亮色翅膀蝴蝶。 这种现象体现了
A. 种群是的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自然选择主导着进化的方向
C. 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D.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B
【解析】
热带植物园中林下(封闭)生境较开阔生境暗,封闭生境里的深色翅膀蝴蝶的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不易被天敌捕获,在生存斗争中生存的机会多,而亮色翅膀蝴蝶的体色与环境色彩反差大,易被天敌捕获,这说明自然选择主导着进化的方向,B正确,A、C、D均错误。
6.目前在超市中无公害蔬菜很多,也很受市民的欢迎。这些无公害蔬菜在生产中,不使用农药、杀虫剂和化肥等。假如在蔬菜的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其结果是( )
A. 杀虫剂的使用导致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
B. 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害虫的数量越来越少
C. 使用杀虫剂的剂量不断加大,害虫向抗药性能力增强方向定向变异
D. 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害虫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物进化,以杀虫剂的使用为素材考查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的作用,以考查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杀虫剂没有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突变基因的作用,A错误.
杀虫剂对害虫的变异个体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数量越来越多,B错误.
杀虫剂不能诱导害虫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
由于基因突变,害虫本身存在着抵抗杀虫剂的变异,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会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杀虫剂对害虫起到一个定向选择作用,D正确.
【点睛】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但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杀虫剂等环境都不能导致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作用是自然选择。
7.调查某校学生中关于某种性状的各种基因型及比例为: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比例(%)
42.32
7.36
0.32
46
4
则该校学生中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 6%、8% B. 8%、92% C. 78%、92% D. 92%、8%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频率的概念,掌握伴性遗传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详解】Xb的频率=(b基因总数/2×女性个体数+男性个体数)×100%=(7.36%+2×0.32%+4%)÷〖2×(42.32%+7.36%+0.32%)+(46%+4%)〗×100%=8%,则XB的频率=1-Xb的频率=1-8%=92%. 选D。
【点睛】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可能成单存在,如红绿色盲基因,Y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因此男性基因总数与女性体内等位基因总数有差别,在确定种群等位基因及其总数时应分别考虑.
8.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中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若增加与种群总数量相等显性纯合子,则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 48% B. 32% C. 24% D. 16%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遗传平衡定律的实质和应用,对于遗传平衡定律的理解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详解】增加与种群总数量相等显性纯合子后,种群数量是原来的2倍,则原种群中的A基因频率变为原来的一半,即30%;a基因频率变为20%;新增的显性纯合子占种群的50%。所以新种群中A基因频率占80%,a中20%。在满足题干信息的条件下,子一代Aa=80%×20%×2=32%,选B。
【点睛】种群非常大、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影响,因此遵循遗传平衡定律,这样的种群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2×A×a
9.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甲种群:Aa个体为20%,aa个体为30%,乙种群:AA个体为36%,aa个体为16%。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
B. 甲种群生物基因突变率很高
C. 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环境基本相同
D. 若以甲种群为原始环境,则乙种群向基因A方向进化了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对于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首先计算出甲种群AA=50%,乙种群Aa=48%;然后分别计算出甲种群A=(50%+20%×1/2)=60%,乙种群A=(36%+48%×1/2)=60%。即甲乙两种群基因频率相等,说明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自然选择作用相同即环境基本相同;基因频率不变,所以没有进化,选C。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和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先根据题干信息计算出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对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进行比较解答;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和突变是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
10.下列说法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 自然选择实质是对种群的有利基因进行选择
B. 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C. 产生生物进化原材料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
D. 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掌握程度。
【详解】自然选择实质是对种群的基因进行选择,有利基因的频率增大,不利基因的频率减小,A正确.
种群基因库的差异大到一定的程度时,两个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产生生殖隔离,B正确.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
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D错误.
【点睛】隔离是两个或多个种群的地理隔离或生殖隔离,生物进化是一个种群里的遗传性状在世代之间的变化,不需要隔离;进化的条件是自然选择和突变导致基因频率改变。
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共同进化实例的是( )
A. 狼捕食羊
B. 北极熊白色皮毛是雪原和浮冰环境
C. 草原上猫头鹰的灭绝造成鼠的数量激增
D. 经常刮大风的海岛环境能促进残翅果蝇的产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根据概念解答。
【详解】狼捕食羊,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进化,A正确.
北极熊白色皮毛适应雪原和浮冰环境,是在环境选择下进化的结果,B正确.
猫头鹰的灭绝不再对鼠的进化和发展产生影响,所以不是共同进化,C错误.
经常刮大风使得正常翅果蝇死亡率增加,残翅果蝇的比例升高,种群定向进化,D正确.
【点睛】共同进化首先是种群发展和变化,其次这种变化是由于无机环境或其他种群造成的。
12.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马和驴杂交能产生骡子,从而丰富了两个物种的种群基因库
B. 滥用抗生素会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突变,从而导致生物的进化
C. 环境直接选择了生物体的表现型,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 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的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杂交产生了三倍体物种无子西瓜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识记能力和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做出判断能力.
【详解】骡子是不育的,不属于任何一个种群,所以不能丰富两个物种的种群基因库,A错误.
滥用抗生素不会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突变,其作用是对变异个体进行自然选择,B错误.
环境直接选择了生物体的表现型,适者生存不适者逐步被淘汰,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
三倍体无子西瓜不可育,不是一个物种,D错误.
【点睛】一个物种必须能进行繁殖,种族得以延续,骡子和三倍体西瓜都不是新物种。抗生素不能诱导基因突变,只能对抗药性和非抗药性个体进行选择。
13.人体的体液是指( )
A. 组织液、淋巴、血液和细胞内液 B. 细胞内液和内环境
C. 细胞内液、消化液和血浆 D. 细胞外液和消化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内环境的组成,主要考查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以考查通过比较和分析把握知识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的能力。
【详解】体液是指人体 “内”所有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消化道与外界向通,所以消化液不属于体液,选B。
【点睛】易错点: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内环境的一部分;消化道、呼吸道等与外界直接接触,所以消化液、呼吸道粘液,泪液等来自于体液,但不属于体液。
14.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O2、CO2、血红蛋白、K+ B. 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乳酸
C. 纤维蛋白原、Ca2+、卵磷脂 D. Na+、HPO42-、葡萄糖、胃蛋白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考查对内环境成分的判断,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详解】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过氧化氢酶在细胞内发挥催化作用,胃蛋白酶在消化道中,它们都没有在细胞外液中,因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纤维蛋白原分布于血浆中,Ca2+和卵磷脂是营养物质,靠血液的运输,选C。
【点睛】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靠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液的运输,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细胞分泌的抗体、激素、淋巴因子及血浆蛋白等也属于内环境成分。
15.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
A. 细胞代谢加快 B. 渗透压升高
C. 内环境的成分改变 D.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内环境的稳态,考查对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解释问题的能力。
【详解】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动态平衡。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所以成分改变,但酶的活性可能降低也可能升高,所以代谢加快或减慢;渗透压升高或降低都是失调。选C。
16.如图a、b、d表示内环境的三种组成成分,①②③④表示通过的具体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小肠绒毛细胞生活内环境是d和消化液
B. T细胞释放到a中的CO2只能来自线粒体
C. 红细胞从b中吸收葡萄糖消耗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D. 肺泡壁细胞吸收氧气生成水至少穿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内环境组成,意在考查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并结合图示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详解】内环境成分的关系中有组织液→淋巴→血浆过程,可知a是淋巴、b是血浆,d是组织液。
消化液不是内环境,A错误.
T细胞释放到a淋巴中的CO2只能产生于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产物,B正确.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红细胞也没有线粒体,C错误.
肺泡壁细胞吸收氧气生成水至少穿过6层磷脂分子,D错误.
【点睛】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肺泡壁细胞从肺泡中吸收氧气通过一层细胞膜,进入线粒体通过两层膜,每一层生物膜有两层磷脂分子。
17.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 浆细胞经主动运输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
C. ②中含激素、血浆蛋白、乳酸、CO2等物质
D. 长期营养不良引起②增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化学成分以及相互转化关系,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别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图象.
【详解】图中:①是淋巴、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
人体的内环境是细胞外液,不包括细胞内液,A错误.
浆细胞经胞吐分泌抗体,抗体不进入④细胞内液,B错误.
②是血浆,含激素、血浆蛋白、乳酸、CO2等物质,C正确.
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降低,水更多的进入组织液,引起③增多,D错误.
【点睛】抗体不能进入靶细胞发挥免疫作用;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靠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液的运输,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细胞分泌的抗体、激素、淋巴因子及血浆蛋白等也属于内环境成分。
18.病人进行临床治疗时,微量药物通常可用一定量的0.9%NaCl溶液溶解,再进行静脉注射,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 机体组织液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 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 机体血浆渗透压没变,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掌握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由于血浆的无机盐浓度是0.9%,所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大小基本不变;但会改变盐平衡,在神经-体液调节下,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选D。
19.2018年8月在韩国平昌举行的冬奥会上,运动员进行剧烈运动时,仍然能够保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维持体温的稳定是主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B. 兴奋传导时,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发挥作用
C. 剧烈运动时,由于消耗大量能量,血糖相对稳定,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减少
D.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pH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命活动的调节,涉及体温、血糖、血浆PH的平衡调节和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考查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体温的稳定是主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机体产热和散热恢复平衡,A正确.
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然后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发挥作用,B正确.
剧烈运动时,由于消耗大量能量,血糖浓度下降,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以升高血糖,维持平衡,C错误.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释放到血液中后会和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正确.
【点睛】剧烈运动能量需求增多,代谢加强,所以代谢的底物消耗增多,代谢产物增加,产热增多,因此涉及内环境稳态多方面的调节。
20.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 当①受到刺激时,该处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C. 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 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要求学生识记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反射弧结构的理解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A正确;
B、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B正确;
C、图中②是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C正确;
D、③处于传出神经上,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D错误.
故选:D。
【点睛】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所以兴奋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单向传递。脊髓和大脑皮层之间有神经联系,所以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产生感觉。
21.如图是细胞膜上离子通道处于不同状态的示意图,神经纤维膜上有两种离子通道,一种是钠离子通道,一种是钾离子通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离子通道可通过主动转运来维持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
B. 恢复静息电位时时钠离子通道关闭和钾离子通道开放
C. 给予适宜刺激时钠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通道关闭
D. 静息状态时钠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通道开放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考查对电位变化的理解和对图示的解析能力。
【详解】离子通道是被动运输的通道,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是靠主动转运来维持,A错误.
静息电位的恢复和维持时,钠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通道开放,B D正确.
给予适宜刺激时钠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通道关闭,钠离子内流,被刺激部位电位变化,产生兴奋,C正确.
【点睛】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表现为兴奋;随后,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电位由外负内正变为外正内负,恢复静息电位。
22.将灵敏的电位计的两极如图所示分别置于膝跳反射反射弧中的a处外表面和b处的内表面,若在d点对神经细胞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则刺激后电位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 )
A. 不偏转 B. 偏转一次 C. 偏转两次 D. 先左后右,再向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意在通过题图和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进行分析判断作答能力.
【详解】静息状态时a、b处电位均为外正内负,由于a处电极在外表面和b处在内表面,因此指针偏向右;膝跳反射反射弧只有两个神经元,兴奋只能由左侧神经元传向右侧神经元,d处受到刺激时,兴奋只能传导到b处,膜内电位变为正电位,而此时a处为正电位,两极电位差消失,所以指针向左偏至电表的中间。选B。
【点睛】指针的偏转是由于两个电极部位的膜电位不同造成的,有几次差异就有几次电流通过电表,指针的偏转方向是从正电位向负电位方向偏转。
23.下列有关人体高级中枢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期中考试中认真答题只与大脑皮层中的躯体运动中枢和视觉性语言中枢有关
B. 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所有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C. 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 大脑皮层H区受损患者听不到说话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脑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详解】参与答题过程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及躯体运动中枢等,A错误。
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B错误.
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正确.
大脑皮层H区受损患者听得见但听不懂说话,D错误.
【点睛】S区受损,病人与发音有关的肌肉虽未瘫痪,却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临床上称运动性失语症; H区受损,患者能讲话,但混乱而割裂,能听到别人讲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对别人的问话常所答非所问,临床上称为感觉性失语症; W区受损,虽然其他的运动功能仍然保存,但写字、绘画等精细运动发生障碍,临床上称为失写症;V区受损时,患者视觉无障碍,但原来识字的人变为不能阅读,失去对文字符号的理解,称为失读症。
24.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功能和激素间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 垂体是人体体液调节的中枢
B. 甲状腺、性腺、肾上腺分泌激素均可受垂体的控制
C. 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促进人和动物的生长,但侧重点不同
D.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动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详解】下丘脑是人体体液调节的中枢,A错误。
垂体通过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分别调控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的分泌活动,B正确。
甲状腺激素主要促进发育,生长激素主要促进生长,C正确。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浓度,它们的分泌又都受到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D正确.
【点睛】下丘脑能够通过神经、促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激素对相关内分泌腺进行调节;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在促进身体的生长和发育上属于协同关系;激素调节生命活动,激素的分泌受调节效果的反馈调节。
25.下列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不断合成糖原使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
B. 既有激素调节,也有神经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
C. 既有激素调节,也有神经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
D.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协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血糖平衡的调节,涉及调节过程、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激素之间的关系等,考查理解和把握知识要点,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
【详解】当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时,细胞合成糖原使血糖浓度趋于平衡,A错误.
血糖平衡由激素和神经共同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B错误,C正确.
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二者是拮抗关系,D错误.
【点睛】人体血糖的调节以体液的调节为主,同时又受到神经的调节。当血糖含量升高的时候,下丘脑的相关区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并同时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降低。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另一项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并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
26.下列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安静时主要由肝脏代谢产热
B. 人体的蒸发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进行
C. 寒冷刺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利于产热
D. 炎热时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是通过体液调节实现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人体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机理,识记人体体温调节的具体过程及该过程中涉及到的激素和激素的作用。
【详解】安静时以肝脏等内脏器官代谢产热为主,运动时主要由肌肉产生,A正确.
人体的蒸发散热主要通过汗腺分泌汗液,然后汗液蒸发吸收热量,B正确.
寒冷刺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量,C正确.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和舒张是通过神经调节实现的,D错误.
【点睛】肝脏和肌肉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辐射散热是皮肤散热的主要途径,炎热时汗液蒸发散热是重要的途径;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是反射弧的效应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受神经调节。
27.某成年人从25 ℃环境来到10 ℃环境中,体温维持正常,其散热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b段产热速率小于d~e段
B. 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与外界对流散热增多
C. c~d段的散热量等于产热量
D. d~e段甲状腺激素含量比a~b段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曲线图和识记、理解能力,注意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详解】环境温度低于体表温度时,温差越大散热速率越大,A正确.
b~c段刚刚进入低温环境,环境与体表散温差增大,机体与外界对流散热增多,B正确.
c~d段通过机体神经和体液的调节,散热速率减小但仍然大于产热量,体温还未正常,C错误.
d~e段环境温度比a~b段低,产生的甲状腺激素多,以促进机体产热,D正确.
【点睛】进入寒冷环境散热速率增大,体温降低;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达到新的产热散热平衡,体温恢复稳态。
28.胃酸能杀死病原微生物和泪液的杀菌作用,在生物学上叫做( )
A. 第一道防线 B. 第二道防线
C. 非特异性免疫 D. 特异性免疫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体的三道防线,意在考查识记和理解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详解】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故泪液、胃液和唾液的杀菌作用,均属于第一道防线,选A。
【点睛】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29.T细胞的作用叙述最完整的一组是( )。
①处理抗原 ②分泌淋巴因子 ③识别抗原 ④分化为记忆细胞 ⑤分化为效应T细胞
A. ②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本题考查T细胞的作用,属识记内容,应理解、记忆并举。
【详解】处理抗原是吞噬细胞的作用,故①错误;
在体液免疫中能分泌淋巴因子,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故②正确;
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特异性的识别抗原,故③正确;
受抗原刺激后,T细胞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④⑤正确;
选C.
【点睛】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的免疫细胞的生理作用分门别类的进行直接,牢固记忆是顺利解答的关键。
30.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B. 细胞1、2和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C. 细胞1~5中都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D. 细胞1~5除4外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知识及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辨识图示信息的能力,属于理解层次
【详解】图中细胞1是吞噬细胞、细胞2是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4是浆细胞、细胞5是记忆细胞、物质a是抗体
①、②、③过程中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识别抗原,识别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A正确.
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B正确.
上述细胞的形成都是经有丝分裂形成的,其DNA是完全一样的,因此每个细胞中均含有合成a的基因,C正确.
吞噬细胞识别抗原属于非特异性识别,D错误.
【点睛】体细胞的形成都是经有丝分裂形成的,其DNA是完全一样的,因此每个细胞中均含有合成抗体的基因,但只在浆细胞中得到表达。
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没有对抗原的识别作用。
31.如图表示A,B两妇女在1到5月血浆中人乳头瘤状病毒抗体的相对含量。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妇女A可能曾经感染过人乳头瘤状病毒
B. 妇女A的非特异性免疫较妇女B强
C. 两人均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
D. 人乳头瘤状病毒疫苗可以刺激妇女A机体产生了相应的记忆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涉及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二次免疫的特点,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分析题图可知,妇女A在2月份有一次免疫反应,可能是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A正确。
抗体的多少只反应体液免疫,不能判断非特异性免疫的强弱,B错误.
A、B妇女均在5月份产生了抗体,可能是在4月份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C正确。
人乳头瘤状病毒疫苗刺激机体会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可以进行二次免疫反应,D正确。
【点睛】分析题图信息可知,妇女A有两次免疫反应,一次在2月份,第二次在5月份,且第二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速度快,数量多;妇女B只有一次免疫反应,在5月份,产生的抗体数量少。
病原体和疫苗都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32.下列有关免疫失调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艾滋病是由于HIV病毒侵入人体后,攻击T细胞,使人体细胞免疫系统功能遭到破坏
B. 自身免疫病是自身正常细胞成为抗原而受到抗体攻击,无传染性
C. 机体只要接触到过敏原就会引发过敏反应
D. 人体免疫系统功能过强或过弱,都会引发机体功能紊乱,出现免疫失调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免疫失调,考查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过程,掌握由于免疫失调而引起的疾病的类型,能准确判断各选项中疾病的类型和发病原因,
【详解】HIV病毒侵入人体后,攻击T细胞,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系统功能均遭到破坏,A错误。
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将自身正常细胞认为是抗原攻击而引发的疾病,B错误。
机体至少是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才引起过敏反应,C错误。
人体免疫系统功能过强或过弱,都会引发机体功能紊乱,均是免疫失调,D正确.
【点睛】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有重要作用;自身免疫病的外因是病原体感染,内因是自身免疫能力过强;初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引起过敏反应。
33.下图表示细胞之间信息的传递方式,其中细胞Ⅰ、Ⅱ和物质E、F的关系不可能是( )
细胞Ⅰ
细胞Ⅱ
物质E
物质F
A
垂体细胞
甲状腺细胞
促甲状腺激素
受体
B
效应B细胞
病原体
抗体
糖蛋白
C
甲状腺细胞
下丘脑细胞
甲状腺激素
受体
D
传出神经元
传入神经元
神经递质
受体蛋白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信息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正确理解图示信息,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详解】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以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A正确。
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病原体表面糖蛋白识别,消灭病原体,B正确。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反馈调节垂体的分泌活动,甲状腺激素与垂体的受体结合传递给垂体信息,C正确。
传入神经元通过递质将兴奋传递到传出神经元,不能逆转,D错误。
【点睛】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之间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又对垂体和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34.动物和人体都是开放的系统,要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都离不开生命活动的调节。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而人体内则具有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B. 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的机理是促进肝糖原氧化分解供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其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C. 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D. 有的内分泌腺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可看作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答案】B
【解析】
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而人体内则具有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正确;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但不能促进肝糖原氧化分解供能,B错误;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C正确;有的内分泌腺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可看作反射弧的组成部分,D正确。
35.进行长时间的重体力劳动时,人体仍能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中的CO2刺激大脑的呼吸中枢,加快呼吸,维持pH稳定
B. 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增加散热维持体温稳定
C. 胰高血糖素主要促进肝糖原水解以维持血糖稳定
D. 垂体通过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合成,维持渗透压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过程、调节机制及生理意义,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呼吸中枢不在大脑而在脑干中,A错误。
在重体力劳动时机体产热增加,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和汗腺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稳定,B错误。
在进行长时间重体力劳动时,血糖降低,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维持血糖平衡, C正确。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D错误。
【点睛】体温升高时主要是增加散热维持体温平衡。
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36.下列关于生长素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极性运输不均匀导致的
B. 生长素的运输可能有横向运输、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
C. 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D. 无子西瓜的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是由邻近的芽和幼叶产生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长素,涉及生长素的运输、生理作用、向光性及无子果实,考查识记、理解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详解】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横向运输导致向光侧与背光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A错误.
生长素的运输可能有横向运输、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B正确.
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而促进植物的生长,C错误.
无子西瓜的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是由二倍体的花粉提供的,D错误.
【点睛】极性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幼根等幼嫩部位素能形态端向形态端运输能单向运输称极性运输
非极性运输:熟组织素通韧皮部筛管进行非极性运输
横向运输:某些刺激(单侧光、引力等)影响素能受刺激部位(胚芽鞘尖端)发横向运输(接受刺激部位能发横向运输)
在二倍体西瓜的花粉中,除含有少量的生长素外,同样也含有使色氨酸转变成生长素的酶系。当二倍体花粉萌发时,形成的花粉管伸入到三倍体植株的子房内并将自身合成生长素的酶体系转移到其中,从而在子房内仍能合成大量的生长素,促使子房发育成无子果实。
37.如图所示甲表示植物的生长速度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乙表示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植物幼苗的生长状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若乙图中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BC段,则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DE段
B. 若乙图中Ⅳ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CD段,则Ⅲ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AB段
C. 生长素对Ⅰ、Ⅳ处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对Ⅱ、Ⅲ处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D. 图甲和图乙表明了生长素具有两重性及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考查识记根和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度,能够判断图乙中四处生长素浓度关系以及对图表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详解】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小于Ⅱ处,但Ⅰ处生长速度比Ⅱ处快,所以A正确.
Ⅳ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Ⅲ处长素浓度,Ⅳ处比Ⅲ处生长快,故B正确.
生长素对Ⅱ处的生长起抑制作用,对其它三处其促进作用,C错误.
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对Ⅳ处生长是促进作用,而对Ⅲ处的生长其抑制作用,所以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D正确.
【点睛】由于重力的作用,使生长素浓度Ⅰ处<Ⅱ处,Ⅲ处<Ⅳ处;但是由于根对生长素浓度更敏感,Ⅱ处浓度高导致该处生长受抑制,而茎的Ⅳ处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反而更快.即根的向地性能够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茎的背地性未能体现两重性.
38.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不同发育阶段,激素含量的不同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B. 植物激素通过影响细胞内的代谢活动对生命活动调节
C. 生长素与乙烯通过拮抗作用,共同促进果实发育
D.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产生部位不唯一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长素,涉及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合成、激素之间的关系等,考查识记和理解及系统掌握知识的程度。
【详解】细胞代谢受基因的控制,所以植物不同发育阶段,激素含量的不同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A正确.
生命活动以代谢为基础,植物激素通过影响细胞内的代谢活动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B正确.
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而乙烯促进果实的成熟,不是拮抗关系,C错误.
生长素产生植物的幼嫩部位,嫩叶、未成熟种子、根尖、形成层都能合成,D正确.
【点睛】拮抗是指激素对同一个生理活动表现出不同的作用效果的现象;果实的成熟和发育不是同一个生命活动。
39.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等种植、保存方面已有较多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刚摘下的青柿子熟化可采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
B.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芦苇可使其增产
C. 连续阴雨,通过喷洒NAA可防止小麦减产
D. 植物生长调节剂容易合成、原料广泛、作用时间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涉及生理作用、特点和应用,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
【详解】乙烯利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A正确.
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茎的生长,B正确.
连续阴雨小麦授粉率降低,结籽率低,通过喷洒NAA不能防止小麦减产,C错误.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具有激素类似作用的化学物质,容易合成、原料广泛、作用时间长,D正确.
【点睛】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以种子为产量的作物不能通过使用生长素类似物提高产量;由于植物体内没有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酶,所以作用时间长。
40.某小组开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课题研究,在制定实验方案过程中,下列哪一项可以不考虑( )
A. 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
B. 查资料或进行预实验,确定实验浓度范围
C. 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
D. 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分析,设计预实验、变量控制、对照的设置等,属于理解层次.
【详解】由于要探究最适浓度,所以要配置一系列浓度梯度,以确定最适浓度范围,A要考虑。
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确定实验浓度范围,减少实验误差,可以查资料或进行预实验,B要考虑.
用蒸馏水处理扦插枝条的对照组,可以知道某一浓度是促进还是抑制,该实验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不需要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选C。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为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严格控制无关变量,D要考虑。
【点睛】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因变量为生根数,因此其它包括:芽的数量、浸泡时间、环境因素等均属于无关变量,在实验中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
二、非选题
41.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如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Z表示的_____________。
(2)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如图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①由于蜥蜴______________,导致生存斗争加剧,两种性状出现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W的基因频率为0.6,那么Ww的基因型的频率为___________;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若分趾蜥蜴性每年减少10%,联趾蜥蜴每年增加10%,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第二年Ww的基因型的频率为__________;说明自然选择直接选择_______________,W基因频率___________(“ 上升”、“下降”或“不变”)。
(3)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题(2)图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__多样性。
【答案】 (1). 隔离(生殖隔离) (2). 过度繁殖 (3).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4). 48% (5). 46.4% (6). 表现型 (7). 下降 (8). 基因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生物进化的单位,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1)Z的作用是导致产生了蜥蜴新物种,所以 Z表示的生殖隔离。
(2)①过度繁殖使种群密度增大,食物和空间变得有限,种内斗争加剧,所以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生存斗争加剧。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从而出现新的相对性状,相对性状的出现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②W的基因频率为0.6,则w的基因频率是0.4,那么Ww的基因型的频率为0.4×0.6×2=0.48=48%;WW的基因型频率是0.6×0.6=36%,ww的基因型频率是16%;个体数分别按48、36、16计,分趾减少10%后WW、Ww的个体数分别为32.4、43.2,联趾蜥蜴每年增加10%后ww数目为17.6,所以Ww的基因型的频率为32.4÷(32.4+43.2+17.6)= 46.4%,由于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第二年Ww的基因型的频率不变,仍为46.4%;自然选择直接选择生物的表现型;由于分趾蜥蜴每年减少,联趾蜥蜴每年增加,所以W基因频率下降。
(3)从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图示群体表现型的变化反映了基因多样性。
【点睛】当 群体无限大、随机交配、没有突变、没有迁移、没有任何形式的自然选择时群体中各基因型的比率从一代到另一代保持不变。
42.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四种体液,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请据图回答:
(1)A~D中[ ]____________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A、B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____。
(3)如果①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D中细胞需要穿过____层膜;②表示C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____________(系统)协助完成。
(4)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并没有使pH值发生明显变化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
(5)肝细胞与A、C处氧气浓度大小为__________________。
(6)维持血浆的渗透压无机盐离子主要是___________,高钠饮食会提高血浆的渗透压,进而使更多的水通过__________________方式进入组织液和血浆,导致体重的增加和血压上升。
【答案】 (1). C 组织液 (2). A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蛋白) (3). 5 (4). 循环和呼吸 (5). 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CO2,CO2增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将多余的CO2排出体外 (6). A>C>肝细胞 (7). 钠离子和氯离子 (8). 渗透或自由扩散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综合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据图示可知,B为单向循环,故为淋巴;淋巴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故A为血浆,C为组织液,D为细胞内液,①为排出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②为从外界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1)组织液即C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A、B即血浆和淋巴的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蛋白),淋巴中蛋白质相对较少。
(3) O2由肺泡到细胞内液中需要穿过一层肺泡壁细胞、两层毛细血管壁细胞、一层细胞膜,共5层膜; 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由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协助完成。
(4)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后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CO2,这是体液调节;血浆CO2浓度升高刺激呼吸中枢,通过神经调节使呼吸加深、加快,将多余的CO2排出体外,所以血浆pH值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5)由于氧气从血浆扩散到组织液再到细胞内液,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A>C>肝细胞。
(6) 溶液渗透压与单位体积溶液中微粒的数目有关,血浆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数量最多,所以维持血浆的渗透压无机盐离子主要是钠离子和氯离子,水以渗透或自由扩散的方式进行跨膜运输。
【点睛】血浆pH依赖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维持;判断体内不同部位氧气或二氧化碳的浓度大小,按它们自由扩散或扩散的方向判断,它们是顺相对含量梯度进行的。
43.下图是人体排尿反射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排尿反射中,兴奋在传入神经上传导是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当其兴奋时膜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成年人可以有意识的憋尿,而婴儿却不能,二者的排尿的神经中枢的功能的差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些成年人由于外伤出现像婴儿那样尿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人因为吃食物过咸,引起_____________渴觉中枢兴奋,通过饮水补充;另一方面通过________________水平衡调节中枢兴奋,____________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而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答案】 (1). 单向 (2). 正电位→负电位 (3). 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 (4). 大脑皮层中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受损 (5). 大脑皮层 (6). 下丘脑 (7). 下丘脑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以排尿反射为例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的分析能力。
【详解】(1)自然情况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
(2)排尿活动与脊髓低级中枢和大脑高级中枢有关,成年人可以有意识的憋尿,是因为成年人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到大脑高级中枢的控制,而婴儿大脑机能不完善,对脊髓中的排尿反射中枢的控制能力差。
(3)结合上述分析,某些成年人外伤导致大脑相关神经中枢受损,对脊髓排尿反射中枢的控制作用减弱或丧失。
(4)渴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水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
【点睛】神经纤维可以双向传导兴奋,但正常情况下,在生物体内是单向传导的;脊髓和大脑之间存在双向的神经联系;感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相关神经中枢;
44.人体感染病毒出现炎症时,神经、体液、免疫机能是相互协调的,请回答神经一体液—免疫调节的相关问题:
(1)炎症反应时,破损细胞释放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引起邻近血管扩张并增加了血管的渗透性,使流向伤口的血液增多,组织胺引起邻近血管扩张等现象属于_______调节。
(2)若炎症部位是感染新甲型H7N9流感病毒病人的咽部,通常需要经________的摄取和处理,该病毒在体液中与浆胞产生的________结合,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若要消灭侵入宿主细胞的流感病毒,要依赖免疫系统产生的________细胞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功能;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中T细胞识别的抗原是否相同?_____________。当同种抗原再次侵入人体后,浆细胞可由受到抗原刺激的____________(填细胞名称)增殖分化产生。
(3)已知青霉素的作用机理是抑制原核细胞细胞壁的形成,从而达到灭菌的作用。当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青霉素进行治疗。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会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这种现象是人体免疫功能失调中的_____________ 。
(4)人在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使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在此过程中,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胰岛A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以升血糖。去甲肾上腺素属于__________(填“神经递质”或“激素”)。
【答案】(1). 体液 (2). 吞噬细胞 (3). 抗体 (4). 效应T (5). 防卫 (6). 不同 (7). B细胞和记忆细胞 (8). 不能 (9). 过敏反应 (10). 神经递质
【解析】
【分析】
以人体感染病毒出现炎症为例,考查神经、体液、免疫机能是相互协调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以考查识记和应用能力。
【详解】(1)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队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为体液调节,所以组织胺引起邻近血管扩张等现象属于体液调节。
(2)病原体进入内环境通常需要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浆细胞的功能是分泌特异性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物,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亲密接触,使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进而被抗体消灭,对外来的抗原的清除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中T细胞识别的抗原不同。当同种抗原再次侵入人体后,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3)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不能用青霉素进行治疗病毒感染。青霉素是过敏原,可以引起少数人发生过敏反应。
(4)去甲肾上腺素是由交感神经末梢释放作用于靶细胞,因此属于神经递质。
【点睛】去甲肾上腺素若由腺体分泌通过血液运输调节生命活动,属于体液调节;若由神经末梢分泌经突触间隙作用于靶细胞则是神经调节。
45.为研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豌豆黄化幼苗茎切段伸长的影响,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一:用不同浓度的IAA和GA分别处理相同的茎切段,结果如图1所示;
实验二:将相同的茎切段自顶端向下对称纵切到3/4处后,分别作不同的处理,一段时间后,结果如图2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少了一组数据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1实验结果中IAA处理的结果,能否得出IAA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想进一步研究IAA和GA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则应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茎切段作为实验组。
(3)分析图2结果,研究者推测IAA和GA的作用部位有差异,用图2中的甲、乙、丙三组弯曲部位的茎切段作为实验材料,分别制作__________(填“横切片”、“纵切片”)进行显微观察。若乙组与甲组对比,观察到乙组________________现象,则表明IAA作用于表皮细胞;若丙组与甲组对比,观察到丙组_________________现象,则表明GA作用于内部组织细胞。
【答案】(1). 空白对照组(或只用等量蒸馏水处理组) (2). 不能 (3). 在浓度为250μmol·L—1时促进作用减弱但仍比2μmol·L—1、10μmol·L—1时作用大 (4). IAA和GA同时 (5). 纵切片 (6). 表皮细胞较长 (7). 内部组织细胞较长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相关实验的设计能力,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的能力。
【详解】(1)实验一中只有使用激素的实验,没有使用蒸馏水的对照实验,所以实验图1中少空白对照组数据。
(2)根据图1实验结果可知,在浓度为250μmol·L—1时促进作用减弱但仍比2μmol·L—1、10μmol·L—1时作用大,所以不能说明出现抑制现象,因此不能反映两重性;实验中IAA和GA都是单独作用于茎段,要研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应该同时用两种激素处理茎切段作为实验组。
(3)茎段的伸长是细胞纵向生长的结果,所以应分别制作纵切片进行显微观察。由于乙组用IAA处理,所以乙组表皮细胞较长时,表明IAA作用于表皮细胞;丙组用GA处理,当内部组织细胞较长时,表明GA作用于内部组织细胞。
【点睛】两重性是指既表现促进又表现抑制的现象;实验结果分析的关键是找准自变量。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杂交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以将双亲优良基因结合于一体 B. 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C. 通过基因重组可产生新的基因型 D. 筛选出能稳定遗传的显性个体耗时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生物杂交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所学的相关知识去辨析、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
【详解】杂交育种将双亲优良基因结合于一体 从而实现优良性状的集合,A正确.
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B错误.
通过基因重组子代中可产生新的基因型,C正确.
筛选出能稳定遗传的显性个体需要逐年自交,淘汰隐性个体,才能逐渐提高纯合率,耗时长,D正确.
【点睛】性状重组是通过基因重组实现的;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但是只能产生新的性状组合,不能产生新的性状。
2.下列关于常见作物育种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利用杂交育种可培育出新品种,方法最简单、时间长
B. 利用诱变育种可增大突变频率,加速育种进程
C. 利用单倍体育种可获得纯合子,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D. 三倍体无子西瓜是利用多倍体育种培育的新物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育种,以考查对遗传基本规律和变异知识的应用,主要涉及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的区别与联系,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
【详解】利用杂交育种可培育出新品种,技术简单,容易操作,但获得稳定遗传的品种需要连续多年选择周期较长。A正确.
诱变育种利用诱变因素处理生物材料,可增大突变频率,加速育种进程,B正确.
利用单倍体育种可获得稳定遗传的纯合子,并明显缩短育种年限,C正确.
三倍体无子西瓜不是新物种,D错误.
【点睛】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人工诱变可以使突变频率提高;三倍体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后代,所以不是新物种。
3.2017年7月,“太空灵芝”落地福州仙芝楼,填补了我国医用真菌空间育种的空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太空灵芝菌株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 太空环境作用下,“太空灵芝”成为一种新的物种
C. 在菌株培育和选择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
D. 太空环境产生的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可筛选出人们需要的性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
以太空灵芝为背景综合考查基因突变的特点、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太空低重力、高辐射条件可以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所以太空灵芝菌株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正确.
基因突变只改变了个别基因,不能导致生殖隔离,所以“太空灵芝”不是一种新的物种,B错误.
在菌株培育过程中可能发生突变,改变基因频率;选择也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正确.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产生的新性状中可能筛选出人们需要的性状,D正确.
【点睛】新物种的形成需要两个种群的基因库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导致生殖隔离;突变和选择是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两个因素,也是生物进化的条件。
4.基因工程是将目的基因通过一定过程,转入受体细胞,经过受体细胞的分裂,使目的基因的遗传信息扩大,再进行表达,从而培养成工程生物或生产基因产品的技术,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不同基因可独立表达且遗传密码具通用性
B. 基因工程是分子水平上定向变异
C. 基因工程实施必须具有工具酶、目的基因、运载体、受体细胞
D. 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养的抗虫植物也能抗病毒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基因工程,涉及基因工程的概念、原理和工具等知识,考查系统掌握基因工程的程度。
【详解】遗传密码具有通用性,这可以保证一种生物的基因在另一种生物细胞中表达;基因可独立表达,这可以保证基因的表达不受受体生物体内基因的影响,A正确.
基因工程是分子水平上的操作,是定向改造生物性状的技术,B正确.
基因工程实施必须具有工具酶、目的基因、运载体、受体细胞,C正确.
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养的抗虫植物不能抗病毒,D错误.
【点睛】基因工程的工具酶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目的基因与运载体拼接后才能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和发挥作用。
5.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林下( 封闭) 生境的蝴蝶体色显著深于开阔生境的蝴蝶。 通过“ 假蝴蝶实验”, 发现封闭生境里深色翅膀蝴蝶被捕食率显著低于亮色翅膀蝴蝶。 这种现象体现了
A. 种群是的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自然选择主导着进化的方向
C. 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D.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B
【解析】
热带植物园中林下(封闭)生境较开阔生境暗,封闭生境里的深色翅膀蝴蝶的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不易被天敌捕获,在生存斗争中生存的机会多,而亮色翅膀蝴蝶的体色与环境色彩反差大,易被天敌捕获,这说明自然选择主导着进化的方向,B正确,A、C、D均错误。
6.目前在超市中无公害蔬菜很多,也很受市民的欢迎。这些无公害蔬菜在生产中,不使用农药、杀虫剂和化肥等。假如在蔬菜的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其结果是( )
A. 杀虫剂的使用导致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
B. 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害虫的数量越来越少
C. 使用杀虫剂的剂量不断加大,害虫向抗药性能力增强方向定向变异
D. 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害虫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物进化,以杀虫剂的使用为素材考查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的作用,以考查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杀虫剂没有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突变基因的作用,A错误.
杀虫剂对害虫的变异个体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数量越来越多,B错误.
杀虫剂不能诱导害虫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
由于基因突变,害虫本身存在着抵抗杀虫剂的变异,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会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杀虫剂对害虫起到一个定向选择作用,D正确.
【点睛】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但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杀虫剂等环境都不能导致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作用是自然选择。
7.调查某校学生中关于某种性状的各种基因型及比例为: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比例(%)
42.32
7.36
0.32
46
4
则该校学生中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 6%、8% B. 8%、92% C. 78%、92% D. 92%、8%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频率的概念,掌握伴性遗传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详解】Xb的频率=(b基因总数/2×女性个体数+男性个体数)×100%=(7.36%+2×0.32%+4%)÷〖2×(42.32%+7.36%+0.32%)+(46%+4%)〗×100%=8%,则XB的频率=1-Xb的频率=1-8%=92%. 选D。
【点睛】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可能成单存在,如红绿色盲基因,Y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因此男性基因总数与女性体内等位基因总数有差别,在确定种群等位基因及其总数时应分别考虑.
8.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中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若增加与种群总数量相等显性纯合子,则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 48% B. 32% C. 24% D. 16%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遗传平衡定律的实质和应用,对于遗传平衡定律的理解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详解】增加与种群总数量相等显性纯合子后,种群数量是原来的2倍,则原种群中的A基因频率变为原来的一半,即30%;a基因频率变为20%;新增的显性纯合子占种群的50%。所以新种群中A基因频率占80%,a中20%。在满足题干信息的条件下,子一代Aa=80%×20%×2=32%,选B。
【点睛】种群非常大、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影响,因此遵循遗传平衡定律,这样的种群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2×A×a
9.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甲种群:Aa个体为20%,aa个体为30%,乙种群:AA个体为36%,aa个体为16%。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
B. 甲种群生物基因突变率很高
C. 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环境基本相同
D. 若以甲种群为原始环境,则乙种群向基因A方向进化了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对于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首先计算出甲种群AA=50%,乙种群Aa=48%;然后分别计算出甲种群A=(50%+20%×1/2)=60%,乙种群A=(36%+48%×1/2)=60%。即甲乙两种群基因频率相等,说明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自然选择作用相同即环境基本相同;基因频率不变,所以没有进化,选C。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和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先根据题干信息计算出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对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进行比较解答;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和突变是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
10.下列说法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 自然选择实质是对种群的有利基因进行选择
B. 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C. 产生生物进化原材料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
D. 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掌握程度。
【详解】自然选择实质是对种群的基因进行选择,有利基因的频率增大,不利基因的频率减小,A正确.
种群基因库的差异大到一定的程度时,两个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产生生殖隔离,B正确.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
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D错误.
【点睛】隔离是两个或多个种群的地理隔离或生殖隔离,生物进化是一个种群里的遗传性状在世代之间的变化,不需要隔离;进化的条件是自然选择和突变导致基因频率改变。
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共同进化实例的是( )
A. 狼捕食羊
B. 北极熊白色皮毛是雪原和浮冰环境
C. 草原上猫头鹰的灭绝造成鼠的数量激增
D. 经常刮大风的海岛环境能促进残翅果蝇的产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根据概念解答。
【详解】狼捕食羊,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进化,A正确.
北极熊白色皮毛适应雪原和浮冰环境,是在环境选择下进化的结果,B正确.
猫头鹰的灭绝不再对鼠的进化和发展产生影响,所以不是共同进化,C错误.
经常刮大风使得正常翅果蝇死亡率增加,残翅果蝇的比例升高,种群定向进化,D正确.
【点睛】共同进化首先是种群发展和变化,其次这种变化是由于无机环境或其他种群造成的。
12.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马和驴杂交能产生骡子,从而丰富了两个物种的种群基因库
B. 滥用抗生素会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突变,从而导致生物的进化
C. 环境直接选择了生物体的表现型,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 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的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杂交产生了三倍体物种无子西瓜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识记能力和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做出判断能力.
【详解】骡子是不育的,不属于任何一个种群,所以不能丰富两个物种的种群基因库,A错误.
滥用抗生素不会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突变,其作用是对变异个体进行自然选择,B错误.
环境直接选择了生物体的表现型,适者生存不适者逐步被淘汰,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
三倍体无子西瓜不可育,不是一个物种,D错误.
【点睛】一个物种必须能进行繁殖,种族得以延续,骡子和三倍体西瓜都不是新物种。抗生素不能诱导基因突变,只能对抗药性和非抗药性个体进行选择。
13.人体的体液是指( )
A. 组织液、淋巴、血液和细胞内液 B. 细胞内液和内环境
C. 细胞内液、消化液和血浆 D. 细胞外液和消化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内环境的组成,主要考查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以考查通过比较和分析把握知识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的能力。
【详解】体液是指人体 “内”所有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消化道与外界向通,所以消化液不属于体液,选B。
【点睛】易错点: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内环境的一部分;消化道、呼吸道等与外界直接接触,所以消化液、呼吸道粘液,泪液等来自于体液,但不属于体液。
14.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O2、CO2、血红蛋白、K+ B. 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乳酸
C. 纤维蛋白原、Ca2+、卵磷脂 D. Na+、HPO42-、葡萄糖、胃蛋白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考查对内环境成分的判断,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详解】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过氧化氢酶在细胞内发挥催化作用,胃蛋白酶在消化道中,它们都没有在细胞外液中,因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纤维蛋白原分布于血浆中,Ca2+和卵磷脂是营养物质,靠血液的运输,选C。
【点睛】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靠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液的运输,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细胞分泌的抗体、激素、淋巴因子及血浆蛋白等也属于内环境成分。
15.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
A. 细胞代谢加快 B. 渗透压升高
C. 内环境的成分改变 D.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内环境的稳态,考查对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解释问题的能力。
【详解】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动态平衡。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所以成分改变,但酶的活性可能降低也可能升高,所以代谢加快或减慢;渗透压升高或降低都是失调。选C。
16.如图a、b、d表示内环境的三种组成成分,①②③④表示通过的具体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小肠绒毛细胞生活内环境是d和消化液
B. T细胞释放到a中的CO2只能来自线粒体
C. 红细胞从b中吸收葡萄糖消耗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D. 肺泡壁细胞吸收氧气生成水至少穿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内环境组成,意在考查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并结合图示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详解】内环境成分的关系中有组织液→淋巴→血浆过程,可知a是淋巴、b是血浆,d是组织液。
消化液不是内环境,A错误.
T细胞释放到a淋巴中的CO2只能产生于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产物,B正确.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红细胞也没有线粒体,C错误.
肺泡壁细胞吸收氧气生成水至少穿过6层磷脂分子,D错误.
【点睛】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肺泡壁细胞从肺泡中吸收氧气通过一层细胞膜,进入线粒体通过两层膜,每一层生物膜有两层磷脂分子。
17.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 浆细胞经主动运输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
C. ②中含激素、血浆蛋白、乳酸、CO2等物质
D. 长期营养不良引起②增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化学成分以及相互转化关系,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别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图象.
【详解】图中:①是淋巴、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
人体的内环境是细胞外液,不包括细胞内液,A错误.
浆细胞经胞吐分泌抗体,抗体不进入④细胞内液,B错误.
②是血浆,含激素、血浆蛋白、乳酸、CO2等物质,C正确.
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降低,水更多的进入组织液,引起③增多,D错误.
【点睛】抗体不能进入靶细胞发挥免疫作用;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靠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液的运输,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细胞分泌的抗体、激素、淋巴因子及血浆蛋白等也属于内环境成分。
18.病人进行临床治疗时,微量药物通常可用一定量的0.9%NaCl溶液溶解,再进行静脉注射,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 机体组织液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 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 机体血浆渗透压没变,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掌握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由于血浆的无机盐浓度是0.9%,所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大小基本不变;但会改变盐平衡,在神经-体液调节下,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选D。
19.2018年8月在韩国平昌举行的冬奥会上,运动员进行剧烈运动时,仍然能够保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维持体温的稳定是主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B. 兴奋传导时,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发挥作用
C. 剧烈运动时,由于消耗大量能量,血糖相对稳定,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减少
D.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pH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命活动的调节,涉及体温、血糖、血浆PH的平衡调节和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考查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体温的稳定是主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机体产热和散热恢复平衡,A正确.
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然后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发挥作用,B正确.
剧烈运动时,由于消耗大量能量,血糖浓度下降,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以升高血糖,维持平衡,C错误.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释放到血液中后会和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正确.
【点睛】剧烈运动能量需求增多,代谢加强,所以代谢的底物消耗增多,代谢产物增加,产热增多,因此涉及内环境稳态多方面的调节。
20.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 当①受到刺激时,该处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C. 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 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要求学生识记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反射弧结构的理解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A正确;
B、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B正确;
C、图中②是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C正确;
D、③处于传出神经上,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D错误.
故选:D。
【点睛】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所以兴奋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单向传递。脊髓和大脑皮层之间有神经联系,所以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产生感觉。
21.如图是细胞膜上离子通道处于不同状态的示意图,神经纤维膜上有两种离子通道,一种是钠离子通道,一种是钾离子通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离子通道可通过主动转运来维持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
B. 恢复静息电位时时钠离子通道关闭和钾离子通道开放
C. 给予适宜刺激时钠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通道关闭
D. 静息状态时钠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通道开放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考查对电位变化的理解和对图示的解析能力。
【详解】离子通道是被动运输的通道,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是靠主动转运来维持,A错误.
静息电位的恢复和维持时,钠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通道开放,B D正确.
给予适宜刺激时钠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通道关闭,钠离子内流,被刺激部位电位变化,产生兴奋,C正确.
【点睛】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表现为兴奋;随后,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电位由外负内正变为外正内负,恢复静息电位。
22.将灵敏的电位计的两极如图所示分别置于膝跳反射反射弧中的a处外表面和b处的内表面,若在d点对神经细胞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则刺激后电位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 )
A. 不偏转 B. 偏转一次 C. 偏转两次 D. 先左后右,再向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意在通过题图和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进行分析判断作答能力.
【详解】静息状态时a、b处电位均为外正内负,由于a处电极在外表面和b处在内表面,因此指针偏向右;膝跳反射反射弧只有两个神经元,兴奋只能由左侧神经元传向右侧神经元,d处受到刺激时,兴奋只能传导到b处,膜内电位变为正电位,而此时a处为正电位,两极电位差消失,所以指针向左偏至电表的中间。选B。
【点睛】指针的偏转是由于两个电极部位的膜电位不同造成的,有几次差异就有几次电流通过电表,指针的偏转方向是从正电位向负电位方向偏转。
23.下列有关人体高级中枢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期中考试中认真答题只与大脑皮层中的躯体运动中枢和视觉性语言中枢有关
B. 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所有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C. 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 大脑皮层H区受损患者听不到说话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脑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详解】参与答题过程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及躯体运动中枢等,A错误。
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B错误.
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正确.
大脑皮层H区受损患者听得见但听不懂说话,D错误.
【点睛】S区受损,病人与发音有关的肌肉虽未瘫痪,却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临床上称运动性失语症; H区受损,患者能讲话,但混乱而割裂,能听到别人讲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对别人的问话常所答非所问,临床上称为感觉性失语症; W区受损,虽然其他的运动功能仍然保存,但写字、绘画等精细运动发生障碍,临床上称为失写症;V区受损时,患者视觉无障碍,但原来识字的人变为不能阅读,失去对文字符号的理解,称为失读症。
24.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功能和激素间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 垂体是人体体液调节的中枢
B. 甲状腺、性腺、肾上腺分泌激素均可受垂体的控制
C. 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促进人和动物的生长,但侧重点不同
D.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动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详解】下丘脑是人体体液调节的中枢,A错误。
垂体通过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分别调控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的分泌活动,B正确。
甲状腺激素主要促进发育,生长激素主要促进生长,C正确。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浓度,它们的分泌又都受到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D正确.
【点睛】下丘脑能够通过神经、促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激素对相关内分泌腺进行调节;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在促进身体的生长和发育上属于协同关系;激素调节生命活动,激素的分泌受调节效果的反馈调节。
25.下列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不断合成糖原使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
B. 既有激素调节,也有神经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
C. 既有激素调节,也有神经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
D.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协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血糖平衡的调节,涉及调节过程、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激素之间的关系等,考查理解和把握知识要点,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
【详解】当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时,细胞合成糖原使血糖浓度趋于平衡,A错误.
血糖平衡由激素和神经共同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B错误,C正确.
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二者是拮抗关系,D错误.
【点睛】人体血糖的调节以体液的调节为主,同时又受到神经的调节。当血糖含量升高的时候,下丘脑的相关区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并同时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降低。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另一项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并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
26.下列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安静时主要由肝脏代谢产热
B. 人体的蒸发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进行
C. 寒冷刺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利于产热
D. 炎热时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是通过体液调节实现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人体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机理,识记人体体温调节的具体过程及该过程中涉及到的激素和激素的作用。
【详解】安静时以肝脏等内脏器官代谢产热为主,运动时主要由肌肉产生,A正确.
人体的蒸发散热主要通过汗腺分泌汗液,然后汗液蒸发吸收热量,B正确.
寒冷刺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量,C正确.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和舒张是通过神经调节实现的,D错误.
【点睛】肝脏和肌肉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辐射散热是皮肤散热的主要途径,炎热时汗液蒸发散热是重要的途径;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是反射弧的效应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受神经调节。
27.某成年人从25 ℃环境来到10 ℃环境中,体温维持正常,其散热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b段产热速率小于d~e段
B. 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与外界对流散热增多
C. c~d段的散热量等于产热量
D. d~e段甲状腺激素含量比a~b段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曲线图和识记、理解能力,注意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详解】环境温度低于体表温度时,温差越大散热速率越大,A正确.
b~c段刚刚进入低温环境,环境与体表散温差增大,机体与外界对流散热增多,B正确.
c~d段通过机体神经和体液的调节,散热速率减小但仍然大于产热量,体温还未正常,C错误.
d~e段环境温度比a~b段低,产生的甲状腺激素多,以促进机体产热,D正确.
【点睛】进入寒冷环境散热速率增大,体温降低;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达到新的产热散热平衡,体温恢复稳态。
28.胃酸能杀死病原微生物和泪液的杀菌作用,在生物学上叫做( )
A. 第一道防线 B. 第二道防线
C. 非特异性免疫 D. 特异性免疫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体的三道防线,意在考查识记和理解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详解】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故泪液、胃液和唾液的杀菌作用,均属于第一道防线,选A。
【点睛】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29.T细胞的作用叙述最完整的一组是( )。
①处理抗原 ②分泌淋巴因子 ③识别抗原 ④分化为记忆细胞 ⑤分化为效应T细胞
A. ②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本题考查T细胞的作用,属识记内容,应理解、记忆并举。
【详解】处理抗原是吞噬细胞的作用,故①错误;
在体液免疫中能分泌淋巴因子,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故②正确;
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特异性的识别抗原,故③正确;
受抗原刺激后,T细胞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④⑤正确;
选C.
【点睛】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的免疫细胞的生理作用分门别类的进行直接,牢固记忆是顺利解答的关键。
30.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B. 细胞1、2和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C. 细胞1~5中都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D. 细胞1~5除4外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知识及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辨识图示信息的能力,属于理解层次
【详解】图中细胞1是吞噬细胞、细胞2是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4是浆细胞、细胞5是记忆细胞、物质a是抗体
①、②、③过程中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识别抗原,识别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A正确.
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B正确.
上述细胞的形成都是经有丝分裂形成的,其DNA是完全一样的,因此每个细胞中均含有合成a的基因,C正确.
吞噬细胞识别抗原属于非特异性识别,D错误.
【点睛】体细胞的形成都是经有丝分裂形成的,其DNA是完全一样的,因此每个细胞中均含有合成抗体的基因,但只在浆细胞中得到表达。
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没有对抗原的识别作用。
31.如图表示A,B两妇女在1到5月血浆中人乳头瘤状病毒抗体的相对含量。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妇女A可能曾经感染过人乳头瘤状病毒
B. 妇女A的非特异性免疫较妇女B强
C. 两人均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
D. 人乳头瘤状病毒疫苗可以刺激妇女A机体产生了相应的记忆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涉及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二次免疫的特点,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分析题图可知,妇女A在2月份有一次免疫反应,可能是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A正确。
抗体的多少只反应体液免疫,不能判断非特异性免疫的强弱,B错误.
A、B妇女均在5月份产生了抗体,可能是在4月份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C正确。
人乳头瘤状病毒疫苗刺激机体会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可以进行二次免疫反应,D正确。
【点睛】分析题图信息可知,妇女A有两次免疫反应,一次在2月份,第二次在5月份,且第二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速度快,数量多;妇女B只有一次免疫反应,在5月份,产生的抗体数量少。
病原体和疫苗都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32.下列有关免疫失调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艾滋病是由于HIV病毒侵入人体后,攻击T细胞,使人体细胞免疫系统功能遭到破坏
B. 自身免疫病是自身正常细胞成为抗原而受到抗体攻击,无传染性
C. 机体只要接触到过敏原就会引发过敏反应
D. 人体免疫系统功能过强或过弱,都会引发机体功能紊乱,出现免疫失调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免疫失调,考查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过程,掌握由于免疫失调而引起的疾病的类型,能准确判断各选项中疾病的类型和发病原因,
【详解】HIV病毒侵入人体后,攻击T细胞,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系统功能均遭到破坏,A错误。
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将自身正常细胞认为是抗原攻击而引发的疾病,B错误。
机体至少是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才引起过敏反应,C错误。
人体免疫系统功能过强或过弱,都会引发机体功能紊乱,均是免疫失调,D正确.
【点睛】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有重要作用;自身免疫病的外因是病原体感染,内因是自身免疫能力过强;初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引起过敏反应。
33.下图表示细胞之间信息的传递方式,其中细胞Ⅰ、Ⅱ和物质E、F的关系不可能是( )
细胞Ⅰ
细胞Ⅱ
物质E
物质F
A
垂体细胞
甲状腺细胞
促甲状腺激素
受体
B
效应B细胞
病原体
抗体
糖蛋白
C
甲状腺细胞
下丘脑细胞
甲状腺激素
受体
D
传出神经元
传入神经元
神经递质
受体蛋白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信息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正确理解图示信息,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详解】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以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A正确。
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病原体表面糖蛋白识别,消灭病原体,B正确。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反馈调节垂体的分泌活动,甲状腺激素与垂体的受体结合传递给垂体信息,C正确。
传入神经元通过递质将兴奋传递到传出神经元,不能逆转,D错误。
【点睛】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之间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又对垂体和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34.动物和人体都是开放的系统,要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都离不开生命活动的调节。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而人体内则具有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B. 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的机理是促进肝糖原氧化分解供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其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C. 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D. 有的内分泌腺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可看作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答案】B
【解析】
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而人体内则具有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正确;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但不能促进肝糖原氧化分解供能,B错误;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C正确;有的内分泌腺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可看作反射弧的组成部分,D正确。
35.进行长时间的重体力劳动时,人体仍能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中的CO2刺激大脑的呼吸中枢,加快呼吸,维持pH稳定
B. 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增加散热维持体温稳定
C. 胰高血糖素主要促进肝糖原水解以维持血糖稳定
D. 垂体通过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合成,维持渗透压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过程、调节机制及生理意义,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呼吸中枢不在大脑而在脑干中,A错误。
在重体力劳动时机体产热增加,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和汗腺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稳定,B错误。
在进行长时间重体力劳动时,血糖降低,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维持血糖平衡, C正确。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D错误。
【点睛】体温升高时主要是增加散热维持体温平衡。
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36.下列关于生长素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极性运输不均匀导致的
B. 生长素的运输可能有横向运输、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
C. 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D. 无子西瓜的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是由邻近的芽和幼叶产生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长素,涉及生长素的运输、生理作用、向光性及无子果实,考查识记、理解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详解】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横向运输导致向光侧与背光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A错误.
生长素的运输可能有横向运输、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B正确.
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而促进植物的生长,C错误.
无子西瓜的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是由二倍体的花粉提供的,D错误.
【点睛】极性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幼根等幼嫩部位素能形态端向形态端运输能单向运输称极性运输
非极性运输:熟组织素通韧皮部筛管进行非极性运输
横向运输:某些刺激(单侧光、引力等)影响素能受刺激部位(胚芽鞘尖端)发横向运输(接受刺激部位能发横向运输)
在二倍体西瓜的花粉中,除含有少量的生长素外,同样也含有使色氨酸转变成生长素的酶系。当二倍体花粉萌发时,形成的花粉管伸入到三倍体植株的子房内并将自身合成生长素的酶体系转移到其中,从而在子房内仍能合成大量的生长素,促使子房发育成无子果实。
37.如图所示甲表示植物的生长速度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乙表示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植物幼苗的生长状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若乙图中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BC段,则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DE段
B. 若乙图中Ⅳ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CD段,则Ⅲ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AB段
C. 生长素对Ⅰ、Ⅳ处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对Ⅱ、Ⅲ处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D. 图甲和图乙表明了生长素具有两重性及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考查识记根和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度,能够判断图乙中四处生长素浓度关系以及对图表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详解】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小于Ⅱ处,但Ⅰ处生长速度比Ⅱ处快,所以A正确.
Ⅳ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Ⅲ处长素浓度,Ⅳ处比Ⅲ处生长快,故B正确.
生长素对Ⅱ处的生长起抑制作用,对其它三处其促进作用,C错误.
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对Ⅳ处生长是促进作用,而对Ⅲ处的生长其抑制作用,所以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D正确.
【点睛】由于重力的作用,使生长素浓度Ⅰ处<Ⅱ处,Ⅲ处<Ⅳ处;但是由于根对生长素浓度更敏感,Ⅱ处浓度高导致该处生长受抑制,而茎的Ⅳ处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反而更快.即根的向地性能够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茎的背地性未能体现两重性.
38.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不同发育阶段,激素含量的不同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B. 植物激素通过影响细胞内的代谢活动对生命活动调节
C. 生长素与乙烯通过拮抗作用,共同促进果实发育
D.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产生部位不唯一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长素,涉及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合成、激素之间的关系等,考查识记和理解及系统掌握知识的程度。
【详解】细胞代谢受基因的控制,所以植物不同发育阶段,激素含量的不同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A正确.
生命活动以代谢为基础,植物激素通过影响细胞内的代谢活动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B正确.
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而乙烯促进果实的成熟,不是拮抗关系,C错误.
生长素产生植物的幼嫩部位,嫩叶、未成熟种子、根尖、形成层都能合成,D正确.
【点睛】拮抗是指激素对同一个生理活动表现出不同的作用效果的现象;果实的成熟和发育不是同一个生命活动。
39.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等种植、保存方面已有较多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刚摘下的青柿子熟化可采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
B.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芦苇可使其增产
C. 连续阴雨,通过喷洒NAA可防止小麦减产
D. 植物生长调节剂容易合成、原料广泛、作用时间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涉及生理作用、特点和应用,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
【详解】乙烯利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A正确.
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茎的生长,B正确.
连续阴雨小麦授粉率降低,结籽率低,通过喷洒NAA不能防止小麦减产,C错误.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具有激素类似作用的化学物质,容易合成、原料广泛、作用时间长,D正确.
【点睛】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以种子为产量的作物不能通过使用生长素类似物提高产量;由于植物体内没有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酶,所以作用时间长。
40.某小组开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课题研究,在制定实验方案过程中,下列哪一项可以不考虑( )
A. 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
B. 查资料或进行预实验,确定实验浓度范围
C. 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
D. 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分析,设计预实验、变量控制、对照的设置等,属于理解层次.
【详解】由于要探究最适浓度,所以要配置一系列浓度梯度,以确定最适浓度范围,A要考虑。
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确定实验浓度范围,减少实验误差,可以查资料或进行预实验,B要考虑.
用蒸馏水处理扦插枝条的对照组,可以知道某一浓度是促进还是抑制,该实验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不需要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选C。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为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严格控制无关变量,D要考虑。
【点睛】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因变量为生根数,因此其它包括:芽的数量、浸泡时间、环境因素等均属于无关变量,在实验中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
二、非选题
41.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如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Z表示的_____________。
(2)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如图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①由于蜥蜴______________,导致生存斗争加剧,两种性状出现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W的基因频率为0.6,那么Ww的基因型的频率为___________;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若分趾蜥蜴性每年减少10%,联趾蜥蜴每年增加10%,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第二年Ww的基因型的频率为__________;说明自然选择直接选择_______________,W基因频率___________(“ 上升”、“下降”或“不变”)。
(3)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题(2)图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__多样性。
【答案】 (1). 隔离(生殖隔离) (2). 过度繁殖 (3).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4). 48% (5). 46.4% (6). 表现型 (7). 下降 (8). 基因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生物进化的单位,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1)Z的作用是导致产生了蜥蜴新物种,所以 Z表示的生殖隔离。
(2)①过度繁殖使种群密度增大,食物和空间变得有限,种内斗争加剧,所以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生存斗争加剧。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从而出现新的相对性状,相对性状的出现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②W的基因频率为0.6,则w的基因频率是0.4,那么Ww的基因型的频率为0.4×0.6×2=0.48=48%;WW的基因型频率是0.6×0.6=36%,ww的基因型频率是16%;个体数分别按48、36、16计,分趾减少10%后WW、Ww的个体数分别为32.4、43.2,联趾蜥蜴每年增加10%后ww数目为17.6,所以Ww的基因型的频率为32.4÷(32.4+43.2+17.6)= 46.4%,由于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第二年Ww的基因型的频率不变,仍为46.4%;自然选择直接选择生物的表现型;由于分趾蜥蜴每年减少,联趾蜥蜴每年增加,所以W基因频率下降。
(3)从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图示群体表现型的变化反映了基因多样性。
【点睛】当 群体无限大、随机交配、没有突变、没有迁移、没有任何形式的自然选择时群体中各基因型的比率从一代到另一代保持不变。
42.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四种体液,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请据图回答:
(1)A~D中[ ]____________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A、B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____。
(3)如果①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D中细胞需要穿过____层膜;②表示C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____________(系统)协助完成。
(4)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并没有使pH值发生明显变化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
(5)肝细胞与A、C处氧气浓度大小为__________________。
(6)维持血浆的渗透压无机盐离子主要是___________,高钠饮食会提高血浆的渗透压,进而使更多的水通过__________________方式进入组织液和血浆,导致体重的增加和血压上升。
【答案】 (1). C 组织液 (2). A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蛋白) (3). 5 (4). 循环和呼吸 (5). 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CO2,CO2增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将多余的CO2排出体外 (6). A>C>肝细胞 (7). 钠离子和氯离子 (8). 渗透或自由扩散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综合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据图示可知,B为单向循环,故为淋巴;淋巴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故A为血浆,C为组织液,D为细胞内液,①为排出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②为从外界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1)组织液即C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A、B即血浆和淋巴的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蛋白),淋巴中蛋白质相对较少。
(3) O2由肺泡到细胞内液中需要穿过一层肺泡壁细胞、两层毛细血管壁细胞、一层细胞膜,共5层膜; 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由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协助完成。
(4)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后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CO2,这是体液调节;血浆CO2浓度升高刺激呼吸中枢,通过神经调节使呼吸加深、加快,将多余的CO2排出体外,所以血浆pH值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5)由于氧气从血浆扩散到组织液再到细胞内液,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A>C>肝细胞。
(6) 溶液渗透压与单位体积溶液中微粒的数目有关,血浆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数量最多,所以维持血浆的渗透压无机盐离子主要是钠离子和氯离子,水以渗透或自由扩散的方式进行跨膜运输。
【点睛】血浆pH依赖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维持;判断体内不同部位氧气或二氧化碳的浓度大小,按它们自由扩散或扩散的方向判断,它们是顺相对含量梯度进行的。
43.下图是人体排尿反射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排尿反射中,兴奋在传入神经上传导是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当其兴奋时膜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成年人可以有意识的憋尿,而婴儿却不能,二者的排尿的神经中枢的功能的差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些成年人由于外伤出现像婴儿那样尿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人因为吃食物过咸,引起_____________渴觉中枢兴奋,通过饮水补充;另一方面通过________________水平衡调节中枢兴奋,____________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而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答案】 (1). 单向 (2). 正电位→负电位 (3). 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 (4). 大脑皮层中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受损 (5). 大脑皮层 (6). 下丘脑 (7). 下丘脑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以排尿反射为例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的分析能力。
【详解】(1)自然情况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
(2)排尿活动与脊髓低级中枢和大脑高级中枢有关,成年人可以有意识的憋尿,是因为成年人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到大脑高级中枢的控制,而婴儿大脑机能不完善,对脊髓中的排尿反射中枢的控制能力差。
(3)结合上述分析,某些成年人外伤导致大脑相关神经中枢受损,对脊髓排尿反射中枢的控制作用减弱或丧失。
(4)渴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水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
【点睛】神经纤维可以双向传导兴奋,但正常情况下,在生物体内是单向传导的;脊髓和大脑之间存在双向的神经联系;感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相关神经中枢;
44.人体感染病毒出现炎症时,神经、体液、免疫机能是相互协调的,请回答神经一体液—免疫调节的相关问题:
(1)炎症反应时,破损细胞释放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引起邻近血管扩张并增加了血管的渗透性,使流向伤口的血液增多,组织胺引起邻近血管扩张等现象属于_______调节。
(2)若炎症部位是感染新甲型H7N9流感病毒病人的咽部,通常需要经________的摄取和处理,该病毒在体液中与浆胞产生的________结合,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若要消灭侵入宿主细胞的流感病毒,要依赖免疫系统产生的________细胞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功能;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中T细胞识别的抗原是否相同?_____________。当同种抗原再次侵入人体后,浆细胞可由受到抗原刺激的____________(填细胞名称)增殖分化产生。
(3)已知青霉素的作用机理是抑制原核细胞细胞壁的形成,从而达到灭菌的作用。当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青霉素进行治疗。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会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这种现象是人体免疫功能失调中的_____________ 。
(4)人在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使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在此过程中,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胰岛A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以升血糖。去甲肾上腺素属于__________(填“神经递质”或“激素”)。
【答案】(1). 体液 (2). 吞噬细胞 (3). 抗体 (4). 效应T (5). 防卫 (6). 不同 (7). B细胞和记忆细胞 (8). 不能 (9). 过敏反应 (10). 神经递质
【解析】
【分析】
以人体感染病毒出现炎症为例,考查神经、体液、免疫机能是相互协调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以考查识记和应用能力。
【详解】(1)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队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为体液调节,所以组织胺引起邻近血管扩张等现象属于体液调节。
(2)病原体进入内环境通常需要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浆细胞的功能是分泌特异性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物,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亲密接触,使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进而被抗体消灭,对外来的抗原的清除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中T细胞识别的抗原不同。当同种抗原再次侵入人体后,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3)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不能用青霉素进行治疗病毒感染。青霉素是过敏原,可以引起少数人发生过敏反应。
(4)去甲肾上腺素是由交感神经末梢释放作用于靶细胞,因此属于神经递质。
【点睛】去甲肾上腺素若由腺体分泌通过血液运输调节生命活动,属于体液调节;若由神经末梢分泌经突触间隙作用于靶细胞则是神经调节。
45.为研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豌豆黄化幼苗茎切段伸长的影响,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一:用不同浓度的IAA和GA分别处理相同的茎切段,结果如图1所示;
实验二:将相同的茎切段自顶端向下对称纵切到3/4处后,分别作不同的处理,一段时间后,结果如图2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少了一组数据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1实验结果中IAA处理的结果,能否得出IAA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想进一步研究IAA和GA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则应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茎切段作为实验组。
(3)分析图2结果,研究者推测IAA和GA的作用部位有差异,用图2中的甲、乙、丙三组弯曲部位的茎切段作为实验材料,分别制作__________(填“横切片”、“纵切片”)进行显微观察。若乙组与甲组对比,观察到乙组________________现象,则表明IAA作用于表皮细胞;若丙组与甲组对比,观察到丙组_________________现象,则表明GA作用于内部组织细胞。
【答案】(1). 空白对照组(或只用等量蒸馏水处理组) (2). 不能 (3). 在浓度为250μmol·L—1时促进作用减弱但仍比2μmol·L—1、10μmol·L—1时作用大 (4). IAA和GA同时 (5). 纵切片 (6). 表皮细胞较长 (7). 内部组织细胞较长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相关实验的设计能力,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的能力。
【详解】(1)实验一中只有使用激素的实验,没有使用蒸馏水的对照实验,所以实验图1中少空白对照组数据。
(2)根据图1实验结果可知,在浓度为250μmol·L—1时促进作用减弱但仍比2μmol·L—1、10μmol·L—1时作用大,所以不能说明出现抑制现象,因此不能反映两重性;实验中IAA和GA都是单独作用于茎段,要研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应该同时用两种激素处理茎切段作为实验组。
(3)茎段的伸长是细胞纵向生长的结果,所以应分别制作纵切片进行显微观察。由于乙组用IAA处理,所以乙组表皮细胞较长时,表明IAA作用于表皮细胞;丙组用GA处理,当内部组织细胞较长时,表明GA作用于内部组织细胞。
【点睛】两重性是指既表现促进又表现抑制的现象;实验结果分析的关键是找准自变量。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