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模块诊断试题 (解析版)
展开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8-2019学年
高二下学期2月模块诊断试题
1.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导致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细胞死亡。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 PM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B. 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表明已进入人体内环境
C. PM2.5由肺泡穿过5层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并影响其功能
D. PM2.5进入人体细胞的部分途径是血浆→组织液→人体细胞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颗粒物中的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浆,但人体血浆中有缓冲物质,所以人体的血浆PH值基本维持稳定,A错误;颗粒物进入肺泡,肺泡不属于人体内环境,B错误;由肺泡进入红细胞需要穿过肺泡壁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及红细胞的细胞膜与血红蛋白结合,因此应该穿过5层细胞膜,C错误;PM2.5进入人体细胞的部分途径是血浆→组织液→人体细胞,D正确。
考点:本题意在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垂体主要由前叶和后叶两部分组成,其中垂体后叶没有激素合成能力,它所释放的激素由下丘脑产生。如图表示人体下丘脑参与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表示结构,a-f表示激素分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d的分泌量增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 血糖浓度高时,激素f的分泌会增加
C. ③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可以作为效应器的组成部分
D. 若给动物饲喂含有大量c的食物,下丘脑合成并分泌a的量将减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分析知①②③分别代表垂体前叶,垂体后叶,胰腺。a-f表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性激素、抗利尿激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激素d的分泌量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A错误;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会增加降低血糖浓度,B正确;③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可以作为效应器的组成部分,C正确;若给动物饲喂含有大量c的食物,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使下丘脑合成并分泌a的量将减少,D正确。
考点:本题结合激素调节考查下丘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3.下图为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成分包括a、b、c三种液体 B.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为A、B、C
C. b中的物质经微动脉端进入a D. 淋巴细胞的细胞外液可以是a和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A、B、C分别代表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a、b、c、d四种液体分别代表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A项中内环境成分包括a、b、d三种液体,A错误;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B错误;b中物质经微静脉端进入a,C错误;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淋巴和血浆中,D正确。
考点:本题意在考查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4. 下列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的过程中,只有神经调节的是( )
A. 在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量
B. 饭后血糖过高,使胰岛素分泌增加
C. 剧烈运动的人的呼吸加快、加深
D. 生殖季节动物的性行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属于神经调节,A正确。其他选项中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
考点:本题考查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5.若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 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 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D. 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的过程:病原体侵入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暴露出特有的抗原,并呈递给T细胞,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并将抗原进一步消灭。
【详解】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能摄取和处理抗原,暴露出抗原决定簇,A正确;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均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B正确;浆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分裂,C错误;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睛】对于体液免疫的过程及体液免疫过程中各种免疫细胞的功能的掌握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6.用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小鼠体内可能
A. 产生过敏反应
B. 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
C. 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
D. 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是抗原,在初次感染小鼠后会发生相应的体液免疫反应,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会与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
【详解】过敏反应是过敏原再次侵入时机体免疫过强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过敏原初次进入不会引起过敏反应,A错误。免疫过程中,浆细胞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会与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B错误。体液免疫具有特异性,当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为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C正确。当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会发生二次免疫,二次免疫效果更强,产生的抗体更快更多,D错误。
【点睛】过敏反应和二次免疫都是抗原再次侵入时发生的免疫反应,但过敏反应是异常的免疫反应,二次免疫是正常的免疫反应。
7. 下列与顶端优势原理无关的一项是( )
A. 枝条扦插 B. 茶树摘心
C. 棉花打顶 D. 果树修剪
【答案】A
【解析】
考查顶端优势原理的应用。顶端优势原理是顶芽产生生长素极性运输且主动运输到侧芽,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过高而生长受抑制现象。枝条的扦插是利用芽产生生长素促进其生根,茶树的摘心、棉花打顶、果树修剪是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枝生长,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
8.如图为三种自身免疫病引起糖尿病的过程图,则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或缓解症状的糖尿病发病途径是图中的(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Y1能与胰岛B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使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Y3能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升高.因此,这三种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的是①和②;青省年型(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正常,但患者仍表现出糖尿症状,最有可能是类似于图示中的③,即胰岛B细胞可以分泌胰岛素,但其不能和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
考点:本题考查糖尿病的三种病因,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9.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只进行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
B. 较高浓度的生长素一定能促进插条生根,且数量较多
C. 乙烯不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但能促进果实成熟
D. 赤霉素引起植株增高的主要原因是能促进细胞的分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生长素在成熟组织中还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A错误;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一定范围内促进生长,高于则抑制生长,因此较高浓度的生长素一定能促进插条生根,是错的;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C正确;赤霉素引起植株增高的主要原因是促进细胞伸长,D错误。
考点:本题意在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0. 下图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兴奋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
B. 神经冲动在②和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C. ②受损时,刺激④仍能引起⑤活动;③不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D. 如果在②处的某一点膜外安放灵敏电流表,给予④一个适宜强刺激,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③中结构可知,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反射弧上兴奋的传导方向应该是①→②→③→④→⑤,A项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B正确;传入神经受损,刺激传出神经仍能引起效应器反应,③是脊髓,不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不能由传出神经传至传入神经,所以给予④一个适宜强刺激,②处不能测到电位变化,D正确。
考点:本题意在考查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1.如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兴奋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下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处和c处的动作电位是同步发生的
B. 从图可看出c处先产生兴奋再传到a处引起兴奋
C. a处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D. 兴奋由a→b→c的传递过程中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从突触前神经元传到突触后神经元,前后是不同步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考点:本题意在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2.将灵敏电流计连接到图1神经纤维和图2突触结构的表面,分别在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接点距离相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分别刺激a、d点时,指针都偏转1次
B. 分别刺激b、c点时,指针都偏转2次
C. 由于a点离两个接点距离相等,所以刺激a点,理论上指针不偏转
D. 分别刺激a、b、c、d 4处,其中只有1处指针偏转1次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1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传导的方向是双向的,图2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由图示可知,有突触小泡的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无突触小泡的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
【详解】静息时,膜内外电位是外正内负,刺激a点时,膜电位发生变化,变为外负内正,并双向传导,到达两个电极的时间相等,所以电流计指针不偏转,A错误,C正确;刺激b点时,传到右边电极指针偏转一次,传到左边电极指针偏转一次,共偏转2次。刺激c点时,因为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大于突触中的速度,膜电位变化传到左侧电极的时间比传到右侧电极的时间短,指针偏转2次,B正确;刺激d点时,因为突触的电位只能由前膜向后膜传递,所以指针偏转一次,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信息“a点离左右两个接点距离相等”,再根据题意作答。
13.下图甲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示意图,图乙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c段和①〜③段Na+通道开放,神经纤维膜内外Na+浓度差减小
B. 若神经纤维膜外K+浓度增大,甲图中c点将上升
C. 静息电位是指图乙AB之间膜内的电位差
D. 机体内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单向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2)动作电位: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详解】a〜c段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部位Na+通道开放,Na+协助扩散进入细胞,神经纤维受刺激部位膜内外Na+浓度差减小,而由图中①〜③段膜内外电位情况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可知,①〜③段即将恢复静息电位,故可表示K+通道将开放,A错误;c点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所以若将离体神经纤维膜外Na+浓度增大,则Na+内流量增多,甲图的c点将上升,但K+浓度影响的是静息电位,增加神经纤维膜外K+浓度,不改变动作电位的峰值,B错误;静息电位是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的外正内负的电位,而不是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的电位差,C错误;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中是由感受器感受刺激,经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最后传到效应器,故机体内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单向的,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以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为载体,考查了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识记神经纤维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而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14. 下列关于抗体、酶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1)都具有专一性
(2)发挥作用后都会失活
(3)发挥作用都与糖蛋白有关
(4)都通过胞吐进行分泌
(5)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6)产生过程都需要ATP
A. (1)(6)
B. (1)(3)(4)(6)
C. (1)(3)(4)(5)(6)
D. (1)(2)(3)(4)(5)(6)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①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神经递质能被突触后膜的受体特异性识别,①正确;
②酶发挥作用后能保持活性一段较长时间,抗体、神经递质会失活,②错误;
③酶的催化与糖蛋白无关,③错误;
④细胞内酶不会分泌到细胞外,不通过胞吐作用,④错误;
⑤细胞内酶不是内环境成分,抗体和递质是内环境的成分,⑤错误;
⑥物质合成都需要ATP,⑥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抗体、酶与神经递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15.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同一种植物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高于幼根
B. 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
C. 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
D. 用一定浓度的IB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
【答案】A
【解析】
同一种植物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大小依次为幼根高于幼芽高于幼茎;所以选A。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的应用
16.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2,4-D进行了如下实验:①配制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共6组;②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桂花枝条,均分6组,将插条下端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10分钟后取出,进行无土栽培;③一段时间后取出,统计每组枝条生根数目并计算平均值,结果如表:
2,4-D浓度(mol/L)
0
10-15
10-14
10-13
10-12
10-11
生根平均值
2.0
3.8
7.2
9.4
15.1
20.3
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A. 促进桂花枝条生根的2,4-D最适浓度是10-11 mol/L
B. 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枝条生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C. 超过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枝条生根有抑制作用
D. 相同浓度的2,4-D溶液和生长素溶液对枝条生根的作用相同
【答案】B
【解析】
表中2,4—D浓度为10-11mol/L时,生根数目最多,促进桂花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可能大于该浓度,A项错误;各浓度下生根数目均大于2,4—D 浓度为0 时,说明—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植物生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B项正确;根据实验结果,不能证明超过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植物生根有抑制作用,也不能证明相同浓度的2,4—D溶液和生长素溶液对枝条生根的作用相同,C项、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得出相应结论,而不是看选项本身的对错。
(2)明确促进、抑制作用均是与2,4—D 浓度为0 时相比较,而不是看生根数目的下降。
17.当植物受到环境刺激时,下图所表示的生长素的分布与生长的情形正确的是(黑点代表生长素的分布)( )
A. ①④⑥ B. ②④⑧ C. ③⑤⑥ D. ②⑤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多,背光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向光性,故①正确、②错误;③的尖端不见光,胚芽鞘应直立生长,故③错;经卷须在缠绕物外侧生长快,说明外侧生长素多,故④正确、⑤错误;胚根水平放置时,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在近地侧分布多,胚根对生长素敏感,近地侧生长受抑制,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故⑥正确、⑦⑧错。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作用原理。
点评:本题以图为载体,考查生长素的作用原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判断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18.正常人体处于0℃、30℃的环境中均能维持体温恒定,处于0℃的环境中时,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时,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同30℃的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因此a1>a2,b1<b2
B. 人体的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主要通过皮肤
C. 从30℃的环境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都会增加
D. 人体从30℃的环境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A
【解析】
任何状态下,正常人的体温始终保持相对稳定,故与30℃的环境相比,0℃环境中a1=a2,b1=b2,A错误;人体的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主要通过皮肤,B正确;从30℃的环境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 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都会增加,C正确;人体从30℃的环境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D正确。
【考点定位】体温平衡的调节。
【名师点睛】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体温和水盐的相对稳定。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来实现。水盐平衡的调节依赖于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通过增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来实现水分的调节。
19.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
①植物体内不同的腺体能够分泌不同的激素,脱落酸能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与脱落
②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③乙烯可以促进苹果和香蕉等果实的生长发育和成熟
④植物激素能够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⑤植物横放状态下茎的弯曲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⑥植物激素的形成可体现基因对生物性状的间接控制
⑦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番茄的花就能得到无子番茄
A. ②④⑥ B. ③⑤⑦ C. ②④⑦ D. ①③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人们发现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
2、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3、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用于培育无籽果实);(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4)控制性别分化。此外生长素类似物还应用于除草,作为“除草剂”。
【详解】①植物激素是由特定的部位产生的,而不是由腺体分泌的,①错误;②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因此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②正确;③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但不能促进果实的发育,③错误;④植物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能够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④正确;⑤植物横放状态下茎的弯曲生长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没有体现抑制作用,所以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⑤错误;⑥植物激素的形成可体现基因对生物性状的间接控制,⑥正确;⑦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授粉的番茄的花就可得到无子番茄,⑦错误。综上分析,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激素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掌握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含义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叙说。
20.图1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图解,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元素在图1中的B、D、E、F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的
B. 图1中的A与B、C、D、E、F间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
C. 图2中的食物链是植物→乙→丙→甲,乙对应图1中的F
D. 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增长最快的是a时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1分析,图中A-F分别表示大气中的CO2库、三级消费者、分解者、次级消费者、生产者、初级消费者。碳元素在群落内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A错误;图1中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能量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B错误;图2 中的食物链是植物→乙→丙→甲,乙对应图1中的F,C正确;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增长最快的是d时期,D错误。
考点:本题意在考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1. 假设某生态系统中的次级消费者摄入量为a[单位:kJ/(㎡.a)],粪便量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c,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次级消费者流向三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为(a-c)/5
B. 该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a-c)
C. 该次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b
D. 该次级消费者的呼吸消耗量为(a-b-c)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a-b,流向三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为(a-b)/5,A错误;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a-b,B错误;b为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错误;次级消费者的呼吸消耗量为a-b-c,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了某草原生态系统,研究小组绘制了如下图曲线。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理论上,该种群数量变化可呈现图中的“J”型曲线,则其种群增长率λ=2
B. 图中实线和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这种变化可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而可导致生物进化
C. 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1+m)n
D. 在图中所示的某时刻进行灭鼠,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可能的原因是灭鼠药对田鼠进行了选择,导致种群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虚线表示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情况,但实际条件下,草原生态系统中食物空间资源有限,又有天敌存在,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不能为J型,A错误;实线与虚线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种群个体减少,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B正确;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1+m)n,C正确;在图中所示的某时刻进行灭鼠,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可能是灭鼠药的选择作用,使带有抗药性的个体存活下来,之后带有抗药性的个体又不断繁殖,最终导致种群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D正确。
考点:本题意在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3. 将一处原始森林开辟成为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为了继续维持森林的生态平衡,应采用的措施是( )
A. 在森林里投放一些珍奇的野生动物,增加食物网的复杂性
B. 在森林中引种一些珍奇的野生植物,提高生产者的能量蓄积能力
C. 定期清理森林中的枯枝落叶,以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D. 对森林做简单的隔离,避免人类过多的干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森林里引入珍奇的野生动物或植物,有可能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从而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故AB错误;定期清理森林的枯枝落叶,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故C错误;人类对森林的干扰有可能打破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所以为了维持森林的生态平衡,需避免人类过多的干扰,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哪几项( )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在生产者上的太阳能。
(3)散失的热能不可以被生产者固定再次进入生态系统。
(4)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指次级消费者摄入到体内的能量。
(5)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小于10%,也不会大于20%。
(6)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7)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8)研究能量流动,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人类。
A. (1)(3)(7) B. (3)(7) C. (2)(3)(4) D. (3)(7)(8)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和转化等。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详解】(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1)错误;(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2)错误;(3)散失的热能不可以被生产者固定再次进入生态系统,(3)正确;(4)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指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4)错误;(5)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与20%之间,但也可能会小于10%或大于20%,(5)错误;(6)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会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6)错误;(7)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7)正确;(8)研究能量流动,可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8)正确。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意在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的吸收、传递和转化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5.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kJ),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涉及了三个营养级,其中A的形成代谢类型最可能是自养需氧型
B. 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1250kJ,从A到B比从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高
C. 欲使C增加6千克,则至少需要150千克A
D. 在该生态系统中,D是分解者
【答案】C
【解析】
由图可知A可以固定太阳能是生产者,主要包括的是绿色植物,代谢类型最可能是自养需氧型,B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路,呼吸作用消耗(175KJ),分解者分解(875KJ),流入下一营养级(200KJ),因此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1250kJ。从A到B能量传递效率=200/1250×100% =16%;从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30/200×100% =15%.欲使C增加6千克,则至少需要A=6÷20%÷20%= 150千克.
26.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甲、乙、丙三图可依次表示( )
A. 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
B. 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
C. 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D. 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甲图中物质循环是可以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进行的,因此表示物质循环;乙图中,能量流动只能是单向的,故乙图表示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可以是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是生物与环境之间,故丙图表示信息传递.
考点:本题通过图解考查了生态系统各功能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7. 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A. 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 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 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 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答案】D
【解析】
该群落演替属于自然演替,改造的目的不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28. 对真核生物的基因组文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含有某种生物的全部基因
B. 基因中含有启动子和内含子
C. 文库的基因是通过受体菌承载的
D. 文库中的全部基因可以在物种间交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真核生物的基因组文库中只有部分基因可以在物种间交流,D错误。
考点:本题意在考查真核生物的基因组文库,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9.下列关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切割质粒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均特异性地识别6个核苷酸序列
B. PCR反应中温度的周期性改变是为了DNA聚合酶催化不同的反应
C. 载体质粒通常采用抗生素合成基因作为筛选标记基因
D. 抗虫基因即使成功的插入到植物细胞染色体上也未必能正常表达
【答案】D
【解析】
【分析】
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大多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6个核苷酸序列,少数限制酶识别序列由4、5或8个核苷酸组成。PCR技术的过程:高温解链、低温复性、中温延伸。质粒中的标记基因一般用抗生素抗性基因或荧光标记基因。
【详解】大多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识别6个核苷酸序列,少数限制酶识别序列由4、5或8个核苷酸组成,A错误;DNA聚合酶只能催化脱氧核糖核苷酸合成DNA片段,不能催化其他反应,PCR反应中温度的周期性改变是为了变性、复性、延伸,B错误;通常采用载体质粒上的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筛选标记基因,C错误;抗虫基因成功插入到植物细胞染色体上后,是否能正常表达,还需要其他控制元件如启动子、终止子等控制,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和原理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掌握基因工程的原理,理解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是解题的关键。
30.人们常用DNA进行亲子鉴定。其原理是:从被测试者的血滴或口腔上皮提取DNA,用限制酶将DNA样本切成特定的小片段,放进凝胶内,用电泳推动DNA小片段分离,再使用特别的DNA“探针”去寻找特定的目的基因。DNA“探针”与相应的基因凝聚在一起,然后,利用特别的染料在X光下,便会显示由DNA探针凝聚于一起的黑色条码。被测试者这种肉眼可见的条码很特别,一半与母亲的吻合,一半与父亲的吻合。反复几次过程,每一种探针用于寻找DNA的不同部位形成独特的条码,用几组不同的探针,可得到超过99.9%的父系分辨率。请问,DNA“探针”是指( )
A. 某一个完整的目的基因 B. 目的基因片段的特定DNA
C. 与目的基因相同的特定双链DNA D. 与目的基因互补的特定单链DNA
【答案】D
【解析】
【分析】
探针是指以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染料等进行标记的已知核苷酸序列的核酸片段,可用于核酸分子杂交以检测目标核苷酸序列是否存在。据此答题。
【详解】探针不是一个完整的目的基因,而是与目的基因互补的DNA单链,A错误;探针不是目的基因片段的特定DNA,而是与目的基因互补的DNA单链,B错误;探针是单链DNA,C错误;探针是与目的基因互补的特定单链DNA,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DNA探针的概念,要求考生识记DNA探针的概念,明确探针是与目的基因互补的DNA单链,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31. 观察下图,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若A是HIV正在侵入B,则B最可能是 细胞。
(2)若A是B分泌出来的抗体,则B的可能直接来源是 细胞的增殖分化。
(3)若B细胞内部己经侵入了麻风杆菌,A细胞与B细胞密切接触,使B细胞裂解死亡,则A是 细胞。
(4)若A、B表示内环境组成的两部分,且A可渗入某结构形成B,但B不能形成A,则A表示 。
【答案】(1)T (2)B 记忆 (3)效应T (4)组织液
【解析】
试题分析:
(1)HIV攻击人体的T细胞;
(2)抗体由浆细胞产生,能分化成浆细胞的细胞为B细胞、记忆B细胞;
(3)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为效应T细胞;
(4)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中,组织液可以进入淋巴,而淋巴液不能回渗到组织液。
考点:本题意在考查免疫调节、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2.如图①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②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①中雪兔和狼之间明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
(2)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 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对植物增加消耗的能量是________kJ。
(3)图②中C代表的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_。
(4)下图是某地一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___(103kJ/m2·a),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___________。
【答案】(1)捕食
(2)3 600
(3)分解者
(4)110 15.625%
【解析】
试题分析:图甲中狼以雪兔为食.
(2)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需要植物的能量是40÷20%÷10%+30÷20%÷10%+10÷10%=3600kJ.
(3)图乙中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
(4)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为110. 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为[(0.25+0.05+2.1+5.1)-5]×103kJ/m2.y=2.5xl03kJ/m2?y,植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为(2.5+4+9+0.5)×103kJ/m2.y=16×103kJ/m2.y.该生态系统中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迹效率为(2.5xl03/16×103)×100%=15.625%.
考点:本题的知识点是食物网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3.实际生产中,农户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与单子叶农作物混生的双子叶杂草。左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影响,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代表单子叶农作物的曲线是 ___________(填序号)。
(2)所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最好在图中_____左右(字母ABCDE中任选一个表示)。
(3)当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在B~C段时,其对曲线①所代表的植物的作用是_____ 。
(4)在进行插条繁殖时,如果在枝条上保留一些正在生长的芽或幼叶,扦插枝条就容易生根,这是因为 ___________。
(5)如图一为桃树,二为龙爪槐,请回答龙爪槐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运输方向___(答A→B或B→A)。
(6)刚刚收获的马铃薯块茎种到土壤里不能发芽,其原因是块茎中含有较多的脱落酸使其进入休眠期,要解除它的休眠,促使其发芽,可用一定浓度的____(激素名称)处理。
【答案】 (1). ② (2). D (3). 促进 (4). 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5). B→A (6). 赤霉素
【解析】
【分析】
1、农业生产上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洒生长有某种双子叶植物杂草的单子叶作物田,以除去杂草,这说明不同的植物对生长素类似物反应的敏感度不同,即某种双子叶植物杂草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单子叶作物,在此浓度下杂草生长受抑制,而单子叶植物在这一浓度则能正常生长(促进生长)。
2、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详解】(1)由题意,在实际生产中,农户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与单子叶农作物混生的双子叶杂草,说明双子叶杂草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单子叶农作物,所以图中代表单子叶农作物的曲线是②。
(2)所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最好在图中D点左右,该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既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同时又抑制了双子叶杂草的生长。
(3)据图可知,当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在B~C段时,其对曲线①所代表的植物的作用是促进生长。
(4)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够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因此在扦插繁殖时,如果在枝条上保留一些正在生长的芽或幼叶,扦插枝条就容易生根。
(5)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即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是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所以桃树为A→B,龙爪槐为B→A。
(6)刚收获的马铃薯块茎含有较多的脱落酸,因此将其种到土壤里不能发芽。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所以要解除马铃薯块茎的休眠,促使其发芽,可用赤霉素处理。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意在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4.如图甲为人体反射弧示意图,乙为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a结构称为_____,在此处兴奋的传方向___向的,原因是_____,能接受外界温度变化刺激的是图中的 [ ]______,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结构是[ ]___。完成一个反射至少需要______个神经元。
(2)图乙中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包括_______(填序号)中,目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_______ 。
(3)当图乙中⑥中水分减少时,其浓度改变会刺激_________分泌________,促进肾小管对水分的重新吸收,使尿量减少。调节体温平衡的神经中枢是______。
(4)若图乙表示胰岛组织,当⑥中血糖浓度明显增加时,胰岛细胞合成分泌激素的变化是________。
【答案】 (1). 突触 (2). 单 (3). 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 ①感受器(或温度感受器) (5). ③神经中枢 (6). 2 (7). ⑥、⑦、⑨ (8).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9). 下丘脑 (10). 抗利尿激素 (11). 下丘脑 (12). 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减少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⑥是血浆、⑦是组织液、⑧是细胞内液、⑨是淋巴。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1)甲图中a、b结构称为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能接受外界温度变化刺激的是①感受器,而能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结构是③神经中枢。完成一个反射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如膝跳反射。
(2)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包括⑥血浆、⑦组织液、⑨淋巴。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当⑥中水分减少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产生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对水分的重新吸收,使尿量减少。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在下丘脑。
(4)血糖浓度明显增加时,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胰岛素增加,而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以调节血糖浓度,维持血糖平衡,实现内环境的稳态。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神经调节等相关知识,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35.请回答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问题。下表是基因工程中几种限制酶识别序列及其切割位点。图是转基因香蕉的培育过程,含目的基因的外源DNA和质粒上的箭头表示相关限制酶的酶切位点。
(1)从转基因香蕉培育图中反映了质粒作为运载体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基因工程中还可以用_____________作为运载体。
(2)图中的质粒和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不能使用SmaI酶切割,原因是_____________。
(3)下图是用___________ (限制)酶进行切割得到的目的基因。可以防止含目的基因的外源DNA片段切割后自身环化。
(4)人体细胞内含有抑制癌症发生的某基因,生物技术可对此类基因的变化进行检测。该基因含有800对碱基对(bp),用BamHⅠ切割得到的400bp,200bp,200bp,.用EcoRⅠ再次切割得到100bp,300bp,150bp,50bp,200bp.而患者体内获取的这段基因,用BamHⅠ切割得到的区段变为400bp,400bp ,用EcoRⅠ再次切割得到100bp,300bp,150bp,250bp.在正常人体内BamHⅠ和EcoRⅠ识别序列分别有______个和______个,患者体内发生了_______。
【答案】 (1). 有多个酶切位点、有标记基因、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保存 (2). λ噬菌体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3). SmaI酶会破坏目的基因和质粒上的标记基因 (4). BamHⅠ和HindⅢ (5). 2个 (6). 2个 (7). 基因突变
【解析】
【分析】
1、限制酶是指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2、运载体需要具有以下特点: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存在;具有一个或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具有标记基因等。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运载体是质粒,除此之外,λ噬菌体衍生物和动植物病毒也可作为运载体。
【详解】(1)质粒作为常用的基因工程的运输工具,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有:具有标记基因、具有一个或多个限制酶切点、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基因工程中还可以用λ噬菌体衍生物、动植物病毒作为运载体。
(2)由于目的基因和质粒上的标记基因中含有SmaI酶的酶切位点,若使用SmaI酶会破坏目的基因和质粒上的标记基因,所以图中的质粒和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时,不能使用SmaI酶切割。
(3)结合表格中不同限制酶识别的序列以及目的基因被切割后两端黏性末端的碱基组成可知,该目的基因左端是用BamHⅠ酶切割、右端是用HindⅢ酶切割得到的,这种使用不同酶切割后的目的基因的两端黏性末端不同,可防止含目的基因的外源DNA片段切割后自身环化。
(4)该基因含有800对碱基对(bp),用BamHⅠ酶切割得到的400bp,200bp,200bp,说明该基因中含有两个BamHⅠ酶的酶切位点。用EcoRⅠ酶再次切割得到100bp,300bp,150bp,50bp,200bp,说明切割后的片段中含有EcoRⅠ酶的两个酶切位点;而患者体内获取的这段基因,用BamHⅠ切割得到的区段变为400bp,400bp,用EcoRⅠ酶再次切割得到100bp,300bp,150bp,250bp,说明其中一个BamHⅠ酶的酶切位点发生了变化,未被BamHⅠ酶识别并切割,而EcoRⅠ酶的酶切位点是正常的,所以可说明患者体内发生了基因突变。
【点睛】本题结合基因结构图和运载体结构图,考查基因工程的技术和原理,重点是限制酶,要求考生认真分析图示,能根据图中和表中信息选择合适的限制酶,准确判断使用DNA连接酶连接的结果,再运用所学的知识答题。
高二下学期2月模块诊断试题
1.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导致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细胞死亡。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 PM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B. 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表明已进入人体内环境
C. PM2.5由肺泡穿过5层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并影响其功能
D. PM2.5进入人体细胞的部分途径是血浆→组织液→人体细胞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颗粒物中的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浆,但人体血浆中有缓冲物质,所以人体的血浆PH值基本维持稳定,A错误;颗粒物进入肺泡,肺泡不属于人体内环境,B错误;由肺泡进入红细胞需要穿过肺泡壁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及红细胞的细胞膜与血红蛋白结合,因此应该穿过5层细胞膜,C错误;PM2.5进入人体细胞的部分途径是血浆→组织液→人体细胞,D正确。
考点:本题意在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垂体主要由前叶和后叶两部分组成,其中垂体后叶没有激素合成能力,它所释放的激素由下丘脑产生。如图表示人体下丘脑参与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表示结构,a-f表示激素分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d的分泌量增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 血糖浓度高时,激素f的分泌会增加
C. ③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可以作为效应器的组成部分
D. 若给动物饲喂含有大量c的食物,下丘脑合成并分泌a的量将减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分析知①②③分别代表垂体前叶,垂体后叶,胰腺。a-f表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性激素、抗利尿激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激素d的分泌量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A错误;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会增加降低血糖浓度,B正确;③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可以作为效应器的组成部分,C正确;若给动物饲喂含有大量c的食物,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使下丘脑合成并分泌a的量将减少,D正确。
考点:本题结合激素调节考查下丘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3.下图为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成分包括a、b、c三种液体 B.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为A、B、C
C. b中的物质经微动脉端进入a D. 淋巴细胞的细胞外液可以是a和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A、B、C分别代表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a、b、c、d四种液体分别代表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A项中内环境成分包括a、b、d三种液体,A错误;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B错误;b中物质经微静脉端进入a,C错误;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淋巴和血浆中,D正确。
考点:本题意在考查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4. 下列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的过程中,只有神经调节的是( )
A. 在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量
B. 饭后血糖过高,使胰岛素分泌增加
C. 剧烈运动的人的呼吸加快、加深
D. 生殖季节动物的性行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属于神经调节,A正确。其他选项中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
考点:本题考查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5.若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 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 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D. 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的过程:病原体侵入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暴露出特有的抗原,并呈递给T细胞,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并将抗原进一步消灭。
【详解】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能摄取和处理抗原,暴露出抗原决定簇,A正确;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均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B正确;浆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分裂,C错误;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睛】对于体液免疫的过程及体液免疫过程中各种免疫细胞的功能的掌握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6.用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小鼠体内可能
A. 产生过敏反应
B. 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
C. 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
D. 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是抗原,在初次感染小鼠后会发生相应的体液免疫反应,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会与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
【详解】过敏反应是过敏原再次侵入时机体免疫过强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过敏原初次进入不会引起过敏反应,A错误。免疫过程中,浆细胞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会与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B错误。体液免疫具有特异性,当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为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C正确。当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会发生二次免疫,二次免疫效果更强,产生的抗体更快更多,D错误。
【点睛】过敏反应和二次免疫都是抗原再次侵入时发生的免疫反应,但过敏反应是异常的免疫反应,二次免疫是正常的免疫反应。
7. 下列与顶端优势原理无关的一项是( )
A. 枝条扦插 B. 茶树摘心
C. 棉花打顶 D. 果树修剪
【答案】A
【解析】
考查顶端优势原理的应用。顶端优势原理是顶芽产生生长素极性运输且主动运输到侧芽,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过高而生长受抑制现象。枝条的扦插是利用芽产生生长素促进其生根,茶树的摘心、棉花打顶、果树修剪是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枝生长,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
8.如图为三种自身免疫病引起糖尿病的过程图,则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或缓解症状的糖尿病发病途径是图中的(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Y1能与胰岛B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使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Y3能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升高.因此,这三种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的是①和②;青省年型(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正常,但患者仍表现出糖尿症状,最有可能是类似于图示中的③,即胰岛B细胞可以分泌胰岛素,但其不能和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
考点:本题考查糖尿病的三种病因,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9.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只进行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
B. 较高浓度的生长素一定能促进插条生根,且数量较多
C. 乙烯不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但能促进果实成熟
D. 赤霉素引起植株增高的主要原因是能促进细胞的分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生长素在成熟组织中还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A错误;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一定范围内促进生长,高于则抑制生长,因此较高浓度的生长素一定能促进插条生根,是错的;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C正确;赤霉素引起植株增高的主要原因是促进细胞伸长,D错误。
考点:本题意在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0. 下图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兴奋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
B. 神经冲动在②和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C. ②受损时,刺激④仍能引起⑤活动;③不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D. 如果在②处的某一点膜外安放灵敏电流表,给予④一个适宜强刺激,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③中结构可知,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反射弧上兴奋的传导方向应该是①→②→③→④→⑤,A项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B正确;传入神经受损,刺激传出神经仍能引起效应器反应,③是脊髓,不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不能由传出神经传至传入神经,所以给予④一个适宜强刺激,②处不能测到电位变化,D正确。
考点:本题意在考查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1.如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兴奋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下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处和c处的动作电位是同步发生的
B. 从图可看出c处先产生兴奋再传到a处引起兴奋
C. a处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D. 兴奋由a→b→c的传递过程中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从突触前神经元传到突触后神经元,前后是不同步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考点:本题意在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2.将灵敏电流计连接到图1神经纤维和图2突触结构的表面,分别在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接点距离相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分别刺激a、d点时,指针都偏转1次
B. 分别刺激b、c点时,指针都偏转2次
C. 由于a点离两个接点距离相等,所以刺激a点,理论上指针不偏转
D. 分别刺激a、b、c、d 4处,其中只有1处指针偏转1次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1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传导的方向是双向的,图2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由图示可知,有突触小泡的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无突触小泡的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
【详解】静息时,膜内外电位是外正内负,刺激a点时,膜电位发生变化,变为外负内正,并双向传导,到达两个电极的时间相等,所以电流计指针不偏转,A错误,C正确;刺激b点时,传到右边电极指针偏转一次,传到左边电极指针偏转一次,共偏转2次。刺激c点时,因为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大于突触中的速度,膜电位变化传到左侧电极的时间比传到右侧电极的时间短,指针偏转2次,B正确;刺激d点时,因为突触的电位只能由前膜向后膜传递,所以指针偏转一次,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信息“a点离左右两个接点距离相等”,再根据题意作答。
13.下图甲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示意图,图乙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c段和①〜③段Na+通道开放,神经纤维膜内外Na+浓度差减小
B. 若神经纤维膜外K+浓度增大,甲图中c点将上升
C. 静息电位是指图乙AB之间膜内的电位差
D. 机体内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单向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2)动作电位: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详解】a〜c段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部位Na+通道开放,Na+协助扩散进入细胞,神经纤维受刺激部位膜内外Na+浓度差减小,而由图中①〜③段膜内外电位情况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可知,①〜③段即将恢复静息电位,故可表示K+通道将开放,A错误;c点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所以若将离体神经纤维膜外Na+浓度增大,则Na+内流量增多,甲图的c点将上升,但K+浓度影响的是静息电位,增加神经纤维膜外K+浓度,不改变动作电位的峰值,B错误;静息电位是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的外正内负的电位,而不是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的电位差,C错误;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中是由感受器感受刺激,经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最后传到效应器,故机体内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单向的,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以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为载体,考查了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识记神经纤维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而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14. 下列关于抗体、酶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1)都具有专一性
(2)发挥作用后都会失活
(3)发挥作用都与糖蛋白有关
(4)都通过胞吐进行分泌
(5)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6)产生过程都需要ATP
A. (1)(6)
B. (1)(3)(4)(6)
C. (1)(3)(4)(5)(6)
D. (1)(2)(3)(4)(5)(6)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①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神经递质能被突触后膜的受体特异性识别,①正确;
②酶发挥作用后能保持活性一段较长时间,抗体、神经递质会失活,②错误;
③酶的催化与糖蛋白无关,③错误;
④细胞内酶不会分泌到细胞外,不通过胞吐作用,④错误;
⑤细胞内酶不是内环境成分,抗体和递质是内环境的成分,⑤错误;
⑥物质合成都需要ATP,⑥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抗体、酶与神经递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15.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同一种植物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高于幼根
B. 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
C. 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
D. 用一定浓度的IB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
【答案】A
【解析】
同一种植物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大小依次为幼根高于幼芽高于幼茎;所以选A。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的应用
16.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2,4-D进行了如下实验:①配制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共6组;②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桂花枝条,均分6组,将插条下端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10分钟后取出,进行无土栽培;③一段时间后取出,统计每组枝条生根数目并计算平均值,结果如表:
2,4-D浓度(mol/L)
0
10-15
10-14
10-13
10-12
10-11
生根平均值
2.0
3.8
7.2
9.4
15.1
20.3
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A. 促进桂花枝条生根的2,4-D最适浓度是10-11 mol/L
B. 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枝条生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C. 超过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枝条生根有抑制作用
D. 相同浓度的2,4-D溶液和生长素溶液对枝条生根的作用相同
【答案】B
【解析】
表中2,4—D浓度为10-11mol/L时,生根数目最多,促进桂花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可能大于该浓度,A项错误;各浓度下生根数目均大于2,4—D 浓度为0 时,说明—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植物生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B项正确;根据实验结果,不能证明超过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植物生根有抑制作用,也不能证明相同浓度的2,4—D溶液和生长素溶液对枝条生根的作用相同,C项、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得出相应结论,而不是看选项本身的对错。
(2)明确促进、抑制作用均是与2,4—D 浓度为0 时相比较,而不是看生根数目的下降。
17.当植物受到环境刺激时,下图所表示的生长素的分布与生长的情形正确的是(黑点代表生长素的分布)( )
A. ①④⑥ B. ②④⑧ C. ③⑤⑥ D. ②⑤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多,背光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向光性,故①正确、②错误;③的尖端不见光,胚芽鞘应直立生长,故③错;经卷须在缠绕物外侧生长快,说明外侧生长素多,故④正确、⑤错误;胚根水平放置时,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在近地侧分布多,胚根对生长素敏感,近地侧生长受抑制,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故⑥正确、⑦⑧错。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作用原理。
点评:本题以图为载体,考查生长素的作用原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判断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18.正常人体处于0℃、30℃的环境中均能维持体温恒定,处于0℃的环境中时,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时,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同30℃的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因此a1>a2,b1<b2
B. 人体的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主要通过皮肤
C. 从30℃的环境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都会增加
D. 人体从30℃的环境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A
【解析】
任何状态下,正常人的体温始终保持相对稳定,故与30℃的环境相比,0℃环境中a1=a2,b1=b2,A错误;人体的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主要通过皮肤,B正确;从30℃的环境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 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都会增加,C正确;人体从30℃的环境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D正确。
【考点定位】体温平衡的调节。
【名师点睛】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体温和水盐的相对稳定。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来实现。水盐平衡的调节依赖于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通过增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来实现水分的调节。
19.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
①植物体内不同的腺体能够分泌不同的激素,脱落酸能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与脱落
②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③乙烯可以促进苹果和香蕉等果实的生长发育和成熟
④植物激素能够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⑤植物横放状态下茎的弯曲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⑥植物激素的形成可体现基因对生物性状的间接控制
⑦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番茄的花就能得到无子番茄
A. ②④⑥ B. ③⑤⑦ C. ②④⑦ D. ①③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人们发现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
2、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3、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用于培育无籽果实);(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4)控制性别分化。此外生长素类似物还应用于除草,作为“除草剂”。
【详解】①植物激素是由特定的部位产生的,而不是由腺体分泌的,①错误;②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因此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②正确;③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但不能促进果实的发育,③错误;④植物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能够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④正确;⑤植物横放状态下茎的弯曲生长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没有体现抑制作用,所以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⑤错误;⑥植物激素的形成可体现基因对生物性状的间接控制,⑥正确;⑦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授粉的番茄的花就可得到无子番茄,⑦错误。综上分析,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激素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掌握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含义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叙说。
20.图1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图解,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元素在图1中的B、D、E、F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的
B. 图1中的A与B、C、D、E、F间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
C. 图2中的食物链是植物→乙→丙→甲,乙对应图1中的F
D. 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增长最快的是a时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1分析,图中A-F分别表示大气中的CO2库、三级消费者、分解者、次级消费者、生产者、初级消费者。碳元素在群落内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A错误;图1中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能量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B错误;图2 中的食物链是植物→乙→丙→甲,乙对应图1中的F,C正确;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增长最快的是d时期,D错误。
考点:本题意在考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1. 假设某生态系统中的次级消费者摄入量为a[单位:kJ/(㎡.a)],粪便量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c,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次级消费者流向三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为(a-c)/5
B. 该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a-c)
C. 该次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b
D. 该次级消费者的呼吸消耗量为(a-b-c)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a-b,流向三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为(a-b)/5,A错误;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a-b,B错误;b为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错误;次级消费者的呼吸消耗量为a-b-c,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了某草原生态系统,研究小组绘制了如下图曲线。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理论上,该种群数量变化可呈现图中的“J”型曲线,则其种群增长率λ=2
B. 图中实线和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这种变化可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而可导致生物进化
C. 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1+m)n
D. 在图中所示的某时刻进行灭鼠,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可能的原因是灭鼠药对田鼠进行了选择,导致种群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虚线表示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情况,但实际条件下,草原生态系统中食物空间资源有限,又有天敌存在,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不能为J型,A错误;实线与虚线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种群个体减少,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B正确;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1+m)n,C正确;在图中所示的某时刻进行灭鼠,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的数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可能是灭鼠药的选择作用,使带有抗药性的个体存活下来,之后带有抗药性的个体又不断繁殖,最终导致种群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D正确。
考点:本题意在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3. 将一处原始森林开辟成为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为了继续维持森林的生态平衡,应采用的措施是( )
A. 在森林里投放一些珍奇的野生动物,增加食物网的复杂性
B. 在森林中引种一些珍奇的野生植物,提高生产者的能量蓄积能力
C. 定期清理森林中的枯枝落叶,以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D. 对森林做简单的隔离,避免人类过多的干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森林里引入珍奇的野生动物或植物,有可能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从而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故AB错误;定期清理森林的枯枝落叶,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故C错误;人类对森林的干扰有可能打破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所以为了维持森林的生态平衡,需避免人类过多的干扰,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哪几项( )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在生产者上的太阳能。
(3)散失的热能不可以被生产者固定再次进入生态系统。
(4)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指次级消费者摄入到体内的能量。
(5)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小于10%,也不会大于20%。
(6)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7)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8)研究能量流动,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人类。
A. (1)(3)(7) B. (3)(7) C. (2)(3)(4) D. (3)(7)(8)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和转化等。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详解】(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1)错误;(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2)错误;(3)散失的热能不可以被生产者固定再次进入生态系统,(3)正确;(4)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指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4)错误;(5)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与20%之间,但也可能会小于10%或大于20%,(5)错误;(6)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会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6)错误;(7)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7)正确;(8)研究能量流动,可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8)正确。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意在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的吸收、传递和转化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5.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kJ),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涉及了三个营养级,其中A的形成代谢类型最可能是自养需氧型
B. 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1250kJ,从A到B比从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高
C. 欲使C增加6千克,则至少需要150千克A
D. 在该生态系统中,D是分解者
【答案】C
【解析】
由图可知A可以固定太阳能是生产者,主要包括的是绿色植物,代谢类型最可能是自养需氧型,B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路,呼吸作用消耗(175KJ),分解者分解(875KJ),流入下一营养级(200KJ),因此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1250kJ。从A到B能量传递效率=200/1250×100% =16%;从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30/200×100% =15%.欲使C增加6千克,则至少需要A=6÷20%÷20%= 150千克.
26.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甲、乙、丙三图可依次表示( )
A. 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
B. 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
C. 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D. 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甲图中物质循环是可以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进行的,因此表示物质循环;乙图中,能量流动只能是单向的,故乙图表示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可以是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是生物与环境之间,故丙图表示信息传递.
考点:本题通过图解考查了生态系统各功能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7. 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A. 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 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 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 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答案】D
【解析】
该群落演替属于自然演替,改造的目的不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28. 对真核生物的基因组文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含有某种生物的全部基因
B. 基因中含有启动子和内含子
C. 文库的基因是通过受体菌承载的
D. 文库中的全部基因可以在物种间交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真核生物的基因组文库中只有部分基因可以在物种间交流,D错误。
考点:本题意在考查真核生物的基因组文库,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9.下列关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切割质粒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均特异性地识别6个核苷酸序列
B. PCR反应中温度的周期性改变是为了DNA聚合酶催化不同的反应
C. 载体质粒通常采用抗生素合成基因作为筛选标记基因
D. 抗虫基因即使成功的插入到植物细胞染色体上也未必能正常表达
【答案】D
【解析】
【分析】
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大多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6个核苷酸序列,少数限制酶识别序列由4、5或8个核苷酸组成。PCR技术的过程:高温解链、低温复性、中温延伸。质粒中的标记基因一般用抗生素抗性基因或荧光标记基因。
【详解】大多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识别6个核苷酸序列,少数限制酶识别序列由4、5或8个核苷酸组成,A错误;DNA聚合酶只能催化脱氧核糖核苷酸合成DNA片段,不能催化其他反应,PCR反应中温度的周期性改变是为了变性、复性、延伸,B错误;通常采用载体质粒上的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筛选标记基因,C错误;抗虫基因成功插入到植物细胞染色体上后,是否能正常表达,还需要其他控制元件如启动子、终止子等控制,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和原理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掌握基因工程的原理,理解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是解题的关键。
30.人们常用DNA进行亲子鉴定。其原理是:从被测试者的血滴或口腔上皮提取DNA,用限制酶将DNA样本切成特定的小片段,放进凝胶内,用电泳推动DNA小片段分离,再使用特别的DNA“探针”去寻找特定的目的基因。DNA“探针”与相应的基因凝聚在一起,然后,利用特别的染料在X光下,便会显示由DNA探针凝聚于一起的黑色条码。被测试者这种肉眼可见的条码很特别,一半与母亲的吻合,一半与父亲的吻合。反复几次过程,每一种探针用于寻找DNA的不同部位形成独特的条码,用几组不同的探针,可得到超过99.9%的父系分辨率。请问,DNA“探针”是指( )
A. 某一个完整的目的基因 B. 目的基因片段的特定DNA
C. 与目的基因相同的特定双链DNA D. 与目的基因互补的特定单链DNA
【答案】D
【解析】
【分析】
探针是指以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染料等进行标记的已知核苷酸序列的核酸片段,可用于核酸分子杂交以检测目标核苷酸序列是否存在。据此答题。
【详解】探针不是一个完整的目的基因,而是与目的基因互补的DNA单链,A错误;探针不是目的基因片段的特定DNA,而是与目的基因互补的DNA单链,B错误;探针是单链DNA,C错误;探针是与目的基因互补的特定单链DNA,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DNA探针的概念,要求考生识记DNA探针的概念,明确探针是与目的基因互补的DNA单链,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31. 观察下图,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若A是HIV正在侵入B,则B最可能是 细胞。
(2)若A是B分泌出来的抗体,则B的可能直接来源是 细胞的增殖分化。
(3)若B细胞内部己经侵入了麻风杆菌,A细胞与B细胞密切接触,使B细胞裂解死亡,则A是 细胞。
(4)若A、B表示内环境组成的两部分,且A可渗入某结构形成B,但B不能形成A,则A表示 。
【答案】(1)T (2)B 记忆 (3)效应T (4)组织液
【解析】
试题分析:
(1)HIV攻击人体的T细胞;
(2)抗体由浆细胞产生,能分化成浆细胞的细胞为B细胞、记忆B细胞;
(3)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为效应T细胞;
(4)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中,组织液可以进入淋巴,而淋巴液不能回渗到组织液。
考点:本题意在考查免疫调节、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2.如图①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②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①中雪兔和狼之间明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
(2)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 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对植物增加消耗的能量是________kJ。
(3)图②中C代表的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_。
(4)下图是某地一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___(103kJ/m2·a),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___________。
【答案】(1)捕食
(2)3 600
(3)分解者
(4)110 15.625%
【解析】
试题分析:图甲中狼以雪兔为食.
(2)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需要植物的能量是40÷20%÷10%+30÷20%÷10%+10÷10%=3600kJ.
(3)图乙中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
(4)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为110. 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为[(0.25+0.05+2.1+5.1)-5]×103kJ/m2.y=2.5xl03kJ/m2?y,植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为(2.5+4+9+0.5)×103kJ/m2.y=16×103kJ/m2.y.该生态系统中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迹效率为(2.5xl03/16×103)×100%=15.625%.
考点:本题的知识点是食物网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3.实际生产中,农户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与单子叶农作物混生的双子叶杂草。左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影响,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代表单子叶农作物的曲线是 ___________(填序号)。
(2)所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最好在图中_____左右(字母ABCDE中任选一个表示)。
(3)当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在B~C段时,其对曲线①所代表的植物的作用是_____ 。
(4)在进行插条繁殖时,如果在枝条上保留一些正在生长的芽或幼叶,扦插枝条就容易生根,这是因为 ___________。
(5)如图一为桃树,二为龙爪槐,请回答龙爪槐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运输方向___(答A→B或B→A)。
(6)刚刚收获的马铃薯块茎种到土壤里不能发芽,其原因是块茎中含有较多的脱落酸使其进入休眠期,要解除它的休眠,促使其发芽,可用一定浓度的____(激素名称)处理。
【答案】 (1). ② (2). D (3). 促进 (4). 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5). B→A (6). 赤霉素
【解析】
【分析】
1、农业生产上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洒生长有某种双子叶植物杂草的单子叶作物田,以除去杂草,这说明不同的植物对生长素类似物反应的敏感度不同,即某种双子叶植物杂草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单子叶作物,在此浓度下杂草生长受抑制,而单子叶植物在这一浓度则能正常生长(促进生长)。
2、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详解】(1)由题意,在实际生产中,农户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与单子叶农作物混生的双子叶杂草,说明双子叶杂草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单子叶农作物,所以图中代表单子叶农作物的曲线是②。
(2)所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最好在图中D点左右,该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既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同时又抑制了双子叶杂草的生长。
(3)据图可知,当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在B~C段时,其对曲线①所代表的植物的作用是促进生长。
(4)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够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因此在扦插繁殖时,如果在枝条上保留一些正在生长的芽或幼叶,扦插枝条就容易生根。
(5)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即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是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所以桃树为A→B,龙爪槐为B→A。
(6)刚收获的马铃薯块茎含有较多的脱落酸,因此将其种到土壤里不能发芽。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所以要解除马铃薯块茎的休眠,促使其发芽,可用赤霉素处理。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意在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4.如图甲为人体反射弧示意图,乙为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a结构称为_____,在此处兴奋的传方向___向的,原因是_____,能接受外界温度变化刺激的是图中的 [ ]______,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结构是[ ]___。完成一个反射至少需要______个神经元。
(2)图乙中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包括_______(填序号)中,目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_______ 。
(3)当图乙中⑥中水分减少时,其浓度改变会刺激_________分泌________,促进肾小管对水分的重新吸收,使尿量减少。调节体温平衡的神经中枢是______。
(4)若图乙表示胰岛组织,当⑥中血糖浓度明显增加时,胰岛细胞合成分泌激素的变化是________。
【答案】 (1). 突触 (2). 单 (3). 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 ①感受器(或温度感受器) (5). ③神经中枢 (6). 2 (7). ⑥、⑦、⑨ (8).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9). 下丘脑 (10). 抗利尿激素 (11). 下丘脑 (12). 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减少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⑥是血浆、⑦是组织液、⑧是细胞内液、⑨是淋巴。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1)甲图中a、b结构称为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能接受外界温度变化刺激的是①感受器,而能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结构是③神经中枢。完成一个反射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如膝跳反射。
(2)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包括⑥血浆、⑦组织液、⑨淋巴。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当⑥中水分减少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产生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对水分的重新吸收,使尿量减少。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在下丘脑。
(4)血糖浓度明显增加时,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胰岛素增加,而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以调节血糖浓度,维持血糖平衡,实现内环境的稳态。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神经调节等相关知识,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35.请回答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问题。下表是基因工程中几种限制酶识别序列及其切割位点。图是转基因香蕉的培育过程,含目的基因的外源DNA和质粒上的箭头表示相关限制酶的酶切位点。
(1)从转基因香蕉培育图中反映了质粒作为运载体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基因工程中还可以用_____________作为运载体。
(2)图中的质粒和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不能使用SmaI酶切割,原因是_____________。
(3)下图是用___________ (限制)酶进行切割得到的目的基因。可以防止含目的基因的外源DNA片段切割后自身环化。
(4)人体细胞内含有抑制癌症发生的某基因,生物技术可对此类基因的变化进行检测。该基因含有800对碱基对(bp),用BamHⅠ切割得到的400bp,200bp,200bp,.用EcoRⅠ再次切割得到100bp,300bp,150bp,50bp,200bp.而患者体内获取的这段基因,用BamHⅠ切割得到的区段变为400bp,400bp ,用EcoRⅠ再次切割得到100bp,300bp,150bp,250bp.在正常人体内BamHⅠ和EcoRⅠ识别序列分别有______个和______个,患者体内发生了_______。
【答案】 (1). 有多个酶切位点、有标记基因、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保存 (2). λ噬菌体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3). SmaI酶会破坏目的基因和质粒上的标记基因 (4). BamHⅠ和HindⅢ (5). 2个 (6). 2个 (7). 基因突变
【解析】
【分析】
1、限制酶是指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2、运载体需要具有以下特点: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存在;具有一个或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具有标记基因等。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运载体是质粒,除此之外,λ噬菌体衍生物和动植物病毒也可作为运载体。
【详解】(1)质粒作为常用的基因工程的运输工具,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有:具有标记基因、具有一个或多个限制酶切点、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基因工程中还可以用λ噬菌体衍生物、动植物病毒作为运载体。
(2)由于目的基因和质粒上的标记基因中含有SmaI酶的酶切位点,若使用SmaI酶会破坏目的基因和质粒上的标记基因,所以图中的质粒和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时,不能使用SmaI酶切割。
(3)结合表格中不同限制酶识别的序列以及目的基因被切割后两端黏性末端的碱基组成可知,该目的基因左端是用BamHⅠ酶切割、右端是用HindⅢ酶切割得到的,这种使用不同酶切割后的目的基因的两端黏性末端不同,可防止含目的基因的外源DNA片段切割后自身环化。
(4)该基因含有800对碱基对(bp),用BamHⅠ酶切割得到的400bp,200bp,200bp,说明该基因中含有两个BamHⅠ酶的酶切位点。用EcoRⅠ酶再次切割得到100bp,300bp,150bp,50bp,200bp,说明切割后的片段中含有EcoRⅠ酶的两个酶切位点;而患者体内获取的这段基因,用BamHⅠ切割得到的区段变为400bp,400bp,用EcoRⅠ酶再次切割得到100bp,300bp,150bp,250bp,说明其中一个BamHⅠ酶的酶切位点发生了变化,未被BamHⅠ酶识别并切割,而EcoRⅠ酶的酶切位点是正常的,所以可说明患者体内发生了基因突变。
【点睛】本题结合基因结构图和运载体结构图,考查基因工程的技术和原理,重点是限制酶,要求考生认真分析图示,能根据图中和表中信息选择合适的限制酶,准确判断使用DNA连接酶连接的结果,再运用所学的知识答题。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