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浙江省东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6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
浙江省东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6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图表示生物体内发生的某一化学反应,下列有关该反应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反应为脱水缩合反应 B. 反应发生的场所是核糖体
C. 反应速率与温度有关 D. 需要水解酶的催化
【答案】D
【解析】
图中所示为氨基酸的脱水缩合,A正确;多肽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B正确;反应需要酶催化,酶活性受温度影响,C正确;需要缩合酶的催化,D错误。
2.下列关于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温度降低不影响甘油进出细胞的速率
B. 载体蛋白运输物质时需要与被转运的物质相结合
C. 某些液体物质可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
D. 主动转运是细胞最重要的吸收或排出物质的方式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胞吞与胞吐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甘油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温度降低,细胞膜的流动性减弱,从而影响甘油进出细胞的速率,A错误;载体蛋白只有与被转运的物质相结合,才能将被转运的物质运输到细胞膜的另一侧,B正确;被细胞胞吞的是大分子物质、衰老的细胞或病原体,而物质或细胞是存在于液体环境中的,因此液体物质和固体物质均会被胞吞,可见,某些液体物质可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C正确;主动转运保证了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是细胞最重要的吸收或排出物质的方式,D正确。
3.下列关于厌氧呼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以抑制所有微生物的繁殖
B. 人体肌细胞厌氧呼吸的产物有乳酸或酒精
C. 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时会冒出少量气泡
D. 酵母发酵所产生的CO2使面团“发起”
【答案】D
【解析】
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以抑制厌氧微生物的繁殖,A错误;人体肌细胞厌氧呼吸的产物没有酒精,B错误;乳酸菌发酵没有气泡产生,C错误;酵母发酵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团变得蓬松,D正确。
4.下列关于高等植物有丝分裂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A. G2期细胞中已经含有一对中心体,且尚未分开
B. 前期染色质螺旋成染色体,导致分裂期不再进行转录和翻译
C. 从细胞两极观察中期细胞,染色体在赤道面上散乱分布
D. 后期细胞中央的细胞膜开始向内凹陷形成环沟,最终将细胞分开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高等植物有丝分裂过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高等植物细胞不含中心体,A错误;前期染色质螺旋成染色体,导致分裂期不再进行转录,但能进行翻译,B错误;从细胞两极观察中期的细胞,染色体在赤道面上散乱分布,C正确;末期细胞中央的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向周围扩展成细胞壁,最终将细胞分开,D错误。
5.下图为某高等植物发育的部分过程,期间一定不会发生的是
A. 细胞分裂 B. 细胞分化
C. 中心体复制 D. DNA复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数目的增多是靠细胞分裂来实现的,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多细胞生物的个体是由各种各样的细胞组成的,生物的个体发育就是通过细胞的分化过程来实现的。
【详解】据图可知,高等植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分裂过程有DNA的复制,另外植物发育伴随着细胞分化,由于高等植物细胞不含有中心体,所以没有中心体的复制过程,C正确。
6.下列关于“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低倍镜下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
B. 高倍镜下可观察到紧贴着细胞壁的质膜
C. 质壁分离复原后的细胞与初始状态一定相同
D. 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也能完成该实验
【答案】D
【解析】
低倍镜下即可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A错误;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细胞膜,B错误;质壁分离复原后的细胞与初始状态不一定相同,取决于所处溶液的浓度及类型,C错误;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也能完成该实验,只是不容易观察,D正确。
7. 用蛋白酶去除大肠杆菌核糖体的蛋白质,处理后的核糖体仍可催化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由此可推测核糖体中能催化该反应的物质是
A. 蛋白酶 B. RNA聚合酶
C. RNA D. 逆转录酶
【答案】C
【解析】
核糖体是由蛋白质和RNA组成,蛋白酶能专一去除核糖体中蛋白质,只剩RNA,仍可催化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说明有RNA存在既可完成脱水缩合反应,所以有催化作用的物质是RNA,选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酶的本质,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8.孟德尔探索遗传定律获得成功的原因不包括
A. 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B. 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再扩展到多对
C. 采用归纳法直接验证
D. 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
【详解】A、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因为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并且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A正确;
B、孟德尔遗传实验是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多对性状的遗传,B正确;
C、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提出假说并进行验证,采用了假说演绎法,C错误;
D、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D正确。
故选:C。
9.某同学用不同形状、颜色的纸板和连接物制作一个含20个碱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不同颜色的代表不同碱基、代表脱氧核糖、代表磷酸基团、代表连接物,碱基对均用1个连接物连接),下列准备的材料中,数量错误的是
A. 长方形4种 B. 五边形20个
C. 圆形20个 D. 连接物60根
【答案】D
【解析】
长方形四种分别代表AGCT四种碱基,A正确;每个脱氧核苷酸含有一个磷酸基团、一个碱基、一个脱氧核糖,BC正确;碱基对之间需要10个连接物,20个核苷酸需要40个连接物,两条核苷酸链需要18个连接物,共需要58根,D错误。
10.下图是正常女性染色体组型图中C组染色体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男性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分在不同的组
B. 男性的6号染色体的大小形状与女性不同
C. 正常人染色体组型的C组都含有16条染色体
D. 选择前期Ⅰ细胞制作染色体组型图,可以省去配对环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染色体组型图的概念及制作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男性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因它们的着丝点位置不同而分在不同的组,A正确;6号染色体为常染色体,因此男性的6号染色体的大小形状与女性相同,B错误;正常女性染色体组型的C组都含有16条染色体,正常男性染色体组型的C组都含有15条染色体,C错误;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是观察辨认染色体的最佳时期,将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通过显微镜拍照获得染色体的影像,将各个染色体的图像剪出,根据染色体的大小、条纹、着丝点所在的位置进行排列,进而得到染色体组型图,可见,不能选择前期Ⅰ细胞制作染色体组型图,D错误。
11.下列关于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花器官的形成与增殖、分化有关
B. 细胞增殖与衰老时均出现核膜的周期性变化
C. 普遍存在于高等动物和植物体内的正常现象
D. 细胞的分化和衰老过程均会发生核酸的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但mRNA的种类会发生改变。
【详解】A、植物花器官的形成与增殖、分化有关,A正确;
B、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才会出现核膜的周期性变化,且衰老细胞已经不再增殖,不会出现核膜的周期性变化,B错误;
C、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普遍存在于高等动物和植物体内的正常现象,C正确;
D、细胞的分化和衰老过程中都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均会发生核酸的改变,D正确。
故选:B。
【点睛】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明确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12.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再经搅拌、离心后进行放射性检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可以从细胞中释放出来
B. 离心后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试管的沉淀物中
C. 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模板、原料均来自大肠杆菌
D. 此实验不能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2)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3)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4)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5)实验过程:首先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了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并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了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然后,用被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去侵染细菌,当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大量增殖时,生物学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测试。简单过程为:标记细菌→标记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细菌→搅拌离心。
(6)分析:测试的结果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并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是留在细菌的外部,噬菌体的DNA却进入了细菌体内,可见,噬菌体在细菌内的增殖是在噬菌体DNA的作用下完成的。
(7)结论: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即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 DNA传给后代的,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详解】A、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开来,A错误;
B、15N能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离心后上清液中含放射性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沉淀物含注入了DNA的大肠杆菌,故放射性同位素分布在试管的上清液和沉淀物中,B错误;
C、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模板来自亲代噬菌体,原料来自大肠杆菌,C错误;
D、由于DNA和蛋白质都含有N元素,所以此实验不能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D。
13.将基因型为Bb和bb的豌豆种子混种在起(两者数量之比是2:1),若两种类型的豌豆繁殖率相同,则在自然状态下,子代中基因型为BB、Bb、bb的个体数量之比为
A. 1:4:4 B. 1:2:3 C. 6:2:1 D. 1:2:1
【答案】B
【解析】
【分析】
豌豆是雌雄同花植物,在自然态下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所以不同基因型的植株只能通过自交产生子一代,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由于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所以种植基因型为Bb和bb的豌豆只能通过自交方式产生下一代种子。根据题意,Bb和bb两者数量之比是2:1,且繁殖率相同,则在自然状态下,自交产生的下一代中基因型为BB、Bb、bb的个体数量之比为(2/3×1/4):(2/3×2/4):(1/3+2/3×1/4)=1:2:3.故选B。
【点睛】关键:本题中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所以在计算产生下一代的不同基因型比例时应只考虑自交方式。
14.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某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曲线中a、b、c、d四点对应细胞液的浓度比较正确的是
A. d点浓度与起始浓度相同
B. d点浓度比起始浓度大
C. a点浓度和c点相等
D. a点浓度比c点浓度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由曲线看判断,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先质壁分离,然后自动复原,ac两点时原生质层体积相等,b点原生质层最小,d点恢复到原体积大小。
【详解】由图可知,该细胞中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先减小后增大,这说明该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造成质壁分离复原的原因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外界溶液中的离子,因此d点浓度比起始浓度大,B正确。
15.下列关于动物内分泌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下丘脑是内分泌腺,控制整个内分泌系统
B. 雄激素会影响骨骼生长和骨密度增加
C. 促激素能维持靶腺体的形态和功能
D. 甲状腺激素能作用于全身组织器官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激素的种类及其作用、激素调节的特点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下丘脑不是内分泌腺,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脑的一部分,神经系统主要借助下丘脑与内分泌腺建立起神经内分泌调节联系,因此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A错误;雄激素可促进蛋白质合成代谢,能促进生长和骨骼、肌肉的发育,可见,雄激素会影响骨骼生长和骨密度增加,B正确;促激素是它们所作用的靶腺体的形态发育和维持正常功能所必需的,C正确;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能作用于全身组织器官,D正确。
16.为验证DNA是遗传物质,某同学利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做了如下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接种菌株
添加物质
菌落生长情况
①
R型
S型活菌DNA
?
②
S型活菌DNA(经DNA酶处理)
?
③
无菌水
?
A. ①为实验组,实验结果是一定有S型菌落出现
B. ②为对照组,实验结果是一定有R型菌落出现
C. 实验进行的全过程一定要采用悬浮培养方法
D. 结果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为验证DNA是遗传物质,则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添加DNA,故①是实验组,若DNA是遗传物质,则①组中理论上会出现S型菌落,②③组中只出现R型菌。
【详解】A. ①为实验组,因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转化的效率比较低,实验结果中不一定有S型菌落出现,A错误;
B. ②为对照组,实验结果是一定有R型菌落出现,B正确;
C. 实验进行的过程中,进行悬浮培养后,应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形成菌落,C错误;
D. 该实验中没有涉及蛋白质的实验组,因此该实验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
17.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下列关于该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致敏B细胞的后代分化后,每个细胞都具有相同的抗原受体
B. 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一定发生细胞免疫过程
C. 该抗体可使乙肝病毒裂解死亡
D. 此被动免疫过程产生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接种乙肝疫苗后,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详解】A、细胞分化后发挥不同的作用,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致敏B细胞的后代分化后,每个细胞具有不相同的抗原受体,A错误;
B、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一定发生细胞免疫过程,B正确;
C、抗体的作用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产生抗原-抗体复合物,不会直接导致病毒裂解死亡,C错误;
D、注射疫苗产生抗体是主动免疫,D错误。
故选:B。
18.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种群都存在性别比率
B. 出生率可以保持种群遗传多样性,适应变化的环境
C. 年龄金字塔可以反应一个种群的性别比例
D.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的数量常常低于实际数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详解】A、有的生物无性别之分,如玉米、豌豆,像这样的生物无性别比率,A错误;
B、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保持种群遗传多样性,适应变化的环境,B错误;
C、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多,说明种群中雌性个体较多,所以年龄金字塔可以反应一个种群的性别比例,C正确;
D、由于被捕获过的生物难以再被捕获,因此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的数量常常高于实际数量,D错误。故选C。
19.在研究反射弧实验中,将脊蛙右后肢脚趾浸入0.5%HCl中,有屈腿反射;而剥除脊蛙右后肢脚趾皮肤,再将其浸入0.5%HC1中,结果无屈腿反射,原因是破坏了屈腿反射弧的
A. 感受器 B. 传入神经元
C. 神经中枢 D. 传出神经元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
【详解】屈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将脊蛙皮肤完整的左后肢脚趾浸入0.5%HCl溶液时有屈腿反射,说明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结构、功能完整;如果剥除脊蛙右后肢脚趾皮肤后重复上述实验无屈腿反射,说明破坏了反射弧中的感受器。故选A。
【点睛】分析实验现象并进行推理获取结论,认同反射弧只有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的生物学观点。
20.“二孩”政策是根据我国人口状况所制定的一项调整性政策,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
A. 调整年龄结构 B. 降低人口密度
C. 改变性比率 D. 降低出生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二孩”政策的实施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二孩”政策的实施,可提高出生率及人口密度,使幼年的个体增多,有利于调整年龄结构,但不能改变性比率,A正确,B、C、D均错误。
21.科研人员研究了土壤含水量对番茄品种甲和乙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图1 ),以及番茄品种甲的叶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图2)。(注:光补偿点指植物在一定的温度下,光合作用固定的量和呼吸作用释放的c量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光照强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土壤含水量对甲、乙两种番茄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基本相同
B. 气孔导度的变化与番茄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C. 番茄在土壤含水量为50%的条件下,比含水量在90%条件下的光补偿点低
D. 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气孔导度减小,胞间CO2浓度增大,其原因可能是水分亏缺导致类囊体结构破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1中,在土壤含水量在大于70%时,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不会引起植物光合速率的变化,即此时含水量不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但是当含水量低于70%并逐渐下降时,甲乙植物的光合速率均逐渐下降。
图2中,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胞间CO2浓度成逐渐上升的趋势,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胞间CO2浓度积累说明光合作用利用减少;而图中气孔导度首先具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然后呈下降的趋势,气孔导度降低,二氧化碳进入叶片减少,光合作用原料减少,从而抑制光合作用速率。
【详解】A、根据图1中的两条曲线的趋势可以看出,在土壤含水量在大于70%时,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不会引起植物光合速率的变化,但是当含水量低于70%并逐渐下降时,甲乙植物的光合速率均逐渐下降,故土壤含水量对甲、乙两种番茄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基本相同,A正确;
B、图2中,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番茄的气孔导度也逐渐下降,二氧化碳进入叶片减少,光合作用原料减少,与番茄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B正确;
C、番茄在土壤含水量为50%的条件下,气孔导度下降,光合速率下降,因此要达到光补偿点需要提高光照,即比含水量在90%条件下的光补偿点高,C错误;
D、土壤含水量降低,气孔导度降低,胞间CO2浓度逐渐升高,可能是因为水分亏缺导致类囊体结构破坏,不能完成CO2固定及利用,D正确。
故选:C。
22.如图甲为基因型为AABb的二倍体动物某细胞进行分裂的示意图(染色体1、2为常染色体),图乙该动物某正在分裂的细胞中染色体、核DNA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图。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甲细胞中a基因的出现一定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 图甲细胞内染色体、核DNA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可用图乙表示
C. 该动物只产生基因型为AB和aB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D. 图乙可表示的不同细胞时期中染色体数目可能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故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分析乙图,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1:2:2,说明该细胞中染色体着丝点未分裂,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据此分析。
【详解】A. 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图甲细胞中a基因的出现一定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正确;
B. 图甲细胞内染色体、核DNA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可用图乙表示,即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1:2:2,B正确;
C. 该动物能产生基因型为AB、aB、Ab三种配子,C错误;
D. 图乙可表示的不同细胞时期中染色体数目可能不同,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之比均为1:2:2,但染色体数目不同,D正确。
23.因人类活动导致草场沙化,栖息地锐减,使昆仑山野牦牛向高山迁徙形成小群体(10-80头),雪天时,又迁徙下山聚集成大群体(200头以上)。在生殖季节,有些公野牦牛因竞争失败而失去繁殖机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人类活动使野牦牛种群的稳定平衡密度降低
B. 高山地区的野牦牛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
C. 野牦牛因草料变化而季节性迁徙是群落的时间结构
D. 公野牦牛的竞争属于种群密度较高时的内源性调节因素
【答案】C
【解析】
人类活动导致草场沙化,栖息地锐减,使野牦牛种群的稳定平衡密度降低,A正确;野牦牛在水平方向上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B正确;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迁徙不是群落的时间结构,C错误;公野牦牛的竞争属于种群密度较高时的内源性调节因素,D正确。
24.下图为不同刺激结果产生的动作电位情况,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A. 曲线表示不同程度的刺激引发不同反应,该反应由Na+内流引起
B.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恢复经过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
C. 阈上刺激不论有多大,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相同
D. 阈下刺激因钠离子通道不能打开而不会产生电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据此分析。
【详解】A. 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钠离子内流引起的,A正确;
B.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恢复需要经过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B正确;
C. 图示表明阈上刺激不论有多大,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相同,C正确;
D. 阈下刺激能够引起钠离子内流,但不能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25.下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该家族中的某些个体为甲病和乙病(皆为单基因遗传病)的患者。已知2号个体是纯合子(若相关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在男性中可视为纯合子)。下列有关推测正确的是
A. 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 13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来自8号 ,3号和4号个体生下两病皆患孩子的概率为1/8
C. 若甲病是正常基因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导致的,致病基因表达时,翻译产生的肽链不一定改变
D. 若乙病是致病基因的启动部位发生改变导致的,则该部位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因而不能表达
【答案】D
【解析】
由于2号个体是纯合体,如果甲病是显性遗传病,则5号应该患病,所以甲病是隐性遗传病。首先甲病排除Y染色体遗传,若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11号应该患病,所以甲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若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2号是纯合子,后代不应患有乙病,所以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错误;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3号个体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8号,假设A和a控制甲病,B和b控制乙病,则3号(AaXBY)和4号(1/2aaXBXB 1/2aaXBXb)个体生下两病皆患孩子的概率为1/16,B错误;由于甲病已经致病,致病基因表达时,翻译产生的肽链发生改变,C错误;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的识别和结合位点,D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为了研究低温、强光胁迫对鄂尔多斯碱湖的钝顶节旋藻( S1 ) 和非洲乍得湖钝顶节旋藻( S2 )光合速率及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该实验是在强光照(1800 µmol/m2·s-1)下进行的。部分实验内容和结果如下:
图:S1(图a)、S2(图b)的净光合放氧速率与初始值的百分比变化曲线。
表:强光下,S1、S2叶绿素a含量变化情况。
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光合放氧速率与_________有关,水在光下裂解为氧气、_________,可在光下将_________还原,反应场所为_________。
(2)从图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
(3)为了进一步观察 S1 、S2 在相同胁迫条件下叶绿素a损伤的差异性,测定了 S1、S2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结果见表。为了测定叶绿素a的含量,用_________来提取,由表可知,在_________条件下测得的叶绿素a含量最高。
【答案】 (1). 温度和处理时间 (2). H+和电子 (3). NADP+ (4). 类囊体膜 (5). 在低温强光处理条件下,S1 、S2光合放氧降低,降幅S1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实验为依托,采用题文与图表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图示显示:处理时间不同,净光合放氧速率与初始值的百分比不同,而温度不同,净光合放氧速率与初始值的百分比也不同。可见,光合放氧速率与温度和处理时间有关。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水在光下裂解为氧气、H+和电子,可将NADP+还原,光反应的场所为类囊体膜。
(2)与图示有关的实验是在强光照下进行的。依题意并分析图示可知:与20℃和25℃相比,10℃时的净光合放氧速率与初始值的百分比最低,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S1曲线的下降幅度比S2曲线的下降幅度慢,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低温、强光处理条件下,S1、S2的光合放氧速率降低,降幅S1<S2。
(3) 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中,为了测定叶绿素a的含量,可用95%乙醇来提取。表中信息显示,在25℃、10min的条件下测得的叶绿素a含量最高。
【点睛】坐标曲线题的解题关键是:①要理解横、纵坐标的含义及曲线代表的含义,这是解题的重心所在。②关注坐标上的“四点、二量、一趋势”;“四点”指的是起点、交点、折点和终点;“二量”指的是分清自变量与因变量,绝对不能颠倒;“一趋势”,指的是曲线的走势,特别要注意的是分析问题时一定要结合横轴的点、区段来进行。③分析曲线变化有关的知识点时,还要挖掘或捕捉题目所给予的有效信息。
27.下图甲是某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图乙是能量在第二营养级中的部分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仅处于第五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鹰所在的食物链有_____条。
(2)图中的“→”除表示捕食关系外,还可代表能量流动和_____的通道。
(3)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需要通过______调节。
(4)图乙中的a和b分别是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答案】 (1). 蛇 (2). 6 (3). 物质移动 (4). 负反馈 (5). 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 (6). 呼吸散失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的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分别是:1.柳树→螳螂→黄雀→鹰,2.柳树→螳螂→黄雀→蛇→鹰,3.蔷薇→蚜虫→蜘蛛→黄雀→蛇→鹰,4.蔷薇→蚜虫→蜘蛛→黄雀→鹰,5.蔷薇→蚜虫→蜘蛛→蜥蜴→蛇→鹰,6.蔷薇→蚜虫→蜘蛛→青蛙→蛇→鹰。图乙中a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能,b表示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详解】(1)据图甲分析可知,蛇是仅处于第五营养级的生物;鹰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柳树和蔷薇,根据分析可知,共占有6条食物链。
(2)图中的“→”表示捕食关系,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故图中的“→”还可代表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的通道。
(3)生态系统能维持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因为其自身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故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4)图乙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能的去向,同化作用来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散失,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繁殖,故其中a表示其同化能,b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对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进行分析,明确各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写出相应的食物链,注意食物链的起点只能是生产者。
28.果蝇的杏红眼与白眼、黄身与黑身两对相对性状,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其中一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另一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B、b和D、d)控制,均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现让一只甲果蝇(杏红眼黄身♂)与一只乙果蝇(杏红眼黑身♀)单对多次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该杂交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后代表现型
杏红眼黄身
白眼黄身
杏红眼黑身
白眼黑身
数量
178只
143只
182只
139只
(1)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生于减数分裂第______次分裂的后期。
(2)杂交实验后代中杏红眼与白眼这对相对性状受___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甲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
(3)杂交实验后代中出现的黄身雌果蝇与甲果蝇有关身色的基因型________(填是或否)相同。杂交后代杏红眼果蝇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_________。
(4)让子代中的黄身雌果蝇和甲果蝇杂交,发现黄身为显性性状,请写出该杂交的遗传图解__________。
【答案】 (1). 一 (2). 两 (3). AaBbDd或aaBbDd (4). 是 (5). 1/9 (6).
【解析】
分析:其中一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另一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B、b和D、d)控制,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生于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2)杏红眼:白眼=(178+182):(143+139)=9:7,是9:3:3:1的特殊情况,所以果蝇的眼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又黑身:黄身=(182+139):(178+143)=1:1,所以果蝇的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因此,甲果蝇的基因型是AaBbDd或aaBbDd。
(3)若黄身为隐性,则均为黄身aa;若黄身为显性,亲代Aa(黄身)和aa,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黄身)和aa,所以杂交实验后代中出现的黄身雌果蝇与甲果蝇有关身色的基因型相同。BbDd与BbDd杂交,后代中B D 为杏红眼,后代杏红眼果蝇中纯合子(BBDD)占的比例为1/9。
(4)若黄身为显性性状,黄身雌果蝇和甲果蝇杂交遗传图解如下:
29.下图(A)中m、n、l表示哺乳动物一条染色体上相邻的三个基因,a、b为基因的间隔序列;图(B)为l基因进行的某种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基因m、n、l的本质区别是___。m、n、l基因在不同的细胞中表达情况不同,体现____现象。
(2)丙中所含的五碳糖是_____________。若丙中(A+U)占36%,则丙对应的乙片段中A+T占_____。
(3)图(B)中甲为_____。合成图(B)的丙分子时,甲与___结合,以乙为模板。甲的移动方向是____。丙形成后需要在____处进行加工成熟才能用于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 (1). 碱基对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 (2). 细胞分化 (3). 核糖 (4). 36% (5). RNA聚合酶 (6). DNA分子的某一启动部位 (7). 由右向左 (8). 细胞核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A)中m、n、l表示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相邻的三个基因,a、b为非基因片段,图(B)为l基因进行的某种生理过程,图中显示以乙链为模板合成丙,故该图表示的是转录过程,甲为RNA聚合酶,据此分析。
【详解】(1)分析图解,图(A)中,m、n、l表示三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m、n、l的本质区别是碱基对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m、n、l基因在不同的细胞中表达情况不同,这就是细胞分化。
(2)图(B)表示转录过程,乙表示转录的模板链,丙表示转录形成的mRNA,因此丙中所含的五碳糖是核糖。丙中(A+U)占36%,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丙中的A对应乙中的T,U对应乙中的A,这样乙中的T+A的比例与丙中的A+U的比例相同,故乙片段中A+T占36%。
(3)图(B)中甲为RNA聚合酶,合成图(B)的丙分子时,甲与基因的起始段即DNA分子的某一启动部位结合,以乙为模板,沿着乙由右向左移动,且丙形成后需要在细胞核内进行加工成熟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合成蛋白质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本质以及基因的表达,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识别图(B)所示的生理过程,理解转录的过程以及相关的碱基计算,难度一般。
30.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请回答野生酵母的培养和分离及果酒制作实验的有关问题:
(1)从葡萄多年生长的环境中获取少量土样,配制成土壤稀释液,然后取0.1ml稀释液加入到______培养基中,用_____(工具)进行_____分离,最后培养得到野生酵母菌。将分离获得的菌种进行诱变培养后,根据不同菌株的____特征,分别筛选出高产谷胱甘肽酵母菌(甲)和低产硫化氢的酵母菌(乙)。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进行灭菌处理才能倒掉,目的是_____________
(2)成熟的紫葡萄,常用_____(A.高锰酸钾 B.次氯酸钠 C.乙醇 D.无菌水)溶液浸泡约5min,然后制成匀浆放入发酵罐中,并接种相应菌株,发酵获得高品质的葡萄酒。若向发酵罐中加入一定量的_____,可获得酒精含量和糖含量较高的果酒。
(二)某小组欲进行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与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获取上述高产谷胱甘肽酵母菌(甲)的DNA,经____酶处理得到DNA片段后建立______,从中获取目的基因。
(2)将目的基因与质粒构建成______,将其导入低产硫化氢的酵母菌(乙)后,经培养获取大量酵母菌,再通过分离纯化培养,根据______(A.标记基因的表达 B.目的基因的导入 C.硫化氢的含量 D.谷胱甘肽的含量)检测筛选出优良酵母菌。以上过程中的分离纯化培养相当于动物细胞______培养法。
(3)若要培养转基因植物,还需要用到_________________技术,培养过程中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进行调控。
【答案】 (1). 固体 (2). 玻璃刮刀 (3). 涂布 (4). 菌落 (5). 防止造成环境污染 (6). A (7). 蔗糖 (8).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9). 基因文库 (10). 重组质粒 (11). D (12). 克隆 (13). 植物组织培养(植物克隆) (14). 平衡的植物激素配比(或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或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解析】
(一)
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 2CO2+2C2H5OH+能量。
(1)从葡萄多年生长的环境中获取少量土样,配制成土壤稀释液,然后取0.1ml稀释液加入到固体培养基中,用玻璃刮刀(工具)进行涂布分离,最后培养得到野生酵母菌。将分离获得的菌种进行诱变培养后,根据不同菌株的菌落特征,分别筛选出不同的细菌。实验结束后,为防止造成环境污染,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进行灭菌处理才能倒掉。
(2)成熟的紫葡萄,常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约5min,以达到消毒和去除农药残留的目的,然后制成匀浆放入发酵罐中,并接种相应菌株,发酵获得高品质的葡萄酒。若向发酵罐中加入一定量的蔗糖,可获得酒精含量和糖含量较高的果酒。
(二)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目的基因经限制酶处理得到DNA片段后建立基因文库,从中获取目的基因。
(2)将目的基因与质粒构建成重组质粒。转入高产谷胱甘肽基因的酵母菌的谷胱甘肽含量高,所以可以根据谷胱甘肽的含量检测筛选出优良酵母菌。以上过程中的分离纯化培养相当于动物细胞克隆培养法。
(3)若要培养转基因植物,还需要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进行调控。
31.科研人员实验探究了桑叶多糖对人工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数值的影响,实验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写出实验步骤,并设计一个坐标系,将表中实验分析结果的数值变化趋势用曲线图表示出来。(说明:现有刚刚处理得到的人工糖尿病小鼠若干只,该品种小鼠的正常空腹血糖数值为6.0mmol/L。给药和测定空腹血糖数值的方法不作要求,实验持续6周时间。)
桑叶多糖对人工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数值的影响
实验分组(按体重给药量)
给药前空腹血糖(mmol/L)
给药后空腹血糖(mmol/L)
2周末(与给药前比较)
4周末(与2周末比较)
6周末(与给药前比较)
A组(0g/kg)
17.7
明显升高
明显升高
明显升高(接近2周末数值)
B组(0.25g/kg)
17.5
明显升高
明显升高
无显著差异
C组(0.50g/kg)
17.4
明显升高
无显著差异
明显降低(明显高于正常数值)
D组(1.00g/kg)
17.3
无显著差异
无显著差异
明显降低(接近正常数值)
(1)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一个坐标系,将表中实验分析结果的数值变化趋势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实验步骤:
①将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编号为A、B、C、D。测定小鼠的空腹血糖数值。
②A组不给药;B组给药0.25g/kg;C组给药0.5g/kg;D组给药1.00g/kg。
③在适宜且相同条件下饲养,分别于2周末、4周末、6周末测定小鼠的空腹血糖数值,并记录数据,统计分析。 (2).
【解析】
试题分析:本实验是探究了桑叶多糖对人工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数值的影响,故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否给药(桑叶多糖),因变量是小鼠的空腹血糖在给药前后的变化,根据题意,不同体重的小鼠给药量不同,(按体重给药),据此答题。
(1)①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分为四组,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否给药(桑叶多糖),故A组不给药,作对照组,其他各组按体重给药,所用实验材料要遵循等量性原则的应用,故将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编号A、B、C、D;
②测定小鼠的空腹血糖数值(实验前的测量);
③A组不给药,B组给药0.25g/kg;C组给药0.50g/kg;D组给药1.00g/kg;A组作对照组;
④在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饲养;
⑤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分别于2周末、4周末、6周末测定空腹血糖数值;
⑥记录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A组给药后2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升高、4周末(与2周末比较)血糖明显升高,6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升高(接近2周末数值);B组给药后2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升高、4周末(与2周末比较)血糖明显升高,6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无显著差异;C组小鼠给药后2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升高、4周末(与2周末比较)血糖无显著差异,6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降低(接近正常数值)6.0mmol/L.据此画图为:
一、选择题
1.下图表示生物体内发生的某一化学反应,下列有关该反应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反应为脱水缩合反应 B. 反应发生的场所是核糖体
C. 反应速率与温度有关 D. 需要水解酶的催化
【答案】D
【解析】
图中所示为氨基酸的脱水缩合,A正确;多肽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B正确;反应需要酶催化,酶活性受温度影响,C正确;需要缩合酶的催化,D错误。
2.下列关于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温度降低不影响甘油进出细胞的速率
B. 载体蛋白运输物质时需要与被转运的物质相结合
C. 某些液体物质可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
D. 主动转运是细胞最重要的吸收或排出物质的方式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胞吞与胞吐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甘油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温度降低,细胞膜的流动性减弱,从而影响甘油进出细胞的速率,A错误;载体蛋白只有与被转运的物质相结合,才能将被转运的物质运输到细胞膜的另一侧,B正确;被细胞胞吞的是大分子物质、衰老的细胞或病原体,而物质或细胞是存在于液体环境中的,因此液体物质和固体物质均会被胞吞,可见,某些液体物质可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C正确;主动转运保证了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是细胞最重要的吸收或排出物质的方式,D正确。
3.下列关于厌氧呼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以抑制所有微生物的繁殖
B. 人体肌细胞厌氧呼吸的产物有乳酸或酒精
C. 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时会冒出少量气泡
D. 酵母发酵所产生的CO2使面团“发起”
【答案】D
【解析】
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以抑制厌氧微生物的繁殖,A错误;人体肌细胞厌氧呼吸的产物没有酒精,B错误;乳酸菌发酵没有气泡产生,C错误;酵母发酵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团变得蓬松,D正确。
4.下列关于高等植物有丝分裂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A. G2期细胞中已经含有一对中心体,且尚未分开
B. 前期染色质螺旋成染色体,导致分裂期不再进行转录和翻译
C. 从细胞两极观察中期细胞,染色体在赤道面上散乱分布
D. 后期细胞中央的细胞膜开始向内凹陷形成环沟,最终将细胞分开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高等植物有丝分裂过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高等植物细胞不含中心体,A错误;前期染色质螺旋成染色体,导致分裂期不再进行转录,但能进行翻译,B错误;从细胞两极观察中期的细胞,染色体在赤道面上散乱分布,C正确;末期细胞中央的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向周围扩展成细胞壁,最终将细胞分开,D错误。
5.下图为某高等植物发育的部分过程,期间一定不会发生的是
A. 细胞分裂 B. 细胞分化
C. 中心体复制 D. DNA复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数目的增多是靠细胞分裂来实现的,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多细胞生物的个体是由各种各样的细胞组成的,生物的个体发育就是通过细胞的分化过程来实现的。
【详解】据图可知,高等植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分裂过程有DNA的复制,另外植物发育伴随着细胞分化,由于高等植物细胞不含有中心体,所以没有中心体的复制过程,C正确。
6.下列关于“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低倍镜下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
B. 高倍镜下可观察到紧贴着细胞壁的质膜
C. 质壁分离复原后的细胞与初始状态一定相同
D. 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也能完成该实验
【答案】D
【解析】
低倍镜下即可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A错误;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细胞膜,B错误;质壁分离复原后的细胞与初始状态不一定相同,取决于所处溶液的浓度及类型,C错误;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也能完成该实验,只是不容易观察,D正确。
7. 用蛋白酶去除大肠杆菌核糖体的蛋白质,处理后的核糖体仍可催化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由此可推测核糖体中能催化该反应的物质是
A. 蛋白酶 B. RNA聚合酶
C. RNA D. 逆转录酶
【答案】C
【解析】
核糖体是由蛋白质和RNA组成,蛋白酶能专一去除核糖体中蛋白质,只剩RNA,仍可催化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说明有RNA存在既可完成脱水缩合反应,所以有催化作用的物质是RNA,选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酶的本质,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8.孟德尔探索遗传定律获得成功的原因不包括
A. 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B. 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再扩展到多对
C. 采用归纳法直接验证
D. 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
【详解】A、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因为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并且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A正确;
B、孟德尔遗传实验是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多对性状的遗传,B正确;
C、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提出假说并进行验证,采用了假说演绎法,C错误;
D、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D正确。
故选:C。
9.某同学用不同形状、颜色的纸板和连接物制作一个含20个碱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不同颜色的代表不同碱基、代表脱氧核糖、代表磷酸基团、代表连接物,碱基对均用1个连接物连接),下列准备的材料中,数量错误的是
A. 长方形4种 B. 五边形20个
C. 圆形20个 D. 连接物60根
【答案】D
【解析】
长方形四种分别代表AGCT四种碱基,A正确;每个脱氧核苷酸含有一个磷酸基团、一个碱基、一个脱氧核糖,BC正确;碱基对之间需要10个连接物,20个核苷酸需要40个连接物,两条核苷酸链需要18个连接物,共需要58根,D错误。
10.下图是正常女性染色体组型图中C组染色体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男性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分在不同的组
B. 男性的6号染色体的大小形状与女性不同
C. 正常人染色体组型的C组都含有16条染色体
D. 选择前期Ⅰ细胞制作染色体组型图,可以省去配对环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染色体组型图的概念及制作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男性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因它们的着丝点位置不同而分在不同的组,A正确;6号染色体为常染色体,因此男性的6号染色体的大小形状与女性相同,B错误;正常女性染色体组型的C组都含有16条染色体,正常男性染色体组型的C组都含有15条染色体,C错误;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是观察辨认染色体的最佳时期,将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通过显微镜拍照获得染色体的影像,将各个染色体的图像剪出,根据染色体的大小、条纹、着丝点所在的位置进行排列,进而得到染色体组型图,可见,不能选择前期Ⅰ细胞制作染色体组型图,D错误。
11.下列关于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花器官的形成与增殖、分化有关
B. 细胞增殖与衰老时均出现核膜的周期性变化
C. 普遍存在于高等动物和植物体内的正常现象
D. 细胞的分化和衰老过程均会发生核酸的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但mRNA的种类会发生改变。
【详解】A、植物花器官的形成与增殖、分化有关,A正确;
B、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才会出现核膜的周期性变化,且衰老细胞已经不再增殖,不会出现核膜的周期性变化,B错误;
C、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普遍存在于高等动物和植物体内的正常现象,C正确;
D、细胞的分化和衰老过程中都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均会发生核酸的改变,D正确。
故选:B。
【点睛】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明确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12.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再经搅拌、离心后进行放射性检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可以从细胞中释放出来
B. 离心后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试管的沉淀物中
C. 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模板、原料均来自大肠杆菌
D. 此实验不能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2)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3)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4)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5)实验过程:首先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了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并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了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然后,用被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去侵染细菌,当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大量增殖时,生物学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测试。简单过程为:标记细菌→标记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细菌→搅拌离心。
(6)分析:测试的结果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并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是留在细菌的外部,噬菌体的DNA却进入了细菌体内,可见,噬菌体在细菌内的增殖是在噬菌体DNA的作用下完成的。
(7)结论: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即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 DNA传给后代的,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详解】A、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开来,A错误;
B、15N能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离心后上清液中含放射性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沉淀物含注入了DNA的大肠杆菌,故放射性同位素分布在试管的上清液和沉淀物中,B错误;
C、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模板来自亲代噬菌体,原料来自大肠杆菌,C错误;
D、由于DNA和蛋白质都含有N元素,所以此实验不能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D。
13.将基因型为Bb和bb的豌豆种子混种在起(两者数量之比是2:1),若两种类型的豌豆繁殖率相同,则在自然状态下,子代中基因型为BB、Bb、bb的个体数量之比为
A. 1:4:4 B. 1:2:3 C. 6:2:1 D. 1:2:1
【答案】B
【解析】
【分析】
豌豆是雌雄同花植物,在自然态下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所以不同基因型的植株只能通过自交产生子一代,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由于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所以种植基因型为Bb和bb的豌豆只能通过自交方式产生下一代种子。根据题意,Bb和bb两者数量之比是2:1,且繁殖率相同,则在自然状态下,自交产生的下一代中基因型为BB、Bb、bb的个体数量之比为(2/3×1/4):(2/3×2/4):(1/3+2/3×1/4)=1:2:3.故选B。
【点睛】关键:本题中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所以在计算产生下一代的不同基因型比例时应只考虑自交方式。
14.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某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曲线中a、b、c、d四点对应细胞液的浓度比较正确的是
A. d点浓度与起始浓度相同
B. d点浓度比起始浓度大
C. a点浓度和c点相等
D. a点浓度比c点浓度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由曲线看判断,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先质壁分离,然后自动复原,ac两点时原生质层体积相等,b点原生质层最小,d点恢复到原体积大小。
【详解】由图可知,该细胞中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先减小后增大,这说明该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造成质壁分离复原的原因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外界溶液中的离子,因此d点浓度比起始浓度大,B正确。
15.下列关于动物内分泌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下丘脑是内分泌腺,控制整个内分泌系统
B. 雄激素会影响骨骼生长和骨密度增加
C. 促激素能维持靶腺体的形态和功能
D. 甲状腺激素能作用于全身组织器官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激素的种类及其作用、激素调节的特点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下丘脑不是内分泌腺,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脑的一部分,神经系统主要借助下丘脑与内分泌腺建立起神经内分泌调节联系,因此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A错误;雄激素可促进蛋白质合成代谢,能促进生长和骨骼、肌肉的发育,可见,雄激素会影响骨骼生长和骨密度增加,B正确;促激素是它们所作用的靶腺体的形态发育和维持正常功能所必需的,C正确;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能作用于全身组织器官,D正确。
16.为验证DNA是遗传物质,某同学利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做了如下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接种菌株
添加物质
菌落生长情况
①
R型
S型活菌DNA
?
②
S型活菌DNA(经DNA酶处理)
?
③
无菌水
?
A. ①为实验组,实验结果是一定有S型菌落出现
B. ②为对照组,实验结果是一定有R型菌落出现
C. 实验进行的全过程一定要采用悬浮培养方法
D. 结果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为验证DNA是遗传物质,则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添加DNA,故①是实验组,若DNA是遗传物质,则①组中理论上会出现S型菌落,②③组中只出现R型菌。
【详解】A. ①为实验组,因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转化的效率比较低,实验结果中不一定有S型菌落出现,A错误;
B. ②为对照组,实验结果是一定有R型菌落出现,B正确;
C. 实验进行的过程中,进行悬浮培养后,应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形成菌落,C错误;
D. 该实验中没有涉及蛋白质的实验组,因此该实验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
17.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下列关于该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致敏B细胞的后代分化后,每个细胞都具有相同的抗原受体
B. 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一定发生细胞免疫过程
C. 该抗体可使乙肝病毒裂解死亡
D. 此被动免疫过程产生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接种乙肝疫苗后,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详解】A、细胞分化后发挥不同的作用,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致敏B细胞的后代分化后,每个细胞具有不相同的抗原受体,A错误;
B、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一定发生细胞免疫过程,B正确;
C、抗体的作用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产生抗原-抗体复合物,不会直接导致病毒裂解死亡,C错误;
D、注射疫苗产生抗体是主动免疫,D错误。
故选:B。
18.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种群都存在性别比率
B. 出生率可以保持种群遗传多样性,适应变化的环境
C. 年龄金字塔可以反应一个种群的性别比例
D.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的数量常常低于实际数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详解】A、有的生物无性别之分,如玉米、豌豆,像这样的生物无性别比率,A错误;
B、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保持种群遗传多样性,适应变化的环境,B错误;
C、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多,说明种群中雌性个体较多,所以年龄金字塔可以反应一个种群的性别比例,C正确;
D、由于被捕获过的生物难以再被捕获,因此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的数量常常高于实际数量,D错误。故选C。
19.在研究反射弧实验中,将脊蛙右后肢脚趾浸入0.5%HCl中,有屈腿反射;而剥除脊蛙右后肢脚趾皮肤,再将其浸入0.5%HC1中,结果无屈腿反射,原因是破坏了屈腿反射弧的
A. 感受器 B. 传入神经元
C. 神经中枢 D. 传出神经元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
【详解】屈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将脊蛙皮肤完整的左后肢脚趾浸入0.5%HCl溶液时有屈腿反射,说明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结构、功能完整;如果剥除脊蛙右后肢脚趾皮肤后重复上述实验无屈腿反射,说明破坏了反射弧中的感受器。故选A。
【点睛】分析实验现象并进行推理获取结论,认同反射弧只有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的生物学观点。
20.“二孩”政策是根据我国人口状况所制定的一项调整性政策,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
A. 调整年龄结构 B. 降低人口密度
C. 改变性比率 D. 降低出生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二孩”政策的实施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二孩”政策的实施,可提高出生率及人口密度,使幼年的个体增多,有利于调整年龄结构,但不能改变性比率,A正确,B、C、D均错误。
21.科研人员研究了土壤含水量对番茄品种甲和乙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图1 ),以及番茄品种甲的叶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图2)。(注:光补偿点指植物在一定的温度下,光合作用固定的量和呼吸作用释放的c量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光照强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土壤含水量对甲、乙两种番茄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基本相同
B. 气孔导度的变化与番茄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C. 番茄在土壤含水量为50%的条件下,比含水量在90%条件下的光补偿点低
D. 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气孔导度减小,胞间CO2浓度增大,其原因可能是水分亏缺导致类囊体结构破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1中,在土壤含水量在大于70%时,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不会引起植物光合速率的变化,即此时含水量不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但是当含水量低于70%并逐渐下降时,甲乙植物的光合速率均逐渐下降。
图2中,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胞间CO2浓度成逐渐上升的趋势,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胞间CO2浓度积累说明光合作用利用减少;而图中气孔导度首先具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然后呈下降的趋势,气孔导度降低,二氧化碳进入叶片减少,光合作用原料减少,从而抑制光合作用速率。
【详解】A、根据图1中的两条曲线的趋势可以看出,在土壤含水量在大于70%时,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不会引起植物光合速率的变化,但是当含水量低于70%并逐渐下降时,甲乙植物的光合速率均逐渐下降,故土壤含水量对甲、乙两种番茄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基本相同,A正确;
B、图2中,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番茄的气孔导度也逐渐下降,二氧化碳进入叶片减少,光合作用原料减少,与番茄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B正确;
C、番茄在土壤含水量为50%的条件下,气孔导度下降,光合速率下降,因此要达到光补偿点需要提高光照,即比含水量在90%条件下的光补偿点高,C错误;
D、土壤含水量降低,气孔导度降低,胞间CO2浓度逐渐升高,可能是因为水分亏缺导致类囊体结构破坏,不能完成CO2固定及利用,D正确。
故选:C。
22.如图甲为基因型为AABb的二倍体动物某细胞进行分裂的示意图(染色体1、2为常染色体),图乙该动物某正在分裂的细胞中染色体、核DNA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图。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甲细胞中a基因的出现一定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 图甲细胞内染色体、核DNA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可用图乙表示
C. 该动物只产生基因型为AB和aB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D. 图乙可表示的不同细胞时期中染色体数目可能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故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分析乙图,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1:2:2,说明该细胞中染色体着丝点未分裂,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据此分析。
【详解】A. 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图甲细胞中a基因的出现一定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正确;
B. 图甲细胞内染色体、核DNA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可用图乙表示,即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1:2:2,B正确;
C. 该动物能产生基因型为AB、aB、Ab三种配子,C错误;
D. 图乙可表示的不同细胞时期中染色体数目可能不同,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之比均为1:2:2,但染色体数目不同,D正确。
23.因人类活动导致草场沙化,栖息地锐减,使昆仑山野牦牛向高山迁徙形成小群体(10-80头),雪天时,又迁徙下山聚集成大群体(200头以上)。在生殖季节,有些公野牦牛因竞争失败而失去繁殖机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人类活动使野牦牛种群的稳定平衡密度降低
B. 高山地区的野牦牛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
C. 野牦牛因草料变化而季节性迁徙是群落的时间结构
D. 公野牦牛的竞争属于种群密度较高时的内源性调节因素
【答案】C
【解析】
人类活动导致草场沙化,栖息地锐减,使野牦牛种群的稳定平衡密度降低,A正确;野牦牛在水平方向上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B正确;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迁徙不是群落的时间结构,C错误;公野牦牛的竞争属于种群密度较高时的内源性调节因素,D正确。
24.下图为不同刺激结果产生的动作电位情况,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A. 曲线表示不同程度的刺激引发不同反应,该反应由Na+内流引起
B.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恢复经过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
C. 阈上刺激不论有多大,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相同
D. 阈下刺激因钠离子通道不能打开而不会产生电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据此分析。
【详解】A. 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钠离子内流引起的,A正确;
B.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恢复需要经过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B正确;
C. 图示表明阈上刺激不论有多大,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相同,C正确;
D. 阈下刺激能够引起钠离子内流,但不能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25.下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该家族中的某些个体为甲病和乙病(皆为单基因遗传病)的患者。已知2号个体是纯合子(若相关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在男性中可视为纯合子)。下列有关推测正确的是
A. 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 13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来自8号 ,3号和4号个体生下两病皆患孩子的概率为1/8
C. 若甲病是正常基因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导致的,致病基因表达时,翻译产生的肽链不一定改变
D. 若乙病是致病基因的启动部位发生改变导致的,则该部位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因而不能表达
【答案】D
【解析】
由于2号个体是纯合体,如果甲病是显性遗传病,则5号应该患病,所以甲病是隐性遗传病。首先甲病排除Y染色体遗传,若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11号应该患病,所以甲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若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2号是纯合子,后代不应患有乙病,所以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错误;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3号个体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8号,假设A和a控制甲病,B和b控制乙病,则3号(AaXBY)和4号(1/2aaXBXB 1/2aaXBXb)个体生下两病皆患孩子的概率为1/16,B错误;由于甲病已经致病,致病基因表达时,翻译产生的肽链发生改变,C错误;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的识别和结合位点,D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为了研究低温、强光胁迫对鄂尔多斯碱湖的钝顶节旋藻( S1 ) 和非洲乍得湖钝顶节旋藻( S2 )光合速率及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该实验是在强光照(1800 µmol/m2·s-1)下进行的。部分实验内容和结果如下:
图:S1(图a)、S2(图b)的净光合放氧速率与初始值的百分比变化曲线。
表:强光下,S1、S2叶绿素a含量变化情况。
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光合放氧速率与_________有关,水在光下裂解为氧气、_________,可在光下将_________还原,反应场所为_________。
(2)从图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
(3)为了进一步观察 S1 、S2 在相同胁迫条件下叶绿素a损伤的差异性,测定了 S1、S2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结果见表。为了测定叶绿素a的含量,用_________来提取,由表可知,在_________条件下测得的叶绿素a含量最高。
【答案】 (1). 温度和处理时间 (2). H+和电子 (3). NADP+ (4). 类囊体膜 (5). 在低温强光处理条件下,S1 、S2光合放氧降低,降幅S1
【分析】
本题以实验为依托,采用题文与图表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图示显示:处理时间不同,净光合放氧速率与初始值的百分比不同,而温度不同,净光合放氧速率与初始值的百分比也不同。可见,光合放氧速率与温度和处理时间有关。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水在光下裂解为氧气、H+和电子,可将NADP+还原,光反应的场所为类囊体膜。
(2)与图示有关的实验是在强光照下进行的。依题意并分析图示可知:与20℃和25℃相比,10℃时的净光合放氧速率与初始值的百分比最低,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S1曲线的下降幅度比S2曲线的下降幅度慢,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低温、强光处理条件下,S1、S2的光合放氧速率降低,降幅S1<S2。
(3) 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中,为了测定叶绿素a的含量,可用95%乙醇来提取。表中信息显示,在25℃、10min的条件下测得的叶绿素a含量最高。
【点睛】坐标曲线题的解题关键是:①要理解横、纵坐标的含义及曲线代表的含义,这是解题的重心所在。②关注坐标上的“四点、二量、一趋势”;“四点”指的是起点、交点、折点和终点;“二量”指的是分清自变量与因变量,绝对不能颠倒;“一趋势”,指的是曲线的走势,特别要注意的是分析问题时一定要结合横轴的点、区段来进行。③分析曲线变化有关的知识点时,还要挖掘或捕捉题目所给予的有效信息。
27.下图甲是某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图乙是能量在第二营养级中的部分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仅处于第五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鹰所在的食物链有_____条。
(2)图中的“→”除表示捕食关系外,还可代表能量流动和_____的通道。
(3)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需要通过______调节。
(4)图乙中的a和b分别是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答案】 (1). 蛇 (2). 6 (3). 物质移动 (4). 负反馈 (5). 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 (6). 呼吸散失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的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分别是:1.柳树→螳螂→黄雀→鹰,2.柳树→螳螂→黄雀→蛇→鹰,3.蔷薇→蚜虫→蜘蛛→黄雀→蛇→鹰,4.蔷薇→蚜虫→蜘蛛→黄雀→鹰,5.蔷薇→蚜虫→蜘蛛→蜥蜴→蛇→鹰,6.蔷薇→蚜虫→蜘蛛→青蛙→蛇→鹰。图乙中a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能,b表示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详解】(1)据图甲分析可知,蛇是仅处于第五营养级的生物;鹰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柳树和蔷薇,根据分析可知,共占有6条食物链。
(2)图中的“→”表示捕食关系,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故图中的“→”还可代表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的通道。
(3)生态系统能维持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因为其自身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故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4)图乙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能的去向,同化作用来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散失,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繁殖,故其中a表示其同化能,b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对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进行分析,明确各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写出相应的食物链,注意食物链的起点只能是生产者。
28.果蝇的杏红眼与白眼、黄身与黑身两对相对性状,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其中一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另一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B、b和D、d)控制,均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现让一只甲果蝇(杏红眼黄身♂)与一只乙果蝇(杏红眼黑身♀)单对多次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该杂交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后代表现型
杏红眼黄身
白眼黄身
杏红眼黑身
白眼黑身
数量
178只
143只
182只
139只
(1)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生于减数分裂第______次分裂的后期。
(2)杂交实验后代中杏红眼与白眼这对相对性状受___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甲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
(3)杂交实验后代中出现的黄身雌果蝇与甲果蝇有关身色的基因型________(填是或否)相同。杂交后代杏红眼果蝇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_________。
(4)让子代中的黄身雌果蝇和甲果蝇杂交,发现黄身为显性性状,请写出该杂交的遗传图解__________。
【答案】 (1). 一 (2). 两 (3). AaBbDd或aaBbDd (4). 是 (5). 1/9 (6).
【解析】
分析:其中一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另一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B、b和D、d)控制,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生于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2)杏红眼:白眼=(178+182):(143+139)=9:7,是9:3:3:1的特殊情况,所以果蝇的眼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又黑身:黄身=(182+139):(178+143)=1:1,所以果蝇的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因此,甲果蝇的基因型是AaBbDd或aaBbDd。
(3)若黄身为隐性,则均为黄身aa;若黄身为显性,亲代Aa(黄身)和aa,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黄身)和aa,所以杂交实验后代中出现的黄身雌果蝇与甲果蝇有关身色的基因型相同。BbDd与BbDd杂交,后代中B D 为杏红眼,后代杏红眼果蝇中纯合子(BBDD)占的比例为1/9。
(4)若黄身为显性性状,黄身雌果蝇和甲果蝇杂交遗传图解如下:
29.下图(A)中m、n、l表示哺乳动物一条染色体上相邻的三个基因,a、b为基因的间隔序列;图(B)为l基因进行的某种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基因m、n、l的本质区别是___。m、n、l基因在不同的细胞中表达情况不同,体现____现象。
(2)丙中所含的五碳糖是_____________。若丙中(A+U)占36%,则丙对应的乙片段中A+T占_____。
(3)图(B)中甲为_____。合成图(B)的丙分子时,甲与___结合,以乙为模板。甲的移动方向是____。丙形成后需要在____处进行加工成熟才能用于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 (1). 碱基对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 (2). 细胞分化 (3). 核糖 (4). 36% (5). RNA聚合酶 (6). DNA分子的某一启动部位 (7). 由右向左 (8). 细胞核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A)中m、n、l表示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相邻的三个基因,a、b为非基因片段,图(B)为l基因进行的某种生理过程,图中显示以乙链为模板合成丙,故该图表示的是转录过程,甲为RNA聚合酶,据此分析。
【详解】(1)分析图解,图(A)中,m、n、l表示三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m、n、l的本质区别是碱基对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m、n、l基因在不同的细胞中表达情况不同,这就是细胞分化。
(2)图(B)表示转录过程,乙表示转录的模板链,丙表示转录形成的mRNA,因此丙中所含的五碳糖是核糖。丙中(A+U)占36%,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丙中的A对应乙中的T,U对应乙中的A,这样乙中的T+A的比例与丙中的A+U的比例相同,故乙片段中A+T占36%。
(3)图(B)中甲为RNA聚合酶,合成图(B)的丙分子时,甲与基因的起始段即DNA分子的某一启动部位结合,以乙为模板,沿着乙由右向左移动,且丙形成后需要在细胞核内进行加工成熟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合成蛋白质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本质以及基因的表达,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识别图(B)所示的生理过程,理解转录的过程以及相关的碱基计算,难度一般。
30.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请回答野生酵母的培养和分离及果酒制作实验的有关问题:
(1)从葡萄多年生长的环境中获取少量土样,配制成土壤稀释液,然后取0.1ml稀释液加入到______培养基中,用_____(工具)进行_____分离,最后培养得到野生酵母菌。将分离获得的菌种进行诱变培养后,根据不同菌株的____特征,分别筛选出高产谷胱甘肽酵母菌(甲)和低产硫化氢的酵母菌(乙)。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进行灭菌处理才能倒掉,目的是_____________
(2)成熟的紫葡萄,常用_____(A.高锰酸钾 B.次氯酸钠 C.乙醇 D.无菌水)溶液浸泡约5min,然后制成匀浆放入发酵罐中,并接种相应菌株,发酵获得高品质的葡萄酒。若向发酵罐中加入一定量的_____,可获得酒精含量和糖含量较高的果酒。
(二)某小组欲进行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与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获取上述高产谷胱甘肽酵母菌(甲)的DNA,经____酶处理得到DNA片段后建立______,从中获取目的基因。
(2)将目的基因与质粒构建成______,将其导入低产硫化氢的酵母菌(乙)后,经培养获取大量酵母菌,再通过分离纯化培养,根据______(A.标记基因的表达 B.目的基因的导入 C.硫化氢的含量 D.谷胱甘肽的含量)检测筛选出优良酵母菌。以上过程中的分离纯化培养相当于动物细胞______培养法。
(3)若要培养转基因植物,还需要用到_________________技术,培养过程中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进行调控。
【答案】 (1). 固体 (2). 玻璃刮刀 (3). 涂布 (4). 菌落 (5). 防止造成环境污染 (6). A (7). 蔗糖 (8).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9). 基因文库 (10). 重组质粒 (11). D (12). 克隆 (13). 植物组织培养(植物克隆) (14). 平衡的植物激素配比(或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或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解析】
(一)
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 2CO2+2C2H5OH+能量。
(1)从葡萄多年生长的环境中获取少量土样,配制成土壤稀释液,然后取0.1ml稀释液加入到固体培养基中,用玻璃刮刀(工具)进行涂布分离,最后培养得到野生酵母菌。将分离获得的菌种进行诱变培养后,根据不同菌株的菌落特征,分别筛选出不同的细菌。实验结束后,为防止造成环境污染,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进行灭菌处理才能倒掉。
(2)成熟的紫葡萄,常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约5min,以达到消毒和去除农药残留的目的,然后制成匀浆放入发酵罐中,并接种相应菌株,发酵获得高品质的葡萄酒。若向发酵罐中加入一定量的蔗糖,可获得酒精含量和糖含量较高的果酒。
(二)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目的基因经限制酶处理得到DNA片段后建立基因文库,从中获取目的基因。
(2)将目的基因与质粒构建成重组质粒。转入高产谷胱甘肽基因的酵母菌的谷胱甘肽含量高,所以可以根据谷胱甘肽的含量检测筛选出优良酵母菌。以上过程中的分离纯化培养相当于动物细胞克隆培养法。
(3)若要培养转基因植物,还需要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进行调控。
31.科研人员实验探究了桑叶多糖对人工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数值的影响,实验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写出实验步骤,并设计一个坐标系,将表中实验分析结果的数值变化趋势用曲线图表示出来。(说明:现有刚刚处理得到的人工糖尿病小鼠若干只,该品种小鼠的正常空腹血糖数值为6.0mmol/L。给药和测定空腹血糖数值的方法不作要求,实验持续6周时间。)
桑叶多糖对人工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数值的影响
实验分组(按体重给药量)
给药前空腹血糖(mmol/L)
给药后空腹血糖(mmol/L)
2周末(与给药前比较)
4周末(与2周末比较)
6周末(与给药前比较)
A组(0g/kg)
17.7
明显升高
明显升高
明显升高(接近2周末数值)
B组(0.25g/kg)
17.5
明显升高
明显升高
无显著差异
C组(0.50g/kg)
17.4
明显升高
无显著差异
明显降低(明显高于正常数值)
D组(1.00g/kg)
17.3
无显著差异
无显著差异
明显降低(接近正常数值)
(1)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一个坐标系,将表中实验分析结果的数值变化趋势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实验步骤:
①将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编号为A、B、C、D。测定小鼠的空腹血糖数值。
②A组不给药;B组给药0.25g/kg;C组给药0.5g/kg;D组给药1.00g/kg。
③在适宜且相同条件下饲养,分别于2周末、4周末、6周末测定小鼠的空腹血糖数值,并记录数据,统计分析。 (2).
【解析】
试题分析:本实验是探究了桑叶多糖对人工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数值的影响,故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否给药(桑叶多糖),因变量是小鼠的空腹血糖在给药前后的变化,根据题意,不同体重的小鼠给药量不同,(按体重给药),据此答题。
(1)①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分为四组,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否给药(桑叶多糖),故A组不给药,作对照组,其他各组按体重给药,所用实验材料要遵循等量性原则的应用,故将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编号A、B、C、D;
②测定小鼠的空腹血糖数值(实验前的测量);
③A组不给药,B组给药0.25g/kg;C组给药0.50g/kg;D组给药1.00g/kg;A组作对照组;
④在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饲养;
⑤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分别于2周末、4周末、6周末测定空腹血糖数值;
⑥记录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A组给药后2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升高、4周末(与2周末比较)血糖明显升高,6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升高(接近2周末数值);B组给药后2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升高、4周末(与2周末比较)血糖明显升高,6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无显著差异;C组小鼠给药后2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升高、4周末(与2周末比较)血糖无显著差异,6周末(与给药前比较)血糖明显降低(接近正常数值)6.0mmol/L.据此画图为: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