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浙江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试题(解析版)
展开
浙江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B. 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没有影响
C. 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是防治酸的有效措施
D.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等,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详解】A、臭氧层能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从而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A 正确;
B、人类活动曾造成大量野生生物灭绝,B错误;
C、酸雨是燃烧煤、石 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故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C正确;
D、自工业革命后,主要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了严重干扰,D 正确。
故选B。
2.人类某遗传病的染色体核型如图所示。该变异类型属于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染色体结构变异 D. 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分析,该遗传病为21-三体综合症,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中染色体数目畸变的遗传病。
【详解】基因突变是指由于基因内部核酸分子上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或过程,染色体核型上无法发现基因突变的遗传病,A选项错误;基因重组是指具有不同遗传性状的雌、雄个体进行有性生殖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导致后代不同于亲本类型的现象或过程,染色体核型中没有体现有性生殖的过程,B选项错误;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指染色体发生断裂后,在断裂处发生错误连接而导致染色体结构不正常的变异,图中的染色体核型未表现出结构变异,C选项错误;染色体数目变异是指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图中21号染色体比其他的同源染色体多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D选项正确。
3.细胞学说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所有的细胞必定是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的。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具有多样性 B. 生物具有遗传性
C. 生物能定向变异 D. 生物具有统一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后由德国科学家菲尔肖补充完善,其内容为①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②细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③所有的细胞必定是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的。
【详解】不同的生物组成所需的细胞数量和种类均不同,故生物具有多样性,A选项正确;在个体发育中,一定的基因在一定的条件下,控制着一定的代谢过程,从而体现了一定的遗传特性和特征,故生物具有遗传性,B选项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C选项错误;生物界共用一套遗传密码,故生物具有统一性,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C。
4.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HIV只含有一种蛋白质 B. 患者的血液和精液中均含有HIV
C. HIV不会感染脑细胞和巨噬细胞 D. 艾滋病是一种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艾滋病由HIV病毒引起,HIV病毒为RNA病毒,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体的免疫能力降低,导致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引起死亡。
【详解】HIV外层脂类膜中含病毒蛋白质,细胞内部含有核心蛋白质,故HIV不止含有一种蛋白质,A选项错误;HIV病毒会入侵人体细胞,借助宿主细胞复制出新的HIV病毒侵染全身各处的细胞,故艾滋病患者的血液和精液中均含有HIV,B选项正确;HIV病毒会感染全身各处的细胞,C选项错误;艾滋病是一种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D选项错误。
【点睛】艾滋病是后天获得性免疫缺乏症,艾滋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与常人相比更弱,更加容易受到致命的感染和恶性疾病侵袭的能力。艾滋病本身不是艾滋病患者致死原因,而是由于感染了其他疾病导致的死亡。
5.细胞核中与核糖体形成有关的主要结构是
A. 核仁 B. 核基质
C. 核被膜 D. 核孔复合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和遗传物质的储存场所。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rRNA由细胞核中的核仁负责产生。
【详解】核仁是细胞核中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结构,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A选项正确;核基质是核中除染色质与核仁以外的成分,包括核液与核骨架两部分。核液含水、离子和酶等无形成分。核骨架是由多种蛋白质形成的三维纤维网架,对核的结构具有支持作用,与核糖体的形成无关,B选项错误;核被膜是指包被细胞核的双层膜,其外层与粗面内质网膜相连,核被膜上有核孔复合体,是控制蛋白质、RNA等大分子出入细胞核的通道,核糖体的形成无关,C、D选项错误。
6.下列群落中,其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的是
A. 荒漠 B. 苔原
C. 草原 D. 森林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其中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是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
【详解】荒漠群落每年降雨量不足150mm,水分蒸发量是降水量的7~50倍,沙漠中的优势植物的间隔和根系分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苔原的气候严寒,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生长缓慢,只有那些能忍受强风吹袭的植物才能存活;草原的气候特征是每年的降雨量在250~800mm;北半球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北方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热带雨林,森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高,竞争最激烈;故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错误。
7.脂质在细胞中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功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油脂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紫色
B. 磷脂主要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C. 胆固醇使动物细胞膜具有刚性
D. 植物蜡是细胞内各种膜结构的组成成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
脂质是主要有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脂质包括油脂、磷脂、植物蜡、胆固醇等。脂质是组成细胞的必要成分。
【详解】苏丹Ⅲ染液用于检验细胞中的油脂,油脂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橙黄色,在显微镜的观察下呈现橙黄色的小液滴,A选项错误;磷脂是细胞内各种膜结构的重要成分,单位膜的基本骨架为脂双层,由磷脂参与构成,B选项错误;胆固醇安插在质膜的结构中,为质膜的结构提供稳定性,使细胞膜具有刚性,C选项正确;植物蜡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不是膜结构的组成成分,D选项错误。
8.下列关于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青春期的患病率很低
B. 由多个基因的异常所致
C. 可通过遗传咨询进行治疗
D. 禁止近亲结婚是预防该病的唯一措施
【答案】A
【解析】
【分析】
单基因遗传病是由染色体上单个基因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该类疾病的种类很多,但发病率都很低,多属于罕见病。
【详解】单基因遗传病在新出生婴儿和儿童中很容易表现,在青春期的患病率很低,A选项正确;单基因遗传病是由染色体上单个基因的异常所引起的,B选项错误;遗传咨询可以为遗传病患者或遗传性异常性状表现者及家属做出诊断,估计疾病或异常性状再度发生的可能性,无法对疾病进行治疗,C选项错误;禁止近亲结婚、产前诊断、遗传咨询等方式都能较好地预防该病,D选项错误。
9.哺乳动物细胞在0.9%NaCl溶液中仍能保持其正常形态。将兔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比较其形态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高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失水皱缩并发生质壁分离
B. 在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形态未变是由于此时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
C. 在低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吸水膨胀甚至有的破裂
D. 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从溶液浓度较高处向溶液浓度较低处进行的扩散
【答案】C
【解析】
【分析】
0.9%的生理盐水与人和哺乳动物血浆中无机盐的浓度相同,水分子进出细胞膜达到动态平衡,因此红细胞能保持正常形态。在低浓度的溶液中,红细胞会吸水涨破,在高浓度的溶液中,红细胞会吸水皱缩。
【详解】在高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失水皱缩,但红细胞无细胞壁结构,故不会发生质壁分离,A选项错误;在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形态未变是由于水分子进出细胞膜达到动态平衡,而不是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B选项错误;在低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会吸水甚至导致涨破,C选项正确;渗透是指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扩散,D选项错误。
【点睛】当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浓度达到平衡时,水分子的扩散不会停止。由于分子是在不断进行无规则运动的,所以即使细胞膜内外浓度达到平衡状态后,水分子依旧会不断进出细胞,保持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
10.为研究酶的特性,进行了实验,基本过程如下表所示:
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的可变因素是催化剂的种类
B. 可用产生气泡的速率作检测指标
C. 该实验能说明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
D. 不能用鸡肝匀浆代替马铃薯匀浆进行实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该实验是通过与二氧化锰比较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以探究酶的高效性。试管A与试管B为平行对照实验组。
【详解】实验中的可改变的自变量为催化剂的种类,A选项正确;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水和氧气,故可以通过产生气泡的速率作为判断反应速率的指标,B选项正确;该实验通过比较酶的催化速率和二氧化锰的催化速率来验证酶的高效性,C选项正确;鸡肝匀浆和马铃薯匀浆中均含有过氧化氢酶,均可用作过氧化氢酶的性质的探究实验,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11.下列关于生长素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的生长是由单侧光引起的
B. 生长素在细胞内可由色氨酸合成
C. 生长素由苗尖端产生并促进苗尖端的伸长
D.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一定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生长素是由具分裂和增大活性的细胞区产生的调控植物生长方向的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主要作用是使植物细胞壁松弛,从而使细胞增长,尤其能刺激茎内细胞纵向生长并抑制根内细胞横向生长的一类激素。
【详解】植物的生长是由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引起的,单侧光照射引起的是植物向光生长,A选项错误;生长素的本质是吲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B选项正确;生长素由苗尖端产生,运输到尖端下方,使尖端下方的细胞伸长,C选项错误;由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低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生长,所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不一定不同,D选项错误。
【点睛】生长素由尖端产生,通过极性运输将生长素输送到尖端下部对细胞的生长起作用,单侧光的照射会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使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导致背光侧的细胞生长速度快,引起植物的向光生长。
12.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
B. 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C. 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D.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
【详解】在实际环境中,种群的增长呈逻辑斯谛增长,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A选项正确;同一群落内,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B选项错误;环境容纳量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C选项正确;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故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D选项正确。
13.细胞质中有细胞溶胶和多种细胞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液泡在有丝分裂末期时分泌囊泡
B. 光面内质网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C. 叶绿体内膜向内折叠若干层利于色素附着
D. 细胞溶胶中有与细胞呼吸糖酵解有关的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的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为细胞溶胶,细胞溶胶中含有各种细胞器,参与执行特定的生命活动。如线粒体参与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叶绿体参与光合作用等。
【详解】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板周围会聚集许多小囊泡,产生这些囊泡的结构是高尔基体,与液泡无关,A选项错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是粗面内质网,光面内质网主要作用是合成脂质,B选项错误;叶绿体膜是通过基粒的堆积形成类囊体,从而有利于色素附着,C选项错误;细胞呼吸糖酵解的场所是细胞溶胶,故细胞溶胶中含有相关的酶,D选项正确。
14.同一个体的神经细胞与巨噬细胞的功能不同。下列关于这两种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不会脱分化到受精卵的状态
B. 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C. 功能不同是由于发生了细胞分化
D. 功能差异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细胞通过神经电位传导刺激完成神经调节;巨噬细胞是参与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细胞,在第二、第三道防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详解】神经细胞和巨噬细胞均为动物细胞,而动物细胞目前无法完成脱分化的过程,故不会脱分化到受精卵状态,A选项正确;同一个体中的神经细胞和巨噬细胞拥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只是由于选择性表达的部分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结构和功能的细胞,所以它们的染色体数相同,B选项正确;功能不同是由于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了选择性表达,即分化,C选项正确;功能的差异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在转录的过程中形成的,且神经细胞和巨噬细胞不会进行减数分裂,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15.将豌豆根部组织浸在溶液中达到离子平衡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溶液通氧状况与根细胞吸收Mg2+的量无关
B. 若不断提高温度,根细胞吸收H2PO4-的量会不断增加
C. 若溶液缺氧,根细胞厌氧呼吸产生乳酸会抑制NO3-的吸收
D. 细胞呼吸电子传递链阶段产生的大量ATP可为吸收离子供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豌豆根部组织细胞内的Mg2+、H2PO4-和NO3-的浓度均高于外部溶液,故三种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均为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消耗ATP,并且需要借助载体蛋白。
【详解】溶液通氧状况会影响根细胞的需氧呼吸,影响ATP的合成,进而影响吸收的Mg2+的量,A选项错误;不断提高温度,根细胞中需氧呼吸的酶的活性可能会受到抑制,影响需氧呼吸合成ATP,进而影响根细胞吸收H2PO4-的量可能减少,B选项错误;若溶液缺氧,豌豆根细胞厌氧呼吸为酒精发酵,会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C选项错误;细胞呼吸的电子传递链过程是[H]和氧气结合生成水,并产生大量ATP的过程,可为吸收离子功能,D选项正确。
16.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物质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单细胞动物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 骨骼肌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C. 保持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
D. 多细胞动物都必须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内环境是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单细胞动物是单个细胞构成的生命体,即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选项正确;骨骼肌细胞的细胞膜是细胞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B选项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一旦失调,细胞代谢就会紊乱,C选项正确;多细胞动物的部分细胞可以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例如蛙的皮肤细胞可以直接从外界吸收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17.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半乳糖血症的女儿和一个正常的儿子。若这个儿子与一个半乳糖血症携带者的女性结婚,他们所生子女中,理论上患半乳糖血症女儿的可能性是
A. 1/12 B. 1/8 C. 1/6 D. 1/3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了患病的后代,则半乳糖血症为隐性遗传,又因为后代中患病的是女儿,则半乳糖血症不可能为伴性遗传,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半乳糖血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该病的致病基因为a,其正常的等位基因为A,则可得儿子的基因型为AA和Aa,该儿子与半乳糖血症的携带者女性结婚,理论上患半乳糖血症的女儿的可能性为为。A选项为正确答案。
【点睛】本题易错点在于学生容易混淆计算“患病的女儿”和“女儿患病”的概率的方法。计算“患病的女儿”的概率时,需要计算生出女儿的概率,需要在计算出所需的基因型概率后再乘;计算“女儿患病”的概率时,则已经默认出生的后代为女性,则不需要考虑生出女儿的的概率。
18.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中,观察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装片制作过程中需用清水漂洗已解离的根尖便于染色
B. 观察过程中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再换用高倍镜
C. 图甲细胞所处时期发生DNA复制及相关蛋白质的合成
D. 图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图乙细胞中的增加了一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得,甲图为植物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乙图为植物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丙图为植物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丁图为植物有丝分裂末期的细胞。
【详解】装片在制作时需要先用盐酸解离,而因为染色用的染色剂为碱性,因此在染色前需要用清水漂洗以防止解离液和染色剂中和导致染色效果降低,A选项正确;观察过程需要从低倍镜开始,找到分生区细胞后再换高倍镜观察,B选项正确;图甲为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正在处于核膜消失,形成染色体的阶段,已经完成了染色体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C选项错误;图乙为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数与普通体细胞相等,丙图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由于着丝粒断裂,使染色体暂时加倍,故图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图乙细胞中的增加了一倍,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C。
19.下列关于人体反射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
B. 膝反射的效应器是伸肌中的肌梭
C. 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
D. 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生物体内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详解】反射是指生物体内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故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A选项正确;膝反射的感受器是伸肌中的肌梭,效应器是伸肌,B选项错误;神经元受到适宜的刺激后,能够形成动作电位便会产生神经冲动,C选项正确;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故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B。
20.为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组培养皿中只有S型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
B. 乙组培养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蛋白质
C. 丙组培养皿中只有R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DNA
D. 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将S型菌的DNA、蛋白质和荚膜等物质分离开,与R型菌混合培养,观察S型菌各个成分所起的作用。最后再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的培养基中发现了新的S型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甲组中培养一段 时间后可发现有极少的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因此甲组培养皿中不仅有S型菌落也有R型菌落,A选项错误;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蛋白质酶,故在乙组的转化中已经排除了蛋白质的干扰,应当推测转化物质是DNA,B选项错误;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DNA酶,DNA被水解后R型菌便不发生转化,故可推测是DNA参与了R型菌的转化,C选项正确;该实验只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无法证明还有其他的物质也可做遗传物质,D选项错误。
21.下列关于下丘脑与垂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垂体可通过神经细胞支配其他内分泌腺
B. 垂体分泌的激素通过管道运输到体液中
C. 甲状腺激素能作用于下丘脑但不能作用于垂体
D.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可通过下丘脑相联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有感受、传导、分泌、调节四个方面的主要作用。下丘脑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垂体调控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详解】垂体通过释放促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A选项错误;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是通过胞吐的方式将激素分泌到体液中,B选项错误;甲状腺激素的对全身几乎所有细胞起作用,甲状腺激素能作用于下丘脑也能作用于垂体,C选项错误;下丘脑的部分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故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可通过下丘脑相联系,D选项正确。
22.下列关于遗传信息表达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DNA分子转录一次,可形成一个或多个合成多肽链的模板
B. 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没有解开DNA双螺旋结构的功能
C. 多个核糖体可结合在一个mRNA分子上共同合成一条多肽链
D. 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由mRNA上3个相邻的脱氧核苷酸组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遗传信息的表达主要包括复制、转录和翻译,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作为模板合成RNA,在真核细胞中主要在发生细胞核中。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场所为核糖体。
【详解】一个DNA分子转录一次,形成的mRNA需要进行剪切加工,可能合成一条或多条模板链,A选项正确;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兼具解旋功能故不需要DNA解旋酶参与转录,B选项错误;在转录过程中,mRNA上可附着多个核糖体进行翻译,得到数条相同的mRNA,而不是共同合成一条多肽链,C选项错误;mRNA由核糖核苷酸构成,不具有脱氧核苷酸,D选项错误。
23.若T细胞表面的某些分子被激活后,会使T细胞活性受到抑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激活这些分子有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
B. T细胞起源于骨髓并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C. 阻断这些分子的作用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
D. T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直接识别相应的抗原并与之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中,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刺激能够合成分泌多种蛋白质激活B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使其开始分裂分化进行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在人体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
【详解】T细胞活性受到抑制,则接受移植器官时可以降低机体发生细胞免疫破坏移植器官的情况,A选项正确;T淋巴细胞是由来源于骨髓的淋巴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后,通过淋巴和血液循环而分布到全身的免疫器官和组织中发挥免疫功能,B选项正确;阻断这些分子,可以使T细胞活性免受抑制,即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C选项正确;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MHC抗体,而不是直接识别抗体,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24.二倍体动物某个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中,依次形成四个不同时期的细胞,其染色体组数和同源染色体对数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形成乙过程中,DNA复制前需合成rRNA和蛋白质
B. 乙形成丙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粒不分裂
C. 丙细胞中,性染色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或Y染色体
D. 丙形成丁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组数减半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分析可知,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中,S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中、后期均满足甲乙两图中表示的2组染色体组和2N对同源染色体对数;图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断裂后,同源染色体消失,染色体组数暂时加倍的细胞;图丁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形成精细胞后,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和同源染色体对数。
【详解】DNA复制前需要合成rRNA参与氨基酸的运输,需要合成一些蛋白质,如DNA复制需要的酶等,A选项正确;乙形成丙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消失则必然伴随着丝粒的分裂,B选项错误;丙图表示图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断裂后,同源染色体消失,染色体组数暂时加倍的细胞,则性染色体应该是两条X染色体或两条Y染色体,C选项错误;丙形成丁的过程中,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已经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是由于细胞分裂成两个而导致的染色体组数减半,D选项错误。
25.在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进行DNA复制时,BrdU会取代胸苷掺入到新合成的链中,形成BrdU标记链。当用某种荧光染料对复制后的染色体进行染色,发现含半标记DNA(一条链被标记)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含全标记DNA(两条链均被标记)的染色单体荧光被抑制(无明亮荧光)。若将一个细胞置于含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到第三个细胞周期的中期进行染色并观察。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 1/2的染色体荧光被抑制 B. 1/4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
C. 全部DNA分子被BrdU标记 D. 3/4的DNA单链被BrdU标记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根据题意分析,复制到第三个细胞周期的中期时,共有4个细胞,以第一代细胞中的某一条染色体为参照,含半标记DNA的染色单体共有2条,含全标记DNA的染色单体共有6条。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在第三个细胞周期中期时,含半标记DNA的染色单体分别在两个细胞中,故有两个细胞的两条染色单体荧光全被抑制,有两个细胞中的一条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一条染色单体荧光被抑制,故A、B选项正确;一个DNA分子中有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故不含BrdU标记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分别位于两个DNA分子中,新复制得到的脱氧核苷酸链必然含BrdU标记,故所有DNA分子都被BrdU标记,C选项正确;以第一代细胞中的某一条染色体为参照,在第三个细胞周期中期时一共有16条DNA单链,含BrdU标记的有14条,故有的DNA单链被BrdU标记,D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考查学生对DNA单链、DNA分子、染色单体、染色体数这几个概念之间的数量关系能够做到清晰的梳理。在两条DNA单链构成一个DNA分子,一个染色单体就是一个DNA分子,在有丝分裂中期一个染色体上有两条染色单体。
26.图甲为豌豆苗茎节段赤霉素(GA)合成途径末端图(其中GA1有生物活性,其他无活性),图乙为外源添加生长素(1AA)对离体豌豆苗茎节段GA含量影响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与去除顶芽的豌豆苗相比,保留顶芽的茎节段中GA8的含量较低
B. 给离体豌豆苗茎节段添加IAA,能促进GA20至GA2的合成
C. 若用乙烯处理豌豆苗,茎节段中的GA1含量上升
D. 若去除顶芽后,豌豆苗茎节段伸长,侧芽萌发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甲分析可知,GA20可以转变为GA29和GA1,而GA1可以转变为GA8,其中GA1有生物活性,其他无活性。
分析图乙可知,外源添加生长素(IAA)后GA8和GA29含量下降,而外源添加生长素(IAA)后GA1和GA20含量上升。
【详解】A、与去除顶芽的豌豆苗相比,保留顶芽的茎节段相当于有生长素刺激,因此GA8的含量较低,A正确;
B、给离体豌豆苗茎节段添加IAA,能能促进GA20至GA1的合成,抑制GA20至GA29的合成,B错误;
C、赤霉素促进植物生长,而乙烯抑制植物生长,若用乙烯处理豌豆苗,则茎节段中的GA1含量将下降,C错误;
D、若去除顶芽后,GA8的含量会升高,而由于只有GA1具有生物活性,故豌豆苗茎节段不会伸长,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点,熟知激素种类、作用和正确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目难度适中。
27.生物利用的能源物质主要是糖类和油脂,油脂的氧原子含量较糖类中的少而氢的含量多。可用一定时间内生物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来大致推测细胞呼吸底物的种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将果蔬储藏于充满氮气的密闭容器中,上述比值低于1
B. 严重的糖尿病患者与其正常时相比,上述比值会降低
C. 富含油脂的种子在萌发初期,上述比值低于1
D. 某动物以草为食,推测上述比值接近1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可利用糖类和油脂进行呼吸产生能量,由于油脂中氧原子含量较糖类中的少而氢的含量多,故氧化分解同质量的油脂和糖类,油脂消耗的氧气比糖类多。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为1,脂质氧化分解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低于1。
【详解】果蔬中利用的能源物质为糖类,储藏与充满氮气的密闭容器中,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应当等于1,A选项错误;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利用的葡萄糖会减少,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相比正常时会降低,B选项正确;富含油脂的种子在萌发初期主要利用油脂为能源物质,故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低于1,C选项正确;某动物以草为食,则主要的能源物质为糖类,则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接近1,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A。
28.下图为甲、乙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伴性遗传)的某遗传家系图,家系中无基因突变发生,且Ⅰ4无乙病基因。人群中这两种病的发病率均为1/625。
A. 若Ⅳ2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推测Ⅲ4发生染色体畸变的可能性大于Ⅲ5
B. 若Ⅲ4与Ⅲ5再生1个孩子,患甲病概率是1/26,只患乙病概率是25/52
C. Ⅱ1与Ⅳ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与Ⅲ5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4/39
D. 若Ⅱ1与人群中某正常男性结婚,所生子女患病的概率是1/39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分析,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Y染色体遗传病。
【详解】若Ⅳ2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可能是①Ⅲ4生殖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发生异常;②Ⅲ5的生殖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断裂后形成的染色体未分到两个细胞中。两者染色体畸变的可能性相近,A选项错误;
设甲病的基因为A、a,乙病的基因为B、b,可得Ⅲ4的基因型为aaXYb,因为人群中这两种病的发病率均为1/625,所以Ⅲ5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故Ⅲ4与Ⅲ5再生1个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只患乙病的概率是,B选项正确;
因为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则Ⅱ1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为Aa的概率为,结合B选项的分析可知,Ⅳ3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基因型Aa的概率为,Ⅱ1与Ⅳ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与Ⅲ5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C选项错误;
Ⅱ1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为Aa的概率为,与正常男性结合,子女只有可能患甲病,该正常男性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故子女患病的可能为,D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9.药物A由于某种原因随着污水进入并影响湖泊生态系统。该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食鱼鸟类体内检测到较高浓度的药物A,该药物会使鸟类产生不良反应,这种现象属于______。生物残体、粪便等主要在湖泊的______层被分解者分解。
(2)若含药物A的污水大量流入该湖泊,使某些藻类种群大暴发,造成水体的______现象,会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并可能由于______作用使该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3)若药物A只是抑制某种雌鱼的生殖能力,导致出生率降低,则该鱼类种群的______将下降,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下降。
(4)若对该湖泊进行污水处理使其净化,则水体中鱼类种群数量将以______增长方式恢复。
【答案】 (1). 生物放大 (2). 底泥 (3). 富营养化 (4). 正反馈 (5). 自然增长率 (6). 逻辑斯谛(或S形)
【解析】
【分析】
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自上而下可分为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和底泥层,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方式分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趋于稳态,正反馈调节则是加速了生态系统中成分变化所引起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详解】(1)药物A投放入湖泊水体中沿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集中到食鱼鸟类体内,使鸟类产生不良反应,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放大;水生群落中存在分层,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
(2)藻类种群大爆发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种群爆发,与鱼类争夺氧气,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导致进一步恶化,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的作用为正反馈;
(3)鱼类种群的出生率下降,会导致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下降,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下降;
(4)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为逻辑斯谛增长。
【点睛】此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稳态调节的方式和生物放大现象、群落的垂直结构和种群的增长方式,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中,J型增长是在完全理想的状态下才能实现的增长方式,改善了湖泊环境只能提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种群的增长方式依旧还是逻辑斯谛增长。
30.回答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问题:
(1)在“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活动中,正常光照下,用含有0.1%CO2的溶液培养小球藻一段时间。当用绿光照射该溶液,短期内小球藻细胞中3-磷酸甘油酸的含量会______。为3-磷酸甘油酸还原成三碳糖提供能量的物质是______。若停止CO2供应,短期内小球藻细胞中RuBP的含量会______。研究发现 Rubisco酶是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关键酶,它催化CO2被固定的反应,可知该酶存在于叶绿体______中。
(2)在“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活动中,提取新鲜菠菜叶片的色素并进行分离后,滤纸条自上而下两条带中的色素合称为______。分析叶绿素a的吸收光谱可知,其主要吸收可见光中的______光。环境条件会影响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如秋天叶片变黄的现象主要与______抑制叶绿素的合成有关。
【答案】 (1). 增加 (2). ATP和 NADPH (3). 增加 (4). 基质 (5). 类胡萝卜素 (6). 蓝紫光和红 (7). 低温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速率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改变环境中的CO2含量会影响碳反应的速率以及3-磷酸甘油酸和RuBP的含量,碳反应的场所位于叶绿体基质中。
光合作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最终获得的滤纸条上为分离出的光合色素,自上而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合称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合称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详解】(1)环境中的CO2含量增加,则会促进碳反应中CO2的固定这一环节,使3-磷酸甘油酸的含量增加;3-磷酸甘油酸还原成三碳糖是还原反应且消耗能量,所以提供能量的物质是ATP和NADPH;若停止CO2供应,则会使CO2固定的速率降低,反应消耗的RuBP会减少,故使得短期内小球藻细胞中RuBP的含量会增加;CO2被固定的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故Rubisco酶也是存在于叶绿体基质中;
(2)光合色素的分离和提取实验中,滤纸条自上而下两条带中的色素分别为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合称类胡萝卜素;叶绿素a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秋天叶片变黄主要是由于温度降低导致叶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点睛】此题考查了“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和“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两个活动,需要学生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灵活结合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细胞活动中提供能量的物质为ATP,但是结合3-磷酸甘油酸还原成三碳糖这一反应为还原反应则还需要考虑到有NADPH作反应能量。
31.某种昆虫眼色的野生型和朱红色、野生型和棕色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
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为研究其遗传机制,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见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野生型和朱红眼的遗传方式为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2)杂交组合丙中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和______,F1中出现白眼雄性个体的原因是______。
(3)以杂交组合丙F1中的白眼雄性个体与杂交组合乙中的雌性亲本进行杂交,用遗传图解表示该过程____。
【答案】 (1).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 杂交组合甲的亲本均为野生型,F1中雌性个体均为野生型,而雄性个体中出现了朱红眼 (3). BbXAXa (4). BbXAY (5). 两对等位基因均为隐性时表现为白色
(6).
【解析】
【分析】
根据杂交组合甲分析可得,等位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杂交组合乙分析可得,等位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同时结合杂交组合甲、乙、丙分析可知,白眼雄性个体是由于两对等位基因均呈隐性表达时出现。
【详解】(1)分析杂交组合甲可得,野生型和朱红眼的遗传方式受到性别影响,两个野生型亲本杂交,得到全是野生型的雌性后代和既有野生型又有朱红眼雄性后代,故野生型和朱红眼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分析可得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后代中雌性无朱红眼,雄性有朱红眼,所以亲本基因型为XAXa和XAY,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后代中出现野生型:棕眼=3:1,故亲本基因型为Bb和Bb,因此杂交组合丙中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Y;F1中出现白眼雄性个体的原因可以发现是由于A、a基因和B、b基因均呈隐性表达时出现;
(3)由于杂交组合丙中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Y,故杂交组合丙F1中的白眼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bbXaY,可产生的配子为bXa和bY,比例为1:1;由于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丙组F1中出现棕眼个体且没有朱红眼个体,故杂交组合乙中的雌性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XA可产生的配子为BXA和bXA,比例为1:1;因此可获得后代基因型有BbXAXa、bbXAXa、BbXAY和bbXAY,且比例满足1:1:1:1,故遗传图解如下:
【点睛】此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的应用、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侧重考查利用遗传学基本原理分析、解释遗传现象的能力,考查理解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本题易错点在于判断白眼雄性个体的产生原因,白眼雄性个体的产生不是一个或两个的偶然原因,所以需要排除基因突变的可能性,又由于白眼雄性个体数量满足一定比例,我们才可判断白眼雄性个体是由于两个等位基因均为隐性表达时产生。
32.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回答与果胶和果胶酶有关的问题:
(1)通常从腐烂的水果上分离产果胶酶的微生物,其原因除水果中果胶含量较高外,还因为______。
(2)为了获得高产果胶酶微生物的单菌落,通常对分离或诱变后的微生物悬液进行______。
(3)在某种果汁生产中,用果胶酶处理显著增加了产量,其主要原因是果胶酶水解果胶使______。果汁生产中的残渣果皮等用于果胶生产,通常将其提取液浓缩后再加入______。使之形成絮状物,然后通过离心、真空干燥等步骤获得果胶制品。
(4)常用固定化果胶酶处理含果胶的污水,其主要优点有______和可连续处理等。在建立和优化固定化果胶酶处理工艺时,除考虑果胶酶的活性和用量、酶反应的温度、pH、作用时间等环境因素外,还需考虑的主要有______和______。
(二)回答与利用生物技术培育抗病品种有关的问题:
(1)通过抗病性强的植株获取抗病目的基因有多种方法。现已获得纯度高的抗病蛋白(可作为抗原),可通过______技术获得特异性探针,并将______中所有基因进行表达,然后利用该探针,找出能与探针特异性结合的表达产物,进而获得与之对应的目的基因。
(2)将上述抗病基因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导入植物的分生组织可获得抗病性强的植株。若在试管苗期间用分子水平方法判断抗病基因是否表达,应检测______(A.质粒载体 B.转录产物 C.抗性基因 D.病原微生物)。
(3)植物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往往会发生______,可利用这一特性筛选抗致病真菌能力强的细胞。筛选时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并将存活的细胞进一步培养至再生植株。若利用______培养建立的细胞系用于筛选,则可快速获得稳定遗传的抗病植株。
(4)用抗病品种与高产品种进行杂交育种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因胚发育中止而得不到可育种子的情况。若要使该胚继续发育获得植株,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答案】 (1). 腐烂的水果中含产果胶酶的微生物较多 (2). 涂布分离(或划线分离) (3). 水果组织软化疏松及细胞受损 (4). 95%乙醇 (5). 提高果胶酶的稳定性 (6). 固定化的方法 (7). 固定化所用的介质 (8). 单克隆抗体 (9). 基因文库 (10). B (11). 变异 (12). 高浓度致病真菌 (13). 花粉离体 (14). 胚的离体培养
【解析】
【分析】
(一)果胶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果胶起着将植物细胞粘合在一起的作用,去掉果胶,就会使植物组织变得松散;果胶不溶于乙醇,是鉴别果胶的一种简易方法。
(二)目的基因表达产物在分子水平的检测包括DNA分子杂交、DNA-RNA分子杂交和抗原抗体杂交;生物变异在生产上应用时,可通过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的方式获得稳定遗传的植株,单倍体育种的速度更快,相对的操作更加复杂。
【详解】(一)
(1)腐烂的水果通常细胞壁被分解较多,所以含有能产生果胶酶的微生物较多;
(2)获取单菌落的方式有划线分离法和涂布分离法两种,本题中两种方式均可;
(3)果胶酶的作用是水解果胶,果胶位于植物细胞壁中,故水解果胶会使得水果组织软化疏松及使细胞受损;果胶不溶于酒精,故提取回收果胶需要使用95%乙醇,使果胶形成絮状物回收;
(4)固定化的果胶酶在处理含果胶的污水时,可提高果胶酶的稳定性并可连续处理;在建立和优化固定化果胶酶处理工艺时,除考虑果胶酶的活性和用量、酶反应的温度、pH、作用时间等环境因素外,还需考虑的因素有固定化的方法和固定化所用的介质。
(二)
(1)抗病蛋白可作抗原,则特异性探针应为抗体,则需要通过单克隆抗体技术获得特异性探针;基因文库包含了某个DNA分子的所有基因,故是将基因文库中的所有基因进行表达,再利用探针获得目的基因;
(2)质粒载体只能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入受体细胞,A选项错误;转录产物为RNA,可以通过DNA-RNA分子杂交检测抗病基因是否表达,B选项正确;检测抗性基因只能检测抗性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无法检测该基因是否表达,C选项错误;检测病原微生物是个体水平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的方式,D选项错误;故正确的选项选择B;
(3)抗致病真菌基因是原本植物细胞不含的基因,则需要利用植物细胞在培养过程中的变异来筛选抗致病真菌能力强的细胞;由于需要筛选抗致病真菌能力强的细胞,故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致病真菌;快速稳定遗传的抗病植株需要通过单倍体培养获得,故需要利用花粉离体培养建立细胞系用于筛选;
(4)要利用胚的发育获得植株,可利用胚细胞的全能性,采用胚的离体培养获得植株。
【点睛】本题考察①果胶和果胶酶的性质以及果胶酶的固定;②基因工程以及变异品种的筛选,考察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题干的阅读能力,考查理解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在变异品种的筛选中,要求获得的是抗致病真菌能力强的细胞,则只加入致病真菌只能筛选具有抗致病真菌能力的细胞,需要筛选抗致病真菌能力强的细胞,则需要添加高浓度的致病真菌,这对考查学生对筛选培养基的理解有一定的要求。
33.欲验证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提出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材料与用具:小鼠若干只,胰岛素溶液,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注射器等。
(要求与说明:血糖浓度的具体测定方法及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1)实验思路:
①_______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用柱形图表示至少3次的检测结果)_______:
(3)分析与讨论
①正常人尿液中检测不到葡萄糖,其原因是______。
②当机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中的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激素变化是______。此时,机体细胞一方面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贮存和利用,另一方面______。
【答案】 (1). ①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②将小鼠分为A、B两组,A组注射胰岛素,B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③当岀现低血糖症状后,A组注射葡萄糖溶液,B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④对每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3). 胰岛素促进肾小管对过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 (4). 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 (5). 抑制氨基酸等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解析】
【分析】
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因此,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与胰岛素的作用相反,胰高血糖素是一种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具有很强的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使血糖明显升高。
【详解】(1)实验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要验证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为降低血糖浓度。实验前需要测定各处理组的小鼠的血糖浓度,作为实验前后的对照数据。实验分组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分为两组,一组注射胰岛素,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固定时间检测小鼠的血糖浓度。待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给低血糖组小鼠注射葡萄糖溶液,空白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固定时间检测小鼠的血糖浓度,即
①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②将小鼠分为A、B两组,A组注射胰岛素,B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③当岀现低血糖症状后,A组注射葡萄糖溶液,B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④对每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AB两组小鼠的初始血糖浓度差别不大;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故A组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应有一定程度下降,B组小鼠血糖浓度应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平衡;A组小鼠注射葡萄糖后血糖浓度会上升,但与B组小鼠相比可能还会偏低,故预测的实验结果如下
(3)①正常人尿液中检测不到葡萄糖是人体正常分泌胰岛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对过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②机体血糖水平升高时,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抑制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机体细胞一方面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贮存和利用,另一方面抑制其他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点睛】本题考查激素调节血糖浓度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全面性和严谨性,同时要求学生掌握相关激素的功能和作用原理。在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不仅有平行实验组对照还有实验前后对照。在给小鼠注射胰岛素后,需要再注射葡萄糖比较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B. 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没有影响
C. 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是防治酸的有效措施
D.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等,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详解】A、臭氧层能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从而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A 正确;
B、人类活动曾造成大量野生生物灭绝,B错误;
C、酸雨是燃烧煤、石 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故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C正确;
D、自工业革命后,主要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了严重干扰,D 正确。
故选B。
2.人类某遗传病的染色体核型如图所示。该变异类型属于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染色体结构变异 D. 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分析,该遗传病为21-三体综合症,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中染色体数目畸变的遗传病。
【详解】基因突变是指由于基因内部核酸分子上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或过程,染色体核型上无法发现基因突变的遗传病,A选项错误;基因重组是指具有不同遗传性状的雌、雄个体进行有性生殖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导致后代不同于亲本类型的现象或过程,染色体核型中没有体现有性生殖的过程,B选项错误;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指染色体发生断裂后,在断裂处发生错误连接而导致染色体结构不正常的变异,图中的染色体核型未表现出结构变异,C选项错误;染色体数目变异是指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图中21号染色体比其他的同源染色体多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D选项正确。
3.细胞学说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所有的细胞必定是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的。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具有多样性 B. 生物具有遗传性
C. 生物能定向变异 D. 生物具有统一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后由德国科学家菲尔肖补充完善,其内容为①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②细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③所有的细胞必定是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的。
【详解】不同的生物组成所需的细胞数量和种类均不同,故生物具有多样性,A选项正确;在个体发育中,一定的基因在一定的条件下,控制着一定的代谢过程,从而体现了一定的遗传特性和特征,故生物具有遗传性,B选项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C选项错误;生物界共用一套遗传密码,故生物具有统一性,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C。
4.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HIV只含有一种蛋白质 B. 患者的血液和精液中均含有HIV
C. HIV不会感染脑细胞和巨噬细胞 D. 艾滋病是一种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艾滋病由HIV病毒引起,HIV病毒为RNA病毒,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体的免疫能力降低,导致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引起死亡。
【详解】HIV外层脂类膜中含病毒蛋白质,细胞内部含有核心蛋白质,故HIV不止含有一种蛋白质,A选项错误;HIV病毒会入侵人体细胞,借助宿主细胞复制出新的HIV病毒侵染全身各处的细胞,故艾滋病患者的血液和精液中均含有HIV,B选项正确;HIV病毒会感染全身各处的细胞,C选项错误;艾滋病是一种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D选项错误。
【点睛】艾滋病是后天获得性免疫缺乏症,艾滋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与常人相比更弱,更加容易受到致命的感染和恶性疾病侵袭的能力。艾滋病本身不是艾滋病患者致死原因,而是由于感染了其他疾病导致的死亡。
5.细胞核中与核糖体形成有关的主要结构是
A. 核仁 B. 核基质
C. 核被膜 D. 核孔复合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和遗传物质的储存场所。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rRNA由细胞核中的核仁负责产生。
【详解】核仁是细胞核中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结构,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A选项正确;核基质是核中除染色质与核仁以外的成分,包括核液与核骨架两部分。核液含水、离子和酶等无形成分。核骨架是由多种蛋白质形成的三维纤维网架,对核的结构具有支持作用,与核糖体的形成无关,B选项错误;核被膜是指包被细胞核的双层膜,其外层与粗面内质网膜相连,核被膜上有核孔复合体,是控制蛋白质、RNA等大分子出入细胞核的通道,核糖体的形成无关,C、D选项错误。
6.下列群落中,其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的是
A. 荒漠 B. 苔原
C. 草原 D. 森林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其中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是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
【详解】荒漠群落每年降雨量不足150mm,水分蒸发量是降水量的7~50倍,沙漠中的优势植物的间隔和根系分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苔原的气候严寒,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生长缓慢,只有那些能忍受强风吹袭的植物才能存活;草原的气候特征是每年的降雨量在250~800mm;北半球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北方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热带雨林,森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高,竞争最激烈;故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错误。
7.脂质在细胞中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功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油脂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紫色
B. 磷脂主要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C. 胆固醇使动物细胞膜具有刚性
D. 植物蜡是细胞内各种膜结构的组成成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
脂质是主要有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脂质包括油脂、磷脂、植物蜡、胆固醇等。脂质是组成细胞的必要成分。
【详解】苏丹Ⅲ染液用于检验细胞中的油脂,油脂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橙黄色,在显微镜的观察下呈现橙黄色的小液滴,A选项错误;磷脂是细胞内各种膜结构的重要成分,单位膜的基本骨架为脂双层,由磷脂参与构成,B选项错误;胆固醇安插在质膜的结构中,为质膜的结构提供稳定性,使细胞膜具有刚性,C选项正确;植物蜡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不是膜结构的组成成分,D选项错误。
8.下列关于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青春期的患病率很低
B. 由多个基因的异常所致
C. 可通过遗传咨询进行治疗
D. 禁止近亲结婚是预防该病的唯一措施
【答案】A
【解析】
【分析】
单基因遗传病是由染色体上单个基因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该类疾病的种类很多,但发病率都很低,多属于罕见病。
【详解】单基因遗传病在新出生婴儿和儿童中很容易表现,在青春期的患病率很低,A选项正确;单基因遗传病是由染色体上单个基因的异常所引起的,B选项错误;遗传咨询可以为遗传病患者或遗传性异常性状表现者及家属做出诊断,估计疾病或异常性状再度发生的可能性,无法对疾病进行治疗,C选项错误;禁止近亲结婚、产前诊断、遗传咨询等方式都能较好地预防该病,D选项错误。
9.哺乳动物细胞在0.9%NaCl溶液中仍能保持其正常形态。将兔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比较其形态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高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失水皱缩并发生质壁分离
B. 在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形态未变是由于此时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
C. 在低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吸水膨胀甚至有的破裂
D. 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从溶液浓度较高处向溶液浓度较低处进行的扩散
【答案】C
【解析】
【分析】
0.9%的生理盐水与人和哺乳动物血浆中无机盐的浓度相同,水分子进出细胞膜达到动态平衡,因此红细胞能保持正常形态。在低浓度的溶液中,红细胞会吸水涨破,在高浓度的溶液中,红细胞会吸水皱缩。
【详解】在高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失水皱缩,但红细胞无细胞壁结构,故不会发生质壁分离,A选项错误;在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形态未变是由于水分子进出细胞膜达到动态平衡,而不是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B选项错误;在低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会吸水甚至导致涨破,C选项正确;渗透是指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扩散,D选项错误。
【点睛】当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浓度达到平衡时,水分子的扩散不会停止。由于分子是在不断进行无规则运动的,所以即使细胞膜内外浓度达到平衡状态后,水分子依旧会不断进出细胞,保持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
10.为研究酶的特性,进行了实验,基本过程如下表所示:
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的可变因素是催化剂的种类
B. 可用产生气泡的速率作检测指标
C. 该实验能说明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
D. 不能用鸡肝匀浆代替马铃薯匀浆进行实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该实验是通过与二氧化锰比较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以探究酶的高效性。试管A与试管B为平行对照实验组。
【详解】实验中的可改变的自变量为催化剂的种类,A选项正确;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水和氧气,故可以通过产生气泡的速率作为判断反应速率的指标,B选项正确;该实验通过比较酶的催化速率和二氧化锰的催化速率来验证酶的高效性,C选项正确;鸡肝匀浆和马铃薯匀浆中均含有过氧化氢酶,均可用作过氧化氢酶的性质的探究实验,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11.下列关于生长素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的生长是由单侧光引起的
B. 生长素在细胞内可由色氨酸合成
C. 生长素由苗尖端产生并促进苗尖端的伸长
D.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一定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生长素是由具分裂和增大活性的细胞区产生的调控植物生长方向的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主要作用是使植物细胞壁松弛,从而使细胞增长,尤其能刺激茎内细胞纵向生长并抑制根内细胞横向生长的一类激素。
【详解】植物的生长是由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引起的,单侧光照射引起的是植物向光生长,A选项错误;生长素的本质是吲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B选项正确;生长素由苗尖端产生,运输到尖端下方,使尖端下方的细胞伸长,C选项错误;由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低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生长,所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不一定不同,D选项错误。
【点睛】生长素由尖端产生,通过极性运输将生长素输送到尖端下部对细胞的生长起作用,单侧光的照射会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使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导致背光侧的细胞生长速度快,引起植物的向光生长。
12.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
B. 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C. 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D.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
【详解】在实际环境中,种群的增长呈逻辑斯谛增长,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A选项正确;同一群落内,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B选项错误;环境容纳量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C选项正确;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故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D选项正确。
13.细胞质中有细胞溶胶和多种细胞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液泡在有丝分裂末期时分泌囊泡
B. 光面内质网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C. 叶绿体内膜向内折叠若干层利于色素附着
D. 细胞溶胶中有与细胞呼吸糖酵解有关的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的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为细胞溶胶,细胞溶胶中含有各种细胞器,参与执行特定的生命活动。如线粒体参与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叶绿体参与光合作用等。
【详解】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板周围会聚集许多小囊泡,产生这些囊泡的结构是高尔基体,与液泡无关,A选项错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是粗面内质网,光面内质网主要作用是合成脂质,B选项错误;叶绿体膜是通过基粒的堆积形成类囊体,从而有利于色素附着,C选项错误;细胞呼吸糖酵解的场所是细胞溶胶,故细胞溶胶中含有相关的酶,D选项正确。
14.同一个体的神经细胞与巨噬细胞的功能不同。下列关于这两种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不会脱分化到受精卵的状态
B. 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C. 功能不同是由于发生了细胞分化
D. 功能差异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细胞通过神经电位传导刺激完成神经调节;巨噬细胞是参与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细胞,在第二、第三道防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详解】神经细胞和巨噬细胞均为动物细胞,而动物细胞目前无法完成脱分化的过程,故不会脱分化到受精卵状态,A选项正确;同一个体中的神经细胞和巨噬细胞拥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只是由于选择性表达的部分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结构和功能的细胞,所以它们的染色体数相同,B选项正确;功能不同是由于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了选择性表达,即分化,C选项正确;功能的差异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在转录的过程中形成的,且神经细胞和巨噬细胞不会进行减数分裂,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15.将豌豆根部组织浸在溶液中达到离子平衡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溶液通氧状况与根细胞吸收Mg2+的量无关
B. 若不断提高温度,根细胞吸收H2PO4-的量会不断增加
C. 若溶液缺氧,根细胞厌氧呼吸产生乳酸会抑制NO3-的吸收
D. 细胞呼吸电子传递链阶段产生的大量ATP可为吸收离子供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豌豆根部组织细胞内的Mg2+、H2PO4-和NO3-的浓度均高于外部溶液,故三种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均为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消耗ATP,并且需要借助载体蛋白。
【详解】溶液通氧状况会影响根细胞的需氧呼吸,影响ATP的合成,进而影响吸收的Mg2+的量,A选项错误;不断提高温度,根细胞中需氧呼吸的酶的活性可能会受到抑制,影响需氧呼吸合成ATP,进而影响根细胞吸收H2PO4-的量可能减少,B选项错误;若溶液缺氧,豌豆根细胞厌氧呼吸为酒精发酵,会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C选项错误;细胞呼吸的电子传递链过程是[H]和氧气结合生成水,并产生大量ATP的过程,可为吸收离子功能,D选项正确。
16.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物质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单细胞动物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 骨骼肌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C. 保持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
D. 多细胞动物都必须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内环境是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单细胞动物是单个细胞构成的生命体,即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选项正确;骨骼肌细胞的细胞膜是细胞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B选项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一旦失调,细胞代谢就会紊乱,C选项正确;多细胞动物的部分细胞可以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例如蛙的皮肤细胞可以直接从外界吸收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17.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半乳糖血症的女儿和一个正常的儿子。若这个儿子与一个半乳糖血症携带者的女性结婚,他们所生子女中,理论上患半乳糖血症女儿的可能性是
A. 1/12 B. 1/8 C. 1/6 D. 1/3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了患病的后代,则半乳糖血症为隐性遗传,又因为后代中患病的是女儿,则半乳糖血症不可能为伴性遗传,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半乳糖血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该病的致病基因为a,其正常的等位基因为A,则可得儿子的基因型为AA和Aa,该儿子与半乳糖血症的携带者女性结婚,理论上患半乳糖血症的女儿的可能性为为。A选项为正确答案。
【点睛】本题易错点在于学生容易混淆计算“患病的女儿”和“女儿患病”的概率的方法。计算“患病的女儿”的概率时,需要计算生出女儿的概率,需要在计算出所需的基因型概率后再乘;计算“女儿患病”的概率时,则已经默认出生的后代为女性,则不需要考虑生出女儿的的概率。
18.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中,观察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装片制作过程中需用清水漂洗已解离的根尖便于染色
B. 观察过程中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再换用高倍镜
C. 图甲细胞所处时期发生DNA复制及相关蛋白质的合成
D. 图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图乙细胞中的增加了一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得,甲图为植物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乙图为植物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丙图为植物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丁图为植物有丝分裂末期的细胞。
【详解】装片在制作时需要先用盐酸解离,而因为染色用的染色剂为碱性,因此在染色前需要用清水漂洗以防止解离液和染色剂中和导致染色效果降低,A选项正确;观察过程需要从低倍镜开始,找到分生区细胞后再换高倍镜观察,B选项正确;图甲为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正在处于核膜消失,形成染色体的阶段,已经完成了染色体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C选项错误;图乙为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数与普通体细胞相等,丙图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由于着丝粒断裂,使染色体暂时加倍,故图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图乙细胞中的增加了一倍,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C。
19.下列关于人体反射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
B. 膝反射的效应器是伸肌中的肌梭
C. 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
D. 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生物体内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详解】反射是指生物体内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故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A选项正确;膝反射的感受器是伸肌中的肌梭,效应器是伸肌,B选项错误;神经元受到适宜的刺激后,能够形成动作电位便会产生神经冲动,C选项正确;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故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B。
20.为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组培养皿中只有S型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
B. 乙组培养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蛋白质
C. 丙组培养皿中只有R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DNA
D. 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将S型菌的DNA、蛋白质和荚膜等物质分离开,与R型菌混合培养,观察S型菌各个成分所起的作用。最后再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的培养基中发现了新的S型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甲组中培养一段 时间后可发现有极少的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因此甲组培养皿中不仅有S型菌落也有R型菌落,A选项错误;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蛋白质酶,故在乙组的转化中已经排除了蛋白质的干扰,应当推测转化物质是DNA,B选项错误;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DNA酶,DNA被水解后R型菌便不发生转化,故可推测是DNA参与了R型菌的转化,C选项正确;该实验只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无法证明还有其他的物质也可做遗传物质,D选项错误。
21.下列关于下丘脑与垂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垂体可通过神经细胞支配其他内分泌腺
B. 垂体分泌的激素通过管道运输到体液中
C. 甲状腺激素能作用于下丘脑但不能作用于垂体
D.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可通过下丘脑相联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有感受、传导、分泌、调节四个方面的主要作用。下丘脑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垂体调控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详解】垂体通过释放促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A选项错误;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是通过胞吐的方式将激素分泌到体液中,B选项错误;甲状腺激素的对全身几乎所有细胞起作用,甲状腺激素能作用于下丘脑也能作用于垂体,C选项错误;下丘脑的部分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故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可通过下丘脑相联系,D选项正确。
22.下列关于遗传信息表达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DNA分子转录一次,可形成一个或多个合成多肽链的模板
B. 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没有解开DNA双螺旋结构的功能
C. 多个核糖体可结合在一个mRNA分子上共同合成一条多肽链
D. 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由mRNA上3个相邻的脱氧核苷酸组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遗传信息的表达主要包括复制、转录和翻译,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作为模板合成RNA,在真核细胞中主要在发生细胞核中。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场所为核糖体。
【详解】一个DNA分子转录一次,形成的mRNA需要进行剪切加工,可能合成一条或多条模板链,A选项正确;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兼具解旋功能故不需要DNA解旋酶参与转录,B选项错误;在转录过程中,mRNA上可附着多个核糖体进行翻译,得到数条相同的mRNA,而不是共同合成一条多肽链,C选项错误;mRNA由核糖核苷酸构成,不具有脱氧核苷酸,D选项错误。
23.若T细胞表面的某些分子被激活后,会使T细胞活性受到抑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激活这些分子有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
B. T细胞起源于骨髓并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C. 阻断这些分子的作用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
D. T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直接识别相应的抗原并与之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中,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刺激能够合成分泌多种蛋白质激活B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使其开始分裂分化进行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在人体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
【详解】T细胞活性受到抑制,则接受移植器官时可以降低机体发生细胞免疫破坏移植器官的情况,A选项正确;T淋巴细胞是由来源于骨髓的淋巴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后,通过淋巴和血液循环而分布到全身的免疫器官和组织中发挥免疫功能,B选项正确;阻断这些分子,可以使T细胞活性免受抑制,即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C选项正确;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MHC抗体,而不是直接识别抗体,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24.二倍体动物某个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中,依次形成四个不同时期的细胞,其染色体组数和同源染色体对数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形成乙过程中,DNA复制前需合成rRNA和蛋白质
B. 乙形成丙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粒不分裂
C. 丙细胞中,性染色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或Y染色体
D. 丙形成丁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组数减半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分析可知,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中,S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中、后期均满足甲乙两图中表示的2组染色体组和2N对同源染色体对数;图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断裂后,同源染色体消失,染色体组数暂时加倍的细胞;图丁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形成精细胞后,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和同源染色体对数。
【详解】DNA复制前需要合成rRNA参与氨基酸的运输,需要合成一些蛋白质,如DNA复制需要的酶等,A选项正确;乙形成丙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消失则必然伴随着丝粒的分裂,B选项错误;丙图表示图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断裂后,同源染色体消失,染色体组数暂时加倍的细胞,则性染色体应该是两条X染色体或两条Y染色体,C选项错误;丙形成丁的过程中,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已经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是由于细胞分裂成两个而导致的染色体组数减半,D选项错误。
25.在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进行DNA复制时,BrdU会取代胸苷掺入到新合成的链中,形成BrdU标记链。当用某种荧光染料对复制后的染色体进行染色,发现含半标记DNA(一条链被标记)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含全标记DNA(两条链均被标记)的染色单体荧光被抑制(无明亮荧光)。若将一个细胞置于含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到第三个细胞周期的中期进行染色并观察。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 1/2的染色体荧光被抑制 B. 1/4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
C. 全部DNA分子被BrdU标记 D. 3/4的DNA单链被BrdU标记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根据题意分析,复制到第三个细胞周期的中期时,共有4个细胞,以第一代细胞中的某一条染色体为参照,含半标记DNA的染色单体共有2条,含全标记DNA的染色单体共有6条。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在第三个细胞周期中期时,含半标记DNA的染色单体分别在两个细胞中,故有两个细胞的两条染色单体荧光全被抑制,有两个细胞中的一条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一条染色单体荧光被抑制,故A、B选项正确;一个DNA分子中有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故不含BrdU标记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分别位于两个DNA分子中,新复制得到的脱氧核苷酸链必然含BrdU标记,故所有DNA分子都被BrdU标记,C选项正确;以第一代细胞中的某一条染色体为参照,在第三个细胞周期中期时一共有16条DNA单链,含BrdU标记的有14条,故有的DNA单链被BrdU标记,D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考查学生对DNA单链、DNA分子、染色单体、染色体数这几个概念之间的数量关系能够做到清晰的梳理。在两条DNA单链构成一个DNA分子,一个染色单体就是一个DNA分子,在有丝分裂中期一个染色体上有两条染色单体。
26.图甲为豌豆苗茎节段赤霉素(GA)合成途径末端图(其中GA1有生物活性,其他无活性),图乙为外源添加生长素(1AA)对离体豌豆苗茎节段GA含量影响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与去除顶芽的豌豆苗相比,保留顶芽的茎节段中GA8的含量较低
B. 给离体豌豆苗茎节段添加IAA,能促进GA20至GA2的合成
C. 若用乙烯处理豌豆苗,茎节段中的GA1含量上升
D. 若去除顶芽后,豌豆苗茎节段伸长,侧芽萌发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甲分析可知,GA20可以转变为GA29和GA1,而GA1可以转变为GA8,其中GA1有生物活性,其他无活性。
分析图乙可知,外源添加生长素(IAA)后GA8和GA29含量下降,而外源添加生长素(IAA)后GA1和GA20含量上升。
【详解】A、与去除顶芽的豌豆苗相比,保留顶芽的茎节段相当于有生长素刺激,因此GA8的含量较低,A正确;
B、给离体豌豆苗茎节段添加IAA,能能促进GA20至GA1的合成,抑制GA20至GA29的合成,B错误;
C、赤霉素促进植物生长,而乙烯抑制植物生长,若用乙烯处理豌豆苗,则茎节段中的GA1含量将下降,C错误;
D、若去除顶芽后,GA8的含量会升高,而由于只有GA1具有生物活性,故豌豆苗茎节段不会伸长,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点,熟知激素种类、作用和正确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目难度适中。
27.生物利用的能源物质主要是糖类和油脂,油脂的氧原子含量较糖类中的少而氢的含量多。可用一定时间内生物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来大致推测细胞呼吸底物的种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将果蔬储藏于充满氮气的密闭容器中,上述比值低于1
B. 严重的糖尿病患者与其正常时相比,上述比值会降低
C. 富含油脂的种子在萌发初期,上述比值低于1
D. 某动物以草为食,推测上述比值接近1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可利用糖类和油脂进行呼吸产生能量,由于油脂中氧原子含量较糖类中的少而氢的含量多,故氧化分解同质量的油脂和糖类,油脂消耗的氧气比糖类多。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为1,脂质氧化分解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低于1。
【详解】果蔬中利用的能源物质为糖类,储藏与充满氮气的密闭容器中,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应当等于1,A选项错误;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利用的葡萄糖会减少,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相比正常时会降低,B选项正确;富含油脂的种子在萌发初期主要利用油脂为能源物质,故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低于1,C选项正确;某动物以草为食,则主要的能源物质为糖类,则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接近1,D选项正确。故错误的选项选择A。
28.下图为甲、乙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伴性遗传)的某遗传家系图,家系中无基因突变发生,且Ⅰ4无乙病基因。人群中这两种病的发病率均为1/625。
A. 若Ⅳ2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推测Ⅲ4发生染色体畸变的可能性大于Ⅲ5
B. 若Ⅲ4与Ⅲ5再生1个孩子,患甲病概率是1/26,只患乙病概率是25/52
C. Ⅱ1与Ⅳ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与Ⅲ5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4/39
D. 若Ⅱ1与人群中某正常男性结婚,所生子女患病的概率是1/39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分析,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Y染色体遗传病。
【详解】若Ⅳ2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可能是①Ⅲ4生殖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发生异常;②Ⅲ5的生殖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断裂后形成的染色体未分到两个细胞中。两者染色体畸变的可能性相近,A选项错误;
设甲病的基因为A、a,乙病的基因为B、b,可得Ⅲ4的基因型为aaXYb,因为人群中这两种病的发病率均为1/625,所以Ⅲ5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故Ⅲ4与Ⅲ5再生1个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只患乙病的概率是,B选项正确;
因为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则Ⅱ1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为Aa的概率为,结合B选项的分析可知,Ⅳ3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基因型Aa的概率为,Ⅱ1与Ⅳ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与Ⅲ5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C选项错误;
Ⅱ1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为Aa的概率为,与正常男性结合,子女只有可能患甲病,该正常男性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故子女患病的可能为,D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9.药物A由于某种原因随着污水进入并影响湖泊生态系统。该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食鱼鸟类体内检测到较高浓度的药物A,该药物会使鸟类产生不良反应,这种现象属于______。生物残体、粪便等主要在湖泊的______层被分解者分解。
(2)若含药物A的污水大量流入该湖泊,使某些藻类种群大暴发,造成水体的______现象,会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并可能由于______作用使该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3)若药物A只是抑制某种雌鱼的生殖能力,导致出生率降低,则该鱼类种群的______将下降,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下降。
(4)若对该湖泊进行污水处理使其净化,则水体中鱼类种群数量将以______增长方式恢复。
【答案】 (1). 生物放大 (2). 底泥 (3). 富营养化 (4). 正反馈 (5). 自然增长率 (6). 逻辑斯谛(或S形)
【解析】
【分析】
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自上而下可分为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和底泥层,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方式分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趋于稳态,正反馈调节则是加速了生态系统中成分变化所引起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详解】(1)药物A投放入湖泊水体中沿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集中到食鱼鸟类体内,使鸟类产生不良反应,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放大;水生群落中存在分层,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
(2)藻类种群大爆发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种群爆发,与鱼类争夺氧气,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导致进一步恶化,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的作用为正反馈;
(3)鱼类种群的出生率下降,会导致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下降,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下降;
(4)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为逻辑斯谛增长。
【点睛】此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稳态调节的方式和生物放大现象、群落的垂直结构和种群的增长方式,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中,J型增长是在完全理想的状态下才能实现的增长方式,改善了湖泊环境只能提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种群的增长方式依旧还是逻辑斯谛增长。
30.回答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问题:
(1)在“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活动中,正常光照下,用含有0.1%CO2的溶液培养小球藻一段时间。当用绿光照射该溶液,短期内小球藻细胞中3-磷酸甘油酸的含量会______。为3-磷酸甘油酸还原成三碳糖提供能量的物质是______。若停止CO2供应,短期内小球藻细胞中RuBP的含量会______。研究发现 Rubisco酶是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关键酶,它催化CO2被固定的反应,可知该酶存在于叶绿体______中。
(2)在“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活动中,提取新鲜菠菜叶片的色素并进行分离后,滤纸条自上而下两条带中的色素合称为______。分析叶绿素a的吸收光谱可知,其主要吸收可见光中的______光。环境条件会影响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如秋天叶片变黄的现象主要与______抑制叶绿素的合成有关。
【答案】 (1). 增加 (2). ATP和 NADPH (3). 增加 (4). 基质 (5). 类胡萝卜素 (6). 蓝紫光和红 (7). 低温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速率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改变环境中的CO2含量会影响碳反应的速率以及3-磷酸甘油酸和RuBP的含量,碳反应的场所位于叶绿体基质中。
光合作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最终获得的滤纸条上为分离出的光合色素,自上而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合称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合称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详解】(1)环境中的CO2含量增加,则会促进碳反应中CO2的固定这一环节,使3-磷酸甘油酸的含量增加;3-磷酸甘油酸还原成三碳糖是还原反应且消耗能量,所以提供能量的物质是ATP和NADPH;若停止CO2供应,则会使CO2固定的速率降低,反应消耗的RuBP会减少,故使得短期内小球藻细胞中RuBP的含量会增加;CO2被固定的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故Rubisco酶也是存在于叶绿体基质中;
(2)光合色素的分离和提取实验中,滤纸条自上而下两条带中的色素分别为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合称类胡萝卜素;叶绿素a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秋天叶片变黄主要是由于温度降低导致叶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点睛】此题考查了“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和“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两个活动,需要学生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灵活结合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细胞活动中提供能量的物质为ATP,但是结合3-磷酸甘油酸还原成三碳糖这一反应为还原反应则还需要考虑到有NADPH作反应能量。
31.某种昆虫眼色的野生型和朱红色、野生型和棕色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
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为研究其遗传机制,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见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野生型和朱红眼的遗传方式为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2)杂交组合丙中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和______,F1中出现白眼雄性个体的原因是______。
(3)以杂交组合丙F1中的白眼雄性个体与杂交组合乙中的雌性亲本进行杂交,用遗传图解表示该过程____。
【答案】 (1).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 杂交组合甲的亲本均为野生型,F1中雌性个体均为野生型,而雄性个体中出现了朱红眼 (3). BbXAXa (4). BbXAY (5). 两对等位基因均为隐性时表现为白色
(6).
【解析】
【分析】
根据杂交组合甲分析可得,等位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杂交组合乙分析可得,等位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同时结合杂交组合甲、乙、丙分析可知,白眼雄性个体是由于两对等位基因均呈隐性表达时出现。
【详解】(1)分析杂交组合甲可得,野生型和朱红眼的遗传方式受到性别影响,两个野生型亲本杂交,得到全是野生型的雌性后代和既有野生型又有朱红眼雄性后代,故野生型和朱红眼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分析可得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后代中雌性无朱红眼,雄性有朱红眼,所以亲本基因型为XAXa和XAY,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后代中出现野生型:棕眼=3:1,故亲本基因型为Bb和Bb,因此杂交组合丙中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Y;F1中出现白眼雄性个体的原因可以发现是由于A、a基因和B、b基因均呈隐性表达时出现;
(3)由于杂交组合丙中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Y,故杂交组合丙F1中的白眼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bbXaY,可产生的配子为bXa和bY,比例为1:1;由于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丙组F1中出现棕眼个体且没有朱红眼个体,故杂交组合乙中的雌性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XA可产生的配子为BXA和bXA,比例为1:1;因此可获得后代基因型有BbXAXa、bbXAXa、BbXAY和bbXAY,且比例满足1:1:1:1,故遗传图解如下:
【点睛】此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的应用、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侧重考查利用遗传学基本原理分析、解释遗传现象的能力,考查理解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本题易错点在于判断白眼雄性个体的产生原因,白眼雄性个体的产生不是一个或两个的偶然原因,所以需要排除基因突变的可能性,又由于白眼雄性个体数量满足一定比例,我们才可判断白眼雄性个体是由于两个等位基因均为隐性表达时产生。
32.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回答与果胶和果胶酶有关的问题:
(1)通常从腐烂的水果上分离产果胶酶的微生物,其原因除水果中果胶含量较高外,还因为______。
(2)为了获得高产果胶酶微生物的单菌落,通常对分离或诱变后的微生物悬液进行______。
(3)在某种果汁生产中,用果胶酶处理显著增加了产量,其主要原因是果胶酶水解果胶使______。果汁生产中的残渣果皮等用于果胶生产,通常将其提取液浓缩后再加入______。使之形成絮状物,然后通过离心、真空干燥等步骤获得果胶制品。
(4)常用固定化果胶酶处理含果胶的污水,其主要优点有______和可连续处理等。在建立和优化固定化果胶酶处理工艺时,除考虑果胶酶的活性和用量、酶反应的温度、pH、作用时间等环境因素外,还需考虑的主要有______和______。
(二)回答与利用生物技术培育抗病品种有关的问题:
(1)通过抗病性强的植株获取抗病目的基因有多种方法。现已获得纯度高的抗病蛋白(可作为抗原),可通过______技术获得特异性探针,并将______中所有基因进行表达,然后利用该探针,找出能与探针特异性结合的表达产物,进而获得与之对应的目的基因。
(2)将上述抗病基因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导入植物的分生组织可获得抗病性强的植株。若在试管苗期间用分子水平方法判断抗病基因是否表达,应检测______(A.质粒载体 B.转录产物 C.抗性基因 D.病原微生物)。
(3)植物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往往会发生______,可利用这一特性筛选抗致病真菌能力强的细胞。筛选时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并将存活的细胞进一步培养至再生植株。若利用______培养建立的细胞系用于筛选,则可快速获得稳定遗传的抗病植株。
(4)用抗病品种与高产品种进行杂交育种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因胚发育中止而得不到可育种子的情况。若要使该胚继续发育获得植株,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答案】 (1). 腐烂的水果中含产果胶酶的微生物较多 (2). 涂布分离(或划线分离) (3). 水果组织软化疏松及细胞受损 (4). 95%乙醇 (5). 提高果胶酶的稳定性 (6). 固定化的方法 (7). 固定化所用的介质 (8). 单克隆抗体 (9). 基因文库 (10). B (11). 变异 (12). 高浓度致病真菌 (13). 花粉离体 (14). 胚的离体培养
【解析】
【分析】
(一)果胶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果胶起着将植物细胞粘合在一起的作用,去掉果胶,就会使植物组织变得松散;果胶不溶于乙醇,是鉴别果胶的一种简易方法。
(二)目的基因表达产物在分子水平的检测包括DNA分子杂交、DNA-RNA分子杂交和抗原抗体杂交;生物变异在生产上应用时,可通过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的方式获得稳定遗传的植株,单倍体育种的速度更快,相对的操作更加复杂。
【详解】(一)
(1)腐烂的水果通常细胞壁被分解较多,所以含有能产生果胶酶的微生物较多;
(2)获取单菌落的方式有划线分离法和涂布分离法两种,本题中两种方式均可;
(3)果胶酶的作用是水解果胶,果胶位于植物细胞壁中,故水解果胶会使得水果组织软化疏松及使细胞受损;果胶不溶于酒精,故提取回收果胶需要使用95%乙醇,使果胶形成絮状物回收;
(4)固定化的果胶酶在处理含果胶的污水时,可提高果胶酶的稳定性并可连续处理;在建立和优化固定化果胶酶处理工艺时,除考虑果胶酶的活性和用量、酶反应的温度、pH、作用时间等环境因素外,还需考虑的因素有固定化的方法和固定化所用的介质。
(二)
(1)抗病蛋白可作抗原,则特异性探针应为抗体,则需要通过单克隆抗体技术获得特异性探针;基因文库包含了某个DNA分子的所有基因,故是将基因文库中的所有基因进行表达,再利用探针获得目的基因;
(2)质粒载体只能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入受体细胞,A选项错误;转录产物为RNA,可以通过DNA-RNA分子杂交检测抗病基因是否表达,B选项正确;检测抗性基因只能检测抗性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无法检测该基因是否表达,C选项错误;检测病原微生物是个体水平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的方式,D选项错误;故正确的选项选择B;
(3)抗致病真菌基因是原本植物细胞不含的基因,则需要利用植物细胞在培养过程中的变异来筛选抗致病真菌能力强的细胞;由于需要筛选抗致病真菌能力强的细胞,故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致病真菌;快速稳定遗传的抗病植株需要通过单倍体培养获得,故需要利用花粉离体培养建立细胞系用于筛选;
(4)要利用胚的发育获得植株,可利用胚细胞的全能性,采用胚的离体培养获得植株。
【点睛】本题考察①果胶和果胶酶的性质以及果胶酶的固定;②基因工程以及变异品种的筛选,考察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题干的阅读能力,考查理解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在变异品种的筛选中,要求获得的是抗致病真菌能力强的细胞,则只加入致病真菌只能筛选具有抗致病真菌能力的细胞,需要筛选抗致病真菌能力强的细胞,则需要添加高浓度的致病真菌,这对考查学生对筛选培养基的理解有一定的要求。
33.欲验证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提出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材料与用具:小鼠若干只,胰岛素溶液,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注射器等。
(要求与说明:血糖浓度的具体测定方法及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1)实验思路:
①_______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用柱形图表示至少3次的检测结果)_______:
(3)分析与讨论
①正常人尿液中检测不到葡萄糖,其原因是______。
②当机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中的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激素变化是______。此时,机体细胞一方面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贮存和利用,另一方面______。
【答案】 (1). ①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②将小鼠分为A、B两组,A组注射胰岛素,B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③当岀现低血糖症状后,A组注射葡萄糖溶液,B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④对每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3). 胰岛素促进肾小管对过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 (4). 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 (5). 抑制氨基酸等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解析】
【分析】
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因此,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与胰岛素的作用相反,胰高血糖素是一种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具有很强的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使血糖明显升高。
【详解】(1)实验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要验证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为降低血糖浓度。实验前需要测定各处理组的小鼠的血糖浓度,作为实验前后的对照数据。实验分组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分为两组,一组注射胰岛素,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固定时间检测小鼠的血糖浓度。待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给低血糖组小鼠注射葡萄糖溶液,空白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固定时间检测小鼠的血糖浓度,即
①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②将小鼠分为A、B两组,A组注射胰岛素,B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③当岀现低血糖症状后,A组注射葡萄糖溶液,B组注射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④对每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AB两组小鼠的初始血糖浓度差别不大;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故A组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应有一定程度下降,B组小鼠血糖浓度应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平衡;A组小鼠注射葡萄糖后血糖浓度会上升,但与B组小鼠相比可能还会偏低,故预测的实验结果如下
(3)①正常人尿液中检测不到葡萄糖是人体正常分泌胰岛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对过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②机体血糖水平升高时,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抑制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机体细胞一方面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贮存和利用,另一方面抑制其他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点睛】本题考查激素调节血糖浓度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全面性和严谨性,同时要求学生掌握相关激素的功能和作用原理。在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不仅有平行实验组对照还有实验前后对照。在给小鼠注射胰岛素后,需要再注射葡萄糖比较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