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生物】浙江省温州市求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生物】浙江省温州市求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第1页
    【生物】浙江省温州市求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第2页
    【生物】浙江省温州市求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生物】浙江省温州市求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

    浙江省温州市求知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和果糖均有还原性
    B. 葡萄糖和麦芽糖可被水解
    C. 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结构单位均是葡萄糖
    D. 葡萄糖是细胞内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很多物质都可以为细胞的生活提供能量,其中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葡萄糖不能水解,可直接被细胞吸收。像这样不能水解的糖类就是单糖。常见的单糖还有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
    【详解】还原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等,A正确;葡萄糖是单糖,不能被水解;麦芽糖是二糖,可以被水解,B错误;淀粉、纤维素和糖原均是多糖,构成多糖的单体是葡萄糖,C正确;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常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糖类的分类,多糖的基本单位,以及还原糖的种类,再根据题意作答。

    2.图是验证“酶的催化效率”活动的示意图。甲、乙两试管中发生的现象可证明酶具有

    A. 高效性 B. 专一性 C. 多样性 D. 易变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酶的知识.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解:ABCD、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酶,因变量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的快慢.根据图示中试管乙比试管甲产生的气泡明显多,可推知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二氧化锰要高,故该实验目的是证明酶的高效性,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考点:酶的特性.

    3.在初级精母细胞中不存在的行为是(  )
    A. 联会 B. 交叉互换
    C. 同源染色体分离 D. 着丝粒分裂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初级精母细胞是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的统称。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征为同源染色体配对,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初级精母细胞可以发生联会,交叉互换和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即次级精母细胞中,故ABC 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点睛】理清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点是解题关键。

    4. 下列结构中,原核细胞没有的是
    A. 细胞膜 B. 核糖体
    C. 核被膜 D. 细胞溶胶
    【答案】C
    【解析】
    所有细胞都含有细胞膜结构,A错误;原核细胞含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B错误;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C正确;原核细胞含有细胞溶胶,D错误.
    【考点定位】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5.ATP的A.T、P分别代表(  )
    A. 胸腺嘧啶、腺嘌呤、磷酸基团 B. 胸腺嘧啶、3个、磷酸基团
    C. 腺苷、3个、磷酸基团 D. 腺苷、3个、腺嘌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名称缩写。ATP分子的结构式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叫做高能磷酸键,高能磷酸键断裂时,大量的能量会释放出来。
    【详解】据分析可知,ATP的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其中ATP中的A表示腺苷,T代表三个(磷酸基团),P表示磷酸基团,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ATP的中文名称和结构,以及各字母的含义,再根据题意作答。

    6.人体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受多种因素影响。现有甲、乙、丙三人,甲是健康的正常人,乙的胰岛B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丙的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甲在某次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bc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运动初期血糖的消耗量大于产生量
    B. cd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增加引起的
    C. 给丙注射胰岛素能够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
    D. 用本尼迪特试剂对甲、乙两人空腹时尿样进行检测,水浴加热后观察到的颜色两者明显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甲是健康的正常人,机体血糖调节正常;乙的胰岛B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不能产生胰岛素,为糖尿病患者;丙的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说明机体能正常产生胰岛素,但其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不能正常调节血糖,是糖尿病患者。
    【详解】A. 运动开始后,机体消耗血糖供能,bc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运动初期血糖的消耗量大于产生量,A正确;
    B. 机体在血糖浓度降低后,会产生胰高血糖素以升高血糖,故cd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增加引起的,B正确;
    C. 丙的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说明机体能正常产生胰岛素,丙血糖调节不正常是因为其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故给丙注射胰岛素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C错误;
    D. 甲为正常人,空腹时尿样中不含葡萄糖,而乙为糖尿病患者,空腹时尿样中含葡萄糖,故用本尼迪特试剂对甲、乙两人空腹时尿样进行检测,水浴加热后观察到的颜色两者明显不同,D正确。

    7. 用个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

    【答案】B
    【解析】
    在数量金字塔中昆虫的数量远远大于栎树的数量,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小于昆虫的数量,第四营养级的数量小于第三营养级的数量,故选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金字塔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8.下列关于人体肌肉细胞厌氧呼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会有特殊分子携带氢和电子传递给氧生成水
    B. 葡萄糖分解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C. 产物在肌肉细胞中再生成葡萄糖
    D. 全过程都在细胞溶胶中进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呼吸作用过程:
    (1)有氧呼吸
    阶段
    场所
    物质变化
    产能情况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
    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

    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
    线粒体基质
    2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

    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
    线粒体内膜
    24[H]+6O2→12H2O+能量

    大量能量
    (2)无氧呼吸
    阶段
    场所
    物质变化
    产能情况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
    酒精发酵: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乳酸发酵:C6H12O6→2C3H6O3+能量

    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
    不产
    【详解】厌氧呼吸过程中没有氧气的参与,A错误;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会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B错误;厌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会在肌肉细胞中再生成葡萄糖,C错误;无氧呼吸的全过程都在细胞质基质(胞质溶胶)中进行,D正确。
    【点睛】注意:本题的题干中限制了只在“人体肌细胞内”分析相关选项的内容是否正确。

    9.下列关于RNA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催化某些代谢反应
    B. 行使传达遗传信息的功能
    C. 作为某些细胞器的组成成分
    D. 作为某些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某些酶的化学本质是RNA,可以催化细胞中的某些化学反应,A正确;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可以行使传达遗传信息的功能,B正确;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C正确;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10.下列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癌细胞容易转移
    B. 植物细胞不具有全能性
    C. 衰老的动物细胞呼吸变快
    D. 蝌蚪尾的消失是通过细胞增殖实现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容易扩散和转移,A正确;
    B、植物细胞具有该种生物的全部遗传物质,具有细胞全能性,B错误;
    C、衰老的动物细胞呼吸减慢,C错误;
    D、蝌蚪尾的消失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D错误.
    考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凋亡的含义。

    11.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分子的复制和分离发生在(  )
    A. 间期和末期 B. 前期和后期
    C. 间期和中期 D. 间期和后期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通常情况下,一条染色体含一个DNA分子,在细胞分裂间期完成染色体、DNA的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每条染色单体含一个DNA分子。到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为二,染色单体随之分开,即DNA分子发生分离。所以D正确。A、B、C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在“探究不同浓度2,4-D对插条生根的作用”实验中,因变量是(  )
    A. 环境温度的高低 B. 2,4-D溶液浓度
    C. 插条生根数量和根的长度 D. 插条浸泡时间的长短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探究不同浓度2,4-D对插条生根的作用”实验中,自变量为不同的浓度2,4-D,因变量为植物的生根情况,可以通过观察根的数量也可以观察根的长度为指标。除自变量和因变量外,对实验有影响的变量为无关变量。
    【详解】根据对实验目的的分析可知,环境温度的高低和插条浸泡时间的长短为该实验的无关变量,2,4-D溶液浓度为自变量,均不符合题意,插条生根数量和根的长度为因变量,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根据实验目的分析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是解题关键。

    13.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碳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
    B. 分解者不参与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
    C.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碳循环密切相关
    D.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
    【答案】B
    【解析】
    生态系统的包括碳循环在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A项正确;在碳循环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消费者和生产者都通过呼吸作用将进入生物群落的碳释放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残骸等有机物中的碳,又会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所以碳循环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密切相关,分解者参与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B项错误,C项正确;CO2是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循环形式,D项正确。
    【考点定位】碳循环。

    14.胸腺素能诱导淋巴干细胞生成具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下列病人不适合使用胸腺素的是(  )
    A. 器官移植病人 B. SARS病人
    C. AIDS病人 D. 结核病病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器官移植病人出现免疫排斥反应的细胞是T细胞,而胸腺素能诱导淋巴干细胞生成具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所以胸腺素不以适宜用于器官移植病人,而SARS病人、AIDS病人以及结核病人使用胸腺素可增强其免疫能力。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排斥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胸腺素能够诱导形成T细胞,而器官移植病人的免疫排斥的细胞是T细胞。

    15.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细胞增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前的间期,都进行1次染色质DNA的复制
    B. 细胞周期的G2期已经形成了1对中心体,在有丝分裂前期形成纺锤体
    C. 染色体数为2n=24的性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中期Ⅱ染色体数和染色体DNA分子数分别为12和24
    D. 若在G2期某染色质的1个DNA分子发生片段缺失,则该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2个子细胞均含有该异常DNA
    【答案】D
    【解析】
    【分析】
    高等动物细胞为真核细胞,其增殖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分裂都要进行DNA复制,减数分裂是产生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丝分裂是大部分体细胞的分裂方式,无丝分裂是少数体细胞的分裂方式。
    【详解】A. 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都进行1次染色质DNA的复制,A正确;
    B. 动物细胞有中心体,中心体在间期复制,即细胞周期的G2期已经形成了1对中心体,在有丝分裂前期形成纺锤体,B正确;
    C. 染色体数为2n=24的性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中期Ⅱ细胞染色体数目和DNA减半,且着丝点未分裂,故染色体数和染色体DNA分子数分别为12和24,C正确;
    D. 若在G2期某染色质的1个DNA分子发生片段缺失,则该DNA只能进入到一个子细胞中,故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2个子细胞中只有一个子细胞含有该异常DNA,D错误。

    16.某家庭中丈夫正常,妻子患有某种单基因遗传病,两个女儿正常。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 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 B. 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 两个女儿的基因型相同 D. 两个女儿的基因型可能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丈夫正常,妻子患有某种单基因遗传病,两个女儿正常”不能判断是显性遗传病还是隐性遗传病,也不能确定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本题可用假设法逐项分析。
    【详解】设该单基因遗传病的相关基因为A、a,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则正常女儿基因型均为aa;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母亲患病,则两正常女儿基因型均为Aa;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则两正常女儿基因型均为XaXa;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父亲正常,基因型为XAY,母亲患病,基因型为XaXa,则两正常女儿基因型均为XAXa。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熟记不同遗传病类型的特点,准确判断遗传类型是解题关键。对于不能确定的遗传病类型可用假设法分析。

    17.人类的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一个碱基对A-T替换成了T-A,引起血红蛋白结构改变所致。该实例不能说明的是 ( )
    A. 该变异属于致死突变 B. 基因突变是可逆的
    C. 碱基对替换会导致遗传信息改变 D.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
    【答案】B
    【解析】
    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病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结构改变,若患者体内缺乏正常血红蛋白,该变异则属于致死突变,A正确;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病原因是基因突变,不能说明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的特点,B错误;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一个碱基对A-T替换成了T-A,说明控制血红蛋白的基因中遗传信息发生改变,C正确;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机理是:基因突变→转录形成的密码子改变→翻译形成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种类改变→蛋白质结构改变,说明基因能控制生物性状,D正确。

    18.下列关于肝脏细胞膜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质膜上的膜蛋白比磷脂分子更容易移动
    B. 肝脏细胞的光面内质网上有氧化酒精的酶
    C. 与电子传递链有关的酶位于线粒体的内膜上
    D. 构成质膜的蛋白质分子,有水溶性和脂溶性部分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质膜上的磷脂分子比蛋白质分子更容易移动,A错误;与肝脏解酒精的功能相适应,人肝脏细胞中的光面内质网有氧化酒精的酶,B正确;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是第三阶段,[H]与氧气反应生成水,与此功能相适应,线粒体内膜上存在与电子传递链有关的蛋白质复合体,C正确;蛋白质有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D正确,
    考点: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19.下列关于“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临时装片时需通过压片使细胞分散开
    B. 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时应先把镜筒升起
    C. 质壁分离过程中,有水分子运动到细胞内
    D. 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液泡增大,紫色加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在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不需要压片,故A错误;在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时,不需要提高镜筒,故B错误;在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从细胞液流出进入细胞外液,故C正确;在质壁分离过程中,液泡的体积不断变小,颜色变深,故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20.某校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搭建DNA分子模型的实验中,若有4种碱基塑料片共20个,其中4个C,6个G,3个A,7个T,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有14个,脱氧核糖塑料片40个,磷酸塑料片有100个,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若干,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若干,则( )
    A. 能搭建出20个脱氧核苷酸
    B. 能搭建出410种不同的DNA分子模型
    C. 所搭建的DNA分子片段最长为7个碱基对
    D. 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每个脱氧核苷酸均含有1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和1分子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可搭建出14个脱氧核苷酸,故A错误;在DNA双螺旋结构中碱基个数=脱氧核糖个数=磷酸基团个数;两条链之间碱基数A=T,C=G,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所搭建的DNA分子片段最长为4碱基对,故B错误,D正确;能搭建出44种不同的DNA分子模型,故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DNA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1.下列有关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含有蛋白质,但不含有核糖体
    B. 外层脂类膜来自宿主细胞,但成分与宿主细胞质膜不同
    C. 其遗传物质是RNA,并在宿主细胞内完成RNA的复制
    D. 正常人体内某些B淋巴细胞表面有识别HIV的受体
    【答案】C
    【解析】
    HIV为RNA病毒,含有蛋白质外壳,但不含有核糖体,A项正确;外层脂类膜来自宿主细胞,但掺有病毒的蛋白质,B项正确;其遗传物质是RNA,通过逆转录形成DNA,整合到宿主DNA,随宿主DNA转录而转录,C项错误;正常人体内某些成熟的B淋巴细胞表面有识别HIV的受体,HIV可与之结合,使之致敏,D项正确。

    22.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的生长发育主要受生长素的调节
    B. 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抑制侧芽的生长
    C. 无籽番茄的获得应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D. 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不同器官的作用效应可能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详解】A. 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A错误;
    B. 高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抑制侧芽的生长,B正确;
    C. 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的发育,对未授粉的子房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以获得无子果实,而无籽番茄的获得正是应用了该原理,C正确;
    D.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不同器官的作用效应可能不同,D正确。

    23.如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动物正在分裂的细胞,则该细胞(  )

    A. 所含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
    B. 同时产生的极体基因型不可能是AB
    C. 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
    D. 含有2个染色体组
    【答案】D
    【解析】
    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A错误;由于卵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可能在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四分体时期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同时产生的极体基因型可能是AB,B错误;该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由于着丝点已分裂,所以不含染色单体,只含有8条染色体和8个DNA分子,C错误;该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所以含有2个染色体组,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的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某生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均匀地移向两极,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图中B、b基因可能是基因突变产生,也可能是交叉互换形成。

    24.孟德尔利用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遗传学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豌豆为闭花授粉植物,在杂交时应在父本花粉成熟前做人工去雄、套袋处理等
    B. 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C. 杂交实验过程运用了正反交实验,即紫花(♀)×白花(♂)和白花(♂)×紫花(♀)
    D. F2的3∶1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答案】D
    【解析】
    由于豌豆为闭花传粉植物,进行人工杂交试验时,对母本去雄、套袋应该在花蕾期进行,如果雄蕊成熟了,就已经产生的自交,干扰结果,A错误;孟德尔根据子代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B错误;杂交实验过程运用了正反交实验,即高茎(♀)×矮茎(♂)和矮茎(♀)×高茎(♂),错误;F2的3:1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D正确;答案是D。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25.甲、乙两图为真核细胞中发生的代谢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图所示翻译过程的方向是从右到左
    B. 甲图所示的是翻译过程,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
    C. 乙图所示的是转录过程,其转录产物可以作为甲图中的模板
    D. 甲图和乙图中都发生了碱基互补配对,且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存在差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甲图所示核糖体上合成的肽链从右到左越来越长,说明翻译过程的方向是从右到左,A项正确;甲图所示的是翻译过程,一个mRNA分子上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完成多条多肽链的合成,B项错误;乙图所示的过程是以DNA分子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叫做转录过程,其转录产物mRNA可以作为甲图中翻译的模板,C项正确;甲图为翻译,碱基配对方式为RNA对RNA,乙图为转录,碱基配对方式为DNA对RNA,故有所不同,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6.为提高冬枣果实的产量,某研究人员进行了“外源赤霉素及光强度对开花旺盛冬枣叶片光合速率影响”的实验,实验过程中除了施加外源赤霉素以及光强度改变外,其余条件均为最适条件,得到结果如图表所示,则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
    外源赤霉素
    (mg·L-1)
    叶绿素含量
    (mg·g-1FW)
    气孔导度
    (μmol·m-2·s-1)
    40
    3.03
    236.2
    0
    2.04
    210.7

    A. 与对照组相比,对叶片施加外源赤霉素后,光合作用中碳反应速率加快
    B. 赤霉素可调节气孔导度进而影响冬枣的光合速率,但在生产实践中,通常适当喷施脱落酸以调节气孔导度
    C. 对于对照组来说,E点NADPH的合成速率小于C点
    D. 据图可知,OF阶段施加赤霉素植株的有机物产生量可用图中三角形AEH的面积来表示,未施加赤霉素植株积累的有机物可用三角形CEF和三角形OBC的面积差来表示
    【答案】C
    【解析】
    【分析】
    实验目的为研究“外源赤霉素及光强度对开花旺盛冬枣叶片光合速率影响”,故实验自变量为外源赤霉素的有无或外源赤霉素的浓度,因变量为叶片光合速率,其他的无关变量均为适宜条件。由表格信息可知,施加外源赤霉素后,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有所增加,气孔导度稍有增大;由曲线信息可知,在低光强时,对照组的净光合作用较大,而高光强时,实验组的净光合作用较大,且实验组的呼吸速率大于对照组。
    【详解】A. 由表格信息分析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对叶片施加外源赤霉素后,气孔导度有所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会增加,故光合作用中碳反应速率加快,A正确;
    B. 赤霉素和脱落酸均可调节气孔导度进而影响冬枣的光合速率,但在生产实践中,通常适当喷施脱落酸以调节气孔导度,B正确;
    C. E点时对照组净光合速率大于C点,即E点的光合速率大于C点,故E点NADPH的合成速率(代表光反应或总光合速率)大于C点,C错误;
    D. 据图可知,OF阶段施加赤霉素植株的有机物产生量(总光合量)可用图中三角形AEH的面积来表示,未施加赤霉素植株积累的有机物(净光合量)可用三角形CEF和三角形OBC的面积差来表示,D正确。

    27. 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下图),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 Ⅱ—3的致病基因均来自于Ⅰ—2
    C. Ⅱ—2有一种基因型,Ⅲ—8基因型有四种可能
    D. 若Ⅲ—4与Ⅲ—5结婚,生育一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5/12
    【答案】BC
    【解析】
    由系谱图中Ⅱ-4和Ⅱ-5均患甲病,Ⅲ-7为女性且不患甲病,可推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甲、乙两病其中一种为伴性遗传病,推知乙病为伴性遗传病,Ⅱ-4和Ⅱ-5不患乙病,生育了患乙病儿子Ⅲ-6,可知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若甲病用A表示,乙病用b表示,Ⅰ-1的基因型为aaXBXb,Ⅰ-2的基因型为AaXBY,Ⅱ-3的基因型为AaXbY,Xb致病基因来自Ⅰ-1,B错误;由Ⅱ-2的表现型可知基因型为aaXBX-,由Ⅲ-2患乙病推知Ⅱ-2基因型为aaXBXb。Ⅱ-4的基因型为AaXBXb,Ⅱ-5的基因型为AaXBY,Ⅲ-8基因型有AaXBXB、AaXBXb、AAXBXB和AAXBXb四种可能,C正确;Ⅲ-4基因型为AaXBXb,Ⅲ-5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若Ⅲ-4与Ⅲ-5结婚,生育一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1/3+2/3×3/4=5/6,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1/2,生育一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为5/6×1/2=5/12,D正确。
    【考点定位】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名师点睛】通过系谱图判断遗传方式
    (1)首先确定是否为伴Y遗传
    ①若系谱图中女性全正常,患者全为男性,而且患者的父亲、儿子全为患者,则为伴Y遗传。如下图:

    ②若系谱图中,患者有男有女,则不是伴Y遗传。
    (2)其次确定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
    ①“无中生有”是隐性遗传病,如下图1。

    ②“有中生无”是显性遗传病,如上图2。
    (3)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
    ①在已确定是隐性遗传的系谱中:
    a.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如下图1。
    b.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中有正常的,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下图2。

    ②在已确定是显性遗传的系谱中:
    a.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如下图1。
    b.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中有正常的,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下图2。

    (4)若系谱图中无上述特征,只能从可能性大小推测
    ①若该病在代与代之间呈连续遗传,则最可能为显性遗传病;再根据患者性别比例进一步确定,如下图:

    ②如下图最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


    28.图甲表示在最适温度及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某植物叶肉细胞CO2释放量随光强度变化的曲线,图乙表示某光强度和适宜温度下,该植物光合强度增长速率随CO2浓度变化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图甲中的B点骤变为C点时,短时间内三碳酸含量将快速下降
    B. 图甲中若其他条件不变,CO2浓度下降则A点将向右移动
    C. 图乙中,与G点相比,F点叶绿体中NADPH的含量较高
    D. 图乙中,与F点相比,E点三碳酸的含量较高
    【答案】D
    【解析】
    图甲中①物质指的是C3,B图中是光合作用对CO2释放量的影响,当增强光照时,C3的还原加快,CO2的固定不变,故C3的含量快速下降,由B点骤变为C点,A正确;图乙中若其它条件不变,CO2浓度下降,二氧化碳固定量减少,光合作用下降,A点将向右方向移动,B正确;G点应是CO2饱和点,与G点相比,F点CO2浓度低,C3的还原相对于F点弱,所以叶绿体中NADPH的含量较高,C正确;乙图中与F点相比,E点CO2浓度降低,CO2的固定降低,C3的还原不变,则C3的含量快速下降,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准确掌握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总光合速率的表示方法:如有机物的产生量(合成量、制造量)、CO2的同化量(固定量、消耗量)、O2的产生量(制造量)表示总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有机物的积累量(增加量、净产生量)、CO2的吸收量、O2的释放量表示净光合速率。

    29.植物叶片的脱落与激素调节有关。其中叶柄离层的远基端(远离茎的一侧)和近基端(靠近茎的一侧)的生长素含量与叶片脱落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据图及相关知识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是在幼叶中合成的,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扩散
    B. 叶片接近脱落时,脱落酸可能促进离层细胞分泌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C. 叶片脱落与否取决于远基端和近基端生长素的相对浓度
    D. 叶片脱落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当叶柄离层的远基端生长素浓度大于近基端时,叶片不脱落;当远基端生长素浓度等于近基端时,叶片脱落;远基端生长素浓度小于近基端时,叶片加速脱落。
    【详解】A. 生长素主要是在幼叶、芽和发育中的种子中合成,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A错误;
    B. 叶片接近脱落时,脱落酸可能促进离层细胞分泌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从而使细胞分离,B正确;
    C. 由图示分析可知,叶片脱落与否取决于远基端和近基端生长素的相对浓度,C 正确;
    D. 叶片脱落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D正确。

    30.当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反应时,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的作用是(  )
    A. 分泌抗体与抗原结合
    B. 识别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并消灭之
    C. 分泌白细胞介素-2,促进致敏B细胞分裂
    D. 分裂分化形成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免疫中主要参与细胞为T细胞,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被吞噬、消灭。
    【详解】A. 分泌抗体的细胞为浆细胞,A错误;
    B.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并使之裂解,B正确;
    C. 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白细胞介素-2,促进致敏B细胞分裂,C错误;
    D. 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是由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D错误。
    【点睛】理清细胞免疫过程是解题关键。

    二、非选择题
    31.如图所示,图A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____和_______。
    (2)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______;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3)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这种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________。
    (4)图A和图B这两种反馈调节是否相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 分解者 (3). 乙→甲→丙 (4).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5). 加速破坏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6). 不同 (7). 图A是负反馈调节,图B是正反馈调节
    【解析】
    【分析】
    图A显示:当乙增加时,甲增加,进而丙增加,丙增加到一定程度会使得甲减少,为负反馈调节,其涉及到的食物链为:乙→甲→丙;图B显示:鱼类的死亡加重了环境的污染,导致更多的鱼类的死亡,进而使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减少,自我调节能力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为正反馈调节。
    【详解】(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A中所示的成分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故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由分析可知,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为一条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物资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进行的。 
    (3)图B中鱼类的死亡加重了环境的污染,导致更多的鱼类的死亡,说明该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正反馈调节活动,这种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加速破坏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4)根据分析可知,图A中的反馈调节为负反馈调节,而图B中反馈调节为正反馈调节。
    【点睛】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的调节方式为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之分。理清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的区别是解题的关键。

    32.某研究小组对两组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腊梅分别进行不修剪与修剪处理,再进行相关实验测定,结果如下。

    请回答:
    (1)提取腊梅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色素时,需在研钵中加入______,用于保护叶绿素。若将色素进行纸层析法分离,两组色素带明显差异的是滤纸条由上往下的第____条。
    (2)据图分析,与10:00相比,12:00腊梅叶肉细胞中三碳酸被____形成三碳糖的速率____(较大/较小),原因之一可能是受_____与CO2结合这一反应速率的影响。
    (3)实验表明,修剪组的光合速率明显大于不修剪组,其可能原因是:①_________,促进光反应过程;②_______,提高碳反应速率。
    【答案】 (1). CaCO3(或碳酸钙) (2). 三(或3) (3). 还原 (4). 较小 (5). RuBP(或五碳糖) (6). 叶绿素a含量多 (7). 气孔开度大(或吸收CO2多)
    【解析】
    【分析】
    通过对图示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腊梅的修剪情况,因变量为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气孔开度。表格数据显示修剪的腊梅比不修剪的腊梅的叶绿素a含量高,且叶绿素比值也高;曲线图示中显示不修剪腊梅比修剪腊梅光合速率低,气孔开度也低。
    【详解】(1)提取腊梅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色素时,需在研钵中加入CaCO3(或碳酸钙)中和有机酸,用于保护叶绿素。若将色素进行纸层析法分离,层析带中色素从上往下以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两组色素带明显差异的是叶绿素a,在滤纸条由上往下的第3条。 
    (2)据图分析,与10:00相比,12:00腊梅叶肉细胞中三碳酸被还原形成三碳糖的速率较小,原因之一可能是受RuBP(或五碳糖)与CO2结合这一反应速率的影响。 
    (3)由实验数据分析可知,修剪组的光合速率明显大于不修剪组,其可能原因是:①叶绿素a含量多,促进光反应过程;②气孔开度大(或吸收CO2多),提高碳反应速率。
    【点睛】根据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目的、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是解题关键,对于表格和图示中信息的提取也很重要。

    33.果蝇的细眼与粗眼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红眼与白眼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一只粗眼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细眼白眼雄果蝇交配,F1出现一只无眼雌果蝇,其余F1雌雄果蝇均为细眼红眼,让F1细眼红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得F2,F2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果蝇
    一细眼红眼
    细眼白眼
    粗眼红眼
    粗眼白眼
    雌蝇
    3/8
    0
    1/8
    0
    雄蝇
    3/16
    3/16
    1/16
    1/16
    请回答:
    (1)基因B(b)位于___染色体上。F1雄蝇基因型为____。 
    (2)为分析控制F1无眼性状的无眼基因的遗传特点,将该无眼雌果蝇与F1细眼红眼雄果蝇杂交,其子代性状分离比如下表。
    子代
    雌性∶雄性
    细眼∶粗眼
    红眼∶白眼
    1/2有眼
    1∶1
    3∶1
    3∶1
    1/2无眼
    1∶1
    /
    /
    ①从实验结果推测,果蝇无眼基因____(位于/不位于)A(a)和B(b)所在的染色体上,理由是_。 
    ②以子代____果蝇为亲本进行杂交,根据后代果蝇表现型及比例,可判断无眼性状的显隐性。 
    ③若无眼性状为隐性性状,则子代中有眼细眼红眼雌蝇与有眼粗眼白眼雄蝇交配的后代中有眼细眼白眼雄蝇占____。
    【答案】 (1). X (2). AaXBY (3). 不位于 (4). 无眼、有眼基因与其他各对基因间的遗传均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5). 无眼雌雄(或有眼雌雄) (6). 1/16
    【解析】
    试题分析:以表中子代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在子代中或子代雌雄个体中的性状分离比为切入点,明辨性状的显隐性以及相关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围绕“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等相关知识,并结合题意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让F1细眼红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所得F2中,雌蝇均为红眼,红眼雄蝇∶白眼雄蝇=1∶1,说明说明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果蝇眼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因此控制眼色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在F2中,雌雄果蝇的细眼∶粗眼均为3∶1,说明细眼对粗眼为显性,控制眼形的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综上分析可推知:F1雄蝇基因型为AaXBY。
    (2) ①分析表中信息可知:子代有眼∶无眼=1∶1,说明与性别无关联,加之其它各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均为3∶1,说明控制有眼和无眼的基因与控制其它性状的基因在遗传时互不干扰,它们之间的遗传均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果蝇无眼基因不位于A (a)和B(b)所在的染色体上。
    ②欲判断无眼性状的显隐性,可以子代无眼雌雄(或有眼雌雄)果蝇为亲本进行杂交,根据后代果蝇的表现型及比例加以判断。
    ③综上分析,若无眼性状为隐性性状(相关基因用c表示),则亲本该无眼雌果蝇与F1细眼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AaccXBXb和AaCcXBY,子代中有眼细眼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1/6AACcXBXB、1/6AACcXBXb、1/3AaCcXBXB、1/3AaCcXBXb,子代中有眼粗眼白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aCcXbY,二者交配,后代中有眼细眼白眼雄蝇占3/4C_×(1-2/3×1/2aa)×1/2×1/4XbY=1/16。

    34.在动物激素中,有些种类是内分泌细胞通过囊泡分泌的,另一些种类则不需要通过囊泡分泌。激素的囊泡分泌存在两条途径:激素合成后随即被释放到细胞外,称为组成型分泌途径;激素合成后暂时储存在细胞内,受到胞外信号刺激时再释放出去,称为调节型分泌途径。研究者据此提出实验思路如下:
    Ⅰ.实验分组:(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为150 mg/dL)
    甲组:培养液 + 胰岛B细胞 + ①   
    乙组:培养液 + 胰岛B细胞 + X物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用生理盐水配制)
    丙组:培养液 + 胰岛B细胞 + Y物质(细胞内囊泡运输抑制剂,用生理盐水配制)
    Ⅱ.适宜条件下培养合适时间,检测各组培养液中②    的含量。请回答:
    (1)实验目的:_____。
    (2)设置丙组的作用是研究_____。
    (3)题中①是______,②是____。葡萄糖浓度采用150 mg/dL的作用是____。
    (4)若胰岛素是胰岛β细胞通过囊泡分泌的,请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序号
    预期检测结果
    结论

    甲、乙两组检测结果一致
    胰岛素只存在③____分泌途径

    甲组检测结果:④____;乙组检测结果:⑤_____
    胰岛素只存在组成型分泌途径

    (两组检测结果在坐标系中用柱形图表示)
    胰岛素存在两条分泌途径
    ____
    【答案】 (1). 探究胰岛素的分泌途径 (2). 胰岛素是否通过囊泡分泌 (3). 生理盐水 (4). 胰岛素 (5). 作为胞外信号 (6). 调节型 (7). 有胰岛素 (8). 没有胰岛素 (9). 柱形图说明:甲组检测到较多胰岛素,乙组检测到较少胰岛素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动物激素的囊泡分泌存在两条途径:激素合成后随即被释放到细胞外,称为组成型型分泌途径;激素合成后暂时储存在细胞内,受到胞外信号刺激时再释放出去,称为调节型分泌途径。研究者据此提出如下实验”,可推导出此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胰岛素的分泌途径。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信息分子刺激,因变量是胰岛素含量,另外实验设计要遵循等量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据此答题。
    【详解】Ⅰ.根据实验分析可知:乙组、丙组是实验组,甲组是空白对照组,应该加入生理盐水。
    Ⅱ.本实验的因变量是检测各组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即胰岛素的分泌量。
    (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本实验是探究胰岛素是组成型分泌还是调节型分泌,即探究胰岛素的分泌途径。
    (2)丙组:培养液+胰岛B细胞+细胞内囊泡运输抑制剂,设置丙组的目的是为了研究胰岛素是否通过囊泡分泌。
    (3)题干信息“激素合成后暂时储存在细胞内,受到胞外信号刺激时再释放出去,称为R型分泌途径”,可推测:培养液中的葡萄糖作用是作为胞外信号。设置对照实验时,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因此实验思路中的①是生理盐水。胰岛B细胞产生的是胰岛素,本实验是探究胰岛素的分泌途径,因此需要观察胰岛素含量多少来观察实验,推测分泌途径,因此②是胰岛素含量。题干信息“激素合成后暂时储存在细胞内,受到胞外信号刺激时再释放出去,称为调节型分泌途径”,可推测:培养液中的葡萄糖作用是作为胞外信号。
    (4)若两组检测结果一致,则胰岛素只存在调节型分泌途径;若胰岛素只存在组成型分泌途径,则甲组检测结果:有胰岛素,乙组检测结果:没有胰岛素;若胰岛素存在两条分泌途径则甲组检测到较多胰岛素,乙组检测到较少胰岛素,两组检测结果在坐标系中用柱形图表示为:
    【点睛】根据题意和实验过程,理清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是解题关键。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