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解析版) (1)
展开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如图为人体中部分体液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表示细胞内液
B. 甲渗入乙中的量少于渗入丙中的量
C. 3、4代表组织细胞的细胞膜
D. 丁液中O2浓度比甲液中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甲是组织液,乙血浆、丙淋巴,丁细胞内液。
【详解】乙是血浆,A错误;甲组织液中乙血浆的量多于渗入丙淋巴的量,B错误;3、4可以表示组织细胞的细胞膜,C正确;甲中氧气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液,因为氧气跨膜运输的方向是从高到低,D错误。故选C。
2. 斯他林和贝利斯在研究胰液分泌过程中发现了动物激素——促胰液素,他们的实验设计中最关键的是 ( )
A. 将稀盐酸注射到狗的小肠腔中
B. 将稀盐酸注射到狗的血液中
C. 将狗的小肠的神经剔除,然后将稀盐酸注射到狗的小肠中
D. 将狗的小肠黏膜和稀盐酸在体外研磨,然后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
【答案】D
【解析】
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设计中最关键的是将狗的小肠黏膜和稀盐酸在体外研磨,然后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
3.关于人体内环境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血红蛋白、氧、氨基酸均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 毛细淋巴管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与淋巴
C. 唾液、抗利尿激素均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D. 皮肤角质层细胞游离于内环境之外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详解】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B错误;唾液存在于消化道中,消化道是外界环境,C错误;皮肤角质层细胞是死亡的细胞,已经高度角质化,属于外层物质,不属于内环境,D正确。故选D。
4.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沛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 Ⅱ内的物质通过①进入内环境,只表示吸收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 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答案】B
【解析】
【分析】
Ⅰ肺、Ⅱ小肠、Ⅲ肾脏、Ⅳ皮肤。①营养物质、②代谢废物。
【详解】内环境与Ⅰ肺进行气体交换,要经过血管壁和肺泡壁,A正确;①表示消化吸收,B错误;②表示肾脏的重吸收作用,C正确;Ⅳ表示皮肤,D正确。故选B。
5.“低渗性脱水”是指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浆中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需采用含盐溶液或高渗盐水静脉滴注予以治疗.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治疗时输入的溶液可从血浆直接进入淋巴
B. 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水分均丢失
C. 滴注高渗盐水是为了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D. 长时间大量出汗后若只补充水分,易转变为低渗性脱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的物质交换,组织液和淋巴之间只能由组织液→淋巴;淋巴和血浆之间只能由淋巴→血浆。
【详解】物质不能从血浆直接进入淋巴,A错误;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细胞吸水,细胞内液会增加,B错误;滴注高渗盐水是为了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减少细胞吸水,增加细胞外液的液体总量,C错误;长时间大量出汗,同时丢失水和无机盐,若只补水,会造成低渗性脱水,D正确。故选D。
6.下列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不正确的有( )
A. 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 1中内容物释放至2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 2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3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 1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示为突触结构,1突触小泡、2突触间隙、3突触后膜。A是突触小体。
【详解】a中会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是胞吐,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1中神经递质通过胞吐释放,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错误;2突触间隙充满了组织液,神经递质可以与3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传递信息,C正确;1中的神经递质若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则突触后膜会变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外表面分布负电荷,D正确。故选B。
7.如图为有髓神经纤维的局部,被髓鞘细胞包裹的轴突区域(b、d)钠、钾离子不能进出细胞,裸露的轴突区域(a、c、e)钠、钾离子进出不受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c区域处于兴奋状态,膜内离子均为正离子
B. a区域处于静息状态,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较大
C. 局部电流在轴突内的传导方向为a→c和e→c
D. b、d区域的电位为外正内负,不能产生兴奋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ace区域可以发生兴奋,bd区域不能发生兴奋。
【详解】c是内正外负的电位,膜内有阳离子和阴离子,A错误;a区域处于静息状态,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会加大,B错误;局部电流的方向是c→a、c→e,C错误;bd不能发生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流动,不能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故选D。
8. 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
B. 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C. 神经细胞外Na+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
D. 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答案】A
【解析】
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神经细胞外K+外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答案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神经细胞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
9.如图为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结构④的形成主要与高尔基体有关
B. 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B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C. 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发现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后,其细胞膜很可能无法再恢复到外正内负的静息状态
D. 若刺激A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
【答案】B
【解析】
【分析】
①线粒体、②高尔基体、③内质网、④突触小泡、⑤神经递质。
【详解】④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A正确;若刺激A点,电流计B两极兴奋的时间不同,故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错误;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会抑制离子的主动运输,可能会导致无法恢复静息电位,C正确;刺激A点,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D正确。故选B。
10.如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a点(a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B. 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 若c处检测不到电位逆转,可能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D. 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可能偏转两次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突触可知,图中兴奋传递的方向是从左向右。
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详解】刺激a点,若检测到b、d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可以从上个神经元传到下个神经元,不能说明在一个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A错误;兴奋由c到e,在突触部位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B正确;若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是抑制性递质,则刺激a点,c点不会兴奋,C正确;刺激a点,电表①两极同时兴奋,故不偏转,电表②两极兴奋的时间不同,故可能偏转两次,D正确。故选A。
【点睛】判断电表是否偏转的方法:若电表的两极同时兴奋,则电表不偏转;若两极兴奋的时间不一致,则会出现两次相反的偏转;若只有一极会兴奋,则偏转一次。
11.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肌肉、肝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 胰岛素促进④、⑤、⑥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血糖平衡是血糖来源等于血糖去路。
2、胰岛素是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升高血糖。
【详解】由于肌肉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肌糖元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补充血糖,A错误;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的吸收(④)、利用(⑤)和转化(⑥),抑制肝糖元的分解(②)以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③),从而降低血糖,B错误,D正确;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元的分解为葡萄糖(②)以及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③),从而升高血糖,C错误。
【点睛】注意:肌糖元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补充血糖。
12.选体重相近、发育正常的四只雄性小狗,甲狗不进行任何处理,乙、丙、丁分别进行不同的手术处理,几个月后,测得四只狗处、血液中的三种激素的含量(ug/mL)如下表:据表分析:乙、丙、丁分别被切除的内分泌腺最可能一次是( )
A. 甲状腺、垂体、睾丸 B. 甲状腺、睾丸、垂体
C. 垂体、甲状腺、睾丸 D. 睾丸、垂体、甲状腺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甲组各种激素含量正常,作为对照,乙组甲状腺激素明显下降;丙组生长激素含量明显下降;丁组雄激素含量明显下降。
【详解】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分泌的,乙的甲状腺激素的量较低,故可能是甲状腺被切除;生长激素是垂体分泌的激素,乙的生长激素含量偏低,故可能是垂体被切;丁雄激素含量偏低,故可能是睾丸被切除。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下丘脑可以合成的激素有: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等;垂体可以合成的激素有:生长激素、促激素等;甲状腺分泌的激素:甲状腺激素。
13.导致图中ab和de段人体体温变化的事件可能是
A. 非自主颤栗和发热 B. 骨骼肌收缩和排尿
C. 吹电风扇和剧烈运动 D. 寒冷环境和汗液分泌增加
【答案】C
【解析】
不自主颤栗和发热均是体温升高,不能发生ab段体温降低过程,A错误;骨骼肌收缩会使体温升高,而ab段为体温降低,B错误;吹电风扇会使体温降低,剧烈运动会使体温升高,正好一次发生ab和de段体温变化,C正确;寒冷环境和汗液分泌增加均使体温降低,不能发生de段体温升到的过程,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图中ab段体温下降的原因和de端体温升高的原因,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的结论。
14.下图表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通过垂体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
B. 当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时,图中激素X的含量增加
C. 图中表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D. 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有拮抗作用
【答案】D
【解析】
性激素的分泌有下丘脑—垂体—性腺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垂体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A正确;据图可知,X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当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时,上图中激素X的含量增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维持机体的水分平衡,B正确;图中表明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C正确;甲状腺激素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具有反馈调节作用,D错误。
15.在“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活动中,甲同学持有2张“糖卡”,乙同学保管“胰高血糖素卡”和“胰岛素卡”,丙同学持有4张“糖卡”。能够代表人体内胰岛的是
A. 甲同学 B. 乙同学
C. 丙同学 D. 甲同学和丙同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由于乙同学保管的是“胰高血糖素卡”和“胰岛素卡”,所以能够代表人体内胰岛的是乙同学;选B。
考点:血糖调节模型
16.在2017年2月26日的北京“光猪跑”活动中,参加者只着泳衣或短裤等进行健身跑。下列对奔跑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由于环境温度低,奔跑者在奔跑过程中不会出汗
B. 冷觉感受器兴奋,递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加快
C. 有机物氧化分解,为体温的维持提供热能
D. 奔跑过程中,奔跑者血糖浓度持续下降
【答案】C
【解析】
奔跑者在奔跑过程,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热量增加,为体温的维持提供热能,所以会不断的出汗,A错误、C正确;冷觉感受器兴奋,递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不变,B错误;奔跑过程中,胰高血糖素可以调节血糖浓度,所以奔跑者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17.岛上某种动物的皮肤图案有a、b1、b2、c四种,不同图案的个体数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b1、b2类型的出现一定是突变的结果
B. 岛上所有该种动物的全部肤色基因构成基因库
C. b1和c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T5时期,b2与a—定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
bl、b2类型的出现有可能是基因重组形成的,A错误。岛上所有该种动物的全部皮肤图案基因构成基因库,B错误。bl和c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b2与a皮肤图案不同,但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的进化
18.下列四组图是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证据.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图1四种地雀喙的差异源于不同环境食物的刺激所致的不同变异
B. 图2昆虫的两类翅形的形成是对环境的主动适应
C. 图3是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它们的性状分化证实了物种形成的机制
D. 图4为高等动物的同源器官,可以帮助追溯它们的共同起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四种地雀喙的差异是自发产生的,不是不同环境食物的刺激所致,A项错误;两类翅形的形成是环境对变异进行的选择,B项错误;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而不是性状分化,C项错误;高等动物具有同源器官,说明它们有共同的起源,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证据,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19. 当人体饮水不足,将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体内稳态,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在下丘脑部位产生渴觉,进而调节对水的摄入量
B. 垂体将加快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
C. 下丘脑在此调节过程中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
D.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无机盐的重吸收增加
【答案】C
【解析】
在大脑皮层部位产生渴觉,进而调节对水的摄入量,A错误;抗利尿激素是在下丘脑合成的,B错误;下丘脑在感觉内环境内水盐平衡的器官时它是感受器,当它作为接受刺激并分泌抗利尿激素的器官时则是效应器,C正确;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D错误。
【考点定位】水盐平衡的调节
【名师点睛】水平衡调节的方式:
20.图中甲、乙、丙、丁、a、b、c、d代表各种不同生物,哪一幅图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观点(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生物物种起源于共同的祖先,经过不同自然条件下的选择,从而进化成现在的众多物种。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21.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
B. ②是自然选择
C. 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D. ④是物种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①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③自然选择学说;④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由图可知,①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②突变和基因重组,B错误;③自然选择学说,C正确;④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错误。故选C。
【点睛】易错点: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2.某农业研究所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Bt基因)导入棉花细胞,筛选出Bt基因成功整合到染色体上的抗虫植株(假定Bt基因都能正常表达).某些抗虫植株体细胞含两个Bt基因,这两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整合情况有下图所示的三种类型(黑点表示Bt基因的整合位点);让这些含两个Bt基因抗虫植株自交,正常情况下,后代不可能出现含四个抗虫基因的个体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甲、乙、丙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甲的2个抗虫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乙的2个抗虫基因可能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丙的2个抗虫基因位于2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甲自交的后代一定有2个抗虫基因;乙自交后代含抗虫基因的数目可能是0、2、4;丙自交后代出现抗虫基因的数目可能是0、1、2、3、4,。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可以把抗虫基因看做A、B,甲相当于是纯合子;乙相当于是杂合子;丙相当于是双杂合的个体。
23.如图展示了普通小麦的培育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普通小麦的一个染色组中含有14条染色体
B. 杂种F1和杂种F2均是一个新的物种
C. 二粒小麦和普通小麦通过自交能产生种子,因此都是可育的
D. 图中染色体加倍只能通过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实现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二粒小麦培育过程中的杂种F1含有来自一粒小麦的1个染色组和来自山羊草的一个染色体组,不可育,经染色体加倍后,含有4个染色组可育;二粒小麦含有4个染色体组,与山羊草杂交,产生的杂种F2含有3个染色体组,不可育,经染色体加倍后是可育的六倍体普通小麦。
【详解】普通小麦是异源多倍体,含有6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含7条染色体,A错误;杂种F1和F2均不育,不是一个物种,B错误;二粒小麦和普通小麦是可育的,C正确;可以通过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故选C。
24. 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经③产生④的过程,是基因中碱基数量发生了改变
B. 经③产生⑨的过程可以发生突变,但不发生基因重组
C. 经③产生⑧的过程,若获得显性纯合子需多次测交
D. ⑩植株体内不是所有细胞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答案】D
【解析】
经③产生④的过程为人工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包括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和改变,其中碱基对的替换不会导致碱基数量发生改变,A错误;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经③产生⑨的过程,既涉及到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也涉及到有性生殖过程,因此可以发生突变,也可以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经③产生⑧的过程,若获得显性纯合子需多次自交,C错误;③的花粉经离体培养成的⑦为单倍体幼苗,其体细胞含有1个染色体组,⑦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所得到的⑩植株,其体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当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含有4个染色体组,D正确。
【考点定位】生物变异的应用
【名师点睛】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25.针对下列五种育种方法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①古代的选择育种 ②杂交育种 ③诱变育种 ④单倍体育种 ⑤基因工程育种
A. ①②两种育种方法共有的缺点是育种周期长
B. ②⑤两种育种方法依据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
C. ③④两种育种方法均可缩短育种周期
D. ③⑤均可按人的意愿定向地改变生物性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详解】①古代的选择育种和②杂交育种的育种周期均比较长,A正确;②杂交育种和⑤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B正确;③诱变育种可以提高变异率,和④单倍体育种均可缩短育种周期,C正确;③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突变是不定向的,不能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⑤基因工程育种可以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D错误。故选D。
26.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单倍体育种可缩短育种年限,杂交育种可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个体
B. 人工诱变育种会改变基因结构,基因突变的方向由环境决定
C. 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后代出现3:1分离比的原因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D. 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不发生联会
【答案】A
【解析】
单倍体育种的明显优点是缩短育种年限,杂交育种除了得到重组类型纯合子外,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是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杂合子,A正确。人工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该育种会改变基因的结构,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定向的,其方向不是由环境决定的,B错误。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3:1的分离比,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而是由于等位基因分离和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C错误。三倍体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D错误。
27.如图是血液流经某一组织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A是胰岛细胞,饭后一小时,b处胰高血糖素的含量高于a处
B. 若A是肺泡细胞,呼吸急促时,b处氧气的含童高于a处
C. 若A是肝脏细胞,饥饿时,b处葡萄糖的含量高于a处
D. 若A是骨骼肌细胞,剧烈运动时,b处乳酸的含量高于a处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据此答题。
【详解】饭后一小时由于血糖升高,A处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但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随血液从a端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所以b处胰岛素高于a处,但胰高血糖素还低于a处,A错误;呼吸急促时,在肺泡处进行气体交换,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浆,所以b处氧气的含量高于a处,所以当血浆从b处流出肺泡细胞间隙时,氧气浓度高于a处,B正确;饥饿时,为维持血糖含量相对稳定,肝糖原水解补充血糖,使血糖浓度升高,所以b处血糖浓度较a处高,C正确;剧烈运动时A处骨骼肌细胞产生的乳酸不断进入血浆,所以b处乳酸的含量高于a处,D正确。
【点睛】注意:A选项是在饭后一小时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分析如题中所示;如果是饭后5小时,则人体此时是处于饥蛾状态,此时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分析正好相反了。
28.分析下图,叙述错误的是
A. 若甲图是神经细胞的部分结构,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b物质有关;若在c处给一足够强的刺激,钾离子从上往下流
B. 图乙能正确表示突触前膜释放某抑制性神经递质前,突触后膜接受该种递质后的膜电位状况以及兴奋的传导方向
C. 丙图表示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如受精作用时,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D. 丁图所示结构可能为线粒体的内膜或好氧型细菌的细胞膜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有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兴奋的传递、细胞间信息传递和生物膜结构和功能,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若如图甲是神经细胞的部分结构,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b物质有关,若在c处给一足够强的刺激,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从上往下流,即从膜外流向膜内,A错误;由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所以图示能正确表示突触前膜释放某抑制型递质前,突触后膜接受该种递质后的膜电位状况以及兴奋的传导方向,B正确;由于细胞膜上有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所以图示能正确表示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如受精作用时,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C正确;由于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其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有的吸附在细胞膜内侧,所以丁图示结构能表示线粒体的内膜或好氧细菌的细胞膜,D正确。
29.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使血糖浓度 降低,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①一④代表细胞膜上的结构)。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 图中②③④的结构均不相同
B. 与注射相比,口服葡萄糖会使体内胰岛素水平更高
C. GIP能促进葡萄糖进人脂肪细胞并转化为脂肪
D. 通过注射胰岛素可治疗因结构②受损导致的糖尿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运至细胞膜,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2、分析题图: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使该细胞分泌胰岛素;GIP和胰岛素通过结构①、②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图中结构 ①~④ 是细胞膜上和信息分子结合的受体,据此答题。
【详解】图中②③④ 是细胞膜上和不同信息分子结合的受体,故②③④的结构均不相同,A正确;与注射相比,口服后血浆胰岛素水平更高,原因是口服葡萄糖刺激小肠K 细胞分泌的GIP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B正确;进食后,GIP和胰岛素通过结构①、②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C正确;结构②受损,注射的胰岛素不能与②受体结合,不能降低血糖浓度,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30.下图是炎热环境下体温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A. 图中B所表示的器官的名称是下丘脑
B. 由图可知,分泌的汗液可以作为信息来调节汗液的分泌
C. 炎热环境下,除图示过程外,肌肉和肝脏的产热量都会减少
D. 若环境温度为35℃以上,机体散热的唯一有效途径是分泌汗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示可知,A表示传入神经,B表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C表示传出神经。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图中B所在器官的名称是下丘脑,A正确;由图可知,分泌的汗液可以作为信息来调节汗液的分泌,B正确;炎热环境下,产热不变,主要是增加散热,C错误;若环境温度为35℃以上,由于体内外温差较小,此时排汗就依靠水分蒸发吸热,维持体温不变,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体温调节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考查炎热环境下体温调节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填空题
31.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
(1)图中参与内环境维持的a表示________系统。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内环境相对稳定,还必须在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血浆中的CO2通过呼吸排出体外,至少经过______层生物膜。
(3)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____________含量有关。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_________,从而使血浆渗透压__________。
(5)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________。
(6)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②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呼吸 (2). 神经—体液—免疫 (3). 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4). 4 (5). NaHCO3 (6). 蛋白质、无机盐 (7). 增加 (8). 下降 (9). 稳态 (10).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析】
【分析】
人体主要通过a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通过b消化系统吸收营养物质;通过c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
【详解】(1)机体通过a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2)二氧化碳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是顺浓度梯度的运输,细胞内含量高于细胞外,故只能从细胞内到细胞外运输。血浆中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依次要经历血管壁(2层膜)、肺泡壁(2层膜),共4层膜。
(3)血浆中有缓冲物质,可以维持酸碱平衡,代谢产生的乳酸可以被NaHCO3中和,维持pH的稳定。
(4)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有关,人大量饮水后,进入血浆的水会增多,故血浆的渗透压会下降。
(5)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6)人体内环境的作用: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点睛】易错点: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32.根据人体调节产热的主要途径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TRH是______激素,B是______激素。在个体生长方面,与A激素具有协同作用的是______
(2)寒冷环境中A和B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______,作用于骨胳肌和其他组织后,形成Y产热的原因是______。
(3)常温下,血液中A有增加趋势时,TRH和TSH的分泌量将_______;这种调节属于______调节。
(4)人在寒冷环境中,若穿衣太少,会出现X产热,这时机体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这样使产生的热量成倍地增加。
(5)由下丘脑到B发挥作用,其调节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8℃左右,则此人在此段时间内产热总量_________散热总量。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肾上腺素 (3). 生长激素 (4). 上升 (5). 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速度,从而增加产热量 (6). 减少 (7). 反馈 (8). 骨骼肌不由自主地战栗 (9).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10). 等于
【解析】
【分析】
图中TRH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是促甲状腺激素;A是甲状腺激素,B是肾上腺素。
寒冷环境中增加产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战栗、甲状腺、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代谢加快等。
【详解】(1)图中TRH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A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与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均可以促进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2)寒冷环境中,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体会增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促进细胞代谢,加速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从而增加产热。
(3)下丘脑和垂体对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具有分级调节的作用,当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
(4)寒冷环境中,会出现骨骼肌战栗而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稳定。
(5)寒冷刺激下,通过下丘脑神经中枢作用于肾上腺,引起肾上腺素的分泌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素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引起代谢加强,属于体液调节,故由下丘脑到B发挥作用,涉及的有神经、体液调节。
(6)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8℃左右,则产热量=散热量。
【点睛】易错点:人的体温在由37度→38度过程中,产热量>散热量;若维持在38度,则产热量=散热量。
33.图甲、乙分别是一个反射弧及其部分结构放大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为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当手扎到图钉时,臂部肌肉收缩使得手迅速收回。在此反射过程中,效应器为_______。图乙所示结构分布于图甲中的_______部位(填字母)。
(2)图乙中A—C表示乙酰胆碱(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3)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_,再到达突触后膜。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_。
(4)当手指无意触到针尖时,会立即发生缩手反射,该反射的中枢在_______.在这个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_______形式传导的.
(5)体检时取指血进行化验,当针刺手指时,并未发生缩手反射,原因是该反射受到_______的控制.
【答案】 (1).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 (2). D (3). C (4). 能 (5). 胞吐 (6). 突触间隙 (7). 兴奋 (8). 脊髓 (9). 局部电流(电信号) (10). 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图中A处于传入神经上,B位于神经中枢,C位于传出神经,D是突触。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
【详解】(1)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图乙是突触,对应甲图的D。
(2)由图可知,图乙中,神经递质A-C被分解的产物C可以被重新利用,神经递质除了乙酰胆碱外,还有肾上腺素、一氧化氮、多巴胺等。
(3)神经递质乙酰胆碱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通过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被D酶分解掉,若D酶失活,则会引起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4)缩手反射的中枢在脊髓,是非条件反射,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5)检时取指血进行化验,当针刺手指时,低级中枢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故并未发生缩手反射。
【点睛】易错点: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会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如图为人体中部分体液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表示细胞内液
B. 甲渗入乙中的量少于渗入丙中的量
C. 3、4代表组织细胞的细胞膜
D. 丁液中O2浓度比甲液中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甲是组织液,乙血浆、丙淋巴,丁细胞内液。
【详解】乙是血浆,A错误;甲组织液中乙血浆的量多于渗入丙淋巴的量,B错误;3、4可以表示组织细胞的细胞膜,C正确;甲中氧气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液,因为氧气跨膜运输的方向是从高到低,D错误。故选C。
2. 斯他林和贝利斯在研究胰液分泌过程中发现了动物激素——促胰液素,他们的实验设计中最关键的是 ( )
A. 将稀盐酸注射到狗的小肠腔中
B. 将稀盐酸注射到狗的血液中
C. 将狗的小肠的神经剔除,然后将稀盐酸注射到狗的小肠中
D. 将狗的小肠黏膜和稀盐酸在体外研磨,然后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
【答案】D
【解析】
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设计中最关键的是将狗的小肠黏膜和稀盐酸在体外研磨,然后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
3.关于人体内环境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血红蛋白、氧、氨基酸均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 毛细淋巴管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与淋巴
C. 唾液、抗利尿激素均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D. 皮肤角质层细胞游离于内环境之外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详解】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B错误;唾液存在于消化道中,消化道是外界环境,C错误;皮肤角质层细胞是死亡的细胞,已经高度角质化,属于外层物质,不属于内环境,D正确。故选D。
4.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沛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 Ⅱ内的物质通过①进入内环境,只表示吸收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 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答案】B
【解析】
【分析】
Ⅰ肺、Ⅱ小肠、Ⅲ肾脏、Ⅳ皮肤。①营养物质、②代谢废物。
【详解】内环境与Ⅰ肺进行气体交换,要经过血管壁和肺泡壁,A正确;①表示消化吸收,B错误;②表示肾脏的重吸收作用,C正确;Ⅳ表示皮肤,D正确。故选B。
5.“低渗性脱水”是指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浆中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需采用含盐溶液或高渗盐水静脉滴注予以治疗.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治疗时输入的溶液可从血浆直接进入淋巴
B. 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水分均丢失
C. 滴注高渗盐水是为了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D. 长时间大量出汗后若只补充水分,易转变为低渗性脱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的物质交换,组织液和淋巴之间只能由组织液→淋巴;淋巴和血浆之间只能由淋巴→血浆。
【详解】物质不能从血浆直接进入淋巴,A错误;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细胞吸水,细胞内液会增加,B错误;滴注高渗盐水是为了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减少细胞吸水,增加细胞外液的液体总量,C错误;长时间大量出汗,同时丢失水和无机盐,若只补水,会造成低渗性脱水,D正确。故选D。
6.下列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不正确的有( )
A. 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 1中内容物释放至2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 2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3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 1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示为突触结构,1突触小泡、2突触间隙、3突触后膜。A是突触小体。
【详解】a中会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是胞吐,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1中神经递质通过胞吐释放,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错误;2突触间隙充满了组织液,神经递质可以与3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传递信息,C正确;1中的神经递质若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则突触后膜会变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外表面分布负电荷,D正确。故选B。
7.如图为有髓神经纤维的局部,被髓鞘细胞包裹的轴突区域(b、d)钠、钾离子不能进出细胞,裸露的轴突区域(a、c、e)钠、钾离子进出不受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c区域处于兴奋状态,膜内离子均为正离子
B. a区域处于静息状态,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较大
C. 局部电流在轴突内的传导方向为a→c和e→c
D. b、d区域的电位为外正内负,不能产生兴奋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ace区域可以发生兴奋,bd区域不能发生兴奋。
【详解】c是内正外负的电位,膜内有阳离子和阴离子,A错误;a区域处于静息状态,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会加大,B错误;局部电流的方向是c→a、c→e,C错误;bd不能发生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流动,不能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故选D。
8. 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
B. 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C. 神经细胞外Na+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
D. 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答案】A
【解析】
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神经细胞外K+外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答案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神经细胞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
9.如图为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结构④的形成主要与高尔基体有关
B. 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B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C. 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发现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后,其细胞膜很可能无法再恢复到外正内负的静息状态
D. 若刺激A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
【答案】B
【解析】
【分析】
①线粒体、②高尔基体、③内质网、④突触小泡、⑤神经递质。
【详解】④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A正确;若刺激A点,电流计B两极兴奋的时间不同,故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错误;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会抑制离子的主动运输,可能会导致无法恢复静息电位,C正确;刺激A点,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D正确。故选B。
10.如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a点(a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B. 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 若c处检测不到电位逆转,可能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D. 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可能偏转两次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突触可知,图中兴奋传递的方向是从左向右。
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详解】刺激a点,若检测到b、d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可以从上个神经元传到下个神经元,不能说明在一个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A错误;兴奋由c到e,在突触部位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B正确;若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是抑制性递质,则刺激a点,c点不会兴奋,C正确;刺激a点,电表①两极同时兴奋,故不偏转,电表②两极兴奋的时间不同,故可能偏转两次,D正确。故选A。
【点睛】判断电表是否偏转的方法:若电表的两极同时兴奋,则电表不偏转;若两极兴奋的时间不一致,则会出现两次相反的偏转;若只有一极会兴奋,则偏转一次。
11.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肌肉、肝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 胰岛素促进④、⑤、⑥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血糖平衡是血糖来源等于血糖去路。
2、胰岛素是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升高血糖。
【详解】由于肌肉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肌糖元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补充血糖,A错误;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的吸收(④)、利用(⑤)和转化(⑥),抑制肝糖元的分解(②)以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③),从而降低血糖,B错误,D正确;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元的分解为葡萄糖(②)以及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③),从而升高血糖,C错误。
【点睛】注意:肌糖元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补充血糖。
12.选体重相近、发育正常的四只雄性小狗,甲狗不进行任何处理,乙、丙、丁分别进行不同的手术处理,几个月后,测得四只狗处、血液中的三种激素的含量(ug/mL)如下表:据表分析:乙、丙、丁分别被切除的内分泌腺最可能一次是( )
A. 甲状腺、垂体、睾丸 B. 甲状腺、睾丸、垂体
C. 垂体、甲状腺、睾丸 D. 睾丸、垂体、甲状腺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甲组各种激素含量正常,作为对照,乙组甲状腺激素明显下降;丙组生长激素含量明显下降;丁组雄激素含量明显下降。
【详解】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分泌的,乙的甲状腺激素的量较低,故可能是甲状腺被切除;生长激素是垂体分泌的激素,乙的生长激素含量偏低,故可能是垂体被切;丁雄激素含量偏低,故可能是睾丸被切除。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下丘脑可以合成的激素有: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等;垂体可以合成的激素有:生长激素、促激素等;甲状腺分泌的激素:甲状腺激素。
13.导致图中ab和de段人体体温变化的事件可能是
A. 非自主颤栗和发热 B. 骨骼肌收缩和排尿
C. 吹电风扇和剧烈运动 D. 寒冷环境和汗液分泌增加
【答案】C
【解析】
不自主颤栗和发热均是体温升高,不能发生ab段体温降低过程,A错误;骨骼肌收缩会使体温升高,而ab段为体温降低,B错误;吹电风扇会使体温降低,剧烈运动会使体温升高,正好一次发生ab和de段体温变化,C正确;寒冷环境和汗液分泌增加均使体温降低,不能发生de段体温升到的过程,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图中ab段体温下降的原因和de端体温升高的原因,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的结论。
14.下图表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通过垂体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
B. 当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时,图中激素X的含量增加
C. 图中表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D. 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有拮抗作用
【答案】D
【解析】
性激素的分泌有下丘脑—垂体—性腺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垂体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A正确;据图可知,X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当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时,上图中激素X的含量增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维持机体的水分平衡,B正确;图中表明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C正确;甲状腺激素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具有反馈调节作用,D错误。
15.在“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活动中,甲同学持有2张“糖卡”,乙同学保管“胰高血糖素卡”和“胰岛素卡”,丙同学持有4张“糖卡”。能够代表人体内胰岛的是
A. 甲同学 B. 乙同学
C. 丙同学 D. 甲同学和丙同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由于乙同学保管的是“胰高血糖素卡”和“胰岛素卡”,所以能够代表人体内胰岛的是乙同学;选B。
考点:血糖调节模型
16.在2017年2月26日的北京“光猪跑”活动中,参加者只着泳衣或短裤等进行健身跑。下列对奔跑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由于环境温度低,奔跑者在奔跑过程中不会出汗
B. 冷觉感受器兴奋,递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加快
C. 有机物氧化分解,为体温的维持提供热能
D. 奔跑过程中,奔跑者血糖浓度持续下降
【答案】C
【解析】
奔跑者在奔跑过程,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热量增加,为体温的维持提供热能,所以会不断的出汗,A错误、C正确;冷觉感受器兴奋,递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不变,B错误;奔跑过程中,胰高血糖素可以调节血糖浓度,所以奔跑者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17.岛上某种动物的皮肤图案有a、b1、b2、c四种,不同图案的个体数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b1、b2类型的出现一定是突变的结果
B. 岛上所有该种动物的全部肤色基因构成基因库
C. b1和c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T5时期,b2与a—定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
bl、b2类型的出现有可能是基因重组形成的,A错误。岛上所有该种动物的全部皮肤图案基因构成基因库,B错误。bl和c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b2与a皮肤图案不同,但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的进化
18.下列四组图是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证据.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图1四种地雀喙的差异源于不同环境食物的刺激所致的不同变异
B. 图2昆虫的两类翅形的形成是对环境的主动适应
C. 图3是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它们的性状分化证实了物种形成的机制
D. 图4为高等动物的同源器官,可以帮助追溯它们的共同起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四种地雀喙的差异是自发产生的,不是不同环境食物的刺激所致,A项错误;两类翅形的形成是环境对变异进行的选择,B项错误;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而不是性状分化,C项错误;高等动物具有同源器官,说明它们有共同的起源,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证据,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19. 当人体饮水不足,将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体内稳态,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在下丘脑部位产生渴觉,进而调节对水的摄入量
B. 垂体将加快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
C. 下丘脑在此调节过程中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
D.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无机盐的重吸收增加
【答案】C
【解析】
在大脑皮层部位产生渴觉,进而调节对水的摄入量,A错误;抗利尿激素是在下丘脑合成的,B错误;下丘脑在感觉内环境内水盐平衡的器官时它是感受器,当它作为接受刺激并分泌抗利尿激素的器官时则是效应器,C正确;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D错误。
【考点定位】水盐平衡的调节
【名师点睛】水平衡调节的方式:
20.图中甲、乙、丙、丁、a、b、c、d代表各种不同生物,哪一幅图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观点(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生物物种起源于共同的祖先,经过不同自然条件下的选择,从而进化成现在的众多物种。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21.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
B. ②是自然选择
C. 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D. ④是物种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①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③自然选择学说;④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由图可知,①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②突变和基因重组,B错误;③自然选择学说,C正确;④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错误。故选C。
【点睛】易错点: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2.某农业研究所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Bt基因)导入棉花细胞,筛选出Bt基因成功整合到染色体上的抗虫植株(假定Bt基因都能正常表达).某些抗虫植株体细胞含两个Bt基因,这两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整合情况有下图所示的三种类型(黑点表示Bt基因的整合位点);让这些含两个Bt基因抗虫植株自交,正常情况下,后代不可能出现含四个抗虫基因的个体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甲、乙、丙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甲的2个抗虫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乙的2个抗虫基因可能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丙的2个抗虫基因位于2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甲自交的后代一定有2个抗虫基因;乙自交后代含抗虫基因的数目可能是0、2、4;丙自交后代出现抗虫基因的数目可能是0、1、2、3、4,。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可以把抗虫基因看做A、B,甲相当于是纯合子;乙相当于是杂合子;丙相当于是双杂合的个体。
23.如图展示了普通小麦的培育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普通小麦的一个染色组中含有14条染色体
B. 杂种F1和杂种F2均是一个新的物种
C. 二粒小麦和普通小麦通过自交能产生种子,因此都是可育的
D. 图中染色体加倍只能通过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实现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二粒小麦培育过程中的杂种F1含有来自一粒小麦的1个染色组和来自山羊草的一个染色体组,不可育,经染色体加倍后,含有4个染色组可育;二粒小麦含有4个染色体组,与山羊草杂交,产生的杂种F2含有3个染色体组,不可育,经染色体加倍后是可育的六倍体普通小麦。
【详解】普通小麦是异源多倍体,含有6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含7条染色体,A错误;杂种F1和F2均不育,不是一个物种,B错误;二粒小麦和普通小麦是可育的,C正确;可以通过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故选C。
24. 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经③产生④的过程,是基因中碱基数量发生了改变
B. 经③产生⑨的过程可以发生突变,但不发生基因重组
C. 经③产生⑧的过程,若获得显性纯合子需多次测交
D. ⑩植株体内不是所有细胞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答案】D
【解析】
经③产生④的过程为人工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包括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和改变,其中碱基对的替换不会导致碱基数量发生改变,A错误;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经③产生⑨的过程,既涉及到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也涉及到有性生殖过程,因此可以发生突变,也可以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经③产生⑧的过程,若获得显性纯合子需多次自交,C错误;③的花粉经离体培养成的⑦为单倍体幼苗,其体细胞含有1个染色体组,⑦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所得到的⑩植株,其体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当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含有4个染色体组,D正确。
【考点定位】生物变异的应用
【名师点睛】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25.针对下列五种育种方法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①古代的选择育种 ②杂交育种 ③诱变育种 ④单倍体育种 ⑤基因工程育种
A. ①②两种育种方法共有的缺点是育种周期长
B. ②⑤两种育种方法依据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
C. ③④两种育种方法均可缩短育种周期
D. ③⑤均可按人的意愿定向地改变生物性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详解】①古代的选择育种和②杂交育种的育种周期均比较长,A正确;②杂交育种和⑤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B正确;③诱变育种可以提高变异率,和④单倍体育种均可缩短育种周期,C正确;③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突变是不定向的,不能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⑤基因工程育种可以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D错误。故选D。
26.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单倍体育种可缩短育种年限,杂交育种可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个体
B. 人工诱变育种会改变基因结构,基因突变的方向由环境决定
C. 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后代出现3:1分离比的原因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D. 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不发生联会
【答案】A
【解析】
单倍体育种的明显优点是缩短育种年限,杂交育种除了得到重组类型纯合子外,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是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杂合子,A正确。人工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该育种会改变基因的结构,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定向的,其方向不是由环境决定的,B错误。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3:1的分离比,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而是由于等位基因分离和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C错误。三倍体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D错误。
27.如图是血液流经某一组织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A是胰岛细胞,饭后一小时,b处胰高血糖素的含量高于a处
B. 若A是肺泡细胞,呼吸急促时,b处氧气的含童高于a处
C. 若A是肝脏细胞,饥饿时,b处葡萄糖的含量高于a处
D. 若A是骨骼肌细胞,剧烈运动时,b处乳酸的含量高于a处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据此答题。
【详解】饭后一小时由于血糖升高,A处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但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随血液从a端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所以b处胰岛素高于a处,但胰高血糖素还低于a处,A错误;呼吸急促时,在肺泡处进行气体交换,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浆,所以b处氧气的含量高于a处,所以当血浆从b处流出肺泡细胞间隙时,氧气浓度高于a处,B正确;饥饿时,为维持血糖含量相对稳定,肝糖原水解补充血糖,使血糖浓度升高,所以b处血糖浓度较a处高,C正确;剧烈运动时A处骨骼肌细胞产生的乳酸不断进入血浆,所以b处乳酸的含量高于a处,D正确。
【点睛】注意:A选项是在饭后一小时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分析如题中所示;如果是饭后5小时,则人体此时是处于饥蛾状态,此时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分析正好相反了。
28.分析下图,叙述错误的是
A. 若甲图是神经细胞的部分结构,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b物质有关;若在c处给一足够强的刺激,钾离子从上往下流
B. 图乙能正确表示突触前膜释放某抑制性神经递质前,突触后膜接受该种递质后的膜电位状况以及兴奋的传导方向
C. 丙图表示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如受精作用时,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D. 丁图所示结构可能为线粒体的内膜或好氧型细菌的细胞膜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有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兴奋的传递、细胞间信息传递和生物膜结构和功能,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若如图甲是神经细胞的部分结构,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b物质有关,若在c处给一足够强的刺激,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从上往下流,即从膜外流向膜内,A错误;由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所以图示能正确表示突触前膜释放某抑制型递质前,突触后膜接受该种递质后的膜电位状况以及兴奋的传导方向,B正确;由于细胞膜上有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所以图示能正确表示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如受精作用时,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C正确;由于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其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有的吸附在细胞膜内侧,所以丁图示结构能表示线粒体的内膜或好氧细菌的细胞膜,D正确。
29.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使血糖浓度 降低,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①一④代表细胞膜上的结构)。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 图中②③④的结构均不相同
B. 与注射相比,口服葡萄糖会使体内胰岛素水平更高
C. GIP能促进葡萄糖进人脂肪细胞并转化为脂肪
D. 通过注射胰岛素可治疗因结构②受损导致的糖尿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运至细胞膜,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2、分析题图: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使该细胞分泌胰岛素;GIP和胰岛素通过结构①、②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图中结构 ①~④ 是细胞膜上和信息分子结合的受体,据此答题。
【详解】图中②③④ 是细胞膜上和不同信息分子结合的受体,故②③④的结构均不相同,A正确;与注射相比,口服后血浆胰岛素水平更高,原因是口服葡萄糖刺激小肠K 细胞分泌的GIP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B正确;进食后,GIP和胰岛素通过结构①、②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C正确;结构②受损,注射的胰岛素不能与②受体结合,不能降低血糖浓度,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30.下图是炎热环境下体温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A. 图中B所表示的器官的名称是下丘脑
B. 由图可知,分泌的汗液可以作为信息来调节汗液的分泌
C. 炎热环境下,除图示过程外,肌肉和肝脏的产热量都会减少
D. 若环境温度为35℃以上,机体散热的唯一有效途径是分泌汗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示可知,A表示传入神经,B表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C表示传出神经。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图中B所在器官的名称是下丘脑,A正确;由图可知,分泌的汗液可以作为信息来调节汗液的分泌,B正确;炎热环境下,产热不变,主要是增加散热,C错误;若环境温度为35℃以上,由于体内外温差较小,此时排汗就依靠水分蒸发吸热,维持体温不变,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体温调节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考查炎热环境下体温调节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填空题
31.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
(1)图中参与内环境维持的a表示________系统。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内环境相对稳定,还必须在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血浆中的CO2通过呼吸排出体外,至少经过______层生物膜。
(3)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____________含量有关。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_________,从而使血浆渗透压__________。
(5)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________。
(6)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②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呼吸 (2). 神经—体液—免疫 (3). 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4). 4 (5). NaHCO3 (6). 蛋白质、无机盐 (7). 增加 (8). 下降 (9). 稳态 (10).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析】
【分析】
人体主要通过a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通过b消化系统吸收营养物质;通过c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
【详解】(1)机体通过a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2)二氧化碳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是顺浓度梯度的运输,细胞内含量高于细胞外,故只能从细胞内到细胞外运输。血浆中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依次要经历血管壁(2层膜)、肺泡壁(2层膜),共4层膜。
(3)血浆中有缓冲物质,可以维持酸碱平衡,代谢产生的乳酸可以被NaHCO3中和,维持pH的稳定。
(4)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有关,人大量饮水后,进入血浆的水会增多,故血浆的渗透压会下降。
(5)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6)人体内环境的作用: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点睛】易错点: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32.根据人体调节产热的主要途径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TRH是______激素,B是______激素。在个体生长方面,与A激素具有协同作用的是______
(2)寒冷环境中A和B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______,作用于骨胳肌和其他组织后,形成Y产热的原因是______。
(3)常温下,血液中A有增加趋势时,TRH和TSH的分泌量将_______;这种调节属于______调节。
(4)人在寒冷环境中,若穿衣太少,会出现X产热,这时机体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这样使产生的热量成倍地增加。
(5)由下丘脑到B发挥作用,其调节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8℃左右,则此人在此段时间内产热总量_________散热总量。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肾上腺素 (3). 生长激素 (4). 上升 (5). 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速度,从而增加产热量 (6). 减少 (7). 反馈 (8). 骨骼肌不由自主地战栗 (9).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10). 等于
【解析】
【分析】
图中TRH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是促甲状腺激素;A是甲状腺激素,B是肾上腺素。
寒冷环境中增加产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战栗、甲状腺、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代谢加快等。
【详解】(1)图中TRH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A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与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均可以促进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2)寒冷环境中,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体会增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促进细胞代谢,加速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从而增加产热。
(3)下丘脑和垂体对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具有分级调节的作用,当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
(4)寒冷环境中,会出现骨骼肌战栗而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稳定。
(5)寒冷刺激下,通过下丘脑神经中枢作用于肾上腺,引起肾上腺素的分泌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素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引起代谢加强,属于体液调节,故由下丘脑到B发挥作用,涉及的有神经、体液调节。
(6)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8℃左右,则产热量=散热量。
【点睛】易错点:人的体温在由37度→38度过程中,产热量>散热量;若维持在38度,则产热量=散热量。
33.图甲、乙分别是一个反射弧及其部分结构放大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为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当手扎到图钉时,臂部肌肉收缩使得手迅速收回。在此反射过程中,效应器为_______。图乙所示结构分布于图甲中的_______部位(填字母)。
(2)图乙中A—C表示乙酰胆碱(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3)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_,再到达突触后膜。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_。
(4)当手指无意触到针尖时,会立即发生缩手反射,该反射的中枢在_______.在这个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_______形式传导的.
(5)体检时取指血进行化验,当针刺手指时,并未发生缩手反射,原因是该反射受到_______的控制.
【答案】 (1).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 (2). D (3). C (4). 能 (5). 胞吐 (6). 突触间隙 (7). 兴奋 (8). 脊髓 (9). 局部电流(电信号) (10). 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图中A处于传入神经上,B位于神经中枢,C位于传出神经,D是突触。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
【详解】(1)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图乙是突触,对应甲图的D。
(2)由图可知,图乙中,神经递质A-C被分解的产物C可以被重新利用,神经递质除了乙酰胆碱外,还有肾上腺素、一氧化氮、多巴胺等。
(3)神经递质乙酰胆碱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通过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被D酶分解掉,若D酶失活,则会引起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4)缩手反射的中枢在脊髓,是非条件反射,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5)检时取指血进行化验,当针刺手指时,低级中枢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故并未发生缩手反射。
【点睛】易错点: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会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