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江苏省扬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测试(必修)调研试题 (解析版)
展开
江苏省扬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学业水平测试(必修)调研试题
1.请推测,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
A. C、O、Ca、K B. C、H、O、N
C. O、C、N、P D. C、H、O、P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组成生物体的元素有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等,微量元素有Fe、Mn、B、Zn、Mo、Cu等,其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C、H、O、N四种元素的含量最多。
【详解】C、H、O、N、P、S这六种元素的含量占到了细胞总量的97%,称为主要元素,不论是干重还是鲜重,C、H、O、N四种元素的含量都是最多的,鲜重时四种元素的含量大小为:O>C>H>N,干重时四种元素的含量大小为:C>O>N>H,所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下图为某多肽的结构简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多肽由4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
B. 该多肽中含1个游离的氨基、2个游离的羧基
C. 该多肽含有4个肽键
D. 形成该多肽时,脱去的水中的氧来自羧基,氢来自氨基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中多肽具有四个肽键,是由五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称为五肽化合物。分析五个氨基酸的R基团可以发现,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氨基酸是同一种氨基酸。组成该多肽的5个氨基酸的R基团依次是-CH2-C6H4OH、-H、-H、-CH2-C6H5、-CH2-CH(CH3)2。
【详解】肽键可表示为-CO-NH-,该多肽含有四个肽键,是由五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是五肽化合物,A错误,C正确;由图可知该多肽中只含1个游离的氨基(-NH2),1个游离的羧基(-COOH),B错误;脱去的水中的氧来自羧基,氢来自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D错误。
故选C。
3.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菌的遗传物质是RNA
B.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C. DNA彻底水解后可得到脱氧核糖、磷酸和含氮碱基
D. 除病毒外,一切生物都具有核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对于病毒来说,有一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如噬菌体等;有一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如HIV、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详解】细菌是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B错误;DNA彻底水解后可得到脱氧核糖、磷酸和A、T、G、C四种含氮碱基,C正确;病毒也含有核酸,D错误。
故选C。
4.下图表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具有①的一侧是细胞膜的外侧
B. 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②
C. 生物膜中只有③是可以运动的
D. 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示表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其中①表示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②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③是蛋白质。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①是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具有识别、保护和润滑的作用,A正确;②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B正确;组成细胞膜的②磷脂分子和大部分③蛋白质分子都是运动的,使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错误;细胞膜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有选择性,所以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D正确。
故选C。
5.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学说主要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
B. 细胞学说认为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
C. 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D.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细胞学说主要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A正确;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B正确;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不是细胞学说的内容,C错误;细胞学说指出动植物都由细胞构成,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D正确。
故选C。
6.下图所示的运输方式为
A. 自由扩散 B. 协助扩散 C. 主动运输 D. 胞吞
【答案】B
【解析】
【分析】
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不需要载体的协助,也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自由扩散;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需要载体的协助,但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物质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并且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和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由图可知,图中物质的运输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需要膜上的载体蛋白协助,但不消耗能量,应为协助扩散,所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7.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分裂不需要消耗ATP B. 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
C. 在细胞中只能由光合作用产生 D. 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ATP为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不高,可与ADP在体内迅速转化。
【详解】ATP是细胞直接的能源物质,细胞分裂需要消耗能量,可由ATP水解提供,A错误,D正确;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B错误;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均能产生ATP,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要求考生识记ATP的化学组成,识记ATP的产生场所;识记ATP的功能,明确ATP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能源;掌握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8.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的合成都在核糖体上完成 B. 酶可提供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C. 酶只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D. 酶具有高效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3、酶促反应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详解】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而核糖体仅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A错误;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不是给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B错误;酶既可以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又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如唾液淀粉酶在口腔内起作用,C错误;酶比无机催化剂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更明显,说明酶具有高效性,D正确。
故选D。
9.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光合色素的实验中,为了充分研磨叶片,需加入
A. 二氧化硅 B. 碳酸钙 C. 丙酮 D. 无水乙醇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叶绿体中色素提取时各物质的作用为:无水乙醇用来提取色素;层析液用来分离色素;二氧化硅可使研磨更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详解】研磨叶片时加二氧化硅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加充分,A正确;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研磨过程中叶绿素被破坏,B错误;丙酮是一种有机溶剂,可用来提取叶绿体中色素,C错误;无水乙醇是一种有机溶剂,是用来提取叶绿体中色素的首选试剂,D错误。
故选A。
10.细胞内囊泡的膜与细胞膜的成分相似,它们的主要成分是
A. 磷脂和多糖 B. 脂肪和蛋白质 C. 蛋白质和磷脂 D. 胆固醇和脂肪
【答案】C
【解析】
【分析】
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不同的膜结构,其功能不同,蛋白质和脂质的含量也不同,膜的复杂程度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详解】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其中脂质主要是磷脂,另外还含有少量的糖类,囊泡的膜属于生物膜,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也是磷脂和蛋白质,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1.下图是有丝分裂某时期的模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图表示有丝分裂中期图 B. 该图中含有8条染色体
C. 该图中含有中心体,发出星射线 D. 该时期没有核膜和核仁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示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已经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已经分离,属于有丝分裂的后期。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该图属于有丝分裂后期图,A错误;该图中没有姐妹染色单体,含有8个核DNA,8条染色体,B正确;由图可知,在细胞两极含有中心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可形成纺锤体,C正确;有丝分裂过程中在前期核膜和核仁解体、消失,在末期核仁和核膜重新构建,故有丝分裂后期不含核膜和核仁,D正确。
故选A。
12.细胞的生命历程中,会出现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等现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的有丝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
B. 细胞凋亡不出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C. 细胞分化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 衰老细胞内水分减少、褐色素含量增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
(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对有机体是有利的。
【详解】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体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可使细胞数量增加,A正确;细胞凋亡现象普遍地存在于胚胎发育、细胞分化、组织更新等生命过程中,B错误;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衰老的细胞中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降低,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因此衰老细胞中褐色素的含量增加,D正确。
故选B。
13.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点是
A. 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点分裂 B. 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点不分裂
C. 同源染色体不分离,着丝点分裂 D. 同源染色体不分离,着丝点不分裂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点是前期联会形成四分体,中期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部位排列,后期是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点不分裂。所以B正确。A、C、D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4.科学家以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用32P、35S分别标记的是噬菌体的
A. DNA、蛋白质 B. 蛋白质、蛋白质
C. DNA、DNA D. 蛋白质、DNA
【答案】A
【解析】
【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②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③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④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详解】噬菌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蛋白质外壳由C、H、O、N、S组成,DNA由C、H、O、N、P组成,蛋白质特有的元素是S,DNA特有的元素是P,故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呼吸的场所是线粒体 B. 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C. 水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产物 D. 无氧呼吸过程均不产生CO2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三阶段的场所和反应为: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进行:
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2、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4[H]2C2H5OH(酒精)+2CO2或2C3H4O3(丙酮酸)+4[H]2C3H6O3(乳酸)。
【详解】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真核生物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均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A错误;由分析可知,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B错误;由分析可知,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还原氢和氧结合可形成水,C正确;有些生物如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故无氧呼吸也能产生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是对有氧呼吸、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过程的比较的考查,对于不同呼吸方式的过程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16.下图为豌豆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①②为实验操作。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①的操作为去雄
B. ②的操作为人工传粉
C. 进行完①、②过程之后应及时套袋
D. 该实验选择甲为父本,乙为母本
【答案】D
【解析】
【分析】
豌豆在自然条件下只能进行自交,要进行杂交实验,需要进行人工异花授粉,其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详解】据图可知,①的操作是人工去雄,A正确;据图可知,②的操作是人工授粉,B正确;为了防止其它花粉落在去雄植株的柱头上,故进行完①、②过程之后应对雌株及时套袋,防止其他花粉干扰,C正确;图示中是对甲去雄,故甲为母本,用乙的花粉给甲授粉,故乙是父本,D错误。
故选D。
17.下列图示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
【详解】DD是纯合子,不含等位基因,只能产生一种配子,所以不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A错误;dd是纯合子,不含等位基因,只能产生一种配子,所以不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B错误;Dd是杂合子,含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产生D和d两种配子,比例1:1,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C正确;D选项表示D和d两种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不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8.已知A与a、B与b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现有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为了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的实验,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出另一亲本的基因型
A. AABB B. aabb C. aaBB D. AAbb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为了验证两对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常用双杂合子自交或测交,而能和AAbb个体杂交形成后代均为AaBb的个体的基因型只能为aaBB。
【详解】AABB与AAbb杂交后代为AABb,只有一对等位基因,不能验证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aabb与AAbb杂交后代为Aabb,只有一对等位基因,不能验证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aaBB与AAbb杂交后代为AaBb,含有两对等位基因,可让其自交,看后代是否出现9:3:3:1或其变式的分离比,若出现则说明两对等位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AAbb与AAbb杂交后代为AAbb,没有等位基因,不能验证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C。
19.下列属于纯合子的是
A. AaBB B. AAXEXE C. aaXEXe D. AaXEY
【答案】B
【解析】
【分析】
纯合体是指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纯合体能稳定遗传;杂合子是由两个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生物个体,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其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
【详解】由含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受精卵(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叫纯合子(如AA、aa;XBY、XbY由于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基因,也算纯合子);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能稳定遗传,纯合子细胞中不含有等位基因,AaBB含有A、a一对等位基因,为杂合子,aaXEXe含有E、e一对等位基因,为杂合子,AaXEY含有A、a一对等位基因,为杂合子,综上分析,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0.一个男人的下列正常细胞中,有可能不含有Y染色体的是
A. 肝脏细胞 B. 初级精母细胞 C. 精原细胞 D. 次级精母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正常人体细胞含有23对染色体(男性为22+XY,女性为22+XX)。雄性个体的体细胞含有一条Y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含有两条Y染色体,初级精母细胞含有一条Y染色体,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次级精母细胞可能含Y染色体,也可能不含Y染色体。
【详解】肝脏细胞为体细胞,男性的体细胞含有XY一对性染色体,故肝脏细胞含有Y染色体,A不符合题意;精原细胞与体细胞中核遗传物质相同,故精原细胞也含有XY一对性染色体,精原细胞经过DNA复制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该过程染色体条数不变,故初级精母细胞也含有XY一对性染色体,BC不符合题意;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XY这对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所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一个含X染色体,一个含Y染色体,所以次级精母细胞可能不含Y染色体,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增殖的相关知识,掌握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染色体数量变化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1.下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A. 该遗传病基因为隐性基因
B. Ⅱ3肯定携带该病基因
C. 若Ⅰ1不携带该病基因,则该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D. Ⅱ4患病,推测该病基因不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但由于患病个体为男性,所以不能确定基因在X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
【详解】根据1和2正常,4患病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但不能确定基因在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A正确;若致病基因(设为b)位于X染色体上,则1的基因型为XBY,由于4患病,其基因型为XbY,故2的基因型为XBXb,则Ⅱ3基因型为XBXB或XBXb;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1和2的基因型均为Bb,Ⅱ3基因型为BB或Bb,所以Ⅱ3不一定携带该病基因,B错误;若Ⅰ1不携带该病基因,则Ⅱ4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母亲一方,故该致病基因应位于X染色体上,C正确;Ⅱ4患病,但其父亲表现正常,可推测该病基因不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B。
22.下列各种遗传病及其病因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A. 白化病——基因突变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
B. 红绿色盲——X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遗传病
C. 21三体综合征——多对基因控制的多基因遗传病
D. 猫叫综合征——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遗传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
2、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的遗传病,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导致的遗传病。
【详解】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上基因突变形成的单基因遗传病,A正确;红绿色盲属于X染色体上基因突变形成的单基因遗传病,B错误;21三体综合征属于21号染色体多一条,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错误;猫叫综合征属于5号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3.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
A. 体液 B. 血液 C. 细胞内液 D. 细胞外液
【答案】D
【解析】
体液是指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其中存在于细胞内的体液称为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称为细胞外液。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综上所述,A、B、C均错误,D正确。
24.人在感觉寒冷时,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寒颤”现象,此时反射的效应器主要是
A. 立毛肌 B. 骨骼肌 C. 血管平滑肌 D. 皮肤毛细血管
【答案】B
【解析】
【分析】
寒冷环境下体温调节的过程为: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等),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战栗产热是由于骨骼肌的不自主收缩导致的,故效应器为骨骼肌;骨骼肌收缩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产热,以在寒冷中维持体温的恒定。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25.下图中对激素作用方式及其调节特点的体现不包括
A. 激素调节具有高效性 B. 激素作用具有特异性
C. 激素只能运输到特定部位 D. 激素可作为信息传递
【答案】C
【解析】
【分析】
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不同,部分是蛋白类,还有氨基酸衍生物等,而性激素是固醇类。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由图可知,垂体释放的1ug激素可作用于靶细胞使其释放40ug激素,说明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A正确;图中激素只有与靶细胞上特异性的受体结合才发挥作用,说明激素作用具有特异性,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B正确;激素弥散在全身的血液中,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并非只能运输到特定部位,C错误;由图可知,激素可作为信息分子,在细胞间起信息传递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激素调节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审图能力,难度适中。
26. 在细胞免疫中,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的是 ( )
A. 记忆细胞 B. 效应T细胞
C. 浆细胞 D. 吞噬细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阶段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最后使靶细胞裂解而死亡。所以B选项正确。
考点: 考查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
点评: 细胞免疫效应阶段是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
27.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艾滋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 患者免疫力会减弱
C. 会通过性接触或血液传播 D. 远离毒品可降低感染几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艾滋病是由于艾滋病病毒感染了人体的T淋巴细胞,是人体免疫功能不足导致的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A错误;由于艾滋病病毒感染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的T淋巴细胞减少,而T淋巴细胞既可以参与体液免疫又可以参与细胞免疫,故患者免疫力会减弱,B正确;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C正确;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危险行为,故远离毒品可降低感染几率,D正确。
故选A。
28.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 B. 乙烯能促进柿子果实成熟
C.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 用较低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用于培育无籽果实);(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此外生长素类似物还应用于除草,作为“除草剂”。
2、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生长素可促进果实的发育,A正确;乙烯具有催熟的作用,可促进果实的成熟,B正确;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可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C正确;除草剂应用的是高浓度的生长素能抑制生长的原理,D错误。
故选D。
29.下列关于“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测量指标是根的长度或数量 B. 需要配置不同浓度2,4-D溶液
C. 通常设置蒸馏水组为对照 D. 需要选用生长状况不同的枝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2,4-D的浓度,因变量为生根数或生根的长度,因此其它包括:每组选取的枝条数量、生长状况、芽的数量、浸泡时间等均属于无关变量。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其促进作用是先增强后减弱;超过一定的浓度范围,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
【详解】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和根的生长,故实验的因变量检测可以是测量根的长度或数量,A正确;本实验的自变量为2,4-D的浓度,故需要配置不同浓度2,4-D溶液,B正确;预实验中为了证明不同浓度的2,4-D溶液的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以及促进的效果,还需要设置蒸馏水组作为对照,C正确;枝条的生长状况是实验的无关变量,各组应相同,故需要选用生长状况相同的枝条,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实验以及实验设计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能够通过实验分析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并且无关变量包括:枝条数量、生长状况、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30.在下列古诗中,从生物学角度看,表现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A.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D.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同一区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同一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妨碍作用的现象称为竞争。
【详解】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属于种内斗争,A错误;山中桃花盛开较晚是因为温度的影响,B错误;鲤鱼上滩是因为水中缺乏氧气,C错误;草和豆苗争夺阳光、水和无机盐,属于竞争关系,而草在竞争中获胜,D正确。
故选D。
31.下图中表示自然生态系统中鹿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B新生的鹿的数量大于死亡的鹿的数量
B. 鹿群年龄结构在B点时属于增长型
C. 鹿的种群数量的波动是由于正反馈调节
D. 环境中的限制因素没有起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曲线,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详解】由图可知,A→B鹿的种群数量减少,说明新生的鹿的数量小于死亡的鹿的数量,A错误;年龄组成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B点之后种群数量是增加的,故B点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正确;鹿的种群数量的波动是由于负反馈调节的结果,使种群数量能够在K值上下波动,C错误;环境中的限制因素会对种群数量的变化起作用,如干旱条件下植被可能减少,鹿的食物来源因此减少,鹿的种群数量可能会下降,D错误。
故选B。
32.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 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B. 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①中的部分能量
C. ④是指第二营养级遗体残骸中蕴含的能量
D. 一般情况下,③和④的能量之和等于②的能量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各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④表示次级消费者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
【详解】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而①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A错误;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即①中的部分能量,B正确;④是指次级消费者即第三营养级遗体残骸中蕴含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C错误;次级消费者同化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流给分解者和未被利用,③表示其同化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④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②表示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故③和④的能量之和小于②的能量值,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人类活动与该理念相符合的是
A. 大量喷洒农药杀虫 B. 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C. 围湖造田扩大耕地 D. 植树造林防风固沙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的是绿水青山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间接价值,因此与该理念相符合的是“为保护生态环境,禁止乱砍滥伐;植树造林防风固沙”。
【详解】许多种化学农药严重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造成环境污染,同时破坏生态平衡,A不符合题意;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威胁当地物种的生存,使当地生物的种类减少,降低了生态系统稳定性,B不符合题意;围湖造田扩大耕地会破坏植被和食物链,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C不符合题意;为防止土地荒漠化,人工建造防护林,这样做增加了荒漠的物种多样性,提高了生态系统稳定性,D符合题意。
故选D。
34.某农田弃耕后,经历了如下变化:农田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变化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 草本植物阶段群落没有水平结构
C. 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D. 该变化过程在环境相似的地段可重复出现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是次生演替,A不符合题意;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不同的群落都具备群落的空间结构,故草本植物阶段群落也有水平结构,B符合题意;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不符合题意;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环境相似的地段可出现相似的演替结果,故该变化过程在环境相似的地段可重复出现,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5.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 (图1,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2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
B. 实验中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
C. 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mm
D. 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血球计数板的使用(以计数酵母菌为例):
(1)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悬液的酵母菌个数。
(2)样品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
(3)将血球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厚玻片。
(4)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稍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球计数室内。
(5)计数时,如果使用16格×25格规格的计数室,要按对角线位,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中格(即100个小格)的酵母菌数.如果规格为25格×16格的计数板,除了取其4个对角方位外,还需再数中央的一个中格(即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
(6)当遇到位于大格线上的酵母菌,一般只计数大方格的上方和右方线上的酵母细胞(或只计数下方和左方线上的酵母细胞)。
(7)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并计算每1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数。
【详解】该方格中计数时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A错误;由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台盼蓝只能给死细胞染色,故实验中被台盼蓝溶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B正确;血球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0.1mm,而不是玻片厚度为0.1mm,C错误;在制片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
36.某同学分别按下表进行三组实验:
组别
材料
实验试剂及条件
观察内容
A
浸泡过的花生种子
清水、苏丹Ⅲ染色液、酒精
细胞中着色的小颗粒
B
苹果匀浆
斐林试剂、50~65℃水浴加热
组织样液颜色变化
C
豆浆
?
组织样液颜色变化
将上述各组实验材料按表中实验条件进行相关处理后,将A组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分析回答:
(1)进行A组实验所观察的被苏丹Ⅲ染色液着色的小颗粒是________(物质),小颗粒的颜色是_______ 。
(2)B组实验中,组织样液的颜色出现________ 沉淀,将苹果汁换成蔗糖(无任何杂质)溶液,能否出现相同实验现象?________ (填“能”或“不能”)。
(3)在C组实验中,豆浆中富含蛋白质,检验蛋白质的试剂是 ________,是否需要水浴加热?_______(填“是”或“否”)。
【答案】 (1). 脂肪 (2). 橘黄色 (3). 砖红色 (4). 不能 (5). 双缩脲试剂 (6). 否
【解析】
【分析】
苏丹Ⅲ是鉴定脂肪的试剂,苏丹Ⅲ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颗粒,因此A组的目的是检测花生种子中的脂肪;检测还原糖所使用的试剂是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豆浆中含有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可出现紫色。
【详解】(1)A组实验是检测花生种子中的脂肪,苏丹Ⅲ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颗粒,故被苏丹Ⅲ染色液着色的小颗粒是脂肪,颜色是橘黄色。
(2)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的实验中,水浴加热的条件下组织样液的颜色出现砖红色沉淀。由于蔗糖是非还原糖,所以若将苹果汁换成蔗糖溶液并按正确操作重复上述B组实验,结果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3)鉴定蛋白质所利用的试剂为双缩脲试剂,可观察是否产生紫色反应,该试剂使用过程中不需要水浴加热。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使用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7.图甲和图乙所示为甘蔗叶肉细胞内的系列反应过程,①、②、③、④表示生理过程,a、b、c、d、e、f表示某种气体,A、B表示细胞器。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过程①是________阶段,过程③是________过程。
(2)图乙中a指________,B是________。
(3)图甲中的过程________(填数字)发生在图乙中的A细胞器内。图乙中的d在图甲中的________(填数字)过程产生。
【答案】 (1). 光反应 (2). 细胞呼吸 (3). CO2 (4). 线粒体 (5). ①、② (6). ③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可知,①为光反应过程,可产生ATP,场所为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②为暗反应过程,消耗光反应产生的ATP,场所在叶绿体基质中,③为细胞呼吸,可产生ATP,④为ATP水解,可用于除暗反应以外的多种耗能的反应。图乙中A为叶绿体,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B为线粒体,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故a、f、d为二氧化碳,b、c、e为氧气。
【详解】(1)图甲中①过程能利用光能产生ATP,说明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过程③能将有机物分解并合成ATP,应为细胞呼吸过程。
(2)图乙中a是叶绿体利用的气体,应为二氧化碳。结构B含有双层膜,并且内膜折叠形成嵴状结构,说明B为线粒体。
(3)图乙中A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可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根据上述分析可知,①为光反应过程,②为暗反应过程,故图甲中的过程①、②发生在图乙中的A细胞器内。图乙中的d是线粒体产生、叶绿体利用的气体,应为二氧化碳,在图甲中③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38.图中a、b、c表示生物体内三种生理过程,1和8代表某种物质的编号。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c表示的生理过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过程需要的原料为四种________,c过程搬运物质1和8的“工具”是________。
(3)a、b、c生理过程都能发生的细胞是( )
A .浆细胞 B.受精卵细胞 C. 高度分化的神经细胞
【答案】 (1). DNA复制 (2). 转录 (3). 翻译 (4). 脱氧核糖核苷酸 (5). tRNA (6). B
【解析】
【分析】
图a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分别合成子链,为DNA复制过程;图b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一条子链,为转录过程;图c表示在核糖体上的翻译过程。
【详解】(1)DNA分子的复制是以DNA的两条链分别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故图a为DNA复制;转录只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一条RNA链,故b图为DNA的转录过程;图c表示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利用tRNA为工具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为翻译过程。
(2)图a为DNA复制,DNA复制所需要的原料是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物质1和8是氨基酸,翻译时需要tRNA搬运氨基酸。
(3)浆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分裂,故不能进行图a中DNA复制;受精卵细胞可进行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活细胞中蛋白质要不断更新,故几乎所有的活细胞(真核细胞无核的细胞除外,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都能进行转录和翻译,故受精卵细胞可进行图中a、b、c三种过程;高度分化的神经细胞不能分裂,故不能进行图a中DNA复制,综上分析,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的识记和识图能力。
39.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示反射弧中,a是________。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侧的电位的变化是________。
(2)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_______。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经传导会形成痛觉的部位是________。
(3)伤害性刺激引起痛觉形成的同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会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
(4)伤害引起的痛觉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某种激素,从而直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该激素是( )
A.抗利尿激素 B.胰岛素
C.胰高血糖素 D.生长激素
【答案】 (1). 传入神经(纤维) (2). 由负电位→正电位 (3).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 大脑皮层 (5). 神经—体液调节 (6). A
【解析】
【分析】
图中a上有神经节,所以是传入神经。当兴奋到达b点时,Na+内流,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当兴奋到达c(突触)处时,突触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详解】(1)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可判断a是传入神经。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当兴奋到达b点时,细胞膜外的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即兴奋传导到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侧的电位由负变为正。
(2)c为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时电信号变成化学信号,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即由化学信号又转化为电信号,故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机体痛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故痛觉在大脑皮层形成。
(3)伤害性刺激引起痛觉以及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属于神经调节,而肾上腺素通过调节会导致心率加快则属于激素(体液)调节,所以该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4)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而且能直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可调节机体的水平衡,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是调节血糖的激素,生长激素是调节动物生长的激素,综上分析,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0.在我国西南地区黑暗的地下洞穴中,曾经发现过一些罕见的盲鱼,下图是这些盲鱼生活的环境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真菌属于________;草鱼属于________。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分解者 D.次级消费者
(2)盲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物,其同化的能量除自身呼吸消耗外,都________。
A.流入下一营养级 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
C.以粪便形式排出 D.被下一营养级捕食
(3)洞口附近有挺水植物的分布,这是水生植物接受到来自太阳的________信息。
(4)该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的基础是______。地下洞穴中所有生物构成了______。
【答案】 (1). C (2). B (3). B (4). 物理 (5). 负反馈调节 (6). 生物群落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是指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消费者主要是指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腐生的细菌和真菌。一个营养级中同化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遗体残骸中能量流向分解者,流入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详解】(1)图中的真菌可分解动物的遗体,属于腐生型,为分解者;草鱼捕食水草,为初级消费者,故答案分别为C、B。
(2)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故盲鱼同化的能量除自身呼吸消耗外,其它都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太阳的光属于物理信息,故洞口附近挺水植物接受到的是来自太阳的物理信息。
(4)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的总和,故地下洞穴中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生态系统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
学业水平测试(必修)调研试题
1.请推测,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
A. C、O、Ca、K B. C、H、O、N
C. O、C、N、P D. C、H、O、P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组成生物体的元素有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等,微量元素有Fe、Mn、B、Zn、Mo、Cu等,其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C、H、O、N四种元素的含量最多。
【详解】C、H、O、N、P、S这六种元素的含量占到了细胞总量的97%,称为主要元素,不论是干重还是鲜重,C、H、O、N四种元素的含量都是最多的,鲜重时四种元素的含量大小为:O>C>H>N,干重时四种元素的含量大小为:C>O>N>H,所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下图为某多肽的结构简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多肽由4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
B. 该多肽中含1个游离的氨基、2个游离的羧基
C. 该多肽含有4个肽键
D. 形成该多肽时,脱去的水中的氧来自羧基,氢来自氨基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中多肽具有四个肽键,是由五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称为五肽化合物。分析五个氨基酸的R基团可以发现,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氨基酸是同一种氨基酸。组成该多肽的5个氨基酸的R基团依次是-CH2-C6H4OH、-H、-H、-CH2-C6H5、-CH2-CH(CH3)2。
【详解】肽键可表示为-CO-NH-,该多肽含有四个肽键,是由五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是五肽化合物,A错误,C正确;由图可知该多肽中只含1个游离的氨基(-NH2),1个游离的羧基(-COOH),B错误;脱去的水中的氧来自羧基,氢来自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D错误。
故选C。
3.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菌的遗传物质是RNA
B.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C. DNA彻底水解后可得到脱氧核糖、磷酸和含氮碱基
D. 除病毒外,一切生物都具有核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对于病毒来说,有一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如噬菌体等;有一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如HIV、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详解】细菌是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B错误;DNA彻底水解后可得到脱氧核糖、磷酸和A、T、G、C四种含氮碱基,C正确;病毒也含有核酸,D错误。
故选C。
4.下图表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具有①的一侧是细胞膜的外侧
B. 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②
C. 生物膜中只有③是可以运动的
D. 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示表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其中①表示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②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③是蛋白质。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①是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具有识别、保护和润滑的作用,A正确;②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B正确;组成细胞膜的②磷脂分子和大部分③蛋白质分子都是运动的,使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错误;细胞膜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有选择性,所以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D正确。
故选C。
5.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学说主要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
B. 细胞学说认为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
C. 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D.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细胞学说主要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A正确;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B正确;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不是细胞学说的内容,C错误;细胞学说指出动植物都由细胞构成,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D正确。
故选C。
6.下图所示的运输方式为
A. 自由扩散 B. 协助扩散 C. 主动运输 D. 胞吞
【答案】B
【解析】
【分析】
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不需要载体的协助,也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自由扩散;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需要载体的协助,但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物质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并且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和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由图可知,图中物质的运输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需要膜上的载体蛋白协助,但不消耗能量,应为协助扩散,所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7.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分裂不需要消耗ATP B. 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
C. 在细胞中只能由光合作用产生 D. 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ATP为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不高,可与ADP在体内迅速转化。
【详解】ATP是细胞直接的能源物质,细胞分裂需要消耗能量,可由ATP水解提供,A错误,D正确;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B错误;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均能产生ATP,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要求考生识记ATP的化学组成,识记ATP的产生场所;识记ATP的功能,明确ATP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能源;掌握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8.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的合成都在核糖体上完成 B. 酶可提供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C. 酶只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D. 酶具有高效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3、酶促反应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详解】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而核糖体仅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A错误;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不是给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B错误;酶既可以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又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如唾液淀粉酶在口腔内起作用,C错误;酶比无机催化剂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更明显,说明酶具有高效性,D正确。
故选D。
9.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光合色素的实验中,为了充分研磨叶片,需加入
A. 二氧化硅 B. 碳酸钙 C. 丙酮 D. 无水乙醇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叶绿体中色素提取时各物质的作用为:无水乙醇用来提取色素;层析液用来分离色素;二氧化硅可使研磨更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详解】研磨叶片时加二氧化硅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加充分,A正确;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研磨过程中叶绿素被破坏,B错误;丙酮是一种有机溶剂,可用来提取叶绿体中色素,C错误;无水乙醇是一种有机溶剂,是用来提取叶绿体中色素的首选试剂,D错误。
故选A。
10.细胞内囊泡的膜与细胞膜的成分相似,它们的主要成分是
A. 磷脂和多糖 B. 脂肪和蛋白质 C. 蛋白质和磷脂 D. 胆固醇和脂肪
【答案】C
【解析】
【分析】
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不同的膜结构,其功能不同,蛋白质和脂质的含量也不同,膜的复杂程度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详解】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其中脂质主要是磷脂,另外还含有少量的糖类,囊泡的膜属于生物膜,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也是磷脂和蛋白质,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1.下图是有丝分裂某时期的模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图表示有丝分裂中期图 B. 该图中含有8条染色体
C. 该图中含有中心体,发出星射线 D. 该时期没有核膜和核仁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示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已经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已经分离,属于有丝分裂的后期。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该图属于有丝分裂后期图,A错误;该图中没有姐妹染色单体,含有8个核DNA,8条染色体,B正确;由图可知,在细胞两极含有中心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可形成纺锤体,C正确;有丝分裂过程中在前期核膜和核仁解体、消失,在末期核仁和核膜重新构建,故有丝分裂后期不含核膜和核仁,D正确。
故选A。
12.细胞的生命历程中,会出现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等现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的有丝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
B. 细胞凋亡不出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C. 细胞分化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 衰老细胞内水分减少、褐色素含量增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
(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对有机体是有利的。
【详解】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体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可使细胞数量增加,A正确;细胞凋亡现象普遍地存在于胚胎发育、细胞分化、组织更新等生命过程中,B错误;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衰老的细胞中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降低,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因此衰老细胞中褐色素的含量增加,D正确。
故选B。
13.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点是
A. 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点分裂 B. 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点不分裂
C. 同源染色体不分离,着丝点分裂 D. 同源染色体不分离,着丝点不分裂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点是前期联会形成四分体,中期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部位排列,后期是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点不分裂。所以B正确。A、C、D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4.科学家以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用32P、35S分别标记的是噬菌体的
A. DNA、蛋白质 B. 蛋白质、蛋白质
C. DNA、DNA D. 蛋白质、DNA
【答案】A
【解析】
【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②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③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④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详解】噬菌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蛋白质外壳由C、H、O、N、S组成,DNA由C、H、O、N、P组成,蛋白质特有的元素是S,DNA特有的元素是P,故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呼吸的场所是线粒体 B. 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C. 水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产物 D. 无氧呼吸过程均不产生CO2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三阶段的场所和反应为: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进行:
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2、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4[H]2C2H5OH(酒精)+2CO2或2C3H4O3(丙酮酸)+4[H]2C3H6O3(乳酸)。
【详解】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真核生物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均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A错误;由分析可知,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B错误;由分析可知,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还原氢和氧结合可形成水,C正确;有些生物如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故无氧呼吸也能产生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是对有氧呼吸、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过程的比较的考查,对于不同呼吸方式的过程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16.下图为豌豆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①②为实验操作。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①的操作为去雄
B. ②的操作为人工传粉
C. 进行完①、②过程之后应及时套袋
D. 该实验选择甲为父本,乙为母本
【答案】D
【解析】
【分析】
豌豆在自然条件下只能进行自交,要进行杂交实验,需要进行人工异花授粉,其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详解】据图可知,①的操作是人工去雄,A正确;据图可知,②的操作是人工授粉,B正确;为了防止其它花粉落在去雄植株的柱头上,故进行完①、②过程之后应对雌株及时套袋,防止其他花粉干扰,C正确;图示中是对甲去雄,故甲为母本,用乙的花粉给甲授粉,故乙是父本,D错误。
故选D。
17.下列图示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
【详解】DD是纯合子,不含等位基因,只能产生一种配子,所以不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A错误;dd是纯合子,不含等位基因,只能产生一种配子,所以不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B错误;Dd是杂合子,含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产生D和d两种配子,比例1:1,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C正确;D选项表示D和d两种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不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8.已知A与a、B与b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现有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为了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的实验,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出另一亲本的基因型
A. AABB B. aabb C. aaBB D. AAbb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为了验证两对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常用双杂合子自交或测交,而能和AAbb个体杂交形成后代均为AaBb的个体的基因型只能为aaBB。
【详解】AABB与AAbb杂交后代为AABb,只有一对等位基因,不能验证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aabb与AAbb杂交后代为Aabb,只有一对等位基因,不能验证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aaBB与AAbb杂交后代为AaBb,含有两对等位基因,可让其自交,看后代是否出现9:3:3:1或其变式的分离比,若出现则说明两对等位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AAbb与AAbb杂交后代为AAbb,没有等位基因,不能验证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C。
19.下列属于纯合子的是
A. AaBB B. AAXEXE C. aaXEXe D. AaXEY
【答案】B
【解析】
【分析】
纯合体是指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纯合体能稳定遗传;杂合子是由两个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生物个体,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其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
【详解】由含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受精卵(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叫纯合子(如AA、aa;XBY、XbY由于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基因,也算纯合子);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能稳定遗传,纯合子细胞中不含有等位基因,AaBB含有A、a一对等位基因,为杂合子,aaXEXe含有E、e一对等位基因,为杂合子,AaXEY含有A、a一对等位基因,为杂合子,综上分析,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0.一个男人的下列正常细胞中,有可能不含有Y染色体的是
A. 肝脏细胞 B. 初级精母细胞 C. 精原细胞 D. 次级精母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正常人体细胞含有23对染色体(男性为22+XY,女性为22+XX)。雄性个体的体细胞含有一条Y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含有两条Y染色体,初级精母细胞含有一条Y染色体,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次级精母细胞可能含Y染色体,也可能不含Y染色体。
【详解】肝脏细胞为体细胞,男性的体细胞含有XY一对性染色体,故肝脏细胞含有Y染色体,A不符合题意;精原细胞与体细胞中核遗传物质相同,故精原细胞也含有XY一对性染色体,精原细胞经过DNA复制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该过程染色体条数不变,故初级精母细胞也含有XY一对性染色体,BC不符合题意;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XY这对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所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一个含X染色体,一个含Y染色体,所以次级精母细胞可能不含Y染色体,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增殖的相关知识,掌握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染色体数量变化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1.下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A. 该遗传病基因为隐性基因
B. Ⅱ3肯定携带该病基因
C. 若Ⅰ1不携带该病基因,则该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D. Ⅱ4患病,推测该病基因不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但由于患病个体为男性,所以不能确定基因在X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
【详解】根据1和2正常,4患病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但不能确定基因在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A正确;若致病基因(设为b)位于X染色体上,则1的基因型为XBY,由于4患病,其基因型为XbY,故2的基因型为XBXb,则Ⅱ3基因型为XBXB或XBXb;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1和2的基因型均为Bb,Ⅱ3基因型为BB或Bb,所以Ⅱ3不一定携带该病基因,B错误;若Ⅰ1不携带该病基因,则Ⅱ4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母亲一方,故该致病基因应位于X染色体上,C正确;Ⅱ4患病,但其父亲表现正常,可推测该病基因不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B。
22.下列各种遗传病及其病因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A. 白化病——基因突变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
B. 红绿色盲——X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遗传病
C. 21三体综合征——多对基因控制的多基因遗传病
D. 猫叫综合征——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遗传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
2、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的遗传病,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导致的遗传病。
【详解】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上基因突变形成的单基因遗传病,A正确;红绿色盲属于X染色体上基因突变形成的单基因遗传病,B错误;21三体综合征属于21号染色体多一条,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错误;猫叫综合征属于5号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3.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
A. 体液 B. 血液 C. 细胞内液 D. 细胞外液
【答案】D
【解析】
体液是指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其中存在于细胞内的体液称为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称为细胞外液。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综上所述,A、B、C均错误,D正确。
24.人在感觉寒冷时,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寒颤”现象,此时反射的效应器主要是
A. 立毛肌 B. 骨骼肌 C. 血管平滑肌 D. 皮肤毛细血管
【答案】B
【解析】
【分析】
寒冷环境下体温调节的过程为: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等),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战栗产热是由于骨骼肌的不自主收缩导致的,故效应器为骨骼肌;骨骼肌收缩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产热,以在寒冷中维持体温的恒定。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25.下图中对激素作用方式及其调节特点的体现不包括
A. 激素调节具有高效性 B. 激素作用具有特异性
C. 激素只能运输到特定部位 D. 激素可作为信息传递
【答案】C
【解析】
【分析】
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不同,部分是蛋白类,还有氨基酸衍生物等,而性激素是固醇类。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由图可知,垂体释放的1ug激素可作用于靶细胞使其释放40ug激素,说明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A正确;图中激素只有与靶细胞上特异性的受体结合才发挥作用,说明激素作用具有特异性,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B正确;激素弥散在全身的血液中,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并非只能运输到特定部位,C错误;由图可知,激素可作为信息分子,在细胞间起信息传递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激素调节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审图能力,难度适中。
26. 在细胞免疫中,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的是 ( )
A. 记忆细胞 B. 效应T细胞
C. 浆细胞 D. 吞噬细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阶段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最后使靶细胞裂解而死亡。所以B选项正确。
考点: 考查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
点评: 细胞免疫效应阶段是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
27.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艾滋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 患者免疫力会减弱
C. 会通过性接触或血液传播 D. 远离毒品可降低感染几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艾滋病是由于艾滋病病毒感染了人体的T淋巴细胞,是人体免疫功能不足导致的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A错误;由于艾滋病病毒感染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的T淋巴细胞减少,而T淋巴细胞既可以参与体液免疫又可以参与细胞免疫,故患者免疫力会减弱,B正确;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C正确;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危险行为,故远离毒品可降低感染几率,D正确。
故选A。
28.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 B. 乙烯能促进柿子果实成熟
C.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 用较低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用于培育无籽果实);(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此外生长素类似物还应用于除草,作为“除草剂”。
2、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生长素可促进果实的发育,A正确;乙烯具有催熟的作用,可促进果实的成熟,B正确;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可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C正确;除草剂应用的是高浓度的生长素能抑制生长的原理,D错误。
故选D。
29.下列关于“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测量指标是根的长度或数量 B. 需要配置不同浓度2,4-D溶液
C. 通常设置蒸馏水组为对照 D. 需要选用生长状况不同的枝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2,4-D的浓度,因变量为生根数或生根的长度,因此其它包括:每组选取的枝条数量、生长状况、芽的数量、浸泡时间等均属于无关变量。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其促进作用是先增强后减弱;超过一定的浓度范围,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
【详解】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和根的生长,故实验的因变量检测可以是测量根的长度或数量,A正确;本实验的自变量为2,4-D的浓度,故需要配置不同浓度2,4-D溶液,B正确;预实验中为了证明不同浓度的2,4-D溶液的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以及促进的效果,还需要设置蒸馏水组作为对照,C正确;枝条的生长状况是实验的无关变量,各组应相同,故需要选用生长状况相同的枝条,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实验以及实验设计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能够通过实验分析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并且无关变量包括:枝条数量、生长状况、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30.在下列古诗中,从生物学角度看,表现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A.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D.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同一区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同一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妨碍作用的现象称为竞争。
【详解】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属于种内斗争,A错误;山中桃花盛开较晚是因为温度的影响,B错误;鲤鱼上滩是因为水中缺乏氧气,C错误;草和豆苗争夺阳光、水和无机盐,属于竞争关系,而草在竞争中获胜,D正确。
故选D。
31.下图中表示自然生态系统中鹿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B新生的鹿的数量大于死亡的鹿的数量
B. 鹿群年龄结构在B点时属于增长型
C. 鹿的种群数量的波动是由于正反馈调节
D. 环境中的限制因素没有起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曲线,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详解】由图可知,A→B鹿的种群数量减少,说明新生的鹿的数量小于死亡的鹿的数量,A错误;年龄组成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B点之后种群数量是增加的,故B点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正确;鹿的种群数量的波动是由于负反馈调节的结果,使种群数量能够在K值上下波动,C错误;环境中的限制因素会对种群数量的变化起作用,如干旱条件下植被可能减少,鹿的食物来源因此减少,鹿的种群数量可能会下降,D错误。
故选B。
32.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 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B. 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①中的部分能量
C. ④是指第二营养级遗体残骸中蕴含的能量
D. 一般情况下,③和④的能量之和等于②的能量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各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④表示次级消费者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
【详解】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而①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A错误;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即①中的部分能量,B正确;④是指次级消费者即第三营养级遗体残骸中蕴含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C错误;次级消费者同化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流给分解者和未被利用,③表示其同化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④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②表示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故③和④的能量之和小于②的能量值,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人类活动与该理念相符合的是
A. 大量喷洒农药杀虫 B. 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C. 围湖造田扩大耕地 D. 植树造林防风固沙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的是绿水青山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间接价值,因此与该理念相符合的是“为保护生态环境,禁止乱砍滥伐;植树造林防风固沙”。
【详解】许多种化学农药严重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造成环境污染,同时破坏生态平衡,A不符合题意;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威胁当地物种的生存,使当地生物的种类减少,降低了生态系统稳定性,B不符合题意;围湖造田扩大耕地会破坏植被和食物链,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C不符合题意;为防止土地荒漠化,人工建造防护林,这样做增加了荒漠的物种多样性,提高了生态系统稳定性,D符合题意。
故选D。
34.某农田弃耕后,经历了如下变化:农田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变化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 草本植物阶段群落没有水平结构
C. 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D. 该变化过程在环境相似的地段可重复出现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是次生演替,A不符合题意;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不同的群落都具备群落的空间结构,故草本植物阶段群落也有水平结构,B符合题意;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不符合题意;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环境相似的地段可出现相似的演替结果,故该变化过程在环境相似的地段可重复出现,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5.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 (图1,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2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
B. 实验中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
C. 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mm
D. 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血球计数板的使用(以计数酵母菌为例):
(1)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悬液的酵母菌个数。
(2)样品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
(3)将血球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厚玻片。
(4)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稍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球计数室内。
(5)计数时,如果使用16格×25格规格的计数室,要按对角线位,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中格(即100个小格)的酵母菌数.如果规格为25格×16格的计数板,除了取其4个对角方位外,还需再数中央的一个中格(即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
(6)当遇到位于大格线上的酵母菌,一般只计数大方格的上方和右方线上的酵母细胞(或只计数下方和左方线上的酵母细胞)。
(7)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并计算每1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数。
【详解】该方格中计数时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A错误;由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台盼蓝只能给死细胞染色,故实验中被台盼蓝溶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B正确;血球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0.1mm,而不是玻片厚度为0.1mm,C错误;在制片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
36.某同学分别按下表进行三组实验:
组别
材料
实验试剂及条件
观察内容
A
浸泡过的花生种子
清水、苏丹Ⅲ染色液、酒精
细胞中着色的小颗粒
B
苹果匀浆
斐林试剂、50~65℃水浴加热
组织样液颜色变化
C
豆浆
?
组织样液颜色变化
将上述各组实验材料按表中实验条件进行相关处理后,将A组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分析回答:
(1)进行A组实验所观察的被苏丹Ⅲ染色液着色的小颗粒是________(物质),小颗粒的颜色是_______ 。
(2)B组实验中,组织样液的颜色出现________ 沉淀,将苹果汁换成蔗糖(无任何杂质)溶液,能否出现相同实验现象?________ (填“能”或“不能”)。
(3)在C组实验中,豆浆中富含蛋白质,检验蛋白质的试剂是 ________,是否需要水浴加热?_______(填“是”或“否”)。
【答案】 (1). 脂肪 (2). 橘黄色 (3). 砖红色 (4). 不能 (5). 双缩脲试剂 (6). 否
【解析】
【分析】
苏丹Ⅲ是鉴定脂肪的试剂,苏丹Ⅲ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颗粒,因此A组的目的是检测花生种子中的脂肪;检测还原糖所使用的试剂是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豆浆中含有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可出现紫色。
【详解】(1)A组实验是检测花生种子中的脂肪,苏丹Ⅲ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颗粒,故被苏丹Ⅲ染色液着色的小颗粒是脂肪,颜色是橘黄色。
(2)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的实验中,水浴加热的条件下组织样液的颜色出现砖红色沉淀。由于蔗糖是非还原糖,所以若将苹果汁换成蔗糖溶液并按正确操作重复上述B组实验,结果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3)鉴定蛋白质所利用的试剂为双缩脲试剂,可观察是否产生紫色反应,该试剂使用过程中不需要水浴加热。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使用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7.图甲和图乙所示为甘蔗叶肉细胞内的系列反应过程,①、②、③、④表示生理过程,a、b、c、d、e、f表示某种气体,A、B表示细胞器。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过程①是________阶段,过程③是________过程。
(2)图乙中a指________,B是________。
(3)图甲中的过程________(填数字)发生在图乙中的A细胞器内。图乙中的d在图甲中的________(填数字)过程产生。
【答案】 (1). 光反应 (2). 细胞呼吸 (3). CO2 (4). 线粒体 (5). ①、② (6). ③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可知,①为光反应过程,可产生ATP,场所为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②为暗反应过程,消耗光反应产生的ATP,场所在叶绿体基质中,③为细胞呼吸,可产生ATP,④为ATP水解,可用于除暗反应以外的多种耗能的反应。图乙中A为叶绿体,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B为线粒体,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故a、f、d为二氧化碳,b、c、e为氧气。
【详解】(1)图甲中①过程能利用光能产生ATP,说明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过程③能将有机物分解并合成ATP,应为细胞呼吸过程。
(2)图乙中a是叶绿体利用的气体,应为二氧化碳。结构B含有双层膜,并且内膜折叠形成嵴状结构,说明B为线粒体。
(3)图乙中A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可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根据上述分析可知,①为光反应过程,②为暗反应过程,故图甲中的过程①、②发生在图乙中的A细胞器内。图乙中的d是线粒体产生、叶绿体利用的气体,应为二氧化碳,在图甲中③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38.图中a、b、c表示生物体内三种生理过程,1和8代表某种物质的编号。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c表示的生理过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过程需要的原料为四种________,c过程搬运物质1和8的“工具”是________。
(3)a、b、c生理过程都能发生的细胞是( )
A .浆细胞 B.受精卵细胞 C. 高度分化的神经细胞
【答案】 (1). DNA复制 (2). 转录 (3). 翻译 (4). 脱氧核糖核苷酸 (5). tRNA (6). B
【解析】
【分析】
图a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分别合成子链,为DNA复制过程;图b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一条子链,为转录过程;图c表示在核糖体上的翻译过程。
【详解】(1)DNA分子的复制是以DNA的两条链分别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故图a为DNA复制;转录只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一条RNA链,故b图为DNA的转录过程;图c表示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利用tRNA为工具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为翻译过程。
(2)图a为DNA复制,DNA复制所需要的原料是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物质1和8是氨基酸,翻译时需要tRNA搬运氨基酸。
(3)浆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分裂,故不能进行图a中DNA复制;受精卵细胞可进行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活细胞中蛋白质要不断更新,故几乎所有的活细胞(真核细胞无核的细胞除外,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都能进行转录和翻译,故受精卵细胞可进行图中a、b、c三种过程;高度分化的神经细胞不能分裂,故不能进行图a中DNA复制,综上分析,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的识记和识图能力。
39.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示反射弧中,a是________。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侧的电位的变化是________。
(2)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_______。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经传导会形成痛觉的部位是________。
(3)伤害性刺激引起痛觉形成的同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会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
(4)伤害引起的痛觉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某种激素,从而直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该激素是( )
A.抗利尿激素 B.胰岛素
C.胰高血糖素 D.生长激素
【答案】 (1). 传入神经(纤维) (2). 由负电位→正电位 (3).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 大脑皮层 (5). 神经—体液调节 (6). A
【解析】
【分析】
图中a上有神经节,所以是传入神经。当兴奋到达b点时,Na+内流,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当兴奋到达c(突触)处时,突触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详解】(1)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可判断a是传入神经。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当兴奋到达b点时,细胞膜外的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即兴奋传导到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侧的电位由负变为正。
(2)c为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时电信号变成化学信号,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即由化学信号又转化为电信号,故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机体痛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故痛觉在大脑皮层形成。
(3)伤害性刺激引起痛觉以及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属于神经调节,而肾上腺素通过调节会导致心率加快则属于激素(体液)调节,所以该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4)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而且能直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可调节机体的水平衡,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是调节血糖的激素,生长激素是调节动物生长的激素,综上分析,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0.在我国西南地区黑暗的地下洞穴中,曾经发现过一些罕见的盲鱼,下图是这些盲鱼生活的环境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真菌属于________;草鱼属于________。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分解者 D.次级消费者
(2)盲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物,其同化的能量除自身呼吸消耗外,都________。
A.流入下一营养级 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
C.以粪便形式排出 D.被下一营养级捕食
(3)洞口附近有挺水植物的分布,这是水生植物接受到来自太阳的________信息。
(4)该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的基础是______。地下洞穴中所有生物构成了______。
【答案】 (1). C (2). B (3). B (4). 物理 (5). 负反馈调节 (6). 生物群落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是指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消费者主要是指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腐生的细菌和真菌。一个营养级中同化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遗体残骸中能量流向分解者,流入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详解】(1)图中的真菌可分解动物的遗体,属于腐生型,为分解者;草鱼捕食水草,为初级消费者,故答案分别为C、B。
(2)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故盲鱼同化的能量除自身呼吸消耗外,其它都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太阳的光属于物理信息,故洞口附近挺水植物接受到的是来自太阳的物理信息。
(4)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的总和,故地下洞穴中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生态系统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