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清北班)5月月考试卷 (解析版)
展开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清北班)5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图为真核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构①②参与组成生物膜系统
B. 结构①的形成与结构③密切相关
C. 所有物质都能自由穿越结构④
D. 组成⑤的主要成分是RNA和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结构①为核糖体,②为内质网,因核糖体没有膜结构,因此不能参与组成生物膜系统,A项错误;结构①为核糖体,结构③为核仁,核仁与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项正确;结构④为核孔,其对进出核孔的物质具有严格调控作用,核孔是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项错误;结构⑤为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项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膜系统的概念
【名师点睛】本题以“真核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膜系统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有关知识点做到准确记忆并系统地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不同的易错点在于:误认为核孔是随时敞开,大小分子都能进出的通道。核孔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通道,而是由多种蛋白质组成的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结构,对进出核孔的物质具有严格调控作用。物质进出细胞核并非都通过核孔。核孔是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而小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是通过跨膜运输实现的,不通过核孔。
2. 下列关于生物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取样计数前培养液应充分摇匀
B.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时,可用澄清的石灰水判断是否有C02的生成
C. 生态瓶内各营养级生物数量要合理搭配,制作完成后要对生态瓶进行密封处理
D. 绿叶的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中,画滤液细线应沿铅笔线迅速重复2﹣3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有关实验方法或试剂使用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取样计数前培养液应充分摇匀,A正确;
B、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时,C0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可用澄清的石灰水判断是否有C02的生成,B正确;
C、生态瓶内各营养级生物数量要合理搭配,制作完成后要对生态瓶进行密封处理,C正确;
D、绿叶的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中,画滤液细线不应连续迅速重复划线而应干后重复划线,D错误.
故选:D.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下列对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作用时,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B. 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应选用洋葱鱗片叶外表皮细胞
C. 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淀粉作为底物同时采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
D.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时,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蔗糖和蔗糖水解产物(葡萄糖和果糖)均不能与碘液作用,即碘液不能鉴定蔗糖是否被水解。
2、含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可用于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3、斐林试剂的使用需要水浴加热。
4、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时,应选择色浅或无色的实验材料。
【详解】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作用时,只能用斐林试剂进行鉴定,不能用碘液检测,因为蔗糖无论水解与否遇碘都不会产生颜色反应,A错误;洋葱鱗片叶外表皮细胞具有大液泡,可选用该细胞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B正确;斐林试剂需要水浴加热,而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因此不能用该试剂进行检测,C错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时,应选择无色或浅色的材料,紫色洋葱的颜色会干扰实验结果的观察,D错误。
故选B。
4.下列实验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纸层析法分离菠菜滤液中的色素时,橙黄色的色素带距离所画滤液细线最远
B. 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并用碘液检测时,60℃处理的试管蓝色最深
C. 用KNO3取代蔗糖处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可观察到细胞先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
D. 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后期的原液计数,则难以数清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渗透实验、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和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等实验,考点较多,主要结合选项进行分析。
【详解】用纸层析法分离菠菜滤液中的色素时,橙黄色的胡萝卜素的色素带距离所画滤液细线最远,A正确;唾液淀粉酶的适宜温度在60℃左右,因此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并用碘液检测时,60℃处理的试管中淀粉被水解的最多,蓝色最浅,B错误;用KNO3取代蔗糖处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由于细胞外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因此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又因为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都可以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导致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所以细胞反过来吸水,又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现象,C正确;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后期的原液计数,由于酵母菌数量太多,所以难以数清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各个实验的原理、选材、方法步骤和结论等,特别是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明确酶的活性越高,淀粉的剩余量越少,则碘液检测颜色越浅。
5. 下列有关细胞的组成物质及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糖类都是由相应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
B. 细胞膜、核糖体膜、原生质层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C. 线粒体内膜和基质中都有与有氧呼吸相关的酶
D. 有中心体的细胞一定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答案】C
【解析】
蛋白质、多糖都是由相应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单糖和二糖不是多聚体,A错误;细胞膜、核膜、原生质层都具有选择透过性,B正确;线粒体内膜和基质中都有与有氧呼吸相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C正确;有中心体的细胞是动物细胞或低等植物细胞,成熟的低等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的组成物质及结构和功能。
6.下列化合物中,最可能含有相同元素的一组是
A. 淀粉和二肽 B. 脂肪酸和脂肪酶
C. 蛋白质和 DNA D. ATP 和核糖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糖类、脂肪酸的元素组成是C、H、O,核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是C、H、O、N等。
【详解】A、淀粉是由C、H、O元素组成,二肽是由C、H、O、N元素组成,错误;
B、脂肪酸是由C、H、O元素组成,而脂肪酶是蛋白质,是由C、N、O、N元素组成,错误;
C、蛋白酶也是蛋白质,主要由C、H、O、N元素组成,DNA由C、H、O、N、P元素组成,错误;
D、ATP和核糖核苷酸是由C、H、O、N、P元素组成,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的元素组成。
7.“退伍军人杆菌”是一类在侵入人体后大部分时间停留在人体细胞内(特别是吞噬细胞--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并繁殖的病原菌.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感染者的免疫力可能下降
B. “退伍军人杆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C. “退伍军人杆菌”细胞的核酸中含有4种五碳糖、4种碱基
D. 病愈者血清中检测到的抗体本质是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阅读题干可知,“退伍军人杆菌”主要在吞噬细胞内进行繁殖,因此会破坏人体的吞噬细胞,由于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感染该病原体的人的免疫功能会下降;
2、“退伍军人杆菌”是原核生物,具有原核生物的特点。
【详解】由题意知,“退伍军人杆菌”感染吞噬细胞,因此感染者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都可能下降,A正确;“退伍军人杆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中含有核糖体,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B正确;“退伍军人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DNA和RNA,因此含有核苷酸是8种,碱基5种,五碳糖是2种,C错误;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D正确。
故选C。
8.如图为生物体内ATP、ADP、AMP相互转化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参与甲过程的反应物有ATP和酶
B. AMP可作为合成核糖核酸的原料
C. 丁过程所需能量可来自化学能和热能
D. 催化乙过程和丙过程的酶是同一种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甲过程表示ATP的水解,则反应物有ATP和水,酶是催化剂,A项错误;AMP是ATP脱掉两个磷酸基团后的产物,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腺嘌呤组成,可以作为合成核糖核酸的原料,B项正确;丁过程是ADP和Pi合成ATP的过程,在光合作用中该过程所需能量来自光能,在呼吸作用中该过程所需能量来自化学能,但都不能利用热能,C项错误;催化乙过程的酶是水解酶,催化丙过程的酶是合成酶,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9.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是生物学研究过程中常采用的技术手段,下面是几个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对其结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小白鼠吸入18O2后呼出的二氧化碳会含有18O,尿液中也会含有少量的H218O,甚至ADP或Pi中也可能含有18O
B. 用含有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营养液培养洋葱的根尖,可以在细胞核和线粒体处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而在核糖体处则检测不到
C. 要得到含32P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
D. 卡尔文通过追踪检测CO2和H2O中标记的O的去向,最终探明了整个卡尔文循环的途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放射性元素的应用。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元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即把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添加到其他物质中去,让它们一起运动、迁移,再用放射性探测仪器进行追踪,就可知道放射性原子通过什么路径,运动到哪里了,是怎样分布的,用同位素置换后的物质,除同位素效应外,其化学性质通常没有发生变化,可参与同类的化学反应。
【详解】小白鼠吸入的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生成H218O,H218O又可以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呼出的二氧化碳会含有18O,同时H218O还可以经肾脏随尿排出,H218O还可以参与ATP水解等,所以ADP或Pi中也可能含有18O,A正确;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是合成DNA的原料,洋葱根尖细胞中的细胞核和线粒体含有DNA,因此在细胞核和线粒体处可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核糖体是由蛋白质和RNA组成的,因此在核糖体处检测不到放射性,B正确;噬菌体为病毒,只能生活在细胞中,所以要得到含32P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C正确;卡尔文通过追踪检测14C标记的二氧化碳,最终探明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这一过程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转移途径,D错误。
故选D。
10.下列有关教材中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将洋葱根尖制成装片后再进行低温处理
B. 用50%的蔗糖溶液处理洋葱表皮细胞,所有的细胞会同时出现明显的质壁分离现象
C. 低倍镜下观察到左下方有需要观察的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若需要放大观察,首先应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D. 鉴定待测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先加NaOH溶液,振荡后再加CuSO4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2、要在高倍镜下观察到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正确的过程是:①使用低倍物镜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动载玻片,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②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移走,换上高倍物镜;③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看清物像为止。
【详解】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先低温处理再制作装片,A错误;不同洋葱表皮细胞,细胞液的浓度不同,故用50%的蔗糖溶液处理洋葱表皮细胞,所有的细胞不会同时出现明显的质壁分离现象,B错误;高倍镜下,视野小,故应该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后,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再换用高倍物镜观察,C错误;鉴定待测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先加NaOH溶液,创造碱性环境,振荡后再加CuSO4溶液,D正确。
故选D。
11. 从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来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基础、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础、生物遗传变异的基础依次是( )
①细胞代谢 ②细胞增殖、分化 ③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改变.
A. ①③② B. ②①③ C. ③①②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基础是细胞代谢,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是细胞增殖、分化,生物遗传变异的基础是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改变,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2. 下列有关细胞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甘油、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渗透作用
B. 红细胞吸收胆固醇与吸收葡萄糖的相同点是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C. 腺细胞合成的酶排出细胞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但不需要载体
D.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易吸收葡萄糖,却难吸收相对分子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原因是木糖的浓度太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甘油、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渗透作用是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的扩散,A错误;红细胞吸收胆固醇的方式为自由扩散,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两者的相同点都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B错误;腺细胞合成的酶排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但不需要载体,C正确;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易吸收葡萄糖,却难吸收相对分子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原因是载体的选择性,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3. 下列对下图曲线a和b“可分别代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分裂间期DNA含量和ATP量
B. 细胞分化程度与全能性表现能力的变化
C. 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渗透吸水能力和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
D. 萌发的植物种子在出土之前有机物种类和干重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分裂间期进行DNA复制,DNA含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在复制过程中虽然要消耗ATP,但ATP含量并没有因此而下降,因为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分解也容易合成,细胞中的ATP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故A错误;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故B正确;质壁分离过程中植物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增大,渗透吸水能力增大,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体体积也逐渐变小,故C正确;植物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不断分解有机物产生小分子物质,所以有机物种类增加,但干重下降,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细胞分化、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呼吸作用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4.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双缩脲试剂需将A液和B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使用
B. 根据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可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C. 制作有丝分裂装片时,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D. 制作生态缸时,需定时加入适量的饵料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C
【解析】
使用双缩脲试剂时,应将加A液,后滴加B液,A错误;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能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根据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B错误;制作有丝分裂装片时,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C正确;生态缸就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能自给自足,所以制作生态缸时,不需定时加入适量的饵料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名师点睛】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蛋白质鉴定、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制作生态缸,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15.下列结构中不能产生CO2的是( )
A. 小麦细胞的细胞质基质 B. 人心肌细胞的线粒体
C. 乳酸菌的细胞质基质 D. 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呼吸的方式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是乳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都释放能量,合成ATP;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乳酸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详解】小麦细胞无氧呼吸可产生酒精和CO2,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不符合题意;人心肌细胞的线粒体基质可进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CO2,B不符合题意;乳酸菌的细胞质基质是无氧呼吸的场所,而其无氧呼吸产物只能产生乳酸,不会产生二氧化碳,C符合题意;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时,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酒精和CO2,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当生物体新陈代谢旺盛和生长迅速时,通常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 )
A. 会升高 B. 会降低
C. 不变化 D. 波动不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低,细胞代谢越微弱,抗逆性越强。
【详解】自由水的相对含量与新陈代谢强度成正相关,即自由水相对含量越高,生物的新陈代谢越旺盛、生长越迅速。所以生物新陈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时,生物体内的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升高。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7. 下列关于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适当的低氧和低温环境有利于水果的保鲜
B. 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C. 光合作用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细胞呼吸中化学能主要转变为ATP中的能量
D. 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提高作物产量
【答案】C
【解析】
要延长水果的储藏时间,除要防止其受菌类污染外,还需降低其呼吸作用,所以低温、低氧、高二氧化碳条件都有利于降低呼吸作用,A正确;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B正确;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主要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错误;在种植温室大棚蔬菜时白天适当增强光照可使光合作用增强,夜间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以减弱植物的呼吸作用,降低有机物的消耗,从而增加了有机物的积累,提高了蔬菜的产量,D正确。
【考点定位】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名师点睛】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植物的呼吸作用受温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光照等几方面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低温可以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少植物体内有机物的消耗;因此菜农在种植温室大棚蔬菜时白天适当增强光照可使光合作用增强,夜间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以减弱植物的呼吸作用,降低有机物的消耗,从而增加了有机物的积累,提高了蔬菜的产量。
18.将红色荧光染料标记的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与绿色荧光染料标记的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细胞融合后,放到37℃的恒温箱中培养40min.其结果和说明的问题是( )
A. 两种荧光点不均匀分布,细胞膜流动性受温度影响
B. 两种荧光点均匀分布,细胞膜流动性不受环境影响
C. 两种荧光点不均匀分布,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D. 两种荧光点均匀分布,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1)原因: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2)表现: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细胞融合、胞吞、胞吐及载体对相应物质的转运等。
(3)影响因素:主要受温度影响,适当温度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升高,膜的流动性增强,但温度超过一定范围,则导致膜的破坏。
【详解】由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是运动的,故实验结果是两种荧光点均匀分布,温度能影响分子运动速率,所以细胞膜流动性受温度影响,A错误;细胞膜的流动性受环境影响,如温度可影响物质分子的运动,B错误;两种荧光点均匀分布,不能体现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C错误;由于温度适宜,将绿色荧光染料标记的小鼠细胞与红色荧光染料标记的人细胞融合后,两种荧光点均匀分布,可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D。
19. 比较植物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正确的是 ( )
A. 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底物,不是无氧呼吸的主要底物
B. CO2是有氧呼吸的产物,不是无氧呼吸的产物
C. 有氧呼吸逐步释放能量,无氧呼吸瞬间释放能量
D. 有氧呼吸产生还原性氢,无氧呼吸过程中也能产生还原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葡萄糖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主要底物,故A错误;葡萄糖经过有氧呼吸可以产生水和二氧化碳,而经过无氧呼吸可以产生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故B错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都是逐步释放出来的,故C错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产生还原氢,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还原氢,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0.动物细胞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溶酶体的酶不作用于正常结构成分的原因是:一方面酶被溶酶体膜包住,另一方是溶酶体内的环境与胞质溶胶的pH不同,溶酶体内PH≤5,而胞质溶胶pH≈7,溶酶体膜上有质子泵维持这种PH的差异,植物细胞内的液泡执行类似的降解功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溶酶体膜为双层膜.能更好地控制溶酶体酶不进入胞质溶胶中
B. 质子穿过溶酶体膜进入溶酶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C. 溶酶体酶适宜的pH近中性,在胞质溶胶中水解被吞噬的物质
D. 植物细胞液渗透压较高的原因是液泡中含有多种水解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溶酶体为单层膜的细胞器,属于生物膜系统,在消化细胞内的物质时要吞噬这些物质,形成具有消化作用的小泡,所以溶酶体执行功能时要发生膜成分的更新。
2、溶酶体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
【详解】溶酶体为单层膜细胞器,A错误;溶酶体的内部为酸性环境(pH≤5),而细胞质基质pH≈7,因此细胞质基质中的H+运入溶酶体是逆浓度梯度的,其方式为主动运输,需消耗能量,B正确;溶酶体酶适宜的pH偏酸性,而胞质溶胶PH值近中性,因此不能在胞质溶胶中水解被吞噬的物质,C错误;液泡中为细胞液,内含多种蛋白质、色素、糖等化合物,不含水解酶,D错误。
故选B。
21.下列各项,利用了细胞呼吸原理的是( )
①低温存放可延长水果保存期②沼气发酵③利用葡萄、粮食和酵母菌制酒④温室大棚适当增加二氧化碳肥料提高光合效率.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氮气浓度等)、水分等,在保持食品时,要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所以水果蔬菜保存需要低温、低氧和一定湿度的环境,而粮食保存需要低温、低氧和干燥的环境。
【详解】①适当降低温度可以降低呼吸酶活性,这样可以降低呼吸速率,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从而延长水果的保存期,属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①正确;②沼气发酵,利用的是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作用,②正确;③利用葡萄、粮食和酵母菌制酒时,利用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而在控制通气的情况下,可利用葡萄、粮食和酵母菌、发酵罐等可以生产各种酒,其利用的是细胞呼吸的原理,③正确;④增加二氧化碳是增加了光合作用的反应物,所以在温室大棚内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会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利用的是光合作用的原理,不是利用细胞呼吸的原理,④错误。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22.下列哪组糖类物质能分别对应( )
①存在于RNA中而不存在于DNA中
②存在于叶绿体中而不存在于线粒体中
③存在于动物细胞中而不存在植物细胞中.
A. 核糖、脱氧核糖、乳糖 B. 脱氧核糖、核糖、乳糖
C. 核糖、葡萄糖、糖原 D. 脱氧核糖、葡萄糖、糖原
【答案】C
【解析】
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所以存在于RNA而不存在于DNA中的糖是核糖;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合成糖类等有机物;葡萄糖只有氧化分解成丙酮酸后才能进入线粒体,故存在于叶绿体而不存在于线粒体的糖类是葡萄糖;糖原和乳糖只存在于动物细胞中,C正确。
23.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科学家是( )
A. 欧文顿 B. 罗伯特森
C. 桑格和尼克森 D. 施旺和施莱登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要点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内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详解】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错误;罗伯特森提出细胞膜的“暗-亮-暗”结构,指出细胞膜是“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构成的,B错误;桑格和尼克森在1972年提出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C正确;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是细胞学说,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者,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4.由n个碱基组成的基因,控制合成由1条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则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为( )
A. na/6 B. na/3-18(n/3-1)
C. an-18(n-1) D. na/6-18(n/6-1)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由n个碱基组成的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最多含氨基酸数目为n/6,所以含一条肽链的蛋白质脱去的水分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n/6-1,则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水的个数×18= n/6×a-18(n/6-1)。
【考点定位】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名师点睛】在基因表达过程中DNA分子中碱基数、mRNA 分子中碱基数、氨基酸数的数量关系是 6:3:1。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量-失去水分子数×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25.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B. 酶通过为反应物供能和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C. 酶在细胞外或生物体外也能发挥催化作用
D. DNA连接酶可连接DNA双链的氢键,使双链延伸
【答案】C
【解析】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为RNA,所以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是 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A 错误;酶只能通过降低反应物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为反应物提供能量,B 错误;酶在细胞外或生物体外也能发挥催化作用,C 正确;DNA 连接酶可以催化五碳糖和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D 错误。
【考点定位】酶
【名师点睛】正确认识酶
1.本质: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2.功能: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来提高反应速率。
3.性质:自身不提供能量,不直接参加反应,反应前后性质和鼠不变,可以反复利用。
4.特性:(1)需要适宜的温度、PH。(2)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高效性,催化效率远远高于外界催化剂。
26. 下列对有关实验结果检测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为研究光合色素的种类和含量,可观察色素分离后滤纸条上色素带的颜色和宽度
B. 为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可使用斐林试剂检测淀粉水解后生成的还原性糖
C. 为比较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产生CO2的多少,可比较澄清石灰水的混浊程度
D. 为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NAA浓度,可比较各组插条基部生根的平均数或平均根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为研究光合色素的种类和含量,可观察色素分离后滤纸条上色素带的颜色和宽度,A正确;斐林试剂在使用时需要水浴加热,因此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B错误;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CO2越多,澄清石灰水越浑浊,因此通过比较澄清石灰水的混浊程度可比较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产生CO2的多少,C正确;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NAA浓度,可比较各组插条基部生根的平均数和平均根长,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教材中的相关实验。
27.在细胞质中与核膜、细胞膜具有结构联系的细胞器是( )
A. 高尔基体 B. 叶绿体 C. 内质网 D. 液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高尔基体与核膜、细胞膜不直接相连,A错误;
B、叶绿体与核膜、细胞膜没有结构联系,B错误;
C、内质网能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将细胞中的各种结构连成一个整体,C正确;
D、液泡与核膜、细胞膜没有结构联系,D错误.
故选:C.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28.通常胃液的pH约为1.4左右,在测定胃蛋白酶活性时,将溶液pH由10降到1.4的过程中,胃蛋白酶的活性将( )
A. 不断上升 B. 没有变化
C. 先升后降 D. 先降后升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胃蛋白酶最适pH是1.4左右,当处在pH为10的溶液中,由于碱性过大而失去活性。因此,将溶液pH由10降到1.4的过程中,胃蛋白酶不再具有活性,所以活性不发生变化。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9.“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叙述有误的是( )
A. 原核生物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较大,物质运输效率较高
B. 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的场所之一,蛋白质含量较外膜高
C. 分泌蛋白合成越旺盛的细胞,其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越快
D. 核孔是某些蛋白质、DNA和RNA等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体积越小,相对表面积越大,物质运输速率越快。
(2)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附着在线粒体内膜上,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3)核孔:核膜上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但核孔也具有选择性。
【详解】原核生物体积较小,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较大,即相对表面积较大,物质运输效率高,A正确;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的场所,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就附着在线粒体内膜上,酶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故线粒体内膜蛋白质含量较外膜高,B正确;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中,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之间以分泌小泡的形式进行相互转换,故分泌蛋白合成越旺盛的细胞,高尔基体膜更新速度越快,C正确;核孔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但DNA不能通过细胞核,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0.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中,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B.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的主要场所
C. 线粒体内膜蛋白质和脂质的比值小于外膜
D.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一定含有叶绿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DNA主要位于细胞核中,是染色体的组成部分,细胞质中的DNA不会构成染色体;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存在于细胞核中。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附着有大量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所需要的酶。
【详解】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存在于细胞核中,A正确;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蛋白质加工的场所是内质网、高尔基体,B错误;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的场所,附着有大量的酶,所以线粒体内膜蛋白质和脂质的比值大于外膜,C错误;人体细胞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A。
31. 关于下列a、b、c、d四种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a和d不具有核膜包被细胞核
B. a和b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C. a、b、c、d都能独立繁殖和代谢
D. a、b、c、d都可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蓝藻是原核生物,水绵和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蓝藻和噬菌体没有核膜,故A正确;蓝藻和水绵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故B正确;病毒不能独立进行代谢,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故C错误;所有生物都能发生基因突变,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病毒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的能力。
32. 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O2 分子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B. 水稻根毛细胞吸收Mg2+需要消耗能量
C. 胰岛素的分泌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D. 葡萄糖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答案】C
【解析】
气体分子、水分子、和脂质小分子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A正确。根细胞吸收离子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胰岛素为分泌蛋白,通过胞吐方式释放,C错。葡萄糖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其他细胞,D正确。
【考点定位】物质进出细胞方式
33. 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叶肉细胞细胞质中消耗的ATP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B. 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C. 细胞内贮存有大量的ATP,保证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
D. 无氧呼吸能产生ATP,但没有[H]的生成过程
【答案】B
【解析】
叶肉细胞细胞质中消耗的ATP来自线粒体,叶绿体中产生的ATP只能用于光合作用暗反应,A错误。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B正确。细胞内不会有大量ATP,因为ATP和ADP处于快速转化,C错误。无氧呼吸能产生ATP,也有[H]的生成,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ATP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ATP有关的5点总结:(1)ATP在生物体内含量少,但转化十分迅速,从而使细胞中的ATP总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不是可逆反应。因为转化过程中所需的酶、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及反应场所都不完全相同,但是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3)ATP的形成需要满足4个条件:2种原料(ADP和Pi)、能量和酶。另外合成ATP的过程中有水生成。(4)ATP并不都是能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转化成有机物中的能量。(5)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主要由ATP直接提供能量。但ATP并非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唯一直接来源,其他核苷的三磷酸酯也可以直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4.发菜的细胞结构与酵母菌最明显的区别是( )
A. 有无核膜 B. 有无细胞壁
C. 有无细胞膜 D. 有无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
发菜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而真核细胞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综上所述,A正确,B、C、D均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准确记忆和理解各生物类群的归属、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结构的异同。
35. 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和较大的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
B. 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除滴管滴加的多余液体,以免污染镜头
C. 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D. 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次观察时细胞没有发生质壁分离,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充满整个细胞,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很小,A错误;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引液体在盖玻片下移动,使植物细胞完全浸在液体中,B错误;黑藻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C错误;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要选择有颜色的材料,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D正确。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
【名师点睛】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第一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正常状态,第二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蔗糖溶液中的质壁分离状态,第三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质壁分离复原状态。
36.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化学元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两种物质都含有C、H、O三种元素
B. 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有C、H、O、N、P、S
C. H1N1病毒的组成元素有C、H、O、N、P等
D. Mn、Mo、B都是组成生物体的微量元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
(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详解】细胞中含量最多的两种物质为水和蛋白质,水中只含有H、O两种元素,A错误;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有C、H、O、N、P、S,B正确;病毒含有蛋白质和核酸,其组成元素有C、H、O、N、P等,C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Mn、Mo、B都是组成生物体的微量元素,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组成细胞的元素的种类、含量及作用,能准确判断各选项的元素是否属于大量元素或微量元素,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37.下列有关蓝藻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具有叶绿体,可以独立完成光合作用
B. DNA分子裸露不形成染色体
C. DNA周围分布着大量核糖体,通过RNA传递遗传信息合成多肽
D. 蓝藻细胞具有与真核细胞结构相似的细胞膜
【答案】A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真核细胞具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其次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不具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具膜结构的细胞器,真核细胞除了核糖体外,还具有具膜结构的细胞器。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核酸,遗传物质都是DNA。
【详解】蓝藻是原核细胞,不具有叶绿体,A错误;蓝藻没有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DNA是裸露的,B正确;蓝藻细胞含有核糖体,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形成肽链,C正确;蓝藻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结构相似的细胞膜,D正确。
故选A。
38.关于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过程中,应将酶与底物分别保温后再混合
B. 0℃左右低温会降低酶活性,一定条件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C. 超过酶的最适温度,酶将因为肽键被破坏而逐渐失活
D. 从生活在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内最可能找到耐高温的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过程中,应将酶与底物分别保温后再混合,以保证实验变量的唯一,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体现了对照实验设计中单一变量的原则,A正确;在0℃左右时酶的活性因低温受到抑制但酶的空间结构没有破坏,待温度恢复到一定值时酶的活性可以恢复,B正确;超过酶的最适温度,酶将因为高温其空间结构被破坏而活性降低直至失活,但高温下肽键并没有被破坏,C错误;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适应温度高的热泉环境,生物体自身温度高,体内酶的最适温度相应就高,在该环境中的生物体内最可能找到耐高温的酶,D正确。
故选C。
39. 从绿色植物自身来说,制约其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因素是( )
①根细胞的呼吸强度
②根细胞内细胞液浓度
③植物体的蒸腾作用
④植物自身的遗传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④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绿色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因此根细胞的呼吸强度是制约其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因素;主动运输还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而遗传物质控制载体蛋白的合成,所以植物自身的遗传性也是制约其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因素。综上分析,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定位】物质的跨膜运输
40. 人体细胞中所含的核酸中,含有A G C T 的核苷酸种类有
A. 8种 B. 7种 C. 5种 D. 4种
【答案】B
【解析】
在人体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A、G、C可参与DNA和RNA的构成,而T只能参与DNA的构成,所以它们构成的核苷酸种类共有7种,B正确、A、C、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核酸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总结不同生物的核酸、核苷酸及碱基的情况
生物类别
核酸
核苷酸
碱基
遗传物质
举例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8
5
DNA
细菌、人等
病毒
只含DNA
4
4
DNA
噬菌体
只含RNA
4
4
RNA
烟草花叶病毒
二、非选择题
41.生物膜系统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结构,在细胞生命活动中作用极为重要。
(1)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葡萄糖不直接能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分解,最可能的原因是线粒体膜上不含有______。
(2)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温度,细胞膜的物质交换速率随之改变。尝试对此现象进行解释(至少说出两点)。______。
(3)科学家研究发现,细胞膜的跨膜蛋白中,有一种与水的跨膜运输有关的水通道蛋白。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细胞膜的结构分析,由于______的原因,水分子自由扩散通过细胞膜时会受到一定的阻碍。
②哺乳动物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能迅速吸水胀破,有人推测这可能与水通道蛋白有关。请设计实验,验证这个推测是正确的。(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______。
【答案】 (1). 葡萄糖分子的载体 (2). 温度影响组成细胞膜的分子的运动从而影响物质交换速率 温度通过影响呼吸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呼吸能量释放,从而影响主动运输 (3). 磷脂双分子层内部具有疏水性 (4). 将甲组红细胞膜中的蛋白质破坏,乙组红细胞不作处理,然后将两组细胞同时置于蒸馏水中,测定两组细胞吸水胀破所需的时间 乙组吸水胀破所需时间短,说明推测正确
【解析】
【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葡萄糖进入细胞无论是协助扩散还是主动运输,均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分子的头部为亲水端,尾部为疏水端,由于磷脂双分子层内部具有疏水性,故水分子自由扩散通过细胞膜时会受到一定的阻碍,此时可通过水通道蛋白快速的跨膜运输。
【详解】(1)葡萄糖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分解,最可能的原因是线粒体膜上不含有运输葡萄糖分子的载体。
(2)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温度,细胞膜的物质交换速率随之改变,其原因可能是:①温度影响组成细胞膜的分子的运动从而影响物质交换速率;②温度通过影响呼吸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呼吸能量释放,从而影响主动运输。
(3)①从细胞膜的结构分析,由于磷脂双分子层内部具有疏水性,因此水分子自由扩散通过细胞膜时会受到一定的阻碍。
②根据题干信息推测,“细胞膜上有水通道蛋白”,因此实验中有水通道蛋白的为对照组,没有水通道蛋白的为实验组,故实验中,将甲组红细胞膜中的蛋白质破坏,乙组红细胞不作处理,然后将两组细胞同时置于蒸馏水中,测定两组细胞吸水涨破所需的时间。若乙组细胞吸水涨破所需时间短,说明乙组细胞吸水迅速,也就说明哺乳动物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能迅速吸水胀破,与水通道蛋白有关。
【点睛】本题通过一些现象的研究,考查了生物膜的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知识网络构建的能力,难度适中。
42.酶活性除了受温度和pH的影响外,一些抑制剂也会降低酶的催化效果。请回答下 列有关问题:
(1)酶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其大小可以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_____的消耗量获得。图l表示抑制酶活性的两个模型,模型A中的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效应;模型B中的抑制剂能改变酶的构型,使酶失去催化活性。研究发现精氨酸能降低酶G的活性,但不知道属于哪种方式。
进行如下实验:在酶G量一定,底物浓度合适,温度和pH值适宜且添加了足量的精氨酸的反应体系中,不断提高底物浓度,观察酶促反应速率的变化,若发现酶促反应速率增大,说明精氨酸降低酶活性的作用方式属于____(填“模型A”或“模型B”).精氨酸与____(填“酶G”或“底物”)存在结构上的相似性。
(2)图2为相同的酶溶液分别在无抑制剂、添加抑制剂A、添加抑制剂B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根据两种模型和曲线图分析,表示没有添加抑制剂的是曲线____(填“甲”或“乙”或“丙”),表示添加了抑制剂A的是曲线____(填“甲”或“乙”或“丙”),在底物浓度相对值大于15时,限制曲线甲所示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
【答案】 (1). 底物(或反应物) (2). 模型A (3). 底物 (4). 甲 (5). 丙 (6). 酶浓度(酶量)
【解析】
【分析】
图1中的竞争性抑制剂和底物争夺酶的同一活性部位,使酶和底物的结合机会减少,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而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通过改变酶的结构,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
【详解】(1)酶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其大小可以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底物(或反应物)的消耗量获得,升高底物浓度后酶和底物的结合机会升高,说明精氨酸降低酶活性的作用方式属模型A,说明精氨酸与底物存在结构的相似性,导致部分酶G与精氨酸结合。
(2)底物浓度较低时,曲线甲的反应速率最高,表示未加入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加入竞争性抑制剂后酶对底物的结合机会降低,但升高底物浓度后酶和底物的结合机会又会升高,其催化反应速率又升高,可知曲线丙是表示加入竞争性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底物浓度相对值大于15后,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酶促反应速率不变,说明此时的限制因素是酶浓度(酶量)。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理解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影响酶活性的机理是解题的关键。
43.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学习了课本实验“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后,想进一步探究在一个小区间内的两个温度t1、t2(t1<Tm<t2)条件下的酶的活性,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取4支试管,编号A、B、C、D,向A、B两试管中各加5mL5%的淀粉溶液,向C、D两试管中各加入2mL淀粉酶溶液,将试管A、C和试管B、D分别置于温度为t1、t2的恒温水浴中保温10min,然后将C、D两试管中的溶液分别加到A、B两试管中,摇匀后继续在各自的恒温水浴中保温10min.请分析回答:
(1)图1中Tm为酶的______.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主要有______(写出两种即可).
(3)利用提供的U形管(已知溶液中的淀粉及其分解产物不能通过U形管底部的半透膜)继续完成探究实验(如图2).
实验步骤:
①从试管A、B中取______的溶液,分别倒入U形管的A、B两侧并标记液面高度;
②一段时间后观察______的变化.
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
①如果______,则温度为t1时淀粉酶的活性强;
②如果______,则温度为t2时淀粉酶的活性强;
③______.
【答案】 (1). 最适温度 (2). 温度 (3). 淀粉溶液的浓度和量、酶的量、PH值 (4). 等量 (5). U形管的A、B两侧液面 (6). A侧液面高于B侧 (7). A侧液面低于B侧 (8). 如果A侧液面高度等于B侧,则温度为t2、t1时淀粉酶的活性一样强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曲线特点可知,温度为Tm时对应的酶活性最大,则Tm是该酶的最适温度。
(2)由题干信息可知本题是探究温度为t1、t2时酶的活性,则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除了温度之外其他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是无关变量,如pH、淀粉溶液的量、淀粉酶的浓度等。
(3)本小题的因变量是淀粉分解的量,因溶液中的淀粉及其分解产物不能通过U形管底部的半透膜,淀粉分解得越多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越大,吸水能力就越强,液面就会随之升高。故实验结果有3种情况:①A侧液面上升,B侧液面下降;②A侧液面下降,B侧液面上升;③A、B两侧液面高度相同。
【详解】(1)分析图示可知:图示1中Tm为酶的最适温度。
(2)实验的自变量是根据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来设定的,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主要有淀粉溶液的浓度和量、酶的量、PH值等。
(3)①由于摩尔浓度大的一侧吸水能力强,液面会高于另一侧,故此渗透装置可以看出U形管的A、B两侧哪边摩尔浓度大。从试管A、B中取等量的溶液,分别倒入U形管的A、B两侧并标记液面高度。
②一段时间后观察U形管的A、B两侧液面的变化。
(4)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
已知溶液中的淀粉及其分解产物不能通过U形管底部的半透膜,由于酶活性强的一组分解淀粉多,导致溶液的摩尔浓度大,吸水能力强,所以该组溶液置于U形管的哪一侧,哪一侧的液面会升高,故实验结果和结论如下:
①如果A侧液面高于B侧,则温度为t1时淀粉酶的活性强;②如果A侧液面低于于B侧,则温度为t2时淀粉酶的活性强;③如果A侧液面高度等于B侧,则温度为t2、t1时淀粉酶的活性一样强。
【点睛】本题考查与酶相关的探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列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44.两个生物兴趣小组分别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请分析作答:
(1)甲兴趣小组想探究的具体问题是:酵母菌是否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产生CO2.现提供若干套(每套均有数个)实验装置,如图Ⅰ(A-D)所示:
①请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装置序号,并按照实验的组装要求排序(装置可重复使用).有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依次是:______;②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还可用______代替.
(2)乙兴趣小组利用图Ⅱ所示装置(橡皮塞上的弯管为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
①如果想得到实验结论,还必须同时设置对照实验,请问对照实验装置(假设该装置编号为Ⅲ)如何设计?______
②请预测与结论相符合的现象,并填写表:
序号
装置中红色液滴的移动现象
结论
装置Ⅱ
装置Ⅲ
1
a向左移动
b ______
只进行有氧呼吸
2
c不移动
d
______
只进行无氧呼吸
3
e ______
f ______
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3)若酵母菌消耗的O2为3mol/L,而释放的CO2为6mol/L,则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______倍.
【答案】 (1). C→A→B (2).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3). 装置Ⅲ除用等量清水代替NaOH溶液外,其他设计与装置Ⅱ相同 (4). 不移动 (5). 向右移动 (6). 向左移动 (7). 向右移动 (8). 3
【解析】
【分析】
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可以将10%的NaOH溶液换成清水,其他设计同该装置。因为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碳,如果Ⅱ向左移动,Ⅲ不动,说明消耗的气体和产生的气体量相等,应只进行有氧呼吸。如果Ⅱ不动说明没有消耗氧气,而Ⅲ右移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碳,应是只进行无氧呼吸。如果Ⅱ向左移动,Ⅲ向右移,说明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详解】(1)①有氧条件需要通入空气,但应先除去CO2以排除空气中的CO2对实验造成的干扰,最后产生的二氧化碳可用澄清石灰水检测,因此实验装置排序应为C→A→B。
②装置B瓶中装入的是澄清石灰水,其作用是检测是否有二氧化碳产生,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还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代替。因二氧化碳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故也可检测二氧化碳的产生。
(2)①Ⅱ中NaOH可吸收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液滴移动的距离表示细胞呼吸消耗氧气的量,据此可判断酵母菌是否进行有氧呼吸;同时还设计实验装置Ⅲ来判断酵母菌是否进行无氧呼吸,即用等量清水代替NaOH溶液外,其他设计与装置Ⅱ相同。
②若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产生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导致装置Ⅱ内气压下降,a液滴左移;由于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体积相等,所以装置Ⅲ中b液滴不动;若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产生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不会引起装置Ⅱ内气压的改变,液滴不动,而装置Ⅲ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液滴d右移;若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则装置Ⅱ释放的二氧化碳被NaOH吸收,而吸收氧气使压强下降,故装置Ⅱ中e液滴左移,而装置Ⅲ由于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都产生二氧化碳,故吸收的氧气量小于释放的二氧化碳,则装置Ⅲ中f液滴右移。
(3)酵母菌消耗的O2为3mol,则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为3mol,消耗葡萄糖的量为0.5mol。因此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为6-3=3mol,消耗葡萄糖的量为1.5mol。故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3倍。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实验设计,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45.气孔是由两个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主要分布在植物叶片表皮。脱落酸(ABA)可通过特定的信号转导途径调节气孔的开放程度,机制如下图。已知细胞质基质中Ca2+的浓度在20〜200μmol/L之间,液泡中及细胞外Ca2+的浓度通常高达lmmol/L.(注:每个保卫细胞同吋存在“ROS”途径和“IP3,cADPR”途径)
(1)由图可知,ABA与ABA受体结合后,可通过ROS、IP3等信号途径激活______上的Ca2+通道,使Ca2+以______方式转运到细胞质基质中。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的增加,促进了K+及Cl-流出细胞,使保卫细胞的渗透压降低,保卫细胞______(填“吸水”或“失水”),气孔关闭。
(2)有人推测,ABA受体有胞内受体和细胞膜上受体两种,为探究ABA受体位置,研究者进行了下列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
实验一
实验二
步骤一
培养叶片下表皮组织
培养叶片下表皮组织
步骤二
向培养液中添加同位素标记的ABA
向保卫细胞内直接注射足以引起气孔关闭的一定浓度ABA
步骤三
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气孔开放程度
实验结果
细胞膜表面放射性明显强于细胞内,气孔关闭
气孔不关闭
(3)据实验一、二推测ABA受体只位于细胞膜上,但有人认为直接注入细胞的ABA可能被降解,导致气孔不关闭。因此设计了两种防降解的“笼化ABA”,光解性“笼化ABA”能在紫外光作用下释放有活性的ABA,非光解性“笼化ABA”则不能。
实验三
Ⅰ组
Ⅱ组
步骤一
培养叶片下表皮组织
步骤二
将i______显微注射入保卫细胞内
将ii______显微注射入保卫细胞内
步骤三
用iii______照射保卫细胞30s
步骤四
检测气孔开放程度
实验结果
气孔关闭
气孔不关闭
综合实验一、二、三结果表明,ABA受体位于______。
【答案】 (1). 细胞膜和液泡膜 (2). 协助扩散(易化扩散) (3). 失水 (4). 放射性的强度位置及气孔是否关闭(开放程度) (5). 光解性“笼化ABA” (6). 非光解性“笼化ABA” (7). 紫外线 (8). 细胞膜上和细胞内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保卫细胞同时存在“ROS”途径和“IP3,cADPR”两个途径,前者ABA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细胞外液和液泡中的钙离子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质基质,同时细胞外液和液泡中的钾离子也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基质中的钾离子、氯离子进入细胞质基质后再通过离子通道运出细胞外。由于以上离子的运输都没有消耗能量且需要通过离子通道,属于协助扩散;后者ABA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通过两个途径(PLC和ABA+R)引起“cADPR,IP3”刺激钙离子从液泡进入细胞质基质,进而引起质子氢通过质子泵运出细胞且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BA与ABA受体结合后,可通过ROS、IP3等信号途径激活细胞膜和液泡膜上的Ca2+通道,使Ca2+以协助扩散方式转运到细胞质基质中。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的增加,促进了K+及Cl-流出细胞,使保卫细胞的渗透压降低,则根据渗透作用原理可知保卫细胞将失水导致气孔关闭。
(2)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判断:实验一的培养液中ABA进行了同位素标记,而实验二的ABA注射到了保卫细胞内,因此实验一的步骤三应该检测放射性的强度位置及气孔是否关闭(开放程度)。通过第三步的检测结果,可以得出实验结果。
(3)实验的自变量是两种“笼化ABA”,一种可以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分解,而另一种则不能,因此实验中的步骤二中两个空格分别是光解性“笼化ABA”、非光解性“笼化ABA”;步骤三中应为用紫外线照射保卫细胞30s。根据实验结果中注射光解性“笼化ABA”的组,气孔关闭,而注射非光解性“笼化ABA”的组气孔不关闭,可说明直接注入细胞的ABA可能被降解,导致气孔不关闭。由实验一和实验二可知,细胞外的ABA可以诱导气孔关闭,所以保卫细胞膜上有ABA受体。由实验三可知,完整的不被分解的ABA可在细胞内诱导气孔关闭。综上所述,在保卫细胞内和细胞膜上均有ABA受体。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题图的分析,弄清楚图中保卫细胞同时存在“ROS”途径和“IP3,cADPR”两个途径的具体过程和相关原理,结合题目给出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一、选择题
1.图为真核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构①②参与组成生物膜系统
B. 结构①的形成与结构③密切相关
C. 所有物质都能自由穿越结构④
D. 组成⑤的主要成分是RNA和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结构①为核糖体,②为内质网,因核糖体没有膜结构,因此不能参与组成生物膜系统,A项错误;结构①为核糖体,结构③为核仁,核仁与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项正确;结构④为核孔,其对进出核孔的物质具有严格调控作用,核孔是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项错误;结构⑤为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项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膜系统的概念
【名师点睛】本题以“真核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膜系统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有关知识点做到准确记忆并系统地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不同的易错点在于:误认为核孔是随时敞开,大小分子都能进出的通道。核孔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通道,而是由多种蛋白质组成的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结构,对进出核孔的物质具有严格调控作用。物质进出细胞核并非都通过核孔。核孔是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而小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是通过跨膜运输实现的,不通过核孔。
2. 下列关于生物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取样计数前培养液应充分摇匀
B.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时,可用澄清的石灰水判断是否有C02的生成
C. 生态瓶内各营养级生物数量要合理搭配,制作完成后要对生态瓶进行密封处理
D. 绿叶的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中,画滤液细线应沿铅笔线迅速重复2﹣3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有关实验方法或试剂使用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取样计数前培养液应充分摇匀,A正确;
B、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时,C0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可用澄清的石灰水判断是否有C02的生成,B正确;
C、生态瓶内各营养级生物数量要合理搭配,制作完成后要对生态瓶进行密封处理,C正确;
D、绿叶的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中,画滤液细线不应连续迅速重复划线而应干后重复划线,D错误.
故选:D.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下列对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作用时,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B. 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应选用洋葱鱗片叶外表皮细胞
C. 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淀粉作为底物同时采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
D.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时,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蔗糖和蔗糖水解产物(葡萄糖和果糖)均不能与碘液作用,即碘液不能鉴定蔗糖是否被水解。
2、含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可用于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3、斐林试剂的使用需要水浴加热。
4、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时,应选择色浅或无色的实验材料。
【详解】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作用时,只能用斐林试剂进行鉴定,不能用碘液检测,因为蔗糖无论水解与否遇碘都不会产生颜色反应,A错误;洋葱鱗片叶外表皮细胞具有大液泡,可选用该细胞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B正确;斐林试剂需要水浴加热,而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因此不能用该试剂进行检测,C错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时,应选择无色或浅色的材料,紫色洋葱的颜色会干扰实验结果的观察,D错误。
故选B。
4.下列实验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纸层析法分离菠菜滤液中的色素时,橙黄色的色素带距离所画滤液细线最远
B. 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并用碘液检测时,60℃处理的试管蓝色最深
C. 用KNO3取代蔗糖处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可观察到细胞先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
D. 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后期的原液计数,则难以数清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渗透实验、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和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等实验,考点较多,主要结合选项进行分析。
【详解】用纸层析法分离菠菜滤液中的色素时,橙黄色的胡萝卜素的色素带距离所画滤液细线最远,A正确;唾液淀粉酶的适宜温度在60℃左右,因此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并用碘液检测时,60℃处理的试管中淀粉被水解的最多,蓝色最浅,B错误;用KNO3取代蔗糖处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由于细胞外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因此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又因为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都可以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导致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所以细胞反过来吸水,又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现象,C正确;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后期的原液计数,由于酵母菌数量太多,所以难以数清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各个实验的原理、选材、方法步骤和结论等,特别是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明确酶的活性越高,淀粉的剩余量越少,则碘液检测颜色越浅。
5. 下列有关细胞的组成物质及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糖类都是由相应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
B. 细胞膜、核糖体膜、原生质层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C. 线粒体内膜和基质中都有与有氧呼吸相关的酶
D. 有中心体的细胞一定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答案】C
【解析】
蛋白质、多糖都是由相应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单糖和二糖不是多聚体,A错误;细胞膜、核膜、原生质层都具有选择透过性,B正确;线粒体内膜和基质中都有与有氧呼吸相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C正确;有中心体的细胞是动物细胞或低等植物细胞,成熟的低等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的组成物质及结构和功能。
6.下列化合物中,最可能含有相同元素的一组是
A. 淀粉和二肽 B. 脂肪酸和脂肪酶
C. 蛋白质和 DNA D. ATP 和核糖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糖类、脂肪酸的元素组成是C、H、O,核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是C、H、O、N等。
【详解】A、淀粉是由C、H、O元素组成,二肽是由C、H、O、N元素组成,错误;
B、脂肪酸是由C、H、O元素组成,而脂肪酶是蛋白质,是由C、N、O、N元素组成,错误;
C、蛋白酶也是蛋白质,主要由C、H、O、N元素组成,DNA由C、H、O、N、P元素组成,错误;
D、ATP和核糖核苷酸是由C、H、O、N、P元素组成,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的元素组成。
7.“退伍军人杆菌”是一类在侵入人体后大部分时间停留在人体细胞内(特别是吞噬细胞--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并繁殖的病原菌.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感染者的免疫力可能下降
B. “退伍军人杆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C. “退伍军人杆菌”细胞的核酸中含有4种五碳糖、4种碱基
D. 病愈者血清中检测到的抗体本质是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阅读题干可知,“退伍军人杆菌”主要在吞噬细胞内进行繁殖,因此会破坏人体的吞噬细胞,由于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感染该病原体的人的免疫功能会下降;
2、“退伍军人杆菌”是原核生物,具有原核生物的特点。
【详解】由题意知,“退伍军人杆菌”感染吞噬细胞,因此感染者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都可能下降,A正确;“退伍军人杆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中含有核糖体,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B正确;“退伍军人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DNA和RNA,因此含有核苷酸是8种,碱基5种,五碳糖是2种,C错误;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D正确。
故选C。
8.如图为生物体内ATP、ADP、AMP相互转化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参与甲过程的反应物有ATP和酶
B. AMP可作为合成核糖核酸的原料
C. 丁过程所需能量可来自化学能和热能
D. 催化乙过程和丙过程的酶是同一种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甲过程表示ATP的水解,则反应物有ATP和水,酶是催化剂,A项错误;AMP是ATP脱掉两个磷酸基团后的产物,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腺嘌呤组成,可以作为合成核糖核酸的原料,B项正确;丁过程是ADP和Pi合成ATP的过程,在光合作用中该过程所需能量来自光能,在呼吸作用中该过程所需能量来自化学能,但都不能利用热能,C项错误;催化乙过程的酶是水解酶,催化丙过程的酶是合成酶,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9.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是生物学研究过程中常采用的技术手段,下面是几个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对其结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小白鼠吸入18O2后呼出的二氧化碳会含有18O,尿液中也会含有少量的H218O,甚至ADP或Pi中也可能含有18O
B. 用含有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营养液培养洋葱的根尖,可以在细胞核和线粒体处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而在核糖体处则检测不到
C. 要得到含32P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
D. 卡尔文通过追踪检测CO2和H2O中标记的O的去向,最终探明了整个卡尔文循环的途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放射性元素的应用。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元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即把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添加到其他物质中去,让它们一起运动、迁移,再用放射性探测仪器进行追踪,就可知道放射性原子通过什么路径,运动到哪里了,是怎样分布的,用同位素置换后的物质,除同位素效应外,其化学性质通常没有发生变化,可参与同类的化学反应。
【详解】小白鼠吸入的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生成H218O,H218O又可以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呼出的二氧化碳会含有18O,同时H218O还可以经肾脏随尿排出,H218O还可以参与ATP水解等,所以ADP或Pi中也可能含有18O,A正确;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是合成DNA的原料,洋葱根尖细胞中的细胞核和线粒体含有DNA,因此在细胞核和线粒体处可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核糖体是由蛋白质和RNA组成的,因此在核糖体处检测不到放射性,B正确;噬菌体为病毒,只能生活在细胞中,所以要得到含32P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C正确;卡尔文通过追踪检测14C标记的二氧化碳,最终探明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这一过程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转移途径,D错误。
故选D。
10.下列有关教材中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将洋葱根尖制成装片后再进行低温处理
B. 用50%的蔗糖溶液处理洋葱表皮细胞,所有的细胞会同时出现明显的质壁分离现象
C. 低倍镜下观察到左下方有需要观察的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若需要放大观察,首先应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D. 鉴定待测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先加NaOH溶液,振荡后再加CuSO4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2、要在高倍镜下观察到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正确的过程是:①使用低倍物镜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动载玻片,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②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移走,换上高倍物镜;③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看清物像为止。
【详解】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先低温处理再制作装片,A错误;不同洋葱表皮细胞,细胞液的浓度不同,故用50%的蔗糖溶液处理洋葱表皮细胞,所有的细胞不会同时出现明显的质壁分离现象,B错误;高倍镜下,视野小,故应该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后,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再换用高倍物镜观察,C错误;鉴定待测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先加NaOH溶液,创造碱性环境,振荡后再加CuSO4溶液,D正确。
故选D。
11. 从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来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基础、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础、生物遗传变异的基础依次是( )
①细胞代谢 ②细胞增殖、分化 ③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改变.
A. ①③② B. ②①③ C. ③①②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基础是细胞代谢,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是细胞增殖、分化,生物遗传变异的基础是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改变,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2. 下列有关细胞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甘油、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渗透作用
B. 红细胞吸收胆固醇与吸收葡萄糖的相同点是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C. 腺细胞合成的酶排出细胞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但不需要载体
D.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易吸收葡萄糖,却难吸收相对分子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原因是木糖的浓度太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甘油、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渗透作用是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的扩散,A错误;红细胞吸收胆固醇的方式为自由扩散,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两者的相同点都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B错误;腺细胞合成的酶排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但不需要载体,C正确;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易吸收葡萄糖,却难吸收相对分子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原因是载体的选择性,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3. 下列对下图曲线a和b“可分别代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分裂间期DNA含量和ATP量
B. 细胞分化程度与全能性表现能力的变化
C. 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渗透吸水能力和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
D. 萌发的植物种子在出土之前有机物种类和干重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分裂间期进行DNA复制,DNA含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在复制过程中虽然要消耗ATP,但ATP含量并没有因此而下降,因为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分解也容易合成,细胞中的ATP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故A错误;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故B正确;质壁分离过程中植物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增大,渗透吸水能力增大,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体体积也逐渐变小,故C正确;植物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不断分解有机物产生小分子物质,所以有机物种类增加,但干重下降,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细胞分化、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呼吸作用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4.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双缩脲试剂需将A液和B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使用
B. 根据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可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C. 制作有丝分裂装片时,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D. 制作生态缸时,需定时加入适量的饵料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C
【解析】
使用双缩脲试剂时,应将加A液,后滴加B液,A错误;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能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根据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B错误;制作有丝分裂装片时,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C正确;生态缸就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能自给自足,所以制作生态缸时,不需定时加入适量的饵料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名师点睛】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蛋白质鉴定、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制作生态缸,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15.下列结构中不能产生CO2的是( )
A. 小麦细胞的细胞质基质 B. 人心肌细胞的线粒体
C. 乳酸菌的细胞质基质 D. 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呼吸的方式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是乳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都释放能量,合成ATP;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乳酸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详解】小麦细胞无氧呼吸可产生酒精和CO2,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不符合题意;人心肌细胞的线粒体基质可进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CO2,B不符合题意;乳酸菌的细胞质基质是无氧呼吸的场所,而其无氧呼吸产物只能产生乳酸,不会产生二氧化碳,C符合题意;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时,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酒精和CO2,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当生物体新陈代谢旺盛和生长迅速时,通常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 )
A. 会升高 B. 会降低
C. 不变化 D. 波动不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低,细胞代谢越微弱,抗逆性越强。
【详解】自由水的相对含量与新陈代谢强度成正相关,即自由水相对含量越高,生物的新陈代谢越旺盛、生长越迅速。所以生物新陈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时,生物体内的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升高。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7. 下列关于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适当的低氧和低温环境有利于水果的保鲜
B. 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C. 光合作用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细胞呼吸中化学能主要转变为ATP中的能量
D. 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提高作物产量
【答案】C
【解析】
要延长水果的储藏时间,除要防止其受菌类污染外,还需降低其呼吸作用,所以低温、低氧、高二氧化碳条件都有利于降低呼吸作用,A正确;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B正确;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主要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错误;在种植温室大棚蔬菜时白天适当增强光照可使光合作用增强,夜间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以减弱植物的呼吸作用,降低有机物的消耗,从而增加了有机物的积累,提高了蔬菜的产量,D正确。
【考点定位】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名师点睛】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植物的呼吸作用受温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光照等几方面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低温可以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少植物体内有机物的消耗;因此菜农在种植温室大棚蔬菜时白天适当增强光照可使光合作用增强,夜间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以减弱植物的呼吸作用,降低有机物的消耗,从而增加了有机物的积累,提高了蔬菜的产量。
18.将红色荧光染料标记的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与绿色荧光染料标记的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细胞融合后,放到37℃的恒温箱中培养40min.其结果和说明的问题是( )
A. 两种荧光点不均匀分布,细胞膜流动性受温度影响
B. 两种荧光点均匀分布,细胞膜流动性不受环境影响
C. 两种荧光点不均匀分布,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D. 两种荧光点均匀分布,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1)原因: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2)表现: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细胞融合、胞吞、胞吐及载体对相应物质的转运等。
(3)影响因素:主要受温度影响,适当温度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升高,膜的流动性增强,但温度超过一定范围,则导致膜的破坏。
【详解】由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是运动的,故实验结果是两种荧光点均匀分布,温度能影响分子运动速率,所以细胞膜流动性受温度影响,A错误;细胞膜的流动性受环境影响,如温度可影响物质分子的运动,B错误;两种荧光点均匀分布,不能体现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C错误;由于温度适宜,将绿色荧光染料标记的小鼠细胞与红色荧光染料标记的人细胞融合后,两种荧光点均匀分布,可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D。
19. 比较植物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正确的是 ( )
A. 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底物,不是无氧呼吸的主要底物
B. CO2是有氧呼吸的产物,不是无氧呼吸的产物
C. 有氧呼吸逐步释放能量,无氧呼吸瞬间释放能量
D. 有氧呼吸产生还原性氢,无氧呼吸过程中也能产生还原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葡萄糖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主要底物,故A错误;葡萄糖经过有氧呼吸可以产生水和二氧化碳,而经过无氧呼吸可以产生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故B错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都是逐步释放出来的,故C错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产生还原氢,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还原氢,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0.动物细胞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溶酶体的酶不作用于正常结构成分的原因是:一方面酶被溶酶体膜包住,另一方是溶酶体内的环境与胞质溶胶的pH不同,溶酶体内PH≤5,而胞质溶胶pH≈7,溶酶体膜上有质子泵维持这种PH的差异,植物细胞内的液泡执行类似的降解功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溶酶体膜为双层膜.能更好地控制溶酶体酶不进入胞质溶胶中
B. 质子穿过溶酶体膜进入溶酶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C. 溶酶体酶适宜的pH近中性,在胞质溶胶中水解被吞噬的物质
D. 植物细胞液渗透压较高的原因是液泡中含有多种水解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溶酶体为单层膜的细胞器,属于生物膜系统,在消化细胞内的物质时要吞噬这些物质,形成具有消化作用的小泡,所以溶酶体执行功能时要发生膜成分的更新。
2、溶酶体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
【详解】溶酶体为单层膜细胞器,A错误;溶酶体的内部为酸性环境(pH≤5),而细胞质基质pH≈7,因此细胞质基质中的H+运入溶酶体是逆浓度梯度的,其方式为主动运输,需消耗能量,B正确;溶酶体酶适宜的pH偏酸性,而胞质溶胶PH值近中性,因此不能在胞质溶胶中水解被吞噬的物质,C错误;液泡中为细胞液,内含多种蛋白质、色素、糖等化合物,不含水解酶,D错误。
故选B。
21.下列各项,利用了细胞呼吸原理的是( )
①低温存放可延长水果保存期②沼气发酵③利用葡萄、粮食和酵母菌制酒④温室大棚适当增加二氧化碳肥料提高光合效率.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氮气浓度等)、水分等,在保持食品时,要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所以水果蔬菜保存需要低温、低氧和一定湿度的环境,而粮食保存需要低温、低氧和干燥的环境。
【详解】①适当降低温度可以降低呼吸酶活性,这样可以降低呼吸速率,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从而延长水果的保存期,属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①正确;②沼气发酵,利用的是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作用,②正确;③利用葡萄、粮食和酵母菌制酒时,利用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而在控制通气的情况下,可利用葡萄、粮食和酵母菌、发酵罐等可以生产各种酒,其利用的是细胞呼吸的原理,③正确;④增加二氧化碳是增加了光合作用的反应物,所以在温室大棚内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会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利用的是光合作用的原理,不是利用细胞呼吸的原理,④错误。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22.下列哪组糖类物质能分别对应( )
①存在于RNA中而不存在于DNA中
②存在于叶绿体中而不存在于线粒体中
③存在于动物细胞中而不存在植物细胞中.
A. 核糖、脱氧核糖、乳糖 B. 脱氧核糖、核糖、乳糖
C. 核糖、葡萄糖、糖原 D. 脱氧核糖、葡萄糖、糖原
【答案】C
【解析】
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所以存在于RNA而不存在于DNA中的糖是核糖;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合成糖类等有机物;葡萄糖只有氧化分解成丙酮酸后才能进入线粒体,故存在于叶绿体而不存在于线粒体的糖类是葡萄糖;糖原和乳糖只存在于动物细胞中,C正确。
23.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科学家是( )
A. 欧文顿 B. 罗伯特森
C. 桑格和尼克森 D. 施旺和施莱登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要点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内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详解】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错误;罗伯特森提出细胞膜的“暗-亮-暗”结构,指出细胞膜是“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构成的,B错误;桑格和尼克森在1972年提出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C正确;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是细胞学说,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者,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4.由n个碱基组成的基因,控制合成由1条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则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为( )
A. na/6 B. na/3-18(n/3-1)
C. an-18(n-1) D. na/6-18(n/6-1)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由n个碱基组成的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最多含氨基酸数目为n/6,所以含一条肽链的蛋白质脱去的水分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n/6-1,则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水的个数×18= n/6×a-18(n/6-1)。
【考点定位】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名师点睛】在基因表达过程中DNA分子中碱基数、mRNA 分子中碱基数、氨基酸数的数量关系是 6:3:1。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量-失去水分子数×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25.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B. 酶通过为反应物供能和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C. 酶在细胞外或生物体外也能发挥催化作用
D. DNA连接酶可连接DNA双链的氢键,使双链延伸
【答案】C
【解析】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为RNA,所以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是 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A 错误;酶只能通过降低反应物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为反应物提供能量,B 错误;酶在细胞外或生物体外也能发挥催化作用,C 正确;DNA 连接酶可以催化五碳糖和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D 错误。
【考点定位】酶
【名师点睛】正确认识酶
1.本质: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2.功能: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来提高反应速率。
3.性质:自身不提供能量,不直接参加反应,反应前后性质和鼠不变,可以反复利用。
4.特性:(1)需要适宜的温度、PH。(2)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高效性,催化效率远远高于外界催化剂。
26. 下列对有关实验结果检测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为研究光合色素的种类和含量,可观察色素分离后滤纸条上色素带的颜色和宽度
B. 为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可使用斐林试剂检测淀粉水解后生成的还原性糖
C. 为比较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产生CO2的多少,可比较澄清石灰水的混浊程度
D. 为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NAA浓度,可比较各组插条基部生根的平均数或平均根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为研究光合色素的种类和含量,可观察色素分离后滤纸条上色素带的颜色和宽度,A正确;斐林试剂在使用时需要水浴加热,因此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B错误;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CO2越多,澄清石灰水越浑浊,因此通过比较澄清石灰水的混浊程度可比较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产生CO2的多少,C正确;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NAA浓度,可比较各组插条基部生根的平均数和平均根长,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教材中的相关实验。
27.在细胞质中与核膜、细胞膜具有结构联系的细胞器是( )
A. 高尔基体 B. 叶绿体 C. 内质网 D. 液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高尔基体与核膜、细胞膜不直接相连,A错误;
B、叶绿体与核膜、细胞膜没有结构联系,B错误;
C、内质网能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将细胞中的各种结构连成一个整体,C正确;
D、液泡与核膜、细胞膜没有结构联系,D错误.
故选:C.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28.通常胃液的pH约为1.4左右,在测定胃蛋白酶活性时,将溶液pH由10降到1.4的过程中,胃蛋白酶的活性将( )
A. 不断上升 B. 没有变化
C. 先升后降 D. 先降后升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胃蛋白酶最适pH是1.4左右,当处在pH为10的溶液中,由于碱性过大而失去活性。因此,将溶液pH由10降到1.4的过程中,胃蛋白酶不再具有活性,所以活性不发生变化。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9.“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叙述有误的是( )
A. 原核生物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较大,物质运输效率较高
B. 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的场所之一,蛋白质含量较外膜高
C. 分泌蛋白合成越旺盛的细胞,其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越快
D. 核孔是某些蛋白质、DNA和RNA等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体积越小,相对表面积越大,物质运输速率越快。
(2)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附着在线粒体内膜上,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3)核孔:核膜上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但核孔也具有选择性。
【详解】原核生物体积较小,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较大,即相对表面积较大,物质运输效率高,A正确;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的场所,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就附着在线粒体内膜上,酶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故线粒体内膜蛋白质含量较外膜高,B正确;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中,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之间以分泌小泡的形式进行相互转换,故分泌蛋白合成越旺盛的细胞,高尔基体膜更新速度越快,C正确;核孔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但DNA不能通过细胞核,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0.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中,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B.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的主要场所
C. 线粒体内膜蛋白质和脂质的比值小于外膜
D.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一定含有叶绿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DNA主要位于细胞核中,是染色体的组成部分,细胞质中的DNA不会构成染色体;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存在于细胞核中。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附着有大量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所需要的酶。
【详解】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存在于细胞核中,A正确;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蛋白质加工的场所是内质网、高尔基体,B错误;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的场所,附着有大量的酶,所以线粒体内膜蛋白质和脂质的比值大于外膜,C错误;人体细胞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A。
31. 关于下列a、b、c、d四种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a和d不具有核膜包被细胞核
B. a和b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C. a、b、c、d都能独立繁殖和代谢
D. a、b、c、d都可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蓝藻是原核生物,水绵和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蓝藻和噬菌体没有核膜,故A正确;蓝藻和水绵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故B正确;病毒不能独立进行代谢,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故C错误;所有生物都能发生基因突变,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病毒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的能力。
32. 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O2 分子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B. 水稻根毛细胞吸收Mg2+需要消耗能量
C. 胰岛素的分泌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D. 葡萄糖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答案】C
【解析】
气体分子、水分子、和脂质小分子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A正确。根细胞吸收离子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胰岛素为分泌蛋白,通过胞吐方式释放,C错。葡萄糖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其他细胞,D正确。
【考点定位】物质进出细胞方式
33. 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叶肉细胞细胞质中消耗的ATP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B. 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C. 细胞内贮存有大量的ATP,保证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
D. 无氧呼吸能产生ATP,但没有[H]的生成过程
【答案】B
【解析】
叶肉细胞细胞质中消耗的ATP来自线粒体,叶绿体中产生的ATP只能用于光合作用暗反应,A错误。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B正确。细胞内不会有大量ATP,因为ATP和ADP处于快速转化,C错误。无氧呼吸能产生ATP,也有[H]的生成,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ATP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ATP有关的5点总结:(1)ATP在生物体内含量少,但转化十分迅速,从而使细胞中的ATP总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不是可逆反应。因为转化过程中所需的酶、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及反应场所都不完全相同,但是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3)ATP的形成需要满足4个条件:2种原料(ADP和Pi)、能量和酶。另外合成ATP的过程中有水生成。(4)ATP并不都是能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转化成有机物中的能量。(5)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主要由ATP直接提供能量。但ATP并非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唯一直接来源,其他核苷的三磷酸酯也可以直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4.发菜的细胞结构与酵母菌最明显的区别是( )
A. 有无核膜 B. 有无细胞壁
C. 有无细胞膜 D. 有无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
发菜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而真核细胞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综上所述,A正确,B、C、D均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准确记忆和理解各生物类群的归属、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结构的异同。
35. 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和较大的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
B. 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除滴管滴加的多余液体,以免污染镜头
C. 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D. 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次观察时细胞没有发生质壁分离,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充满整个细胞,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很小,A错误;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引液体在盖玻片下移动,使植物细胞完全浸在液体中,B错误;黑藻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C错误;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要选择有颜色的材料,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D正确。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
【名师点睛】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第一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正常状态,第二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蔗糖溶液中的质壁分离状态,第三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质壁分离复原状态。
36.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化学元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两种物质都含有C、H、O三种元素
B. 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有C、H、O、N、P、S
C. H1N1病毒的组成元素有C、H、O、N、P等
D. Mn、Mo、B都是组成生物体的微量元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
(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详解】细胞中含量最多的两种物质为水和蛋白质,水中只含有H、O两种元素,A错误;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有C、H、O、N、P、S,B正确;病毒含有蛋白质和核酸,其组成元素有C、H、O、N、P等,C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Mn、Mo、B都是组成生物体的微量元素,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组成细胞的元素的种类、含量及作用,能准确判断各选项的元素是否属于大量元素或微量元素,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37.下列有关蓝藻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具有叶绿体,可以独立完成光合作用
B. DNA分子裸露不形成染色体
C. DNA周围分布着大量核糖体,通过RNA传递遗传信息合成多肽
D. 蓝藻细胞具有与真核细胞结构相似的细胞膜
【答案】A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真核细胞具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其次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不具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具膜结构的细胞器,真核细胞除了核糖体外,还具有具膜结构的细胞器。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核酸,遗传物质都是DNA。
【详解】蓝藻是原核细胞,不具有叶绿体,A错误;蓝藻没有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DNA是裸露的,B正确;蓝藻细胞含有核糖体,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形成肽链,C正确;蓝藻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结构相似的细胞膜,D正确。
故选A。
38.关于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过程中,应将酶与底物分别保温后再混合
B. 0℃左右低温会降低酶活性,一定条件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C. 超过酶的最适温度,酶将因为肽键被破坏而逐渐失活
D. 从生活在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内最可能找到耐高温的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过程中,应将酶与底物分别保温后再混合,以保证实验变量的唯一,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体现了对照实验设计中单一变量的原则,A正确;在0℃左右时酶的活性因低温受到抑制但酶的空间结构没有破坏,待温度恢复到一定值时酶的活性可以恢复,B正确;超过酶的最适温度,酶将因为高温其空间结构被破坏而活性降低直至失活,但高温下肽键并没有被破坏,C错误;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适应温度高的热泉环境,生物体自身温度高,体内酶的最适温度相应就高,在该环境中的生物体内最可能找到耐高温的酶,D正确。
故选C。
39. 从绿色植物自身来说,制约其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因素是( )
①根细胞的呼吸强度
②根细胞内细胞液浓度
③植物体的蒸腾作用
④植物自身的遗传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④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绿色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因此根细胞的呼吸强度是制约其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因素;主动运输还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而遗传物质控制载体蛋白的合成,所以植物自身的遗传性也是制约其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因素。综上分析,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定位】物质的跨膜运输
40. 人体细胞中所含的核酸中,含有A G C T 的核苷酸种类有
A. 8种 B. 7种 C. 5种 D. 4种
【答案】B
【解析】
在人体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A、G、C可参与DNA和RNA的构成,而T只能参与DNA的构成,所以它们构成的核苷酸种类共有7种,B正确、A、C、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核酸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总结不同生物的核酸、核苷酸及碱基的情况
生物类别
核酸
核苷酸
碱基
遗传物质
举例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8
5
DNA
细菌、人等
病毒
只含DNA
4
4
DNA
噬菌体
只含RNA
4
4
RNA
烟草花叶病毒
二、非选择题
41.生物膜系统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结构,在细胞生命活动中作用极为重要。
(1)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葡萄糖不直接能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分解,最可能的原因是线粒体膜上不含有______。
(2)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温度,细胞膜的物质交换速率随之改变。尝试对此现象进行解释(至少说出两点)。______。
(3)科学家研究发现,细胞膜的跨膜蛋白中,有一种与水的跨膜运输有关的水通道蛋白。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细胞膜的结构分析,由于______的原因,水分子自由扩散通过细胞膜时会受到一定的阻碍。
②哺乳动物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能迅速吸水胀破,有人推测这可能与水通道蛋白有关。请设计实验,验证这个推测是正确的。(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______。
【答案】 (1). 葡萄糖分子的载体 (2). 温度影响组成细胞膜的分子的运动从而影响物质交换速率 温度通过影响呼吸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呼吸能量释放,从而影响主动运输 (3). 磷脂双分子层内部具有疏水性 (4). 将甲组红细胞膜中的蛋白质破坏,乙组红细胞不作处理,然后将两组细胞同时置于蒸馏水中,测定两组细胞吸水胀破所需的时间 乙组吸水胀破所需时间短,说明推测正确
【解析】
【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葡萄糖进入细胞无论是协助扩散还是主动运输,均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分子的头部为亲水端,尾部为疏水端,由于磷脂双分子层内部具有疏水性,故水分子自由扩散通过细胞膜时会受到一定的阻碍,此时可通过水通道蛋白快速的跨膜运输。
【详解】(1)葡萄糖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分解,最可能的原因是线粒体膜上不含有运输葡萄糖分子的载体。
(2)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温度,细胞膜的物质交换速率随之改变,其原因可能是:①温度影响组成细胞膜的分子的运动从而影响物质交换速率;②温度通过影响呼吸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呼吸能量释放,从而影响主动运输。
(3)①从细胞膜的结构分析,由于磷脂双分子层内部具有疏水性,因此水分子自由扩散通过细胞膜时会受到一定的阻碍。
②根据题干信息推测,“细胞膜上有水通道蛋白”,因此实验中有水通道蛋白的为对照组,没有水通道蛋白的为实验组,故实验中,将甲组红细胞膜中的蛋白质破坏,乙组红细胞不作处理,然后将两组细胞同时置于蒸馏水中,测定两组细胞吸水涨破所需的时间。若乙组细胞吸水涨破所需时间短,说明乙组细胞吸水迅速,也就说明哺乳动物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能迅速吸水胀破,与水通道蛋白有关。
【点睛】本题通过一些现象的研究,考查了生物膜的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知识网络构建的能力,难度适中。
42.酶活性除了受温度和pH的影响外,一些抑制剂也会降低酶的催化效果。请回答下 列有关问题:
(1)酶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其大小可以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_____的消耗量获得。图l表示抑制酶活性的两个模型,模型A中的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效应;模型B中的抑制剂能改变酶的构型,使酶失去催化活性。研究发现精氨酸能降低酶G的活性,但不知道属于哪种方式。
进行如下实验:在酶G量一定,底物浓度合适,温度和pH值适宜且添加了足量的精氨酸的反应体系中,不断提高底物浓度,观察酶促反应速率的变化,若发现酶促反应速率增大,说明精氨酸降低酶活性的作用方式属于____(填“模型A”或“模型B”).精氨酸与____(填“酶G”或“底物”)存在结构上的相似性。
(2)图2为相同的酶溶液分别在无抑制剂、添加抑制剂A、添加抑制剂B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根据两种模型和曲线图分析,表示没有添加抑制剂的是曲线____(填“甲”或“乙”或“丙”),表示添加了抑制剂A的是曲线____(填“甲”或“乙”或“丙”),在底物浓度相对值大于15时,限制曲线甲所示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
【答案】 (1). 底物(或反应物) (2). 模型A (3). 底物 (4). 甲 (5). 丙 (6). 酶浓度(酶量)
【解析】
【分析】
图1中的竞争性抑制剂和底物争夺酶的同一活性部位,使酶和底物的结合机会减少,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而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通过改变酶的结构,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
【详解】(1)酶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其大小可以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底物(或反应物)的消耗量获得,升高底物浓度后酶和底物的结合机会升高,说明精氨酸降低酶活性的作用方式属模型A,说明精氨酸与底物存在结构的相似性,导致部分酶G与精氨酸结合。
(2)底物浓度较低时,曲线甲的反应速率最高,表示未加入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加入竞争性抑制剂后酶对底物的结合机会降低,但升高底物浓度后酶和底物的结合机会又会升高,其催化反应速率又升高,可知曲线丙是表示加入竞争性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底物浓度相对值大于15后,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酶促反应速率不变,说明此时的限制因素是酶浓度(酶量)。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理解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影响酶活性的机理是解题的关键。
43.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学习了课本实验“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后,想进一步探究在一个小区间内的两个温度t1、t2(t1<Tm<t2)条件下的酶的活性,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取4支试管,编号A、B、C、D,向A、B两试管中各加5mL5%的淀粉溶液,向C、D两试管中各加入2mL淀粉酶溶液,将试管A、C和试管B、D分别置于温度为t1、t2的恒温水浴中保温10min,然后将C、D两试管中的溶液分别加到A、B两试管中,摇匀后继续在各自的恒温水浴中保温10min.请分析回答:
(1)图1中Tm为酶的______.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主要有______(写出两种即可).
(3)利用提供的U形管(已知溶液中的淀粉及其分解产物不能通过U形管底部的半透膜)继续完成探究实验(如图2).
实验步骤:
①从试管A、B中取______的溶液,分别倒入U形管的A、B两侧并标记液面高度;
②一段时间后观察______的变化.
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
①如果______,则温度为t1时淀粉酶的活性强;
②如果______,则温度为t2时淀粉酶的活性强;
③______.
【答案】 (1). 最适温度 (2). 温度 (3). 淀粉溶液的浓度和量、酶的量、PH值 (4). 等量 (5). U形管的A、B两侧液面 (6). A侧液面高于B侧 (7). A侧液面低于B侧 (8). 如果A侧液面高度等于B侧,则温度为t2、t1时淀粉酶的活性一样强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曲线特点可知,温度为Tm时对应的酶活性最大,则Tm是该酶的最适温度。
(2)由题干信息可知本题是探究温度为t1、t2时酶的活性,则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除了温度之外其他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是无关变量,如pH、淀粉溶液的量、淀粉酶的浓度等。
(3)本小题的因变量是淀粉分解的量,因溶液中的淀粉及其分解产物不能通过U形管底部的半透膜,淀粉分解得越多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越大,吸水能力就越强,液面就会随之升高。故实验结果有3种情况:①A侧液面上升,B侧液面下降;②A侧液面下降,B侧液面上升;③A、B两侧液面高度相同。
【详解】(1)分析图示可知:图示1中Tm为酶的最适温度。
(2)实验的自变量是根据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来设定的,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主要有淀粉溶液的浓度和量、酶的量、PH值等。
(3)①由于摩尔浓度大的一侧吸水能力强,液面会高于另一侧,故此渗透装置可以看出U形管的A、B两侧哪边摩尔浓度大。从试管A、B中取等量的溶液,分别倒入U形管的A、B两侧并标记液面高度。
②一段时间后观察U形管的A、B两侧液面的变化。
(4)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
已知溶液中的淀粉及其分解产物不能通过U形管底部的半透膜,由于酶活性强的一组分解淀粉多,导致溶液的摩尔浓度大,吸水能力强,所以该组溶液置于U形管的哪一侧,哪一侧的液面会升高,故实验结果和结论如下:
①如果A侧液面高于B侧,则温度为t1时淀粉酶的活性强;②如果A侧液面低于于B侧,则温度为t2时淀粉酶的活性强;③如果A侧液面高度等于B侧,则温度为t2、t1时淀粉酶的活性一样强。
【点睛】本题考查与酶相关的探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列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44.两个生物兴趣小组分别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请分析作答:
(1)甲兴趣小组想探究的具体问题是:酵母菌是否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产生CO2.现提供若干套(每套均有数个)实验装置,如图Ⅰ(A-D)所示:
①请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装置序号,并按照实验的组装要求排序(装置可重复使用).有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依次是:______;②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还可用______代替.
(2)乙兴趣小组利用图Ⅱ所示装置(橡皮塞上的弯管为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
①如果想得到实验结论,还必须同时设置对照实验,请问对照实验装置(假设该装置编号为Ⅲ)如何设计?______
②请预测与结论相符合的现象,并填写表:
序号
装置中红色液滴的移动现象
结论
装置Ⅱ
装置Ⅲ
1
a向左移动
b ______
只进行有氧呼吸
2
c不移动
d
______
只进行无氧呼吸
3
e ______
f ______
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3)若酵母菌消耗的O2为3mol/L,而释放的CO2为6mol/L,则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______倍.
【答案】 (1). C→A→B (2).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3). 装置Ⅲ除用等量清水代替NaOH溶液外,其他设计与装置Ⅱ相同 (4). 不移动 (5). 向右移动 (6). 向左移动 (7). 向右移动 (8). 3
【解析】
【分析】
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可以将10%的NaOH溶液换成清水,其他设计同该装置。因为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碳,如果Ⅱ向左移动,Ⅲ不动,说明消耗的气体和产生的气体量相等,应只进行有氧呼吸。如果Ⅱ不动说明没有消耗氧气,而Ⅲ右移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碳,应是只进行无氧呼吸。如果Ⅱ向左移动,Ⅲ向右移,说明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详解】(1)①有氧条件需要通入空气,但应先除去CO2以排除空气中的CO2对实验造成的干扰,最后产生的二氧化碳可用澄清石灰水检测,因此实验装置排序应为C→A→B。
②装置B瓶中装入的是澄清石灰水,其作用是检测是否有二氧化碳产生,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还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代替。因二氧化碳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故也可检测二氧化碳的产生。
(2)①Ⅱ中NaOH可吸收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液滴移动的距离表示细胞呼吸消耗氧气的量,据此可判断酵母菌是否进行有氧呼吸;同时还设计实验装置Ⅲ来判断酵母菌是否进行无氧呼吸,即用等量清水代替NaOH溶液外,其他设计与装置Ⅱ相同。
②若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产生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导致装置Ⅱ内气压下降,a液滴左移;由于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体积相等,所以装置Ⅲ中b液滴不动;若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产生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不会引起装置Ⅱ内气压的改变,液滴不动,而装置Ⅲ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液滴d右移;若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则装置Ⅱ释放的二氧化碳被NaOH吸收,而吸收氧气使压强下降,故装置Ⅱ中e液滴左移,而装置Ⅲ由于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都产生二氧化碳,故吸收的氧气量小于释放的二氧化碳,则装置Ⅲ中f液滴右移。
(3)酵母菌消耗的O2为3mol,则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为3mol,消耗葡萄糖的量为0.5mol。因此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为6-3=3mol,消耗葡萄糖的量为1.5mol。故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3倍。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实验设计,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45.气孔是由两个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主要分布在植物叶片表皮。脱落酸(ABA)可通过特定的信号转导途径调节气孔的开放程度,机制如下图。已知细胞质基质中Ca2+的浓度在20〜200μmol/L之间,液泡中及细胞外Ca2+的浓度通常高达lmmol/L.(注:每个保卫细胞同吋存在“ROS”途径和“IP3,cADPR”途径)
(1)由图可知,ABA与ABA受体结合后,可通过ROS、IP3等信号途径激活______上的Ca2+通道,使Ca2+以______方式转运到细胞质基质中。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的增加,促进了K+及Cl-流出细胞,使保卫细胞的渗透压降低,保卫细胞______(填“吸水”或“失水”),气孔关闭。
(2)有人推测,ABA受体有胞内受体和细胞膜上受体两种,为探究ABA受体位置,研究者进行了下列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
实验一
实验二
步骤一
培养叶片下表皮组织
培养叶片下表皮组织
步骤二
向培养液中添加同位素标记的ABA
向保卫细胞内直接注射足以引起气孔关闭的一定浓度ABA
步骤三
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气孔开放程度
实验结果
细胞膜表面放射性明显强于细胞内,气孔关闭
气孔不关闭
(3)据实验一、二推测ABA受体只位于细胞膜上,但有人认为直接注入细胞的ABA可能被降解,导致气孔不关闭。因此设计了两种防降解的“笼化ABA”,光解性“笼化ABA”能在紫外光作用下释放有活性的ABA,非光解性“笼化ABA”则不能。
实验三
Ⅰ组
Ⅱ组
步骤一
培养叶片下表皮组织
步骤二
将i______显微注射入保卫细胞内
将ii______显微注射入保卫细胞内
步骤三
用iii______照射保卫细胞30s
步骤四
检测气孔开放程度
实验结果
气孔关闭
气孔不关闭
综合实验一、二、三结果表明,ABA受体位于______。
【答案】 (1). 细胞膜和液泡膜 (2). 协助扩散(易化扩散) (3). 失水 (4). 放射性的强度位置及气孔是否关闭(开放程度) (5). 光解性“笼化ABA” (6). 非光解性“笼化ABA” (7). 紫外线 (8). 细胞膜上和细胞内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保卫细胞同时存在“ROS”途径和“IP3,cADPR”两个途径,前者ABA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细胞外液和液泡中的钙离子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质基质,同时细胞外液和液泡中的钾离子也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基质中的钾离子、氯离子进入细胞质基质后再通过离子通道运出细胞外。由于以上离子的运输都没有消耗能量且需要通过离子通道,属于协助扩散;后者ABA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通过两个途径(PLC和ABA+R)引起“cADPR,IP3”刺激钙离子从液泡进入细胞质基质,进而引起质子氢通过质子泵运出细胞且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BA与ABA受体结合后,可通过ROS、IP3等信号途径激活细胞膜和液泡膜上的Ca2+通道,使Ca2+以协助扩散方式转运到细胞质基质中。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的增加,促进了K+及Cl-流出细胞,使保卫细胞的渗透压降低,则根据渗透作用原理可知保卫细胞将失水导致气孔关闭。
(2)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判断:实验一的培养液中ABA进行了同位素标记,而实验二的ABA注射到了保卫细胞内,因此实验一的步骤三应该检测放射性的强度位置及气孔是否关闭(开放程度)。通过第三步的检测结果,可以得出实验结果。
(3)实验的自变量是两种“笼化ABA”,一种可以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分解,而另一种则不能,因此实验中的步骤二中两个空格分别是光解性“笼化ABA”、非光解性“笼化ABA”;步骤三中应为用紫外线照射保卫细胞30s。根据实验结果中注射光解性“笼化ABA”的组,气孔关闭,而注射非光解性“笼化ABA”的组气孔不关闭,可说明直接注入细胞的ABA可能被降解,导致气孔不关闭。由实验一和实验二可知,细胞外的ABA可以诱导气孔关闭,所以保卫细胞膜上有ABA受体。由实验三可知,完整的不被分解的ABA可在细胞内诱导气孔关闭。综上所述,在保卫细胞内和细胞膜上均有ABA受体。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题图的分析,弄清楚图中保卫细胞同时存在“ROS”途径和“IP3,cADPR”两个途径的具体过程和相关原理,结合题目给出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