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福建省漳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解析版)
展开
福建省漳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一次月考试题
1.信使RNA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是由下列哪项决定的( )
A. 转运RNA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B. DNA 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C. 核糖体RNA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D. 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据此答题.
【详解】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因此信使RNA中核苷酸的顺序是由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序列决定的.
故选:B.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下图是中心法则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核酸分子的复制都是边解旋边复制 B. 逆转录的原料是四种核糖核苷酸
C. 基因的复制和表达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上述过程的发生场所均为细胞核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心法则的相关知识。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详解】A. 图中核糖核酸分子一般为单链,其复制不需要解旋,A错误;
B. 逆转录的产物是DNA,故原料是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B错误;
C. 基因的复制和表达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
D. 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D错误。
3.下列有关基因表达和生物性状控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都涉及到A与T,G与C的碱基互补配对
B. 人的白化症状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 人体内细胞进行DNA复制和转录时,DNA双链都要解旋,前者需要解旋酶
D. 在胰岛素基因中插入一段外源DNA序列,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2、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其中转录是以DNA分子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细胞核中.据此答题.
【详解】在翻译过程中,没有A与T的碱基互补配对,A错误;人的白化症状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从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方式,B错误;人体内细胞进行DNA复制和转录时,DNA双链都要解旋,DNA复制需要解旋酶,C正确;在胰岛素基因中插入一段外源DNA序列,改变了基因的结构,属于基因突变,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基因与蛋白质、性状的关系,掌握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图表示一个mRNA分子合成多条肽链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⑤从左向右移动合成肽链
B. 合成②③④的过程能生成水
C. 模板①上的碱基有A、T、G、C四种
D. 一种氨基酸仅由一种tRNA转运到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翻译过程,三个核糖体相继结合到一个mRNA分子上,并沿着mRNA移动合成肽链,根据多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沿着mRNA从右向左移动.
【详解】根据多肽链的长度可知,⑤核糖体沿着mRNA从右向左移动,A错误;合成②③④的过程是脱水缩合的过程,会产生水,B正确;模板①是mRNA,其上的碱基有A、U、G、C四种,C错误;一种氨基酸可有多个密码子,每个非终止密码子对应一个tRNA,即一种氨基酸可由多种tRNA转运到⑤,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翻译过程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5.下面关于基因、蛋白质、性状之间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生物体的一切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与环境因素无关
B. 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 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 基因的遗传信息可通过转录和翻译传递到蛋白质得以表达
【答案】A
【解析】
【分析】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基因又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控制生物性状。
【详解】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A错误;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B正确;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C正确;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基因的遗传信息可通过转录和翻译传递到蛋白质得以表达,D正确。
6.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体不可能是单倍体
B. “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
C.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D. 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详解】单倍体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体不可能是单倍体,A正确;“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B错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D正确。
7.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无完整的细胞周期
B. 实验中可用洋葱鳞片叶做材料而不能用大肠杆菌等原核生物替代
C. 实验中把洋葱根尖分别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h,目的是固定细胞的形态
D. 制作装片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4个步骤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选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及分析、实验结果等,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详解】由于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细胞不能正常分裂,所以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无完整的细胞周期,A正确;洋葱鳞片叶细胞是成熟的细胞,无分裂能力,不能作为实验材料,B错误;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细胞的形态,C正确;制作装片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4个步骤,D正确。
8.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不一定都是基因突变
B. 秋水仙素和低温均作用于有丝分裂的后期,从而使得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C. 某植物经X射线处理后未出现新的性状,则没有新基因产生
D. 三倍体西瓜由于细胞中含3个染色体组,无法产生种子,故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详解】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不一定都是基因突变,如突变发生在非基因的区域,则没有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A正确;秋水仙素和低温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作用于有丝分裂的前期,B错误;经X射线处理后未出现新的性状,可能形成新基因,如AA突变成Aa,C错误;三倍体西瓜获得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错误。
【点睛】变异主要分为两类: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主要有3个: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判断是不是可遗传的变异,关键看遗传物质有没有改变,而不是能不能产生子代。
9.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B.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C. 基因决定性状,基因突变后生物的性状一定随之改变
D.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变异产生的根本来源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
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2、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能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和低频性。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详解】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新的基因型,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不能产生新基因,A正确;有丝分裂可以发生基因突变,但不能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基因决定性状,基因突变后生物的性状不一定会改变,如AA突变成Aa,另外密码子还具有简并性,所以基因突变后生物的性状不一定会改变,C错误;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是变异产生的根本来源,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重组及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和意义,明确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但能产生新基因型;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掌握基因突变的类型、特点和意义,明确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
10.下列关于“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为保证调查的有效性,调查的患者应足够多
B. 研究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C. 不选择多基因遗传病调查是因其发病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D. 若所调查的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则可判定该遗传病为显性遗传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要对人群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的遗传病一般选择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选取的样本应该足够大;2、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往往选择单基因遗传病,要选取具有患者的家系进行调查。
【详解】为保证调查的有效性,调查的遗传病一般选择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选取的样本应该足够大,A错误;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在具有患者的家系进行调查,B错误;不选择多基因遗传病调查是因其发病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C正确;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不一定是显性遗传病,要确定其遗传方式,还需绘制系谱图,再根据系谱图进行判断, 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11.通过一定的手段或方法是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在育种上已有广泛的应用,下列关于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基因工程育种是通过直接导入目的基因,使转基因生物获得新性状
B. 秋水仙素在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中都有使用,作用的原理相同
C. 利用X射线能够定向获得优良的变异类型,获得无子西瓜所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D. 杂交育种实现了不同亲本间性状的组合,原理是基因重组,体现在两亲本的受精过程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基因工程育种不能直接导入目的基因,需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然后导入受体细胞,A错误;秋水仙素在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中都有使用,作用原理相同,都是抑制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X射线可能改变基因的结构,但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杂交育种实现了不同亲本间性状的组合,原理是基因重组,体现在两亲本的减数分裂过程中,D错误。
【点睛】1、杂交育种(1)原理:基因重组(2)方法:杂交,连续自交,不断选种。
2、诱变育种(1)原理:基因突变(2)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
3、单倍体育种(1)原理:染色体变异(2)方法: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4、多倍体育种(1)原理:染色体变异(2)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5、基因工程育种(1)原理:基因重组(2)方法:获取目的基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后导入受体细胞。
12.在农作物的育种上,采用的方法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它们的原理依次是 ( )
①基因突变 ②基因互换 ③基因重组 ④染色体变异
A. ③①④④ B. ③①②④
C. ③④①④ D. ④③①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熟练掌握四种育种方法是解题关键: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举例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交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三倍体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抗病植株的育成
【详解】在农作物育种上,杂交育种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基因重组;诱变育种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基因突变;多倍体育种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染色体变异;单倍体育种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染色体变异.
故选:A.
【点睛】育种实际上是对遗传基本规律和变异知识的应用,考试中常以某一作物育种为背景,综合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这部分需要重点理解育种的原理.
13.下列有关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通过杂交育种可获得农作物新品种
B. 诱变育种只适用于对微生物菌株的选育
C. 无子番茄通常是用多倍体育种方式获得
D. 通过基因工程育种无法获得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
育种方法
依据原理
常用方法
优点
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杂交→自交→选育→自交
将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于一个个体上
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
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加速育种进程
单倍体育
染色体变异
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经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
可以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
多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幼苗
器官巨大,提高产量和营养成分
【详解】通过杂交育种实现基因重组,可以获得农作物新品种,A正确;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对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适用,B错误;无子番茄通常是用一定的的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培育而成,其遗传物质没有变化,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C错误;通过基因工程可导入具有抗逆性强的基因,进而可以获得抗逆性强的新品种,D错误。
【点睛】注意:无子番茄和无子西瓜的培育原理的区别,前者是利用一定的的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培育而成,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后者是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培育而成,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14.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高秆抗锈病(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进行育种时,一种方法是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另一种方法是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前一种方法所得的F2中重组类型、纯合子各占5/8、1/4
B. 后一种方法所得到的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2/3
C. 前一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 后一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用高秆抗锈病(DDTT) 水稻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 水稻进行杂交得到F1,F1的基因型为DdTt。
【详解】利用杂交育种方法所得的F2中纯合子占1/4,重组类型,即高秆不抗锈病(D_tt)和矮秆抗锈病(ddT_)占3/8,A错误;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T∶Dt∶dT∶dt=1∶1∶1∶1,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1/4,B错误;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原因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C正确;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减少,D错误。故选C。
【点睛】理解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原理和育种流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如图甲、乙表示两个水稻品种。A、a和B、b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⑦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②过程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B. ③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C. ⑤过程的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
D. ④和⑦都可以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杂交过程;②是连续自交过程;③是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的过程;④是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⑤⑥表示人工诱变过程;⑦表示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⑧表示导入外源基因,属于基因工程育种。
【详解】①→②为杂交育种过程,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③④表示单倍体育种,其中③过程常用花药离体培养法培养获得单倍体个体,B正确;⑤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C正确;④过程用秋水仙素作用于单倍体幼苗,二倍体的单倍体没有萌发的种子;⑦可用秋水仙素作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育种过程与原理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6.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 一旦出现地理隔离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D. 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而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一旦出现生殖隔离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
17.有关生物多样性和共同进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 生物圈内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C. 共同进化指的是生物与无机环境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 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共同进化对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均有利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是按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必然结果。
【详解】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A正确 ; 生物多样性的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其中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B正确;共同进化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C错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是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的,对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均有利,D正确。
1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②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③自然选择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④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 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⑥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A. ①②③④ B. ④⑤⑥
C. ②③④ D. ①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①若物种生存的环境相对稳定,则该物种也会发生进化,因为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随机发生的,所以,即便环境没有改变,也可能会因为突变改变基因频率,另外个体的迁入迁出同样影响基因频率,①错误;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②正确,自然选择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③正确;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是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新物种形成导致物种的多样性出现,④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个体,不是种群,⑤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对不定向的变异起了选择作用,进而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⑥错误。故C正确。
19.澳洲麦维尔角地区的一种壁虎,有一条像叶片一样宽大的尾巴,斑驳的体色像岩石或树干,便于伪装昼伏夜出,主要以小虫子为食,具有修长的身形和四肢,配上巨大的双眼,能很好地适应丛林环境。还有另一种壁虎体背腹扁平,身上排列着立鳞或杂有疣鳞,指、趾端扩展,其下方形成皮肤皱襞,密布腺毛,有粘附能力,可在墙壁、天花板或光滑的平面上迅速爬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麦维尔角地区的所有壁虎一定能够构成一个生物种群
B. 若两种壁虎能够杂交,则表明这两种壁虎没有生殖隔离
C. 这两种壁虎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有的相同,有的不同
D. 两壁虎形态差异是在不同自然选择下不定向进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个群体。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就是一个种群的基因库。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指生物之间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详解】若麦维尔角地区的两种壁虎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则两者不是同一物种,也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种群,A错误;若两种壁虎能够杂交,并且产生的后代是可育的,则表明这两种壁虎是同一个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这两种壁虎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有的相同,有的不同,C正确;两壁虎形态的差异是在不同自然选择下定向进化的结果,D错误;故选C。
20.据调查得知,某小学的学生中基因型比例为XBXB∶XBXb∶XbXb∶XBY∶XbY=44%∶5%∶1%∶43%∶7%,则Xb基因的频率为( )
A. 13.2% B. 14% C. 7% D. 9.3%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总数×100%
【详解】Xb基因的频率为(5%+2×1%+7%)÷(2×44%+2×5%+2×1%+43%+7%)≈9.3%,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易错点:要注意X、Y染色体的特殊性,Y染色体上无B/b基因。
21.下图示意某种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Ⅰ可以运载一种或几种氨基酸
B. 翻译过程中Ⅱ在mRNA上移动
C. Ⅲ中每3个碱基为一个密码子,都能决定一种氨基酸
D. 该过程中密码子、反密码子、氨基酸为一一对应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可知,图中以mRNA为模板合成多肽链的过程,即为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翻译过程,图中III表示mRNA,II表示核糖体,I表示tRNA,IV表示多肽链。
【详解】I表示tRNA,一种tRNA只运载一种氨基酸,A错误;翻译过程中II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mRNA不动,B正确;ⅢmRNA中每3个碱基为一个密码子,除终止密码子都能决定一种氨基酸,C错误;该过程中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故可能多种密码子对应同一种氨基酸,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翻译过程的图解,考查了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等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图中相关过程确定图中标号表示物质;并根据相关过程以及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22.B基因在人肝脏细胞中的表达产物是含100个氨基酸的β-100蛋白,而在人小肠细胞中的表达产物β-48蛋白是由β-100蛋白的前48个氨基酸构成的。研究发现,小肠细胞中B基因转录出的mRNA中某一“CAA”密码子上的C被编辑成了U。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肝脏和小肠细胞中B基因的结构有差异
B. β-100蛋白与β-48蛋白的空间结构相同
C. 组成β-100蛋白和β-48蛋白的化学元素种类一定不同
D. UAA是终止密码子,故推测该CAA是原mRNA的第49位密码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场所是核糖体,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进行翻译过程,直至读取终止密码子。
【详解】肝脏细胞和小肠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含有相同的基因,A错误;含100个氨基酸的B-100蛋白和含48个氨基酸的B-48蛋白的氨基酸的数量不同,空间结构也不同,B错误;组成β-100蛋白和β-48蛋白的化学元素相同,都有C、H、O、N,C错误;小肠细胞中B基因转录出的mRNA中某一CAA密码子上的C被编辑成了U,UAA是终止密码子,导致形成含β-100蛋白的前48个氨基酸序列的β-48蛋白,故推测该CAA是原mRNA的第49位密码子,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中,能结合题干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3.如图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被15N标记)的结构示意图,该基因全部碱基中C占3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解旋酶作用于①、②两处
B. 该基因的一条核苷酸链中(C+G)/(A+T)为3∶2
C. 若①处后的T变为A,则该基因经n次复制后,发生改变的基因占1/4
D. 该基因在含14N的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4N的DNA分子占3/4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①为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的作用部位;②为氢键,是DNA解旋酶的作用部位。根据题意,该基因全部碱基中C占30%,则T%=A%=20%,G%=G%=30%。
【详解】A. 解旋酶作用于②氢键部位,A错误;
B.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DNA分子中T%=A%=20%,C%=G%=30%,则该DNA分子中(C+G)/(A+T)为3∶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基因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C+G)/(A+T)为3∶2,B正确;
C. 若①处后T变为A,由于另一条链没有发生突变,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该基因经n次复制后,发生改变的基因占1/2,C错误;
D. 该基因在含14N的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含14N的DNA分子占100%,D错误。
24.关于如图所示生理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1上的三个相邻碱基叫做密码子
B. 该过程需要mRNA、tRNA、rRNA参与
C. 多个结构1共同完成一条物质2的合成
D. 结构1读取到AUG时,物质2合成终止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物质1是mRNA,是翻译的模板;物质2是多肽,是翻译的产物;结构1是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
【详解】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是密码子,A错误;图示为翻译过程,需要mRNA作为模板、tRNA运输氨基酸、rRNA构成的核糖体为场所,B正确;每个核糖体均分别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多个核糖体可以完成多个相同的肽链的合成,C错误;AUG是起始密码不是终止密码,其决定的氨基酸是甲硫氨酸,所以结构1读取到AUG时,物质2合成不会终止,D错误.
【点睛】本题以翻译过程为载体,考查了翻译的模板、密码子、转运RNA等相关知识,比较抽象,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5.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B. 遗传病的发病由遗传因素决定,与环境因素无关
C. 21三体综合征是由于21号染色体中增加了一小片段
D. 猫叫综合征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检测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可能会患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A错误;遗传病的发病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B错误;21三体综合征是由于21号染色体中增加了一条染色体,C错误;猫叫综合征根据显微观察染色体形态可以看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检测红细胞的形态看出,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实例,掌握各种遗传病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6.某夫妇去医院进行遗传咨询,已知男子患有某种遗传病,其父母和妻子均正常,但妻子的母亲也患有该遗传病。下列推测中错误的是
A. 可以排除该男子患细胞质遗传病和伴Y染色体遗传病的可能性
B. 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病,则男子家族中女性患病风险较高
C. 若男子有一个患同种遗传病的妹妹,则这对夫妇生下患该遗传病的男孩的概率为1/4
D. 可以利用显微镜直接观察该男子的某些细胞装片判断该病是否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该患病男子父母均正常,可推断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细胞质遗传具有母系遗传的特点,伴Y染色体遗传的特点是:传男不传女。因此可以排除该男子患细胞质遗传病和伴Y染色体遗传病的可能性。
【详解】该患病男子的父母都正常,可以排除该男子患细胞质遗传病和伴Y染色体遗传病的可能性,A正确;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病,由于母亲正常,则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的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B错误;若男子有一个患同种遗传病的妹妹,则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该男子的基因型为aa,其妻子的基因型为Aa,因此这对夫妇生下患该遗传病的男孩的概率为1/2×1/2=1/4,C正确;染色体变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因此可以通过观察该男子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装片判断该病是否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正确;故选B。
27.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
B. 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
C. 基因重组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产生新的基因
D. 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变异的相关知识,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可发生在减数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
【详解】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有子西瓜,将该西瓜中的种子再种植后才能得到三倍体无籽西瓜,A错误;由于性状的显隐关系,因此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B正确;基因分离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不能产生新的基因,C错误;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不会发生减数分裂,在该过程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但不能发生基因重组, D错误;故选B。
【点睛】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28. 若“M→N”表示由条件M必会推得结论N,则这种关系可表示为( )
A. M表示遵循基因分离定律,N表示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M表示双链DNA,N表示A+G:T+C等于1
C. M表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父母患病,N表示女儿一定患病
D. M表示伴X隐性遗传母亲患病,N表示儿子不一定患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遵循分离定律,但是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只有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双链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有中生无”的特点;伴X隐性遗传病具有“无中生有、母病子病、父康女康”的特点。
【详解】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多对等位基因,它们都遵循基因分离规律,但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A错误;双链DNA分子中,由于A与T配对,G与C配对,因此A+G=T+C,因此(A+G):(T+C)=1,B正确;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中,若父母都是杂合子Aa,则可能生出正常的女儿aa,C错误;伴X隐性遗传病中,母亲有病,则其儿子一定有病,D错误。
29.用纯种的高秆(D)抗锈病(T)小麦与矮秆(d)易染锈病(t)小麦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高秆抗锈病×矮秆易染锈病F1雄配子幼苗选出符合生产要求品种,下列有关此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的作用原理为染色体变异
B. 过程④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C. 过程③必须经过受精作用
D. 此方法可选出符合生产要求的品种占1/4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高秆抗锈病(DDTT)×矮秆易染锈病(ddtt)→F1(DdTt)→雄配子(DT、Dt、dT、dt )→幼苗(DT、Dt、dT、dt )→纯合的二倍体(DDTT、DDtt、ddTT、ddtt )→矮杆抗锈病(ddTT)。
【详解】过程①是杂交育种,其的作用原理为基因重组,A错误;过程④必须使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单倍体没有种子不能处理萌发的种子,B错误;过程③是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没有经过受精作用,C错误;此方法可选出符合生产要求的品种ddTT占1/4,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将单倍体育种方式的原理识记并理解,属于中档题。
30.下列对甲、乙两个与DNA分子有关的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某动物的精原细胞(染色体数为2N)中全部的DNA分子都为图甲所示,置于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减数分裂后产生4个子细胞,则含有14N的子细胞可能占50%
B. 甲图②处的碱基对缺失导致基因突变,限制性内切酶可作用于①部位,解旋酶作用于③部位
C. 甲图(A+C)/(T+G)比例不能表现DNA分子的特异性,将此DNA放在含15N培养液中复制2代,子代含15N的DNA单链占总链的7/8
D. 乙图的过程可发生在拟核中,还可发生在小麦细胞的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①为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的作用位点;②为碱基对;③为氢键,是解旋酶的作用位点。分析图乙:图丙表示边转录边翻译的过程,其中①②表示DNA分子,③表示mRNA分子,④表示核糖体,⑤表示多肽。
【详解】某动物的精原细胞(染色体数为2N)中全部的DNA分子都为图甲所示,即一条链被15N标记,另一条链被14N标记,然后置于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一次DNA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的两个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标记情况为:一个DNA的两条链均为15N标记,另一个DNA一条链被15N标记,一条链被14N标记,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但姐妹染色体分向哪一极是随机的,故经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子细胞中,含有14N的子细胞可能为2个、3个或4个,A正确;根据分析可知,甲图中①为磷酸二酯键,限制性内切酶可作用于①部位,②为碱基对,②处的碱基对缺失导致基因突变,③为氢键,解旋酶可作用于③部位,B正确;由于DNA分子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不同DNA分子中(A+C)/(T+G)均为1,故甲图(A+C)/(T+G)比例不能表现DNA分子的特异性,把此DNA(15N14N)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2代,子代4个DNA中,3个全是15N,另一个DNA分子中一半是15N,一半是N14,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占总链的7/8,C正确;乙图为边转录边翻译的过程,可发生在原核生物体内,在真核细胞中一般转录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DNA分子复制的特点;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1.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频率,从而加速育种进程
B. 单倍体育种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C. 为了解决三倍体无籽西瓜年年制种的问题,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D. 马铃薯、红薯等用营养器官繁殖的作物只要杂交后代出现所需性状即可留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育种,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频率,大幅度改良生物的性状,从而加速育种进程,A正确;由于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无法形成种子,所以单倍体育种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幼苗,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纯合体,B错误;由于三倍体无籽西瓜不育,所以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从而解决三倍体无籽西瓜年年制种的问题,C正确;马铃薯等用营养器官繁殖属于无性繁殖,无性繁殖能够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因此只要杂交后代出现所需性状即可留种,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所学的相关知识去辨析、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
32.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不含同源染色体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但单倍体可能含有同源染色体
B. 水稻(2N=24)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的是水稻体细胞中13染色体上的遗传信息
C. 杂交育种一般通过杂交、选择、纯合化等手段培育新品种
D. 在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中,通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或萌发种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单倍体概念,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等多个知识点,单倍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含有1-n个染色体组。
【详解】异源二倍体生物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但却是二倍体生物,A错误;水稻是雌雄同株植物,没有性染色体,水稻是二倍体生物,因此水稻基因组计划只需测定12条染色体,B错误;杂交育种一般步骤:杂交→选择→自交纯合化,C正确;在单倍体育种中,先将花药离体培养成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不是处理种子,D错误。故选C。
【点睛】需要注意点:1.用秋水仙素既可处理幼苗,也可处理萌发种子,但在单倍体育种中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不是处理种子;2.含有性染色体的生物,因雌雄个体性染色体基因不同,需要多测量一条,雌雄同株生物不需要额外测定。
3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群落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
B. 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C. 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 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种群间的地理隔离不会阻碍其基因交流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发展。
【详解】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A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的形成说明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故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种群间因为地理隔离而导致其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
故选C。
34.玉米子粒的颜色分为紫色和黄色两种,分别受B和b基因控制。种植基因型为Bb和bb的玉米,两者数量之比是3 :1,若两种类型的玉米繁殖率相同,则在自然状态下,随机交配的下一代中基因型为BB、Bb、bb的个体数量之比为( )
A. 3 :3 :7 B. 61 :2 :1
C. 6 :2 :1 D. 9 :30 :25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玉米子粒的颜色分为紫色和黄色两种,分别受B和b基因控制,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玉米是雌雄异花植物,可以相互传粉。
【详解】种植基因型为Bb和bb的玉米,两者数量之比是3:1,则B的基因频率=3/4×1/2=3/8,b的基因频率为1-3/8=5/8.若两种类型的玉米繁殖率相同,则在自然状态下,随机交配的下一代中基因型为BB、Bb、bb的个体数量之比为3/8×3/8:3/8×5/8×2:5/8×5/8=9:30:25.故选D。
【点睛】注意:在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b)的某性状且遵循遗传平衡定律的群体中,已知三种基因型的比例,计算基因频率时:B的频率=BB的比例+1/2Bb的比例,b的基因频率=bb的比例+1/2Bb的比例。即B频率+b频率=1。
35.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的变异不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和生物进化
B. 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产生了四个基因型分别为AAaXb、aXb、Y、Y的精子,这是由于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都出现了异常
C. 有关害虫的抗药性,随着同种农药的使用,抗药基因的频率会越来越大
D. 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四倍体植株上结的是三倍体无籽西瓜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向细胞两极移动。
2、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形成,使细胞不能进行正常分裂而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可以用于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过程: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由于单倍体是高度不育的,因此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进而获得可育植株。
【详解】可遗传的变异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但不可遗传的变异不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也不会引起生物进化,A正确;四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为AAaXb、aXb、Y、Y,说明在配子中出现了相同基因和等位基因,因此,可以推测:Aa在同一精子中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同源染色体没有发生分离;AA在同一精子中的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复制的基因在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相同染色体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故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B正确;随着同种农药的使用,抗药基因的频率会越来越大,C正确;用二倍体西瓜给三倍体西瓜授粉,三倍体植株上结的是三倍体无籽西瓜,D错误;故选D。
36.下图为蜘蛛的丝腺细胞合成蛛丝蛋白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蛛丝蛋白合成过程中,图1表示的主要是_________和_________过程,图2方框中所示结构可以相当于图1中的_________(填序号);分析图2中应该包含了_________种核苷酸。
(2)图中①上的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后,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是否会随之发生改变?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转录 (2). 翻译 (3). ② (4). 6 (5). 不一定 (6). 一种氨基酸有多个密码子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丝腺细胞合成蛛丝蛋白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其中图1为转录与翻译过程,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场所是核糖体,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进行翻译过程,直至读取终止密码子.图2是转录的摸板链及形成的mRNA片段.
【详解】(1)图示表示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即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图中所示转录与翻译两个阶段.据图可知,图2中含有尿嘧啶U,说明方框中的结构是mRNA,相当于图1中的②,分析图2中应该包含了6种核苷酸,3种核糖核苷酸和3种脱氧核苷酸.
(2)由于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个密码子,因此中①上的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后,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不一定发生改变.
【点睛】本题结合丝腺细胞合成蛛丝蛋白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产生、条件及产物,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或物质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7.现有一对青年男女(下图中Ⅲ-2与Ⅲ-4),在登记结婚前进行遗传咨询。经了解,双方家庭遗传系谱图如下,其中甲遗传病相关基因为A、a,乙遗传病相关基因为B、b。
(1)从上述系谱图判断,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
(2)若Ⅲ-1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继续分析下列问题。
① I-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Ⅲ-5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
② 受传统观念影响,Ⅲ-2和Ⅲ-4婚后想生男孩,则他们生出正常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3)Ⅲ-3和Ⅲ-4为同卵双胞胎,其表现型存在部分差异,除却环境影响,导致性状差异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3). AaXbY (4). aaXBXB或aaXBXb (5). 5/24 (6). 基因突变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由于Ⅱ-2和Ⅲ-5都是患甲病的女性,而其父母均不患甲病,说明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乙病患者都是男性,且Ⅲ-6患乙病而其父母均不患乙病,所以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若Ⅲ-1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而Ⅱ-1患乙病,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①I-1只患乙病,而其女儿患甲病,所以I-1的基因型为AaXbY,Ⅲ-5只患甲病,但不知Ⅱ-4的基因型,所以Ⅲ-5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 ②由于Ⅱ-1患乙病,Ⅱ-2患甲病,所以Ⅲ-2的基因型为AaXBXb。由于Ⅲ-5患甲病,所以Ⅲ-4的基因型为 1 /3 AAXBY、 2 /3 AaXBY.因此,他们生出正常男孩的概率为(1- 2 /3 × 1 /4 )× 1 /4 = 5 /24。
(3)Ⅲ-3和Ⅲ-4为同卵双胞胎,其表现型存在部分差异,除却环境影响,导致性状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基因突变。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遗传定律的应用和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人类遗传病遗传规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学生析题解题的能力。本题是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先分析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类型,写出相关基因型,再根据基因型进行概率计算。
38.变异原理在植物育种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图是用高杆抗病和矮杆不抗病小麦培育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几种育种过程。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培育出的矮杆抗病新品种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
(2)育种方法①称为__________,育种原理是__________。与方法②相比,该育种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
(3)育种方法③的原理具备的特点有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
(4)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类型,令其自交,则自交子一代所有个体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__________,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__________(是/否)发生了进化。
【答案】 (1). ddTT (2). 单倍体育种 (3).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 (4).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5). 普遍性、不定向性、随机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 (6). 55% (7). 70% (8). 是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的分离定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掌握情况。
【详解】(1)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培育出的矮杆抗病新品种的基因型是ddTT。
(2) 育种方法①采用了花药离体培养和用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措施,因此该育种方法称为单倍体育种,其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方法②为杂交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 育种方法③采用了射线处理,为诱变育种。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备的特点有:普遍性、不定向性、随机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
(4) 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则Aa的个体为1—20%—50%=30%,A的基因频率=20%+1/2×30%=35%。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类型,则AA占2/5,Aa占3/5。令保留的显性性状类型自交,则自交子一代所有个体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5AA+3/5×1/4AA=11/20=55%,Aa的个体占3/5×1/2Aa=3/10=30%,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55%+1/2×30%=70%。综上分析,没有经过人工选择之前,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35%,经过人工选择之后,自交子一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70%,说明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点睛】此题不能得出正确答案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几种常见的育种方法、过程、原理不清楚,对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如1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它的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记忆不准确;二是不能通过识图得到有效信息。
39.如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____________,外因是_________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迁到乙岛的B物种可能会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遗传变异 (2). 甲、乙两岛环境不同且有地理隔离 (3).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4). 已形成生殖隔离 (5). 形成新的物种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甲岛和和乙岛存在地理隔离,使两个A种群的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变化,达到生殖隔离后出现不同的物种B、C;因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再加上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所以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能与C物种自由交配,故B可能会形成新物种D。
【详解】(1)物种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环境不同以及地理隔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B物种与C物种间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已形成生殖隔离;由于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再加上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所以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能与C物种自由交配,可能会形成新物种。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通过图形分析了解生物进化的一般过程是通过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进而产生新物种。
第一次月考试题
1.信使RNA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是由下列哪项决定的( )
A. 转运RNA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B. DNA 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C. 核糖体RNA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D. 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据此答题.
【详解】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因此信使RNA中核苷酸的顺序是由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序列决定的.
故选:B.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下图是中心法则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核酸分子的复制都是边解旋边复制 B. 逆转录的原料是四种核糖核苷酸
C. 基因的复制和表达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上述过程的发生场所均为细胞核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心法则的相关知识。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详解】A. 图中核糖核酸分子一般为单链,其复制不需要解旋,A错误;
B. 逆转录的产物是DNA,故原料是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B错误;
C. 基因的复制和表达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
D. 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D错误。
3.下列有关基因表达和生物性状控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都涉及到A与T,G与C的碱基互补配对
B. 人的白化症状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 人体内细胞进行DNA复制和转录时,DNA双链都要解旋,前者需要解旋酶
D. 在胰岛素基因中插入一段外源DNA序列,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2、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其中转录是以DNA分子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细胞核中.据此答题.
【详解】在翻译过程中,没有A与T的碱基互补配对,A错误;人的白化症状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从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方式,B错误;人体内细胞进行DNA复制和转录时,DNA双链都要解旋,DNA复制需要解旋酶,C正确;在胰岛素基因中插入一段外源DNA序列,改变了基因的结构,属于基因突变,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基因与蛋白质、性状的关系,掌握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图表示一个mRNA分子合成多条肽链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⑤从左向右移动合成肽链
B. 合成②③④的过程能生成水
C. 模板①上的碱基有A、T、G、C四种
D. 一种氨基酸仅由一种tRNA转运到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翻译过程,三个核糖体相继结合到一个mRNA分子上,并沿着mRNA移动合成肽链,根据多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沿着mRNA从右向左移动.
【详解】根据多肽链的长度可知,⑤核糖体沿着mRNA从右向左移动,A错误;合成②③④的过程是脱水缩合的过程,会产生水,B正确;模板①是mRNA,其上的碱基有A、U、G、C四种,C错误;一种氨基酸可有多个密码子,每个非终止密码子对应一个tRNA,即一种氨基酸可由多种tRNA转运到⑤,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翻译过程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5.下面关于基因、蛋白质、性状之间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生物体的一切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与环境因素无关
B. 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 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 基因的遗传信息可通过转录和翻译传递到蛋白质得以表达
【答案】A
【解析】
【分析】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基因又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控制生物性状。
【详解】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A错误;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B正确;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C正确;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基因的遗传信息可通过转录和翻译传递到蛋白质得以表达,D正确。
6.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体不可能是单倍体
B. “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
C.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D. 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详解】单倍体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体不可能是单倍体,A正确;“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B错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D正确。
7.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无完整的细胞周期
B. 实验中可用洋葱鳞片叶做材料而不能用大肠杆菌等原核生物替代
C. 实验中把洋葱根尖分别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h,目的是固定细胞的形态
D. 制作装片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4个步骤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选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及分析、实验结果等,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详解】由于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细胞不能正常分裂,所以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无完整的细胞周期,A正确;洋葱鳞片叶细胞是成熟的细胞,无分裂能力,不能作为实验材料,B错误;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细胞的形态,C正确;制作装片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4个步骤,D正确。
8.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不一定都是基因突变
B. 秋水仙素和低温均作用于有丝分裂的后期,从而使得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C. 某植物经X射线处理后未出现新的性状,则没有新基因产生
D. 三倍体西瓜由于细胞中含3个染色体组,无法产生种子,故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详解】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不一定都是基因突变,如突变发生在非基因的区域,则没有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A正确;秋水仙素和低温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作用于有丝分裂的前期,B错误;经X射线处理后未出现新的性状,可能形成新基因,如AA突变成Aa,C错误;三倍体西瓜获得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错误。
【点睛】变异主要分为两类: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主要有3个: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判断是不是可遗传的变异,关键看遗传物质有没有改变,而不是能不能产生子代。
9.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B.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C. 基因决定性状,基因突变后生物的性状一定随之改变
D.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变异产生的根本来源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
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2、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能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和低频性。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详解】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新的基因型,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不能产生新基因,A正确;有丝分裂可以发生基因突变,但不能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基因决定性状,基因突变后生物的性状不一定会改变,如AA突变成Aa,另外密码子还具有简并性,所以基因突变后生物的性状不一定会改变,C错误;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是变异产生的根本来源,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重组及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和意义,明确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但能产生新基因型;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掌握基因突变的类型、特点和意义,明确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
10.下列关于“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为保证调查的有效性,调查的患者应足够多
B. 研究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C. 不选择多基因遗传病调查是因其发病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D. 若所调查的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则可判定该遗传病为显性遗传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要对人群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的遗传病一般选择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选取的样本应该足够大;2、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往往选择单基因遗传病,要选取具有患者的家系进行调查。
【详解】为保证调查的有效性,调查的遗传病一般选择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选取的样本应该足够大,A错误;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在具有患者的家系进行调查,B错误;不选择多基因遗传病调查是因其发病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C正确;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不一定是显性遗传病,要确定其遗传方式,还需绘制系谱图,再根据系谱图进行判断, 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11.通过一定的手段或方法是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在育种上已有广泛的应用,下列关于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基因工程育种是通过直接导入目的基因,使转基因生物获得新性状
B. 秋水仙素在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中都有使用,作用的原理相同
C. 利用X射线能够定向获得优良的变异类型,获得无子西瓜所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D. 杂交育种实现了不同亲本间性状的组合,原理是基因重组,体现在两亲本的受精过程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基因工程育种不能直接导入目的基因,需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然后导入受体细胞,A错误;秋水仙素在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中都有使用,作用原理相同,都是抑制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X射线可能改变基因的结构,但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杂交育种实现了不同亲本间性状的组合,原理是基因重组,体现在两亲本的减数分裂过程中,D错误。
【点睛】1、杂交育种(1)原理:基因重组(2)方法:杂交,连续自交,不断选种。
2、诱变育种(1)原理:基因突变(2)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
3、单倍体育种(1)原理:染色体变异(2)方法: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4、多倍体育种(1)原理:染色体变异(2)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5、基因工程育种(1)原理:基因重组(2)方法:获取目的基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后导入受体细胞。
12.在农作物的育种上,采用的方法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它们的原理依次是 ( )
①基因突变 ②基因互换 ③基因重组 ④染色体变异
A. ③①④④ B. ③①②④
C. ③④①④ D. ④③①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熟练掌握四种育种方法是解题关键: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举例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交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三倍体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抗病植株的育成
【详解】在农作物育种上,杂交育种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基因重组;诱变育种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基因突变;多倍体育种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染色体变异;单倍体育种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染色体变异.
故选:A.
【点睛】育种实际上是对遗传基本规律和变异知识的应用,考试中常以某一作物育种为背景,综合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这部分需要重点理解育种的原理.
13.下列有关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通过杂交育种可获得农作物新品种
B. 诱变育种只适用于对微生物菌株的选育
C. 无子番茄通常是用多倍体育种方式获得
D. 通过基因工程育种无法获得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
育种方法
依据原理
常用方法
优点
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杂交→自交→选育→自交
将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于一个个体上
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
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加速育种进程
单倍体育
染色体变异
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经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
可以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
多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幼苗
器官巨大,提高产量和营养成分
【详解】通过杂交育种实现基因重组,可以获得农作物新品种,A正确;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对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适用,B错误;无子番茄通常是用一定的的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培育而成,其遗传物质没有变化,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C错误;通过基因工程可导入具有抗逆性强的基因,进而可以获得抗逆性强的新品种,D错误。
【点睛】注意:无子番茄和无子西瓜的培育原理的区别,前者是利用一定的的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培育而成,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后者是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培育而成,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14.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高秆抗锈病(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进行育种时,一种方法是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另一种方法是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前一种方法所得的F2中重组类型、纯合子各占5/8、1/4
B. 后一种方法所得到的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2/3
C. 前一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 后一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用高秆抗锈病(DDTT) 水稻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 水稻进行杂交得到F1,F1的基因型为DdTt。
【详解】利用杂交育种方法所得的F2中纯合子占1/4,重组类型,即高秆不抗锈病(D_tt)和矮秆抗锈病(ddT_)占3/8,A错误;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T∶Dt∶dT∶dt=1∶1∶1∶1,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1/4,B错误;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原因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C正确;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减少,D错误。故选C。
【点睛】理解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原理和育种流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如图甲、乙表示两个水稻品种。A、a和B、b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⑦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②过程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B. ③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C. ⑤过程的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
D. ④和⑦都可以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杂交过程;②是连续自交过程;③是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的过程;④是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⑤⑥表示人工诱变过程;⑦表示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⑧表示导入外源基因,属于基因工程育种。
【详解】①→②为杂交育种过程,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③④表示单倍体育种,其中③过程常用花药离体培养法培养获得单倍体个体,B正确;⑤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C正确;④过程用秋水仙素作用于单倍体幼苗,二倍体的单倍体没有萌发的种子;⑦可用秋水仙素作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育种过程与原理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6.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 一旦出现地理隔离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D. 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而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一旦出现生殖隔离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
17.有关生物多样性和共同进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 生物圈内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C. 共同进化指的是生物与无机环境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 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共同进化对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均有利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是按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必然结果。
【详解】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A正确 ; 生物多样性的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其中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B正确;共同进化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C错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是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的,对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均有利,D正确。
1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②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③自然选择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④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 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⑥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A. ①②③④ B. ④⑤⑥
C. ②③④ D. ①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①若物种生存的环境相对稳定,则该物种也会发生进化,因为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随机发生的,所以,即便环境没有改变,也可能会因为突变改变基因频率,另外个体的迁入迁出同样影响基因频率,①错误;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②正确,自然选择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③正确;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是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新物种形成导致物种的多样性出现,④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个体,不是种群,⑤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对不定向的变异起了选择作用,进而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⑥错误。故C正确。
19.澳洲麦维尔角地区的一种壁虎,有一条像叶片一样宽大的尾巴,斑驳的体色像岩石或树干,便于伪装昼伏夜出,主要以小虫子为食,具有修长的身形和四肢,配上巨大的双眼,能很好地适应丛林环境。还有另一种壁虎体背腹扁平,身上排列着立鳞或杂有疣鳞,指、趾端扩展,其下方形成皮肤皱襞,密布腺毛,有粘附能力,可在墙壁、天花板或光滑的平面上迅速爬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麦维尔角地区的所有壁虎一定能够构成一个生物种群
B. 若两种壁虎能够杂交,则表明这两种壁虎没有生殖隔离
C. 这两种壁虎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有的相同,有的不同
D. 两壁虎形态差异是在不同自然选择下不定向进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个群体。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就是一个种群的基因库。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指生物之间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详解】若麦维尔角地区的两种壁虎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则两者不是同一物种,也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种群,A错误;若两种壁虎能够杂交,并且产生的后代是可育的,则表明这两种壁虎是同一个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这两种壁虎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有的相同,有的不同,C正确;两壁虎形态的差异是在不同自然选择下定向进化的结果,D错误;故选C。
20.据调查得知,某小学的学生中基因型比例为XBXB∶XBXb∶XbXb∶XBY∶XbY=44%∶5%∶1%∶43%∶7%,则Xb基因的频率为( )
A. 13.2% B. 14% C. 7% D. 9.3%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总数×100%
【详解】Xb基因的频率为(5%+2×1%+7%)÷(2×44%+2×5%+2×1%+43%+7%)≈9.3%,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易错点:要注意X、Y染色体的特殊性,Y染色体上无B/b基因。
21.下图示意某种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Ⅰ可以运载一种或几种氨基酸
B. 翻译过程中Ⅱ在mRNA上移动
C. Ⅲ中每3个碱基为一个密码子,都能决定一种氨基酸
D. 该过程中密码子、反密码子、氨基酸为一一对应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可知,图中以mRNA为模板合成多肽链的过程,即为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翻译过程,图中III表示mRNA,II表示核糖体,I表示tRNA,IV表示多肽链。
【详解】I表示tRNA,一种tRNA只运载一种氨基酸,A错误;翻译过程中II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mRNA不动,B正确;ⅢmRNA中每3个碱基为一个密码子,除终止密码子都能决定一种氨基酸,C错误;该过程中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故可能多种密码子对应同一种氨基酸,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翻译过程的图解,考查了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等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图中相关过程确定图中标号表示物质;并根据相关过程以及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22.B基因在人肝脏细胞中的表达产物是含100个氨基酸的β-100蛋白,而在人小肠细胞中的表达产物β-48蛋白是由β-100蛋白的前48个氨基酸构成的。研究发现,小肠细胞中B基因转录出的mRNA中某一“CAA”密码子上的C被编辑成了U。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肝脏和小肠细胞中B基因的结构有差异
B. β-100蛋白与β-48蛋白的空间结构相同
C. 组成β-100蛋白和β-48蛋白的化学元素种类一定不同
D. UAA是终止密码子,故推测该CAA是原mRNA的第49位密码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场所是核糖体,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进行翻译过程,直至读取终止密码子。
【详解】肝脏细胞和小肠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含有相同的基因,A错误;含100个氨基酸的B-100蛋白和含48个氨基酸的B-48蛋白的氨基酸的数量不同,空间结构也不同,B错误;组成β-100蛋白和β-48蛋白的化学元素相同,都有C、H、O、N,C错误;小肠细胞中B基因转录出的mRNA中某一CAA密码子上的C被编辑成了U,UAA是终止密码子,导致形成含β-100蛋白的前48个氨基酸序列的β-48蛋白,故推测该CAA是原mRNA的第49位密码子,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中,能结合题干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3.如图为真核细胞内某基因(被15N标记)的结构示意图,该基因全部碱基中C占3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解旋酶作用于①、②两处
B. 该基因的一条核苷酸链中(C+G)/(A+T)为3∶2
C. 若①处后的T变为A,则该基因经n次复制后,发生改变的基因占1/4
D. 该基因在含14N的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4N的DNA分子占3/4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①为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的作用部位;②为氢键,是DNA解旋酶的作用部位。根据题意,该基因全部碱基中C占30%,则T%=A%=20%,G%=G%=30%。
【详解】A. 解旋酶作用于②氢键部位,A错误;
B.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DNA分子中T%=A%=20%,C%=G%=30%,则该DNA分子中(C+G)/(A+T)为3∶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基因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C+G)/(A+T)为3∶2,B正确;
C. 若①处后T变为A,由于另一条链没有发生突变,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该基因经n次复制后,发生改变的基因占1/2,C错误;
D. 该基因在含14N的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含14N的DNA分子占100%,D错误。
24.关于如图所示生理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1上的三个相邻碱基叫做密码子
B. 该过程需要mRNA、tRNA、rRNA参与
C. 多个结构1共同完成一条物质2的合成
D. 结构1读取到AUG时,物质2合成终止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物质1是mRNA,是翻译的模板;物质2是多肽,是翻译的产物;结构1是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
【详解】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是密码子,A错误;图示为翻译过程,需要mRNA作为模板、tRNA运输氨基酸、rRNA构成的核糖体为场所,B正确;每个核糖体均分别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多个核糖体可以完成多个相同的肽链的合成,C错误;AUG是起始密码不是终止密码,其决定的氨基酸是甲硫氨酸,所以结构1读取到AUG时,物质2合成不会终止,D错误.
【点睛】本题以翻译过程为载体,考查了翻译的模板、密码子、转运RNA等相关知识,比较抽象,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5.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B. 遗传病的发病由遗传因素决定,与环境因素无关
C. 21三体综合征是由于21号染色体中增加了一小片段
D. 猫叫综合征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检测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可能会患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A错误;遗传病的发病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B错误;21三体综合征是由于21号染色体中增加了一条染色体,C错误;猫叫综合征根据显微观察染色体形态可以看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检测红细胞的形态看出,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实例,掌握各种遗传病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6.某夫妇去医院进行遗传咨询,已知男子患有某种遗传病,其父母和妻子均正常,但妻子的母亲也患有该遗传病。下列推测中错误的是
A. 可以排除该男子患细胞质遗传病和伴Y染色体遗传病的可能性
B. 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病,则男子家族中女性患病风险较高
C. 若男子有一个患同种遗传病的妹妹,则这对夫妇生下患该遗传病的男孩的概率为1/4
D. 可以利用显微镜直接观察该男子的某些细胞装片判断该病是否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该患病男子父母均正常,可推断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细胞质遗传具有母系遗传的特点,伴Y染色体遗传的特点是:传男不传女。因此可以排除该男子患细胞质遗传病和伴Y染色体遗传病的可能性。
【详解】该患病男子的父母都正常,可以排除该男子患细胞质遗传病和伴Y染色体遗传病的可能性,A正确;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病,由于母亲正常,则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的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B错误;若男子有一个患同种遗传病的妹妹,则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该男子的基因型为aa,其妻子的基因型为Aa,因此这对夫妇生下患该遗传病的男孩的概率为1/2×1/2=1/4,C正确;染色体变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因此可以通过观察该男子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装片判断该病是否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正确;故选B。
27.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
B. 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
C. 基因重组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产生新的基因
D. 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变异的相关知识,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可发生在减数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
【详解】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有子西瓜,将该西瓜中的种子再种植后才能得到三倍体无籽西瓜,A错误;由于性状的显隐关系,因此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B正确;基因分离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不能产生新的基因,C错误;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不会发生减数分裂,在该过程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但不能发生基因重组, D错误;故选B。
【点睛】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28. 若“M→N”表示由条件M必会推得结论N,则这种关系可表示为( )
A. M表示遵循基因分离定律,N表示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M表示双链DNA,N表示A+G:T+C等于1
C. M表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父母患病,N表示女儿一定患病
D. M表示伴X隐性遗传母亲患病,N表示儿子不一定患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遵循分离定律,但是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只有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双链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有中生无”的特点;伴X隐性遗传病具有“无中生有、母病子病、父康女康”的特点。
【详解】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多对等位基因,它们都遵循基因分离规律,但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A错误;双链DNA分子中,由于A与T配对,G与C配对,因此A+G=T+C,因此(A+G):(T+C)=1,B正确;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中,若父母都是杂合子Aa,则可能生出正常的女儿aa,C错误;伴X隐性遗传病中,母亲有病,则其儿子一定有病,D错误。
29.用纯种的高秆(D)抗锈病(T)小麦与矮秆(d)易染锈病(t)小麦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高秆抗锈病×矮秆易染锈病F1雄配子幼苗选出符合生产要求品种,下列有关此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的作用原理为染色体变异
B. 过程④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C. 过程③必须经过受精作用
D. 此方法可选出符合生产要求的品种占1/4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高秆抗锈病(DDTT)×矮秆易染锈病(ddtt)→F1(DdTt)→雄配子(DT、Dt、dT、dt )→幼苗(DT、Dt、dT、dt )→纯合的二倍体(DDTT、DDtt、ddTT、ddtt )→矮杆抗锈病(ddTT)。
【详解】过程①是杂交育种,其的作用原理为基因重组,A错误;过程④必须使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单倍体没有种子不能处理萌发的种子,B错误;过程③是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没有经过受精作用,C错误;此方法可选出符合生产要求的品种ddTT占1/4,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将单倍体育种方式的原理识记并理解,属于中档题。
30.下列对甲、乙两个与DNA分子有关的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某动物的精原细胞(染色体数为2N)中全部的DNA分子都为图甲所示,置于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减数分裂后产生4个子细胞,则含有14N的子细胞可能占50%
B. 甲图②处的碱基对缺失导致基因突变,限制性内切酶可作用于①部位,解旋酶作用于③部位
C. 甲图(A+C)/(T+G)比例不能表现DNA分子的特异性,将此DNA放在含15N培养液中复制2代,子代含15N的DNA单链占总链的7/8
D. 乙图的过程可发生在拟核中,还可发生在小麦细胞的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①为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的作用位点;②为碱基对;③为氢键,是解旋酶的作用位点。分析图乙:图丙表示边转录边翻译的过程,其中①②表示DNA分子,③表示mRNA分子,④表示核糖体,⑤表示多肽。
【详解】某动物的精原细胞(染色体数为2N)中全部的DNA分子都为图甲所示,即一条链被15N标记,另一条链被14N标记,然后置于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一次DNA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的两个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标记情况为:一个DNA的两条链均为15N标记,另一个DNA一条链被15N标记,一条链被14N标记,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但姐妹染色体分向哪一极是随机的,故经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子细胞中,含有14N的子细胞可能为2个、3个或4个,A正确;根据分析可知,甲图中①为磷酸二酯键,限制性内切酶可作用于①部位,②为碱基对,②处的碱基对缺失导致基因突变,③为氢键,解旋酶可作用于③部位,B正确;由于DNA分子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不同DNA分子中(A+C)/(T+G)均为1,故甲图(A+C)/(T+G)比例不能表现DNA分子的特异性,把此DNA(15N14N)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2代,子代4个DNA中,3个全是15N,另一个DNA分子中一半是15N,一半是N14,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占总链的7/8,C正确;乙图为边转录边翻译的过程,可发生在原核生物体内,在真核细胞中一般转录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DNA分子复制的特点;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1.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频率,从而加速育种进程
B. 单倍体育种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C. 为了解决三倍体无籽西瓜年年制种的问题,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D. 马铃薯、红薯等用营养器官繁殖的作物只要杂交后代出现所需性状即可留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育种,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频率,大幅度改良生物的性状,从而加速育种进程,A正确;由于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无法形成种子,所以单倍体育种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幼苗,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纯合体,B错误;由于三倍体无籽西瓜不育,所以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从而解决三倍体无籽西瓜年年制种的问题,C正确;马铃薯等用营养器官繁殖属于无性繁殖,无性繁殖能够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因此只要杂交后代出现所需性状即可留种,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所学的相关知识去辨析、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
32.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不含同源染色体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但单倍体可能含有同源染色体
B. 水稻(2N=24)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的是水稻体细胞中13染色体上的遗传信息
C. 杂交育种一般通过杂交、选择、纯合化等手段培育新品种
D. 在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中,通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或萌发种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单倍体概念,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等多个知识点,单倍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含有1-n个染色体组。
【详解】异源二倍体生物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但却是二倍体生物,A错误;水稻是雌雄同株植物,没有性染色体,水稻是二倍体生物,因此水稻基因组计划只需测定12条染色体,B错误;杂交育种一般步骤:杂交→选择→自交纯合化,C正确;在单倍体育种中,先将花药离体培养成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不是处理种子,D错误。故选C。
【点睛】需要注意点:1.用秋水仙素既可处理幼苗,也可处理萌发种子,但在单倍体育种中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不是处理种子;2.含有性染色体的生物,因雌雄个体性染色体基因不同,需要多测量一条,雌雄同株生物不需要额外测定。
3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群落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
B. 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C. 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 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种群间的地理隔离不会阻碍其基因交流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发展。
【详解】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A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的形成说明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故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种群间因为地理隔离而导致其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
故选C。
34.玉米子粒的颜色分为紫色和黄色两种,分别受B和b基因控制。种植基因型为Bb和bb的玉米,两者数量之比是3 :1,若两种类型的玉米繁殖率相同,则在自然状态下,随机交配的下一代中基因型为BB、Bb、bb的个体数量之比为( )
A. 3 :3 :7 B. 61 :2 :1
C. 6 :2 :1 D. 9 :30 :25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玉米子粒的颜色分为紫色和黄色两种,分别受B和b基因控制,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玉米是雌雄异花植物,可以相互传粉。
【详解】种植基因型为Bb和bb的玉米,两者数量之比是3:1,则B的基因频率=3/4×1/2=3/8,b的基因频率为1-3/8=5/8.若两种类型的玉米繁殖率相同,则在自然状态下,随机交配的下一代中基因型为BB、Bb、bb的个体数量之比为3/8×3/8:3/8×5/8×2:5/8×5/8=9:30:25.故选D。
【点睛】注意:在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b)的某性状且遵循遗传平衡定律的群体中,已知三种基因型的比例,计算基因频率时:B的频率=BB的比例+1/2Bb的比例,b的基因频率=bb的比例+1/2Bb的比例。即B频率+b频率=1。
35.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的变异不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和生物进化
B. 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产生了四个基因型分别为AAaXb、aXb、Y、Y的精子,这是由于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都出现了异常
C. 有关害虫的抗药性,随着同种农药的使用,抗药基因的频率会越来越大
D. 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四倍体植株上结的是三倍体无籽西瓜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向细胞两极移动。
2、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形成,使细胞不能进行正常分裂而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可以用于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过程: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由于单倍体是高度不育的,因此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进而获得可育植株。
【详解】可遗传的变异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但不可遗传的变异不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也不会引起生物进化,A正确;四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为AAaXb、aXb、Y、Y,说明在配子中出现了相同基因和等位基因,因此,可以推测:Aa在同一精子中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同源染色体没有发生分离;AA在同一精子中的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复制的基因在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相同染色体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故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B正确;随着同种农药的使用,抗药基因的频率会越来越大,C正确;用二倍体西瓜给三倍体西瓜授粉,三倍体植株上结的是三倍体无籽西瓜,D错误;故选D。
36.下图为蜘蛛的丝腺细胞合成蛛丝蛋白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蛛丝蛋白合成过程中,图1表示的主要是_________和_________过程,图2方框中所示结构可以相当于图1中的_________(填序号);分析图2中应该包含了_________种核苷酸。
(2)图中①上的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后,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是否会随之发生改变?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转录 (2). 翻译 (3). ② (4). 6 (5). 不一定 (6). 一种氨基酸有多个密码子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丝腺细胞合成蛛丝蛋白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其中图1为转录与翻译过程,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场所是核糖体,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进行翻译过程,直至读取终止密码子.图2是转录的摸板链及形成的mRNA片段.
【详解】(1)图示表示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即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图中所示转录与翻译两个阶段.据图可知,图2中含有尿嘧啶U,说明方框中的结构是mRNA,相当于图1中的②,分析图2中应该包含了6种核苷酸,3种核糖核苷酸和3种脱氧核苷酸.
(2)由于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个密码子,因此中①上的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后,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不一定发生改变.
【点睛】本题结合丝腺细胞合成蛛丝蛋白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产生、条件及产物,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或物质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7.现有一对青年男女(下图中Ⅲ-2与Ⅲ-4),在登记结婚前进行遗传咨询。经了解,双方家庭遗传系谱图如下,其中甲遗传病相关基因为A、a,乙遗传病相关基因为B、b。
(1)从上述系谱图判断,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
(2)若Ⅲ-1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继续分析下列问题。
① I-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Ⅲ-5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
② 受传统观念影响,Ⅲ-2和Ⅲ-4婚后想生男孩,则他们生出正常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3)Ⅲ-3和Ⅲ-4为同卵双胞胎,其表现型存在部分差异,除却环境影响,导致性状差异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3). AaXbY (4). aaXBXB或aaXBXb (5). 5/24 (6). 基因突变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由于Ⅱ-2和Ⅲ-5都是患甲病的女性,而其父母均不患甲病,说明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乙病患者都是男性,且Ⅲ-6患乙病而其父母均不患乙病,所以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若Ⅲ-1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而Ⅱ-1患乙病,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①I-1只患乙病,而其女儿患甲病,所以I-1的基因型为AaXbY,Ⅲ-5只患甲病,但不知Ⅱ-4的基因型,所以Ⅲ-5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 ②由于Ⅱ-1患乙病,Ⅱ-2患甲病,所以Ⅲ-2的基因型为AaXBXb。由于Ⅲ-5患甲病,所以Ⅲ-4的基因型为 1 /3 AAXBY、 2 /3 AaXBY.因此,他们生出正常男孩的概率为(1- 2 /3 × 1 /4 )× 1 /4 = 5 /24。
(3)Ⅲ-3和Ⅲ-4为同卵双胞胎,其表现型存在部分差异,除却环境影响,导致性状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基因突变。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遗传定律的应用和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人类遗传病遗传规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学生析题解题的能力。本题是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先分析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类型,写出相关基因型,再根据基因型进行概率计算。
38.变异原理在植物育种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图是用高杆抗病和矮杆不抗病小麦培育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几种育种过程。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培育出的矮杆抗病新品种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
(2)育种方法①称为__________,育种原理是__________。与方法②相比,该育种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
(3)育种方法③的原理具备的特点有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
(4)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类型,令其自交,则自交子一代所有个体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__________,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__________(是/否)发生了进化。
【答案】 (1). ddTT (2). 单倍体育种 (3).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 (4).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5). 普遍性、不定向性、随机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 (6). 55% (7). 70% (8). 是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的分离定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掌握情况。
【详解】(1)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培育出的矮杆抗病新品种的基因型是ddTT。
(2) 育种方法①采用了花药离体培养和用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措施,因此该育种方法称为单倍体育种,其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方法②为杂交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 育种方法③采用了射线处理,为诱变育种。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备的特点有:普遍性、不定向性、随机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
(4) 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则Aa的个体为1—20%—50%=30%,A的基因频率=20%+1/2×30%=35%。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类型,则AA占2/5,Aa占3/5。令保留的显性性状类型自交,则自交子一代所有个体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5AA+3/5×1/4AA=11/20=55%,Aa的个体占3/5×1/2Aa=3/10=30%,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55%+1/2×30%=70%。综上分析,没有经过人工选择之前,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35%,经过人工选择之后,自交子一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70%,说明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点睛】此题不能得出正确答案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几种常见的育种方法、过程、原理不清楚,对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如1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它的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记忆不准确;二是不能通过识图得到有效信息。
39.如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____________,外因是_________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迁到乙岛的B物种可能会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遗传变异 (2). 甲、乙两岛环境不同且有地理隔离 (3).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4). 已形成生殖隔离 (5). 形成新的物种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甲岛和和乙岛存在地理隔离,使两个A种群的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变化,达到生殖隔离后出现不同的物种B、C;因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再加上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所以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能与C物种自由交配,故B可能会形成新物种D。
【详解】(1)物种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环境不同以及地理隔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B物种与C物种间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已形成生殖隔离;由于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再加上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所以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能与C物种自由交配,可能会形成新物种。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通过图形分析了解生物进化的一般过程是通过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进而产生新物种。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