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生物】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生物】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第1页
    【生物】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第2页
    【生物】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生物】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展开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1.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校园里生长着的各种各样高大的树B.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雄鸟和雌鸟C.一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大葱D.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所有的棕头鸥2.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3.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要求的是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4.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5.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B.第2年来乙种群数最不一定大于甲C.第3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6.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引起的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型曲线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7.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最可能的原因是A.种群处于衰退期  B.种群内雄性多于雌性C.种群死亡率超过10% D.种群结构太复杂8.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9.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10.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温度   B.氧气的垂直分布C.光的穿透性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1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仅靠种群密度不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沙丘和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J”型曲线D.任何区域次生演替的结果都能形成森林12.在群落演替中,下列哪一条最不可能发生A.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断变化B.开始时物种数目增多,然后趋于稳定C.在初始阶段之后,群落中生物物种的总量下降D.无生命的有机物总量增多13.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14.在气候条件合适的条件下,从裸露的岩石开始的初生演替的完整过程是A.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B.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C.地衣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D.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15.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助于缓解种间竞争C.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所有动物的种群密度D. 生态系统中存在这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16.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17.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的丰富度与群落中的种群密度呈正相关B.初生演替过程中,种间竞争可能会导致原有优势种的更替C.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碳元素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只能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18.如图三条曲线代表了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动物数量易变程度及冬眠动物比例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趋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曲线①③分别代表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和数量易变程度B.图示生态系统中热带雨林的物质能量循环速率最快C.进入冬眠状态的动物细胞中自由水的比例明显上升D.常用标志重捕法或样方法调查温带落叶林动物的丰富度19.使用DDT农药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一现象说明A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BDDT是挥发性物质,能沿大气环流到达南极C.这种含DDT的动物曾经在施药的农田里活过D.上述说法都不对20.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叙述,正确的是A.可用等距取样法,调查长条形绿化带中某种丛生单子叶杂草的种群密度B.将盖玻片放置于计数室上,吸取静置酵母菌培养液上层液,滴加在盖玻片边缘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采集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时,被捕过的动物难以再次捕捉,则导致统计值偏高21.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22.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23.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B.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C.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D.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24.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25.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26.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2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总能量为1 250 J  (cm2·a)B.甲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6%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D.在此生态系统中,一只狼捕食一只野兔,获得的能量只能在10%20%之间28.有如图所示的一个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是昆虫,次级消费者是鸟B.昆虫属于第一营养级,鸟属于第二营养级C.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鸟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M>m1m2D.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若动物性食物占1/3,植物性食物占2/3,则鸟类增加能量A时,生产者需提供能量为55A29.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一定小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生物圈的物质是自给自足的,能量是需要不断补充的CD中包含的生物可能处于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D.碳以CO2形式进入生物群落又以CO2的形式离开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30.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二、非选择题(40分)31.(10分,每空2分)研究人员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昆虫种群数量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 ___ ”型曲线增长,出现这种增长要符合的条件是_______。在这25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    年。(2)该草原在第10年曾发生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发生________过程的真实写照。(3)在实际情况下,草原上绵羊种群增长如图,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________现象。32.10分,每空2分)下图中甲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图乙是在调查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得到的曲线。回答问题:(1)在鹰与鼠的捕食与被捕食过程中,反应敏捷的鼠和视力好的鹰均能很好的生存。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这是二者________的结果。(2)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5×106  kJ,那么鹰所获得的能量为________ kJ(能量传递效率用图中字母表示)(3)由图乙可看出,前4年鼠的种群数量________(增大减小基本不变”),第9年调查鼠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________型,第________年鼠的种群密度最低。33.(每空2分,共12分)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此渠道进行的。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1)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草属于        ,猫头鹰属于          (2)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主要以         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生产者通过            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            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3)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下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猫头鹰每增加10千克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                       千克。34.8分,每空2分)世纪50年代,有人将水葫芦带到非洲的刚果盆地,三年后,水葫芦征服了所有水生植物对手,反客为主,在刚果河上游1500公里的河道上蔓延,阻塞了航道。为了消灭水葫芦,当地政府花费巨资,沿河喷洒除草剂,但不到半个月,水葫芦又迅速生长起来。最后是请来了海牛,一条海牛每天能吃掉40多平方米的水葫芦,于是河道畅通了,刚果河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请回答:(1)水葫芦与其他水生植物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水葫芦在刚果之所以能战胜所有对手,并在河道上蔓延是因为           (3) 通过上述例子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4)请运用生态学原理对分别用除草剂和海牛消除水葫芦的效果及其影响作出评价。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   DCCDD   6-10  CADDA   11—15ACDAB16—20  ABAAC   21—25 DBBBD   26—30 ADCCCD二、非选择题31. (1)“J”型    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10 (2)次生演替   (3)波动32. (1)相互选择(或者共同进化)   (2)5c/a×106 (3)基本不变 衰退 1033. (1)生产者  消费者  (2)CO2(气体)  光合  呼吸  (3)550034.1)竞争(2)当地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3)生物既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4)用除草剂消灭水葫芦,费用大,有污染,且水葫芦会出现耐药性,效果不佳。海牛以葫芦为食,能有效控制水葫芦,成本低,且没有污染。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