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生物】四川省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生物】四川省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第1页
    【生物】四川省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第2页
    【生物】四川省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生物】四川省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

    www.ks5u.com
    四川省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二10月月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体液是指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B.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
    C. 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都存在于细胞内
    D. 体液由细胞内液、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
    【答案】B
    【解析】体液是指人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A项错误,B项正确,C项错误;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还包括脑脊液等液体,D项错误。
    2.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由碱基对改变引起的DNA分子结构的改变就是基因突变
    B. 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一对性状的基因不能发生基因重组
    C. 淀粉分支酶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不属于基因突变
    D. 小麦植株在有性生殖时,一对等位基因一定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由碱基对改变引起的DNA分子中基因结构的改变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强调的是基因结构的改变,A错误。若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则可能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淀粉分支酶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属于基因结构的改变,为基因突变,C错误。有性生殖中,一对等位基因只能发生分离,不能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
    3.如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其中图③中的基因2由基因1变异而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②都表示易位,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B. 图中③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C. 图中④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
    D. 图中4种变异能够遗传的是①③
    【答案】C
    【解析】图①表示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间。②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不一定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A项错误;图③的碱基对发生缺失,属于基因突变,B项错误;图④中弯曲的部位表示在其同源染色体上没有配对的片段,上面的一条染色体比下面的长,可能是上面的染色体重复了一段,或下面的染色体缺失了一段,C项正确;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是可遗传的变异,所以图中4种变异都能够遗传,D项错误。
    【点睛】
    分析题图:图中①的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属于基因重组;②中的互换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染色体变异;③中碱基对缺失,属于基因突变;④中染色体多了一段或少了一段,属于染色体变异。答题时要意对3种可遗传变异进行区分,再准确判断图中各种情况所属的变异类型,进而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工程经常以抗菌素抗性基因为目的基因
    B. 细菌质粒是基因工程常用的运载体
    C. 噬菌体不能充当运载体
    D. 为育成抗除草剂的农作物新品种导入的抗除草剂的基因只能以受精卵为受体
    【答案】B
    【解析】基因工程经常以抗菌素抗性基因为标记基因,便于重组质粒的筛选,A错误;基因工程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其中细菌质粒是基因工程常用的运载体,B正确;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均可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C错误;为育成抗除草剂的作物新品种,导入抗除草剂基因时可以以受精卵为受体,也可以以体细胞为受体,再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即可获得转基因植物,D错误。
    5. 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是( )
    ①生物的多样性;②保护色;③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④变异的不定向和选择的定向;
    ⑤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如何起作用;⑥生物的生存斗争
    A. ①② B. ④⑥ C. ③⑤ D. ④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达尔文以自然选择为中心观点的生物进化论,内容要点:1过度繁殖,2遗传和变异,3生存斗争,4适者生存。其认为生物存在可遗传变异,变异通过自然选择的为有利变异,不通过的为不利变异,即变异是不定向,自然选择为定向,④正确。生物与生物以及环境之间存在生存斗争,通过的生存,不适者被淘汰,⑥正确。正是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的多样性导致生物的多样性,①正确。保护色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②正确。受到当时认识限制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无法从基因水平认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并且说明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如何起作用,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进化论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6.过量饮酒的人往往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小脑、脑干和大脑三个结构中,与上述生理状态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A. 大脑、小脑和脑干 B. 小脑、大脑和脑干
    C. 脑干、小脑和大脑 D. 脑干、大脑和小脑
    【答案】A
    【解析】人类的语言中枢位于大脑,平衡中枢位于小脑,呼吸中枢位于脑干,选A。
    7.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生物随环境改变而产生适应性的突变 B.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
    C. 人工诱发的突变是定向的 D. 基因突变发生在细胞分裂中期
    【答案】B
    【解析】A.生物的突变具有随机性和不定向性,因此产生的适应性突变不是随环境改变而产生的,而是由于环境的选择而保留下来的,A错误;
    B.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基因,B正确;
    C.基因突变都是不定向的,C错误;
    D.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D错误;
    答案选B。
    8.有性生殖可克服马铃薯因连续种植几年后的种性退化。其依据的变异原理主要是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染色体数加倍 D. 染色体数减半
    【答案】B
    【解析】基因重组: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2、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3、意义:(1)基因重组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详解】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后代的遗传物质来自2个亲本,所以具有2个亲本的遗传性,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对于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有性生殖依据的变异原理主要是基因重组。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区分可遗传的变异的三种类型—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是指非等位基因间的重新组合。能产生大量的变异类型,但只产生新的基因型,不产生新的基因。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的分子结构的改变,即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但能产生新的基因,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的数目或结构发生改变。
    9.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后需用清水漂洗
    B. 镜检时可观察到视野中大多数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C. 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与秋水仙素诱异的原理相似
    D. 在髙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
    【答案】C
    【解析】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详解】使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要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A错误;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少数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B错误;低温诱导与秋水仙素诱导的原理均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中,经过固定、解离步骤后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观察到细胞的动态变化过程,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选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及分析、实验结果等,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0.如图表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①②③④的基因型可以表示为(  )

    A. ①:AABb ②:AAABBb ③:ABCD   ④:A
    B. ①:Aabb ②:AaBbCc ③:AAAaBBbb ④:AB
    C. ①:AABB ②:AaBbCc ③:AaBbCcDd ④:ABCD
    D. ①:AaBb ②:AaaBbb ③:AAaaBBbb ④:AbCD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考查对染色体形态和染色体组概念地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细胞中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判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进而判断其基因组成。
    【详解】①中相同形态的染色体有两条,有两个染色体组,则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有两个;②中相同形态的染色体有三条,有3个染色体组,则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有3个;③中相同形态的染色体有4条,有4个染色体组,则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有4个;④中相同形态的染色体有1条,有1个染色体组,则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有1个。综上所述,①②③④的基因型可以分别表示为AaBb、AaaBbb、AAaaBBbb、AbCD,选D。
    【点睛】三种方法确定染色体组数量

    (1)染色体形态法
    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就有几组。如图中有4个染色体组。
    (2)等位基因个数法
    控制同一性状的等位基因→有几个就有几组。如AAabbb个体中有3个染色体组。
    (3)公式法
    染色体组数=,如图中有4个染色体组。
    11.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个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
    B. 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
    C. 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因此患者的体细胞一定含致病基因
    D. 基因诊断常用于诊断单基因遗传病
    【答案】D
    【解析】人类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该病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详解】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由遗传物质该病引起的,因此不一定是遗传病,遗传病也不一定是先天性疾病,B错误;遗传病患者的体细胞中不一定含致病基因,如猫叫综合症是由于人类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引起的,不含致病基因,C错误;基因诊断常用于诊断单基因遗传病,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遗传病的类型和概念的理解和识记,明确遗传病患者的体内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2.根据遗传学原理,能快速获得纯合子的育种方法是( )
    A. 杂交育种 B. 多倍体育种 C. 单倍体育种 D. 诱变育种
    【答案】C
    【解析】杂交育种的方法通常是选出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个体杂交,从子代杂合体中逐代自交选出能稳定遗传的符合生产要求的个体,其优点是简便易行,缺点是育种周期较长,A错误;单倍体育种的过程一般是首先花药离体培养,从而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进行秋水仙素加倍,从而获得所需性状的纯合个体.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能迅速获得纯合体,加快育种进程,B正确;与正常个体相比,多倍体具有的特点是植株个体巨大、合成的代谢产物增多,但是发育迟缓,不能快速获得纯合子,C错误;诱变育种具有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突变率,缩短育种周期,以及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缺点是成功率低,有利变异的个体往往不多;此外需要大量处理诱变材料才能获得所需性状,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这部分需要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单倍体育种的原理及优点。
    13.下列关于变异、育种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杂交育种过程中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B. 杂交育种年限一定较单倍体育种年限长
    C. 袁隆平培育高产杂交水稻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D. 单倍体育种的核心技术是花药离体培养
    【答案】B
    【解析】杂交育种过程中需要有选择过程,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A项正确;如利用杂种优势,杂交育种一年即可达到育种目的,年限不一定较单倍体育种年限长,B项错误;培育高产杂交水稻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C项正确;单倍体育种的核心技术是花药离体培养,D项正确。
    14.下列实践活动包含基因工程技术的是
    A. 水稻F1花药经离体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获得基因型纯合新品种
    B. 用较高浓度的盐水长期浇灌水稻植株,从而选择出耐盐的新品种
    C. 将含水稻抗病基因的重组DNA导入玉米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玉米抗病植株
    D. 搭乘神舟飞船返回的青椒种子经过多年选育得到产量提高20%的新品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育种,考查对育种方法和育种原理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各育种过程的操作手段判断其育种方法和育种原理。
    【详解】水稻F1花药经离体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获得基因型纯合新品种,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不涉及基因工程,A项错误;用较高浓度的盐水长期浇灌水稻植株,从而选择出耐盐的新品种,属于选择育种,不涉及基因工程,B项错误;将含水稻抗病基因的重组DNA导入玉米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玉米抗病植株,属于基因工程育种,C项正确;搭乘神舟飞船返回的青椒种子经过多年选育得到产量提高20%的新品种,属于诱变育种,D项错误。
    【点睛】根据育种程序图识别育种名称和过程

    (1)首先要识别图解中各字母表示的处理方法:A——杂交,D——自交,B——花药离体培养,C——秋水仙素处理,E——诱变处理,F——秋水仙素处理,G——转基因技术,H——脱分化,I——再分化,J——包裹人工种皮。这是识别各种育种方法的主要依据。
    (2)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判断:“亲本新品种”为杂交育种,“亲本新品种”为单倍体育种,“种子或幼苗新品种”为诱变育种,“种子或幼苗新品种”为多倍体育种,“植物细胞新细胞愈伤组织胚状体人工种子―→新品种”为基因工程育种。
    15. 基因工程中基因的“剪刀”是
    A. 噬菌体、动植物病毒
    B. DNA连接酶
    C. 质粒
    D.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答案】D
    【解析】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内特异性识别特定的核苷酸系列,在基因工程能够在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出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故称为基因工程的“剪刀”。
    【考点定位】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名师点睛】DNA重组技术至少需要三种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DNA连接酶: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形成重组DNA。
    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16.下列有关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工程又叫DNA拼接技术,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
    B. 所有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同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C. 形成重组质粒时,用DNA连接酶将碱基通过氢键连接
    D. 基因工程育种能克服生殖隔离且定向改变生物性状
    【答案】D
    【解析】基因工程又叫DNA拼接技术,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A错误;不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的特定核苷酸序列不同,B错误;形成重组质粒时,用DNA连接酶将双连DNA片段“缝合”起来,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C错误;基因工程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可见,基因工程育种能克服生殖隔离且定向改变生物性状,D正确。
    17.下图表示一项重要生物技术的关键步骤,X是获得外源基因并能够表达的细胞。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X是含有胰岛素基因并能合成胰岛素的细菌细胞
    B. 质粒是细胞核或拟核外能自主复制的小型环状DNA
    C. 目的基因与质粒的重组需要限制酶和DNA聚合酶
    D. 该技术为DNA重组技术,又称之为基因拼接技术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X是含有胰岛素基因并能合成胰岛素的细菌细胞,A正确;质粒是细胞核或拟核外能自主复制的小型环状DNA,B正确;目的基因与质粒的重组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C错误;该技术为DNA重组技术,又称之为基因拼接技术,D正确。
    18.在下列几种简式中,能比较确切地说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是
    A. 生存斗争→用进废退→适者生存
    B. 环境变化→定向变异→去劣留优
    C. 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D. 环境变化→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适者生存
    【答案】C
    【解析】达尔文进化学说认为:生物的繁殖能力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存活下来→适者生存,所以生存下来的生物均能适应各自的环境。选C。
    19.据最新报道,国内某女大红细菌”——MRSA,该细菌对26种抗生素都毫无反应,患者经医院抢救21天,最终脱离危险。关于MRSA叙述正确的是
    A. 网红细菌与动物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细菌有细胞壁
    B. 网红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 网红细菌是滥用抗生素造成的细菌的抗药性变异
    D. 可根据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判断细菌的存活情况
    【答案】D
    【解析】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动物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细菌)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A项错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染色体,B项错误;网红细菌的抗药性变异不是由抗生素引起的,抗生素只是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C项错误;只有活细胞的细胞膜才具有选择透过性,故可根据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判断细菌的存活情况,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设置了新的情境“网红细菌”考查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异同。易错点是C选项,要注意细菌的抗药性变异是细菌本来就存在的,抗生素只是对其起了选择作用。
    20.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不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的是 ( )
    A. 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 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生物的新类型
    D. 生物生活的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的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答案】D
    【解析】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因此可遗传的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 A错误;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此自然选择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B错误;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会导致生物间的差异增大,就可能产生生物的新类型,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C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存在,环境只是对生物的变异起到了选择的作用,不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D正确。
    21.二十年前,某一野生动物种群的栖息场所被两条呈“十”字形交叉的高速公路分割成独立的4块,该种 群也由此被分成甲、乙、丙、丁4个独立的种群。二十年后,调査这4个种群的某基因频率时发现,每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均不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种群可能未发生进化,与其他种群存在地理隔离
    B. 乙种群中,某对等位基因的各基因频率之和一定等于1
    C.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D. 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D
    【解析】地理隔离阻断种群中的基因交流;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过程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详解】由于不知道甲种群原来的基因频率,因此甲种群可能未发生进化,由于甲种群与其他种群通过高速公路分隔开,因此甲种群与其他种群存在地理隔离,A正确;乙种群中,某对等位基因的各基因频率之和一定等于1,其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B正确;自然选择是通过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达到种群的进化,其选择过程是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明确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及基本原因,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对麋鹿的保护属于后者
    B.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关键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C. 生物多样性是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D. 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答案】D
    【解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等,麋鹿属于濒危物种,易地保护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因此对麋鹿的保护属于后者,A正确;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等,B正确;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C正确;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而不是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和利用,D错误。
    【点睛】识记和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3.下图是有关人体内物质交换的总趋势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图中的a与c之间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与b之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B.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图中d的含量大于图中a+b+c的含量
    C. 人体所有的成分都可以在图中a与c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D. 在人体内,C02浓度最髙的部位是图中的c
    【答案】B
    【解析】本题结合“体内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综合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及其物质交换等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依题意和分析图示可知,a组织液,b为淋巴,c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a与c之间可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渗透进入毛细淋巴管内形成b,b中的水分子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进入a,因此a与b之间也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错误;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1/3,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图中d的含量大于图中a+b+c的含量,B正确;人体内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成分,都可以在图中a与c之间进行物质交换,C错误;组织细胞不断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02,因此在人体内,C02浓度最髙的部位是图中的d,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围绕“题图中箭头的指向”这一信息进行发散思维,结合所学的有关“体液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的知识和图示分析展开联想,准确定位图中字母所示的体液的名称,进而对各选项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24.暑假期间,小王每晚跑步约5000m,小王运动时大量出汗且锻炼后肌肉感到酸痛,但休息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下列有关该调节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小王体内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 小王感到肌肉酸痛的原因是肌细胞无氧呼吸,引起乳酸积累
    C. 小王在5000m跑步过程中,肌肉所需的能量主要由无氧呼吸提供
    D. 小王维持内环境pH稳定起主要作用的是HCO3-、HPO42-
    【答案】C
    【解析】动物细胞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正确;小王感到肌肉酸痛的原因是运动过程中,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了乳酸,引起乳酸积累,B正确;小王在5000m跑步过程中,肌肉所需的能量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C错误;小王维持内环境pH稳定起主要作用的是缓冲物质,如HCO3-、HPO42-等,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无氧呼吸的过程、内环境的离婚显著等知识点,明确人体运动过程中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导致肌肉酸痛,但是有缓冲物质的调节,且运动过程中仍然以有氧呼吸供能为主。
    25.下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O2从①处到④需要穿过2层生物膜
    B. 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⑤
    C. ③④之间可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
    D. ②为细胞内液,和③④⑤共同构成内环境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⑤是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②是组织细胞;③是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④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
    【详解】氧气从血浆中到组织液中需要穿过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是一层扁平细胞,共2膜,A正确;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④(组织液)、⑤(血浆),B错误;①血浆、④组织液之间可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而③④之间可不能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C错误;②为细胞内液,不是内环境的成分,③④⑤共同构成内环境,D错误。
    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内环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识记人体体液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代表液体的名称;其次还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对选项作出准确额判断。
    26.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 血浆中的 O2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至少穿过3层磷脂分子层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 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其中Ⅰ是肺,Ⅱ是小肠,Ⅲ是肾脏,Ⅳ是皮肤;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②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
    【详解】据图分析,通过Ⅰ完成了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则该器官是肺,内环境与肺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正确;血浆中的 O2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的过程至少经过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和2层线粒体膜,因此至少穿过10层磷脂分子层,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过程②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C正确;排除体内代谢废物的器官有肺、肾脏、皮肤,Ⅰ是肺,Ⅲ是肾脏,则Ⅳ是皮肤,D正确,D正确。
    【点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答本题的突破口,对于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综合理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7.图是有关突触的图形,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轴突末梢上也存在神经递质的受体
    B. 突触就是指两个神经元之间相接触的部位
    C. 突触后膜释放神经递质需要消耗能量
    D. 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与乙酰胆碱结合后,突触后膜就会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突触存在三种类型:轴突-轴突型、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详解】据图分析,图示轴突与轴突也可以形成突触,说明轴突末梢上也存在神经递质的受体,A正确;突触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胞体或树突相接触的部分,B错误;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乙酰胆碱分子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受体通道打开,导致后膜去极化,产生一个小电位,当多个乙酰胆碱分子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才会刺激相邻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突触的类型以及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导,属于基础题,需要注意的是: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才会使相临细胞产生兴奋。
    28.如图所示为针刺引起的缩手反射活动中神经纤维上某一位点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反射活动的反射弧上兴奋进行双向传导、单向传递
    B. 图中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由膜外大量钠离子内流所致
    C. 图中ae段钠离子和钾离子进行跨膜运输均不消耗能量
    D. 从针刺手指到大脑皮层产生痛觉可视为另一个反射活动
    【答案】B
    【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痛觉形成的部位在大脑皮层。
    【详解】神经纤维在离体状态下 可以刺激神经纤维中段,兴奋可以双向传导,在不离体状态下 反射弧接收刺激的部位只能是感受器所以兴奋只能是沿着反射弧单向传递,A项错误。动作电位形成时钠离子的通道迅速打开,大量的钠离子内流,B项正确。ac段形成动作电位时钠离子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但ce段是在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中,钠离子被排出,钾离子被吸收,此时是主动运输,不但需要钠钾泵这种载体蛋白,还要消耗能量。C项错误。当手指扎痛,手指的皮肤内的感受器接到了刺激,产生了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缩手反射神经中枢,在将神经冲动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手指的效应器引起缩手反射,同时脊髓内的神经中枢还把神经冲动在经过脊髓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元结构、兴奋的传导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29.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肌肉的症状分别是( )
    A. 松弛、僵直 B. 僵直、松弛 C. 松弛、松弛 D. 僵直、僵直
    【答案】A
    【解析】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需要突触结构,而突触结构的构成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前膜一般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释放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递质受体牢固结合,后膜一般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兴奋传导时,就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详解】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导致兴奋不能传到骨骼肌而表现出肌肉松弛;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持续作用突触后膜,使骨骼肌持续得到传来的兴奋而表现出肌肉僵直;故选A。
    【点睛】分析本题关键在于区分两种有毒物质的作用实质和效果:α-银环蛇毒实质是让兴奋无法传到肌肉而表现为松弛;有机磷农药是让传出神经持续兴奋而使肌肉表现为持续收缩(即僵直)。
    30.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甲、乙是分别置于神经纤维B、D上的电位计,可记录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A为骨骼肌,C为神经中枢。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刺激a点会引起A的收缩,不属于反射活动
    B. 刺激b点,甲、乙两电位计都可记录到电位变化
    C. 若刺激a点,乙电位计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表明反射弧的某部位已经受损
    D. 刺激b点,会引起A的收缩,但E不会发生反应
    【答案】C
    【解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结合图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E)、传入神经(D)、神经中枢(C)、传出神经(B)、效应器(A)五部分。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a点位于传出神经,骨骼肌接受到刺激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但是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是属于反射活动,A正确;b点位于传入神经上,所以刺激b点,甲、乙两电位计都可记录到电位变化,B正确;若刺激a点,乙电位计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原因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错误;由于感受器E不能产生效应,所以刺激b点,兴奋传到骨骼肌A会出现收缩反应,但E不会发生反应,D正确。
    【点睛】关键:一是准确判断反射弧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二是熟悉判断反射的基本条件——刺激后在完整反射弧上发生了反应;三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到可以双向,但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二、非选择题
    31.如图是番茄植株(HhRr)作为实验材料培育新品种的途径,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途径2、3获得幼苗的过程都应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该技术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种A与途径3中幼苗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
    (3)一般情况下品种C与B不能自然相互授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途径4与途径1相比,最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1/4 存在生殖隔离 能够产生新基因
    【解析】试题分析:途径1是通过种子进行繁殖,种子是由受精卵(精子和卵细胞受精)发育而来,即父本和母本杂交得到的子代;途径2是单倍体育种,其经过了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两个阶段;途径3是多倍体育种;途径4是诱变育种,对种子β射线处理后,其基因可能发生了改变。
    (1)途径2和途径3都是由一个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培养到一个植株(幼苗阶段),故都应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该技术的生物学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途径3中幼苗基因型为HhRr(即体细胞基因型),途径1中HhRr 自交,种子有多种基因型,其中HhRr基因型的比例为1/4。
    (3)B为二倍体,C为四倍体,存在生殖隔离,故不能自然相互授粉。
    (4)途径4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途径1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故最突出的优点是能够产生新的基因。
    32.苔原狼生活在西伯利亚大草原上,它们从鼻子到尾巴长约200厘米,体重45~57千克,身髙70~100厘米。与它们同时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还有马鹿,它们善于奔跑和游泳,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和果实等为食,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经观察,该种群中有多种基因型,分析其原因:一是在突变过程中可以产生新的______________,二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_______________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
    (2)已知苔原狼有一对相对性状是由仅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从苔原狼的种群中随机抽取100只个体,雌雄比例为1:1。测知雌性个体中基因型为XAXA、XAXa、XaXa的个体数依次是25只、20只和5只,雄性个体中XAY的个体有20只,则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__。
    (3)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一般都擅长于奔跑,这是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通过对苔原狼、马鹿及其他生物的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苔原狼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答案】 基因 基因重组 60% 40% 共同进化 基因频率是否发生变化
    【解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详解】(1)根据题意分析,该种群中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突变过程中产生了等位基因,也可能是因为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而产生的。
    (2)已知从苔原狼的种群中随机抽取100只个体,雌雄比例为1:1.测知雌性个体中基因型为XAXA、XAXa、XaXa的个体数依次是25只、20只和5只,雄性个体中XAY的个体有20只,则A的基因频率=(25×2+20+20)÷(50×2+50)×100%=60%,则a的基因频率为40%。
    (3)草原上的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奔跑能力,这是共同进化的结果;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因此通过对苔原狼、马鹿及其他生物的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依据基因频率是否发生变化来判断苔原狼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弄清楚基因频率、基因频率的概念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利用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33.下图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两种致病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请据图分析回答:

    (1)如果2号不带甲病基因,则:
    ①甲病基因在_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乙病属于_________________遗传病.
    ②4号是杂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_,5号和一个乙病基因携带者但表现正常的个体婚配,正常女儿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
    (2)如果2号携带甲病基因,则4号与1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____.
    【答案】 X 常染色体隐性 5/6 BbXAXA或BbXAXa 4/9
    【解析】分析题图:1号和2号表现型正常,生出患甲病的儿子3号和患乙病的女儿5号,故甲病和乙病全为隐性遗传病,且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果2号不带甲病基因,则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果2号携带甲病基因,则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1)①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病和乙病全为隐性遗传病,且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2号不带甲病基因,则说明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②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乙两病分别是伴X隐性遗传病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1号基因型为BbXAXa、2号基因型为BbXAY,则4号是纯合子的概率=1/3×1/2=1/6,因此4号是杂合子的概率是5/6;5号基因型为bbXAXA或bbXAXa,和一个乙病基因携带者但表现正常的个体(BbXAY)婚配,后代正常女儿的基因型为BbXAXA或BbXAXa。
    (2)如果2号携带甲病基因,说明甲病也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1号和2号的基因型都是AaBb,则4号基因型为AaBb的概率=2/3×2/3=4/9。
    【点睛】本题考查了遗传系谱图的判断及概率的计算,根据遗传系谱图及题干中的条件,准确的判别患病类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4.下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请据图回答:

    ⑴图中A、C和D箭头表示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其中一般不会出现的是_______处(填箭头旁字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E、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如果在E处膜外安放如图所示的灵敏电位计,给予B点一个强刺激,B点膜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完成一次反射活动所需时间的长短主要与图中[ ]_____________的数量有关。
    ⑷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因此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后,突触后膜会发生________________。该过程释放的乙酰胆碱穿过________层生物膜。
    【答案】 C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⑤突触 持续性兴奋 0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反射弧结构中,①②③④分别是效应器、传出神经、传入神经和感受器;A、D为上行传导神经,B、C为下行传导神经;注意感器是由感觉神经末稍组成,效应器则是由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图中神经元有6个,但显示胞体的只有4个。
    【详解】(1)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即兴奋在神经元间只能由轴突到胞体或到突触,不能如C所示由胞体到轴突。
    (2)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因此给予B点一个强刺激,B点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部位负电位。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时间上存在突触延搁,没有神经纤维上快,因此完成一次反射活动所需时间的长短主要与图中⑤突触的数量有关。
    (4)根据题意分析,乙酰胆碱的作用是使突触后膜兴奋,一旦作用后,乙酰胆碱会被水解。有机磷农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被水解,因此持续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的效应是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乙酰胆碱以胞吐的方式通过突触前膜,穿过膜的层次为0。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反射弧的结构,能够根据神经节或神经中枢中的突触的结构判断图示各个数字代表的反射弧结构的名称。
    35.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假如①为淀粉,则所形成的②由肠腔进入A中的方式是________,经过A的运输,②可到达各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内,它的最主要的作用是________,参与该作用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_。
    (2)正常人体内A的pH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在其中存在着多对缓冲对,其中最主要的一对是________。
    (3)在健康人体的血浆中,[HCO3-]约为[H2CO3]的20倍,如果[HCO3-]/[H2CO3]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