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云南省彝良县民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展开云南省彝良县民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
12月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分卷I
一、单选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相比,不同的是( )
①先天性的 ②经过学习形成的 ③会消退 ④固定不变的 ⑤脊髓参与调节 ⑥大脑参与调节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③⑥
2.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身体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皮肤的血流量增多 B. 汗腺分泌的汗液增多
C. 热量散失过大,体温下降 D. 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增多
3.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绝对稳定状态 ②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③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 ④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很强的,即使外界环境剧变,人体也能保持稳态的平衡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4.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过程中在大脑皮层的调控下,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强,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
稳定
B. 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淡盐水,以维持细胞外液中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C. 骨骼肌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葡萄糖,当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分泌功能
增强
D. 运动过程中机体会大量出汗,因而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的能力降低
5.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由内分泌腺产生后通过体液运输到作用部位
B. 一般情况下一种激素只选择作用于某一种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
C. 各种激素之间只有拮抗作用,没有协同作用
D. 激素作用于靶细胞之后往往被灭活,从而保证机体适应多变的环境
6.运动时分泌大量汗液,在流经汗腺导管时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B. 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
C. 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消耗ATP
D. 出汗使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
7.某种突触传递兴奋的机制为: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引起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简称NE,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NE将发生如图所示的结合或摄取。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此种突触处可发生兴奋的双向传递
B. NE是一种神经递质,其释放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C. NE作用于突触前膜后抑制NE释放属于负反馈调节
D. NE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不会引发后膜电位变化
8.“重症肌无力”病人的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被当作抗原而受到攻击,使该受体失去功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理最相似
B. 最终导致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
C. 正确的治疗措施是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
D. 注射乙酰胆碱可缓解肌肉收缩无力症状
9.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及应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某同学想借附近农民的土地里的农作物用生长素做无子果实的培育实验,但农民要求他不能影响作物的产量,则针对玉米、油菜、花生、西瓜四类作物中,可达上述目的的是花生 ②若油菜在盛花期因暴风雨影响了传粉,则可通过施用硼肥将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③②中的状况可通过人为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将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④②中状况施用硼肥与喷洒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均无济于事 ⑤若茄果类蔬菜在盛花期遭遇②中状况,则可通过喷洒适宜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予以补救
A. ①③B. ②⑤C. ④⑤D. ①④⑤
10.分析以下几种情况,两组胚芽鞘将弯向同一方向的是( )
A.B.C.D.
11.下列关于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液中存在T细胞
B. T细胞可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
C. HIV感染人体可使T细胞数量下降
D. 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12.如图表示人体感染病毒后,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此免疫方式和图中⑤所示细胞分别是( )
A. 体液免疫、浆细胞 B. 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
C. 体液免疫、效应T细胞 D. 细胞免疫、浆细胞
1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其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恒定
B.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 稳态的形成有许多器官、系统参与
D. 人体调节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14.研究人员探究蔗糖(Sue)、一定浓度的吲哚乙酸(IAA)对某植物幼茎细胞伸长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得到了下图所示的实验结果。据此可判断( )
A. Sue抑制幼茎细胞伸长
B. Sue和IAA还能促进根细胞的伸长
C. IAA是影响幼茎细胞伸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D. 高浓度的IAA对细胞伸长具有抑制作用
15.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或器官,①②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常情况下,氧气浓度为:体外>内环境>细胞
B. ①表示主动运输
C. ②表示水分的重吸收作用
D. 经由Ⅳ排出体外的物质可以是水分、部分代谢废物
16.在突触传递中,神经递质一旦被释放,无论是否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都会迅速的被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而离开突触间隙,从而( )
A. 为下一次突触传递做好准备 B. 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C. 另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 D. 使一个反射过程得以完成
17.切除狗的甲状腺后,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和代谢活动将 ( )
A. 增加,代谢活动减弱 B. 增加,代谢活动加强
C. 减少,代谢活动减弱 D. 减少,代谢活动加强
18.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分子
B. 激素只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
C. 激素是信息分子
D. 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19.在人体内,HIV病毒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产生沉淀,被吞噬细胞摄取后彻底水解可得到( )
A. 多种氨基酸、1种核糖
B. 20种氨基酸、4种脱氧核糖
C. 20种氨基酸、5种含氮碱基
D. 多种氨基酸、4种核糖核苷酸
20.甲、乙、丙及NAA等四种植物激素的作用模式如图,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丙皆为非蛋白质的小分子有机物
B. 甲、乙之间具有拮抗作用
C. 乙、丙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D. 甲、乙皆可促进果实成熟
21.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不正确的是( )
A. 该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
B. 该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
C. 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
D.N=39×34÷15
2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
A. 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B. 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
C. 生态系统内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D. 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
23.有关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正确的叙述是( )
A. 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只能是无机环境
B. 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信息
C.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
D.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化学防治
24.在一块方形的样地中,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不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
A. 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
B. 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
C. 所选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
D. 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从样地中选取样方是否具有随机性
25.下图是一个生态系统内各种成分的关系图,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字母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中,e为三级消费者,f为分解者
B. 如果大量捕杀e,则d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
C. 进入c的能量一部分通过c的呼吸作用被消耗,约有10%~20%的能量传给d,另一部分传给f
D. 由于长期使用DDT,c类群产生了对DDT的抗药性,c类群抗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变异的结果
26.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前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猫头鹰体重增加1 kg,至少需要消耗A( )
A. 100 kgB. 312.5 kgC. 25 kgD. 15 kg
27.在生态系统中,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 )
A. 称为初级消费者 B. 属于第二营养级
C. 属于第三营养级 D. 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28.对下列两条食物链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玉米→人 ②玉米→牛→人
A. 一个吃玉米的人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B. 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
C. 长期坚持素食可缓解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D. 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某重金属盐,则②中的人比①中的人重金属积累少
29.下列各项中,阐述生态系统正确的是( )
A. 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B.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C. 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D. 地球上全部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30.对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B. 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草原生态系统低
C. 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高,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低
D. 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低,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31.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
A. 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B. 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 乡村的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 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32.现有两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Ⅰ和Ⅱ,Ⅰ和Ⅱ的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相同,据图分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造成Ⅱ的原因可能是生产者的生活周期很短或初级消费者的个体很小
B. Ⅰ、Ⅱ中的消费者的总能量都大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
C. Ⅰ中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应该大于Ⅱ中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 Ⅰ中的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大于消费者的总能量,但Ⅱ中的则相反
33.下列需用数学模型进行研究的种群中的核心问题是( )
A. 种群的特征 B.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C. 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D. 年龄组成的规律
34.下列属于初生演替的实例是( )
A. 苔藓→地衣→草本植物 B. 地衣→草本植物→苔藓
C. 地衣→苔藓→草本植物 D. 草本植物→苔藓→地衣
35.小强拟构建一个人工微型的陆地生态系统,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必需成分的是( )
A. 绿色植物 B. 瞭望塔 C. 土壤 D. 水
36.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 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 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 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37.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请将其排序( )
①森林阶段 ②草本植物阶段 ③地衣阶段 ④灌木阶段 ⑤裸岩阶段 ⑥苔藓阶段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②③④⑥①⑤
C. ⑤⑥③④②① D. ⑤③⑥②④①
38.“食人鱼”是一种有极强生存能力的肉食鱼类,一旦进入自然生态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假如该物种进入某湖泊,下图中的曲线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特点的是( )
A.B.C.D.
39.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 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40.人类的下列活动中,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是( )
A. 大量喷洒农药杀虫 B. 随意引进外来物种
C. 围湖造田扩大耕地 D. 建造防护林防风阻沙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7小题,共40分)
41.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问题:
(1)图1表示的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某种植物根、茎和芽生长情况的影响,曲线上A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于茎来说起______作用,对根来说起________作用,由此表明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________。
(2)从图1中可以看出,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设为m)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生长素浓度大于m和小于m对茎的作用效应_______,由此表明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__________。
(3)某研究性课题小组的同学对植物生长素非常有研究兴趣,设计了实验如图2所示,以探究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了,还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分解了,你从实验中获得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4)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果实中的生长素主要来源于________。
42.请根据免疫系统的知识点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系统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2)抗体是由________细胞产生的。
(3)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卫功能、监控和________功能。
43.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回答:
(1)方式甲表示下丘脑对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模式。若靶腺为甲状腺,直接作用于甲状腺的激素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还存在着反馈调节,反馈调节的靶腺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写出反射弧中具体结构名称,以简要说明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对甲状腺分泌的神经调节过程。
44.为了验证血浆中的无机盐浓度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现提供加入柠檬酸钠溶液的活鸡血,生理盐水,10%的NaCl溶液,蒸馏水,试管,滴管,显微操作器材等,请写出实验方法步骤,并预期结果。
(1)方法步骤:
①取3支试管,编号甲、乙、丙,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
②在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振荡摇匀,放置5 min;
③分别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置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成临时装片;
④显微镜检查红细胞的形态,并记录结果。
(2)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由于地理分布不同,形成了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的作物品种。下列资料记载的是南京、佳木斯和北京当地品种的大豆在原产地和北京栽培时的播种和开花时间。
请根据上表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高纬度地区的大豆品种移往低纬度地区种植,开花________(填“提前”或“延迟”)。
(2)如将广州当地的大豆品种移往北京种植,开花________(填“提前”或“延迟”),产量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3)大豆的开花期体现了________信息传递的重要作用。
46.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
(1)上表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它反映了动物、植物都具有________现象。
(2)此栎林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与哪种非生物因子有关?________。
(3)栎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________,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物种之间的________。
47.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图乙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乙中某植食性昆虫属于图甲中________(填字母)的一部分,图甲中成分d的生态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b→a过程的碳流动形式是________,d→c的途径通过________进行。
(3)图乙中t1所对应的种群数量约为________,P点时该种群年龄组成类型是________。
(4)假如图甲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其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2.D3.B4.B5.C6.C7.A8.D9.C10.B11.D12.B13.A14.C15.B16.A17.A18.C19.A20.D21.C22.C
23.B24.B25.D26.A27.C28.C29.B30.C31.D32.A33.C34.C35.B36.D37.D38.A39.B40.D
41.(1)促进 抑制 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体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或不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2)不促进也不抑制 相反 具有两重性(或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种细胞的作用效果不同) (3)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从向光侧转移到背光侧 (4)吲哚乙酸 发育中的种子
42.(1)皮肤和黏膜构成的第一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的第二道防线 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构成的第三道防线
(2)浆细胞
(3)清除
43.(1)促甲状腺激素 下丘脑 垂体
(2)冷觉感受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传出神经末梢和甲状腺
44.(1)①生理盐水、10%NaCl溶液、蒸馏水各2 mL ②1滴活鸡血细胞液 ③3支试管内的混合液各1滴 3张洁净的载玻片上(编号)
(2)生理盐水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10%NaCl溶液中的红细胞皱缩;蒸馏水中的红细胞破裂
45.(1)提前 (2)延迟 减少 (3)物理信息
46.(1)垂直结构 分层 (2)光照 (3)食物和栖息场所 竞争
47.(1)d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含碳的有机物 细胞呼吸 (3)2/k 增长型 (4)较低 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