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浙江省台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统练试题(解析版)
展开
浙江省台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统练试题
1.下列关于细胞中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不能溶解液泡中的色素 B. 是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
C. 能缓和温度的变化 D. 是含量最多的无机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由于水分子的极性强,能使溶解于其中的许多种物质解离成离子,这样也就有利于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由于水溶液的流动性大,水在生物体内还起到运输物质的作用,将吸收来的营养物质运输到各个组织中去,并将组织中产生的废物运输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2)水是物质扩散的介质,也是酶活动的介质.细胞内的各种代谢过程,如营养物质的吸收,代谢废物的排出,以及一切生物化学反应等,都必须在水溶液中才能进行;(3)由于水分子间的氢键,所以水的比热大,1g水从15℃上升到16℃时需要4.18J热量,比同量其他液体所需要的热量多,因而水能吸收较多的热而本身温度的升高并不多,水的蒸发热较大,1g水在37℃时完全蒸发需要吸热2.40 kJ,所以蒸发少量的汗就能散发大量的热,再加上水的流动性大,能随血液循环迅速分布全身,因此水对于维持生物体温度的稳定起很大作用;(4)水解的过程需要消耗水。
【详解】液泡中有水、无机盐、色素、氨基酸、葡萄糖等,因此细胞中水能溶解液泡中的色素,A错误;由于水分子具有极性的特点,因此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B正确;由于水分子间的氢键,使得水具有缓和温度变化的作用,C正确;水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D正确。
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核糖体是一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B. 细胞中磷脂的合成与粗面内质网有关
C. 白色体是动物细胞中贮存脂质和多糖的细胞器
D. 溶酶体的存在对保证细胞中其他结构的完整性有重要意义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核糖体和中心体都是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内质网分为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质体是一类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贮藏密切有关的细胞器,它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根据色素的不同,质体可分成三种类型:叶绿体、有色体、白色体;溶酶体含有大量的水解酶,被称为“酶仓库”、“消化系统”。
【详解】核糖体是细胞中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A错误;细胞中磷脂的合成与滑面内质网有关,B错误;白色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动物细胞没有白色体,C错误;溶酶体的存在对保证细胞中其他结构的完整性有重要意义,D正确。
3.图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各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在细胞衰老过程中不断向内折叠
B. ②可以直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C. ③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
D. ④是蛋白质和DNA等大分子进出的通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是核膜,能够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②是染色质,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③是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④是核孔,实现了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①是核膜,在细胞衰老过程中不断向内折叠,A正确;②是染色质,需要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B错误;③是核仁,而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C错误;④是核孔,是蛋白质和RNA等物质进出的通道,但是DNA不能通过,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明确核孔是具有选择性的,并不是任何物质都可以通过的。
4.关于质膜脂双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脂双层是两条细线
B. 脂双层中的两层并不完全相同
C. 脂双层中的每一层都称为一层单位膜
D. 在细胞表面磷脂分子自然会形成脂双层
【答案】C
【解析】
【分析】
质膜的主要成分包括磷脂和蛋白质,其中磷脂组成磷脂双分子层,是质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脂双层呈现一条线,而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脂双层是两条细线,A正确;磷脂双分子层中的两层是不完全相同的,如细胞膜的外侧含有糖蛋白,内侧没有,B正确;由脂双层组成的膜称为单位膜,脂双层中的任何一层都不能称为膜,C错误;磷脂具有亲水性的头部和疏水性的尾部,因此在细胞表面磷脂分子自然会形成脂双层,D正确。
5.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实验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中滴加50%的酒精是为了溶解油脂
B. 苏丹Ⅲ染液使细胞中的油脂呈红黄色
C. 高倍镜下视野变暗的原因是透过物镜的光减少
D.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脂肪滴均存在于细胞内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前者呈橘黄色,后者呈红色;该实验在染色后需要用50%的酒精去浮色,且需要用显微镜观察。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实验中在染色后用50%的酒精的目的是洗去浮色,便于观察,A错误;苏丹Ⅲ染液使细胞中的油脂呈橘黄色,B错误;高倍镜下视野变暗的原因是透过物镜的光减少,可以采用大光圈或凹面镜的方法使得通过的光线增加,C正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脂肪滴有的存在于细胞内,有的存在于细胞间,D错误。
6.肉毒杆菌是一种生长在缺氧环境下的细菌,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会分泌一种蛋白质类的肉毒杆菌毒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肉毒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 肉毒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C. 肉毒杆菌新陈代谢速率较人细胞快
D. 肉毒杆菌毒素的加工和分泌过程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肉毒杆菌是一种生长在缺氧环境下的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且其应该属于厌氧菌。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肉毒杆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因此其没有成形的细胞核,A正确;细菌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肉毒杆菌是单细胞生物,细胞的体积小,相对表面积大,其所有生命活动都由单个细胞完成,因此其新陈代谢较人细胞快,C正确;肉毒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D错误。
7.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大液泡的形态变化
B. 第一次观察时可以看到洋葱表皮细胞几乎整个细胞都呈紫色
C. 第二次观察时可以看到大量水分子向细胞外扩散
D. 第三次观察前用吸水纸的目的是吸去多余的清水
【答案】B
【解析】
【分析】
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质壁分离的原因:(1)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2)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据图可知,第一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正常状态,第二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蔗糖溶液中的质壁分离状态,第三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质壁分离复原状态。
【详解】该实验的因变量是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大液泡的形态变化,A错误;第一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正常状态,可以看到洋葱表皮细胞几乎整个细胞都呈紫色,B正确;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能观察到水分子的运动,C错误;第三次观察前用吸水纸的目的是吸引水在盖玻片下移动,使植物细胞完全浸在清水中,D错误。
8.以下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其作用的强弱可用酶活性表示
B. 一种酶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底物
C. 酶在最适温度及最适pH条件下可长期保存
D. 催化反应时酶的形状一定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具有高效性、特异性及作用条件温和的特点,如强酸、强碱或高温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详解】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酶作用的强弱可以用酶的活性表示,A正确;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结构相似的底物的反应,B正确;酶在最适温度及最适pH条件下活性最高,不利于其保存,C错误;酶发挥催化作用时,需要与底物结合,因此其形状一定发生改变,D正确。
9.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O2和酒精以扩散方式进入细胞
B. 胰蛋白酶以胞吐方式分泌到细胞外
C. 细菌和病毒被巨噬细胞吞噬时须穿过质膜
D. 红细胞在蒸熘水中会因渗透作用吸水而破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的比较:
比较项目
运输方向
是否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代表例子
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要
不消耗
O2、CO2、H2O、乙醇、甘油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消耗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等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消耗
氨基酸、各种离子等
胞吞、胞吐
进入细胞为胞吞
运出细胞为胞吐
不需要
消耗
胰岛素、抗体、巨噬细胞吞噬细菌等
【详解】O2和酒精均是以扩散方式进入细胞,A正确;胰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物质,以胞吐方式分泌到细胞外,B正确;巨噬细胞吞噬细菌和病毒以胞吞的方式,无须穿过质膜,C错误;由于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因而红细胞在蒸馏水中发生渗透作用吸水,导致其破裂,D正确。故选C。
10.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烟草的遗传物质可被RNA酶水解
B. 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C. 劳氏肉瘤病毒的遗传物质可逆转录出单链DNA
D.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可被水解成4种脱氧核糖核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绝大多数生物(细胞生物和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部分生物(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详解】酶具有专一性,RNA酶只能催化RNA水解,无法催化DNA水解,而烟草的遗传物质为DNA,A错误;肺炎双球菌是细菌,其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劳氏肉瘤病毒含有逆转录酶,能以RNA为模板反向地合成单链DNA,C正确;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DNA,可被水解成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D错误。故选C。
11.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该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群中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
B. 具有交叉遗传和隔代遗传的特点
C. 在一个患病家族中,每一代都有人患病
D. 男性患者的精子中,至少带1个致病基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
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的显性致病基因决定的一种遗传病,其特点是:(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3)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女性正常个体的父亲和儿子都正常。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抗维生素D佝偻病具有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的特点,A正确;该病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B错误;该病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但是不一定每一代都有人患病,如父亲有病、母亲正常,他们生的儿子肯定正常,C错误;该致病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Y上不含该基因,男性患者的精子中,一半含有致病基因,一半没有致病基因,D错误。
12.在面包制作时,先将一定量的酵母加入和好的面团中,后经蒸烤得到松软可口的面包。在此过程中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A. 酵母菌进行了乙醇发酵
B. 酵母菌的细胞溶胶中有CO2产生
C. 丙酮酸产生酒精时伴随ATP的生成
D. 酵母菌线粒体中,特殊分子所携带的氢和电子传递给氧形成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性微生物,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详解】该过程中,酵母菌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称为乙醇发酵,A正确;酵母菌无氧呼吸发生的场所是细胞溶胶,B正确;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H]反应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该过程没有ATP的生成,C错误;在酵母菌的线粒体内膜上,特殊分子所携带的氢和电子传递给氧形成水,D正确。
13.如图为ATP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团1是一种嘌呤,含有氮元素
B. 基团2是一种单糖,含有5个碳原子
C. 基团1、2、3组成的物质是组成DNA的基本单位
D. 图中的两个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的能量可被生命活动利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ATP的化学结构。它是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三分子磷酸依次相连形成;磷酸基团之间以高能磷酸键连接。
【详解】基团1是腺嘌呤,是含氮碱基,A正确。
基团2是核糖,它是一种单糖,含有5个碳原子,B正确。
基团1、2、3组成的物质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不是脱氧核苷酸,C错误。
ATP水解通常是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断裂,D正确。
【点睛】易错点:ATP中的五碳糖是核糖不是脱氧核糖。
14.下列关于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
B. 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可以分成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两类
C. 人的染色体组型分为A、B、C、D、E、F、G共7组,X染色体列入G组
D.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的表现与性别有关联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详解】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但是当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时,正常细胞中的基因就不是成对的,A错误。
不以性染色体决定细胞的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没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分别,B错误。
根据染色体大小和着丝粒位置的不同,将人类的染色体被分为A~G共7组,其中X列入C组,Y列入G组,C错误。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基因决定性状,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的表现与性别有关联,D正确。
【点睛】不同的生物,性别决定的方式也不同。性别的决定方式有:环境决定型(温度决定,如蛙);年龄决定型(如鳝);染色体数目决定型(如蜜蜂);有染色体形态决定型(本质上是基因决定型,比如人类和果蝇等XY型、矢鹅和蛾类等ZW型)等等。只有以性染色体形态决定性别的生物细胞中才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之分。
15.如图表示对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模拟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容器内两种不同颜色小球的大小、重量及数量必须相等
B. 从甲或乙容器随机取出一个小球可模拟等位基因分离的过程
C. 从甲、乙容器各随机取出一个小球并组合模拟F1自交产生F2的过程
D. 该实验要做到多次重复并统计,每次取出后要及时放回小球并摇匀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据图分析,用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每个容器内两种颜色的小球的大小、重量及数量必须相等,但是两个容器中的小球数量不一定相等,A错误;甲、乙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从甲或乙容器随机取出一个小球可模拟等位基因分离的过程,B正确;从甲、乙容器各随机取出一个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则两个小球组合可以模拟F1自交产生F2的过程,C正确;该实验要做到多次重复并统计,次数越多越接近于理论值,且每一次取出后要及时放回小球并摇匀,以保证每次抓取小球时,两种颜色的小球数目相等,D正确。
16.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部分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中噬菌体为子代DNA复制提供了模板和逆转录酶
B. 适当时间保温后进行②操作,使细菌外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
C. 由该图分析可知,实验结果可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 该实验得到的子代噬菌体中,大多数含有放射性32P
【答案】B
【解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合成,而DNA复制所需的原料、能量、酶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且该过程不需要逆转录酶,A错误;适当时间保温后进行②操作,使细菌外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B正确;由该图分析可知,实验结果可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错误;由于含有放射性的DNA进入细菌体内复制,所以沉淀物中应该有放射性,但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只有少部分含有放射性,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分子的复制,要求学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特点,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步骤和结论,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7.在金鱼草花色的遗传实验中,纯合红花品种(RR)与纯合白花品种(rr)杂交,F1 (Rr)全为粉红花。下列关于金鱼草花色遗传中显性现象的表现形式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 R基因、r基因都不表达
B. R基因对r基因为完全显性
C. R基因、r基因表现为共显性
D. R基因对r基因表现为不完全显性
【答案】D
【解析】
纯合红花(RR)与纯合白花(rr)杂交,F1杂合子全表现为粉红色,即表现出双亲的中间性状,说明R基因对r基因表现为不完全显现,D项正确,A项错误;若F1 (Rr)全为红色,即表现出一个亲本的性质,则说明R基因对r基因为完全显性,故B项错误;若F1 (Rr)全表现为红色和白色,则说明R基因、r基因表现为共显性,C项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和共显性的区别:F1所表现的性状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而非中间型或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称之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又叫做半显性,其特点是杂合子表现为双亲的中间性状;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这种显性表现称为共显性,或叫并显性。
18.图为正常男性体细胞有丝分裂某时期的显微图像,这一时期的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程度,便于观察和研究。下列有关这一图像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 该图为有丝分裂中期图
B. 该图为人类染色体组型图
C. 所示细胞含有22对常染色体
D. 图示细胞内含有92条染色单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图示细胞中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程度,且所有的染色体都分布于同一个平面上,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A正确;人类染色体组型是指人的一个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图示同源染色体没有放在一起,不是染色体组型图,B错误;图示人体细胞含有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C正确;图示细胞含有46条染色体,92条染色单体,D正确。
19.细胞内糖分解代谢过程如右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细胞能进行过程①和②或过程①和③
B. 所有活细胞的细胞溶胶都能进行过程①
C. ATP/ADP的比值增加会降低过程①的速率
D. 乳酸菌进行过程①和过程④时均产生[H]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①②表示有氧呼吸,①③表示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①④表示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
【详解】植物细胞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且大多数植物细胞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A正确;图中①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有的第一阶段,因此所有活细胞的细胞溶胶都能进行过程①,B正确;过程①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合成ATP,因此ATP/ADP的比值增加会降低过程①的速率,C正确;乳酸菌进行过程①产生[H],而进行过程④消耗[H],D错误。
20.下列关于细胞衰老与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衰老过程中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变慢
B. 细胞衰老过程线粒体的数量减少,体积减小
C. 细胞凋亡是由某种基因引发的,是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必然步骤
D. 植物体内通气组织的形成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
【答案】B
【解析】
细胞衰老过程中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变慢,A正确;衰老细胞的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则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B错误;细胞凋亡是正常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必然步骤,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死亡的过程,C正确;植物体内通气组织的形成凋亡是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必然步骤,是正常的细胞活动,D正确。
21.下列关于“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的是
A. 用铁丝把颜色和长短相同的两条橡皮泥扎起来代表配对完成的一对同源染色体
B. 模拟过程中被拉向纺锤体两极的染色体可能含有染色单体
C. 模拟过程中一共画了两个纺锤体
D. 模拟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需要3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活动,要求考生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明确一对同源染色体应该形状相同但颜色不同,能区分染色体与染色单体,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各选项。
“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活动中,用铁丝把颜色不同但长短相同的两条橡皮泥扎起来可代表配对完成的一对同源染色体,A错误;模拟过程中被拉向纺锤体两极的染色体可能含有染色单体,如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含有染色单体,B正确;模拟过程中一共画了四个纺锤体,C错误;模拟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需要6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D错误。
22. 将一批基因型为AA与Aa的豌豆种子种下,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数量比为3:2:1,则这批种子中,基因型为Aa的豌豆所占比例为
A. 1/3 B. 1/2 C. 2/3 D. 3/4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自然状态下豌豆自花传粉,假设基因型为Aa的豌豆所占比例为X,则AA所占比例为1—X,则基因型为Aa的豌豆子代中基因型及比例为AA1/4X、Aa2/4X、aa1/4X,基因型为AA的豌豆子代中基因型及比例为AA(1—X),已知子代中AA、Aa、aa的数量比为3:2:1,即aa=1/6=1/4X,算出X=2/3。故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23.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褐色。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进行观察的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
A. 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 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C. 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
D. 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 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减数分裂的结果直接形成配子,所以可以直接检测配子 的种类和比例以确定是否符合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
【详解】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后代表现型只有一种,无法证明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说明F1产生了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可以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B正确;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不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C错误;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不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D错误。
24.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B. DNA酶处理后的DNA失去了转化能力
C. 转化得到的S型菌不能稳定遗传 D. 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S型菌转化为R型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详解】艾弗里的设计思路是将S型菌的物质一一提纯,分别与R型菌混合,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因此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A正确;DNA酶处理后的DNA失去了转化能力,不能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B正确;转化得到的S型细菌产生的变异能够稳定遗传,产生后代还是S型细菌,C错误;转化率与所提取的S型细菌的DNA纯度有关,DNA纯度越高转化的效率也越高,D正确。
25.下列不能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的是
A. 基因、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均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B. 基因、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单个出现
C. 杂合子Aa中某条染色体缺失后,表现出a基因控制的性状
D. 基因发生突变而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表现在:①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②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都只含有成对中的一个;③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④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综上所述,杂合子Aa中,当A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后,就会表现出a基因控制的性状,能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但基因发生突变而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没有发生变化,不能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A、B、C均错误,D正确。
26.下图表示果蝇进行细胞分裂时,处于四个不同阶段的细胞(Ⅰ~Ⅳ)中核遗传物质或其载体(①~③)的数量。下列表述与图中信息不相符的是
A. ③代表DNA
B. Ⅱ所处阶段可发生基因自由组合
C. Ⅲ阶段可代表前期Ⅱ和中期Ⅱ
D. Ⅰ、Ⅱ所处阶段均含有四分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分裂结果可以看出,该分裂为减数分裂,其中①是染色体,②是染色单体,③是DNA;图中Ⅰ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可乙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Ⅲ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Ⅳ表示减数分裂结束产生的生殖细胞。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③代表DNA,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Ⅱ可乙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因此可以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Ⅲ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C正确;四分体仅出现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而Ⅰ表示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以及各个过程的相关物质的规律性变化,并能够根据图示变化判断分裂时期和确定①②③表示的结构的名称。
27.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细胞增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间期,都进行DNA复制
B. 有丝分裂G2期已形成1对中心体
C. 人的初级精母细胞四分体时期染色体数和DNA数分別是46和92
D. 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遗传物质相同的子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都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有丝分裂间期中心体复制,G2期细胞中已有1对中心体,在分裂前期成对的中心体分开,移向细胞两极,并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B正确;人体初级精母细胞四分体时期含有46条染色体,92个DNA分子,C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因此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4个2种精细胞,D错误。
28.某研究小组进行“探究DNA的复制过程”的活动,结果如图所示。其中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a、b、c表示离心管编号,条带表示大肠杆菌DNA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分布位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本活动运用了同位素示踪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
B. a管的结果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是在含14NH4Cl的培养液中培养的
C. b管的结果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的DNA都是14N–15N-DNA
D. 实验结果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的
【答案】B
【解析】
由题意“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和“条带表示大肠杆菌DNA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分布位置”可知:本活动运用了同位素示踪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A正确;分析图示可知:a管中的DNA密度最大,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是在含15 NH4Cl的培养液中培养的,B错误;b管中的DNA密度介于a、c管中的之间,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的DNA都是14N–15N-DNA,C正确;实验结果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需以题意“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为切入点,从图示中提取关键信息:a、b、c管中的DNA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a>b>c。由此推知:a、b、c管中的DNA依次为:双链均为15N标记、一条链为15N与另一条链为14N标记、双链都为14N标记,据此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29.谷氨酰胺是多种细胞功能必不可少的氨基酸,癌细胞更是如此。细胞膜上ASCT2(蛋白质)是将谷氨酰胺运输到癌细胞内的主要载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癌细胞的最大特征是无限增殖
B. ASCT2在运输谷氨酰胺过程中形状会发生改变
C. ASCT2减少使得癌细胞容易扩散和转移
D. 抑制ASCT2基因的表达可有效降低癌细胞代谢
【答案】C
【解析】
【分析】
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化、形态结构发生了改变、细胞膜外侧的糖蛋白减少等特征;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细胞膜上ASCT2(蛋白质)是将谷氨酰胺运输到癌细胞内的主要载体,其是由基因控制合成的。
【详解】癌细胞最大的特点是无限增殖,A正确;载体与被运输的物质会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ASCT2在运输谷氨酰胺过程中形状会发生改变,B正确;ASCT2是运输谷氨酰胺的载体,而导致癌细胞容易扩散和转移的是细胞膜外侧的糖蛋白减少了,C错误;抑制ASCT2基因的表达会导致ASCT2减少,则癌细胞吸收的谷氨酰胺减少,进而达到降低癌细胞代谢的功效,D正确。
30.将细胞数目相等的两组小鼠肝细胞,用含3H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的培养液培养,A组加入某种物质,B组不加,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分别取出两组的全部细胞,洗去培养液,测量每组的总放射性强度和细胞数目,结果放射性A组显著大于B组,细胞数目两组无明显差异。下列分析较为合理的是
A. A组加入的物质可能是ATP B. A组加入的物质可能是促使某种蛋白质合成的物质
C. A组加入的物质可能是载体蛋白 D. A组加入的物质可能是促使肝细胞快速分裂的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3H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合成RNA的原料,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用含3H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的培养液培养,A组加入某种物质,B组不加,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测定的放射性A组显著大于B组,细胞数目两组无明显差异,说明A组加入的物质不能促进细胞分裂,但是能够促进RNA的合成。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组加入的物质不能促进细胞分裂,但是能够促进RNA的合成,而细胞分裂和RNA的合成都需要消耗ATP,因此该物质不是ATP,A错误;A组加入的物质能够促进RNA的合成,而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转录形成RNA,因此A组加入的物质可能是促使某种蛋白质合成的物质,B正确;A组加入的物质能够促进RNA的合成,而RNA的合成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组加入的物质不能促进细胞分裂,D错误。
31. 下列关于转录所需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需要酶的催化 B. 需要DNA提供模板
C. 需要细胞呼吸供能 D. 需要4种碱基作为原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转录需要的条件有:酶、DNA的一条链做为模板、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需要四种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故D错误。
考点:转录
32.分析如图所示的家族遗传系谱图,其中一种病为伴性遗传(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下列对该家族遗传系谱图分析错误的是 ( )
A. 已知Ι2、Ⅱ6的家族无乙病史,则Ⅲ1的基因型为bbXaXa
B. 已知Ι2、Ⅱ6的家族无乙病史,若Ⅲ2与Ⅲ3近亲结婚,子女同时患甲乙两病的概率为1/48
C. 若Ⅱ2再次怀孕后到医院进行遗传咨询,已鉴定胎儿性染色体为XX,患病概率为5/8
D. 已知Ι2、Ⅱ6的家族无乙病史,则Ⅲ3的基因型为Bb的概率为2/3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Ⅱ1和Ⅱ2不患乙病,他们的女儿Ⅲ1患乙病,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题干信息“其中一种病为伴性遗传”可判断甲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病,由于甲病患者数量很多,代代遗传,综合这些信息可判定甲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1的基因型为bbXaXa,A正确;Ⅲ2的基因型为1/3BBXAY、2/3BbXAY,由于Ι2、Ⅱ6的家族无乙病史,则Ⅲ3的基因型为BbXaXa的概率=1/2×1/2=1/4,若Ⅲ2与Ⅲ3近亲结婚,后代患乙病概率=2/3×1/4×1/4=1/24,患甲病概率为1/2,因此子女同时患甲乙两病的概率=1/24×1/2=1/48,B正确;据图分析,Ⅱ1基因型为BbXaY,Ⅱ2基因型为BbXAXa,又因为胎儿的性染色体为XX,说明是女儿,则该女儿患病的概率=1-正常=1-(3/4×1/2)=5/8,C正确;已知Ι2、Ⅱ6的家族无乙病史,则Ⅲ3的基因型为Bb的概率=1/2×1/2=1/4,D错误。
【点睛】本题以甲、乙遗传病系谱图为命题背景,主要考查遗传方式的判定、基因型的推断、遗传概率的计算以及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原因分析等。破题的关键在于运用题干所给“Ⅰ2、Ⅱ6的家族无乙病病史、其中一种病为伴性遗传”等信息,并结合系谱图,判断出甲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33.番茄的花色和叶的宽窄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这两对等位基因中,当某一对基因纯合时,会使受精卵致死。现用红色窄叶植株自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窄叶:白色宽叶=6:2:3:1。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 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红色和窄叶
C. 控制叶宽窄的基因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
D. 自交后代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5/6
【答案】C
【解析】
依题意可知:当某一对基因纯合时,会使受精卵致死,红色窄叶植株自交所得后代表现型比例为 6∶2∶3∶1,说明控制番茄的花色和叶的宽窄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若将后代的性状分离比(6∶2∶3∶1)拆开来分析,则有红色∶白色=2∶1,窄叶∶宽叶=3∶1,说明红色、窄叶为显性性状,且控制花色的显性基因纯合致死,B正确,C错误;红色窄叶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色∶白色=2∶1,窄叶∶宽叶=3∶1,且控制花色的显性基因纯合致死,所以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3(白色)×1/2(1/4窄叶+1/4宽叶)=5/6,D正确。
34.在黑暗条件下,将分离得到的类囊体放在pH=4的缓冲溶液中,使类囊体内外的pH相等,然后迅速转移到含有ADP和Pi的pH=8的缓冲溶液中,结果检测到有ATP的生成。根据实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中溶液的H+均来自水的裂解
B. 黑暗条件下植物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可产生ATP
C. 光照条件下植物细胞叶绿体中类囊体的腔内H+浓度较高
D. 若使类囊体的脂双层对H+的通透性增大,ATP生成量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在光下水被分解为还原氢与氧气,同时合成ATP,且其合成ATP与膜内外存在H+梯度(H+浓度差)有关。
【详解】黑暗条件下,植物不能吸收光能将水裂解出H+,A错误;黑暗条件下,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中不能产生ATP,B错误;据题意可知类囊体腔内ph=4,类囊体外pH=8,故叶绿体类囊体膜内H+浓度高,C正确;类囊体对H+的通透性增大,其内的H+到类囊体外,使pH减小,ATP生成量减少,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解干题信息的能力以及识记、理解能力。
35.某甲虫的有角和无角受等位基因T-t控制,而牛的有角和无角受等位基因F-f控制,详细见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物种
有角
无角
某甲虫
雄性
TT、Tt
tt
雌性
— —
TT、Tt、tt
牛
雄性
FF、Ff
ff
雌性
FF
Ff、ff
A. 两只有角牛交配,子代中出现的无角牛为雌性,有角牛为雄性
B. 无角雄牛与有角雌牛交配,子代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中既有无角,也有有角
C. 基因型均为Tt的雄甲虫和雌甲虫交配,子代中有角与无角的比值为3:5
D. 如子代中有角均为雄性、无角均为雌性,则两只亲本甲虫的基因型为TT×TT
【答案】C
【解析】
两只有角牛的基因型可能为FF和FF或Ff和FF,因此后代的基因型为FF或FF和Ff,因此有角牛为雄性和雄性或有角牛为雄性和雄性、无角牛为雌性,A错误;无角雄牛与有角雌牛的基因型为ff和FF,因此子代的基因型为Ff,因此子代雌性个体全为无角,子代雄性个体全为有角,B错误;基因型均为Tt的雄甲虫和雌甲虫交配,后代基因型为TT:Tt:tt=1:2:1,基因型TT、Tt在雄性中表现为有角,tt在t在雄性中表现为无角,基因型TT、Tt、tt在雌性中全表现为无角,因此子代中有角与无角的比值为3:5,C正确;子代中有角均为雄性、无角均为雌性,亲本甲虫的基因型为Tt×TT或TT×TT,D错误。
36.不良环境能使植物体内酶活力下降,酶活力降低的程度可作为衡量植株耐受性的重要指标。为探究不同植物叶片对汽车尾气的耐受能力,研究人员将两年生香樟和杜鹃分别置于密闭气室中,用相同浓度的汽车尾气处理16h,取叶片研磨后获得叶片研磨液。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每组实验测定4次,每次向锥形瓶中加入2mL叶片研磨液后均测定5min内的气体收集量,结果如下表(单位:mL)。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用气体产生量衡量酶活力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照组的处理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备香樟和杜鹃的叶片研磨液时,加入缓冲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次实验均统计相同时间内气体收集量,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表明,对汽车尾气污染耐受力较强的植物是____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酶活力越高,催化过氧化氢分解速率越快,相同时间内气体产生量越多 (2). 将生理状况相似的香樟或杜鹃放入不含汽车尾气的密闭气室中放置16h (3). 避免研磨过程中pH值变化对过氧化氢酶产生影响 (4). 避免时间差异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5). 香樟 (6). 相同浓度的汽车尾气处理后,香樟过氧化氢酶活力下降的相对幅度小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植物叶片对汽车尾气的耐受能力,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有汽车尾气处理叶片、不同植物的叶片,因变量是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据此答题。
【详解】(1)本实验用气体产生量衡量酶活力的原因是:酶活力越高,催化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加快,相同时间内气体产生量越多;实验组的处理方式是将两年生的香樟和杜鹃分别置于密闭气室中,用相同浓度的汽车尾气处理16h,则对照组的处理方式是生理状况相似的香樟或杜鹃在不含汽车尾气的密闭气室中放置16h。
(2)实验要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制备香樟和杜鹃的叶片研磨液时,加入缓冲液的目的是避免研磨过程中pH值变化对过氧化氢酶产生影响。
(3)每次实验均统计相同时间内气体收集量,目的是避免时间差异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4)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相同浓度的汽车尾气处理后,香樟5min内的气体收集量变化幅度较小,说明香樟过氧化氢酶活力下降的相对幅度较小,故对汽车尾气污染耐受力较强的植物是香樟。
【点睛】本实验借助于“探究不同植物叶片对汽车尾气的耐受能力”考查考生分析实验目的获取自变量和因变量的能力,以及运用实验原则分析实验步骤的能力。
37.下图为菠菜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示意图,A、B、C代表反应的场所,①~⑤表示相关物质。据图回答:
(1) B和C表示______________;图中的②接受水光解产生的_________还原成NADPH;C过程要形成1分子葡萄糖至少需要______分子的④参与卡尔文循环。
(2)在供给C18O2极短时间后,除了糖类物质含有18O以外,从另一种光合产物____________中也应当能够检测到18O。
(3)为了进行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可取适量烘干的菠菜叶片,剪碎后放到研钵中,并加入适量的药剂进行充分研磨,其中的___________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研磨后的液体经过滤得到色素提取液。在纸层析时,滤液细线要高于______,分离后,从下往上第二条色素带的颜色为___________。
【答案】 (1). 叶绿体基质 (2). 氢(H+和e-) (3). 6 (4). 水 (5). CaCO3 (6). 层析液 (7). 蓝绿色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表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发生的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BC表示叶绿体基质,发生的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以及暗反应后三碳糖合成淀粉的过程。①表示氧气,②表示NADP+,③表示ADP+Pi,④表示五碳化合物,⑤表示三碳糖。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B和C表示叶绿体基质;②表示NADP+,其接受水的光解产生的氢(H+和e-)还原成NADPH;C中形成1分子葡萄糖至少需要6分子五碳化合物参与卡尔文循环。
(2)光合作用暗反应的产物有糖类和水,因此水中也能检测到18O。
(3)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实验中,加入碳酸钙可以防止色素被破坏;在利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滤液细线要高于层析液,以防止色素溶解于层析液中;分离后,在滤纸条上从下往上第二条色素带是叶绿素a,颜色为蓝绿色。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场所等知识点,能够分析题图并准确判断图中各个字母代表的结构的名称以及各个数字代表的物质的名称。
38.小鼠的毛色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尾形由另一对等位基因(T、t)控制。一只黄毛弯曲尾雌鼠与灰毛正常尾雄鼠杂交,子代雌雄小鼠均表现为黄毛弯曲尾:灰毛弯曲尾=1:1,取F1中黄毛小鼠相互杂交,得到F2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黄毛弯曲尾
黄毛正常尾
灰毛弯曲尾
灰毛正常尾
雄鼠
2/12
2/12
1/12
1/12
雌鼠
4/12
0
2/12
0
请回答:
(1)基因B、b与基因T、t是__________上的非等位基因,因此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2)在毛色遗传中,基因型为____的胚胎不能发育。弯曲尾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
(3)若只考虑尾形遗传,让F2中的弯曲尾雌雄小鼠随机交配,理论上后代中弯曲尾∶正常尾=____。若同时考虑两对性状遗传,让F2中黄毛弯曲尾小鼠随机交配,子代出现黄色弯曲尾个体的概率为____。
(4)用测交法鉴定F2中某黄毛弯曲尾雌鼠的基因型,结果子代雄鼠有4种表现型,补充完成该测交过程的遗传图解。
【答案】 (1). 非同源染色体 (2). BB (3).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4). 7∶1 (5). 7/12 (6).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分析,子一代黄毛弯曲尾鼠相互杂交,后代出现了灰毛和正常尾,说明黄毛对灰毛为显性性状,弯曲尾对正常尾为显性性状。后代黄毛:灰毛=2:1,没有性别的差异,说明在常染色体上,且黄毛BB显性纯合致死,则子一代黄毛基因型为Bb、灰毛基因型为bb;后代雌鼠全部为弯曲尾,雄鼠弯曲尾:正常尾=1:1,表现为与性别相关联,则为伴X遗传,子一代相关基因型为XTXt、XTY。综上所述,子一代关于两对性状的基因型为BbXTXt、BbXTY、bbXTXt、bbXTY,则亲本基因型为BbXTXT、bbXtY。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基因B、b在常染色体上,基因T、t在X染色体上,因此两对等位基因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在毛色的遗传中,基因型为BB的胚胎致死;弯曲尾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关于尾形,子一代基因型为XTXt、XTY,则子二代弯曲尾基因型为XTXT、XTXt、XTY,让子二代弯曲尾随机交配,后代正常尾的概率=1/2×1/4=1/8,因此后代弯曲尾:正常尾=7:1;若同时考虑两对性状遗传,让F2中黄毛(Bb)弯曲尾小鼠随机交配,由于BB胚胎致死,因此子代出现黄色弯曲尾个体的概率=2/3×7/8=7/12。
(4)根据题意分析,已知F2中黄毛弯曲尾雌鼠的基因型可能为BbXTXT、BbXTXt,让F2中某黄毛弯曲尾雌鼠与bbXtY测交,后代出现了四种表现型,说明该黄毛弯曲尾雌鼠基因型为BbXTXt,遗传图解如下:。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X遗传的相关知识的,能够根据后代的性状分离判断两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并能够根据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以及与性状的关系判断两对性状所在的染色体位置以及致死的基因型,进而准确判断亲本、子一代的基因型。
39.欲研究药物乙对海拉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请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与用具,以海拉细胞的细胞数变化为测定指标,完善实验分组设计和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材料与用具:海拉细胞悬液,药物甲溶液(对细胞增殖有影响),药物乙溶液,培养液、培养瓶,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等。
(要求与说明:细胞计数的具体操作过程不做要求,不考虑加入溶液对体积的影响,实验条件适宜)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分组设计:
A组:海拉细胞悬液+培养液
B组:海拉细胞悬液+培养液+药物甲溶液
C组:海拉细胞悬液+培养液+药物甲溶液,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_______________。
(2)完善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
(3)预测实验结果(以坐标曲线图形表示实验结果,并标出加入药物的时间):________。
(4)分析与讨论:
药物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药物乙溶液 (2). ①取细胞悬液加入到含培养液的培养瓶中,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并记录。
②将细胞悬液分别加入到A、B、C三组培养瓶中进行培养。
③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三组培养瓶中的细胞数并记录
④当细胞增殖达到一定数量时,向C组加入药物乙溶液
⑤重复③。统计并分析所得数据。
(3).
(4). 促进海拉细胞的增殖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该实验探究药物乙对海拉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自变量是药物乙和培养时间,因变量是海拉细胞的数目,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实验设计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1)取细胞培养瓶3个并编号A、B、C,A组培养瓶中加入海拉细胞悬液+培养液,作为对照组;B组培养瓶中加入海拉细胞悬液+培养液+药物甲溶液,C组培养瓶中加入培养一段时间的B组培养液,再加入药物乙溶液。
(2)在加药物之前,先让各组在细胞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测量细胞数。培养一段时间之后再向B组和C组分別加入适量药物甲,观察细胞增长数目,再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向C组添加适量的药物乙,观察细胞增长数目。要想让实验结果更准确,药物甲必须是促进细胞分裂的药物,这样才能更好的观察细胞乙的抑制作用。三组在适应条件下进行培养相同时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三组培养瓶中的细胞数并记录,统计并分析所得数据。
(3)预测实验结果:药物甲溶液具有促进细胞增殖作用,故B组海拉细胞数目增长最快,C组中,药物乙对海拉细胞数目增长有抑制作用,细胞数目将减少,因此曲线如下:
(4)药物甲的作用是促进海拉细胞的增殖。
1.下列关于细胞中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不能溶解液泡中的色素 B. 是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
C. 能缓和温度的变化 D. 是含量最多的无机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由于水分子的极性强,能使溶解于其中的许多种物质解离成离子,这样也就有利于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由于水溶液的流动性大,水在生物体内还起到运输物质的作用,将吸收来的营养物质运输到各个组织中去,并将组织中产生的废物运输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2)水是物质扩散的介质,也是酶活动的介质.细胞内的各种代谢过程,如营养物质的吸收,代谢废物的排出,以及一切生物化学反应等,都必须在水溶液中才能进行;(3)由于水分子间的氢键,所以水的比热大,1g水从15℃上升到16℃时需要4.18J热量,比同量其他液体所需要的热量多,因而水能吸收较多的热而本身温度的升高并不多,水的蒸发热较大,1g水在37℃时完全蒸发需要吸热2.40 kJ,所以蒸发少量的汗就能散发大量的热,再加上水的流动性大,能随血液循环迅速分布全身,因此水对于维持生物体温度的稳定起很大作用;(4)水解的过程需要消耗水。
【详解】液泡中有水、无机盐、色素、氨基酸、葡萄糖等,因此细胞中水能溶解液泡中的色素,A错误;由于水分子具有极性的特点,因此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B正确;由于水分子间的氢键,使得水具有缓和温度变化的作用,C正确;水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D正确。
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核糖体是一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B. 细胞中磷脂的合成与粗面内质网有关
C. 白色体是动物细胞中贮存脂质和多糖的细胞器
D. 溶酶体的存在对保证细胞中其他结构的完整性有重要意义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核糖体和中心体都是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内质网分为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质体是一类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贮藏密切有关的细胞器,它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根据色素的不同,质体可分成三种类型:叶绿体、有色体、白色体;溶酶体含有大量的水解酶,被称为“酶仓库”、“消化系统”。
【详解】核糖体是细胞中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A错误;细胞中磷脂的合成与滑面内质网有关,B错误;白色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动物细胞没有白色体,C错误;溶酶体的存在对保证细胞中其他结构的完整性有重要意义,D正确。
3.图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各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在细胞衰老过程中不断向内折叠
B. ②可以直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C. ③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
D. ④是蛋白质和DNA等大分子进出的通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是核膜,能够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②是染色质,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③是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④是核孔,实现了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①是核膜,在细胞衰老过程中不断向内折叠,A正确;②是染色质,需要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B错误;③是核仁,而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C错误;④是核孔,是蛋白质和RNA等物质进出的通道,但是DNA不能通过,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明确核孔是具有选择性的,并不是任何物质都可以通过的。
4.关于质膜脂双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脂双层是两条细线
B. 脂双层中的两层并不完全相同
C. 脂双层中的每一层都称为一层单位膜
D. 在细胞表面磷脂分子自然会形成脂双层
【答案】C
【解析】
【分析】
质膜的主要成分包括磷脂和蛋白质,其中磷脂组成磷脂双分子层,是质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脂双层呈现一条线,而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脂双层是两条细线,A正确;磷脂双分子层中的两层是不完全相同的,如细胞膜的外侧含有糖蛋白,内侧没有,B正确;由脂双层组成的膜称为单位膜,脂双层中的任何一层都不能称为膜,C错误;磷脂具有亲水性的头部和疏水性的尾部,因此在细胞表面磷脂分子自然会形成脂双层,D正确。
5.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实验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中滴加50%的酒精是为了溶解油脂
B. 苏丹Ⅲ染液使细胞中的油脂呈红黄色
C. 高倍镜下视野变暗的原因是透过物镜的光减少
D.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脂肪滴均存在于细胞内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前者呈橘黄色,后者呈红色;该实验在染色后需要用50%的酒精去浮色,且需要用显微镜观察。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实验中在染色后用50%的酒精的目的是洗去浮色,便于观察,A错误;苏丹Ⅲ染液使细胞中的油脂呈橘黄色,B错误;高倍镜下视野变暗的原因是透过物镜的光减少,可以采用大光圈或凹面镜的方法使得通过的光线增加,C正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脂肪滴有的存在于细胞内,有的存在于细胞间,D错误。
6.肉毒杆菌是一种生长在缺氧环境下的细菌,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会分泌一种蛋白质类的肉毒杆菌毒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肉毒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 肉毒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C. 肉毒杆菌新陈代谢速率较人细胞快
D. 肉毒杆菌毒素的加工和分泌过程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肉毒杆菌是一种生长在缺氧环境下的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且其应该属于厌氧菌。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肉毒杆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因此其没有成形的细胞核,A正确;细菌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肉毒杆菌是单细胞生物,细胞的体积小,相对表面积大,其所有生命活动都由单个细胞完成,因此其新陈代谢较人细胞快,C正确;肉毒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D错误。
7.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大液泡的形态变化
B. 第一次观察时可以看到洋葱表皮细胞几乎整个细胞都呈紫色
C. 第二次观察时可以看到大量水分子向细胞外扩散
D. 第三次观察前用吸水纸的目的是吸去多余的清水
【答案】B
【解析】
【分析】
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质壁分离的原因:(1)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2)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据图可知,第一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正常状态,第二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蔗糖溶液中的质壁分离状态,第三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质壁分离复原状态。
【详解】该实验的因变量是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大液泡的形态变化,A错误;第一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正常状态,可以看到洋葱表皮细胞几乎整个细胞都呈紫色,B正确;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能观察到水分子的运动,C错误;第三次观察前用吸水纸的目的是吸引水在盖玻片下移动,使植物细胞完全浸在清水中,D错误。
8.以下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其作用的强弱可用酶活性表示
B. 一种酶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底物
C. 酶在最适温度及最适pH条件下可长期保存
D. 催化反应时酶的形状一定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具有高效性、特异性及作用条件温和的特点,如强酸、强碱或高温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详解】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酶作用的强弱可以用酶的活性表示,A正确;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结构相似的底物的反应,B正确;酶在最适温度及最适pH条件下活性最高,不利于其保存,C错误;酶发挥催化作用时,需要与底物结合,因此其形状一定发生改变,D正确。
9.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O2和酒精以扩散方式进入细胞
B. 胰蛋白酶以胞吐方式分泌到细胞外
C. 细菌和病毒被巨噬细胞吞噬时须穿过质膜
D. 红细胞在蒸熘水中会因渗透作用吸水而破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的比较:
比较项目
运输方向
是否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代表例子
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要
不消耗
O2、CO2、H2O、乙醇、甘油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消耗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等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消耗
氨基酸、各种离子等
胞吞、胞吐
进入细胞为胞吞
运出细胞为胞吐
不需要
消耗
胰岛素、抗体、巨噬细胞吞噬细菌等
【详解】O2和酒精均是以扩散方式进入细胞,A正确;胰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物质,以胞吐方式分泌到细胞外,B正确;巨噬细胞吞噬细菌和病毒以胞吞的方式,无须穿过质膜,C错误;由于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因而红细胞在蒸馏水中发生渗透作用吸水,导致其破裂,D正确。故选C。
10.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烟草的遗传物质可被RNA酶水解
B. 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C. 劳氏肉瘤病毒的遗传物质可逆转录出单链DNA
D.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可被水解成4种脱氧核糖核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绝大多数生物(细胞生物和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部分生物(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详解】酶具有专一性,RNA酶只能催化RNA水解,无法催化DNA水解,而烟草的遗传物质为DNA,A错误;肺炎双球菌是细菌,其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劳氏肉瘤病毒含有逆转录酶,能以RNA为模板反向地合成单链DNA,C正确;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DNA,可被水解成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D错误。故选C。
11.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该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群中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
B. 具有交叉遗传和隔代遗传的特点
C. 在一个患病家族中,每一代都有人患病
D. 男性患者的精子中,至少带1个致病基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
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的显性致病基因决定的一种遗传病,其特点是:(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3)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女性正常个体的父亲和儿子都正常。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抗维生素D佝偻病具有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的特点,A正确;该病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B错误;该病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但是不一定每一代都有人患病,如父亲有病、母亲正常,他们生的儿子肯定正常,C错误;该致病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Y上不含该基因,男性患者的精子中,一半含有致病基因,一半没有致病基因,D错误。
12.在面包制作时,先将一定量的酵母加入和好的面团中,后经蒸烤得到松软可口的面包。在此过程中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A. 酵母菌进行了乙醇发酵
B. 酵母菌的细胞溶胶中有CO2产生
C. 丙酮酸产生酒精时伴随ATP的生成
D. 酵母菌线粒体中,特殊分子所携带的氢和电子传递给氧形成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性微生物,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详解】该过程中,酵母菌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称为乙醇发酵,A正确;酵母菌无氧呼吸发生的场所是细胞溶胶,B正确;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H]反应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该过程没有ATP的生成,C错误;在酵母菌的线粒体内膜上,特殊分子所携带的氢和电子传递给氧形成水,D正确。
13.如图为ATP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团1是一种嘌呤,含有氮元素
B. 基团2是一种单糖,含有5个碳原子
C. 基团1、2、3组成的物质是组成DNA的基本单位
D. 图中的两个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的能量可被生命活动利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ATP的化学结构。它是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三分子磷酸依次相连形成;磷酸基团之间以高能磷酸键连接。
【详解】基团1是腺嘌呤,是含氮碱基,A正确。
基团2是核糖,它是一种单糖,含有5个碳原子,B正确。
基团1、2、3组成的物质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不是脱氧核苷酸,C错误。
ATP水解通常是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断裂,D正确。
【点睛】易错点:ATP中的五碳糖是核糖不是脱氧核糖。
14.下列关于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
B. 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可以分成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两类
C. 人的染色体组型分为A、B、C、D、E、F、G共7组,X染色体列入G组
D.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的表现与性别有关联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详解】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但是当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时,正常细胞中的基因就不是成对的,A错误。
不以性染色体决定细胞的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没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分别,B错误。
根据染色体大小和着丝粒位置的不同,将人类的染色体被分为A~G共7组,其中X列入C组,Y列入G组,C错误。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基因决定性状,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的表现与性别有关联,D正确。
【点睛】不同的生物,性别决定的方式也不同。性别的决定方式有:环境决定型(温度决定,如蛙);年龄决定型(如鳝);染色体数目决定型(如蜜蜂);有染色体形态决定型(本质上是基因决定型,比如人类和果蝇等XY型、矢鹅和蛾类等ZW型)等等。只有以性染色体形态决定性别的生物细胞中才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之分。
15.如图表示对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模拟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容器内两种不同颜色小球的大小、重量及数量必须相等
B. 从甲或乙容器随机取出一个小球可模拟等位基因分离的过程
C. 从甲、乙容器各随机取出一个小球并组合模拟F1自交产生F2的过程
D. 该实验要做到多次重复并统计,每次取出后要及时放回小球并摇匀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据图分析,用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每个容器内两种颜色的小球的大小、重量及数量必须相等,但是两个容器中的小球数量不一定相等,A错误;甲、乙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从甲或乙容器随机取出一个小球可模拟等位基因分离的过程,B正确;从甲、乙容器各随机取出一个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则两个小球组合可以模拟F1自交产生F2的过程,C正确;该实验要做到多次重复并统计,次数越多越接近于理论值,且每一次取出后要及时放回小球并摇匀,以保证每次抓取小球时,两种颜色的小球数目相等,D正确。
16.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部分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中噬菌体为子代DNA复制提供了模板和逆转录酶
B. 适当时间保温后进行②操作,使细菌外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
C. 由该图分析可知,实验结果可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 该实验得到的子代噬菌体中,大多数含有放射性32P
【答案】B
【解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合成,而DNA复制所需的原料、能量、酶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且该过程不需要逆转录酶,A错误;适当时间保温后进行②操作,使细菌外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B正确;由该图分析可知,实验结果可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错误;由于含有放射性的DNA进入细菌体内复制,所以沉淀物中应该有放射性,但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只有少部分含有放射性,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分子的复制,要求学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特点,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步骤和结论,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7.在金鱼草花色的遗传实验中,纯合红花品种(RR)与纯合白花品种(rr)杂交,F1 (Rr)全为粉红花。下列关于金鱼草花色遗传中显性现象的表现形式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 R基因、r基因都不表达
B. R基因对r基因为完全显性
C. R基因、r基因表现为共显性
D. R基因对r基因表现为不完全显性
【答案】D
【解析】
纯合红花(RR)与纯合白花(rr)杂交,F1杂合子全表现为粉红色,即表现出双亲的中间性状,说明R基因对r基因表现为不完全显现,D项正确,A项错误;若F1 (Rr)全为红色,即表现出一个亲本的性质,则说明R基因对r基因为完全显性,故B项错误;若F1 (Rr)全表现为红色和白色,则说明R基因、r基因表现为共显性,C项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和共显性的区别:F1所表现的性状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而非中间型或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称之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又叫做半显性,其特点是杂合子表现为双亲的中间性状;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这种显性表现称为共显性,或叫并显性。
18.图为正常男性体细胞有丝分裂某时期的显微图像,这一时期的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程度,便于观察和研究。下列有关这一图像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 该图为有丝分裂中期图
B. 该图为人类染色体组型图
C. 所示细胞含有22对常染色体
D. 图示细胞内含有92条染色单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图示细胞中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程度,且所有的染色体都分布于同一个平面上,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A正确;人类染色体组型是指人的一个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图示同源染色体没有放在一起,不是染色体组型图,B错误;图示人体细胞含有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C正确;图示细胞含有46条染色体,92条染色单体,D正确。
19.细胞内糖分解代谢过程如右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细胞能进行过程①和②或过程①和③
B. 所有活细胞的细胞溶胶都能进行过程①
C. ATP/ADP的比值增加会降低过程①的速率
D. 乳酸菌进行过程①和过程④时均产生[H]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①②表示有氧呼吸,①③表示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①④表示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
【详解】植物细胞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且大多数植物细胞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A正确;图中①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有的第一阶段,因此所有活细胞的细胞溶胶都能进行过程①,B正确;过程①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合成ATP,因此ATP/ADP的比值增加会降低过程①的速率,C正确;乳酸菌进行过程①产生[H],而进行过程④消耗[H],D错误。
20.下列关于细胞衰老与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衰老过程中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变慢
B. 细胞衰老过程线粒体的数量减少,体积减小
C. 细胞凋亡是由某种基因引发的,是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必然步骤
D. 植物体内通气组织的形成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
【答案】B
【解析】
细胞衰老过程中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变慢,A正确;衰老细胞的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则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B错误;细胞凋亡是正常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必然步骤,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死亡的过程,C正确;植物体内通气组织的形成凋亡是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必然步骤,是正常的细胞活动,D正确。
21.下列关于“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的是
A. 用铁丝把颜色和长短相同的两条橡皮泥扎起来代表配对完成的一对同源染色体
B. 模拟过程中被拉向纺锤体两极的染色体可能含有染色单体
C. 模拟过程中一共画了两个纺锤体
D. 模拟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需要3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活动,要求考生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明确一对同源染色体应该形状相同但颜色不同,能区分染色体与染色单体,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各选项。
“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活动中,用铁丝把颜色不同但长短相同的两条橡皮泥扎起来可代表配对完成的一对同源染色体,A错误;模拟过程中被拉向纺锤体两极的染色体可能含有染色单体,如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含有染色单体,B正确;模拟过程中一共画了四个纺锤体,C错误;模拟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需要6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D错误。
22. 将一批基因型为AA与Aa的豌豆种子种下,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数量比为3:2:1,则这批种子中,基因型为Aa的豌豆所占比例为
A. 1/3 B. 1/2 C. 2/3 D. 3/4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自然状态下豌豆自花传粉,假设基因型为Aa的豌豆所占比例为X,则AA所占比例为1—X,则基因型为Aa的豌豆子代中基因型及比例为AA1/4X、Aa2/4X、aa1/4X,基因型为AA的豌豆子代中基因型及比例为AA(1—X),已知子代中AA、Aa、aa的数量比为3:2:1,即aa=1/6=1/4X,算出X=2/3。故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23.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褐色。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进行观察的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
A. 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 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C. 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
D. 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 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减数分裂的结果直接形成配子,所以可以直接检测配子 的种类和比例以确定是否符合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
【详解】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后代表现型只有一种,无法证明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说明F1产生了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可以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B正确;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不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C错误;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不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D错误。
24.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B. DNA酶处理后的DNA失去了转化能力
C. 转化得到的S型菌不能稳定遗传 D. 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S型菌转化为R型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详解】艾弗里的设计思路是将S型菌的物质一一提纯,分别与R型菌混合,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因此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A正确;DNA酶处理后的DNA失去了转化能力,不能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B正确;转化得到的S型细菌产生的变异能够稳定遗传,产生后代还是S型细菌,C错误;转化率与所提取的S型细菌的DNA纯度有关,DNA纯度越高转化的效率也越高,D正确。
25.下列不能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的是
A. 基因、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均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B. 基因、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单个出现
C. 杂合子Aa中某条染色体缺失后,表现出a基因控制的性状
D. 基因发生突变而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表现在:①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②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都只含有成对中的一个;③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④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综上所述,杂合子Aa中,当A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后,就会表现出a基因控制的性状,能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但基因发生突变而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没有发生变化,不能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A、B、C均错误,D正确。
26.下图表示果蝇进行细胞分裂时,处于四个不同阶段的细胞(Ⅰ~Ⅳ)中核遗传物质或其载体(①~③)的数量。下列表述与图中信息不相符的是
A. ③代表DNA
B. Ⅱ所处阶段可发生基因自由组合
C. Ⅲ阶段可代表前期Ⅱ和中期Ⅱ
D. Ⅰ、Ⅱ所处阶段均含有四分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分裂结果可以看出,该分裂为减数分裂,其中①是染色体,②是染色单体,③是DNA;图中Ⅰ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可乙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Ⅲ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Ⅳ表示减数分裂结束产生的生殖细胞。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③代表DNA,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Ⅱ可乙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因此可以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Ⅲ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C正确;四分体仅出现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而Ⅰ表示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以及各个过程的相关物质的规律性变化,并能够根据图示变化判断分裂时期和确定①②③表示的结构的名称。
27.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细胞增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间期,都进行DNA复制
B. 有丝分裂G2期已形成1对中心体
C. 人的初级精母细胞四分体时期染色体数和DNA数分別是46和92
D. 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遗传物质相同的子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都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有丝分裂间期中心体复制,G2期细胞中已有1对中心体,在分裂前期成对的中心体分开,移向细胞两极,并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B正确;人体初级精母细胞四分体时期含有46条染色体,92个DNA分子,C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因此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4个2种精细胞,D错误。
28.某研究小组进行“探究DNA的复制过程”的活动,结果如图所示。其中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a、b、c表示离心管编号,条带表示大肠杆菌DNA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分布位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本活动运用了同位素示踪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
B. a管的结果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是在含14NH4Cl的培养液中培养的
C. b管的结果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的DNA都是14N–15N-DNA
D. 实验结果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的
【答案】B
【解析】
由题意“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和“条带表示大肠杆菌DNA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分布位置”可知:本活动运用了同位素示踪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A正确;分析图示可知:a管中的DNA密度最大,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是在含15 NH4Cl的培养液中培养的,B错误;b管中的DNA密度介于a、c管中的之间,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的DNA都是14N–15N-DNA,C正确;实验结果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需以题意“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为切入点,从图示中提取关键信息:a、b、c管中的DNA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a>b>c。由此推知:a、b、c管中的DNA依次为:双链均为15N标记、一条链为15N与另一条链为14N标记、双链都为14N标记,据此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29.谷氨酰胺是多种细胞功能必不可少的氨基酸,癌细胞更是如此。细胞膜上ASCT2(蛋白质)是将谷氨酰胺运输到癌细胞内的主要载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癌细胞的最大特征是无限增殖
B. ASCT2在运输谷氨酰胺过程中形状会发生改变
C. ASCT2减少使得癌细胞容易扩散和转移
D. 抑制ASCT2基因的表达可有效降低癌细胞代谢
【答案】C
【解析】
【分析】
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化、形态结构发生了改变、细胞膜外侧的糖蛋白减少等特征;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细胞膜上ASCT2(蛋白质)是将谷氨酰胺运输到癌细胞内的主要载体,其是由基因控制合成的。
【详解】癌细胞最大的特点是无限增殖,A正确;载体与被运输的物质会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ASCT2在运输谷氨酰胺过程中形状会发生改变,B正确;ASCT2是运输谷氨酰胺的载体,而导致癌细胞容易扩散和转移的是细胞膜外侧的糖蛋白减少了,C错误;抑制ASCT2基因的表达会导致ASCT2减少,则癌细胞吸收的谷氨酰胺减少,进而达到降低癌细胞代谢的功效,D正确。
30.将细胞数目相等的两组小鼠肝细胞,用含3H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的培养液培养,A组加入某种物质,B组不加,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分别取出两组的全部细胞,洗去培养液,测量每组的总放射性强度和细胞数目,结果放射性A组显著大于B组,细胞数目两组无明显差异。下列分析较为合理的是
A. A组加入的物质可能是ATP B. A组加入的物质可能是促使某种蛋白质合成的物质
C. A组加入的物质可能是载体蛋白 D. A组加入的物质可能是促使肝细胞快速分裂的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3H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合成RNA的原料,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用含3H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的培养液培养,A组加入某种物质,B组不加,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测定的放射性A组显著大于B组,细胞数目两组无明显差异,说明A组加入的物质不能促进细胞分裂,但是能够促进RNA的合成。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组加入的物质不能促进细胞分裂,但是能够促进RNA的合成,而细胞分裂和RNA的合成都需要消耗ATP,因此该物质不是ATP,A错误;A组加入的物质能够促进RNA的合成,而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转录形成RNA,因此A组加入的物质可能是促使某种蛋白质合成的物质,B正确;A组加入的物质能够促进RNA的合成,而RNA的合成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组加入的物质不能促进细胞分裂,D错误。
31. 下列关于转录所需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需要酶的催化 B. 需要DNA提供模板
C. 需要细胞呼吸供能 D. 需要4种碱基作为原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转录需要的条件有:酶、DNA的一条链做为模板、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需要四种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故D错误。
考点:转录
32.分析如图所示的家族遗传系谱图,其中一种病为伴性遗传(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下列对该家族遗传系谱图分析错误的是 ( )
A. 已知Ι2、Ⅱ6的家族无乙病史,则Ⅲ1的基因型为bbXaXa
B. 已知Ι2、Ⅱ6的家族无乙病史,若Ⅲ2与Ⅲ3近亲结婚,子女同时患甲乙两病的概率为1/48
C. 若Ⅱ2再次怀孕后到医院进行遗传咨询,已鉴定胎儿性染色体为XX,患病概率为5/8
D. 已知Ι2、Ⅱ6的家族无乙病史,则Ⅲ3的基因型为Bb的概率为2/3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Ⅱ1和Ⅱ2不患乙病,他们的女儿Ⅲ1患乙病,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题干信息“其中一种病为伴性遗传”可判断甲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病,由于甲病患者数量很多,代代遗传,综合这些信息可判定甲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1的基因型为bbXaXa,A正确;Ⅲ2的基因型为1/3BBXAY、2/3BbXAY,由于Ι2、Ⅱ6的家族无乙病史,则Ⅲ3的基因型为BbXaXa的概率=1/2×1/2=1/4,若Ⅲ2与Ⅲ3近亲结婚,后代患乙病概率=2/3×1/4×1/4=1/24,患甲病概率为1/2,因此子女同时患甲乙两病的概率=1/24×1/2=1/48,B正确;据图分析,Ⅱ1基因型为BbXaY,Ⅱ2基因型为BbXAXa,又因为胎儿的性染色体为XX,说明是女儿,则该女儿患病的概率=1-正常=1-(3/4×1/2)=5/8,C正确;已知Ι2、Ⅱ6的家族无乙病史,则Ⅲ3的基因型为Bb的概率=1/2×1/2=1/4,D错误。
【点睛】本题以甲、乙遗传病系谱图为命题背景,主要考查遗传方式的判定、基因型的推断、遗传概率的计算以及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原因分析等。破题的关键在于运用题干所给“Ⅰ2、Ⅱ6的家族无乙病病史、其中一种病为伴性遗传”等信息,并结合系谱图,判断出甲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33.番茄的花色和叶的宽窄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这两对等位基因中,当某一对基因纯合时,会使受精卵致死。现用红色窄叶植株自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窄叶:白色宽叶=6:2:3:1。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 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红色和窄叶
C. 控制叶宽窄的基因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
D. 自交后代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5/6
【答案】C
【解析】
依题意可知:当某一对基因纯合时,会使受精卵致死,红色窄叶植株自交所得后代表现型比例为 6∶2∶3∶1,说明控制番茄的花色和叶的宽窄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若将后代的性状分离比(6∶2∶3∶1)拆开来分析,则有红色∶白色=2∶1,窄叶∶宽叶=3∶1,说明红色、窄叶为显性性状,且控制花色的显性基因纯合致死,B正确,C错误;红色窄叶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色∶白色=2∶1,窄叶∶宽叶=3∶1,且控制花色的显性基因纯合致死,所以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3(白色)×1/2(1/4窄叶+1/4宽叶)=5/6,D正确。
34.在黑暗条件下,将分离得到的类囊体放在pH=4的缓冲溶液中,使类囊体内外的pH相等,然后迅速转移到含有ADP和Pi的pH=8的缓冲溶液中,结果检测到有ATP的生成。根据实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中溶液的H+均来自水的裂解
B. 黑暗条件下植物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可产生ATP
C. 光照条件下植物细胞叶绿体中类囊体的腔内H+浓度较高
D. 若使类囊体的脂双层对H+的通透性增大,ATP生成量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在光下水被分解为还原氢与氧气,同时合成ATP,且其合成ATP与膜内外存在H+梯度(H+浓度差)有关。
【详解】黑暗条件下,植物不能吸收光能将水裂解出H+,A错误;黑暗条件下,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中不能产生ATP,B错误;据题意可知类囊体腔内ph=4,类囊体外pH=8,故叶绿体类囊体膜内H+浓度高,C正确;类囊体对H+的通透性增大,其内的H+到类囊体外,使pH减小,ATP生成量减少,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解干题信息的能力以及识记、理解能力。
35.某甲虫的有角和无角受等位基因T-t控制,而牛的有角和无角受等位基因F-f控制,详细见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物种
有角
无角
某甲虫
雄性
TT、Tt
tt
雌性
— —
TT、Tt、tt
牛
雄性
FF、Ff
ff
雌性
FF
Ff、ff
A. 两只有角牛交配,子代中出现的无角牛为雌性,有角牛为雄性
B. 无角雄牛与有角雌牛交配,子代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中既有无角,也有有角
C. 基因型均为Tt的雄甲虫和雌甲虫交配,子代中有角与无角的比值为3:5
D. 如子代中有角均为雄性、无角均为雌性,则两只亲本甲虫的基因型为TT×TT
【答案】C
【解析】
两只有角牛的基因型可能为FF和FF或Ff和FF,因此后代的基因型为FF或FF和Ff,因此有角牛为雄性和雄性或有角牛为雄性和雄性、无角牛为雌性,A错误;无角雄牛与有角雌牛的基因型为ff和FF,因此子代的基因型为Ff,因此子代雌性个体全为无角,子代雄性个体全为有角,B错误;基因型均为Tt的雄甲虫和雌甲虫交配,后代基因型为TT:Tt:tt=1:2:1,基因型TT、Tt在雄性中表现为有角,tt在t在雄性中表现为无角,基因型TT、Tt、tt在雌性中全表现为无角,因此子代中有角与无角的比值为3:5,C正确;子代中有角均为雄性、无角均为雌性,亲本甲虫的基因型为Tt×TT或TT×TT,D错误。
36.不良环境能使植物体内酶活力下降,酶活力降低的程度可作为衡量植株耐受性的重要指标。为探究不同植物叶片对汽车尾气的耐受能力,研究人员将两年生香樟和杜鹃分别置于密闭气室中,用相同浓度的汽车尾气处理16h,取叶片研磨后获得叶片研磨液。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每组实验测定4次,每次向锥形瓶中加入2mL叶片研磨液后均测定5min内的气体收集量,结果如下表(单位:mL)。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用气体产生量衡量酶活力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照组的处理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备香樟和杜鹃的叶片研磨液时,加入缓冲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次实验均统计相同时间内气体收集量,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表明,对汽车尾气污染耐受力较强的植物是____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酶活力越高,催化过氧化氢分解速率越快,相同时间内气体产生量越多 (2). 将生理状况相似的香樟或杜鹃放入不含汽车尾气的密闭气室中放置16h (3). 避免研磨过程中pH值变化对过氧化氢酶产生影响 (4). 避免时间差异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5). 香樟 (6). 相同浓度的汽车尾气处理后,香樟过氧化氢酶活力下降的相对幅度小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植物叶片对汽车尾气的耐受能力,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有汽车尾气处理叶片、不同植物的叶片,因变量是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据此答题。
【详解】(1)本实验用气体产生量衡量酶活力的原因是:酶活力越高,催化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加快,相同时间内气体产生量越多;实验组的处理方式是将两年生的香樟和杜鹃分别置于密闭气室中,用相同浓度的汽车尾气处理16h,则对照组的处理方式是生理状况相似的香樟或杜鹃在不含汽车尾气的密闭气室中放置16h。
(2)实验要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制备香樟和杜鹃的叶片研磨液时,加入缓冲液的目的是避免研磨过程中pH值变化对过氧化氢酶产生影响。
(3)每次实验均统计相同时间内气体收集量,目的是避免时间差异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4)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相同浓度的汽车尾气处理后,香樟5min内的气体收集量变化幅度较小,说明香樟过氧化氢酶活力下降的相对幅度较小,故对汽车尾气污染耐受力较强的植物是香樟。
【点睛】本实验借助于“探究不同植物叶片对汽车尾气的耐受能力”考查考生分析实验目的获取自变量和因变量的能力,以及运用实验原则分析实验步骤的能力。
37.下图为菠菜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示意图,A、B、C代表反应的场所,①~⑤表示相关物质。据图回答:
(1) B和C表示______________;图中的②接受水光解产生的_________还原成NADPH;C过程要形成1分子葡萄糖至少需要______分子的④参与卡尔文循环。
(2)在供给C18O2极短时间后,除了糖类物质含有18O以外,从另一种光合产物____________中也应当能够检测到18O。
(3)为了进行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可取适量烘干的菠菜叶片,剪碎后放到研钵中,并加入适量的药剂进行充分研磨,其中的___________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研磨后的液体经过滤得到色素提取液。在纸层析时,滤液细线要高于______,分离后,从下往上第二条色素带的颜色为___________。
【答案】 (1). 叶绿体基质 (2). 氢(H+和e-) (3). 6 (4). 水 (5). CaCO3 (6). 层析液 (7). 蓝绿色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表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发生的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BC表示叶绿体基质,发生的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以及暗反应后三碳糖合成淀粉的过程。①表示氧气,②表示NADP+,③表示ADP+Pi,④表示五碳化合物,⑤表示三碳糖。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B和C表示叶绿体基质;②表示NADP+,其接受水的光解产生的氢(H+和e-)还原成NADPH;C中形成1分子葡萄糖至少需要6分子五碳化合物参与卡尔文循环。
(2)光合作用暗反应的产物有糖类和水,因此水中也能检测到18O。
(3)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实验中,加入碳酸钙可以防止色素被破坏;在利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滤液细线要高于层析液,以防止色素溶解于层析液中;分离后,在滤纸条上从下往上第二条色素带是叶绿素a,颜色为蓝绿色。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场所等知识点,能够分析题图并准确判断图中各个字母代表的结构的名称以及各个数字代表的物质的名称。
38.小鼠的毛色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尾形由另一对等位基因(T、t)控制。一只黄毛弯曲尾雌鼠与灰毛正常尾雄鼠杂交,子代雌雄小鼠均表现为黄毛弯曲尾:灰毛弯曲尾=1:1,取F1中黄毛小鼠相互杂交,得到F2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黄毛弯曲尾
黄毛正常尾
灰毛弯曲尾
灰毛正常尾
雄鼠
2/12
2/12
1/12
1/12
雌鼠
4/12
0
2/12
0
请回答:
(1)基因B、b与基因T、t是__________上的非等位基因,因此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2)在毛色遗传中,基因型为____的胚胎不能发育。弯曲尾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
(3)若只考虑尾形遗传,让F2中的弯曲尾雌雄小鼠随机交配,理论上后代中弯曲尾∶正常尾=____。若同时考虑两对性状遗传,让F2中黄毛弯曲尾小鼠随机交配,子代出现黄色弯曲尾个体的概率为____。
(4)用测交法鉴定F2中某黄毛弯曲尾雌鼠的基因型,结果子代雄鼠有4种表现型,补充完成该测交过程的遗传图解。
【答案】 (1). 非同源染色体 (2). BB (3).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4). 7∶1 (5). 7/12 (6).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分析,子一代黄毛弯曲尾鼠相互杂交,后代出现了灰毛和正常尾,说明黄毛对灰毛为显性性状,弯曲尾对正常尾为显性性状。后代黄毛:灰毛=2:1,没有性别的差异,说明在常染色体上,且黄毛BB显性纯合致死,则子一代黄毛基因型为Bb、灰毛基因型为bb;后代雌鼠全部为弯曲尾,雄鼠弯曲尾:正常尾=1:1,表现为与性别相关联,则为伴X遗传,子一代相关基因型为XTXt、XTY。综上所述,子一代关于两对性状的基因型为BbXTXt、BbXTY、bbXTXt、bbXTY,则亲本基因型为BbXTXT、bbXtY。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基因B、b在常染色体上,基因T、t在X染色体上,因此两对等位基因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在毛色的遗传中,基因型为BB的胚胎致死;弯曲尾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关于尾形,子一代基因型为XTXt、XTY,则子二代弯曲尾基因型为XTXT、XTXt、XTY,让子二代弯曲尾随机交配,后代正常尾的概率=1/2×1/4=1/8,因此后代弯曲尾:正常尾=7:1;若同时考虑两对性状遗传,让F2中黄毛(Bb)弯曲尾小鼠随机交配,由于BB胚胎致死,因此子代出现黄色弯曲尾个体的概率=2/3×7/8=7/12。
(4)根据题意分析,已知F2中黄毛弯曲尾雌鼠的基因型可能为BbXTXT、BbXTXt,让F2中某黄毛弯曲尾雌鼠与bbXtY测交,后代出现了四种表现型,说明该黄毛弯曲尾雌鼠基因型为BbXTXt,遗传图解如下:。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X遗传的相关知识的,能够根据后代的性状分离判断两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并能够根据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以及与性状的关系判断两对性状所在的染色体位置以及致死的基因型,进而准确判断亲本、子一代的基因型。
39.欲研究药物乙对海拉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请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与用具,以海拉细胞的细胞数变化为测定指标,完善实验分组设计和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材料与用具:海拉细胞悬液,药物甲溶液(对细胞增殖有影响),药物乙溶液,培养液、培养瓶,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等。
(要求与说明:细胞计数的具体操作过程不做要求,不考虑加入溶液对体积的影响,实验条件适宜)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分组设计:
A组:海拉细胞悬液+培养液
B组:海拉细胞悬液+培养液+药物甲溶液
C组:海拉细胞悬液+培养液+药物甲溶液,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_______________。
(2)完善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
(3)预测实验结果(以坐标曲线图形表示实验结果,并标出加入药物的时间):________。
(4)分析与讨论:
药物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药物乙溶液 (2). ①取细胞悬液加入到含培养液的培养瓶中,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并记录。
②将细胞悬液分别加入到A、B、C三组培养瓶中进行培养。
③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三组培养瓶中的细胞数并记录
④当细胞增殖达到一定数量时,向C组加入药物乙溶液
⑤重复③。统计并分析所得数据。
(3).
(4). 促进海拉细胞的增殖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该实验探究药物乙对海拉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自变量是药物乙和培养时间,因变量是海拉细胞的数目,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实验设计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1)取细胞培养瓶3个并编号A、B、C,A组培养瓶中加入海拉细胞悬液+培养液,作为对照组;B组培养瓶中加入海拉细胞悬液+培养液+药物甲溶液,C组培养瓶中加入培养一段时间的B组培养液,再加入药物乙溶液。
(2)在加药物之前,先让各组在细胞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测量细胞数。培养一段时间之后再向B组和C组分別加入适量药物甲,观察细胞增长数目,再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向C组添加适量的药物乙,观察细胞增长数目。要想让实验结果更准确,药物甲必须是促进细胞分裂的药物,这样才能更好的观察细胞乙的抑制作用。三组在适应条件下进行培养相同时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三组培养瓶中的细胞数并记录,统计并分析所得数据。
(3)预测实验结果:药物甲溶液具有促进细胞增殖作用,故B组海拉细胞数目增长最快,C组中,药物乙对海拉细胞数目增长有抑制作用,细胞数目将减少,因此曲线如下:
(4)药物甲的作用是促进海拉细胞的增殖。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