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河南省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十五次双周考试题 (解析版)
展开
河南省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十五次双周考试题
1.下列关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和摩尔根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果蝇杂交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两试验均采用了“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
B. 实验中涉及的性状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C. 两实验都采用了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数据
D. 两实验都设计了F1自交试验来验证其假说
【答案】D
【解析】
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两大遗传定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A正确;实验中涉及的性状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正确;两实验均采用了“假说一演绎”的研究方法,C正确;两实验都设计了F1测交实验来验证其假说,D错误。
2.纯种黄色圆粒(YYRR)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两对基因自由组合),F1自交,将F2中绿色圆粒豌豆再种植(自交),则F3的绿色圆粒豌豆占F3的( )
A. 5/6 B. 1/4
C. l/2 D. 1/8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纯合的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得F1(YyRr),F1自交得F2,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Y_R_):黄色皱粒(Y_rr):绿色圆粒(yyR_):绿色皱粒(yyrr)=9:3:3:1.
【详解】纯种黄色圆粒豌豆(YYRR)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yyrr)作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圆粒(YyR),F1再行自交,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因此F2中全部绿色圆粒豌豆为1/3yyRR、2/3yyRr,再让F2中全部绿色圆粒豌豆种植并自交,则F3中绿色圆粒豌豆占1/3+2/3×3/4=5/6,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熟练运用逐对分析法计算出相关概率,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3.已知A与a、B与b、C与c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都是完全显性,基因型为AaBbCc 的个体自交。下列关于其自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
A. 表现型有8种,基因型有3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B. 表现型有4种,基因型有6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3/64
C. 表现型有8种,基因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27
D. 表现型有8种,基因型有27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本题涉及了三对等位基因,并且独立遗传,因此应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解题.在解题时,应掌握一般计算规律,首先对每对基因逐对分析,然后利用乘法法则计算.
【详解】亲本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并且基因独立遗传,因此后代表现型种类=2×2×2=8种,基因型的种类有3×3×3=27种,AaBbCc个体的比例=1/2×1/2×1/2=1/8,aaBbcc=1/4×1/2×1/4=1/32,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2×1/4×1/4=1/32,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4×1/2×1/2=1/16,故D正确,ABC错误;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基因自由定律的应用,在解答首先逐对基因考虑,然后利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且掌握一般计算规律,属于考纲中应用层次,难度适中.
4.下列关于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可用蝗虫精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
B. 用桃花的雄蕊比用桃花的雌蕊制成的装片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
C. 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能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D. 用洋葱根尖制成装片,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蝗虫卵母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可用蝗虫卵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A正确;由于花药中精母细胞数量远多于雌蕊中的卵母细胞,所以用雄蕊观察减数分裂更好,B正确;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所以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C正确;洋葱根尖只进行有丝分裂,不会出现减数分裂特有的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D错误。
5.下图为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不能得出( )
A. 上图所示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复制发生了三次
B. 若在A点使核DNA带上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则在CD段可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核DNA占100%
C. 在图中的EF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是相等的
D. 图中L点→M点所示过程的进行,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A~B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和中期;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EF段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全过程;GH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IJ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JK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ML表示受精作用;MO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OP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Q点之后为有丝分裂末期。
【详解】分析图可知,如图所示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复制发生了三次(AB段、EF段和NO段),A正确;在A点把DNA分子用同位素标记,由于DNA进行的是半保留复制,即形成的子代DNA中各含有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含放射性,着丝点分裂(CD段)后形成的DNA分子全有放射性,B正确;图中EF段包括有丝分裂末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整个过程中都含有2个染色体组,而OP段包含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其中后期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C错误;图中L点→M点是由于精子和卵细胞融合,导致核DNA数量加倍,精子和卵细胞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D正确。
6.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突变,使野生型变为突变型。该鼠与野生型鼠杂交,F1的雌雄鼠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假如仅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必须鉴别突变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F1的杂交组合最好选择( )
A. 野生型(雌)×突变型(雄)
B. 野生型(雄)×突变型(雌)
C. 野生型(雌)×野生型(雄)
D. 突变型(雌)×突变型(雄)
【答案】A
【解析】
根据“一只雌鼠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性状”,可以得知应该是显性突变。如果是常染色体则为:aa变为Aa,如果是伴X遗传则为:XaXa变为XAXa。这样的话,不管是伴性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就会有“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雌雄中均有野生型,也有突变型”。因此,若要通过一次杂交试验鉴别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还是在常染色体上,选择杂交的F1个体最好是野生型(雌)×突变型(雄)。野生型雌鼠与突变型雄鼠杂交,若符合交叉遗传特点即后代表现为雄鼠都是野生型,雌鼠都是突变型,则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上;若后代性状与性别无关联,则在常染色体上。
【考点定位】伴性遗传;基因突变的特征
【名师点睛】一条染色体上一个基因突变导致性状改变,可判断为显性突变,突变型为显性性状。野生型雌鼠与突变型雄鼠杂交,若符合交叉遗传特点即后代表现为雄鼠都是野生型,雌鼠都是突变型,则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上,若后代性状与性别无关联,则在常染色体上。
7.用一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不含32P细菌,若该细菌解体后释放出32个大小、形状一样的噬菌体,则其中不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有( )
A. 0 个 B. 2 个 C. 30 个 D. 32 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包括: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五个步骤,在注入时噬菌体只将自身的DNA注入进细菌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并且DNA复制要进行半保留复制.
【详解】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当这个噬菌体的DNA注入进细菌内,会以该噬菌体的DNA分子为模板进行半保留复制.由于亲代DNA只含有两条32P标记的DNA链,因此产生的后代噬菌体中最多含有2个32P标记,其余30个均不含有32P标记,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标记情况,解答时考生要能够抓住关键词“一个32P标记的噬菌体”,并且能够利用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进行解题.
8.如图简要概括了真核细胞中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相关物质间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①表示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
B. 图中②表示转录,该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与DNA复制过程中有所不同
C. 图中③表示翻译, 该过程离不开④
D. 图中④上的密码子决定其携带的氨基酸的种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为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②表示转录过程,形成RNA,包括mRNA、tRNA、rRNA;③表示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④表示tRNA识别mRNA上密码子,并运载相应氨基酸的过程.
【详解】真核细胞中,①基因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少量基因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A正确;②表示转录过程,该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C-G、C-G;DNA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为A-T、T-A、C-G、C-G,故该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与DNA复制过程中有所不同,B正确;③表示翻译过程,该过程离不开④tRNA识别mRNA上密码子,并运载相应氨基酸的过程,C正确;密码子在mRNA上,而④是tRNA,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真核细胞中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相关物质间的关系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指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9. 关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含 n 个碱基的 DNA 分子,转录的 mRNA 分子的碱基数是 n / 2 个
B. 细菌的一个基因转录时两条 DNA 链可同时作为模板,提高转录效率
C. DNA 聚合酶和 RNA 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 DNA 和 RNA 上
D. 在细胞周期中,mRNA 的种类和含量均不断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由于转录以DNA的编码区为模板,所以转录形成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少于n/2个;细菌转录时以其中一条链为模板形成mRNA;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均在DNA上;细胞周期中,mRNA的种类和含量均发生变化。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0.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B. DNA中脱氧核苷酸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可能导致基因突变
C. 外界条件或生物内部因素可使DNA复制发生差错而导致基因突变
D. 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生物都能发生基因突变,且基因突变只定向形成新的等位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关基因突变,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3、基因突变的原因:内因:生物内部因素;外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4、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详解】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A正确;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基因又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DNA中脱氧核苷酸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可能导致基因突变,B正确;引起基因突变的原因包括内因(生物内部因素)和外因(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C正确;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生物都能发生基因突变,且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发生的时期、原因、特点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1.对于一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色觉正常男孩的变异分析,其双亲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色盲的母亲和正常的父亲;②色盲的父亲和正常的母亲(不携带色盲基因),则关于以上两种情况,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两种情况都发生在精子中
B. 前者发生在精子中,后者发生在卵细胞中
C. 前者发生在卵细胞中,后者发生在精子中
D. 前者发生在精子中,后者发生在精子或卵细胞中
【答案】D
【解析】
假设控制色觉的等位基因为B和b,则染色体组成为XXY的色觉正常的男孩的基因型为XBXBY或XBXbY。①色盲的母亲和正常的父亲的基因型分别为XbXb、XBY,母亲没有XB,所以XBY都来自父亲,即来自于精子,这是因为产生精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中X、Y染色体没有分开所致;②色盲的父亲和正常的母亲(不携带色盲基因)的基因型分别为XbY、XBXB,若该男孩的基因型为XBXBY,则XBXB一定来自母亲,这是因为产生卵细胞时减数第一次分裂中X、X染色体没有分开或者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X、X染色单体没有分开所致;若该男孩的基因型为XBXbY,则XbY一定来自父亲,这是因为产生精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中X、Y染色体没有分开所致;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12.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中,能够找到的同位素是( )
A. 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B. 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C. 可在外壳中找到15N D. 可在DNA中找到15N、32P和35S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组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的组成元素可以判断,15N、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DNA、蛋白质.而当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噬菌体只将DNA注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并且DNA是进行的半保留复制,因此只能在子代噬菌体的DNA中找到15N和32P.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用15N 、32P、35S共同标记噬菌体,其中15N标记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32P标记了噬菌体的DNA,35S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面,DNA进入细菌内部,在细菌中以噬菌体DNA为模板,利用细菌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又由于DNA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所以在子代噬菌体中能找到15N和 32P标记的DNA,不能找到35S和15N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故选B。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同位素的标记情况,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3.下列有关生物科学发现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学的基本规律
B.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
C. 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验证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 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不能证明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通过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学的基本规律,A正确;沃森和克里克采用模型构建的方法,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B正确;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C错误;格里菲思依据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结果推测: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内有“转化因子”,因此不能证明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D正确。
14.下图为基因部分功能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过程表示基因表达中的转录过程
B. ②过程表示基因表达中的翻译过程
C. 基因指导合成的产物都是蛋白质
D. 基因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答案】C
【解析】
【详解】分析题图:图示为基因部分功能示意图,其中①表示转录过程,转录的产物是RNA,包括mRNA、rRNA和tRNA;②表示翻译过程,产物是蛋白质。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
图中①表示转录过程,A正确;图中②表示翻译过程,B正确;由图可以知道基因指导合成的终产物为RNA或蛋白质,C错误;基因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基因结构改变,称为基因突变,D正确。
15.图示为豌豆种子圆粒性状的产生机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过程需RNA聚合酶参与并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B. 决定淀粉分支酶中氨基酸顺序的是tRNA的碱基序列
C. 圆粒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而实现的
D. 皱粒豌豆产生的原因是基因R突变,细胞内蔗糖含量上升
【答案】B
【解析】
据图分析,过程a表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A正确;决定淀粉分支酶(蛋白质)中氨基酸顺序的是mRNA的碱基序列,B错误;据图分析可知,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C正确;皱粒豌豆产生的原因是基因R突变,不能合成淀粉分支酶,导致细胞内蔗糖不能形成淀粉,因此不能吸水涨大成圆粒,D正确。
16.玉米花药培养的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如图是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DNA含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b过程中细胞内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B. c~d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数加倍
C. e点后细胞内各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相同
D. f~g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减半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玉米花药培养的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的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图示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DNA含量变化,其中ab、ef段都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cd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gh段表示后期。a~b表示有丝分裂过程,该过程中细胞内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因为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正确;cd段之前用秋水仙素处理过,而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c~d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数加倍,B正确;e点后的细胞为纯合体,各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完全相同,C正确;f~g为有丝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因为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错误。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曲线图的分析,要求考生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所代表的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17.小奇做了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 在显微镜视野内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
B. 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
C. 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
D. 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中,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原理相似
【答案】C
【解析】
在细胞周期中,因间期持续的时间长,所以在显微镜视野内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A正确;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B正确;在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时会导致细胞死亡,因此在高倍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C错误;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中,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原理相似,均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D正确。
18.将二倍体芝麻的种子萌发成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四倍体芝麻,此四倍体芝麻
A. 与原二倍体芝麻相比,在理论上已经是一个新物种了
B. 产生的配子中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配子无遗传效应
C. 产生的配子中无同源染色体,用秋水仙素诱导后的个体是可育的
D. 产生的花粉经花药离体培养长成的芝麻是二倍体
【答案】A
【解析】
四倍体芝麻与二倍体芝麻的杂交后代三倍体高度不育,说明四倍体芝麻与二倍体芝麻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与原二倍体芝麻相比,四倍体芝麻在理论上已经是一个新的物种了,A项正确;四倍体芝麻产生的配子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是有同源染色体的,含有本物种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遗传物质,是有遗传效应的,B项错误;四倍体芝麻产生的配子中有同源染色体,故用花药离体培养成单倍体是可育的,用秋水仙素诱导成个体也是可育的,C项错误;用花药进行离体培养长成的植物是单倍体,D项错误。
19. 以下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
B. 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引起基因重组
C. 纯合体自交因基因重组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D. 同胞兄妹的遗传差异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
【答案】C
【解析】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A正确;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引起基因重组,B正确;纯合体产生配子时只能产生一种配子,不能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进而形成同胞兄妹间的遗传差异,D正确。
【点睛】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20.碱基互补配对发生在下列哪些生理过程或生物技术中( )
①DNA复制 ②转录 ③翻译 ④(具有粘性末端)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的结合 ⑤逆转录
A. ①②③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②④⑤ D. ②③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发生的生理过程的考查.碱基互补配对发生在DNA分子的复制、转录、翻译、RNA分子的复制、逆转录过程中,凡是存在核酸分子生成和蛋白质合成的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由分析可知,碱基互补配对发生在DNA分子的复制、转录、翻译、RNA分子的复制、逆转录等过程中,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合成重组DNA分子的过程中也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因此①②③④⑤均正确,故选B.
21.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随后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 B. 随后细胞中的RNA转录发生障碍
C. 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 D. 可推测该物质对原核细胞中的DNA不起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紧扣题干信息“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答题,说明确该药物能抑制DNA的复制和转录.
【详解】由于该物质能使DNA双链不能解开,故说明该物质能阻断DNA的解旋,故DNA的复制、转录发生障碍,AB正确;因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在间期,所以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C正确;原核细胞DNA分子复制和转录时也需要解旋,该物质能使DNA双链不能解开,对原核细胞中的DNA也起作用,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培养以及有丝分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及过程,能结合题干信息“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准确判断各选项.
22.下列有关于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二倍体水稻一般比四倍体水稻有性生殖的能力强
B. 用适当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大肠杆菌,可使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量加倍
C. 染色体中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数量、种类和序列,三者中有一个发生改变,就会引起染色体变异
D. 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稻穂、米粒变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一般茎粗壮且短,生长缓慢,发育迟缓,因此二倍体水稻一般比四倍体水稻有性生殖的能力强。A正确;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染色体,B错误;染色体中DNA脱氧核苷酸数量、种类和序列三者中有一个发生改变不一定会引起染色体变异,也可能会引起基因突变,C错误;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但单倍体植株一般都高度不育,不能产生稻穗、米粒,D错误.
【点睛】育种实际上是对遗传基本规律和变异知识的应用,考试中常以某一作物育种为背景,综合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这部分需要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
23. 如图甲、乙表示水稻两个品种(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①~⑧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如果过程②中逐代自交,那么自交代数越多纯合植株的比例越高
B. ⑤与⑧过程的育种原理不同,③过程表示单倍体育种
C. 育种过程②⑤⑥中需要进行筛选,筛选不会改变任何一个基因的频率
D. 经过①和⑦过程培育的品种和甲、乙品种基因型不同,但是仍然属于同一个物种
【答案】A
【解析】
①②为杂交育种,②过程需要不断进行自交,对不符合要求的进行淘汰,所以自交代数越多,子代纯合植株的比例越高,A正确;⑤过程的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⑧过程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③过程表示花药离体培养,③④过程表示单倍体育种,B错误;育种过程中需要筛选,而筛选就会淘汰个体,因而会改变基因的频率,C错误;经过①和⑦过程培育的品种是四倍体,与甲、乙品种(二倍体)杂交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所以四倍体与甲、乙品种不是同一个物种,D错误。
24.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
B. 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C. 人工饲养的公狮和母虎交配,产下的“狮虎兽”不育,说明狮和虎存在生殖隔离
D. 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黑色与灰色桦尺蠖属于同种生物,A错误。基因突变在自然状态下就可发生,抗生素起到选择作用,B错误。由于子代狮虎兽不可育,所以狮和虎是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正确。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理论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5.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但外来物种入侵不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B.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从细胞水平研究自身遗传物质的系统工程,测定了人类一个染色体组中全部DNA序列
C. 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对进化非常重要,但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
D. 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由此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实现了共同(协同)进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的共同进化、人类基因组计划、影响生物进化的因素,突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回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共同进化的过程,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A错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Y染色体)中全部DNA序列,而人类一个染色体组中只包括23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或22条常染色体+Y染色体)B错误;突变的可遗传性能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由此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实现了共同(协同)进化,D正确.
26.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 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 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C. 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D. 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答案】B
【解析】
A、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
B、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B正确;
C、b表示生殖隔离,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D错误。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点睛:据图分析: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b表示生殖隔离;c表示新物种形成,d表示地理隔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27.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B. 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C.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D. 共同进化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进化,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方向与环境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A项正确;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B项正确;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C项正确;共同进化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同种生物之间在进化中相互影响,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项错误。
28. 无子西瓜的培育、高产青霉素菌株的产生、杂交育种所依据的原理分别是( )
①基因突变 ②基因分离 ③基因重组 ④染色体变异
A. ③②① B. ④①② C. ①③④ D. ④①③
【答案】D
【解析】
获得无子西瓜的育种方法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④染色体变异;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原理是①基因突变;杂交育种的原理是③基因重组;答案是D。
【考点定位】生物变异的应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
【名师点睛】知识拓展: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29. 血友病属于隐性伴性遗传病。某男子患血友病,他的岳父表现正常,岳母患血友病,对他的子女表现型的预测应当是( )
A. 儿子、女儿全部正常 B. 儿子患病,女儿正常
C. 儿子正常,女儿患病 D. 儿子和女儿中都有可能出现患者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血友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某人患血友病,他的岳父表现正常,岳母患血友病,则该男子基因型为XhY,其妻子基因型为XHXh。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男子基因型为XhY,其妻子基因型为XHXh,则他们的后代基因型为XHXh、XhXh、XHY、XhY,因此他们的儿子和女儿都是一半正常、一半患病,故选D。
30.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同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各不相同
B. 毎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都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C. 一个染色体组中无等位基因
D. 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不一定是一个染色体组
【答案】B
【解析】
生物的一个染色体组内,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各不相同,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A正确;由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生物,毎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都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但没有性别决定的生物,没有性染色体,B错误;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也不含等位基因,C正确;配子中存在体细胞一半的染色体组,不一定是一个,如四倍体的精子和卵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D正确。
考点:染色体数目变异
点睛:1、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2、染色体组的特点是不含同源染色体,不含等位基因。
31.如图是某种生物的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上述细胞示意图中,移向细胞两极的遗传物质一定相同的是________________。(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属于有丝分裂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
(2)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的细胞是___________,B时期染色体的行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3)该生物可观察到这些分裂图像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D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A、B、D细胞之间的DNA含量比例为____________,染色体数比例为___________。
【答案】 (1). A、D (2). A、B、C、E (3). B、C、E (4). A、C (5). B、E (6).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7). 睾丸 (8). 次级精母细胞 (9). 2∶2∶1 (10). 2:1:1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E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详解】(1)由分析可知,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D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移向细胞两极的遗传物质一定相同.分析图解可知看出,图D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同源染色体已经发生分离,因此其中没有同源染色体,而其他细胞(A、B、C、E)中均有同源染色体.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有B、C、E,属于有丝分裂的细胞有A、C.
(2)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的细胞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细胞,即图中的B、E,B时期染色体的行为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3)由于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因此B细胞是雄性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可观察到这些分裂图像的部位是睾丸,D细胞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A、B、D细胞之间的DNA含量比例为2:2:1,染色体数比例为2:1:1.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像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32.下图①②③分别表示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含成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DNA的同一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两个碱基之间依次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接。RNA中相邻的核糖核苷酸通过_____________相连。与③相比,②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_____________。
(2)在人体内,图①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图②过程是在________________酶的作用下,将核糖核苷酸连接在一起形成a链。过程①和②的产物长度______________(是/否)相同。
(3)假若转录形成a链的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替换,导致该基因编码的肽链中氨基酸数目减少,其原因可能是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生物不同细胞的DNA进行图②所示的过程时,启用的起始点_________(填“都相同”、“都不相同”或“不完全相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5)若图②所示的分子中有2000个碱基,则由它所控制形成的mRNA中含有的密码子个数最多不超过__________个。
【答案】 (1). 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2). 磷酸二酯键 (3). T---A (4). 细胞核、线粒体 (5). RNA聚合 (6). 否 (7). 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翻译提前终止 (8). 不完全相同 (9). 不同组织细胞中,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 (10). 333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进行的是DNA复制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②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的是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③是以mRNA为模板,进行的是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详解】(1)DNA单链中相邻两个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RNA中相邻的核糖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②过程表示转录,碱基配对方式是A—U、T—A、C—G、G—C,③表示翻译,碱基配对方式是A—U、U—A、C—G、G—C,因此与③相比,②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T---A。
(2)在人体内,图①过程发生的场所是细胞核、线粒体,图②过程是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将核糖核苷酸连接在一起形成a链,由于复制时整个DNA分子都复制,而转录时只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转录,因此过程①和②的产物长度不相同。
(3)假若转录形成B链的基因有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替换,导致该基因编码的肽链中氨基酸数目减少,其原因可能是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
(4)不同组织细胞由于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因此某生物不同细胞的DNA进行图②所示的过程时不同基因表达情况有差异,故转录的起点不完全相同。
(5)DNA中有2000个碱基,则转录形成的mRNA中有1000个碱基,构成1000/3=333个密码子,氨基酸的个数最多不超过333个。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内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DNA的复制、细胞分化等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识记DNA复制和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其次还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相关知识.
3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SCD)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疾病,如图为20世纪中叶非洲地区HbS基因与疟疾的分布图,基因型为HbSHbS的患者几乎都死于儿童期.请回答下列问题:
(1)SCD患者血红蛋白的2条β肽链上第6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缬氨酸,而2条α肽链正常.HbS基因携带者(HbAHbS)一对等位基因都能表达,那么其体内一个血红蛋白分子中最多有_______条异常肽链,最少有________条异常肽链.
(2)由图可知,非洲中部HbS基因和疟疾的分布基本吻合.与基因型为HbAHbA的个体相比,HbAHbS个体对疟疾病原体抵抗力较强,因此疟疾疫区比非疫区的_______基因频率高.在疫区使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患者后,人群中基因型为_______的个体比例上升.
(3)为了调查SCD发病率及其遗传方式,调查方法可分别选择为 _______(填序号).
①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②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③在疟疾疫区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④对同卵和异卵双胞胎进行分析对比
(4)若一对夫妇中男性来自HbA基因频率为1%~5%的地区,其父母都是携带者;女性来自HbS基因频率为10%~20%的地区,她的妹妹是患者.请预测这对夫妇生下患病男孩的概率为___.
【答案】 (1). 2 (2). 0 (3). HbS (4). HbAHbA (5). ①② (6). 1/18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知,基因型为HbSHbS的患者几乎都死于儿童期,因此能进行生殖的个体可以认为是显性纯合子或杂合子,在疟疾流行的地区,显性纯合子由于对疟疾的抵抗力较弱,会因疟疾而死亡,而隐性纯合子会因镰刀型贫血症而死亡,因此在疟疾流行的地区HbAHbA的个体和基因型为HbSHbS个体比例较少,而基因型为HbAHbS个体比例较大,在遗传学上,这种现象称为杂种优势.
【详解】(1)依题意可知: 一个血红蛋白分子含有2条α肽链和2条β肽链。SCD患者血红蛋白的2条β肽链上第6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缬氨酸,而2条α肽链正常。HbS基因携带者(HbAHbS )一对等位基因都能表达,那么其体内一个血红蛋白分子中最多有2条异常肽链,最少有0条异常肽链。
(2)与基因型为HbAHbA的个体相比,HbAHbS个体对疟疾病原体抵抗力较强,因此疟疾疫区比非疫区的致病基因HbS基因频率高。在疫区使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患者后,致病基因降低,则HbAHbA的个体比例上升。
(3)根据题意分析已知SCD是隐性遗传病,调查该病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随机调查,而调查该病的遗传方式应该在患者家系中家系调查;即可分别选择①和②。
(4)已知男性的父母都是携带者,则男性是携带者的概率为2/3;女性的妹妹是患者,父母正常,则其父母都是携带者,则该女性是携带者的概率是2/3,因此这对夫妇生下患病男孩的概率为2/3×2/3×1/4×1/2=1/18。
【点睛】本题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SCD)为载体,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基因突变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4.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两种来源。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所涉及到的碱基对的数目不同,前者所涉及的数目比后者____。
(2)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____为单位的变异。
(3)基因突变既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隐性突变),也可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显性突变)。若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AA和aa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则最早在子____代中能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____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____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最早在子____代中能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纯合体。
(4)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培育出新品种,最好采用____________育种方法。若要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该育种方法的基本工具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少 (2). 染色体 (3). 一 (4). 二 (5). 三 (6). 二 (7). 单倍体 (8). 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由于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又分为染色体以染色体组倍数的增加或减少及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2、基因突变包括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隐性纯合子发生显性突变,一旦出现显性基因就会出现显性性状;显性纯合子发生隐性突变,突变形成的杂合子仍然是显性性状,只有杂合子自交后代才出现隐性性状。
【详解】(1)基因突变是基因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异,只涉及一个基因中部分碱基对的数目或排列顺序的改变;而染色体变异涉及染色体某一片段的改变或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所以往往改变多个基因的数目与排列数序,涉及碱基对的数目较多,因此基因突变涉及的碱基对的数目变化往往比较少,染色体变异涉及的碱基对数目变化多,会引起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的变化.
(2)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个别染色体为单位的变化.
(3)AA植株发生隐性突变后,子一代得到了Aa植株,但其表现型仍为显性性状,继续自花授粉后,子二代出现了隐性性状,因此最早在子二代中就能够观察到该隐性突变,同时最早在子二代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纯合体。aa植株发生显性突变后,其子一代得到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即最早在第一代中能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让其再进行自花授粉,子二代基因型为AA、Aa、aa,但AA和Aa的表现型相同,故需要再通过自交看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来分离出显性纯合植株,子三代未出现隐性性状的植株为显性突变纯合体植株。即最早在子三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
(4)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培育出新品种,最好采用单倍体育种方法。若要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应采用基因工程育种的方法,该育种方法的基本工具为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对基础知识进行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