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解析版)
展开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
1.下列各组物质中,均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A. 血红蛋白、载体蛋白、神经递质 B. 唾液淀粉酶、呼吸氧化酶、抗利尿激素
C. CO2、DNA聚合酶、Cl-、尿素 D. Mg2+、血浆蛋白、淋巴因子
【答案】D
【解析】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A错误;呼吸氧化酶存在于细胞内,B错误;DNA聚合酶存在于细胞内,C错误;Mg2+、血浆蛋白、淋巴因子均在内环境中存在,D正确,所以选D。
2.一个家庭中,父亲正常,母亲患血友病,婚后生了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正常儿子,产生这种变异最可能的亲本和时间分别是
A. 父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 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C. 父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 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答案】C
【解析】
据题意可知,色觉正常的儿子的基因型可表示为XBX-Y,根据亲代的基因型可判断,XB和Y两条染色体均来自于父方,则X-来自于母方为Xb,因此确定是男性产生了不正常的精子(XBY);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考生要尝试根据儿子的基因型推测出异常的细胞,在根据异常的情况推测出异常的时代,要求考生对减数分裂的过程极为熟悉。
3.下列关于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用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
B. 用桃花的雄蕊比用桃花的雌蕊制成的装片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
C. 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D. 用洋葱根尖制成装片,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般来说,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数量远远多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子数量.因此在选择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时,要选择分裂旺盛的雄性个体生殖器官.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详解】蝗虫精母细胞能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可用蝗虫精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A正确;由于花药中精母细胞数量远多于雌蕊中的卵母细胞,所以用雄蕊观察减数分裂更好,B正确;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所以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C正确;洋葱根尖只进行有丝分裂,不会出现减数分裂特有的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F1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1∶1∶1
B. F1产生的基因型为YR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YR的精子的数量之比为1∶1
C.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可以自由组合
D. F1产生的卵细胞中,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黄色圆粒豌豆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基因型为YyRr,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能产生4种配子,因此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为Y_R_:Y_rr:yyR_:yyrr=9:3:3:1。
【详解】F1个体能产生YR、yr、Yr、yR4种配子若干个,比例为1:1:1:1,A错误;一般情况下,雄配子远远多于雌配子,所以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细胞数量比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少, B错误;基因的自由组合是指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随机结合是受精作用,C错误;F1产生的卵细胞中,共有YR、yr、Yr和yR4种基因型,比例为1:1:1:1,所以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D正确。
5.某实验小组为了证明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均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分别选取了若干只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小白鼠(血糖浓度均为0.9g/L)均分三组,编号A、B、C,分别同时注射少量且等量的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仅进行A、B组实验即可证明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存在升高血糖的作用
B. 在凋节血糖浓度过程中,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可能具有协同关系
C. 实验过程中,肾上腺素升高血糖效果始终比胰高血糖素要明显
D. 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就是由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来维持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从图示可看出,该实验设计了3组,C组为对照组,A、B组为实验组;每组所注射的物质不同,A组注射的是肾上腺素溶液,B组注射的是胰高血糖素溶液,二者都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说明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协同关系。
【详解】仅A、B组实验不可证明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存在升高血糖的作用,还需要对照组,如C组注射的生理盐水起对照作用,A错误;与C组对照,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血糖升高,具有协同关系,B正确;当注射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实验过程中,在1小时内,胰高血糖素比肾上腺素升高血糖效果明显,但1小时后,肾上腺素升高血糖效果比胰高血糖素明显,C错误;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升血糖的功能,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功能,在多种激素共同作用下,机体中的血糖水平保持稳定,D错误。
6.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B. 外来物种的入侵能够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C. 红树林的防风消浪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就是其生态功能
【答案】C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A错误;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B错误;红树林的防风消浪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生态功能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名师点睛】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7.豌豆苗横放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如图甲;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豌豆幼苗茎切段,其长度变化如图乙;棉花、苹果等枝条去除顶芽后的生长状况如图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题中三组实验均可证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 图丙中的去顶操作有利于侧枝的生长,但是不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
C. 由图乙可知,促进豌豆幼苗茎切段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 400mg/L
D. 图甲中 a、b、c 三处的生长素均具有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较低浓度时促进生长;在浓度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详解】图乙中,生长素的浓度最大时,豌豆幼苗茎切段比对照组的长,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A错误;图丙中对棉花去顶,有利于棉花侧枝的生长,有利于侧枝结棉桃,从而提高棉花的产量,B错误;由图乙可知,促进豌豆幼苗茎切段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在200mg/L~600mg/L之间,不一定是400mg/L,C错误;植物水平放置时,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茎/根的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的。茎的a、b处的生长素具有促进茎伸长的作用。由于根对生长素较敏感,因此c处的生长素具有促进根伸长的作用,d处的生长素抑制根的伸长,D正确。故选D。
【点睛】掌握生长素的作用机理和两重性,结合题图进行分析解答便可。
8.不同生物含有的核酸种类不同.下列各种生物中关于碱基、核苷酸种类的描述,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生物类型
变形虫
蓝藻
脊髓灰质炎病毒
乳酸菌
碱基
5种
5种
4种
8种
核苷酸
5种
8种
8种
8种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核酸的结构,主要是生物体内核酸、碱基和核苷酸的种类,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意在考查通过分析总结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
【详解】变形虫、蓝藻和乳酸菌都是细胞生物,细胞内有两种核酸,所以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A、D错误,B正确。
一种病毒只有一种核酸,含有4种碱基、4种核苷酸,C错误。
【点睛】核酸有两种,核糖核酸中有AUCG四种碱基、4中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酸中有ATCG4中碱基、4中脱氧核糖核苷酸;细胞生物都有两种核酸,每一种病毒都只有一种核酸。
9. 下列关于糖类及其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糖类是生命活动的唯一能源物质
B. 核糖存在于细菌中而不存在于病毒中
C. 肝糖原只含有C、H、O三种元素
D. 蔗糖和乳糖水解产物都是葡萄糖
【答案】C
【解析】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不是唯一的,其他有机物也能提供能量,A错误;核糖是组成RNA的成分之一,RNA病毒有核糖的存在,B错误;肝糖原是由葡萄糖缩聚形成的多糖,只含有C、H、O三种元素,C正确;蔗糖和乳糖都是二糖,蔗糖水解形成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后者水解形成一分子半乳糖和一分子葡萄糖,D错误。
【考点定位】组成细胞的糖类
【名师点睛】糖类和脂质的比较
比较项目
糖类
脂质
区
别
元素组成
C、H、O
C、H、O(N、P)
种类
单糖、二糖、多糖
脂肪、磷脂、固醇
合成部位
淀粉:叶绿体
纤维素:高尔基体
糖原:主要是肝脏、肌肉
主要是内质网
生理作用
①主要的能源物质
②构成细胞结构,如糖被、细胞壁
③核酸的组成成分,如核糖、脱氧核糖
①生物体的储能物质,如脂肪
②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如磷脂③调节新陈代谢和生殖,如性激素
10.在生物体中脂肪比糖类更适于做储能物质的原因不包括( )
A. 同质量的脂肪比糖类含能量多
B. 必要时脂肪可直接氧化分解供能,也可转化为糖类供能
C. 脂肪不能被氧化分解,这样有利于长期保存
D. 脂肪在细胞中所占体积小
【答案】C
【解析】
脂肪的C、H比例比葡萄糖的含量高,同质量的脂肪比糖类含能量多,A正确;必要时脂肪可直接氧化分解供能,也可转化为糖类供能,B正确;脂肪也能被氧化分解提供能量,C错误;脂肪疏水,而糖类亲水,故前者在细胞中占体积小,D正确。
11.如图是有关接受器官移植的人体内的免疫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细胞A、B、C、E、F、G均能识别抗原
B. 图中有⑦⑧属于第二次免疫反应,特点是反应快而强
C. ⑨和⑩两种免疫方式分别为人体的第二、三道防线
D. 人体细胞C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细胞E,这个过程与细胞B无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A是吞噬细胞,B是T细胞(成熟于胸腺),C是B细胞,D是记忆细胞,E是浆细胞,F是记忆细胞,G是效应T细胞,⑨是细胞免疫,⑩是体液免疫。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A为吞噬细胞、B为T细胞,C为B细胞、D与F均是记忆细胞,E为浆细胞、G是效应T细胞,其中只有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图中D与F均是记忆细胞,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经⑦⑧过程的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进行第二次免疫反应,B正确;⑨和⑩两种免疫方式为人体的第三道防线,C错误;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受到抗原剌激后,可增殖、分化为细胞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D错误。
【点睛】熟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以及二次免疫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下图所示①、②、③是由三种自身免疫病引起的糖尿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①所示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B. 图中②患病机理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C. 图中③所示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3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D. 在上述三种自身免疫病中,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的是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抗体Y1能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葡萄糖与受体的结合受到影响,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从而使血糖升高。抗体Y2能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影响胰岛B细胞的分泌,导致胰岛素减少,从而血糖升高。Y3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从而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血糖升高。
【详解】图中①所示的抗体Y1能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葡萄糖与受体的结合受到影响,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从而使血糖升高,A正确;图中②所示的抗体Y2能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影响胰岛B细胞的分泌,导致胰岛素减少,从而血糖升高,B正确;图中③所示的Y3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从而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血糖升高,C正确;图中的三种糖尿病,只有Y1和Y2引起的糖尿病是因为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导致,所以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能结合题意和图示信息分清三种抗体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带来的效应,其中Y1和Y2导致的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而引起糖尿病,但Y3是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无法发挥降血糖的作用,所以图中③所引起的糖尿病不是胰岛素减少导致,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13.下图1和图2分别表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作用的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兴奋性突触传递兴奋时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 当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上的膜电位从“外正内负”转变成“外负内正”
C. 抑制性突触的突触后膜上“外正内负”的膜电位的性质始终没有发生改变
D. 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后膜特异性结合并进入下一个神经元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1表示兴奋性突触,即兴奋通过左边的轴突传来,引起轴突末梢膨大部分(即突触前膜)释放兴奋型神经递质,与右边的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后膜上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内正外负)而兴奋;图2表示抑制性突触,即兴奋通过左边的轴突传来,引起轴突末梢膨大部分(即突触前膜)释放抑制型神经递质,与右边的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后膜上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内流,突触后膜不能产生动作电位而表现出抑制。
【详解】兴奋性神经递质传递兴奋的过程中,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A正确;图中显示,当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钠离子内流,从而出现内正外负的膜电位,B正确;当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氯离子内流,这样使得“外正内负”的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C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结合后即失活被分解,不会进入下一个神经元,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熟悉两种突触在兴奋传来后,通过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是否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而兴奋。
14.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在1994~1995年对波黑的空袭以及1999年对南联盟的空袭中大量使用了贫铀弹。贫铀弹的使用,导致了当地白血症等癌症和新生儿畸形的大量发生。一些欧洲国家也纷纷报道本国参加维和行动的士兵中,一些人因患癌症等疾病而死亡,并称之为“巴尔干综合征”。下列针对以上现象的讨论中,不合理的是( )
A. 绝大多数的基因突变是对生物体有害的
B. 当射线作用于生殖细胞或发育的胚胎时,可能导致新生儿的畸形
C. 射线引起的生物变异都可能通过有性生殖传给下一代
D. 辐射污染引发的基因突变是导致“巴尔干综合征”的重要原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基因突变是多害少利性;A正确。当射线作用于生殖细胞或发育的胚胎时,可能导致新生儿的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畸形;B正确。该变化若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遗传;C错误。据题干分析辐射污染引发的基因突变是导致“巴尔干综合征”的重要原因;D正确。
考点:基因突变。
点评:试题以信息的方式呈现考生陌生的问题背景,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5.下列属于单倍体的是
A. 二倍体种子长成的幼苗 B. 四倍体的植株枝条扦插成的植株
C. 六倍体小麦的花粉离体培养的幼苗 D. 用鸡蛋孵化出的小鸡
【答案】C
【解析】
二倍体种子长成的幼苗还是二倍体,A错误;四倍体的植株枝条扦插成的植株,染色体数目没变,还是四倍体,B错误;六倍体小麦的花粉离体培养的幼苗,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成,所以是单倍体,C正确;用鸡蛋孵化出的小鸡,发育起点是受精卵,是二倍体,D错误.
【考点定位】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名师点睛】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16.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B. 若图②所示为在1mL的培养液中培养大草履虫,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一定是产生了变异
C. 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
D. 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池塘捕捞,捕捞后应在K/2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和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图形的能力,属于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草原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为生产者,过度放牧不会使生产者种群数量增长,A错误.
根据题干信息,b点后的变化是外界环境因素造成的,B错误.
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不能体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大小, C错误.
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捕捞后的数量保持在K/2 可以使种群数量快速恢复,有利于获得持续高产,D正确.
【点睛】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斜率反应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的大小。
17.下图表示由5个物种(U、V、W、X、Y)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Z表示分解者,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生产者
草食动物
杂食动物
肉食动物
A
U
Y
X
WV
B
U
V
W
XY
C
V
U
Z
XY
D
V
U
Y
WX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食物网可看出,V的能量只能流出,为生产者。Y的能量只能流入,为最高营养级,其食物来源中有生产者V,所以为杂食动物,而U能量来源只有V,为草食动物。W、X捕食U,为肉食动物。所以D选项正确。
考点:考查生物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数学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18. 下列关于记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记忆可以经脊髓而形成
B. 获得的经验一经记忆便不再遗忘
C. 记忆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D. 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解:A、记忆属于脑的高级功能,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错误;
B、获得的经验记忆后也会遗忘,B错误;
C、记忆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C错误;
D、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D正确.
故选:D.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19.图中甲、乙、丙等各代表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食物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有两种,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B. 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C. 在该食物网中有8条食物链,辛可占有4个不同的营养级
D. 图中丁和辛、丙和乙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
【答案】C
【解析】
据图分析,该图中生产者是甲和戊,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A正确;由图可知甲到辛的食物链有5条,因此丙种群数量下降20%对辛种群不会有太大影响,即辛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B正确;图中共有8条食物链,其中辛可占第三、第四、第五共3个营养级,C错误;图中丁和辛、丙和乙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食物链的构成规则,数出图中食物链的条数,确定不同生物可能处于的营养级以及不同生物之间可能的种间关系。
20.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营养结构,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到3/4,假设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 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
A. 2kg B. 2.5kg C. 4kg D. 4.5kg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2、图示代表的是食物网,草是生产者,其他代表消费者,构成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食物改变前:1kg蛇消耗草:0.75×5×5×5+0.25×5×5=100kg,改变后:1kg蛇消耗草:0.25×5×5×5+0.75×5×5=50kg。所以改变后和改变前相比剩余的50kg草可流向人。所以人可以增重50×20%×20%=2kg。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及能量流动的计算等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1.机械采收棉花需要除去叶片,某农场采收前在棉田喷施了一定量的脱落酸,但效果不明显。为探究其原因,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
实验方案:取若干长势相同、处于生殖生长末期的棉花植株,均分成甲、乙、丙三组,做下图所示的处理,观察三组植株叶片脱落的先后。
(1)根据科学实验原则,上图中X处应放置________,乙、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
(2)预测三组植株的落叶情况,得出实验结论: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假设成立;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假设不成立。
(3)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它能促进细胞的___________;促进同种植物的不同器官生长的最适浓度___________;促进不同种类植物的同一器官的最适浓度__________;生长素既能防治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这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_性。
【答案】 (1). 空白琼脂块 (2). 有无生长素 (3). 丙组落叶明显早于甲、乙组 (4). 三组几乎同时落叶 (5). 生长 (6). 不同 (7). 不同 (8). 两重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试验中乙是实验组,甲、丙为对照组,实验的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详解】(1)实验中乙是实验组,甲、丙为对照组,甲组中顶芽能合成生长素向叶柄处运输,故丙组应只有脱落酸,没有生长素,丙组X处要用空白琼脂块,乙、丙两组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生长素,因变量是落叶情况。
(2)若生长素能抑制脱落酸的功能,则不含有生长素的丙组落叶要早于甲、乙组;若生长素不能能抑制脱落酸的功能,则三组植株的落叶情况相同。
(3)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它能促进细胞的生长,因为不同植物、不同器官对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敏感度不同,故促进同种植物的不同器官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促进不同种类植物的同一器官的最适浓度不同;生长素既能防治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这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点睛】1、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不同,生长素具有双重性。2、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22.下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图2为能量流经灰鼠的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草原因不同区域土壤湿度不同而生长着不同的牧草,这体现出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该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__________。
(2)研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使能量__________。若麻雀所获得的能量3/4来自于牧草,1/4来自于蝗虫,则麻雀每增长10g,至少需要消耗牧草__________g。
(3)图2中b表示________,灰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可用图2中__________(填字母)表示。f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成分)所利用的能量值,其中获得的c来自图1中的______。
(4)狼和野兔的行为活动信息可被对方感知,以利于捕食和反捕食,这体现出信息具有__________的作用,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多代选择的结果使反应敏捷的野兔和跑得快的狼均得以生存,这说明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水平 (2). 牧草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3). 能量流动关系 (4). 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 100 (6). 灰鼠的同化量 (7). e (8). 分解者 (9). 牧草 (10). 调节种间关系 (11). 共同进化
【解析】
【分析】
图1示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其中牧草属于生产者,其余动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图2是能量流经灰鼠的过程示意图,a为摄入量,b为同化量,c为粪便量,d为呼吸作用散失量,e为生长、发育和繁殖量,f为分解者分解作用散失的量,g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量。
【详解】(1)草原中因不同区域土壤湿度不同而生长着不同的牧草,这体现岀群落的水平结构。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即牧草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2))研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麻雀捕食蝗虫,且与蝗虫竞争牧草,因此两者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若麻雀所获得的能量3/4来自于牧草,1/4来自于蝗虫,则麻雀每增长10g,至少(按照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需要消耗牧草10×3/4÷20%+10×1/4÷20%÷20%=100g。
(3)由分析可知图2中b表示灰鼠的同化量,灰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可用图2中e表示,f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值,其中获得的c粪便量来自与灰鼠的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即图1中的牧草。
(4)狼和野兔的行为活动信息可被对方感知,以利于捕食和反捕食,这体现出信息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多代选择的结果是反应敏捷的野兔和跑得快的狼均得以生存,这说明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点睛】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的。共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3.油菜籽中蛋白质和油脂的相对含量,与酶1和酶2对共同底物丙酮酸的竞争有关。酶1促进蛋白质的合成,酶2促进油脂的合成。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对油菜进行改造,以得到含有基因A的油菜,流程图如下。请据图作答:
(1)上述过程中运用的生物工程技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从基因文库中获取、____________或人工化学合成等方法,都可获取目的基因A。
(3)过程④中要防止杂菌污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过程④得到的油菜植株中,所有细胞__________(填“一定”、“不一定”或“一定不”)含有基因A,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转录时基因A的模板链与酶1基因的模板链互补。相对普通油菜,含基因A的油菜籽粒油脂含量显著提高,其机理可能是基因A转录的mRNA与酶1基因转录的mRNA互补,阻碍了酶1基因的__________过程,降低了酶1含量,酶2对丙酮酸的竞争增强,促进了油脂合成。
【答案】 (1). 转基因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2). 利用PCR技术扩增 (3). 杂菌会竞争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还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 (4). 不一定 (5). 农杆菌不一定感染外植体的每个细胞,从而使每个细胞的染色体不一定都整合了目的基因 (6). 翻译
【解析】
【分析】
因为油菜籽中蛋白质和油脂的相对含量,与酶1和酶2对共同底物丙酮酸的竞争有关。酶1促进蛋白质的合成,酶2促进油脂的合成。因此要想获得油菜籽中的脂肪含量高,应该降低酶1的含量或活性,使丙酮酸在酶2的作用下朝着生成脂肪的方向增强。若想获得这样的转基因植物,先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把目的基因转入相应植物的细胞,再经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利用细胞的全能性获得转基因植株。在组织培养过程要无菌技术,防止杂菌污染,避免杂菌争夺营养造成培养目的植株失败。
【详解】(1)分析图可知,①和②过程是转基因的过程,农杆菌转化法,③和④是植物组织培养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2)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包括从基因文库中获取、PCR技术、人工化学合成等方法。
(3)培养基中的杂菌一方面会和培养物争夺营养,另一方面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影响培养物的培养,因此整个过程要严格的灭菌。农杆菌感染外植体的植物细胞时,有可能有的细胞没有被感染,因此不是每个细胞的染色体上都整合了目的基因。
(4)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转录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因为基因A转录的mRNA与酶1基因转录的mRNA互补,因此使酶1基因转录的mRNA无法进行翻译,使酶1不能合成,抑制了丙酮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促进了丙酮酸合成脂肪的过程,使油菜中油脂含量增高。
【点睛】本题是对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较为基础的知识点的考查,较为不易理解的就是第四问,结合题干要把信息理解透彻,还要把基因工程与必修2的基因表达的知识相联系,因为转基因技术是否成功要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表达出相应的蛋白质或表现出相应的性状。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基因→mRNA→蛋白质。
1.下列各组物质中,均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A. 血红蛋白、载体蛋白、神经递质 B. 唾液淀粉酶、呼吸氧化酶、抗利尿激素
C. CO2、DNA聚合酶、Cl-、尿素 D. Mg2+、血浆蛋白、淋巴因子
【答案】D
【解析】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A错误;呼吸氧化酶存在于细胞内,B错误;DNA聚合酶存在于细胞内,C错误;Mg2+、血浆蛋白、淋巴因子均在内环境中存在,D正确,所以选D。
2.一个家庭中,父亲正常,母亲患血友病,婚后生了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正常儿子,产生这种变异最可能的亲本和时间分别是
A. 父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 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C. 父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 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答案】C
【解析】
据题意可知,色觉正常的儿子的基因型可表示为XBX-Y,根据亲代的基因型可判断,XB和Y两条染色体均来自于父方,则X-来自于母方为Xb,因此确定是男性产生了不正常的精子(XBY);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考生要尝试根据儿子的基因型推测出异常的细胞,在根据异常的情况推测出异常的时代,要求考生对减数分裂的过程极为熟悉。
3.下列关于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用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
B. 用桃花的雄蕊比用桃花的雌蕊制成的装片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
C. 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D. 用洋葱根尖制成装片,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般来说,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数量远远多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子数量.因此在选择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时,要选择分裂旺盛的雄性个体生殖器官.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详解】蝗虫精母细胞能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可用蝗虫精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A正确;由于花药中精母细胞数量远多于雌蕊中的卵母细胞,所以用雄蕊观察减数分裂更好,B正确;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所以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C正确;洋葱根尖只进行有丝分裂,不会出现减数分裂特有的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F1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1∶1∶1
B. F1产生的基因型为YR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YR的精子的数量之比为1∶1
C.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可以自由组合
D. F1产生的卵细胞中,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黄色圆粒豌豆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基因型为YyRr,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能产生4种配子,因此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为Y_R_:Y_rr:yyR_:yyrr=9:3:3:1。
【详解】F1个体能产生YR、yr、Yr、yR4种配子若干个,比例为1:1:1:1,A错误;一般情况下,雄配子远远多于雌配子,所以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细胞数量比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少, B错误;基因的自由组合是指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随机结合是受精作用,C错误;F1产生的卵细胞中,共有YR、yr、Yr和yR4种基因型,比例为1:1:1:1,所以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D正确。
5.某实验小组为了证明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均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分别选取了若干只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小白鼠(血糖浓度均为0.9g/L)均分三组,编号A、B、C,分别同时注射少量且等量的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仅进行A、B组实验即可证明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存在升高血糖的作用
B. 在凋节血糖浓度过程中,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可能具有协同关系
C. 实验过程中,肾上腺素升高血糖效果始终比胰高血糖素要明显
D. 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就是由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来维持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从图示可看出,该实验设计了3组,C组为对照组,A、B组为实验组;每组所注射的物质不同,A组注射的是肾上腺素溶液,B组注射的是胰高血糖素溶液,二者都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说明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协同关系。
【详解】仅A、B组实验不可证明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存在升高血糖的作用,还需要对照组,如C组注射的生理盐水起对照作用,A错误;与C组对照,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血糖升高,具有协同关系,B正确;当注射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实验过程中,在1小时内,胰高血糖素比肾上腺素升高血糖效果明显,但1小时后,肾上腺素升高血糖效果比胰高血糖素明显,C错误;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升血糖的功能,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功能,在多种激素共同作用下,机体中的血糖水平保持稳定,D错误。
6.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B. 外来物种的入侵能够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C. 红树林的防风消浪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就是其生态功能
【答案】C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A错误;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B错误;红树林的防风消浪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生态功能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名师点睛】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7.豌豆苗横放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如图甲;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豌豆幼苗茎切段,其长度变化如图乙;棉花、苹果等枝条去除顶芽后的生长状况如图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题中三组实验均可证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 图丙中的去顶操作有利于侧枝的生长,但是不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
C. 由图乙可知,促进豌豆幼苗茎切段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 400mg/L
D. 图甲中 a、b、c 三处的生长素均具有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较低浓度时促进生长;在浓度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详解】图乙中,生长素的浓度最大时,豌豆幼苗茎切段比对照组的长,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A错误;图丙中对棉花去顶,有利于棉花侧枝的生长,有利于侧枝结棉桃,从而提高棉花的产量,B错误;由图乙可知,促进豌豆幼苗茎切段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在200mg/L~600mg/L之间,不一定是400mg/L,C错误;植物水平放置时,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茎/根的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的。茎的a、b处的生长素具有促进茎伸长的作用。由于根对生长素较敏感,因此c处的生长素具有促进根伸长的作用,d处的生长素抑制根的伸长,D正确。故选D。
【点睛】掌握生长素的作用机理和两重性,结合题图进行分析解答便可。
8.不同生物含有的核酸种类不同.下列各种生物中关于碱基、核苷酸种类的描述,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生物类型
变形虫
蓝藻
脊髓灰质炎病毒
乳酸菌
碱基
5种
5种
4种
8种
核苷酸
5种
8种
8种
8种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核酸的结构,主要是生物体内核酸、碱基和核苷酸的种类,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意在考查通过分析总结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
【详解】变形虫、蓝藻和乳酸菌都是细胞生物,细胞内有两种核酸,所以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A、D错误,B正确。
一种病毒只有一种核酸,含有4种碱基、4种核苷酸,C错误。
【点睛】核酸有两种,核糖核酸中有AUCG四种碱基、4中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酸中有ATCG4中碱基、4中脱氧核糖核苷酸;细胞生物都有两种核酸,每一种病毒都只有一种核酸。
9. 下列关于糖类及其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糖类是生命活动的唯一能源物质
B. 核糖存在于细菌中而不存在于病毒中
C. 肝糖原只含有C、H、O三种元素
D. 蔗糖和乳糖水解产物都是葡萄糖
【答案】C
【解析】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不是唯一的,其他有机物也能提供能量,A错误;核糖是组成RNA的成分之一,RNA病毒有核糖的存在,B错误;肝糖原是由葡萄糖缩聚形成的多糖,只含有C、H、O三种元素,C正确;蔗糖和乳糖都是二糖,蔗糖水解形成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后者水解形成一分子半乳糖和一分子葡萄糖,D错误。
【考点定位】组成细胞的糖类
【名师点睛】糖类和脂质的比较
比较项目
糖类
脂质
区
别
元素组成
C、H、O
C、H、O(N、P)
种类
单糖、二糖、多糖
脂肪、磷脂、固醇
合成部位
淀粉:叶绿体
纤维素:高尔基体
糖原:主要是肝脏、肌肉
主要是内质网
生理作用
①主要的能源物质
②构成细胞结构,如糖被、细胞壁
③核酸的组成成分,如核糖、脱氧核糖
①生物体的储能物质,如脂肪
②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如磷脂③调节新陈代谢和生殖,如性激素
10.在生物体中脂肪比糖类更适于做储能物质的原因不包括( )
A. 同质量的脂肪比糖类含能量多
B. 必要时脂肪可直接氧化分解供能,也可转化为糖类供能
C. 脂肪不能被氧化分解,这样有利于长期保存
D. 脂肪在细胞中所占体积小
【答案】C
【解析】
脂肪的C、H比例比葡萄糖的含量高,同质量的脂肪比糖类含能量多,A正确;必要时脂肪可直接氧化分解供能,也可转化为糖类供能,B正确;脂肪也能被氧化分解提供能量,C错误;脂肪疏水,而糖类亲水,故前者在细胞中占体积小,D正确。
11.如图是有关接受器官移植的人体内的免疫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细胞A、B、C、E、F、G均能识别抗原
B. 图中有⑦⑧属于第二次免疫反应,特点是反应快而强
C. ⑨和⑩两种免疫方式分别为人体的第二、三道防线
D. 人体细胞C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细胞E,这个过程与细胞B无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A是吞噬细胞,B是T细胞(成熟于胸腺),C是B细胞,D是记忆细胞,E是浆细胞,F是记忆细胞,G是效应T细胞,⑨是细胞免疫,⑩是体液免疫。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A为吞噬细胞、B为T细胞,C为B细胞、D与F均是记忆细胞,E为浆细胞、G是效应T细胞,其中只有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图中D与F均是记忆细胞,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经⑦⑧过程的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进行第二次免疫反应,B正确;⑨和⑩两种免疫方式为人体的第三道防线,C错误;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受到抗原剌激后,可增殖、分化为细胞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D错误。
【点睛】熟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以及二次免疫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下图所示①、②、③是由三种自身免疫病引起的糖尿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①所示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B. 图中②患病机理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C. 图中③所示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3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D. 在上述三种自身免疫病中,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的是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抗体Y1能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葡萄糖与受体的结合受到影响,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从而使血糖升高。抗体Y2能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影响胰岛B细胞的分泌,导致胰岛素减少,从而血糖升高。Y3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从而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血糖升高。
【详解】图中①所示的抗体Y1能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葡萄糖与受体的结合受到影响,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从而使血糖升高,A正确;图中②所示的抗体Y2能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影响胰岛B细胞的分泌,导致胰岛素减少,从而血糖升高,B正确;图中③所示的Y3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从而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血糖升高,C正确;图中的三种糖尿病,只有Y1和Y2引起的糖尿病是因为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导致,所以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能结合题意和图示信息分清三种抗体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带来的效应,其中Y1和Y2导致的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而引起糖尿病,但Y3是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无法发挥降血糖的作用,所以图中③所引起的糖尿病不是胰岛素减少导致,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13.下图1和图2分别表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作用的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兴奋性突触传递兴奋时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 当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上的膜电位从“外正内负”转变成“外负内正”
C. 抑制性突触的突触后膜上“外正内负”的膜电位的性质始终没有发生改变
D. 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后膜特异性结合并进入下一个神经元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1表示兴奋性突触,即兴奋通过左边的轴突传来,引起轴突末梢膨大部分(即突触前膜)释放兴奋型神经递质,与右边的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后膜上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内正外负)而兴奋;图2表示抑制性突触,即兴奋通过左边的轴突传来,引起轴突末梢膨大部分(即突触前膜)释放抑制型神经递质,与右边的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后膜上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内流,突触后膜不能产生动作电位而表现出抑制。
【详解】兴奋性神经递质传递兴奋的过程中,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A正确;图中显示,当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钠离子内流,从而出现内正外负的膜电位,B正确;当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氯离子内流,这样使得“外正内负”的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C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结合后即失活被分解,不会进入下一个神经元,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熟悉两种突触在兴奋传来后,通过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是否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而兴奋。
14.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在1994~1995年对波黑的空袭以及1999年对南联盟的空袭中大量使用了贫铀弹。贫铀弹的使用,导致了当地白血症等癌症和新生儿畸形的大量发生。一些欧洲国家也纷纷报道本国参加维和行动的士兵中,一些人因患癌症等疾病而死亡,并称之为“巴尔干综合征”。下列针对以上现象的讨论中,不合理的是( )
A. 绝大多数的基因突变是对生物体有害的
B. 当射线作用于生殖细胞或发育的胚胎时,可能导致新生儿的畸形
C. 射线引起的生物变异都可能通过有性生殖传给下一代
D. 辐射污染引发的基因突变是导致“巴尔干综合征”的重要原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基因突变是多害少利性;A正确。当射线作用于生殖细胞或发育的胚胎时,可能导致新生儿的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畸形;B正确。该变化若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遗传;C错误。据题干分析辐射污染引发的基因突变是导致“巴尔干综合征”的重要原因;D正确。
考点:基因突变。
点评:试题以信息的方式呈现考生陌生的问题背景,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5.下列属于单倍体的是
A. 二倍体种子长成的幼苗 B. 四倍体的植株枝条扦插成的植株
C. 六倍体小麦的花粉离体培养的幼苗 D. 用鸡蛋孵化出的小鸡
【答案】C
【解析】
二倍体种子长成的幼苗还是二倍体,A错误;四倍体的植株枝条扦插成的植株,染色体数目没变,还是四倍体,B错误;六倍体小麦的花粉离体培养的幼苗,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成,所以是单倍体,C正确;用鸡蛋孵化出的小鸡,发育起点是受精卵,是二倍体,D错误.
【考点定位】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名师点睛】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16.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B. 若图②所示为在1mL的培养液中培养大草履虫,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一定是产生了变异
C. 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
D. 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池塘捕捞,捕捞后应在K/2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和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图形的能力,属于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草原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为生产者,过度放牧不会使生产者种群数量增长,A错误.
根据题干信息,b点后的变化是外界环境因素造成的,B错误.
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不能体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大小, C错误.
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捕捞后的数量保持在K/2 可以使种群数量快速恢复,有利于获得持续高产,D正确.
【点睛】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斜率反应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的大小。
17.下图表示由5个物种(U、V、W、X、Y)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Z表示分解者,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生产者
草食动物
杂食动物
肉食动物
A
U
Y
X
WV
B
U
V
W
XY
C
V
U
Z
XY
D
V
U
Y
WX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食物网可看出,V的能量只能流出,为生产者。Y的能量只能流入,为最高营养级,其食物来源中有生产者V,所以为杂食动物,而U能量来源只有V,为草食动物。W、X捕食U,为肉食动物。所以D选项正确。
考点:考查生物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数学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18. 下列关于记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记忆可以经脊髓而形成
B. 获得的经验一经记忆便不再遗忘
C. 记忆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D. 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解:A、记忆属于脑的高级功能,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错误;
B、获得的经验记忆后也会遗忘,B错误;
C、记忆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C错误;
D、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D正确.
故选:D.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19.图中甲、乙、丙等各代表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食物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有两种,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B. 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C. 在该食物网中有8条食物链,辛可占有4个不同的营养级
D. 图中丁和辛、丙和乙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
【答案】C
【解析】
据图分析,该图中生产者是甲和戊,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A正确;由图可知甲到辛的食物链有5条,因此丙种群数量下降20%对辛种群不会有太大影响,即辛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B正确;图中共有8条食物链,其中辛可占第三、第四、第五共3个营养级,C错误;图中丁和辛、丙和乙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食物链的构成规则,数出图中食物链的条数,确定不同生物可能处于的营养级以及不同生物之间可能的种间关系。
20.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营养结构,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到3/4,假设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 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
A. 2kg B. 2.5kg C. 4kg D. 4.5kg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2、图示代表的是食物网,草是生产者,其他代表消费者,构成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食物改变前:1kg蛇消耗草:0.75×5×5×5+0.25×5×5=100kg,改变后:1kg蛇消耗草:0.25×5×5×5+0.75×5×5=50kg。所以改变后和改变前相比剩余的50kg草可流向人。所以人可以增重50×20%×20%=2kg。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及能量流动的计算等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1.机械采收棉花需要除去叶片,某农场采收前在棉田喷施了一定量的脱落酸,但效果不明显。为探究其原因,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
实验方案:取若干长势相同、处于生殖生长末期的棉花植株,均分成甲、乙、丙三组,做下图所示的处理,观察三组植株叶片脱落的先后。
(1)根据科学实验原则,上图中X处应放置________,乙、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
(2)预测三组植株的落叶情况,得出实验结论: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假设成立;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假设不成立。
(3)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它能促进细胞的___________;促进同种植物的不同器官生长的最适浓度___________;促进不同种类植物的同一器官的最适浓度__________;生长素既能防治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这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_性。
【答案】 (1). 空白琼脂块 (2). 有无生长素 (3). 丙组落叶明显早于甲、乙组 (4). 三组几乎同时落叶 (5). 生长 (6). 不同 (7). 不同 (8). 两重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试验中乙是实验组,甲、丙为对照组,实验的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详解】(1)实验中乙是实验组,甲、丙为对照组,甲组中顶芽能合成生长素向叶柄处运输,故丙组应只有脱落酸,没有生长素,丙组X处要用空白琼脂块,乙、丙两组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生长素,因变量是落叶情况。
(2)若生长素能抑制脱落酸的功能,则不含有生长素的丙组落叶要早于甲、乙组;若生长素不能能抑制脱落酸的功能,则三组植株的落叶情况相同。
(3)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它能促进细胞的生长,因为不同植物、不同器官对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敏感度不同,故促进同种植物的不同器官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促进不同种类植物的同一器官的最适浓度不同;生长素既能防治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这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点睛】1、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不同,生长素具有双重性。2、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22.下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图2为能量流经灰鼠的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草原因不同区域土壤湿度不同而生长着不同的牧草,这体现出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该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__________。
(2)研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使能量__________。若麻雀所获得的能量3/4来自于牧草,1/4来自于蝗虫,则麻雀每增长10g,至少需要消耗牧草__________g。
(3)图2中b表示________,灰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可用图2中__________(填字母)表示。f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成分)所利用的能量值,其中获得的c来自图1中的______。
(4)狼和野兔的行为活动信息可被对方感知,以利于捕食和反捕食,这体现出信息具有__________的作用,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多代选择的结果使反应敏捷的野兔和跑得快的狼均得以生存,这说明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水平 (2). 牧草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3). 能量流动关系 (4). 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 100 (6). 灰鼠的同化量 (7). e (8). 分解者 (9). 牧草 (10). 调节种间关系 (11). 共同进化
【解析】
【分析】
图1示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其中牧草属于生产者,其余动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图2是能量流经灰鼠的过程示意图,a为摄入量,b为同化量,c为粪便量,d为呼吸作用散失量,e为生长、发育和繁殖量,f为分解者分解作用散失的量,g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量。
【详解】(1)草原中因不同区域土壤湿度不同而生长着不同的牧草,这体现岀群落的水平结构。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即牧草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2))研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麻雀捕食蝗虫,且与蝗虫竞争牧草,因此两者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若麻雀所获得的能量3/4来自于牧草,1/4来自于蝗虫,则麻雀每增长10g,至少(按照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需要消耗牧草10×3/4÷20%+10×1/4÷20%÷20%=100g。
(3)由分析可知图2中b表示灰鼠的同化量,灰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可用图2中e表示,f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值,其中获得的c粪便量来自与灰鼠的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即图1中的牧草。
(4)狼和野兔的行为活动信息可被对方感知,以利于捕食和反捕食,这体现出信息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多代选择的结果是反应敏捷的野兔和跑得快的狼均得以生存,这说明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点睛】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的。共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3.油菜籽中蛋白质和油脂的相对含量,与酶1和酶2对共同底物丙酮酸的竞争有关。酶1促进蛋白质的合成,酶2促进油脂的合成。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对油菜进行改造,以得到含有基因A的油菜,流程图如下。请据图作答:
(1)上述过程中运用的生物工程技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从基因文库中获取、____________或人工化学合成等方法,都可获取目的基因A。
(3)过程④中要防止杂菌污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过程④得到的油菜植株中,所有细胞__________(填“一定”、“不一定”或“一定不”)含有基因A,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转录时基因A的模板链与酶1基因的模板链互补。相对普通油菜,含基因A的油菜籽粒油脂含量显著提高,其机理可能是基因A转录的mRNA与酶1基因转录的mRNA互补,阻碍了酶1基因的__________过程,降低了酶1含量,酶2对丙酮酸的竞争增强,促进了油脂合成。
【答案】 (1). 转基因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2). 利用PCR技术扩增 (3). 杂菌会竞争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还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 (4). 不一定 (5). 农杆菌不一定感染外植体的每个细胞,从而使每个细胞的染色体不一定都整合了目的基因 (6). 翻译
【解析】
【分析】
因为油菜籽中蛋白质和油脂的相对含量,与酶1和酶2对共同底物丙酮酸的竞争有关。酶1促进蛋白质的合成,酶2促进油脂的合成。因此要想获得油菜籽中的脂肪含量高,应该降低酶1的含量或活性,使丙酮酸在酶2的作用下朝着生成脂肪的方向增强。若想获得这样的转基因植物,先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把目的基因转入相应植物的细胞,再经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利用细胞的全能性获得转基因植株。在组织培养过程要无菌技术,防止杂菌污染,避免杂菌争夺营养造成培养目的植株失败。
【详解】(1)分析图可知,①和②过程是转基因的过程,农杆菌转化法,③和④是植物组织培养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2)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包括从基因文库中获取、PCR技术、人工化学合成等方法。
(3)培养基中的杂菌一方面会和培养物争夺营养,另一方面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影响培养物的培养,因此整个过程要严格的灭菌。农杆菌感染外植体的植物细胞时,有可能有的细胞没有被感染,因此不是每个细胞的染色体上都整合了目的基因。
(4)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转录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因为基因A转录的mRNA与酶1基因转录的mRNA互补,因此使酶1基因转录的mRNA无法进行翻译,使酶1不能合成,抑制了丙酮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促进了丙酮酸合成脂肪的过程,使油菜中油脂含量增高。
【点睛】本题是对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较为基础的知识点的考查,较为不易理解的就是第四问,结合题干要把信息理解透彻,还要把基因工程与必修2的基因表达的知识相联系,因为转基因技术是否成功要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表达出相应的蛋白质或表现出相应的性状。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基因→mRNA→蛋白质。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