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川省遂宁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76328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四川省遂宁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76328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四川省遂宁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76328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四川省遂宁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展开
四川省遂宁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满分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右图中所示的政治制度是A.夏朝的王位世袭制 B.商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C.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D.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2.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A.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3.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选才注重知识水平C.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4.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参与决策 B.上传下达 C.伴读陪写 D.谋划战事5.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中国古代的最高权力传承方式逐渐由禅让变成“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再演变为“嫡长子继承制”这种演变趋势主要是为了满足A.权力转移的垄断化、稳定化 B.中央权力的集约化、向心化C.用人标准的唯亲化、排他化 D.父系血缘的单一化、纯粹比6.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可见,作者强调A.专制统治的必要性 B.唐室政治的合理性C.中央集权的重要性 D.地方政府的独立性 7.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已有相当发展。汉武帝以后,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A.民间资本的经营较为落后 B.国家强化对经济进行控制C.民营经济缺乏必要的资本 D.传统的农业模式面临转型8.“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关于草市描述的很多,下列关于草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出现于南北朝时期B.草市在唐代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C.宋代草市已有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D.明清时期草市已被地方工商业市镇取代9.康熙年间,钱塘人俞森在《荒政丛书》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当时A.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 B.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C.农村商品经济发达 D.纺织业是农村家庭支柱产业10.18世纪初一位来华的法国传教士参观了一个赶制皇家订货的瓷窑,他看到每一件成品的生产过程都被分解,由许多细小的单一操作工序完成,并要牵涉70人之多。对这种手工业生产形式说法正确的是A.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B.技术水平始终最高C.规模经营分工细致 D.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 11.下表是雍正、乾隆年间人均土地占有量统计表,据此可知时 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1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2080957963.56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耕地面积逐步较少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D.重农抑商的重要性12.唐代前期均田制关于百姓部分受田状况如下表是所示 授田对象授田数量补充说明18-20岁中男21-59岁丁男80亩口分田,口分田死后归还政府20亩永业田,永业田可传给子孙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给田三十亩,尼姑、女冠给田二十亩。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60岁以上老男笃疾者、废疾者40亩口分田(若为户主,每人授永业田20亩,口分田30亩)寡、妻、妾30亩口分田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均田制A.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B.触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C.缩小了土地买卖的范围 D.加强了政府对人民控制1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的关键时期,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反映了这一时代趋势的是A.温故知新 B.有教无类 C.学思结合 D.因材施教14.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但都是因应社会变迁,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强调农民要“强力从事”,发展经济;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商鞅主张开垦荒地,制定阡陌(田界)。三位学者的主张都是A.完全有利于维护统治者利益 B.有利于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C.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D.为达成富国强兵、实现统一的目标15.秦汉时期子女的婚姻由家长决定,这是通例,但当事者本人也并非毫无发言权。如汉武帝时信阳长公主改嫁大将军卫青,东汉光武帝湖阳公主曾公开提出要嫁给宋弘,东汉末钱塘吴氏冲破家族阻挡嫁给孙坚。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秦汉时崇尚婚姻自由 B.秦汉贵族妇女普遍自主择婿C.两汉时社会风气开放开明 D.封建伦理纲常有待强化16.在外来印度文化哲学与本土道教文化哲学挑战下,儒学家通过诠释伦理与天道的连接,使心性为核心的传统儒学获得了新的生命,从而构建起不同于佛老的新儒学的理论形态。“新儒学”兴起于A.先秦 B.西汉 C.两宋 D.明清17.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 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A.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18.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指出:“……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作者所说的“革新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的表现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致良知”“知行合一”C.“经世致用” D.“一家之法取代天下之法”19.“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族毁镜习俗废弃的原因极有可能是:A. 政府禁止奢侈之风 B. 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C. 战争频繁铜镜难得 D. 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20.“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封建主”指新兴的地主阶级C.“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井田制21.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叙述,既有历史事实,又有历史解释的是A.(北宋)苏轼:“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B.(北宋)司马光:“作青苗、免役、市易、赊贷等法,以聚敛相尚,以苛刻相驱。”C.(南宋)范冲:“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D.(近代)梁启超:“其所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22.日本明治维新中与“百卷万国公法不如几门大炮,数册友好条约不如一筐弹药”思想一致的政策是A.强兵政策 B.脱亚入欧 C.四民平等 D.殖产兴业23.李喜所在《梁启超对戊戍变法的反思》中指出,从维新派本身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失败。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A.变法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 B.变法措施过于全面,进程过于激烈C.有利于改革成功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D.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戊戌政变发生24.1929~1933年的美国电影热心于制造浪漫爱情、个人英雄、离奇冒险的神话,社会矛盾、经济危机、失业现象作为背景隐约表现。这一现象反映出A.电影创作再现社会生活 B.经济危机扩展到文化领域C.电影折射民众的心理需求 D.政府力图控制民众情绪25.十几年前,一位年轻的摄影爱好者深入大别山区采访时,在众多的孩子中间发现了一双闪亮的大眼睛。他随着这个孩子走进教室,拍下了《我要读书》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下列在法律制度层面保证孩子实现自己最大梦想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架》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50分)注意事项:1.请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不能答在此试卷上。2.试卷中横线及框内注有“▲”的地方,是需要你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 二、材料题(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3分)材料一 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材料二 “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自杀),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槥。前三日,彩舆鼓吹,如迎神人。少妇冠帔衮服,端坐舆中,游历坊市,观者如堵,有力者设宴饮之,少妇手鲜花一束,凡少年之未诞子者,则就其手中乞花,用为生子之兆。三日游宴既尽,当路结彩棚,悬彩绳其上,少妇辞别亲戚,慨然登台,履小凳,以颈就绳而殁,万众拍手称美。” ——林纾《畏庐琐记》材料三 有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阅读材料:第一段: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 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第二段: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 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第三段: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 “四目相视,具各有情”, 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第四段: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 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 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礼对原配妻子的规定源于什么制度?这一规定对西周政治有何影响? (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寡妇殉难的原因。(4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明朝妇女婚姻观的双重性及其表现?(4分)材料三中文献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2分) (4)结合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分析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观双重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9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宋代社会可以看到显著的资本主义倾向,呈现了与中世社会的明显差异。” ——(日)宫崎市定《东洋近代史》根据材料,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逻辑准确) 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太宗认识到虚怀纳谏的重要性,从谏如流,他在位20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中切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太宗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他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执法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考虑,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鉴于此,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在他统治期间,唐朝国力强盛,被称为贞观之治。 ——摘编自张新国《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即位后采取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所采取措施的主要影响。(7分)
参考答案1D 2C 3B 4B 5A 6C 7B 8D 9A 10C 11A 12D 13B 14B 15D 16C 17A 18C 19D 20D 21B 22A 23C 24C 25B26.(1)制度:宗法制度。(2分)影响:该规定有利于维护宗法秩序,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巩固西周政治统治。(2分)(2)原因:生活困难,难以生存;社会观念鼓励,认为非常荣耀。(4分)(3)保守性:寡妇守节获官府表彰和烈女人数增加;(2分)自主性:出现私定终身和寡妇改嫁现象(2分)看法: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如: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选择性使用);②材料三中的第三段、第四段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2分)(4)原因:保守性——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程朱理学的影响。(任答两点4分,三点5分)自主性——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4分)27.示例一:论题: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出现时代转型的趋势。论述: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结论:宋朝出现了许多与传统古代社会不同的新的经济因素,思想文化方面也出现了诸多新的现象,尤其是科技的进步非常显著,显示出进入新时代的诸多特征。示例二:论题:宋代依然是传统的封建社会,没有社会转型的因素。论述:政治方面,宋代依然是典型的封建专制制度,皇权至高无上,并处于不断强化的趋势之中,人民毫无民主权利可言,因此宋代仍然是传统的封建社会;经济方面,宋代依然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商业并没有成为经济的主体成分,农民深受国家和地主的双重压迫,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说明宋代还是传统的封建社会。结论:从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基本特征来看,宋代依然是传统的封建社会,并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的因素,更不能说是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28.(1)措施:强调以民为本,轻徭薄赋;重视纳谏,从谏如流;完善科举制,注重人才的选拔;重视法制,量刑慎重。(8分)(2)影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政局稳定;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人才选拔,促进文化繁荣;促进了农耕经济发展;推动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出现。(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