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解析版)
展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
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
1.图甲表示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 产生总量的变化。图乙表示植物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假设不同光照强度下细胞呼吸强度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图甲与图乙为同一植物,则相同温度下,图甲的b相当于图乙的b点
B. 图甲植物的d时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环境吸收2个单位的CO2
C. 若图甲代表水稻,图乙代表蓝藻,则图甲的c时与图乙的c时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都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D. 图乙的a、b、c点光合作用限制因素只是光照强度
【答案】B
【解析】
图甲显示的O2产生总量反映的是真正光合作用的量,CO2释放量反映的是呼吸作用量与光合作用量,图甲中b点是呼吸作用量是光合作用量的2倍,图乙中的b点为光的补偿点,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A错误;d点时氧气的产生总量为8个单位,即需吸收8个单位的二氧化碳,由于呼吸作用产生的CO2的量仍为6个单位,所以细胞要从环境吸收2个单位的CO2,B正确;蓝藻为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无线粒体和叶绿体,C错误;图乙中a、b点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C点光照强度已经不是限制因素,D错误。
【考点定位】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名师点睛】技能点拨:在光合作用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可通过氧气的产生量或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来判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弱。图中氧气的产生总量可表示实际光合速率,a点时的二氧化碳释放可表示呼吸速率;当叶肉细胞CO2释放量大于0,说明此时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图乙中,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为光补偿点,即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点为光饱和点。
2.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能进行增殖的细胞都具有细胞周期
B. 细胞分化的直接原因是细胞中蛋白质种类、数量改变
C. 衰老的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缩小
D. 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含量比正常细胞的多
【答案】B
【解析】
A.细胞增殖的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方式,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A错误;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所以细胞分化的直接原因是细胞中蛋白质种类、数量的改变,B正确;
C.衰老的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增大,C错误;
D.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含量比正常细胞少,使癌细胞彼此间黏着性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D错误;
答案选B。
3.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维持,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是指人体内的液体环境
B. 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D. 组织液与血浆在成分上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血红蛋白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详解】人体内环境是指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A错误;细胞会消耗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也会将分泌物和代谢物释放到内环境中,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B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C错误;组织液与血浆在成分上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血浆蛋白,D错误。
【点睛】易错点:A选项中内环境的概念;
C选项中把内环境的稳态的内容漏记化学成分部分;
D选项中不区分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
4.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
B. 甲的含义是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舒张
C. 如果乙表示激素的作用,则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D. 如果丙表示相关骨骼肌的活动,则通过战栗增加无氧呼吸的强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寒冷条件下与炎热条件下的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
【详解】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主要存在于皮肤,A错误;结合体温调节的分析图解可知,甲的含义是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B错误;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C正确;骨骼肌战栗时,有氧呼吸强度增加,D错误。
【点睛】熟悉体温调节的过程是分析判断的关键。
5.为探究生长素对某植物花粉管伸长的影响,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课外实验,得到下表结果:
由表中数据得到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A. 外加生长素浓度为3.0 mg/L时,对花粉管萌发的促进作用最大
B. 外加生长素浓度高于6.0 mg/L时,对花粉管的萌发起抑制作用
C. 外加生长素浓度为0时,花粉管中不含有生长素
D. 生长素对花粉管的伸长作用具有两重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表格是探究生长素对植物花粉管伸长的影响所得的数据,生长素浓度为3.0 mg/L 时,花粉管平均长度最长;生长素浓度低于3.0 mg/L(0~3.0 mg/L) 时,对花粉管的促伸长作用随浓度增加逐渐增强;生长素浓度高于3.0 mg/L(3.0~5.0 mg/L)时,对花粉管的促伸长作用随浓度增加逐渐减弱;生长素浓度等于或高于6.0 mg/L 时,对花粉管伸长起抑制作用。
【详解】生长素浓度为3.0 mg/L 时,花粉管平均长度最长,表明最适生长素浓度为3.0 mg/L ,A正确;生长素浓度等于或高于6.0 mg/L 时,花粉管长度小于对照组,故对花粉管伸长起抑制作用,B正确;外加生长素浓度为0 mg/L 时,花粉管中含有自身产生的生长素,C错误;生长素浓度低于3.0 mg/L(0~3.0 mg/L) 时,对花粉管的促伸长作用随浓度增加逐渐增强;生长素浓度高于3.0 mg/L(3.0~5.0 mg/L)时,对花粉管的促伸长作用随浓度增加逐渐减弱;生长素浓度等于或高于6.0 mg/L 时,对花粉管伸长起抑制作用,故说明生长素对花粉管伸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正确。
【点睛】注意:生长素两重性的体现判断依据: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才表现出两重性。
6.下图是根据某有益生物种群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λ)而绘制的曲线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第4-10年种群年龄组成均为稳定型
B. 第12年后收获该生物并使生物数量保持第12年水平,可获得最大经济价值
C. 第20年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种内斗争最激烈
D. 第20-24年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答案】D
【解析】
第4-10年λ小于1,说明种群增长率小于0,年龄组成均为衰退型,A错误。第20年种群增长率最大,使生物数量保持在这一水平,可获得最大经济价值,B错误。第20年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处于增长型,而K值为稳定型,C错误。第20-24年,λ大于1,说明种群增长率大于0,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正确。
7.伏旱是发生在长江中下游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间的旱象。在此期间气温高(午间气温高达35~42℃),少降水,而春播农作物正处在抽穗、扬花、灌浆期,需要大量水分补充、供给。2017年7月22日,研究人员测定了某植物的CO2吸收速率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气孔的开放率化曲线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可知,曲线上A点代表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段凌晨内CO2释放速率逐渐变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CD段光合速率减小,结合图2分析,光合速率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图1中F点代表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绿叶中的色素可用_____________提取,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_____在暗反应中将C3还原成有机物。有人提出图1中CD段光合速率变小的原因还可能是,中午温度过高,高温破坏了_____________膜结构,使叶绿体吸收光能效率降低,_______________反应受抑制。 实验小组尝试采用根部滴灌的方式,发现光合速率迅速恢复,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 。
【答案】 (1). 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氧呼吸)速率 (2). 气温降低,呼吸作用减缓 (3). 气孔关闭,CO2吸收减少 (4). 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5). 无水乙醇 (6). [H]和ATP (7). 类囊体 (8). 光 (9). 滴灌能够补充水分,增强叶片蒸腾作用加强,降低叶片温度减少高温对叶绿体的破坏
【解析】
【分析】
图1表示某植物的CO2吸收速率随时间的变化,A点只有二氧化碳的释放,表示为呼吸速率;图2中:植物体气孔的开放率化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正午气孔开放度低,因为正午叶片蒸腾作用加强,气孔关闭。
【详解】(1)由分析可知:图1曲线上A点代表的含义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AB段表示凌晨内CO2释放速率逐渐变小,因为气温降低,呼吸作用减缓。
(2)图1中CD段光合速率减小,由图2可知,正午植物体气孔关闭,CO2吸收减少,光合速率减慢。图1中F点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为0,说明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3)绿叶中的色素可溶于无水乙醇中,所以可用无水乙醇提取;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在暗反应中将C3还原成有机物。由于色素具有吸收光能的作用,故该推测应为中午温度过高,高温破坏了类囊体膜结构,使叶绿体吸收光能效率降低,光反应受到抑制,实验小组尝试采用根部滴灌的方式,发现光合速率迅速恢复,因为滴灌能够补充水分,增强叶片蒸腾作用加强,降低叶片温度减少高温对叶绿体的破坏。
【点睛】关键点含义的分析:A点表示植物呼吸作用速率;B和F点表示植物呼吸作用速率等于光合作用速率;引起中午出现D点的原因是蒸腾作用过强,气孔关闭,CO2供应减少。
8.如图A、B为某动物细胞分裂的细胞周期及其分裂期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A可以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的是_____。
(2)图B中的时期相当于图A中的_____段,图B细胞的后一个时期相当于图A中的_____段,有染色体_____个、染色单体_____个和DNA分子_____个。
(3)图B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一般称为_____,其内含染色体_____个如果B细胞畸形分化就会变成癌细胞,癌细胞的最大特点是_____,所以容易形成肿瘤症状.癌变后的细胞很容易扩散其原因是_____。
【答案】 (1). e~j (2). b~c或g~h (3). c﹣d (4). 8 (5). 0 (6). 大于8(有少量的DNA存在与细胞质中) (7). 体细胞 (8). 4 (9). 连续分裂,无限增殖 (10). 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粘着性降低
【解析】
【分析】
分析A图:A图为某动物细胞分裂的细胞周期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其中ab和fg段表示前期;bc和gh段表示中期;cd和hi段表示后期;de和ij段表示末期;ef段表示分裂间期。分析B图:B图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详解】(1)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因此图A中ej段可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2)图B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相当于图A中的bc或gh;图B细胞处于分裂中期,其后一个时期是后期,对应于图A中的cd段;图B细胞的后一个时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为8条,此时不含染色单体,核DNA含量为8个,但由于细胞质中也含有少量DNA,因此此时细胞中DNA含量大于8个。
(3)图B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因此其产生的子细胞一般称为体细胞;图B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该生物体细胞内含有4个染色体;癌细胞的最大特点是连续分裂,无限增殖,所以容易形成肿瘤症状.癌变后,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粘着性降低,所以癌细胞很容易扩散。
【点睛】关键:能根据图A中染色体数量变化判断细胞分裂的时期,其中cd和ej是突破口。
9.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________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_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______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5)外界环境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至少需穿过______层生物膜,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呼吸 (2). 消化 (3). 泌尿 (4). 组织细胞内二氧化碳浓度高于组织液 (5). 降低 (6). NaHCO3 (7). 神经-体液-免疫 (8). 5 (9). 血浆和组织液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其中a为呼吸系统、b为消化系统、c为排泄系统。图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内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a表示呼吸系统,b表示消化系统,c表示泌尿(排泄 )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循环系统。
(2)CO2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其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因此CO2不能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组织细胞内不断产生CO2,所以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3)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降低,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NaHCO3(缓冲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CO2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CO2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增强呼吸活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共穿过5层生物膜(进出肺泡壁细胞需穿过2层细胞膜+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需穿过2层细胞膜+进入红细胞需穿过1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
【点睛】本题关键是要结合题图回忆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内环境PH的调节过程、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然后结合题图解答问题。
10.图1表示人体内E2(一种雌激素)、胰岛素分泌的部分调节过程,器官甲是血糖调节的中枢。图2表示脂肪细胞中胰岛素作用机制及游离脂肪酸(FFA)对糖代谢的作用示意图。请回答。
(1)分泌E2的器官主要是__________(名称)。排卵前,E2含量升高导致器官乙即_______,对甲器官分泌的①敏感性升高,有利于合成和分泌E2,这属于___________(正反馈/负反馈) 调节。
(2)寒冷条件下,器官甲可通过分泌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接升高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维持体温稳定。人体需源源不断地产生胰岛素等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这是因为激素一旦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就会___________。
(3)图2,胰岛素与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增加细胞膜上GLUT4的含量,从而提高细胞对___________的转运能力。
(4)胰岛素抵抗是指靶器官对胰岛素不敏感。机体为克服胰岛素抵抗,胰岛B细胞__________(增加/减少)胰岛素的分泌量,可造成该细胞受损,引发Ⅱ型糖尿病。
(5)游离脂肪酸(FFA)在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据图2分析,游离脂肪酸在胰岛素抵抗形成中起的作用有________。
A.使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
B.引起胰岛素与IR的结合发生障碍
C.抑制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D.使胰岛素和IR结合后形成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缺失
【答案】 (1). 卵巢 (2). 垂体 (3). 正反馈 (4).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5). 灭活 (6). 胰岛素受体 (7). 葡萄糖 (8). 增加 (9). B、C
【解析】
【分析】
据图1可知,器官甲是下丘脑,器官乙是垂体、器官丙是卵巢,排卵前,E2含量升高导致器官乙对甲器官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敏感性升高,有利于合成和分泌E2,这属于正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胰腺调节血糖平衡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雌激素使胰岛素生理效应下降,使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的葡萄糖含量减少,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能力减弱。
图2示表示胰岛素对脂肪细胞、肌肉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调节机制。葡萄糖转运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在胰岛素的信号刺激下,通过易位作用转移到细胞膜上,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肌肉等组织细胞,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1)根据试题分析,分泌E2的器官主要是卵巢。排卵前,E2含量升高导致器官乙(垂体)对甲器官(下丘脑)分泌的①敏感性升高,有利于合成和分泌E2,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2)寒冷条件下,器官甲(下丘脑)可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间接升高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维持体温稳定。人体需源源不断地产生胰岛素等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这是因为激素一旦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就会灭活。
(3)图中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IR结合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增加细胞膜上GLUT4的含量,从而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以降低血糖浓度。
(4)胰岛素抵抗是指靶器官对胰岛素不敏感。机体为克服胰岛素抵抗,胰岛B细胞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可造成该细胞受损,引发Ⅱ型糖尿病。
(5) 根据图2分析,游离脂肪酸在胰岛素抵抗形成中可能起的作用有抑制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导致葡萄糖的摄取利用能量降低或引起胰岛素与IR的结合发生障碍使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故BC正确。
【点睛】关键:不管是雌激素还是甲状腺激素都是下丘脑和垂体控制的分级调节过程;不过前者是正反馈调节,而后者是负反馈调节;其次要结合图2分析得出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引起GLUT4的转导,使细胞膜上GLUT4的含量增加,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运输能力,进而降低血糖浓度。
11.下列是有关于生长素的两个实验.
实验一: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表现出__________。为验证适宜浓度的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泌H+,进而促进细胞伸长,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1)实验材料与药品:10-5 mol/L生长素溶液、pH分别为5.0、9.0的缓冲液、黑暗中萌发的小麦种子若干、镊子、刀片、刻度尺、培养皿等.
(2)实验步骤:
①材料处理: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黑暗中萌发的小麦种子若干,用镊子取其胚芽鞘并切掉尖端,平均分成三组.
②将平均分组的胚芽鞘放入编号为1、2、3的培养皿中,加等量的不同试剂,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温度下培养.
③一定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进行若干次重复实验,记录结果.
(3)实验结果:(补充完整内容)
组别 | 处理方法 | 结果 |
1 | 10个胚芽鞘+10-5 mol/L生长素溶液 | 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____________________ | 胚芽鞘生长不明显 |
3 | 10个胚芽鞘+pH为5.0的缓冲液 | 胚芽鞘生长明显 |
(4)步骤③中重复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生长素是发现最早的激素,先后经历近百年的历程,是诸多科学家汗水的结晶.现用燕麦幼苗作实验材料,在黑暗中分别进行以下如下实验.
①实验装置如图甲.将切下的胚芽鞘尖端C水平放置,分别取两个琼脂块A、B,紧贴在C切面上,数小时后,将琼脂块取下,分别放在已切去尖端的胚芽鞘D和幼根E上(幼根对生长素浓度极为敏感).两天后,胚芽鞘D的生长方向是 ___________________.幼根E的生长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装置如图乙.将附有琼脂块X和Y的胚芽鞘顶端放在旋转器上匀速旋转,旋转几小时后,取下琼脂块,分别放在去掉顶端的胚芽鞘G上.两天后,胚芽鞘G的生长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两重性 (2). 生长状况一致 (3). 测量并统计各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 (4). 胚芽鞘生长明显 (5). 10个胚芽鞘+pH为9.0的缓冲液 (6). 减少实验误差(一次实验的偶然性太大) (7). 左弯曲 (8). 向右弯曲 (9). 直立生长
【解析】
【分析】
实验一的目的是验证适宜浓度的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泌H+,进而促进细胞伸长。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另外该实验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还需遵循平行重复原则。实验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其中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其次是芽,最后是茎。分析图解:图甲中因为受到重力的影响,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琼脂块B中生长素浓度高于A。而乙中因为不断旋转,因此生长分布均匀,即琼脂块X和Y中生长素浓度相同。
【详解】实验一: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表现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①实验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因此实验过程中要控制好无关变量,所以要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黑暗中萌发的小麦种子进行实验。
③该实验的因变量是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可通过测量胚芽鞘的长度来判断,因此一段时间后,要测量并统计各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
(3)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因此第1组的胚芽鞘生长明显;根据实验材料与药品可知,第2组的处理方法应该是:10个胚芽鞘+PH值为9.0的缓冲液。
(4)该探究实验还需遵循平行重复原则,所以步骤③中需重复实验,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
实验二:
(1)分析图解:图甲中因为受到重力的影响,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琼脂块B中生长素浓度高于A。因为琼脂块B含的生长素浓度高于A,胚芽鞘对生长素较不敏感,一定范围内,生长素浓度越高,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效果越明显,因此胚芽鞘D向左弯曲生长;而又因为琼脂块B含的生长素浓度高于A,胚根对生长素很敏感,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胚根生长,因此胚根E向右弯曲生长。
(2)乙中因为不断旋转,因此生长分布均匀,即琼脂块X和Y中生长素浓度相同,因此分别放在已去除顶端的胚芽鞘G上.经数小时后,胚芽鞘G直立生长。
【点睛】分析实验一关键要结合实验设计要遵循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等量性原则),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即可找到答案;分析实验二关键要分析比较出A与B的生长素含量多少和X与Y的生长素含量多少。
12.某野外调查小组对某地区种群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了下面有关信息资料。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到一个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1)从曲线的走势来看,该种群刚迁入时,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增长期,曲线呈现出近似________增长;当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由于环境条件有限,曲线呈现出________增长;最后曲线呈现出有规律的________。
(2)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大约对应于图中的哪个点?________。
(3)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应如何捕捞使效益最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一地区2010年人口普查时有10万人,2011年比2010年增长1%。请预测按照此增长速率,2016年该地区的人口将有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计算式即可)。在生物圈中,人口的K值是有限的。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会产生沉重的压力。为此我们应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策。
【答案】 (1). “J”型 (2). “S”型 (3). 波动 (4). b (5). 捕捞后种群数量控制在K/2值(d点)左右 (6). Nt=10×(1+1%)6万 (7). 控制人口数量,加大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图中表示S型曲线;d点种群的增长率最大,超过d点种群的增长率开始下降,b点种群的增长率趋向于0,种群数量达到K值。
(1)从曲线来看,该种群刚迁入时,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增长时期,呈现近似J型的增长:当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由于食物、空间资源有限,呈现出S型增长:最后呈现出有规律的波动。
(2)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大约对应于图中的b点。
(3)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物种资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物种种群的数量保持在d点上,因为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4)某一地区2010年人口普查时有10万人,2011年比2010年增长1%。请预测按照此增长速率,2016年该地区的人口将有=10×(1+1%)6万人。在生物圈中,人口的K值是有限的,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会产生沉重的压力。为此我们应采取控制人口数量,加大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的对策。
【点睛】解答第2题,关键要理清种群数量的K值和最大值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