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十八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B. 含有尿素、HCO3-等化学成分
C. 组织液和淋巴可以相互渗透
D. 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有影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就是内环境,A正确。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中含有尿素、HCO3-等化学成分,B正确。组织液能渗入到淋巴,淋巴不能渗入组织液,C错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所以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有影响,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考查。
2.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 抗利尿激素增加
B. 血浆渗透压降低
C.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答案】A
【解析】解:A、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A正确;
B、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B错误;
C、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C错误;
D、抗利尿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水平衡调节的过程,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点掌握和运用,试题难度一般.
3.如图是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则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
A. ③ B. 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图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④为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C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4.如图表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
B. 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穿过两层磷脂分子
C. NaHCO3等缓冲物质可使乙的pH稳定在7.35~7.45
D. 肝细胞、甲、乙三部位C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
【答案】D
【解析】A、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A正确;B、甲组织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要穿过一层膜,两层磷脂分子,B正确;C、血浆中NaHCO3与乙中产生的乳酸反应,使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C正确;D、CO2通过自由扩散方式由肝细胞→甲→乙,因此肝细胞、甲、乙三部位CO2浓度的大小关系为肝细胞>甲>乙,D错误。故选:D。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动态关系,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和特点,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找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理利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获取结论的能力。
【名师点睛】分析题图可知,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
5. 下列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
A. 重感冒病人体温升高
B. 严重腹泻病人脱水现象
C. 剧烈运动后机体的pH变化不大
D. 小鼠先天缺乏胸腺,易感染疾病
【答案】C
【解析】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在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或者自身调节功能障碍时会导致稳态破坏。感冒发烧、腹泻脱水和小鼠先天缺乏胸腺易染病都属于内环境稳态的失调,机体剧烈运动后的pH变化不大,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实例。
6.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现象或病症是( )
①小腿抽搐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尿毒症 ④组织水肿 ⑤高原反应 ⑥缺铁性贫血症
A. ①③④⑤ B. ①②④⑤
C. ①④⑤⑥ D. ③④⑤⑥
【答案】A
【解析】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活的环境。由此可见,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小腿抽筋是由于内环境中钙离子浓度低造成的,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有关,①正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而最终导致的红细胞的形态的变化,属于遗传病,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无关,②错误;尿毒症是由于肾脏病变,导致内环境成分如尿素等代谢废物超标,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有关,③正确;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的大量增加导致的,而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之一,因此该病的产生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有关,④正确;高原反应是缺氧造成的,氧气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因此高原反应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有关,⑤正确;缺铁性贫血症是红细胞因缺铁造成血红蛋白减少,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因此缺铁性贫血症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无关,⑥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属于内环境成分的归纳。规律总结: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细胞的结构物质或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凡是与外界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液体也不属于内环境。
7. 关于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叙述是
A. 大部分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都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B.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C. 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激素的调节
D. 性行为的形成主要由性激素调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即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收神经和体液的调节;A、B、C正确。性行为主要受神经调节,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意在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8.下列有关下丘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能够分泌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后,调节水盐的平衡
B. 下丘脑通过分泌激素控制胰岛细胞的分泌活动,进而调节血糖平衡
C. 下丘脑能够参与体温调节,但是不能感知内环境中渗透压的变化
D. 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可通过分泌多种促激素直接控制相关腺体
【答案】A
【解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后,促进肾小管和结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调节水盐平衡,A正确;下丘脑的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控制胰岛细胞的分泌活动,进而调节血糖平衡,B错误;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所以下丘脑既能感受体温变化,又能感受渗透压变化,C错误;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可通过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直接控制相关腺体,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下丘脑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下丘脑在维持机体稳态中的作用。
9.下列关于神经-骨骼肌接点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骨骼肌细胞表面不含神经递质的受体
B. 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的液体属于组织液
C. 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
D. 突触后膜只要受到刺激就会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B
【解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神经末梢与其支配的骨骼肌是效应器,其细胞膜上有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A错误;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也是两个组织细胞间的间隙,其中的液体属于组织液,B正确;突触后膜因形成皱褶故其表面积大于突触前膜,有利于递质的结合,C错误;突触后膜受到刺激会产生兴奋或抑制,而抑制时不会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突触的结构以及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10.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错误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可以是胞体膜或树突膜,AB正确;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不可能由突触后膜释放,作用于前膜,C错误;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在神经纤维上,兴奋能双向传递,D正确。
11.下列是关于大脑皮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脑皮层既是高级中枢也是低级中枢
B. 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控制
C. 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感觉活动相关
D. 短期记忆经过多次重复形成的长期记忆与大脑皮层无关
【答案】C
【解析】大脑是脑的主要部分,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大脑皮层上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
【详解】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是低级中枢,A错误;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是低级的神经活动,受到脊髓的控制,B错误;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感觉活动密切有关,是人体最高级中枢,C正确;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与大脑皮层有关,D错误。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大脑皮层的功能、记忆的形成原因,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12.下面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a、b、c、d都要通过血液循环才能到达靶细胞
B. c由下丘脑分泌,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
C. 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来降低血糖浓度
D. a、b、c、d都是通过与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的
【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a是垂体合成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b是神经递质;c是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即图中e表示水的重吸收;d是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b表示的是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组织液),再作用于突触后膜,不需要血液的运输,A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c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e代表水的重吸收,B正确;d表示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功能,即通过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来降低血糖浓度,C正确;图中a、c、d是激素,与靶细胞的相应的受体特异性结合;b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神经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能够根据图中关键生理变化判断各个数字代表的信号分子的种类。
13.根据如图分析神经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将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层平展在空气-水界面上,③与水面接触
B. 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②、⑤等载体蛋白有关
C. 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则突触间隙位于图示膜的A面
D. ①不可能是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展示的部分为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的一部分,其中④为磷脂分子的尾部,②和⑤为蛋白质,③为磷脂分子的头部,①为糖蛋白。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K+外流的方式是协助扩散;磷脂分子的亲水头部与水面接触。
【详解】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因此若将磷脂分子层平展在空气-水界面上,则磷脂分子头部(③)与水面相接触,A正确;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大量外流造成的,与膜上的②、⑤有等载体蛋白有关,B正确;图中上侧为细胞膜外,下侧为细胞膜内,突触间隙位于图示膜的上部即A面,C正确;受体的化学本质属于糖蛋白,而①为糖蛋白,且全身各处细胞均可作为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因此①可以作为甲状腺激素的受体,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突触结构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等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识别磷脂分子头部和尾部及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
14. 下列有关体温及其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安静的时候人体产热以肝脏为主
B. 在炎热的环境中,机体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C. 在寒冷的环境中,机体主要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此时产热量多于散热量
D. 体温的恒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安静时人体产热以肝脏为主,故A对;炎热的环境中,机体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故B对;在寒冷的环境中,机体主要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因为体温是恒定的,故C错;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故D对。
考点: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5.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段形成的原因是Na+外流
B. b~c段的Na+内流需要消耗能量
C. c~d段的K+外流需要载体的运输
D. d~e段的K+外流不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D
【解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e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细胞内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运输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属于被动运输;而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需要离子泵,需要消耗能量。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b段上升是因为Na+内流所致,流动过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A错误;b~c段上升也是因为Na+进一步内流所致,Na+跨膜方式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c~d段下降是因为K+外流所致,K+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运输,不需要载体运输,C错误;d~e段的K+外流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6.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异常有多种原因。下列情况中,使突触后膜无法兴奋的原因不包括( )
A. 突触间隙Ca2+浓度低,使神经递质的释放量远低于正常值
B. 兴奋类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无法被及时灭活
C. 突触后膜上的一种神经递质受体与某病原体抗原结构类似,被免疫系统攻击
D. 某种神经毒素使突触后膜上的大量Cl-通道开放
【答案】B
【解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Ca2+由通道蛋白进入突触前神经元,Ca2+促进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如果突触间隙中的Ca2+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量远低于正常值,A不符合题意;兴奋类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无法被及时灭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性兴奋,B符合题意;突触后膜上的一种神经递质受体与某病原体抗原结构类似,被免疫系统攻击后,神经递质无法与其结合,进而无法使突触后膜兴奋,C不符合题意;Cl-内流可使外正内负的膜电位增大,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异常原因的分析,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易错点: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起作用后,即被灭活。
17. 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A.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 B. 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增多 D. 甲状腺的分泌功能旺盛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小白鼠4周,小白鼠表现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代谢加强,B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18.下图为某糖尿病犬在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注射胰岛素后,细胞摄取葡萄糖能力加强
B. b点后肝细胞合成糖原的速度有所减慢
C. 给健康狗注射胰岛素可能引起休克
D. 注射后6 h左右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最低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贮存葡萄糖,血糖浓度下降,A正确;B点后,血糖要升高肝糖原分解,B正确;给小狗注射胰岛素后,小狗体内的葡萄糖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迅速合成糖元和被分解,使小狗出现低血糖而处于休克状态,C正确;血浆中在6h左右含量比较高,6小时后,血糖升高胰岛素被分解,含量降低,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血糖的调节
19.下面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A、B、C表示激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
B. 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表示胰岛A细胞
C. 结构①通过传出神经,直接影响B的分泌
D. 血糖升高能直接刺激胰岛通过主动运输分泌相应激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从图示知,血糖平衡的调节有神经调节,还有激素调节,A正确。能降低血糖的激素是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能使血糖升高的激素C是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则A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B正确。结构①的作用对象是甲,直接影响激素B的分泌,C正确。胰岛素是蛋白质,胰岛B细胞通过胞吐分泌激素,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图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0.如图所示,人体胰岛素的合成、分泌与细胞内乳酸的含量有密切关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氧气和葡萄糖浓度的比值会影响无氧呼吸的强度,从而改变细胞内的乳酸含量
B. 乳酸的含量变化是调控细胞内胰岛素基因表达的信号
C. 初到高原,细胞内氧气减少导致乳酸含量增加,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
D. 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使细胞内乳酸含量发生变化,从而抑制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胰岛素的合成、分泌与细胞内乳酸的含量有密切关系。血浆中的葡萄糖和氧气进入胰岛B细胞后,既能进行有氧呼吸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也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能促进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胰岛素。
【详解】氧气和葡萄糖浓度的比值会影响无氧呼吸的强度,从而改变细胞内的乳酸含量,A正确;由图可知,乳酸能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可见乳酸含量变化是调控细胞内胰岛素基因表达的信号分子,B正确;初到高原,空气氧气较少,细胞进行无氧呼吸,葡萄糖消耗增加,乳酸含量增多,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C正确;进食后,血糖上升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和下丘脑相关神经中枢,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胰岛素的合成、分泌与细胞内乳酸的含量有密切关系图解,考查人体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能分析图解提取有效信息答题。
21.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突触后膜受到不同刺激,膜电位变化的两种情况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突触后膜只能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
B. 突触后膜上有与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
C. 电位1表示突触后膜受到兴奋性递质的作用,是K+大量内流导致的
D. 电位2表示突触后膜受到抑制性递质的作用,可能是Cl-大量内流所致
【答案】D
【解析】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A错误;突触后膜上有与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B错误;电位1表示突触后膜受到兴奋性递质的作用后产生的动作电位,是Na+大量内流导致的,C错误;电位2表示突触后膜受到抑制性递质的作用后使膜内外静息电位的差值增大,可能是Cl-大量内流所致,D正确。
22. 将减毒处理的蛇毒多次注射到猴体内后,再从这些猴的血液中获得“抗蛇毒血清”,用于治疗被该种毒蛇咬伤的患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减毒处理的蛇毒是抗原
B. “抗蛇毒血清”中有效成分的合成消耗能量而分泌不消耗能量
C. “抗蛇毒血清”中存在中和蛇毒的抗体
D. 重复注射能增强猴对蛇毒的免疫反应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减毒处理的蛇毒是抗原,A正确;“抗蛇毒血清”中有效成分是抗体,抗体的合成和分泌都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至猴体内,会激发猴的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关抗体,因此“抗蛇毒血清”中存在中和蛇毒的抗体,C正确;重复将蛇毒注射至猴体的目的是激发猴的免疫系统产生记忆细胞和相应足够数量的抗体,D正确;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23. 进入人体的蛇毒、乙肝病毒以及体内癌细胞被清除的方式分别是
A.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细胞免疫
B. 非特异性免疫、细抱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C.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D.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免疫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蛇毒属于外毒素,会引起机体产生抗毒素,属于体液免疫;乙肝病毒进入人体后会侵入肝脏细胞,所以免疫方式既有体液免疫,也有细胞免疫;癌细胞被清除的免疫方式是细胞免疫,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4.下列关于免疫学应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使机体产生相关抗体、吞噬细胞和记忆细胞
B. 接种牛痘疫苗使机体获得抵抗天花病毒感染的能力属于特异性免疫
C. 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可用于疾病的临床检测
D. 某些免疫抑制剂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答案】A
【解析】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体液免疫的过程:体液免疫的过程: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在淋巴因子与抗原的共同刺激下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记忆细胞的作用是进行二次免疫反应,当机体再次侵入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进行免疫应答。体液免疫的过程: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记忆细胞的作用是进行二次免疫反应,当机体再次侵入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快速进行免疫应答。
【详解】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可知,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吞噬细胞的产生与接种疫苗无关,A错误;接种牛痘疫苗使机体获得抵抗天花病毒感染的能力,只对天花病毒产生作用,具有特异性,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由于抗原、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因此可以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逬行检测可用于疾病的临床检测,C正确;异体器官移植由于免疫排斥而成活率较低,发生的免疫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因此某些免疫抑制剂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D正确。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过程及免疫学应用,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25.如图所示为某一健康人注射疫苗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纵向箭头表示疫苗注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与丁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
B. 甲与丁时间注射疫苗后,参与抗原识别并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
C. 丙时间各淋巴细胞的DNA含量不完全相同
D. 在乙与丙时期产生的免疫反应中,丙时期的免疫反应更快,更强烈
【答案】B
【解析】1、当注射丁时,注射甲疫苗产生的抗体没有增多,所以甲与丁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因而识别它们的B细胞特异性也不同。2、丙时间抗体水平突然上升,是受到了类似甲疫苗的抗原的刺激,体内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3、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是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和少量的记忆细胞。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详解】由分析可知,当注射丁时,注射甲疫苗产生的抗体没有增多,所以甲与丁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A正确;浆细胞可以产生抗体,但是无识别作用,即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丙时间内发生了免疫应答,出现淋巴细胞的增殖现象,因此各淋巴细胞的DNA含量不完全相同,C正确;由曲线图可知,在乙与丙时期产生的免疫反应中,丙时期的抗体水平远高于乙时期,原因是丙时期受到了类似甲疫苗的抗原的刺激,进行了二次免疫反应,其免疫反应更快,更强烈,D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二次免疫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识记及理解免疫细胞的种类及功能、二次免疫反应的概念及特点。
26.下图表示人体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a表示吞噬细胞,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能力
B.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
C. e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D. c与b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是吞噬细胞,d是T细胞,b是B细胞,c是浆细胞,e是效应T细胞,吞噬细胞的识别作用不具有特异性,A错误;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B正确;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C正确;浆细胞合成蛋白质能力比B细胞旺盛,所以内质网多,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7.Ⅰ型糖尿病可能因人的第六号染色体短臂上的HLA-D基因损伤引起。该损伤基因的表达使胰岛B细胞表面出现异常的HLA-D抗原,T淋巴细胞被其刺激并激活,最终攻击胰岛B细胞使其裂解死亡。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上述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B. 上述过程不产生记忆细胞
C. Ⅰ型糖尿病可能由基因突变引起
D. Ⅰ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Ⅰ型糖尿病人损伤的HLA-D基因的表达使胰岛B细胞表面出现异常的HLA-D抗原,T淋巴细胞被其刺激并激活,最终攻击并使胰岛B细胞裂解死亡,说明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Ⅰ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上述免疫过程为细胞免疫,A正确;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会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B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Ⅰ型糖尿病可能因人的第六号染色体短臂上的HLA-D基因损伤引起,即HLA-D基因发生了突变,,C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Ⅰ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能够根据题干信息“T淋巴细胞被其刺激并激活,最终攻击胰岛B细胞使其裂解死亡”判断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进而确定Ⅰ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28.破伤风外毒素是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强毒性蛋白质,注射破伤风外毒素可导致小鼠死亡,该毒素经脱毒处理后可成为类毒素,下图是关于这种类毒素的一组免疫学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组小鼠存活是因为其发生细胞免疫
B. 免疫血清能诱导甲组小鼠产生外毒素抗体
C. 1~3周后,乙组小鼠体内有相应的记忆B细胞
D. 乙组的二次免疫中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甲组小鼠存活,是因为及时注射的免疫血清中含有外毒素抗体,A、B项错误;乙组小鼠注射的类毒素相当于抗原,在抗原的刺激下,机体可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C项正确;在乙组的二次免疫中,抗原可直接刺激记忆B细胞,使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9.埃博拉病毒(EBV)是一种RNA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EBV被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B. EBV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C. 在T细胞和EBV的共同刺激下,B细胞才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D. 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识别并裂解被EBV侵染的细胞
【答案】D
【解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详解】吞噬细胞识别抗原无特异性,A错误;BV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能增强免疫效应,但淋巴因子不能与该病毒结合,B错误;在淋巴因子和EBV的共同刺激下,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C错误;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识别并破坏被EBV侵染的靶细胞,D正确。
【点睛】本题以“埃博拉病毒”为素材,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0.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植物激素都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共同调节植物体的生命活动
B. 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果实发育,赤霉素还具有解除休眠促进萌发的作用
C. 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D. 植物茎的背地生长、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均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植物激素都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共同调节植物体的生命活动,A正确;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果实发育,二者具有协同作用,赤霉素还具有解除休眠促进萌发的作用,B正确;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C正确;植物茎的背地生长、植物的向光性均只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31.感染“诺如病毒”会引发人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人的主要症状有呕吐、腹泻与发热等。下列关于该病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感染“诺如病毒”后会引起垂体大量合成抗利尿激素
B. 感染“诺如病毒”后会引起下丘脑部分细胞活动加强
C. 效应T细胞与“诺如病毒”结合可抑制该病毒在体内增殖
D. 只需大量饮水就能维持严重腹泻病人的内环境渗透压的平衡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A错误;感染“诺如病毒”后人体会发热,体温调节在枢在下丘脑,所以下丘脑部分细胞活动加强,B正确;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C错误;呕吐、腹泻人体会丢失大量盐,只大量饮水内环境渗透压下降,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2.下列有关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成生长素
B. 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
C. 生长素在成熟组织中的韧皮部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D. 生长素只分布于植物体生长旺盛的部位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生长素的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2、生长素的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3、生长素的分布:各器官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于新陈代谢旺盛的部分;老根(叶)>幼根(叶);分生区>伸长区;顶芽>侧芽。
【详解】生长素是色氨酸经过一系列转变而成的,A正确;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B正确;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C正确;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很少,且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3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注:为不透光的锡箔帽和套)( )
A. 若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
B. 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②③进行对照
C. 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应设置①⑥进行对照
D. 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①③⑤
【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①中胚芽鞘直立生长;②中胚芽鞘不生长;③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④中胚芽鞘直立生长;⑤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⑥中胚芽鞘不生长。
【详解】若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则实验的单一变量是接受单侧光的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A正确;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则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单侧光的有无,应设置①③进行实验,B错误;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则实验的单一变量为是否有尖端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应设置③④进行对照,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不生长的是②⑥,直立生长的是①④,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图中各个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情况,并能够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对各个选项的实验进行分析。
34.某研究小组进行“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不正确的是( )
A. 正式实验前要先做预实验,预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正式实验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
B. 取生长状况相同的一年生月季枝条分成多个实验组,每组多根枝条
C. 用生长素类似物浸泡处理枝条时,最好在遮阴条件下进行
D. 不同浓度的2,4D对同种植物生根结果的影响一定不同
【答案】D
【解析】1、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因变量是插条生根数量,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2、实验开始前进行预实验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出较为可靠的探究范围,以避免由于设计不当,盲目开展实验。
【详解】探究过程中预实验设置了空白对照,根据与空白对照的对比,能够看出某种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促进生根还是抑制生根,正式实验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A正确;实验为保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因此取生长状况相同的一年生月季枝条分成多个实验组,每组多根枝条,B正确;用生长素类似物浸泡处理枝条时,最好在遮阴条件下进行,防止水分蒸发过快,C正确;由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最适浓度两侧存在两种不同的浓度其促进作用相同,D错误。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注意事项,要求考生掌握生长素的产生、运输以及生理作用等方面的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还需要学生注意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及单一变量原则,明确做预实验的目的是探索实验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5.科研人员研究X、Y、Z三种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对某种植物侧芽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判断合理的是( )
A. X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抑制该植物侧芽生长
B. Y浓度生长素可促进该植物侧芽细胞分裂
C. Z浓度是该植物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
D. 三种浓度的大小关系应为Y<Z<X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2、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3、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详解】由图可知:该种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为X时,月季茎段侧芽生长量均小于空白对照组(清水),故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为X时,抑制月季茎段侧芽生长,A正确;该种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为Y时,月季茎段侧芽生长量均大于空白对照组,故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为Y时,促进月季茎段侧芽生长,B错误;据图不能判断Z浓度是否为该植物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C错误;因为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而X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Z与Y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说明X浓度>Z浓度和Y浓度,但是Y浓度和Z浓度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D错误。
【点睛】本题以柱状图为载体,考查生长素的作用特性,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6.如图所示,如果茎的a侧的生长素浓度对应的作用效率表现为曲线OB段,下列对茎的b侧的生长素浓度所对应的作用效率的描述中,较为准确的是( )
A. 在OD范围内 B. 在CA范围内
C. 在BD范围内 D. 在BA范围内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可知,b侧生长素浓度高于a侧,且促进作用更强。a侧的生长素浓度对应的作用效率表现为曲线OB段,则茎的b侧的生长素浓度所对应的作用效率应该在BD范围内 ,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7.如图表示甲、乙两种植物激素对月季生根的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信息表明激素甲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植物激素的浓度,因变量为激素种类及生根数
C. 甲、乙激素在促进月季生根方面具有拮抗作用
D. 若研究5 μmol·L-1的甲、乙激素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置3组实验
【答案】C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激素类似物甲浓度增加,月季插条生根的数量逐渐增多;而随着激素类似物乙浓度的增加,月季插条生根的数量逐渐减少。说明激素类似物甲具有促进生根的作用,激素类似物乙具有抑制生根的作用。
【详解】通过对图示的分析可知,以图中浓度为0的组别作参照,使用一定浓度的激素甲,月季插条生根数分别增加,说明激素甲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是促进生根,没有体现抑制生根的作用,因此也没有体现激素甲作用的两重性,A错误;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植物激素的浓度和植物激素的种类,B错误;通过对图示的分析可知,以图中浓度为0的组别作参照,使用一定浓度的甲和乙,月季插条生根数分别增加和减少,说明甲和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是促进生根和抑制生根,因此二者在促进月季生根方面具有拮抗作用,C正确;若想进一步探究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在基本培养液中,分别设置只添加甲、只添加乙、添加甲和乙混合物,还要设置甲、乙激素都不加的基本培养液作空白对照组,故应设计4组材料进行实验,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及其作用特点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对实验数据分析和相互关系的实验设计能力,同时还考查考生的识图、析图能力。
38.如图为某些植物激素对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图中A、B表示不同的植物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知幼苗的正常生长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B. 据图可以推断出a浓度低于b浓度
C. 在图示的过程中激素A和B属于协同关系
D. 激素A、B分别表示乙烯和赤霉素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多种激素共同调节导致植株正常生长,A正确。根据图示无法判断出a、b浓度的大小关系,B错。激素A为赤霉素,促进生长;激素B为乙烯,抑制生长,二者呈拮抗关系,C正确。A、B分别表示赤霉素和乙烯,D错。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要点的理解能力,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和识图分析能力。
39.用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枝条生根的情况如图甲,图乙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顶芽和根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表明在没有外源激素的作用时,扦插枝条也能生根
B. 图乙中②表示的是根部,因为根对生长素更敏感
C. cd段浓度的生长素对顶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D. 图乙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而图甲则不能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图甲表明当外源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浓度为0时,根的数量大于5条,说明在没有外源激素的作用时,扦插枝条也能生根,A正确;因为与芽相比,根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图乙中②表示的是顶芽,B错误;图乙中cd段浓度的生长素对顶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C错误;图乙和图甲都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及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曲线图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40.植物越冬休眠和夏天生长受多种激素的调节,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越冬休眠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含量都会增加
B. 秋末①→③→⑤过程能增加叶肉细胞内的胡萝卜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C. 夏季①→③→④过程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促进植物生长
D. 各种植物激素通过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实现对生命活动的调节
【答案】C
【解析】越冬休眠时赤霉素的含量应会减少,A项错误;秋末①→③→⑤过程能增加叶肉细胞内的胡萝卜素含量,进而经⑥过程形成脱落酸,使叶片脱落,但因为叶绿素含量的降低光合作用速率会下降,B项次错误;夏季①→③→④过程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促进细胞的分裂,缩短细胞周期,能促进植物生长,C项正确;各种激素通过影响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实现对生命活动的调节,而不是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D项错误。
【考点定位】植物的激素调节
二、非选择题
41.下图表示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机理,请据图回答:
(1)由图可知,对甲细胞的调节,既可通过神经递质直接进行调节,还可通过有关激素进行调节。原因是________。
(2)图中A处的信号转换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甲细胞为下丘脑细胞,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甲细胞分泌的物质会_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____调节机制。
(4)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为________________。
(5)若甲细胞为肌细胞,长时间剧烈运动后,血浆成分会发生一些变化,图示中________(填“C”或“B”)端乳酸含量会增加。若甲细胞为肝细胞,饥饿时图示中______(填“C”或“B”)端血糖浓度高。原因是____________(填激素)增加,它作用于甲细胞促进____________,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
【答案】 甲细胞表面存在不同的受体 电信号→化学信号 减少 负反馈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C C 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解析】1、据图分析:轴突末梢中的突触小泡释放A神经递质,作用于甲细胞的受体;内分泌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甲细胞上的受体,说明甲细胞受到神经和激素调节。2、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
【详解】(1)由图可知,由于甲细胞表面存在不同受体,因此对甲细胞的调节,既可通过神经递质直接进行调节,还可通过有关激素进行调节。
(2)图中A处是释放神经递质,信号的转换过程是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
(3)若甲细胞为下丘脑细胞,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甲细胞分泌的物质会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4)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5)若甲为肌细胞,长时间剧烈运动后,血浆成分发生一些变化,图示中C端乳酸含量会增加。若甲为肝细胞,饥饿时图示中C端血糖浓度高。原因是胰高血糖素增加,能作用于甲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
【点睛】本题结合神经、内分泌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考查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的能力。要求考生识记神经调节及体液调节的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答题。
42.兴奋在神经元上进行传导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生前一个突触刚引起兴奋就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如下图所示),已知图中Gly(甘氨酸)可作为神经递质。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Gly属于非必需氨基酸,其R基是_________。
(2)突触1分泌乙酰胆碱的过程需要__________(填细胞器名称)直接参与,并利用________(填写细胞膜的相关结构特点)将其分泌到__________(填写相关突触结构名称)。
(3)已知在突触1的作用下,突触后膜兴奋,由此可推知离子通道甲是____________离子通道,因此一小段时间后A处的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
(4)若B处的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则可知Gly是__________(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Gly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结合,使________(填“阴”或“阳”)离子内流。
【答案】—H 高尔基体 细胞膜的流动性 突触间隙 钠 内正外负 抑制性 特异性受体 阴
【解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据图分析:题图是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示意图。突触1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是兴奋型递质,可使兴奋向右传导;而突触2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甘氨酸)是抑制型递质,与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Gly受体结合,导致通道乙开启,使阴离子内流,所以A处的兴奋不能传至B处。
【详解】(1)根据教材知识可知,甘氨酸的R基为—H,属于最简单的氨基酸。
(2)乙酰胆碱的分泌过程属于胞吐过程,直接参与分泌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利用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即通过突触前膜将乙酰胆碱分泌到突触间隙。
(3)动作电位(兴奋)与Na+内流有关,A处兴奋,说明离子通道甲为钠离子通道,A处兴奋时的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4)在神经递质(Gly)的作用下,B处的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说明Gly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Gly经突触前膜释放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离子通道乙打开,由于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且离子通道乙打开后发生离子内流的现象,则说明内流的离子应为阴离子。
【点睛】本题结合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示意图,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识记细胞膜的功能;能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答题。
43.正确用药不仅能消除或减轻病症,还能减少药物对身体的不良作用;错误的用药方法,既不能发挥全部的药效,又会对身体造成危害。请回答相关问题:
(1)溶菌酶含片可用于急慢性咽喉炎、口腔黏膜溃疡的治疗。该药物对进入人体内环境的细菌________(填“能”或“不能”)起作用。人体自身的某些细胞也能产生溶菌酶,它属于免疫系统组成中的________,其在人的体液中与吞噬细胞一同构成保卫人体的________防线。
(2)左甲状腺素钠是一种适用于甲状腺激素缺乏的替代治疗药物,该药物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长期过量摄入,可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性________(填“不变”“升高”或“降低”)。
(3)吗啡是一种麻醉镇痛药,使用不当,对人体B细胞无明显影响,但会使T细胞数量大量减少,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弱,其中体液免疫也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期使用,极易成瘾,易患恶性肿瘤,这是患者免疫系统的________功能受影响所致。
【答案】不能 免疫活性物质 第二道 体液调节 升高 T细胞减少,其产生的淋巴因子减少,对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刺激作用减弱,导致产生的抗体量下降 监控和清除
【解析】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2、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详解】(1)溶菌酶含片可用于急慢性咽喉炎、口腔黏膜溃疡的治疗。该药物对进入人体内环境的细菌不能起作用。人体自身的某些细胞也能产生溶菌酶,它属于免疫系统组成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在人的体液中与吞噬细胞一同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2)体液调节指某些化学物质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进行的调节。左甲状腺素钠是一种适用于甲状腺激素缺乏的替代治疗药物,该药物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为体液调节。长期过量摄入,可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
(3)吗啡是一种麻醉镇痛药,使用不当,对人体B细胞无明显影响,但会使T细胞数量大量减少,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弱,其中体液免疫也下降的原因是T细胞减少,其产生的淋巴因子减少,对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刺激作用减弱,导致产生的抗体量下降。长期使用,极易成瘾,易患恶性肿瘤,这是患者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受影响所致。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
44.某科研小组以豌豆作为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把豌豆放在26 ℃的黑暗处培养7天后,从生长状况相同的豌豆胚芽鞘的对应位置分别获取三种切段即S1、S2和S3(图甲)。然后把三种切段分别放在不含外源激素、含生长素(IAA)、赤霉素(GA)的三种培养基上培养(IAA与GA浓度相同),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3天后观察,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注意:C表示不含IAA和GA,G表示含有GA,I表示含有IAA)。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无关变量有切段的长度、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等。
(2)图中,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____(填“S1”“S2”或“S3”);_____(激素)对S2段伸长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3)如果分别用DNA合成抑制剂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S3切段后再进行相应实验,则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的是_____抑制剂处理组,其理由是____________。
【答案】胚芽鞘的不同切段、植物激素的种类(生长素、赤霉素) 切段伸长的长度 激素的浓度、培养温度、培养时间 S1 赤霉素(GA) 蛋白质合成 该处细胞不再进行分裂
【解析】分析题干以及实验柱形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胚芽鞘的不同切段、植物激素的种类,因变量为切段伸长的长度。根据柱形图的实验结果看出,赤霉素(GA)对S2段的伸长促进作用更明显,而对S3的促进作用没有IAA对S3的促进作用明显。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芽鞘的不同切段、植物激素的种类,因变量为切段伸长的长度,而激素的浓度、培养温度、培养时间等属于无关变量。
(2)图甲中S1为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赤霉素(GA)对S2段的伸长促进作用更明显。
(3)图中S3切段处细胞不再进行分裂,因此如果分别用DNA合成抑制剂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S3切段后再进行相应实验,则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的是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组。
【点睛】植物激素作用的总结:
脱落酸的作用: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赤霉素的作用是: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生长素的作用:①促进植物生长;②促进果实发育;③防止落花落果。植物生长素的调节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乙烯的作用:促进果实成熟。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B. 含有尿素、HCO3-等化学成分
C. 组织液和淋巴可以相互渗透
D. 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有影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就是内环境,A正确。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中含有尿素、HCO3-等化学成分,B正确。组织液能渗入到淋巴,淋巴不能渗入组织液,C错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所以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有影响,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考查。
2.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 抗利尿激素增加
B. 血浆渗透压降低
C.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答案】A
【解析】解:A、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A正确;
B、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B错误;
C、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C错误;
D、抗利尿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水平衡调节的过程,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点掌握和运用,试题难度一般.
3.如图是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则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
A. ③ B. 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图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④为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C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4.如图表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
B. 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穿过两层磷脂分子
C. NaHCO3等缓冲物质可使乙的pH稳定在7.35~7.45
D. 肝细胞、甲、乙三部位C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
【答案】D
【解析】A、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A正确;B、甲组织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要穿过一层膜,两层磷脂分子,B正确;C、血浆中NaHCO3与乙中产生的乳酸反应,使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C正确;D、CO2通过自由扩散方式由肝细胞→甲→乙,因此肝细胞、甲、乙三部位CO2浓度的大小关系为肝细胞>甲>乙,D错误。故选:D。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动态关系,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和特点,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找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理利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获取结论的能力。
【名师点睛】分析题图可知,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
5. 下列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
A. 重感冒病人体温升高
B. 严重腹泻病人脱水现象
C. 剧烈运动后机体的pH变化不大
D. 小鼠先天缺乏胸腺,易感染疾病
【答案】C
【解析】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在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或者自身调节功能障碍时会导致稳态破坏。感冒发烧、腹泻脱水和小鼠先天缺乏胸腺易染病都属于内环境稳态的失调,机体剧烈运动后的pH变化不大,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实例。
6.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现象或病症是( )
①小腿抽搐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尿毒症 ④组织水肿 ⑤高原反应 ⑥缺铁性贫血症
A. ①③④⑤ B. ①②④⑤
C. ①④⑤⑥ D. ③④⑤⑥
【答案】A
【解析】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活的环境。由此可见,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小腿抽筋是由于内环境中钙离子浓度低造成的,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有关,①正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而最终导致的红细胞的形态的变化,属于遗传病,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无关,②错误;尿毒症是由于肾脏病变,导致内环境成分如尿素等代谢废物超标,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有关,③正确;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的大量增加导致的,而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之一,因此该病的产生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有关,④正确;高原反应是缺氧造成的,氧气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因此高原反应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有关,⑤正确;缺铁性贫血症是红细胞因缺铁造成血红蛋白减少,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因此缺铁性贫血症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无关,⑥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属于内环境成分的归纳。规律总结: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细胞的结构物质或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凡是与外界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液体也不属于内环境。
7. 关于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叙述是
A. 大部分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都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B.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C. 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激素的调节
D. 性行为的形成主要由性激素调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即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收神经和体液的调节;A、B、C正确。性行为主要受神经调节,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意在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8.下列有关下丘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能够分泌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后,调节水盐的平衡
B. 下丘脑通过分泌激素控制胰岛细胞的分泌活动,进而调节血糖平衡
C. 下丘脑能够参与体温调节,但是不能感知内环境中渗透压的变化
D. 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可通过分泌多种促激素直接控制相关腺体
【答案】A
【解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后,促进肾小管和结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调节水盐平衡,A正确;下丘脑的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控制胰岛细胞的分泌活动,进而调节血糖平衡,B错误;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所以下丘脑既能感受体温变化,又能感受渗透压变化,C错误;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可通过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直接控制相关腺体,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下丘脑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下丘脑在维持机体稳态中的作用。
9.下列关于神经-骨骼肌接点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骨骼肌细胞表面不含神经递质的受体
B. 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的液体属于组织液
C. 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
D. 突触后膜只要受到刺激就会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B
【解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神经末梢与其支配的骨骼肌是效应器,其细胞膜上有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A错误;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也是两个组织细胞间的间隙,其中的液体属于组织液,B正确;突触后膜因形成皱褶故其表面积大于突触前膜,有利于递质的结合,C错误;突触后膜受到刺激会产生兴奋或抑制,而抑制时不会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突触的结构以及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10.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错误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可以是胞体膜或树突膜,AB正确;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不可能由突触后膜释放,作用于前膜,C错误;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在神经纤维上,兴奋能双向传递,D正确。
11.下列是关于大脑皮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脑皮层既是高级中枢也是低级中枢
B. 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控制
C. 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感觉活动相关
D. 短期记忆经过多次重复形成的长期记忆与大脑皮层无关
【答案】C
【解析】大脑是脑的主要部分,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大脑皮层上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
【详解】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是低级中枢,A错误;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是低级的神经活动,受到脊髓的控制,B错误;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感觉活动密切有关,是人体最高级中枢,C正确;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与大脑皮层有关,D错误。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大脑皮层的功能、记忆的形成原因,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12.下面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a、b、c、d都要通过血液循环才能到达靶细胞
B. c由下丘脑分泌,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
C. 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来降低血糖浓度
D. a、b、c、d都是通过与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的
【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a是垂体合成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b是神经递质;c是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即图中e表示水的重吸收;d是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b表示的是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组织液),再作用于突触后膜,不需要血液的运输,A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c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e代表水的重吸收,B正确;d表示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功能,即通过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来降低血糖浓度,C正确;图中a、c、d是激素,与靶细胞的相应的受体特异性结合;b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神经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能够根据图中关键生理变化判断各个数字代表的信号分子的种类。
13.根据如图分析神经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将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层平展在空气-水界面上,③与水面接触
B. 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②、⑤等载体蛋白有关
C. 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则突触间隙位于图示膜的A面
D. ①不可能是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展示的部分为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的一部分,其中④为磷脂分子的尾部,②和⑤为蛋白质,③为磷脂分子的头部,①为糖蛋白。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K+外流的方式是协助扩散;磷脂分子的亲水头部与水面接触。
【详解】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因此若将磷脂分子层平展在空气-水界面上,则磷脂分子头部(③)与水面相接触,A正确;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大量外流造成的,与膜上的②、⑤有等载体蛋白有关,B正确;图中上侧为细胞膜外,下侧为细胞膜内,突触间隙位于图示膜的上部即A面,C正确;受体的化学本质属于糖蛋白,而①为糖蛋白,且全身各处细胞均可作为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因此①可以作为甲状腺激素的受体,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突触结构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等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识别磷脂分子头部和尾部及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
14. 下列有关体温及其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安静的时候人体产热以肝脏为主
B. 在炎热的环境中,机体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C. 在寒冷的环境中,机体主要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此时产热量多于散热量
D. 体温的恒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安静时人体产热以肝脏为主,故A对;炎热的环境中,机体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故B对;在寒冷的环境中,机体主要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因为体温是恒定的,故C错;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故D对。
考点: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5.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段形成的原因是Na+外流
B. b~c段的Na+内流需要消耗能量
C. c~d段的K+外流需要载体的运输
D. d~e段的K+外流不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D
【解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e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细胞内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运输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属于被动运输;而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需要离子泵,需要消耗能量。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b段上升是因为Na+内流所致,流动过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A错误;b~c段上升也是因为Na+进一步内流所致,Na+跨膜方式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c~d段下降是因为K+外流所致,K+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运输,不需要载体运输,C错误;d~e段的K+外流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6.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异常有多种原因。下列情况中,使突触后膜无法兴奋的原因不包括( )
A. 突触间隙Ca2+浓度低,使神经递质的释放量远低于正常值
B. 兴奋类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无法被及时灭活
C. 突触后膜上的一种神经递质受体与某病原体抗原结构类似,被免疫系统攻击
D. 某种神经毒素使突触后膜上的大量Cl-通道开放
【答案】B
【解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Ca2+由通道蛋白进入突触前神经元,Ca2+促进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如果突触间隙中的Ca2+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量远低于正常值,A不符合题意;兴奋类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无法被及时灭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性兴奋,B符合题意;突触后膜上的一种神经递质受体与某病原体抗原结构类似,被免疫系统攻击后,神经递质无法与其结合,进而无法使突触后膜兴奋,C不符合题意;Cl-内流可使外正内负的膜电位增大,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异常原因的分析,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易错点: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起作用后,即被灭活。
17. 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A.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 B. 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增多 D. 甲状腺的分泌功能旺盛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小白鼠4周,小白鼠表现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代谢加强,B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18.下图为某糖尿病犬在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注射胰岛素后,细胞摄取葡萄糖能力加强
B. b点后肝细胞合成糖原的速度有所减慢
C. 给健康狗注射胰岛素可能引起休克
D. 注射后6 h左右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最低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贮存葡萄糖,血糖浓度下降,A正确;B点后,血糖要升高肝糖原分解,B正确;给小狗注射胰岛素后,小狗体内的葡萄糖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迅速合成糖元和被分解,使小狗出现低血糖而处于休克状态,C正确;血浆中在6h左右含量比较高,6小时后,血糖升高胰岛素被分解,含量降低,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血糖的调节
19.下面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A、B、C表示激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
B. 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表示胰岛A细胞
C. 结构①通过传出神经,直接影响B的分泌
D. 血糖升高能直接刺激胰岛通过主动运输分泌相应激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从图示知,血糖平衡的调节有神经调节,还有激素调节,A正确。能降低血糖的激素是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能使血糖升高的激素C是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则A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B正确。结构①的作用对象是甲,直接影响激素B的分泌,C正确。胰岛素是蛋白质,胰岛B细胞通过胞吐分泌激素,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图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0.如图所示,人体胰岛素的合成、分泌与细胞内乳酸的含量有密切关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氧气和葡萄糖浓度的比值会影响无氧呼吸的强度,从而改变细胞内的乳酸含量
B. 乳酸的含量变化是调控细胞内胰岛素基因表达的信号
C. 初到高原,细胞内氧气减少导致乳酸含量增加,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
D. 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使细胞内乳酸含量发生变化,从而抑制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胰岛素的合成、分泌与细胞内乳酸的含量有密切关系。血浆中的葡萄糖和氧气进入胰岛B细胞后,既能进行有氧呼吸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也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能促进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胰岛素。
【详解】氧气和葡萄糖浓度的比值会影响无氧呼吸的强度,从而改变细胞内的乳酸含量,A正确;由图可知,乳酸能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可见乳酸含量变化是调控细胞内胰岛素基因表达的信号分子,B正确;初到高原,空气氧气较少,细胞进行无氧呼吸,葡萄糖消耗增加,乳酸含量增多,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C正确;进食后,血糖上升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和下丘脑相关神经中枢,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胰岛素的合成、分泌与细胞内乳酸的含量有密切关系图解,考查人体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能分析图解提取有效信息答题。
21.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突触后膜受到不同刺激,膜电位变化的两种情况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突触后膜只能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
B. 突触后膜上有与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
C. 电位1表示突触后膜受到兴奋性递质的作用,是K+大量内流导致的
D. 电位2表示突触后膜受到抑制性递质的作用,可能是Cl-大量内流所致
【答案】D
【解析】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A错误;突触后膜上有与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B错误;电位1表示突触后膜受到兴奋性递质的作用后产生的动作电位,是Na+大量内流导致的,C错误;电位2表示突触后膜受到抑制性递质的作用后使膜内外静息电位的差值增大,可能是Cl-大量内流所致,D正确。
22. 将减毒处理的蛇毒多次注射到猴体内后,再从这些猴的血液中获得“抗蛇毒血清”,用于治疗被该种毒蛇咬伤的患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减毒处理的蛇毒是抗原
B. “抗蛇毒血清”中有效成分的合成消耗能量而分泌不消耗能量
C. “抗蛇毒血清”中存在中和蛇毒的抗体
D. 重复注射能增强猴对蛇毒的免疫反应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减毒处理的蛇毒是抗原,A正确;“抗蛇毒血清”中有效成分是抗体,抗体的合成和分泌都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至猴体内,会激发猴的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关抗体,因此“抗蛇毒血清”中存在中和蛇毒的抗体,C正确;重复将蛇毒注射至猴体的目的是激发猴的免疫系统产生记忆细胞和相应足够数量的抗体,D正确;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23. 进入人体的蛇毒、乙肝病毒以及体内癌细胞被清除的方式分别是
A.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细胞免疫
B. 非特异性免疫、细抱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C.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D.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免疫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蛇毒属于外毒素,会引起机体产生抗毒素,属于体液免疫;乙肝病毒进入人体后会侵入肝脏细胞,所以免疫方式既有体液免疫,也有细胞免疫;癌细胞被清除的免疫方式是细胞免疫,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4.下列关于免疫学应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使机体产生相关抗体、吞噬细胞和记忆细胞
B. 接种牛痘疫苗使机体获得抵抗天花病毒感染的能力属于特异性免疫
C. 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可用于疾病的临床检测
D. 某些免疫抑制剂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答案】A
【解析】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体液免疫的过程:体液免疫的过程: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在淋巴因子与抗原的共同刺激下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记忆细胞的作用是进行二次免疫反应,当机体再次侵入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进行免疫应答。体液免疫的过程: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记忆细胞的作用是进行二次免疫反应,当机体再次侵入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快速进行免疫应答。
【详解】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可知,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吞噬细胞的产生与接种疫苗无关,A错误;接种牛痘疫苗使机体获得抵抗天花病毒感染的能力,只对天花病毒产生作用,具有特异性,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由于抗原、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因此可以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逬行检测可用于疾病的临床检测,C正确;异体器官移植由于免疫排斥而成活率较低,发生的免疫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因此某些免疫抑制剂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D正确。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过程及免疫学应用,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25.如图所示为某一健康人注射疫苗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纵向箭头表示疫苗注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与丁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
B. 甲与丁时间注射疫苗后,参与抗原识别并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
C. 丙时间各淋巴细胞的DNA含量不完全相同
D. 在乙与丙时期产生的免疫反应中,丙时期的免疫反应更快,更强烈
【答案】B
【解析】1、当注射丁时,注射甲疫苗产生的抗体没有增多,所以甲与丁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因而识别它们的B细胞特异性也不同。2、丙时间抗体水平突然上升,是受到了类似甲疫苗的抗原的刺激,体内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3、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是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和少量的记忆细胞。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详解】由分析可知,当注射丁时,注射甲疫苗产生的抗体没有增多,所以甲与丁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A正确;浆细胞可以产生抗体,但是无识别作用,即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丙时间内发生了免疫应答,出现淋巴细胞的增殖现象,因此各淋巴细胞的DNA含量不完全相同,C正确;由曲线图可知,在乙与丙时期产生的免疫反应中,丙时期的抗体水平远高于乙时期,原因是丙时期受到了类似甲疫苗的抗原的刺激,进行了二次免疫反应,其免疫反应更快,更强烈,D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二次免疫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识记及理解免疫细胞的种类及功能、二次免疫反应的概念及特点。
26.下图表示人体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a表示吞噬细胞,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能力
B.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
C. e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D. c与b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是吞噬细胞,d是T细胞,b是B细胞,c是浆细胞,e是效应T细胞,吞噬细胞的识别作用不具有特异性,A错误;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B正确;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C正确;浆细胞合成蛋白质能力比B细胞旺盛,所以内质网多,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7.Ⅰ型糖尿病可能因人的第六号染色体短臂上的HLA-D基因损伤引起。该损伤基因的表达使胰岛B细胞表面出现异常的HLA-D抗原,T淋巴细胞被其刺激并激活,最终攻击胰岛B细胞使其裂解死亡。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上述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B. 上述过程不产生记忆细胞
C. Ⅰ型糖尿病可能由基因突变引起
D. Ⅰ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Ⅰ型糖尿病人损伤的HLA-D基因的表达使胰岛B细胞表面出现异常的HLA-D抗原,T淋巴细胞被其刺激并激活,最终攻击并使胰岛B细胞裂解死亡,说明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Ⅰ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上述免疫过程为细胞免疫,A正确;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会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B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Ⅰ型糖尿病可能因人的第六号染色体短臂上的HLA-D基因损伤引起,即HLA-D基因发生了突变,,C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Ⅰ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能够根据题干信息“T淋巴细胞被其刺激并激活,最终攻击胰岛B细胞使其裂解死亡”判断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进而确定Ⅰ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28.破伤风外毒素是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强毒性蛋白质,注射破伤风外毒素可导致小鼠死亡,该毒素经脱毒处理后可成为类毒素,下图是关于这种类毒素的一组免疫学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组小鼠存活是因为其发生细胞免疫
B. 免疫血清能诱导甲组小鼠产生外毒素抗体
C. 1~3周后,乙组小鼠体内有相应的记忆B细胞
D. 乙组的二次免疫中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甲组小鼠存活,是因为及时注射的免疫血清中含有外毒素抗体,A、B项错误;乙组小鼠注射的类毒素相当于抗原,在抗原的刺激下,机体可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C项正确;在乙组的二次免疫中,抗原可直接刺激记忆B细胞,使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9.埃博拉病毒(EBV)是一种RNA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EBV被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B. EBV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C. 在T细胞和EBV的共同刺激下,B细胞才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D. 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识别并裂解被EBV侵染的细胞
【答案】D
【解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详解】吞噬细胞识别抗原无特异性,A错误;BV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能增强免疫效应,但淋巴因子不能与该病毒结合,B错误;在淋巴因子和EBV的共同刺激下,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C错误;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识别并破坏被EBV侵染的靶细胞,D正确。
【点睛】本题以“埃博拉病毒”为素材,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0.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植物激素都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共同调节植物体的生命活动
B. 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果实发育,赤霉素还具有解除休眠促进萌发的作用
C. 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D. 植物茎的背地生长、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均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植物激素都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共同调节植物体的生命活动,A正确;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果实发育,二者具有协同作用,赤霉素还具有解除休眠促进萌发的作用,B正确;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C正确;植物茎的背地生长、植物的向光性均只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31.感染“诺如病毒”会引发人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人的主要症状有呕吐、腹泻与发热等。下列关于该病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感染“诺如病毒”后会引起垂体大量合成抗利尿激素
B. 感染“诺如病毒”后会引起下丘脑部分细胞活动加强
C. 效应T细胞与“诺如病毒”结合可抑制该病毒在体内增殖
D. 只需大量饮水就能维持严重腹泻病人的内环境渗透压的平衡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A错误;感染“诺如病毒”后人体会发热,体温调节在枢在下丘脑,所以下丘脑部分细胞活动加强,B正确;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C错误;呕吐、腹泻人体会丢失大量盐,只大量饮水内环境渗透压下降,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2.下列有关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成生长素
B. 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
C. 生长素在成熟组织中的韧皮部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D. 生长素只分布于植物体生长旺盛的部位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生长素的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2、生长素的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3、生长素的分布:各器官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于新陈代谢旺盛的部分;老根(叶)>幼根(叶);分生区>伸长区;顶芽>侧芽。
【详解】生长素是色氨酸经过一系列转变而成的,A正确;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B正确;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C正确;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很少,且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3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注:为不透光的锡箔帽和套)( )
A. 若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
B. 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②③进行对照
C. 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应设置①⑥进行对照
D. 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①③⑤
【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①中胚芽鞘直立生长;②中胚芽鞘不生长;③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④中胚芽鞘直立生长;⑤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⑥中胚芽鞘不生长。
【详解】若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则实验的单一变量是接受单侧光的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A正确;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则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单侧光的有无,应设置①③进行实验,B错误;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则实验的单一变量为是否有尖端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应设置③④进行对照,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不生长的是②⑥,直立生长的是①④,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图中各个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情况,并能够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对各个选项的实验进行分析。
34.某研究小组进行“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不正确的是( )
A. 正式实验前要先做预实验,预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正式实验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
B. 取生长状况相同的一年生月季枝条分成多个实验组,每组多根枝条
C. 用生长素类似物浸泡处理枝条时,最好在遮阴条件下进行
D. 不同浓度的2,4D对同种植物生根结果的影响一定不同
【答案】D
【解析】1、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因变量是插条生根数量,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2、实验开始前进行预实验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出较为可靠的探究范围,以避免由于设计不当,盲目开展实验。
【详解】探究过程中预实验设置了空白对照,根据与空白对照的对比,能够看出某种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促进生根还是抑制生根,正式实验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A正确;实验为保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因此取生长状况相同的一年生月季枝条分成多个实验组,每组多根枝条,B正确;用生长素类似物浸泡处理枝条时,最好在遮阴条件下进行,防止水分蒸发过快,C正确;由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最适浓度两侧存在两种不同的浓度其促进作用相同,D错误。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注意事项,要求考生掌握生长素的产生、运输以及生理作用等方面的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还需要学生注意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及单一变量原则,明确做预实验的目的是探索实验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5.科研人员研究X、Y、Z三种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对某种植物侧芽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判断合理的是( )
A. X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抑制该植物侧芽生长
B. Y浓度生长素可促进该植物侧芽细胞分裂
C. Z浓度是该植物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
D. 三种浓度的大小关系应为Y<Z<X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2、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3、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详解】由图可知:该种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为X时,月季茎段侧芽生长量均小于空白对照组(清水),故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为X时,抑制月季茎段侧芽生长,A正确;该种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为Y时,月季茎段侧芽生长量均大于空白对照组,故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为Y时,促进月季茎段侧芽生长,B错误;据图不能判断Z浓度是否为该植物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C错误;因为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而X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Z与Y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说明X浓度>Z浓度和Y浓度,但是Y浓度和Z浓度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D错误。
【点睛】本题以柱状图为载体,考查生长素的作用特性,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6.如图所示,如果茎的a侧的生长素浓度对应的作用效率表现为曲线OB段,下列对茎的b侧的生长素浓度所对应的作用效率的描述中,较为准确的是( )
A. 在OD范围内 B. 在CA范围内
C. 在BD范围内 D. 在BA范围内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可知,b侧生长素浓度高于a侧,且促进作用更强。a侧的生长素浓度对应的作用效率表现为曲线OB段,则茎的b侧的生长素浓度所对应的作用效率应该在BD范围内 ,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7.如图表示甲、乙两种植物激素对月季生根的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信息表明激素甲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植物激素的浓度,因变量为激素种类及生根数
C. 甲、乙激素在促进月季生根方面具有拮抗作用
D. 若研究5 μmol·L-1的甲、乙激素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置3组实验
【答案】C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激素类似物甲浓度增加,月季插条生根的数量逐渐增多;而随着激素类似物乙浓度的增加,月季插条生根的数量逐渐减少。说明激素类似物甲具有促进生根的作用,激素类似物乙具有抑制生根的作用。
【详解】通过对图示的分析可知,以图中浓度为0的组别作参照,使用一定浓度的激素甲,月季插条生根数分别增加,说明激素甲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是促进生根,没有体现抑制生根的作用,因此也没有体现激素甲作用的两重性,A错误;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植物激素的浓度和植物激素的种类,B错误;通过对图示的分析可知,以图中浓度为0的组别作参照,使用一定浓度的甲和乙,月季插条生根数分别增加和减少,说明甲和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是促进生根和抑制生根,因此二者在促进月季生根方面具有拮抗作用,C正确;若想进一步探究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在基本培养液中,分别设置只添加甲、只添加乙、添加甲和乙混合物,还要设置甲、乙激素都不加的基本培养液作空白对照组,故应设计4组材料进行实验,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及其作用特点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对实验数据分析和相互关系的实验设计能力,同时还考查考生的识图、析图能力。
38.如图为某些植物激素对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图中A、B表示不同的植物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知幼苗的正常生长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B. 据图可以推断出a浓度低于b浓度
C. 在图示的过程中激素A和B属于协同关系
D. 激素A、B分别表示乙烯和赤霉素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多种激素共同调节导致植株正常生长,A正确。根据图示无法判断出a、b浓度的大小关系,B错。激素A为赤霉素,促进生长;激素B为乙烯,抑制生长,二者呈拮抗关系,C正确。A、B分别表示赤霉素和乙烯,D错。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要点的理解能力,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和识图分析能力。
39.用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枝条生根的情况如图甲,图乙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顶芽和根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表明在没有外源激素的作用时,扦插枝条也能生根
B. 图乙中②表示的是根部,因为根对生长素更敏感
C. cd段浓度的生长素对顶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D. 图乙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而图甲则不能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图甲表明当外源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浓度为0时,根的数量大于5条,说明在没有外源激素的作用时,扦插枝条也能生根,A正确;因为与芽相比,根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图乙中②表示的是顶芽,B错误;图乙中cd段浓度的生长素对顶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C错误;图乙和图甲都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及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曲线图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40.植物越冬休眠和夏天生长受多种激素的调节,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越冬休眠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含量都会增加
B. 秋末①→③→⑤过程能增加叶肉细胞内的胡萝卜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C. 夏季①→③→④过程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促进植物生长
D. 各种植物激素通过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实现对生命活动的调节
【答案】C
【解析】越冬休眠时赤霉素的含量应会减少,A项错误;秋末①→③→⑤过程能增加叶肉细胞内的胡萝卜素含量,进而经⑥过程形成脱落酸,使叶片脱落,但因为叶绿素含量的降低光合作用速率会下降,B项次错误;夏季①→③→④过程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促进细胞的分裂,缩短细胞周期,能促进植物生长,C项正确;各种激素通过影响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实现对生命活动的调节,而不是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D项错误。
【考点定位】植物的激素调节
二、非选择题
41.下图表示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机理,请据图回答:
(1)由图可知,对甲细胞的调节,既可通过神经递质直接进行调节,还可通过有关激素进行调节。原因是________。
(2)图中A处的信号转换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甲细胞为下丘脑细胞,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甲细胞分泌的物质会_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____调节机制。
(4)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为________________。
(5)若甲细胞为肌细胞,长时间剧烈运动后,血浆成分会发生一些变化,图示中________(填“C”或“B”)端乳酸含量会增加。若甲细胞为肝细胞,饥饿时图示中______(填“C”或“B”)端血糖浓度高。原因是____________(填激素)增加,它作用于甲细胞促进____________,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
【答案】 甲细胞表面存在不同的受体 电信号→化学信号 减少 负反馈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C C 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解析】1、据图分析:轴突末梢中的突触小泡释放A神经递质,作用于甲细胞的受体;内分泌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甲细胞上的受体,说明甲细胞受到神经和激素调节。2、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
【详解】(1)由图可知,由于甲细胞表面存在不同受体,因此对甲细胞的调节,既可通过神经递质直接进行调节,还可通过有关激素进行调节。
(2)图中A处是释放神经递质,信号的转换过程是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
(3)若甲细胞为下丘脑细胞,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甲细胞分泌的物质会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4)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5)若甲为肌细胞,长时间剧烈运动后,血浆成分发生一些变化,图示中C端乳酸含量会增加。若甲为肝细胞,饥饿时图示中C端血糖浓度高。原因是胰高血糖素增加,能作用于甲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
【点睛】本题结合神经、内分泌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考查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的能力。要求考生识记神经调节及体液调节的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答题。
42.兴奋在神经元上进行传导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生前一个突触刚引起兴奋就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如下图所示),已知图中Gly(甘氨酸)可作为神经递质。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Gly属于非必需氨基酸,其R基是_________。
(2)突触1分泌乙酰胆碱的过程需要__________(填细胞器名称)直接参与,并利用________(填写细胞膜的相关结构特点)将其分泌到__________(填写相关突触结构名称)。
(3)已知在突触1的作用下,突触后膜兴奋,由此可推知离子通道甲是____________离子通道,因此一小段时间后A处的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
(4)若B处的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则可知Gly是__________(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Gly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结合,使________(填“阴”或“阳”)离子内流。
【答案】—H 高尔基体 细胞膜的流动性 突触间隙 钠 内正外负 抑制性 特异性受体 阴
【解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据图分析:题图是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示意图。突触1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是兴奋型递质,可使兴奋向右传导;而突触2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甘氨酸)是抑制型递质,与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Gly受体结合,导致通道乙开启,使阴离子内流,所以A处的兴奋不能传至B处。
【详解】(1)根据教材知识可知,甘氨酸的R基为—H,属于最简单的氨基酸。
(2)乙酰胆碱的分泌过程属于胞吐过程,直接参与分泌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利用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即通过突触前膜将乙酰胆碱分泌到突触间隙。
(3)动作电位(兴奋)与Na+内流有关,A处兴奋,说明离子通道甲为钠离子通道,A处兴奋时的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4)在神经递质(Gly)的作用下,B处的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说明Gly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Gly经突触前膜释放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离子通道乙打开,由于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且离子通道乙打开后发生离子内流的现象,则说明内流的离子应为阴离子。
【点睛】本题结合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示意图,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识记细胞膜的功能;能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答题。
43.正确用药不仅能消除或减轻病症,还能减少药物对身体的不良作用;错误的用药方法,既不能发挥全部的药效,又会对身体造成危害。请回答相关问题:
(1)溶菌酶含片可用于急慢性咽喉炎、口腔黏膜溃疡的治疗。该药物对进入人体内环境的细菌________(填“能”或“不能”)起作用。人体自身的某些细胞也能产生溶菌酶,它属于免疫系统组成中的________,其在人的体液中与吞噬细胞一同构成保卫人体的________防线。
(2)左甲状腺素钠是一种适用于甲状腺激素缺乏的替代治疗药物,该药物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长期过量摄入,可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性________(填“不变”“升高”或“降低”)。
(3)吗啡是一种麻醉镇痛药,使用不当,对人体B细胞无明显影响,但会使T细胞数量大量减少,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弱,其中体液免疫也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期使用,极易成瘾,易患恶性肿瘤,这是患者免疫系统的________功能受影响所致。
【答案】不能 免疫活性物质 第二道 体液调节 升高 T细胞减少,其产生的淋巴因子减少,对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刺激作用减弱,导致产生的抗体量下降 监控和清除
【解析】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2、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详解】(1)溶菌酶含片可用于急慢性咽喉炎、口腔黏膜溃疡的治疗。该药物对进入人体内环境的细菌不能起作用。人体自身的某些细胞也能产生溶菌酶,它属于免疫系统组成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在人的体液中与吞噬细胞一同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2)体液调节指某些化学物质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进行的调节。左甲状腺素钠是一种适用于甲状腺激素缺乏的替代治疗药物,该药物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为体液调节。长期过量摄入,可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
(3)吗啡是一种麻醉镇痛药,使用不当,对人体B细胞无明显影响,但会使T细胞数量大量减少,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弱,其中体液免疫也下降的原因是T细胞减少,其产生的淋巴因子减少,对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刺激作用减弱,导致产生的抗体量下降。长期使用,极易成瘾,易患恶性肿瘤,这是患者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受影响所致。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
44.某科研小组以豌豆作为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把豌豆放在26 ℃的黑暗处培养7天后,从生长状况相同的豌豆胚芽鞘的对应位置分别获取三种切段即S1、S2和S3(图甲)。然后把三种切段分别放在不含外源激素、含生长素(IAA)、赤霉素(GA)的三种培养基上培养(IAA与GA浓度相同),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3天后观察,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注意:C表示不含IAA和GA,G表示含有GA,I表示含有IAA)。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无关变量有切段的长度、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等。
(2)图中,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____(填“S1”“S2”或“S3”);_____(激素)对S2段伸长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3)如果分别用DNA合成抑制剂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S3切段后再进行相应实验,则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的是_____抑制剂处理组,其理由是____________。
【答案】胚芽鞘的不同切段、植物激素的种类(生长素、赤霉素) 切段伸长的长度 激素的浓度、培养温度、培养时间 S1 赤霉素(GA) 蛋白质合成 该处细胞不再进行分裂
【解析】分析题干以及实验柱形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胚芽鞘的不同切段、植物激素的种类,因变量为切段伸长的长度。根据柱形图的实验结果看出,赤霉素(GA)对S2段的伸长促进作用更明显,而对S3的促进作用没有IAA对S3的促进作用明显。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芽鞘的不同切段、植物激素的种类,因变量为切段伸长的长度,而激素的浓度、培养温度、培养时间等属于无关变量。
(2)图甲中S1为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赤霉素(GA)对S2段的伸长促进作用更明显。
(3)图中S3切段处细胞不再进行分裂,因此如果分别用DNA合成抑制剂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S3切段后再进行相应实验,则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的是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组。
【点睛】植物激素作用的总结:
脱落酸的作用: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赤霉素的作用是: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生长素的作用:①促进植物生长;②促进果实发育;③防止落花落果。植物生长素的调节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乙烯的作用:促进果实成熟。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