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西省分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76518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江西省分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卷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76518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江西省分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卷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76518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江西省分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卷
展开江西省分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二次段考试卷
一、单选题
1.春秋时期诸侯、卿大夫应对使臣时,往往“须称《诗》以喻其志”。据统计,《左传》中累计引用《诗经》69次。这些被引用的《诗经》文辞,或以言志,或以达意,上至军国大事,下至乡饮应酬,大到政教风化,小到修身立命,无处不用。由此可见,《诗经》
A.突出了承载宣扬教化的社会功能
B.奠定了诗歌叙述中国历史的基础
C.开创了记录社会底层状态的先河
D.反映了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2.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都是农战、攻伐、显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这说明秦人的治国理念具有
A.极其鲜明的开放性 B.开拓创新精神
C.功利实用主义倾向 D.锐意进取意识
3.陈寅恪说:“李斯受荀卿之学,佐成秦治。秦之法治实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中庸》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为儒家理想之制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是秦朝的官方哲学
B.秦朝政治的本质是“儒表法里”
C.李斯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D.秦朝法治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4.《史记·平准书》记载:“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溢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汉书·食货志》记载为“秦兼天下,币为二等。”1975年湖北出土的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则提到“金、布、钱”三等币制。这表明
A.《汉书》的记载比《史记》的记载更可信
B.研究历史需要运用多种史料进行互证
C.文献资料比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真相
D.历史文献因其年代久远均变得不可信
5.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A.东方小农在思想上信奉皇权主义
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促使专制的产生
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
D.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6.“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于守宰,不制其侯王。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材料评价的是
A.西周的分封制
B.春秋战国分裂割据
C.秦朝的郡县制
D.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7.汉高祖“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巨家于长陵”,汉武帝“徙郡国豪富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当时山东临淄有的强宗大族,还被迫离开故地迁居到几千里地以外的江南会稽。这一举措
A.汲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B.增加了财政收入,壮大了军事实力
C.扩大了秦王朝的统治区域
D.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
8.西汉初年,贾谊重申周礼的重要性,对文帝提出“定礼制”,即对同姓王在制度、名号、衣饰、器物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礼制来标示人们的等级身份。这一主张
A.希望汉代重建西周的制度
B.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C.意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
D.成为汉初政局动荡的根源
9.《汉书·外戚传》:“夫女宠之兴,由至微而体尊,穷富贵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祸福之宗也。序自汉兴,终于孝平,外戚后庭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对此材料合理的解释是汉代
A.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B.宰相权力受到明显压制
C.最高统治者大多昏庸无能
D.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态
10.有学者评价某一政策时说:“其实质与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之策同,但形式上罩上了温情脉脉的亲情面纱。”该学者评价的是
A.三公九卿制 B.郡国并行制 C.“推恩令” D.察举制
11.汉代士人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奥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担任郡县佐吏以获得基层吏务经验后才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时还要接受考试检验后授官。熟悉朝廷行政过程后,要再经过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由此可见,汉代察举制
A.打破世代为官限制
B.注重官员吏治才能
C.用人标准相对单一
D.选才程序平等公正
12.学者研究发现,曹魏政权建立后颍川地区除了陈氏、荀氏、钟氏、杜氏、枣氏、褚氏等大族之外,很少再有其他姓氏的人才出现。造成这种状况的制度因素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3.南昌海昏侯汉墓遗址考古发掘被评为2017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下列文物最有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A.青铜衣镜 B.唐三彩陶器 C.粉彩瓷器 D.镶边棉衣
14.两汉时期,郡太守韩延寿和许荆在处理兄弟争财的案件时都认为“教化不行”,“至令民有骨肉争讼”,“咎在太守”。韩延寿闭门思过,许荆向朝廷请罪。争讼者的族人都批评指责两兄弟,不久,“兄弟感悔”。这反映了当时
A.政府奉行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
B.财产纠纷涉及宗族的整体利益
C.民事调解渗透德主刑辅的思想
D.礼法结合的司法制度趋向完备
15.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邹行以来的符瑞思想。他在《春秋繁露》谈到,受命之王须积善累德,天下之人归之,天命才应诚而至。文王得受命之符,周公说“复哉复哉”,即周有盛德,故天报此瑞。由此可知董仲舒认为符瑞
A.具有一定政治评价功能
B.促使统治者调整统治策略
C.可用于规范百姓言行
D.植根于久远的文化
16.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但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间资本的经营方式较为落后
B.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加重
C.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
D.私营工商业承担高额赋税
17.公元8年,西汉外戚王莽夺权建立新朝。他宣布,“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企图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解决严重土地兼并问题。但在公元12年,他又下令“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宣告王田制中止。王莽改革土地制度的失败,说明
A.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不可调和
B.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
C.国家无意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D.井田制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18.曹操创立屯田制,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到了曹丕时期,“屯田区和郡县并置,典农本人的身份已不再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农官,而是和郡守、县令(长)一体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员”。这种变化说明
A.屯田制度成功实现转型
B.中央集权得到有效维系
C.地方行政权力不断扩张
D.军事职能范围逐渐缩小
19.“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东晋南朝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实物货币占主体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混乱,货币不一
B.政府为加强金银收藏
C.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20.《佛说盂兰盆经》讲述了目连救母的故事。东晋以后,汉传佛寺中出现了讲诵《盂兰盆经》的斋会,并逐渐形成盂兰盆斋节。之后,这一节日进入宫廷,传布民间,近千年而不衰。这一衍变表明
A.故事主题契合传统伦理
B.佛教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
C.外来文化冲击主流观念
D.世俗节日与佛教节日趋同
21.唐太宗时分天下为十道,一曰关内,二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十曰岭南。这表明唐朝
A.地方管理制度弱化了中央集权
B.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制度上的隐患
C.南方和北方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D.行政区划突出了山川形便的价值取向
22.下表是唐肃宗对宰相制度采取的一些改革措施
扩大宰相班子人数,在位近六年间任相达十六人,且同时为相者一般保持在三四之间 |
取消主、次相之分,恢复宰相轮流秉笔之制 |
对宰相的任期以两年为限,比玄宗开元初三考即罢的限制更为严格 |
任用宦官李辅国等人参与中枢决策,组建起一个内朝机构 |
由此可知,这些措施
A.使权力运行趋向程序化
B.使官僚政治更具灵活性
C.利于保障宰相的执政素质
D.易导致中央政府决策效率低下
23.唐律要求任何人出卖男女奴婢、牛、马、骆驼、骡、驴,都必须于出卖三日内向市司领取“市券”。“立券之后,有旧病者,三日内听悔,”法律还要求对那些试图伪称所买奴婢或牲畜有旧病以相欺诈者,以及市司“不时过券”者给予惩罚,上述材料表明
A.唐律的形式主义倾向明显
B.国家严格限制私人交易规模
C.政府严格管理市场贸易
D.当时商业发展环境仍需优化
24.郭沫若说:“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儒家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他意在强调
A.儒学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B.儒学日益僵化禁锢人的思想
C.儒学精神被歪曲退出历史舞台
D.汉代儒学主要为皇帝一家服务
25.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材料旨在说明
A.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B.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
C.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
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代的“先王”们都是“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他们“临事设刑,不豫设法”的做法,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把法的历史推进到成文法时代。春秋人之所以频繁的引用制、常、典、则等多种法律形式,说明他们的时代不存在大规模的法典。到了战国时期,平民数量急剧上升,在社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平民已经有了诉讼要求,在这样的时代,法治思想就不应再表现为当政者的“临时制刑”,而应当是事前“为刑辟”,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形式较为统一的成文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摘编自徐祥民《法家法律思想研究》
材料二在中国法律思想发展过程中,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司法制度,就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魏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思想越来越多受到以“礼”为核心的纲常原则的指导。“以礼制刑,礼法合一”是对唐朝法律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
——整理自张苏阳《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商西周时代至汉唐中国法律演变的趋势。(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商西周时代至汉唐中国法律演变趋势产生的原因。(10分)
27.阅读下列关于经济与政策的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腾文工土》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我国古代的主要政治制度与思想内容。(6分)
(2)材料二中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该土地制度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4)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政策与经济的关系(3分)
28.(17分)
材料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材料二、“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1949—2016年的新中国教育
(1)材料一描述的教育状况什么时候被打破?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
(2)材料二董仲舒重视教化,汉武帝采纳他主张的目的是什么?政府是如何具体实施的?(5分)
(3)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教育发展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A 2.C 3.D 4.B 5.A 6.D 7.D 8.C 9.D 10.C
11.B 12.C 13.A 14.C 15.A 16.C 17.B 18.B 19.A 20.A
21.D 22.D 23.C 24.A 25.B
26.(1)趋势:由因事临时设法到固定的成文法;法律形式由多种化到走向统一;古代法律指导思想逐渐儒学化;礼法合一,突出伦理。
(2)原因:夏商西周的统治者因事临时设法的弊端;战国时期,阶级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封建经济发展,原有的法律形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推动了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众多法家学者对法律思想的整理,形成了较完善的法律思想体系;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趋于完善等。
27.(1)特点: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主要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2)变化:井田制正式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影响: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兼并严重,因此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苦难,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3)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关系:经济发展决定政策的变化,政策只有适应经济的发展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反之只有阻碍经济的发展。
28.(1)商周。春秋战国。原因:井田制、分封制的瓦解使得“学在官府”失去了存在的经济政治基础;诸侯征战和百家争鸣对教育和人才的需要;私学的出现。
(2)加强中央集权。
尊儒学为正统: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在中央设立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3)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推动了对教育和人才的需要;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社会需要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