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展开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
高二(普通班)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秋后期鲁国“履亩而税”产生的最深刻社会影响是( )
A.巩固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B.有利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增加了周天子的财政收入 D.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2.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 )
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
B.都改变了所在国家的社会性质
C.都壮大了本国进行争霸或兼并战争的实力
D.结果都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封建制
3.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 )
A.是否加速井田制瓦解 B.是否涉及赋税制度
C.是否涉及军事制度 D.是否触及上层建筑
4.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5.《史记》载: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这是商鞅哪两项变法措施执行的结果( )
①废井田,开阡陌 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③实行连坐之法 ④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6.《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
A.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7.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民贵君轻
8.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 )
A.春秋诸侯争霸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
D.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9.有个叫赵良的人对商鞅说:“您一出行,后面随从的车乘几十辆,车上载满全副武装的卫士,力大而肌肉发达的作陪乘,手持矛戟的武士紧紧护卫着您的车乘而疾走。”这反映的实质是 ( )
A. 商鞅出行戒备森严 B.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
C.商鞅变法的阻力和艰难 D.商鞅奢侈浪费
10.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11.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上述言论出自 ( )
A.新兴地主 B.立功将士 C.没落贵族 D.富裕农民
12.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
A.秦国的四位国君碌碌无为,故秦的强盛是偶然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13.在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某班同学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
A. 统治者恰当地处理了民族关系 B. 拓跋部拥有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
C. 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政治文明 D. 北魏统治者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
14.北魏孝文帝尊儒累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族文化 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
C.冯太后的影响 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
15.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是因为( )
A.推行均田制 B.实行三长制
C.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吏治 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6.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
A. 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B. 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C. 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
D. 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17.下列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的是( )
A. 制定官吏俸禄制,地方实行三长制
B. 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
C. 废除鲜卑族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礼仪制度
D. 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
18.“中国历史上不是政府‘均富贵’打击资本经济,就是人口膨胀后饥民暴动‘打土豪,分田地’来毁灭资本经济,使中国经济和社会文明总在小农经济的落后层次循环不前。”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判断在中国历史上以政府行为开创的“均富贵”措施的是( )
A.秦始皇实行统一度量衡 B.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北魏实行均田制 D.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19.见下表,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鲜卑姓 | 拓跋 | 拔跋 | 丘穆陵 | 步六孤 | 贺赖 | 独孤 |
汉姓 | 元 | 长孙 | 穆 | 陆 | 贺 | 刘 |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20.《魏书·食货志》栽:“魏初至于大和,钱货无所流通,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焉。”对这一现象理解最正确的是( )
A.鲜卑从孝文帝改革后进入封建社会 B.北魏政府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业由萎缩而至于渐趋活跃 D.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21.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 )
A.均田制 B.三长制 C.租调制 D.汉化政策
2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23.《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4.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 )
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
C.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D.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25.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
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第26题14分,27题20分,28题16分,共50分。)
26.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 (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
材料三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
(4分)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6分)
(3)据材料三,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转型。(4分)
27.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二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阳“礼仪富盛”的原因。(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6分)
28.(1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
材料二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4分)
(3)结合所学知识 分别概括指出两次改革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答案 | D | C | D | B | C | A | B | C | C | D | C | C | B |
题号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
答案 | D | C | B | A | C | A | C | D | B | C | C | A |
26.(14分)(1)思想:法家思想。 作用: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4分)
(2)原因: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6分)
(3)转型:经济上,废井田,奖励耕织,推动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政治上,奖励军功,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促使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过渡。(4分)
27. (20分)(1)孝文帝改革中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等。(8分,四点即可)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6分,三点即可)
(3)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6分,言之有理即可)
28.(16分) (1)思想:重农抑商。 影响:成为中国封建政府的基本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的繁荣,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2)措施:均田制。
原因:百姓贫困,人民流离失所;土地兼并现象严重。(4分)
(3)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为后来统一全国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