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安庆十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解析版)
展开安徽省安庆十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一次月考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25*2)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答案】D
【解析】归服自然符合道家的无为,专制君主符合法家的专制思想,劳苦大众符合道家的代表下层利益,无限同情心符合儒家的仁者爱人,所以本题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天人合一”的观念最早是庄子阐述,关注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它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这说明
A. 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B. 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
C. 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
D. 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
【答案】A
【解析】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吸收道家、阴阳等思想基础上形成新儒学思想。说明儒学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家思想基础上形成新思想体系。故A正确;黄老之学是西汉初期思想,故B错误;儒家思想吸收道家思想,不是融合,故C错误;D中始终说法绝对,排除。
3.韩非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他还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这些思想
A. 反映了战国时期君臣关系的紧张对立
B. 反映了韩非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C. 表明了春秋时期辩证法思想的萌发
D. 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规范人的思想
【答案】B
【解析】“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属于道家思想,体现出韩非思想含有道家思想成分,B正确;君臣对立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辩证法思想萌发不是材料主旨,C正确;D中属于法家思想主旨。
4.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B. 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
C. 黄老之学已经过时
D.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答案】A
【解析】西汉初奉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主要是当时的社会形势决定的,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也是因为当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治国方略、治国思想的选择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决定的,最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故A正确;B、C、D是出现材料变化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5.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西汉时期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秦汉谥号的废立表明,当时
A. 谥号是贵族享有的特权 B. 大一统王朝的权威加强
C. 谥号具有舆论监督作用 D. 统治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
【答案】D
【解析】根据“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废贬给予的称号”可知,谥号不是贵族享有的特权,故A选项错误;根据“西汉时又恢复了这一制度”可知,材料没有体现是大一统王朝权威加强的汉武帝时期,故B选项错误;根据“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废贬给予的称号”可知,谥号不具有舆论监督作用,故C选项错误;根据“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西汉时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崇尚儒家思想,重视孝道,因此,秦汉谥号的废立表明,当时统治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故D选项正确。
6.朱之瑜(1600~1682)称:“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颜元(1635~1704)认为:“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两人的本质意图是
A. 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
B. 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
C. 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
D. 宣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可知,两人都认为程朱理学不务实,对社会生活作用不大,本质意图是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故B正确;A表述正确,但两人的本质意图是倡导自己的观点,并非抨击程朱理学,排除A;材料主要反映程朱理学不务实,主张经世致用,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7.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赢的这一做法
A.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B. 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D. 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答案】C
【解析】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把理学思想融入《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中,促进儒学的世俗化,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排除A;宋明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并非以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为标志,B错误;《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主要涉及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无法体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D错误。
8.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由此可知王阳明
A. 注重道德实践 B. 提倡心性修养
C. 强调重义轻利 D. 批判虚假说教
【答案】B
【解析】由“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本身具有的,由“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可知,他认为人应该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必受制于圣人或者他人,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故选B;题干中没有强调实践,而是强调内心自然存在的良知问题,故排除A;题干没有关于义和利的关系探讨,故排除C;D在题干中没有提及,故排除D。
9.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认为: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是
A. 程颢
B. 陆九渊
C. 朱熹
D. 王阳明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格物致知……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著作《四书章句集注》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故C项正确;程颢没有以上成就,故A项错误;陆九渊、王阳明是心学代表,不符合题意,故B、D项错误。故选C。
10.王夫之指出,为民为公,乃千古之法的精义所在,君主虽位尊权重,其意志仅一人之义,属“私”。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害怕这个国王暴虐地执行法律。由此可知,两人主张的相似之处是
A. 体现鲜明的民主共和精神
B. 勾画未来社会发展蓝图
C. 质疑和防止君权过于集中
D. 都有新阶级力量的推动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右知,中国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并没有提出民主共和的思想,也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发展蓝图,据此可排除AB;由于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状态,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所以可排除D;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两人都是反对君主专制的,反对君权过度集中,故选C。
11.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不做僧众的功课,强烈冲击了传统世俗,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这表明李贽
A.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B. 反对理学空谈和功利主义
C. 反对封建礼教,崇尚宗教自由
D. 崇尚“至道无为”政治理想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可以看出李贽认为庶人并非下贱,王侯并非高贵;主张人人平等。故选A。BCD三项均与材料内容不符。
12.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当时观察社会生活的材料。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作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根据这段故事呈现的现象可以推断
A. 追求神仙成为士人普遍风气
B. 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
C. 尼姑社会地位已经高于道士
D. 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点。材料中“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体现出传统儒家思想和佛道思想的融合,B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中“普遍”的说法绝对,排除;材料中体现不出尼姑地位提高,C项错误;儒家思想一致占据社会主导,D项错误。故选B。
13.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人物的恩惠更大。”对该项发明阐述最准确的是
A. 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B. 炸毁了封建骑士阶层
C. 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D. 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
【答案】D
【解析】“蔡侯”是指东汉时期蔡伦,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了“西方文明整个进程”以及欧洲文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A是指南针发明的作用。B是火药发明的作用。推动工业革命开展是蒸汽机发明,故C项错误。
14.《齐民要术》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功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反映的农学思想是
A. 因地制宜
B. 多种经营
C. 商品生产
D. 重农抑商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选项可知,因地制宜是指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与材料“顺应天时,裁量地利,根据规律办事,那么用力少而成功却多”相符合,故A项正确。多种经营指生产活动涉及多种领域,与材料强调因地制宜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农业生产需要因地制宜,没有涉及商品生产,排除C项。重农抑商是指重视商业、抑制农业,与材料强调因地制宜不符,排除D项。
15.“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体现了我国
A.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B. 古代科学的实用性特点
C.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D. 古代宗教迷信色彩浓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十四节气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故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故B项正确。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天文学发展的成果有效转化应用,A项说法因果倒置,排除。材料反映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手工业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没有体现宗教迷信色彩,排除D项。
16.从明代开始,小说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其主要原因是
A. 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
B. 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技术条件
C. 科举制度发展到八股取士阶段,诗赋在科考中失去了市场
D. 明末清初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的反映
【答案】A
【解析】明朝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小说属于世俗文学,适应了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故A正确;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并不能解释从明代开始小说发展繁荣的主要原因,故B错误;明代小说发展繁荣的主要原因与诗赋是否失去市场没有直接联系,故C错误;明代小说并不是黄宗羲、顾炎武等明末清初思想家反传统思想的反映,故D错误。故选A。
17.“诗仙”李白的诗狂放炽烈,想象丰富,以激情与浪漫著称;而“诗圣”杜甫的诗则更多表现凝重与沉郁,这主要是因为
A. 李白性格豪放,杜甫性格沉郁
B. 李白出身地主,杜甫出身农民
C. 李白与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
D. 李白和杜甫的艺术创作水平不同
【答案】C
【解析】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放荡不羁,诗风飘逸、豪迈、浪漫,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长期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体味着国破家亡的痛苦,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诗风凝重浑厚、沉郁顿挫,故选C;性格、家庭出身和艺术创作水平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D。
18.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到:“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歌词中涉及到的书法家是
A. 颜真卿
B. 柳公权
C. 王羲之
D. 王献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的王羲之擅长行书,且是《兰亭集序》的作者,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与材料不符,排除;
19.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材料表明
A. 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B. 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C. 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
D. 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广为流传的戏剧不自觉地起到道德规范、内化的功能,也就是发挥了教化的功能,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教化功能而非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儒道佛的合流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0.著名古希腊研究专家邦纳说:“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下列思想可以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 “知识就是力量”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真理是时间的产物”
D. “经验是一切可靠知识的母亲”
【答案】B
【解析】 “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符合智者运动思想主张,B正确;真理是时间的产物,意思是真理要经过实践来验证。这是理性的体现,不合乎智者学派的观点,故C错误。A、D均属于知识的力量,不是智者运动思想主张,排除。
21.古希腊某著名哲学家提出“反对迷信强调自由,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这位哲学家是
A. 普罗泰格拉
B. 苏格拉底
C. 亚里士多德
D. 柏拉图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这是强调以个人主观感受作为判断道德的标准,否定道德的普遍性,类似于“人是万物的尺度”,故选A;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突出道德修养,排除B;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作出了贡献,同样重视道德教育,排除C;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那些掌握着权力的人,必须是掌握善的哲学家,可见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排除D。
22.15世纪学者曼内蒂说:“这个世界和它的所有美好事物看来是有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起来的。然后人们接受了它并使之更美丽、更荣华与更典雅”。据此可知,曼内蒂
A. 倡导宗教信仰自主性
B. 表达了新兴阶层的价值取向
C. 批判世俗的享乐主义
D. 开创了人文主义思潮最高峰
【答案】B
【解析】材料“15世纪学”“这个世界是由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起来的……你是你自己的自由的创造者和塑造者”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学者借助神威阐扬人文主义精神,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取向,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借助“神”来宣扬人文主义,没有体现出宗教信仰自由,故A项排除;C项包含在B项之中,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最高峰”。
23.16世纪欧洲有人宣称:“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徒并无不同之……凡不以圣经为可靠启示、为根据的说法都只能算为意见,而没有相信的必要.”这些宗教观点
A. 否定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B. 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理论
C. 强化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D. 宣扬了理性主义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徒并无不同之……凡不以圣经为可靠启示、为根据的说法都只能算为意见,而没有相信的必要”可知,这些宗教观点主张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根据,否定传教士、神父、教皇的权威,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理论,故B正确,C错误;“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徒并无不同之”否定了传教士、神父、教皇的权威,并非否定民众的宗教信仰,A错误;启蒙运动宣扬了理性主义思想,而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D错误。
24.这场运动“让人们反思神权政治和贵族君主制度的合理性,它引导人们先是反对贵族等级制度,继而质疑乃至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是欧洲(也包括美国)得以建立现代民主制度的思想基础。”该运动
A. 掀起了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 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C. 打破了民众对罗马天教庭的迷信
D. 促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复苏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运动反对神权政治、贵族君主制、贵族等级制和君主专制制度,提倡民主制度,据此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运动是启蒙运动,这是西方近代历史上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的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故A不符合史实;启蒙运动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为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思想来源,故选B;宗教改革打破了民众对于罗马教廷的迷信,故C不符合题意;促成西方人文精神复苏的是文艺复兴而不是启蒙运动,故排除D。
25.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三权”是指
A. 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
B.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C. 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
D. 监察权、考试权、行政权
【答案】B
【解析】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
二、材料阅读题
26.儒家学说虽经多次变衍,但其基本宗旨仍一脉相承,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民本主义的凤凰扬起它强劲的双翼。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从逻辑关系看,前者是后者的哲学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政治延伸。
——摘自白晨曦《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
材料二 对于唐代儒学的兴盛,有两种现象可供讨论:
①时为秦王的李世民于秦王府设文学馆,广引南北硕学名儒十八人为学士,赡给丰足,轮番供值;即位之后,又精选天下文儒之士如虞世南、褚亮、姚思廉等,引入内殿,讲论经义,商讨政事。当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朝境内习儒谙经蔚为风气。
②高丽、百济、新罗等,亦遣派子弟请入国子学随名儒晓习经籍。由于新罗等在各方面都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西方汉学家常视之为唐朝的微型翻版。在19世纪西方影响传入之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王家范《大学中国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民本主义在儒家学说中的体现。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阐述:①“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出现的条件。②“高丽、百济、新罗等,亦遣派子弟请入国子学随名儒晓习经籍”的影响。用一句话概括唐文化的特点。
【答案】(1)孔子希望统治者推行“德治”;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学说;荀子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侧重阐述①,条件:贞观之治的出现;科举制的完善;唐太宗求贤若渴,延揽人才;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士人对功名的追逐。
侧重阐述②,影响:传播中国文化和典章制度,促进中外交往发展,推动东亚文化圈形成。特点:唐文化具有多元的色彩
【解析】(1))结合所学,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希望统治者推行“德治”,要求统治者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学说,奠定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基础;荀子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除此之外,还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
(2)第一小问,由材料“秦王的李世民于秦王府设文学馆,广引南北硕学名儒十八人为学士,赡给丰足,轮番供值;即位之后,又精选天下文儒之士……引入内殿,讲论经义,商讨政事。”可见贞观年间,科举制完善,而李世民重视人才,崇儒尊孔,当然也和士人对功名的追逐相关。由材料“西方汉学家常视之为唐朝的微型翻版。在19世纪西方影响传入之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可见,材料二侧重于传播中国文化和典章制度,推动东亚文化圈形成。第二小问,由李世民对儒学的太多和唐朝文化辐射周边国家来看,说明唐文化具有多元的色彩。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的政治学说以“二帝三王”之美好时期为逻辑起点,然后揭露和批判“三代”以降诸多“为天下之大害”的暴君统治,最后以恢复“三代祖治”为救世之道作为逻辑终点黄宗羲仍是一个追求纲常世界的儒者,他的政治思想仍是儒学之民本思想。他不仅直接参与了维护这个纲常世界的政治实践,而且还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学术努力。然而,尽管他不否定君主制,但他毕竟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深刻揭露和猛烈批判;尽管他不否定皇权,但他毕竟主张民权的最大化,把皇权限定在最小化的程度上。如果说黄承羲的哲学思想是对七百年宋明道学的修正,那么,他的政治思想就是对两千年民本思想的深层次开发。
材料二 卢梭说,尽管他的学说所要彰显的根本原则是人民主权,即民主,但民主本身并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谋得“全体最大的幸福”,这种幸福“可以归结为两大主要的目标:即自由与平等”。他不仅抽掉了君权的道德基本基础,而且也抽掉了君权的理性基袖。卢梭从学理上赋予了人民一项根本的政治权利人民主权。他的学说是“必须是”的理性判断,这种理性判断不仅改变了法国的现实,而且也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程志华《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黄宗羲、卢梭政治思想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二者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二者政治思想的意义。
【答案】(1)不同: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儒家民本思想。
卢梭,主张民主,否定君主制;宣扬自由和平等。
原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黄宗羲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卢梭受到早期启蒙思想的影响。
(2)意义:黄宗羲,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为近代民主人士反专制提供了借鉴。
卢梭,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合理性;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对世界民主政治起了推动作用。
【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揭露和批判……暴君统治,最后以恢复……儒学之民本思想”,可以归纳为批判君主专制和提倡儒家民本思想;由材料“根本原则是人民主权,即民主……也抽掉了君权的理性基袖……卢梭从学理上赋予了人民一项根本的政治权利人民主权”,可以归纳为主张民主,否定君主制;由材料“两大主要的目标:即自由与平等”,可归纳为自由平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从黄宗羲和卢梭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个人所受不同的思想熏陶等方面归纳。
(2)第一小问,由材料“黄宗羲仍是一个追求纲常世界的儒者,他的政治思想仍是儒学之民本思想。他不仅直接参与了维护这个纲常世界的政治实践”,可见黄宗羲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而其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为近代民主人士反专制提供了借鉴。第二小问,可以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归纳卢梭的思想。首先,卢梭主张人民主权,彻底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而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对国际而言,为世界民主政治起了推动作用。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近代以前的14个世纪里,中国对于自然现象的知识和用以造福人类的技术方面远远胜过欧洲,可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国发展起来呢?这一问题随后被学术界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对于中国明清时期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的探索,但至今仍然难以有定论。
——摘编自邵军鹕《从“李约瑟难题”到文化自信》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一:中国缺乏产生代近科学的土壤
阐述:政治上的封建专制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上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和推广;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上科举考试忽视实际应用的学问;明清八股取士,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儒家正统思想视科技为“淫巧奇技”。
论题二:明清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阐述: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阻隔了对外贸易往来,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无法开拓广阔的国际市场,剥夺了国内工商业开拓国外市场的机会,制约着手工业规模的扩大,不能为科学技术提供发展的推动力。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阅读材料,依据“为什么近代科学,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国发展起来呢?”可拟出论题:中国缺乏产生近代科学的土壤。然后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政策、选官制度等分析阐述。依据“对于中国明清时期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这一问题”,可拟出论题:明清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结合所学阐述明清闭关锁国的政策的影响即可。主义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