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化学】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展开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第 Ⅰ 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3分,共48分。)
1.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过程中,下列物质的分子既可以被还原,又可以被氧化的是
A. CH3CH2OH B. CH3CHO C. CH4 D. CH3CH3
【答案】B
【解析】有机反应中,通常从有机物得、失氢原子或氧原子的角度认识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有机物得氧或失氢被氧化,有机物得氢或失氧被还原。
【详解】A项:在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CH3CH2OH与氧气的反应中,CH3CH2OH脱氢被氧化成CH3CHO。CH3CH2OH为饱和结构,不能加氢被还原。A项错误;
B项:适当条件下,CH3CHO与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等反应,可以被氧化为CH3COOH, 也可以与氢气反应,被还原成CH3CH2OH,B项正确;
C项:CH4燃烧时被氧化为无机物,CH4为饱和结构不能加氢被还原。C项错误;
D项:CH3CH3与CH4相似,D项错误。
本题选B。
2. 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乙酸和乙酸乙酯可用Na2CO3溶液加以区别
B. 戊烷(C5H12)有两种同分异构体
C. 乙烯、聚氯乙烯和苯分子均含有碳碳双键
D. 糖类、油脂和蛋白质均可发生水解反应
【答案】A
【解析】
A、乙酸可以和碳酸钠反应,产生气泡,而乙酸乙酯分层,正确;B、戊烷有三种同分异构体,错误;C、聚乙烯中没有双键,苯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间特殊的化学键,错误;D、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多糖,单糖不能水解,错误。
【考点定位】考查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性质等相关知识。
3.已知:CH4·nH2O(s) CH4(g) + nH2O(l) △H>0。深海中能够存在可燃冰(CH4·nH2O固体)是因为深海具有以下条件中的
A. 低温高压 B. 高温低压 C. 低温低压 D. 高温高压
【答案】A
【解析】
【分析】
从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化学平衡移动所需适宜条件。
【详解】可燃冰(CH4·nH2O固体)能够存在深海中,必然存在使平衡“CH4·nH2O(s) CH4(g) + nH2O(l) △H>0”左移的条件。据平衡移动原理,低温、高压都利于平衡左移,A项正确。
本题选A。
4.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 CS2为V形的极性分子
B. ClO3-的立体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C. NH3和BF3的立体构型均为平面三角形
D. SiF4和SO32-的中心原子均为sp3杂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应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测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由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判断其杂化类型;由共价键极性和分子对称性判断分子极性。
【详解】A项:CS2分子中,中心原子C的价层电子对数n=2,CS2为直线形分子。两个C=S键极性抵消,CS2非极性分子,A项错误;
B项:ClO3-中,中心原子Cl的价层电子对数n=4,其中3对σ键电子对,1对孤电子对,ClO3-为三角锥形,B项错误;
C项:NH3中,中心原子N的价层电子对数n=4,其中3对σ键电子对,1对孤电子对,NH3为三角锥形。BF3中,中心原子B的价层电子对数n=3,都是σ键电子对,BF3为平面三角形分子,C项错误;
D项:SiF4和SO32-的中心原子分别是Si、S,价层电子对数n=4,均为sp3杂化,D项正确。
本题选D。
【点睛】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测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基本步骤是:计算A的价层电子对数n,画出价层电子对分布模型,连接配位原子B,省略孤电子对得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
5.X元素的阳离子和Y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原子序数:X<Y B. 原子半径:X<Y
C. 非金属性:X>Y D. 电负性:X<Y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离子的电子层结构可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再用元素周期律比较它们的性质(原子半径、电负性、非金属性等)。
【详解】X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电子层数减少1)、Y原子获得电子填在最外层上形成阴离子(电子层数不变)。两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两元素位于相邻周期,X在下一周期的左边,Y在上一周期的右边。
据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得:原子序数X>Y,A项错误;原子半径X>Y,B项错误;非金属性X<Y,C项错误;电负性X<Y,D项正确。
本题选D。
6. 现有一瓶物质甲和乙的混合物,已知甲和乙的某些性质如下:
物质
分子式
熔点/℃
沸点/℃
密度/(g/cm3)
水中溶解性
甲
C3H6O2
-98
57.5
0.93
可溶
乙
C4H8O2
-84
77
0.90
可溶
据此,将甲和乙互相分离的最佳方法是( )
A.萃取法 B.升华法 C.蒸馏法 D.分液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表中数据,甲和乙是互溶的两种液体,应采用蒸馏法分离,故选项C正确。
考点:考查物质的分离等知识。
7.升高温度,下列数据不一定增大的是
A. 化学反应速率v B. AgCl的溶度积Ksp(AgCl)
C. 化学平衡常数K D. 水的离子积Kw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沉淀溶解平衡、化学平衡、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分析。
【详解】A项: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A项错误;
B项:AgCl等大多数物质的沉淀溶解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其溶度积Ksp(AgCl)增大,B项错误;
C项:对于正反应吸热的可逆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右移,化学平衡常数K增大。对于正反应放热的可逆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左移,化学平衡常数K减小。C项正确;
D项:水的电离过程吸热,升高温度,水的电离平衡右移,水的离子积Kw增大,D项错误。
本题选C。
8.化学反应2CaO2(s) 2CaO(s) + O2(g) 在一密闭的容器中达到平衡。保持温度不变,缩小容器的容积为原来的一半,重新平衡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CaO2的量不变 B. 平衡常数减小 C. 氧气浓度变小 D. CaO的量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定温度下,缩小容器的容积(即加压),化学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方向移动。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
【详解】保持温度不变,缩小容器的容积为原来的一半(即加压),化学平衡2 CaO2(s) 2 CaO(s) + O2(g) 向左移动,CaO2的量增加,A项错误;CaO的量减少,D项正确;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压强无关,B项错误;平衡常数K=c(O2),新平衡时氧气浓度与原平衡相等,C项错误。
本题选D。
9.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如下:X(g) + 2Y(g) W(g) + Z(g)。下列物理量不再改变,不能表明反应是否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 Y的物质的量浓度 B. 混合气体的密度
C. 混合气体的压强 D. X的转化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从化学平衡的本质(正逆反应速率)和特征(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浓度)两方面分析判断。注意反应容器恒温恒容。
【详解】A项:Y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时,其它各物质 的浓度必然不变,一定是化学平衡,A项不符合题意;
B项:该反应中所有物质都是气体,混合气体总质量必然不变,恒容时气体密度也必然不变,即容器内气体密度不变,不一定是化学平衡,B项符合题意;
C项:据pV=nRT,恒温恒容的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也不变。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有变化的反应,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必为化学平衡,C项不符合题意;
D项:当X的转化率不变时,容器内各成分的物质的量必然不变,一定是化学平衡,D项不符合题意。
本题选B。
【点睛】化学平衡的本质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同种物质表示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或不同物质表示的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化学平衡的特征是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浓度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10.关于如图所示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化合物既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又可以发生取代反应
B. 该化合物既可以与溴水反应,又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 该化合物既可以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又可以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
D. 1 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以与7 mol H2加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其官能团,根据官能团的化学性质分析判断。
【详解】A项:该化合物分子中,苯环、碳碳双键都可与氢气等发生加成反应,酚羟基的邻位氢可与溴水取代反应,酯基的水解反应也是取代反应,A项正确;
B项:该化合物分子中,酚羟基的邻位氢可与溴水取代反应,碳碳双键可与溴水加成反应。酚羟基、碳碳双键、连在苯环上的甲基都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B项正确;
C项:该化合物分子中有酚羟基,可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但酚羟基酸性很弱,不能与NaHCO3溶液反应,C项错误;
D项:该化合物分子中,两个苯环和一个碳碳双键都能与氢气加成反应,1 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以与7 mol H2加成,D项正确。
本题选C。
11.如图是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的用化学电源使LED灯发光的装置示意图。下列有关该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铜片为负极,其附近的溶液变蓝,溶液中有Cu2+产生
B. 如果将锌片换成铁片,电路中的电流方向将改变
C. 铜片上的电极方程式为:2H+ + 2e- = H2↑
D. 如果将稀硫酸换成柠檬汁,LED灯将不会发光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分析解答有关问题。
【详解】A、该原电池中,锌比铜活泼,锌片为电池负极,铜为正极,铜不会失电子形成Cu2+,A项错误;
B、若将锌片换成铁片,铁仍比铜活泼,故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不变,B项错误;
C、铜片为电池正极,电极反应为2H++2e-=H2↑,C项正确;
D、柠檬汁也是电解质溶液,若将稀硫酸换成柠檬汁,仍构成原电池,LED灯同样会发光,D项错误。
本题选C。
12.如图是N2与H2反应的能量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 + 3H2(g) 2NH3(g),△H = +92 kJ/mol
B. b曲线是加入催化剂时的能量变化曲线
C. 加入催化剂,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减小
D. 加入催化剂可增大正反应速率,降低逆反应速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正确认识化学反应的能量曲线,理解催化剂与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热的关系。
【详解】A项:能量曲线图说明,反应物[N2(g) + 3H2(g)]总能量高于生成物[2NH3(g)]总能量,为放热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为N2(g) + 3H2(g) 2NH3(g),△H = -92 kJ/mol,A项错误;
B项:使用催化剂能降低正、逆反应活化能,曲线a、b分别是无、有催化剂时的能量变化曲线,B项正确;
C项:该图也说明,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物、生成物的总能量,即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热,C项错误;
D项:催化剂能同时降低正、逆反应活化能,使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D项错误。
本题选B。
【点睛】化学反应的反应热△H,只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与反应条件、反应途径无关。
13.下列有关实验的选项正确的是
A. 配制0.10mol·L-1 NaOH溶液
B. 实验室制取干燥的氨气
C. 萃取碘水中I2,分出水层后的操作
D. 蒸干FeCl2溶液制取FeCl2·4H2O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溶液配制、实验室制氨、萃取分液、蒸发结晶等原理、操作要求等分析回答
【详解】A项:一定温度下容量瓶刻度线以下的容积是固定不变的,固体的溶解、浓溶液的稀释、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吸热、放热现象,都不能在容量瓶中进行。NaOH固体溶解会显著放热,A项错误;
B项:实验室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用碱石灰除去少量氯化氢和水得干燥的氨气,再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B项正确;
C项:用苯萃取碘水中I2后静置,液体分为两层,密度较大的水层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后,密度较小的有机层应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C项错误;
D项:FeCl2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FeCl2+2H2OFe(OH)2+2HCl,加热时平衡右移直至完全水解。FeCl2·4H2O为结晶水合物,加热也会失去结晶水,不能用蒸发结晶法。加热时还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D项错误。
本题选B。
14.常温度下,将Cl2缓慢通入水中至饱和,然后再滴加0.1mol/L的NaOH溶液,整个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a点时,已经滴入NaOH溶液
B. b点所示的溶液中,只存在两种分子
C. a、b、c、d四个点中,c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
D. d点所示的溶液中,钠元素与氯元素的物质的量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意,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先向纯水中通入氯气至饱和,再向氯水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注意氯气与水的反应可逆,生成的次氯酸为弱酸,次氯酸钠能水解。
【详解】A项:曲线起点pH=7为纯水,通入氯气后经a点至b点达到饱和,此过程发生的反应为Cl2+H2OHCl+HClO,A项错误;
B项:b点所示溶液为饱和氯水,其中存在Cl2+H2OHCl+HClO,HCl=H++Cl-,HClOH++ClO-,故存在Cl2、H2O、HClO三种分子,B项错误;
C项:a、b溶液为氯水,其中H+抑制水电离。b点之后向饱和氯水中滴加NaOH溶液,c点时pH=7,溶质为NaCl、NaClO和少量HClO,水的电离程度较大。d点溶液碱性较强,过量的OH-抑制水电离。故c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C项正确。
D项:d点溶液中,溶质为NaCl、NaClO和NaOH,故钠离子的物质的量大于氯原子的物质的量,D项错误。
本题选C。
15.现有常温时pH = 1的某强酸溶液10 mL,下列操作能使溶液的pH变成2的是
A. 加水稀释成20 mL B. 加入10 mL的水进行稀释
C. 加入45 mL pH = 2的HCl溶液 D. 加入45 mL 0.01 mol/L的NaOH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先计算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再用pH=-lgc(H+)求pH。稀溶液混合时,溶液总体积可近似看作两溶液体积之和。
【详解】A项:加水稀释后,c(H+)=0.1mol/L×10mL/20mL=0.05mol/L,pH=1.3,A项错误;
B项:加入10 mL水稀释,溶液总体积约20mL,pH=1.3,B项错误;
C项:加入45 mL pH = 2的HCl溶液,混合溶液中c(H+)=(0.1mol/L×10mL+0.01mol/L×45mL)/(10+45)mL=0.026mol/L,pH=1.6,C项错误;
D项:加入45 mL 0.01 mol/L的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c(H+)=(0.1mol/L×10mL-0.01mol/L×45mL)/(10+45)mL=0.01mol/L,pH=2,D项正确。
本题选D。
【点睛】求碱性溶液的pH,先求溶液中c(OH-),再通过水的离子积KW求c(H+),最后求pH。
16.下列关于电解质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稀CH3COOH溶液中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醋酸的浓度增大,电离程度减小
B. CH3COOH溶液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CO2,可以证明CH3COOH是弱酸
C. 0.1 mol AgCl和0.1mol AgI混合后加入1 L水中,所得溶液中c(Cl-) = c(I-)
D. 室温下,pH = 2的盐酸与pH = 12的氨水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c(Cl-)>c(NH4+)>c(H+)>c(OH-)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分析解答。
【详解】A项:稀CH3COOH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溶液体积不变,CH3COO-浓度增大使平衡左移,醋酸分子浓度增大,电离程度减小,A项正确;
B项:CH3COOH溶液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CO2,可以证明CH3COOH能电离出H+,且酸性较碳酸强,但不能判断CH3COOH电离是否完全,B项错误;
C项:AgCl和AgI都是难溶强电解质,0.1 mol AgCl和0.1mol AgI混合后加入1 L水中,同时存在两个沉淀溶解平衡AgCl(s)Ag++Cl-、AgI(s)Ag++I-,混合溶液中c(Cl-):c(I-)=Ksp(AgCl):Ksp(AgI)。因AgCl和AgI的Ksp不等,故c(Cl-) ≠ c(I-),C项错误;
D项:盐酸中HCl=H++Cl-,氨水中NH3·H2ONH4++OH-。室温下,等体积的pH = 2的盐酸与pH = 12的氨水存在n(H+)=n(OH-)、c(Cl-)=c(NH4+),混合后NH3·H2O过量,溶液显碱性,则混合溶液中c(NH4+)>c(Cl-)>c(OH-)>c(H+),D项错误。
本题选A。
第 Ⅱ 卷
17.Ⅰ、(1)在25 ℃、101 kPa下,1 g甲烷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55 kJ的热量,写出表示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Zn(s) + 1/2 O2(g) = ZnO(s) ΔH1 = -351 kJ/mol Hg(l) + 1/2 O2(g) = HgO(s) ΔH2 = -91 kJ/mol,由此可知ZnO(s) + Hg(l) = Zn(s) + HgO(s) △H3= __________kJ/mol。
Ⅱ、二甲醚是一种重要的清洁燃料,可替代氟利昂作制冷剂,对臭氧层无破坏作用。工业上可利用水煤气合成二甲醚,总反应为:3H2(g) + 3CO(g) CH3OCH3(g) + CO2(g) ΔH = -246.4 kJ/mol
(1)在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该总反应达到平衡。改变下列条件之一,既能提高反应速率,又能提高CO的转化率的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 降低温度 b 加入催化剂 c 缩小容器体积 d 增加H2的浓度
(2)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K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升高温度,平衡常数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
(3)在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3 mol H2、3 mol CO、1 mol CH3OCH3、1 mol CO2,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发生反应:3 H2(g) + 3CO(g) CH3OCH3(g) + CO2(g),达到平衡后,测得平衡时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是同温同压下起始时的1.2倍。
① 反应开始时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v(正)________v(逆)(填“>”“<”或“=”)
② 平衡时,n(CH3OCH3) = ________,平衡时CO2的转化率为________。
③ 平衡时,再向原容器中投入3 mol H2、3 mol CO、1 mol CH3OCH3、1 mol CO2,一段时间后达到新的平衡,此时CO2的转化率与原平衡相比_____(填“增大”、 “减小”或 “不变”)。
【答案】 (1). CH4(g) + 2O2(g) = CO2(g) + 2H2O(l) ΔH = -880 kJ/mol (2). + 260 kJ/mol (3). cd (4). (5). 变小 (6). < (7). 0.6 mol (8). 40% (9). 不变
【解析】
【分析】
I.根据燃烧热概念、盖斯定律书写热化学方程式。II.从外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分析反应物转化率、化学平衡常数的变化;同温同压下等效平衡的规律及应用。
【详解】Ⅰ、(1)燃烧热的定义中规定可燃物的物质的量为1mol,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可燃物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为1。在25 ℃、101 kPa下,表示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 + 2O2(g) = CO2(g) + 2H2O(l) ΔH = -880 kJ/mol 。
(2)①Zn(s) + 1/2O2(g) = ZnO(s) ΔH1 = -351 kJ/mol ②Hg(l) + 1/2O2(g) = HgO(s) ΔH2 = -91 kJ/mol。将②-①可得ZnO(s) + Hg(l) = Zn(s) + HgO(s) △H3=+ 260 kJ/mol。
Ⅱ、(1)据外因对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影响,降低温度使反应速率减小、化学平衡右移, CO的转化率增大;加入催化剂使反应速率增大,但化学平衡不移动,CO的转化率不变; 缩小容器体积即增大气体浓度,反应速率增大,化学平衡右移,CO的转化率增大;增加H2的浓度使反应速率增大,化学平衡右移,CO的转化率增大,故选cd。
(2)该反应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因正反应ΔH<0,升高温度,平衡左移,K值变小。
(3)①据题意,从起始至平衡气体物质的量增大,即反应“3H2(g) + 3CO(g)CH3OCH3(g) + CO2(g)”向左进行,开始时正、逆反应速率v(正)<v(逆)。
②设从起始至平衡时,容器内消耗CO2物质的量为x mol,则有
3H2(g) + 3CO(g)CH3OCH3(g) + CO2(g)
起始/mol: 3 3 1 1
转化/mol: 3x 3x x x
平衡/mol: 3+3x 3+3x 1-x 1-x
据题意,(3+3x)+(3+3x)+(1-x)+(1-x)=1.2×(3+3+1+1)
解得x=0.4
故平衡时n(CH3OCH3) =(1-x)mol=0.6mol,CO2的转化率=(x/1)×100%=40%。
③平衡时再向容器中投入“3 mol H2、3 mol CO、1 mol CH3OCH3、1 mol CO2”建立的新平衡,相当于起始时“6 mol H2、6 mol CO、2 mol CH3OCH3、2 mol CO2”建立的平衡。同温同压时两平衡等效,故CO2的转化率不变。
18.乳酸亚铁晶体{[CH3CH(OH)COO]2Fe·3H2O}(相对分子质量:288),可由乳酸与FeCO3反应制得,它易溶于水,几乎不溶于乙醇,是一种很好的补铁剂,但其水溶液易被氧化,光照可促进氧化。
I.制备碳酸亚铁:装置如图所示。
锌铁 NH4HCO3溶液
(1)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
(2)实验操作如下:关闭活塞2,打开活塞1、3,加入适量稀硫酸反应一段时间,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关闭活塞1,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此后,C装置溶液中有沉淀生成,并有大量气泡冒出,则C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制备乳酸亚铁:
(3)向纯净的FeCO3固体加入足量乳酸溶液,在75℃下搅拌使之充分反应。该反应的加热方式为____________。为防止乳酸亚铁变质,在上述体系中还应加入适量铁粉。反应结束后,将所得溶液隔绝空气低温浓缩、_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得乳酸亚铁晶体。该晶体存放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乳酸亚铁晶体纯度的测量:
(4)某同学查阅文献后,用(NH4)4Ce(SO4)4滴定法测定样品中Fe2+的含量并计算样品纯度(反应中Ce4+还原为Ce3+),他称取6.00g样品,配制成250.00mL溶液,取出25.00mL,用浓度为0.10mol·L-1的(NH4)4Ce(SO4)4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标准液20.00mL。则产品中乳酸亚铁晶体的纯度为________(以质量分数表示)。
【答案】 (1). 蒸馏烧瓶 (2).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Fe2+被氧化 (3). 打开活塞2,关闭活塞3 (4). Fe2++2HCO3-=FeCO3↓+CO2↑+H2O (5). 水浴75℃加热 (6). 冷却结晶 (7). 避光、密封保存 (8). 96%
【解析】
【分析】
利用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将生成的硫酸亚铁溶液压入碳酸氢铵溶液中,从而制得碳酸亚铁;控制一定条件,碳酸亚铁与乳酸反应生成乳酸亚铁溶液,经冷却结晶制得乳酸亚铁晶体;因为亚铁具有还原性,可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其纯度。
【详解】I.(1)仪器B是蒸馏烧瓶。
(2)关闭活塞2,打开活塞1、3时,稀硫酸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氢气可排出装置内空气,防止亚铁被氧化。然后关闭活塞1,打开活塞2,关闭活塞3,此时生成的氢气使蒸馏烧瓶中压强变大,硫酸亚铁溶液沿导管上升,经活塞2进入三颈烧瓶,进而发生反应生成碳酸亚铁沉淀和气体,故C中离子方程式为Fe2++2HCO3-=FeCO3↓+CO2↑+H2O。
Ⅱ.(3)FeCO3固体溶于足量的乳酸溶液需要75℃、搅拌条件,可采用75℃水浴加热,同时加入适量铁粉防止亚铁被氧化。乳酸亚铁晶体含结晶水,只能使用冷却结晶方法,故将生成的乳酸亚铁溶液在隔绝空气条件下,经低温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乳酸亚铁晶体。据题意,乳酸亚铁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且光照可促进氧化,故保存乳酸亚铁晶体应密封、避光。
III.(4)滴定过程中发生反应Fe2++Ce4+=Fe3++Ce3+,得关系式[CH3CH(OH)COO]2Fe·3H2O ~ (NH4)4Ce(SO4)4。
25.00mL样品溶液中n(Fe2+)=n(Ce4+)=0.10mol·L-1×20.00×10-3L=2.000×10-3mol
6.00g样品中,n(Fe2+)=2.000×10-3mol×=2.000×10-2mol
产品中乳酸亚铁晶体的纯度==96%
19.某火电厂收捕到的粉煤灰的主要成分为SiO2、Al2O3、FeO、Fe2O3、MgO、TiO2等。研究小组对其进行综合处理的流程如下:
已知:①常温下,Ksp[Al(OH)3] ≈ 8.0×10-35;②滤液1中仍有Fe2+剩余③Fe3+完全沉淀时pH3.7;Al3+完全沉淀时pH为5.0;Fe2+完全沉淀时pH为9.7;
(1)为了提高粉煤灰浸出速率,在“酸浸”时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任写两种)。
(2)怎样判断TiO2•xH2O沉淀已经洗涤干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入双氧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滤渣2中的成分分别为Al(OH)3和_______________,Al(OH)3沉淀完全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小于10-5mol/L),溶液中的c(OH-)为________。
(4)将MgCl2•6H2O制成无水MgCl2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同学以石墨为两个电极,电解MgCl2溶液以制取金属镁。你认为他能否获得成功?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适当升高温度,适当增大硫酸的浓度,搅拌等,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 (2). 再加入氯化钡溶液,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可判断已经洗涤干净。(也可以检验Mg2+、Fe2+、Al3+。) (3). 将Fe2+氧化成Fe3+,便于形成Fe(OH)3沉淀,达到除去铁元素杂质的目的 (4). Fe(OH)3 (5). 2×10-10 (6). 在HCl气流的保护下(或者加入盐酸),小心加热 (7). 否 (8). MgCl2 + 2H2OMgOH)2↓+ H2↑+ Cl2↑
【解析】
【分析】
从工艺流程看,粉煤灰综合利用制得FeSO4·7H2O、TiO2、MgCl2·6H2O,故核心元素有铁、钛、镁三种,SiO2、Al2O3为杂质,必须除去。以三种物质的制备为中心,分析流程中每一步发生的化学反应,理解每一步操作的目的,从而回答问题。
【详解】(1)“酸浸”时用稀硫酸与粉煤灰作用,除SiO2等不溶外,其余都溶解,滤渣1为SiO2等。提高粉煤灰浸出反应速率,应从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考虑,可以搅拌使固液充分接触、适当升高温度、适当增大硫酸的浓度等。
(2)滤液1“水解”生成TiO2•xH2O沉淀,TiO2•xH2O固体表面会吸附少量可溶性的MgSO4、Al2(SO4)3、少量FeSO4等。判断TiO2•xH2O沉淀已经洗涤干净,即通过实验证明固体表面已经无SO42-,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滤出的液体少量,滴加稀盐酸酸化,无明显现象,再滴加氯化钡溶液,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已经洗涤干净。
(3)滤液2中有MgSO4、Al2(SO4)3、少量FeSO4等,加入双氧水将Fe2+氧化为Fe3+,便于形成Fe(OH)3沉淀,达到除杂目的。再调节pH为5.0使Fe3+、Al3+完全沉淀,故滤渣2为Al(OH)3和Fe(OH)3。据Al(OH)3(s)Al3++3OH-,Ksp[Al(OH)3] =c(Al3+)·c3(OH-),代入数据得c(OH-)==2×10-10mol·L-1。
(4)直接加热MgCl2•6H2O会完全水解:MgCl2•6H2OMg(OH)2+2HCl↑+4H2O。在HCl气流中加热脱水可抑制水解,制得无水MgCl2。
(5)以石墨为电极电解MgCl2溶液,阳极反应2Cl--2e-=Cl2↑,阴极反应为2H2O+2e-=H2↑+2OH-,总反应化学方程式MgCl2 + 2H2OMgOH)2↓+ H2↑+ Cl2↑,故电解MgCl2溶液不能制得金属镁。工业上常电解熔融氯化镁制取金属镁。
【点睛】从溶液中获得晶体通常有蒸发结晶、冷却结晶两种方法,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常用蒸发结晶法,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的物质常用冷却结晶法。若晶体带结晶水或受热易分解,则只能用冷却结晶法。
选做题 ( 每位考生只能选择20、21两题中的任一题作答,并将答题卡上的[20 ]或者[21]涂黑。不做填涂的,按20题的答案给分。答题时,请在选做题的答题区域内写上小题题号,并用横线标出答题空格)
20.可以由下列反应合成三聚氰胺:CaO+3CCaC2+CO↑,CaC2+N2CaCN2+C,CaCN2+2H2O===NH2CN+Ca(OH)2,NH2CN与水反应生成尿素[],尿素合成三聚氰胺。
(1)写出与Ca在同一周期且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内层排满电子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aCN2中阴离子为CN,与CN22-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有CO2和________(填化学式),由此可以推知CN22-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
(2)尿素分子中C原子采取________杂化。
(3)三聚氰胺()俗称“蛋白精”。动物摄入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 ()后,三聚氰酸与三聚氰胺分子相互之间通过__________结合,在肾脏内易形成结石。
(4)CaO晶胞如图所示,CaO晶体中Ca2+的配位数为________,Ca2+采取的堆积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个Ca2+周围距离最近且相等的Ca2+有________个。
(5)CaO晶体和MgO晶体的晶格能分别为:CaO 3401 kJ·mol-1、MgO 3916 kJ·mol-1。导致两者晶格能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配位化合物K3[Fe(CN)n]遇亚铁离子会产生蓝色沉淀,因此可用于检验亚铁离子,已知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配体提供电子数之和为14,求n=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s22s22p63s23p63d104s2或[Ar]3d104s2 (2). N2O (3). 直线形 (4). sp2 (5). (分子间)氢键 (6). 6 (7). 面心立方最密堆积 (8). 12 (9). 两种晶体中都含O2-离子,且阳离子的带电量相同,但半径Ca2+大于Mg2+。因为离子键的强度与离子所带电荷成正比,与半径成反比,所以MgO晶体中的离子键更强,故MgO晶体的晶格能更高。 (10). 6
【解析】
【分析】
以合成三聚氰胺的化学反应为素材,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据构造原理写电子排布式,用等电子原理判断空间构型,由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判断杂化类型,据晶胞结构确定配位数和离子堆积方式,由影响晶格能的因素解释晶格能的差异。
【详解】(1)周期表中,钙在第四周期、最外层2电子,同周期、最外层2电子、内层排满电子的只有锌元素的原子,其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或[Ar]3d104s2。书写等电子体,可将同族元素直接替换,或将邻族元素替换、并得失一定数目的电子,则由CO2可写出COS、CS2、CNO-、SCN-、N2O等。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或离子结构相似,故CN22-、CO2等都是直线形。
(2)尿素[]分子中,碳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3(σ键电子对3对、无孤电子对),为sp2杂化。
(3)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分子中都有氢原子与氮原子直接相连,氮原子、氧原子上都有孤电子对,它们可形成分子间氢键,从而在动物的肾脏内形成结石。
(4)据CaO晶胞,晶体中Ca2+上下左右前后等距离的位置都有O2-,即Ca2+的配位数为6。Ca2+位于晶胞顶点和面心,即堆积方式为面心立方最密堆积。晶胞中,体心O2-周围最近的O2-有12个,则每个Ca2+周围距离最近且相等的Ca2+有12个。
(5)影响晶格能大小的因素有离子电荷数和离子半径。CaO晶体、MgO晶体中离子电荷数相同,但离子半径Ca2+大于Mg2+,使晶格能CaO晶体小于MgO晶体。
(6)配位化合物K3[Fe(CN)n]中配体是CN-,形成配位键时每个配体提供一对电子,共提供2n个电子。26号元素铁电子排布为[Ar]3d64s2,最外层电子数为2,则有2n+2=14,n=6。
【点睛】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或离子结构相似(电子式、结构式),故可由已知的电子式、结构式写出它的等电子体的电子式、结构式;书写等电子体,可用同族元素直接替换,或用邻族元素替换并得失一定数目的电子。
21.(1)有机物的结构可用“键线式”简化表示。如CH3—CH=CH-CH3可简写为,若有机物X的键线式为: ,则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_______,其二氯代物有_______种;Y是X的同分异构体,分子中含有1个苯环,写出Y的结构简式________。Y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聚反应,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乙烯为原料合成化合物C的流程如下所示:
a A和B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b B物质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c ① 、④的反应类型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d 反应②和④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8H8 (2). 3 (3). (4). (5). 氯原子 (6). 醛基 (7). CH3CHO (8). 加成反应 (9). 取代反应(或酯化反应) (10). CH2=CH2 + Cl2 → CH2ClCH2Cl (11). HOCH2CH2OH + 2 CH3COOH CH3COOCH2CH2OOCCH3 + 2 H2O
【解析】
【分析】
根据分子的对称性判断二氯代物的数目,由分子结构特征推断其结构。根据合成流程图中已知物的结构、反应条件等,确定未知物的结构。
【详解】(1)按题中“键线式”书写示例,有机物X()的转折点都有碳原子,又据碳原子四价原则每个碳原子都连接1个氢原子,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8H8;因分子中心对称,8个氢原子完全相同,故其一氯代物只有1种,二氯代物有3种(棱边、面对角、体对角)。Y与X同分异构,分子式也是C8H8,含有1个苯环时可表示为C6H5-C2H3,则结构简式为;加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乙烯(CH2=CH2)经反应②③生成乙二醇(HOCH2CH2OH),碳碳双键变成单键、单官能团变成双官能团,则A为ClCH2CH2Cl;乙醇经两次氧化生成乙酸,则B为乙醛(CH3CHO);C是乙二醇与乙酸酯化反应生成的,结构简式为。
a.A和B官能团分别是氯原子、醛基。
b.B的结构简式为CH3CHO。
c.①、④分别为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酯化反应)。
d.反应②和④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②CH2=CH2 + Cl2 → CH2ClCH2Cl。
④HOCH2CH2OH + 2CH3COOH CH3COOCH2CH2OOCCH3 + 2H2O。
第 Ⅰ 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3分,共48分。)
1.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过程中,下列物质的分子既可以被还原,又可以被氧化的是
A. CH3CH2OH B. CH3CHO C. CH4 D. CH3CH3
【答案】B
【解析】有机反应中,通常从有机物得、失氢原子或氧原子的角度认识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有机物得氧或失氢被氧化,有机物得氢或失氧被还原。
【详解】A项:在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CH3CH2OH与氧气的反应中,CH3CH2OH脱氢被氧化成CH3CHO。CH3CH2OH为饱和结构,不能加氢被还原。A项错误;
B项:适当条件下,CH3CHO与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等反应,可以被氧化为CH3COOH, 也可以与氢气反应,被还原成CH3CH2OH,B项正确;
C项:CH4燃烧时被氧化为无机物,CH4为饱和结构不能加氢被还原。C项错误;
D项:CH3CH3与CH4相似,D项错误。
本题选B。
2. 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乙酸和乙酸乙酯可用Na2CO3溶液加以区别
B. 戊烷(C5H12)有两种同分异构体
C. 乙烯、聚氯乙烯和苯分子均含有碳碳双键
D. 糖类、油脂和蛋白质均可发生水解反应
【答案】A
【解析】
A、乙酸可以和碳酸钠反应,产生气泡,而乙酸乙酯分层,正确;B、戊烷有三种同分异构体,错误;C、聚乙烯中没有双键,苯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间特殊的化学键,错误;D、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多糖,单糖不能水解,错误。
【考点定位】考查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性质等相关知识。
3.已知:CH4·nH2O(s) CH4(g) + nH2O(l) △H>0。深海中能够存在可燃冰(CH4·nH2O固体)是因为深海具有以下条件中的
A. 低温高压 B. 高温低压 C. 低温低压 D. 高温高压
【答案】A
【解析】
【分析】
从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化学平衡移动所需适宜条件。
【详解】可燃冰(CH4·nH2O固体)能够存在深海中,必然存在使平衡“CH4·nH2O(s) CH4(g) + nH2O(l) △H>0”左移的条件。据平衡移动原理,低温、高压都利于平衡左移,A项正确。
本题选A。
4.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 CS2为V形的极性分子
B. ClO3-的立体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C. NH3和BF3的立体构型均为平面三角形
D. SiF4和SO32-的中心原子均为sp3杂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应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测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由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判断其杂化类型;由共价键极性和分子对称性判断分子极性。
【详解】A项:CS2分子中,中心原子C的价层电子对数n=2,CS2为直线形分子。两个C=S键极性抵消,CS2非极性分子,A项错误;
B项:ClO3-中,中心原子Cl的价层电子对数n=4,其中3对σ键电子对,1对孤电子对,ClO3-为三角锥形,B项错误;
C项:NH3中,中心原子N的价层电子对数n=4,其中3对σ键电子对,1对孤电子对,NH3为三角锥形。BF3中,中心原子B的价层电子对数n=3,都是σ键电子对,BF3为平面三角形分子,C项错误;
D项:SiF4和SO32-的中心原子分别是Si、S,价层电子对数n=4,均为sp3杂化,D项正确。
本题选D。
【点睛】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测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基本步骤是:计算A的价层电子对数n,画出价层电子对分布模型,连接配位原子B,省略孤电子对得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
5.X元素的阳离子和Y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原子序数:X<Y B. 原子半径:X<Y
C. 非金属性:X>Y D. 电负性:X<Y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离子的电子层结构可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再用元素周期律比较它们的性质(原子半径、电负性、非金属性等)。
【详解】X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电子层数减少1)、Y原子获得电子填在最外层上形成阴离子(电子层数不变)。两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两元素位于相邻周期,X在下一周期的左边,Y在上一周期的右边。
据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得:原子序数X>Y,A项错误;原子半径X>Y,B项错误;非金属性X<Y,C项错误;电负性X<Y,D项正确。
本题选D。
6. 现有一瓶物质甲和乙的混合物,已知甲和乙的某些性质如下:
物质
分子式
熔点/℃
沸点/℃
密度/(g/cm3)
水中溶解性
甲
C3H6O2
-98
57.5
0.93
可溶
乙
C4H8O2
-84
77
0.90
可溶
据此,将甲和乙互相分离的最佳方法是( )
A.萃取法 B.升华法 C.蒸馏法 D.分液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表中数据,甲和乙是互溶的两种液体,应采用蒸馏法分离,故选项C正确。
考点:考查物质的分离等知识。
7.升高温度,下列数据不一定增大的是
A. 化学反应速率v B. AgCl的溶度积Ksp(AgCl)
C. 化学平衡常数K D. 水的离子积Kw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沉淀溶解平衡、化学平衡、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分析。
【详解】A项: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A项错误;
B项:AgCl等大多数物质的沉淀溶解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其溶度积Ksp(AgCl)增大,B项错误;
C项:对于正反应吸热的可逆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右移,化学平衡常数K增大。对于正反应放热的可逆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左移,化学平衡常数K减小。C项正确;
D项:水的电离过程吸热,升高温度,水的电离平衡右移,水的离子积Kw增大,D项错误。
本题选C。
8.化学反应2CaO2(s) 2CaO(s) + O2(g) 在一密闭的容器中达到平衡。保持温度不变,缩小容器的容积为原来的一半,重新平衡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CaO2的量不变 B. 平衡常数减小 C. 氧气浓度变小 D. CaO的量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定温度下,缩小容器的容积(即加压),化学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方向移动。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
【详解】保持温度不变,缩小容器的容积为原来的一半(即加压),化学平衡2 CaO2(s) 2 CaO(s) + O2(g) 向左移动,CaO2的量增加,A项错误;CaO的量减少,D项正确;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压强无关,B项错误;平衡常数K=c(O2),新平衡时氧气浓度与原平衡相等,C项错误。
本题选D。
9.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如下:X(g) + 2Y(g) W(g) + Z(g)。下列物理量不再改变,不能表明反应是否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 Y的物质的量浓度 B. 混合气体的密度
C. 混合气体的压强 D. X的转化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从化学平衡的本质(正逆反应速率)和特征(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浓度)两方面分析判断。注意反应容器恒温恒容。
【详解】A项:Y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时,其它各物质 的浓度必然不变,一定是化学平衡,A项不符合题意;
B项:该反应中所有物质都是气体,混合气体总质量必然不变,恒容时气体密度也必然不变,即容器内气体密度不变,不一定是化学平衡,B项符合题意;
C项:据pV=nRT,恒温恒容的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也不变。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有变化的反应,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必为化学平衡,C项不符合题意;
D项:当X的转化率不变时,容器内各成分的物质的量必然不变,一定是化学平衡,D项不符合题意。
本题选B。
【点睛】化学平衡的本质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同种物质表示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或不同物质表示的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化学平衡的特征是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浓度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10.关于如图所示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化合物既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又可以发生取代反应
B. 该化合物既可以与溴水反应,又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 该化合物既可以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又可以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
D. 1 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以与7 mol H2加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其官能团,根据官能团的化学性质分析判断。
【详解】A项:该化合物分子中,苯环、碳碳双键都可与氢气等发生加成反应,酚羟基的邻位氢可与溴水取代反应,酯基的水解反应也是取代反应,A项正确;
B项:该化合物分子中,酚羟基的邻位氢可与溴水取代反应,碳碳双键可与溴水加成反应。酚羟基、碳碳双键、连在苯环上的甲基都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B项正确;
C项:该化合物分子中有酚羟基,可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但酚羟基酸性很弱,不能与NaHCO3溶液反应,C项错误;
D项:该化合物分子中,两个苯环和一个碳碳双键都能与氢气加成反应,1 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以与7 mol H2加成,D项正确。
本题选C。
11.如图是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的用化学电源使LED灯发光的装置示意图。下列有关该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铜片为负极,其附近的溶液变蓝,溶液中有Cu2+产生
B. 如果将锌片换成铁片,电路中的电流方向将改变
C. 铜片上的电极方程式为:2H+ + 2e- = H2↑
D. 如果将稀硫酸换成柠檬汁,LED灯将不会发光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分析解答有关问题。
【详解】A、该原电池中,锌比铜活泼,锌片为电池负极,铜为正极,铜不会失电子形成Cu2+,A项错误;
B、若将锌片换成铁片,铁仍比铜活泼,故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不变,B项错误;
C、铜片为电池正极,电极反应为2H++2e-=H2↑,C项正确;
D、柠檬汁也是电解质溶液,若将稀硫酸换成柠檬汁,仍构成原电池,LED灯同样会发光,D项错误。
本题选C。
12.如图是N2与H2反应的能量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 + 3H2(g) 2NH3(g),△H = +92 kJ/mol
B. b曲线是加入催化剂时的能量变化曲线
C. 加入催化剂,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减小
D. 加入催化剂可增大正反应速率,降低逆反应速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正确认识化学反应的能量曲线,理解催化剂与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热的关系。
【详解】A项:能量曲线图说明,反应物[N2(g) + 3H2(g)]总能量高于生成物[2NH3(g)]总能量,为放热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为N2(g) + 3H2(g) 2NH3(g),△H = -92 kJ/mol,A项错误;
B项:使用催化剂能降低正、逆反应活化能,曲线a、b分别是无、有催化剂时的能量变化曲线,B项正确;
C项:该图也说明,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物、生成物的总能量,即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热,C项错误;
D项:催化剂能同时降低正、逆反应活化能,使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D项错误。
本题选B。
【点睛】化学反应的反应热△H,只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与反应条件、反应途径无关。
13.下列有关实验的选项正确的是
A. 配制0.10mol·L-1 NaOH溶液
B. 实验室制取干燥的氨气
C. 萃取碘水中I2,分出水层后的操作
D. 蒸干FeCl2溶液制取FeCl2·4H2O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溶液配制、实验室制氨、萃取分液、蒸发结晶等原理、操作要求等分析回答
【详解】A项:一定温度下容量瓶刻度线以下的容积是固定不变的,固体的溶解、浓溶液的稀释、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吸热、放热现象,都不能在容量瓶中进行。NaOH固体溶解会显著放热,A项错误;
B项:实验室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用碱石灰除去少量氯化氢和水得干燥的氨气,再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B项正确;
C项:用苯萃取碘水中I2后静置,液体分为两层,密度较大的水层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后,密度较小的有机层应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C项错误;
D项:FeCl2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FeCl2+2H2OFe(OH)2+2HCl,加热时平衡右移直至完全水解。FeCl2·4H2O为结晶水合物,加热也会失去结晶水,不能用蒸发结晶法。加热时还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D项错误。
本题选B。
14.常温度下,将Cl2缓慢通入水中至饱和,然后再滴加0.1mol/L的NaOH溶液,整个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a点时,已经滴入NaOH溶液
B. b点所示的溶液中,只存在两种分子
C. a、b、c、d四个点中,c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
D. d点所示的溶液中,钠元素与氯元素的物质的量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意,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先向纯水中通入氯气至饱和,再向氯水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注意氯气与水的反应可逆,生成的次氯酸为弱酸,次氯酸钠能水解。
【详解】A项:曲线起点pH=7为纯水,通入氯气后经a点至b点达到饱和,此过程发生的反应为Cl2+H2OHCl+HClO,A项错误;
B项:b点所示溶液为饱和氯水,其中存在Cl2+H2OHCl+HClO,HCl=H++Cl-,HClOH++ClO-,故存在Cl2、H2O、HClO三种分子,B项错误;
C项:a、b溶液为氯水,其中H+抑制水电离。b点之后向饱和氯水中滴加NaOH溶液,c点时pH=7,溶质为NaCl、NaClO和少量HClO,水的电离程度较大。d点溶液碱性较强,过量的OH-抑制水电离。故c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C项正确。
D项:d点溶液中,溶质为NaCl、NaClO和NaOH,故钠离子的物质的量大于氯原子的物质的量,D项错误。
本题选C。
15.现有常温时pH = 1的某强酸溶液10 mL,下列操作能使溶液的pH变成2的是
A. 加水稀释成20 mL B. 加入10 mL的水进行稀释
C. 加入45 mL pH = 2的HCl溶液 D. 加入45 mL 0.01 mol/L的NaOH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先计算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再用pH=-lgc(H+)求pH。稀溶液混合时,溶液总体积可近似看作两溶液体积之和。
【详解】A项:加水稀释后,c(H+)=0.1mol/L×10mL/20mL=0.05mol/L,pH=1.3,A项错误;
B项:加入10 mL水稀释,溶液总体积约20mL,pH=1.3,B项错误;
C项:加入45 mL pH = 2的HCl溶液,混合溶液中c(H+)=(0.1mol/L×10mL+0.01mol/L×45mL)/(10+45)mL=0.026mol/L,pH=1.6,C项错误;
D项:加入45 mL 0.01 mol/L的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c(H+)=(0.1mol/L×10mL-0.01mol/L×45mL)/(10+45)mL=0.01mol/L,pH=2,D项正确。
本题选D。
【点睛】求碱性溶液的pH,先求溶液中c(OH-),再通过水的离子积KW求c(H+),最后求pH。
16.下列关于电解质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稀CH3COOH溶液中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醋酸的浓度增大,电离程度减小
B. CH3COOH溶液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CO2,可以证明CH3COOH是弱酸
C. 0.1 mol AgCl和0.1mol AgI混合后加入1 L水中,所得溶液中c(Cl-) = c(I-)
D. 室温下,pH = 2的盐酸与pH = 12的氨水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c(Cl-)>c(NH4+)>c(H+)>c(OH-)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分析解答。
【详解】A项:稀CH3COOH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溶液体积不变,CH3COO-浓度增大使平衡左移,醋酸分子浓度增大,电离程度减小,A项正确;
B项:CH3COOH溶液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CO2,可以证明CH3COOH能电离出H+,且酸性较碳酸强,但不能判断CH3COOH电离是否完全,B项错误;
C项:AgCl和AgI都是难溶强电解质,0.1 mol AgCl和0.1mol AgI混合后加入1 L水中,同时存在两个沉淀溶解平衡AgCl(s)Ag++Cl-、AgI(s)Ag++I-,混合溶液中c(Cl-):c(I-)=Ksp(AgCl):Ksp(AgI)。因AgCl和AgI的Ksp不等,故c(Cl-) ≠ c(I-),C项错误;
D项:盐酸中HCl=H++Cl-,氨水中NH3·H2ONH4++OH-。室温下,等体积的pH = 2的盐酸与pH = 12的氨水存在n(H+)=n(OH-)、c(Cl-)=c(NH4+),混合后NH3·H2O过量,溶液显碱性,则混合溶液中c(NH4+)>c(Cl-)>c(OH-)>c(H+),D项错误。
本题选A。
第 Ⅱ 卷
17.Ⅰ、(1)在25 ℃、101 kPa下,1 g甲烷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55 kJ的热量,写出表示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Zn(s) + 1/2 O2(g) = ZnO(s) ΔH1 = -351 kJ/mol Hg(l) + 1/2 O2(g) = HgO(s) ΔH2 = -91 kJ/mol,由此可知ZnO(s) + Hg(l) = Zn(s) + HgO(s) △H3= __________kJ/mol。
Ⅱ、二甲醚是一种重要的清洁燃料,可替代氟利昂作制冷剂,对臭氧层无破坏作用。工业上可利用水煤气合成二甲醚,总反应为:3H2(g) + 3CO(g) CH3OCH3(g) + CO2(g) ΔH = -246.4 kJ/mol
(1)在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该总反应达到平衡。改变下列条件之一,既能提高反应速率,又能提高CO的转化率的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 降低温度 b 加入催化剂 c 缩小容器体积 d 增加H2的浓度
(2)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K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升高温度,平衡常数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
(3)在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3 mol H2、3 mol CO、1 mol CH3OCH3、1 mol CO2,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发生反应:3 H2(g) + 3CO(g) CH3OCH3(g) + CO2(g),达到平衡后,测得平衡时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是同温同压下起始时的1.2倍。
① 反应开始时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v(正)________v(逆)(填“>”“<”或“=”)
② 平衡时,n(CH3OCH3) = ________,平衡时CO2的转化率为________。
③ 平衡时,再向原容器中投入3 mol H2、3 mol CO、1 mol CH3OCH3、1 mol CO2,一段时间后达到新的平衡,此时CO2的转化率与原平衡相比_____(填“增大”、 “减小”或 “不变”)。
【答案】 (1). CH4(g) + 2O2(g) = CO2(g) + 2H2O(l) ΔH = -880 kJ/mol (2). + 260 kJ/mol (3). cd (4). (5). 变小 (6). < (7). 0.6 mol (8). 40% (9). 不变
【解析】
【分析】
I.根据燃烧热概念、盖斯定律书写热化学方程式。II.从外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分析反应物转化率、化学平衡常数的变化;同温同压下等效平衡的规律及应用。
【详解】Ⅰ、(1)燃烧热的定义中规定可燃物的物质的量为1mol,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可燃物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为1。在25 ℃、101 kPa下,表示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 + 2O2(g) = CO2(g) + 2H2O(l) ΔH = -880 kJ/mol 。
(2)①Zn(s) + 1/2O2(g) = ZnO(s) ΔH1 = -351 kJ/mol ②Hg(l) + 1/2O2(g) = HgO(s) ΔH2 = -91 kJ/mol。将②-①可得ZnO(s) + Hg(l) = Zn(s) + HgO(s) △H3=+ 260 kJ/mol。
Ⅱ、(1)据外因对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影响,降低温度使反应速率减小、化学平衡右移, CO的转化率增大;加入催化剂使反应速率增大,但化学平衡不移动,CO的转化率不变; 缩小容器体积即增大气体浓度,反应速率增大,化学平衡右移,CO的转化率增大;增加H2的浓度使反应速率增大,化学平衡右移,CO的转化率增大,故选cd。
(2)该反应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因正反应ΔH<0,升高温度,平衡左移,K值变小。
(3)①据题意,从起始至平衡气体物质的量增大,即反应“3H2(g) + 3CO(g)CH3OCH3(g) + CO2(g)”向左进行,开始时正、逆反应速率v(正)<v(逆)。
②设从起始至平衡时,容器内消耗CO2物质的量为x mol,则有
3H2(g) + 3CO(g)CH3OCH3(g) + CO2(g)
起始/mol: 3 3 1 1
转化/mol: 3x 3x x x
平衡/mol: 3+3x 3+3x 1-x 1-x
据题意,(3+3x)+(3+3x)+(1-x)+(1-x)=1.2×(3+3+1+1)
解得x=0.4
故平衡时n(CH3OCH3) =(1-x)mol=0.6mol,CO2的转化率=(x/1)×100%=40%。
③平衡时再向容器中投入“3 mol H2、3 mol CO、1 mol CH3OCH3、1 mol CO2”建立的新平衡,相当于起始时“6 mol H2、6 mol CO、2 mol CH3OCH3、2 mol CO2”建立的平衡。同温同压时两平衡等效,故CO2的转化率不变。
18.乳酸亚铁晶体{[CH3CH(OH)COO]2Fe·3H2O}(相对分子质量:288),可由乳酸与FeCO3反应制得,它易溶于水,几乎不溶于乙醇,是一种很好的补铁剂,但其水溶液易被氧化,光照可促进氧化。
I.制备碳酸亚铁:装置如图所示。
锌铁 NH4HCO3溶液
(1)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
(2)实验操作如下:关闭活塞2,打开活塞1、3,加入适量稀硫酸反应一段时间,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关闭活塞1,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此后,C装置溶液中有沉淀生成,并有大量气泡冒出,则C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制备乳酸亚铁:
(3)向纯净的FeCO3固体加入足量乳酸溶液,在75℃下搅拌使之充分反应。该反应的加热方式为____________。为防止乳酸亚铁变质,在上述体系中还应加入适量铁粉。反应结束后,将所得溶液隔绝空气低温浓缩、_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得乳酸亚铁晶体。该晶体存放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乳酸亚铁晶体纯度的测量:
(4)某同学查阅文献后,用(NH4)4Ce(SO4)4滴定法测定样品中Fe2+的含量并计算样品纯度(反应中Ce4+还原为Ce3+),他称取6.00g样品,配制成250.00mL溶液,取出25.00mL,用浓度为0.10mol·L-1的(NH4)4Ce(SO4)4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标准液20.00mL。则产品中乳酸亚铁晶体的纯度为________(以质量分数表示)。
【答案】 (1). 蒸馏烧瓶 (2).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Fe2+被氧化 (3). 打开活塞2,关闭活塞3 (4). Fe2++2HCO3-=FeCO3↓+CO2↑+H2O (5). 水浴75℃加热 (6). 冷却结晶 (7). 避光、密封保存 (8). 96%
【解析】
【分析】
利用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将生成的硫酸亚铁溶液压入碳酸氢铵溶液中,从而制得碳酸亚铁;控制一定条件,碳酸亚铁与乳酸反应生成乳酸亚铁溶液,经冷却结晶制得乳酸亚铁晶体;因为亚铁具有还原性,可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其纯度。
【详解】I.(1)仪器B是蒸馏烧瓶。
(2)关闭活塞2,打开活塞1、3时,稀硫酸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氢气可排出装置内空气,防止亚铁被氧化。然后关闭活塞1,打开活塞2,关闭活塞3,此时生成的氢气使蒸馏烧瓶中压强变大,硫酸亚铁溶液沿导管上升,经活塞2进入三颈烧瓶,进而发生反应生成碳酸亚铁沉淀和气体,故C中离子方程式为Fe2++2HCO3-=FeCO3↓+CO2↑+H2O。
Ⅱ.(3)FeCO3固体溶于足量的乳酸溶液需要75℃、搅拌条件,可采用75℃水浴加热,同时加入适量铁粉防止亚铁被氧化。乳酸亚铁晶体含结晶水,只能使用冷却结晶方法,故将生成的乳酸亚铁溶液在隔绝空气条件下,经低温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乳酸亚铁晶体。据题意,乳酸亚铁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且光照可促进氧化,故保存乳酸亚铁晶体应密封、避光。
III.(4)滴定过程中发生反应Fe2++Ce4+=Fe3++Ce3+,得关系式[CH3CH(OH)COO]2Fe·3H2O ~ (NH4)4Ce(SO4)4。
25.00mL样品溶液中n(Fe2+)=n(Ce4+)=0.10mol·L-1×20.00×10-3L=2.000×10-3mol
6.00g样品中,n(Fe2+)=2.000×10-3mol×=2.000×10-2mol
产品中乳酸亚铁晶体的纯度==96%
19.某火电厂收捕到的粉煤灰的主要成分为SiO2、Al2O3、FeO、Fe2O3、MgO、TiO2等。研究小组对其进行综合处理的流程如下:
已知:①常温下,Ksp[Al(OH)3] ≈ 8.0×10-35;②滤液1中仍有Fe2+剩余③Fe3+完全沉淀时pH3.7;Al3+完全沉淀时pH为5.0;Fe2+完全沉淀时pH为9.7;
(1)为了提高粉煤灰浸出速率,在“酸浸”时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任写两种)。
(2)怎样判断TiO2•xH2O沉淀已经洗涤干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入双氧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滤渣2中的成分分别为Al(OH)3和_______________,Al(OH)3沉淀完全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小于10-5mol/L),溶液中的c(OH-)为________。
(4)将MgCl2•6H2O制成无水MgCl2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同学以石墨为两个电极,电解MgCl2溶液以制取金属镁。你认为他能否获得成功?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适当升高温度,适当增大硫酸的浓度,搅拌等,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 (2). 再加入氯化钡溶液,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可判断已经洗涤干净。(也可以检验Mg2+、Fe2+、Al3+。) (3). 将Fe2+氧化成Fe3+,便于形成Fe(OH)3沉淀,达到除去铁元素杂质的目的 (4). Fe(OH)3 (5). 2×10-10 (6). 在HCl气流的保护下(或者加入盐酸),小心加热 (7). 否 (8). MgCl2 + 2H2OMgOH)2↓+ H2↑+ Cl2↑
【解析】
【分析】
从工艺流程看,粉煤灰综合利用制得FeSO4·7H2O、TiO2、MgCl2·6H2O,故核心元素有铁、钛、镁三种,SiO2、Al2O3为杂质,必须除去。以三种物质的制备为中心,分析流程中每一步发生的化学反应,理解每一步操作的目的,从而回答问题。
【详解】(1)“酸浸”时用稀硫酸与粉煤灰作用,除SiO2等不溶外,其余都溶解,滤渣1为SiO2等。提高粉煤灰浸出反应速率,应从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考虑,可以搅拌使固液充分接触、适当升高温度、适当增大硫酸的浓度等。
(2)滤液1“水解”生成TiO2•xH2O沉淀,TiO2•xH2O固体表面会吸附少量可溶性的MgSO4、Al2(SO4)3、少量FeSO4等。判断TiO2•xH2O沉淀已经洗涤干净,即通过实验证明固体表面已经无SO42-,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滤出的液体少量,滴加稀盐酸酸化,无明显现象,再滴加氯化钡溶液,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已经洗涤干净。
(3)滤液2中有MgSO4、Al2(SO4)3、少量FeSO4等,加入双氧水将Fe2+氧化为Fe3+,便于形成Fe(OH)3沉淀,达到除杂目的。再调节pH为5.0使Fe3+、Al3+完全沉淀,故滤渣2为Al(OH)3和Fe(OH)3。据Al(OH)3(s)Al3++3OH-,Ksp[Al(OH)3] =c(Al3+)·c3(OH-),代入数据得c(OH-)==2×10-10mol·L-1。
(4)直接加热MgCl2•6H2O会完全水解:MgCl2•6H2OMg(OH)2+2HCl↑+4H2O。在HCl气流中加热脱水可抑制水解,制得无水MgCl2。
(5)以石墨为电极电解MgCl2溶液,阳极反应2Cl--2e-=Cl2↑,阴极反应为2H2O+2e-=H2↑+2OH-,总反应化学方程式MgCl2 + 2H2OMgOH)2↓+ H2↑+ Cl2↑,故电解MgCl2溶液不能制得金属镁。工业上常电解熔融氯化镁制取金属镁。
【点睛】从溶液中获得晶体通常有蒸发结晶、冷却结晶两种方法,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常用蒸发结晶法,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的物质常用冷却结晶法。若晶体带结晶水或受热易分解,则只能用冷却结晶法。
选做题 ( 每位考生只能选择20、21两题中的任一题作答,并将答题卡上的[20 ]或者[21]涂黑。不做填涂的,按20题的答案给分。答题时,请在选做题的答题区域内写上小题题号,并用横线标出答题空格)
20.可以由下列反应合成三聚氰胺:CaO+3CCaC2+CO↑,CaC2+N2CaCN2+C,CaCN2+2H2O===NH2CN+Ca(OH)2,NH2CN与水反应生成尿素[],尿素合成三聚氰胺。
(1)写出与Ca在同一周期且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内层排满电子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aCN2中阴离子为CN,与CN22-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有CO2和________(填化学式),由此可以推知CN22-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
(2)尿素分子中C原子采取________杂化。
(3)三聚氰胺()俗称“蛋白精”。动物摄入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 ()后,三聚氰酸与三聚氰胺分子相互之间通过__________结合,在肾脏内易形成结石。
(4)CaO晶胞如图所示,CaO晶体中Ca2+的配位数为________,Ca2+采取的堆积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个Ca2+周围距离最近且相等的Ca2+有________个。
(5)CaO晶体和MgO晶体的晶格能分别为:CaO 3401 kJ·mol-1、MgO 3916 kJ·mol-1。导致两者晶格能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配位化合物K3[Fe(CN)n]遇亚铁离子会产生蓝色沉淀,因此可用于检验亚铁离子,已知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配体提供电子数之和为14,求n=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s22s22p63s23p63d104s2或[Ar]3d104s2 (2). N2O (3). 直线形 (4). sp2 (5). (分子间)氢键 (6). 6 (7). 面心立方最密堆积 (8). 12 (9). 两种晶体中都含O2-离子,且阳离子的带电量相同,但半径Ca2+大于Mg2+。因为离子键的强度与离子所带电荷成正比,与半径成反比,所以MgO晶体中的离子键更强,故MgO晶体的晶格能更高。 (10). 6
【解析】
【分析】
以合成三聚氰胺的化学反应为素材,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据构造原理写电子排布式,用等电子原理判断空间构型,由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判断杂化类型,据晶胞结构确定配位数和离子堆积方式,由影响晶格能的因素解释晶格能的差异。
【详解】(1)周期表中,钙在第四周期、最外层2电子,同周期、最外层2电子、内层排满电子的只有锌元素的原子,其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或[Ar]3d104s2。书写等电子体,可将同族元素直接替换,或将邻族元素替换、并得失一定数目的电子,则由CO2可写出COS、CS2、CNO-、SCN-、N2O等。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或离子结构相似,故CN22-、CO2等都是直线形。
(2)尿素[]分子中,碳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3(σ键电子对3对、无孤电子对),为sp2杂化。
(3)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分子中都有氢原子与氮原子直接相连,氮原子、氧原子上都有孤电子对,它们可形成分子间氢键,从而在动物的肾脏内形成结石。
(4)据CaO晶胞,晶体中Ca2+上下左右前后等距离的位置都有O2-,即Ca2+的配位数为6。Ca2+位于晶胞顶点和面心,即堆积方式为面心立方最密堆积。晶胞中,体心O2-周围最近的O2-有12个,则每个Ca2+周围距离最近且相等的Ca2+有12个。
(5)影响晶格能大小的因素有离子电荷数和离子半径。CaO晶体、MgO晶体中离子电荷数相同,但离子半径Ca2+大于Mg2+,使晶格能CaO晶体小于MgO晶体。
(6)配位化合物K3[Fe(CN)n]中配体是CN-,形成配位键时每个配体提供一对电子,共提供2n个电子。26号元素铁电子排布为[Ar]3d64s2,最外层电子数为2,则有2n+2=14,n=6。
【点睛】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或离子结构相似(电子式、结构式),故可由已知的电子式、结构式写出它的等电子体的电子式、结构式;书写等电子体,可用同族元素直接替换,或用邻族元素替换并得失一定数目的电子。
21.(1)有机物的结构可用“键线式”简化表示。如CH3—CH=CH-CH3可简写为,若有机物X的键线式为: ,则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_______,其二氯代物有_______种;Y是X的同分异构体,分子中含有1个苯环,写出Y的结构简式________。Y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聚反应,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乙烯为原料合成化合物C的流程如下所示:
a A和B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b B物质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c ① 、④的反应类型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d 反应②和④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8H8 (2). 3 (3). (4). (5). 氯原子 (6). 醛基 (7). CH3CHO (8). 加成反应 (9). 取代反应(或酯化反应) (10). CH2=CH2 + Cl2 → CH2ClCH2Cl (11). HOCH2CH2OH + 2 CH3COOH CH3COOCH2CH2OOCCH3 + 2 H2O
【解析】
【分析】
根据分子的对称性判断二氯代物的数目,由分子结构特征推断其结构。根据合成流程图中已知物的结构、反应条件等,确定未知物的结构。
【详解】(1)按题中“键线式”书写示例,有机物X()的转折点都有碳原子,又据碳原子四价原则每个碳原子都连接1个氢原子,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8H8;因分子中心对称,8个氢原子完全相同,故其一氯代物只有1种,二氯代物有3种(棱边、面对角、体对角)。Y与X同分异构,分子式也是C8H8,含有1个苯环时可表示为C6H5-C2H3,则结构简式为;加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乙烯(CH2=CH2)经反应②③生成乙二醇(HOCH2CH2OH),碳碳双键变成单键、单官能团变成双官能团,则A为ClCH2CH2Cl;乙醇经两次氧化生成乙酸,则B为乙醛(CH3CHO);C是乙二醇与乙酸酯化反应生成的,结构简式为。
a.A和B官能团分别是氯原子、醛基。
b.B的结构简式为CH3CHO。
c.①、④分别为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酯化反应)。
d.反应②和④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②CH2=CH2 + Cl2 → CH2ClCH2Cl。
④HOCH2CH2OH + 2CH3COOH CH3COOCH2CH2OOCCH3 + 2H2O。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