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化学】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展开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单选题
1.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热就是反应放出的热量
B.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
C.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热
D.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2.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铝片与稀H2SO4反应 B.Ba(OH)2·8H2O与NH4Cl反应
C.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D.甲烷在O2中的燃烧反应
3.已知反应2CO(g)===2C(s)+O2(g)的ΔH为正值,ΔS为负值。设ΔH和ΔS不随温度而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低温下能自发进行
B.高温下能自发进行
C.低温下不能自发进行,高温下能自发进行
D.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
4.一定温度下,在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可逆反应2X(g) Y(g)+Z(s),下列选项不能作为反应达到平衡标志的是
A.反应容器中压强不再变化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D.Z的浓度不再改变
5.对已达化学平衡的下列反应:2X(g)+Y(g)2Z(g),减小压强时,对反应产生的影响是
A.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逆反应速率减小,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6.下列事实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浓度均为0.1 mol·L-1的新制氯水,加入少量NaHSO3晶体,片刻后,溶液中HClO分子的浓度减小
B.室温下,将1 mL pH=3的醋酸溶液加水稀释至100 mL后,测得其pH<5
C.在硫化氢水溶液中加入碱有利于S2—的生成
D.增大压强更利于合成氨反应
7.如图为某化学反应速率—时间图。在t1时刻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符合下图所示变化的反应是
A.2SO2 (g)+O2 (g) 2SO3 (g) ;△H<0
B.4NH3 (g)+5O2 (g) 4NO(g)+6H2O (g) ;△H<0
C.H2 (g)+I2 (g) 2HI (g) ;△H>0
D.C (s)+H2O (g) CO (g)+H2 (g) ;△H>0
8.在N2+3H22NH3的反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NH3的浓度增加了0.6 mol/L,在此段时间内用H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45 mol/(L·s),则此段时间是
A.1 s B.2 s C.44 s D.1.33 s
9.在25℃时,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如下表:
物质
X
Y
Z
初始浓度(mol·L-1)
0.1
0.2
0
平衡浓度(mol·L-1)
0.05
0.05
0.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达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50%
B.反应可表示为:X+3Y2Z,其平衡常数为1600
C.增大压强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
D.改变温度可以改变此反应的平衡常数
10.根据反应Br+H2HBr+H的能量对反应历程的示意图甲进行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正反应吸热
B.加入催化剂,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不变
C.加入催化剂后,该反应的能量对反应历程的示意图可用图乙表示
D.加入催化剂可增大正反应速率,降低逆反应速率
11.已知:2Zn (s)+O2(g)=2ZnO (s); ΔH=701.0 kJ·mol-1
2Hg(l)+O2(g)=2HgO (s); ΔH=-181.6 kJ·mol-1
则反应Zn (s) +HgO(s)=ZnO (s) + Hg(l) 的ΔH为
A.+519.4 kJ·mol-1 B.+259.7 kJ·mol-1
C.-259.7 kJ·mol-1 D.-519.4 kJ·mol-1
12.SF6是一种优良的绝缘气体,分子结构中只存在S-F键。已知:1molS(s)转化为气态硫原子吸收能量280kJ,断裂1molF-F 、S-F键需吸收的能量分别为160kJ、330kJ。则S(s)+3F2(g)=SF6(g)的反应热△H为
A.-1780kJ/mol B.-1220 kJ/mol C.-450 kJ/mol D.+430 kJ/mol
13.反应N2O4(g)2NO2(g)在温度为T1、T2(T1<T2)时达到平衡,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随压强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C两点的反应速率:A>C
B.B、C两点的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B<C
C.A、C两点气体的颜色:A浅,C深
D.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再充入NO2气体,NO2的体积分数增大
14.N2O5是一种新型硝化剂,其性质和制备受到人们的关注。一定温度下,在2 L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2O5(g)4NO2(g)+O2(g) ΔH>0。反应物和部分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0~20 s内平均反应速率v(N2O5)=0.1 mol·(L·s)-1
B.10 s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C.20 s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曲线a表示NO2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0、△S>0 的反应在温度低时不能自发进行
B.NH4HCO3(s)=NH3(g)+H2O(g)+CO2(g) △H=+185.57 kJ·mol-1能自发进行,原因是体系有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加方向转变的倾向
C.因为焓变和熵变都与反应的自发性有关,因此焓变或熵变均可以单独作为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D.在其他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6.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已知H+(aq)+OH-(aq) =H2O(l) ΔH=-57.3 kJ·mol-1,则H2SO4和Ba(OH)2反应的反应热ΔH=2×(-57.3) kJ·mol-1
B.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CH3OH(g)+O2(g)===CO2(g)+2H2(g) ΔH=-192.9 kJ·mol-1,则CH3OH(g)的燃烧热为192.9 kJ·mol-1
C.H2(g)的燃烧热是285.8 kJ·mol-1,则2H2O(g) =2H2(g)+O2(g)ΔH=+571.6 kJ·mol-1
D.葡萄糖的燃烧热是2 800 kJ·mol-1,则1/2C6H12O6(s)+3O2(g) =3CO2(g)+3H2O(l) ΔH=-1 400 kJ·mol-1
17.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ΔH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①C(s)+O2(g)===CO2(g) ΔH1; C(s)+1/2O2(g)===CO(g) ΔH2
②S(s)+O2(g)===SO2(g) ΔH3; S(g)+O2(g)===SO2(g) ΔH4
③H2(g)+1/2O2(g)===H2O(l) ΔH5; 2H2(g)+O2(g)===2H2O(l) ΔH6
④CaCO3(s)===CaO(s)+CO2(g) ΔH7; CaO(s)+H2O(l)===Ca(OH2)(s) ΔH8
A.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18.已知2H2(g)+O2(g)===2H2O(l);ΔH=-569.6 kJ·mol-1,2H2O(g)===2H2(g)+O2(g);ΔH=+482.1 kJ·mol-1。现有1 g液态H2O,蒸发时吸收的热量是
A.2.43 kJ B.4.86 kJ C.43.8 kJ D.87.5 kJ
19.某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的A和B,一定温度下发生反应A(g)+xB(g)2C(g),达到平衡后,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改变影响反应的一个条件,测得容器中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反应速率分别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30—40min间该反应使用了催化剂 B.反应方程式中的x=1,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C.30min时降低温度,40min时升高温度 D.8min前A的反应速率为0.08mol/L·min
20.某温度下,在一个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4mo1A和2molB进行如下反应:3A(g)+2B(g)4C(?)+2D(?)。反应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测得生成1.6molC,且反应的前后的压强之比为5:4(相同的温度下测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是K=c4(C)c2(D)/c3(A)c2(B)
B.此时,B 的平衡转化率是35%
C.增加C的量,B的平衡转化率不变
D.增大该体系的压强,平衡向右移动化学平衡常数增大
21.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反应[可用aA(g)+bB(g)cC(g)表示]化学平衡的影响,得到如下图像(图中p表示压强,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α表示平衡转化率):
分析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像反应Ⅰ中,若p1>p2,则此正反应为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此反应的ΔS________0(填“>”或“<”),由此判断,此反应自发进行,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
(2)在图像反应Ⅱ中,T1_____T2(填“>”“<”或“=”),该正反应为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3)在图像反应Ⅲ中,若T1>T2,则该反应________(填“能”或“不能”)自发进行。
22.用50 mL 0.50 mol/L的盐酸与50 mL 0.55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形玻璃搅拌棒能否用环形铁质搅拌棒代替?_______(填“能”或“不能”),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要用0.55 mol/L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若改用60 mL 0.50 mol/L的盐酸与50 mL 0.55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 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___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若实验操作均正确,则所求中和热__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
(4)已知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时,放出57.3 kJ的热量,则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为了合理利用化学能,确保安全生产,化工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化学反应的焓变,并采取相应措施。化学反应的焓变通常用实验进行测定,也可进行理论推算。
(1)实验测得:5g甲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时释放出113.5 kJ的热量。试写出甲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 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叫键能。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的化学键的破坏和生成物的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破坏旧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新化学键又会释放能量。
化学键
H—H
N—H
N≡N
键能/kJ·mol-1
436
391
945
已知反应N2+3H2===2NH3 ΔH=a kJ·mol-1。试根据表中数据计算a的数值为________。
(3)依据盖斯定律可以对某些难以通过实验直接测定的化学反应的焓变进行推算。
已知:C(s,石墨)+O2(g)===CO2(g) ΔH1=-393.5 kJ·mol-1
2H2(g)+O2(g)===2H2O(l) ΔH2=-571.6 kJ·mol-1
2C2H2(g)+5O2(g)===4CO2(g)+2H2O(l) ΔH3=-2599 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计算298 K时由C(s,石墨)和H2(g)生成1 mol C2H2(g)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在 2 L的密闭容器中, 充入 1 mol N2 和 3 mol H2, 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 2 分钟后达到平衡状态, 相同温度下, 测得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反应前混合气体的压强减小了 1/10, 求:
(1) 平衡时混合气体中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比为多少________________?
(2) N2 的转化率为多少 _______________?
(3) 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C
【解析】反应热还包括反应中吸收的热量,选项A不正确;选项B不正确,反应速率大小与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无关系;反应热大小与反应条件无关系,选项D不正确,因此正确的答案选C。
2.C
【解析】
试题分析:A.铝片与稀H2SO4反应,有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属于放热反应,错误;B.Ba(OH)2·8H2O与NH4Cl反应为吸热反应,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错误;C.灼热的炭与CO2反应,有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且属于吸热反应,正确;D.甲烷在O2中的燃烧反应,有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属于放热反应,错误。故选C。
考点: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与热量的关系的相关知识。
3.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G=△H-T△S,△H为正值,△S为负值,则△G必定是正值,△G>0,说明反应没有自发进行的倾向,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选D。
考点:反应自发性倾向的判断。
4.D
【解析】A、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改变的化学反应,反应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也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所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正确;B、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改变的化学反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容器的体积不变,导致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所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B正确;C.该反应属于气体的质量和体积均发生变化的反应,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D、该反应中Z是固体,浓度始终不变,不能判断是否为平衡状态,故D错误;故选D。
5.C
【解析】
试题分析:减小压强时,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都减小,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气体系数和增大的方向移动,所以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
6.A
【解析】
【详解】
A.NaHSO3能被HClO氧化,HClO浓度减小,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选项A符合;
B.存在电离平衡,加水稀释有利于醋酸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选项B不符合;
C.H2SH++HS-,HS-H++S2-,加入碱,能与氢离子反应,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S2-的生成,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选项C不符合;
D.合成氨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更有利于合成氨,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选项D不符合;
答案选A。
7.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像中的速度变化,t1时刻升高温度V(逆)增大幅度大于V(正),则逆反应为吸热反应;若t1时刻增大压强V(逆)增大幅度大于V(正),则逆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符合条件的为D项。
考点:化学反应的图像。
8.B
【解析】
试题分析:用H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45 mol/(L·s),则根据反应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用氨气表示的反应速率是0.3mol/(L·s),所以此段时间是0.6 mol/L÷0.3mol/(L·s)=2s,答案选B。
考点:考查反应速率计算
9.C
【解析】
试题分析:由表可知平衡时,X的浓度变化量是0.05mol/L,Z的变化量是0.15mol/L,Z的变化量是0.1mol/L,反应的化学计量系数之比等于浓度变化量之比,参与反应的n(X) : n(Y) : n(Z) = 1:3:2,所以反应可以表示为X+3Y2Z。C项,该反应正反应方向是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右移,但是平衡常数不变,故C项错误;A项,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0.05/0.1*100%=50%,故A项正确;B项,平衡常数K=(0.12)/(0.053*0.05)=1600,故B项正确;D项,平衡常数只与反应本身和温度有关,改变温度可以改变此反应的平衡常数,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考点:平衡移动、平衡常数、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
10.D
【解析】试题分析::加入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地加快正、逆反应速率。
考点: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11.C
【解析】
由盖斯定律可知,反应热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只与起始状态、最终状态有关,则反应相加减时,反应热也相加减。由①2Zn(s)+O2(g) == 2ZnO(s) ΔH=-701.0 kJ·mol-1 ,②2Hg(l)+O2(g) == 2HgO(s) ΔH=-181.6 kJ·mol-1,则根据盖斯定律可知, Zn(s)+HgO(s) == ZnO(s)+Hg(l)可由1/2(①-②)得到,ΔH=1/2(-701.0 kJ·mol-1+181.6 kJ·mol-1)= -259.7 kJ·mol-1。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明确已知反应与目标反应的关系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由盖斯定律可知,反应热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只与起始状态、最终状态有关,则反应相加减时,反应热也相加减,以此来解答。
12.B
【解析】
根据反应热=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分析,反应热=280+3×160﹣6×330=﹣1220 kJ/mol,选B。
13.C
【解析】A、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所以反应速率:A<C,故A错误;B、B,C两点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相等,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即B=C,故B错误;C、温度不变,从A到C,压强增大,体积减小,NO2浓度增大,颜色C比A深,故C正确;D、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再充入NO2气体,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NO2的体积分数减小,故D错误;故选C。
14.D
【解析】
由图像可得,反应过程中b减小,a增大,则b是N2O5的物质的量变化曲线,根据Δn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可知,a是NO2的物质的量变化曲线。
A项,0~20 s内反应的N2O5的物质的量为:(5.0-3.0)mol=2.0mol,平均反应速率v(N2O5)=2.0mol÷2L÷20s=0.05mol·L-1·s-1,故A错误;B项,10s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相等,但只是这一时刻相等,反应并没有达到平衡,故B错误;C项,20s开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反应达到了平衡,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故C错误;D项,由上述分析知,曲线a表示NO2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图像问题,主要考查对识图能力、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借助图像获得信息很重要,要明确横纵坐标和特殊点表示的意义,如本题中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特殊点有起点、交点、平衡点,由起点判断反应物或生成物,交点表示其物质的量相等,平衡点表示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15.B
【解析】试题分析:A、根据ΔH+T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判断ΔH<0、ΔS>0的反应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错误;B、根据ΔH+T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判断,NH4HCO3(s)===NH3(g)+H2O(g)+CO2(g) ΔH=+185.57 kJ/mol能自发进行,原因是体系有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加的方向转变的倾向,正确;C、焓变和熵变都与反应的自发性有关,但焓变或熵变均不能单独作为反应自发性的判据,错误;D、在其他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错误。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的方向。
16.D
【解析】试题分析:A、硫酸和氢氧化钡的反应中有硫酸钡白色沉淀生成,存在溶解平衡,溶解是吸热的,A错误;B、燃烧热是指在一定条件下,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甲醇燃烧生成氢气,不是氧化物,B错误;C、氢气的燃烧热是生成液态水,C错误;D、符合燃烧热的定义,书写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D正确,答案选D。
考点: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判断,燃烧热的定义。
17.A
【解析】
【详解】
①碳与氧气反应放热,即ΔH1<0,ΔH2<0 CO与O2 作用时又放热,所以,ΔH1<ΔH2;
②等量的固态硫变为气态硫蒸汽时吸收热量,故在与O2 作用产生同量的SO2 时,气态硫放出的热量多,即ΔH3>ΔH4;
③相同量的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比生成气态水放出的热量多,且ΔH6 为2 mol氢气燃烧放出的热量,显然ΔH5>ΔH6;
④CaO与水反应放出热量ΔH8<0,碳酸钙分解吸收热量ΔH7>0 故ΔH7>ΔH8。
答案选A。
18.A
【解析】
【分析】
根据盖斯定律求出液态水蒸发的蒸发热,根据蒸发热计算。
【详解】
已知:①2H2(g)+O2(g)═2H2O(l);△H=-569.6kJ•mol-1,
②2H2O(g)═2H2(g)+O2(g);△H=+482.1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②+①得2H2O(g)═2H2O(l);△H=-87.5kJ•mol-1,
所以2H2O(l)═2H2O(g);△H=+87.5kJ•mol-1,
36g 87.5kJ
1g Q
Q=×87.5kJ=2.43kJ。即1g液态H2O,蒸发时吸收的热量是2.43kJ。答案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盖斯定律的运用,难度不大,注意反应热kJ/mol不是对反应物而言,不是指每摩尔反应物可以放出或吸收多少千焦,而是对整个反应而言,是指按照所给的化学反应式的计量系数完成反应时,每摩尔反应所产生的热效应。
19.D
【解析】
试题分析:A.30~40 min间该反应由于C的浓度不断减小,A、B的浓度增大,所以平衡正向移动,而使用催化剂平衡则不会发生移动,错误;B.根据图像变化可知A、B的系数相同,化学方程式中的x=1;由于体系的温度不变,所以不能确定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错误;C.无论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改变温度,化学平衡必然发生移动,这时V正、V逆一定不再相等,由于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的反应,所以30 min时是减小压强,40 min时是增大压强,因此该选项是错误的;D.在8 min前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A)="(2.0-1.36)mol/L÷8min=0.08" mol/( L·min),正确。
考点:考查影响可逆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移动的因素及相应的计算的知识。
20.C
【解析】
A、平衡时生成1.6molC,则根据方程式可知平衡时A、B、C、D的物质的量分别是2.8mol、1.2mol、1.6mol和0.8mol,则根据反应的前后压强之比为5:4可知,D是气体,C不是气体,即该反应是体积减小的可逆反应,因此选项A不正确;B、平衡时生成1.6molC时,则消耗的B的物质的量为0.8mol,则B的平衡转化率为×100%=40%,选项B错误;C、正反应是体积减小的反应,则增大该体系的压强,平衡向右移动,但由于温度不变,化学平衡常数不变,选项C错误;D、由于C不是气体,增加C的量对平衡没影响,B的平衡转化率不变,选项D正确。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可逆反应平衡常数的判断、转化率计算以及外界条件对平衡状态的影响。判断生成物C、D的状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1.放热 < 低温 > 放热 能
【解析】
(1)反应Ⅰ中恒压下温度升高,α(A)减小,即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H<0;由p1>p2知恒定温度时压强越大,α(A)越大,即增大压强平衡向右移动,说明此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a+b>c),即为熵减反应,△S<0.放热、熵减反应只能在低温下自发进行,如逆反应自发进行,应在高温下;
(2)反应Ⅱ中先拐先平温度高,T1温度下反应先达到平衡状态,说明T1>T2;温度越高,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越小,即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H<0;
(3)反应Ⅲ中在恒温下压强变化对α(A)没有影响,说明压强变化不能影响平衡,此反应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a+b=c),反应过程中熵变很小,△S≈0,若T1<T2,恒压下温度越高α(A)越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又移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H>0,则△H-T△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点睛:通过图象中数据的变化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是解题的关键,化学平衡图像题的解题技巧:①紧扣特征,弄清可逆反应的正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体积增大、减小还是不变,有无固体、纯液体物质参与反应等。②先拐先平,在含量(转化率)—时间曲线中,先出现拐点的则先达到平衡,说明该曲线反应速率快,表示温度较高、有催化剂、压强较大等。③定一议二,当图像中有三个量时,先确定一个量不变,再讨论另外两个量的关系,有时还需要作辅助线。④三步分析法,一看反应速率是增大还是减小;二看v正、v逆的相对大小;三看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22.减少热量损失 不能 铁会和盐酸反应,铁导热性好,热量损失较大 为了确保盐酸完全被中和 不相等 相等 NaOH(aq)+HCl(aq)= NaCl(aq)+H2O(l) △H=-57.3kJ/mol
【解析】试题分析:(1)中和热测定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保温工作,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2)铁质搅拌棒的导热性好,易传热,散发热量,会使测出的温度偏低,所得中和热的测定值比理论值偏低;
(3)因盐酸易挥发,会导致热量散失,则用过量的氢氧化钠保证盐酸反应完全,以盐酸的量为准进行准确计算;反应放出的热量和所用酸以及碱的量的多少有关,并若用60mL 0.50mol/L的盐酸与50mL 0.55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生成水的量增多,所放出的热量偏高,但是中和热的均是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4)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时,放出57.3 kJ的热量,满足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aOH(aq)+HCl(aq)=NaCl(aq)+H2O △H=-57.3kJ/mol。
考点:中和热测定实验的探究
23.2CH3OH(g)+3O2(g)═2CO2(g)+4H2O(l) △H=-1452.8kJ/mol -93 2C(s,石墨)+H2(g)=C2H2(g) △H=+226.7 kJ/mol
【解析】
【详解】
(1)5gCH3OH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放出113.5kJ热量,64g即2molCH3OH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放出1452.8kJ热量,则热化学方程式为:2CH3OH(g)+3O2(g)═2CO2(g)+4H2O(l)△H=-1452.8kJ/mol;
(2)N2(g)+3H2(g)2NH3(g)△H=945kJ/mol+436kJ/mol×3-391kJ/mol×6=-93kJ/mol=a kJ/mol,因此a=-93;
(3)已知:①C (s,石墨)+O2(g)=CO2(g)△H1=-393.5kJ/mol;
②2H2(g)+O2(g)=2H2O (l)△H2=-571.6kJ/mol;
③2C2H2(g)+5O2(g)═4CO2(g)+2H2O (l)△H3=-2599kJ/mol;
2C(s,石墨)+H2(g)=C2H2(g)的反应可以根据①×2+②×-③×得到,所以反应焓变△H=2×(-393.5kJ/mol)+(-571.6 kJ/mol)×-(-2599kJ/mol)×=+226.7 kJ/mol。
24.2:6:1 20% 0.06(或5.8×10-2)(L/mol )2
【解析】
【分析】
令参加反应的氮气的物质的量为nmol,根据三段式解题法,表示出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物质的量的变化量、平衡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
(1)根据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列方程求出n的值,进而计算平衡时混合气体中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比;
(2)根据转化率的定义计算;
(3)根据K=计算。
【详解】
根据三段式解题法,表示出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物质的量的变化量、平衡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
令参加反应的氮气的物质的量为nmol,则:
N2 +3H2 2NH3 ,
开始(mol): 1 3 0
变化(mol): n 3n 2n
平衡(mol): 1-n 3-3n 2n
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所以(1-n+3-3n+2n)mol=(1+3)mol×(1- ),解得n=0.2,
(1)平衡时n(N2)=(1-n)mol=(1-0.2)mol=0.8mol;平衡时n(H2)=(3-3n)mol=(3-3×0.2)mol=2.4mol;平衡时n(NH3)=2n=0.2mol×2=0.4mol;所以,平衡时混合气体中N2、H2、NH3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比为0.8mol:2.4mol:0.4mol=2:6:1;
(2)N2 的转化率为×100%=20%;
(3)该温度下达平衡时混合气体中N2、H2、NH3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0.4mol/L、1.2mol/L、0.2mol/L,平衡常数K==(L/mol )2。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难度不大,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与三段式解题法的运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单选题
1.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热就是反应放出的热量
B.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
C.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热
D.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2.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铝片与稀H2SO4反应 B.Ba(OH)2·8H2O与NH4Cl反应
C.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D.甲烷在O2中的燃烧反应
3.已知反应2CO(g)===2C(s)+O2(g)的ΔH为正值,ΔS为负值。设ΔH和ΔS不随温度而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低温下能自发进行
B.高温下能自发进行
C.低温下不能自发进行,高温下能自发进行
D.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
4.一定温度下,在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可逆反应2X(g) Y(g)+Z(s),下列选项不能作为反应达到平衡标志的是
A.反应容器中压强不再变化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D.Z的浓度不再改变
5.对已达化学平衡的下列反应:2X(g)+Y(g)2Z(g),减小压强时,对反应产生的影响是
A.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逆反应速率减小,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6.下列事实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浓度均为0.1 mol·L-1的新制氯水,加入少量NaHSO3晶体,片刻后,溶液中HClO分子的浓度减小
B.室温下,将1 mL pH=3的醋酸溶液加水稀释至100 mL后,测得其pH<5
C.在硫化氢水溶液中加入碱有利于S2—的生成
D.增大压强更利于合成氨反应
7.如图为某化学反应速率—时间图。在t1时刻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符合下图所示变化的反应是
A.2SO2 (g)+O2 (g) 2SO3 (g) ;△H<0
B.4NH3 (g)+5O2 (g) 4NO(g)+6H2O (g) ;△H<0
C.H2 (g)+I2 (g) 2HI (g) ;△H>0
D.C (s)+H2O (g) CO (g)+H2 (g) ;△H>0
8.在N2+3H22NH3的反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NH3的浓度增加了0.6 mol/L,在此段时间内用H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45 mol/(L·s),则此段时间是
A.1 s B.2 s C.44 s D.1.33 s
9.在25℃时,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如下表:
物质
X
Y
Z
初始浓度(mol·L-1)
0.1
0.2
0
平衡浓度(mol·L-1)
0.05
0.05
0.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达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50%
B.反应可表示为:X+3Y2Z,其平衡常数为1600
C.增大压强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
D.改变温度可以改变此反应的平衡常数
10.根据反应Br+H2HBr+H的能量对反应历程的示意图甲进行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正反应吸热
B.加入催化剂,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不变
C.加入催化剂后,该反应的能量对反应历程的示意图可用图乙表示
D.加入催化剂可增大正反应速率,降低逆反应速率
11.已知:2Zn (s)+O2(g)=2ZnO (s); ΔH=701.0 kJ·mol-1
2Hg(l)+O2(g)=2HgO (s); ΔH=-181.6 kJ·mol-1
则反应Zn (s) +HgO(s)=ZnO (s) + Hg(l) 的ΔH为
A.+519.4 kJ·mol-1 B.+259.7 kJ·mol-1
C.-259.7 kJ·mol-1 D.-519.4 kJ·mol-1
12.SF6是一种优良的绝缘气体,分子结构中只存在S-F键。已知:1molS(s)转化为气态硫原子吸收能量280kJ,断裂1molF-F 、S-F键需吸收的能量分别为160kJ、330kJ。则S(s)+3F2(g)=SF6(g)的反应热△H为
A.-1780kJ/mol B.-1220 kJ/mol C.-450 kJ/mol D.+430 kJ/mol
13.反应N2O4(g)2NO2(g)在温度为T1、T2(T1<T2)时达到平衡,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随压强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C两点的反应速率:A>C
B.B、C两点的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B<C
C.A、C两点气体的颜色:A浅,C深
D.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再充入NO2气体,NO2的体积分数增大
14.N2O5是一种新型硝化剂,其性质和制备受到人们的关注。一定温度下,在2 L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2O5(g)4NO2(g)+O2(g) ΔH>0。反应物和部分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0~20 s内平均反应速率v(N2O5)=0.1 mol·(L·s)-1
B.10 s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C.20 s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曲线a表示NO2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0、△S>0 的反应在温度低时不能自发进行
B.NH4HCO3(s)=NH3(g)+H2O(g)+CO2(g) △H=+185.57 kJ·mol-1能自发进行,原因是体系有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加方向转变的倾向
C.因为焓变和熵变都与反应的自发性有关,因此焓变或熵变均可以单独作为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D.在其他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6.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已知H+(aq)+OH-(aq) =H2O(l) ΔH=-57.3 kJ·mol-1,则H2SO4和Ba(OH)2反应的反应热ΔH=2×(-57.3) kJ·mol-1
B.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CH3OH(g)+O2(g)===CO2(g)+2H2(g) ΔH=-192.9 kJ·mol-1,则CH3OH(g)的燃烧热为192.9 kJ·mol-1
C.H2(g)的燃烧热是285.8 kJ·mol-1,则2H2O(g) =2H2(g)+O2(g)ΔH=+571.6 kJ·mol-1
D.葡萄糖的燃烧热是2 800 kJ·mol-1,则1/2C6H12O6(s)+3O2(g) =3CO2(g)+3H2O(l) ΔH=-1 400 kJ·mol-1
17.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ΔH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①C(s)+O2(g)===CO2(g) ΔH1; C(s)+1/2O2(g)===CO(g) ΔH2
②S(s)+O2(g)===SO2(g) ΔH3; S(g)+O2(g)===SO2(g) ΔH4
③H2(g)+1/2O2(g)===H2O(l) ΔH5; 2H2(g)+O2(g)===2H2O(l) ΔH6
④CaCO3(s)===CaO(s)+CO2(g) ΔH7; CaO(s)+H2O(l)===Ca(OH2)(s) ΔH8
A.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18.已知2H2(g)+O2(g)===2H2O(l);ΔH=-569.6 kJ·mol-1,2H2O(g)===2H2(g)+O2(g);ΔH=+482.1 kJ·mol-1。现有1 g液态H2O,蒸发时吸收的热量是
A.2.43 kJ B.4.86 kJ C.43.8 kJ D.87.5 kJ
19.某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的A和B,一定温度下发生反应A(g)+xB(g)2C(g),达到平衡后,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改变影响反应的一个条件,测得容器中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反应速率分别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30—40min间该反应使用了催化剂 B.反应方程式中的x=1,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C.30min时降低温度,40min时升高温度 D.8min前A的反应速率为0.08mol/L·min
20.某温度下,在一个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4mo1A和2molB进行如下反应:3A(g)+2B(g)4C(?)+2D(?)。反应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测得生成1.6molC,且反应的前后的压强之比为5:4(相同的温度下测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是K=c4(C)c2(D)/c3(A)c2(B)
B.此时,B 的平衡转化率是35%
C.增加C的量,B的平衡转化率不变
D.增大该体系的压强,平衡向右移动化学平衡常数增大
21.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反应[可用aA(g)+bB(g)cC(g)表示]化学平衡的影响,得到如下图像(图中p表示压强,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α表示平衡转化率):
分析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像反应Ⅰ中,若p1>p2,则此正反应为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此反应的ΔS________0(填“>”或“<”),由此判断,此反应自发进行,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
(2)在图像反应Ⅱ中,T1_____T2(填“>”“<”或“=”),该正反应为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3)在图像反应Ⅲ中,若T1>T2,则该反应________(填“能”或“不能”)自发进行。
22.用50 mL 0.50 mol/L的盐酸与50 mL 0.55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形玻璃搅拌棒能否用环形铁质搅拌棒代替?_______(填“能”或“不能”),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要用0.55 mol/L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若改用60 mL 0.50 mol/L的盐酸与50 mL 0.55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 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___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若实验操作均正确,则所求中和热__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
(4)已知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时,放出57.3 kJ的热量,则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为了合理利用化学能,确保安全生产,化工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化学反应的焓变,并采取相应措施。化学反应的焓变通常用实验进行测定,也可进行理论推算。
(1)实验测得:5g甲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时释放出113.5 kJ的热量。试写出甲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 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叫键能。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的化学键的破坏和生成物的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破坏旧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新化学键又会释放能量。
化学键
H—H
N—H
N≡N
键能/kJ·mol-1
436
391
945
已知反应N2+3H2===2NH3 ΔH=a kJ·mol-1。试根据表中数据计算a的数值为________。
(3)依据盖斯定律可以对某些难以通过实验直接测定的化学反应的焓变进行推算。
已知:C(s,石墨)+O2(g)===CO2(g) ΔH1=-393.5 kJ·mol-1
2H2(g)+O2(g)===2H2O(l) ΔH2=-571.6 kJ·mol-1
2C2H2(g)+5O2(g)===4CO2(g)+2H2O(l) ΔH3=-2599 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计算298 K时由C(s,石墨)和H2(g)生成1 mol C2H2(g)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在 2 L的密闭容器中, 充入 1 mol N2 和 3 mol H2, 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 2 分钟后达到平衡状态, 相同温度下, 测得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反应前混合气体的压强减小了 1/10, 求:
(1) 平衡时混合气体中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比为多少________________?
(2) N2 的转化率为多少 _______________?
(3) 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C
【解析】反应热还包括反应中吸收的热量,选项A不正确;选项B不正确,反应速率大小与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无关系;反应热大小与反应条件无关系,选项D不正确,因此正确的答案选C。
2.C
【解析】
试题分析:A.铝片与稀H2SO4反应,有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属于放热反应,错误;B.Ba(OH)2·8H2O与NH4Cl反应为吸热反应,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错误;C.灼热的炭与CO2反应,有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且属于吸热反应,正确;D.甲烷在O2中的燃烧反应,有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属于放热反应,错误。故选C。
考点: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与热量的关系的相关知识。
3.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G=△H-T△S,△H为正值,△S为负值,则△G必定是正值,△G>0,说明反应没有自发进行的倾向,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选D。
考点:反应自发性倾向的判断。
4.D
【解析】A、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改变的化学反应,反应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也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所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正确;B、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改变的化学反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容器的体积不变,导致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所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B正确;C.该反应属于气体的质量和体积均发生变化的反应,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D、该反应中Z是固体,浓度始终不变,不能判断是否为平衡状态,故D错误;故选D。
5.C
【解析】
试题分析:减小压强时,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都减小,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气体系数和增大的方向移动,所以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
6.A
【解析】
【详解】
A.NaHSO3能被HClO氧化,HClO浓度减小,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选项A符合;
B.存在电离平衡,加水稀释有利于醋酸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选项B不符合;
C.H2SH++HS-,HS-H++S2-,加入碱,能与氢离子反应,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S2-的生成,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选项C不符合;
D.合成氨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更有利于合成氨,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选项D不符合;
答案选A。
7.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像中的速度变化,t1时刻升高温度V(逆)增大幅度大于V(正),则逆反应为吸热反应;若t1时刻增大压强V(逆)增大幅度大于V(正),则逆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符合条件的为D项。
考点:化学反应的图像。
8.B
【解析】
试题分析:用H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45 mol/(L·s),则根据反应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用氨气表示的反应速率是0.3mol/(L·s),所以此段时间是0.6 mol/L÷0.3mol/(L·s)=2s,答案选B。
考点:考查反应速率计算
9.C
【解析】
试题分析:由表可知平衡时,X的浓度变化量是0.05mol/L,Z的变化量是0.15mol/L,Z的变化量是0.1mol/L,反应的化学计量系数之比等于浓度变化量之比,参与反应的n(X) : n(Y) : n(Z) = 1:3:2,所以反应可以表示为X+3Y2Z。C项,该反应正反应方向是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右移,但是平衡常数不变,故C项错误;A项,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0.05/0.1*100%=50%,故A项正确;B项,平衡常数K=(0.12)/(0.053*0.05)=1600,故B项正确;D项,平衡常数只与反应本身和温度有关,改变温度可以改变此反应的平衡常数,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考点:平衡移动、平衡常数、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
10.D
【解析】试题分析::加入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地加快正、逆反应速率。
考点: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11.C
【解析】
由盖斯定律可知,反应热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只与起始状态、最终状态有关,则反应相加减时,反应热也相加减。由①2Zn(s)+O2(g) == 2ZnO(s) ΔH=-701.0 kJ·mol-1 ,②2Hg(l)+O2(g) == 2HgO(s) ΔH=-181.6 kJ·mol-1,则根据盖斯定律可知, Zn(s)+HgO(s) == ZnO(s)+Hg(l)可由1/2(①-②)得到,ΔH=1/2(-701.0 kJ·mol-1+181.6 kJ·mol-1)= -259.7 kJ·mol-1。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明确已知反应与目标反应的关系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由盖斯定律可知,反应热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只与起始状态、最终状态有关,则反应相加减时,反应热也相加减,以此来解答。
12.B
【解析】
根据反应热=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分析,反应热=280+3×160﹣6×330=﹣1220 kJ/mol,选B。
13.C
【解析】A、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所以反应速率:A<C,故A错误;B、B,C两点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相等,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即B=C,故B错误;C、温度不变,从A到C,压强增大,体积减小,NO2浓度增大,颜色C比A深,故C正确;D、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再充入NO2气体,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NO2的体积分数减小,故D错误;故选C。
14.D
【解析】
由图像可得,反应过程中b减小,a增大,则b是N2O5的物质的量变化曲线,根据Δn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可知,a是NO2的物质的量变化曲线。
A项,0~20 s内反应的N2O5的物质的量为:(5.0-3.0)mol=2.0mol,平均反应速率v(N2O5)=2.0mol÷2L÷20s=0.05mol·L-1·s-1,故A错误;B项,10s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相等,但只是这一时刻相等,反应并没有达到平衡,故B错误;C项,20s开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反应达到了平衡,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故C错误;D项,由上述分析知,曲线a表示NO2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图像问题,主要考查对识图能力、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借助图像获得信息很重要,要明确横纵坐标和特殊点表示的意义,如本题中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特殊点有起点、交点、平衡点,由起点判断反应物或生成物,交点表示其物质的量相等,平衡点表示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15.B
【解析】试题分析:A、根据ΔH+T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判断ΔH<0、ΔS>0的反应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错误;B、根据ΔH+T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判断,NH4HCO3(s)===NH3(g)+H2O(g)+CO2(g) ΔH=+185.57 kJ/mol能自发进行,原因是体系有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加的方向转变的倾向,正确;C、焓变和熵变都与反应的自发性有关,但焓变或熵变均不能单独作为反应自发性的判据,错误;D、在其他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错误。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的方向。
16.D
【解析】试题分析:A、硫酸和氢氧化钡的反应中有硫酸钡白色沉淀生成,存在溶解平衡,溶解是吸热的,A错误;B、燃烧热是指在一定条件下,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甲醇燃烧生成氢气,不是氧化物,B错误;C、氢气的燃烧热是生成液态水,C错误;D、符合燃烧热的定义,书写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D正确,答案选D。
考点: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判断,燃烧热的定义。
17.A
【解析】
【详解】
①碳与氧气反应放热,即ΔH1<0,ΔH2<0 CO与O2 作用时又放热,所以,ΔH1<ΔH2;
②等量的固态硫变为气态硫蒸汽时吸收热量,故在与O2 作用产生同量的SO2 时,气态硫放出的热量多,即ΔH3>ΔH4;
③相同量的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比生成气态水放出的热量多,且ΔH6 为2 mol氢气燃烧放出的热量,显然ΔH5>ΔH6;
④CaO与水反应放出热量ΔH8<0,碳酸钙分解吸收热量ΔH7>0 故ΔH7>ΔH8。
答案选A。
18.A
【解析】
【分析】
根据盖斯定律求出液态水蒸发的蒸发热,根据蒸发热计算。
【详解】
已知:①2H2(g)+O2(g)═2H2O(l);△H=-569.6kJ•mol-1,
②2H2O(g)═2H2(g)+O2(g);△H=+482.1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②+①得2H2O(g)═2H2O(l);△H=-87.5kJ•mol-1,
所以2H2O(l)═2H2O(g);△H=+87.5kJ•mol-1,
36g 87.5kJ
1g Q
Q=×87.5kJ=2.43kJ。即1g液态H2O,蒸发时吸收的热量是2.43kJ。答案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盖斯定律的运用,难度不大,注意反应热kJ/mol不是对反应物而言,不是指每摩尔反应物可以放出或吸收多少千焦,而是对整个反应而言,是指按照所给的化学反应式的计量系数完成反应时,每摩尔反应所产生的热效应。
19.D
【解析】
试题分析:A.30~40 min间该反应由于C的浓度不断减小,A、B的浓度增大,所以平衡正向移动,而使用催化剂平衡则不会发生移动,错误;B.根据图像变化可知A、B的系数相同,化学方程式中的x=1;由于体系的温度不变,所以不能确定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错误;C.无论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改变温度,化学平衡必然发生移动,这时V正、V逆一定不再相等,由于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的反应,所以30 min时是减小压强,40 min时是增大压强,因此该选项是错误的;D.在8 min前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A)="(2.0-1.36)mol/L÷8min=0.08" mol/( L·min),正确。
考点:考查影响可逆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移动的因素及相应的计算的知识。
20.C
【解析】
A、平衡时生成1.6molC,则根据方程式可知平衡时A、B、C、D的物质的量分别是2.8mol、1.2mol、1.6mol和0.8mol,则根据反应的前后压强之比为5:4可知,D是气体,C不是气体,即该反应是体积减小的可逆反应,因此选项A不正确;B、平衡时生成1.6molC时,则消耗的B的物质的量为0.8mol,则B的平衡转化率为×100%=40%,选项B错误;C、正反应是体积减小的反应,则增大该体系的压强,平衡向右移动,但由于温度不变,化学平衡常数不变,选项C错误;D、由于C不是气体,增加C的量对平衡没影响,B的平衡转化率不变,选项D正确。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可逆反应平衡常数的判断、转化率计算以及外界条件对平衡状态的影响。判断生成物C、D的状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1.放热 < 低温 > 放热 能
【解析】
(1)反应Ⅰ中恒压下温度升高,α(A)减小,即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H<0;由p1>p2知恒定温度时压强越大,α(A)越大,即增大压强平衡向右移动,说明此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a+b>c),即为熵减反应,△S<0.放热、熵减反应只能在低温下自发进行,如逆反应自发进行,应在高温下;
(2)反应Ⅱ中先拐先平温度高,T1温度下反应先达到平衡状态,说明T1>T2;温度越高,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越小,即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H<0;
(3)反应Ⅲ中在恒温下压强变化对α(A)没有影响,说明压强变化不能影响平衡,此反应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a+b=c),反应过程中熵变很小,△S≈0,若T1<T2,恒压下温度越高α(A)越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又移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H>0,则△H-T△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点睛:通过图象中数据的变化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是解题的关键,化学平衡图像题的解题技巧:①紧扣特征,弄清可逆反应的正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体积增大、减小还是不变,有无固体、纯液体物质参与反应等。②先拐先平,在含量(转化率)—时间曲线中,先出现拐点的则先达到平衡,说明该曲线反应速率快,表示温度较高、有催化剂、压强较大等。③定一议二,当图像中有三个量时,先确定一个量不变,再讨论另外两个量的关系,有时还需要作辅助线。④三步分析法,一看反应速率是增大还是减小;二看v正、v逆的相对大小;三看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22.减少热量损失 不能 铁会和盐酸反应,铁导热性好,热量损失较大 为了确保盐酸完全被中和 不相等 相等 NaOH(aq)+HCl(aq)= NaCl(aq)+H2O(l) △H=-57.3kJ/mol
【解析】试题分析:(1)中和热测定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保温工作,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2)铁质搅拌棒的导热性好,易传热,散发热量,会使测出的温度偏低,所得中和热的测定值比理论值偏低;
(3)因盐酸易挥发,会导致热量散失,则用过量的氢氧化钠保证盐酸反应完全,以盐酸的量为准进行准确计算;反应放出的热量和所用酸以及碱的量的多少有关,并若用60mL 0.50mol/L的盐酸与50mL 0.55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生成水的量增多,所放出的热量偏高,但是中和热的均是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4)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时,放出57.3 kJ的热量,满足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aOH(aq)+HCl(aq)=NaCl(aq)+H2O △H=-57.3kJ/mol。
考点:中和热测定实验的探究
23.2CH3OH(g)+3O2(g)═2CO2(g)+4H2O(l) △H=-1452.8kJ/mol -93 2C(s,石墨)+H2(g)=C2H2(g) △H=+226.7 kJ/mol
【解析】
【详解】
(1)5gCH3OH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放出113.5kJ热量,64g即2molCH3OH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放出1452.8kJ热量,则热化学方程式为:2CH3OH(g)+3O2(g)═2CO2(g)+4H2O(l)△H=-1452.8kJ/mol;
(2)N2(g)+3H2(g)2NH3(g)△H=945kJ/mol+436kJ/mol×3-391kJ/mol×6=-93kJ/mol=a kJ/mol,因此a=-93;
(3)已知:①C (s,石墨)+O2(g)=CO2(g)△H1=-393.5kJ/mol;
②2H2(g)+O2(g)=2H2O (l)△H2=-571.6kJ/mol;
③2C2H2(g)+5O2(g)═4CO2(g)+2H2O (l)△H3=-2599kJ/mol;
2C(s,石墨)+H2(g)=C2H2(g)的反应可以根据①×2+②×-③×得到,所以反应焓变△H=2×(-393.5kJ/mol)+(-571.6 kJ/mol)×-(-2599kJ/mol)×=+226.7 kJ/mol。
24.2:6:1 20% 0.06(或5.8×10-2)(L/mol )2
【解析】
【分析】
令参加反应的氮气的物质的量为nmol,根据三段式解题法,表示出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物质的量的变化量、平衡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
(1)根据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列方程求出n的值,进而计算平衡时混合气体中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比;
(2)根据转化率的定义计算;
(3)根据K=计算。
【详解】
根据三段式解题法,表示出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物质的量的变化量、平衡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
令参加反应的氮气的物质的量为nmol,则:
N2 +3H2 2NH3 ,
开始(mol): 1 3 0
变化(mol): n 3n 2n
平衡(mol): 1-n 3-3n 2n
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所以(1-n+3-3n+2n)mol=(1+3)mol×(1- ),解得n=0.2,
(1)平衡时n(N2)=(1-n)mol=(1-0.2)mol=0.8mol;平衡时n(H2)=(3-3n)mol=(3-3×0.2)mol=2.4mol;平衡时n(NH3)=2n=0.2mol×2=0.4mol;所以,平衡时混合气体中N2、H2、NH3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比为0.8mol:2.4mol:0.4mol=2:6:1;
(2)N2 的转化率为×100%=20%;
(3)该温度下达平衡时混合气体中N2、H2、NH3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0.4mol/L、1.2mol/L、0.2mol/L,平衡常数K==(L/mol )2。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难度不大,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与三段式解题法的运用。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