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北京丰台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76854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北京丰台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76854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北京丰台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576854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化学】北京丰台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展开
北京丰台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满分:100 考试时间: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4 O 16 N 14 Cl 35.5
第一部分 (选择题 42分)
本部分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使用下列装置给液体升温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太阳能热水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故A不符合题意;
B.电热壶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故B不符合题意;
C.煤气燃烧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C符合题意;
D.该过程属于热量的传递,故 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C。
2.下列能源中,蕴藏有限、不能再生的是
A. 氢能 B. 太阳能 C. 地热能 D. 化石燃料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氢能是通过氢气和氧气反应所产生的能量。氢在地球上主要以化合态的形式出现,是二次能源,故A不符合题意;
B. 太阳能被归为"可再生能源",相对人的生命长短来说,太阳能散发能量的时间约等于无穷,故B不符合题意;
C.地热能无污染,是新能源,正在开发利用,有广阔的前景,所以C不符合题意;
D.化石燃料是人们目前使用的主要能源,它们的蕴藏量有限,而且不能再生,最终会枯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D符合题意;
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3.铁锅用水清洗放置后出现红褐色锈斑,在此变化过程中不发生的反应是
A. Fe-3e-= Fe3+ B. O2+2H2O+4e-=4OH-
C. 4Fe(OH)2+O2+2H2O=4Fe(OH)3 D. 2Fe+O2+2H2O=2Fe(OH)2
【答案】A
【解析】
【详解】A.在题中所给出的环境条件中,铁不能从单质直接被氧化成三价铁离子,而应该是二价铁离子,故A项错误;
B.钢铁能发生吸氧腐蚀形成原电池,正极发生是O2+2H2O+4e-=4OH-,故B项正确;
C.吸氧腐蚀生成Fe(OH)2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被迅速氧化成Fe(OH)3,故C项正确;
D.钢铁能发生吸氧腐蚀发,其反应方程式2Fe+O2+2H2O=2Fe(OH)2,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A。
4.下列食品添加剂中,其使用目的与反应速率有关的是
A. 抗氧化剂 B. 调味剂 C. 着色剂 D. 增稠剂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一般来说,食品中常加入抗氧剂、调味剂、着色剂以及增稠剂等,其中加入抗氧化剂可减缓食品的腐蚀,延长保质期,而调味剂、着色剂以及增稠剂与食品的色、态、味有关。
【详解】抗氧化剂减少食品与氧气的接触,延缓氧化的反应速率,A正确;调味剂是为了增加食品的味道,与速率无关,B错误;着色剂是为了给食品添加某种颜色,与速率无关,C错误;增稠剂是改变物质的浓度,与速率无关,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食品的添加剂,与化学反应速率相结合综合考查双基以及分析能力,侧重于化学与生活的考查。
5.根据生活经验,判断下列物质按酸碱性的一定顺序依次排列正确的是
① 洁厕灵(主要成分为HCl) ② 厨房清洁剂 ③ 食醋 ④ 肥皂 ⑤ 食盐
A. ①②⑤③④ B. ①③⑤④② C. ③①②⑤④ D. ④③⑤②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厕所清洁剂(HCl)、醋均显酸性,pH均小于7,但洁厕灵的酸性比食醋强,故洁厕灵的pH比醋的小;肥皂、厨房洗涤剂(NaClO)均显碱性,pH均大于7,但厨房清洁剂的碱性比肥皂强,故厨房清洁剂的pH比肥皂的大;⑤ 食盐是强碱强酸盐,溶液显中性,pH等于7。则上述物质水溶液pH由小到大的顺序是:厕所清洁剂、醋、肥皂、食盐、厨房清洁剂;按酸碱性大小的顺序依次排列为:①③⑤④②;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根据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质的酸碱性,由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进行分析判断。
6.下列有关CuCl2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B. 溶液中:c(Cu2+)+c(H+)=c(Cl-)+c(OH-)
C. 用惰性电极电解该溶液时,阳极有黄绿色气体产生
D. 溶液pH<7 的原因是:Cu2++H2O=Cu(OH)2+2H+
【答案】C
【解析】
【详解】A. CuCl2溶液是可溶性强电解质,溶液中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为:CuCl2→Cu2++2Cl-,故A错误;
B. 根据电荷守恒可知溶液中:2c(Cu2+)+c (H+)=c(Cl-)+c(OH-),故B错误;
C. 用惰性电极电解该溶液时,阳极发生的反应为:Cl--2e-= Cl2↑,所以产生黄绿色气体,故C正确;
D. 溶液pH<7 的原因是:Cu2++H2OCu(OH)2+2H+,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C。
7.下列化学用语对事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由Na和Cl形成离子键的过程:
B. Na2S做沉淀剂可处理含Hg2+的工业污水:Hg2++S2-=HgS↓
C. CH3COOH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放出热量H+(aq)+OH-(aq)=H2O(l) ΔH=-57.3 kJ·mol-1
D. 闪锌矿(ZnS)经CuSO4溶液作用转化为铜蓝(CuS):ZnS+Cu2+=CuS+Zn2+
【答案】C
【解析】
【详解】A. 由Na和Cl形成离子键的过程是Na失电子,Cl得到电子,所以:,故A正确;
B.因为Hg2++S2-= HgS↓,所以Na2S可以做处理含Hg2+的工业污水的沉淀剂,故B正确;
C. CH3COOH为弱电解质,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拆;且CH3COOH弱电解质,该物质电离需要吸热,1mol该物质发生中和,反应放热肯定不是57.3kJ;故C错误;
D.因为 CuS的Ksp小于ZnS,所以可发生ZnS+Cu2+=CuS+Zn2+反应,把CuSO4溶液转化为ZnSO4溶液,故D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C。
8.在生产生活中,酸碱中和及溶液酸碱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常温下,将2种一元酸分别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实验数据如下:
组别
c(一元酸)
c(NaOH)
混合溶液的pH
甲
c(HY)=0.1mol·L-1
0.1mol·L-1
pH=7
乙
c(HZ)=0.1 mol·L-1
0.1mol·L-1
pH=9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乙组混合液中:c(Na+) >c(OH-)>c(Z-)>c(H+)
B. 乙组实验所得混合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为1×10-5mol·L-1
C. 相同体积时,0.1mol/L HY溶液和0.1mol/L HZ溶液中c(H+)浓度相同
D. 相同体积时,0.1mol/L HY溶液和0.1mol/L HZ溶液分别与足量的镁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和总量均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甲c(HY)=0.1mol·L-1、乙c(HZ)=0.1 mol·L-1 分别和0.1mol·L-1NaOH 溶液反应,反应后混合溶液pH=7 、pH=9。说明HY为强酸,HZ为弱酸,以此进行分析即可;
【详解】A. 根据分析判断:乙组混合后的溶质为NaZ,NaZ溶液为强碱弱酸盐,所以:c(Na+) >c(Z-)>c(OH->c(H+),故A错误;
B. 乙组实验所得混合溶液pH=9,c(H+)=10-9mol/L,根据水的离子积可知c(OH-)=10-5mol/L,所以由水电离出的c(OH-)为1×10-5mol·L-1,故B正确;
C. HZ为弱酸,溶液中部分电离,HY为强酸,所以0.1mol/L HY溶液和0.1mol/L HZ溶液中c(H+)浓度不相同,故C错误;
D. 相同体积时,0.1mol/L HY溶液和0.1mol/L HZ溶液分别与足量的镁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不同,但总量相同,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B。
9.汽车尾气净化反应之一:NO(g)+CO(g)N2 (g)+CO 2 (g) ΔH=-373.4 kJ·mol-1。若反应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及时除去二氧化碳,正反应速率加快
B.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是该平衡状态的标志之一
C. 降低温度,反应物的转化率和平衡常数均增大
D. 其它条件不变,加入催化剂可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A. 除去二氧化碳,生成物的浓度降低,逆反应速率先减小后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故A错误;
B. 由NO(g)+CO(g)N2 (g)+CO 2 (g)可知反应物生成物都是气体,反应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所以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不能作为判断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故B错误;
C.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降温时,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转化率和平衡常数均增大,故C正确;
D.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所以加入催化剂不能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C。
【点睛】该反应是正反应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据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的影响分析,容器体积不变,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
10.借助太阳能将光解水制H2与脱硫结合起来,既能大幅度提高光解水制H2的效率,又能脱除SO2,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装置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B. 催化剂b附近的溶液pH增大
C. 吸收1mol SO2,理论上能产生1mol H2
D. 催化剂a表面发生的反应为:2H2O+2e-=H2↑+2OH-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装置没有外加电源,是通过光照使SO2发生氧化反应,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故A正确;
B.由图示可看出,电子由b表面转移到a表面,因此b表面发生氧化反应,根据题意SO2转化为H2SO4,因此催化剂b表面SO2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硫酸,使催化剂b附近的溶液pH减小,故B错误;
C. 根据电子守恒SO2~H2SO4~H2~2e-,吸收1mol SO2,理论上能产生1mol H2,故C正确;
D.催化剂a表面H2O发生还原反应生H2,催化剂a表面发生的反应为:2H2O+2e-=H2↑+2OH-,故D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B。
【点睛】在原电池中,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整个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守恒。
11.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Zn保护了Fe不被腐蚀
B
2NO2(g)N2O4(g)为吸热反应
C
试管内均有红棕色气体生成
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D
常温下,向饱和Na2CO3 溶液中加入少量BaSO4粉末,充分搅拌后过滤,再向洗净滤渣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Ksp(BaSO4)>Ksp(BaCO3)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①中有蓝色沉淀,证明存在Fe2+,②中试管内无明显变化,说明Fe附近溶液中无Fe2+,对比可说明Zn的存在保护了Fe,故A正确;
B.由实验装置图可知,热水中NO2的浓度增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2NO2(g)N2O4(g)为放热反应,故B错误;
C.因为浓硝酸不稳定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浓硝酸还具有强氧化性,能和木炭发生反应:,两者都会产生NO2的红棕色气体,所以此实验不能证明是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故C错误;
D.常温下,向饱和Na2CO3 溶液中加入少量BaSO4粉末,充分搅拌后过滤,再向洗净的滤渣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有碳酸钡产生,是因为c(CO32-)浓度很大,不能说明 Ksp(BaSO4)>Ksp(BaCO3),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A。
12.某反应由两步反应ABC构成,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曲线如图(E1、E3表示两反应的活化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两步反应均为放热反应
B. 整个反应的ΔH=E1-E2+E3-E4
C. 加入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的焓变
D. 三种物质所含能量由高到低依次为:A、B、C
【答案】B
【解析】
【详解】A. A→B的反应为吸热反应,B→C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
B. 整个反应中△H=E1-E2+E3-E4,故B正确;
C. 加入催化剂,只改变反应的活化能,不改变反应热,也不影响反应的焓变,故C错误;
D. 物质的总能量越低,越稳定,所以三种化合物的稳定性顺序:B<A<C,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B。
【点睛】反应物的能量大于生成物能量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反之为吸热反应;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结合能量的高低解答该题;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反应的焓变以及产率。
13.400℃时,向一个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和H2,发生如下反应:CO(g)+2H2(g)CH3OH(g)。反应过程中测得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t/min
0
10
20
30
n(CO)/mol
0.20
0.08
0.04
n(H2)/mol
0.40
0.0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在前10min内的平均速率为v(H2)=0.012 mol/(L·min)
B. 4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数值为2.5×103
C.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时c(CH3OH)=0.06mol·L-1,则反应的ΔH<0
D. 相同温度下,若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0.3mol CH3OH,达到平衡时CH3OH的转化率大于20%
【答案】D
【解析】
【详解】A.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20mol CO和0.40mol H2,发生:CO(g)+2H2(g)CH3OH(g)反应,10min后n(CO)= 0.08mol,变化了0.12mol,H2变化了0.24mol,所以10min内的H2的平均速率为v(H2)==0.012 mol/(L·min);故A正确;
B. 由表中的数据分析可知:20min时CO(g)+2H2(g)CH3OH(g)反应达到平衡,各物质浓度变化情况为:
CO(g)+2H2(g)CH3OH(g)
初始浓度(mol·L-1) 0.1 0.2 0
变化浓度(mol·L-1) 0.08 0.16 0.08
平衡浓度(mol·L-1) 0.02 0.04 0.08
4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5×103,故B正确;
C.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使反应达到平衡时c(CH3OH)=0.06mol·L-1<0.08 mol·L-1,说明平衡逆向移动了,Δ则该反应的ΔH<0,故C正确;
D. 当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20mol CO和0.40mol H2,发生:CO(g)+2H2(g)CH3OH(g)反应,达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80%;根据等效平衡,若开始加0.2mol的CH3OH时,达到平衡时CH3OH的转化率为20%;相同温度下,若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0.3mol CH3OH,相当于增减了反应物,达到平衡时CH3OH的转化率小于20%,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D。
【点睛】考查化学反应速率计算及其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移动及等效平衡的知识。依据化学反应速率计算公式v=,化学平衡常数K=生成物浓度幂次方的乘积/反应物浓度幂次方的乘积判断即可。
14.I-可以作为水溶液中SO2歧化反应的催化剂,可能的催化过程如下:
i. SO2+4I-+4H+=S↓+2I2+2H2O
ii.I2+2H2O+SO2=SO+4H++2I-
序号
①
②
③
④
试剂
组成
0.4 mol·L-1
KI
a mol·L-1 KI
0.2 mol·L-1 H2SO4
0.2 mol·L-1
H2SO4
0.2 mol·L-1 KI
0.0002 mol I2
实验
现象
溶液变黄,一段时间后出现浑浊
溶液变黄,出现浑浊较①快
无明显现象
溶液由棕褐色很快褪色,变成黄色,出现浑浊较①快
探究i、ii反应速率与SO2歧化反应速率的关系,实验如下:分别将18 mL SO2饱和溶液加入到2 mL下列试剂中,密闭放置观察现象。(已知:I2易溶解在KI溶液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水溶液中SO2歧化反应方程式为:3SO2+2H2O =S↓+2H2SO4
B. ②是①的对比实验,则a=0.4
C. 比较①、②、③,可得出结论:I-是SO2歧化反应的催化剂,H+单独存在时不具有催化作用,但H+可加快歧化反应速率
D. 实验表明,SO2的歧化反应速率④>①,原因是反应i比ii快,反应ii中产生的H+是反应i加快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i+ii×2得反应:3SO2+2H2O =S↓+2H2SO4,故A项正确;
B.②是①的对比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②比①多加了0.2mol·L-1 H2SO4,②与①中KI浓度应相等,则a=0.4,故B项正确;
C.对比①与②,加入H+可以加快SO2歧化反应的速率;对比②与③,单独H+不能催化SO2的歧化反应;比较①、②、③,可得出的结论是:I-是SO2歧化反应的催化剂,H+单独存在时不具有催化作用,但H+可以加快歧化反应速率,故C项正确。
D.对比④和①,④中加入碘化钾的浓度小于①,④中多加了碘单质,反应i消耗H+和I-,反应ii中消耗I2,④中“溶液由棕褐色很快褪色,变成黄色,出现浑浊较①快”,反应速率④>①,由此可见,反应ⅱ比反应ⅰ速率快,反应ⅱ产生H+使成c(H+)增大,从而反应i加快,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解题依据: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判断。通过实验对比探究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二部分 (综合题 共58分)
本部分共5小题,共58分。
15.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获取反应能量变化有多条途径。
(1)下列反应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______(填字母)。
A.Na2O与水反应 B.甲烷的燃烧反应 C.CaCO3受热分解 D.锌与盐酸反应
(2)获取能量变化的途径
① 通过化学键的键能计算。已知:
化学键种类
H—H
O=O
O—H
键能(kJ/mol)
436
498
463.4
计算可得:2H2(g)+ O2(g) =2H2O(g) ∆H=____________kJ·mol-1
② 通过物质所含能量计算。已知反应中A+B=C+D中A、B、C、D所含能量依次可表示为E A、EB、 EC、 ED,该反应△H=_______。
③ 通过盖斯定律可计算。已知在25℃、101kPa时:
Ⅰ.2Na(s)+O2 (g) =Na2O(s) △H=-414kJ·mol-1
Ⅱ.2Na(s)+O2(g) =Na2O2(s) △H=-511kJ·mol-1
写出Na2O2与Na反应生成Na2O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④利用实验装置测量。测量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热量变化的过程中,若取50 mL 0.50 mol·L-1的盐酸,则还需加入________(填序号)。
A.50 mL 0.50 mol·L-1 NaOH溶液
B.50 mL 0.55 mol·L-1NaOH溶液
C.1.0 g NaOH固体
【答案】 (1). C (2). -483.6 (3). EC+ ED—(EA+EB) (4). Na2O2(s)+2Na(s)====2Na2O(s)△H=-317 kJ·mol-1 (5). B
【解析】
【分析】
考查反应热的计算。根据△H=断键键能总和-成键键能总和或者△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进行解答;
【详解】(1)A.Na2O与水反应 属于放热反应,故A不符合;
B.甲烷的燃烧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B不符合;
C.CaCO3受热分解属于吸热反应,故C符合;
D.锌与盐酸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D不符合;
所以,属于吸热反应的是C;
(2)①根据2H2(g)+ O2(g) =2H2O(g)方程式可知,△H=断键键能总和-成键键能总和,即∆H=2H—H+ O=O- 4O—H =2×436+498-463.4×4=-483.6 kJ·mol-1;
② 通过物质所含能量计算△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所以反应A+B=C+D中△H= EC+ED-(EA+EB);
③ 通过盖斯定律可I×2-II:2Na(s)+ Na2O2(s)= 2Na2O(s) △H =-414kJ·mol-1×2-(-511kJ·mol-1)=-317 kJ·mol-1;所以Na2O2与Na反应生成Na2O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a2O2(s)+2Na(s) ==2Na2O(s) △H=-317 kJ·mol-1;
④测量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热量变化的过程中,为了保证酸或是碱中的一方完全反应,往往保证一方过量,所以若取50 mL 0.50 mol·L-1的盐酸,还需加入50 mL 0.55 mol·L-1NaOH溶液;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16.铁及其化合物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
(1)铁件表面镀铜可有效防止铁被腐蚀,电镀时,以CuSO4溶液为电解液,铜作________(填 “阳”或“阴”)极,铜离子向________极移动,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
(2)常温时,FeCl3溶液pH<7,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
(3)将0.1mol·L-1 FeCl3溶液滴加到Mg(OH)2悬浊液中,有红褐色沉淀产生。该变化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答案】 (1). 阳 (2). 阴 (3). Cu2++2e-=Cu (4). Fe3+ +3H2OFe(OH)3 +3H+ (5). 2Fe3++3Mg(OH)2= 2Fe(OH)3 +3Mg2+
【解析】
【分析】
(1)根据电镀原理解答;根据水解原理完成水解反应方程式;根据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完成沉淀转化反应方程式;
【详解】(1)根据电镀原理,以CuSO4溶液为电解液,铁件表面镀铜,可用铜作阳极,铁件做阴极,电解液中铜离子向阴极移动,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
(2)常温时,FeCl3为强酸弱碱盐,弱根离子会发生水解,其离子方程式为:Fe3++3H2O Fe(OH)3+3H+;
(3)将0.1mol·L-1 FeCl3溶液滴加到Mg(OH)2悬浊液中,有红褐色沉淀产生,说明有Fe(OH)3生成,所以该变化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3Mg(OH)2= 2Fe(OH)3+3Mg2+。
17.硫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制取硫酸最重要的一步反应为:2SO2(g)+O2(g) 2SO3(g) △H< 0
(1)为提高SO2的转化率,可通入过量O2,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
(2)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对该反应进行研究,部分实验数据和图像如下。
反应条件:催化剂、一定温度、容积10 L
实验
起始物质的量/mol
平衡时SO3
物质的量/mol
SO2
O2
SO3
ⅰ
0.2
0.1
0
0.12
ⅱ
0
0
0.2
a
①实验ⅰ中SO2的转化率为______。
②a____0.12(填“>”、“=”或“<”)。
③t1、t2、t3中,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④ t2到t3的变化是因为改变了一个反应条件,该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_。
(3)将SO2和O2充入恒压密闭容器中,原料气中SO2 和O2的物质的量之比m【m=n(SO2)/n(O2)】不同时,SO2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T)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则m1、m2、m3的大小顺序为_____。
【答案】 (1). 增大反应物O2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SO2的转化率提高 (2). 60% (3). = (4). t2 (5). 加压 (6). m1<m2<m3
【解析】
【分析】
(1)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因素回答;(2)根据转化率公式计算;根据等效平衡进行判断,
【详解】(1)根据反应:2SO2(g)+O2(g) 2SO3(g) △H< 0可知,要提高SO2的转化率,就要使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可以采取通入过量O2,增大反应物的浓度的方法;所以正确答案为:增大反应物O2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SO2的转化率提高;
(2)①根据三段式: 2SO2(g)+O2(g) 2SO3(g)
起始物质的量/mol 0.2 0.1 0
变化物质的量/mol 2x x 2x
平衡物质的量/mol 0.2-2x 0.1-x 0.12
实验ⅰ中SO2的转化率=物质的变化量/物质的起始量×100%=0.12/0.2×100%= 60%;
②ⅱ因为反应条件相同,从SO3投料0.2 mol ,相当于ⅰ的投料,所以ⅰ和ⅱ为等效平衡,所以a=0.12;
③根据图像分析, t2时SO2的消耗速率等于生成O2速率的2倍,根据2SO2(g)+O2(g) 2SO3(g)反应计量数的关系,所以此时达到平衡状态;
④ t2到t3的变化是SO2的消耗速率和生成O2速率同时增大,且SO2的消耗速率增加的更多,可能改变的条件是加压了;
(3)因为该反应2SO2(g)+O2(g) 2SO3(g) △H< 0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m【m=n(SO2)/n(O2)】比值越大,二氧化硫的转化率越小,所以m1
18.SO2是大气中的有害物质,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治理和利用。
(1)工业上常用氨水吸收法处理SO2,可生成(NH4)2SO3或NH4HSO3。
① (NH4)2SO3显碱性,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
② NH4HSO3显酸性。用氨水吸收SO2,当吸收液显中性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c(NH4+)=2c(SO32-)+c(HSO3-)
b.c(NH4+)>c(SO32-)> c(H+)=c(OH-)
c.c(NH4+)+c(H+)=c(SO32-) +c(HSO3-)+c(OH-)
(2)某工厂烟气中主要含SO2、CO2,在较高温度经下图所示方法脱除SO2,可制得H2SO4。
①在阴极放电的物质是_______。
②在阳极生成SO3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
(2)检测烟气中SO2脱除率的步骤如下:
a.将一定量的净化气(不含SO3)通入足量NaOH溶液后,再加入足量溴水。
b.加入浓盐酸,加热溶液至无色无气泡,再加入足量BaCl2溶液。
c.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沉淀质量。
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a中溴水的主要作用________________。
②若沉淀的质量越大,说明SO2的脱除率越_____(填“高”或“低”)。
【答案】 (1). 溶液中存在平衡:NH4+ +H2ONH3·H2O + H+ ,SO32-+H2OHSO3-+ OH-,SO32-水解程度大于NH4+ 水解程度使溶液中c(OH-) > c(H+),所以溶液显碱性。 (2). ab (3). O2 (4). 2SO42--4e-= 2SO3↑+O2 ↑ (5). SO32-+Br2+H2O=SO42-+2Br-+ 2H+或SO32-+Br2+2OH-====SO42-+2Br-+H2O (6). 低
【解析】
【分析】
(1)根据水解原理,电荷守恒进行分析;(2)由图分析是由SO2-O2-H2SO4形成的燃料电池,通O2的电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通SO2的电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转化为H2SO4,根据电解质溶液是酸性的,写出负极反应式;阳离子在电解质溶液中由负极移动到正极,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①(NH4)2SO3溶液中,铵根和亚硫酸根都会水解,NH4+ +H2ONH3·H2O + H+ ,SO32-+H2OHSO3-+ OH-,(NH4)2SO3显碱性说明SO32-水解程度大于NH4+的水解程度,使溶液中c(OH-)>c(H+ ),所以溶液呈碱性;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溶液中存在平衡:NH4+ +H2ONH3·H2O + H+ ,SO32-+H2OHSO3-+ OH-,SO32-水解程度大于NH4+ 水解程度使溶液中c(OH-) > c(H+),所以溶液显碱性;
②据电荷守恒有: c(NH4+)+c(H+)=2c(SO32-) +c(HSO3-)+c(OH-),溶液显中性,则 c(H+)=c(OH-),所以c(NH4+)=2c(SO32-)+c(HSO3-),故a正确,b正确,c错误;
(3)①依据题意得出SO2-O2-H2SO4形成的燃料电池中可知,氧气在原电池的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答案为:O2;
②熔融硫酸钾中硫酸根失去电子,在原电池的负极放电,电极反应方程式为:2SO42--4e-= 2SO3↑+ O2 ↑;
(2)①溴水具有强氧化性,亚硫酸根具有还原性,所以不含SO3的净化气通入足量NaOH溶液后,再加入足量溴水反应方程式为:SO2+2OH-=SO32-+H2O,SO32-+Br2+H2O=SO42-+2Br-+2H+,故答案为:SO2+2OH-=SO32-+H2O,SO32-+Br2+H2O=SO42-+2Br-+2H+;或SO32-+Br2+2OH-=SO42-+2Br-+H2O ;
②生成沉淀越多,说明烟气中二氧化硫含量越高,脱除率越低。
19.已知K2Cr2O7溶液中存在平衡:Cr2O72-+H2O 2CrO42-+2H+。K2Cr2O7为橙色,K 2CrO4为黄色。为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序号
试剂X
ⅰ
1 mL1mol·L-1 K2Cr2O7 溶液
ⅱ
1mL1 mol·L-1 K2CrO4溶液
ⅲ
5~15滴浓硫酸
ⅳ
5~15滴浓盐酸
ⅴ
5~15滴6 mol·L-1 NaOH溶液
Ⅰ.方案讨论
(1)ⅰ~ⅴ中依据减少生成物浓度可导致平衡移动的原理设计的是______(填序号)。
(2)已知BaCrO4为黄色沉淀。某同学认为试剂X还可设计为Ba(NO3)2溶液,加入该试剂后,溶液颜色将_____。(填“变深”、“变浅”或“不变”)。
Ⅱ.实验分析
序号
试剂X
预期现象
实际现象
ⅰ
1 mL1 mol·L-1 K2Cr2O7 溶液
溶液变黄
溶液橙色加深
ⅱ
1mL1 mol·L-1 K2CrO4溶液
溶液橙色加深
溶液颜色变浅
ⅲ
5~15滴浓硫酸
溶液橙色加深
溶液橙色加深
ⅳ
5~15滴浓盐酸
溶液橙色加深
无明显现象
ⅴ
5~15滴6mol·L-1NaOH溶液
溶液变黄
溶液变黄
(1)实验ⅰ没有观察到预期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实验ⅱ的原因与其相似。
(2)通过实验ⅲ和ⅴ得出的结论为___________ 。
(3)实验ⅳ无明显现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某同学查阅资料发现:K2Cr2O7溶液与浓盐酸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实验ⅳ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小组同学设计了两个实验,验证了该反应的发生。
① 方案一:取5 mL浓盐酸,向其中加入15滴0.1mol·L-1 K2Cr2O7溶液,一段时间后,溶液变为绿色(CrCl3水溶液呈绿色),有黄绿色气体生成。写出该变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② 请你设计方案二: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ⅴ (2). 变浅 (3). 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实验ⅰ中,增大反应物K2Cr2O7浓度,平衡正向移动,使反应物浓度有所减少,但仍高于变化前,所以溶液橙色加深 (4). 增大(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正向)移动。(或:如果改变物质浓度,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合理给分) (5). 浓盐酸中氢离子浓度远小于浓硫酸中氢离子浓度 (6). 14HCl + K2CrO7=3Cl2 ↑+ 2CrCl3 + 2KCl+7H2O (7). 向5 mL 0.1 mol·L-1 K2Cr2O7溶液中通入足量的HCl气体或以0.1 mol·L-1 K2Cr2O7溶液和浓盐酸为正负极反应物,组成双液原电池
【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及影响化学平衡移动因素判断;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解答;
【详解】Ⅰ.根据反应: Cr2O72-+H2O 2CrO42-+2H+可知:
(1)ⅰ加入1 mL1mol·L-1 K2Cr2O7 溶液,增加的是反应物Cr2O72-浓度,平衡正向移动;
ⅱ加入1mL1 mol·L-1 K2CrO4溶液,增加的是生成物CrO42-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ⅲ加入5~15滴浓硫酸,增加的是生成物H+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ⅳ加入5~15滴浓盐酸,增加的是生成物H+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ⅴ加入5~15滴6 mol·L-1 NaOH溶液,消耗了生成物H+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
故合理选项为V;
(2)由K2Cr2O7为橙色,K 2CrO4为黄色,BaCrO4为黄色沉淀。向Cr2O72-+H2O 2CrO42-+2H+平衡体系中加入 Ba(NO3)2溶液,平衡正向移动,溶液颜色将变浅;
Ⅱ(1)由Cr2O72-+H2O 2CrO42-+2H+平衡可知,加入1 mL 1 mol·L-1 K2Cr2O7 溶液后,增加的是反应物Cr2O72-浓度,平衡正向移动,但移动的程度很小,使得溶液中Cr2O72-浓度增加比移动消耗的Cr2O72-得浓度多,所以溶液橙色加深;答案: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实验ⅰ中,增大反应物K2Cr2O7浓度,平衡正向移动,使反应物浓度有所减少,但仍高于变化前,所以溶液橙色加深;
(2)实验ⅲ是加入5~15滴浓硫酸,增加的是生成物H+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实验ⅴ是加入5~15滴6mol·L-1NaOH溶液,消耗了生成物H+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由此得出增大(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正向)移动;或:如果改变物质浓度,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3)实验ⅳ加入5~15滴浓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平衡没有移动,可能是浓盐酸中氢离子浓度远小于浓硫酸中氢离子浓度;
(4)①取5 mL浓盐酸,向其中加入15滴0.1mol·L-1 K2Cr2O7溶液,一段时间后,溶液变为绿色(CrCl3水溶液呈绿色),有黄绿色气体生成,该变化的化学方程式14HCl + K2CrO7=3Cl2 ↑+2CrCl3 +2KCl +7H2O;
②根据K2Cr2O7溶液与浓盐酸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可以用原电池反应原理检验。即向5 mL 0.1 mol·L-1K2Cr2O7溶液中通入足量的HCl气体或以0.1 mol·L-1K2Cr2O7溶液和浓盐酸为正负极反应物,组成双液原电池,在负极有黄绿色气体产生,在正极溶液颜色变为绿色。
满分:100 考试时间: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4 O 16 N 14 Cl 35.5
第一部分 (选择题 42分)
本部分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使用下列装置给液体升温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太阳能热水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故A不符合题意;
B.电热壶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故B不符合题意;
C.煤气燃烧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C符合题意;
D.该过程属于热量的传递,故 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C。
2.下列能源中,蕴藏有限、不能再生的是
A. 氢能 B. 太阳能 C. 地热能 D. 化石燃料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氢能是通过氢气和氧气反应所产生的能量。氢在地球上主要以化合态的形式出现,是二次能源,故A不符合题意;
B. 太阳能被归为"可再生能源",相对人的生命长短来说,太阳能散发能量的时间约等于无穷,故B不符合题意;
C.地热能无污染,是新能源,正在开发利用,有广阔的前景,所以C不符合题意;
D.化石燃料是人们目前使用的主要能源,它们的蕴藏量有限,而且不能再生,最终会枯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D符合题意;
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3.铁锅用水清洗放置后出现红褐色锈斑,在此变化过程中不发生的反应是
A. Fe-3e-= Fe3+ B. O2+2H2O+4e-=4OH-
C. 4Fe(OH)2+O2+2H2O=4Fe(OH)3 D. 2Fe+O2+2H2O=2Fe(OH)2
【答案】A
【解析】
【详解】A.在题中所给出的环境条件中,铁不能从单质直接被氧化成三价铁离子,而应该是二价铁离子,故A项错误;
B.钢铁能发生吸氧腐蚀形成原电池,正极发生是O2+2H2O+4e-=4OH-,故B项正确;
C.吸氧腐蚀生成Fe(OH)2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被迅速氧化成Fe(OH)3,故C项正确;
D.钢铁能发生吸氧腐蚀发,其反应方程式2Fe+O2+2H2O=2Fe(OH)2,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A。
4.下列食品添加剂中,其使用目的与反应速率有关的是
A. 抗氧化剂 B. 调味剂 C. 着色剂 D. 增稠剂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一般来说,食品中常加入抗氧剂、调味剂、着色剂以及增稠剂等,其中加入抗氧化剂可减缓食品的腐蚀,延长保质期,而调味剂、着色剂以及增稠剂与食品的色、态、味有关。
【详解】抗氧化剂减少食品与氧气的接触,延缓氧化的反应速率,A正确;调味剂是为了增加食品的味道,与速率无关,B错误;着色剂是为了给食品添加某种颜色,与速率无关,C错误;增稠剂是改变物质的浓度,与速率无关,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食品的添加剂,与化学反应速率相结合综合考查双基以及分析能力,侧重于化学与生活的考查。
5.根据生活经验,判断下列物质按酸碱性的一定顺序依次排列正确的是
① 洁厕灵(主要成分为HCl) ② 厨房清洁剂 ③ 食醋 ④ 肥皂 ⑤ 食盐
A. ①②⑤③④ B. ①③⑤④② C. ③①②⑤④ D. ④③⑤②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厕所清洁剂(HCl)、醋均显酸性,pH均小于7,但洁厕灵的酸性比食醋强,故洁厕灵的pH比醋的小;肥皂、厨房洗涤剂(NaClO)均显碱性,pH均大于7,但厨房清洁剂的碱性比肥皂强,故厨房清洁剂的pH比肥皂的大;⑤ 食盐是强碱强酸盐,溶液显中性,pH等于7。则上述物质水溶液pH由小到大的顺序是:厕所清洁剂、醋、肥皂、食盐、厨房清洁剂;按酸碱性大小的顺序依次排列为:①③⑤④②;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根据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质的酸碱性,由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进行分析判断。
6.下列有关CuCl2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B. 溶液中:c(Cu2+)+c(H+)=c(Cl-)+c(OH-)
C. 用惰性电极电解该溶液时,阳极有黄绿色气体产生
D. 溶液pH<7 的原因是:Cu2++H2O=Cu(OH)2+2H+
【答案】C
【解析】
【详解】A. CuCl2溶液是可溶性强电解质,溶液中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为:CuCl2→Cu2++2Cl-,故A错误;
B. 根据电荷守恒可知溶液中:2c(Cu2+)+c (H+)=c(Cl-)+c(OH-),故B错误;
C. 用惰性电极电解该溶液时,阳极发生的反应为:Cl--2e-= Cl2↑,所以产生黄绿色气体,故C正确;
D. 溶液pH<7 的原因是:Cu2++H2OCu(OH)2+2H+,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C。
7.下列化学用语对事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由Na和Cl形成离子键的过程:
B. Na2S做沉淀剂可处理含Hg2+的工业污水:Hg2++S2-=HgS↓
C. CH3COOH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放出热量H+(aq)+OH-(aq)=H2O(l) ΔH=-57.3 kJ·mol-1
D. 闪锌矿(ZnS)经CuSO4溶液作用转化为铜蓝(CuS):ZnS+Cu2+=CuS+Zn2+
【答案】C
【解析】
【详解】A. 由Na和Cl形成离子键的过程是Na失电子,Cl得到电子,所以:,故A正确;
B.因为Hg2++S2-= HgS↓,所以Na2S可以做处理含Hg2+的工业污水的沉淀剂,故B正确;
C. CH3COOH为弱电解质,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拆;且CH3COOH弱电解质,该物质电离需要吸热,1mol该物质发生中和,反应放热肯定不是57.3kJ;故C错误;
D.因为 CuS的Ksp小于ZnS,所以可发生ZnS+Cu2+=CuS+Zn2+反应,把CuSO4溶液转化为ZnSO4溶液,故D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C。
8.在生产生活中,酸碱中和及溶液酸碱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常温下,将2种一元酸分别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实验数据如下:
组别
c(一元酸)
c(NaOH)
混合溶液的pH
甲
c(HY)=0.1mol·L-1
0.1mol·L-1
pH=7
乙
c(HZ)=0.1 mol·L-1
0.1mol·L-1
pH=9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乙组混合液中:c(Na+) >c(OH-)>c(Z-)>c(H+)
B. 乙组实验所得混合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为1×10-5mol·L-1
C. 相同体积时,0.1mol/L HY溶液和0.1mol/L HZ溶液中c(H+)浓度相同
D. 相同体积时,0.1mol/L HY溶液和0.1mol/L HZ溶液分别与足量的镁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和总量均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甲c(HY)=0.1mol·L-1、乙c(HZ)=0.1 mol·L-1 分别和0.1mol·L-1NaOH 溶液反应,反应后混合溶液pH=7 、pH=9。说明HY为强酸,HZ为弱酸,以此进行分析即可;
【详解】A. 根据分析判断:乙组混合后的溶质为NaZ,NaZ溶液为强碱弱酸盐,所以:c(Na+) >c(Z-)>c(OH->c(H+),故A错误;
B. 乙组实验所得混合溶液pH=9,c(H+)=10-9mol/L,根据水的离子积可知c(OH-)=10-5mol/L,所以由水电离出的c(OH-)为1×10-5mol·L-1,故B正确;
C. HZ为弱酸,溶液中部分电离,HY为强酸,所以0.1mol/L HY溶液和0.1mol/L HZ溶液中c(H+)浓度不相同,故C错误;
D. 相同体积时,0.1mol/L HY溶液和0.1mol/L HZ溶液分别与足量的镁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不同,但总量相同,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B。
9.汽车尾气净化反应之一:NO(g)+CO(g)N2 (g)+CO 2 (g) ΔH=-373.4 kJ·mol-1。若反应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及时除去二氧化碳,正反应速率加快
B.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是该平衡状态的标志之一
C. 降低温度,反应物的转化率和平衡常数均增大
D. 其它条件不变,加入催化剂可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A. 除去二氧化碳,生成物的浓度降低,逆反应速率先减小后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故A错误;
B. 由NO(g)+CO(g)N2 (g)+CO 2 (g)可知反应物生成物都是气体,反应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所以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不能作为判断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故B错误;
C.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降温时,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转化率和平衡常数均增大,故C正确;
D.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所以加入催化剂不能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C。
【点睛】该反应是正反应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据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的影响分析,容器体积不变,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
10.借助太阳能将光解水制H2与脱硫结合起来,既能大幅度提高光解水制H2的效率,又能脱除SO2,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装置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B. 催化剂b附近的溶液pH增大
C. 吸收1mol SO2,理论上能产生1mol H2
D. 催化剂a表面发生的反应为:2H2O+2e-=H2↑+2OH-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装置没有外加电源,是通过光照使SO2发生氧化反应,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故A正确;
B.由图示可看出,电子由b表面转移到a表面,因此b表面发生氧化反应,根据题意SO2转化为H2SO4,因此催化剂b表面SO2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硫酸,使催化剂b附近的溶液pH减小,故B错误;
C. 根据电子守恒SO2~H2SO4~H2~2e-,吸收1mol SO2,理论上能产生1mol H2,故C正确;
D.催化剂a表面H2O发生还原反应生H2,催化剂a表面发生的反应为:2H2O+2e-=H2↑+2OH-,故D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B。
【点睛】在原电池中,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整个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守恒。
11.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Zn保护了Fe不被腐蚀
B
2NO2(g)N2O4(g)为吸热反应
C
试管内均有红棕色气体生成
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D
常温下,向饱和Na2CO3 溶液中加入少量BaSO4粉末,充分搅拌后过滤,再向洗净滤渣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Ksp(BaSO4)>Ksp(BaCO3)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①中有蓝色沉淀,证明存在Fe2+,②中试管内无明显变化,说明Fe附近溶液中无Fe2+,对比可说明Zn的存在保护了Fe,故A正确;
B.由实验装置图可知,热水中NO2的浓度增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2NO2(g)N2O4(g)为放热反应,故B错误;
C.因为浓硝酸不稳定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浓硝酸还具有强氧化性,能和木炭发生反应:,两者都会产生NO2的红棕色气体,所以此实验不能证明是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故C错误;
D.常温下,向饱和Na2CO3 溶液中加入少量BaSO4粉末,充分搅拌后过滤,再向洗净的滤渣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有碳酸钡产生,是因为c(CO32-)浓度很大,不能说明 Ksp(BaSO4)>Ksp(BaCO3),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A。
12.某反应由两步反应ABC构成,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曲线如图(E1、E3表示两反应的活化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两步反应均为放热反应
B. 整个反应的ΔH=E1-E2+E3-E4
C. 加入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的焓变
D. 三种物质所含能量由高到低依次为:A、B、C
【答案】B
【解析】
【详解】A. A→B的反应为吸热反应,B→C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
B. 整个反应中△H=E1-E2+E3-E4,故B正确;
C. 加入催化剂,只改变反应的活化能,不改变反应热,也不影响反应的焓变,故C错误;
D. 物质的总能量越低,越稳定,所以三种化合物的稳定性顺序:B<A<C,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B。
【点睛】反应物的能量大于生成物能量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反之为吸热反应;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结合能量的高低解答该题;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反应的焓变以及产率。
13.400℃时,向一个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和H2,发生如下反应:CO(g)+2H2(g)CH3OH(g)。反应过程中测得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t/min
0
10
20
30
n(CO)/mol
0.20
0.08
0.04
n(H2)/mol
0.40
0.0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在前10min内的平均速率为v(H2)=0.012 mol/(L·min)
B. 4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数值为2.5×103
C.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时c(CH3OH)=0.06mol·L-1,则反应的ΔH<0
D. 相同温度下,若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0.3mol CH3OH,达到平衡时CH3OH的转化率大于20%
【答案】D
【解析】
【详解】A.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20mol CO和0.40mol H2,发生:CO(g)+2H2(g)CH3OH(g)反应,10min后n(CO)= 0.08mol,变化了0.12mol,H2变化了0.24mol,所以10min内的H2的平均速率为v(H2)==0.012 mol/(L·min);故A正确;
B. 由表中的数据分析可知:20min时CO(g)+2H2(g)CH3OH(g)反应达到平衡,各物质浓度变化情况为:
CO(g)+2H2(g)CH3OH(g)
初始浓度(mol·L-1) 0.1 0.2 0
变化浓度(mol·L-1) 0.08 0.16 0.08
平衡浓度(mol·L-1) 0.02 0.04 0.08
4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5×103,故B正确;
C.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使反应达到平衡时c(CH3OH)=0.06mol·L-1<0.08 mol·L-1,说明平衡逆向移动了,Δ则该反应的ΔH<0,故C正确;
D. 当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20mol CO和0.40mol H2,发生:CO(g)+2H2(g)CH3OH(g)反应,达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80%;根据等效平衡,若开始加0.2mol的CH3OH时,达到平衡时CH3OH的转化率为20%;相同温度下,若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0.3mol CH3OH,相当于增减了反应物,达到平衡时CH3OH的转化率小于20%,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D。
【点睛】考查化学反应速率计算及其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移动及等效平衡的知识。依据化学反应速率计算公式v=,化学平衡常数K=生成物浓度幂次方的乘积/反应物浓度幂次方的乘积判断即可。
14.I-可以作为水溶液中SO2歧化反应的催化剂,可能的催化过程如下:
i. SO2+4I-+4H+=S↓+2I2+2H2O
ii.I2+2H2O+SO2=SO+4H++2I-
序号
①
②
③
④
试剂
组成
0.4 mol·L-1
KI
a mol·L-1 KI
0.2 mol·L-1 H2SO4
0.2 mol·L-1
H2SO4
0.2 mol·L-1 KI
0.0002 mol I2
实验
现象
溶液变黄,一段时间后出现浑浊
溶液变黄,出现浑浊较①快
无明显现象
溶液由棕褐色很快褪色,变成黄色,出现浑浊较①快
探究i、ii反应速率与SO2歧化反应速率的关系,实验如下:分别将18 mL SO2饱和溶液加入到2 mL下列试剂中,密闭放置观察现象。(已知:I2易溶解在KI溶液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水溶液中SO2歧化反应方程式为:3SO2+2H2O =S↓+2H2SO4
B. ②是①的对比实验,则a=0.4
C. 比较①、②、③,可得出结论:I-是SO2歧化反应的催化剂,H+单独存在时不具有催化作用,但H+可加快歧化反应速率
D. 实验表明,SO2的歧化反应速率④>①,原因是反应i比ii快,反应ii中产生的H+是反应i加快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i+ii×2得反应:3SO2+2H2O =S↓+2H2SO4,故A项正确;
B.②是①的对比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②比①多加了0.2mol·L-1 H2SO4,②与①中KI浓度应相等,则a=0.4,故B项正确;
C.对比①与②,加入H+可以加快SO2歧化反应的速率;对比②与③,单独H+不能催化SO2的歧化反应;比较①、②、③,可得出的结论是:I-是SO2歧化反应的催化剂,H+单独存在时不具有催化作用,但H+可以加快歧化反应速率,故C项正确。
D.对比④和①,④中加入碘化钾的浓度小于①,④中多加了碘单质,反应i消耗H+和I-,反应ii中消耗I2,④中“溶液由棕褐色很快褪色,变成黄色,出现浑浊较①快”,反应速率④>①,由此可见,反应ⅱ比反应ⅰ速率快,反应ⅱ产生H+使成c(H+)增大,从而反应i加快,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解题依据: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判断。通过实验对比探究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二部分 (综合题 共58分)
本部分共5小题,共58分。
15.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获取反应能量变化有多条途径。
(1)下列反应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______(填字母)。
A.Na2O与水反应 B.甲烷的燃烧反应 C.CaCO3受热分解 D.锌与盐酸反应
(2)获取能量变化的途径
① 通过化学键的键能计算。已知:
化学键种类
H—H
O=O
O—H
键能(kJ/mol)
436
498
463.4
计算可得:2H2(g)+ O2(g) =2H2O(g) ∆H=____________kJ·mol-1
② 通过物质所含能量计算。已知反应中A+B=C+D中A、B、C、D所含能量依次可表示为E A、EB、 EC、 ED,该反应△H=_______。
③ 通过盖斯定律可计算。已知在25℃、101kPa时:
Ⅰ.2Na(s)+O2 (g) =Na2O(s) △H=-414kJ·mol-1
Ⅱ.2Na(s)+O2(g) =Na2O2(s) △H=-511kJ·mol-1
写出Na2O2与Na反应生成Na2O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④利用实验装置测量。测量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热量变化的过程中,若取50 mL 0.50 mol·L-1的盐酸,则还需加入________(填序号)。
A.50 mL 0.50 mol·L-1 NaOH溶液
B.50 mL 0.55 mol·L-1NaOH溶液
C.1.0 g NaOH固体
【答案】 (1). C (2). -483.6 (3). EC+ ED—(EA+EB) (4). Na2O2(s)+2Na(s)====2Na2O(s)△H=-317 kJ·mol-1 (5). B
【解析】
【分析】
考查反应热的计算。根据△H=断键键能总和-成键键能总和或者△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进行解答;
【详解】(1)A.Na2O与水反应 属于放热反应,故A不符合;
B.甲烷的燃烧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B不符合;
C.CaCO3受热分解属于吸热反应,故C符合;
D.锌与盐酸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D不符合;
所以,属于吸热反应的是C;
(2)①根据2H2(g)+ O2(g) =2H2O(g)方程式可知,△H=断键键能总和-成键键能总和,即∆H=2H—H+ O=O- 4O—H =2×436+498-463.4×4=-483.6 kJ·mol-1;
② 通过物质所含能量计算△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所以反应A+B=C+D中△H= EC+ED-(EA+EB);
③ 通过盖斯定律可I×2-II:2Na(s)+ Na2O2(s)= 2Na2O(s) △H =-414kJ·mol-1×2-(-511kJ·mol-1)=-317 kJ·mol-1;所以Na2O2与Na反应生成Na2O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a2O2(s)+2Na(s) ==2Na2O(s) △H=-317 kJ·mol-1;
④测量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热量变化的过程中,为了保证酸或是碱中的一方完全反应,往往保证一方过量,所以若取50 mL 0.50 mol·L-1的盐酸,还需加入50 mL 0.55 mol·L-1NaOH溶液;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16.铁及其化合物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
(1)铁件表面镀铜可有效防止铁被腐蚀,电镀时,以CuSO4溶液为电解液,铜作________(填 “阳”或“阴”)极,铜离子向________极移动,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
(2)常温时,FeCl3溶液pH<7,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
(3)将0.1mol·L-1 FeCl3溶液滴加到Mg(OH)2悬浊液中,有红褐色沉淀产生。该变化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答案】 (1). 阳 (2). 阴 (3). Cu2++2e-=Cu (4). Fe3+ +3H2OFe(OH)3 +3H+ (5). 2Fe3++3Mg(OH)2= 2Fe(OH)3 +3Mg2+
【解析】
【分析】
(1)根据电镀原理解答;根据水解原理完成水解反应方程式;根据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完成沉淀转化反应方程式;
【详解】(1)根据电镀原理,以CuSO4溶液为电解液,铁件表面镀铜,可用铜作阳极,铁件做阴极,电解液中铜离子向阴极移动,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
(2)常温时,FeCl3为强酸弱碱盐,弱根离子会发生水解,其离子方程式为:Fe3++3H2O Fe(OH)3+3H+;
(3)将0.1mol·L-1 FeCl3溶液滴加到Mg(OH)2悬浊液中,有红褐色沉淀产生,说明有Fe(OH)3生成,所以该变化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3Mg(OH)2= 2Fe(OH)3+3Mg2+。
17.硫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制取硫酸最重要的一步反应为:2SO2(g)+O2(g) 2SO3(g) △H< 0
(1)为提高SO2的转化率,可通入过量O2,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
(2)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对该反应进行研究,部分实验数据和图像如下。
反应条件:催化剂、一定温度、容积10 L
实验
起始物质的量/mol
平衡时SO3
物质的量/mol
SO2
O2
SO3
ⅰ
0.2
0.1
0
0.12
ⅱ
0
0
0.2
a
①实验ⅰ中SO2的转化率为______。
②a____0.12(填“>”、“=”或“<”)。
③t1、t2、t3中,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④ t2到t3的变化是因为改变了一个反应条件,该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_。
(3)将SO2和O2充入恒压密闭容器中,原料气中SO2 和O2的物质的量之比m【m=n(SO2)/n(O2)】不同时,SO2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T)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则m1、m2、m3的大小顺序为_____。
【答案】 (1). 增大反应物O2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SO2的转化率提高 (2). 60% (3). = (4). t2 (5). 加压 (6). m1<m2<m3
【解析】
【分析】
(1)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因素回答;(2)根据转化率公式计算;根据等效平衡进行判断,
【详解】(1)根据反应:2SO2(g)+O2(g) 2SO3(g) △H< 0可知,要提高SO2的转化率,就要使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可以采取通入过量O2,增大反应物的浓度的方法;所以正确答案为:增大反应物O2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SO2的转化率提高;
(2)①根据三段式: 2SO2(g)+O2(g) 2SO3(g)
起始物质的量/mol 0.2 0.1 0
变化物质的量/mol 2x x 2x
平衡物质的量/mol 0.2-2x 0.1-x 0.12
实验ⅰ中SO2的转化率=物质的变化量/物质的起始量×100%=0.12/0.2×100%= 60%;
②ⅱ因为反应条件相同,从SO3投料0.2 mol ,相当于ⅰ的投料,所以ⅰ和ⅱ为等效平衡,所以a=0.12;
③根据图像分析, t2时SO2的消耗速率等于生成O2速率的2倍,根据2SO2(g)+O2(g) 2SO3(g)反应计量数的关系,所以此时达到平衡状态;
④ t2到t3的变化是SO2的消耗速率和生成O2速率同时增大,且SO2的消耗速率增加的更多,可能改变的条件是加压了;
(3)因为该反应2SO2(g)+O2(g) 2SO3(g) △H< 0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m【m=n(SO2)/n(O2)】比值越大,二氧化硫的转化率越小,所以m1
(1)工业上常用氨水吸收法处理SO2,可生成(NH4)2SO3或NH4HSO3。
① (NH4)2SO3显碱性,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
② NH4HSO3显酸性。用氨水吸收SO2,当吸收液显中性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c(NH4+)=2c(SO32-)+c(HSO3-)
b.c(NH4+)>c(SO32-)> c(H+)=c(OH-)
c.c(NH4+)+c(H+)=c(SO32-) +c(HSO3-)+c(OH-)
(2)某工厂烟气中主要含SO2、CO2,在较高温度经下图所示方法脱除SO2,可制得H2SO4。
①在阴极放电的物质是_______。
②在阳极生成SO3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
(2)检测烟气中SO2脱除率的步骤如下:
a.将一定量的净化气(不含SO3)通入足量NaOH溶液后,再加入足量溴水。
b.加入浓盐酸,加热溶液至无色无气泡,再加入足量BaCl2溶液。
c.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沉淀质量。
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a中溴水的主要作用________________。
②若沉淀的质量越大,说明SO2的脱除率越_____(填“高”或“低”)。
【答案】 (1). 溶液中存在平衡:NH4+ +H2ONH3·H2O + H+ ,SO32-+H2OHSO3-+ OH-,SO32-水解程度大于NH4+ 水解程度使溶液中c(OH-) > c(H+),所以溶液显碱性。 (2). ab (3). O2 (4). 2SO42--4e-= 2SO3↑+O2 ↑ (5). SO32-+Br2+H2O=SO42-+2Br-+ 2H+或SO32-+Br2+2OH-====SO42-+2Br-+H2O (6). 低
【解析】
【分析】
(1)根据水解原理,电荷守恒进行分析;(2)由图分析是由SO2-O2-H2SO4形成的燃料电池,通O2的电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通SO2的电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转化为H2SO4,根据电解质溶液是酸性的,写出负极反应式;阳离子在电解质溶液中由负极移动到正极,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①(NH4)2SO3溶液中,铵根和亚硫酸根都会水解,NH4+ +H2ONH3·H2O + H+ ,SO32-+H2OHSO3-+ OH-,(NH4)2SO3显碱性说明SO32-水解程度大于NH4+的水解程度,使溶液中c(OH-)>c(H+ ),所以溶液呈碱性;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溶液中存在平衡:NH4+ +H2ONH3·H2O + H+ ,SO32-+H2OHSO3-+ OH-,SO32-水解程度大于NH4+ 水解程度使溶液中c(OH-) > c(H+),所以溶液显碱性;
②据电荷守恒有: c(NH4+)+c(H+)=2c(SO32-) +c(HSO3-)+c(OH-),溶液显中性,则 c(H+)=c(OH-),所以c(NH4+)=2c(SO32-)+c(HSO3-),故a正确,b正确,c错误;
(3)①依据题意得出SO2-O2-H2SO4形成的燃料电池中可知,氧气在原电池的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答案为:O2;
②熔融硫酸钾中硫酸根失去电子,在原电池的负极放电,电极反应方程式为:2SO42--4e-= 2SO3↑+ O2 ↑;
(2)①溴水具有强氧化性,亚硫酸根具有还原性,所以不含SO3的净化气通入足量NaOH溶液后,再加入足量溴水反应方程式为:SO2+2OH-=SO32-+H2O,SO32-+Br2+H2O=SO42-+2Br-+2H+,故答案为:SO2+2OH-=SO32-+H2O,SO32-+Br2+H2O=SO42-+2Br-+2H+;或SO32-+Br2+2OH-=SO42-+2Br-+H2O ;
②生成沉淀越多,说明烟气中二氧化硫含量越高,脱除率越低。
19.已知K2Cr2O7溶液中存在平衡:Cr2O72-+H2O 2CrO42-+2H+。K2Cr2O7为橙色,K 2CrO4为黄色。为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序号
试剂X
ⅰ
1 mL1mol·L-1 K2Cr2O7 溶液
ⅱ
1mL1 mol·L-1 K2CrO4溶液
ⅲ
5~15滴浓硫酸
ⅳ
5~15滴浓盐酸
ⅴ
5~15滴6 mol·L-1 NaOH溶液
Ⅰ.方案讨论
(1)ⅰ~ⅴ中依据减少生成物浓度可导致平衡移动的原理设计的是______(填序号)。
(2)已知BaCrO4为黄色沉淀。某同学认为试剂X还可设计为Ba(NO3)2溶液,加入该试剂后,溶液颜色将_____。(填“变深”、“变浅”或“不变”)。
Ⅱ.实验分析
序号
试剂X
预期现象
实际现象
ⅰ
1 mL1 mol·L-1 K2Cr2O7 溶液
溶液变黄
溶液橙色加深
ⅱ
1mL1 mol·L-1 K2CrO4溶液
溶液橙色加深
溶液颜色变浅
ⅲ
5~15滴浓硫酸
溶液橙色加深
溶液橙色加深
ⅳ
5~15滴浓盐酸
溶液橙色加深
无明显现象
ⅴ
5~15滴6mol·L-1NaOH溶液
溶液变黄
溶液变黄
(1)实验ⅰ没有观察到预期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实验ⅱ的原因与其相似。
(2)通过实验ⅲ和ⅴ得出的结论为___________ 。
(3)实验ⅳ无明显现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某同学查阅资料发现:K2Cr2O7溶液与浓盐酸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实验ⅳ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小组同学设计了两个实验,验证了该反应的发生。
① 方案一:取5 mL浓盐酸,向其中加入15滴0.1mol·L-1 K2Cr2O7溶液,一段时间后,溶液变为绿色(CrCl3水溶液呈绿色),有黄绿色气体生成。写出该变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② 请你设计方案二: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ⅴ (2). 变浅 (3). 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实验ⅰ中,增大反应物K2Cr2O7浓度,平衡正向移动,使反应物浓度有所减少,但仍高于变化前,所以溶液橙色加深 (4). 增大(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正向)移动。(或:如果改变物质浓度,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合理给分) (5). 浓盐酸中氢离子浓度远小于浓硫酸中氢离子浓度 (6). 14HCl + K2CrO7=3Cl2 ↑+ 2CrCl3 + 2KCl+7H2O (7). 向5 mL 0.1 mol·L-1 K2Cr2O7溶液中通入足量的HCl气体或以0.1 mol·L-1 K2Cr2O7溶液和浓盐酸为正负极反应物,组成双液原电池
【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及影响化学平衡移动因素判断;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解答;
【详解】Ⅰ.根据反应: Cr2O72-+H2O 2CrO42-+2H+可知:
(1)ⅰ加入1 mL1mol·L-1 K2Cr2O7 溶液,增加的是反应物Cr2O72-浓度,平衡正向移动;
ⅱ加入1mL1 mol·L-1 K2CrO4溶液,增加的是生成物CrO42-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ⅲ加入5~15滴浓硫酸,增加的是生成物H+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ⅳ加入5~15滴浓盐酸,增加的是生成物H+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ⅴ加入5~15滴6 mol·L-1 NaOH溶液,消耗了生成物H+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
故合理选项为V;
(2)由K2Cr2O7为橙色,K 2CrO4为黄色,BaCrO4为黄色沉淀。向Cr2O72-+H2O 2CrO42-+2H+平衡体系中加入 Ba(NO3)2溶液,平衡正向移动,溶液颜色将变浅;
Ⅱ(1)由Cr2O72-+H2O 2CrO42-+2H+平衡可知,加入1 mL 1 mol·L-1 K2Cr2O7 溶液后,增加的是反应物Cr2O72-浓度,平衡正向移动,但移动的程度很小,使得溶液中Cr2O72-浓度增加比移动消耗的Cr2O72-得浓度多,所以溶液橙色加深;答案: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实验ⅰ中,增大反应物K2Cr2O7浓度,平衡正向移动,使反应物浓度有所减少,但仍高于变化前,所以溶液橙色加深;
(2)实验ⅲ是加入5~15滴浓硫酸,增加的是生成物H+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实验ⅴ是加入5~15滴6mol·L-1NaOH溶液,消耗了生成物H+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由此得出增大(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正向)移动;或:如果改变物质浓度,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3)实验ⅳ加入5~15滴浓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平衡没有移动,可能是浓盐酸中氢离子浓度远小于浓硫酸中氢离子浓度;
(4)①取5 mL浓盐酸,向其中加入15滴0.1mol·L-1 K2Cr2O7溶液,一段时间后,溶液变为绿色(CrCl3水溶液呈绿色),有黄绿色气体生成,该变化的化学方程式14HCl + K2CrO7=3Cl2 ↑+2CrCl3 +2KCl +7H2O;
②根据K2Cr2O7溶液与浓盐酸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可以用原电池反应原理检验。即向5 mL 0.1 mol·L-1K2Cr2O7溶液中通入足量的HCl气体或以0.1 mol·L-1K2Cr2O7溶液和浓盐酸为正负极反应物,组成双液原电池,在负极有黄绿色气体产生,在正极溶液颜色变为绿色。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