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
A. 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外液
B. 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D. 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因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所以②是血浆、④是组织液、⑤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汇入血浆,所以③是淋巴;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所以①是细胞外液。所以图中①~⑤的名称依次是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C正确。
故选:C。
2.夏天气候炎热,户外工作人员会经常“中暑”。人“中暑”的原因最可能是
A. 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B. 病原体感染
C. 渗透压下降
D. 细胞代谢紊乱
【答案】D
【解析】
【详解】人“中暑”是由于外界炎热的环境超过了机体体温调节的能力,使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细胞代谢紊乱所致,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 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 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 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B正确;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C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D错误。故选D。
4.在下列物质中,存在于人体内环境中的一组是
①血红蛋白 ②血浆蛋白 ③葡萄糖 ④尿素 ⑤生长激素 ⑥尿液 ⑦细胞内液 ⑧泪液 ⑨乳汁 ⑩脑脊液
A. ①③④⑤⑥ B. ②③④⑤⑨
C. ①⑥⑦⑧⑨ D. ②③④⑤⑩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不是内环境是组成成分,①错误;
②血浆蛋白是血浆的组成成分,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正确;
③葡萄糖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③正确;
④尿素存在于血浆、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④正确;
⑤生长激素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等,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⑤正确;
⑥尿液随尿道直接排出体外,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⑥错误;
⑦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⑦错误;
⑧泪液由泪腺直接排出体外,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⑧错误;
⑨乳汁由乳腺细胞产生进入乳腺管内,乳腺管与外界连通,因此乳汁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⑨错误;
⑩脑脊液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⑩正确.
故选:D.
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B.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血浆蛋白
C. 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小,内环境的稳态就不会遭到破坏
D.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pH、渗透压、温度处于动态平衡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三个主要方面,A正确;
B.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B错误;
C. 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小,内环境的稳态也有可能会遭到破坏,C错误;
D.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pH、渗透压、温度)处于动态平衡中,D错误。
故选:A。
6.关于神经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
B. 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C. 其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D. 一个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并传导冲动完成反射
【答案】D
【解析】
【详解】A.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A正确;B.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B正确;C.神经元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C正确;D.完成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需要2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D错误。故选D。
7.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乙酰胆碱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二者都是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需要借助载体的运输
B. 二者都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C. 二者都能够长时间作用于突触后膜使膜电位长时间发生改变
D. 二者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K+、Na+的通透性改变,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不需要通过载体蛋白的运输,A错误;神经递质作为细胞间的信号分子,都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就被立刻灭活或运走,同时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C错误;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可增大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形成动作电位。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增大突触后膜对阴离子的通透性,而不是使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D错误。
故选B。
8.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 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 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答案】D
【解析】
【详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部位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A正确;惊吓刺激可以通过图像、声音、接触等刺激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B正确;由题中信息: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从而加快心跳,说明神经系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由题中信息: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效应器即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心脏),说明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心脏活动,C正确;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D错误。故选D。
9.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 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 )
A. 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 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答案】D
【解析】
【详解】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当刺激A点,产生兴奋在相应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则甲电流表的左侧导线所在膜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时,右侧导线所在的另一神经纤维的膜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有电位差导致甲发生一次偏转;当兴奋传到两个神经元之间时,由于该处突触的兴奋是突触后膜兴奋,及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右边的神经元不兴奋,乙电流表的两侧导线的膜外均是正电荷,无电位差,乙不发生偏转,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0.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 血浆渗透压升高
B. 产生渴感
C. 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血浆浓度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A正确;人体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还会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使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B、C正确;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升高,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D错误。
11.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B. 一个反射弧至少包括两个神经元,例如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只含两个神经元
C. 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D. 在一个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进行双上传导
【答案】D
【解析】
【详解】一个完整的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A正确;一个反射弧至少包括两个神经元,例如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只含两个神经元;B正确;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C正确;在一个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D错误。
12.神经调节是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有一个个条件反射的建立
B. 脊髓从胸部折断的病人无法完成排尿
C. 人脑对外界的感知和控制机体的反射是相同的区域
D. 人体的生命活动最终都要受到大脑高级中枢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是在后天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有一个个条件反射的建立,A正确;排尿中枢位于脊髓中的骶髓,脊髓从胸部折断的病人的排尿反射弧没有被破坏,可以完成排尿,B错误;人脑对外界的感知是感觉中枢,而控制机体的反射是运动中枢,不是相同区域,C错误;人体的大多数的生命活动由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就可以控制,不是都要受到大脑高级中枢的控制,D错误。
13.γ-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脑内的γ-氨基丁酸浓度降低可引起焦虑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递质的过程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
C. γ-氨基丁酸作用于突触前膜后,将使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变化
D. γ-氨基丁酸作为神经递质和激素、酶等发挥完作用后都会被灭活
【答案】B
【解析】
【详解】A、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只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突触结构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A错误;
B、存在于突触小体中的神经递质,以突触小泡形式被运输到突触前膜,再以胞吐形式运出细胞,在此过程中需要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B正确;
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C错误;
D、酶发挥完作用后不会被灭活,D错误。
故选:B。
14.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1表示该部位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若适当增加溶液的KC1浓度,则图2中a将向上移动
B. 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II有关
C. b点时,细胞膜①侧电位比②侧高
D. 该过程中,大量钠离子从细胞膜①侧到②侧
【答案】C
【解析】
【详解】适当增加溶液的KC1浓度,膜内外K+浓度差减小,则K+外流减小,因此静息电位的峰值减小,则图2中a将向上移动,A正确;静息时,钾离子通道打开,膜内的钾离子外流,而膜内的负离子不能扩散出去,膜外的钠离子也不能扩散到膜内,出现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钾离子通道属于通道蛋白,因此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Ⅱ有关,B正确;b点时电位差为0,细胞膜两侧的电位相等,C错误;b~c过程中为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即大量钠离子从细胞膜①侧到②侧,D正确。故选C。
15.下列关于人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短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B. 脑干与水盐平衡的调控有关
C. 饮酒过量语无伦次与小脑功能有关
D. 专心答题时参与的主要高级中枢有W区和V区
【答案】D
【解析】
【详解】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而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错误;下丘脑与水盐平衡的调控有关,B错误;饮酒过量语无伦次与大脑皮层功能有关,C错误;专心答题时参与的主要高级中枢有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和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D正确。
16.下列关于人体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B. 微量的激素就能显著影响靶细胞的生理活动
C.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一体液调节
D.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A正确;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因此微量的激素就能显著影响靶细胞的生理活动,B正确;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其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C正确;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若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D错误。
17.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
B. 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协同调节血糖平衡
C. 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升高
D. 大量口服胰岛素,可使血糖快速降低而使机体表现出休克症状
【答案】C
【解析】
【详解】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A错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平衡时,属于拮抗关系,B错误;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升高,C正确;胰岛素属于蛋白质,口服经过消化系统分解,而不起作用,D错误;故选C。
18.研究发现,当血糖浓度高于某水平时,肝细胞膜上的某种载体蛋白可将葡萄糖转运至细胞内;当血糖浓度低于某水平时,该载体蛋白又能将葡萄糖由细胞内转运出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葡萄糖的运输方向与细胞内外葡萄糖的相对浓度有关
B. 该载体蛋白转运葡萄糖进出肝细胞均不需要消耗ATP
C. 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该载体蛋白将葡萄糖转运至肝细胞内
D. 胰岛B细胞合成的激素可以促进血液中葡萄糖进入肝细胞
【答案】C
【解析】
【详解】分析题意可知:转运方向不是由该载体决定的,而是血糖浓度决定的,A正确;在血糖浓度偏低时,该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出肝细胞,肝细胞内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故此时肝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大于血浆,该载体是顺浓度梯度将葡萄糖运出,不需要消耗ATP,B正确;胰高血糖素是促进血糖含量升高的激素,所以推测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该载体蛋白将葡萄糖转运出肝细胞,C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所以胰岛素可以促进血液中葡萄糖进入肝细胞,D正确。
19.图表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结构X、Y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B. 若结构Y受损,则①含量升高,②含量降低
C. 若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①含量升高,②含量降低
D. 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两种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试题分析,图中结构X、Y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A正确;
B、若结构Y受损,则②减少,甲状腺激素减少,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①含量升高,B正确;
C、若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①和②的含量将下降,C错误;
D、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两种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C。
20.下列关于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B. 大量失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C. 人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降低,尿量减少
D. 水和无机盐平衡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大量失水后和人体内缺水时,都会引起包含血浆渗透压在内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可见,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水和无机盐平衡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A、B、D均正确,C错误。
21.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下列反应正确的是
A. 垂体合成并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代谢活动增强
B. 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的甲状腺素的量增加,产热量增加
C. 皮肤血管舒张,皮肤的血流量增加,抵御寒冷
D. 下丘脑里的冷觉感受器兴奋,骨骼肌战栗,产热量增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垂体合成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A错误;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产热量增加,B正确;寒冷环境中机体为了维持体温相对恒定,需要增加产热,降低散热,则皮肤血管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减少,C错误;寒冷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兴奋传至下丘脑使骨骼肌战栗,产热量增加,D错误。故选B。
22.家兔的内分泌系统与人体相似。下图为其下丘脑与部分其他内分泌腺或效应功能关系示意图,A~D代表相关激素。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 若处于寒冷环境中,则激素C和D的分泌量将会增加,两者关系为协同
B. 图中虚线所示箭头表示激素分泌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馈调节
C. 若阻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则激素B的含量会降低,家兔尿量也减少
D. 肾小管管壁细胞存在图中示意的激素B和激素C的受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以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两者关系为协同作用,正确;
B、在寒冷的刺激下,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样体内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就不至于过高,正确;
C、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间的联系,垂体释放的激素B(抗利尿激素)含量降低,尿量增加,错误;
D、在肾小管的管壁细胞中存在激素C(甲状腺激素)和激素B(抗利尿激素)的受体,正确。
故选C。
23.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进入繁殖季节。光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下。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鸟类的繁殖活动通过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完成
B. A、B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
C. B作用的靶细胞只有性腺
D. C可通过反馈作用调节激素A和B的分泌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鸟类的繁殖活动受到日照长短的影响,日照长短是通过神经系统感受到的,同时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因此鸟类的繁殖活动通过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完成,A正确;A、B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B正确;B作用的靶细胞既有性腺又有下丘脑,C错误;C(性激素)可通过反馈作用调节激素A和B的分泌,D正确;因此选C。
24.下图表示信号传导的一种方法。甲表示产生信息分子X的细胞,乙是X的靶细胞。下列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
A. 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 X使乙发生膜电位的变化
B. 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 X促进乙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
C. 甲是胰岛A细胞,乙是肌细胞, X促进乙中储能物质水解
D. 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肝脏细胞, X加快乙的新陈代谢
【答案】D
【解析】
【详解】若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则该图是反射弧结构图,X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不需要通过血液运输,A错误;若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 则X是促激素释放激素,其促进乙分泌促激素,B错误;若甲是胰岛A细胞,则X是胰高血糖素,其能促进乙中糖原水解为葡萄糖,但是不能促进肌糖原水解,因此乙是肝脏细胞,C错误;若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肝脏细胞,则X是甲状腺素,能加快乙的新陈代谢,D正确。
25.某学生参加高考体检,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该学生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 )
A. 神经调控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体温迅速上升
B. 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加,血糖浓度下降
C.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强
D. 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细胞代谢增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早晨温度较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体温不会迅速上升,A错误;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增加,最终使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B错误;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C正确;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细胞代谢增强,D错误;故选C。
26.下列有关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小肠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消化液和组织液
B. 肝脏中毛细血管动脉端O2/CO2的值高于静脉端
C. 肾小球发炎会增大血浆渗透压,出现组织水肿现象
D. 剧烈运动时体内会产生大量乳酸,致使血浆pH显著下降
【答案】B
【解析】
【详解】小肠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消化液属于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A错误;肝脏中毛细血管动脉端氧含量丰富,静脉端的CO2含量丰富,故毛细血管动脉端O2/CO2的值高于静脉端,B正确;肾炎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组织液,引发组织水肿,C错误;人体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但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缓冲作用,血浆pH仍会保持相对平衡,D错误。
故选B。
27.NO是一种半衰期很短(平均5s后即失活)的神经递质,它凭借其脂溶性穿过细胞膜,迅速在细胞间扩散,不经受体介导,直接进入突触后膜细胞内,如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通过增强GC(鸟苷酸环化酶)的催化活性,打开离子通道,使血管平滑肌松驰。下列有关NO的说法错误的是
A. NO可打开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Na+通道
B. 机体内没有使NO失活的特殊机制
C. NO的释放实现了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D. 突触后膜上没有NO的特异性受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NO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通过增强GC(鸟苷酸环化酶)的催化活性,打开离子通道,使血管平滑肌松驰”,而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所以打开的通道不是Na+通道,A错误;由于“NO是一种半衰期很短(平均5s后即失活)的神经递质”,故无需刻意使其失活,所以机体内没有使NO失活的特殊机制,B正确;NO是一种神经递质,可在突触处实现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C正确;根据“NO凭借其脂溶性穿过细胞膜,迅速在细胞间扩散,不经受体介导,直接进入突触后膜细胞内”可知突触后膜上没有NO的特异性受体,D正确。
故选A。
28.下图为在寒冷条件下某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相关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表示下丘脑,b表示垂体,c表示甲状腺
B. 血液中激素①过多时,可通过反馈调节使激素②③分泌减少
C. 激素③可定向运输至靶细胞或靶器官
D. 胰岛A细胞表面也存在激素③的受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分析可知,a是垂体,b是甲状腺,c是下丘脑,A错误;由分析可知,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③)过多时,可通过反馈调节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①)和促甲状腺激素(②)分泌减少,B错误;甲状腺激素(③)随血液运到全身,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掌握甲状腺分泌的分级调节,准确判断题图中各序号代表的激素和各字母代表的分泌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9.糖尿病性心肌病是指发生于糖尿病患者的心脏功能异常,属于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该病是由高血糖引发的心肌线粒体功能损伤,主要是心肌细胞对脂肪的摄取、代谢增强,导致线粒体耗氧增加和呼吸功能损害,有效控制高血糖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措施。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患者的高血糖会导致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量一定高于正常人
B. 患者心肌细胞的线粒体耗氧增加但糖类氧化分解减少
C. 患者的心肌细胞对血糖的摄取能力减弱
D. 患者需控制饮食、适量运动以利于控制血糖浓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A、患者血糖浓度高,体内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但有些患者的高血糖是由于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错误;
B、脂肪中氢含量远大于糖类,分解相同量的脂肪消耗的氧气要多于分解相同量的糖类,因此线粒体的耗氧量增加,正确;
C、糖尿病性心肌病患者的心肌细胞对脂肪的摄取、代谢增强,这样患者的心肌细胞对血糖的摄取能力减弱,正确;
D、有效控制高血糖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措施,因此患者需控制饮食、适量运动以控制血糖浓度,正确;
故选A。
30.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如图表示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刺激Y可能是胰岛素分泌减少
B. 从反射类型看,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①结构称为传入神经,②结构位于下丘脑
C. 激素作用于靶细胞,靶细胞内发生的主要代谢变化是肝糖原的分解或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D. 结构③通过释放化学信息直接影响胰岛A细胞的分泌,该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刺激Y对胰岛A细胞的分泌起抑制作用,所以刺激Y可能是胰岛素分泌增多,A错误。调图中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神经调节,下丘脑为血糖调节中枢,血糖调节的过程是生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B正确。胰岛A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该激素主要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及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来补充血糖的含量,C正确。③为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和内分泌腺之间通过化学信息神经递质传递信号,D正确。
二、非选择题
31.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填标号)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_______ 。(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气从血液中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_;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通过 ____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___________。
(4)图中①~⑤,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C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试写出人体内利用O2并产生CO2的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饭后4小时,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等 。
【答案】 (1). ②③ (2). ③④ (3). 自由扩散 (4). 6 (5). ②中含大分子蛋白质,③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6). ⑤和① (7). ①和② (8). 6O2+C6H12O6+6H2O 酶 6CO2+12H2O+能量。 (9). 葡萄糖等
【解析】
【详解】(1)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图中的②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即图中的③④。
(2)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通过6层膜(1层红细胞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才能进入组织细胞①线粒体中被利用。
(3)血浆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大分子的蛋白质,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故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②中含大分子蛋白质,③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4)O2是通过自由扩散(高浓度向低浓度)从红细胞到血浆,再到组织液,最后进入组织细胞,故图中①~⑤,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⑤血红细胞和①组织细胞。同理CO2也是通过自由扩散(高浓度向低浓度)从组织细胞产生后,扩散到组织液,最后进入血浆,故C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①组织细胞和②血浆。人体内只能通过有氧呼吸利用O2并产生CO2,故其总反应式为:6O2+C6H12O6+6H2O 酶 6CO2+12H2O+能量。
(5)饭后4小时,血糖浓度偏低,经过肝组织后,肝细胞中的肝糖原会分解补充血糖,故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物质有葡萄糖等。
32.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___,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_____。
(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________,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4)通常,内分泌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_____,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会________。
(5)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发挥调节作用。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答出4点即可)
【答案】 (1).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 脊髓 (3). 大脑皮层 (4). 感受器 (5). 很低 (6). 灭活 (7). 激素等是通过体液运输的、作用时间比较长、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解析】
【详解】(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感受器,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4)通常,内分泌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很低,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会被灭活。
(5)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有通过体液运输、作用时间比较长、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33.2018年3月14日,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逝世。霍金21岁时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也称“渐冻症”),全身瘫痪,不能言语,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但这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勇敢、坚韧和辉煌成就激励了全世界的人。在大家关注和纪念霍金的时候,我们也关注到霍金所患的“渐冻症”。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为“渐冻症”患者的某反射弧,神经元损伤之后,逐渐导致包括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等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若刺激Ⅰ处,渐冻症患者的手指M发生轻微收缩,该过程____(填“能”或“不能”)称为反射,原因是__________。若刺激Ⅱ处,在①处检测不到动作电位,则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此反射弧的运动神经元已受损,原因是_____________。若刺激Ⅲ处,在③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的释放,说明感觉神经元功能_______(正常/不正常)。
(2)“渐冻症”的病因之一是兴奋性递质谷氨酸能使突触后膜产生________的膜电位,当神经元之间谷氨酸过度堆积时,可能造成神经细胞的损伤。“渐冻症”患者会出现四肢肌肉萎缩、无力、呼吸功能衰退等症状,但他的全身感受功能正常,推测该病人的病变部位可能是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 (1). 不能 (2). 反射必须由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都参与才能完成(答案合理即可) (3). 不能 (4). 运动神经元正常在①处也检测不到动作电位 (5). 正常 (6). 外负内正 (7). 传出神经 (8). 效应器
【解析】
【详解】(1)由题图可知,若刺激I处,渐冻症患者的手指M发生轻微收缩,该过程不能称为反射,原因是反射必须由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都参与才能完成。若刺激Ⅱ处,在①处检测不到动作电位,则不能判断此反射弧的运动神经元已受损,原因是II与①之间存在突触,而兴奋通过突触只能由①向Ⅱ单向传递,所以即便是运动神经元正常,在①处也检测不到动作电位。若刺激III处,在③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的释放,说明感觉神经元功能是正常的。
(2)“渐冻症”的病因之一是兴奋性递质谷氨酸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当神经元之间谷氨酸过度堆积时,可能造成神经细胞的损伤。“渐冻症”患者会出现四肢肌肉萎缩、无力、呼吸功能衰退等症状,但他的全身感受功能正常,推测该病人的病变部位可能是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4.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它可以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类型。Ⅰ型糖尿病主要是由胰岛受损引起的;Ⅱ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生理功能,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可能处于正常范围,也可能高于正常水平。回答下列问题:
(1)检测胰岛素在体内的含量,可以通过抽血检测,原因是______。
(2)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生理功能的原因可能是______(答出一种)。
(3)Ⅰ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多饮现象,请用文字和箭头说明出现这种多饮现象的具体调节过程:______。这种调节过程属于______调节。
(4)糖尿病在现代社会中发病率越来越高,试举出一种可能成为糖尿病的诱因的饮食状况或生活方式:______。
【答案】 (1). 激素分泌后弥散到血液中,通过血液运输 (2). 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胰岛素受体少或缺乏;胰岛素受体结构异常 (3). 血糖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答案合理即可) (4). 神经 (5). 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运动较少;压力过大
【解析】
【详解】(1)检测胰岛素在体内的含量,可以通过抽血检测,原因是激素分泌后弥散到血液中,并通过血液运输。
(2)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生理功能的原因可能是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胰岛素受体少或缺乏;胰岛素受体结构异常等。
(3)I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多饮现象,具体调节过程:血糖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这种调节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4)可能成为糖尿病的诱因的饮食状况或生活方式主要有: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运动较少;压力过大。
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
A. 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外液
B. 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D. 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因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所以②是血浆、④是组织液、⑤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汇入血浆,所以③是淋巴;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所以①是细胞外液。所以图中①~⑤的名称依次是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C正确。
故选:C。
2.夏天气候炎热,户外工作人员会经常“中暑”。人“中暑”的原因最可能是
A. 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B. 病原体感染
C. 渗透压下降
D. 细胞代谢紊乱
【答案】D
【解析】
【详解】人“中暑”是由于外界炎热的环境超过了机体体温调节的能力,使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细胞代谢紊乱所致,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 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 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 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B正确;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C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D错误。故选D。
4.在下列物质中,存在于人体内环境中的一组是
①血红蛋白 ②血浆蛋白 ③葡萄糖 ④尿素 ⑤生长激素 ⑥尿液 ⑦细胞内液 ⑧泪液 ⑨乳汁 ⑩脑脊液
A. ①③④⑤⑥ B. ②③④⑤⑨
C. ①⑥⑦⑧⑨ D. ②③④⑤⑩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不是内环境是组成成分,①错误;
②血浆蛋白是血浆的组成成分,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正确;
③葡萄糖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③正确;
④尿素存在于血浆、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④正确;
⑤生长激素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等,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⑤正确;
⑥尿液随尿道直接排出体外,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⑥错误;
⑦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⑦错误;
⑧泪液由泪腺直接排出体外,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⑧错误;
⑨乳汁由乳腺细胞产生进入乳腺管内,乳腺管与外界连通,因此乳汁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⑨错误;
⑩脑脊液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⑩正确.
故选:D.
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B.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血浆蛋白
C. 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小,内环境的稳态就不会遭到破坏
D.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pH、渗透压、温度处于动态平衡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三个主要方面,A正确;
B.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B错误;
C. 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小,内环境的稳态也有可能会遭到破坏,C错误;
D.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pH、渗透压、温度)处于动态平衡中,D错误。
故选:A。
6.关于神经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
B. 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C. 其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D. 一个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并传导冲动完成反射
【答案】D
【解析】
【详解】A.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A正确;B.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B正确;C.神经元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C正确;D.完成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需要2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D错误。故选D。
7.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乙酰胆碱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二者都是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需要借助载体的运输
B. 二者都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C. 二者都能够长时间作用于突触后膜使膜电位长时间发生改变
D. 二者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K+、Na+的通透性改变,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不需要通过载体蛋白的运输,A错误;神经递质作为细胞间的信号分子,都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就被立刻灭活或运走,同时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C错误;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可增大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形成动作电位。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增大突触后膜对阴离子的通透性,而不是使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D错误。
故选B。
8.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 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 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答案】D
【解析】
【详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部位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A正确;惊吓刺激可以通过图像、声音、接触等刺激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B正确;由题中信息: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从而加快心跳,说明神经系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由题中信息: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效应器即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心脏),说明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心脏活动,C正确;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D错误。故选D。
9.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 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 )
A. 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 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答案】D
【解析】
【详解】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当刺激A点,产生兴奋在相应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则甲电流表的左侧导线所在膜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时,右侧导线所在的另一神经纤维的膜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有电位差导致甲发生一次偏转;当兴奋传到两个神经元之间时,由于该处突触的兴奋是突触后膜兴奋,及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右边的神经元不兴奋,乙电流表的两侧导线的膜外均是正电荷,无电位差,乙不发生偏转,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0.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 血浆渗透压升高
B. 产生渴感
C. 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血浆浓度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A正确;人体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还会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使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B、C正确;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升高,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D错误。
11.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B. 一个反射弧至少包括两个神经元,例如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只含两个神经元
C. 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D. 在一个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进行双上传导
【答案】D
【解析】
【详解】一个完整的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A正确;一个反射弧至少包括两个神经元,例如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只含两个神经元;B正确;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C正确;在一个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D错误。
12.神经调节是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有一个个条件反射的建立
B. 脊髓从胸部折断的病人无法完成排尿
C. 人脑对外界的感知和控制机体的反射是相同的区域
D. 人体的生命活动最终都要受到大脑高级中枢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是在后天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有一个个条件反射的建立,A正确;排尿中枢位于脊髓中的骶髓,脊髓从胸部折断的病人的排尿反射弧没有被破坏,可以完成排尿,B错误;人脑对外界的感知是感觉中枢,而控制机体的反射是运动中枢,不是相同区域,C错误;人体的大多数的生命活动由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就可以控制,不是都要受到大脑高级中枢的控制,D错误。
13.γ-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脑内的γ-氨基丁酸浓度降低可引起焦虑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递质的过程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
C. γ-氨基丁酸作用于突触前膜后,将使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变化
D. γ-氨基丁酸作为神经递质和激素、酶等发挥完作用后都会被灭活
【答案】B
【解析】
【详解】A、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只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突触结构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A错误;
B、存在于突触小体中的神经递质,以突触小泡形式被运输到突触前膜,再以胞吐形式运出细胞,在此过程中需要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B正确;
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C错误;
D、酶发挥完作用后不会被灭活,D错误。
故选:B。
14.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1表示该部位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若适当增加溶液的KC1浓度,则图2中a将向上移动
B. 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II有关
C. b点时,细胞膜①侧电位比②侧高
D. 该过程中,大量钠离子从细胞膜①侧到②侧
【答案】C
【解析】
【详解】适当增加溶液的KC1浓度,膜内外K+浓度差减小,则K+外流减小,因此静息电位的峰值减小,则图2中a将向上移动,A正确;静息时,钾离子通道打开,膜内的钾离子外流,而膜内的负离子不能扩散出去,膜外的钠离子也不能扩散到膜内,出现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钾离子通道属于通道蛋白,因此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Ⅱ有关,B正确;b点时电位差为0,细胞膜两侧的电位相等,C错误;b~c过程中为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即大量钠离子从细胞膜①侧到②侧,D正确。故选C。
15.下列关于人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短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B. 脑干与水盐平衡的调控有关
C. 饮酒过量语无伦次与小脑功能有关
D. 专心答题时参与的主要高级中枢有W区和V区
【答案】D
【解析】
【详解】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而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错误;下丘脑与水盐平衡的调控有关,B错误;饮酒过量语无伦次与大脑皮层功能有关,C错误;专心答题时参与的主要高级中枢有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和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D正确。
16.下列关于人体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B. 微量的激素就能显著影响靶细胞的生理活动
C.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一体液调节
D.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A正确;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因此微量的激素就能显著影响靶细胞的生理活动,B正确;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其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C正确;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若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D错误。
17.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
B. 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协同调节血糖平衡
C. 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升高
D. 大量口服胰岛素,可使血糖快速降低而使机体表现出休克症状
【答案】C
【解析】
【详解】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A错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平衡时,属于拮抗关系,B错误;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升高,C正确;胰岛素属于蛋白质,口服经过消化系统分解,而不起作用,D错误;故选C。
18.研究发现,当血糖浓度高于某水平时,肝细胞膜上的某种载体蛋白可将葡萄糖转运至细胞内;当血糖浓度低于某水平时,该载体蛋白又能将葡萄糖由细胞内转运出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葡萄糖的运输方向与细胞内外葡萄糖的相对浓度有关
B. 该载体蛋白转运葡萄糖进出肝细胞均不需要消耗ATP
C. 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该载体蛋白将葡萄糖转运至肝细胞内
D. 胰岛B细胞合成的激素可以促进血液中葡萄糖进入肝细胞
【答案】C
【解析】
【详解】分析题意可知:转运方向不是由该载体决定的,而是血糖浓度决定的,A正确;在血糖浓度偏低时,该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出肝细胞,肝细胞内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故此时肝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大于血浆,该载体是顺浓度梯度将葡萄糖运出,不需要消耗ATP,B正确;胰高血糖素是促进血糖含量升高的激素,所以推测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该载体蛋白将葡萄糖转运出肝细胞,C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所以胰岛素可以促进血液中葡萄糖进入肝细胞,D正确。
19.图表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结构X、Y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B. 若结构Y受损,则①含量升高,②含量降低
C. 若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①含量升高,②含量降低
D. 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两种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试题分析,图中结构X、Y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A正确;
B、若结构Y受损,则②减少,甲状腺激素减少,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①含量升高,B正确;
C、若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①和②的含量将下降,C错误;
D、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两种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C。
20.下列关于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B. 大量失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C. 人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降低,尿量减少
D. 水和无机盐平衡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大量失水后和人体内缺水时,都会引起包含血浆渗透压在内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可见,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水和无机盐平衡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A、B、D均正确,C错误。
21.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下列反应正确的是
A. 垂体合成并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代谢活动增强
B. 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的甲状腺素的量增加,产热量增加
C. 皮肤血管舒张,皮肤的血流量增加,抵御寒冷
D. 下丘脑里的冷觉感受器兴奋,骨骼肌战栗,产热量增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垂体合成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A错误;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产热量增加,B正确;寒冷环境中机体为了维持体温相对恒定,需要增加产热,降低散热,则皮肤血管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减少,C错误;寒冷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兴奋传至下丘脑使骨骼肌战栗,产热量增加,D错误。故选B。
22.家兔的内分泌系统与人体相似。下图为其下丘脑与部分其他内分泌腺或效应功能关系示意图,A~D代表相关激素。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 若处于寒冷环境中,则激素C和D的分泌量将会增加,两者关系为协同
B. 图中虚线所示箭头表示激素分泌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馈调节
C. 若阻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则激素B的含量会降低,家兔尿量也减少
D. 肾小管管壁细胞存在图中示意的激素B和激素C的受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以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两者关系为协同作用,正确;
B、在寒冷的刺激下,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样体内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就不至于过高,正确;
C、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间的联系,垂体释放的激素B(抗利尿激素)含量降低,尿量增加,错误;
D、在肾小管的管壁细胞中存在激素C(甲状腺激素)和激素B(抗利尿激素)的受体,正确。
故选C。
23.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进入繁殖季节。光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下。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鸟类的繁殖活动通过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完成
B. A、B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
C. B作用的靶细胞只有性腺
D. C可通过反馈作用调节激素A和B的分泌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鸟类的繁殖活动受到日照长短的影响,日照长短是通过神经系统感受到的,同时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因此鸟类的繁殖活动通过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完成,A正确;A、B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B正确;B作用的靶细胞既有性腺又有下丘脑,C错误;C(性激素)可通过反馈作用调节激素A和B的分泌,D正确;因此选C。
24.下图表示信号传导的一种方法。甲表示产生信息分子X的细胞,乙是X的靶细胞。下列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
A. 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 X使乙发生膜电位的变化
B. 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 X促进乙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
C. 甲是胰岛A细胞,乙是肌细胞, X促进乙中储能物质水解
D. 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肝脏细胞, X加快乙的新陈代谢
【答案】D
【解析】
【详解】若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则该图是反射弧结构图,X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不需要通过血液运输,A错误;若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 则X是促激素释放激素,其促进乙分泌促激素,B错误;若甲是胰岛A细胞,则X是胰高血糖素,其能促进乙中糖原水解为葡萄糖,但是不能促进肌糖原水解,因此乙是肝脏细胞,C错误;若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肝脏细胞,则X是甲状腺素,能加快乙的新陈代谢,D正确。
25.某学生参加高考体检,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该学生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 )
A. 神经调控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体温迅速上升
B. 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加,血糖浓度下降
C.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强
D. 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细胞代谢增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早晨温度较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体温不会迅速上升,A错误;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增加,最终使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B错误;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C正确;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细胞代谢增强,D错误;故选C。
26.下列有关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小肠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消化液和组织液
B. 肝脏中毛细血管动脉端O2/CO2的值高于静脉端
C. 肾小球发炎会增大血浆渗透压,出现组织水肿现象
D. 剧烈运动时体内会产生大量乳酸,致使血浆pH显著下降
【答案】B
【解析】
【详解】小肠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消化液属于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A错误;肝脏中毛细血管动脉端氧含量丰富,静脉端的CO2含量丰富,故毛细血管动脉端O2/CO2的值高于静脉端,B正确;肾炎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组织液,引发组织水肿,C错误;人体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但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缓冲作用,血浆pH仍会保持相对平衡,D错误。
故选B。
27.NO是一种半衰期很短(平均5s后即失活)的神经递质,它凭借其脂溶性穿过细胞膜,迅速在细胞间扩散,不经受体介导,直接进入突触后膜细胞内,如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通过增强GC(鸟苷酸环化酶)的催化活性,打开离子通道,使血管平滑肌松驰。下列有关NO的说法错误的是
A. NO可打开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Na+通道
B. 机体内没有使NO失活的特殊机制
C. NO的释放实现了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D. 突触后膜上没有NO的特异性受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NO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通过增强GC(鸟苷酸环化酶)的催化活性,打开离子通道,使血管平滑肌松驰”,而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所以打开的通道不是Na+通道,A错误;由于“NO是一种半衰期很短(平均5s后即失活)的神经递质”,故无需刻意使其失活,所以机体内没有使NO失活的特殊机制,B正确;NO是一种神经递质,可在突触处实现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C正确;根据“NO凭借其脂溶性穿过细胞膜,迅速在细胞间扩散,不经受体介导,直接进入突触后膜细胞内”可知突触后膜上没有NO的特异性受体,D正确。
故选A。
28.下图为在寒冷条件下某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相关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表示下丘脑,b表示垂体,c表示甲状腺
B. 血液中激素①过多时,可通过反馈调节使激素②③分泌减少
C. 激素③可定向运输至靶细胞或靶器官
D. 胰岛A细胞表面也存在激素③的受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分析可知,a是垂体,b是甲状腺,c是下丘脑,A错误;由分析可知,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③)过多时,可通过反馈调节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①)和促甲状腺激素(②)分泌减少,B错误;甲状腺激素(③)随血液运到全身,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掌握甲状腺分泌的分级调节,准确判断题图中各序号代表的激素和各字母代表的分泌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9.糖尿病性心肌病是指发生于糖尿病患者的心脏功能异常,属于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该病是由高血糖引发的心肌线粒体功能损伤,主要是心肌细胞对脂肪的摄取、代谢增强,导致线粒体耗氧增加和呼吸功能损害,有效控制高血糖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措施。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患者的高血糖会导致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量一定高于正常人
B. 患者心肌细胞的线粒体耗氧增加但糖类氧化分解减少
C. 患者的心肌细胞对血糖的摄取能力减弱
D. 患者需控制饮食、适量运动以利于控制血糖浓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A、患者血糖浓度高,体内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但有些患者的高血糖是由于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错误;
B、脂肪中氢含量远大于糖类,分解相同量的脂肪消耗的氧气要多于分解相同量的糖类,因此线粒体的耗氧量增加,正确;
C、糖尿病性心肌病患者的心肌细胞对脂肪的摄取、代谢增强,这样患者的心肌细胞对血糖的摄取能力减弱,正确;
D、有效控制高血糖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措施,因此患者需控制饮食、适量运动以控制血糖浓度,正确;
故选A。
30.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如图表示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刺激Y可能是胰岛素分泌减少
B. 从反射类型看,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①结构称为传入神经,②结构位于下丘脑
C. 激素作用于靶细胞,靶细胞内发生的主要代谢变化是肝糖原的分解或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D. 结构③通过释放化学信息直接影响胰岛A细胞的分泌,该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刺激Y对胰岛A细胞的分泌起抑制作用,所以刺激Y可能是胰岛素分泌增多,A错误。调图中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神经调节,下丘脑为血糖调节中枢,血糖调节的过程是生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B正确。胰岛A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该激素主要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及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来补充血糖的含量,C正确。③为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和内分泌腺之间通过化学信息神经递质传递信号,D正确。
二、非选择题
31.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填标号)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_______ 。(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气从血液中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_;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通过 ____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___________。
(4)图中①~⑤,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C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试写出人体内利用O2并产生CO2的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饭后4小时,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等 。
【答案】 (1). ②③ (2). ③④ (3). 自由扩散 (4). 6 (5). ②中含大分子蛋白质,③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6). ⑤和① (7). ①和② (8). 6O2+C6H12O6+6H2O 酶 6CO2+12H2O+能量。 (9). 葡萄糖等
【解析】
【详解】(1)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图中的②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即图中的③④。
(2)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通过6层膜(1层红细胞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才能进入组织细胞①线粒体中被利用。
(3)血浆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大分子的蛋白质,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故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②中含大分子蛋白质,③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4)O2是通过自由扩散(高浓度向低浓度)从红细胞到血浆,再到组织液,最后进入组织细胞,故图中①~⑤,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⑤血红细胞和①组织细胞。同理CO2也是通过自由扩散(高浓度向低浓度)从组织细胞产生后,扩散到组织液,最后进入血浆,故C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①组织细胞和②血浆。人体内只能通过有氧呼吸利用O2并产生CO2,故其总反应式为:6O2+C6H12O6+6H2O 酶 6CO2+12H2O+能量。
(5)饭后4小时,血糖浓度偏低,经过肝组织后,肝细胞中的肝糖原会分解补充血糖,故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物质有葡萄糖等。
32.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___,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_____。
(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________,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4)通常,内分泌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_____,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会________。
(5)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发挥调节作用。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答出4点即可)
【答案】 (1).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 脊髓 (3). 大脑皮层 (4). 感受器 (5). 很低 (6). 灭活 (7). 激素等是通过体液运输的、作用时间比较长、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解析】
【详解】(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感受器,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4)通常,内分泌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很低,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会被灭活。
(5)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有通过体液运输、作用时间比较长、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33.2018年3月14日,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逝世。霍金21岁时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也称“渐冻症”),全身瘫痪,不能言语,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但这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勇敢、坚韧和辉煌成就激励了全世界的人。在大家关注和纪念霍金的时候,我们也关注到霍金所患的“渐冻症”。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为“渐冻症”患者的某反射弧,神经元损伤之后,逐渐导致包括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等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若刺激Ⅰ处,渐冻症患者的手指M发生轻微收缩,该过程____(填“能”或“不能”)称为反射,原因是__________。若刺激Ⅱ处,在①处检测不到动作电位,则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此反射弧的运动神经元已受损,原因是_____________。若刺激Ⅲ处,在③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的释放,说明感觉神经元功能_______(正常/不正常)。
(2)“渐冻症”的病因之一是兴奋性递质谷氨酸能使突触后膜产生________的膜电位,当神经元之间谷氨酸过度堆积时,可能造成神经细胞的损伤。“渐冻症”患者会出现四肢肌肉萎缩、无力、呼吸功能衰退等症状,但他的全身感受功能正常,推测该病人的病变部位可能是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 (1). 不能 (2). 反射必须由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都参与才能完成(答案合理即可) (3). 不能 (4). 运动神经元正常在①处也检测不到动作电位 (5). 正常 (6). 外负内正 (7). 传出神经 (8). 效应器
【解析】
【详解】(1)由题图可知,若刺激I处,渐冻症患者的手指M发生轻微收缩,该过程不能称为反射,原因是反射必须由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都参与才能完成。若刺激Ⅱ处,在①处检测不到动作电位,则不能判断此反射弧的运动神经元已受损,原因是II与①之间存在突触,而兴奋通过突触只能由①向Ⅱ单向传递,所以即便是运动神经元正常,在①处也检测不到动作电位。若刺激III处,在③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的释放,说明感觉神经元功能是正常的。
(2)“渐冻症”的病因之一是兴奋性递质谷氨酸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当神经元之间谷氨酸过度堆积时,可能造成神经细胞的损伤。“渐冻症”患者会出现四肢肌肉萎缩、无力、呼吸功能衰退等症状,但他的全身感受功能正常,推测该病人的病变部位可能是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4.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它可以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类型。Ⅰ型糖尿病主要是由胰岛受损引起的;Ⅱ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生理功能,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可能处于正常范围,也可能高于正常水平。回答下列问题:
(1)检测胰岛素在体内的含量,可以通过抽血检测,原因是______。
(2)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生理功能的原因可能是______(答出一种)。
(3)Ⅰ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多饮现象,请用文字和箭头说明出现这种多饮现象的具体调节过程:______。这种调节过程属于______调节。
(4)糖尿病在现代社会中发病率越来越高,试举出一种可能成为糖尿病的诱因的饮食状况或生活方式:______。
【答案】 (1). 激素分泌后弥散到血液中,通过血液运输 (2). 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胰岛素受体少或缺乏;胰岛素受体结构异常 (3). 血糖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答案合理即可) (4). 神经 (5). 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运动较少;压力过大
【解析】
【详解】(1)检测胰岛素在体内的含量,可以通过抽血检测,原因是激素分泌后弥散到血液中,并通过血液运输。
(2)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生理功能的原因可能是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胰岛素受体少或缺乏;胰岛素受体结构异常等。
(3)I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多饮现象,具体调节过程:血糖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这种调节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4)可能成为糖尿病的诱因的饮食状况或生活方式主要有: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运动较少;压力过大。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