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0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孟德尔运用“假说一演绎法”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通过观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发现问题
B. 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是假说的内容之一
C. 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是孟德尔根据假说进行的演绎推理
D.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答案】C
【解析】
【分析】
假说-演绎法是在观察和分析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 验证演绎推理的结论。
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提出假设(如孟德尔根据亲本杂交实验,得到F1 , Aa这对基因是独立的,在产生配子时相互分离。这里假设的是一对等位基因的情况);演绎就是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最后实验验证假设和推理(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 最后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孟德尔通过观察杂交实验出现的结果发现问题,A错误;
B、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数量远远多于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数量, B错误;
C、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 : 1的性状分离比是孟德尔根据假说进行的演绎推理, C正确;
D. F1产生了数量相等的带有不同遗传因子的两种配子,也就是等位基因要分开,进入不同的配子中,这是分离定律的实质, D错误。
2.下列各项实验中应采取的最佳交配方法分别是( )
①鉴别一只白兔是否为纯合子②鉴别一株高茎豌豆是否为纯合子③不断提高水稻品种的纯合度④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A. 杂交、测交、自交、测交 B. 测交、自交、自交、杂交
C. 杂交、测交、自交、杂交 D. 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答案】B
【解析】
【分析】
杂交是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个体之间相互交配的方式,可以是同种生物个体杂交,也可以是不同种生物个体杂交。自交是指植物中自花受粉和同株异花受粉,可以是纯合子(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自交、杂合子自交。测交是指杂种子一代个体与隐性类型之间的交配,主要用于测定F1的基因型,也可以用来判断另一个个体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
鉴定生物是否是纯种,对于植物来说可以用测交、自交的方法,其中自交是最简单的方法;对于动物来讲则只能用测交的方法。采用自交法,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杂合子;若后代中没有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纯合子。采用测交法,若后代中只有显性性状,则被鉴定的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出现,则被鉴定的个体为杂合子。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①由于兔子是动物,所以鉴别一只白兔是否是纯合子适宜用测交的方法;②由于豌豆是植物,所以鉴别一株小麦是否为纯合子最简单的方法是自交;③不断提高水稻品种的纯合度,最简单的方法是自交,淘汰性状分离的个体;④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适宜用杂交的方法,后代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是隐性性状。所以各项实验中应采用的最佳交配方法分别是测交、自交、自交、杂交。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3.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中都有写有D或d的两种小球,并且各自的两种小球的数量是相等的,这分别模拟的是( )
A. F1产生的雌雄配子都有D和d两种,且D:d=1:1
B. F1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
C. F1的基因型是Dd
D. 亲本中的父本和母本各自产生D和d的配子,且比例为1:1
【答案】A
【解析】
【分析】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理论基础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分离定律的内容是在杂合体进行自交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产生的两种配子比例为1:1,产生的后代性状比例为3:1。
【详解】A、由于Dd个体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因而在做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甲、乙两只桶内,D和d两种彩球的数目相等,即F1产生的雌、雄配子都有D和d两种,且比例为D:d=1:1,A正确;
B、F1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B错误;
C、F1的基因型是Dd是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要证明的结论,C错误;
D、模拟的是F1产生的配子,而不是亲本中的父本和母本各自产生的配子,D错误。
4.人类中非秃顶和秃顶受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秃顶基因在男性中为显性,非秃顶基因在女性中为显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双亲均秃顶,则子代全部秃顶
B. 若双亲均非秃顶,则子代全部非秃顶
C. 若双亲基因型都是杂合子,则子代秃顶与非秃顶的比例为 1∶1
D. 人的秃顶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写出相应基因对应的表现型:
基因组成
男性
女性
BB
秃顶
秃顶
Bb
秃顶
非秃顶
bb
非秃顶
非秃顶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双亲秃顶,由于母亲秃顶其基因型为秃顶基因的纯合子(bb),儿子一定有秃顶基因(_b),但女儿不一定秃顶(Bb),A错误;双亲都是非秃顶,由于母亲的基因型可能为Bb,所以儿子可能是禿顶(Bb),B错误;若双亲基因型都是杂合子(Bb),则子代中儿子秃顶与非秃顶的比例为 2∶1,而女儿中秃顶与非秃顶的比例为1:2,所以在所有的子代中,秃顶和非秃顶的比例为1:1,C正确;由于控制非秃顶与秃顶的基因正好是一对等位基因,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错误。
5.某植物红花和白花由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假设A基因含1000个碱基对,含300个胞嘧啶。让多个红花的亲本植株自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1:1(不考虑基因突交、染色体变异和致死情况)。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红花对白花为显性
B. 亲本的基因型有AA、Aa两种,且比例为1:2
C. F1植株中纯合子占5/6
D. A基因连续复制3次共需嘌呤脱氧核苷酸7000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A、a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让多个红花的亲本植株进行自交,产生F1,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1,根据亲本和子一代的性状表现可以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详解】A、多个红花的亲本植株自交,子代有白花出现,无中生有为隐性,所以红花对白花为显性,A正确;B、亲本的基因型有AA、Aa两种,若比例为1:2,亲本1/3AA自交仍为1/3AA,只有2/3Aa自交后会分离出1/4AA,即1/6,则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5:1,不合题意,B错误;C、根据题干,多个红花的亲本植株自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1:1,只有Aa杂合子才能产生白花aa,设亲代Aa比例为X,则1/4X=1/2,X=1/3,即亲代红花植株中杂合子占1/3,只有1/3杂合子自交才能产生1/2杂合子Aa,故子代杂合子的概率为1/6,纯合子的概率为1-1/6=5/6,C正确;D、根据题干,假设A基因含1000个碱基对,含300个胞嘧啶,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700个,G=C=300个,则嘌呤脱氧核苷酸A+G=1000个,A基因连续复制3次共需嘌呤脱氧核苷酸1000×(23-1) =7000个,D正确。故选B。
6.按遗传定律,一个基因型为AaBBCcDdeeff的植株所形成的配子有( )
A. 4种 B. 8种 C. 16种 D. 32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AaBBCcDdeeff有AaCcDd3对等位基因,每对等位基因均能形成两种配子,而BBeeff只能形成一种配子。
【详解】AaBBCcDdeeff有AaCcDd3对等位基因,每对等位基因均能形成两种配子,能形成2×1×2×2×1×1=8(种)配子,故B正确,ACD错误。
7.某植物的花色受不连锁的两对基因A/a、B/b控制,这两对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图所示,此外,a基因对于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现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1,则F1的自交后代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
A. 白∶粉∶红,3∶10∶3 B. 白∶粉∶红,3∶12∶1
C. 白∶粉∶红,4∶9∶3 D. 白∶粉∶红,6∶9∶1
【答案】C
【解析】
观察题图可知,基因型为aaB- 和aabb的个体为白色,又知a基因对于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所以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其余的为粉花。已知亲本基因型是AABB和aabb,则杂交获得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子一代自交子得二代,其基因型可表示为,A-B-:A-bb:aaB-:aabb=9:3:3:1,,即F 1 的自交后代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白:粉:红=4:9:3,故选C。
8.研究人员在家蚕中发现一种新的体态类型——短体蚕,用这种家蚕与正常体形家蚕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杂交组合
F1
短体蚕
正常蚕
实验一:短体蚕×正常蚕
788
810
实验二:短体蚕×短体蚕
1530
790
A. 可以通过连续自交多代的方式获得纯种短体蚕
B. 短体蚕自交后代出现正常蚕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 实验一中F1个体随机交配,F2中短体蚕:正常蚕=2:3
D. 实验二中F1个体随机交配,F2中正常蚕占4/9
【答案】C
【解析】
A.由杂交组合二数据分析可知,体形为短体的是显性性状,且显性纯合致死,正常体形为隐性性状,A错误;
B.短体蚕自交后代出现正常蚕是等位基因分离所致,B错误;
C.实验一中F1的短体蚕基因型为Aa,正常蚕基因型为aa,故F1产生的配子中1/4A、3/4a,F1个体随机交配,由于显性纯合致死,后代中短体蚕:正常蚕=2:3,C正确;
D.实验二中F1短体蚕基因型全为Aa,正常体形蚕基因型为aa,故F1产生的配子中1/3A、2/3a,F1个体随机交配,由于显性纯合致死,后代中短体蚕Aa:正常蚕aa=1:1,D错误;
答案选C。
9.下列有关性别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豌豆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两大类
B. X、Y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故其形状、大小都相同
C. 男性和女性人数相等,是因为含X染色体的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1:1
D. 人类中染色体种类最齐全的是男性体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性别决定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XY型性别决定的特点是雌性动物体内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个体内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XY,如哺乳动物、果蝇等。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有的比X染色体短小,如人类;有些生物的X染色染色体比Y染色体要短小,如果蝇。
【详解】豌豆无性别分化,故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无性染色体,A错误;X、Y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但其形状、大小不相同,B错误;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或雄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所以含X染色体的配子比含Y染色体的配子多,男性和女性人数相等,是因为含X染色体的雄配子:含Y染色体的雄配子=1:1,C错误;女性和男性的22对常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另外女性有两条形态、大小相同的X染色体,而男性的X和Y染色体形态、大小不同,所以人类中染色体种类最齐全的是男性体细胞,D正确。
故选D。
10.伴性遗传有其特殊性,如图为某动物的性染色体组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性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都能控制性别
B.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
C. 该动物种群在繁殖过程中,Ⅰ片段和Ⅱ-2片段都可能发生交叉互换
D. 该动物种群中,Ⅰ片段和Ⅱ-2片段都可能存在等位基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配子中染色体组成不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伴性遗传是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与性别相关。
3、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相对性状是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非等位基因可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A、性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并不都能控制性别,如X染色体上的红绿色盲基因,A错误;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时随着性染色体传给后代,故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B正确;
C、该动物种群在繁殖过程中,Ⅰ片段为X、Y同源区段,雄性动物可能发生交叉互换,Ⅱ-2片段为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在雌性个体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交叉互换,C正确;
D、该动物种群中,Ⅰ片段为X、Y同源区段,雄性动物杂合体内存在等位基因,Ⅱ-2片段为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在雌性个体的杂合体中可能存在等位基因,D正确。
故选A。
11.基因型为AaXBY的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AXBXB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上。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2号染色体减数分裂可能正常 ②另外三个配子是aY ③X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④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产生AXBXB型配子的原因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后,新形成的两条染色体未分到两个细胞中形成的。
【详解】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上,形成A型配子,故2号染色体分裂可能正常,①正确;由于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染色体分离异常形成的AXBXB型配子,则对应的配子中基因型为A,另外两个配子是aY、aY,②错误;X染色体一定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未分裂,③正确;性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正常分离,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分离异常,④错误。故正确的选项选择A。
12.如图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B. B与b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C. A与a的分裂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 基因突变是等位基因A、a和B、b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并且该对染色体上有两对等位基因,但是两条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发生了交叉互换。
【详解】A、图中看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A正确;
B、B与b这对等位基因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正确;
C、A与a这对等位基因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它们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
D、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是等位基因A、a和B、b产生的根本原因,D正确.
故选C。
13.如图为某雌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
B. 该果蝇的原始生殖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
C. 基因型为BbXDXd的个体能产生4种配子,且比例为1∶1∶1∶1
D. 若该果蝇的一个卵原细胞产生的一个卵细胞的基因型为cXD,则同时产生的第二极体的基因型为CXD、CXd、cX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示意图,该果蝇的两条性染色体是同型的,因此为雌性;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CcXDXd,其中A和a、B和b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其他等位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该果蝇体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8条染色体,A正确;
B.果蝇的原始生殖细胞是一种特殊的体细胞,所以含有8条染色体,B正确;
C.基因型为BbXDXd的个体能产生4种配子,基因型分别为BXD、bXD、BXd、bXd,比例为1∶1∶1∶1,C正确;
D.若该果蝇的一个卵原细胞产生的一个卵细胞的基因型为cXD,则同时产生的第二极体的基因型为cXD、CXd、CXd,D错误。
14.下列关于细胞分裂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同源染色体联会
B. 某动物在精子形成过程中,若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则可形成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后代
C. 二倍体动物在细胞分裂后期含有10条染色体,则该细胞很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D. 某二倍体动物正常分裂的细胞若含有两条Y染色体,则该细胞一定不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各选项中的行为发生的时期,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详解】A、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A正确;
B、在某动物在精子形成过程中,若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则可能形成染色体组成为XX或YY的精子,因此可形成染色体组成为XYY或XXX的后代,B错误;
C、二倍体动物在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所含染色体数目应该是4的整倍数,若二倍体动物在细胞分裂后期含有10条染色体,则该细胞很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C正确;
D、初级精母细胞只含有一条Y染色体,若某二倍体正常分裂中的细胞若含有两条Y染色体,则该细胞一定不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D正确;
故选:B。
15.如图表示某一昆虫个体的基因组成,以下判断正确的是(不考虑交叉互换)( )
A. 基因 A、a 与B、b 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该个体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 2 种精细胞
C. 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为 ABC 或 abc
D. 该个体与另一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交配,后代基因型比例为 9:3:3:1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中细胞具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由于Aa和bb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遗传时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个精原细胞只能产生4个精子,两种精子。
【详解】A、基因 A、a 与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一个初级精母细胞所产生的精细胞基因型只有2种,即ABC和abc或ABc和abC,B正确;
C、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AaBbCc,C错误;
D、不考虑交叉互换,该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C:abc:ABc:abC,其自交后代基因型有9种,比例为1:2:2:1:4:1:2:2:1,D错误。
16.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有几项
①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一定是等位基因
④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⑤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⑥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用荧光标记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
A. 四项 B. 一项 C. 两项 D. 三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①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①正确;
②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②正确
③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可能是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③错误;
④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④错误;
⑤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⑤正确;
⑥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用荧光标记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⑥正确。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7.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DNA全部失去活性
B. 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能使小鼠的体细胞发生转化
C. 加入S型细菌的DNA后,只有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
D. 在转化过程中,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的DNA没有进入R型活细菌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详解】加热杀死的S型菌冷却后其DNA仍有活性,仍能起作用,A错误;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不能使小鼠死亡,也不发生转化,B错误;加入S型细菌的DNA后,只有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C正确;在转化过程中,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的DNA进入R型活细菌中,使R型转化为S型,D错误;故选C。
18.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 和放射性同位素32P 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 分别用35S 和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 用35S 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 32P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A、噬菌体是病毒,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用培养基培养,A错误;
B、分别用35S 和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保温培养,但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B错误;
C、35S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并没有进入细菌内,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若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少数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所致,C正确;
D、因为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所以32P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C。
19.某双链DNA分子含有n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有m个。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该DNA分子中共含有3n-m个氢键
B. 该DNA分子连续复制4次需要消耗胞嘧啶15×(n-m)个
C. 该DNA分子中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糖数
D. 每个DNA分子中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答案】D
【解析】
由题意可知,该DNA分子中含有m个A-T碱基对,有(n-m)个G-C碱基对,一个A-T碱基对中含有2个氢键,一个G-C碱基对中含有3个氢键,所以该DNA分子中共含有的氢键数=2m+3(n-m) =3n-m个,A项正确;该双链DNA分子中含有胞嘧啶(n-m)个,连续复制4次,需要消耗胞嘧啶数(n-m) ×(24-1) =15×(n-m)个,B项正确;脱氧核苷酸是该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而一个脱氧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所以C项正确;每个链状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分别位于DNA分子的两端,D项错误。
20.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和翻译的叙述,错误的是
A. tRNA、rRNA和mRNA都从DNA转录而来
B. 同一个mRNA可相继与多个核糖体结合
C. 起始密码位于基因的前端,启动转录过程
D. tRNA分子中部分区域碱基互补配对形成氢键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真核细胞的转录在细胞核完成,模板是DNA的一条链,原料是游离的核糖核苷酸,翻译在核糖体上进行,原料是氨基酸,需要tRNA识别并转运氨基酸,翻译过程中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几种tRNA转运,但是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详解】A、tRNA、rRNA和mRNA都从DNA转录而来,A正确;
B、同一个mRNA可相继与多个核糖体结合,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B正确;
C、起始密码位于mRNA上,位于基因的前端启动转录过程的是启动子,C错误;
D、tRNA分子中部分区域碱基互补配对形成氢键,D正确。
故选C。
21.如图为结肠癌发病过程中细胞形态和部分染色体上基因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结肠癌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
B. 这些基因突变一定是由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诱发的
C. 图示中与结肠癌有关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D.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最终都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2、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表面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癌细胞易于扩散转移。
【详解】由图可知,结肠癌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A正确;基因突变可由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诱发,也可自发产生突变,B错误;图示中与结肠癌有关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为非等位基因,C错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D错误。
故选A。
22.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B. 基因重组能够产生新的基因
C. 基因重组可以发生在无性生殖的过程中
D. 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才能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重组指的是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详解】A、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A错误;
B、基因重组是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不能产生新的基因,B错误;
C、因重组发生在生物体有性生殖过程中,C错误;
D、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才能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D。
23.下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甲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三个细胞乙、丙、丁。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乙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B. 乙细胞的子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丙细胞连续分裂后的子细胞具有一个染色体组
C. 基因重组的发生与丙细胞有关,而与乙细胞无直接关系
D. 丙细胞与丁细胞的变异类型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细胞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丁细胞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乙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可以发生基因突变,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A错误;乙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其产生的子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B错误;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因此基因重组的发生与丙细胞有关,而与乙细胞无直接关系,C正确;丙细胞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而丁细胞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的变异,D错误。
24.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含42条染色体,普通小麦和黑麦(二倍体,2N=14)杂交获得的F1不育,F1经加倍后获得八倍体小黑麦。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普通小麦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含三个染色体组
B. 离体培养普通小麦的花粉,产生的植株为三倍体
C. F1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含有2个染色体组14条染色体
D. 八倍体小黑麦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多倍体育种,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详解】普通小麦为六倍体生物,体内含6个染色体组,故其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含3个染色体组,A正确;离体培养普通小麦的花粉,产生的植株为单倍体,B错误;自然状态下,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产生的后代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但由于是三个普通小麦的染色体组,一个黑麦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故配子不一定含有2个染色体组14条染色体,C错误;F1经加倍后获得八倍体小黑麦,此时八倍体小黑麦体内含有同源染色体(6个普通小麦染色体组+2个黑麦染色体组),可以正常联会,D错误。
25.图为遗传的中心法则图解,a~e表示相关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示e过程的发生需逆转录酶
B. 图示各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
C. 过程b和d可能发生在某一细胞同一细胞器中
D. 若过程a出现差错,则过程d所得蛋白质的结构一定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中心法则图解,a表示DNA的复制,b表示转录,c表示RNA的复制,d表示翻译,e表示逆转录,其中逆转录和RNA的复制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详解】e是逆转录过程,该过程的发生需逆转录酶,A正确;图示各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过程b和d可能发生在某一细胞同一细胞器中,如线粒体和叶绿体,C正确;若过程a即DNA复制出现差错,但密码子存在简并性,所以过程d所得蛋白质的结构不一定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D。
26.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理:低温诱导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
B. 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
C. 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染色
D. 观察: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成两个子细胞;实验步骤是:固定(卡诺氏液)→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漂洗→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制片→观察。
【详解】A、原理: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A错误;
B、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细胞形态,不是使洋葱根尖解离,B错误;
C、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用改良苯酚品红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C正确;
D、显微镜下可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未发生改变,只有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C。
27.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 多基因遗传病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且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
C. 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后天性疾病一定不是遗传病
D. 含致病基因不一定患遗传病,但遗传病患者一定含致病基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一般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其中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且在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包括染色体数目遗传遗传病和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由遗传物质该病引起的,因此不一定遗传病,后天疾病也可能是遗传病;
【详解】A.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正确;
B. 多基因遗传病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不是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B错误;
C. 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由遗传物质该病引起的,因此不一定遗传病,后天疾病也可能是遗传病,C错误;
D. 21三体综合征由于多了一条染色体,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但患者不含致病基因,D错误。
28.通过不同方法可分别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的后代转变为以下基因型:
①AABB、②aB、③AaBBC、④AAaaBBBB。则①②③④所用方法正确的排序是()
A. 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花药离体培养、多倍体育种
B. 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
C. 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
D. 诱变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aBB的个体→①AABB,可以采用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
AaBB的个体→②aB,aB是单倍体个体,需采用花药离体培养法;
AaBB的个体→③AaBBC,AaBBC个体比AaBB个体多了基因C,应采用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育种,导入外源基因C;
AaBB的个体→④AAaaBBBB,AAaaBBBB是多倍体个体,可采用多倍体育种。
故选B。
29.用X射线处理蚕蛹,使其第2号染色体上的斑纹基因易位于W染色体上,使雌蚕都有斑纹。再将斑纹雌蚕与白体雄蚕交配,其后代雌蚕都有斑纹,雄蚕都无斑纹。这样有利 于去雌留雄,提高蚕丝的质量。这种育种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
A. 染色体结构变异 B. 染色体数目变异
C. 基因突变 D. 基因重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第2号染色体的斑纹基因易位于W染色体上”可知,这种育种方法是染色体变异,且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故选A。
30.人们试图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用乙种生物生产甲种生物的一种蛋白质。生产流程是:甲生物的蛋白质→mRNA目的基因与质粒DNA重组导入乙细胞的获得甲生物的蛋白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需要的酶是逆转录酶,原料是A、U、G、C
B. ②要用限制酶切断质粒DNA,再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与质粒连接在一起
C. 如果受体细胞是细菌,可以选用枯草杆菌、炭疽杆菌等
D. ④过程中用的原料不含有A、U、G、C
【答案】B
【解析】
分析过程图可知,过程①需要的酶是逆转录酶,原料是A、T、G、C,A错误;过程②要用限制酶切断质粒DNA,再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与质粒连接在一起,B正确;如果受体细胞是细菌,一般选用土壤农杆菌,不选用枯草杆菌、炭疽杆菌等致病菌,C错误;过程④中用的原料包含有A、U、G、C,D错误。
31.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下列有关子代(数量足够多)的各种性状分离比情况,叙述错误的是
A. 若子代出现15:1的性状分离比,则具有A或B基因的个体表现为同一性状
B. 若子代出现6:2:3:1的性状分离比,则存在AA和BB纯合致死现象
C. 若子代出现12:3:1的性状分离比,则存在杂合子自交后不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D. 若子代出现9:7的性状分离比,则该个体测交后出现1:3的性状分离比
【答案】B
【解析】
【分析】
AaBb的个体自交,若两对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后代会出现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9A_B_:3A_bb:3aaB_:1aabb。
【详解】若子代出现15:1的性状分离比,则具有A或B基因的个体表现为同一性状,即后代中9A_B_:3A_bb:3aaB_是同一种表现型,A正确;若子代出现6:2:3:1的性状分离比,则存在AA或BB纯合致死现象,B错误;若子代出现12:3:1的性状分离比,可能是因为9A_B_:3A_bb是同种表现型,杂合子AABb自交后代全是同种表现型,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正确;若子代出现9:7的性状分离比,说明后代中3A_bb:3aaB_:1aabb是同种表现型,则该个体测交后出现1:3的性状分离比,D正确。故选B。
32.研究发现,某二倍体动物有两种性别: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是雌雄同体(2N),XO(缺少Y染色体)为雄体(2N-1),二者均能正常产生配子(体细胞中缺少某对同源染色体中一个染色体的个体叫单体)。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 雄体为该物种的单体
B. 雄体是由正常的卵细胞和无性染色体的精子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C. XX个体只产生雌配子,且雌配子间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D. XO个体只产生雄配子,且雄配子间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XO个体为雄体,只产生两种雄配子,一种含有N条染色体,另一种含有(N-1)条染色体,XX个体是雌雄同体,既能产生雌配子,也能产生雄配子,且雌配子间或雄配子间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详解】A、雄体缺少了Y染色体,为单体,A正确;
B、雄体是由正常的卵细胞(含X)和无性染色体的精子(O)形成的受精卵(XO)发育而来的,B正确;
C、XX为雌、雄同体,即可产生雄配子,也可以产生雌配子,C错误;
D、XO是雄体,产生含X和不含性染色体的精子,D正确。
故选C。
33.如图是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在这个家族中有甲(基因为A、a)和乙(基因为B、b)两种遗传病,乙病女性患者的性染色体与男性相同,体内有睾丸,外貌与正常女性一样,但表现为不育。家族中7号个体无甲病致病基因,1号个体无乙病致病基因。在不考虑家系内发生新的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有关分析和判断,错误的是
A. 甲病和乙病的遗传方式分别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 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5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
C. 10号个体的乙病致病基因最初来源于2号个体
D. 若11号和12号个体结婚,生下患甲病但不患乙病的孩子的概率为15/192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1号和2号个体生出患甲病的5号和患乙病的4号,可推知甲病和乙病均为隐性遗传病,再结合9号患甲病,而12号却正常,可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结合1号个体无乙病致病基因,且乙病女性患者的性染色体与男性相同,可知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5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B正确。10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_XbY,其乙病的致病基因最初来自2号个体,C正确。关于甲病,6号个体的基因型为1/3 AA、2/3 Aa,7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则11号个体的基因型为2/3 AA、1/3 Aa;关于乙病,11号个体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故若11号和12号个体(基因型为AaXBY)结婚,生下患甲病但不患乙病的孩子的概率为1/3×1/4×(1-1/2×1/4)=7/96,D错误。
34.如图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a阶段为减数分裂、b阶段为有丝分裂
B. L→M点所示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C. 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
D. MN段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了四分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变化,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b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染色体复制1次,细胞分裂2次;c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
【详解】A、a阶段为有丝分裂、b阶段为减数分裂,A错误;
B、L→M点所示过程表示受精作用过程,通过膜融合完成,能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
C、GH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此阶段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OP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两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不相等,C错误;
D、MN段包括有丝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不进行同源染色体配对,无四分体,D错误。
故选B。
35.如图甲、乙均为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丙为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在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变化,图丁为细胞分裂各时期染色体与DNA分子的相对含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乙两图所示细胞都有2个染色体组
B. 甲、乙两图所示细胞所处的时期分别对应图丙的BC段和DE段
C. 图丁中a时期可对应图丙的DE段,图丁中b时期的细胞可以对应图乙所示的细胞
D.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变化均可用图丙表示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分析乙图: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分析丙图: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丁图:a组所含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组染色体:DNA=1: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c组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含有2个染色体组,A正确;
B、图丙中BC段的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与图甲对应,DE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与图乙对应,B正确;
C、图丁中a时期DNA和染色体数目相同,相对含量都为4,对应有丝分裂的后期、末期,图丙的DE段表示着丝点分裂后,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可对应图丁中a时期;图丁中b时期DNA数目是染色体数目的2倍,说明一条染色体上含2条染色单体,可对应图甲细胞,C错误;
D、图丙纵坐标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曲线既可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也可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D正确。
故选C。
36.某精原细胞(2N=8)的核DNA分子双链均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检测子细胞中的标记情况。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第二次分裂中期含14N 的染色单体有8条
B.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15N 染色体的子细胞所占比例不唯一
C. 若某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15N,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D.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含14N 的染色体有8条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再分裂一次,每个DNA分子复制形成的2个DNA分子中一个是N14-N14,一个是N15-N14,DNA分子进入两个细胞中是随机的,因此,形成的子细胞中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2~1。
2、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形成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因此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都含有15N。
【详解】AB、若进行有丝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DNA复制),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每条染色体(含1个14N标记DNA)复制后成为1条含2条单体(每条单体含1个DNA,该DNA含2条链,1条链15N标记,1条链14N标记)的染色体,结果第一次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DNA上都含1条链被15N标记,另1条链被14N标记。第二次分裂间期染色体(DNA)复制,每条染色体复制后成为1条含2条单体(每条单体含1个DNA,DNA含2条链,其中一个DNA的两条链均被14N标记,另一个DNA的一条链被14N标记,另一条链被15N标记)的染色体,故第二次分裂中期含15N的染色单体有8条,而含14N的染色单体有16条,由于后期染色单体分离是随机的,有可能刚好各一半15N标记的染色体分别进入2个子细胞,也可能全部15N标记的染色体进入1个子细胞,所以经过两次有丝分裂后形成的四个子细胞含15N的细胞数可能为2个、3个、4个,故子细胞中含15N标记的染色体的子细胞所占比例不唯一,A错误;B正确;
C、若进行减数分裂,所形成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均是一条链被14N标记,另一条链被15N标记,即四个子细胞均含15N标记的染色体,而有丝分裂也可能出现四个子细胞均含15N标记的染色体,所以若某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15N,则不能确定是进行的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而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以若某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15N,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C正确;
D、若进行减数分裂,复制后第一次分裂是成对同源染色体分离,由于每条染色体上的2条单体都含14N,故形成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每条染色体上的2条单体都含14N,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暂时加倍,每个细胞中含14N的染色体有8条,D正确。
故选A。
37. 下列甲、乙、丙三个与DNA分子相关图形所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图DNA放在含15N培养液中复制2代,子代含15N的DNA单链占总链的7/8,图中(A+T)/(G+C)比例可体现DNA分子的特异性
B. 甲图②处的碱基对缺失可导致基因突变,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作用于①部位,解旋酶作用于③部位,乙图中有8种核苷酸
C. 形成丙图③的过程可发生在拟核中,人的神经细胞能进行乙图所示生理过程的结构只有细胞核
D. 丙图中所示的生理过程为转录和翻译,在蓝藻细胞中可同时进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甲图的DNA一条链是含15N,一条链是含14N,将该DNA放在含15N培养液中复制2代,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子一代产生2个DNA分子,1个DNA分子中一条链含有14N,一条链15N,1个DNA的2条链都是15N。子二代产生4个DNA分子,8条链。其中3个DNA分子的2条链都是15N,1个DNA分子是1条链是15N,1条链是14N,总共8条链,7条含15N,含因此含15N的DNA单链占总链的7/8;所有双链DNA分子中,(A+T)/(G+C)比例可体现DNA分子的特异性,A正确;B.甲图中②处的碱基对缺失导致基因突变;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作用于①处;解旋酶作用于③处;乙图中有8种核苷酸(四种脱氧核苷酸+四种核糖核苷酸),B正确;C.丙图③为mRNA,是转录过程中形成的,可发生在拟核中;乙图为转录过程,在人的神经细胞中,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中也可发生,C错误;D.丙图中所示的生理过程为转录和翻译,在原核细胞(如蓝藻细胞)中,这两个过程可同时进行,发生在拟核中, D正确。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38.下列有关于生物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①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就是基因突变
②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基因重组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
③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发生性状分离
④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基因既可突变成a基因,也可突变成B基因
⑤二倍体植株作父本,四倍体植株作母本,在四倍体植株上可得到三倍体无子果实
⑥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二倍体
A. 1项 B. 2项 C. 3项 D. 4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选择材料,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不定向性(多向性)、可逆性等特点,主要发生在DNA复制时(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发生交叉互换。
【详解】①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就是基因突变,①正确;
②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②错误;
③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分离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基因重组发生在2对及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③错误;
④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基因只能突变为其等位基因,④错误;
⑤二倍体植株作父本,四倍体植株作母本,在四倍体植株上可得到三倍体种子,三倍体种子种下去长出的植株上可得到三倍体无子果实,⑤错误;
⑥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成为二倍体;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为单倍体,⑥错误;故正确的只有①,A正确。
故选A。
39.人类某遗传病受X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只有A、B基因同时存在时个体才不患病。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根据系谱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Ⅰ-1的基因型为XaBXab或XaBXaB
B. Ⅱ-3的基因型一定为XAbXaB
C. Ⅳ-1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Ⅰ-1
D. 若Ⅱ-1的基因型为XABXaB,其与Ⅱ-2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正常人的基因型可能为XABX--,XAbX-B,XaBXA-,XABY;患病个体的基因型可能为XaBXa-,XAbX-b,XabXab,XabY,XAbY,XaBY。
【详解】A、图中的Ⅰ-2的基因型为XAbY,其女儿Ⅱ-3不患病,儿子Ⅱ-2患病,故Ⅰ-1的基因型为XaBXab或XaBXaB,A正确;
B、Ⅱ-3不患病,其父亲传给XAb,则母亲应能传给她XaB,Ⅱ-3的基因型一定为XAbXaB,B正确;
C、Ⅳ-1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Ⅲ-3,Ⅲ-3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Ⅱ-3,Ⅱ-3的致病基因可以来自Ⅰ-1,也可来自Ⅰ-2,C错误;
D、若Ⅱ-1的基因型为XABXaB,无论Ⅱ-2的基因型为XaBY还是XabY,Ⅱ-1与Ⅱ-2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均为1/2×1/2=1/4,D正确。
故选C。
40.玉米(2n=20)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已知玉米的高秆、易倒伏(D)对矮秆、抗倒伏(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为获得纯合矮秆抗病玉米植株,研究人员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根据材料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过程①的F1自交3代,无人工选择,产生的F4中抗病植株占7/16
B. 过程②,若只考虑F1中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的n对等位基因,则利用其花药离体培育成的单倍体幼苗的基因型,在理论上应有2n种
C. 过程③得到的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有3/4的后代是符合要求的玉米植株
D. 过程④“航天育种”方法中主要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为杂交育种中对筛选植株连续自交;②是单倍体育种中选取花药进行离体培养;③是植物组织培养,将植物离体细胞培养成植株;④是诱变育种。
【详解】A、过程①的F1的基因型是DdRr,自交3代,产生的F4中杂合子Rr占(1/2)3=1/8,则F4中不抗病植株rr占1/2×(1-1/8)=7/16, F4中抗病植株占1-7/16=9/16,A错误;
B、 过程②中,若只考虑F1中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的n对等位基因,则其减数分裂后可产生2n种花药,利用其花药离体培育成的单倍体幼苗的基因型,在理论上应有2n种,B正确;
C、过程③为基因工程育种,导入的目的基因不一定是一个,若导入两个目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得到的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全是符合要求的玉米植株;若导入两个目的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则得到的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只有15/16符合要求的玉米植株,C错误;
D、过程④“航天育种”方法中,太空辐射多,主要的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41.图1是人体内胰岛素基因控制合成胰岛素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过程②的局部放大,请据图回答:
(1)催化①过程的酶是_______。与mRNA相比较,DNA分子结构最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
(2)现欲合成由51个基本单位构成的肽链,则相关的基因中与控制这些基本单位直接有关的碱基数目至少为_______个。人体细胞内基因的载体有_________________。
(3)参与图2过程的RNA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图1中涉及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RNA聚合酶 (2). 具有双螺旋结构 (3). 306 (4). 染色体、线粒体 (5). mRNA、tRNA、rRNA (6). DNA→RNA→蛋白质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1:图1中,①表示转录过程,发生在细胞核中;②表示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2.分析图2:图2表示正在进行翻译过程。
【详解】(1)过程①称为转录,催化该过程的酶是RNA聚合酶;与mRNA相比较,DNA分子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
(2)由于mRNA是单链结构,且一个氨基酸的密码子含3个碱基,所以欲合成具有51个基本单位构成的肽链,mRNA以DNA为模板,DNA是双链的,则相关的基因中与控制这些基本单位直接有关的碱基数目为51×3×2=306个;人体细胞内,基因主要位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此外在线粒体中也有少量基因。
(3)图②是翻译过程,该过程中,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翻译,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该过程由tRNA运输氨基酸到核糖体,完成脱水缩合过程,故该过程中参与的RNA有mRNA、tRNA、rRNA。
(4)图中涉及转录和翻译过程,因此遗传信息传递方向为:DNA→RNA→蛋白质。
42.如图是生产实践中的几种育种方法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①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①→④所示育种方法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
(2)过程②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过程③常用秋水仙素处理________________。
(3)⑦除了用秋水仙素处理,可还进行_______处理;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多倍体植株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4)过程⑤可用X射线处理,使水稻发生基因突变,但并不一定引起水稻性状的改变,其中一种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将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于一身 (2). 基因重组 (3). 花药离体培养 (4). 单倍体幼苗 (5). 低温 (6). 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7). 发生隐性突变、突变发生在基因中的内含子结构、密码子的简并性(答出一项即可)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④是杂交育种,①②③是单倍体育种,⑤⑥是诱变育种,⑦是多倍体育种。
【详解】(1)方法①是将两亲本杂交,目的是将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于一身;图中①→④所示育种方法是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
(2)过程②是从F1获得单倍体幼苗,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过程③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与F1染色体数相同的植株。
(3)⑦为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除了用秋水仙素处理,可还进行低温处理;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多倍体植株通常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4)过程⑤可用X射线处理,使水稻发生基因突变,但并不一定引起水稻性状的改变,其中一种原因可能是发生隐性突变,如AA突变成Aa,有可能是突变发生在基因中的内含子结构及密码子的简并性。
43.如图为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遗传;理论上,乙病在人群中男性的发病率_________女性(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2)Ⅱ-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Ⅲ-3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
(3)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男孩,则这个男孩同时患甲、乙两种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
(4)若Ⅳ-1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乙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
(5)Ⅳ-1的这两对等位基因均为纯合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 (2). 高于 (3). AaXBY (4). AAXBXb或AaXBXb (5). 1/24 (6). 1/8 (7). 1/5
【解析】
【分析】
根据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类型。
甲病类型:由Ⅱ-1与Ⅱ-2生出患甲病的Ⅲ-3,判断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再根据Ⅰ-1女患者的儿子Ⅱ-3不患病,排除甲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即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根据Ⅲ-3与Ⅲ-4正常,却生出患乙病的儿子Ⅳ-2,判断乙病为隐性遗传,根据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判断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Ⅲ-4的基因型为AaXBY。
【详解】(1)由Ⅱ-1与Ⅱ-2生出患甲病的Ⅲ-3,判断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再根据Ⅰ-1女患者的儿子Ⅱ-3不患病,排除甲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即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根据Ⅲ-3与Ⅲ-4正常,却生出患乙病的儿子,判断乙病为隐性遗传,根据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判断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即正常,故伴X隐性遗传在人群中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2)Ⅱ-1表现正常,但有一个患甲病的儿子,故其基因型为AaXBY;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 ,由Ⅲ-3生了患乙病的儿子,推断其基因型为1AAXBXb、2AaXBXb。
(3)Ⅲ-3的基因型为1/3AAXBXb 、2/3AaXBXb, 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故Ⅲ-4的基因型为AaXBY,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男孩,则这个男孩患甲病的概率为1/3AA、2/3Aa×Aa→2/3×1/4aa=1/6,患乙病的概率为XBXb×XBY→1/2Xb×1/2Y=1/4,同时患甲、乙两种病的概率是1/6×1/4=1/24。
(4)Ⅳ-1为正常女性,根据Ⅲ-3 XBXb×Ⅲ-4XBY,则Ⅳ-1的基因型为1/2 XBXB 、1/2XBXb,正常男性基因型为XBY,若Ⅳ-1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1/2 XBXB 、1/2XBXb×XBY→1/4Xb×1/2Y=1/8,即他们生一个患乙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1/8。
(5)III-3的基因型 1/3 AAXBXb、 2/3 AaXBXb和III-4的基因型为AaXBXb;分类讨论:只看A、a基因①1/3 AA×Aa杂交的后代有 1/3 × 1/2 即 1/6 AA、 1/2 × 1/3 即 1/6 Aa;②2/3 Aa×Aa杂交的后代有 2/3 × 1/4 ,即 1/6 AA、2/3 × 2/4 即 1/3 Aa、 2/3 × 1/4 即 1/6 aa;这两种情况下,共有 1/3 AA,1/2Aa,1/6aa,合起来为1 ,又已知IV-1不患甲病,即基因型不是aa,所以可能为1/3 AA,1/2Aa,其中AA占2/5。再分析Ⅳ-1的亲本的第二对基因:Ⅲ-3XBXb×Ⅲ-4XBY,Ⅳ-1为女性纯合XBXB的概率为1/2,故Ⅳ-1的这两对等位基因均为纯合的概率是2/5×1/2=1/5。
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孟德尔运用“假说一演绎法”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通过观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发现问题
B. 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是假说的内容之一
C. 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是孟德尔根据假说进行的演绎推理
D.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答案】C
【解析】
【分析】
假说-演绎法是在观察和分析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 验证演绎推理的结论。
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提出假设(如孟德尔根据亲本杂交实验,得到F1 , Aa这对基因是独立的,在产生配子时相互分离。这里假设的是一对等位基因的情况);演绎就是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最后实验验证假设和推理(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 最后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孟德尔通过观察杂交实验出现的结果发现问题,A错误;
B、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数量远远多于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数量, B错误;
C、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 : 1的性状分离比是孟德尔根据假说进行的演绎推理, C正确;
D. F1产生了数量相等的带有不同遗传因子的两种配子,也就是等位基因要分开,进入不同的配子中,这是分离定律的实质, D错误。
2.下列各项实验中应采取的最佳交配方法分别是( )
①鉴别一只白兔是否为纯合子②鉴别一株高茎豌豆是否为纯合子③不断提高水稻品种的纯合度④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A. 杂交、测交、自交、测交 B. 测交、自交、自交、杂交
C. 杂交、测交、自交、杂交 D. 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答案】B
【解析】
【分析】
杂交是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个体之间相互交配的方式,可以是同种生物个体杂交,也可以是不同种生物个体杂交。自交是指植物中自花受粉和同株异花受粉,可以是纯合子(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自交、杂合子自交。测交是指杂种子一代个体与隐性类型之间的交配,主要用于测定F1的基因型,也可以用来判断另一个个体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
鉴定生物是否是纯种,对于植物来说可以用测交、自交的方法,其中自交是最简单的方法;对于动物来讲则只能用测交的方法。采用自交法,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杂合子;若后代中没有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纯合子。采用测交法,若后代中只有显性性状,则被鉴定的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出现,则被鉴定的个体为杂合子。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①由于兔子是动物,所以鉴别一只白兔是否是纯合子适宜用测交的方法;②由于豌豆是植物,所以鉴别一株小麦是否为纯合子最简单的方法是自交;③不断提高水稻品种的纯合度,最简单的方法是自交,淘汰性状分离的个体;④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适宜用杂交的方法,后代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是隐性性状。所以各项实验中应采用的最佳交配方法分别是测交、自交、自交、杂交。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3.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中都有写有D或d的两种小球,并且各自的两种小球的数量是相等的,这分别模拟的是( )
A. F1产生的雌雄配子都有D和d两种,且D:d=1:1
B. F1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
C. F1的基因型是Dd
D. 亲本中的父本和母本各自产生D和d的配子,且比例为1:1
【答案】A
【解析】
【分析】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理论基础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分离定律的内容是在杂合体进行自交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产生的两种配子比例为1:1,产生的后代性状比例为3:1。
【详解】A、由于Dd个体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因而在做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甲、乙两只桶内,D和d两种彩球的数目相等,即F1产生的雌、雄配子都有D和d两种,且比例为D:d=1:1,A正确;
B、F1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B错误;
C、F1的基因型是Dd是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要证明的结论,C错误;
D、模拟的是F1产生的配子,而不是亲本中的父本和母本各自产生的配子,D错误。
4.人类中非秃顶和秃顶受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秃顶基因在男性中为显性,非秃顶基因在女性中为显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双亲均秃顶,则子代全部秃顶
B. 若双亲均非秃顶,则子代全部非秃顶
C. 若双亲基因型都是杂合子,则子代秃顶与非秃顶的比例为 1∶1
D. 人的秃顶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写出相应基因对应的表现型:
基因组成
男性
女性
BB
秃顶
秃顶
Bb
秃顶
非秃顶
bb
非秃顶
非秃顶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双亲秃顶,由于母亲秃顶其基因型为秃顶基因的纯合子(bb),儿子一定有秃顶基因(_b),但女儿不一定秃顶(Bb),A错误;双亲都是非秃顶,由于母亲的基因型可能为Bb,所以儿子可能是禿顶(Bb),B错误;若双亲基因型都是杂合子(Bb),则子代中儿子秃顶与非秃顶的比例为 2∶1,而女儿中秃顶与非秃顶的比例为1:2,所以在所有的子代中,秃顶和非秃顶的比例为1:1,C正确;由于控制非秃顶与秃顶的基因正好是一对等位基因,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错误。
5.某植物红花和白花由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假设A基因含1000个碱基对,含300个胞嘧啶。让多个红花的亲本植株自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1:1(不考虑基因突交、染色体变异和致死情况)。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红花对白花为显性
B. 亲本的基因型有AA、Aa两种,且比例为1:2
C. F1植株中纯合子占5/6
D. A基因连续复制3次共需嘌呤脱氧核苷酸7000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A、a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让多个红花的亲本植株进行自交,产生F1,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1,根据亲本和子一代的性状表现可以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详解】A、多个红花的亲本植株自交,子代有白花出现,无中生有为隐性,所以红花对白花为显性,A正确;B、亲本的基因型有AA、Aa两种,若比例为1:2,亲本1/3AA自交仍为1/3AA,只有2/3Aa自交后会分离出1/4AA,即1/6,则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5:1,不合题意,B错误;C、根据题干,多个红花的亲本植株自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1:1,只有Aa杂合子才能产生白花aa,设亲代Aa比例为X,则1/4X=1/2,X=1/3,即亲代红花植株中杂合子占1/3,只有1/3杂合子自交才能产生1/2杂合子Aa,故子代杂合子的概率为1/6,纯合子的概率为1-1/6=5/6,C正确;D、根据题干,假设A基因含1000个碱基对,含300个胞嘧啶,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700个,G=C=300个,则嘌呤脱氧核苷酸A+G=1000个,A基因连续复制3次共需嘌呤脱氧核苷酸1000×(23-1) =7000个,D正确。故选B。
6.按遗传定律,一个基因型为AaBBCcDdeeff的植株所形成的配子有( )
A. 4种 B. 8种 C. 16种 D. 32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AaBBCcDdeeff有AaCcDd3对等位基因,每对等位基因均能形成两种配子,而BBeeff只能形成一种配子。
【详解】AaBBCcDdeeff有AaCcDd3对等位基因,每对等位基因均能形成两种配子,能形成2×1×2×2×1×1=8(种)配子,故B正确,ACD错误。
7.某植物的花色受不连锁的两对基因A/a、B/b控制,这两对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图所示,此外,a基因对于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现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1,则F1的自交后代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
A. 白∶粉∶红,3∶10∶3 B. 白∶粉∶红,3∶12∶1
C. 白∶粉∶红,4∶9∶3 D. 白∶粉∶红,6∶9∶1
【答案】C
【解析】
观察题图可知,基因型为aaB- 和aabb的个体为白色,又知a基因对于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所以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其余的为粉花。已知亲本基因型是AABB和aabb,则杂交获得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子一代自交子得二代,其基因型可表示为,A-B-:A-bb:aaB-:aabb=9:3:3:1,,即F 1 的自交后代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白:粉:红=4:9:3,故选C。
8.研究人员在家蚕中发现一种新的体态类型——短体蚕,用这种家蚕与正常体形家蚕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杂交组合
F1
短体蚕
正常蚕
实验一:短体蚕×正常蚕
788
810
实验二:短体蚕×短体蚕
1530
790
A. 可以通过连续自交多代的方式获得纯种短体蚕
B. 短体蚕自交后代出现正常蚕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 实验一中F1个体随机交配,F2中短体蚕:正常蚕=2:3
D. 实验二中F1个体随机交配,F2中正常蚕占4/9
【答案】C
【解析】
A.由杂交组合二数据分析可知,体形为短体的是显性性状,且显性纯合致死,正常体形为隐性性状,A错误;
B.短体蚕自交后代出现正常蚕是等位基因分离所致,B错误;
C.实验一中F1的短体蚕基因型为Aa,正常蚕基因型为aa,故F1产生的配子中1/4A、3/4a,F1个体随机交配,由于显性纯合致死,后代中短体蚕:正常蚕=2:3,C正确;
D.实验二中F1短体蚕基因型全为Aa,正常体形蚕基因型为aa,故F1产生的配子中1/3A、2/3a,F1个体随机交配,由于显性纯合致死,后代中短体蚕Aa:正常蚕aa=1:1,D错误;
答案选C。
9.下列有关性别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豌豆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两大类
B. X、Y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故其形状、大小都相同
C. 男性和女性人数相等,是因为含X染色体的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1:1
D. 人类中染色体种类最齐全的是男性体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性别决定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XY型性别决定的特点是雌性动物体内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个体内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XY,如哺乳动物、果蝇等。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有的比X染色体短小,如人类;有些生物的X染色染色体比Y染色体要短小,如果蝇。
【详解】豌豆无性别分化,故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无性染色体,A错误;X、Y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但其形状、大小不相同,B错误;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或雄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所以含X染色体的配子比含Y染色体的配子多,男性和女性人数相等,是因为含X染色体的雄配子:含Y染色体的雄配子=1:1,C错误;女性和男性的22对常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另外女性有两条形态、大小相同的X染色体,而男性的X和Y染色体形态、大小不同,所以人类中染色体种类最齐全的是男性体细胞,D正确。
故选D。
10.伴性遗传有其特殊性,如图为某动物的性染色体组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性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都能控制性别
B.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
C. 该动物种群在繁殖过程中,Ⅰ片段和Ⅱ-2片段都可能发生交叉互换
D. 该动物种群中,Ⅰ片段和Ⅱ-2片段都可能存在等位基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配子中染色体组成不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伴性遗传是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与性别相关。
3、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相对性状是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非等位基因可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A、性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并不都能控制性别,如X染色体上的红绿色盲基因,A错误;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时随着性染色体传给后代,故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B正确;
C、该动物种群在繁殖过程中,Ⅰ片段为X、Y同源区段,雄性动物可能发生交叉互换,Ⅱ-2片段为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在雌性个体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交叉互换,C正确;
D、该动物种群中,Ⅰ片段为X、Y同源区段,雄性动物杂合体内存在等位基因,Ⅱ-2片段为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在雌性个体的杂合体中可能存在等位基因,D正确。
故选A。
11.基因型为AaXBY的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AXBXB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上。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2号染色体减数分裂可能正常 ②另外三个配子是aY ③X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④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产生AXBXB型配子的原因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后,新形成的两条染色体未分到两个细胞中形成的。
【详解】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上,形成A型配子,故2号染色体分裂可能正常,①正确;由于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染色体分离异常形成的AXBXB型配子,则对应的配子中基因型为A,另外两个配子是aY、aY,②错误;X染色体一定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未分裂,③正确;性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正常分离,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分离异常,④错误。故正确的选项选择A。
12.如图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B. B与b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C. A与a的分裂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 基因突变是等位基因A、a和B、b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并且该对染色体上有两对等位基因,但是两条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发生了交叉互换。
【详解】A、图中看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A正确;
B、B与b这对等位基因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正确;
C、A与a这对等位基因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它们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
D、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是等位基因A、a和B、b产生的根本原因,D正确.
故选C。
13.如图为某雌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
B. 该果蝇的原始生殖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
C. 基因型为BbXDXd的个体能产生4种配子,且比例为1∶1∶1∶1
D. 若该果蝇的一个卵原细胞产生的一个卵细胞的基因型为cXD,则同时产生的第二极体的基因型为CXD、CXd、cX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示意图,该果蝇的两条性染色体是同型的,因此为雌性;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CcXDXd,其中A和a、B和b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其他等位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该果蝇体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8条染色体,A正确;
B.果蝇的原始生殖细胞是一种特殊的体细胞,所以含有8条染色体,B正确;
C.基因型为BbXDXd的个体能产生4种配子,基因型分别为BXD、bXD、BXd、bXd,比例为1∶1∶1∶1,C正确;
D.若该果蝇的一个卵原细胞产生的一个卵细胞的基因型为cXD,则同时产生的第二极体的基因型为cXD、CXd、CXd,D错误。
14.下列关于细胞分裂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同源染色体联会
B. 某动物在精子形成过程中,若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则可形成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后代
C. 二倍体动物在细胞分裂后期含有10条染色体,则该细胞很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D. 某二倍体动物正常分裂的细胞若含有两条Y染色体,则该细胞一定不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各选项中的行为发生的时期,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详解】A、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A正确;
B、在某动物在精子形成过程中,若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则可能形成染色体组成为XX或YY的精子,因此可形成染色体组成为XYY或XXX的后代,B错误;
C、二倍体动物在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所含染色体数目应该是4的整倍数,若二倍体动物在细胞分裂后期含有10条染色体,则该细胞很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C正确;
D、初级精母细胞只含有一条Y染色体,若某二倍体正常分裂中的细胞若含有两条Y染色体,则该细胞一定不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D正确;
故选:B。
15.如图表示某一昆虫个体的基因组成,以下判断正确的是(不考虑交叉互换)( )
A. 基因 A、a 与B、b 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该个体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 2 种精细胞
C. 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为 ABC 或 abc
D. 该个体与另一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交配,后代基因型比例为 9:3:3:1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中细胞具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由于Aa和bb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遗传时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个精原细胞只能产生4个精子,两种精子。
【详解】A、基因 A、a 与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一个初级精母细胞所产生的精细胞基因型只有2种,即ABC和abc或ABc和abC,B正确;
C、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AaBbCc,C错误;
D、不考虑交叉互换,该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C:abc:ABc:abC,其自交后代基因型有9种,比例为1:2:2:1:4:1:2:2:1,D错误。
16.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有几项
①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一定是等位基因
④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⑤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⑥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用荧光标记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
A. 四项 B. 一项 C. 两项 D. 三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①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①正确;
②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②正确
③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可能是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③错误;
④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④错误;
⑤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⑤正确;
⑥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用荧光标记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⑥正确。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7.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DNA全部失去活性
B. 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能使小鼠的体细胞发生转化
C. 加入S型细菌的DNA后,只有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
D. 在转化过程中,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的DNA没有进入R型活细菌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详解】加热杀死的S型菌冷却后其DNA仍有活性,仍能起作用,A错误;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不能使小鼠死亡,也不发生转化,B错误;加入S型细菌的DNA后,只有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C正确;在转化过程中,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的DNA进入R型活细菌中,使R型转化为S型,D错误;故选C。
18.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 和放射性同位素32P 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 分别用35S 和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 用35S 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 32P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A、噬菌体是病毒,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用培养基培养,A错误;
B、分别用35S 和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保温培养,但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B错误;
C、35S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并没有进入细菌内,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若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少数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所致,C正确;
D、因为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所以32P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C。
19.某双链DNA分子含有n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有m个。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该DNA分子中共含有3n-m个氢键
B. 该DNA分子连续复制4次需要消耗胞嘧啶15×(n-m)个
C. 该DNA分子中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糖数
D. 每个DNA分子中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答案】D
【解析】
由题意可知,该DNA分子中含有m个A-T碱基对,有(n-m)个G-C碱基对,一个A-T碱基对中含有2个氢键,一个G-C碱基对中含有3个氢键,所以该DNA分子中共含有的氢键数=2m+3(n-m) =3n-m个,A项正确;该双链DNA分子中含有胞嘧啶(n-m)个,连续复制4次,需要消耗胞嘧啶数(n-m) ×(24-1) =15×(n-m)个,B项正确;脱氧核苷酸是该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而一个脱氧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所以C项正确;每个链状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分别位于DNA分子的两端,D项错误。
20.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和翻译的叙述,错误的是
A. tRNA、rRNA和mRNA都从DNA转录而来
B. 同一个mRNA可相继与多个核糖体结合
C. 起始密码位于基因的前端,启动转录过程
D. tRNA分子中部分区域碱基互补配对形成氢键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真核细胞的转录在细胞核完成,模板是DNA的一条链,原料是游离的核糖核苷酸,翻译在核糖体上进行,原料是氨基酸,需要tRNA识别并转运氨基酸,翻译过程中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几种tRNA转运,但是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详解】A、tRNA、rRNA和mRNA都从DNA转录而来,A正确;
B、同一个mRNA可相继与多个核糖体结合,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B正确;
C、起始密码位于mRNA上,位于基因的前端启动转录过程的是启动子,C错误;
D、tRNA分子中部分区域碱基互补配对形成氢键,D正确。
故选C。
21.如图为结肠癌发病过程中细胞形态和部分染色体上基因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结肠癌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
B. 这些基因突变一定是由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诱发的
C. 图示中与结肠癌有关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D.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最终都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2、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表面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癌细胞易于扩散转移。
【详解】由图可知,结肠癌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A正确;基因突变可由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诱发,也可自发产生突变,B错误;图示中与结肠癌有关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为非等位基因,C错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D错误。
故选A。
22.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B. 基因重组能够产生新的基因
C. 基因重组可以发生在无性生殖的过程中
D. 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才能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重组指的是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详解】A、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A错误;
B、基因重组是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不能产生新的基因,B错误;
C、因重组发生在生物体有性生殖过程中,C错误;
D、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才能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D。
23.下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甲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三个细胞乙、丙、丁。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乙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B. 乙细胞的子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丙细胞连续分裂后的子细胞具有一个染色体组
C. 基因重组的发生与丙细胞有关,而与乙细胞无直接关系
D. 丙细胞与丁细胞的变异类型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细胞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丁细胞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乙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可以发生基因突变,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A错误;乙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其产生的子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B错误;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因此基因重组的发生与丙细胞有关,而与乙细胞无直接关系,C正确;丙细胞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而丁细胞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的变异,D错误。
24.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含42条染色体,普通小麦和黑麦(二倍体,2N=14)杂交获得的F1不育,F1经加倍后获得八倍体小黑麦。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普通小麦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含三个染色体组
B. 离体培养普通小麦的花粉,产生的植株为三倍体
C. F1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含有2个染色体组14条染色体
D. 八倍体小黑麦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多倍体育种,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详解】普通小麦为六倍体生物,体内含6个染色体组,故其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含3个染色体组,A正确;离体培养普通小麦的花粉,产生的植株为单倍体,B错误;自然状态下,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产生的后代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但由于是三个普通小麦的染色体组,一个黑麦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故配子不一定含有2个染色体组14条染色体,C错误;F1经加倍后获得八倍体小黑麦,此时八倍体小黑麦体内含有同源染色体(6个普通小麦染色体组+2个黑麦染色体组),可以正常联会,D错误。
25.图为遗传的中心法则图解,a~e表示相关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示e过程的发生需逆转录酶
B. 图示各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
C. 过程b和d可能发生在某一细胞同一细胞器中
D. 若过程a出现差错,则过程d所得蛋白质的结构一定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中心法则图解,a表示DNA的复制,b表示转录,c表示RNA的复制,d表示翻译,e表示逆转录,其中逆转录和RNA的复制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详解】e是逆转录过程,该过程的发生需逆转录酶,A正确;图示各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过程b和d可能发生在某一细胞同一细胞器中,如线粒体和叶绿体,C正确;若过程a即DNA复制出现差错,但密码子存在简并性,所以过程d所得蛋白质的结构不一定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D。
26.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理:低温诱导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
B. 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
C. 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染色
D. 观察: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成两个子细胞;实验步骤是:固定(卡诺氏液)→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漂洗→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制片→观察。
【详解】A、原理: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A错误;
B、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细胞形态,不是使洋葱根尖解离,B错误;
C、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用改良苯酚品红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C正确;
D、显微镜下可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未发生改变,只有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C。
27.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 多基因遗传病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且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
C. 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后天性疾病一定不是遗传病
D. 含致病基因不一定患遗传病,但遗传病患者一定含致病基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一般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其中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且在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包括染色体数目遗传遗传病和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由遗传物质该病引起的,因此不一定遗传病,后天疾病也可能是遗传病;
【详解】A.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正确;
B. 多基因遗传病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不是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B错误;
C. 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由遗传物质该病引起的,因此不一定遗传病,后天疾病也可能是遗传病,C错误;
D. 21三体综合征由于多了一条染色体,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但患者不含致病基因,D错误。
28.通过不同方法可分别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的后代转变为以下基因型:
①AABB、②aB、③AaBBC、④AAaaBBBB。则①②③④所用方法正确的排序是()
A. 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花药离体培养、多倍体育种
B. 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
C. 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
D. 诱变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aBB的个体→①AABB,可以采用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
AaBB的个体→②aB,aB是单倍体个体,需采用花药离体培养法;
AaBB的个体→③AaBBC,AaBBC个体比AaBB个体多了基因C,应采用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育种,导入外源基因C;
AaBB的个体→④AAaaBBBB,AAaaBBBB是多倍体个体,可采用多倍体育种。
故选B。
29.用X射线处理蚕蛹,使其第2号染色体上的斑纹基因易位于W染色体上,使雌蚕都有斑纹。再将斑纹雌蚕与白体雄蚕交配,其后代雌蚕都有斑纹,雄蚕都无斑纹。这样有利 于去雌留雄,提高蚕丝的质量。这种育种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
A. 染色体结构变异 B. 染色体数目变异
C. 基因突变 D. 基因重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第2号染色体的斑纹基因易位于W染色体上”可知,这种育种方法是染色体变异,且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故选A。
30.人们试图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用乙种生物生产甲种生物的一种蛋白质。生产流程是:甲生物的蛋白质→mRNA目的基因与质粒DNA重组导入乙细胞的获得甲生物的蛋白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需要的酶是逆转录酶,原料是A、U、G、C
B. ②要用限制酶切断质粒DNA,再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与质粒连接在一起
C. 如果受体细胞是细菌,可以选用枯草杆菌、炭疽杆菌等
D. ④过程中用的原料不含有A、U、G、C
【答案】B
【解析】
分析过程图可知,过程①需要的酶是逆转录酶,原料是A、T、G、C,A错误;过程②要用限制酶切断质粒DNA,再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与质粒连接在一起,B正确;如果受体细胞是细菌,一般选用土壤农杆菌,不选用枯草杆菌、炭疽杆菌等致病菌,C错误;过程④中用的原料包含有A、U、G、C,D错误。
31.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下列有关子代(数量足够多)的各种性状分离比情况,叙述错误的是
A. 若子代出现15:1的性状分离比,则具有A或B基因的个体表现为同一性状
B. 若子代出现6:2:3:1的性状分离比,则存在AA和BB纯合致死现象
C. 若子代出现12:3:1的性状分离比,则存在杂合子自交后不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D. 若子代出现9:7的性状分离比,则该个体测交后出现1:3的性状分离比
【答案】B
【解析】
【分析】
AaBb的个体自交,若两对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后代会出现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9A_B_:3A_bb:3aaB_:1aabb。
【详解】若子代出现15:1的性状分离比,则具有A或B基因的个体表现为同一性状,即后代中9A_B_:3A_bb:3aaB_是同一种表现型,A正确;若子代出现6:2:3:1的性状分离比,则存在AA或BB纯合致死现象,B错误;若子代出现12:3:1的性状分离比,可能是因为9A_B_:3A_bb是同种表现型,杂合子AABb自交后代全是同种表现型,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正确;若子代出现9:7的性状分离比,说明后代中3A_bb:3aaB_:1aabb是同种表现型,则该个体测交后出现1:3的性状分离比,D正确。故选B。
32.研究发现,某二倍体动物有两种性别: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是雌雄同体(2N),XO(缺少Y染色体)为雄体(2N-1),二者均能正常产生配子(体细胞中缺少某对同源染色体中一个染色体的个体叫单体)。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 雄体为该物种的单体
B. 雄体是由正常的卵细胞和无性染色体的精子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C. XX个体只产生雌配子,且雌配子间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D. XO个体只产生雄配子,且雄配子间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XO个体为雄体,只产生两种雄配子,一种含有N条染色体,另一种含有(N-1)条染色体,XX个体是雌雄同体,既能产生雌配子,也能产生雄配子,且雌配子间或雄配子间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详解】A、雄体缺少了Y染色体,为单体,A正确;
B、雄体是由正常的卵细胞(含X)和无性染色体的精子(O)形成的受精卵(XO)发育而来的,B正确;
C、XX为雌、雄同体,即可产生雄配子,也可以产生雌配子,C错误;
D、XO是雄体,产生含X和不含性染色体的精子,D正确。
故选C。
33.如图是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在这个家族中有甲(基因为A、a)和乙(基因为B、b)两种遗传病,乙病女性患者的性染色体与男性相同,体内有睾丸,外貌与正常女性一样,但表现为不育。家族中7号个体无甲病致病基因,1号个体无乙病致病基因。在不考虑家系内发生新的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有关分析和判断,错误的是
A. 甲病和乙病的遗传方式分别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 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5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
C. 10号个体的乙病致病基因最初来源于2号个体
D. 若11号和12号个体结婚,生下患甲病但不患乙病的孩子的概率为15/192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1号和2号个体生出患甲病的5号和患乙病的4号,可推知甲病和乙病均为隐性遗传病,再结合9号患甲病,而12号却正常,可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结合1号个体无乙病致病基因,且乙病女性患者的性染色体与男性相同,可知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5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B正确。10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_XbY,其乙病的致病基因最初来自2号个体,C正确。关于甲病,6号个体的基因型为1/3 AA、2/3 Aa,7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则11号个体的基因型为2/3 AA、1/3 Aa;关于乙病,11号个体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故若11号和12号个体(基因型为AaXBY)结婚,生下患甲病但不患乙病的孩子的概率为1/3×1/4×(1-1/2×1/4)=7/96,D错误。
34.如图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a阶段为减数分裂、b阶段为有丝分裂
B. L→M点所示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C. 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
D. MN段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了四分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变化,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b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染色体复制1次,细胞分裂2次;c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
【详解】A、a阶段为有丝分裂、b阶段为减数分裂,A错误;
B、L→M点所示过程表示受精作用过程,通过膜融合完成,能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
C、GH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此阶段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OP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两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不相等,C错误;
D、MN段包括有丝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不进行同源染色体配对,无四分体,D错误。
故选B。
35.如图甲、乙均为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丙为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在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变化,图丁为细胞分裂各时期染色体与DNA分子的相对含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乙两图所示细胞都有2个染色体组
B. 甲、乙两图所示细胞所处的时期分别对应图丙的BC段和DE段
C. 图丁中a时期可对应图丙的DE段,图丁中b时期的细胞可以对应图乙所示的细胞
D.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变化均可用图丙表示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分析乙图: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分析丙图: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丁图:a组所含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组染色体:DNA=1: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c组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含有2个染色体组,A正确;
B、图丙中BC段的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与图甲对应,DE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与图乙对应,B正确;
C、图丁中a时期DNA和染色体数目相同,相对含量都为4,对应有丝分裂的后期、末期,图丙的DE段表示着丝点分裂后,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可对应图丁中a时期;图丁中b时期DNA数目是染色体数目的2倍,说明一条染色体上含2条染色单体,可对应图甲细胞,C错误;
D、图丙纵坐标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曲线既可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也可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D正确。
故选C。
36.某精原细胞(2N=8)的核DNA分子双链均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检测子细胞中的标记情况。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第二次分裂中期含14N 的染色单体有8条
B.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15N 染色体的子细胞所占比例不唯一
C. 若某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15N,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D.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含14N 的染色体有8条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再分裂一次,每个DNA分子复制形成的2个DNA分子中一个是N14-N14,一个是N15-N14,DNA分子进入两个细胞中是随机的,因此,形成的子细胞中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2~1。
2、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形成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因此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都含有15N。
【详解】AB、若进行有丝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DNA复制),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每条染色体(含1个14N标记DNA)复制后成为1条含2条单体(每条单体含1个DNA,该DNA含2条链,1条链15N标记,1条链14N标记)的染色体,结果第一次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DNA上都含1条链被15N标记,另1条链被14N标记。第二次分裂间期染色体(DNA)复制,每条染色体复制后成为1条含2条单体(每条单体含1个DNA,DNA含2条链,其中一个DNA的两条链均被14N标记,另一个DNA的一条链被14N标记,另一条链被15N标记)的染色体,故第二次分裂中期含15N的染色单体有8条,而含14N的染色单体有16条,由于后期染色单体分离是随机的,有可能刚好各一半15N标记的染色体分别进入2个子细胞,也可能全部15N标记的染色体进入1个子细胞,所以经过两次有丝分裂后形成的四个子细胞含15N的细胞数可能为2个、3个、4个,故子细胞中含15N标记的染色体的子细胞所占比例不唯一,A错误;B正确;
C、若进行减数分裂,所形成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均是一条链被14N标记,另一条链被15N标记,即四个子细胞均含15N标记的染色体,而有丝分裂也可能出现四个子细胞均含15N标记的染色体,所以若某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15N,则不能确定是进行的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而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以若某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15N,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C正确;
D、若进行减数分裂,复制后第一次分裂是成对同源染色体分离,由于每条染色体上的2条单体都含14N,故形成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每条染色体上的2条单体都含14N,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暂时加倍,每个细胞中含14N的染色体有8条,D正确。
故选A。
37. 下列甲、乙、丙三个与DNA分子相关图形所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图DNA放在含15N培养液中复制2代,子代含15N的DNA单链占总链的7/8,图中(A+T)/(G+C)比例可体现DNA分子的特异性
B. 甲图②处的碱基对缺失可导致基因突变,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作用于①部位,解旋酶作用于③部位,乙图中有8种核苷酸
C. 形成丙图③的过程可发生在拟核中,人的神经细胞能进行乙图所示生理过程的结构只有细胞核
D. 丙图中所示的生理过程为转录和翻译,在蓝藻细胞中可同时进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甲图的DNA一条链是含15N,一条链是含14N,将该DNA放在含15N培养液中复制2代,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子一代产生2个DNA分子,1个DNA分子中一条链含有14N,一条链15N,1个DNA的2条链都是15N。子二代产生4个DNA分子,8条链。其中3个DNA分子的2条链都是15N,1个DNA分子是1条链是15N,1条链是14N,总共8条链,7条含15N,含因此含15N的DNA单链占总链的7/8;所有双链DNA分子中,(A+T)/(G+C)比例可体现DNA分子的特异性,A正确;B.甲图中②处的碱基对缺失导致基因突变;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作用于①处;解旋酶作用于③处;乙图中有8种核苷酸(四种脱氧核苷酸+四种核糖核苷酸),B正确;C.丙图③为mRNA,是转录过程中形成的,可发生在拟核中;乙图为转录过程,在人的神经细胞中,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中也可发生,C错误;D.丙图中所示的生理过程为转录和翻译,在原核细胞(如蓝藻细胞)中,这两个过程可同时进行,发生在拟核中, D正确。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38.下列有关于生物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①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就是基因突变
②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基因重组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
③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发生性状分离
④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基因既可突变成a基因,也可突变成B基因
⑤二倍体植株作父本,四倍体植株作母本,在四倍体植株上可得到三倍体无子果实
⑥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二倍体
A. 1项 B. 2项 C. 3项 D. 4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选择材料,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不定向性(多向性)、可逆性等特点,主要发生在DNA复制时(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发生交叉互换。
【详解】①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就是基因突变,①正确;
②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②错误;
③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分离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基因重组发生在2对及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③错误;
④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基因只能突变为其等位基因,④错误;
⑤二倍体植株作父本,四倍体植株作母本,在四倍体植株上可得到三倍体种子,三倍体种子种下去长出的植株上可得到三倍体无子果实,⑤错误;
⑥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成为二倍体;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为单倍体,⑥错误;故正确的只有①,A正确。
故选A。
39.人类某遗传病受X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只有A、B基因同时存在时个体才不患病。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根据系谱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Ⅰ-1的基因型为XaBXab或XaBXaB
B. Ⅱ-3的基因型一定为XAbXaB
C. Ⅳ-1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Ⅰ-1
D. 若Ⅱ-1的基因型为XABXaB,其与Ⅱ-2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正常人的基因型可能为XABX--,XAbX-B,XaBXA-,XABY;患病个体的基因型可能为XaBXa-,XAbX-b,XabXab,XabY,XAbY,XaBY。
【详解】A、图中的Ⅰ-2的基因型为XAbY,其女儿Ⅱ-3不患病,儿子Ⅱ-2患病,故Ⅰ-1的基因型为XaBXab或XaBXaB,A正确;
B、Ⅱ-3不患病,其父亲传给XAb,则母亲应能传给她XaB,Ⅱ-3的基因型一定为XAbXaB,B正确;
C、Ⅳ-1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Ⅲ-3,Ⅲ-3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Ⅱ-3,Ⅱ-3的致病基因可以来自Ⅰ-1,也可来自Ⅰ-2,C错误;
D、若Ⅱ-1的基因型为XABXaB,无论Ⅱ-2的基因型为XaBY还是XabY,Ⅱ-1与Ⅱ-2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均为1/2×1/2=1/4,D正确。
故选C。
40.玉米(2n=20)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已知玉米的高秆、易倒伏(D)对矮秆、抗倒伏(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为获得纯合矮秆抗病玉米植株,研究人员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根据材料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过程①的F1自交3代,无人工选择,产生的F4中抗病植株占7/16
B. 过程②,若只考虑F1中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的n对等位基因,则利用其花药离体培育成的单倍体幼苗的基因型,在理论上应有2n种
C. 过程③得到的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有3/4的后代是符合要求的玉米植株
D. 过程④“航天育种”方法中主要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为杂交育种中对筛选植株连续自交;②是单倍体育种中选取花药进行离体培养;③是植物组织培养,将植物离体细胞培养成植株;④是诱变育种。
【详解】A、过程①的F1的基因型是DdRr,自交3代,产生的F4中杂合子Rr占(1/2)3=1/8,则F4中不抗病植株rr占1/2×(1-1/8)=7/16, F4中抗病植株占1-7/16=9/16,A错误;
B、 过程②中,若只考虑F1中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的n对等位基因,则其减数分裂后可产生2n种花药,利用其花药离体培育成的单倍体幼苗的基因型,在理论上应有2n种,B正确;
C、过程③为基因工程育种,导入的目的基因不一定是一个,若导入两个目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得到的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全是符合要求的玉米植株;若导入两个目的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则得到的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只有15/16符合要求的玉米植株,C错误;
D、过程④“航天育种”方法中,太空辐射多,主要的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41.图1是人体内胰岛素基因控制合成胰岛素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过程②的局部放大,请据图回答:
(1)催化①过程的酶是_______。与mRNA相比较,DNA分子结构最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
(2)现欲合成由51个基本单位构成的肽链,则相关的基因中与控制这些基本单位直接有关的碱基数目至少为_______个。人体细胞内基因的载体有_________________。
(3)参与图2过程的RNA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图1中涉及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RNA聚合酶 (2). 具有双螺旋结构 (3). 306 (4). 染色体、线粒体 (5). mRNA、tRNA、rRNA (6). DNA→RNA→蛋白质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1:图1中,①表示转录过程,发生在细胞核中;②表示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2.分析图2:图2表示正在进行翻译过程。
【详解】(1)过程①称为转录,催化该过程的酶是RNA聚合酶;与mRNA相比较,DNA分子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
(2)由于mRNA是单链结构,且一个氨基酸的密码子含3个碱基,所以欲合成具有51个基本单位构成的肽链,mRNA以DNA为模板,DNA是双链的,则相关的基因中与控制这些基本单位直接有关的碱基数目为51×3×2=306个;人体细胞内,基因主要位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此外在线粒体中也有少量基因。
(3)图②是翻译过程,该过程中,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翻译,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该过程由tRNA运输氨基酸到核糖体,完成脱水缩合过程,故该过程中参与的RNA有mRNA、tRNA、rRNA。
(4)图中涉及转录和翻译过程,因此遗传信息传递方向为:DNA→RNA→蛋白质。
42.如图是生产实践中的几种育种方法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①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①→④所示育种方法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
(2)过程②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过程③常用秋水仙素处理________________。
(3)⑦除了用秋水仙素处理,可还进行_______处理;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多倍体植株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4)过程⑤可用X射线处理,使水稻发生基因突变,但并不一定引起水稻性状的改变,其中一种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将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于一身 (2). 基因重组 (3). 花药离体培养 (4). 单倍体幼苗 (5). 低温 (6). 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7). 发生隐性突变、突变发生在基因中的内含子结构、密码子的简并性(答出一项即可)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④是杂交育种,①②③是单倍体育种,⑤⑥是诱变育种,⑦是多倍体育种。
【详解】(1)方法①是将两亲本杂交,目的是将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于一身;图中①→④所示育种方法是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
(2)过程②是从F1获得单倍体幼苗,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过程③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与F1染色体数相同的植株。
(3)⑦为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除了用秋水仙素处理,可还进行低温处理;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多倍体植株通常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4)过程⑤可用X射线处理,使水稻发生基因突变,但并不一定引起水稻性状的改变,其中一种原因可能是发生隐性突变,如AA突变成Aa,有可能是突变发生在基因中的内含子结构及密码子的简并性。
43.如图为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遗传;理论上,乙病在人群中男性的发病率_________女性(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2)Ⅱ-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Ⅲ-3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
(3)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男孩,则这个男孩同时患甲、乙两种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
(4)若Ⅳ-1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乙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
(5)Ⅳ-1的这两对等位基因均为纯合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 (2). 高于 (3). AaXBY (4). AAXBXb或AaXBXb (5). 1/24 (6). 1/8 (7). 1/5
【解析】
【分析】
根据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类型。
甲病类型:由Ⅱ-1与Ⅱ-2生出患甲病的Ⅲ-3,判断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再根据Ⅰ-1女患者的儿子Ⅱ-3不患病,排除甲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即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根据Ⅲ-3与Ⅲ-4正常,却生出患乙病的儿子Ⅳ-2,判断乙病为隐性遗传,根据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判断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Ⅲ-4的基因型为AaXBY。
【详解】(1)由Ⅱ-1与Ⅱ-2生出患甲病的Ⅲ-3,判断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再根据Ⅰ-1女患者的儿子Ⅱ-3不患病,排除甲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即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根据Ⅲ-3与Ⅲ-4正常,却生出患乙病的儿子,判断乙病为隐性遗传,根据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判断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即正常,故伴X隐性遗传在人群中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2)Ⅱ-1表现正常,但有一个患甲病的儿子,故其基因型为AaXBY;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 ,由Ⅲ-3生了患乙病的儿子,推断其基因型为1AAXBXb、2AaXBXb。
(3)Ⅲ-3的基因型为1/3AAXBXb 、2/3AaXBXb, 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故Ⅲ-4的基因型为AaXBY,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男孩,则这个男孩患甲病的概率为1/3AA、2/3Aa×Aa→2/3×1/4aa=1/6,患乙病的概率为XBXb×XBY→1/2Xb×1/2Y=1/4,同时患甲、乙两种病的概率是1/6×1/4=1/24。
(4)Ⅳ-1为正常女性,根据Ⅲ-3 XBXb×Ⅲ-4XBY,则Ⅳ-1的基因型为1/2 XBXB 、1/2XBXb,正常男性基因型为XBY,若Ⅳ-1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1/2 XBXB 、1/2XBXb×XBY→1/4Xb×1/2Y=1/8,即他们生一个患乙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1/8。
(5)III-3的基因型 1/3 AAXBXb、 2/3 AaXBXb和III-4的基因型为AaXBXb;分类讨论:只看A、a基因①1/3 AA×Aa杂交的后代有 1/3 × 1/2 即 1/6 AA、 1/2 × 1/3 即 1/6 Aa;②2/3 Aa×Aa杂交的后代有 2/3 × 1/4 ,即 1/6 AA、2/3 × 2/4 即 1/3 Aa、 2/3 × 1/4 即 1/6 aa;这两种情况下,共有 1/3 AA,1/2Aa,1/6aa,合起来为1 ,又已知IV-1不患甲病,即基因型不是aa,所以可能为1/3 AA,1/2Aa,其中AA占2/5。再分析Ⅳ-1的亲本的第二对基因:Ⅲ-3XBXb×Ⅲ-4XBY,Ⅳ-1为女性纯合XBXB的概率为1/2,故Ⅳ-1的这两对等位基因均为纯合的概率是2/5×1/2=1/5。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