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3月线上测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
3月线上测试试题
一、单选题
1.管仲把货币看成是流通手段,“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a。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抓住“币重则万物轻,币轻则万物重”的相互作用,所谓“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实现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对材料主旨理解准确的是
A. 肯定市场调节作用 B. 注重对赋税制度的变革
C. 强调变革经济基础 D.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管仲认为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国家的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故D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不是肯定市场调节作用,排除A;材料并未体现对赋税制度的变革,排除B;材料并未体现变革经济基础的相关内容,故排除C。
2.有学者统计,北朝正史记载的男女双方均有姓名可考的族际通婚共241起,仅北魏一朝就有121起,其中鲜卑与汉族通婚占绝大多数。这一现象
A. 是北魏改行汉制的结果
B. 属于纯粹的政治联姻
C. 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D. 解决了民族歧视问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族际通婚共241起,仅北魏一朝就有121起,其中鲜卑与汉族通婚占绝大多数”反映了鲜卑与汉族的民族交融,故C正确;族际通婚并不等于改行汉制,故A排除;族际通婚加快了民族融合,并不是单纯的政治联姻,故B排除;族际通婚也不可能解决民族歧视问题,故D排除。
3.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直接免试授官,中等的须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题试后可授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
B. 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
C. 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
D. 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使学校教育与仕途的结合更加紧密,其目的为变法培养人才、制造舆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是王安石培养变法人才的措施,不是目的;C选项不是王安石改革教育制度的目的;D选项错误,王安石改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变法服务,不是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4.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出现大危机,受王安石变法启发,时任美国农业部长的华莱士在美国建立常平仓制度稳定物价,设立商品信贷公司为农民提供农业贷款。以下王安石变法的哪些措施为其提供了借鉴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市易法
④均输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建立常平仓制度稳定物价,设立商品信贷公司为农民提供农业贷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指的是每当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给农民提供一定数量的贷款,收取一定的利息,①符合题意。市易法指的是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③符合题意,①③正确,D选项符合题意。募役法规定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与材料无关,②错误,AB选项排除。均输法指的是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凡籴买、税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与材料无关,③错误,C选项排除。
5.《哈佛中国史》载:“王安石的经济改革意在扶持处于社会金字塔底端的农民、商人和工匠。他确信,只有当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福祉得到保障、整个社会繁荣时,国家才能强盛。”以下措施与材料对应的是
A. 保甲法、保马法、均输法
B.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
C.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D. 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扶持处于社会金字塔底端的农民、商人和工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募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使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使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 农业生产发展,故B项正确。A项,保甲法、保马法目的在于减轻国家军事负担,均输法在于加强政府对市场的调控管理,增加国家税收,与题意不符合,排除。方田均税法指政府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与扶持处于社会金字塔底端的农民等无直接联系,故排除CD两项。
6.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 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B. 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
C. 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
D. 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答案】A
【解析】司马光、蔡京、梁启超对王安石的评价各不相同,主要是受到各自所处的时代的影响,故A项正确;后人的评价不一定就更具有正确性,排除B项;三人对王安石的评价共同指出了其变法积极及局限的方面,是对王安石变法的较准确的评价,排除C项;变法只是历史研究的内容之一,并不是核心,排除D项。
7.下表是1854—1861年俄国沃罗涅日地区土地价格变动情况(单位:卢布)
省名 | 1854—1859年每俄亩的平均价格 | 1861年每俄亩定出的赎买贷款 | 1861年每俄亩农民事实上支付 |
沃罗涅日 | 25.93 | 33.11 | 69.26 |
由此可知
A. 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 制度变革促进了俄国农业迅速发展
C. 改革未给农民带来任何好处
D. 农奴制改革有利于俄国的资本积累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民赎买土地事实上付出的价格远高于土地实际价格,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俄国通过对农民残酷的剥夺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农奴制改革并未改变封建地主土地占有制;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奴制改革对农民的剥削,不是促进农业的迅速发展;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结合所学可知,改革使农民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享有公民的权利;通过交纳赎金而得到了自己的土地,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8.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解放农奴会引发地主暴动 B. 农民过得优厚会危及沙皇统治
C 沙皇顽固地维护农奴制度 D. 沙皇主张让农民获得一定土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依据材料可知,沙皇主张实行有限变革,让农民获得一定土地,缓和社会矛盾,维护专制统治,但是他反对彻底的变革,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沙皇认为将农民与土地割裂会引发农民暴动,并未说明解放农奴会引发地主暴动;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民过于贫困会引发民众暴动危及沙皇统治,并未表明农民过得优厚会危及沙皇统治;C选项错误,沙皇为了维护统治要求进行有限的改革,并非顽固地维护农奴制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9. 列宁评论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防止不了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1861年“防止不了”1905年革命的原因是
A. 1905年革命借助了1861年解放后的农奴的力量
B. 1861年改革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C. 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1905年革命准备了经济条件和阶级条件
D. 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改革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础上产生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意在阐述1861年农奴制改革和1905年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虽然改革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它的弊端还在,没有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矛盾,因此才会继续爆发革命,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沙皇自身的改革;C选项没有理清材料中对两者关系的阐述;D选项没有说明1905年革命爆发的原因。
10.恩格斯说:“战争证明:哪怕出于纯粹军事上的考虑,俄国也需要铁路和大工业。于是,政府着手培植俄国的资本家阶级。但是这个阶级没有无产阶级是无法存在的,而为了创造无产阶级分子,不得不实行所谓农民解放。”他认为1861年改革主要是由于
A.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B. 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
C. 调动农奴生产积极性 D. 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答案】B
【解析】根据恩格斯的观点可知,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给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市场,所以1861年改革是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是进行改革的原因之一,但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A项;进行改革是为了满足工业革命的需要,而非是为了调动农奴的生产积极性和扩大统治基础,排除CD。故选B。
二、材料阅读
11.材料 安史之乱后,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唐顺宗于永贞元年正月即位后,他重用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进行改革。当时,宦官在市上购买宫中所需要的物品,往往用无用的东西换取高价货物,常以值百钱之物强取数千钱之货,甚至有以驴负柴的农民,驴和柴全被掠去而未得一文钱,这大大影响了市场的繁荣。顺宗遂罢宫市。此外,官营五坊的服役者常借口五坊需要而敲诈人民的财物。他们以种种手段迫使人们出钱物求谢才罢。顺宗时,则将其全部罢免。其次,顺宗任命老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镇行营兵马节度使,韩泰为左右神策军行军司马,欲取代宦官俱文珍等人的兵权。但由于宦官有所准备,未能如愿。806年的正月,唐顺宗去世,“永贞革新”也随之结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顺宗推行改革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唐顺宗改革的影响。
【答案】(1)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宦官擅权;阶级矛盾尖锐;藩镇割据威胁中央统治;市场经营秩序遭到破坏。
(2)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改革时间短,未能改变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局面。
【解析】
(1)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可知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宦官在市上购买宫中所需要的物品,往往用无用的东西換取高价货物,常以值百钱之物强取数千钱之货,甚至有以驴负柴的农民,驴和柴全被掠去而未得一文钱”“官营五坊的服役者常借口五坊需要而敲诈人民的财物”可知,阶级矛盾尖锐;材料“这大大影响了市场的繁荣”表明市场发展受到影响;“欲取代宦官俱文珍等人的兵权”可知宦官专权危害严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威胁到了中央统治。
(2)根据材料“官营五坊的服役者常借口五坊需要而敲诈人民的财物。……顺宗时,则将其全部罢免。”可知,它有利于保护人民的利益,缓解阶级矛盾;由材料“这大大影响了市场的繁荣”可知唐顺宗罢宫市有利于市场的繁荣;从材料“‘永贞革新’也随之结束”可知唐顺宗的改革因时间短而作用有限,并不能彻底改变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的局面。
12.材料 1740年,28岁的腓特烈二世登基,当上了普鲁士国王。在容克的支持下,他推行了开明的君主制改革。他与伏尔泰是朋友,曾邀请伏尔秦访问普鲁士。他主观上追求的当然是富国强兵,鼓励并保护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军火业发展,对其免税甚至給津贴,统一币制,创办银行,立邮政,修公路,开运河,鼓励垦荒、废除农奴制度。但他没有把废除农奴制的措施推广到易北河以东地区,因为那里的容克农庄使用农奴劳动,收益很高。他还大力发展文化教育,重建普鲁士科学院。改革军事,以便推行其传统的对外扩张政策。
——摘编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改革。
【答案】(1)特点:得到容克贵族支持(或体现了容克贵族的利益);受启蒙运动(思想)
影响;内容广泛(或多项措施并举)。
(2)评价:顺应了时代潮流,是一次开明的君主制改革;有利于普鲁士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了军事力量,成为欧洲强国;推动德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推动普鲁士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农奴制残余和军国主义色彩。
【解析】
(1)根据材料“在容克的支持下,他推行了开明的君主制改革”可知得到容克贵族的支持;根据材料“他与伏尔泰是朋友,曾邀请伏尔秦访问普鲁士。”可知受启蒙运动的影响;根据材料“鼓励并保护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军火业发展,对其免税甚至给津贴,统一币制,创办银行,立邮政,修公路,开运河,鼓励垦荒、废除农奴制度。”可知改革内容广泛。
(2)评价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改革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积极:根据材料“他推行了开明的君主制改革。他与伏尔泰是朋友,曾邀请伏尔秦访问普鲁士。他主观上追求的当然是富国强兵,鼓励并保护工商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以从顺应了时代潮流,是一次开明的君主制改革;有利于普鲁士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了军事力量,成为欧洲强国;推动德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推动普鲁士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等方面分析。消极: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农奴制残余和军国主义色彩去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