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试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77141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试卷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77141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试卷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77141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试卷
展开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9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个2分,共50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下列与魏征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思想是( )
A.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B.韩非中央集权思想
C.孟子民贵君轻思想 D.孔子为政以德思想
2.《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反映了孔子( )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 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
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 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
3.“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
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
4.古代中国某思想家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下列属于该思想家观点的是( )
A.制天命而用之 B.弱者道之用 C.兼相爱交相利 D.事异则备变
5.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西汉时期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秦汉谥号的废立表明,当时( )
A.谥号是贵族享有的特权 B.大一统王朝的权威加强
C.谥号具有舆论监督作用 D.统治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
6.西汉儒家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如,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这说明董仲舒( )
A.主张约束君权 B.支持君权神授
C.迷信崇拜君权 D.主张“大一统”
7.欧阳修在《新唐书》的《五行志》三卷中,只记历年灾异而不书其应何事。他在序中说;从董仲舒到刘向与其子刘歆,都以《春秋》、《洪范》为学而失圣人本意。这表明欧阳修
A.反对君权神授 B.维护纲常伦理 C.反对天人感应 D.维护圣人道统
8.西汉有人向汉武帝建议说:“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据此可知太学( )
A.为先秦教育史和学术史揭开新的一页B.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C.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D.以培养官僚后备力量为主要办学目的
9.“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北宋程颐答寡妇能否再嫁时所说的。然《二程集》中程颐又云“大夫以上无再娶礼……自大夫以下有不得已再娶者,盖缘奉公姑,或主内事尔”。程颐意在( )
A.约束妇女婚嫁 B.勉励士大夫要守节
C.强调男女平等 D.反对儒家纲常礼教
10.宋代理学家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这些做法主要说明( )
A.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 B.社会风气日益开放
C.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D.理学成为官方正统
11.朱熹认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李贽也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朱李二人都( )
A.主张“人欲”等同于“天理” B.把“天理”和“人欲”完全对立
C.关注了现实中的社会生活 D.把“天理”和“人欲”区别对待
12.某思想家曾作诗《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由此推知,该思想家主张( )
A.天人感应限制君权 B.格物致知在于明道德
C.反省内心恢复良知 D.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13.李贽一方面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猛烈抨击,但同时自己又花了十几年的心血著成《藏书》一书,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这体现了李贽( )
A.对儒家经典猛烈抨击 B.对科举制度的否定
C.未能冲破传统的束缚 D.希望得到后人认可
14.祖冲之的数学著作,在唐宋时失传。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清代康熙以后便无人过问,直到近代才从日本翻印回来。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方式缺乏质的变化 B.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
C.历代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艰难
15.下表是《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从中可以看出( )
类别 | 数学 | 天文历法气象 | 化学 | 农学 | 机械 | 水利 | 兵器 |
项数 | 22 | 25 | 9 | 25 | 7 | 7 | 9 |
A.儒家思想重人伦轻科技 B.科技成果主要服务农业生产
C.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 D.科举制度推动科技迅速发展
16.医术以治病救人为宗旨,被称为“仁术”;历代知识分子很多兼通医术,故有“十儒九医”之说;范仲淹也曾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古代科技具有强烈实用性 B.科技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
C.古代医学受西方科技影响 D.古代知识分子学识较广泛
17.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史实 | 结论 |
A | 郭守敬主持测定了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 | 元代科技成就全面领先世界 |
B |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任意减省汉字笔画、紊乱偏旁,造成异体杂出、一字多形 | 汉字交流功能削弱 |
C | 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活字印刷完全取代了雕版印刷 |
D | 明清通俗文学蓬勃发展 | 市民阶层兴起 |
18.有学者指出“由于汉字字数多,印刷所用活字数量庞大,制字、拣字、排字都比较费事,同时总体而言古代印书种类仍然有限,经史之类都要反复印刷,因此在雕版印刷已成习惯的情况下,活字印刷术并未取代前者的地位,只是偶尔见于记载。”该学者旨在说明活字印刷( )
A.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 B.是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C.推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 D.未取代雕版印刷的原因
19.初唐一著名书法家,尤擅正书,独成一体,开颜柳先河,声名远播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该书法家最有可能是( )
A.王羲之 B.欧阳询 C.张旭 D.颜真卿
20.作为赵匡胤后裔的赵孟頫,南宋灭亡后任职于元朝;颜真卿,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为国捐躯;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20岁时对赵孟頫的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后“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无骨”,且转而开始临摹颜真卿的字体。据此推知,导致傅山临摹对象发生变化的历史原因应是( )
A.文人注重表现个人主观性情 B.中国书画同源独树一帜
C.明代书法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D.明朝末年清军入主中原
21. 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关于甲骨文,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A.它是占卜吉凶记事的文字,史料价值低
B.发现于殷墟,是对夏商历史的完整记忆
C.它是我国已知年代最早、体系完整的文字
D.标志着我国的书法艺术发展到了自觉阶段
22.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昊道子的宗教画( )
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 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
23.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了( )
A.苏轼关心百姓疾苦 B.《三国演义》盛行当时
C.宋代市井生活丰富 D.尊刘贬曹观念深人民心
24.文学折射时代。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诗经》收录了宗庙祭祀的歌词,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B.《离骚》抒发了作者优国忧民之情,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C.汉赋和唐诗是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在思想文化上的体现
D.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均为满足市民阶层文化生活而作
25.乾隆时期,北京百姓“所好为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辙骤然哄去。”这说明( )
A.文字狱造成文化界百花凋零 B.昆曲曲高和寡日益脱离群众
C.琴声、罗、弋艺术价值更高 D.北京百姓艺术欣赏品位较低
二.主观题 (共50分)
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2分)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4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2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新儒学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指出该思想未能促进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6分)
28.(2018·辽宁大连高二第一学期期末·3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本师异道,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及其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的价值。(4分)
29.题(10分)备注:没有提炼的论题直接阐述0分
材料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近代以前的14个世纪里,中国对于自然现象的知识和用以造福人类的技术方面远远胜过欧洲,可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国发展起来呢?这一问题随后被学术界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对于中国明清时期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的探索,但至今仍然难以有定论。
——摘编自邵军鹕《从“李约瑟难题”到文化自信》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个2分共50分)
1-5:AAABD 6-10: ACDBC 11-15:CCCAB 16-20:BBDBD 21-25:CBCCB
26题(14分)
答案:(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2分)
(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目的:神化君权;警诫限制君权,巩固统治。
变化: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分)
(3)关键:薄敛节俭。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2分)
(4)标准:百姓的忧乐。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4分)
(5)共同之处: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
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2分)
27题(12分)
(1)主张:三纲;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
影响: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利于中华民族共同心理形成,文化专制,阻碍科技进步等 (6分)
(2)特色:批判君主专制;重申民本思想,具有民主色彩;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传统、反礼教;反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等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君主专制的统治,理学的强化或八股取士等等(6分)
28题(14分)【答案】(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为政以德);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4分)
(2)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原因: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董仲舒的思想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原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6分)
(3)促进道德自觉和理想人格的建立,强化了中华民族气节和德操,增强了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写出任意2点即可得4分)
29.题(10分)【答案】论题一:中国缺乏产生代近科学的土壤
阐述:政治上的封建专制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上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和推广;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上科举考试忽视实际应用的学问;明清八股取士,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儒家正统思想视科技为“淫巧奇技”。
论题二:明清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阐述: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阻隔了对外贸易往来,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无法开拓广阔的国际市场,剥夺了国内工商业开拓国外市场的机会,制约着手工业规模的扩大,不能为科学技术提供发展的推动力。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