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3月线上调研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3月线上调研考试
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60分)
农业生产往往需要改造自然条件,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最优环境。“畎(沟)亩(垄)法”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最早出现的耕作方法,这种耕作法对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弃亩(图a),下田弃畎(图b)”两种方式。
1. “上田弃亩”最主要的目的是
A. 增加土层深度 B. 为农作物提供更多养分
C. 增加耕地面积 D. 减少土壤湿度的变化
2. 我国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在垄上,主要是因为南方地区
A. 土层较薄 B. 光照充足
C. 降水多 D. 温度高
3. “畎亩法”不能用于季风水田农业,因为
A. 水稻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 B. 水稻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
C. 水田管理要求土地平整 D. 水稻生长需要强烈光照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考查农业区位因素,人类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以适应农业生产。
【1题详解】
“上田弃亩” 主要是因为土壤当中水分较少,沟底水分相对较多,所最主要的目的是增大土壤湿度,减少土壤湿度的变化,D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我国南方地区降水较多,土壤当中水分多,种植在沟里容易受淹,种植在垄上可以减少水淹,C正确。故选C。
【3题详解】
水稻生长时期需要长期有水,所以需要地势平坦用来储水;水田管理要求土地平整就不能使用“畎亩法”,C正确。故选C。
4.下表为我国某地农事安排表,该地的熟制是
①一年一熟 ②一年两熟
③两年三熟 ④一年三熟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读表格内容可知该表格里总共展示了24个月即两年的时间,由该区域的休耕次数以及农作物的状况,可知该区域的熟制是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可知ABD错误,故C正确。
休耕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是保护耕地、修复生态、调整种植结构、减少水分及养分消耗的有效措施。农业部表示:耕地轮作休耕要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自主参与轮作休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一般而言,在推行休耕的过程中,对农户休耕意愿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 土壤肥沃程度 B. 降水状况
C. 政府经济补贴 D. 人均耕地面积
6. 华北地区实行“一季休耕,一季雨养”,该地区因休耕而使产量明显减少的农作物是
A. 小麦 B. 棉花
C. 玉米 D. 花生
【答案】5. B 6. A
【解析】
【5题详解】
休耕目的是保护耕地、修复生态、调整种植结构、减少水分及养分消耗,恢复土壤肥力,因此土壤的肥沃程度对农户休耕意愿影响较大,A不符合题意;我国休耕补助标准大约是每亩补助500-800元,政府经济补贴多少直接影响农户是否参与休耕的意愿,C不符合题意;人均耕地面积少的地区,为了维持基本生活需求,农户不愿参与休耕,人均耕地面积大的地区,部分耕地休耕对农户收益影响不大,可以减轻劳动压力,参与休耕的意愿更强,D不符合题意;我国种植业区大多属于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若受降水影响则丰水年不休耕、枯水年休耕,但是枯水年降水较少,还有水利设施、地下水和河湖水进行补充,因此降水状况对农户休耕意愿影响最小,B符合题意。故选B。
【6题详解】
华北地区实行“一季休耕,一季雨养”以达到减少地下水用量的目的。华北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易春旱。秋种夏收的冬小麦耗水量大,休耕可以达到减少地下水用量的目的,A正确;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季,玉米、棉花和花生可以利用夏季的“雨养”,可以减少使用地下水,不需要休耕,BCD错误。故选A。
每年的十月份,黄河三门峡大坝上游会进入蓄水期,黄河两岸的库区滩涂地将重新回归黄河,黄河水面将再次变宽。在黄河两岸种豆的农民将在这个时候抢准时机,把黄豆收获到家,否则黄豆将会被黄河水淹没,导致农民颗粒无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在三门峡大坝上游的滩涂地能种植黄豆的原因是黄豆
A. 单位面积产量高 B. 市场需求量大
C. 生长期与泄洪期一致 D. 销售价格高
8. 三门峡大坝上游滩涂地吸引两岸居民种植黄豆的主要优势是
A. 地形平坦
B. 临近水源
C. 土壤肥沃
D. 库区滩涂面积广阔,且属于未利用荒地
【答案】7. C 8. D
【解析】
【7题详解】
从文字材料“进入蓄水期”“滩涂地将重新回归黄河”可以判断,当地农民是利用水库水位下降的时段种植黄豆,根据水库汛期前泄洪腾出库容的规律特点,可以判断库区滩涂地的农业种植主要在7-10月份进行,则所选择的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必须与该时段一致,C对。题干中要求的是滩涂能种植黄豆的原因,而单位面积产量、市场需求和销售价格高低都是种植黄豆自身的优势,和滩涂能否种植的条件无关,排除ABD。故选C。
【8题详解】
三门峡大坝上游滩涂地吸引两岸居民种植黄豆的主要优势是三门峡大坝上游平坦沃土较少,水位下降时的滩涂地是荒地且面积大,土地资源可以利用用来种植,D对。地形因素、灌溉水源和土壤肥沃因素是这块滩涂土地资源的优势,但不是主要优势,而决定吸引两岸居民种植主要是该荒地土地资源是否存在,这是主要吸引种植优势的根本原因。排除ABC,故选D。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9. 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A. 耕地、林地、草地 B. 耕地、草地、林地
C. 草地、林地、耕地 D. 草地、耕地、林地
10. 图示区域中,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的劣势在于
A. 土壤贫瘠 B. 地形平坦
C. 低温冷害 D. 人均耕地少
【答案】9. D 10. C
【解析】该题考查东北地区。
【9题详解】
甲地气候干燥,其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乙地地势平坦广阔,且气候湿润,其土地类型是耕地;丙地是山地,且降水多,其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故选D。
【10题详解】
图示地区纬度高,离冬季风的源地近,所以比受长江三角洲的劣势受低温冷害;该区主要黑土,土壤肥沃;图示地形主要为平原,平坦广阔;人口稀少,人均耕地多。故选C。
沪昆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四纵四横”的快速客运通道之一,全线于2015年建成通车。下图为“沪昆高铁干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沪昆高铁干线所经省级行政区有
①渝、鄂 ②皖、晋
③赣、黔 ④浙、湘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2. 关于沪昆高铁建设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促进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②缓解华中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状况
③构建贯穿东西的大能力运输通道 ④减少沿线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11. C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沪昆高铁干线不经过重庆(渝)、湖北(鄂),①错误;沪昆高铁干线不经过安徽(皖)、山西(晋),②错误;沪昆高铁干线经过江西(赣)、贵州(贵或黔),③正确; 沪昆高铁干线经过浙江(浙)、湖南(湘),④正确。故C③④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沪昆高铁改善了沿线地区的交通条件,促进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①正确;沪昆高铁是客运专线,不能缓解华中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状况,②错误;阅读地图,沪昆高铁起讫点是上海——昆明,构建贯穿东西的大能力运输通道,③正确;沪昆高铁的建设,不能减少沿线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④错误;D①③正确,ABC错误。故选D。
“东部沿海工业地带”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带。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煤、铁、石油资源丰富,高新技术发达的工业基地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4. ③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不利条件是
A. 劳动力不足 B. 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C. 工业基础薄弱 D. 交通条件落后
【答案】13. B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从图中看出,①是辽中南工业基地,该工业基地煤、铁、石油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但是缺乏高新技术企业,A错。②是京津唐工业基地,该工业基地煤、铁、石油资源丰富,该工业基地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城市是北京,B对。③是沪宁杭工业基地,④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这两大工业基地煤、铁、石油资源缺乏,排除C和D。故选B。
【14题详解】
③是沪宁杭工业基地,沪宁杭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该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工业基础和科教力量雄厚,消费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裕素质高等,发展的不利条件是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故选B。
读我国部分地区铁路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中①②③④⑤铁路线的名称,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京九线、京广线、京沪线、南昆线、湘黔线
B. 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贵昆线、浙赣线
C 京广线、焦柳线、京沪线、贵昆线、湘黔线
D. 京广线、焦柳线、京沪线、湘黔线、浙赣线
16. 有关图中⑥⑦⑧⑨地理事物名称及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⑥处是商品粮基地,盛产春小麦 B. ⑦是淮河,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C. ⑧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黄山 D. ⑨是洞庭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答案】15. D 16. B
【解析】考查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名称,区域重要的地理事物名称及其特征。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从铁路走向、经过城市及所过省区判断铁路线。图中①线经过武汉,为京广线;京沪线与沪杭线交汇于上海,故③为京沪线;浙赣线与湘黔线交汇于株洲,④为湘黔线;焦柳线与湘黔线交汇于怀化,故②为焦柳线;沪杭线与浙赣线交汇于杭州,⑤为浙赣线。D选项正确。故选D。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⑥处是我国商品粮基地,种植的是水稻,小麦也有种植,是冬小麦,A错误;⑧是江西庐山,C错误;⑦是淮河,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以北是暖温带,以南是亚热带,B正确;⑨是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D错误。故选B。
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旅游不断升温,回答下面小题。
17. 与我国其他地区比较,青藏高原主要的特色旅游资源是
A. 水乡风光 B. 草原风光
C. 雪域风光 D. 荒漠风光
18. 布达拉宫享有“世界屋脊上的明珠”的美誉,因为其
①建筑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②因地制宜,依山而建
③建筑具有强大的防御功能 ④具有深山藏古寺的意境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9. 布达拉宫每天限售2000张门票,其中1300张交由旅行社销售,700张由布达拉宫售票处出售给散客,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是
A. 自然条件限制,游客数量不足 B. 管理者运用心理学方法促销门票
C. 将游客集中起来,提高旅游业效益 D. 使旅游活动与旅游环境容量相适应
20. 赴西藏旅游,宜采用“渐进—阶梯”的模式,原因是为了
A. 抵御恶劣的气候环境 B. 适应海拔高度的变化
C. 适应当地的交通条件 D. 躲避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答案】17. C 18. A 19. D 20. B
【解析】
【17题详解】
青藏高原气候高寒,冰川广布,雪山连绵,主要的特色旅游资源是雪域风光,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题详解】
“明珠”说明布达拉宫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①正确;“世界屋脊上的”说明其因地制宜,依山而建,②正确;体现不出防御功能和深山藏古寺的意境,③④错误。故选A。
【19题详解】
布达拉宫是西藏著名景区,游客流量大,旅游旺季游客流量往往达到或超过旅游环境容量,每天门票限售2000张为了使旅游活动与旅游环境容量相适应,D正确。故选D。
【20题详解】
西藏海拔高,易出现高原反应,赴西藏旅游,采用“渐进—阶梯”的模式,原因是为了适应海拔高度的变化,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溜索是一种特殊的传统渡江工具,被称之为“空中渡口”。地处西南地区的横断山区为我国历史上溜索分布密集区之一。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实施,近年来当地溜索逐渐消失,但专家提议该区域保留部分溜索,助推区域脱贫致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横断山区溜索分布密集区的河段特征是
A. 江阔水深 B. 沙洲众多
C. 山高谷深 D. 河道弯曲
22. 导致近年来该区域溜索大量消失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 桥梁替代 B. 年久失修
C. 生态移民 D. 河流改道
23. 专家提议该区域保留部分溜索的原因是溜索
A. 运输速度较快 B. 客货运输量较大
C. 受天气影响小 D. 文化旅游价值高
【答案】21. C 22. A 23. D
【解析】
【21题详解】
横断山区位于我国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地势阶梯处,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地势起伏大,北高南低;多高山、峡谷(山高谷深),流水侵蚀地貌发育;多雪山冰川发布。读图得知对应区域山高谷深,C对。江阔水深是河流下游河段特征,A错;沙洲众多是河流入海口特征,B错;河道弯曲在很多河段都有出现,是河流两侧受到的侵蚀不一样导致的,不是横断山区溜索分布密集区的典型河段特征,河流源头也有存在,D错。故本题选择C。
【22题详解】
受经济发展、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在我国西部偏远山区和民族地区山高谷深的地方,溜索在一定历史时期成为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但是由于“溜索改桥”替代工程项目的大力开展,替代了原有的溜索过河方式,A对。消失的原因主要是桥梁替代而并非是原有溜索的年久失修,B错;原有地区的群众并非大面积生态移民,C错;近年来,河流也并没有改道,D错。故本题选择A。
【23题详解】
溜索运输时期,货是通过系在铁索上的大筐运送过河,运输方式落后,速度慢,运量少,AB错;溜索条件简陋,事故时有发生,受天气条件影响大,C错;但是溜索因为是特殊的地方文化景观,对于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可以作为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开发,D对。故本题选择D。
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11月16日,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立。结合所学完成下列小题。
24. 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A.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B. 冰川众多,湿地广布
C. 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D. 地势高,气候寒凉
25. 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
①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②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
③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A. ①②⑥ B. ①④⑥
C. ②③④ D. ②④⑥
【答案】24. D 25. B
【解析】
【24题详解】
三江源位于青海省,在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候寒冷,降水少,主要植被为草原、荒漠,故生态环境脆弱,D正确。
【25题详解】
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湿地广布,能够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B正确;海拔高热量不足,生态环境脆弱,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不能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③⑤错;该处湿地的水源主要为冰川融水,位于三江源头,对三江洪水的调节作用不大②错。故选B。
读我国 106.5°E 沿线部分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26. 下列有关甲山脉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是大巴山 ②是秦岭
③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 ④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7. 乙山脉南麓的典型自然植被是
A. 常绿阔叶林 B. 常绿硬叶林
C. 针阔混交林 D. 落叶阔叶林
28. 丙地形区的地貌特点和该地貌形成所受的主要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A. 冰川广布,雪山连绵——冰川侵蚀 B. 远看是山,近看成川——风力侵蚀
C. 地表崎岖,溶洞暗藏——流水侵蚀 D.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流水沉积
【答案】26. D 27. A 28. C
【解析】
【26题详解】
从海拔和经纬度判断,甲山脉为秦岭,是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也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①③错,②④对。故选D。
【27题详解】
读图可知,乙山脉为大巴山,南麓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山麓的典型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CD错,A对。故选A。
【28题详解】
读图可知,丙地形区是我国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多溶洞、地下河,这种地貌是石灰岩在长期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C对。冰川广布、雪山连绵和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描述的是青藏高原的地貌特点,AB错。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描述的是黄土高原的流水侵蚀地貌特点,D错。故选C。
“北方那消失的一抹黄色,就是荒凉的黄土高原,面积要占全省版图的百分之四十五。”“展现在眼前的这几百里绿色平原,当然是全省的‘白菜心’了”,“南边云雾缭绕的蔚蓝色山峦,是亚细亚两个庞大水系的分水岭。”这是《平凡的世界》中描述的某内陆省三种截然不同的地貌。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9. 该内陆省(简称)为
A. 陇 B. 晋
C. 冀 D. 秦
30. 有关“亚细亚两个庞大水系”水文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都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的季节变化大
B. 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都很大
C. 都有结冰期,北方的长,南方的短
D. 下游都曾出现过断流现象
【答案】29. D 30. A
【解析】本题组考查区域地理。(1)题中所指为陕西省,简称秦。(2)“亚细亚两个两个庞大水系”实际指长江水系、黄河水系。据此选择即可。
【29题详解】
根据文字材料及《平凡的世界》,题中所指为陕西省,简称秦或陕。
【30题详解】
“亚细亚两个两个庞大水系”实际指长江水系、黄河水系。二者都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的季节变化大;黄河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很大,长江流域相对较小;长江没有结冰期,长江下游不曾出现过断流现象。
云瀑,一种尚未被人们熟知的景观,顺地表溢出,沿山岭向下翻腾,落到半山腰又猛地收住,似水流溅开腾起,犹如天河倾泻,气势磅礴(图甲)。四川盆地,尤其是川西地区,是目前云瀑景观发现的中心区域(图乙)。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1. 云瀑常常出现的时间是
A. 晴朗的白天 B. 晴朗的早晨
C. 湿润的白天 D. 湿润的早晨
32. 云瀑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哪些条件影响
①潮湿气团 ②干燥气团
③无风 ④有风
⑤地形 ⑥重力
A. ①③⑤ B. ①③⑤⑥
C. ①④⑤⑥ D. ①④⑤
33. 与川西地区云瀑景观多发的原因无关的是
A. 河网交错,水汽充足 B. 气候复杂,天气多变
C. 群峰纵列,峡谷纵横 D. 植被茂盛,种类丰富
【答案】31. D 32. C 33. D
【解析】
【31题详解】
云瀑是多云,云密集形成瀑布的形态,湿润的雨后水汽充足,早晨温度降低水汽凝结,云瀑常常出现在湿润的早晨,选项D正确。
【32题详解】
水汽充足形成①潮湿气团,在④风(季风、信风、谷风等)动力吹送至⑤地形起伏变化的地方,气团抬升、遇冷、凝结形成云雾,顺着风向翻过山岭,由于⑥重力因素跌落,选项C正确。云瀑如下图所示。
【33题详解】
图中川西地区气候湿润,河网交错,为云瀑形成提供水汽,选项A正确;该地气候复杂,天气多变,气流运动强烈,为云瀑形成提供动力,选项B正确;由图可知该地靠近横断山区,群峰纵列,峡谷纵横,地形起伏大,为云瀑形成提供地形条件,选项C正确;植被茂盛,种类繁多,与云瀑形成关系不大,选项D错误。
壮丽巍峨的珠峰,正在变成“世界上最高的垃圾场”,因此珠峰大本营于2018年12月正式对游客关闭。三江源地区的扎陵湖、鄂陵湖等多地也先后对外关闭,这些“人间天堂”已不堪重负。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4. 三江源地区河流补给的主要形式是
A. 冰川融水 B. 地下水
C. 大气降水 D. 季节性积雪融水
35. 珠峰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垃圾场”的根本原因是
A. 高寒缺氧,自然降解能力弱 B. 交通运输不便,不利于垃圾外运
C. 垃圾收集和清理难度大 D. 人类活动制造垃圾
【答案】34. A 35. D
【解析】
【34题详解】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青藏高原腹地,冰川广布,河流补给形式主要是冰川融水,选项A正确;地下水、大气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不是该地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选项B、C、D错误。
【35题详解】
三江源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环境敏感,缺乏自然降解能力,自我修复非常困难,属于垃圾存留的主要原因之一,选项A错误;该地缺乏便利的交通运输,垃圾一旦被丢弃至此,便被长久封冻,不断积累,选项B错误;三江源地区牧民居住分散,每户之间相距数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加上游牧,垃圾集中处理格外艰难,属于垃圾存留的主要原因之一,选项C错误;人类活动如登山爱好者和游客增多,制造并留下大量垃圾,是形成世界最高垃圾场的根本原因,选项D正确。
陕西榆林市横山区近年来大力推进宽幅梯田建设。坡耕地经过机械削坡、平整,被改造成了最窄处也有近10米的宽幅梯田,并建有机耕道。下图为横山区新整修的宽幅梯田。完成下面小题。
36. 与广西、云南等地传统梯田相比,黄土高原能整修出宽幅梯田主要得益于
A. 地势平坦,坡度小 B. 黄土深厚、疏松
C. 晴天多、降水较少 D. 机械化水平高
37. 下列对于宽幅梯田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缓解当地旱情 ②保持土壤肥力
③梯田坡坎变陡,加剧水土流失 ④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⑤主要发展粮食种植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④⑤
【答案】36. B 37. C
【解析】
【36题详解】
广西、云南地处我国云贵高原,两地都是高原,中间地形平坦开阔,A错误;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机械可以将坡底开垦成宽幅梯田,B正确;天气因素不会影响整修宽幅梯田,C错误;机械化水平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人工也可以开垦成宽幅梯田,D错误。
【37题详解】
将坡地改为宽幅梯田能够减少水土流失,起到很好的保水、保肥效果,所以①、②正确,③错误;材料中说到宽幅梯田最窄处也有10米,可适合机械化操作,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④正确;⑤主要发展粮食种植业,材料中没有提到,所以答案应该选择C。
公元641年,造纸术随文成公主进藏传入藏区,但造纸术传入的前几年却在这雪域高原“水土不服”。经探索实践,造纸术与藏区的狼毒草(西藏广泛分布的草本植物,毒性较大)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藏纸工艺。狼毒纸传统的手工制作过程有11道工序:采料、泡洗、锤搗、去皮、撕料、煮料、捶打、打浆、浇造、日光晾干、掲纸,一道出错整张就会废掉.目前,狼毒纸是藏区重要经文抄写及印刷的主要用纸。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8. 造纸术在雪域高原“水土不服”主要指
A. 造纸缺乏原料 B. 用纸需求量小
C. 造纸技术门槛高 D. 藏区文化迥异
39. 藏区重要经文抄写及印刷采用狼毒纸,是由于狼毒纸
A. 生产量大 B. 保存时间长
C. 生产工艺独特 D. 平整而美观
40. 雪拉村是一千多年前狼毒纸的发源地,这里的人曾经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这门手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弃,主要是由于
A. 原料匮乏 B. 制作过程对人体的危害大
C. 制作工艺复杂,产量低 D. 现代工业造纸的冲击
【答案】38. A 39. B 40. D
【解析】
【38题详解】
由于华北地区与青藏高原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植被类型不同,原来在华北地区造纸用的植物,在雪域高原并没有,因此造纸缺乏原料,导致造纸术在雪域高原“水土不服”,选项A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显示,藏区需要大量抄写经文的纸张,因此用纸需求量小不是导致“水土不服”的原因,排除B。人工造纸技术难度不大,当时已经有成熟的造纸技术,造纸术已经传入青藏高原,排除C。藏区文化并不抵制造纸术,因此藏区文化迥异并不是导致造纸术在雪域高原“水土不服”的原因,排除D。
【39题详解】
藏区重要经文是需要保存很久的文献,这些经文抄写及印刷采用狼毒纸,是由于狼毒纸保存时间长,选项B符合题意。狼毒纸主要是传统手工制作,且制作工艺复杂,因此生产量不大,排除A。狼毒纸的生产工艺独特,但不是成为藏区重要经文抄写及印刷的主要用纸的原因,排除C。与现代工业造纸相比,手工制作的狼毒纸不可能更平整而美观,排除D。
【40题详解】
狼毒纸的原料是狼毒草,材料信息表明,狼毒草是西藏广泛分布的草本植物,因此原料匮乏不是当地人放弃的原因,排除A。狼毒纸制作工艺比较成熟,制作过程通过工艺规避了对人体的危害,排除B。题意表明,这里的人曾经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这门手艺,因此制作工艺复杂不是当地人放弃的主要原因,排除C。雪拉村是一千多年前狼毒纸的发源地,这里的人曾经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这门手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弃,主要是由于现代工业造纸比狼毒纸品种多、成本低,市场竞争力强,狼毒纸受到冲击,选项D。
二、综合题
41.2019年9月18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压砂种地是来自民间的一项农业抗旱技术,即在地表铺垫一层砂石,从2004年起,中卫市以政府补贴方式强力推广这项技术。中卫市香山乡位于中卫市南部山区,香山农民四处拓荒压砂,大片荒漠化土地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瓜田。这种从石缝中长出来的西瓜皮脆、瓤沙、含糖高,同时吸收了砂石里的微量元素硒,很快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进而催生了独具特色的硒砂瓜产业。香山地区现有压砂田108万亩,过去大部分属于荒漠,几乎寸草不生。如今压砂种瓜,年亩均产值可达800元以上,而且地里春夏秋三季有绿,生态效益明显。下图示意黄河部分河段水系分布。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卫市发展西瓜种植的有利区位条件?
(2)简述中卫市压砂田种西瓜可取得哪些生态效益?
(3)简析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对下游自然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
(4)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一般流域40%的生态警戒线。请从水资源合理利用的角度,简述增大黄河流域入海水量的措施?
【答案】(1)自然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含糖量高;土壤中含有元素硒,提高西瓜品质。社会经济条件: 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促进产业发展;西瓜品质好,市场需求量大;土地、劳动力价格低,有成本优势。
(2)减少水分蒸发,节约水资源; 减少地表水蒸发,减少盐碱化;地表铺垫压砂石,减少风力对土壤的侵蚀,防治土地荒漠化。
(3)有利影响:黄河下游河床淤积减轻;由于中上游水土保持,起到调节径流的作用,削峰补枯;洪水灾害可能减轻。不利影响:黄河下游沿岸土壤肥力下降;黄河三角洲增长缓慢,甚至海岸遭侵蚀后退;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
(4)对黄河水实施统一调配;大力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产业;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适当提高水价。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农业区位条件。自然条件:气候:从地理位置看,中卫市位于我国内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的合成和积累。土壤:材料中提到“吸收了砂石里的微量元素硒”说明土壤中含有硒元素,能提高西瓜品质。社会经济条件:材料中提到“从2004年起,中卫市以政府补贴方式强力推广这项技术。”说明政府政策支持;材料中提到“很快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说明市场需求量大;材料“香山地区现有压砂田108万亩”说明土地资源较多,地价较便宜,而且这里经济欠发达,劳动力相对廉价,生产成本较低。
(2)材料“地里春夏秋三季有绿,生态效益明显”说明压砂田种西瓜防治土地荒漠化;材料“压砂种地是来自民间的一项农业抗旱技术,即在地表铺垫一层砂石”压砂能减少水分蒸发,节约水资源,另一方面水分蒸发减少,还能减少盐碱化。
(3)影响有两方面: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有利影响:水土保持使上游水土流失减少,河流含沙量减少,下游泥沙沉积减少,导致下游发生洪涝灾害的几率减小;不利影响:河流泥沙量减小,导致入海口沉积量减少,河口三角洲可能会缩小(海浪侵蚀能力大于流水沉积能力),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下游黄河沿岸土壤肥力下降。
(4)题目的意思就是要减少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那么主要从节水入手,首先要统筹规划,统一调配,其次要推广节水技术,比如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等方式,工业和服务业可以对水进行重复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要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最后可以适当地提高水价,促使居民节约用水。
42.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说出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武夷山地区出产高端书画纸,传统手工制作以嫩竹为原料,配以当地天然泉水及秘方,通过72道工序制作而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工业化发展,传统手工业遭受机械化冲击,面临发展困境。
(2)分析传统手工造纸业面临的困难。
(3)请为传统手工造纸业走出困境献计献策。
【答案】(1)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地形:以山地,低山,丘陵为主。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生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为主;水文:中小河流为主,河流流向自西向东,水资源丰富;土壤:多红壤。
(2)①工业化导致老牌造纸企业劳动力减少,生产成本上升;②机器生产替代纯手工生产,生产技艺传承困难;③环境污染加剧,优质水源减少;④市场规模变小;③原料来源减少。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投人;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技艺保护与传承;增加产品品种、提高品质;打造自主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消费市场。
【解析】本题以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了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传统手工造纸业面临的困难等知识,要求学生调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1)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主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植被、河流、土壤等。读图分析:该区域处于东部沿海,以低山、丘陵为主,从纬度判断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资源丰富。
(2)手工造纸又叫“土法”造纸,是指由发明造纸术经历代流传的,不用机械或仅用非常简单机械的手工造纸方法。手工造纸的主要原料是麻类、树皮、竹子和稻单。麻类有大麻、苎麻、亚麻、青麻、黄麻等。树皮有青檀、桑皮、构皮等。竹子用得最多的是毛竹和慈竹。传统手工造纸需要人工制造,机器代替人工,技术传承有困难;手工造纸业导致环境污染加剧,且市场小等。
(3)为传统手工造纸业走出困境献计献策从政策、资金、科技、品质、品牌等方面分析。传承传统手工造纸业是要加大政策扶持,资金、科技投入,提高品质、扩大消费市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