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0王后雄猜题卷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化学】河北省雄安新区博奥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卷(解析版)
展开
河北省雄安新区博奥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本部分为选择题,每题3分)
1.下列化合物依次属于氧化物、碱、盐的一组是 ( )
A. Na2CO3、KOH、CaO
B. CO、NaOH、KCl
C. H2O、H2SO4、NaCl
D. CuO、Cu2(OH)2CO3、CaCO3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Na2CO3属于盐类,CaO属于氧化物,A错;H2SO4属于酸,C错;Cu2(OH)2CO3属于盐类,D错,选B。
2.下列关于摩尔质量的描述或应用正确的是()
A. 1mol OH-的质量是17
B. 二氧化碳的摩尔质量是44 g
C. 铁原子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
D. 一个钠原子的质量约等于g
【答案】D
【解析】A、1molOH-的质量是17g,单位不正确,故A错误;B、二氧化碳的摩尔质量是44g/mol,单位不正确,故B错误;C、铁原子的摩尔质量是以g/mol为单位,数值上等于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故C错误;D、1mol微粒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微粒,钠原子的摩尔质量为23g/mol,所以一个钠原子质量==g,故D正确;故选D。
3.现在三组物质的分离:①含有水份的植物油中除去水份②回收碘的CCl4溶液中的CCl4③用食用酒精浸泡中草药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 分液、萃取、蒸馏 B. 萃取、蒸馏、分液
C. 分液、蒸馏、萃取 D. 蒸馏、萃取、分液
【答案】C
【解析】
4. 某无色透明溶液,在酸性环境下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Na+、SO42-、HCO3-、C1-
B. Mg2+、Cl-、Na+、NO3-
C. K+、MnO4-、NO3-、Fe2+
D. Cu2+、Cl-、NH4+、SO42-
【答案】B
【解析】A. 在酸性溶液中HCO3-与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能大量共存,A错误;
B. Mg2+、Cl-、Na+、NO3-在酸性溶液中不反应,均是无色的,能大量共存,B正确;
C. 酸性溶液中MnO4-、NO3-均能氧化Fe2+,且MnO4-在溶液中显紫色,不能大量共存,C错误;
D. Cu2+在溶液中显蓝色,不是无色,不能大量共存,D错误。
答案选B。
5.已知Na2S2O3(S的价态为+2价)可与氯气发生如下反应:4C12 +Na2S2O3 +5H2O= 2NaCl + 2H2SO4 + 6HCl,有关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Cl2在该反应中被还原
B. H2SO4是还原产物
C. 反应中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D. 反应中H2O被氧化
【答案】A
【解析】A.所给反应方程式中,氯元素由0价变成-1价,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得到的还原产物是NaCl和HCl,A项正确;
B.Na2S2O3中的S由+2价变为+6价,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得到的氧化产物是H2SO4,B项错误;
C. Na2S2O3中的S由+2价变为+6价,化合价升高,C项错误;
D.反应方程式中,水中各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D项错误,答案选A。
6.常温下,在溶液中可发生以下反应:①2Fe2++Br2=2Fe3++2Br-,
②2Br-+Cl2=Br2+2Cl-,③2Fe3++2I-=2Fe2++I2。
由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铁元素在反应①和③中均被氧化
B. 反应②中当有1 mol Cl2被还原时,有2 mol Br-被氧化
C. 氧化性强弱顺序:Cl2>Br2>I2> Fe3+
D. 还原性强弱顺序:I-> Br->Fe2+>Cl-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①2Fe2++Br2=2Fe3++2Br-中铁元素失电子被氧化,③2Fe3++2I-=2Fe2++I2中铁元素得电子被还原,A错误;B、②2Br-+Cl2=Br2+2Cl-中氯气和溴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2,所以该反应中当有1 mol Cl2被还原时,有2 mol Br-被氧化,B正确;C、①2Fe2++Br2="2" Fe3++2Br-中Br2的氧化性大于Fe3+,②2Br-+Cl2=Br2+2Cl-中Cl2的氧化性大于Br2,③2Fe3++2I-=2Fe2++I2中Fe3+的氧化性大于I2,所以氧化性大小顺序为:Cl2>Br2>Fe3+>I2,C错误;D、①2Fe2++Br2="2" Fe3++2Br-中还原性Fe2+>Br-,②2Br-+Cl2=Br2+2Cl-中的还原性Br->Cl-,③2Fe3++2I-=2Fe2++I2中的还原性I->Fe2+,所以还原性大小顺序为:I->Fe2+>Br->Cl-,D错误。答案选B。
7.24mL浓度为0.05mol·L-1的Na2SO3溶液恰好与20mL浓度为0.02mol·L-1的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已知亚硫酸钠被氧化为硫酸钠,则铬元素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 )
A. +3价 B. +4价 C. +5价 D. +6价
【答案】A
【解析】令铬元素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x,根据得失电子数目守恒,则有24×10-3×0.05×(6-4)=20×10-3×0.02×2×(6-x),解得x=3,故选项A正确。
8.为了验证NaHCO3固体中是否含有Na2CO3,下列实验及判断中,正确的( )
A. 加热,观察是否有气体放出
B. 溶于水后加BaCl2,看有无沉淀
C. 溶于水后加石灰水,看有无沉淀
D. 取固体试样加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分解,碳酸钠稳定,和实验目的不符,故错误;B、碳酸氢钠和氯化钡不反应,而碳酸钠与氯化钡发生BaCl2+Na2CO3=2NaCl+BaCO3↓,当有沉淀生成,说明有Na2CO3存在,故正确;C、分别发生:Ca(OH)2+NaHCO3=CaCO3↓+H2O+NaOH,Ca(OH)2+Na2CO3=2NaOH+CaCO3↓,都有沉淀产生,无法证明,故错误;D、都有气泡冒出,因此不能检验,故错误。
9.对于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
A. Na2O2是氧化剂,H2O是还原剂
B. 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 该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数目为4e-
D. O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答案】B
【解析】A.反应中过氧化钠中O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变为-2价和0价,所以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A错误;
B.反应中过氧化钠中O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变为-2价和0价,所以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B正确;
C.由化合价分析可知,该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数目为2e-,故C错误;
D.反应中氧化产物是O2,还原产物是NaOH,故D错误。
故选B。
10.检验 SO2 气体中是否混有 CO2 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通过品红溶液
B. 通过澄清石灰水
C. 先通过足量酸性 KMnO4 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D. 先通过 NaOH 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答案】C
【解析】A、因品红溶液检验的是二氧化硫,故A错误;
B、因不管有没有CO2都会产生白色沉淀:CO2+ Ca(OH)2=CaCO3↓+H2O,SO2+ Ca(OH)2=CaSO3↓+H2O,不能验证有无CO2,故B错误;
C、KMnO4酸性溶液将SO2完全吸收,若有白色沉淀一定有CO2,若无沉淀则无CO2,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D、因不管是否混有CO2都不会产生白色沉淀,SO2和CO2都与NaOH溶液:CO2+ 2NaOH=Na2CO3↓+H2O,SO2+ 2NaOH=Na2SO3↓+H2O,故D错误。
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11.下图中a、b、c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可用如图装置制取、净化、收集的气体是( )
编号
气体
a
b
c
A
NH3
浓氨水
生石灰
碱石灰
B
CO2
盐酸
碳酸钙
饱和NaHCO3溶液
C
NO
稀硝酸
铜屑
H2O
D
NO2
浓硝酸
铜屑
NaOH溶液
【答案】B
【解析】A、浓氨水有挥发性,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氨气,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可用浓氨水和生石灰制取氨气;碱石灰一般应盛放在干燥管内,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所以应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A错误;B、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盐酸有挥发性,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有氯化氢,氯化氢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饱和的碳酸氢钠和二氧化碳不反应,所以可用饱和碳酸氢钠洗气,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B正确;C、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所以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一氧化氮,C错误;D、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浓硝酸有挥发性,所以二氧化氮中有硝酸,硝酸能和碱反应,二氧化氮和碱也反应,所以不能用氢氧化钠洗气,D错误,答案选B。
12.下列分子中,其中子总数为24的是( )
A. 14C16O2 B. 18O3 C. 2H217O2 D. 14N16O2
【答案】A
【解析】A. C的中子数为14-6=8,O的中子数为16-8=8,所以1个二氧化碳中的中子数为8+2×8=24;
B.18O中子数是18-8=10,所以1个臭氧分子中有30个中子;
C. 2H217O2中的中子数为1×2+2×9=20;
D. 14N16O2中子数为7+2×8=23个中子。
故选A。
13.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若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W>Z>Y>X
B.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比W强
C. Y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较Z的弱
D. 四种元素的单质中,Z的熔、沸点最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3倍,则Y原子只能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所以Y为氧元素;根据X、Y、Z、W在周期表中相对位置可知,X为氮元素,Z为硫元素,W为氯元素,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X为氮元素,Y为氧元素,Z为硫元素,W为氯元素。
A.一般而言,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故原子半径Z>W>X>Y,故A错误;
B.非金属性W>Z,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W>Z,故B错误;
C.非金属性Y>Z,故Y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较Z的强,故C错误;
D.四元素的单质中,硫常温下为固体,其它三种为气体,故硫的熔、沸点最高,故D正确;
答案选D。
14. 如图,对A生成C的反应,下列所得结论正确的( )
A. 该反应进行时,一定有能量放出
B.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 A物质比C物质稳定
D. 该反应肯定很容易,不需要加热就可以进行
【答案】A
【解析】根据图像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是放热反应,A正确,B不正确。因为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C不正确。反应是否容易发生,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无关。答案选A。
15.如图为某兴趣小组制作的番茄电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电子由锌通过导线流向铜
B. 该装置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 锌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D. 铜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答案】A
【解析】A.锌作负极,铜作正极,电子从锌经导线流向铜,A正确;
B.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错误;
C.锌为负极,负极方程式为Zn-2e-=Zn2+,发生氧化反应,C错误;
D.铜为正极,正极方程式为2H++2e-=H2↑,发生还原反应,D错误;
答案选A。
16. 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如图所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
B. 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中铜片是负极
C. 甲、乙中SO42-都向铜片移动
D. 产生气泡的速率甲中比乙中快
【答案】D
【解析】A、甲装置属于原电池,铜作正极,反应式为2H++2e-=H2↑,乙装置不是原电池,且铜不与稀硫酸反应,因此表面无气泡产生,故错误;B、甲装置是原电池,锌比铜活泼,锌作负极,铜作正极,乙装置不属于原电池,故错误;C、甲装置中SO42-从铜极移向锌极,故错误;D、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故正确。
17.乙醇分子中的各种化学键如图所示,关于乙醇在各种反应中断裂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和金属钠反应时键①断裂
B. 在铜催化共热下与O2反应时断裂①和③键
C. 在铜催化共热下与O2反应时断裂①和⑤键
D. 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断裂①②③④⑤键
【答案】C
【解析】A. 乙醇与钠反应生成乙醇钠,是羟基中的O—H键断裂,A项正确;
B. 乙醇催化氧化成乙醛时,断裂①和③化学键,B项正确,
C. 乙醇催化氧化成乙醛时,断裂①和③化学键,C项错误;
D. 乙醇完全燃烧时,化学键①②③④⑤全部断裂,D项正确;
答案选C。
18. 莽草酸可用于合成药物达菲,其结构简式如图,下列关于莽草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式为C7H6O5 B. 分子中含有两种官能团
C. 可发生加成和取代反应 D. 在水溶液中羟基和羧基均能电离出氢离子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由莽草酸的结构简式可以看出该物质的分子式为C7H9O5。错误。B.在该物质的分子中含有-OH;—COOH;碳碳双键三种官能团。错误。C.由于含有-OH;—COOH,所以可发生取代反应;由于含有碳碳双键,所以可以发生加成反应。正确。D.在水溶液只有羧基能电离出氢离子,而醇羟基不能电离产生氢离子。错误。
19.下列关于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反应①常温下不能进行
B. 反应②不发生,但是仍有分层现象,紫色层在上层
C. 反应③为取代反应,加热方式为酒精灯直接加热
D. 反应④能发生,生成的产物其二氯代物有4种
【答案】D
【解析】A.苯与液溴在FeBr3催化下反应产生溴苯,反应①在常温下进行,A错误;
B.苯性质稳定,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由于苯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向苯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反应,会看到液体分层,紫色在下层,B错误;
C.反应③是苯的硝化反应,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加热温度为50-60℃,为便于控制温度,使物质受热均匀,加热方式为水浴加热,C错误;
D.苯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产生环己烷,产物二氯取代产物,两个Cl原子可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也可以在邻位、间位、对位,因此其二氯取代产生的物质有4种,D正确;
因此合理选项是D。
二、非选择题
20.在25℃、101kPa的条件下,断裂1molH—H键吸收436kJ能量,断裂1molCl—Cl键吸收243kJ能量,形成1molH-Cl键放出431 kJ能量。H2+Cl2=2HCl的化学反应可用如图表示: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成物成键放出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
(3)判断H2+Cl2=2HCl反应____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能量。
(4)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____(填“>”、“=”或“<”)生成物的总能量。
【答案】 (1). 679kJ (2). 862kJ (3). 放出 (4). >
【解析】 (1)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为氢气和氯气的键能和,则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为436kJ+243kJ=679kJ;
(2)生成物成键放出的总能量为形成2molHCl的总键能,则生成物成键放出的总能量为431kJ×2=862kJ;
(3)断键吸收的总能量是679kJ,形成2molHCl释放的总能量是862kJ,吸收的能量少,放出的能量多,因此该反应是放出热量的反应;
(4)反应放出热量,说明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三、综合题
21.I.某温度时,在2L容器中A、B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反应中A、B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得:(8分钟时A为0.2mol 、B为0.5mol)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开始时至4min时,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3)4min时,反应是否达平衡状态?________(填“是”或“否”), 8min时,V正________V逆(填“>”“<”或“=”)。
II.在2L密闭容器中,800℃时反应2NO(g)+O2(g) →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表:
时间/s
0
1
2
3
4
5
n(NO)/mol
0.020
0.010
0.008
0.007
0.007
0.007
(1)上述反应________(填“是”或“不是”)可逆反应。
(2)如图所示,表示NO2变化曲线的是________。
(3)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v(NO2)=2v(O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 v逆(NO)=2v正(O2) d. 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
【答案】 (1). 2A⇌B (2). 0.05mol·(L·min)-1 (3). 否 (4). = (5). 是 (6). b (7). bc
【解析】I.(1)由图象可知,在4min时,A和B的变化量分别为0.4mol和0.2mol,变化量之比为2:1,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B。
(2)反应开始时至4min时,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5mol·(L·min)-1。
(3)4min时,反应没有达平衡状态,因为此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仍在变化中。由图象中信息可知, 8min时,A和B的量保持不变,故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故V正=V逆。
II.(1) 由II 的表中数据可知,NO的物质的量在第3min后保持不变,达到平衡状态。因此,上述反应是可逆反应。
(2)前3min,NO的浓度的变化量为0.0065mol/L,则该段时间内NO2的浓度的变化量也是0.0065mol/L,因此,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表示NO2变化曲线的是b。
(3) a. v(NO2) =2v(O2) ,不能表示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b. 反应前后的气体分子数不同,故当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时,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c. v逆(NO)=2v正(O2) ,表示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故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d. 反应过程中容器内的气体的质量和体积一直保持不变,故当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时,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综上所述,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bc。
四、实验题
22.实验室配制欲配置480mL4.0 mol·L-1的NaOH溶液。根据配置溶液的具体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该溶液应选用______________mL容量瓶。
(2)用托盘天平称取_____________g固体NaOH。
(3)将称好的NaOH固体放至500mL的大烧杯中,倒入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待冷却至室温后,将烧杯中的溶液用玻璃棒引流转移至容量瓶。
(4)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2-3次,并将每次洗涤的溶液都注入____________, 轻轻晃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和均匀。
(5)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直到液面离刻度线约1-2厘米时,改用________ 滴加蒸馏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盖好瓶塞,摇匀。
(6)配制好的溶液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长期存放在容量瓶中。
(7)以下因素会造成实验结果偏低的是____________
A.定容时观察液面仰视
B.定容时观察液面俯视
C.有少量NaOH溶液残留在烧杯中
D.容量瓶中原来有少量蒸馏水
【答案】(1). 500 (2). 80 (3). 容量瓶 (4). 胶头滴管 (5). 不能 (6). AC
【解析】(1)实验室无480 mL容量瓶,只能配制500 mL 溶液,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500。
(2)配制500mL4.0 mol·L-1的NaOH溶液, NaOH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5×4=2mol,溶质的质量为:2×40=80g;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80。
(4)操作步骤有计算、称量、溶解、移液、洗涤移液、定容、摇匀等操作,一般用托盘天平称量,用药匙取用药品,在烧杯中溶解(可用量筒量取水加入烧杯),并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冷却后转移到500mL容量瓶中,并用玻璃棒引流,洗涤烧杯、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移入容量瓶中;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容量瓶。
(5)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直到液面离刻度线约1-2厘米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滴加蒸馏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盖好瓶塞,摇匀;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胶头滴管。
(6)容量瓶不是储存溶液的仪器,因此配制好的溶液不能长期存放在容量瓶中;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不能。
(7)A.定容时观察液面仰视,导致所配溶液的体积偏大,配制溶液的浓度偏低,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B.定容时观察液面俯视,导致所配溶液的体积偏小,配制溶液的浓度偏高,故B错误;
C.有少量NaOH溶液残留在烧杯中,导致溶质的质量偏小,配制溶液的浓度偏低,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D.容量瓶中原来有少量蒸馏水,对溶液的体积无影响,配制溶液的浓度不变,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AC。
一、单选题(本部分为选择题,每题3分)
1.下列化合物依次属于氧化物、碱、盐的一组是 ( )
A. Na2CO3、KOH、CaO
B. CO、NaOH、KCl
C. H2O、H2SO4、NaCl
D. CuO、Cu2(OH)2CO3、CaCO3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Na2CO3属于盐类,CaO属于氧化物,A错;H2SO4属于酸,C错;Cu2(OH)2CO3属于盐类,D错,选B。
2.下列关于摩尔质量的描述或应用正确的是()
A. 1mol OH-的质量是17
B. 二氧化碳的摩尔质量是44 g
C. 铁原子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
D. 一个钠原子的质量约等于g
【答案】D
【解析】A、1molOH-的质量是17g,单位不正确,故A错误;B、二氧化碳的摩尔质量是44g/mol,单位不正确,故B错误;C、铁原子的摩尔质量是以g/mol为单位,数值上等于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故C错误;D、1mol微粒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微粒,钠原子的摩尔质量为23g/mol,所以一个钠原子质量==g,故D正确;故选D。
3.现在三组物质的分离:①含有水份的植物油中除去水份②回收碘的CCl4溶液中的CCl4③用食用酒精浸泡中草药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 分液、萃取、蒸馏 B. 萃取、蒸馏、分液
C. 分液、蒸馏、萃取 D. 蒸馏、萃取、分液
【答案】C
【解析】
4. 某无色透明溶液,在酸性环境下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Na+、SO42-、HCO3-、C1-
B. Mg2+、Cl-、Na+、NO3-
C. K+、MnO4-、NO3-、Fe2+
D. Cu2+、Cl-、NH4+、SO42-
【答案】B
【解析】A. 在酸性溶液中HCO3-与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能大量共存,A错误;
B. Mg2+、Cl-、Na+、NO3-在酸性溶液中不反应,均是无色的,能大量共存,B正确;
C. 酸性溶液中MnO4-、NO3-均能氧化Fe2+,且MnO4-在溶液中显紫色,不能大量共存,C错误;
D. Cu2+在溶液中显蓝色,不是无色,不能大量共存,D错误。
答案选B。
5.已知Na2S2O3(S的价态为+2价)可与氯气发生如下反应:4C12 +Na2S2O3 +5H2O= 2NaCl + 2H2SO4 + 6HCl,有关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Cl2在该反应中被还原
B. H2SO4是还原产物
C. 反应中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D. 反应中H2O被氧化
【答案】A
【解析】A.所给反应方程式中,氯元素由0价变成-1价,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得到的还原产物是NaCl和HCl,A项正确;
B.Na2S2O3中的S由+2价变为+6价,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得到的氧化产物是H2SO4,B项错误;
C. Na2S2O3中的S由+2价变为+6价,化合价升高,C项错误;
D.反应方程式中,水中各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D项错误,答案选A。
6.常温下,在溶液中可发生以下反应:①2Fe2++Br2=2Fe3++2Br-,
②2Br-+Cl2=Br2+2Cl-,③2Fe3++2I-=2Fe2++I2。
由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铁元素在反应①和③中均被氧化
B. 反应②中当有1 mol Cl2被还原时,有2 mol Br-被氧化
C. 氧化性强弱顺序:Cl2>Br2>I2> Fe3+
D. 还原性强弱顺序:I-> Br->Fe2+>Cl-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①2Fe2++Br2=2Fe3++2Br-中铁元素失电子被氧化,③2Fe3++2I-=2Fe2++I2中铁元素得电子被还原,A错误;B、②2Br-+Cl2=Br2+2Cl-中氯气和溴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2,所以该反应中当有1 mol Cl2被还原时,有2 mol Br-被氧化,B正确;C、①2Fe2++Br2="2" Fe3++2Br-中Br2的氧化性大于Fe3+,②2Br-+Cl2=Br2+2Cl-中Cl2的氧化性大于Br2,③2Fe3++2I-=2Fe2++I2中Fe3+的氧化性大于I2,所以氧化性大小顺序为:Cl2>Br2>Fe3+>I2,C错误;D、①2Fe2++Br2="2" Fe3++2Br-中还原性Fe2+>Br-,②2Br-+Cl2=Br2+2Cl-中的还原性Br->Cl-,③2Fe3++2I-=2Fe2++I2中的还原性I->Fe2+,所以还原性大小顺序为:I->Fe2+>Br->Cl-,D错误。答案选B。
7.24mL浓度为0.05mol·L-1的Na2SO3溶液恰好与20mL浓度为0.02mol·L-1的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已知亚硫酸钠被氧化为硫酸钠,则铬元素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 )
A. +3价 B. +4价 C. +5价 D. +6价
【答案】A
【解析】令铬元素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x,根据得失电子数目守恒,则有24×10-3×0.05×(6-4)=20×10-3×0.02×2×(6-x),解得x=3,故选项A正确。
8.为了验证NaHCO3固体中是否含有Na2CO3,下列实验及判断中,正确的( )
A. 加热,观察是否有气体放出
B. 溶于水后加BaCl2,看有无沉淀
C. 溶于水后加石灰水,看有无沉淀
D. 取固体试样加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分解,碳酸钠稳定,和实验目的不符,故错误;B、碳酸氢钠和氯化钡不反应,而碳酸钠与氯化钡发生BaCl2+Na2CO3=2NaCl+BaCO3↓,当有沉淀生成,说明有Na2CO3存在,故正确;C、分别发生:Ca(OH)2+NaHCO3=CaCO3↓+H2O+NaOH,Ca(OH)2+Na2CO3=2NaOH+CaCO3↓,都有沉淀产生,无法证明,故错误;D、都有气泡冒出,因此不能检验,故错误。
9.对于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
A. Na2O2是氧化剂,H2O是还原剂
B. 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 该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数目为4e-
D. O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答案】B
【解析】A.反应中过氧化钠中O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变为-2价和0价,所以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A错误;
B.反应中过氧化钠中O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变为-2价和0价,所以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B正确;
C.由化合价分析可知,该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数目为2e-,故C错误;
D.反应中氧化产物是O2,还原产物是NaOH,故D错误。
故选B。
10.检验 SO2 气体中是否混有 CO2 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通过品红溶液
B. 通过澄清石灰水
C. 先通过足量酸性 KMnO4 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D. 先通过 NaOH 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答案】C
【解析】A、因品红溶液检验的是二氧化硫,故A错误;
B、因不管有没有CO2都会产生白色沉淀:CO2+ Ca(OH)2=CaCO3↓+H2O,SO2+ Ca(OH)2=CaSO3↓+H2O,不能验证有无CO2,故B错误;
C、KMnO4酸性溶液将SO2完全吸收,若有白色沉淀一定有CO2,若无沉淀则无CO2,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D、因不管是否混有CO2都不会产生白色沉淀,SO2和CO2都与NaOH溶液:CO2+ 2NaOH=Na2CO3↓+H2O,SO2+ 2NaOH=Na2SO3↓+H2O,故D错误。
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11.下图中a、b、c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可用如图装置制取、净化、收集的气体是( )
编号
气体
a
b
c
A
NH3
浓氨水
生石灰
碱石灰
B
CO2
盐酸
碳酸钙
饱和NaHCO3溶液
C
NO
稀硝酸
铜屑
H2O
D
NO2
浓硝酸
铜屑
NaOH溶液
【答案】B
【解析】A、浓氨水有挥发性,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氨气,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可用浓氨水和生石灰制取氨气;碱石灰一般应盛放在干燥管内,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所以应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A错误;B、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盐酸有挥发性,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有氯化氢,氯化氢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饱和的碳酸氢钠和二氧化碳不反应,所以可用饱和碳酸氢钠洗气,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B正确;C、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所以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一氧化氮,C错误;D、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浓硝酸有挥发性,所以二氧化氮中有硝酸,硝酸能和碱反应,二氧化氮和碱也反应,所以不能用氢氧化钠洗气,D错误,答案选B。
12.下列分子中,其中子总数为24的是( )
A. 14C16O2 B. 18O3 C. 2H217O2 D. 14N16O2
【答案】A
【解析】A. C的中子数为14-6=8,O的中子数为16-8=8,所以1个二氧化碳中的中子数为8+2×8=24;
B.18O中子数是18-8=10,所以1个臭氧分子中有30个中子;
C. 2H217O2中的中子数为1×2+2×9=20;
D. 14N16O2中子数为7+2×8=23个中子。
故选A。
13.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若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W>Z>Y>X
B.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比W强
C. Y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较Z的弱
D. 四种元素的单质中,Z的熔、沸点最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3倍,则Y原子只能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所以Y为氧元素;根据X、Y、Z、W在周期表中相对位置可知,X为氮元素,Z为硫元素,W为氯元素,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X为氮元素,Y为氧元素,Z为硫元素,W为氯元素。
A.一般而言,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故原子半径Z>W>X>Y,故A错误;
B.非金属性W>Z,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W>Z,故B错误;
C.非金属性Y>Z,故Y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较Z的强,故C错误;
D.四元素的单质中,硫常温下为固体,其它三种为气体,故硫的熔、沸点最高,故D正确;
答案选D。
14. 如图,对A生成C的反应,下列所得结论正确的( )
A. 该反应进行时,一定有能量放出
B.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 A物质比C物质稳定
D. 该反应肯定很容易,不需要加热就可以进行
【答案】A
【解析】根据图像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是放热反应,A正确,B不正确。因为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C不正确。反应是否容易发生,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无关。答案选A。
15.如图为某兴趣小组制作的番茄电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电子由锌通过导线流向铜
B. 该装置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 锌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D. 铜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答案】A
【解析】A.锌作负极,铜作正极,电子从锌经导线流向铜,A正确;
B.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错误;
C.锌为负极,负极方程式为Zn-2e-=Zn2+,发生氧化反应,C错误;
D.铜为正极,正极方程式为2H++2e-=H2↑,发生还原反应,D错误;
答案选A。
16. 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如图所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
B. 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中铜片是负极
C. 甲、乙中SO42-都向铜片移动
D. 产生气泡的速率甲中比乙中快
【答案】D
【解析】A、甲装置属于原电池,铜作正极,反应式为2H++2e-=H2↑,乙装置不是原电池,且铜不与稀硫酸反应,因此表面无气泡产生,故错误;B、甲装置是原电池,锌比铜活泼,锌作负极,铜作正极,乙装置不属于原电池,故错误;C、甲装置中SO42-从铜极移向锌极,故错误;D、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故正确。
17.乙醇分子中的各种化学键如图所示,关于乙醇在各种反应中断裂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和金属钠反应时键①断裂
B. 在铜催化共热下与O2反应时断裂①和③键
C. 在铜催化共热下与O2反应时断裂①和⑤键
D. 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断裂①②③④⑤键
【答案】C
【解析】A. 乙醇与钠反应生成乙醇钠,是羟基中的O—H键断裂,A项正确;
B. 乙醇催化氧化成乙醛时,断裂①和③化学键,B项正确,
C. 乙醇催化氧化成乙醛时,断裂①和③化学键,C项错误;
D. 乙醇完全燃烧时,化学键①②③④⑤全部断裂,D项正确;
答案选C。
18. 莽草酸可用于合成药物达菲,其结构简式如图,下列关于莽草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式为C7H6O5 B. 分子中含有两种官能团
C. 可发生加成和取代反应 D. 在水溶液中羟基和羧基均能电离出氢离子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由莽草酸的结构简式可以看出该物质的分子式为C7H9O5。错误。B.在该物质的分子中含有-OH;—COOH;碳碳双键三种官能团。错误。C.由于含有-OH;—COOH,所以可发生取代反应;由于含有碳碳双键,所以可以发生加成反应。正确。D.在水溶液只有羧基能电离出氢离子,而醇羟基不能电离产生氢离子。错误。
19.下列关于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反应①常温下不能进行
B. 反应②不发生,但是仍有分层现象,紫色层在上层
C. 反应③为取代反应,加热方式为酒精灯直接加热
D. 反应④能发生,生成的产物其二氯代物有4种
【答案】D
【解析】A.苯与液溴在FeBr3催化下反应产生溴苯,反应①在常温下进行,A错误;
B.苯性质稳定,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由于苯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向苯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反应,会看到液体分层,紫色在下层,B错误;
C.反应③是苯的硝化反应,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加热温度为50-60℃,为便于控制温度,使物质受热均匀,加热方式为水浴加热,C错误;
D.苯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产生环己烷,产物二氯取代产物,两个Cl原子可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也可以在邻位、间位、对位,因此其二氯取代产生的物质有4种,D正确;
因此合理选项是D。
二、非选择题
20.在25℃、101kPa的条件下,断裂1molH—H键吸收436kJ能量,断裂1molCl—Cl键吸收243kJ能量,形成1molH-Cl键放出431 kJ能量。H2+Cl2=2HCl的化学反应可用如图表示: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成物成键放出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
(3)判断H2+Cl2=2HCl反应____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能量。
(4)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____(填“>”、“=”或“<”)生成物的总能量。
【答案】 (1). 679kJ (2). 862kJ (3). 放出 (4). >
【解析】 (1)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为氢气和氯气的键能和,则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为436kJ+243kJ=679kJ;
(2)生成物成键放出的总能量为形成2molHCl的总键能,则生成物成键放出的总能量为431kJ×2=862kJ;
(3)断键吸收的总能量是679kJ,形成2molHCl释放的总能量是862kJ,吸收的能量少,放出的能量多,因此该反应是放出热量的反应;
(4)反应放出热量,说明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三、综合题
21.I.某温度时,在2L容器中A、B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反应中A、B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得:(8分钟时A为0.2mol 、B为0.5mol)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开始时至4min时,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3)4min时,反应是否达平衡状态?________(填“是”或“否”), 8min时,V正________V逆(填“>”“<”或“=”)。
II.在2L密闭容器中,800℃时反应2NO(g)+O2(g) →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表:
时间/s
0
1
2
3
4
5
n(NO)/mol
0.020
0.010
0.008
0.007
0.007
0.007
(1)上述反应________(填“是”或“不是”)可逆反应。
(2)如图所示,表示NO2变化曲线的是________。
(3)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v(NO2)=2v(O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 v逆(NO)=2v正(O2) d. 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
【答案】 (1). 2A⇌B (2). 0.05mol·(L·min)-1 (3). 否 (4). = (5). 是 (6). b (7). bc
【解析】I.(1)由图象可知,在4min时,A和B的变化量分别为0.4mol和0.2mol,变化量之比为2:1,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B。
(2)反应开始时至4min时,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5mol·(L·min)-1。
(3)4min时,反应没有达平衡状态,因为此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仍在变化中。由图象中信息可知, 8min时,A和B的量保持不变,故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故V正=V逆。
II.(1) 由II 的表中数据可知,NO的物质的量在第3min后保持不变,达到平衡状态。因此,上述反应是可逆反应。
(2)前3min,NO的浓度的变化量为0.0065mol/L,则该段时间内NO2的浓度的变化量也是0.0065mol/L,因此,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表示NO2变化曲线的是b。
(3) a. v(NO2) =2v(O2) ,不能表示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b. 反应前后的气体分子数不同,故当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时,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c. v逆(NO)=2v正(O2) ,表示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故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d. 反应过程中容器内的气体的质量和体积一直保持不变,故当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时,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综上所述,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bc。
四、实验题
22.实验室配制欲配置480mL4.0 mol·L-1的NaOH溶液。根据配置溶液的具体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该溶液应选用______________mL容量瓶。
(2)用托盘天平称取_____________g固体NaOH。
(3)将称好的NaOH固体放至500mL的大烧杯中,倒入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待冷却至室温后,将烧杯中的溶液用玻璃棒引流转移至容量瓶。
(4)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2-3次,并将每次洗涤的溶液都注入____________, 轻轻晃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和均匀。
(5)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直到液面离刻度线约1-2厘米时,改用________ 滴加蒸馏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盖好瓶塞,摇匀。
(6)配制好的溶液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长期存放在容量瓶中。
(7)以下因素会造成实验结果偏低的是____________
A.定容时观察液面仰视
B.定容时观察液面俯视
C.有少量NaOH溶液残留在烧杯中
D.容量瓶中原来有少量蒸馏水
【答案】(1). 500 (2). 80 (3). 容量瓶 (4). 胶头滴管 (5). 不能 (6). AC
【解析】(1)实验室无480 mL容量瓶,只能配制500 mL 溶液,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500。
(2)配制500mL4.0 mol·L-1的NaOH溶液, NaOH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5×4=2mol,溶质的质量为:2×40=80g;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80。
(4)操作步骤有计算、称量、溶解、移液、洗涤移液、定容、摇匀等操作,一般用托盘天平称量,用药匙取用药品,在烧杯中溶解(可用量筒量取水加入烧杯),并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冷却后转移到500mL容量瓶中,并用玻璃棒引流,洗涤烧杯、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移入容量瓶中;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容量瓶。
(5)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直到液面离刻度线约1-2厘米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滴加蒸馏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盖好瓶塞,摇匀;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胶头滴管。
(6)容量瓶不是储存溶液的仪器,因此配制好的溶液不能长期存放在容量瓶中;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不能。
(7)A.定容时观察液面仰视,导致所配溶液的体积偏大,配制溶液的浓度偏低,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B.定容时观察液面俯视,导致所配溶液的体积偏小,配制溶液的浓度偏高,故B错误;
C.有少量NaOH溶液残留在烧杯中,导致溶质的质量偏小,配制溶液的浓度偏低,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D.容量瓶中原来有少量蒸馏水,对溶液的体积无影响,配制溶液的浓度不变,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AC。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