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化学】河北省张家口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衔接班)上学期入学考试试卷(解析版)
展开
河北省张家口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衔接班)上学期入学考试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卷卷头相应位置填写班级、姓名、考场、考号;在答题卡相应栏内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将考试科目、准考证号涂写在答题卡上。
2.II卷内容须用0.5mm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卷相应空格或区域内。
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C 12,N 14,O 16,S 32, Cl 35.5,Na 23 ,K 39,Al 27,Fe 56,Zn 65,Cu 64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面均是正丁烷与氧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5℃,101 kPa):
①C4H10(g)+13/2O2(g)===4CO2(g)+5H2O(l) ΔH=-2878 kJ·mol−1
②C4H10(g)+13/2O2(g)===4CO2(g)+5H2O(g) ΔH=-2658 kJ·mol−1
③C4H10(g)+9/2O2(g)===4CO(g)+5H2O(l) ΔH=-1746 kJ·mol−1
④C4H10(g)+9/2O2(g)===4CO(g)+5H2O(g) ΔH=-1526 kJ·mol−1
由此判断,正丁烷燃烧热ΔH是( )
A. -2878 kJ·mol−1 B. -2658 kJ·mol−1 C. -1746 kJ·mol−1 D. -1526 kJ·mol−1
【答案】A
【解析】正丁烷的燃烧热是1mol正丁烷完全燃烧生成CO2(气),H2O(液)放出的热量,故热化学方程式(1)C4H10 (g)+O2(g)═4CO2(g)+5H2O(l)△H=-2878kJ/mol,符合燃烧热的概念,所以正丁烷的燃烧热为-2878 kJ/mol。
故选A。
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某特定反应的平衡常数仅是温度的函数
B. 催化剂不能改变平衡常数的大小
C. 平衡常数发生变化,化学平衡必定发生移动,达到新的平衡
D. 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平衡常数必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当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的幂之积和反应物浓度的幂之积的比值是化学平衡常数,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系,所以只有选项D是错误的,其它都是正确的,答案选D。
3.反应2A(g)D2Y(g) + E(g)ΔH>0达到平衡时,要使正反应速率降低,A的浓度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加压 B. 减压 C. 减小E的浓度 D. 降温
【答案】D
【解析】A.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逆方向移动,A的浓度增大,但正反应速率增大,故A错误;
B. 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减压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的浓度减小,故B错误;
C.减小E的浓度,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的浓度减小,故C错误;
D.该反应为吸热反应,降温平衡向逆反应移动,A的浓度增大,温度减低,正逆反应速率均降低,故D正确;
故选D。
4.沼气是一种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CH4。0.5molCH4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和液态H2O时,放出445kJ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 CH4(g)+2O2(g) == CO2(g)+2H2O(g) ΔH== −890kJ·mol−1
B. CH4(g)+2O2(g) == CO2(g)+2H2O( l ) ΔH== +890kJ·mol−1
C. CH4(g)+2O2(g) == CO2(g)+2H2O( l ) ΔH== −890kJ·mol−1
D. 0.5 CH4(g)+O2(g) == 0.5CO2(g)+H2O( l ) ΔH== −890kJ·mol−1
【答案】C
【解析】A. CH4(g)+2O2(g) = CO2(g)+2H2O(g) ΔH= −890kJ·mol−1,题干信息是生成液态水,故此项错误;
B. CH4(g)+2O2(g) = CO2(g)+2H2O( l ) ΔH= +890kJ·mol−1,甲烷燃烧时反应反应,ΔH应该小于0,故此项错误;
C. CH4(g)+2O2(g) == CO2(g)+2H2O( l ) ΔH== −890kJ·mol−1,0.5molCH4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和液态H2O时,放出445kJ热量,则1molCH4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和液态H2O时,应放出890kJ热量,故此项正确;
D. 0.5 CH4(g)+O2(g) == 0.5CO2(g)+H2O( l ) ΔH= −890kJ·mol−1,根据题干信息知0.5molCH4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和液态H2O时,放出445kJ热量,故此项错误;
故选C。
5.有三支试管,分别盛有下列物质,观察这三支试管的颜色,其中颜色最浅的是( )
甲:10mL 0.01mol·L-1 FeCl3溶液 和10 mL 0.01 mol·L-1 KSCN溶液
乙:5mL水和10mL 0.01mol·L-1 FeCl3溶液和5mL 0.01mol·L-1 KSCN溶液
丙:10mL 0.1mol·L-1 FeCl3溶液 和10mL 0.1mol·L-1 KSCN溶液
A. 甲试管 B. 乙试管 C. 丙试管 D. 无法判断
【答案】B
【解析】甲中混合后,FeCl3溶液浓度为0.005mol/L,KSCN溶液浓度为0.005mol/L,乙中混合后,FeCl3溶液浓度为0.005mol/L,KSCN溶液浓度为0.0025mol/L,丙中混合后,FeCl3溶液浓度为0.05mol/L,KSCN溶液浓度为0.05mol/L,从混合后浓度可知,乙中浓度最小,反应最慢,生成的硫氰化铁离子浓度最小,颜色最浅,
故选B。
6.将常温下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与pH=2的硫酸溶液分别加热,溶液pH的变化是( )
A. 前者减小后者不变 B. 前者减小后者增大 C. 都不变 D. 都减小
【答案】A
【解析】氢氧化钠和硫酸都是强电解质,不存在电离平衡,加热不能改变氢氧化钠和硫酸的物质的量。但溶液的温度升高,水的离子积常数增大,所以将常温下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与pH=2的硫酸溶液分别加热,前者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后者氢离子浓度不变,因此溶液pH的变化是前者减小后者不变,答案选A。
7.下列不能减慢锌与稀盐酸的反应速率的措施是( )
A. 降低温度 B. 加入氯化钠溶液
C. 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 D. 增大锌的用量
【答案】D
【解析】A. 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慢,故此项不选;
B. 加入氯化钠溶液,溶液被稀释,反应物浓度降低,速率减慢,故此项不选;
C. 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与盐酸反应后生成醋酸,降低了氢离子浓度,反应速率降低,故此项不选;
D. 增大锌的用量,锌为固体,对反应速率没有影响,故此项符合题意;
故选D。
8.在下列给定条件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无色溶液:H+、Cu2+、、Cl-、HSO3-
B. 能使pH试纸呈红色的溶液:Na+、NH4+、I-、NO3-
C. pH=14的溶液:Na+、K+、CO32-、Cl-
D. 水电离出的c(H+)=10-12mol/L的溶液:Na+、K+、AlO2-、CO32-
【答案】C
【解析】A.酸性条件下,弱酸根离子HSO3-能和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水,所以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使pH试纸变红色的溶液呈酸性,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能氧化还原性I-,所以二者不能共存,故B错误;
C.pH=14的溶液呈强碱性,强碱性条件下,这几种离子之间不反应,且也氢氧根离子也不反应,所以能大量共存,故C正确;
D.水电离出的c(H+)=10-12mol/L的溶液,则溶液可能是酸或碱溶液,在酸溶液中,AlO2-、CO32-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C。
9.如图,在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接的电极X、Y,外电路中电子流向如图所示,关于该装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外电路的电流方向为:X→导线→Y
B. 若两电极分别为Fe和碳棒,则X为碳棒,Y为Fe
C. X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Y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
D. 若两电极都是金属,则它们的活动性顺序为X>Y
【答案】D
【解析】A. 根据图片知该装置是原电池,外电路中电子从X电极流向Y电极,电流的流向与此相反,即Y→导线→X,故A错误;
B. 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作正极,若两电极分别为Fe和碳棒,则Y为碳棒,X为Fe,故B错误;
C. X是负极,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Y是正极,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故C错误;
D. X为负极,Y为正极,若两电极都是金属单质,则它们的活动性顺序为X>Y,故D正确。
故选D。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吸热反应都是非自发的
B. 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增大,非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减少或不变
C. 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实现
D. 自发反应在恰当条件下才能实现
【答案】D
【解析】反应能否自发进行取决于△H-T△S是否小于0,如果△H<O,△S<0,即放热的、熵减小的反应,当高温非常高时,△H-T△S可能大于0,不能自发进行,故只有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1.一定量的盐酸跟过量的铁粉反应时,为了减缓反应速度,且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适量的( )
①NaOH固体②H2O③NH4Cl固体 ④CH3COONa固体 ⑤NaNO3固体 ⑥KCl溶液
A. ②④⑥
B. ①②
C. ②③⑤
D. ②④⑤⑥
【答案】A
【解析】①加入NaOH固体,氢离子的物质的量及浓度均减小,故①错误;②加入H2O 减小氢离子的浓度,但不改变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故②正确;③加入NH4Cl固体,水解显酸性,导致氢离子的浓度、氢离子的物质的量稍增大,速率稍加快,故③错误;④加入CH3COONa固体与盐酸反应生成弱酸,减小氢离子的浓度,但不改变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故④正确;⑤加入NaNO3固体,在酸性溶液中硝酸根与铁反应得不到氢气,故⑤错误;⑥加入KCl溶液,减小氢离子的浓度,但不改变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故⑥正确;故②④⑥符合题意。答案:A。
12.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g)+2Y(g)D2Z(g),能说明反应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①X、Y、Z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2 : 2 ②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③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Z,同时生成2n mol X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X、Y、Z的物质的量之比1:2:2时,该反应可能达到平衡状态,也可能没有达到平衡状态,这与反应产生物质的量和转化率有关,故错误;
②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所以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
③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减小的可逆反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变化,则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故正确;
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Z,同时生成2n mol X,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该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故错误;
故选C。
13.在25 ℃时,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如下表:
物 质
X
Y
Z
初始浓度/ mol·L-1
0.1
0.2
0
平衡浓度/ mol·L-1
0.05
0.05
0.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达到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50%
B. 增大压强,使平衡向生成Z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
C. 反应可表示为X+3YD2Z,其平衡常数为1600
D. 改变温度可以改变此反应的平衡常数
【答案】B
【解析】A.反应达到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0.1mol/L−0.05mol/L)/0.1mol/L×100%=50%,故A正确;
B.增大压强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但平衡常数不变,故B错误;
C.K=c2(Z)/[c(X)⋅c3(Y)]=(0.1mol/L)2/[(0.05mol/L)×(0.05mol/L)3]=1600(mol/L)−2,故C正确;
D.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温度改变时,化学平衡常数一定变化,故D正确;
故选B。
14.25℃时,由水电离出的c(H+)= 1×10-13mol·L-1的溶液中,一定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① K+、Al3+、Cl-、CO32- ② K+、Fe3+、I-、SO42- ③ Fe2+、Cl-、NO3-、SO42- ④Na+、Ca2+、Cl-、HCO3- ⑤ K+、Ba2+、Cl-、NO3-
A. 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由水电离出的c(H+)= 1×10-13mol·L-1的溶液中,可能呈强酸性,pH=1,也可能呈强碱性,pH=13,① 在酸性条件下CO32-不能大量存在,在碱性条件下Al3+不能大量存在,故此项选;② 在碱性条件下Fe3+不能大量存在,在酸性条件下Fe3+与I-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此项选;③ 在碱性条件下,Fe2+因生成沉淀不能大量存在,在酸性条件下NO3-会氧化Fe2+不能大量共存,故此项选;④无论是酸性还是碱性溶液,HCO3-都不能大量存在,故此项选;⑤ 无论是酸性条件还是碱性条件,K+、Ba2+、Cl-、NO3-之间不会反应,可以大量存在,故此项不选;
故选C。
15.高温下,某反应达到平衡,平衡常数K=。恒容时,温度升高,H2浓度减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焓变为负值
B. 缩小容器体积,平衡不移动,H2浓度一定增大
C. 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D. 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H2ODCO2+H2
【答案】B
【解析】平衡常数K=,故该反应化学方程式应为CO2+H2CO+H2O;
A.恒容时,温度升高,H2浓度减小,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故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故焓变为正值,故A错误;
B.该反应为体积不变的反应,缩小容器体积,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但各物质的浓度都增大,故B正确;
C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故C错误;
D.由平衡常数可知,该反应化学方程式应为CO2+H2CO+H2O,故D错误;
故选B。
16.下列液体混合后,常温下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
A. 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与pH=2的某酸溶液等体积混合
B. pH=6的盐酸溶液1mL与999mL水混合
C. pH=2的盐酸与0.01 mol·L−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D. 1×10−3 mol·L−1的盐酸和6×10−4 mol·L−1的Ba(OH)2溶液各取10mL,混合后再稀释100倍
【答案】D
【解析】常温下pH=7的溶液显中性,pH>7为碱性;
A.酸为强酸时,混合后显中性,而酸为弱酸时,则混合后酸可能过量,溶液为酸性,故A错误;
B.酸溶液稀释还是酸溶液,则pH=6的盐酸溶液1mL与999mL水混合,溶液一定为酸性,故B错误;
C.pH=2的盐酸,c(HCl)=0.01mol/L,与0.01mol/L的氨水等体积混合,恰好生成氯化铵,水解显酸性,故C错误;
D.c(H+)=1×10-3mol/L<c(OH-)=6×10-4mol/L×2,等体积混合碱过量,则溶液显碱性,故D错误;
答案为D。
17.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中和滴定实验中指示剂不宜加入过多,通常控制量在1 mL ~2mL
B. 用50mL酸式滴定管可准确量取25.00mLKMnO4 溶液
C. 用量筒量取5.00mL1.00mol·L-1 盐酸
D. 中和滴定实验中的锥形瓶用待测液润洗
【答案】B
【解析】A. 中和滴定实验中指示剂不宜加入过多,通常控制量在2到3滴,故A错误;
B. 滴定管比较精确,可以用50mL酸式滴定管可准确量取25.00mLKMnO4 溶液,故B正确;
C. 用量筒量取液体,只能精确到0.1mL,故C错误;
D. 中和滴定实验中的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故D错误。
故选B。
二、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8.可以将反应Zn+Br2DZnBr2设计成蓄电池,有下列四个电极反应:①Br2+2e−==2Br− ②2Br−−2e−== Br2 ③Zn−2e−==Zn2+ ④Zn2+ +2e−== Zn,其中表示放电时的正极反应(即充电时的阳极)和放电时的负极反应的分别是( )
A. ②和③ B. ②和① C. ③和① D. ④和①
【答案】A
【解析】充电时,阳极上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是溴离子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溴单质,电极反应式为2Br−−2e−=Br2;放电时,较活泼的金属锌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
故选A。
19.已知甲、乙、丙、丁代表4种纯净物。甲(g)+2乙(g) 丙(g)+丁(g) ΔH=-a kJ·mol−1 (a>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g)的能量一定大于丙(g)的能量
B. 该反应不需要加热
C. 1 mol甲(g)与2 mol乙(g)的总能量高于1 mol丙(g)和1 mol丁(g)的总能量
D. 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甲(g)与2 mol 乙(g),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放出的热量为a kJ
【答案】C
【解析】A.该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1 mol甲(g)与2 mol乙(g)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1 mol丙(g)和1 mol丁(g)的总能量,并不能表示甲(g)的能量一定大于丙(g)的能量,故A错误;
B.反应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很多放热反应也必须先加热才能进行,故B错误;
C.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1 mol甲(g)与2 mol乙(g)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1 mol丙(g)和1 mol丁(g)的总能量,故C正确;
D.该反应方程式表示1 mol甲(g)与2 mol乙(g)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气态丙和气态丁时放出的热量为a kJ,由于该反应是可逆反应,1 mol甲(g)与2 mol乙(g)并不能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a kJ,故D错误;故答案为C。
20.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Na2S的水解:S2-+ 2H2OH2S + 2OH−
B. NaHCO3在水溶液中的电离:HCO3−+ H2O H2 CO3+ OH−
C. NH4Cl的水解:NH4+ + H2O NH3·H2O + OH−
D. 硫酸铝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混合: Al3+ + 3HCO3− = Al(OH)3↓+3CO2↑
【答案】D
【解析】A. Na2S溶液的水解分步进行,主要以第一步为主,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S2−+H2OHS−+OH−,故A错误;
B. NaHCO3溶液电离出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正确的电离方程式为:NaHCO3=HCO3−+Na+,故B错误;
C. NH4Cl溶液的水解生成一水合氨和氯化氢,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4++H2ONH3⋅H2O+H+,故C错误;
D. 硫酸铝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混合反应原理是铝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二氧化碳气体,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Al3+ + 3HCO3− = Al(OH)3↓+3CO2↑,故D正确;
故选D。
21.有室温下四种溶液,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pH
11
11
3
3
溶液
氨水
氢氧化钠溶液
醋酸
盐酸
A. ①、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氯化铵晶体后,两溶液的pH均减小
B. 分别加水稀释10倍后,四种溶液的pH: ①>②>④>③
C. Va L④与Vb L②溶液混合后,若混合后溶液pH=4,则Va∶Vb=11∶9
D. ①、④两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c(Cl-)>c(NH4+)>c(OH-)>c(H+)
【答案】D
【解析】一水合氨和醋酸都是弱电解质,NaOH、HCl都是强电解质,则pH=11的氨水和NaOH溶液前者浓度大于后者,pH=3的醋酸和盐酸,醋酸浓度大于盐酸,
A. 氯化铵是强酸弱碱盐,其水溶液呈酸性,①、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氯化铵晶体后,铵根离子抑制一水合氨电离,NaOH和铵根离子反应生成一水合氨,导致两种溶液中c(OH−)降低,则两种溶液的pH都减小,故A正确;
B. 加水稀释相同倍数,溶液浓度都减小,但弱电解质浓度减小程度小于强电解质,但酸溶液的pH仍然小于碱溶液,则四种溶液的pH ①>②>④>③,故B正确;
C. VaL④与VbL②溶液混合后,若混合后溶液pH=4,混合溶液呈酸性,则盐酸过量,混合溶液中c(H+)=[c(HCl)∙Va−c(NaOH)Vb]/[Va+Vb]=[10−3Va−10−3Vb]/[Va+Vb]=10−4mol/L,Va:Vb=11:9,故C正确;
D. 氨水浓度大于盐酸浓度,二者等体积混合,氨水有剩余,一水合氨电离程度大于铵根离子水解程度导致溶液呈碱性,则c(OH−)>c(H+),但一水合氨电离程度较小,再结合电荷守恒得c(NH4+)>c(Cl−),则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是c(NH4+)>c(Cl−)>c(OH−)>c(H+),故D错误;
故选D。
22.某溶液中只含有Na+、H+、OH−、A−四种离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溶液中c(A−)=c(Na+),则溶液一定呈中性
B. 溶液中可能存在:c(Na+)> c(A−)> c(OH−)> c(H+)
C. 若c(OH−)> c(H+),溶液中可能存在:c(Na+)> c(OH−) > c(A−)> c(H+)
D. 若溶质为NaA、HA,则一定存在:c(A−) > c(Na+)> c(H+) > c(OH−)
【答案】D
【解析】A.由电荷守恒可知,c(Na+)+c(H+)=c(OH-)+c(A-),溶液中c(A-)=c(Na+),则c(OH-)=c(H+),溶液为中性,故A正确;
B.溶液电荷守恒,若c(Na+)>c(A-),则c(OH-)>c(H+),可能存在c(Na+)> c(A−)> c(OH−)> c(H+),故B正确;
C.若c(OH-)>c(H+),如NaA过量较多,盐的水解大于酸的电离程度,则可能存在c(Na+)> c(OH−) > c(A−)> c(H+),故C正确;
D.若溶质为NaA、HA,二者等物质的量时且酸电离大于盐的水解存在c(A-)>c(Na+)>c(H+)>c(OH-),若二者等物质的量且盐的水解大于酸的电离,则存在c(Na+)>c(A-)>c(OH-)>c(H+),故D错误。
故选D。
23.如图所示,两极上发生的反应:a极Cu2++2e−=Cu;b极Fe −2e−=Fe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装置中电解质溶液一定含有Cu2+
B. 该装置可能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C. a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D. a、b可能是同种电极材料
【答案】C
【解析】A.可能为电解池,a极发生还原反应,为阴极,b极发生氧化反应,为阳极,电解质可为硫酸铜溶液,故A正确;
B.若a电极为不活泼电极,b为铁,则该装置可能为原电池,则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B正确;
C.a极Cu2++2e−=Cu,Cu2+得电子被还原,故C错误;
D.如a、b都是铁片,电解质为硫酸铜,电解时可发生题中反应,故D正确;
故选C。
24.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平衡:2SO2(g)+O2(g)D2SO3(g) △H= −QkJ/mol(Q>0),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平衡的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I研究的是t0时刻增大O2的浓度对平衡的影响
B. 图II研究的是t0时刻加入催化剂后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影响
C. 图III研究的是催化剂对平衡的影响,且甲的催化效率比乙高
D. 图III研究的是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乙的温度较低
【答案】B
【解析】A.增大氧气浓度时,三氧化硫浓度不变,则逆反应速率瞬间不变,所以改变条件时刻,逆反应速率曲线有接触点,该图象没有接触点,故A错误;
B.催化剂能同等程度的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所以平衡不移动,故B正确;
C.催化剂改变正逆反应速率但不影响平衡移动,则二氧化硫的转化率不变,根据图象知,甲使用催化剂、乙不使用催化剂,故C错误;
D.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则反应达到平衡时间越短,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二氧化硫转化率降低,根据图象知,乙温度较高,故D错误;
故选B。
25.图表示可逆反应A(s)+B(g)D n C(g);ΔH=Q kJ·mol−1,在不同条件下反应混合物中C的百分含量和反应过程所需时间的关系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一定正确的( )
A. 若条件为催化剂,则a表示有催化剂,b表示没有催化剂
B. 只改变温度,则a比b的温度高,且Q>0
C. 只改变压强,则a比b的压强大,n>2
D. 由图象可以作出判断,反应一定从正反应方向开始
【答案】D
【解析】A.加入催化剂同等程度增大正逆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则a、b到达平衡时C的百分含量相同,故A错误;
B.a到达平衡时间短,则a温度高,升高温度,平衡时C的百分含量(C%)减小,平衡逆向移动,所以△H<0,即Q<0,故B错误;
C.a到达平衡时间短,则a压强高,压强越大,平衡时C的百分含量(C%)越小,则正反应为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因为A是固体,所以n>1,故C错误;
D.C的百分含量从零开始逐渐增大,所以反应从正反应方向开始,故D正确;
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2分)
三、填空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共42分)
26.(1)已知室温下BaSO4的Ksp =1.1×10−10,欲使溶液中c(SO42-)≤1.0×10−6 mol·L−1,应保持溶液中c(Ba2+)≥___________。
(2)向AgCl悬浊液中滴加Na2S溶液,白色沉淀变成黑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3)25℃时,有c(CH3COOH)+c(CH3COO-)= 0.1mol·L−1的醋酸、醋酸钠混合溶液,溶液中c(CH3COOH)、c(CH3COO-)与pH 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错选不得分)
A.pH=5.5的溶液中:c(CH3COOH)>c(CH3COO-)>c(H+)>c(OH-)
B.W 点所表示的溶液中:c(Na+)+c(H+)= c(CH3COOH)+c(OH-)
C.pH = 3.5的溶液中:c(Na+) +c(H+) −c(OH-) +c(CH3COOH)= 0.1mol·L−1
D.向W点所表示的1.0 L 溶液中通入0.05 mol HCl 气体(溶液体积变化可忽略):c(H+)= c(CH3COOH)+c(OH-)
【答案】 (1). 1.1×10−4 mol·L−1 (2). 2AgC1+S2− =Ag2S +2C1− (3). BC
【解析】(1)Ksp =c(SO42-)∙c(Ba2+)=1.0×10−6 mol·L−1×c(Ba2+)=1.1×10−10,则c(Ba2+)=1.1×10−10/1.0×10−6= 1.1×10−4 mol·L−1,故答案为 1.1×10−4 mol·L−1;
(2)黑色的Ag2S比AgCl更难溶,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gC1+S2− =Ag2S +2C1−;
(3)根据图象知,随着溶液pH增大,则溶液中醋酸浓度降低、醋酸根离子浓度增大,则实线是醋酸根离子浓度、虚线是醋酸浓度变化,
A. 当pH=5.5时,根据图象知c(CH3COOH)
B. W点所表示溶液中c(CH3COOH)=c(CH3COO−),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根据电荷守恒得c(Na+)+c(H+)=c(CH3COO−)+c(OH−),所以得c(Na+)+c(H+)=c(CH3COOH)+c(OH−),故B正确;
C. pH=3.5的溶液中存在物料守恒,根据物料守恒、电荷守恒得c(CH3COOH)+c(CH3COO−)=c(Na+)+c(H+)−c(OH−)+c(CH3COOH)=0.1mol∙L−1,故C正确;
D. 向W点所表示溶液中通入0.05molHCl气体,原有平衡被打破,建立起了新的平衡,溶液中电荷守恒关系为:c(Na+)+c(H+)=c(CH3COO−)+c(OH−)+c(Cl−);物料守恒关系为:2c(Cl−)=c(CH3COO−)+c(CH3COOH)=0.1mol∙L−1,得2c(Na+)+2c(H+)=3c(CH3COO−)+2c(OH−)+c(CH3COOH),c(Na+)=0.05mol/L,c(CH3COOH)+c(CH3COO−)=0.1mol/L,所以得c(H+)═c(CH3COO−)+c(OH−),故D错误。
故答案为BC。
27.常温下有浓度均为0.5 mol/L的四种溶液:
①Na2CO3溶液 ②NaHCO3溶液 ③HCl溶液 ④氨水
(1)上述溶液中,可发生水解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上述溶液中,既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又能和硫酸反应的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
(3)向④中加入少量氯化铵固体,此时c(NH4+)/c(OH-)的值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若将③和④的溶液混合后溶液恰好呈中性,则混合前③的体积________④的体积(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此时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5)取10 mL溶液③,然后加水稀释到500 mL,则此时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② (2). c(Na+)>c(HCO3->c(OH-)>c(H+)>c(CO32-) (3). 增大 (4). 小于 (5). c(NH4+)=c(Cl-)>c(H+)=c(OH-) (6). 10-12mol/L
【解析】(1)①Na2CO3溶液和②NaHCO3溶液均为强碱弱酸盐溶液,故上述溶液中,可发生水解的是①②;
(2)上述溶液中,既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又能和硫酸反应的溶液为②NaHCO3溶液,该溶液呈碱性,碳酸氢根的水解程度大于其电离程度,故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Na+)>c(HCO3-)>c(OH-)>c(H+)>c(CO32-);
(3)向④中加入少量氯化铵固体,c(NH4+)增大,一水合氨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c(OH-)减小,故c(NH4+)/c(OH-)的值增大;
(4)若将③盐酸和④氨水等体积混合,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铵溶液,铵离子水解呈酸性;现混合后溶液恰好呈中性,则氨水稍过量,故混合前③的体积小于④的体积,此时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NH4+)=c(Cl-)>c(H+)=c(OH-);
(5)取10 mL盐酸,然后加水稀释到500 mL,稀释后盐酸的浓度变为0.01mol/L,c(H+)=0.01mol/L,c(OH-)= 10-12mol/L,则此时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0-12mol/L。
28.在2 L密闭容器内,800 ℃时反应:2NO(g)+O2(g)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表:
时间(s)
0
1
2
3
4
5
n(NO)(mol)
0.020
0.011
0.008
0.007
0.007
0.007
(1)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____。
(2)如图中表示NO2的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用O2表示从0~2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_________。
(3)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___。
a.v(NO2)=2v(O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v逆(NO)=2v正(O2) d.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
(4)某同学查阅资料得知,该反应K300℃>K350℃;25 ℃时,生成1 mol NO2,热量变化为56.4 kJ。但是该同学由于疏忽,忘记注明“+”、“-”。根据题目信息,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_________。
a.及时分离除NO2气体 b.适当升高温度
c.增大O2的浓度 d.选择高效催化剂
【答案】 (1). K= (2). b (3). 1.5×10-3mol/(L·s) (4). bc (5). 2NO(g)+O2(g)2NO2(g) ΔH=-112.8 kJ/mol (6). c
【解析】 (1)化学平衡常数是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种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各种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所以反应2NO(g)+O2(g)2NO2(g)的化学平衡常数K=;
(2)达到平衡状态时n(NO)=0.007mol,则参加反应的n(NO)=(0.020-0.007)mol=0.013mol,开始时c(NO2)=0,根据N原子守恒知,生成的n(NO2)=0.013mol,c(NO2)=0.013mol÷2L=0.0065mol/L;根据图知,NO2的变化的曲线是b;
从0〜1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NO)==0.003 mol/(L·s),由于在同一反应中,速率比等于化学计量数的比,所以v(O2)=v(NO)= 0.0015 mol/(L·s);
(3)a.无论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都存在v(NO2)=2v(O2),不能据此判断平衡状态,a错误;
b.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改变,则容器压强改变,当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正确;
c.v逆(NO)=2v正(O2)=v正(NO),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正确;
d.无论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容器内密度始终保持不变,不能据此判断平衡状态,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c;
(4)该反应K300℃>K350℃,说明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的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H<0,25 ℃时,生成1mol NO2,热量变化为56.4kJ,则反应产生2molNO2时,放出热量是56.4kJ×2=112.8kJ,所以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NO(g)+O2(g)2NO2(g) ΔH=-112.8 kJ/mol;
(5)a.及时分离出NO2气体,生成物浓度减小,则化学反应速率减小,a错误;
b.适当升高温度,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b错误;
c.增大O2的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个数,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平衡正向移动,c正确;
d.选择高效催化剂,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化学反应速率增大,但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29.合成氨工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合成塔中发生反应为: N2(g)+3H2(g)2NH3(g) △H<0
(1)工业生产时,制取氢气的一个反应为:CO(g)+H2O(g)CO2(g)+H2(g) △H>0
①t℃时,往1L密闭容器中充入0.2mol CO和0.3mol水蒸气。反应建立平衡后,体系中c(H2)=0.12mol·L-1。
该温度下此反应的平衡常数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保持温度不变,向上述平衡体系中再加入0.1mol CO,当反应重新建立平衡时,水蒸气的总转化率α (H2O)__________。
(2)下表为不同温度下合成氨反应的平衡常数。由表可推知T1_____573K(填“>”、“<”或“=”)。
T/K
T1
573
T2
K
1.00×107
2.45×105
1.88×103
(3)673K,30MPa下n(NH3) 和n(H2) 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依据上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填写序号)_________________。
A.c点表示n(NH3)和n (H2)相等
B.c点表示NH3生成速率与NH3分解速率相同
C.e点和d点时反应的平衡常数相同
D.c点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4)用NO2溶于水制硝酸:3NO2+H2O2HNO3+NO。从生产流程看,吸收塔中需
要补充空气,其原因用化学平衡移动的理论进行解释是______________。
(5)硝酸厂的尾气含有氮氧化物,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将污染空气。目前科学家探索
利用燃料气体中的甲烷等将氮氧化物还原为氮气和水,其反应机理为:
CH4(g)+4NO2(g)=4NO(g)+CO2(g)+2H2O(g); △H=-574kJ·mol-1
CH4(g)+4NO(g)=2N2(g)+CO2(g)+2H2O(g); △H=-1160kJ·mol-1
则甲烷直接将NO2还原为N2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1 (2). 50% (3). < (4). ACD (5). 充入空气,NO转化为NO2,有利于提高原料利用率 (6). CH4(g)+2NO2(g)=CO2(g)+2H2O(g)+N2(g) △H=-867kJ/mol
【解析】 (1)①对于可逆反应: CO(g)+H2O(g)CO2(g)+H2(g)
起始物质的量浓度(mol/L) 0.2 0.3 0 0
转化物质的量浓度(mol/L) 0.12 0.12 0.12 0.12
平衡物质的量浓度(mol/L) 0.08 0.18 0.12 0.12
所以该温度下此反应的平衡常数K==1;
②保持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向上述平衡体系中再加入0.1mol CO,可以等效为开始加入0.3molCO,0.3molH2O;
对于可逆反应: CO(g)+H2O(g)CO2(g)+H2(g)
起始物质的量浓度(mol/L) 0.3 0.3 0 0
转化物质的量浓度(mol/L) x x x x
平衡物质的量浓度(mol/L) 0.3-x 0.3-x x x
所以=1,解得x=1.5,
所以当反应重新建立平衡时,水蒸气的总转化率α(H2O)=×100%=50%;
(2)合成氨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反应进行,平衡常数减小,即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由表中数据可知:T1 时平衡常数大于573K时平衡常数,故T1<573K;
(3)A.由图可知c点n(NH3)和n (H2)相等,故A正确;
B.由图可知c点后氨气物质的量增大,氢气的物质的量减小,c点未处于平衡状态,平衡向正反应进行,c点表示NH3生成速率大于NH3分解速率,故B错误;
C.温度相同,平衡常数相同,e点和d点时反应的平衡常数相同,故C正确;
D.由图可知c点后氨气物质的量增大,氢气的物质的量减小,c点未处于平衡状态,平衡向正反应进行,c点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故D正确;
故答案为ACD;
(4)充入空气,NO转化为NO2,降低NO的浓度,增大NO2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有利于提高原料利用率;
(5)已知:①CH4(g)+4NO2(g)=4NO(g)+CO2(g)+2H2O(g);△H=-574kJ•mol-1,②CH4(g)+4NO(g)=2N2(g)+CO2(g)+2H2O(g);△H=-1160kJ•mol-1,由盖斯定律可知:①+②得:CH4(g)+2NO2(g)=CO2(g)+2H2O(g)+N2(g)△H=-1734kJ/mol;即CH4(g)+2NO2(g)=CO2(g)+2H2O(g)+N2(g)△H=-867kJ/mol。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卷卷头相应位置填写班级、姓名、考场、考号;在答题卡相应栏内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将考试科目、准考证号涂写在答题卡上。
2.II卷内容须用0.5mm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卷相应空格或区域内。
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C 12,N 14,O 16,S 32, Cl 35.5,Na 23 ,K 39,Al 27,Fe 56,Zn 65,Cu 64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面均是正丁烷与氧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5℃,101 kPa):
①C4H10(g)+13/2O2(g)===4CO2(g)+5H2O(l) ΔH=-2878 kJ·mol−1
②C4H10(g)+13/2O2(g)===4CO2(g)+5H2O(g) ΔH=-2658 kJ·mol−1
③C4H10(g)+9/2O2(g)===4CO(g)+5H2O(l) ΔH=-1746 kJ·mol−1
④C4H10(g)+9/2O2(g)===4CO(g)+5H2O(g) ΔH=-1526 kJ·mol−1
由此判断,正丁烷燃烧热ΔH是( )
A. -2878 kJ·mol−1 B. -2658 kJ·mol−1 C. -1746 kJ·mol−1 D. -1526 kJ·mol−1
【答案】A
【解析】正丁烷的燃烧热是1mol正丁烷完全燃烧生成CO2(气),H2O(液)放出的热量,故热化学方程式(1)C4H10 (g)+O2(g)═4CO2(g)+5H2O(l)△H=-2878kJ/mol,符合燃烧热的概念,所以正丁烷的燃烧热为-2878 kJ/mol。
故选A。
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某特定反应的平衡常数仅是温度的函数
B. 催化剂不能改变平衡常数的大小
C. 平衡常数发生变化,化学平衡必定发生移动,达到新的平衡
D. 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平衡常数必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当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的幂之积和反应物浓度的幂之积的比值是化学平衡常数,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系,所以只有选项D是错误的,其它都是正确的,答案选D。
3.反应2A(g)D2Y(g) + E(g)ΔH>0达到平衡时,要使正反应速率降低,A的浓度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加压 B. 减压 C. 减小E的浓度 D. 降温
【答案】D
【解析】A.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逆方向移动,A的浓度增大,但正反应速率增大,故A错误;
B. 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减压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的浓度减小,故B错误;
C.减小E的浓度,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的浓度减小,故C错误;
D.该反应为吸热反应,降温平衡向逆反应移动,A的浓度增大,温度减低,正逆反应速率均降低,故D正确;
故选D。
4.沼气是一种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CH4。0.5molCH4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和液态H2O时,放出445kJ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 CH4(g)+2O2(g) == CO2(g)+2H2O(g) ΔH== −890kJ·mol−1
B. CH4(g)+2O2(g) == CO2(g)+2H2O( l ) ΔH== +890kJ·mol−1
C. CH4(g)+2O2(g) == CO2(g)+2H2O( l ) ΔH== −890kJ·mol−1
D. 0.5 CH4(g)+O2(g) == 0.5CO2(g)+H2O( l ) ΔH== −890kJ·mol−1
【答案】C
【解析】A. CH4(g)+2O2(g) = CO2(g)+2H2O(g) ΔH= −890kJ·mol−1,题干信息是生成液态水,故此项错误;
B. CH4(g)+2O2(g) = CO2(g)+2H2O( l ) ΔH= +890kJ·mol−1,甲烷燃烧时反应反应,ΔH应该小于0,故此项错误;
C. CH4(g)+2O2(g) == CO2(g)+2H2O( l ) ΔH== −890kJ·mol−1,0.5molCH4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和液态H2O时,放出445kJ热量,则1molCH4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和液态H2O时,应放出890kJ热量,故此项正确;
D. 0.5 CH4(g)+O2(g) == 0.5CO2(g)+H2O( l ) ΔH= −890kJ·mol−1,根据题干信息知0.5molCH4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和液态H2O时,放出445kJ热量,故此项错误;
故选C。
5.有三支试管,分别盛有下列物质,观察这三支试管的颜色,其中颜色最浅的是( )
甲:10mL 0.01mol·L-1 FeCl3溶液 和10 mL 0.01 mol·L-1 KSCN溶液
乙:5mL水和10mL 0.01mol·L-1 FeCl3溶液和5mL 0.01mol·L-1 KSCN溶液
丙:10mL 0.1mol·L-1 FeCl3溶液 和10mL 0.1mol·L-1 KSCN溶液
A. 甲试管 B. 乙试管 C. 丙试管 D. 无法判断
【答案】B
【解析】甲中混合后,FeCl3溶液浓度为0.005mol/L,KSCN溶液浓度为0.005mol/L,乙中混合后,FeCl3溶液浓度为0.005mol/L,KSCN溶液浓度为0.0025mol/L,丙中混合后,FeCl3溶液浓度为0.05mol/L,KSCN溶液浓度为0.05mol/L,从混合后浓度可知,乙中浓度最小,反应最慢,生成的硫氰化铁离子浓度最小,颜色最浅,
故选B。
6.将常温下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与pH=2的硫酸溶液分别加热,溶液pH的变化是( )
A. 前者减小后者不变 B. 前者减小后者增大 C. 都不变 D. 都减小
【答案】A
【解析】氢氧化钠和硫酸都是强电解质,不存在电离平衡,加热不能改变氢氧化钠和硫酸的物质的量。但溶液的温度升高,水的离子积常数增大,所以将常温下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与pH=2的硫酸溶液分别加热,前者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后者氢离子浓度不变,因此溶液pH的变化是前者减小后者不变,答案选A。
7.下列不能减慢锌与稀盐酸的反应速率的措施是( )
A. 降低温度 B. 加入氯化钠溶液
C. 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 D. 增大锌的用量
【答案】D
【解析】A. 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慢,故此项不选;
B. 加入氯化钠溶液,溶液被稀释,反应物浓度降低,速率减慢,故此项不选;
C. 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与盐酸反应后生成醋酸,降低了氢离子浓度,反应速率降低,故此项不选;
D. 增大锌的用量,锌为固体,对反应速率没有影响,故此项符合题意;
故选D。
8.在下列给定条件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无色溶液:H+、Cu2+、、Cl-、HSO3-
B. 能使pH试纸呈红色的溶液:Na+、NH4+、I-、NO3-
C. pH=14的溶液:Na+、K+、CO32-、Cl-
D. 水电离出的c(H+)=10-12mol/L的溶液:Na+、K+、AlO2-、CO32-
【答案】C
【解析】A.酸性条件下,弱酸根离子HSO3-能和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水,所以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使pH试纸变红色的溶液呈酸性,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能氧化还原性I-,所以二者不能共存,故B错误;
C.pH=14的溶液呈强碱性,强碱性条件下,这几种离子之间不反应,且也氢氧根离子也不反应,所以能大量共存,故C正确;
D.水电离出的c(H+)=10-12mol/L的溶液,则溶液可能是酸或碱溶液,在酸溶液中,AlO2-、CO32-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C。
9.如图,在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接的电极X、Y,外电路中电子流向如图所示,关于该装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外电路的电流方向为:X→导线→Y
B. 若两电极分别为Fe和碳棒,则X为碳棒,Y为Fe
C. X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Y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
D. 若两电极都是金属,则它们的活动性顺序为X>Y
【答案】D
【解析】A. 根据图片知该装置是原电池,外电路中电子从X电极流向Y电极,电流的流向与此相反,即Y→导线→X,故A错误;
B. 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作正极,若两电极分别为Fe和碳棒,则Y为碳棒,X为Fe,故B错误;
C. X是负极,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Y是正极,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故C错误;
D. X为负极,Y为正极,若两电极都是金属单质,则它们的活动性顺序为X>Y,故D正确。
故选D。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吸热反应都是非自发的
B. 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增大,非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减少或不变
C. 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实现
D. 自发反应在恰当条件下才能实现
【答案】D
【解析】反应能否自发进行取决于△H-T△S是否小于0,如果△H<O,△S<0,即放热的、熵减小的反应,当高温非常高时,△H-T△S可能大于0,不能自发进行,故只有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1.一定量的盐酸跟过量的铁粉反应时,为了减缓反应速度,且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适量的( )
①NaOH固体②H2O③NH4Cl固体 ④CH3COONa固体 ⑤NaNO3固体 ⑥KCl溶液
A. ②④⑥
B. ①②
C. ②③⑤
D. ②④⑤⑥
【答案】A
【解析】①加入NaOH固体,氢离子的物质的量及浓度均减小,故①错误;②加入H2O 减小氢离子的浓度,但不改变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故②正确;③加入NH4Cl固体,水解显酸性,导致氢离子的浓度、氢离子的物质的量稍增大,速率稍加快,故③错误;④加入CH3COONa固体与盐酸反应生成弱酸,减小氢离子的浓度,但不改变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故④正确;⑤加入NaNO3固体,在酸性溶液中硝酸根与铁反应得不到氢气,故⑤错误;⑥加入KCl溶液,减小氢离子的浓度,但不改变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故⑥正确;故②④⑥符合题意。答案:A。
12.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g)+2Y(g)D2Z(g),能说明反应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①X、Y、Z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2 : 2 ②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③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Z,同时生成2n mol X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X、Y、Z的物质的量之比1:2:2时,该反应可能达到平衡状态,也可能没有达到平衡状态,这与反应产生物质的量和转化率有关,故错误;
②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所以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
③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减小的可逆反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变化,则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故正确;
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Z,同时生成2n mol X,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该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故错误;
故选C。
13.在25 ℃时,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如下表:
物 质
X
Y
Z
初始浓度/ mol·L-1
0.1
0.2
0
平衡浓度/ mol·L-1
0.05
0.05
0.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达到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50%
B. 增大压强,使平衡向生成Z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
C. 反应可表示为X+3YD2Z,其平衡常数为1600
D. 改变温度可以改变此反应的平衡常数
【答案】B
【解析】A.反应达到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0.1mol/L−0.05mol/L)/0.1mol/L×100%=50%,故A正确;
B.增大压强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但平衡常数不变,故B错误;
C.K=c2(Z)/[c(X)⋅c3(Y)]=(0.1mol/L)2/[(0.05mol/L)×(0.05mol/L)3]=1600(mol/L)−2,故C正确;
D.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温度改变时,化学平衡常数一定变化,故D正确;
故选B。
14.25℃时,由水电离出的c(H+)= 1×10-13mol·L-1的溶液中,一定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① K+、Al3+、Cl-、CO32- ② K+、Fe3+、I-、SO42- ③ Fe2+、Cl-、NO3-、SO42- ④Na+、Ca2+、Cl-、HCO3- ⑤ K+、Ba2+、Cl-、NO3-
A. 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由水电离出的c(H+)= 1×10-13mol·L-1的溶液中,可能呈强酸性,pH=1,也可能呈强碱性,pH=13,① 在酸性条件下CO32-不能大量存在,在碱性条件下Al3+不能大量存在,故此项选;② 在碱性条件下Fe3+不能大量存在,在酸性条件下Fe3+与I-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此项选;③ 在碱性条件下,Fe2+因生成沉淀不能大量存在,在酸性条件下NO3-会氧化Fe2+不能大量共存,故此项选;④无论是酸性还是碱性溶液,HCO3-都不能大量存在,故此项选;⑤ 无论是酸性条件还是碱性条件,K+、Ba2+、Cl-、NO3-之间不会反应,可以大量存在,故此项不选;
故选C。
15.高温下,某反应达到平衡,平衡常数K=。恒容时,温度升高,H2浓度减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焓变为负值
B. 缩小容器体积,平衡不移动,H2浓度一定增大
C. 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D. 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H2ODCO2+H2
【答案】B
【解析】平衡常数K=,故该反应化学方程式应为CO2+H2CO+H2O;
A.恒容时,温度升高,H2浓度减小,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故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故焓变为正值,故A错误;
B.该反应为体积不变的反应,缩小容器体积,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但各物质的浓度都增大,故B正确;
C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故C错误;
D.由平衡常数可知,该反应化学方程式应为CO2+H2CO+H2O,故D错误;
故选B。
16.下列液体混合后,常温下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
A. 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与pH=2的某酸溶液等体积混合
B. pH=6的盐酸溶液1mL与999mL水混合
C. pH=2的盐酸与0.01 mol·L−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D. 1×10−3 mol·L−1的盐酸和6×10−4 mol·L−1的Ba(OH)2溶液各取10mL,混合后再稀释100倍
【答案】D
【解析】常温下pH=7的溶液显中性,pH>7为碱性;
A.酸为强酸时,混合后显中性,而酸为弱酸时,则混合后酸可能过量,溶液为酸性,故A错误;
B.酸溶液稀释还是酸溶液,则pH=6的盐酸溶液1mL与999mL水混合,溶液一定为酸性,故B错误;
C.pH=2的盐酸,c(HCl)=0.01mol/L,与0.01mol/L的氨水等体积混合,恰好生成氯化铵,水解显酸性,故C错误;
D.c(H+)=1×10-3mol/L<c(OH-)=6×10-4mol/L×2,等体积混合碱过量,则溶液显碱性,故D错误;
答案为D。
17.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中和滴定实验中指示剂不宜加入过多,通常控制量在1 mL ~2mL
B. 用50mL酸式滴定管可准确量取25.00mLKMnO4 溶液
C. 用量筒量取5.00mL1.00mol·L-1 盐酸
D. 中和滴定实验中的锥形瓶用待测液润洗
【答案】B
【解析】A. 中和滴定实验中指示剂不宜加入过多,通常控制量在2到3滴,故A错误;
B. 滴定管比较精确,可以用50mL酸式滴定管可准确量取25.00mLKMnO4 溶液,故B正确;
C. 用量筒量取液体,只能精确到0.1mL,故C错误;
D. 中和滴定实验中的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故D错误。
故选B。
二、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8.可以将反应Zn+Br2DZnBr2设计成蓄电池,有下列四个电极反应:①Br2+2e−==2Br− ②2Br−−2e−== Br2 ③Zn−2e−==Zn2+ ④Zn2+ +2e−== Zn,其中表示放电时的正极反应(即充电时的阳极)和放电时的负极反应的分别是( )
A. ②和③ B. ②和① C. ③和① D. ④和①
【答案】A
【解析】充电时,阳极上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是溴离子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溴单质,电极反应式为2Br−−2e−=Br2;放电时,较活泼的金属锌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
故选A。
19.已知甲、乙、丙、丁代表4种纯净物。甲(g)+2乙(g) 丙(g)+丁(g) ΔH=-a kJ·mol−1 (a>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g)的能量一定大于丙(g)的能量
B. 该反应不需要加热
C. 1 mol甲(g)与2 mol乙(g)的总能量高于1 mol丙(g)和1 mol丁(g)的总能量
D. 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甲(g)与2 mol 乙(g),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放出的热量为a kJ
【答案】C
【解析】A.该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1 mol甲(g)与2 mol乙(g)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1 mol丙(g)和1 mol丁(g)的总能量,并不能表示甲(g)的能量一定大于丙(g)的能量,故A错误;
B.反应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很多放热反应也必须先加热才能进行,故B错误;
C.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1 mol甲(g)与2 mol乙(g)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1 mol丙(g)和1 mol丁(g)的总能量,故C正确;
D.该反应方程式表示1 mol甲(g)与2 mol乙(g)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气态丙和气态丁时放出的热量为a kJ,由于该反应是可逆反应,1 mol甲(g)与2 mol乙(g)并不能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a kJ,故D错误;故答案为C。
20.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Na2S的水解:S2-+ 2H2OH2S + 2OH−
B. NaHCO3在水溶液中的电离:HCO3−+ H2O H2 CO3+ OH−
C. NH4Cl的水解:NH4+ + H2O NH3·H2O + OH−
D. 硫酸铝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混合: Al3+ + 3HCO3− = Al(OH)3↓+3CO2↑
【答案】D
【解析】A. Na2S溶液的水解分步进行,主要以第一步为主,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S2−+H2OHS−+OH−,故A错误;
B. NaHCO3溶液电离出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正确的电离方程式为:NaHCO3=HCO3−+Na+,故B错误;
C. NH4Cl溶液的水解生成一水合氨和氯化氢,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4++H2ONH3⋅H2O+H+,故C错误;
D. 硫酸铝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混合反应原理是铝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二氧化碳气体,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Al3+ + 3HCO3− = Al(OH)3↓+3CO2↑,故D正确;
故选D。
21.有室温下四种溶液,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pH
11
11
3
3
溶液
氨水
氢氧化钠溶液
醋酸
盐酸
A. ①、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氯化铵晶体后,两溶液的pH均减小
B. 分别加水稀释10倍后,四种溶液的pH: ①>②>④>③
C. Va L④与Vb L②溶液混合后,若混合后溶液pH=4,则Va∶Vb=11∶9
D. ①、④两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c(Cl-)>c(NH4+)>c(OH-)>c(H+)
【答案】D
【解析】一水合氨和醋酸都是弱电解质,NaOH、HCl都是强电解质,则pH=11的氨水和NaOH溶液前者浓度大于后者,pH=3的醋酸和盐酸,醋酸浓度大于盐酸,
A. 氯化铵是强酸弱碱盐,其水溶液呈酸性,①、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氯化铵晶体后,铵根离子抑制一水合氨电离,NaOH和铵根离子反应生成一水合氨,导致两种溶液中c(OH−)降低,则两种溶液的pH都减小,故A正确;
B. 加水稀释相同倍数,溶液浓度都减小,但弱电解质浓度减小程度小于强电解质,但酸溶液的pH仍然小于碱溶液,则四种溶液的pH ①>②>④>③,故B正确;
C. VaL④与VbL②溶液混合后,若混合后溶液pH=4,混合溶液呈酸性,则盐酸过量,混合溶液中c(H+)=[c(HCl)∙Va−c(NaOH)Vb]/[Va+Vb]=[10−3Va−10−3Vb]/[Va+Vb]=10−4mol/L,Va:Vb=11:9,故C正确;
D. 氨水浓度大于盐酸浓度,二者等体积混合,氨水有剩余,一水合氨电离程度大于铵根离子水解程度导致溶液呈碱性,则c(OH−)>c(H+),但一水合氨电离程度较小,再结合电荷守恒得c(NH4+)>c(Cl−),则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是c(NH4+)>c(Cl−)>c(OH−)>c(H+),故D错误;
故选D。
22.某溶液中只含有Na+、H+、OH−、A−四种离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溶液中c(A−)=c(Na+),则溶液一定呈中性
B. 溶液中可能存在:c(Na+)> c(A−)> c(OH−)> c(H+)
C. 若c(OH−)> c(H+),溶液中可能存在:c(Na+)> c(OH−) > c(A−)> c(H+)
D. 若溶质为NaA、HA,则一定存在:c(A−) > c(Na+)> c(H+) > c(OH−)
【答案】D
【解析】A.由电荷守恒可知,c(Na+)+c(H+)=c(OH-)+c(A-),溶液中c(A-)=c(Na+),则c(OH-)=c(H+),溶液为中性,故A正确;
B.溶液电荷守恒,若c(Na+)>c(A-),则c(OH-)>c(H+),可能存在c(Na+)> c(A−)> c(OH−)> c(H+),故B正确;
C.若c(OH-)>c(H+),如NaA过量较多,盐的水解大于酸的电离程度,则可能存在c(Na+)> c(OH−) > c(A−)> c(H+),故C正确;
D.若溶质为NaA、HA,二者等物质的量时且酸电离大于盐的水解存在c(A-)>c(Na+)>c(H+)>c(OH-),若二者等物质的量且盐的水解大于酸的电离,则存在c(Na+)>c(A-)>c(OH-)>c(H+),故D错误。
故选D。
23.如图所示,两极上发生的反应:a极Cu2++2e−=Cu;b极Fe −2e−=Fe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装置中电解质溶液一定含有Cu2+
B. 该装置可能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C. a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D. a、b可能是同种电极材料
【答案】C
【解析】A.可能为电解池,a极发生还原反应,为阴极,b极发生氧化反应,为阳极,电解质可为硫酸铜溶液,故A正确;
B.若a电极为不活泼电极,b为铁,则该装置可能为原电池,则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B正确;
C.a极Cu2++2e−=Cu,Cu2+得电子被还原,故C错误;
D.如a、b都是铁片,电解质为硫酸铜,电解时可发生题中反应,故D正确;
故选C。
24.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平衡:2SO2(g)+O2(g)D2SO3(g) △H= −QkJ/mol(Q>0),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平衡的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I研究的是t0时刻增大O2的浓度对平衡的影响
B. 图II研究的是t0时刻加入催化剂后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影响
C. 图III研究的是催化剂对平衡的影响,且甲的催化效率比乙高
D. 图III研究的是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乙的温度较低
【答案】B
【解析】A.增大氧气浓度时,三氧化硫浓度不变,则逆反应速率瞬间不变,所以改变条件时刻,逆反应速率曲线有接触点,该图象没有接触点,故A错误;
B.催化剂能同等程度的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所以平衡不移动,故B正确;
C.催化剂改变正逆反应速率但不影响平衡移动,则二氧化硫的转化率不变,根据图象知,甲使用催化剂、乙不使用催化剂,故C错误;
D.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则反应达到平衡时间越短,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二氧化硫转化率降低,根据图象知,乙温度较高,故D错误;
故选B。
25.图表示可逆反应A(s)+B(g)D n C(g);ΔH=Q kJ·mol−1,在不同条件下反应混合物中C的百分含量和反应过程所需时间的关系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一定正确的( )
A. 若条件为催化剂,则a表示有催化剂,b表示没有催化剂
B. 只改变温度,则a比b的温度高,且Q>0
C. 只改变压强,则a比b的压强大,n>2
D. 由图象可以作出判断,反应一定从正反应方向开始
【答案】D
【解析】A.加入催化剂同等程度增大正逆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则a、b到达平衡时C的百分含量相同,故A错误;
B.a到达平衡时间短,则a温度高,升高温度,平衡时C的百分含量(C%)减小,平衡逆向移动,所以△H<0,即Q<0,故B错误;
C.a到达平衡时间短,则a压强高,压强越大,平衡时C的百分含量(C%)越小,则正反应为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因为A是固体,所以n>1,故C错误;
D.C的百分含量从零开始逐渐增大,所以反应从正反应方向开始,故D正确;
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2分)
三、填空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共42分)
26.(1)已知室温下BaSO4的Ksp =1.1×10−10,欲使溶液中c(SO42-)≤1.0×10−6 mol·L−1,应保持溶液中c(Ba2+)≥___________。
(2)向AgCl悬浊液中滴加Na2S溶液,白色沉淀变成黑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3)25℃时,有c(CH3COOH)+c(CH3COO-)= 0.1mol·L−1的醋酸、醋酸钠混合溶液,溶液中c(CH3COOH)、c(CH3COO-)与pH 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错选不得分)
A.pH=5.5的溶液中:c(CH3COOH)>c(CH3COO-)>c(H+)>c(OH-)
B.W 点所表示的溶液中:c(Na+)+c(H+)= c(CH3COOH)+c(OH-)
C.pH = 3.5的溶液中:c(Na+) +c(H+) −c(OH-) +c(CH3COOH)= 0.1mol·L−1
D.向W点所表示的1.0 L 溶液中通入0.05 mol HCl 气体(溶液体积变化可忽略):c(H+)= c(CH3COOH)+c(OH-)
【答案】 (1). 1.1×10−4 mol·L−1 (2). 2AgC1+S2− =Ag2S +2C1− (3). BC
【解析】(1)Ksp =c(SO42-)∙c(Ba2+)=1.0×10−6 mol·L−1×c(Ba2+)=1.1×10−10,则c(Ba2+)=1.1×10−10/1.0×10−6= 1.1×10−4 mol·L−1,故答案为 1.1×10−4 mol·L−1;
(2)黑色的Ag2S比AgCl更难溶,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gC1+S2− =Ag2S +2C1−;
(3)根据图象知,随着溶液pH增大,则溶液中醋酸浓度降低、醋酸根离子浓度增大,则实线是醋酸根离子浓度、虚线是醋酸浓度变化,
A. 当pH=5.5时,根据图象知c(CH3COOH)
C. pH=3.5的溶液中存在物料守恒,根据物料守恒、电荷守恒得c(CH3COOH)+c(CH3COO−)=c(Na+)+c(H+)−c(OH−)+c(CH3COOH)=0.1mol∙L−1,故C正确;
D. 向W点所表示溶液中通入0.05molHCl气体,原有平衡被打破,建立起了新的平衡,溶液中电荷守恒关系为:c(Na+)+c(H+)=c(CH3COO−)+c(OH−)+c(Cl−);物料守恒关系为:2c(Cl−)=c(CH3COO−)+c(CH3COOH)=0.1mol∙L−1,得2c(Na+)+2c(H+)=3c(CH3COO−)+2c(OH−)+c(CH3COOH),c(Na+)=0.05mol/L,c(CH3COOH)+c(CH3COO−)=0.1mol/L,所以得c(H+)═c(CH3COO−)+c(OH−),故D错误。
故答案为BC。
27.常温下有浓度均为0.5 mol/L的四种溶液:
①Na2CO3溶液 ②NaHCO3溶液 ③HCl溶液 ④氨水
(1)上述溶液中,可发生水解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上述溶液中,既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又能和硫酸反应的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
(3)向④中加入少量氯化铵固体,此时c(NH4+)/c(OH-)的值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若将③和④的溶液混合后溶液恰好呈中性,则混合前③的体积________④的体积(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此时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5)取10 mL溶液③,然后加水稀释到500 mL,则此时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② (2). c(Na+)>c(HCO3->c(OH-)>c(H+)>c(CO32-) (3). 增大 (4). 小于 (5). c(NH4+)=c(Cl-)>c(H+)=c(OH-) (6). 10-12mol/L
【解析】(1)①Na2CO3溶液和②NaHCO3溶液均为强碱弱酸盐溶液,故上述溶液中,可发生水解的是①②;
(2)上述溶液中,既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又能和硫酸反应的溶液为②NaHCO3溶液,该溶液呈碱性,碳酸氢根的水解程度大于其电离程度,故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Na+)>c(HCO3-)>c(OH-)>c(H+)>c(CO32-);
(3)向④中加入少量氯化铵固体,c(NH4+)增大,一水合氨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c(OH-)减小,故c(NH4+)/c(OH-)的值增大;
(4)若将③盐酸和④氨水等体积混合,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铵溶液,铵离子水解呈酸性;现混合后溶液恰好呈中性,则氨水稍过量,故混合前③的体积小于④的体积,此时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NH4+)=c(Cl-)>c(H+)=c(OH-);
(5)取10 mL盐酸,然后加水稀释到500 mL,稀释后盐酸的浓度变为0.01mol/L,c(H+)=0.01mol/L,c(OH-)= 10-12mol/L,则此时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0-12mol/L。
28.在2 L密闭容器内,800 ℃时反应:2NO(g)+O2(g)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表:
时间(s)
0
1
2
3
4
5
n(NO)(mol)
0.020
0.011
0.008
0.007
0.007
0.007
(1)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____。
(2)如图中表示NO2的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用O2表示从0~2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_________。
(3)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___。
a.v(NO2)=2v(O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v逆(NO)=2v正(O2) d.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
(4)某同学查阅资料得知,该反应K300℃>K350℃;25 ℃时,生成1 mol NO2,热量变化为56.4 kJ。但是该同学由于疏忽,忘记注明“+”、“-”。根据题目信息,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_________。
a.及时分离除NO2气体 b.适当升高温度
c.增大O2的浓度 d.选择高效催化剂
【答案】 (1). K= (2). b (3). 1.5×10-3mol/(L·s) (4). bc (5). 2NO(g)+O2(g)2NO2(g) ΔH=-112.8 kJ/mol (6). c
【解析】 (1)化学平衡常数是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种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各种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所以反应2NO(g)+O2(g)2NO2(g)的化学平衡常数K=;
(2)达到平衡状态时n(NO)=0.007mol,则参加反应的n(NO)=(0.020-0.007)mol=0.013mol,开始时c(NO2)=0,根据N原子守恒知,生成的n(NO2)=0.013mol,c(NO2)=0.013mol÷2L=0.0065mol/L;根据图知,NO2的变化的曲线是b;
从0〜1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NO)==0.003 mol/(L·s),由于在同一反应中,速率比等于化学计量数的比,所以v(O2)=v(NO)= 0.0015 mol/(L·s);
(3)a.无论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都存在v(NO2)=2v(O2),不能据此判断平衡状态,a错误;
b.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改变,则容器压强改变,当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正确;
c.v逆(NO)=2v正(O2)=v正(NO),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正确;
d.无论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容器内密度始终保持不变,不能据此判断平衡状态,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c;
(4)该反应K300℃>K350℃,说明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的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H<0,25 ℃时,生成1mol NO2,热量变化为56.4kJ,则反应产生2molNO2时,放出热量是56.4kJ×2=112.8kJ,所以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NO(g)+O2(g)2NO2(g) ΔH=-112.8 kJ/mol;
(5)a.及时分离出NO2气体,生成物浓度减小,则化学反应速率减小,a错误;
b.适当升高温度,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b错误;
c.增大O2的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个数,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平衡正向移动,c正确;
d.选择高效催化剂,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化学反应速率增大,但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29.合成氨工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合成塔中发生反应为: N2(g)+3H2(g)2NH3(g) △H<0
(1)工业生产时,制取氢气的一个反应为:CO(g)+H2O(g)CO2(g)+H2(g) △H>0
①t℃时,往1L密闭容器中充入0.2mol CO和0.3mol水蒸气。反应建立平衡后,体系中c(H2)=0.12mol·L-1。
该温度下此反应的平衡常数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保持温度不变,向上述平衡体系中再加入0.1mol CO,当反应重新建立平衡时,水蒸气的总转化率α (H2O)__________。
(2)下表为不同温度下合成氨反应的平衡常数。由表可推知T1_____573K(填“>”、“<”或“=”)。
T/K
T1
573
T2
K
1.00×107
2.45×105
1.88×103
(3)673K,30MPa下n(NH3) 和n(H2) 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依据上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填写序号)_________________。
A.c点表示n(NH3)和n (H2)相等
B.c点表示NH3生成速率与NH3分解速率相同
C.e点和d点时反应的平衡常数相同
D.c点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4)用NO2溶于水制硝酸:3NO2+H2O2HNO3+NO。从生产流程看,吸收塔中需
要补充空气,其原因用化学平衡移动的理论进行解释是______________。
(5)硝酸厂的尾气含有氮氧化物,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将污染空气。目前科学家探索
利用燃料气体中的甲烷等将氮氧化物还原为氮气和水,其反应机理为:
CH4(g)+4NO2(g)=4NO(g)+CO2(g)+2H2O(g); △H=-574kJ·mol-1
CH4(g)+4NO(g)=2N2(g)+CO2(g)+2H2O(g); △H=-1160kJ·mol-1
则甲烷直接将NO2还原为N2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1 (2). 50% (3). < (4). ACD (5). 充入空气,NO转化为NO2,有利于提高原料利用率 (6). CH4(g)+2NO2(g)=CO2(g)+2H2O(g)+N2(g) △H=-867kJ/mol
【解析】 (1)①对于可逆反应: CO(g)+H2O(g)CO2(g)+H2(g)
起始物质的量浓度(mol/L) 0.2 0.3 0 0
转化物质的量浓度(mol/L) 0.12 0.12 0.12 0.12
平衡物质的量浓度(mol/L) 0.08 0.18 0.12 0.12
所以该温度下此反应的平衡常数K==1;
②保持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向上述平衡体系中再加入0.1mol CO,可以等效为开始加入0.3molCO,0.3molH2O;
对于可逆反应: CO(g)+H2O(g)CO2(g)+H2(g)
起始物质的量浓度(mol/L) 0.3 0.3 0 0
转化物质的量浓度(mol/L) x x x x
平衡物质的量浓度(mol/L) 0.3-x 0.3-x x x
所以=1,解得x=1.5,
所以当反应重新建立平衡时,水蒸气的总转化率α(H2O)=×100%=50%;
(2)合成氨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反应进行,平衡常数减小,即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由表中数据可知:T1 时平衡常数大于573K时平衡常数,故T1<573K;
(3)A.由图可知c点n(NH3)和n (H2)相等,故A正确;
B.由图可知c点后氨气物质的量增大,氢气的物质的量减小,c点未处于平衡状态,平衡向正反应进行,c点表示NH3生成速率大于NH3分解速率,故B错误;
C.温度相同,平衡常数相同,e点和d点时反应的平衡常数相同,故C正确;
D.由图可知c点后氨气物质的量增大,氢气的物质的量减小,c点未处于平衡状态,平衡向正反应进行,c点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故D正确;
故答案为ACD;
(4)充入空气,NO转化为NO2,降低NO的浓度,增大NO2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有利于提高原料利用率;
(5)已知:①CH4(g)+4NO2(g)=4NO(g)+CO2(g)+2H2O(g);△H=-574kJ•mol-1,②CH4(g)+4NO(g)=2N2(g)+CO2(g)+2H2O(g);△H=-1160kJ•mol-1,由盖斯定律可知:①+②得:CH4(g)+2NO2(g)=CO2(g)+2H2O(g)+N2(g)△H=-1734kJ/mol;即CH4(g)+2NO2(g)=CO2(g)+2H2O(g)+N2(g)△H=-867kJ/mol。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