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
地理(理)试题
一、选择题
1.有关下图中区域M和N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区域M与区域N各要素均有明显的差异
B. M区域的自然资源储量比N区域大
C. M、N两区域是根据自然资源差异来划分的
D. N区域可能地理位置优越
【答案】D
【解析】图中显示M、N两地之间存在资金、信息、产品、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物资的交换,因此上述要素在两地间的差异较显著,但并非各要素均有明显差异,A错误;M地为落后地区,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小,其储量不一定不N地大,B错误;从图中信息推断,两区域的划分主要依据经济发展的差异,C错误;N区域经济发达的原因可能和该地地理位置优越有关,D正确。
读“美国本土农业带分布图”,回答下列小题。
2. 图中C农业带的名称是
A. 玉米带 B. 小麦带
C. 棉花带 D. 乳畜带
3. 影响A农业带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是
A. 地形 B. 市场
C. 交通 D. 科技
4. 从美国农业带分布图上,可以反映出美国的农业特点是
A. 农业地区专门化 B. 农业一体化
C. 农业高度机械化 D. 农业集约化
【答案】2. A 3. B 4. A
【解析】国根据每个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重点发展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专门化生产。
【2题详解】
由图分析得知,C区域地处温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春夏气温高,适合玉米生长,因此是美国的农业带玉米带,A正确。
【3题详解】
乳畜业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从市场和饲料两方面来分析。美国乳畜业的发展条件主要有自然原因:东北部和五大湖区,气候湿冷,土地贫瘠,不适宜谷物种植,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社会条件:接近东北部工业区,城市集中,有较大的消费市场,B正确。
【4题详解】
美国每个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重点发展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专门化生产,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带,这充分体现了美国农业的地区生产专门化特点,A正确。
德国鲁尔区和我国珠江三角洲都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 有关德国鲁尔区早期繁荣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劳动力资源丰富 B. 煤炭资源丰富
C. 铁矿资源丰富 D. 石油资源丰富
6. 有关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城市酸雨现象严重 B. 工业化推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C. 城市占用耕地减少 D.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答案】5. B 6. C
【解析】
【5题详解】
德国鲁尔区早期发展繁荣的有利条件是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邻近铁矿附近、有充沛的水资源、便捷的交通和广阔市场。
【6题详解】
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城市发展大量占用耕地,城镇和工业过度集中,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下图为我国北方部分区域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
7. 图中①地(三江平原)分布着大片沼泽,并经历了由“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新“北大荒”的发展历程。形成新“北大荒”的主要原因是为了
A. 保护滩涂 B. 保护草地
C. 保护林地 D. 保护湿地
8. 图中②③两地共同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A. 水体污染 B. 大气污染
C. 土地荒漠化 D. 固体废弃物污染
9. 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 耕地面积广 B. 生产规模大
C. 机械化水平高 D. 人口较少
【答案】7. D 8. C 9. D
【解析】
【7题详解】
图中①地(三江平原)分布着大片沼泽,并经历了由“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新“北大荒”的发展历程。形成新“北大荒”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保护湿地,D对。滩涂分布在沿海地区,该地是河流冲积平原,A错。该地多沼泽分布,属于湿地,C、D错。
【8题详解】
图中②③两地位于非季风区,共同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C对。两地都是降水少,以农牧业为主,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少,A、B、D错。
【9题详解】
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较少,自身消费量小,D对。耕地面积广、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不是余粮多,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A、B、C错。
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下列各题
10. 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为
A. 煤炭、天然气、水电 B. 石油、天然气、煤炭
C. 天然气、石油、水电 D. 煤炭、石油、天然气
11. “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A. 地形类型 B. 人口分布
C. 城市分布 D. 交通线路
【答案】10. A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我国能源调运图中的线路走向,可知①运输路线输送是煤炭,山西内蒙古的煤调入华北地区,②运输路线输送的是天然气,新疆的天然气到长三角地区,③运输路线输送的是水电,西南地区的水电输送到珠三角地区。
【11题详解】
“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城市分布,以满足沿线城市对天然气的需求。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回答下列小题。
12. 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A. 为商业网点选址 B. 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 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 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13. 对1985年与2005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A. 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 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 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D. 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答案】12. A 13. C
【解析】此题考查地理信息处理系统。
【12题详解】
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计算人口流动和集聚情况,为商业网点选址提供依据。故选A。
【13题详解】
对1985年与2005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可以分析城市形态的变化,可以了解到城市地域结构变化过程,C对。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还需要分析人口流动数据,洪涝灾害和城市降水不属于土地利用,A、B、D错。故选C。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4. 图中所示ABC分别为
A.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15. 下列对C圈层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A. 岩石圈就是地壳 B. 软流层属于地壳
C. 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D. 整个岩石圈都是生物的生存空间
【答案】14. D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据图中各圈层的特点可知,ABC代表的圈层分别是生物圈、水圈、岩石圈,故D项正确。
【15题详解】
据上题可知,C圈层代表岩石圈,岩石圈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故C项正确;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故A、B、D项错误。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7. 图中⑤表示大气的
A. 吸收作用 B. 反射作用
C. 保温作用 D. 辐射作用
18. 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可以使
A. ①增强 B. ③减弱
C. ④减弱 D. ⑤增强
【答案】16. C 17. B 18. C
【解析】
【16题详解】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图中①表示太阳辐射,②为被大气削弱后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故C正确。
【17题详解】
读图可知,⑤表示太阳辐射遇到云层后,被云层反射回宇宙空间,因此为反射作用。故B正确,A、C、D错误。
【18题详解】
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可以使大气逆辐射减弱。图中①表示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⑤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故C正确,A、B、D错误。
古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据此回答问题。
19. 从地理学角度看,诗中描写的自然景观差异属于
A.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 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
C.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D. 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
20. 从我国的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A. 水分 B. 光照
C. 土壤 D. 热量
【答案】19. C 20. D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地域分异。
【19题详解】
材料反映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自然景观差异,属于由沿海向内陆的干湿度地带性分异。
【20题详解】
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差异属于南北差异,为纬度地带性分异,以热量为基础。
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
①碰撞挤压 ②张裂作用
③生长边界 ④消亡边界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2. 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A. 渭河谷地的形成 B. 日本地震的发生
C. 青藏高原的隆起 D. 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答案】21. B 22. D
【解析】本题是一道实验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21题详解】
根据材料分析,铝盆中由于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导致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移动,说明该实验模拟的是板块运动中的张裂作用,其边界是生长边界。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22题详解】
渭河谷地是地堑,是岩层断裂下沉形成的,故A错误;日本地震是因为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故B错误;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因其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故C错误;东非裂谷带是由于非洲板块的内部张裂而形成的,故D正确。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读大西洋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流经甲处的洋流
①自北向南流动 ②自南向北流动
③为寒流 ④为暖流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4. L半岛北部是苔原景观,而同纬度的S半岛西部沿海却是森林景观。造成这种景观差异的原因是
A. S半岛西部沿海太阳辐射强 B. S岛西部沿海受暖流的影响大
C. L半岛北部受暖流的影响大 D. L半岛北部受西风带的影响大
【答案】23. A 24. B
【解析】
【23题详解】
甲处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西岸,因此洋流自北向南流动,为寒流。①③正确,故选A。
【24题详解】
L半岛与S半岛纬度接近,但分列大洋东西两岸,洋流性质不同。L半岛位于中、高纬度大洋西岸,为寒流,寒流流过,降温减湿;S半岛位于中高纬度大洋东岸,为北大西洋暖流,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因此景观差异明显,故B正确。
读2016年3月1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回答下列小题。
25. 如果图中等压线状况维持不变,从②地经③地到④地,天气变化可能是
A. 气温:暖—冷—暖 B. 气压:低—高—低
C. 降雨:晴—雨—晴 D. 风向:西北风—西南风—东南风
26. 图示虚线范围内最有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是
A. 高温 B. 雾霾
C. 旱灾 D. 沙尘暴
27. ①、②、③、④各点天气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 ①地盛行上升气流,天气晴朗 B. ②地受单一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
C. ③地风力大于④地 D. ④地受暖气团影响,高温多雨
【答案】25. D 26. D 27. C
【解析】①处为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多明朗;②处为冷锋锋后,受冷气团影响,多阴雨天气;③位于冷锋锋前,受暖气团影响,此时是晴天;④位于暖锋锋前,受冷气团控制,是连续阴雨天气。
【25题详解】
如果图中等压线状况维持不变,结合前面分析,从②地经③地到④地,天气变化可能是气温:冷→暖→冷,A错; 气压:高→低→高,B错;降雨:雨→晴→雨,C错;根据北半球风向的定律,风向:西北风→西南风→东南风,D对。
【26题详解】
由经纬度位置可以判断,图示区域位于我国华北、东北,受冷锋影响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为沙尘暴天气,D正确。
【27题详解】
①处为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A错误;②处为冷锋锋后,多阴雨天气,B错误;③处等压线较④处密集,③处风力大于④处,C正确;④位于暖锋锋前,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D错误。
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日前获得国家批准,这一宏伟的世纪工程正式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南水北调工程近斯立项的单项工程有三项:即东线第一期工程的江苏段三阳河工程、山东段济平干渠和中线第一期工程的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根据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28.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A. 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问题
B. 连通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水系,发展航远
C. 利用流域间的落差发电
D. 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矛盾
29.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利用了
A. 京杭运河 B. 丹江口水库
C. 三峡库区 D. 金沙江
30. 会对东线优质供水造成负面影响的是
A. 建立污水处理厂 B. 沿岸地区推广生态农业
C. 农田大量使用化肥 D. 加大水质检测力度
【答案】28. D 29. A 30. C
【解析】
【28题详解】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矛盾,D对。不能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问题,A错。可以连通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水系,但有些地段是地下输水,不能发展航远,B错。图示是东线工程,流域间的落差小,不适宜发电,C错。
【29题详解】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利用了京杭运河天然水道,A对。丹江口水库是中线工程的水源地,B错。三峡库区不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地,C错。金沙江上游属于西线工程,D错。
【30题详解】
会对东线优质供水造成负面影响的是农田大量使用化肥,会污染土壤水,进而影响河流水,C对。建立污水处理厂、沿岸地区推广生态农业、加大水质检测力度,有利于保证或提高供水的水质,A、B、D错。
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近期在中国内地上映。电影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下称“计划”)。 “计划”中,地球最终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开启全新的地球时代。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1. 比邻星属于
A. 行星 B. 卫星
C. 彗星 D. 恒星
32. 在《流浪地球》故事设定中,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中,下列关于地下城所在地层论述正确的是
A. 隶属于岩石圈 B. 是岩浆发源地
C. 横波无法传播 D. 处于莫霍界面
【答案】31. D 32. A
【解析】本题考查天体系统和地球圈层。
【31题详解】
地球最终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说明比邻星比地球高一等级,比邻星为离太阳最近的一颗恒星;故选D.
【32题详解】
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岩浆发源地位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故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中,位于地壳,隶属于岩石圈。故选A。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读洞庭湖区面积和容积变化情况表,回答问题。
年份 | 1949 | 1954 | 1958 | 1971 | 1977 | 1984 | 1995 | 1997 |
湖区面积(km2) | 4350 | 3915 | 3141 | 2820 | 2740 | 2691 | 2625 | 2145 |
容积(亿m3) | 293 | 268 | 228 | 188 | 178 | 174 | 167 | 150 |
33. 引起洞庭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泥沙淤积 ②气候变暖
③南水北调 ④围湖造田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4. 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变化带来的可能后果是
A. 水体富营养化 B. 湖区气温日变化减少
C. 洪水调蓄能力减弱 D. 湖区水循环速度减慢
【答案】33. D 34. C
【解析】本题考查湿地保护。
【33题详解】
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自然原因是泥沙淤积,人为原因是围湖造田。
【34题详解】
洞庭湖对长江流量具有调节作用,故洞庭湖面积缩小,则对洪涝灾害的调节作用减弱。
土壤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征。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5. 下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
A. 山东半岛温带森林 B. 大兴安岭西侧草原
C. 西双版纳热带森林 D. 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
36. 下列自然带中,成土过程微弱的是
A. 热带雨林带 B.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 热带荒漠带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35. B 36. C
【解析】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陆地自然带与土壤,需要结合基础知识答题。
【35题详解】
土壤有机质多少与枯枝落叶多少及热量条件有关。温度较低的地方,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高温湿润的地区虽然生物的生长量大,但由于微生物活动旺盛,故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大兴安岭西侧草原,草类茂盛,而且草类植被的根系主要集中表层,枯枝落叶多,而且该地纬度较高,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故答案选B项。
【36题详解】
热带荒漠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的背风侧,在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北美的西南部、澳大利亚的中部和西部、南非及南美部分地区表现明显,气候属于全年干燥少雨的热带干旱与半干旱类型,植被贫乏,有大片无植被的地区,植物以稀疏的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植物以及一些雨后生长的短生植物为主,动物种类和数量都很少,成土过程进行得十分微弱,形成荒漠土。C正确,其余选项气候区植被茂密,成土过程进行较快。故选C。
根据德国鲁尔区的有关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37. 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工业区一度衰落,其内部原因在于
A. 工业结构单一 B. 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C. 世界性钢铁过剩 D.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38. 为改变生产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多元化,鲁尔区采取的措施是
A. 改造煤炭、化学工业,节省能源的消耗
B. 治理污染,优先发展环境
C. 压缩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厂矿企业的生产规模
D. 新建或迁入电子、汽车和石油化工等工业
【答案】37. A 38. D
【解析】
【37题详解】
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工业区一度衰落,其内部原因在于工业结构单一,以重工业为主,A对。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是鲁尔区当时面临的国际形势,B、C、D错。
【38题详解】
为改变生产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多元化,鲁尔区采取的措施是新建或迁入电子、汽车和石油化工等工业,D对。改造煤炭、化学工业,节省能源的消耗,仍是重工业为主,A错。治理污染,优先发展环境,不能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B错。压缩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厂矿企业的生产规模,仍是重工业为主,不能体现多元化结构,C错。
39.下列节日中,上海白昼最长的是
A. 5月1日 B. 6月1日
C. 7月1日 D. 8月1日
【答案】C
【解析】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的变化关系,直射点越接近北回归线,北半球昼越长。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所以直射点离北回归线最近的节日是7月1日,故C项正确。
40. 当南京昼夜平分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 B. 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C. 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 D. 南、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答案】D
【解析】南京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正午太阳高度角由赤道向南北二侧递减。选择D项。
二、综合题
41.读“北半球某月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此时的季节为________,并说明原因______。
(2)图中A气压的名称是______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被其切断的气压带是____。
(3)图中C点盛行______风形成原因是_______,受其影响,C地此时天气特征是_______。
(4)夏季,D处盛行________风,形成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冬季 亚欧大陆形成高压,太平洋形成低压
(2)亚洲高压 冬季大陆气温低,降温快于海洋,形成冷高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
(3)西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寒冷干燥
(4)西南季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题目通过北半球冬季气压带的分布,考查亚洲季风环流的成因及特征。
(1)由图中气压中心分布分析,此时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强盛,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在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东亚盛行西北风,所以图中此时的季节为冬季。
(2)根据图中A气压中心的数值和位置确定,其名称是亚洲高压,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大陆比热容小,冬季大陆降温快,气温低,降温快于海洋,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被其切断的气压带是南移的副极地低气压带。
(3)图中C点受亚洲高压影响,盛行西北风,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西北风来自内陆冷高压中心,气温低,水蒸气含量低,受其影响,C地此时天气特征是寒冷干燥。
(4)根据南亚季风的形成分析,夏季,D处南亚盛行西南风,形成原因主要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在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形成的,所以是由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造成的。
42.读“地球光照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在_____纬线上,自这一天后,太阳直射点将向_____(南或北)方向移动。
(2)A地地处五带中的_____带,此时澳大利亚的季节是_____季。
(3)A点昼长为_____小时,C点的时刻为_____时。
(4)图中A、B、D三点中,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季节变化最明显的地点是_____。
(5)图中A、B、C、D四点中,此时太阳高度等于00的是_____。
(6)若B所在的经线为180º,当一架飞机由C飞往A时,经过日界线日期要_____(加或减)一天。
【答案】 (1)南回归线23.5°S 北 (2)北温带 夏
(3) 4小时 20时 (4)BDA A (5)AB (6)加
【解析】题目通过北半球冬至日的太阳光照侧视图,考查太阳光照图的判读能力。由图中晨昏线分析,晨昏线和两个极圈相切,北极圈以北为极夜,所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为北半球冬至日。
(1)此时北极圈以北为极夜,所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为北半球冬至日,自这一天后,太阳直射点将离开南回归线向北移动。
(2)A地地处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所以出于五带中的北温带。此时为北半球冬季,所以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的季节是夏季。
(3)A点位于昏线上,此时正在日落,根据赤道上18点日落分析,A点地方时为14时,所以昼长为4小时,C点的时刻为20时。(每格经度为30度,地方时东加西减)
(4)因为正午太阳高度自直射点向南北递减,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所以图中A、B、D三点中,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DA ,季节变化最明显的地点是A,温带四季分明。
(5)因晨昏线上太阳光与地面平行,太阳高度等于00,所以图中A、B、C、D四点中,此时位于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0的是A、B。
(6)若B所在的经线为180º,根据国际日期变更线的规定,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加一天,所以当一架飞机自西向东由C飞往A时,经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