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西藏林芝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试题(解析版)
展开西藏林芝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文综地理试题
木刻楞是一种民居建筑,其选材自然,以原木相互搭接,建木刻楞的传统方法是要垫苔藓。据专家研究,木刻楞有调节温度、水分和平衡情绪的作用,冬暖夏凉,被誉为“长寿木屋”。下图示意木刻楞民居建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木刻楞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该民居建筑最可能位于( )
A. 青藏高寒区 B. 太行山区
C. 甘肃西北部 D. 内蒙古东北部
2. 木刻楞建设过程中,在原木间垫上苔藓的主要目的是( )
A. 防风保暖 B. 利于空气流通
C. 防虫防蛀 D. 增加建筑美感
【答案】1. D 2. A
【解析】
【1题详解】
以原木相互搭接,建木刻楞的传统方法是要垫苔藓,苔藓多生于阴湿环境中,苔原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局部生长在树木线以上的高山地区。木材、苔藓说明该地区是较高纬度林区,青藏高寒区、甘肃西北部不是林区,AC错误。太行山区纬度低,苔藓较少,B错误。内蒙古东北部是大兴安岭,是较高纬度林区,木材、苔藓丰富,适合修建木刻楞民居建筑,D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木刻楞选材自然,以原木相互搭接,木刻楞房门大部分朝北开,留出南墙多开窗户,以增加采光面积,冬暖夏凉。因其所处地理环境可知更加注重防寒保暖,苔藓稍有湿气就生长,逐渐填满空隙,增强保暖效果,并不是为了防止虫蛀,A正确,C错;垫上苔藓不利于空气流通,B错。增加建筑美感不是其主要目的,D错。故选A。
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建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初步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国土资源管理运行体系。由此可见,“3S”技术将在今后国土整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GP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
B. R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
C. GPS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
D. GPS技术可分别处理RS技术及GIS技术提供的图像和数据
4. “网上管”主要应用的系统是( )
A. GPS B. GIS
C. RS D. 人工监测
【答案】3. C 4. B
【解析】
【3题详解】
结合“3S”技术的特征,GI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A错;RS技术是人的视力的延伸,B错;GPS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C对;GI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可分析、处理RS技术及GPS技术提供的图像和数据,D错。故选C项正确。
【4题详解】
“网上管”主要是在互联网上对地理信息进行存储、查询、分析处理,GIS具有该功能,故B项正确。GPS主要是定位和导航功能,RS和人工监测主要是地理信息采集功能,故ACD项不符合题意,选B项正确。
热带雨林是指阴凉、潮湿多雨、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具有独特的外貌和结构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热带雨林是( )
①地球上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 ②“地球之肺” ③“地球之肾” ④最古老的生物群落 ⑤仅属于当地国家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6. 雨林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雨林受人类破坏最少,因此保存完好
B. 亚马孙雨林的物种资源占全球陆地物种的1/5以上
C. 亚马孙雨林的减少对物种基因影响不大
D.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是物种减少的直接原因
7. 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
①养分主要储存在植物体内 ②土壤长期受到高温多雨的淋洗
③热带雨林常绿,缺少枯枝落叶 ④养分再循环的速度缓慢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5. A 6. B 7. A
【解析】考查森林的生态作用。
【5题详解】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群落,①②④正确。“地球之肾”是湿地生态功能的体现;雨林是庞大的生态系统,是全球的共同资源,③、⑤说法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雨林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是因为雨林中物种丰富,亚马孙雨林的物种资源占全球陆地物种的1/5以上,B正确;但是雨林遭到了人类的严重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AC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雨林中土壤贫瘠一方面因为养分更多的储存在植物体内,土壤内养分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是由于水热充足,土壤长期受到高温多雨的淋洗,养分再循环的速度快,①②正确。热带雨林有大量的枯枝落叶,但养分再循环旺盛,养分更多的储存在植物体内,③④错误。故选A。
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区,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是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8. 据图判断,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
A. 促进交通运输网的建设 B. 提高煤炭产量
C. 促进相关产业的转移 D. 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9. 该地生产结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 减缓了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
C. 减少了当地大气污染物 D. 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答案】8. D 9. D
【解析】本题组以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能源基地建设、能源的综合利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等相关知识,注重培养考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8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形成产业链,对煤炭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等方面;交通运输网建设、煤炭产量大小、相关产业的转移从图中看不出来。故D项正确。
【9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地生产模式并没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有二氧化碳排放,且二氧化碳只是部分回收,对当地大气污染影响较大,AC错误;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加剧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B错误;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煤炭的气化和焦化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短缺,D正确。故选D。
读田纳西河流域水坝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0. 图中水坝的数量和密度,可以反映该地的( )
A. 降水多少 B. 气温高低
C. 地形特征 D. 含沙量大小
11. 图中水坝及形成的水库主要功能有( )
①发电 ②航运
③防洪 ④防沙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10. C 11. A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10题详解】
由图可知该地位于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图中水坝数量多密度大,呈现梯级开发,说明该地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所以本题C正确。
【11题详解】
田纳西河流域的水坝及形成的水库主要功能有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等综合效益,促进了三大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A选项正确。
1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境内,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等珍禽及湿地生态系统。下图为扎龙湿地位置图。
材料二 扎龙湿地因乌裕尔河下游失去河道,河水漫溢而成,它是以芦苇沼泽为主的典型的内陆湿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使扎龙湿地成为全球知名的鸟类繁殖和栖息地。
(1)简析扎龙湿地形成的自然条件。
(2)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功能,试分析扎龙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
(3)有人建议将扎龙湿地开垦为农田,你认为是否合理,并给出理由。
【答案】(1)地势低平,水源充足;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
(2)调节局地气候,减小温差;调节径流,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任意三点)
(3)不合理。该地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农业发展受限;开垦农田破坏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缩减鸟类繁殖和栖息地,威胁鸟类生存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解析】
(1)湿地形成的自然条件一般从该地区来水大于去水而导致积水形成湿地分析。降水多,地势低洼,有利于水流汇集;植物茂密,土壤黏重,地表积水;河流众多,易发凌汛,河流泛滥;纬度高,气温低或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少;冻土广遍,不利于水流下渗等。结合图示可知扎龙湿地地处我国东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河流多,水源丰富;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冻土深厚,地表水不易下渗,最终形成湿地。
(2)扎龙湿地是河水漫溢形成的,因此它一般具有调节气候,减小温差;调节径流,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效益。
(3)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功能,将其开垦为农田,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结合材料可知该地是全球众多知名鸟类繁殖和栖息地,湿地破坏将威胁鸟类生存;扎龙湿地所处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农业发展受限。因此将扎龙湿地开垦为农田不合理。
13. 下图是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该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
(2)该区自东向西降水量越来越 ,自然景观由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体现了
的地域分布规律。
(3)简述该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至少回答4点)
(4)针对图示地区出现的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案】(1)干旱
(2)少 由沿海向内陆
(3)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等
(4)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退耕还林还草;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西北地区荒漠化。
(1)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少,因此我国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
(2)随距海里程的增加,本区自东向西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加。自然景观体现了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而人为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4)土地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草地退化、耕地退化和林地退化,其中以草地退化最为严重和普遍。除自然因素外,造成这一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造成土地压力过大,尤其以地表植被破坏最为突出。因此,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退耕还林还草;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等,是缓解和改造土地荒漠化的重要途径。
14.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马耳他时报》报道,由于连日来的大风引起巨浪冲刷,马耳他著名景点“蓝窗”3月8日上午坍塌,这一景点将永远消失。“蓝窗”位于马耳他第二大岛戈佐岛西北角,由猛烈的海浪千百年来冲刷石灰岩而形成。两边有直径约10。米的天然石墩,支撑着一个石盖,形成一个高约100米、宽约20米的“窗子”,从中可以看到对面蓝色的波涛,因而得名“蓝窗”。令人遗憾,在此之前,旅游部门做过很多措施来保护它。
试分析如何保护好旅游资源。
【答案】政府相关部门加大监管的力度,及早发现问题,设立警示牌、提醒牌,保护旅游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遘守旅游规则,不乱刻乱画,不乱爬乱转等;加大资金的投入,维护旅游资源;设立保护区,严格控制游客人数,提倡文明旅游,生态旅游。
【解析】保护好旅游资源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加强宣传,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减轻旅游区的环境污染以及对文物古迹和背景环境的破坏;加大监管力度,切实保护好旅游资源;根据环境承载力确定合理的游客数量;加大资金投入,为保护旅游资源提供经费支持。设立保护区,严格控制游客人数,提倡文明旅游,生态旅游,保护好旅游区的生态环境。
15.【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地热带雨林区,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砍伐了大量森林并种植了橡胶等经济作物;从此,该地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改变。下面两图显示的是该地原貌(左图)与变化后(右图)的景观。
指出该地景观的突出变化,并简述此变化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答案】森林覆盖率减小(或原始森林被人工经济林取代,覆盖率降低),生物数量与多样性减少或丧失,调节局地气候能力减弱,缓解径流与涵养水源功能减小,土壤养分及水土流失加剧等。
【解析】发展橡胶林,原始森林被人工经济林取代,森林覆盖率减小。随着原始森林被人工经济林取代,生物数量与多样性减少或丧失,调节局地气候能力减弱,缓解径流与涵养水源功能减小,土壤养分及水土流失加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