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人教统编版8.1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一练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8.1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一练,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绝密★启用前
《课课练》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上册第三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实在
B.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昏暗
C.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洲(陆地)
D.千呼万唤始出来 始:开始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D项,“千呼万唤始出来”意为“呼喊了好多次她才缓缓地走出来”,“始”在这里是“才”的意思。
故选D。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B.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一
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D.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A项,语意为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潦倒,在这里意思是衰颓,失意;
B项,语意为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老大,在这里意思是年纪大了;
C项,语意为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解释正确。
D项,语意为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掩泣,在这里意思掩面哭泣。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秋月春风等闲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
A项,突出,古义:突然冲出。今义: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
B项,冷落:古今同义,不热闹。
C项,百年,古义:借指晚年。今义:一百年。
D项,等闲,古义:平常,随随便便。今义:指平常、普通。
故选B。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介词,因为
B.忽魂悸以魄动 以:连词,表并列
C.恍惊起而长嗟 而:连词,表顺承
D.初为《霓裳》后《六幺》 为:动词,弹奏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A项,我欲因之梦吴越,句意为:我想依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因:依据。
故选A。
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B.江州司马青衫湿
C.使快弹数曲 D.妆成每被秋娘妒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能力。
A项,被动句,迁谪,被贬谪。语意为这天晚上才觉得有被贬谪的意味。
B项,被动句,湿,被打湿。语意为我江州司马青衫衣襟被泪水打湿。
C项,省略句,应为“使之快弹数曲”。语意为让她又弹几曲。
D项,被动句,被秋娘妒,被同行歌妓们嫉妒。语意为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故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语言表达
6.下面两副对联都是有关《琵琶行》和白居易的,顺序已被打乱,请重新组成对联。
①枫叶四弦秋 ②浔阳千尺水
③勾留江上别离情 ④枨触天涯迁谪恨
①堤建西湖 ②心在苍生 ③千秋永祀老诗翁
④神归东洛 ⑤笔诤时政 ⑥万户争传新乐府
【答案】(1)上联:①④;下联:②③
(2)上联⑤②⑥;下联:①④③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拟写对联的能力。
本题对联顺序已经被打乱,首先找出结构相同的短语,组合成句,再根据对联的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确定出上下联。据此方法,第一个打混的《琵琶行》四句,两短两长,首先进行分类,②③都与江水有关,所以②③应为一联,①④则为一联,根据对联的上联最后一个字应该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应该是平声字,“恨”为仄声字,“情”为平声字,所以对联顺序应该为上联是为①④,下联应该为②③;第二个打混的有关白居易的六句,首先进行分类,“西湖”“东洛”都为地点,应为一组,③也体现了白居易在位的政绩体现,所以①④③为一组,⑤②⑥则为一组,体现白居易在文学上的成就。根据对联的上联最后一个字应该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应该是平声字,“府”为仄声字,“翁”为平声字,所以对联顺序应该为上联是上联为⑤②⑥,下联应该为①④③。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语序,做到句式协调一致,整齐对称。
唐代诗人是一群生于情,长于情的时代宠儿,是一群天真烂燙的赤子,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娓娓诉说的个人际遇;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深长呼唤的惋惜国运,都是如此的感情投入,声出肺腑,这在一般世故者眼中,简直不可思议。
【答案】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惋惜国运的深长呼唤;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个人际遇的娓娓诉说。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语序,做到句式协调一致,整齐对称”,然后分析划线句,确定句子的特点,再进行调整即可。
“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娓娓诉说的个人际遇;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深长呼唤的惋惜国运”,这几句中,“慷慨歌吟”对“深长呼唤”,“郁郁哀歌”对“娓娓诉说”,且内容上来看,应该是由盛唐到晚唐,由民生到个人。考生按照这样调整就可以了。
三、情景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琵琶行》中借“梦”表现人物、寄托情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1)注意“事”的书写;(2)注意“作”的书写;(3)注意“阑”的书写。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
(注)①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C.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D.这首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10.从炼字的角度看,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找出并简要赏析。
【答案】
9.D
10.“摇”“滴”两个字用得好。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此二字化静为动,赋予画面动感,情态逼真;又使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异趣横生。不仅反映出诗人想象的奇特,也显示出他敏锐细致的观察力。
【解析】
【分析】
9.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错误,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10.本题是鉴赏诗歌的语言。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先解释该字在语句中的含义,然后再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如果有手法的话要指出运用了什么手法以及表达效果。本题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抓住颔联上下句具体分析,如:具体解释“摇”“滴”两个动词用得尤其精彩。城是不会摇的,但秋风吹动,水摇动了,影摇了,让人感觉水中的城池也摇荡起来了;露珠是不会从月亮上滴下来的,但作者独上高楼,开阔的江面上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空中,整个天空显得极其明亮洁净,仿佛被露水洗过一样,这些露水又仿佛是从月亮上滴下来的一样。“摇”与“滴”,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令人浮想联翩,心向往之。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宿楚国寺有怀
赵嘏①
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
寒生晚寺波摇壁,红堕疏林叶满床。
起雁似惊南浦棹,阴云欲护北楼霜。
江边松菊②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
(注)①赵嘏,楚州人,约生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年轻时四处游历,为求功名而奔走。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不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②江边松菊:指故园松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首句的“寂寞”运用拟人手法来写衰败荷花的余香,暗示诗人内心的寂寞与伤感。
B.颔联写红叶飘零,隐喻诗人自己的际遇,表现了他人生漂泊,饱含无可奈何之情。
C.颈联化用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诗句,用南浦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的离愁。
D.“衰荷”“残月”“阴云”等意象的组合,描绘秋意苍茫的夜色,意境萧瑟凄凉。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诗人在异乡漂泊,借用故园的松菊,抒发了思乡之情;②松菊又是品格高洁的象征,表明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③尾句以八月长安的长夜漫漫,抒发内心的孤苦与郁闷。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表达了送别好友的离愁”有误,本诗并非送别诗。考试失意、功名未就的落寞,让诗人内心彷徨抑郁,这里所表达的应是放下自己对功名的追求。故选C。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阐明诗句在语言环境中的语表意,并发掘其深层含意。具体分析该诗句在内容、语言、或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点明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江边松菊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江边松菊”的分析。如“词句注释”中对“江边松菊”的理解,指的是故园松菊,在漂泊途中,诗人回想故园的松菊,从中可以知道诗人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松菊又是品格高洁的象征,也表明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诗人再次点明时间、地点,漫漫长夜却无人交谈,内心孤苦、郁闷难解。作者即将远去岭表,前途未知,如断烟残月的苍苍之景。突出自己对自己政治前途的迷茫。
借助注释读懂译课文一、二段,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__________)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__________)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1)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__________)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__________)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_____________)如急雨,小弦切切(____________)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2)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4)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____________)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第一句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句通过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B.“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又迫不得已。“半遮面”运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琵琶女的羞涩情态。
C.“轻拢慢捻抹复挑”,写出了琵琶女指法的娴熟。一连串的动作,具体地表现了琵琶女扣弦、揉弦、顺手下拨弦、反手回拨弦的动作熟练,技艺精湛。
D.“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情景交融。不仅与开头“夜”“船”“月”相呼应,而且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演奏的悲凉气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4)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答案】
12.低声询问 重新掌灯 声音低沉 随手 形容声音沉重舒长 形容声音轻细急促 突然冲出
13.B
14.(1)我们呼唤了千声万声,她才缓缓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还用怀中的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2)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婉转流利,像幽咽的泉水在冰下艰难流过。
(3)像冰下的泉水又冷又涩不能畅流,弦似乎凝结不动了。弦凝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
(4)另有一种深沉的忧愁在其中暗喑萌生,此时这无声的意味更胜过有声的情趣。
【解析】
【分析】
12.
此题考查《琵琶行》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①“暗问”,结合语境,应是“低声询问”之意;②“回灯”,重新拨亮灯光,“回”,再。③“掩抑”,声音低沉;④“信手”,随手;⑤“嘈嘈、切切”,拟声词,形容声音沉重舒长、声音轻细急促;⑥“突出”,突然冲出。
13.
此题考查对《琵琶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项,“‘半遮面’运用白描的手法”理解有误。“半遮面”是典型的细节描写。
故选B。
14.
此题考查对《琵琶行》重要文句的翻译能力。
(1)采分点:“始”,才;“犹”,还;“半遮面”,遮住半边脸庞。
(2)采分点:“间关”,象声词,这里形容“莺语”声(鸟鸣婉转);“幽咽”,遏塞不畅状。“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3)采分点:“凝绝”,凝滞;“暂”,暂时。
(4)采分点:“幽愁”,幽深的愁思;“暗”,暗暗;“生”,萌生。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汇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5.对这两首诗的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颖师弹琴》起调轻柔细碎,音调缠绵婉转,用一对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做比,让人联想到他们在切切私语、谈笑、倾诉。
B.“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写声音舒缓、悠扬,好像那白云悠然于碧空,也像那柳絮随风癫狂、飘荡,使人也为之神游四方。
C.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时,诗人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
D.李诗脉络没有一定的次序,而是随着诗人想象的流动,想象所至,笔之所至,故而使人难以把握诗中描写的音乐美。
16.试比较《琵琶行并序》《听颖师弹琴》两首诗与《李凭箜篌引》在音乐描写上的异同。
【答案】
15.D
16.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但李贺不是主要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强烈的、惊心动魄的感受。
【解析】
【分析】
15.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项,“故而使人难以把握诗中描写的音乐美”说法错误。诗人想象着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可见诗人的思维活动时而地下,时而天上;时而动物,时而植物;时而神人,时而天帝,在脉络上,没有一定的次序,而是随着诗人想象的流动,想象所至,笔之所至,这样的写法,既在内容上使诗的意境内涵丰富、变幻多样,又在形式上使诗的意境具有流动摇曳之美,并不是“使人难以把握诗中描写的音乐美”。
故选D。
16.
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琵琶行并序》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用“如急雨”使大弦的琴声形象化,用“如私语”使小弦的琴声形象化;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间关”之声,轻快流利,将这种声音比作“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将这种声音比作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推向高潮。《听颖师弹琴》中,把袅袅的琴声比作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衷肠,中间夹杂些嗔怪之声。将昂扬激越的琴声比作勇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气势非凡。将由刚转柔的琴声比作经过一场浴血奋战,敌氛尽扫。将高亢突起的琴声比作一只凤凰在百鸟齐鸣之中,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但李贺不是主要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强烈的、惊心动魄的感受。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强调音乐之“感”,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五、其他
17.《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是通过什么方式向朋友告别的?
【答案】借“梦游天姥”及抒发梦后感慨的方式。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本诗标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通过梦游天姥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并借此与朋友告别。
18.《登高》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答案】凄楚、悲伤、孤独、沉郁。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要想概括《登高》给人的总体感受,就需要看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如什么景,如什么事,如什么情,根据这些来概括感受。《登高》这首诗歌的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如“急风”“高天”“哀的猿啸”“盘旋的鸟”“萧萧落下的落木”“滚滚而来的长江”,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由此可知,这首诗歌给人的感受是凄楚悲伤的,是孤独沉郁的。
19.《琵琶行并序》这首诗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答案】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琵琶行并序》这首诗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这是一首叙事诗,主要写诗人被贬到九江郡做司马之后,送友人到浔阳江头,被琵琶女所弹奏的琵琶声吸引之后结识了琵琶女,倾听琵琶女的音乐和身世的自述,由此可知,主要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的形象。
20.《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写一夜飞度,湖月照送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来?
【答案】用“飞”“送”两词,体现了诗人一路上急切兴奋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意思是: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用“飞”“送”两词,体现了诗人一路上急切兴奋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2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登上天姥山之后见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诗人的心情怎样?试简要分析。
【答案】景象:海日、花、石、熊咆龙吟、云、水;“迷”“倚”“忽”等词表现了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和诗人情感的能力。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中描写了:海日、天鸡、花、咆哮的龙、吟啸的龙、青云、波浪起伏的水。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表现了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
2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描绘的洞天仙境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特点:富丽堂皇、热闹非凡、令人神往、神仙众多。描绘这样的仙境,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中景物表达效果及情感的能力。
诗人描绘的洞天仙境的诗句有:“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其中,“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描写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了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可见神仙众多,热闹非凡,令人神往。
作者对于仙山盛会,壮丽非凡,群仙赴会,声势浩大,都是为迎接诗人而来,从这些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是非常兴奋愉悦的。
23.诗人梦醒后的心情怎样?找出关键词加以体会。李白为何要描绘这样一个梦中仙境呢?《梦游天姥吟留别》
【答案】“长”“惟”“失”反映了诗人从梦中惊醒后面对着现实时的无限哀痛。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内容、情感以及主题的能力。
首先找到诗中的关键的词,抓住相关的句子赏析诗人梦醒后的心情,然后分析诗人描绘梦中仙境的作用。
诗人梦醒后的句子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其意思是:忽然惊魂动魄,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诗人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由幻想转到现实,心情也跟着沉静下来。其中“长”“惟”“失”,反映了诗人从梦中惊醒后面对着现实时的无限哀痛。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诗人由梦醒后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山除了带有神秘色彩外,还有什么特点?诗中为什么提到五岳、赤城、天台等名山呢?
【答案】(1)高大、巍峨。
(2)与以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的名山赤城、天台相比,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形象特点的能力。
首先到诗歌中找到梦游之前写李白入梦原因的诗句,即“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然后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借助瀛洲来展现天姥山的神秘,“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意思是“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连天”“向天横”说明天姥山的高大和巍峨,诗句中的“五岳”“赤城”“天台”等都是有名的高山,结果都被天姥山超越了,由此衬托出天姥山的高大巍峨。
25.《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对梦境的描写充满了奇幻色彩,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谈一谈你的理解。
【答案】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景物,而是通过想象联想、夸张描写各种险怪奇异之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诗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风格特点的能力。
从题干来看,题干已经告诉考生李白的诗歌是“浪漫主义风格”,同时也提示了设题的范围,如“对梦境的描写充满了奇幻色彩”,这就说明考生要根据诗歌中描写梦境的内容来分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如梦境中的“天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列缺霹雳,丘峦崩摧”“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等,这些都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景物,是诗人通过联想想象、夸张等各种方式塑造出来的形象,这些形象让诗歌具有了浪漫主义风格。
26.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诗人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简要分析。
【答案】(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
(2)情感:悲凉悲壮。
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⑤鸟飞回:诗人的处境正如在急风中低回盘旋的孤鸟。⑥落木萧萧下:落水即落叶。肃杀之景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身在他乡,更增添了一层悲凉之情。⑦不尽长江滚滚来: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给人时间无穷之感。在无穷、永恒的时间面前,诗人更觉得自己的渺小。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和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
本诗描写景物重点在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写了急风、高天、悲鸣的猿猴、清渚、白沙、飞旋的海鸟、萧瑟的落叶、滚滚东流的长江。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27.《登高》一诗颈联、尾联抒情,哪些字眼富有表现力?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颈联:抒发了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悲凉之情。“万”字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字表明了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客居他乡,抒发羁旅之愁。“百年”有迟暮之感。“独”表明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尾联:抒发壮志难酬、忧国伤时而又难以排解的苦闷心情。“艰难”,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苦”,极度,“恨”,遗憾。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新停”刚刚放下。杜甫晚年因病戒酒,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宣泄。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炼字和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
颈联,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艰难”,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苦”,极度,“恨”,遗憾。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新停”刚刚放下。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28.仔细读序及第1、3、4段相关部分,思考:白居易和琵琶女有怎样的共同命运、遭遇?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试做分析比较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琵琶女
白居易
连接
【答案】本是京城女 色艺双全的艺人 年长色衰嫁商人
去年辞帝京 才华横溢的诗人 直言进谏遭贬谪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中形象的能力。
从两人命运的共同点来看,一是同忆京城:琵琶女“自言本是京城女”,白居易也说“我从去年辞帝京”。原来同在京城,如今沦落异乡,天涯人对天涯人。二是同叹年华付流水:琵琶女“十三学得琵琶成”,“曲罢曾教善才服”,如今“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年少才富,名动京城,如今“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怀才不遇,苦情相同,苦情人对苦情人。三是同感处境悲凉:琵琶女只身沦落江边,“去来江口守空船”,白居易谪居浔阳地僻,“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景物凄凉心欲碎,断肠人对断肠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
29.赏读第2段,分析琵琶女的弹奏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并分析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琵琶行并序》
【答案】(1)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特点:清脆圆润。
②第二阶段:“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特点:婉转低沉。
③第三阶段:“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特点:激越雄壮。
(2)描写音乐的方法:
①运用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②运用拟声词和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③运用比喻:
a.“大弦嘈嘈如急雨”写出繁密(粗重)的特点。
b.“小弦切切如私语”写出幽细的特点。
c.“大珠小珠落玉盘”写出清脆圆润的特点。
d.“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出婉转流利的特点。
e.“幽咽泉流冰下难”写出低沉入微的特点。
f.“银瓶乍破水浆迸”写出激越雄壮的特点。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结构、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歌第2段中,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大珠小珠落玉盘”是第一个阶段。旋律粗弦沉重雄壮“如急雨”,细弦细碎如“私语”,清脆圆润如大小珠子落玉盘,这是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述。因此,这一阶段,音乐声清脆圆润。
从“间关莺语花底滑”到“凝绝不通声暂歇”是第二个阶段。“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因此,这一阶段,音乐声婉转低沉。
从“银瓶乍破水浆迸”到“四弦一声如裂帛”是第三个阶段。“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因此,这一阶段,音乐声激越雄壮。
从描写方法上看,这一段运用叠词,如“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等;“弦弦”写出了乐声的连续,“声声”写出了乐声的流畅,“续续”写出了琵琶女技艺的娴熟,“嘈嘈”“切切”写出了乐声的清脆圆润。用叠词来摹声,可以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这一段还运用了拟声词和联绵词,如“间关”(叠韵)、“幽咽”(双声)。“间关”一词,写出了乐声的轻快流利;“幽咽”之声,写出来乐声的悲抑哽塞。除此之外,还运用了大量比喻手法:用“如急雨”使大弦的琴声形象化,用“如私语”使小弦的琴声形象化,写出了乐声的繁密和幽细。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写出乐声清脆圆润的特点。“间关”之声,轻快流利,将这种声音比作“莺语花底”,写出了乐声婉转流利的特点。“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将这种声音比作好象“泉流冰下”,写出乐声低沉入微的特点。“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写出激越雄壮的特点。
30.《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关于李白梦醒后的感叹,有人认为是消极的,也有人认为是积极的。你是怎么认为的?谈一谈你的看法。
【答案】我认为既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进步性: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它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作答本题,考生需全面阅读古诗,然后做出正确判断。诗人梦醒后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这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在短短的几句诗里,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封建社会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抱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评价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李白的思想,决不能只看到这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更强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它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
31.“悲”是《登高》这首诗的“诗眼”,那么诗人因何而悲呢?试简要分析。
【答案】(1)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4)人生潦倒,消愁无途。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常作客”,指出了诗人离家多年,因飘泊无定有家难回的生活状况而悲;“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百年多病”“独”,表现了诗人因晚年身体多病不断,处境孤苦伶仃而悲;“艰难苦恨繁霜鬓”中的“艰难”表现了诗人悲慨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自身壮志难酬的现状;“潦倒新停浊酒杯”中的“潦倒”“新停浊酒杯”表现了诗人借酒消愁,现在却因病戒酒而悲愁就更难排遣衰颓失意的悲伤。
32.《琵琶行并序》中三次描写听琵琶声,分析这三次描写有什么不同。
【答案】第一次演奏:“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用听者的感受侧面烘托音乐的美。第二次演奏,是正面描写,运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第三次演奏:“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用听者的哭泣侧面烘托音乐的感人。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意思是: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通过描写送别时主人和客人听到琵琶声忘记送别,侧面衬托琵琶声音之美。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为正面描写,粗弦沉重雄壮“如急雨”,细弦细碎如“私语”,清脆圆润如大小珠子落玉盘,又如花底莺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描写听众表现与反应——“皆掩泣”“青衫湿”,侧面烘托音乐的感人效果。
33.《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三首诗在写景的部分都写到了“猿啼”,作用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渌水荡漾清猿啼”是诗人想象的梦中之景,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有声有色,景色十分清幽。
(2)《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是描写登高所见所闻,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凄清的“猿声”渲染萧瑟悲凉的气氛。
(3)《琵琶行并序》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是白居易听完曲子和歌女的自陈后,对自己被贬浔阳悲惨生活的描述,意在以杜鹃与猿的叫声反衬琵琶的动听,也是白居易对自己不幸处境的自嘲。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意象的把握能力。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到“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意思是谢灵运住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这是诗人想象中的梦中之景,写出了景色的幽雅。
《登高》中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是作者登高所见之景,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写出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由登高所见的夔州的凄凉的景象引出对自己凄凉身世的感叹,所以凄清的“猿声”能够渲染萧瑟悲凉的气氛。
《琵琶行》中写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这首诗是作者被贬九江送别友人,听到琵琶女的琵琶声和自陈后所写的一首诗,这一句诗既是对被贬后自己悲惨生活的描述,也是当听到琵琶女高超的演奏后,用杜鹃和猿的爱明之声反衬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的动听,也从而表现了诗人对自己不幸处境的自嘲。
六、文言文阅读
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 )难求;越人语( )天姥,云霞明灭或( )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1)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 )倾。
我欲因( )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 )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2)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3)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列缺( )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 )开。青冥( )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4)“忽魂悸( )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 )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 )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 )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
3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3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先写入梦的缘由,以瀛洲的“信难求”反衬天姥山的“或可睹”。
B.作者用“因之”二字把想象引入梦境,笔触轻快,节奏迅捷。一路上遐思飞扬,有声有色,表达了向往之情。
C.作者以主要笔墨写梦游天姥的情景,想象异常丰富:海日云雨,熊咆龙吟;再以“訇然中开”引入洞天仙境。
D.诗篇结尾异峰突起,以“访名山”与“事权贵”对照,表达了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和决不媚事权贵的正气。
3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方丈。
B.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的总称。
C.谢公:指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居住。
D.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以“歌”“行”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
3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2)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3)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4)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答案】
34.确实、实在 谈起 或许 向东南 依据 凄清 下雨 闪电 从中间 天空 金银筑成的楼台,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因惊惧而心跳 长叹 原来 向东 就
35.A
36.C
37.(1)天姥山直插云霄遮住天空,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
(2)山岩千折百转,石道弯弯曲曲,不知道拐了多少个弯,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
(3)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声音震荡着岩石和泉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4)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拉车回转,仙人们啊排列得像麻一样数不清。
(5)怎么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能够喜笑颜开?
【解析】
【分析】
34.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信:副词,确实、实在;语:谈起;或:或许;东南: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南;因:介词,依据;清:形容词,这里是凄清的意思;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列缺:闪电,列通“裂”,分裂。缺,云的缝隙。电光从云中决裂而出,故称“列缺”;名词用作状语,从中间;青冥:形容青苍幽远,指天空;金银台:金银筑成的楼台,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悸:因惊惧而心跳指心惊;长嗟:长叹;向来:原来;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即:关联词,就。
35.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项,“以瀛洲的‘信难求’反衬天姥山的‘或可睹’”分析错误,应为作者以瀛洲的“信难求”衬托天姥山的“或可睹”。这里“反衬”不正确。
故选A。
36.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北朝诗人谢灵运”解说错误。谢灵运为南朝诗人。
故选C。
37.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向天横”,遮断天空;“势”,山势;“拔”,超过。
(2)“千岩”,重叠的山岩;“万转”山路弯曲不断;“迷花”,意念的被动,被花迷住;“暝”,天黑,夜晚。
(3)“殷”这里作动词,震响;“栗”,使动用法,使……战栗;“惊”,使动用法,使……震惊。
(4)“鼓”,名词作动词,弹奏;“回”,回旋、运转;列,列队。
(5)“安能”,岂能;“摧眉”,低眉;“摧眉折腰”,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事”,伺候;“开心颜”心情愉快,露出笑容。
参考译文: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鸡啼鸣。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岩泉发出的响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象麻一样。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人世间行乐也是象梦中的幼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象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高高兴兴地生活!
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小序,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 )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 )妇。遂命酒( ),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1)予出官( )二年,恬然( )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2)
3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3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交代自己被贬以及琵琶女的不幸,为全诗奠定了乐观的感情基调。
B.小序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C.少小欢乐,如今漂泊,转徙于江湖,是对琵琶女身世的概括。
D.小序交代了本诗的写作目的、诗歌体例、字数和题目。
40.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B.左迁,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
C.司马,州刺史的副职,拥有实权。 D.迁谪,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
4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答案】
38.第二年 歌女 当时对技艺高超的乐师的称呼 商人 叫人摆酒 京官贬黜往地方任职 宁静安适的样子
39.A
40.C
41.(1)现在却漂泊流落,面容憔悴,在江湖上辗转奔波。
(2)于是创作了这首七言诗,作歌赠送给她,全诗共六百一十六字,题名为《琵琶行》。
【解析】
【分析】
38.
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的能力。
明年,第二年,是古今异义词。
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善才,当时对技艺高超的乐师的称呼。是“能手”的意思。
贾人,商人。古代一般称为行商坐贾。
命酒,叫人摆酒。酒,这里是动词。
出官,京官贬黜往地方任职。出,即京官外调。
恬然,恬,宁静安适,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宁静安适的样子。
39.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交代士人被贬的遭遇,“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交代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为本诗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奠定了感情基调。
故选A。
40.
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拥有实权”错误,根据白居易的经历可知,司马没有实权。
故选C。
41.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漂沦,漂泊;转徙,辗转奔波;“转徙于江湖间”,状语后置句。
(2)因,于是;为,创作;歌,动词,作歌;以,来吃;凡,共。
【点睛】
文言文翻译六方法——留、对、拆、增、删、调
(1)留。古今意义相同、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保留不译。如:“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不译。
(2)对。将单音节词对译成双音节词,有三种情况。
①原单音节词加前缀或后缀。如:“鼠度其无他技”,“鼠”译“老鼠”;“石之铿然有声者”,译“石”译“石头”。
②原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同义词。如:“不患贫而患不安”,“贫”译“贫困”,“安”译“安定”。
③原单音节词换成另一个双音节词。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译“荒年”。
(3)拆。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有时是古汉语中两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词,译时不能以今度古,要拆开。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译“祖辈、父辈”。
(4)增。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内容。
①增省略成分。如:“黑质而白章”,译时补出省略的主语“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时补出省略的谓语“击鼓”;“则与斗卮酒”,译时补出动词的宾语“他”;“竖子不足与谋”,译时补出介词的宾语“你们”;“今以钟磬置水中”,译时补出省略的介词“在”。
②增活用后需要的内容。如:“吾从而师之”,译时加“把当作”;“吾妻之美我者”,译时加“认为”;“项伯杀人,臣活之”,译时加“使”。
(5)删。一些无法译出的虚词(语气助词、表停顿、凑足音节)可删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里的“之”、“也”不译。
(6)调。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子(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译时要调整到它应在的位置。“甚矣,汝之不惠”,译时谓语应回到主语后面,“你太不聪明了”。
参考译文: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借助注释读懂课文三到五段,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 )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 )等闲( )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 )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 )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1)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2)我从去年辞( )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 )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 )明。莫辞( )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 )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 )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4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岁不闻丝竹声”用“丝竹声”借指美妙的音乐。“丝竹”是借代修辞格,诗人用原来终年听不到的令人心醉的音乐,来衬托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耳暂明”的神奇感受。
B.“春江花朝秋月夜”,寥寥七字,其容量极大。它浓缩了春秋两季、朝夜两时,又融进了江、花、月三景。足见诗人的炼字功夫炉火纯青。
C.从“五陵年少争缠头”到“门前冷落鞍马稀”,诗人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细节,从巨大的落差中形象地反映出人物命运的突变。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同时也是全诗主题的形象化说明。
44.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竹,弦乐器、管乐器的总称,这里指音乐。
B.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C.五陵年少,指京城富家豪族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D.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高的服色为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4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答案】
42.整理 显出端庄的神色 数目 指美好的时光 平常,随随便便 容貌衰老 年纪大了 走了以后。来,语气助词 离开 指声音嘈杂刺耳 忽然,一下子 推辞 回到(原处)坐下 以前
43.D
44.D
45.(1)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欢乐的往事,从梦中哭醒,搽了胭脂粉的脸上流满了一道道红色的泪痕。
(2)同样是流落在天涯的人啊,今天相遇又何必是曾经相识!
【解析】
【分析】
42.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整顿,动词,整理。
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显出端庄的神色。
数,名词,数目。
秋月春风,秋夜的月,春日的风。指美好的时光。
等闲,平常,随随便便。这里可以理解为白白地。
颜色故,颜色,指容颜,容貌;故,旧,这里指老去。容貌衰老。
老大,古今异义词,年纪大了。
去来,走了以后。来,语气助词,无实意。去,离开。
辞,离开。辞帝京,指离开京都。
呕哑嘲哳,都是拟声词,形容声音噪杂。
暂,突然。耳暂明,耳朵突然清明了。
辞,推辞。莫辞,不要推辞。
却坐,回到(原处)坐下。却,后退,退回。坐,坐下。
向前,先前,从前,以前。向前声,刚才那种声音。
43.
本题考查概括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D项,“两句运用了反问”错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先问后答,是设问,不是反问。
故选D。
44.
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唐代官职高的服色为黑色”错误,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以服青衫。因此是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黑色。
故选D。
45.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
(1)夜深,即深夜;妆,搽了胭脂粉的脸;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阑干:纵横散乱的样子。
(2)沦落,流落;曾,曾经。
参考译文: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兄弟从军老鸨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七、小作文
46.仔细欣赏李娜演唱的歌曲《青藏高原》,感受天籁,写一段文字描绘其音乐的特点或你的感受。要求:生动形象,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在一种平和安详中荡漾开了的是一朵红莲,一朵像鲜血一样的红莲。那是原始生命最纯朴的呐喊,那是襁褓中的婴孩对乳汁的渴望、对母亲的深情呼唤。像一股直冲天际的气旋,撕破了云层。陡然一转,又仿佛是万千流星陨落,带着有刺的棱角,循环往复地冲击着心脏,冲击着生命每一处神经最敏感的末梢。那音乐燃烧着你的周身,沸腾着你的血液,冲荡着你的神经,你挣脱不了它从心底的火山喷射,只可与它同渡雪域高原。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
《青藏高原》一句起腔:“呀啦索哎---”民族风格的确立,地域、地理的规范,特定环境、特定情感的处理都在短短一个乐句中体现出来,手法之简练,处理之巧妙,表达之得当,绝好地达到了作者所要的一种境界。可谓先声夺人,夺人先声。这一乐句是这首歌曲的引子。接着歌曲的意境也由平坦的扫描,而悠悠间仰视环顾,将连绵起伏的山峦一一收入眼底。从作者《青藏高原》的写作看来,可以明确一点,即他全身心地融入了青藏高原,深深地被青藏高原的风貌气势所震撼;极其用心地体味了那里的建设者的心灵。
考生结合自己听这首曲子的感受,模仿《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等描写乐曲的经典,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进行描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复习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语言表达,诗歌鉴赏,改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8.2 登高课堂检测,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语言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