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时训练
展开《天天练》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
1.以下违反排中律的一项是( )
A.小陆踢完足球回到宿舍,小陈问他:“赢了吗?”小陆说:“没有。”小陈问:“那么,输了?”小陆说:“也没有。”
B.小周在回答招聘单位面试的问题时说:“我的专业不是社会学,也不是教育学。”
C.甲、乙二人下完棋后,一位观棋者笑着说:“看来你俩是谁也赢不了谁。”
D.这场战争,既不能说它是正义的,也不能说它是非正义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逻辑推理方式的能力。
所谓“排中律”指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
A、B、C三项都存在两种以上的可能性,因此跟排中律无关。
D项,战争的性质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两种可能性,而选项说“既不能说它是正义的,也不能说它是非正义的”,违反了排中律。
故选D。
2.反证法是先论证与原论题相矛盾的论断为假,然后得到原论题为真的论证方法,其依据的逻辑基本规律是( )
A.不矛盾律B.同一律C.排中律D.充足理由律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反证法的能力。
从题干的选择要求来看,题干要求选出反证法依据的逻辑基本规律。首先明确何为反证法,反证法是“先论证与原论题相矛盾的论断为假,然后得到原论题为真的论证方法”。
A项,“不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这与“反证法”不一致,所以不能成为其依据的逻辑基本规律。
B项,“同一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人们所运用的每个概念、判断的含义都必须是确定的,是什么就是什么,这与“反证法”不一致,所以不能成为其依据的逻辑基本规律。
C项,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这与“反证法”是一致的,是其依据的逻辑基本规律。
D项,“充足理由律”指任何判断必须有充足理由,在推理和论证中,结论的前提和论题的论据都必须有充足理由,这与“反证法”不一致,所以不能成为其依据的逻辑基本规律。
故选C。
3.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乙:“丁是罪犯。”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四人的口供中只有一个人的口供是假的。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E.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推断能力。
乙和丁的口供相互矛盾,根据不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的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的口供是真的。因为甲的口供是真的,所以作案者为丙,加上丙的口供,故丁也是作案者,由此也可以断定乙和丁中,丁讲的是假话。
故选B。
4.下列各句中,合乎逻辑、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等19项体育活动。
B.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不愧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因为现在部分高等学校和大多数中学已把它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
C.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D.对于成年人来说,阅读是工作之余忙里偷闲的消遣,而对于学生们来说,阅读则是他们积累知识、培养能力,乃至是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等19项体育活动”概念混乱,“拼图”属于智力游戏,“卡拉OK”属于文娱活动,两者都不属于“体育活动”。
B项,因果关系倒置,《麦田里的守望者》被部分高等学校和大多数中学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不应该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应该是因为它是经典,所以被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
C项,“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自相矛盾,既然“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那么“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的应该是后者。
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语言表达
5.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它们分别违背了哪条逻辑基本规律。
①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②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③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豪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豪梁之上》)
⑤《儒林外史》第三回中,范进中举前,胡屠户说:“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范进中举后,胡屠户说:“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⑥《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答案】①违背了同一律。
②违背了不矛盾律。
③违背了排中律。
④违背了同一律。
⑤违背了不矛盾律。
⑥违背了充足理由律。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简单的逻辑推理的能力。
①此处属于偷换概念,“鲁迅的作品”和“《孔乙己》”不是同一个概念,故而违背了同一律。②前后观点相互冲突、相互否定,违背了不矛盾律。③在“值得读”与“不值得”二者之间必须选一个,而这里却“模棱两不可”,违背了排中律。④此段原文之前有这么一段话: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周在和惠施的论辩过程中,显然歪曲了惠施的原意,偷换了惠施的论点。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这句话的原意是否定庄周会知道鱼的快乐。而在④这段对话中,庄周却把惠施的话歪曲成两个意思:其一,惠施承认了庄周知道鱼的快乐;其二,惠施是问庄周在什么地方知道鱼的快乐。其中第一个意思是庄周强加给惠施的,第二个意思是偷换论题,即把惠施对庄周表示怀疑的问话“安知鱼之乐”(“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偷换为“你在什么地方知道鱼的快乐”。综上所述,在庄周与惠施的对话中,庄周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违背了同一律。⑤胡屠户对中举前后的范进的评判自相矛盾,违背了不矛盾律。⑥鲁四老爷认为祥林嫂是“谬种”的理由不充分,甚至是谬论,违背了充足理由律。
6.探究以下各个案例,概括其中的推理形式。有些推理形式可以保证前提为真则结论一定为真,有些则不能保证。你觉得哪些推理不能保证?为什么?
①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②《河中石兽》中的老河兵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判断出石兽在上游。但有人认为老河兵即使没有相应的河道经验,也能够通过已知的情况推理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课文第1段交代了:“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掉数小舟,曳铁犯,寻十余里无迹。”如果这段话语序无误的话,说明一开始就在原地找过了,然后又到下游找,都没有找到,那石兽还能在哪儿呢?
③《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内用瓜果私祭时想:“但我此刻走去,见他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
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鲁迅《藤野先生》)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案】第一问:
①如果p(从狗门入),那么g(是出使狗国);
并非q(是出使狗国);
并非p(从狗门入)。
②如果p(在原地和下游都找不到石兽),那么q(石兽在上游);
p(在原地和下游都找不到石兽);
q(石兽在上游)
③贾宝玉的思想过程可简化为一个二难推理的简单构成式,表示如下:如果贾宝玉去林妹妹处,足致疾;如果贾宝玉不去林妹妹处,也足致疾;或者去林妹妹处,或者不去林妹妹处,总之皆足致疾。二难推理可用p、q、r表示为:(p→r)∧(q→r)∧(p∨q)→r。
④此处采用归纳推理,即由“白菜从北京运往浙江后,被尊为‘胶菜’”(个别)和“芦荟从福建运往北京后,美其名曰‘龙舌兰’”(个别)两个例子得出“物以希为贵”(一般原理)的观点。
⑤邹忌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运用类比推理(以事设喻)的方法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至治国大事,这样没有单刀直入而是措辞委婉的劝谏,使齐威王乐于纳谏。
第二问: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由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如④中的“大概是物以希为贵吧”,鲁迅用“大概”加以修饰,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又如“红牵牛花、红大理花、一品红等红花都不香。所以,一切红花都不香”。这一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前提概括的事例过少,也没有注意搜集反例,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由类比推理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如“老鼠是高级哺乳动物,对这种新药的反应很灵敏;人是高级哺乳动物,对这种新药的反应肯定也很灵敏”。这一推断是正确的。又如“地球既自转又绕太阳公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太阳系的其他行星既自转也绕太阳公转,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也有生命存在”。这一推断就是不正确的。
演绎推理一般的模式是“三段论”的形式,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在大前提、小前提和推理形式都正确的情况下,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
如果要证明一个结论是正确的,我们要经过严密的论证,但要证明一个结论是错误的,往往只需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因此,我们在进行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时,一定要注意对结论进行进一步的论证。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①假如“从狗门入”,那么前提是“出使狗国”,如今出使的不是狗国,而是楚国,所以结论就是不能从狗门进入。
②假如“从原地和下游都找不到石兽”,那么石兽只能在上游,而一开始就在原地找过了,然后又到下游找,都没有找到,所以石兽只能在上游。
③贾宝玉如果去林妹妹处,足致疾;如果不去林妹妹处,也足致疾,贾宝玉的思想可归纳为二难推理法。
④鲁迅拒了两个例子,一是白菜从北京运往浙江后,被尊为“胶菜”,二是芦荟从福建运往北京后,美其名曰“龙舌兰”,这两个例子都是个例,最后作者得出一个结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吧。这里采用了归纳推理法。
⑤邹忌用自己的妻子、妾、客人认为自己比徐公美这件生活中的小事来推至治国大事,二者具有共通之处,更明白生动。这里采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
在这些推理方法中,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而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一定正确。所谓的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中需要选取很多的个别性的事例,从而的出一般性的结论,如果个别性的事例过少,并且也没有注意搜集反例,那么很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比如“红牵牛花、红大理花、一品红等红花都不香。所以,一切红花都不香”,这一推理就是不正确的。所以④中的“大概是物以希为贵吧”,鲁迅用“大概”加以修饰,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由类比推理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因为这两类或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是不一定相同的。比如“地球既自转又绕太阳公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太阳系的其他行星既自转也绕太阳公转,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也有生命存在”,这一推断就是不正确的,所以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
如果要证明一个结论是正确的,我们必须腈纶反复论证,并且在满足条件的前提下不能存在反面例子,而要证明一个结论是错误的,往往只需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所以无论哪种推理方法,我们都要对结论进行进一步的论证。
7.参照示例中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
示倒:问题语段:这支球队的每一名球员非常优秀,可以肯定,这支球队也一定是一支非常优秀的球队。
反驳:①一支球队能成为优秀球队有多重因素,每一名球员优秀并不等于整个球队就一定优秀。
②那里摆放着一堆上等的好砖,你能说它就是一座好房子巧?
问题语段:小强今天没来上班,想不到他这么自暴自弃,看来他该去看心理医生了。
【答案】①小强没来上班可能有多种原因,一天不上班不能说明他就是自暴自弃、心理有问题。②听说你现在还没有吃早饭,你是不是看破红尘,悲观厌世了?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推理的合理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这也是一道内容上的仿写局。所给的问题语段里的一些用语太过绝对了,忽略了形成原因的多样性,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反驳的第一点是针对问题语段的内容进行反驳,第二点是重新例举一个事例进行反驳。仿写的时候注意第一点要针对问题语段,运用陈述句,第二点例举的事例用反问句。如①小强没来上班可能有多种原因,一天不上班不能说明他就是自暴自弃、心理有问题。②听说你现在还没吃早饭,你是不是看破红尘,悲观厌世了?
8.高考成绩揭晓,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围绕如何填报志愿展开讨论。
甲说:“生物工程类专业将来可能难就业,填报需谨慎。”
乙说:“我报的是医学专业,这样就一定能实现我当医生的梦想。”
丙说:“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热冷之分,谁知道大学毕业之后哪个会更好?”
丁说:“我报的都是财经类专业,竞争激烈,要是没被录取,我就没有前途了。”
以上四位同学中有两位同学的推断存在问题,请找出并说明原因。
【答案】①乙 报了医学专业不一定会被录取,即使被录取将来也不一定能实现当医生的梦想。②丁 没有被财经类专业录取还有其他选择,并非就没有前途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运用表达的能力。解答时,需要认真审题,尤其仔细阅读所给的语段,从文段中找出推断错误的地方,从而得出答案。题目中所给乙同学,结合“我报的是医学专业,这样就一定能实现我当医生的梦想”分析,报了医学专业不一定被录取,即使被录取将来有也不一定当医生,“就一定能”表述绝对。丁同学,“我报的都是财经类专业,竞争激烈,要是没被录取,我就没有前途了”,推断存在的问题为“要是……就”,不是必然关系,没有被财经专业录取还有其他选择,并非没有前途了。
三、其他
9.阅读下面的故事,分析鲁迅在说话时故意违背了哪条逻辑基本规律?有何表达作用?(《逻辑的力量》)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林文庆又提出要克扣一笔经费,教授们纷纷反对。林文庆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
林文庆话音刚落,鲁迅一下子站了起来,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拍在桌上:“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
【答案】违背了同一律。林文庆说的“有钱人”是“投资人”的意思,鲁迅偷换概念,巧妙地回击了校长的势利。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掌握逻辑规律的能力。
根据“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可知,此处的“有钱人”指的的厦门大学的“投资者”,是富甲一方的人,而鲁迅偷换了概念,他只有“两个银币”,只是有钱,却不是富有。鲁迅借此巧妙地回击了校长的势利。
10.有一块空地可以用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应该种小麦,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小麦。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试分析甲、乙两人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答案】甲的说法违背了不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做出了这块空地“应该种小麦”和“不应该种小麦”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假,而乙恰好断定甲的两个判断都是假的。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题干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中甲乙犯了什么逻辑错误。首先要了解逻辑学中的思维规律,如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然后把握每种思维规律的特点,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使用的概念和判断必须是同一的;不矛盾律是指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做出两种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排中律是说这个命题是真和这个命题是假必居其一;同一律是要求我们在陈述过程中不能偷换概念。接着分析材料中甲和乙各自秉持的观点,如甲“一会儿说应该种小麦,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小麦”,“种小麦”和“不应该种小麦”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由此可知,甲违背了不矛盾律;如乙“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由此可知,对于甲的两种观点,乙都是表示否定,他断定甲两个判断都是假的,所以他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11.阅读下面的材料,简要分析其在论证上的特点。
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道出了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符号,流行语则反映着时代的侧面。近日,经过公开征集、专家评选、媒体投票等环节,《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9年十大流行语”,“文明互鉴”“区块链”等热词榜上有名,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间在语言上不断留下“辙痕”。新表达、新句式、新修辞为开放的语言系统注入生命力,有的甚至沉淀为常用语。但另一方面,有的内涵有限,在网络空间、娱乐文化中热闹一时后,无法逃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命运。沉淀与流失,是语言流变的自然过程。
流行语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其中既有个人表达,也有宏大叙事。从更大的层面看,正如“区块链”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文明互鉴”向世界宣示交流对话的中国主张,流行语的变化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步伐相伴随。
生活中有顺境也有挑战,流行语中也自然存在一些带有情绪的真实表达。2019年评选出的“我太难了”是一些人面对生活压力时的真实感受。但从2016年的“蓝瘦香菇”到“扎心了,老铁”“我太难了”,不少流行语本身带有幽默调侃、自我解压的色彩,也有通过网络社交抱团取暖的含义。正视流行语中折射出的问题与挑战,个人才能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社会才能在解决问题中进步,进而激发出更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年度流行语是一个以年为跨度的社会观察哨。换上历史的广角镜头,流行语的变迁展现出时代的变与不变。以科学技术领域为例,从几年前的“互联网+”“引力波”,到时下的“5G”“区块链”,日新月异的革新不断拓展着生产生活的疆域。从“两弹一星”“陈氏定理”,到“神舟飞船”“港珠澳大桥”,中国科技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新中国70年辉煌历程的生动注脚。流行语持续更新,归根结底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铁人精神”还是“蛮拼的”态度,无论是“个体户”首吃螃蟹还是“创客”掀起创业热潮,拼搏奋斗的精神始终不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不变,这些都将汇聚起推动中国向好发展的磅礴力量。
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道出了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临近年末,很多机构相继发布了不同版本的年度热词,其选择各有不同。但无论如何,流行语只能投射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并不能代表时代的全部。流行语选择越多样、变化越快速,越说明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进步的多样性,越说明中国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
(摘编自《流行语中的时代活力》)
【答案】①以具有辩证关系的三组词引出、总结并强化论点,引导读者辩证地看待流行语现象。②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各分论点从“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三个侧面,并列式展开论证,有较强的说服力。③论证中综合使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关于分析文章论证上的特点,需要综合考虑文章的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及论证方法。从全文的结构来看,文章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先说“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道出了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以“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道出了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收束全篇,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和文首的呼应。文章开门见山,以“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开篇,并将之作为全文的论述中心展开论述。其中,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比如举例论证,“2019年评选出的‘我太难了’是一些人面对生活压力时的真实感受”“从2016年的‘蓝瘦香菇’到‘扎心了,老铁’‘我太难了’ 不少流行语本身带有幽默调侃、自我解压的色彩,也有通过网络社交抱团取暖的含义”等,也有引用论证,比如文中采录了大量语言现象和新词均属于引用,还有对比论证,比如“年度流行语是一个以年为跨度的社会观察哨。换上历史的广角镜头,流行语的变迁展现出时代的变与不变”这一段,就是采用的对比论证方法并得出结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不变,这些都将汇聚起推动中国向好发展的磅礴力量”。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其独特的异彩之处: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约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埃及的象形文字约产生于50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的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现在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朝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6世纪随着新巴比伦的灭亡而消失了。埃及的象形文字约到公元前5世纪也消失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
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甲骨文与后世的文字关系十分密切,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
(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
12.下列可以作为论据,有力反驳材料中提到的西方观点的一项是( )
A.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约8000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B.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在公元前6世纪和5世纪就绝迹了。
C.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行书、楷书的变化轨迹清晰可见。
D.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
13.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拟写分论点,证明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
【答案】
12.A
13.①甲骨文起源时间早。②甲骨文有后人传承,能被人解读。③甲骨文和后世的汉字一脉相承。
【解析】
【分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及分析论据的能力。
材料文本,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最有力的反驳论据就是证明我国的甲骨文的产生早于埃及的文字,材料四中说“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所以A项“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 17个距今约8000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是有力的反驳论据。
故选A。
13.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分论点的能力。
拟写的几个分论点应尽量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问题,重点解决其中一个问题。本题要求是:根据材料四的相关内容,拟写分论点,证明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从材料四第2段“而随着中国考古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 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可总结出分论点:甲骨文起源时间早;从材料四第4段“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里——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可总结出分论点:甲骨文有传承和解读;从材料四第4段“甲骨文与后世的文字关系十分密切,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可总结出分论点:甲骨文和后来的汉字一脉相承;从材料四第5段“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他们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可总结出分论点:起源于甲骨文的中国汉字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字形成。
【点睛】
拟写分论点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论点不能重复和交叉。2、分论点之间有时是并列关系,有时是递进关系,其排列应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不可随意放置。3、各个分论点的句式如能一致更好,如不能一致,不必强求。4、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15字内。5、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中心论点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
五、材料作文
14.阅读下面的材料,针对其中提到的两种说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驳论文。
网络红人李子柒的美食视频在YuTube上走红。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等,无不带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加之视频中低沉悠扬的中国传统曲风,山居生活的诗意呼之欲出。这让她拥有了几百万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粉丝,收获两千多万的点击量。李子柒在国外社交媒体上的成名引发国内对其是否属于文化传播的讨论。这种讨论涉及文化传播的路径、方式及内容等问题,也涉及我们一直在探讨的如何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问题。
在最近的讨论中,有两个说法值得注意:一是说这样的传播过于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二是说这样的传播是刻意的扭曲与迎合,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因此李子柒的视频算不上是文化传播。
【答案】佳作展台
文化传播需要更多“李子柒”
中国网络红人、美食视频博主李子柒在YuTube上走红,拥有几百万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粉丝,传播度最广的视频能收获两千多万的点击量,其影响力毋庸置疑。
有人认为这样的传播过于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认为这样的传播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这两种说法对文化传播的理解都过于狭隘。
首先,李子柒的视频无疑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让外国人看到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这种大众文化传播对于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破除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有积极意义,是我们常说的“走出去”的一部分。虽然它看起来可能还不够高端、大气、上档次,但其亲和力与生动性足以让外国人看到一个有趣可爱的“活的中国”,这本身就是文化传播的应有之义。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大众文化传播极为重要,因为大众文化更能够为一般人所理解,更能够让人们通过直观、生动的方式了解文化的魅力。
其次,李子柒的视频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独特的物产为中心,通过生动丰富、具有现场感的介绍,让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有了具体可感、生动鲜活的认知,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跨越文化障碍,正确看待中国文化,也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一种在新媒体平台上“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所具有的正面效果。李子染的视频当然不可能实现全面、整体地反映中国形象的愿景,但这个愿景的实现需要的就是许许多多不同的片断所形成的生动鲜活的立体形象,没有许许多多不全面、不整体的传播,就不可能构成真正的传播丰富性和完整性。
最后,文化传播还要了解受众需求。传播往往不能只考虑“我有什么”,还要考虑“他对什么感兴趣”。文化传播既要以“我”为主,也要对受众有深入的了解。如果只是把“我的内容”做简单的单向传播,往往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李子染的视频所展现的是中国人真实存在的生活场景,能够吸引对这样的文化和生活状态缺少了解的人们的强烈兴趣,这显然不是刻意的扭曲与迎合,也没有流于粗俗和低级,而是注重传播题材的吸引力,这也说明选择合适的素材是传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李子柒走红是文化传播规律和特征的具体展现。它是一个相当成功的文化传播的例子。我们要避免大众文化传播产生消极的效果,但我们更需要有越来越多的“李子柒”,让他们用自己的能力生动鲜活地创造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文化传播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它需要更多的路径、方式和内容。
【解析】
【分析】
【详解】
审题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题是一道供料型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是关于对李子柒在国外社交媒体上的成名引发国内对其是否属于文化传播的讨论的话题,其中有两种观点:一是说这样的传播过于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二是说这样的传播是刻意的扭曲与迎合,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因此李子柒的视频算不上是文化传播题紧扣时代脉搏,既关涉青年学子自身,也关涉社会、民族,大气又接地气。本次作文的任务则是“写一篇驳论文”,目标很明确,就是写一篇文章来驳斥上述的两种观点。
对材料的审读并不难,简单梳理如下:李子柒在网上走红,引发广泛讨论,这种讨论涉及文化传播的路径、方式及内容等问题,也涉及我们一直在探讨的如何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问题;有两种观点认为占主体,即一是说这样的传播过于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二是说这样的传播是刻意的扭曲与迎合,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因此李子柒的视频算不上是文化传播。
考生要根据对材料的解读及对现实的了解和思考,写一篇驳斥上面两种观点的文章,任务非常明确,就是要旗帜鲜明地批驳这两种观点。如此看来,试题已经指明了立意及写作的方向,考生不用在此犹豫徘徊,更不可另起炉灶,把本题看成一道全开放的材料作文题,写诸如同意这些观点的议论文,所以读题、审题、立意要认真仔细,不可草率为之。
从作文要求来看,文体是单一的,只能写议论文,而且议论的方式是驳论。
参考立意:
(1)“李子柒”是当前文化传播的一股清流
(2)文化传播需要更多“李子柒”
(3)文化传播更在于点滴生活
(4)文化传播的最高境界:展现于日常生活
(5)“李子柒”传播的是真文化
(6)真文化,用数据来说话
(7)李子柒背后,是我们向往的诗意生活
(8)李子柒背后的文化自信
(9)文化传播需要“李子柒式”的专注
可用素材:
(1)李子柒花了两年时间去制作中国古代传统文书工具文房四宝,以匠心精神承袭传统文化,是国人的骄傲,同时,她的很多视频也在海外得到了强烈反响,于是我们呼吁希望更多的人以不同形式去展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她是以个人人格魅力为特色的短视频生产者,内容充满视觉美感,不做作。她是位自媒体人,用心、持续、高质、真实地输出美食视频。她是生活的实践者,恬淡而丰富的乡村环境令人向往。其作品中传达出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态度,是当下求快风气中年轻人们需要的。她自食其力,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积极正确的劳动观。正如近期突然重燃互联网的老电影《牧马人》,也是一样,传递着乐观朴素的精神品质。
(3)反映的是现代人在繁忙无暇中淡化精神层面而又渴望找寻真实自我的现状,城市生活是房奴的奔波与繁华的孤独,是一种不能离开城市却又渴望田园的矛盾心理。而正好,李子柒的出现给了他们以生活的一点希望。他们渴望慢一点有个人时间的生活、渴望拥有自我表达、渴望美好的生活方式。比如大理、丽江、稻城、拉萨等等,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城市人群走进农村成为了花农或田农
(4)李子柒的视频不着一个英文字,却圈了无数国外粉。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一箪食一瓢饮,到底是真实生活或精心演绎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表达的中式生活之美,在赏心悦目之际让人愿意接近。无声胜有声,李子柒的样本意义,绝不应被忽视。无论怎样的文化,想要让别人理解,必先打动人。
(5)李子柒向世界打开美丽中国的一扇窗口,是对外文化传播中值得研究的样本。传统与现代交融、乡村与城市辉映的精彩中国自带“圈粉体质”。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会有更多人用海外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方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呈现丰富多样、立体多元的中国。
(6)从酿酒、熬红糖,到造纸、蜀绣、制墨、做竹子家具……一位清秀恬静的姑娘,耐心地用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展现美食、器物从无到有的制作过程。李子柒的视频时间跨度很长:为了拍“活字印刷”,她花了小半年时间去学;为了酿酱油,她从种黄豆开始;为了做蚕丝被,她从养蚕开始……用心制作内容,才能感染观众。
(7)互联网时代,文化交流与传播有了更丰富的载体和渠道,李子柒及其团队积极运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传播平台,发布的短视频生动直观、新颖易懂。作为中国乡村田园生活的艺术化呈现,李子柒的视频画面精美,构图考究,制作精良,充满诗意的田园气息和浓郁的烟火味,有些地方甚至让人看到了《舌尖上的中国》的影子。而李子柒本人的形象气质、生活经验也符合其视频的内容和风格。
(8) 李子柒的视频源于中华民族最真实古朴的农耕文化,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展开,日常农耕、雨后踏林、酿酒品茗,怡然自得。视频重现了千百年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唤醒了现代人的乡土记忆,在匆忙的都市节奏中得到片刻喘息。真实而古朴的传统农耕文化,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那些山水之间的经典传承,历久弥新。
(9)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乱花渐欲迷人眼,李子柒的出现可谓一股清流。她打响了个人品牌。三年里,完成了“李子柒”商标注册、“李子柒旗舰店”正式上线,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李子柒品牌创始人”。网店三天内创造了千万销售纪录。她保持着纯洁个性。子柒并没有被利益蒙蔽双眼,不轻易接广告,把更多精力放在内容开发与品牌塑造上,坚持给消费者和观众送去古风美食与自然享受,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东方式返璞归真的生活美学。
(10) 李子柒的视频像是一把钥匙,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然鹅,并不是所有人、所有的传统文化精粹都能这么“幸运”,有机会搭载着互联网时代的“东风”直抵大洋彼岸。尤其是在互联网尚未全面普及的80年代,东西方的信息交流远不及如今顺畅和方便,在那时的西方人眼中,中国传统医学就堪比“玄学”“魔法”。
行文结构:
文章以“文化传播需要更多‘李子柒’”为题目,首先肯定李子柒的影响力,然后批驳有人认为李子柒的传播过于肤浅的观点,再立论。首先肯定李子柒的视频让外国人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这种大众化传播方式更有效果;其次,李子柒的传播方式让更具体可感,尽管还有不全面等缺陷,但也引领了好的传播形式;最后,从文化传播要了解受众需求的角度肯定李子柒的做法。结尾再次肯定李子柒走红是文化传播规律和特征的具体展现。它是一个相当成功的文化传播的例子。
【点睛】
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而任务驱动型作文,则是要在读懂材料或其他提示的前提下,弄明白此次作文的基本任务,目的性要强,观点明确,旗帜鲜明,行文要简练,少迂回含蓄。
人教统编版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练习题,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一课一练,共5页。
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五石之瓠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五石之瓠同步测试题,共4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